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建设的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26 14:46: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绿化建设的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绿化建设的建议

篇(1)

校园绿化要结合校园实际情况,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设置绿化带,有选择地配置树木花草,在整体统一绿化设计的基础上,考虑功能分区的特点,努力创造出适宜的校园环境。同时校园绿化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园林美学的观点,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造景,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场所,而且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1.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重要性。每所高校至少都有数以千计的教职工和大学生,在这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他们的文化层次、素质修养、审美品味等都较高;他们思想解放,接收新生事物快,对精神文化生活欣赏和追求的档次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尤其是校园绿化美化的高档次、高品位的要求是迫切的。实践证明:高校校园绿化美化状况的好坏,与高校师生员工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和道德品质都有极大的关系,美好的校园环境,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实际,形象生动,可视可感,人们从中可以领略花草树木的内涵,如松柏坚贞不屈傲霜雪,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员工,是一种感化心灵的教育方式,让广大师生员工在思想意识、道德情操、法纪观念等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响,激励师生员工勤奋学习,自强不息,乐于奉献,促进文明素质的全面提高,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使高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校园绿化是指以人工的方式在校园里栽种树木花草,使校园环境更好地有利于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更有利于高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健康地发展。校园绿化不仅具有美化校园、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降低噪音,促进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功能,而且为广大师生员工创造一个清静幽雅、舒适安逸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使之尽情享受大自然,从而激发起师生员工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校园绿化美化的精神因素的作用,也就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即人们常说的“环境育人”。高校校园的绿化美化,都是为了环境育人,环境育人既是管理育人的实施,又是服务育人的体现。

2.对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看法。缺乏科学长远规划,缺少科学认识,由于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在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上投资较少或不投资,只是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照套公园绿化规划模式,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有的高校盲目投资,在设计上过分追求新、奇等观赏效果,追求理想化的高标准设计,忽略了校园原有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因素,没有把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导致设计与操作脱节,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使得总体设计水平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有些高校公共绿地反复多次改造,树种频繁更换,如此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绿化规划设计缺少专业性,一些高校的园林绿化缺少专业的绿化设计,对植物生理习性、生态要求缺乏科学认识,物种选择、配植缺少科学性,导致绿化植物种类单一,校园生态系统脆弱。例如一些高校绿化物种仅有一、两百种,有的甚至才几十种,绿化物种大多雷同,不能较好地体现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园林绿化中草坪热现象的出现,有的高校甚至把成片的树林砍伐后建成草坪,导致校园树草比例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校园绿化的生态功能和效益。缺少专业队伍及科学的养护管理,有的高校对绿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少经济、技术投资,没有固定的专业队伍养护和管理校园,把绿化管理工作理解为简单的修枝除草、浇水施肥、防病除虫,缺少植物生理的基本常识,在绿化管理的具体操作中缺乏技术性、针对性。许多新建成的绿化景观养护管理不善,植物成活率不高,或生长发育不良,达不到预期的景观效果。一些高校在校园基建工程中没有对原地和工程边缘地带的植物进行移栽或保护,破坏了校园生态景观,甚至造成许多物种的流失。

3.对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建议。高校校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校园绿化作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整体性、系统性及宏观性,设计方案要经过实际论证及专家评议,对已建成且为永久性的教学区或科研办公区,可统一规划设计进行绿化;对临时用地,可通过兴建苗圃、种植花草等方式,既避免空闲地的浪费,又可为校园增色添彩,增创经济效益,减少投资浪费。

3.1 校园绿化要突出高校特色。每一个大学,都有其各自的重点建设学科和办学理念。校园绿化要将各自的办学理念及历史文化融入进来,要有特性,以区别于其他大学,要突出自己鲜明的办学风格及校园文化品位,在绿化设计上不能生搬硬套,要有新意和创新,使得校园的植物造景和学校的发展及历史渊源紧密结合在一起。

3.2 校园绿化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校园的绿化建设要体现生态性,要具有绿化、美化、香化、亮化功能,绿化应根据不同地形、建筑群功能要求及文化背景。进行合理布局,使得校园的景观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瀑布流水、亭台楼阁、青翠的植被群落都应该充满着自然风景的勃勃生机,以园林造景创造大自然的原貌。园林植物的栽植也应该结合地形地势,顺其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达到建设和谐校园的目的。

