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24 09:49:5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

篇(1)

21世纪是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更是知识全面延伸、全面竞争的时代。为了适应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教育领域今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活动。新课程标准改革提出了对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方法、评价体制都进行了一连串的改进,提出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新课改的实施虽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给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的问题

1、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孔子的“传道、授业、解惑”一直影响至今。一直以来,包括高中语文教学在内的所有学科的学校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向学生灌输需要传授的知识和内容。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反复记忆,不断重复的练习来加深学生的记忆,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好坏。整个教学过程只重视学生的考试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再加上目前学生、家长以及学校、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升学考试,更是以“应试”的目的来对待高中语文的学习与教学,高考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

2、新课程标准改革并未落到实处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已经意识到其重要性,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逐步开展实施。但并没有真正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没有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并未将改革落到实处。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么仍然紧紧抓住自身主体作用的角色,滔滔不绝地讲课;要么就完全忽视了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完全放之任之,将新课程标准改革仅仅停留在表面。仅为了应付改革而改革,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欠科学,课程设计不合理,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1、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育观念落后,是制约新课改有效推进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和教师们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要顺应时展的要求,不断补充新鲜的知识和能量,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用新的思想来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内容与精神,不要仅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要认真学习改革内容,认真考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将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完美融合;课堂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要紧紧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文学水平、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

2、重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新课改提倡转变教师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是完全摒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同时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而不是一味的将课堂全部让给学生,放任不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

比如在学习粤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面对苦难》这篇课文,学习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面对苦难,你会怎么做?”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归纳总结,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无形地对“苦难”这个词汇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想法,在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同时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也得到锻炼。

3、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篇(2)

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其它所有的系统一样,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交流越多,就表明它的开放的程度越高,适应能力越强,发展水平也就越高。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这种开放性得以较充分的体现。具体表现为:

1.教学手段现代化

鲁迅曾说过:“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要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如今,多媒体介入语文教学已使当年的预言变为了现实。随着语文学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突出人文性和工具性,其学科内容越来越“杂”,即以培育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结合思维能力的训练、心理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的丰富、道德情操的熏陶以及审美观念的提升等。如此丰富的教学含量,在现代教育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下,多媒体电教手段介入课堂教学是必然的趋势。

多媒体电教手段并不是简单的板书现代化,而应成为现代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交流的媒介,体现两者之间的双向性和互动性。新教材在这方面就给师生双方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在实际的操作中,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例如在教《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要学生以课文内容为蓝本,收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进行课堂展示。本来,这一做法的原意是让学生加深对这段过去的历史的了解,但后来学生反馈的信息却让人有意外的惊喜:学生自行分成的小组不但利用电脑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了分层梳理,做成专题主页,体现了优质的界面和良好的操作性;而且还利用FLASH软件做成了一个关于人类第一次登陆月球全过程的动画软件,把少年的丰富想象和历史有机地结合,生动有趣而又直观形象,在课堂教学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实际上是让教师为学生确定研究学习的方向,其余的空间便都留给学生利用现代科技去遨游飞翔,展现其自身的规划能力,以及自主意识。

2.教学内容广泛化

在新教材中,这种内容广泛化的特点突出地体现在每个单元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中。例如,在第一单元的综合性活动中,活动主题是“这就是我”,活动形式可以是自我介绍,推荐自己,还可以是模拟面试。这些活动形式实际上是学生个性展示和社会生活方式的相结合。又如第四单元的活动主题是“探索月球奥秘”,在活动中不但涉及对月亮运行情况的观察,还涉及很多天文学的知识,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综合性”活动。

现代开放型的语文教学强调的已不仅仅是掌握语文知识之间的单向联系,而是要掌握语文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是单纯、孤立的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力求教学内容的广泛化、立体化,并引入历史、政治、地理和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使之和语文知识沟通交流,形成立体网络。这样既可以充实和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又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新颖的方式来学习语文,强化语文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野的扩大,学习角度和方式的改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某种灵感甚至产生顿悟。

3.教学空间扩大化

传统观念认为,教学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进行。而今,开放的教学空间观在有力地冲击着人们固有的观念,这就是教学空间要扩大,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要有机结合,校园教学和校外教学有机结合。而实际上,这样的教学空间也是学生所渴望的。曾在教完《看云识天气》后让学生写学习体会,三分之二的学生表达希望能在课室外,看着天空的云朵来上课的愿望。

篇(3)

Abstract: in an era of diversified values, ways of evaluation is not required to achieve a consistent understanding, this will only take the way of dialogue or negoti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full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views, to achiev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the basic identity.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of Chinese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needs on the basis of rethinking traditional,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cre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dialogue.

