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4 14:51: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网络环境的变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1-0218-02
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并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也迅速应用于图书馆,使信息的组织、知识的传播、服务的方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将图书馆带入一个完全崭新的信息化环境,同时也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
挑战。
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变化
网络环境下,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在各个图书馆得以广泛应用,与传统图书馆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
1.1图书馆管理的变化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是以书为本,重藏轻用,对馆藏文献进行管理。在网络环境下,要求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随之改变,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与时俱进,实行信息化管理。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变藏为用。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向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转变。随之图书馆的领导和人员管理也随之做出调整,转向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随着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的广泛应用,图书馆需要建立一支既有图书馆专业知识,有懂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某一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员管理队伍。为了节约人员管理成本,在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岗位,可以让学生参与工作。图书馆其余有较高专业技能的馆员进行知识信息的组织和深层次开发,实现知识管理。这样图书馆就转变为由管理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学生、临时工构成的人员结构模式。
1.2 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化
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是现代图书馆的标志。随着因特网的应用,各个图书馆都基本实现了网络化。图书馆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组织、开发和管理图书馆各项信息资源。也就是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储存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利用现代新技术为图书馆用户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提供服务的较高层次。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已远远无法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图书馆要从服务机制、运作方法等多方面做出改变和创新以适应图书馆新的环境。
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化。在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中,图书馆员坐等用户上门,是被动的服务、单一的服务。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是围绕着用户开展,以用户需求为服务宗旨,为用户提供有用的、价值的、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否则,图书馆用户将会大量流失,远离图书馆。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开展信息服务的过程中,第一,要树立主动服务的理念,实行学科馆员制,走进用户之中,了解用户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服务。第二,实现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传统图书馆受物质条件和自身体制的影响,只能用手工方式为用户服务。现代图书馆,信息的组织和传播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图书馆在开展信息服务时不再受时空的限制,随着新技术微博、微信等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满足用户的最大需求。同时也对图书馆服务水平和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在图书馆的应用,将图书馆带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图书馆在网络化、信息化的浪潮冲击下,加速了图书馆向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为了适应这一环境,图书馆的管理方法和服务方式都要做出改变和创新。
2.1 优化图书馆管理方法
1)优化图书馆结构设置。图书馆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可谓是突飞猛进,随着科技的发展,图书馆拥有了最新的技术优势;电子出版物、数据库、多媒体音像制品等数字资源的不断涌现,使图书馆拥有了丰富的资源优势;引进高学历人才加入图书馆队伍,使图书馆拥有宝贵的人才优势。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有必须做出调整,图书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知识管理和信息服务优势,对原有的结构进行重组,构建简单的、扁平化的结构层次,并逐步实行行政级别的淡化,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与协调,以增进个部门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消除隔阂。协调合作,降低管理成本。
2)优化管理方法。传统图书馆的管理属于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已经不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严重制约着图书馆队伍智慧的发挥和团队凝聚力的提升。在优化管理方法上,要加强一线工作者参与图书馆工作的管理,推动领导从管理者向工作开展中的分配者与协调者转变。领导参与其中,从而更好地激发馆员们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团队凝聚力。
3)优化人员管理。图书馆人员队伍很庞大,知识结构也不尽相同。图书馆的各种工作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技术要求,在网络环境下,这种特点显得格外清晰,因此要对人员进行科学管理,让每一个人都各在其位,各尽其能,发挥个人最大优势。在图书馆构建一种馆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的管理氛围,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共建与共享。
2.2 优化图书馆服务
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必须创新服务,迎接新的挑战,满足用户深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1)知识服务。图书馆的传统借阅和参考咨询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向知识服务转变,这是现代图书馆提高服务层次和服务质量的最大变化,也是现代图书馆的主要标志。图书馆员根据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对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组织、分析、加工重组,形成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实现知识增值,有针对性的提供给用户。这样,在了解用户真实需求的基础上,更加主动的开展知识服务,提高参考咨询水平和服务能力。
2)网络导航服务。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通过自己的网站开展网络导读。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都 购买了一定数量的电子图书、数据库、多媒体等数字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这些数字资源,图书馆应对其进行分类,并在图书馆网站的主页上设置李链接,方便用户浏览、下载。同时要关注网络上的热门站点,创建与这些站点的链接,方便用户查看。
3)应用新技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电子邮件、QQ、微博、微信等新技术在图书馆也得到广泛应用,手机图书馆也随之出现。图书馆通过网页消息不能及时送达用户,使图书馆的用户群越来越少。应用微博、微信、手机图书馆等,能够很好地吸引用户参与图书馆的活动与互动。大大方便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同时也提升图书馆的形象和影响力。馆员之间互设关注,加入微群之中,相互交流工作心得,发表看法和见解,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沟通,共同提高,更好的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阙宁南.在数字化环境中创新图书馆信息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7).
一、研究背景
依照我国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育在改革中已有了新的教育目标,也就是着重培养大学生对英语的整体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社交及工作等方面可以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
为了适应教育部颁布的新教学要求,衍生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即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在丰富的网络资源背景中,使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及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更加具有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网络成为了师生交流的主要的平台及介质。学习者能获得丰富的无论是语言抑或是非语言输入,得益于多媒体的有效应用,众多的多媒体方式提供了新的语言,与此同时还给学习者提供了各种不同的选择[1]。通过网络及多媒体开展英语教学,能更加有效地让学习者利用视听等感官开展学习,能更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当今以网络环境作为基础的计算机资源可以给学习语言类的学习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语言资料及教学资料,这些对于学习语言类的学习者在提高自主性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
时下,高校一改以往“教师至上”的模式,采用“学生作为中心,教师作为辅导”的教学模式及理念是大学英语变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我国很多高校都把网络技术及多媒体应用技术融入到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当中,在外语课堂上充分突显学生的自主性学习[2]。近十年来,很多外语界的学者就自主学习、以网络环境为基础的协作学习等课题开展了探讨,不过我国学者就自主学习方面的研究一般都是停留在理论介绍的层面上,重点探讨如何转变及定位教师的角色、评估自主学习等要点,却没有正视自主学习的最终主体即学生本身[3]。其实,在语言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本身内在及外在的各类因素都会令学生的自主性产生变化。
二、理论依据
事实上,国际上许多学者在如何界定和研究学生的自主性方面已做了很多的工作。有关研究说明,很多学者都将学生自主性总结为学生掌握自我的学习,认为自主性即系学习者对自己学习完全负责的表现[4]。在掌握自我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懂得了学什么以及怎样学。处于多媒体应用及网络化环境下学习英语,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体现和发掘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水平出发,实施由“教”到“学”形式改变,结合教师的先进、科学的指导,进行自我摸索、自我发现的学习,而后达到完全、高效的自主学习。
很久以前,我们就已经认识到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曾有教育专家就提出,学生应该可以更加自由地支配自身的学习,从而“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也应运而生。后来此理论也逐渐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赞同,他们理性的意识到,教育不应只是单一的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我国教育部新的《教育要求》中表明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个具有指导意义的要求将引领我国高校英语由“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改变,从学生方面来看,独立式的学习将取代以往依赖性学习。
大学英语教育的首要难题是从被动学习英语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当中,怎样指导学生根据个人自身的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制定学习目标及计划、监督学习过程,并根据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作出自我评价等。再者,新的教学模式将把网络技术作为基点,使用多媒体软件及校园网等科学的教学方法,酝酿一个能让学生可以更加多元化地学习英语和综合应用英语的学习环境。作为教师,更多的是组织教学活动、传授学习策略、监控及评价学习效果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影响学生自主性的因素
学生的自主性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很复杂多变的综合体。包括学生认识自行抉择,和控制学习目标、方法技巧、内容的过程,而形成个人自主性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面对各种各样源自个人本身及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影响学生形成个人自主性的个人因素中个人情感障碍尤其重要,积极的个人情感会促进个人自主性的形成,相反,消极的个人情感会阻碍自主性的形成。比如个人的的学习动机、信心、态度、情绪等。当一个人明确自己的目标(想要得到什么、达到什么程度)、主动、积极(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等状态下,即有利于形成自主性;当个人盲目地去学习、情绪低落、缺乏信心时,则不利于自主性的形成。由于我国在外语教育一向以来都是任务式的教学,而且我国还处于一个应试教育制度之下,大多数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是一种被动式甚至被迫式的学习,能否学习好一门语言,学生认为要取决于老师的指导、管理之下。因此,对于实施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模式,会和学生已有学习风格格格不入,令学生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学习动机也随之而降。
四、小结
大学英语教学重点应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从而为学生营造动态、多维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更利于教师教学资源的共享。由于学习自主性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应确保学生能有足够的上机时间,从而确保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后应处理好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美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要素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3):123124
摘要:文章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服务工作的对策,并以洛阳市图书馆为例,探讨当前公共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对文献用户的服务工作.
