职业卫生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22 14:36: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职业卫生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职业卫生的重要性

篇(1)

1 开展物理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物理教育是开展卫生职业教育的基础,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 以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结构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为目的, 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第二, 物理知识在我们的生活、生产, 以及科学研究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正在广泛地渗透到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中, 物理知识不仅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 也是科学地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 不仅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上的需要, 也是将来参加社会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要求。第三,物理教育不仅起到传授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作用, 它还担当着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教育。通过物理课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技能, 从中领悟到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学生的知识结构因为有了物理知识的加入而显得更加丰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认知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缺少了物理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善的。

2 开展物理教学是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的要求

第一,物理知识是适应临床工作的要求。医学中所有仪器都是根据物理学原理制成的,医学界的重大成就都建立在物理学的发展基础上。比如光学显微技术,把医学从宏观带人微观世界,x射线透视、照相技术、心电、脑电等等,这些技术都给医学界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这些技术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上的应用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些技术的理论、研制、生产都基于物理学的发展。从临床实践来看,小到听诊器、输液器,大到透视仪器都离不开物理学的知识。所以掌握丰富的物理知识对于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进入临床工作有着重要意义。第二,物理教学是毕业生进行继续教育的要求。绝大多数的中等卫生专业毕业生都有着提升学历水平的迫切要求,而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帮助广大毕业生继续学习, 提高综合素质,都有重要而普遍的意义。

3 开展物理教学是学生学好后续医学专业课程的要求

篇(2)

一、引言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经费,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部门预算单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普遍是采用以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的会计制度。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收付实现制总体上可以适应预算收支管理的需要。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内容也逐渐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方面发展的趋势,现行的收付实现制已经满足不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的需要,单位内部的会计信息无法得到真实、全面的披露。针对收付实现制存在的种种弊端,行政事业单位只有深化改革,采取权责发生制,才能更好地反映单位真实、完整的财务状况。

二、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收支不配比,导致当年收支结余未能准确反映

结余是衡量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收付实现制的原则下,行政事业单位在当年的结余就是当年实际发生的收入和支出的差额。当执行年度预算工作的时候,上下级的相关财政部门通常都会出于某些原因,出现已经安排好的预算而未能及时支出的问题,这就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当年的结余不准确。

(二)因未能全面反映负债情况,导致财政风险难以防范

在收付实现制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等方面的相关信息也难以保证准确、及时的反映。原因就在于收付实现制对负债的确认是根据确定的货币计量支出,而不像权责发生制强调的是现实义务的发生。对于会计核算工作来说,无法对政府的相关债务进行核算,这就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其必然后果就是夸大了政府的可支配财政资源,隐藏了未能列支的单位债务。

(三)会计信息未能全面地反映出经济活动的实质

只有高质量、准确和客观的会计信息才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对于会计信息的要求必须是具备及时性、相关性、可靠性、清晰性和可比性等一系列的特征。但是,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会计信息的处理工作是根据实际收到或者支付业务款项的时间来作为记账凭证的依据,并不是根据发生经济行为来进行规范性的记账。对于一些实际已经发生了,却因为没有收到或者支付相应的款项而没有在经济业务中进行记账,就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因此,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严重,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

三、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权责发生制核算制度的重要性

(一)顺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宏观调控职能转变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财政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大包大揽的模式,政府对市场上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管制,政府往往利用直接分配财政资金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水平逐步提高,政府和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分工界定也逐渐明晰,政府对传统过于追逐经济效益的观念有所转变,因此也由原来直接干预市场的方式转向了利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工作的重心落在了社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上。然而,这些转变需要政府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当重视其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对宏观经济的管理能力。然而,只有通过正确的决策才能指导工作的顺利完成,从侧面上上就说明了准确、及时、全面的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但是基于收付实现制下财政资金流动信息所存在的弊端,只有通过权责发生制才能更好地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宏观调控职能转变。

