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教学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23 15:43: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地理学科教学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地理学科教学方法

篇(1)

二、适合地理课堂推行素质教育的几种方法

素质教育效率的大小,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是否得当。方法对头,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一)巧施情感教育注重引导方法

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情商大于智商。高尚的情感具有巨大的诱发力和无形的钳制力,它能牵动人的情丝,拨动心弦,产生出一种感化人心的奇妙力量。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只有注重情感教育,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亲密无间。为此,教师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心交心,诚心待人。其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探索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笔者在给学生讲课时,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再在黑板上画上相关的图形,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他们都踊跃发言。能力高超的教师,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当学生对你坚信无疑时,你的主导地位也就确立了起来。

比如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地理兴趣,而非流于形式,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视听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软件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动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利用设疑推进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谓设疑推进法就是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积极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地理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比如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自做一个小地球仪。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四)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可用野外观察法

以往地理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

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讲到岩石时,可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各种石头带回教室由教师逐一讲解等。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老师引导的学生自我表现法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就需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三、地理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虽多,但并不是都适合地理教学的每一章节,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教学方法与各章节的结合点。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基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钻研、灵活处理教材。基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教给学生求知的工具和手段,就是符合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改变过去在应试教育中以考试为目标形成的教学习惯和方法,努力探讨和实现教学过程中要素关系的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课堂转变为教师为学生指导和活动组织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把知识内容设计成一个个联系或可以启发学生感性认识的趣味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得以主动发现和认识。

教育的过程应是灵活地传授课本知识,而不是为完成限定的教材而教学。教学活动重视学习地理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对地理知识兴趣、情操的培养,让学生获得比较充裕的时间运用地理学习工具学习,特别是读图填图训练、发言讨论。让学生有学和做的充裕时间,在一定的宽松条件下学习。

也许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讲述的内容减少了,但学生更多地获得了对地理知识兴趣的培养和地理求知能力的培养,更有益于他们今后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J]。教育研究,2000,(12)。

篇(2)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教学面临的转变

1.教学内容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重视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大大的降低。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创新是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考研,将地理课程教学赋予生命力,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生活中善于举一反三,将教学内容活学活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地理知识的传授。

2.教学目标的转变

新课标中注重对于学生情感价值观、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学目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活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合作探索的能力。教学目标体现了更多的灵活性的特点,以自己所在地区作为学生的探索发现的对象,通过对生活环境的了解,提升对生活的感悟,对我们爱国情怀,实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3.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教师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探索式的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把握,鼓励学生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策略

1.创设良好的地理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它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

学生个性的发展离不开他生活的环境,个性是在与他的生活的环境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是创新人才的标志之一,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个性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基本内容,个性化使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独特的好奇心,强烈的进取、开拓、创造精神。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分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内有目标、有计划开展讨论、自主探究。在组建学习小组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者,当然这需要教师提醒学生组建时要注意学习成绩。让学生自主组建小组有利于合作探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上课开始,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便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要求每个小组要提出一个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争辩;教师要走得学生中间,进行指导和点拨。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有效地统一地理现象和理论内容,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一起互动的过程,师生两方都应当对教学知识进行反应。地理课程比较单调和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教学的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效地统一生活实际的一部分地理现象和地理学科的理论内容。如此,教师不但可以有效地借助教材内容对生活实际当中的地理现象进行解释,也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掌握教材当中的理论性内容,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时区知识的时候,能够划分全球为二十四个时区,其中,这分别是西十二时区和东十二时区,接下来为学生解释美国处在西五区到西十区之间,而我国处在东八区,因此美国和我国的时差是九至十四个小时。如此根据生活实际中的事例,学生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握时区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地理知识的价值,与此同时,这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培养学生地理探究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学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缩短教材和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体验到学习地理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为地理课堂增添活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周围去发现地理知识,同时把地理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使学生关心现代地理的发展和变化。学生身边的土壤、气候等都可以引进地理课堂。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只要教师引导到位,他们就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从生活中获得的地理知识,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总之,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实现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教学活动的真正价值,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明确地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篇(3)