3.3 要注重校园绿化的文化内涵建设。新世纪校园绿化建设应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多品种植物的配置,富有寓意的植物图案设计,雕有名人字画及词曲诗赋的文化墙、历史长廊、假山、牌匾的修建,悠悠小径、亭台楼阁、小品雕塑及立体藤架的布置,置身其中,能使人心旷神怡,能体味到浓浓的校园文化及其所蕴含的办学理念,使人焕发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能塑造人”。

3.4 要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及植物的合理配置。校园绿化在植物配置上要注重植物品种的多样性。植物品种的多样性不仅可以绿化美好校园环境,同时还可以作为学校相关专业教学及科研实习基地。如在校园绿化中要充分利用西北地区的适地树种及秦岭山脉中丰富的植物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特别是对濒危、珍稀树种的栽植和引种,并可尝试性的适时引进外来新品种,校园绿化真正体现出“高等农林院校”的特色。同时在树种、植物的搭配上要考虑其协调性,包括植物的季相变化、生长速度、阴阳性及病虫害的交叉性等。

3.5 校园绿化要注重对名木古树的保护。校园绿化在规划建设时,要特别注意对名木古树的保护。当规划设计方案与名木古树的位置发生冲突或不协调时,应优先考虑更改规划设计方案。古树名木是校园植物资源中的瑰宝,校园内的每一颗古树,都是高校发展建设的历史见证者,被称为“活化石”、“活文物”,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政治、人文资源,具有很深的纪念意义,我们不应该对其随意毁坏。当建筑物或设计方案无法更改时,应考虑将古树名木移植到适宜生长的地方。

3.6 校园绿化规划设计要具有世界前沿性。校园绿化在植物配置上除了考虑多样性外,在植物造景规划设计时,还要不断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园林设计方案及理念,更新设计思路,取百家之长,融高等农林校园建设之特色。设计要具有“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专业定位,要充分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如选用声控、光控、激光、水幕等,产生自然的、新颖大方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园林绿化景观,创建高水平的、富有特色的校园绿化环境。

3.7 校园绿化要注重投资的合理性及后期管护。校园绿化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资金的合理使用及设计的科学性。不能一味追求高额经济利润,不考虑树木及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植株栽植密度过大,使得后期苗木的生长前后拥挤,苗木成活率及美化效能大大降低。校园绿化应重视建立相对稳定的多样化的园林植物复层种植结构,实行乔、灌、藤木、草坪及地被植物的多层垂直混交,以改善植物空间布置,减少单一草坪种植,减少后期管护的难度及成本。

参考文献

1 宋德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篇(2)

城市园林是在我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现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各个城市都相继开展建设文明城市、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的活动,城市园林建设已由过去单纯地追求绿化面积发展到追求美化、绿地模式的多元化、绿化结构的复合层发展、绿地功能和综合效益,这为我国园林绿地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1]。宁夏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类型,年平均降水量305mm,蒸发量1800mm。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上游,从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看,宁夏是由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大区域组成。引黄灌区是宁夏农业的精华地带,中部干旱带属荒漠半荒漠生态类型区,南部山区属黄河丘陵沟壑区,这些自然环境制约了宁夏城市园林的建设。

1 当前园林绿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园林绿化管理制度不健全,广大群众对绿化工作认识不够 没有真正调动市民“人人种绿,人人护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无法维护城市绿化的完好,无法维护绿化规划的权威性[2]。

1.2 生态环境效能低下 这是当前城市绿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进行园林绿化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绿化结构和环境气候因素,比如大面积种植草坪造成园林空间的层次单调,并且加大日后管理难度和成本,同时也不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此外,绿化形式主义和急功近利依然严重,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人为了快速成景,移植大树,直接后果不但破坏了树木自身,生态功能的发挥也大打折扣。