(二)能真实地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和结余情况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业务或者对人民提供服务的时候,不论服务的款项是否已经到账,所取得收入应当全部计入单位的账户里,假如要等到真正收到款项才列为收入的话,那么行政事业单位就很有可能将当期所发生业务的收入列入到下一个会计期。同样,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费用支出方面,不论费用是否实际发生,也都应该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真实地登记入账,假如等到实际支付款项的时候才登记入账,那么行政事业单位也会将本期业务的支出纳入到下一个会计周期进行核算。所以,根据目前的收付实现制,在会计报表中所体现出来的收支并不能完全揭示企业当前的资产负债和经营业绩的真实情况,而采取权责发生制就恰恰能弥补当前的这种缺陷。

(三)能全面地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情况

虽然我国在近几年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也逐年在加大,再加上通胀率不断增加,赤字和公债的发行规模不断扩张,种种因素已经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1998年以来,我国增发了大规模的国债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在当前的收付实现制核算制度下,国债所发生的利息费用并没有在当期得到精确的反映,所以难以准确判断一个经济主体真实的经营情况。而采取权责发生制,就能够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周期内所发生的成本费用,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情况。

参考文献:

篇(3)

全球农药市场近几年需求不旺,年平均增长率大都在5%以下;国内农药企业经过2005年至2008年的一路高歌猛进后,自2009年起,大部分企业开始陷入增长速度放缓、经营困难的境地。国内农药企业如何实现突围?怎样寻找到一条持续增长且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近日,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韦志军在接受《中国农资》记者采访时表示:“原药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合成的成本优势,而制剂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营销和管理,每个企业都应该审视分析自己的经营环境,梳理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战略选择。”

因此,韦志军利用SWOT分析法分别从原药生产企业和制剂销售企业的角度出发,先后介绍如何制定合理、科学的企业发展战略,《中国农资》本期刊发原药生产企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

优势:产业配套、人才优势明显

产业配套优势:面对跨国公司原药生产的转移,除了印度之外的其它发展中国家很难和中国竞争。因为它们没有相关产业的配套,缺乏大的石化产业和基础化工,也就没有农药生产需要的一系列上游原材料和中间体,还包括相对独立的产业。国内农药企业中也流传这样的说法:“未来世界农药看中国,中国农药看某某地区”。这也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农药制造未来在世界农药界的地位。

人才优势:农药合成需要大量优秀技术人才,中国每年有近千万大学生毕业,能够为各行各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这在其它国家很难做到。中国人才数量多、质量高、成本低,未来二十年中国的人才优势更加明显。跨国公司现在也将一些研发工作外包给中国的科研机构或大学。

劣势:企业集中度低、生产规范不完善、产品种类数量少

原药企业集中度太低,恶性竞争造成企业利润太低,国内生产原药企业的数量有500多家,加上一些无证生产企业,估计不会低于600家。全年大约生产250万吨折百原药,这样分散的结果造成各企业之间的价格战,从而造成企业利润低下,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原药企业生产规范有待进一步提高。要想成为符合跨国公司的要求的供应商,必须提高生产规范性,通过一些国际通行的质量、环境、职业卫生标准审核,在以前国内企业往往不太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许多原药企业生产品种太多,成本优势不明显。企业看见市场哪个品种热销就上马哪个品种,没有长远规划,当然也没有哪个品种能形成成本优势。

机会:全球农药需求稳步增长,制造环节中国优势明显

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加大,农药需求随之不断增加。从近十年全球农药需求量变化来看,农药需求的年增长率虽然不高(一般不会高于5%),但是也很少有下降的年份,需求量还是平稳增长,不像有些行业上下波动太大。因此未来全球农药需求呈稳步增长趋势。

全球农药制造企业正呈转移趋势,中国是最好的承接地。我们将农药的价值链分为:研发(专利产品)——制造――分销(网络、推广和品牌运营)。其中附加值较高的是研发和分销,而制造的附加值最低。跨国公司越来越偏重研发和分销,这也是以后跨国公司的定位。以前还有一些跨国公司以生产非专利产品和分销为主,但此类公司的全球生存能力越来越差,像马克西姆·阿甘公司已经被中国化工集团控股。当前跨国公司农药制造环节的转移趋势愈加明显,这也给中国原药制造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威胁:种子、新型肥料挤占市场,环保生产要求越来越高

