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素质的含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24 14:51: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身体素质的含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身体素质的含义

篇(1)

一、身体素质含义

当今社会,随着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真的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这其中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尤为严重。传统上,身体素质一般是指人体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机能。身体素质是一个人体质强弱的外在表现,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正因为身体素质如此重要,所以提高身体素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提高身体素质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对于现在的高校大学生来说, 身体素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提高户外锻炼水平,更多的是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自信心、外观体型等方面。

(一)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拥有良好身体素质的学生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外观体型,这对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许多锻炼不仅对其身体有着考验、锻炼的目的,而且还考验锻炼着心理素质。想要达到自己满意的健身效果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通过器械健身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从而使其在学习生活中有一个健康强劲的心理。

(二)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好强心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参与到户外锻炼中来,并且从中获得乐趣。户外锻炼对于大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抗挫折能力等有着非常良好的提升作用,可以培养高校大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在问题和困难面前不会懦弱畏惧,退缩不前。

(三)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了学生的好胜心

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良好的身体素质也会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大学生们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和课业压力时,有着良好身体素质的同学会拥有充沛的体力和良好的精神面貌,不会被学习、生活的压力击倒,这就是户外锻炼中身体素质的提升赋予大学生们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格。

三、网络时代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途径

在如今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足不出户已经成为许多当代大学生的标签,购物、订餐、交流与沟通这些所谓的小事都能在网络上得到满足,一定程度上,互联网非但没有增强学生们的健康意识,反而成为了让学生成了网络的蛀虫。这时,如何正确并高效的激发每天宅在寝室里的学生消失已久的运动兴趣就至关重要了。因为过于依赖网络,现实生活中又缺少积极运动的鞭策,所以出现萎靡不振的景象也实属正常。

(一)转变观念,全员发动

高校应建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阳光体育运动”,走到户外,走进阳光,增强校园户外活动。高校可建立学校阳光体育活动领导小组,定期制定活动目标和要求,让学生们都能参与到其中,强健身体。学生们也可开展校园户外锻炼社团,团结和凝聚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激发和引领同学们参与到户外锻炼中来,使课内课外相结合,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灵活多样的户外活动形式

通过在大学中营造一种浓厚的户外锻炼氛围来影响学生积极参与到户外锻炼活动中来。浓厚的户外锻炼氛围可以从真正意义上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中来,活动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如定期举办运动会、体育节,举办各种各样的球类比赛,竞技类比赛,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大家的户外锻炼爱好和兴趣。通过这些比赛,能提供给大学生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同学们在户外锻炼上的热情和信心,同时还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高校中还应针对不同项目开展相应的俱乐部或社团组织来满足学生的兴趣,给想要运动的同学提供便捷的通道。

(三)掌握科学合理的户外活动方法

并非所有活动都是户外活动, 也不是任何户外活动都能达到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要运用合理的户外活动方法。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有氧运动,包括:游泳、健美操、慢跑、登山、跳绳和各种球类运动等。大学生们可以在校园里选择慢跑、快步走、骑单车等有氧运动。其次,大学生们也可以通过比赛法或游戏法参与到户外活动中来,比赛法可以使人情绪高涨,容易表现出最大速度;游戏法则可以激发人的情绪,能在游戏中产生各种动作的变化,从而防止因为枯燥的重复锻炼而产生的烦躁情绪。最后,大学生们可以在学习劳累之余做一些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运动,还可以选择跳台阶、蹲起、高抬腿等项目,使自身得以放松,但切记不要过量,在自己身体承受范围内进行户外活动。

综上,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们身体素质的提高不能靠强制性的规定,要通过多元化的锻炼方法,合理人性化的制度体系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质特征和兴趣爱好,自觉地养成良好、健康的户外锻炼方法及生活习惯,大学生们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大学生们走出虚拟的网络世界,走进充实健康的户外环境是对大学生们身心健康发展最有利的帮助,养成一个良好的户外锻炼习惯将是大学生们一生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贺晓明,林威力.浅谈中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途径[C].北京:百川利康(北京)国际医学研究院会议论文集,2014:23-25

[2]康宏伟.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J].科技视界,2015(11):92

[3]贾春旭.新时代网络环境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6):35

篇(2)

各区、县劳动局:

现将劳动部《关于劳动争议当事人对纠正后裁决不服是否有申诉权问题的复函》(劳部发〔1996〕216号文件)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文中所提关于通过仲裁监督程序问题,请遵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案规则》(劳部发〔1993〕276号)第三十四条办理,今后有新的规定,按新规定执行。

附件:劳动部关于劳动争议当事人对纠正后裁决不服是否有申诉权问题的复函 (劳部发〔1996〕216号文件)(略)

篇(3)