1.3 一味追求美观的园林绿化,地域特色不突出 忽视当地的气候等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因素,比如为营造江南小桥流水的园林景象,北方大量种植移栽南方的林木,而不重视地方的特色和适合种植的林木,让人觉得没有城市特有的风景,没有个性,失去了地域特色[1]。而且,移植南方树木,对北方环境还有一个适应过程,存活率降低,成本升高,也有悖于节约型社会的宗旨。

1.4 城市绿化基础设施不配套 在城市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绿化基础设施不配套,数量较少,无法满足现有绿化需求,导致绿化后期管理成本增加,难度加大,致使生产绿地缺乏,苗木自给率低,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2 园林绿地建设的对策

2.1 采取适地、实用、美观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进行园林绿化建设 树种挑选要立足于适地适种的原则,优先考虑乡土树种,重点考虑具有外形美观、寿命长、适应性广、综合抗性强等特点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皆较好的乡土树种。宁夏自治区通过组织专家对60多种乡土树种进行评审,已将中宁圆枣、沙枣、刺槐、柠条等30多种适应性强、耐盐碱、耐瘠薄、耐干旱乡土树种审(认)定为林木良种,在全区范围内推广栽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适宜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乡土树。

2.2 园林绿化模式的选择 地方树种为主的原则;适地适种;物种多样性原则;速生与慢生、针阔叶树搭配的合理性、科学性原则;风景美学原则。特别要与城市整治、旧城改造、城市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实现 “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园林城市目标。

宁夏由于地下水位较高,盐渍化程度较重,土壤的酸碱度也超标,树根很难扎下去,城市绿化一直以来都是一项艰难的课题。为了创建园林城市、宜居城市,打造湖城银川、魅力宁夏,自治区园林部门根据园林绿化原则,结合宁夏自然地理条件,制定并实施了“三北四期”及天然林保护工程、黄河金岸生态绿化改造工程、黄河湿地公园建设工程、银西造林工程和艾依河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最终一定能帮助宁夏实现“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园林城市目标。

2.3 绿化结构的空间配置 不同类型的绿地,在生态效益的量化上有很大的区别。绿量越高、生态效益越好。在绿量上乔木大于灌木、灌木大于草坪,大树愈多,冠愈大,叶愈密,生态效益愈好。由乔、灌、草结合,组成的绿地,其综合生态效益为纯草坪的5倍,因此要营造乔、灌、草结合的生态绿化模式。要根据城市不同的公共空间组合,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配置模式。对同一地区同一类建筑的不同方位,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建筑的相同方位等的植物配置模式进行研究,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组合,需要相应的植物配置,同时还要选择不同地区的替代植物,以达到预期的景观设计效果。园林绿化不仅单纯注重绿化的量,更注重绿化的质,促进城市园林绿化走乔、灌、草相互配合的复层结构模式,达到最佳配合的城市绿化的绿量效应和景观效果。

2.4 充分挖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绿化是城市环境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蕴涵程度是园林绿化的生力尺度。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文化设计和理念运用其中,让城市绿化给人以美观、休闲、回归自然的感觉,缓解高楼林立、钢筋水泥的压抑。通过绿色环境的文化艺术氛围和园林观赏性,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为人们的休憩、文娱生活创造理想的审美空间。

2.5 不断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 形

成良好的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的社会风尚,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报纸等媒体,开展园林绿化义务咨询和园林绿化知识讲座活动,宣传和表扬园林绿化的先进个人和事迹,让园林绿化意识深入人心,创造人人参与绿化建设的机会。虽然在银川的街头,人们看到树木被伐,绿地遭到践踏多数人都会向管理部门反应,但是,还是不能杜绝破坏行为的发生。前不久,就发生了一起大批两年龄树木丢失的案件,实在让人很痛心。所以,宣传爱绿护绿,提高市民参与绿化的积极性也是园林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2.6 提高对园林绿化的认识,加强领导,创新城市绿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 争取处理绿化与环境投资与效益的关系,把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挂钩,构筑城市绿色空间的艺术风貌[3,4]。按照城市总体规划,抓好绿化基础管理,加大绿化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城市绿化管理制度。对城市绿地和林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实行各级领导负责制,使绿化管理与建立各级行政领导责任制结合起来,做到职责明确,赏罚分明。拓宽城市绿化资金渠道,保障城市园林绿化投入,改善城市园林基础设施条件。

3 结束语

城市园林绿化是一个城市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因此要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工程,增加城市绿地,人人自觉爱绿、建绿、护绿,从而实现城市的绿化、净化、亮化和美化,提升整个城市的现象与规模。

参考文献:

[1]浅谈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生态与环境工程,2010,5,200.