关键词 :网络环境;图书馆用户服务;公共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87-02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运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构建的宽带、高速、综合、广域型数字式电信网络.这一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使传统图书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同时,也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在信息资源采集、组织加工、信息服务、管理模式、服务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已经不是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源来体现,而是通过不断提高和不断变化着的现代网络服务模式来体现.
1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网络环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不但摧毁了公共图书馆多年来传统的搜集保存、加工整理、使用和服务模式,而且打破了图书馆之间彼此独立的局面,新型的服务模式也随之出现.公共图书馆服务逐渐从满足部分用户纸质型书刊文献需求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网络覆盖领域内所有信息用户并以提供文献数字资源为主要功能的模式.其主要有:
1.1 开放型服务模式.网络的利用,使公共图书馆服务突破了地域的“围墙”和“阵地”,跳出固定场所,主动接触社会.主要方式为:将采集、加工、组织的文献数字资源,通过网络建立的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向各个基层图书馆提供,由此供给广大用户使用.例如:洛阳市各县的文化示范区正在建设的总分馆制,就是利用网络设备和设施,逐级建立总馆和分馆,形成四通八达的图书馆网络系统.所有文献信息用户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系统扩大查找、借阅和阅读范围,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既满足城市里不同用户的需求,又满足了农村广大农民用户的需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得到充分提升.
1.2 主动型服务模式.各馆利用自己建立的网站面向社会不同群体开通了各项服务工作.例如,通过洛阳市图书馆的网站用户不仅可以自己办理续借、预约图书,还可以浏览文化新闻;了解新书动态和馆里的活动信息;文献信息用户还可以在网上利用馆内储存的大量数字资源.这样,大量文献信息用户开始“走进”图书馆,而图书馆服务也“走进”了千家万户.由被动服务变为了主动服务.强化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1.3 针对型服务模式.通过网络方便了交流,与用户的心近了,了解用户的需求更快了,并能紧密地配合社会用户的需求,提供特色服务,有针对性的服务,使读者的满意率不断攀升.例如:洛阳市图书馆通过网站,开通了“读者之声”、“参考咨询”、“实时咨询”等服务的版块.网站收到信息后,针对提出的问题和咨询,及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给予答复.这种有针对性的服务,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赏.
1.4 政策型服务模式.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交换方便快捷,公共图书馆网站通过与政府网站链接,主动向政府机关定期提供城市建设、市场发展等宏观决策性信息.并能及时了解市政府当前的任务和工作重点,快速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和决策服务.如:洛阳市图书馆网站在近两年的政府"两会"期间,24小时全方位服务,主动提供政策法规方面的专题咨询.同时,还针对本市的经济发展,主动为大型企业服务,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化的实现使公共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真正发挥了作用.
1.5 多样型服务模式.网络不仅使公共图书馆的业务范围扩大,也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由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多样型”.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及现代化的多功能设备,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把文献资源迅速向数字化的多媒体、光盘型和数字网络型转移,大大提高了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的效率.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更广泛,载体形式更多样化.公共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搜集者和传承者,转变为文献数字资源的生产者、开发者和提供者.
1.6 知识密集型服务.网络环境使图书馆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也从单纯的借还图书服务,转变为多层次文献数字资源服务.更多的图书馆业务人员从事的是文献数字资源的组织和加工,并对文献信息的每一个环节增加了智力投入.公共图书馆已成为文献数字资源中心.图书馆业务服务人员,被称为“信息员”、“导航员”等.例如:洛阳市图书馆网站上提供的书目数据库,就是一种新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也是将简单的查询服务方式,逐渐转向了智力型服务模式.
2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用户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
2.1 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用户对文献信息服务的需求表现有:1、服务方式多样化与服务范围国际化;2、服务时间及时化与服务方式个性化;3、服务功能集成化;4、服务效益增值化.公共图书馆要掌握用户对文献信息的种种需求,立足于“读者第一”,以文献信息用户需求为中心,从软硬件、人员、技术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各项需求,最大成效的实现双方价值,图书馆才能更好的发展.2.2 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主要有:服务观念:从“单个读者服务”转向“协调、合作、共享”服务;服务范围:从只能提供本馆馆藏转向可提供全球性资源;服务内容:从单纯提供纸质文献转向数字资源和多媒体服务;服务方式:从手工操作向多元化发展.
2.3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2.3.1 进行图书馆网络的优化组织与协调,使网络信息服务功能在图书馆网络化服务中充分实现.促使网上的电子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2.3.2 应该从宏观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协调公共图书馆网络与科技、教育、经济等专网链接,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2.3.3 强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现网络资源配置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综合信息服务.
2.3.4 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网络化和知识信息的社会化管理,建立网络化信息保证组织和体系,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法、数据库法,确保网上信息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2.3.5 公共图书馆应利用自己“社会大学”,“没有围墙的大学”的特殊身份,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培养中国读者的信息素质、信息意识能力.
2.3.6 加强与世界各国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的合作,加快中国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向全世界展示中文信息.把世界上更多更好的信息介绍到中国,更好地为我国信息用户服务.
3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对策
3.1 树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观念、宏观协调、分工合作.目前各地公共图书馆基本采用了总分馆模式,因此打破了多中心、多系统、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格局.由此网络环境下各馆要强调协调一致,实现网上共享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上服务功能.如:总馆与分馆的网络建设要一致,统一规划文献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各馆在业务上以及资金和人力上都要分工合作,才能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
3.2 强化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价值.公共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文献资源,而文献资源的价值是通过用户的阅览、学习和使用来显现的.公共图书馆要利用自己占有文献信息资源和对文献信息进行加工的优势,利用现代化设备的加工处理使之转换成为人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辐射面大、快速、便捷的优势对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这使得人们在网络和信息时代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还强化了图书馆的服务效果和服务功能,并体现出了图书馆服务的价值.
3.3 拓宽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网络环境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提供与获取方式,图书馆应抓住这个机会,对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整理、服务赋予新的内容和方式.图书馆的所有工作都要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传统的服务方式可以通过网络来发挥新的效益.例如:文献的书目查询、外借预约、馆际互借等服务,都可以通过网络功能实现.同时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拓宽服务领域.例如:信息的搜集就不仅仅是采访部门的事,参考咨询人员要参与信息资源的收集,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分工被打破.图书馆服务工作和信息服务人员将越来越重要,他们都将会成为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人员.
3.4 培养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人才.崭新的网络时代,必然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图书馆从事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工作方式、工作价值、工作效率、工作成果等方面将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培养一批新型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一、网络文化环境对职业技术院校德育的冲击与挑战
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对传统德育价值的消解
网络作为多元化的知识载体,融合、汇集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的特点,加剧了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削弱了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教育作用。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理想信念等传统德育价值受到严重消解。
2.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对传统德育模式的冲击
长期以来,德育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模式,这是一种自我封闭的、线状的德育模式。如今,网络文化创造了一个无比广阔、史无前例的开放时空。在网络平台上,人们可以共享各种文化资源,可以运用多样的网络文化符号进行多层面、多途径的思想交流、观念碰撞。这样,教育的渠道大大增加,舞台大为扩展,方式更为丰富,时空得以充分延伸,致使单一、封闭的德育模式受到巨大冲击。
3.网络文化的交互性对传统德育方法的挑战
交互性是网络文化最本质的特征。网络上,交流与沟通没有限制,各种信息既可单向传播,也可双向、多向传播,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关系。在这里,每个人既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又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传统的德育教育是通过课堂传授、个别谈心、汇报总结、评先树优等方法来进行的,是一种单向的“传授”模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由发挥空间受到限制,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网络文化的交互性特点对传统的职业技术院校德育及其相对封闭的德育方法提出了严峻挑战。
4.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对传统德育主体的改变
在传统德育环境中,传播权与话语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教育者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威身份、教育工具甚至年龄优势,对教育者实施有效控制。而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网络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门第差异、贫富区别、等级高低在网络文化中丧失了存在的根基,个体对社团权威的依附日益弱化。教育者在对学生传播信息时的权威地位被打破,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与安排,那种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5.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对传统德育责任的弱化
在电子虚拟的网络空间,人们的交往方式不再是传统的面对面、实实在在的交往方式,而是以数字、符号、图像为媒介的间接的“人一机一人”的交往。网络的虚拟和隐蔽性使学生在交往中不受现实社会交往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的制约,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使交往双方的道德关系具有隐蔽性、自由性的特点,导致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道德自律性和道德责任感弱化。
二、网络文化环境下职业技术院校德育的变革与创新
1.创新德育理念:变保守型为开放型
德育理念的创新,首要的是在教育观念上从“保守”向“开放”转变。教育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交流、沟通和疏导,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改变传统的对学生上网“封、堵、压”的教育模式。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2.创新德育内容:变单一型为综合型
德育内容是依据德育目标和德育对象的实际确定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德育内容,除了传统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遵纪守法、社会公德、理想信念教育外,还应注重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习能力指导、网络道德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实现教育内容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
3.创新德育方法:变灌输型为互动型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教育者与学生的互动,增强教育效果,促进德育方法不断创新。教师可以通过网上对话、QQ聊天、空间、博客、微博等方式,开辟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迅速、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与动态,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发挥网络的互动功能,将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知识竞赛及各种社团活动上网,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增进德育活动的渗透性、情趣性、互动性。
4.创新德育主体:变单主体为双主体
由于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和互动性特点,使德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成为德育主体,从而实现了德育的单主体向双主体的转化。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化,由传统观念中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互动的教育主体。另一方面,学生真正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更为重要。
5.创新德育领域:变单线型为立体型
要不断拓展德育领域,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观念。互联网络的快捷性、共享性等优势,使真正建立开放式德育立体网络成为可能,关键在于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各方面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首先,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动,形成合力。其次,学校教育要协调好德育系统各要素和环节的关系,加强德育工作的网络化、立体化,形成“三育人”机制。最后,做到德育课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6.创新德育管理:变自发型为自觉型
德育工作的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德育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自觉管理。要建设一支网络文化环境下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了解和掌握网络体系构建、原理及网络文化的特点,能熟练地运用网络来开展德育教育的工作队伍。同时,构筑坚强的德育教育“网络防线”,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熊礼杭.网络文化视野下高校德育教育模式的建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4(4).