种子和新型肥料对全球农药市场的挤占,从而对农药形成威胁。全球转基因种植业的大力推广,虽然会带来某些农药用量的上升,但总体还是会造成农药用量的下降。近年来全球新型肥料市场方兴未艾,新型肥料的大力推广也会减少农药的用量。全球对农药与环境的友好性及使用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由此会减少一些传统农药产品的使用。而这些被限制甚至禁止使用的品种大都是非专利产品,也是中国农药企业的主要出口产品。

国内对环境保护及清洁生产的要求越来越严,势必增加原药品种的生产成本,降低国内原药品种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012年初以来,国内原药价格一路单边上扬,这主要是环保成本上升拉动的,况且此轮价格上扬是不可逆的,可以说中国原药已告别了低价时代。其它威胁还包括人民币升值压力致使削弱中国原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印度等其它国家也在承接跨国公司原药生产的转移,这也会影响中国原药的出口。

战略:提高行业集中度,生产优势产品

综合以上SWOT模型分析,中国农药原药企业将在全球市场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是未来“中国制造”的典型代表。韦志军表示,中国农药原药企业在全球农药产业分工特别是制造环节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现今原药制造环节附加值较低,大多数行业的价值链都呈两头高当中低的“微笑曲线”形状。这主要是研发和分销环节较稀缺或者难以替代,而制造环节容易替代或不稀缺,如果将制造环节变得稀缺或难以替代,那么制造环节的附加值就会提高。“原药制造要形成相对稀缺就要提高行业集中度,中国原药制造企业剩下50~100家比较合理,每家企业生产3~5个原药品种。”韦志军建议,在提高行业集中度后再通过行业组织建立相当于OPEC这样的组织,通过配额和限产保价等手段提高原药价格,从而提高中国原药制造在全球农药市场的话语权。此外,作为单个原药制造企业应该适应中国原药制造的整体战略,审视、分析自己在国内整体原药制造中的优、劣势,找到自己能够形成相对优势的产品。通过向上一体化的策略,特别是要重点发展向上共用同一中间体的产业链,从而形成某一产业链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即成本能够排到国内前三名,否则从战略上来说就应该放弃。

篇(4)

据项目首席科学家曹雅忠研究员介绍,蛴螬是危害我国花生产业的罪魁祸首,在花生苗期可造成缺苗断垄,在结果期则专门蛀食花生果实,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刻减产60%-70%。在我国花生产区,经常能看到“一筐花生一筐虫,花生没有虫子多”的现状。为防治花生蛴螬,部分地区花生种植户采用克百威、甲拌磷等剧毒农药,容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篇(5)

一、建立阶段性的德育目标

德育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即不同的时代德育教育目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中职教育应将“敬业合作、明礼诚信、遵纪守法”等作为德育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学校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次实现螺旋式德育教学,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1.充分发挥指导的作用

中职学校进行德育教学改革时,应加强对刚入校学生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德育对未来职业规划的重要性。通过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目标,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2.加强巩固教学

巩固教学主要是针对基本了解德育重要性的学生,该阶段学生已经逐步形成德育意识。中职学校应加强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逐步确立学生的职业理想。进行教学时,应涉及现阶段就业形势,让学生明白德育的重要性,掌握更多的就业技巧,规范自身行为,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

3.强化践行的作用

通过对学生的强化教育,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并逐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此外,强化践行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基于自身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向,从而做出正确就业抉择。例如,在学习《卫生法律法规》后,学校通过与附近的医院合作进行实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了解未来工作中的义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还可以培养遵纪守法的品德。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改革传统的德育模式时,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进行德育目标、内容的创新。

1.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有利于学生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中职学校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期间,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由浅入深,实现让学生从认识自我到成就自我的目标。

2.紧跟时代脚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要想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学校必须基于企业要求进行德育教学,并逐步形成规范、系统的德育立体模式。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员工规范进行适当改革,使其符合学生的行为道德规范,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另一方面,增设企业咨询制度,并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医院制度,明确工作的责任与义务,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建设中。

三、评价体系多元化

中职院校进行德育考核时,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作用。由于考核内容和考核模式的单一化,很多学生忽视了对德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对《卫生法律法规》课程进行评价时,可以通过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进行综合考核,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基于《卫生法律法规》的课程特点,扩大评价范围,加强对学生道德水平、行为规范、心理素质、卫生意识等进行综合评价,保证校内评价的合理性和公平性。校外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从“敬业合作”“创新意识”“遵纪守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使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由此可见,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对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校企文化建设