[2]谈我国北方的城市园林绿化,生态与环境,2009,3,126.

[3]乔木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综述,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4),2133-2135.

篇(3)

一、排盐碱工程

1.排盐碱设计要点

在排盐碱设计时,首先是与当地底下水源隔离,阻断土壤的毛细现象;其次要将植物根系生长范围内的土壤,更换成为肥沃的种植土,同时要在隔离层内做好排水管,保证在地下水位上涨或降雨时顺利排水,根系能够正常呼吸。施工断面上看,从下向上为原生土层、隔离层、客土层,隔离层内设置排碱管。

此外在设计时还要明确以下细节:

首先,要了解周边综合管网的情况,排碱管的排布要按照就近原则接近城市雨水管网,而排碱管的位置还要对其他管线合理避让。其次,从排碱层设计深度来讲,深度越深,排碱效果越理想,但现实中,除了要高于市政雨水管网,还要考虑到要在地下水的临界水位之上,为了防止地下水位上涨对上次土壤造成污染,一般隔离层厚度要在200-300mm之间。另外,在材料选择上,排碱层的隔离层通常选择碎石和粗砂,颗粒大,可有效阻挡原生土的毛细现象;而排碱管现通常选择一种pvc材料的排水管,管壁加工有螺纹状凹槽,凹槽底设有渗水口;而排碱管外部包围无纺布和沙作为过滤层;上方则换填肥沃的种植土,确保植物生长,通常换填种植土深度要不小于800mm,最好是在1200-1500mm,根系生长空间充足。最后,还要兼顾经济效益。按现阶段市场价格,排碱管设计方通常增加成本60-80元。所以在大面积铺装及道路下方,可以少设或不设管线;种植点状大树时,可在地下设深树池,局部换填种植土,来保证成活。

2.排盐碱施工要点

(1)隐蔽工程决定项目成败,要提前做好施工方案

沿海地区盐碱地园林工程由于受到立地条件的限制,在工程的施工程序、技术标准与规范方面于一般的园林工程有较大的区别,工程的工序复杂,施工的难度加大,施工面多,交叉作业多,提前做好施工方案非常关键。

以居住区建设为例,各大施工节点按工序排列,通常为土方施工、建筑施工、综合管网施工、排碱施工、景观施工等环节,而各大施工节点又有可交叉点,精准的安排施工交叉点,对缩短施工周期,减低工程造价都有明显的作用。

但一些施工的细节要精细,不能简化,如排碱管的坡度设置、过滤层的设置、回填土的分层夯实都关系着今后的排碱效果。

所以施工操作过程中,应进行重点控制与管理,严格施工程序与质量标准,确保盐碱地绿化工程施工质量。对工程建设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

(2)对种植土严格把关,防止种植土二次污染

首先,对种植土的土源进行严格把关,取样检测。保证其含盐量不高于2‰,含碱量不高于7‰。取土时,尽量取表层土,禁止深挖土源;同时,如果条件允许,分批进场的种植土,每批都要留样检验。

其次,种植土到达现场后,如不能立即换填施工,要定点堆放,同时堆放地要与原生土地面隔离,禁止现场反复倒运和翻挖。

二、绿化工程

1.绿化设计要点

(1)选择盐碱地区本土植物,抗盐碱性强,生长势旺盛。以东营为例,当地自然植被乔木有柽柳、绒毛白蜡、龙柏等,草本的莲蓬、芦苇等植物也能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

(2)对华东植物板块进行摸底。东营地区如:

2.绿化施工要点

(1)苗木提前进场假植。施工时,一般选用的苗木通常来自于项目周边的苗圃内,由于苗圃的水肥状况、气候条件较好,所以一般直接进场栽种会减低成活率,通常理想的做法是要提前进场假植。如果施工最佳时间是春季,那么最好提前半年前在在当地驯化后,进场栽种,效果好,成活率高。