[2]黄映玲,翁菁.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新视角[J].教育信息技术,2011,(1).
作者简介:孙 冰(197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创新管理;姚洪涛(198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创新管理。
摘要:在构建环境不确定性程度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战略导向理论,分析不同环境状态下的企业行为模式,进而研究创新网络演化模式。
关键词:环境不确定性;创新网络;战略导向;演化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3-0030-05
Adaptive Evolution Models of Innovation
Network Based on Strategy Orientation
SUN Bing, YAO Hong-t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 Harbin 150001)
Abstract: Based on structuring the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s degree,combining with the theory of strategic orient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enterprise behavior pattern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conditions,and then study Innovation network evolution model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innovation network;strategic orientation;evolution
1 引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需求的多元化、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创新环境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与之相应,企业创新活动在不确定环境下呈现出网络发展趋势,进而形成的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1~3]。我国学者程跃[4]指出,在创新网络中,企业的战略与不确定环境密切相关。Elvin和Munawar[5]进一步通过实证验证了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战略存在显著的相关性。Koka[6]认为,创新网络演化是不确定环境与网络战略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已有研究,本文进一步分析在不同环境不确定性程度下创新网络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战略导向实现环境适应性演化的问题。
2 不确定环境下的创新网络研究综述
2.1 不确定环境对战略的调节作用
在社会学研究中,学者们将诸如企业、网络、系统、组织等研究对象的边界以外所有事物都视为环境,正如Mintzberg[7]所认为的那样——“环境是组织以外的所有事物”。而环境最主要的特征是其本身及主观感知的不确定性[8]。对于管理者而言,环境本身并不重要,关键在于管理者对环境的感知。Meyer[9]就指出,环境不确定性对组织战略选择起到调节作用。彭伟[10]在研究联盟网络时指出,环境不确定性对合作战略具有调节作用。不确定环境能够对企业战略起到调节效应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环境适应性。而根据holland的“适应性造就复杂性”思想,网络复杂适应性体现在网络企业战略的多样性方面。在生态学中,多样性正是种群在自然选择下得以持续生存发展的条件。有鉴于此,Alchian早在1950年就在其文章中用旅行者群体模型证实了不确定环境下具有多样性的种群持续存在性。雷国雄[11]在Alchian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环境不确定性会消耗种群多样性,不具有多样性补充能力的种群必将走向灭亡。
2.2 不确定环境下的网络演化模式研究
企业能够感知到的不确定性由技术、制度、市场偏好等要素构成[12]。Duncan[8]按“简单—复杂”和“静态—动态”划分环境不确定性程度。其中,“简单—复杂”体现了环境复杂性,是指与运营有关的环境要素数量;“静态—动态”体现了环境动态性,是指环境要素变化的频率和变化的幅度。在此框架下,不确定环境下的创新网络演化模式分为适应环境复杂性演化模式和适应环境动态性的演化模式。环境不确定性是影响组织适应性的关键因素,组织须不断变化自身复杂性才能应对环境不确定性[13]。实证研究表明复杂性增长是组织成长的趋势,比环境更复杂成为一种重要的组织演化模式。而实现适应环境复杂性演化模式的有效途径则是在分析不同环境维度基础上,构建战略和目标复杂性,进而实施多元战略[14]。
环境动态性分析须建立在充分认知环境复杂性的基础之上。组织往往通过调整自身结构、战略及目标等来增加适应性从而抵制环境变化[13]。Koka[6]等认为,网络演化是外部环境变化与组织战略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资源丰富度影响组织间的合作行为及组织可获取的资源,并受到战略导向的调节,最终影响网络的演化模式。他通过环境不确定性的变化和资源丰富度的变化两个维度,将网络演化分为网络扩张、网络动荡、网络加强和网络收缩4种演化模式。但本文认为Koba所提出的资源禀赋维度并不准确,原因在于:Koba认为,资源禀赋是指有利于主体创新的一切资源,它包括政府政策、企业创新战略和技术能力、本地区资源条件、市场情况、地域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15],而这些资源变化从广义上讲都属于环境不确定性范畴。而程跃[4]就摒弃资源禀赋维度,只考虑环境不确定性这一维度,进一步研究了技术和市场两大环境变化对网络的作用,描述了萎缩、稳定、加强、动态平衡、紧缩和动荡6种创新网络演化模式。
3 基于Duncan框架的环境不确定性程度分类
从环境的要素构成看,创新网络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多地是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政策、文化、市场、科学技术、制度等众多因素。因此,要探讨创新网络如何在适应不同环境状态下的演化规律,就必须充分认识不确定环境的状态类型和特征。本文在Duncan的环境不确定性程度分类框架下,认为环境不确定性具有“简单—复杂”和“静态—动态” 两个维度,随后,借鉴雷国雄[11]对单一事件不确定性分类,将环境不确定程度划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四类环境(如图1)。 其中,确定环境是由有限、确定要素构成的环境状态且仅具有确定性特征;风险环境是在已知状态空间下具有稳定的概率关系的环境状态且具有一阶不确定性特征;奈特环境是在已知状态空间下具有不稳定的概率关系的环境状态且具有二阶不确定性特征;沙克尔环境是在未知状态空间下的环境状态且具有三阶不确定性特征[11]。
4 战略导向下的企业行为模式研究
迄今为止,Miles和Snow提出的防御者(Defender)、分析者(Analyzer)、前瞻者(Prospector)和反应者(Reactor)战略导向分类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证实,特别是他们提出的战略分类是将战略视为网络组织适应环境的经典计划模型[16]。本文将此分类方法与不确定环境结合做进一步分析。
4.1 防御者战略导向下的行为模式
选择防御者战略导向的企业认知的环境是简单的、静态的确定环境。此时,不论是技术环境、竞争格局还是市场需求都是稳定的,企业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清晰地预测未来事态的发展。因此,选择防御者战略导向的企业谋求成本领先优势,在特定市场进行差异化经营,优化资源配置以降低成本。此外,防御者战略的核心是“稳”,由于技术创新固有的不确定性会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企业一般不会贪图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进行新产品开发和新市场开拓。
4.2 前瞻者战略导向下的行为模式
选择前瞻者战略导向的企业认知的环境是简单的、动态的风险环境或静态的、复杂的奈特环境。此时,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客户对产品的偏好也在不断翻新,竞争不仅存在于已有产品之间也存在于不断出现的新产品中。因此,在风险与机会并存的环境状态下前瞻者认为,只有不断提高市场能力和研发能力,并努力进行技术创新或拓展全新的商业模式,才可能给整个行业带来崭新局面。前瞻者更倾向于在产业中居于主导创新的地位,并密切注意市场的变化与趋势,能对环境中的任何机会做出快速反应。它们通常是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的创造者和实施变革的倡导者。前瞻者战略导向是一类强调“以变应变”的战略,企业必须随环境变化而不断变革、创新。
4.3 分析者战略导向下的行为模式
分析者战略与前瞻者战略相似,强调环境变化和技术创新与组织变革的重要性,其认知的环境也是风险环境或奈特环境。但不同的是,分析者战略对创新可能带来的利益判断没有前瞻者战略那么高,对变革失败的风险判断却比前瞻者战略高[17]。因此,分析者更多地是强调“跟着变”。当前瞻者已经开拓一个新市场后,分析者会吸取前瞻者的经验与教训,跟随进入该市场。进入市场后,分析者侧重于效率的提高,同时兼顾风险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因此,分析者战略导向是一类既能够规避风险又能够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战略。可见,分析者也关注了外部环境的“变”,在强调变革方面与前瞻者相似,但在创新方面较其保守、谨慎。
4.4 反应者战略导向下的行为模式
选择反应者战略导向的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敏感,认知的环境是复杂的、动态的沙克尔环境,只是被动地随环境的压力盲目反应,或是对竞争者的行动做出被动抵抗。由于这类企业对环境的感知较差,常常无法明确自身应采取的战略,只是随着环境变化和来自竞争者的压力采取走着看的策略。所以,反应者战略的决策就会模糊不清并产生矛盾。因此,这是一类对企业外部环境缺乏控制的被动型战略。它既缺乏主动适应外部竞争的能力,又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所以,反应者无法适应环境,难以创新和变革。