一、抓住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打好身体素质基础

所谓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是指,身体素质自然增长最快速的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最大。如果进行科学的训练,会获得明显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特别注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如10岁以前,骨骼有机物质多,无机盐类少,因而骨骼、韧带柔韧,富有弹性,关节活动范围大。这时,应多做柔韧性练习。到10~13岁时,人体神经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身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此时应特别注意通过发展高频率和协调性以提高速度能力。12~14岁时,加强一般力量和灵敏素质的训练。15~16岁时,可以开始采用较大重量的负重练习来发展力量;较长的练习距离来发展专项耐力。

二、进行全面的身体训练,掌握多种运动技能

学校田径训练的内容应以全面的身体训练为主,选择和安排要全面多样,使学生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学习掌握多种运动技能。依据在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人体是在大脑皮层统一调节下的完整统一的有机体的理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某一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其它方面的发展与提高。田径运动各项目技能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促进作用,学习掌握多种运动技能的过程,既是一个挖掘技术潜力的过程,又是扩大运动技能和培养灵敏、协调等素质的过程。不仅要学习多种运动技能,而且还应学习一个项目的多种姿势,如学习推铅球的侧向滑步技术和背向滑步技术,学习跳远的蹲踞式和挺身式。要求学生能用左、右腿完成跳跃的起跳,左、右腿完成跨栏跑的攻栏等。使身体匀称全面的发展。

三、处理好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关系

运动负荷是指做身体练习时所承受人体的生理负担,表示运动负荷大小的指标有“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负荷强度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人体机能的改善和提高,必须在适宜的运动负荷刺激下实现。运动负荷增加过快,特别是超过人体所承受的范围,不仅不能提高运动成绩,还会损害健康,甚至导致伤害事故。运动负荷过小,或者人体对某一运动负荷产生了适应,人体的机能得不到足够的刺激,训练效果就不大。因此,我们应该使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相互配合逐渐增加,尽可能的让运动负荷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对在校学生,通常先从增加负荷量开始,当他们产生一定的适应后,再增加强度。当增加负荷量的时候,安排的负荷强度应小一些;当增加负荷强度的时候,安排的负荷量应小一些。这样,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交替地不断增加和下降,提高承受负荷能

四、合理安排练习顺序与间隔时间

只有在训练中合理安排练习顺序和间隔,才能使身体机能逐步提高,避免疲劳积累带来的伤病,取的最佳的训练效果。一般练习的顺序是:在准备活动后,灵活性和速度性练习在前,耐力练习在后;技术性练习在前,身体素质练习在后;学习新技术的练习在前,复习巩固性练习在后。同样,我们运用重复练习法进行速度训练时,由于间隔时间过短,身体疲劳没有消除,必然导致下次练习强度下降;或间隔时间过长,练习的兴奋性将降低,这都不利于进一步的练习。

五、重视速度训练

现代田径运动技术发展的特点显示了速度的重要性:像短跑强调不充分后蹬的快速摆动;长跑采用高步频技术;跳跃从以“可控速度助跑”变成了以最快速度助跑;投掷则要求最后出手动作尽量快,都强调了“快”字。田径运动的成绩主要取决于速度,这一点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速度,不仅是跑的速度。这个速度的含义包括所有的训练内容,包括跑的练习、各种跳跃、力量以及技术练习等,都应该有速度的要求。

篇(4)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因初中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水平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极大的影响了学生体育课训练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采用“分层教学法”教学方法,放弃了传统教学中“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发展。

一、分层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1.分层教学的含义

在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差,学生在大量的学习任务面前,往往忽视了对身体的锻炼,这导致在进行体育课的教学时,很多学生因为身体素质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在体育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差,针对这种情况分层教学法运用而生,从存在差异的学生个体出发,将学生科学分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提高身体综合素质。

2.分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体育课教学中笔者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进行体育课的学习和训练时,有的学生在进行激烈的分组对抗赛,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却在三五成群的聊天说话,这就是学生对体育训练缺乏学习热情的表现,没有意识到学习体育的重要性,认为体育课是一节课外活动课,认为体育学习不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安排学习任务,让他们每人必须学习一项基础技能。通过这种课堂作业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3.分层教学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初中体育教学是锻炼中学生意志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中学体育教学应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最基本的体育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分层教学法就是根据体育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让不同学习程度学生都得到进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分层教学法的实施

1.教学资源的分配

体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体育器材进行辅助教学,但是学生的数量会多于器材的数量,在中学体育课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体育器材往往都控制在身体素质好体育技能相对较好的学生手里面,对于哪些专业技能差身体素质低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器材进行训练,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针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资源合理的分配,让学生共享教学资源。

2.教学时间的分配

在运用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也要科学合理,通过教师的合理掌控,让不同层次面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在体育教学中最注重教师的辅导,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时间应把握合理,在对学生的辅导过程中教师对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进行短时多次的辅导方式,注重对学生动作规范的培养和体能的储备。对于身体素质差对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靠的学生,进行长时间短次数的指导方式,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和体能的锻炼。