Key words: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许多评价领域是不能以强制的方式达到一致的认识,这就只有采取对话或协商的方式,在充分交流信息和交换意见的基础上,达到相互理解和基本认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评价也是如此,需要在反思传统的基础上,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创建以对话为特征的评价机制。

一、评价的实质是课程价值标准的评价

从评价的角度看,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的定位、课程理念的阐述、课程目标的确定等等,都是对该课程的一种价值诉求;课程标准中入选的内容,是这些价值的载体;所表述的内容标准,是对这些价值尺度的刻画与描述;还有具体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等,其作用则在于力图保证这些价值诉求在课程实施中尽可能地得以实现。制订课程标准的专家,是特定“利益群体”的代表,他们通过标准的书写所表达的固然是群体的共同价值追求,但有时也不排除因个人教育背景、学术素养而产生的价值倾向在制订过程中有意无意起作用。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试用的一年多时间内,其所内涵的这些价值诉求已经在实践中被众多使用者(包括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还有地方教研人员)有意无意地体会、揣摩和考量。显而易见,课程标准的评价,实质上就是一种关于课程价值的对话,是多个主体之间的价值商谈。由于参与这次“商谈”的主体处于不同的生存处境,甚至处于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那么,他们之间价值追求的差异性不仅存在而且显著。

课程标准评价有多方主体参与,每一个人(包括课程标准制订者)的价值标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都要受到他人的价值评判。例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一个价值诉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会表达不同的态度,并且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否实际体现了这一诉求有不同的判断。

二、课程标准评价应建立对话机制

课程标准的评价不是一次性解决问题的行为,它应当成为多方价值主体沟通的经常性渠道,但是,关键是建立起一种恒久有效的对话机制。

从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对话机制。第一代以“测量”为核心的评价,试图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规范系统,评价意味着考察被评价者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客观”规范。第二代评价以“描述”为特征,以评价者和评价系统为对象,从而得以正确地描述和选择评价模式。第三代教育评价强调判断,既面对客体又面对主体,融合了前两代评价的特征,但它自身又有明确的要求:评价的客体是尚存疑问的;判断要求标准;判断必须是一种裁判,是决定正确与错误的标准,也是人们认识和行为的规范。[1]

以古巴和林肯为代表的第四代评价,批判了以往各代评价对价值多元性的忽视、评价者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及“过分依赖科学范式”等弊端,抛弃了“价值中立”的信念,也不认为众多价值中有哪种价值特别地值得推崇,因而主张,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评价过程即是一个协商对话、多方参与的过程,而非一方控制另一方。第四代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人们解释和选择范式的活动,为多种价值的共在和价值的自主选择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显然,这类解释和选择的活动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加以保障,否则,难免回到前三代的价值裁决老路上去。

然而,难题在于,课程标准本质上就是一种标准,就是规范,它本身就是第三代评价的产物,因而课程标准文本很难消除它在人们(尤其是教师)心目中的权威面目。在我国中小学课程实施中,人们早已习惯了教学大纲的权威作用,如果不从心理上去除“标准是大纲的替代物”的观念,就会像过去遵从教学大纲那样去遵从课程标准。不言而喻,建立平等对话机制的责任十分急迫和重要。

三、对话机制的重建及其前提

人们常说新一轮课程改革要导致学校逐步形成探究的文化、对话的文化和合作的文化,这种文化氛围正是新的课程机制建立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课程标准的评价也需要建立起一种平等商谈的对话机制,由于这一机制正处于形成之中,所以只能在此作一个大致的描述。