5 基于战略导向的创新网络适应性演化模式研究
企业战略体现了网络微观层面的企业行为模式,而战略指导下的微观活动又决定了创新网络整体的宏观演化模式。其中,战略多样性是辨析不同环境状态下网络演化模式的重要参量。首先,网络中各企业的战略多样性程度反应了网络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情况,战略多样性程度越高,企业间的合作频次越多,相反地,竞争则越激烈;其次,低战略多样性程度造成的激烈竞争进一步促使网络开放度降低,进而使得网络企业数量减少;最后,在战略多样性、网络联系频数和企业数量的共同作用下运行。因此,网络演化是不确定环境与网络战略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环境不确定性会影响网络成员企业研发投入的动态性变化,高不确定性会降低企业适应商业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和研发投入;另一方面,正是不确定环境造就了复杂适应性,网络成员企业行为会经常发生不确定的变化,从而导致网络战略具有异质性。因此,本文基于战略导向并从网络战略多样性、网络成员数量、网络联系频次、网络结构特点、网络创新模式和网络开放度6个方面探究创新网络在不同环境不确定性程度下的演化类型。
表1 不确定环境下创新网络演化模式
5.1 确定环境下创新网络演化模式
静态、简单的确定环境体现了完全理性人、信息充分以及没有机会主义行为的假设,环境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计算出来,创新网络仅仅被理解为一种简单的生产单位[17]。在确定环境下,创新网络成员企业往往选择防御者战略导向且战略多样性程度非常低。在竞争压力下,创新能力不足且规模较小的企业要么被网络中的强大企业吞并,要么退出该网络;创新网络外部企业也望而生畏,不愿加入其中。通常,确定环境下的创新网络演化模式会出现在一些夕阳产业中,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市场出现饱和,产品趋于同质性,企业也只能获得很低的经济利润,从而影响了企业合作创新的积极性[4]。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将由少数核心企业统治[18],网络中的成员企业数目和联系频数急剧减少,网络开放度低,网络进入壁垒高,创新网络最终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并萎缩。
5.2 风险环境下创新网络演化模式
在动态、简单的风险环境下,网络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多种风险环境情景,但不能精确预知会出现哪种情景以及出现的时间,往往采取保险、实物期权、风险转移等方式降低风险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19]。企业战略以前瞻者战略为主,部分持分析者战略。在风险环境下,以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为前提,网络形成以前瞻者为核心企业的战略联盟,分担成本和风险,形成规模效益,并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前瞻者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通过联盟组织获取稀缺资源实现自主创新,而网络整体呈现出自主创新为主,辅以部分合作创新。因此,网络联系频次在企业间的合作活动中不断增加,但网络战略多样性程度因风险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较低并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此时,网络开放度较确定环境下的开放度有所升高,网络外部一些具有异质性资源或技术的企业或受利益驱使主动加入到该网络中,或因网络缺少互补资源被动地拉入到该网络中。风险环境下的创新网络成员企业“成活率”较高,在短期内网络有不断扩张的趋势。
然而从长期看,由于创新网络与环境不确定性的反馈作用,风险环境下的创新网络演化模式并不稳定,其认知的环境状态具有向奈特环境变化的趋势。在创新网络长期运行过程中,网络内部不断涌现出合作风险和机会主义风险等自稔性风险,加之技术创新自身的不确定性会直接引起技术环境和需求环境的变化,网络面对的环境状态将逐步转化为奈特环境。
5.3 奈特环境下创新网络演化模式
在静态、复杂的奈特环境下,网络中出现分析者战略、前瞻者战略和反应者战略。在奈特环境下,前瞻者会努力抓住不确定性为企业获得更多经济利润的机会而加强企业间合作,努力实现创新,创造更多的期权。对于分析者而言,其中一部分紧跟前瞻者的步伐并与其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不断学习和模仿创新在网络中谋得一席之地;另一部分因害怕不确定性为其带来损失,而从网络中退出,寻找较为稳妥的发展空间。而反应者则因较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而退出该网络。同时,一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或独特资源的企业会以前瞻者或分析者的身份加入该网络。创新网络战略多样性呈现出动态平衡状态。综上所述,创新网络成员数量并没有显著改变,网络开放度较风险环境有所升高。前瞻者以网络核心企业身份围绕自身建立战略联盟,整个创新网络在以降低交易费用、降低市场不确定性、降低机会成本、增强知识、信息、新技术扩散的敏捷性、增强企业对于知识创新复杂性的适应性为演化动力[16]下,剔除不能为网络带来收益的连接,与具有互补技术或资源的企业建立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形成多战略联盟间竞争的动态平衡局势。
5.4 沙克尔环境下创新网络演化模式
一般地,新兴技术产业网络形成初期会面对沙克尔环境。企业对动态的、复杂的沙克尔环境知之甚少,其战略思想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认知环境不确定性源于企业信息获取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不足。因此,在沙克尔环境下,企业希望通过不断建立新的合作关系,架设畅通的信息渠道,进而捕捉更多的信息,并逐步提升计算能力和认知能力。在沙克尔环境下,创新网络呈现出高“更新率”和高开放度特征,即在大量的新企业进入的同时又有许多的企业退出。如美国硅谷就在多生多死中变化着[30]。然而,企业不断探索沙克尔环境,其认知的环境状态逐步转化为奈特环境,其战略导向也由原来的反应者战略转变为前瞻者战略或分析者战略,进而整个创新网络向着奈特环境下的网络演化类型发展。
6 结论
本文承袭了Koka的观点,认为创新网络演化是不确定环境与网络战略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结合雷国雄和Duncan对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分类构建不确定环境分类框架,基于此,探索创新网络中的企业采取怎样的战略导向以适应不同程度的环境不确定性,并得到如下结论:(1)创新网络在确定环境与防御者协同作用下不断萎缩并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2)风险环境下的网络演化类型并不能长期稳定存在,在风险环境与前瞻者、分析者的协同作用下,网络向着奈特环境下的创新网络演化模式发展;(3)创新网络在奈特环境与前瞻者、分析者和反应者的协同作用下形成动态均衡的多联盟组织竞争局势;(4)沙克尔环境下的创新网络演化模式主要出现在新兴技术产业中,此模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转化为奈特环境下的创新网络演化模式。
参考文献:
[1]Wang C H, Lu I Y, Chen C B. Evaluating fir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under Uncertainty[J].Technovation,2008,28:349-363.
[2]Sirmon D G, Hitt M A, Ireland R D. Managing Firm Resources in Dynamic Environments to Create Value: Looking Inside the Black Box[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 32(1): 273-292.
[3]Yang H B, Lin Z J, Lin Y L. A Multilevel Framework of Firm Boundaries: Firm Characteristics, Dyadic Differences and Network Attribut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3): 237-261.
[4]程跃,银路,李天柱.不确定环境下企业创新网络演化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1):29-51.
[5]Elvin B, Munawar M.Perceived Environment Uncertainty,Business Strategy,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nterdisciplinary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2012:787-792.
[6]Koka B R,Madhavan R,Prescott J E.The Evolution of Interfirm Networks: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Patterns of Network Chan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31(3):721-737.
[7]Mintzberg H. Productivity Killing American Enterpris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7,8:25.
[8]Duncan R B.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2,17(3): 313-327.