篇(4)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意义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主旨方向,是城市建设的环境基础和容貌标志,也是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表现。城市园林绿化是在改善环境、创造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生活空间以及稳定的城市绿地的基础上,使用生态学知识原理,利用植物的成长交替规律,在城市中建设合适合理的城市绿地,再现城市生态风貌。现今社会,城市的工业化进程速度非常快,这样使得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保护环境,让城市成为可持续可循环的绿地环境是人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城市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净化城市空气、水分、土壤,保护人民健康;改善城市环境,创造舒适的小气候;提高城市景色美感和质量;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建设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1、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减轻城市环境污染。城市绿化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是城市里的天然氧吧。园林中的苗木可以吸滞粉尘,是城市天然的吸尘器。一些植物能够分泌强大的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一些病原菌。城市园林绿化还能够降低温度,增加湿度,起到调节温湿度的作用。

2、园林绿化建设具有美化环境和市容,削减疲劳,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现代城市里高楼林立,城市街道车辆往来如梭,过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容易产生压抑、疲劳等不良情绪,因而城里人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是城里人的内心追求。城市园林建设就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种植到城市中,使用园林建造手法,形成城市中的自然园林,把城市建设成为自然和城市相融合的生态城市。这样一来能够美化市容、优化人居环境,还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和精神需求。现在很多城市中的公园绿地里每天都有大量市民晨练、娱乐,城市园林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地。

3、城市园林绿化具有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城市是用大量物化劳动建成的载体,想要使之能够永续利用,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到重大作用,这个城市环境的好坏就非常重要,而园林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又是环境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城市如果能拥有足够的公园、绿地创造出优美的景观,不仅能起到净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起到激发群众热爱家园、共建美好家园的作用,还能使城市房地产增值,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这些有形和无形的作用,是城市永葆青春、永续利用所不可或缺的。

三、现代园林绿化的主要特点

在园林绿化时须注意以下特性:(1)公共性。城市园林建设,就是要在城区、近郊、远郊等整个城市的地域上实行城乡大环境一体化的建设,努力建设一个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发挥良好的生态绿化环境效益。(2)可持续性。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绿化措施,发挥其长远的、可持续的生态效益。(3)协调性。城市园林绿化需要从多角度协调各个微观群体,进而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发挥园林建设的综合效益。(4)多层次性。鉴于城市中建筑面积大、绿化面积少的特点,要实现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通过多层次绿化形成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从而提高绿地面积指数,使绿化的生态功能在有限空间内得到明显增强。

四、加强园林绿化建设的建议

1、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园林规划设计需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风格多样、量力而行”,而且,园林绿化设计需要尊重当地原本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以及生态群落,尽可能的保持该城市自身原本的特色,引入的植物也要与当地的特定生态条件相适应。例如,江苏省连云港市在这一方面就十分典型,该市依山傍海,充分利用海堤、山体、湿地、海港等现有地形,结合区位资源优势,在城市的发展定位上,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发展原则,将城市的性质确定为“山海相拥的生态旅游城市”。

2、正确选择绿化植物

绿化植物的选择要考虑两个方面:功能效果、艺术效果。连云港市是海滨城市,土壤盐碱化、海风较大,所选苗木品种要具有耐盐碱及抗风性能,在满足这个要求的前提下,具体还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树种选择:第一,在乔木的选择方面,秋季能够变色,冬季可观树形;病虫害少、寿命长、治理费用低且枝叶无异味;能体现行道整洁、分枝足够高、叶片紧密且能成荫。例如,法国梧桐、雪松、银杏、广玉兰、榉树、水杉、合欢、馒头柳、白蜡、栾树等。第二,在灌木的选择方面。要选择枝叶丰满、植株无刺、繁殖轻易、耐修剪、耐灰尘和路面辐射的灌木。例如,金森女贞、红叶石楠、大叶黄杨、龙柏、海桐、锦带花、红瑞木、金边黄杨、海棠、迎春、棣棠等。第三,在地被植物的选择方面。要根据气候、湿度、温度以及土壤等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地被或草坪品种。例如矮生百慕大、丝兰、景天、麦冬、绣线菊、连钱草,大花萱草,狗牙根等。