建立对话制度。既然评价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评价过程是一个协商对话、多方参与的过程,为了防止对平等对话产生压制或干扰的因素出现,有必要建立一系列对话制度,通过这些制度,保证对话的渠道畅通、保障对话双方自由言说的权利,并督促对话的成效落实到文本和实践操作层面。当然,这些制度的形成过程,本身也是对话和商谈的过程。

搭建对话平台。在本项目研究之初,曾设想从报刊上搜集对各科课程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反对的声音),结果发现几乎没有不同观点的文章。近期查阅相关数据库,这种现象已大为改观,甚至有的文章通篇都是与已经公布实施的学科课程标准商榷,如有的文章公开批评某课程标准太抽象概括、不具体,对课程的性质定位不准等等。这其实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价值多元时代,不同的声音总是存在的,这些声音不在正式的平台上、交流,就会在广阔的“田野”上游走。与其回避事实,不如公开讨论,在互联网上、学术期刊上、相关报纸上展开讨论、笔谈或与专家等有关人士展开对谈、问答等等。相信这会使人们的思路更为开阔、创意更能涌流、参与的意识也会更加强烈,更为重要的是,平等对话的机制将更快地建立和不断完善。

篇(4)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加严格,改变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则成为目前较为紧迫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高中语文的教学应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在培养学生语文文化内涵的同时使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最终使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得到共同的进步,达到塑造个性化与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目的。自新课程标准改革以来,高中语文在其高要求下也得到了发展,在教育实践与教学理论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解决。本篇文章主要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并提出了相应的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一、高中语文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来理解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最终实现自主学习的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在教学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中一些教师仍然使用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单方面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教育发展阶段根本就起不了作用。教师在课堂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教授给学生新的知识,让学生“填鸭式”有限的知识网络得到扩充。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传统教学的局限性,继续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则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学习欲望会大大减弱,学习效果也会令人大失所望。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甚至目标还停留在旧的教学目标之上,这使得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学生思想严重落后,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即便有些教师已经在知识上做了更新,但是对新教材的理解力欠缺,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也会使得教学效率达不到要求。

2.课堂过于注重形式,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师更多地只是重视课堂氛围,更加地热衷与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这样看似学生学得很轻松,教师也改变了以往的传统呆板的教学方式,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大多数的教师在营造课堂氛围的时候经常会引出一系列与课堂无关的笑话,正常情况下会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但是这样一来就会减少讲解课文的时间,课文讲解就会被粗略地带过。教师只注重形式,没有把握重点,最终会使学生对基础的知识掌握不牢固,使用语言知识时会常常出错。再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互动,根本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涵养。

3.教师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现代教学方式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大部分学校的基本设施齐全,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较高,也更加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多媒体只是一种辅教学,而是依赖多媒体教学,认为没有多媒体就上不了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增强课堂氛围的同时建立起与学生的平等交流的关系,而多媒体的过度使用减少了师生相互交流互动的时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也很片面,这会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大大降低。

二、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方案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新课程标准改革对教师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大部分教师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对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新课程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这就要从教师着手,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涵养。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有组织的培训,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同时更要帮助教师积极地转变思想,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改革下新课程的理解与学习,促使教师不断地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地为社会造福,以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把握重点,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真正交流,提倡学生与教师之间要建立起平等的学习关系,在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同时把握教学重点。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增添一些趣味性较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等,并且可以有序地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活动,教师还可以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讨论。合理地利用时间与科技设备不仅可以使得教师精简教案,摆脱以往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创新教学内容,合理布局,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要从多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完成考试大纲要求教授的高中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结合实践给学生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就一个热点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与辨析,也可以以一个演讲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4.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思想,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思想,在跟上时代进步的同时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开展个性化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总体来说,新课程标准改革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同时也更加强调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在不断地探索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在提升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合理地运用科技手段与有限的课堂时间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学生也要配合教师的指导,双方相互合作,以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篇(5)

尺度,即标高,目标。语文课程的标高是由一个个课时目标汇聚而成的,语文教学的“尺度”主要是指“三维目标”。许多老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偏差,在落实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正确理解“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知识,主要指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能力,指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既是传授教学的合理内核,又是获得另外两个目标的载体。好的教师是化繁为简。②过程与方法。过程,指主动学习和师生互动的过程;方法,指学生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它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倘若一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结构、节奏、容量以及遣词造句的整个过程都能一气呵成,学生听课就会有荡气回肠的感觉。一堂好课,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境界、修养与教材融合起来,把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与育人的崇高职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先是自己的感情发生“井喷”,产生能量,才能激发学生的注意与激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学生的注意引向对学科的好奇与兴趣上,实现德育的目标。