[9]Meyer C B,Stensaker I G. Developing Capacity for Change[J]. 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2006, 6(2): 217-231.
[10]彭伟,符正平.联盟网络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知识资源获取的中介效应与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J].软科学,2012,26(4):17-22.
[11]雷国雄. 不确定性、创新不足与经济演化[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12]Sharma S,Aragón-Correa J A, Rueda-Manzanares A. The Contingent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on Proactive Environmentalstrategy in the Service Sector: An Analysis of North American and European ski Resorts[J].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Revue Canadienne des Sciences de l'Administration, 2007, 24(4): 268~283.
[13]吕鸿江,刘洪.转型竞技背景下的组织复杂性动因研究:环境不确定性和战略导向的作用[J].管理工程学报,2011,25(1):1-9.
[14]刘洪. 组织复杂性: 动因、控制与利用[J].经济管理,2007(1):32~35.
[15]田钢,张永安.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力模型及其仿真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1): 104-115.
[16]Desarbo W S,Benedetto C D,Song M.Revisiting the Miles and Snow Strategic Framework: Uncovering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ategic Types,Capabilities,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47-74.
救援机构到事发现场后主动探测并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如有线电话网和无线蜂窝网络),并快速部署各自的专用应急通信网络(如集群通信网和无线自组网)。然后,各救援机构的专用通信网和现存的公共通信网根据任务需求进行适当程度的网络合成,共同构建一个规模更大、功能更强的便于指挥协同的一体化异构应急通信网络,综合使用参与网络的所有资源和功能,大大提高应急通信保障水平。另外,考虑到应急通信场景复杂多变,参与的人员、通信设备和通信需求时刻变化,应急指挥机构需要随时了解应急现场的全局态势,做出科学决策并及时下达指挥控制信息,而救援机构之间也需紧密协作。具有环境感知能力的应急通信网络可以实时获取网络情景信息,并根据事态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事发现场各协作网络的结合度,调整设备参数、通信模式和资源配置,支持高效的指挥、控制和通信,提供快速反应的应急通信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环境感知网络的实现依赖于大量相互协作的设备,包括嵌入在物理环境中的传感器、激励器、信息存储器、信息处理器和通信器件等。这些器件可以置于各种物体的表面或嵌入设备内部,或由人们随身携带(或穿戴),甚至植入人体内。对这些器件的共同要求是低功耗、低成本和微尺寸,并且通过大量部署来提供冗余性和健壮性。所有这些器件必须互联互通、紧密协作,以提供情景意识的智能服务,并且可以按照各种组网技术构成规模不一的网络,支持网络的自组织和自配置。此外,环境感知网络的实现和应用还必须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网络合成技术网络合成(NetworkComposition)是环境感知网络的重要特征之一,允许包括有线通信网、无线蜂窝通信网、卫星通信网和无线自组网等在内的异构网络之间安全和透明的协作,而不需要或仅需要少量的预配置。网络合成度是指不同网络之间的协作程度,可以分成三个等级:网络互联、控制共享和网络集成。网络互联是最常见的网络合成类型,每个网络相对独立并分别控制自身的资源,但支持网络之间的协作来完成特定的任务。例如,实现移动用户在两个互联的、由不同机构控制的网络之间动态漫游。这种网络之间的动态漫游不是事先预设好的,而是动态在线协商完成的,是网络合成过程的一部分。另外,通过网络互联可以提供无所不在的网络连接和服务访问功能,并且用户可以根据所在网络环境选择接入最佳的网络。对于控制共享的网络合成,各组成网络仍相对独立,但是共享它们的一部分资源,在维护各自的资源的同时对共享的资源实施联合控制。而对于网络集成来说,所有参与协作的网络彼此密不可分,合并成一个全新的网络,拥有对所属网络资源的绝对控制权。网络合成过程大致包含五个阶段:媒体感知、网络发现/通告、网络互联、合成协商和合成执行。在媒体感知阶段,各网络探测能够与其通信的邻居网络,识别到邻居网络的通信链路。媒体感知可以由事件触发或定期执行,例如,一个用户所在的局域网需要连接到远程网络以便获得所需的服务。在媒体连接建立后,进入网络发现/通告阶段,各网络互相通告其标识符、资源、能力、服务及价格信息,然后各网络通过被动侦听通告消息或主动发送请求消息来发现所需的网络服务。在选定希望与之合成的网络后,开始实施网络互联,为了安全性考虑,该阶段可能涉及网络之间的认证和授权。随后,互联的网络协商网络合成度,确定网络之间资源访问、共享和管理的方式。最后,参与合成的网络根据协商的合成协定,配置相关网络元素来执行网络合成。情景推理和态势评估技术为了有效利用收集的网络情景信息,必须通过情景推理技术正确选择、调整和解释情景参数。情景推理的任务就是根据应用需求,组织和协调情景感知设备进行信息的感知和收集,并推导出有用的情景信息。从功能上看,情景推理需要解决三个问题:a)匹配情景信息源描述和应用特定的参数。b)检索和选择现有的情景信息源。c)通过组合来自多个情景信息源的情景参数来推导或估计所需的情景信息。态势评估允许网络实体实时了解当前网络状况,并做出最佳的行动决策,涉及感知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呈现。当前常常采用数据统计处理和信息推断方法来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评估结果,如贝叶斯方法。科学有效的评估过程要求预测未来的网络状况并权衡各种可能的操作,以便获得最好的网络性能或造成最小的负面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网络实体在最大化系统整体性能的目标下可能会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可考虑利用博弈论来解决多个实体之间的竞争和协作。移动性管理技术从系统的角度看,移动类型包括主机(终端设备)移动性、网络移动性、会话移动性和个人移动性。主机移动性允许移动主机更改网络接入点而不需要中断现存的连接。对于主机移动性,移动IP是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的IP层移动性协议,允许主机基于家乡IP地址可被寻址而无论身处何地。网络移动性支持一组网络设备一起更改网络接入点而不会破坏到该网络内所有设备的现存连接。会话和个人移动性允许用户将一个活动的通信会话从一个设备转移到另一个设备。个人移动性允许用户在切换移动终端时使用个人标识符访问网络,以便根据个人的配置文件来提供服务。
在异构网络环境中,用户需要在成本和安全约束下选择合适的移动终端设备(手机、PDA等),接入能提供所需服务的无线网络(蜂窝网络、Wi-Fi和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随着用户的移动和网络环境的变化,为了始终获得满意的服务,用户需要不断监测周围可用的网络和自己当前的网络服务水平,并及时在网络之间进行切换,这就涉及基于特定规则的网络选择、移动切换和位置管理。此外,需要考虑设备的移动性对端到端连接和路由的影响,移动设备在不同IP网络之间移动时必须能继续使用其IP地址,因此移动管理机制应该在IP层之上支持透明移动性,如移动IP协议。为了在复杂多变的异构网络环境中支持各种可能的移动情景,可考虑采用通用的移动工具集框架,根据不同的网络场景需要选择适当的移动管理机制,达到在各种网络环境下支持无缝移动和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移动性管理涉及网络协议栈的多个层次,因此可以采用跨层移动性管理解决方案,但是要求层间紧密耦合。自适应技术动态变化的异构网络环境要求协议栈各层根据变化的网络环境和需求做出自适应调节。自适应性是环境感知网络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环境感知网络的重要特征之一。环境感知网络必须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容忍短暂的服务降级和中断,根据流量负载、环境条件和可用资源自治地选择网络协议和通信模式,在网络受损导致通信中断时,无需(或仅需最低限度的)人工干预就能迅速做出科学决策,重新配置资源,恢复通信。自适应技术是一种适应网络环境变化和节点异质性的常用方法,涉及很多内容,包括:a)根据链路状况动态调节传输功率,以维持网络连接的功率自适应。b)自动调整天线方向图,使主瓣对准有用信号,避开干扰信号的自适应天线。c)自动选用最佳频率建立通信链路的频率自适应。d)使传输速率匹配信道质量的速率自适应。自适应技术提供了在网络中动态部署协议和调整流量的能力,当环境和需求变化时可动态更改MAC(媒体接入控制)协议和路由算法。另外,在异构无线网络环境中,需要根据终端的位置变化和系统需求进行水平切换(同一种网络内)和垂直接换(不同种类网络之间)。环境感知网络应该实现健壮的自适应路由机制,以便快速响应网络拓扑变化,如采用结合先验式路由和反应式路由的混合式路由协议。此外,可以根据应用需求和网络环境,利用分级路由来减少路由开销或者采用多径路由来提高数据传递的可靠性。其他技术环境感知网络还需要解决多个技术难题,如地址自动配置、网络弹性、服务质量支持和安全性等。1)地址自动配置设备之间能够互联通信,就必须为设备分配全局或本地唯一的IP地址。由于无线自组网的高度动态性和无中心特性,传统的基于中心服务器的地址分配方式(如DHCP〔动态主机设置协议〕)不适用,为此需要地址自动配置协议,负责高效地选择和分配地址,并及时回收不用的地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网络合并和分割引起的地址冲突问题,还要考虑网络的不可靠性、安全性、资源受限性和多跳特性。2)网络弹性网络基础设施在突发重大事件面前极易受损,需要提供弹性机制来快速恢复网络连接,以便使服务中断最小化。网络弹性机制应区分不同的QoS模型和网络类型,并且必须利用链路状态发现机制来查找可用的端到端路径,并使用可替换的路径避开拥塞点或故障点来传输应急业务。另外,可采用包括FEC(前向纠错)、ARQ(自动重传请求)和多路径传输在内的多种技术手段提高网络的健壮性。3)QoS支持QoS定义为网络向用户提供的服务性能级别。对于多媒体应用,吞吐量、时延和时延抖动是重要的QoS参数。对于应急业务,还要额外考虑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服务级别协定、允许接纳控制、资源预约和优先级调度来提供QoS和服务区分。4)安全性应急异构网络更易遭受安全威胁和攻击,包括拒绝服务、被动窃听、伪装和消息破坏等。攻击还可能来自网络内部被俘获的节点。基本的安全措施是通过实体认证来验证节点的信任级别,以确保正确执行关键的网络功能。如果存在一个公共受信任的权威机构,则可以由它负责管理和分配网络节点的信任关系,但是这通常不适用无线自组网环境。为此,业界也提出了许多分布式协作机制,如门限加密、渐进授权和重组的共享密钥等。
环境感知网络构造了包含多种接入技术和多种网络类型的异构融合网络环境,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的、尽可能好的服务,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诸多技术难题。本文介绍环境感知网络提出的背景和基本概念,阐述环境感知网络的体系结构,列举其应用实例,并讨论实现环境感知网络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环境感知网络的相关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解决,还需要学术界和产业界各方的通力配合和协作。
作者:王海涛 宋丽华 吴强 单位: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中心 理工大学指挥信息系统学院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变化
(一)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本质上就是实现信息对读者的有效传播,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主要有以下特点:
1、信息丰富,质量不等。在互联网上,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可以信息,读者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类型的空前广泛,信息内容的空前丰富,大大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求。但与此同时,不少错误的、质量差的信息也充斥其中。垃圾信息以及信息过量都严重阻碍了信息的获取。