3.分层考核

在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因为自身的运动天赋、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能够很快很好的掌握学习内容,有的学生则会恰恰相反。这是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的结果,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时,应注意学生之间的这一差异,做到让学生都能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体育学习锻炼中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中学生身体素质差的基本原因

1.“子不教,父之过”

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就高了,父母纷纷给子女选报课外培训课、补习班注重对学生文化成绩的提高,学生在完成了大量的课堂学习作业后,往往又要去参加这种文化课补习班,这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2.应试教育的影响

现代应试教育要求学生需要凭借好的学习成绩报考学校,这就迫使学生只能“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了。父母的期望、同学之间的竞争、教师的监督、繁重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身体锻炼。

总之,现代教育环境下的学生,他们个体差异性大,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初中体育教学实行分层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5)

2研究对象与方法

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共267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78人,讲师87人,助教37人,教育行政干部34人样本覆盖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安徽、山东、河南、陕西、辽宁、黑龙江、北京、上海等12省市的46所高等院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面访调查、座谈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体育素质教育是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以为社会育人为其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为其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

3.1高校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体系的探讨

研究表明,身体显性因素与身体隐性因素共同反映着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可将其归于身体素质类。心理因素与个性因素是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两个主要内容。体育认识因素和体育实践意识可统称为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基础与体育道德实践因子描述的是大学生体育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状况,属于体育道德素质。体育基础知识素养和体育人文知识素养集中体现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准,可概括为体育文化素质。运动技术能力与学习锻炼能力明显反映的是学生体育能力发展水平,可归纳为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修养与体育审美倾向因子,形成了大学生体育审美素质的主要内容而个体行为习惯和社会行为因素则体现了大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发展状况,其本身也以体育行为素养的新姿成为这一素质体系中的新成员。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是自然、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这一观点,将上述8个素质加以进一步概括,可分为3个基本层面。一是生理层面,指的是身体素质类二是心理层面,主要指体育心理素质类三是社会层面,涵盖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素质、体育文化素质、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素质与体育行为素养。我国大学生体育素质的这一相对合理结构,揭示了大学生体育素质系统的多维复杂、纵横交错的内容构成,展示了21世纪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与优化的演进轨迹

3.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3.2.1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组成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学、人才学及素质教育论的有关理论,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与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严密而合理的逻辑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揭示。

与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相匹配,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相应地包括身体素质教育、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体育道德素质教育、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与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等8个方面。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类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仍有必要依据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对上述8个方面逐一进行详细分析。

第1类: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教育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含义,既特指运动训练学意义上的运动素质发展,也泛指解剖、生理学意义上的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身体耐受能力以及身体抵抗疾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身体素质教育是依据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需求提出来的,它体现着体育素质教育与其它学科素质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即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

身体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提高身体耐受能力等5个方面。身体耐受能力是指人体承受高强度、长时间地持续劳动的能力。它作为未来社会高压力、强竞争特征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应被合理纳入身体素质教育内容之中。不言而喻,身体素质教育是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最为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功能。

第2类:体育心理素质教育 意志品质、培养体育兴趣与需要等个性倾向以及自信心等自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包括提高智力品质、培养体育情感与我意识,同样,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

第3类:体育思想素质教育

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体育价值观、终身体育意识、快乐体育思想、健康教育思想、体育参与意识、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法规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良好的体育思想素质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加强大学生体育思想素质的培养应贯穿于体育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

第4类:体育道德素质教育

体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对学生体育道德认识、意志和行为的教育和培养。倡导良好的体育道德,是当前倍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加强学生体育道德素质的培养必定成为体育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5类: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体育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提高学生在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社会科学、体育生物科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修养。知识的内化表现为人的知识文化素养。因此,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要以掌握知识文化为手段,以培养知识文化素养为目标而有序、系统地展开。

第6类:体育能力素质教育

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运动能力、技术能力、学习能力、锻炼能力及自评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体育能力素质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完成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综合品质,在体育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

第7类:体育审美素质教育

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主要指的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爱好与情趣等。体育美是体育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特质之一。充分挖掘与表现体育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素养是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8类:体育行为素养教育

体育行为素养教育主要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及人际交往行为等。良好的体育行为素养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将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纳入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不仅是理念上的突破,而且是实践上的需要。第3,在内容组成上体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组成吸纳了古今中外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众多优秀思想与改革成果,并创造性地将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经验推向了高等教育领域,将一般素质教育成果移植到了体育学科素质教育范畴,因而表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

3.2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研究通过以上体育素质与体育素质教育对应关系分析,以及各类不同体育素质教育具体内容的研究,依据前述3个层面素质结构的分类方法,我们可进一步将8类体育素质教育归纳为3个层面:一是生理层面素质教育,主要指身体素质教育;二是心理层面素质教育,即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三是社会层面素质教育,包括体育思想、道德、文化、能力、审美与行为素质教育等6个方面。至此,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可以加以展示。