2.“三维目标”贯彻落实的不足之处

“三维目标”贯彻落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①重知识,轻能力。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知识的阐述是“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语文课堂教学那种刻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②重讲授,轻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从“逻辑教学”到“发展智力”,再到“发展思维”,实现了认识上的两次飞跃。新课程标准将“发展思维”确立为课程理念,正式将其列入课程目标,标志着语文课程“发展思维”正走向一个认识自觉的新阶段。而实际情况是不少教师还是喜欢满堂灌,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思维发展。③重考试,轻情感。在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是一条红线,贯串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之中。对于教师来说,把握这一目标,可能是最难的。这是因为很难有一个统一、具体的评价指标来考量,还在于教师没有发现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存在的差距。

二.重视语文教学的“梯度”

梯度,即程序化,有序化,规律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视教材、学生两大因素中各自的不同梯度,确立切实的着力点和结合点,是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1.注意教材的梯度

高中语文教材的梯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本身的梯度,即各册各单元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作用以及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差异。教材地位和作用客观存在的差异决定了教学力度的差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须做到轻重有别,具体是指教学的重点和非重点必须与教材本身的梯度相对应。二是《大纲》要求的梯度。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或《新课标》对高中学生各类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认知程度要求是有明显梯度的,它一般分为了解、识记、熟悉、理解、掌握、运用六个层级和“基本”、“熟练”两个层次。据此,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须做到轻重有别。其基本操作原则可为“抓大放小”。所谓“抓大”,就是把教学的着重点和着力点放在“理解、运用、掌握”和“熟练”层级上,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指导学生攻坚克难,以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形成高层次能力之目的。所谓“放小”,不是放弃低层级教学目标,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处理“了解、识记、熟悉”这些力所能及的学习内容,教师则及时予以检查和点拨。教学实践中切忌不分层级一味偏难或一味宽泛浅化。

2.注意学生的梯度

学生的梯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级梯度。目前普通高中分为国家级示范校、省级示范校、市级示范校和县级普通校四个层级。由于校级差异,各校学生总的水平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水平,制订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要求,切忌不顾校级梯度实际搞一刀切而使处于劣势的学校跟不上,使处于优势的学校跑不动。二是学力的梯度。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思维品质客观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须有一定的梯度。据此要做到三点:①面向全体,即把全体学生作为教学对象,不应把目标锁定在升名牌大学有望的少数尖子生而放弃中下水平的学生;②着力中等,即把教学的基准点确立在班级学生学力中等这个点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的区间;③注重两级,即在聚焦中等的基本前提下再适度将教学标高向上向下浮动以使尖子生和中下水平学生获得补益(尖子生的拔高和潜能生的补足),切忌不顾学生学力差异抬高或降低教学基点而搞一视同仁。

高中语文教学相关因素的梯度是客观存在的,梯度间却又是相互联系的。只要我们定位准确、重点突出、结合巧妙,循序渐进,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度”

效度,即有效性,其表现一是有效果,即有学业成绩和认知提高;二是有效率,即减负增效、获得身心健康和幸福指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度”见仁见智,笔者强调两点:

1.转变教学理念

“应用、审美、探究”是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关键词,它概括了高中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集中体现了语文学习新理念。应用,就要加强语文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应用过程中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学应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探究式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不同,它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求师生一起共同营造研习氛围,在探讨中扩大学习领域,构建新知,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语文教师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2.建立高效课堂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高科技的时代,就是人才的竞争,培养更多的人才是现代化教育的目的。为迎接科技时代人才竞争的挑战,加大教育体制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经济技术型人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以及问题所在

(一)以应试取代教学

目前,高中教学中考试可以作为一种促进教学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水平,教师偏重试题的研究,对教学的内容到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做题、考试,然后解析,学生则以做相关试题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这种以应试取代教学的倾向严重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的东西都是一些笼统的,事后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消化。