这一阶段,主要是将考纲中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按章节顺序讲授一次,力求将各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一落实 , 全面掌握 . 这是因为目前的考试多采用标准化试题 , 知识覆盖面广,得分点分散,所以必须将所考范围的全部知识熟悉,要全面了解教材内容 , 掌握基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是依纲〔教学大纲)课本,逐章节讲授 , 务求将基本内容讲细、讲透。在作业的处理上,要求完成课后的问题和练习及填充图册的相关内容.要做到单元过关 , 章节过关,每章(单元) - 测练,加强学生的机械性记忆。对课本上出现的主要城市、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要通过填图,强化记忆.

二、掌握知识规律和知识系统化的阶段

在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后 , 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巳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记忆,但主要还是靠机械性记忆 , 容易遗忘 , 难以让学生牢固地树立完整严格的知识科学体系。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难学,要死记硬背,复习效率不高。所以这一阶段的学习,应突出原理的复习 , 掌握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将繁杂的地理现象,原理等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形成一条线,以较少的提纲式的理解记忆代替机械性记忆。在教学方法上,可将课本章节打乱,按知识系统分成专题复习。将有关章节中的内容归纳成带普遍性的有规律的知识,突出异点。如按照知识系统可分成地图知识、地球知识、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等专题复习,每个专题又分为若干个专题,散射到各知识点,形成一个明隙的知识网络。如生物圈和自然带的专题,其知识结构体系归纳为:

概念、范围、核心部分

生物与地理环境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物系统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特点

生态系统中所物质循环

概念、标志

生态平衡 特点

认识自然规律 , 保护生态环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分异

陆地的主要自然带

地带性

非地带性

地带性因素

非地带笥因素

这样既便于学生记忆又便于系统复习。通过用文字较少的提纲式来记忆、理解、归纳大量的地理现象,原理,提高记忆效率,也有利于把初、高中所学的地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评价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各种地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图多是卒学科的一个特点,也是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力的高低主要在读图题上体现。地理试题中,图的考核内容逐年增多,比重增大。所以,地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地图教学。在教学和复习中,要教会学生读图、用图,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图的种类很多,诸如课本中出现的地形图、政区图,各种地理事物 ( 物产、城市、降水等 ) 分布图、示意图,各种等值线图、柱状图、曲线图等。如何在平时的教学及复习中使学生学会读图、 填图、用图呢 ?据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主要是通过两方面进行。 一是文图转换,实际上是填图。将前面两个阶段所记忆的地理事物名称埂到相应类型的地图上去,反复练习,使学生从中树立牢固的准确的空问概念。二是图转文,实际上是读图分析回答问题这在高考或会考中的试题中普遍出现的。根据题千的要求,从图中诸多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用准确、简练的文字表述出来。这样的练习要多次反复,始终贯穿在教学和复习中,在复习中还必须坚持图文、图表的结合,使学生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由于地图的图幅小,信息容量大,表现又具直观性,如果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就可以减少许多死记硬背的文字记忆,提高学习和复习效率。

篇(4)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从有指导的学习转向独立学习,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而最终提高自学能力。