随着德育教学中“合格职业人”理念的确立,学校更加重视培养高技能和高素质人才。现阶段,合格职业人不仅应掌握专业的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学校应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进行针对性教学,促进中职德育的综合发展。校企文化的深入建设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道德要求,对促进学生成长、就业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还能实现中职学生与企业人才的无缝对接,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例如,学习《卫生法律法规》中关于卫生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的相关知识时,可将医院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介绍,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增进学生对医院文化的了解。

现阶段,合格职业人已经成为中职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应根据就业特点,解决中职学生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系统、灵活的中职德育立体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放.探讨以“优秀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模式[J].中等职业教育,2011.

篇(6)

一、煤矿职业危害现状

煤矿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是粉尘、噪声、有害气体、振动、不良气象条件等。

1.生产性粉尘危害

煤矿企业职业病危害中以粉尘造成的尘肺病危害最为严重。造成生产性粉尘危害的主要原因:一是煤矿作业场所粉尘防治措施不完善导致粉尘普遍严重超标;二是煤矿接尘工人多;三是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监护不到位。

2.噪声危害

噪声危害主要来源于煤矿生产爆破、凿岩、采煤、运输、通风和瓦斯抽放等过程中各种机械设备的转动,尤其在井下的凿岩机、局部风机、采煤机和爆破等作业场所,由于机器设备功率大、空间狭小、反射面大,易形成混合噪声,加之作业工人多,作业时间长,空间密闭,进一步增大了噪声危害的影响。

3.有害气体危害

煤矿开采过程中包括的有害气体主要有CH4、NH3、CO、H2S、CO2等。

4.振动危害

振动危害主要来源于井下采煤和掘进工作面作业工人用凿岩机、电煤钻打眼产生的局部振动,其次是空气压缩机、通风机、振动筛等各种机器产生的振动。

5.不良气象条件

不良气象主要是指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的高温、高湿,机电设备硐室产生的高温,不同地点风速的大小等。

二、煤矿企业职业危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职业病防治机构及管理制度不完善

煤炭企业尽管设有职防机构和职防工作人员,并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但未按《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规定的要求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存在着职业危害防治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管理水平低,检定、监测仪器设备不足或严重老化等问题,导致不能正规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2.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视不够

由于缺乏对《职业病防治法》等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煤矿企业对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对职业病危害防治意识较差、管理不力,另外,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导致职业危害防治基础工作很薄弱。

3.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不足

煤矿企业普遍存在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导致在煤矿未按规定建立执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和卫生审查,煤矿职业病防护设施未按国家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导致职业病防护设施先天不足。

4.监管部门缺乏强有力的监督

各级监管部门观念转变还不到位,对职业病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对职业病危害的防治讲得多、做得少,没有把职业卫生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没有真正纳入安全生产日常管理。

三、职业危害防治路径探索

为督促煤矿企业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有效预防与控制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煤矿职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及职业卫生的有关国家标准,推动煤矿职业卫生工作全面开展。

1.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和管理制度

煤矿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逐级明确工作职责,按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组织,配备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建立健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制定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培训制度。

2.提高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煤矿企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充分认识煤矿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启动煤矿职业卫生安全培训,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制定计划,明确责任,确保培训计划得到有效落实。使职工充分认识到粉尘等职业危害因素的严重性,严格执行防、降尘等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增强职工的防范意识,树立安全与健康理念;提高作业工人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和技能,增强保护能力,防止违章作业。加大对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保证职业病防护设施齐备。