2、速度快捷,手段丰富。网络时代,人们的信息交流不再有时空的限制,人们可随时随地在网络上获取资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快速筛选所需的信息。网络资源的形式囊括了文字、图片、声音、画面等多种形式,其速度之快捷、手段之丰富、传播通道之多样前所未有。
3、双向交流,选择性强。网络时代.通过电子邮件、BBS等方式,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能够同时进行交流,不再受任何约束,增强了读者接受和反馈信息的主动性。
(二)网络环境下读者获取信息的特点
1、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期望值增高。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用户可以不需到馆就可检索到所需的信息。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动态性、多形态性,实际上查找信息的难度增大了,这时读者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图书馆在服务质量、服务形式、服务手段上不断突破创新。因此,图书馆要不断提高服务技能,努力寻找服务与读者需求的结合点。
2、用户利用检索工具直接获取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各类数据库及各种检索工具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利用检索工具直接获取信息,现代图书馆应适应这一趋势,为用户提供检索导航,提高检索的效率。
3、用户需求呈现个性化特点。网络环境下,读者层次不同,获取信息的动机不同,寻求信息的心理不同。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了解读者个性化的需求,创建相应的个性化的手段来适应这些特点。
(三)网络环境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图书馆工作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读者服务工作的变化,对图书馆工作变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服务工作总体水平的提升。
1、工作对象的变化。与以往图书馆相比,网络环境下除同样要面对本馆读者外,还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网络读者。同时,互联网的存在使图书馆的竞争拥有了平等的平台,通过图书馆网站反映自身的文献资源实力,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
2、工作内容的变化。随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内外环境发生的变化,图书馆工作将从以文献传递为主,转变为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管理为主,从以采访、编目、典藏、流通、阅览、咨询等传统流程操作为主,转变到依靠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为主。图书馆在保留传统职能的同时,服务内容进一步拓展,信息服务、重点信息导航和咨询辅导工作显得更加突出,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新的重要内容。
3、工作方式的变化。为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必须对传统业务和管理进行高度网络化改造,图书馆的硬件和馆员的素质必须尽快提升,才能适应工作方式的转变。图书馆不能再等读者上门来,而要主动的为读者提供服务。
4、工作理念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技术是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网络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表现出电子化、集成化、高效化等特点。这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馆只有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创造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信息服务工作能力为主的思路,才能不断提高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
二、全方位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中最主要的内容,这项工作不是一、两个部门所能完成的,要全馆齐心协力、通力配合才能做好。
1、创新服务观念,主动适应网络环境。图书馆要实现业务工作自动化、信息服务网络化、信息载体数字化、书目数据规范标准化的服务目标,必须首先在观念上创新。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纠正图书馆藏“大而全”的陈旧思想,积极应用现代化技术,开拓新的服务方式,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周到服务。
2、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提高阅览服务质量。力争实现利用计算机管理图书馆阅览工作,提高文献流通的速度和准确性,开展网上预约等方式,为读者提供便捷的服务。
3、重点搞好数据库建设,加快数字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避免重复和资源浪费问题的出现,加强资源共享方面的合作,避免重复建设、局部使用,着力建设特色化、专业化数据库。
4、规范馆际互借工作,发展馆际互借业务。通过互相间的协调合作,延伸信息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5、注重网络信息咨询,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服务。可以采用信息咨询服务、网络检索服务、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用户教育培训服务等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6、以读者为中心,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定明确的、可操作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积极构建项目式水平管理模式等新型管理模式。
7、加强队伍建设,实行可持续的人力资源政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实力决定着图书馆的技术实力和信息资源质量。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为馆员提供培训、学习、经验交流的机会,提高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8、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应最大限度地实现未来科学知识教育,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使图书馆成为人们的终身学习的学校,使图书馆担负起为社会和人类发展进步发挥作用的使命。
一、 引言
网络组织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满足其生存要求,而产生的新型组织形式。网络组织的形成是个自组织和自适应的动态过程,它随着环境的变化动态地调整着自己的结构。技术创新网络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组织形式,是企业和其它各不同层次的相关企业或组织,基于共同的技术创新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组织形式。技术创新网络像其他生命体一样存在着生成、成熟到衰退的生命周期。不同的学者从资源依赖、动态能力、社会网络和复杂网络等多个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因,由于组织在生命周期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内部特征,要理解结构如何随着时间进程而变化,只有从个体行为者的属性及其在现实社会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动机、认知和行为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才能有所收获。所以本文将结合上述理论从技术创新网络的成员属性、关系和网络演化特征出发,讨论不同的演化阶段的演化动力问题。
二、 网络组织演化动力的相关理论
网络组织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竞争模式,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让位于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技术创新网络出现目的是为了解决现代创新环境下,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资源稀缺性以及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突出矛盾,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强化核心技术,实现创新目标。同时,还能从整体上提升网络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最终使得所有网络成员共同获益。技术创新网络的演化宏观上表现为网络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网络结构,这里的环境包括技术环境、国家政策、用户需求等。微观上表现为网络组织内部网络联结关系的演化,无论是对网络关系的复制也好、重构也好,都是网络联结关系的演化导致的网络组织结构的演化。创新网络演化的过程伴随着知识扩散过程,组织成员由于联结关系的建立,获取嵌入在网络组织内的知识和信息,积累自身的资源与能力,促使组织不断选择、创建新的联结关系,淘汰旧的联结关系。
技术创新网络演化动力的相关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复杂系统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认为网络组织变化内在的最根本动力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技术创新网络作为特殊的网络组织形式同样遵循着交易费用原理。从不同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交易费用理论的前提假设是“经济人”,组织将节约交易费用作为目标,认为网络组织的出现与演化的动机是节约交易费用,实现利润最大化。资源依赖理论阐释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传统的资源观关注的资源是企业内部资源。而90年代后出现的动态能力理论,将资源扩展到企业外部资源即网络组织资源。资源依赖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企业的目标是获得最大化资源,从而使其保持竞争优势。网络组织的出现与演化的动机是企业跨越边界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创造。社会网络理论最早起源于对个体行为的分析,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企业间合作的逐步加深,组织网络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态后,社会网络理论逐步向企业层面拓展,学者们将嵌入性、社会资本和结构洞等理论引入到网络组织的研究中。认为组织具有社会性,网络组织为其中的节点企业提供了社会资本,网络结构与网络关系会影响网络组织的竞争能力。同时网络中的企业为了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将不断地拓宽合作范围,改变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所以认为网络组织出现与演化的动力在于社会资本的增加。复杂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演化是自适应的过程,网络组织演化的动机是在网络中存在不平衡、存在涨落,组织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演化。