一、注重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备课中尽心设计,明确课堂上问什么,怎么问,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做出统筹安排,摒弃那种随意性应景式的发问以及违背地理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的发问。地理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带有启发性,并且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发问如果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把问题设的笼统庞大,使学生无从下手,或是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需思考,都会直接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和持久性。只有学生学习一些基础的地理知识后,能够运用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才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学习知识。例如,新学期第一节课时,我提问:“今年春节前后的一个热门话题是‘雪灾’,那么引起‘雪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由于强寒流的影响,他们还利用上学期学的有关季风等知识进行了分析,同学之间也进行了交流。虽然学生对“雪灾”形成的分析还不是很全面,但对于中学生来讲,学能所用,拥有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潜力,学生喜爱什么学科,往往与任课教师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塑造自我形象,做好“言传身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感情充沛,平易近人;课后辅导一视同仁,耐心细致;批改作业,一丝不苟。这样,学生就会不自觉地亲近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引起感情上的支持,就会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产生兴趣。如果用“晓之以理”来描述教学过程中的智力活动,那么“动之以情”则是教师感染学生、培养感情、激发兴趣的主要手段。此外,教师还应该挖掘教材的内在吸引力,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丰富多彩、时空广阔、文理兼备的地理学科,对激励学生的情感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并在形象和感情上对教材加以润色和加工,这样就会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国的山河壮丽,风光秀美,有气势雄伟三山五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桂林山水、漓江风光,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千姿万态的云南石林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材料。例如,讲到乌江天险、冰山雪峰时,教师可对学生讲述爬雪山过草地、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历史事件,这样就会深深地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及对地理课的情感,从而深化了学习内容,对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力图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应以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用多样的新型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集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讲解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了“地上河”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因为河道高于地面,使得地面流水不能汇入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培养学生善于从热点问题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考地理命题的根本指导思想之一,并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如近两年高考试题考查了我国的农业问题、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自然灾害、西电东输、旅游黄金周、上海、伊拉克和南联盟、全球大气环境问题、经济全球化等。这些问题既是当前的重大问题,又是热点问题,更是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解答这些问题,需要考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理论去分析他们,并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趣味性有机地与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融合起来,对教材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内容,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到具体内容生活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社会价值和实用意义,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人生活在地理环境中,每个人都体验到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与自己的密切关系,这是学生最关心最有兴趣的内容。对此,教师可带领学生调查一些社会事件或进行野外考察。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会,耳濡目染,就会被千变万化的大自然所吸引,从而对地理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积极地学习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篇(5)

课题项目:本文为2009年湖南商学院教研教改课题“专业能力导向――我校财政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温桂荣(1970―),女,陕西户县人,湖南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税政策和财政学专业课堂教学规律。

一、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基本状况分析

财政学是以经济学为核心,结合管理学、政治学等相关内容形成的一门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都是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课堂教学目的就是使经管类本科生能够系统掌握财政学基本理论与知识,提高学生在财税以及公共经济方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堂教学方法基本情况

湖南商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自1994年正式开设财政学。十几年来,财政学课堂方法100%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但是,由于财政学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将多媒体手段简单化,出现了很多教学问题。

2.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设计。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财政学教学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财政学科是一门由多学科渗透而成的科学,财政研究方向和领域的成果众多,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学内容过多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我校在实行16教学周以来,这种矛盾更加突出。课堂教学内容往往通过播放PPT,突出学科知识比较确定的一面,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对现有体制的解释,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对学生思维能力、深层次分析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的实践训练不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很少有机会运用财政理论提出问题并讨论问题,只是在考试的指引下学习教材所限定的知识点,所学的知识主要是现成结论,难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教学方法运用。

遵循传统,缺乏创新。目前,财政学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教师播放PPT、学生复制PPT死记硬背,考试大部分考PPT的内容,整堂课教学方法单一、单调,而且层次、重点不够清晰,再加上PPT和板书不同,播放结束后一般不会回头再看,学生往往学了后面忘记前面,很难将各知识点之间的脉络有效地联系起来,极大地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目前这种方法几乎占据了财政学不同学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

(3)教学方法考核。

只看结果,忽略平时专业积累。我校目前考试方式仍然是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主要是以已经确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主,成绩评定上则是以期末一次考试定结论。这样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教师省事,但缺乏创新,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人才,有悖于我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我校财政学课堂实施案例教学的具体形式

案例教学法自1870年在哈佛法学院创立以来,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逐渐扩大到经济学类的课堂教学中,包括财政学课程的课堂教学。由于我校为地方商科类院校,财政学每年开课班级和人数都接近1000人次之多,因此,如何将案例教学引财政学课堂成为当前财政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1.结合课程大纲合理设计案例教学整体思路