3.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监管

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监察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要明确分管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将职业卫生纳入安全生产总体目标管理。要充分发挥现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大对职业危害监管和技术支撑工作的投入,保障监管经费,形成完整的职业卫生技术支撑体系,为煤矿的监察执法和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4.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坚持防治结合、重点突出,煤矿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在粉尘治理上,坚持通风除尘、煤层注水、湿式作业、净化风流技术、除尘器除尘和加强个体防护,大力开展综合防尘技术创新。在有害气体防治上,加强以通风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对井下所有头面实施防治瓦斯连续监测监控;在噪声治理上,通风机、压风机、局部通风机等应当选用低噪声设备,对局部通风机安装消音器,对工艺上允许远距离控制的固定岗点,设置隔声操作室,同时为作业人员配备防噪护具,加强个体防护;在高温治理上,对井下各机房、硐室等高温作业场所应加强通风降温等防治措施,定期监测空气温度,并建立记录;地面高温作业场点,要安设空调、换气扇等通风降温设备,对高温作业人员及时发放降温、防暑饮品,消除高温危害。

5.积极探索,推进职业卫生工作的不断创新

煤矿企业要通过不断完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推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探索,借鉴先进经验,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借助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力量,推动职业危害因素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解决作业场所本质安全和监测、检验、防控等技术上的难点问题,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

篇(7)

泰安市13家职业病防治机构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的整群人员。

1.2内容

调查13家职业病防治机构2013年底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等。

1.3方法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人员规模

2013年底13家职业病防治机构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共346人。其中,男性174人,占50.3%;女性172人,占49.7%。

2.2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

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人员中,30岁以下的人员占11.8%,31~40岁的占30.3%,41~50岁的占38.2%,51岁及以上的占19.7%。

2.3从事职业卫生的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的学历结构

从事职业卫生的专业技术服务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占3.2%,本科学历占33.2%,大专学历占41.9%,中专及以下学历占21.7%。2.4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的职称结构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人员中,正高级职称占2%,副高级职称占13.3%,中级职称占51.5%,初级及以下职称占33.2%。

3讨论

3.1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的现状分析

从事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人员相对老龄化,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所占比例较少,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较少,总之,存在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职称偏低等问题。

3.2对加强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提出如下对策。

3.2.1提高对于加强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人才是一种战略资源,实施人才战略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抓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发现人才等环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职业病防治整体水平相对较低,这决定了我国职业病防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才能为职业病防治工作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3.2.2改善专业人才引入培养机制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职业病防治工作开展的必要支撑,这就要求把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放在首位。结合泰安市职业卫生专业技术队伍的现状,开发利用人才的工作重点应在育才、聚才、用才三个环节上下功夫。关于育才,职业病防治机构应大力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坚持选派业务骨干到高校、上级职防机构及其它高水平医院进修培训。对于本单位的优秀人才,要善于在工作上压担子,为人才健康成长搭建广阔的舞台、营造充足的空间。关于聚才,要树立海纳百川的引才观念,根据工作需要,从地区或全国范围内招聘能引领业务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对单位内部各类人才提供充足的保障,在感情上留住人才,用待遇留住人才。关于用才,要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知才善用的氛围,坚持“两条腿”走路,既打造强大的专业人才队伍,又打造强劲的专业管理队伍,根据个人专长将其安排至相应的岗位,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使人才充分发挥天赋和潜力,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人才合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198-03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职业竞争的空前加剧,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将日益显示,越来越引起高职教育者和高职生的高度关注。高职生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才能选择与自我相匹配的职业,以此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06年始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加大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更好地了解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及存在问题,以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为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情况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护理、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眼视光技术专业2007届应届毕业生872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6人,女生846人。

(二)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万方数据库查阅有关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报导,参考网络公布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对自我的了解、职业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需求、毕业后的选择等五个方面。

2.问卷调查法。以2007届毕业班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72份,收回826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817份。

3.个别访谈法。为弥补集体问卷调查的不足,本次调查还采取了个别访谈方式,访谈学生18人。

二、结果

(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调查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在校期间学习的影响和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对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有近6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30%以上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说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近10%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或没考虑,这就要求学校依然要加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具体结果见表1。

(二)学生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调查学生对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30.6%的学生具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41.6%的学生具有简单的规划,说明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27.7%的学生只有一点想法和没作过规划,说明还需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见表2。

(三)学生对自我的了解程度

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充分认识自我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对自己个性、兴趣、能力、特长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才能设定未来职业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对自我了解的内容包括对自己个性兴趣特长、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对自己适合职业发展的方向等方面。