上述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网络组织演化的动机,但是各种理论都存在局限性。交易费用理论对网络组织的研究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交易费用理论试图通过降低交易费用来解释网络组织的出现与发展,但是网络组织是在外部环境变化后,企业处于生存的需要而采取的措施,降低交易费用是网络化产生的结果。交易费用理论将其解释成网络组织出现的原因,显然存在着不合理之处。第二,忽视了交易中的社会因素。企业间结成网络不仅仅在于交易费用的减少,更重要的是企业间信任、学习等促进了交易各方竞争能力的提升。资源依赖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资源依赖理论的前提假设是资源最大化,忽略了文化、制度等因素对组织的制约,以及在网络组织中由于合作产生的信用对网络租金产生的影响。社会网络理论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从关系、结构两个层面分析社会资本对网络绩效的影响。而对于关系与结构的关系研究等方面还不够深入,也没有考虑外部环境对关系及结构的影响。复杂系统理论的引入给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演化的过程分析,缺乏对演化动机更深层次的挖掘。由此可以发现,对于网络组织演化动机从单一的角度、单一的理论的分析不够全面也不够系统。由于网络组织像所有生命体一样存在生命周期,而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网络组织的特征及网络组织生存的条件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不同阶段的演化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 技术创新网络的生命周期及各阶段特征
Koka提出在环境不确定性及其对资源供给能力变化的情况下,网络组织会经历扩张、扰动、巩固和萎缩等阶段。韦福祥认为,网络组织会经历稳定期、边际变化期以及创新期等阶段。Hakansson和Snahota提出网络组织的形成需经历资源搜寻、资源协调和资源整合等阶段。网络组织的演化经历了萌芽期、原型期、组建期和创新期等阶段,并呈现出循环演进、螺旋上升的特点。李金玉把战略网络的演化分为3个阶段:创生阶段:即有序组织的创生与核心节点的形成阶段;扩张阶段:网络结构复杂化的过程;自维持或消亡阶段:自维持指网络结构不发生变化,消亡指组织层次发生了变化,或网络的核心节点发生改变,已有的战略网络不复存在或形成新的战略网络。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网络组织生命周期的划分及各阶段网络组织所呈现的不同的特征。
本文将技术创新网络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创生阶段,扩张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
1. 创生阶段。创生阶段是技术创新网络组建阶段,当企业面临资源的稀缺、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产品开发周期缩短等问题时,企业为获得资源、控制环境的不确定性、降低产品研发风险必须与环境进行交换,技术创新网络应运而生。技术创新网络的发起者可以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或政府机构,作为发起者在组建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资源特性选择具有互补性资源的合作伙伴,同时中小型企业处于生存的需要也在寻求具有发展潜力的网络组织。在创生阶段技术创新网络结构表现为网络雏型初现,节点进入数量多,基本没有退出现象,节点异质性明显。网络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选择合作伙伴构建网络组织。
2. 扩张阶段。扩张阶段是技术创新网络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技术创新网络组织成员在网络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不断地复制与重构网络关系,向核心的网络位置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方向演化。节点不断增加合作次数或引入新的合作伙伴。具有资源和动态能力的网络成员逐步发展成核心节点,网络的管理模式由个体管理向群体管理转变、由单纯的分包业务向共同开发转变、由自发聚集向自觉协作的转变。这时技术创新网络形成,合作带来的多赢使得节点绩效提升,在扩张阶段技术创新网络结构表现为网络规模的迅速增加,节点进入数量多,存在个别企业的退出现象,同质性节点出现。网络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应用网络的社会资本更好地实现知识扩散和知识学习。
3. 稳定阶段。在这个时期,网络结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处于一种相对稳定(并非静止)的状态。企业通过网络组织可以获取和利用知识,通过对知识的创造、存储和应用获得竞争优势。组织间通过合作实现了组织间学习,节点的特性在缓慢地发生渐进性变化,学习能力强的节点逐步向网络中心位置靠拢,学习能力弱的节点在网络中的优势位置丧失。伴随着合作的增强,技术创新网络中制度规则逐步形成,成员间的信任逐步加强。在这一阶段稳定是其主要特性,网络规模变化不大,节点进入数量与退出数量较少。网络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网络组织及成员间战略协同与关系优化,提升网络竞争力。
4. 衰退阶段。在网络组织中,企业间关系不仅塑造了个别企业的行为,而且个别企业反过来又对网络的集体行动产生影响,网络组织中的个别企业行为不能逃脱它过去发展中对自己所形成的网络约束,因而网络既是企业实施战略规划及其调整的工具,同时又使它深陷其中的牢笼。网络的锁定效应逐步显现。由于组织惯性的生成,导致了网络组织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网络组织绩效下滑,组织中的个体出现退出网络组织寻求其他网络的情况。同时由于组织间的学习也带来了节点生态位的重叠,使得网络成员间竞争加剧。这一时期技术创新网络表现为:节点退出数量增加,网络绩效下滑。网络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组织创新,摆脱组织惯性及节点同质性带来的影响。
5. 技术创新网络各阶段的演化动力。技术创新网络的演化一方面受到有意识的战略意图的支配,另一方面受到无意识的市场选择的支配。战略意图体现了网络组织中的节点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特征,为了更好地生存扩大生存空间而进行了战略设计,具有主体能动性;市场选择则是一种超越主体理性认知的系统力量,体现了演化的无主体性、无意识、结构功能和无知等特征。所以技术创新网络是网络中的个体行动者不断变化的意愿与努力的一种响应,个体感知驱动了个体行为,行为又改变了网络结构,表现为网络的演化。结合网络组织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可以看出不同网络组织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演化的动力在不同阶段也将呈现不同特征,如图1所示。
(1)创生阶段。组织为了扩大生存空间,在组织和外部的环境与组织之间产生了一种依赖性,技术创新网络成为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必要的理性的选择。网络节点通过网络组织来获取网络资源,这种网络资源可以为节点带来竞争优势。Gomes-Casseres指出处于网络中的节点可以获得两个方面的竞争优势:其一是基于网络的优势,这种优势的大小取决于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与地位;其二是节点自身的优势,这种优势的大小取决于节点自身能力的大小及其网络中所发挥作用的大小[18]。在网络创生阶段互补性资源是网络构建的核心问题,节点间通过寻求资源互补的协作伙伴,初步建立了合作关系。因此在这一阶段网络演化的动力是互补资源。
企业战略变革可以理解为企业为了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根据所处的内、外部情况的变化,秉承环境-战略-组织三者之间的动态协调性原则,涉及企业组织各要素同步支持性变化的改变企业战略内容的发起、实施、可持续化的系统性过程。从本质上来看,企业战略变革实际上是通过分析判断,建立新的战略方案的过程。
1.企业战略变革的动因。分析企业战略变革的主要动因可以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来考虑,主要有环境、企业、愿景及领导者这四个因素。首先,环境包括经济、技术、文化、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等所有存在于企业范围之外的事物和现象。同时,战略的变革也受到企业的内部要素的驱动,譬如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以及企业资源基础的变化。此外,企业的愿景或使命的改变也必然会引起战略的变化。而企业的领导者则常常在战略变革中扮演者“发动机”和“催化剂”的角色,成为推动变革的内生力量。
2.企业战略变革的类型。根据战略变革的时机不同,企业战略变革可分为提前性变革、反应性变革和危机性变革这三种类型。对企业家来说,最明智的选择莫过于提前性变革了。企业家应及时预测到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当前战略作出调整,以保持持续的旺盛生命力。而反应性变革和危机性变革则往往是被动作出的,并且企业已经为其付出了一定程度的代价。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选择恰当的变革时机与变革方式。
二、新时期网络经济的主要特征
网络技术所催生的网络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表现为经济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都越来越多地依赖网络信息,它不仅要从网络上获取大量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它的运行规律与传统经济有着很大的差别:网络经济是注重速度的直接交互经济;网络经济是超越地区约束的虚拟经济;网络经济是不断发展的创新型经济。
三、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实施战略变革的动因
网络经济极大地改变了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由此也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战略选择与实施。若能从网络经济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则可以揭示企业实施战略变革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实施战略调整的必要性。
1.网络经济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首先,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宏观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此,我们可以从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及技术这四个方面来考虑,即PEST分析。由于网络经济的特殊性,企业的政治法律环境趋于全球化,网络安全难以保障,互联网上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加大;经济环境的全球化步伐加快,主要表现为生产国际化、经营国际化、资本流动国际化以及全球市场一体化;社会环境的地域空间缩小、消费群体增大、消费观念更新;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且极易受到模仿。
其次,从微观层面看,企业所处的行业结构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网络经济方便了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交流以及企业对信息的收集,并且缩短了产品制造者和需求者之间的距离。因此,购买者、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增强,客户甚至联合起来以“团购”的方式来压低卖价;技术的发展使替代品层出不穷,威胁大大增加;行业进入门槛的降低使得潜在加入者数量增多,竞争加剧;而加强创新的要求又导致了现有竞争者抗衡力增强。
2.网络经济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企业的资源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产生了如下变化:企业技术资源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稀缺的、不可替代的有形资源的占有有利于企业保持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变弱,人才的流动性增强;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优势能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得以加强,但同时也可能毁于一旦,譬如“霸王洗发水”事件;瞬息万变的环境要求企业拥有强大的组织资源的分工、分组、协调能力。