(二)以备考资料取代教材

当前,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把讲解学生的复习资料以及考试试题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估手段。对高中课本知识的解析不够彻底,老师解析的不彻底,学生学的也是一知半解,使得学生过分地相信资料。高中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以及打开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这种传统的教学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三)以背诵文章取代自主作文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喜欢就当代一些比较热门的话题文章进行整理,然后分发给学生熟读,这种做法使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内容缺少认识,教师将这些改编后的文章经过加工,然后将现成的东西传给学生,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观性在某种形式上被取代了。以求获取应试作文高分,并将其视作迅速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途径。但这样却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制约了学生自主能动性能力的提高。

(四)老师语文教学方法的误区

任何一门课程的讲授都要注重方法。不同的课程所讲究的方法是不同的,语文教学也有一定的教学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在自身知识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不能利用有效教学方法为学生答疑解惑,很容易陷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效应。

(五)忽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根据当今语文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学生忽视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自己自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就一直是处在一种大众化的语文环境中。对中国语言了解得不能再了解了,这样就会很容易使得大多数学生对语文教学的不重视,上课像马大哈一样,从而对老师的语文教学不予配合,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进而影响到学生语文水平质的提高。

(六)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科技应用于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这一技术的应用大大冲击了传统的教学,给教学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来源。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趋势。由于一些学校教学资源不足,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用过多媒体,就无法进行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受到限制。另外,有的学校依赖于多媒体开展教学,大力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几乎在每节课上都使用多媒体,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教学的方向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实行,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做到细而不腻,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寻找有效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教学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将问题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从浅到深,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解析问题。教学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又要明白“为什么”。

(二)建立师生的互动氛围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时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要有效统一,建立师生互动的关系,有助于缓解环境氛围,促使教学取得良好效应。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主动与学生互动,走进学生的世界。在教的过程中,要适当采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

(三)教师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随着教育体系多元化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水平也要跟着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以适应时展的需要。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做一名称职的教师,为学生树立榜样。

(四)合理地转变教师自身角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适当的激励措施,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引导作用。

四、结语

新课标改革的实施改变高中语文传统的教学模式,社会不断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加大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改革力度,完善教育体制,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转变自身角色,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邢根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06).

[2]高洪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8).

篇(7)

在日常教学中“优质”课的标准是什么呢?我比较认同:“优质”课要力求做到确定目标不忘“生”;处理教材善于“变”;选择教法突出“疑”;安排教程强化“动”;创设氛围享受“乐”。

(一)确立目标不忘“生”

每节课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目中有“生”。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道德、意志等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从而构建健全人格。“育才”先“育人”,一个认知能力发展较快的人,如果没有高尚的品质、积极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那是不可能成才的。

(二)处理教材善于“变”

真正的“教材”应当是经过处理的。我们的教学应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大胆聚合或取舍,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力训练素材和具有思维价值的材料,可通过变序、连线、比较等方式加以合理组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新鲜感,从而不断强化其深入钻研的欲望。

(三)选择教法突出“疑”

所有教学方法中,“疑问”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之一。疑能激趣,疑能促思,疑能温故,疑能知新。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设疑,千方百计地将重点、难点、困惑点设计成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尤其要提倡让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人人思考、个个参与讨论的教学境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固然让人惊喜,“吹皱一池春水”也让人高兴。只要有疑,都应积极鼓励学生问。“疑”是主体意识支配的产物,保持并不断强化这种质疑意识,随之而来的将是学生成绩的提高。

(四)安排教程强化“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当体现在有足够的时间与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动”。课堂上的教师不应是演说家,而应该是教练员,一个明智的教练员是绝不会越俎代庖,替运动员去跑、去跳。能力是练成的,而不是讲出来的,教师的责任在引导、点拨。不能只是外在形体的“动”,关键在于学生思维的灵动。这就离不开教师有数、有序、有机地安排活动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低效乃至无效劳动。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切实理解教学内容,从容把握教学方法为前提。

(五)创设情境享受“乐”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还能沟通师生感情。教师要非常重视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地广采博取,横向扩展,纵向沟联,寻求训练与兴趣的结合点;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语言修养,培养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技能。总之,在快乐的氛围中教学,教就成为一桩乐事,学也不成为负担。乐教乐学,其乐无穷。