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具有以下5大重要特征

第1,在指导思想上体现出全体性、全面性与主体t性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立足于面向全体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出全体性特征;其内容体系涵盖体育素质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同时,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指向“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体育能力、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反映出高度的主体性特征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上述3个特征与素质教育的一般特征完全吻合,符合广义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思想。

第2,在产生机制上反映出客观性与时代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产生来自于广大高校体育界人士对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趋势的客观判断与瞻前考虑,反映了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时代要求,因此该结构具有客观性与时代性。

篇(6)

2篮球耐力素质的含义及特点

2.1篮球耐力素质的含义

所谓耐力,即人们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在运动训练中,耐力是运动员在长时间的训练和竞赛中与疲劳作斗争的能力,是重要的运动素质之一。耐力的分类繁多,根据各专项运动的性质、特点、要求及运动部位、运动环境等不同,从各不同的角度去划分,有不同的分类命名。在运动训练中,为了便于分析、又能符合各专项的归类与训练实践的需要,一般以参加运动的能量供应的特点,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有氧耐力是指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情况下,长时间进行运动的能力。有氧耐力的生理机制是将吸进的氧气,经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弥散入血液,并与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当血液循环进到肌肉等组织时,红细胞则将氧释放出来,供肌肉等组织利用,肌肉中的糖元、脂肪等则可在酶的作用下利用氧进行有氧代谢供能。有氧耐力训练,主要是提高运动员的最大摄氧能力,促进氧进入血液的弥散过程;增加血红蛋白的数量和给氧释氧能力,提高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及血液循环量,从而提高肌肉组织进行有氧代谢的机能。所以有氧耐力训练的任务是:提高机体的摄氧、输氧及利用氧的能力,从而提高持久运动的能力。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处于无氧或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为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其生理机制是由于训练强度大而时间较短,引起机体氧供应不足,产生氧债,使肌肉产生大量的乳酸,导致血液酸化,从而刺激机体产生适应性,增强机体的耐酸能力,进而提高糖酵解的供能能力,发展无氧耐力。

2.2篮球耐力素质的特点

由于篮球运动员所承受和所达到的强度在比赛中不断变化,其比赛时供能很难进行定量的分析。当今的篮球运动以发展成一项高强度、高速度、对抗激烈、运动总时间较长、复杂的综合性的运动项目。比赛的训练强度和密度在不断提高,所以运动员要有良好的体能作保证。耐力素质作为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是人体抗疲劳的能力。它是决定或严重影响篮球运动员比赛动作速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使运动员的身体能确保比赛要求的负荷时间里达到最佳比赛强度,必须提高运动员比赛中短时间反复快速奔跑的能力,也就是要增强篮运动员在有氧耐力基础上的保证无氧代谢能力。篮球比赛是一项长时间、大强度、攻防交替进行的运动,以无氧供能、无氧-有氧混合供能为主,以有氧供能为辅的供能机制。对于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来说,不仅要有良好的无氧代谢供能的专项能力,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有氧能力,这样才能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发挥最好的水平。

3篮球耐力素质在生理机能以及身体素质上的体现

3.1篮球耐力素质在生理机能的体现

篮球比赛攻守对抗激烈,技术上要求运动员应具备快速起动,制动和变向,拼抢篮板球,快速奔跑的能力,运动强度大。有氧生理机制是将呼吸进的氧,经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弥散入血液,并与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当血液循环到肌肉等组织时,红细胞则将氧释放出来,供肌肉等组织利用,肌肉中的糖原、脂肪可在酶的作用下利用氧进行有氧代谢功能。无氧生理机能则体现在训练强度较短,引起机体供氧不足,产生氧债,从而刺激机体产生适应性,增强机体的耐酸能力,进而提高糖酵解的供能能力,发展无氧耐力。

3.2篮球耐力素质在身体素质的体现

耐力素质从人的机体机能能力来说是其他素质的基础,不论是速度素质还是力量素质都是在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机制基础上的动作快慢和做功多少的体现。所以,耐力从一般意义上说是维持人正常活动的基础素质,而从特殊意义上来说,它又是人体在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支持与保证人体特殊活动方式的特殊素质。由于缺乏对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特点的深入分析,从而对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也多缺乏针对性,这也许是我国篮球运动员身体训练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篮球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可以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专项速度耐力在篮球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总体看,目前对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研究还多是从经验和逻辑分析出发进行的定性描述,而量化的、深入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篮球耐力素质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