(1)总量设计。

我校财政学课程分为财政学专业3个学分和非财政学专业2个学分两种课程。案例教学思路可以设计为:3个学分的财政学课程,安排3~4次大的案例教学,2个学分安排2~3次大的案例教学。至于小的穿插案例和新闻解读可以控制在4~6个左右。从整体上看,大小案例总量控制在7~10个左右。

(2)思路设计。

按照财政学教学规律和主线设计一个案例教学体系。财政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主线可以概括为:财政收支为主线,基本分为三大块内容。第一块:基本理论。包括财政概念和职能,授课主线和契入点可以围绕政府与市场的基本关系展开。第二块:基本内容。包括财政收支基本理论、预算管理基本理论,授课主线主要以财政收支为主线展开,最后涉及预算管理及财政赤字。第三块:基本运用。此部分内容主要围绕财政政策展开,属于基本理论的应用和分析。

基于以上主线,大案例设计基本思路为:第一块设计收入分配职能案例,讨论式。第二块设计两个。其一是财政基础设施投资――三峡案例;其二是农业补贴可以采取辩论式,辩论家电下乡和直补的利与弊。第三块讨论现时财政政策实施背景、内容和初步效果。小案例:

我国行政管理成本的国际比较;教育支出结构分析;社会保障支出的现行改革;国债规模各项指标的比较分析;分税制改革的最新进展等。

2.案例教学的具体讲授形式

从案例教学基本方法来概括,一般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注重前沿案例解读的基本原则,一般可以采用大案例讨论式和小案例穿插式。

(1)大案例教学一般采用讨论或辩论形式。

大的案例教学一般要求提前布置背景材料,要求学生提前熟悉和掌握材料并准备问题。可以提前将学生分组,最好是圆桌式或分组布置的实验室。上课时,老师先用5分钟左右时间提出讨论主题或辩论主题,并要求每组代表总结陈述自己小组观点,然后互相讨论或辩论(约30分钟)。最后由老师分组点评,总结观点,提出继续改进的方向(约10分钟)。建议采用45分钟,并且以小班课(45~50人)为宜。

(2)小的案例教学一般采用课堂穿插或新闻解读形式。

财政学的前沿热点很多,小案例每年的具体数据和政策也会有新的变化。小的案例建议在老师讲授完某个知识点之后,利用3~5分钟的时间穿插一些新闻或整理好的实证数据,进一步论证知识点。小案例建议短小精悍,迅速概括要点。

(3)课后案例巩固可以采取专家讲座形式。

篇(6)

中职生不爱学文化课,许多学生一谈到地理就摇头,这需要教师探讨研究,改变这种低迷现状。我结合多年在中职学校教学的体会,认为以下几种途径可实现中职地理有效教学。

一、课堂教学是关键

课堂是中职地理教学的主阵地,要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就需要教师从发挥专业优势、培养学生兴趣等方面努力。

1.结合专业教学

中职生有自己的专业,教师在上课时把专业知识巧妙地和地理教学结合起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把漫画与授课内容结合起来,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形象化、直观化。在讲完“森林资源的利用”这一问题时,展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在一片只见得着树桩的土地上,小鸟哀求砍伐者“请把我也带走吧”。结合漫画,提出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今后应如何预防这类问题的发生。学生积极回答、归纳,总结出“随意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终会招来无情的报复”这样的结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达到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也可让同学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漫画,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音乐专业和地理学关系也非常密切,教师应加强音乐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讲我国的区域地理,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我国自然环境多样,民族众多,分布广泛,生活在不同环境区域的各族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和舞蹈。

(3)物流专业,涉及运输方式的选择,原料、产品分布,也与地理密不可分。

把专业知识与地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从中体验到学有所用的乐趣,自然就越来越用心地学地理和专业知识。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的培养,对中职生尤为重要,有了兴趣,中职生才能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

(1)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每学期第一节的绪论课,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课堂导语,让兴趣的种子播撒在教学的起点。