二、学生作文想象能力怎样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怎样训练以养成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使其写出富有创意的作文呢?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来看,学生想象能力的养成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即想象意识的兴趣调动—想象素材的感知积累—想象结果的表现输出。

(一)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

激发欲望的过程实际上是树立学生想象意识,不囿于定论和陈见而大胆质疑,从而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的过程。美国有位生物教师在给学生上第一课时,讲述一个叫做“开普旺斯”的所谓古生物。他先不露声色地告诉学生,这种生物在世界上迄今没有留下任何遗迹。然后又津津有味地讲述“开普旺斯”的各种特征和习性,并且煞有介事地向学生展示“开普旺斯”的一块骨化石。在课后测验时,同学们按照老师所讲的内容认真地答出“开普旺斯”的各种特征和生活习性。然而当老师公布成绩时,同学们都惊呆了,全班无一例外地得了零分。这时教师语重心长地说:“请记住,我讲的课并不一定是对的,同学们要会自己分析。”自那以后,这个班的同学便常常在课堂上高喊一声“开普旺斯”,向老师提出各种疑问。后来,该班学生成绩始终在全校居第一。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靠什么调动,这位美国同行用“反向推力”的原理作了示范。调动学生的途径和手段可以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但这种形式的确有可借鉴之处。教学中,教师可积极鼓励学生寻找课文的“瑕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想象。

(二)创设学生想象创新的条件

高尔基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世界的思维。”学生一旦有了想象的兴趣,教师就应适时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给其锻炼的机会。首先是运用多种形式,让他们感知、理解课文,去生发、扩充想象,以课文为起点,向自由的天空作无穷的延伸。其次是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去书写自己的想象、创新的设想,可以写周记、开笔会、办文学社、向广播站投稿等;尤其是可以利用每单元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想象的材料;可以一事一议,写片断,写过去,写今天,更写未来,写可知可感,也写科幻朦胧。这样经常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材料,聚神凝思,想象才会境界高远,学生才能刻意求新。

三、学生作业如何处置

(一)现行作业必须改革

现行语文作业简单重复、满负荷操作的现状堪忧,与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的要求不很配套。第一是简单重复,教师布置的作业重量不重质,研究筛选不够,综合改造极少,作业后检查评价跟不上套,通过学生作业中积累的学生体验点化学法的更不多见,多数学生反复做、做反复,却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不到位,学习兴趣淡化,创新能力蜕化。第二是满负荷操作,从量上看,教师布置了大量作业,学校及家庭准备了花样繁多的课外作业。面对大堆作业,学生能机械完成就很不错,哪里有自学或创新的时间和精力?

(二)作业改革的尝试

篇(8)

[关键词]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13-01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受制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和应试教育导向的影响,致使语文教学出现机械化学习现象。因而,如何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改变语文教学策略成为当前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量化转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因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语文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领会新课程标准,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

新课标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提出了挑战,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代表的课程改革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运用生成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学习情境中使学生的文学素养获得提升。例如,在学习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供学习小组思考和讨论:《背影》这篇散文传达了几个主题?有的小组提到“文章传递给我们最大的主题便是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有的小组提到“是作者对于父亲的爱”……学生筛选主题,明确各小组的研究内容后,教师继续引导:“文章中哪些字眼能表现出你们小组提出的这个主题?”这时候需要学生精读文章。有的学生指出“父亲买回橘子之后心里很轻松的样子及扑扑衣上的尘土等,将父亲爱子的赤诚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候教师可以实时点评“作者开始理解父亲的处境及处事的不易,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传达出的忏悔、愧疚之情”,并进一步引申出文章中所蕴含的“怀念”“哀怨”这两种情感。最后教师将主题升华,让学生讲一讲父母做过的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情或者自己将要做什么事情来表达对父母的爱。让文章的主旨在实际生活中升华,可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学生的心灵。

二、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积累阅读常识,鼓励交流互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在课内外多留些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文学素养,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一方面,教师要选择充满趣味性的和富含文化底蕴的素材作为课外读物,要求既贴合教材内容,又高于当前教育水平,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固定组织学生阅读某一系列课外读物,并定期交流讨论收获。例如,教师可以贴近教材内容选择《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一系列优秀文学作品,在交流中开阔学生眼界,增强他们的综合文学素养。