篮球耐力素质可以促进身体最根本性的器官的健康和增强心、肺、血液循环系统及其耐久力,而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最重要标志。青少年坚持篮球耐力素质锻炼,可以促进心肺的正常生长发育,保证对心脏的血液、营养物质和氧的充分供给,使心脏的发育及功能的逐渐提高得以保证。而且可以消耗大量能量,减少脂肪存积。对于那些消化吸收功能较差而体重不足的体弱者,适量的耐力训练就能活跃新陈代谢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增进食欲,起到了适当增加体重的作用。可见耐力训练也是控制体重的好方法。同时,青少年进行篮球耐力的训练也为以后自身的篮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在后面的训练以及比赛中能更好的贯彻教练员的场上安排,给与球队最大的体力和动力上的支出。

篇(7)

关键词 高校体育 素质教育 终身体育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认为:健全的精神,必宿在健全的身体;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他还认为体育运动“可以养成公德”。可见,校园体育文化包含了以培养人才这一教育使命为核心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其教育价值在中国学校体育建设的早期即获得最高认同。

体育运动在培养青少年个性方面起着独特作用。因为体育是人的独立行为活动,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个性不能离开活动,人的个性在任何方面都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个性也产生于活动。长期以来,大学体育目标定位仅仅停留在“以锻炼身体为主”还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狭隘争论上。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体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体育教学的目标也由传授运动技能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向转换。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尊重人格,承认个性差异,重视个性发展。因此,强调“以人为本”,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特长,使他们人尽其才,学有所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科学性、全面性、全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国民的教育,是人的潜能的开发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教育。因此,必须改变旧的体育教育观念,在促进学生身体和技能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养成意识、能力和习惯,以适应学生一生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注重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都能健康成长。

(三)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与其他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的教育。体育是德育和智育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体育教育要从“育体”向“育人”的方向转变,全面完成增强体质,传授体育文化,树立正确体育健康观念,培养意志品质等方面统一协调的发展。

(四)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健康教育、终身体育为主导的教育。高校体育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是建立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体育应以健康教育为主线,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为终身体育服务。

三、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通过体育教育,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含义不单纯指跑得快、跳得高,而是泛指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身体耐受能力以及身体抵抗疾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身体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提高身体耐能力等5个方面。身体耐受能力是指人体应对高强度、长时间持续劳动的能力。它作为未来社会高压力、强竞争特征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应被纳入身体素质教育内容之中。身体素质教育是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最为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功能。

(二)通过体育教育,能健全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健全的心理品质对当代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已发生变化,一个大学生是否善于表达自己,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优势,以及是否具有竞争意识和良好个性已变得十分重要。而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良好的情绪状态,发展学生对体育运动强烈、深刻而稳定的情感倾向;能够培养学生克服自身困难、战胜不利条件、自觉能动、坚持不懈参与体育锻炼的意志品质;能够培养与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使学生善于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心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通过体育教育,能广泛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等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用人单位不仅看重学生的专业水平,更注重其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以及行业素质等。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形成终身锻炼、追求快乐体验的思想意识。通过竞技体育教育,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守纪律、懂礼貌、能够自尊自制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意识和境界,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掌握多种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起重要作用;体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生活习惯及人际交往能力,是培养行为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体育教育,也可提高学生对健康美、形体美、姿态美等鉴赏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受力,是培养审美素质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因此说,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通知,该文件明确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每一年对在校学生都应根据《标准》要求,进行体质测试,检测内容包括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四个方面,综合评定在校学生的体质状况。用较为科学的检测手段,为学生、学校、家长提供锻炼的科学依据,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但近两年来,全国各地发生了多起在校学生参加长跑猝死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媒体的持续关注下,关于在校生体质的相关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年轻学子为什么如此脆弱,学校体育教育是否存在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在校学生体质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学生体质下降的深层次原因,给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1.学生体质现状

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在校学生运动能力、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的指标呈下降趋势,对应的肌肉爆发力、关节柔韧性、绝对力量、身体灵敏度等身体素质指标的下降,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特别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在持续明显下降。有学者研究发现,与1985年相比,2012年在校大学生肺活量下降了12%;中长跑项目(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成绩下降了11%;大学生的眼睛近视率达到了惊人的86%;身体形态达标率不到6成;女生的立定跳远成绩20年间下降了近3公分;男生立定跳远成绩下降了1.3厘米。所以,从运动能力、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的各项指标来看,我国在校学生的身体机能与素质明显下降,下降速度较快,且没有明显的遏制趋势。

2.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2.1应试教育原因

由于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实行城乡二元发展模式,造成我国学校发展也呈现城乡二元发展的状况,优势学校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加之,我国实行全国统一进行高考的人才选拔制度。为了让学生进入更高一级的好学校,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演变为各种考试的准备过程。所以,我国学生的素质教育很难离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一部分学生、家长、学校对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简单认为,体育锻炼与文化课的学习是矛盾的,参加体育锻炼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对升学不利。我国把中考体育成绩纳入升学考试范围,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考什么项目,集中练习什么项目,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提高还是很难达到。加上体育科目所占比例较小,每个学生身体素质的测试成绩很难拉开档次,即使加入录取总分,对整体成绩的影响也不大,所以很难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2.2家长原因