1.学生对自己个性、兴趣、能力、特长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37.4%的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特长非常了解,51.5%的学生对自己比较了解,说明有半数的学生对自己认识还不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约10%的学生对自己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这部分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薄弱,学校对这部分学生要主动给予关注,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找到适合自我的生涯目标,见表3。

2.学生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职业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91.4%的学生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只有10%左右的学生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职业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见表3。

3.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方向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方向的了解,69.2%的学生非常了解,24.2%的学生比较了解,只有6.6%的学生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的发展方向是了解的,见表3。

(四)学生对职业的了解程度

1.学生对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了解。34.1%的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非常了解,46.9%的学生比较了解,说明经过专业教育和实习锻炼,大多数学生了解了未来职业的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但有15.3%的学生只了解一点,3.7%的学生不了解,见表4。因此,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还需加强对职业内容和发展的介绍。

篇(9)

1.数据来源

根据《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定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编制《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对179家医疗机构221名医务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适应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知识结构、技能以及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的重要性评价,了解基层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真实需要。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100%。

2.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借鉴相关文献。利用Excel软件录入问卷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研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工作单位属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有23家,最多的是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分别占40.7%和30.8%;从事临床工作的人最多,有133人,占60.2%,其次是管理和临床岗位的有64人,占29.0%;多数人属中、初级职称,分别占38.5%和35.3%;40岁至49岁人最多有73人,占33.0%,30至39岁70人占31.7%。大部分调查对象属于基层医院,工作在临床一线,有评定职称并在岗位上工作了有些年数,相信其对基层具体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有较深了解,能较大程度的反映基层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真实需要。

2.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综合素质调查

对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调查,内容包括素质、知识结构、技能等三个要素,各要素内又包含若干项目,对各项目进行重要性评价。1分表示不重要,2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重要,4分表示比较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

(1)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重要性评价有5个项目。结果显示,“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以及“能够积极地认识医师职业,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此两项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达到4.83;“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和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项目的重要性评分较高为4.71;“能够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辖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理念”是对基层医生的素质要求,其与前三项比较没有那么受到重视,但是也超过4分,是非常重要的素质要求。在校培养应着重以上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最低的是“身心健康,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项,为3.76分,相比其他素质则没有那么重视,但仍然接近比较重要指标,不容忽视。

(2)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有9个项目。结果显示,“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项重要性评分最高,为4.82分,可见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是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知识;“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备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项,均超过4.5,分别为4.79和4.72,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应着重以上知识的教育;“具备重点人群的保健与康复知识,掌握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及“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评分最低,分别为3.96和3.86,相比其他知识,重点人群的保健和康复,计划生育知识在基层没有那么得到重视,但相当接近比较重要值4分,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忽视该知识的教育。而对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则未引起足够重视,可能是基层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中医学知识要求较低所致。其他各项均超过比较重要值4分,理应重视该部分知识的教育。

(3)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技能重要性评价有8个项目。结果显示,“具备全面、系统、正确、规范地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的能力”项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为4.80分,是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具备良好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项为4.56,可见医患沟通能力受到基层重视,该部分内容应在人才培养中得到体现。最低的是“具备创新精神,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意识,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项,相比其他技能,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基层重视程度稍低,但超过4分,在人才培养中不容忽视。

3.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

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重要性评价共有25个项目,结果显示,有19项超过比较重要值4分,其中内科学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为4.83;其次是外科学,为4.82;然后依次是诊断学、系统解剖学、儿科学、局部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妇产科学(含计划生育技术)、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传染病学、全科医学概论、神经病学、医学影像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预防医学;有6项均值未达到比较重要值4分,由高向低依次是社区预防与保健、中医学、人体寄生虫学、康复医学、医学微生物学,社会医学。

三、对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启示

1.培养方案较符合基层需要,培养内容应有所侧重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定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提出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技能和课程设置均较符合基层需要,大部分项目均值超过4分,最高接近5分,最低接近4分。但重要性评价中,均值有高低差距,培训内容重要程度呈现出不同水平,故对基层重视程度高的项目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投入,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应根据基层的需要有所侧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贯穿基层服务知识,融入基层特色,渗透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出专业的“基层性”,使培养出的人员到基层后能适应基层的需要,更好地守卫基层群众健康。