三、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提升语文教学感染力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信息化时代语文教师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趋势,围绕信息技术展开教育内容。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先搜集相关图片与视频,再结合舒缓的音乐和抒情的朗读,在视觉和听觉上形成冲击,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画面。在课外阅读层面,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信息化平台或交流工具在课下深入分析交流。通过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作者的情怀,还可以实现学生思想情感认知的升华,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感染力。

篇(9)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许多老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在课堂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

一、应转变观念,先学后教

(一)转变教学观念

我们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为不利的。应把握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二)改变教学方法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先学后教”式教学方法。学生先学,然后老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即时掌握学生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遥想;像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造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加强预习指导

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不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不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要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师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高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四)发挥指导作用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意义的建构者,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生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挖掘潜能,分组合作

自古以来,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地互换角色,以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等同学组成“同伴”。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创新,激发思维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下,对课文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有效信息,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务,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目的。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的缺陷,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实施上述教学活动我以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探讨。

二、提出问题要难易适度,同时也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力争做到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课堂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看谁对教师的提问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中的内容记忆得快,如此等等,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课堂表现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是在不失时机地让每一个学生感受成功。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甚至鼓励学生独立地、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探究,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三、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要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点掌握程度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新问题发展。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尽量创设问题环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架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热爱语文,学会语文,坚持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0)

一、情境式的语文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以往简单的我教你听转变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

1.激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是真正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只有在教学中真心真意地爱学生,才会给学生创造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良好成材环境。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语文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学习,教师就会捕捉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生鼓励,理解他们、公平地对待他们,平易地、诚心地与他们交朋友,从而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转化为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例如:我在教《麻雀》一课时,当问到学生老麻雀不顾自己的安危而于猎狗展开搏斗,你觉得老麻雀这种做法对吗?如果你是老麻雀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老麻雀做的不对,它根本没考虑周全,它既救不了小麻雀连它自己的性命也会搭上,要是我是老麻雀我不会这样做的。”我对这位学生的回答做了肯定的评价“你说的很有道理,考虑的很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事情。”而不是指出学生这样回答不很好,而是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融人情境,让学生知道老麻雀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有“爱”在行动里面,老麻雀才会奋不顾身的与猎狗展开搏斗。这样教学既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了课文,又有了自信心,会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

2.训练感觉。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实践证明,感觉的训练,使学生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因而拓宽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成为他们的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创设情境。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情绪。

3.融人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例如:语文口语交际《我爱吃的水果》当中,我创设了“水果超级市场”的情境环节,让学生把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用到学习当中,自己推销自己的水果。通过活动学生情绪高涨,达到了口语交际的学习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用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感画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角色,进行语言交流。鉴于小学生的表演欲望较强,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表演。表演的形式应多种多样,有个人表演、小组表演等。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一切好的机遇除了学生把握外,还要靠教师的精心创设,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二、以质疑提问的语文教学模式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创造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是创新的能力。课堂是学生创造力成长的主要园地,课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学生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一个学生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儿童好奇心的张扬,使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语文教学课堂中首先要发现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运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课堂中鼓励质疑,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在创新教育的语文教学课堂中,疑问是课堂中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课堂中,只要对知识有疑问都可以提出,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有的教材中,往往一个学生对其中的一点提出疑问,还有更多的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在根据不同的问题来分析,找出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五彩池》当中,学生围绕五彩池为什么会呈现出那么多的颜色展开了质疑,很多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我让学生根据提的不同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自己研究出最正确的答案。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学习兴趣高。

三、活动型的语文教学模式

1.语文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创新教育的语文课堂中,把语文知识紧紧的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因为有生活,才有感受:有实践,才有体验。教师应根据语文活动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并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体验。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讨论、交流、欣赏、参观访问、操作实践、调查研究等活动及喜闻乐见的游戏来丰富学生的感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索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注重对活动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使活动过程不断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因素,都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作用。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要根据年段的不同、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综合型的语文教学模式

上一篇: 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下一篇: 税收筹划心得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