(2)巧用诗歌谚语。这可以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教师信手拈来“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让学生在佩服老师的同时,喜欢上地理。

(3)幽默教学。中职生的课堂最忌沉闷,教师要不时穿插幽默笑话,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

3.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

中职生大部分比较懒,不善于思考,如果教学中能用不同的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启迪学生思考,开动脑筋,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又发展智力和能力。启发式教学有多种,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

对比启发式。在讲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时,我用列表形式比较自转和公转在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地理意义等方面的特征,先向学生讲解自转的一系列特征,然后启发学生阅读教科书,完成公转相应的内容,并在讨论质疑的基础上逐步深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直观启发式。人的认识过程,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的过程。中职生抽象思维能力差,要培养这种能力,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方法和手段的直观性。如讲等高线地形图时,学生不知等高线怎么来的,无法将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结合起来,我拿一座模型山的教具给学生看,引导学生看模型教具的等高线,并告诉学生等高线是按一定等高距在水平方向上画的,等高线投影到图中,形成等高线地形图。平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实物、模型等教具,借助电视、电脑课件等,突出形象化教学。

设疑启发式。如果我们依照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循序渐进,层层设疑,学生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讲西欧乳畜业的形成时,我设计以下问题:①西欧是何气候类型?②该气候类型是什么特征?③光照强吗?④是适合谷物还是牧草生长?⑤该地区经济发达吗?人口多吗?通过教师的层层启发,学生掌握了该部分内容。

4.因材施教,大胆调整教材内容

依据中职生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调整;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拓展广度。

专业不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旅游专业的重点选择名胜古迹及形成的地理原因;计算机专业的重点选择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涉农专业重点掌握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了解我国各农业区的优势、生态环境问题、人们对各区域的综合整治。

对重点内容要精讲细析,时间要保证;对于难点采用化难为易的方法,把难点分解为若干较易理解的问题,各个击破;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教材适当补充新知识,比如宇宙开发、信息高速公路等,使学生能够摸到时代的脉搏,具有广阔的视野。

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职生文化课成绩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学能力差,他们的知识仅来源于老师课堂讲解,甚至还要打折扣,如果我们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就能掌握到更多的知识。课前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阅读文章、设计题目,让学生预习;课堂上可以将章节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去翻阅课本,通过学生讨论、师生问答的方式,掌握课本知识;课后可以布置一些难度有所提升的题目,让学生去查找资料、思考总结。经过多次这样的练习,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形成,同时也培养了其独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二、缩短师生距离,加强师生融合

真挚的师生情感,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课堂上,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提问的难易度要接近学生的水平,对他们的微小进步、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课后,教师多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发展、就业等,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增强亲和力。学生有进步,及时反馈,形成良性循环。教师用自己的魅力感化学生,学生就会比以前更加关注地理的学习。中职生的自尊意识极强,面对他们的错误,教师不要谩骂,而应和他们沟通、了解,告诉他们不良习惯可能产生的后果,劝说他们改变。

三、对学生要有正确合理的评价

(1)增加单元考试比重。以往评价以期中、期末考的成绩为准,这种考核方法不能准确反映成绩。可以增加单元考试次数,并把考试成绩按比例累计到期中、期末总成绩。

(2)引入“增值评价”的概念,增强学生学习信念。“增值评价”即以学生原水平为基础,将每次评价与原水平进行比较,只要成绩较原水平有提高,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分。这种以“成长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明确,只要努力,成功的大门始终为其打开。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178-01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4 年秋季开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陆续在全国各地逐步试行,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其教学方法的探究也倍受关注。

一、兴趣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1]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足以看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动力,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可以激发出极大的热情,从而产生高昂的求知欲。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将是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除了对精彩的导入、恰当有趣的问题感兴趣外,教师根据文本知识收集的课外知识,也让他们非常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任重道远,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中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发挥探究性思维为目标,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探究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教师应把这一新的课程理念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实施合作探究式教学,首先,教学中要大胆留足学生时间,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于启发。试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一定深度吗?学生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匆忙间的只言片语,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是走进了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其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型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促的关系,在教师面前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敢于客观真实地提出与教师不同或相反的意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承担责任,其主动性及探究能力才能得到发挥和提高。