2.医学人文精神是重要素质,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也不容忽视

成都中医药大学从法律意识、思想道德、文化伦理、职业责任、服务目标、服务理念、体育、军训和英语训练等方面对学生需具备的素质提出要求。结果显示,基层对医学人文精神是非常看重的,体现在基层认为临床医学人才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和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并珍视生命,关爱病人是很重要的。作为基层的临床医生,精湛的医疗技术不及医学人文精神重要,也可以说医术不如医德重要。[2]一个有医学人文精神,有医德的医生,其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关心并关注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尊严,其定会提升医术,为人民健康负责。启示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着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与发展,可以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亦可注重教师日常授课中的言传身教达到此目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动态,多方努力以强化其医学人文精神。“身心健康,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项是应具备素质重要性评分的最低分,相比其他素质并没有那么受基层重视。可能是基层医院工作力度不那么强,不如大医院般需要超负荷的劳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所致。但是,身心健康是做好临床工作的重要前提,且随着医改的深入,社区、基层卫生单位将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并承担公众的大部分卫生保健服务,基层医院将不在人浮于事,工作强度会有增加,所以此项内容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不容忽视。

3.重视诊疗知识教育,加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教育

成都中医药大学着力于面向基层的临床学生的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临床诊断和治疗知识,全科医学基本知识,重点人群的康复保健知识,流行病学相关知识和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知识的培养。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中得分最高的三项是“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备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可见,基层医疗机构特别重视临床医生的诊疗知识。自新医改以来,基层出现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而轻基本医疗服务的现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量明显增加,而医疗服务量逐渐减少,使得基层的诊疗能力普遍滑落,基层医疗技术留不住病人,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问题突出。基层医疗机构也看到了此问题,开始重视其诊疗能力的提高,所以,现阶段医学高校应着重临床医学生诊疗知识教育,在课时设置上可增加此方面内容的学习课时,加强临床实践,让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巩固和运用,后将其融会贯通于基层诊疗活动中,为基层提供值得信赖的医疗服务,最终实现基层“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六位一体的服务职能。“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项是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中的最低分。可见,基层对其临床医学人才的中医学知识的掌握重视不足。此可能与当前普遍重西医轻中医有关,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障华夏子孙几千年来的身体健康,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中医药高校应重视此问题,加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教育,让其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精髓,认同中医药的诊疗效果和重要意义,而后在工作中宣传中医药知识,提升基层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4.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

在技能要求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主要着力于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结果显示基层医疗机构对这四方面都比较重视。基层重视临床医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其临床医生能够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有较好的临床思维,能合理运用其所学知识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层最重视的两项技能是“具备全面、系统、正确、规范地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的能力”项和“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处理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项,故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所有的知识和思想教育,最终都是通过临床应用而得以体现,所以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也应重视学生临床过程中临床思维的系统性培养,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将知识、思维融会于临床实践,提升其临床能力,然后升华为新的知识。“具备良好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项在8项技能重要性评分中排名第四,可见医患沟通能力已受到基层重视。此可能与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常有发生有关。广泛的医患纠纷使患者及社会人群和医务人员都迫切需要沟通,医患间有效、良好的沟通有助于解决医患矛盾,所以医患沟通在我国已不再是一个烦恼、一个名词,已逐渐成长为一门学科。《医患沟通》、《医患行为与医患沟通技巧》等相关书籍全面、系统地介绍医患沟通,并深入透彻地介绍从医人员与患者间有效沟通的方法。高校应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可开设《医患沟通》课程,更好的让学生学习、了解医患沟通技巧,减轻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

5.课程设置应更契合基层需要,应着力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4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1.023

[本刊网址] http://

一、当前卫生高职校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职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过分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忽视德育教育工作

教育部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尽管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此,但功利心往往使之将重心放在单纯地为学生找工作、谋出路上。课程设置上存在基础课和专业课连接不紧密、选修课和跨修课选择性不多、灵活性不强等问题,特别是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缺乏有效的奠基关系或服务关系。以医学院校为例,人文类的课程安排很少,仅占所有课时的8%,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一些学校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只注重学生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获得,而极少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的发展,忽视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统合性引导。