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大多数在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加之,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不断推进,家长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家长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子女,对在学校发生的各种意外事故越来越重视。但体育锻炼本身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能明显增强学生的体质,另一方面一些意外事故对学生的身体可能造成一定的伤害。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的发生从概率角度讲是不可避免的,但家长都要追究学校的责任。所以,近年来,由于体育课堂意外事故引起的法律诉讼经常见诸报端。各种高额索赔也使得学校与教师不堪重负,鉴于此,学校管理者及体育教师对开展体育活动慎之又慎。过去常见的体操项目,器械体操基本上在各级各类学校消失了。即便是学生喜欢的足球项目,有些学校也明令禁止在学校课间进行活动。学校与教师担心承担意外事故的法律后果,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2.3学校原因

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学校体育的相关文件,但我国学生人均运动场地的比例还是很小,“教学楼越来越高,学生操场越来越小”。一些需要较大场地的项目,足球、篮球等在有些学校难以开展;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每周体育课开课了也明显不足,大部分学校每周两学时,大量的体育锻炼时间被文化课代替,学生可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课程的结构与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矛盾较大;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工作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升学率上,学校工作成绩怎么样都要升学率做支撑,对升学影响不大的体育锻炼与体育课程很难受到重视;有些体育教师曲解了新课程“目标统领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的含义,采取体育课“放羊式”的教学办法,只要学生不出事,就算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应付上课检查,这也是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2.4学生原因

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善了我国人民的物质欲文化生活,由过去单一的文化活动形式向多元化方向转变,学生文化活动不再是打篮球、踢足球等体育活动,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很多学生迷恋互联网,深陷网络游戏中,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这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3.对策

3.1升学考试加大体育分数的比例

在高考升学考试当中,把体育考试也计算在总分内,可以参考体育生的体育术科考试的办法与制度。中考加大体育分数的比例,体育分数与其他科目分数持平。

3.2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体育课程

严格实行国家关于体育课程的课时标准,对不按照国家标准、不能开足体育课程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严格限制每个教学班的人数,按学校人数足额下拨体育经费。

3.3引导家长正确看待体育锻炼

学校定期举办关于体育活动的科学讲座与宣传,鼓励家长给每名学生购买足额的人身意外保险,让家长了解学校体育教学与学生锻炼的好处与过程。

3.4学校重视体育课程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学校,都要根据阳光体育活动的要求,开设体育课,配备充足的体育器材,设置学生喜欢、锻炼价值大的体育项目,把体育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篇(9)

一、目前,体育教师所接受的专业教育主要是以传授体育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主。这种知识技能结构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其内容基本上是竞技运动项目,特别是奥运会比赛项目与教育理论的一种搭配,很难使教师亲身体会到"素质教育"的真实含义,从而为适应中学体育素质教育实际打好基础。

(一)思想素质。人的行为是受自身思想意识支配的。只有正确认识中学体育必须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从认识的高度正确对待基础教育的变革,才可能在实际工作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素质数育的战略,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二)文化素质。目前在部分中学体育教师中虽然有些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术,但缺乏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时必要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及对社会的了解、肤浅,缺乏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中小学体育素质教育已向我们广大体育教师的文化素质发出了挑战,它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一定要有广博的科技知识和文化底蕴,如此才能适应中学体育素质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

(三)能力素质。加强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增强其全民健身意识,要求体育教师不能仅仅了解一些体育项目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积极的创新精神、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等。因为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传授健身方法需要,掌握各种各样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只靠在大学期间学到的几项运动项目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学会掌握任何一种运动项目的能力。

(四)心理素质。素质教育对传统的应试教育具有强烈的冲击力,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桎梏了中学体育教师的创造力的求知欲,这一改革必然对教师的工作习惯带来巨大的冲击。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必然将素质教育视为一种包袱,从而禁锢教师的能力发展。

(五)身体素质、中学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是实施体育素质教育中必需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保证教师尽快掌握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教育方法、手段,提高素质教育的能力。

二、传统体育教学脱离实际,存在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教学的改革正在进行。

(一)概念

1.目标教学:目标教学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体育教学要达到的标准,它的突出特点是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目标教学的结构体系应包括:总目标、大目标、中目标、小目标。制定的教学目标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更不能搞“一刀切”。

2.体育素质:体育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和终身体育能力。(1)身体素质: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适应能力、抵抗疾病的能力。(2)心理素质:包括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沉着果断的精神;竞争和创新意识;团结协作和开拓进取;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3)体育文化素质: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机能、体育意识。(4)终身体育能力:包括独立锻炼能力、身体娱乐能力、欣赏能力。