同时,网络又对企业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环境下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对于时间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具备快速反应能力,以提高赢利的能力及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此外,所有既成的竞争优势呈现出短期性和临时性,这就要求建立起持续创新的能力,不断找到新的增长点。最后,网络时代全球范围内的商业结构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企业能够通过重建产业活动流程,改造或重构行业活动的价值链,建立有利于发挥本企业特长的新的游戏规则来避开或淘汰竞争者,抵御竞争风险。
3.网络环境下企业战略调整的必要性。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网络经济既给企业创造了许多新的机会,又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这种环境的变化迫切地要求企业对战略进行调整与创新,抓住机会,规避风险。面对网络经济大潮的冲击,每一个企业都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在网络经济时代求变革,求生存,求发展,成为新型的企业。反之,反映迟缓、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传统企业将无法适应网络经济快节奏的挑战,很可能陷入困境甚至倒闭。
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说过:“在未来五年,最危险的是传统老公司。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十年以后,就不会有不是网络公司的公司”。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企业进行以生产国际化、经营国际化、资本流动化、全球市场一体化、组织运作高效化为主要内容的战略调整和创新,是网络经济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是企业保持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必要条件。
四、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实施战略变革的新途径
网络经济所引发的变化从各方面影响着企业的战略选择与实施,为了应对未来的风险,企业管理者应当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及时依据环境对战略作出必要的调整,大力实施企业战略变革的新路径。
1.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目标进行企业组织形式调整。网络经济是速度型经济,对信息反应的快慢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传统的组织结构由于等级分明往往存在着市场应变能力低、信息传递慢、管理效率低等问题,这就客观上要求企业组织形式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组织改造的手段,是建立一个高度共享的信息平台,确保组织运作的环节不因信息缺乏、信息流动迟缓而发生效率损失和成本增加。近年来组织结构发展的趋势是由传统的“金字塔型”向“扁平型”的结构转变。在扁平型的组织结构中,同一层级员工之间的横向交流增加,复合型人才受到重视;企业内部进行充分授权,部门和个人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个人或内部组织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决策速度得到提高,避免了决策拖延和的相互推诿;企业的某些后勤工作将尽可能地外包给服务业和物流业,企业规模日益向小型化发展。
企业战略变革可以理解为企业为了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根据所处的内、外部情况的变化,秉承环境-战略-组织三者之间的动态协调性原则,涉及企业组织各要素同步支持性变化的改变企业战略内容的发起、实施、可持续化的系统性过程。从本质上来看,企业战略变革实际上是通过分析判断,建立新的战略方案的过程。
1.企业战略变革的动因。分析企业战略变革的主要动因可以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来考虑,主要有环境、企业、愿景及领导者这四个因素。首先,环境包括经济、技术、文化、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等所有存在于企业范围之外的事物和现象。同时,战略的变革也受到企业的内部要素的驱动,譬如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以及企业资源基础的变化。此外,企业的愿景或使命的改变也必然会引起战略的变化。而企业的领导者则常常在战略变革中扮演者“发动机”和“催化剂”的角色,成为推动变革的内生力量。
2.企业战略变革的类型。根据战略变革的时机不同,企业战略变革可分为提前性变革、反应性变革和危机性变革这三种类型。对企业家来说,最明智的选择莫过于提前性变革了。企业家应及时预测到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当前战略作出调整,以保持持续的旺盛生命力。而反应性变革和危机性变革则往往是被动作出的,并且企业已经为其付出了一定程度的代价。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选择恰当的变革时机与变革方式。
二、新时期网络经济的主要特征
网络技术所催生的网络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表现为经济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都越来越多地依赖网络信息,它不仅要从网络上获取大量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它的运行规律与传统经济有着很大的差别:网络经济是注重速度的直接交互经济;网络经济是超越地区约束的虚拟经济;网络经济是不断发展的创新型经济。
三、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实施战略变革的动因
网络经济极大地改变了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由此也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战略选择与实施。若能从网络经济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则可以揭示企业实施战略变革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实施战略调整的必要性。
1.网络经济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首先,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宏观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此,我们可以从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及技术这四个方面来考虑,即PEST分析。由于网络经济的特殊性,企业的政治法律环境趋于全球化,网络安全难以保障,互联网上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加大;经济环境的全球化步伐加快,主要表现为生产国际化、经营国际化、资本流动国际化以及全球市场一体化;社会环境的地域空间缩小、消费群体增大、消费观念更新;技术更新速度加快,且极易受到模仿。
其次,从微观层面看,企业所处的行业结构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网络经济方便了企业和用户之间的交流以及企业对信息的收集,并且缩短了产品制造者和需求者之间的距离。因此,购买者、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增强,客户甚至联合起来以“团购”的方式来压低卖价;技术的发展使替代品层出不穷,威胁大大增加;行业进入门槛的降低使得潜在加入者数量增多,竞争加剧;而加强创新的要求又导致了现有竞争者抗衡力增强。
2.网络经济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企业的资源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产生了如下变化:企业技术资源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稀缺的、不可替代的有形资源的占有有利于企业保持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变弱,人才的流动性增强;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优势能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得以加强,但同时也可能毁于一旦,譬如“霸王洗发水”事件;瞬息万变的环境要求企业拥有强大的组织资源的分工、分组、协调能力。
同时,网络又对企业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环境下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对于时间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具备快速反应能力,以提高赢利的能力及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此外,所有既成的竞争优势呈现出短期性和临时性,这就要求建立起持续创新的能力,不断找到新的增长点。最后,网络时代全球范围内的商业结构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要求企业能够通过重建产业活动流程,改造或重构行业活动的价值链,建立有利于发挥本企业特长的新的游戏规则来避开或淘汰竞争者,抵御竞争风险。
3.网络环境下企业战略调整的必要性。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网络经济既给企业创造了许多新的机会,又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这种环境的变化迫切地要求企业对战略进行调整与创新,抓住机会,规避风险。面对网络经济大潮的冲击,每一个企业都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在网络经济时代求变革,求生存,求发展,成为新型的企业。反之,反映迟缓、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传统企业将无法适应网络经济快节奏的挑战,很可能陷入困境甚至倒闭。
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说过:“在未来五年,最危险的是传统老公司。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十年以后,就不会有不是网络公司的公司”。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企业进行以生产国际化、经营国际化、资本流动化、全球市场一体化、组织运作高效化为主要内容的战略调整和创新,是网络经济对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是企业保持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必要条件。
四、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实施战略变革的新途径
网络经济所引发的变化从各方面影响着企业的战略选择与实施,为了应对未来的风险,企业管理者应当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及时依据环境对战略作出必要的调整,大力实施企业战略变革的新路径。
1.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目标进行企业组织形式调整。网络经济是速度型经济,对信息反应的快慢是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传统的组织结构由于等级分明往往存在着市场应变能力低、信息传递慢、管理效率低等问题,这就客观上要求企业组织形式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组织改造的手段,是建立一个高度共享的信息平台,确保组织运作的环节不因信息缺乏、信息流动迟缓而发生效率损失和成本增加。近年来组织结构发展的趋势是由传统的“金字塔型”向“扁平型”的结构转变。在扁平型的组织结构中,同一层级员工之间的横向交流增加,复合型人才受到重视;企业内部进行充分授权,部门和个人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个人或内部组织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决策速度得到提高,避免了决策拖延和官僚主义的相互推诿;企业的某些后勤工作将尽可能地外包给服务业和物流业,企业规模日益向小型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