(二)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未真正紧密结合

教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卫生高职校的教育也是如此。在卫生高职校教育体系中,德育教育作为根基贯穿始终,与其他职业技能课程紧密相关。但是在大多数卫生高职校中,绝大多数德育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方法陈旧,而且又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即使上课运用案例也仅停留在表面理解不能深入剖析;而专业课老师重技能教授忽视德育,在授课中极少涉及到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有的甚至武断地将德育教育同自然学科教育相分离,从而造成德育教育工作收效甚微。

(三)教学资源贫乏,教育投入对两者无法同时兼顾

《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数据显示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是中等职业学校的2.2倍,国家对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投入差别巨大。在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现状下,大多数卫生高职校的管理者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到收效更快、效果更易显现的职业技能教育中,通过对实训室、模拟室、仪器设备、教学挂图、模型的购置,保证了学校专业技能训练的最优化,通过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赢得社会认可、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对于德育教育视听资料的投入仅停留在图书资料、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等基础层面,专题报告、校外培训、专家讲座少之又少,只有当德育教育出现重大问题时,学校管理者才会引起重视。

(四)德育教育未能真正运用高新技术,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新时期,运用高新技术开展德育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是必然趋势。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在大力倡导“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现代仿真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专业教学中我们已经看到实物投影、仿真实习实训、生产性实习实训、多功能录播室等高新技术的运用。相比之下,德育教育显得及为滞后。一方面,德育课程教育过程仍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讲、学生听”,多媒体教学只是简单地发挥教学内容展示的作用,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另一方面,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被完全分割成两个完全不相干的部分,中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纽带。

二、紧密联系卫生高职校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重视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平等对待

德育教育是一种软实力的教育,其在操作、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难度。卫生高职校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严格执行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重视教师的德育水平,树立榜样,评选德育标兵,加强与德育教育高水平院校间的交流、学习,真正建立一支专业性强、作风扎实、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教学经费投入上,学校应该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同等对待,专项设立德育教育经费,购买良好的教学设备,完善德育教育的基础设施。

(二)德育教育工作要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卫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全面认真贯彻教育方针,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医疗技术的实用型人才,更要培养高尚的医德医风。一方面,注重德育教育隐形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要在案例中开展德育教育,充分利用医疗系统内正反两面的典型事例来教育引导学生,使其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同时,采用微电影和纪录片形式,运用学生身边耳闻目见的实例,让学生学会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与思考,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启发学生思考自己对于职业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健全自己的人格。另一方面,重视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的职业德育教育。实习阶段是学生接触社会、开始为患者服务的初步时期,也是学生现有的职业观、价值观与社会现实冲突融合的时期。因此,指导学生的临床医生或护士要格外重视临床医德教育并积极给予正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有不妥之处应该及时批评指正,在这个时期强化学生知、行、言的统一,使其具备确定地认知、正确地行为、恰当地表达,为将要真正面对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将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效衔接

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给教学带来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德育教育教学的实施。另一方面,开拓教学思路,开发、利用和整合开放性教学资源。开放性教学资源是指打破专业和学科以及学校界限,通过网络链接等形式,将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和不同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师资、教材、教学课件、图书资料、仿真实训软件和课程标准、视频资料以及现场流程等通过一定的网络平台或学分互认制度进行共享,使这些资源能发挥更大的效益。开放性教学资源打破了学校和专业的界限,将各种不同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用于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品行陶冶。总之,多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有助于改进现有德育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促进与职业技能教育衔接工作的开展。

(四)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德育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衔接效果

首先,充分利用好课堂资源,发挥其最大功效。教学中以内容为切人点,将技能教育、职业道德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从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等各方面受到启发,教会他们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疗工作者,如何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做到“先成人,后成才”。

其次,利用好校园文化资源,将职业技能教育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健康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正确引导学生社团活动。一方面,坚持利用板报、专栏、广播等传统舆论阵地创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校园网络等新型社交工具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进行教育和引导。如在校园网络社区上设置职业道德教育专栏,针对医学界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来进行讨论,不断拓宽学生德育教育的广度和宽度。

上一篇: 新能源的发展史 下一篇: 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