(二)目标教学与体育素质的关系

目标教学是手段,体育素质是结果。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目标教学,才能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良好的体育素质能够加快目标的实现,体育素质是制定目标的依据。

(三)目标教学对教学教法的要求

基本部分在教法上我们将采取“分组教学法”、“成功体育教育(鼓励法、录像法、降低难度法、不平等竞争法、改变计分法)”、“挫折体育教育”、“情景教学法”等。这些方法的突出特点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塑造自信、自强、完强拼搏的人格魅力。例如:在跳箱的教学中,采取不同高度、不同起跳距离的横纵箱,让学生自由选择练习组,同时还可以升降组。这样学生从完成动作到较好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时有明确的目标,而这种目标经过自身的努力一旦实现时,就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在目标实现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障碍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努力完成,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总结最后完成目标,在这种挫折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坚强的毅志品质,实现体育素质的飞跃。

总之,目标教学是体育教学的翅膀,它不仅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而且能为课堂创造和谐愉悦的气氛,是实现学生体育素质的重要手段。虽然对其研究还只是开始,我们应意识到它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体育工作者应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完善,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2001(7).

篇(10)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1-0080-03

Contemplation of physical capacity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ased on the human movement development view

QIAO Xiu-mei1,TONG Jian-guo2,ZHAO Huan-bin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16,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Anyang Normal College,Anyang 455002,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such a social sign as the continuous deterioration of the physical capacity makings of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day,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uch a view as to implement “physical capacity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by bas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n the human movement development view, analyze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is theory on the physical capacity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stage and procedure attributes of development determine the benign effect of physical capacity education on the lifetime movement curve of people; the sensitive period of physical making development determines the logic layer attribute of physical capacity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n, the authors contemplated such issues as curriculum textbook nature determination, the organization mode of curriculum textbook contents,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organization mode.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capacity education;human movement development view;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

近年来的一些调查显示:中小学生锻炼行为的养成率和巩固率一直不高,尤其是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人数显著增加等等。而《体育与健康》作为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历时12年之久,却不能像数学知识那样给学生留下终生的影响,这种耕耘与收获不相匹配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体育人深思。通过对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1-6年级、7-9年级、10-12年级)体育教材[1]的查阅,认为上述的现象与当前的中小学生体育教材中的体能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无关系。本研究试图从人类动作发展的观点,对中小学生体育中的体能教育定位进行思考。

由于本研究所涵盖的群体是中小学生,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生长发育和体育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中小学生的体能应既包括与运动有关的体能,又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因此,本研究界定的“体能教育”,既不是“体能训练”[2],也不是“体能锻炼”[3],而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为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包括体育实践能力、体育应用能力和体育创新能力)所进行的体能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

1人类动作发展观对体能教育的启示

人类动作发展是一个研究“人类一生中动作行为的变化、构成这些变化的基础和过程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的学术领域[4]27。它的主要观点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强调要采用“发展的视角”将个体当前的动作与过去以及未来的动作联系起来,就变化的各个要素(即质的、序列的、累积的、有方向的、多因素的和个性化的)来看待变化,并主张“发展和年龄相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其次,“阶段”是该领域的一个常用术语,它认为阶段的开始和结束应该具有相对明显的起始和终结,从而与它之前和之后的阶段分开;还认为,阶段是普遍的,以相似的方式出现在所有人身上,并且各阶段的顺序也是固定的。这些观点给中小学生体能教育以两点启示:

1)体能教育对一生中身体素质发展的影响。

从人类动作发展观出发,个体的生长发育具有阶段性和程序性。身体素质作为其中的影响因素之一,也具有阶段性和程序性。因此,可以把人类一生当中身体素质的发展变化设定为一条宏观曲线,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从婴幼儿到青年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的身体素质基本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只有柔韧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第2阶段是人的壮年阶段,这一时期,人的身体素质可以达到最高并能在一段时期内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第3阶段是从壮年到老年阶段,这一时期,人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身体素质的这种变化是由人体生长发育的自身生物规律所决定的,人本身是无法改变这一曲线所描述的整体规律的。但是,通过体能教育,却可以在这3个阶段使人的身体素质产生良性的变化,甚至可以延长保持身体素质高水平的年限。例如,一般人在25岁左右速度素质就会停滞不前并开始下降,而经常进行体能锻炼的人,却能使自己的速度素质保持较长的时间。

2)体能教育过程具有逻辑层次性。

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决定了中小学生体能教育的逻辑层次性。敏感期又称为关键期,“所谓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一个时间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获得某一经验(或环境刺激)最有可能发展某一特定的行为”[4]73。这一观点既强调了干预的重要性,又强调了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和序列性。在敏感期缺少合适的或足够的发展,可能导致身体素质发展的延迟或缺陷。例如,青少年速度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8~13岁,力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女子是11~15岁,男子是12~16岁。其中,7~14岁爆发力增长很快。这就要求在体能训练的安排上既要注意身体素质发展的序列性,又要考虑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