三、情境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单一,在课堂上教师单纯地教授课本知识而忽视了情境的创设。传统的地理教学,使得教师用简单的语言讲授来进行,学生在被动地听讲,死记硬背,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缺乏深入的理解。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亲自尝一尝”。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方面的场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激起学习热情,并使之持久化。如:讲地形对气候影响时,可引用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描述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故事、广告、漫画、游戏、口诀等,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地理课由“我想学、我要学、我爱学”这一认知过程。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大的背景下,只有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充分利用学生们自身活泼、天真、好动等特性,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发掘新的教学方法,如文中所述的兴趣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在教无定法的原则之下,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教育工作者的引领之下做到对地理知识做到最大限度的掌握。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20-240.

篇(8)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掌握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的掌握能力跟教学质量有这直接的关系,所以,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很重要。

一、利用自然风土、奥妙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学科虽然也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是在教学方法上,却有许多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比如高中地理教育以介绍世界范围内的自然风土和奥秘为主,这些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土和奥秘对于很少出国的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大部分学生兴趣的倾向所在,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在尊重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多介绍一些风土人情等知识,尤其是一些自然之谜,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手段之一。如果调动起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那么地理学科将不再是学生的负担,反而成为学生认知世界的窗口,还能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在教学中用好地理地图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地图,也是考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标准。地图以无声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以生动、形象、鲜明的视觉感官来反映地理事物的特点,且往往会提供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比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对一些地理名称进行记忆,在这个记忆过程放到地图上,就再好不过了。将地图在大脑中进行展现,来解决问题,将这些知识点与地图储存在大脑中,在运用时,将其提取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样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维,形成一种无图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三、提高学生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

在日常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地理课堂也不例外。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的重要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无形的,老师很难说,学生理解很困难,整堂课下来,老师口干舌燥,学生不理解,缺乏动力、缺乏兴趣,没有一点兴趣,这样的课堂何谈效率。所以老师应充分利用教具直观和“小”的特点,对学生的地理范围,事物或现象的视觉外观的形成,形成促进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对学生反应说对于“时区”和“区时”的感念和算法感到难学,很模糊。特别是在课文中“钟点不变的情况下,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从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从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这几句话的理解感到特别困难。应对这种情况,我的办法是和学生一起制造直观教具,让学生清楚的“看到”时区和区时的不同。我将书本分开,装订线表示本初子午线,封面表示东十二个时区,封底表示西十二个时区,将书本合为圆柱,合拢的交界处的经度就是180,即理想日界线。将合拢的部分面对学生,在这样直观的教具面前,学生能够很快理解时区等问题的差异和定义,再也不会被这个问题弄得头昏脑胀,分不清东南西北了。进而使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信心大增,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四、讲练结合法

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创新,重视研究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地理教学强调知识发现的过程中创造性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展示教学结果。在地理教学中和实践中,应该处理好强度和适度的关系,让学生训练思维和总结经验,从而真正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一些典型的例题,来进行思维方法的提炼归纳和总结,从而得出一些切实可行又高效的思维方法:①问题的归类。首先应仔细的阅读该题的试题要求,以明确该题的考点和问题的意图,比如该题是考查的工业区位还是其它区位的问题;②区位的展示。比如该题考查的是工业区位问题,那么我们则要充分的展示出工业区位的诸多因素,如原材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等等;③进行综合分析。应根据试题的要求,我们要进行全面而又客观的分析、评价,还应结合着具体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进一步深层次的分析,提炼出关键的信息、突出主导的因素、掌握动态的因素。逐渐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思维方式与答题方法的归纳总结。不仅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巩固自身掌握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就为学生今后能够充分运用这种思维方法灵活解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的确是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不仅教师应该积极的地引导学生,学生自身也应养成具备高效的思维方法进行学习,师生共同努力,从而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学习不断取得进步。