2中小学生的体能教育

2.1中小学生体能教育现状

1)体能教育的相关内容安排过少。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体能知识作为体育课程内容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不同学段已有所体现,这说明体能教育已受到重视,但是内容安排过少,不足以发挥它在学生身体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从所占比例来看,仅仅占多个章节的一个小节;从内容设置来看,主要包括体能的含义和组成,了解和发展自身体能的一些小常识,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手段的内容。

2)体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陈旧。

当前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所提供的体能锻炼内容和方法仍停留在传统的体育项目或辅助练习上,缺乏对内容实施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趣味性的考证。例如,在7~9年级教材中只对发展不同身体素质列出了一些动作和运动项目,没有对锻炼的时间、负荷、强度等的说明[1],显然它的可操作性不强;列举的练习内容缺乏新颖性,趣味性、不符合青少年特殊群体的心理。

3)体能教育内容的组织缺乏层次性。

当前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所涉及的体能内容存在重复现象。如“体能的含义和组成”内容,在7~9年级、10~12年级的教材中重复出现;对发展体能的方法和手段,只是简单内容的罗列,缺乏有层次的安排。这显然不符合运动素质之间的转移和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的阶段性、次序性规律。

2.2对中小学生体能教育的定位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体能教育之所以不能做到切实有效,主要是在操作层面出现了问题。从人类动作发展观对中小学生体能教育进行思考,引发出以下几点看法:第一,中小学生体能教育应当从宏观上具有能够指导个体良性发展的理念和理论,即要有体能教育课程教材;第二,能够把教材内容以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为主线,进行层次鲜明的组织;第三,教材内容应当引进先进的现代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

1)体能教育课程教材的定性。

只有把理论知识的阐述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引导学生获得真知。要使学生获得真知,各课程教材都应把理论知识的阐述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理论性课程的教材应在正确阐述基本理论或应用理论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实际(包括实际和历史),分析典型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操作性课程的教材要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体能教育是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从系统论出发,“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5]21。那么,部分的功能应被涵盖于整体的功能之中。所以,体能教育除了具有体育教育的部分功能之外,还拥有自身特定的功能。从体育教育的功能方面分析,体能教育课程教材属于操作性课程教材。

2)体能教育课程教材内容的组织模式。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结构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组织形式,功能是系统在一定环境下所能发挥的作用”[5]。要实现体能教育的功能,就要对它的课程教材结构进行合理的组织。合理组织体能教材内容,既要考虑纵向组织教材内容的顺序性、连续性和关联性,又要强调横向组织教材内容的范围和关联性,更重要的是充分重视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之间的协调性(均衡性)。

在纵向组织中的“纵向关联”强调的是在不同学段或年级中,前后出现的各种内容要素之间的垂直关系;横向组织中的“横向关联”是指同时出现在一个年级里的各种内容要素水平之间的联系。教材组织的均衡性意味着通过有效的逻辑组织形式,使进入体能教育内容的各要素,在体育教材内容知识体系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中达到某种平衡、主次分明、各得其所。这既包括不同年级(年龄段)各类别内容之间(如体能知识与技能)的动态平衡,也包括各类别内容内部基本构成要素(如技能中的速度、力量、柔韧等)比例。

3)体能教育教材内容的构建。

“最佳观点,也称最优化,这是系统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一个系统可能有多种组成方案,要选择最优的方案,使系统具有最优功能”[5]。落实到教材内容的构建,首先,对于构成内容的各个元素的构建,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设想:中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内容体系遵循了这样一个规律――从加减法到乘除法,再到方程运算,培养了学生计算的基本能力,为今后的数理知识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语文学科从拼音到识字,再到造句,再到写作,发展了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那么,我们体能教育的内容体系构建是否也可以遵循这样的规律,培养学生终身自我锻炼的能力,实现体育教育的“留下终身痕迹”的功能;其次,对于内容所涵盖的方法和手段的构建,应把先进的现代体能训练理念(核心训练、平衡训练等)和方法(魔梯练习、瑞士球练习、悬吊练习、弹力球练习、弹力带练习、拉伸练习等)引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还增强了体育课的趣味性,让学生“不仅喜欢体育,还喜欢上体育课”。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应当把中小学生体能教育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把握整体性原则,以发挥整体的功能为目标,对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做到不仅“认识结构、掌握功能”,还要“完善结构、强化功能”。也就是以掌握体能教育整体功能为基础,构建各个要素(即体能教育的知识、技能)的内容体系;以人类动作发展为主线,按照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制定最优化的实施方案,最终实现切实有效增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让体育教育给人的一生留下“终身痕迹”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体育与健康,1-6年级、7-9年级、10-12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杨世勇. 体能训练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上一篇: 简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下一篇: 浪费粮食的现状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