篇(9)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每一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文字系统”(包括文字、图像、图表);二是“阅读材料”,即在正文里用“楷体字”增加一些材料,供学生阅读;三是“活动安排”,新版教材中,每一课均设计了“活动”内容。

新版高中地理的另一创新之处,是在每个单元的后面设计了由三个“知识板块”组成的“自学园地”——技能篇、阅读篇、练习篇。学生通过单元综合练习对单元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计,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课程作为必修课的变革,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培养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

一、何为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法学院及哈佛商业管理研究生院。它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巧妙地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二、如何实施案例教学?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应把握几个环节:

1.地理案例的选择,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的选择要求首先是地理案例的针对性。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定的,能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其次是地理案例的真实性、客观性。案例必须来自地理事实,符合客观实际。再次是地理案例的适时性。案例须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从家乡地理事象中选取的案例最受学生的欢迎。

2.地理案例的运用,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首先,提出地理案例,让学生从中发现有关的地理知识,形成地理问题;其次,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地理案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再次,对案例进行综合评价,以拓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三、为什么要实施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概念教学。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使教学与生活脱节、与学生实际脱节,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忽视了真理形成的过程教学,导致学生学不深、学不透、学不懂,甚至不会运用学到的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案例教学引入地理教学中,除了能给学生提供教材可能都未涉及的丰富而生动的地理知识外,更主要的是它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地理学习情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深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锻炼提高自己独立的地理学习能力,尤其是地理解释能力和地理预测评价能力。

3.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而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的是“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不是封闭的、静止的。

4.案例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案例教学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合作思维撞击,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5.案例教学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案例教学营造的是充满“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一种课堂教学心理氛围,允许学生回答错问题,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挑战权威,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胜不骄,败不馁,具有一定的耐错心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案例教学是课堂教学创新性教学实践的一种好方式,有助于促使教师的教育观点的转变,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学生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篇(10)

从定义上讲,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正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准确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决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它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追求“一般个性发展”与“特殊个性发展”的统一,要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因学生、因教材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才有可能使素质教育的思想得以贯穿下去,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一、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实施现状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老师讲,学生记,教师抄笔记,学生记笔记,教师考笔记,学生答笔记,把学生的头脑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像灌水瓶一样向学生灌注。在传统教学中虽不断涌现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谈话教学法等,但都没有脱离教师提出问题、设定疑问、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模式,最终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教学效果可以想象。

二、适合地理课堂推行素质教育的几种方法

1.巧施情感教育,注重引导方法

情感具有巨大的诱发力和无形的钳制力,它能牵动人的情丝,拨动心弦,产生出一种感化人心的奇妙力量。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必须注重情感教育,以各种方式技巧,调和师生关系。为此,每一个地理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心交心,诚心待人。然后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师的地理教育水平。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探索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在给学生讲课时,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再在黑板上画上相关的图形,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他们都踊跃发言。这样就会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

2.利用疑问学习,培养学生能力

疑问学习就是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的过程。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整体认知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配合动手操作,提高创造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4.结合教学实际,适当野外观察

过去的地理课堂几乎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严重脱离实际。在素质教育提倡实际运用的观念下,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学科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在课堂之余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岩石时,可带领学生到野外集体采集各种石头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鼓励走上讲台,提倡自我表现

这种自我表现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的痛苦,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知识架构,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养成活泼的品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这就需要老师的适当机会与鼓励。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各位地理教师可以采用模拟表演、对抗辩论、演讲朗诵等形式鼓励学生。以笔者的教学实践而言,上讲台进行地理小演讲是个不错的方法。学生在自我表现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其他同学共同发展;同时这个过程也给了老师一些教学启示,有些学生别具一格的见解算是课堂上的意外之喜。

上一篇: 高三语文导学案 下一篇: 民间融资方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