3、确保园林日常养护工作质量

首先,要加强对林木和苗木的检疫力度。尤其要加强对毁灭性病虫害,易发性病虫害的检疫力度,一旦发现有毁灭性病虫害的林木,需要及时就地砍伐销毁。对于易发性病虫害则需要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严格控制引种。其次,要加强抚育措施。园林绿化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基础建设之上,因此,在园林日常养护过程中需要注意,如果进行建筑施工,必须要将清除建筑污染规划到日常养护工作当中。树木栽植完成后及时支撑、浇水、施肥。而且,需要注意,要随时对林木进行监测,掌握林木的生长动态,一旦发生异状,要及时采取措施。

4、加强宣传教育及园林绿化法制建设

创建园林城市需要领导及相关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目前市场机制仍然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的执法队伍,并依据《城市园林管理条例》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需要加强园林绿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绿色生态意识,使全社会形成自觉维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标志。城市绿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增强人民身心健康。要真正提高一个城市的绿化水平,营造出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生态、景观、经济三个原则。城市园林绿化还要有明确、易于操作的指标和要求,如不同功能区的绿地评价、植物选择的地域性、群落生态结构、植物生境、养护管理目标及绿化关键技术等。同时,我们应普及科学绿化思想,树立生态园林意识,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向往,改变目前城市园林绿化过于追求气派和攀比求洋的做法,积极营造健康、自然、优美和舒适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参考文献

[1]董新起.浅析城市园林绿化[J].建材与装饰.2012

篇(5)

1、杜绝乱吐乱扔行为,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2、尽量节约用水、用电。一水多用,减少资源的消耗。

3、不攀折花木,不践踏草坪,爱护公共绿地,积极参加植树种草等绿化活动。

4、 捡拾自己身边的垃圾,关心城市的绿化成果,共同来管理好我们的绿化成果。

5、增大绿化面积,多种植树.草等植物。

6、树立绿色文明观念,自觉关心环境状况,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把个人环保行为视为个人修养的组成部分。

其实绿化是一件很简单的事,种种花栽栽树,少扔一点垃圾,多种一棵小草,就算做一份贡献。这是我和妈妈的亲身体验;

每天,妈妈带着我在上学的路上,总要经过一条马路,这条马路上污水泛滥,还散发着一阵阵令人作呕的气味,马路还坑洼不平非常难走。所以,我觉得应加大整治力度,不但要植树造林,还要整修楼房马路等,我认为绿色城市不仅局限于绿化当中还包括了整洁美观与先进发达。

篇(6)

【摘 要】:本文简要地对屋顶花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我国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在屋顶花园建设中应注意的要点。 【关键词】:屋顶花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屋顶花园就是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桥梁(立交桥)等的屋顶、露台、天台、阳台等上进行造园,种植树木花卉的统称。屋顶花园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20世纪20年代初期,在发掘亚述古庙塔遗迹时,发现该塔三层台面上有种植大树的痕迹。它包括层层叠进并有植物的花台、台阶和顶部的一座庙宇。但真正的屋顶花园则出现在亚述古庙塔后的1500余年,即公元前604~562年建成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今天它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在欧洲国家,尤其在德国、法国相当流行;北美及澳大利亚、挪威、新西兰等国也很热衷;亚洲地区的日本、新加坡等国更是将屋顶花园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并制定了相关法规。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生物多样性的降低,空气质量下降等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全国城市而言,人均拥有公共绿地仅6.49m2,而人均绿地面积不满5m2,绿化率不足30%的城市还为数不少。 1.屋顶花园的效益分析 屋顶花园的效益可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经济效益是由它们潜在的社会及环境效益所带来的。 1.1经济效益分析 1.1.1屋顶花园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作为一个有价值的宜人场所,能够使其所在的建筑物增值。大楼的所有者可以此获取更高的租金。与此类似,酒店的所有者将对建有屋顶花园的建筑,以及能直接通往花园或看得见花园的房间收取更高的费用。对于企业和公司来说,带有屋顶花园的办公大楼不但能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还可以吸引能干的职员们留下工作。 1.1.2屋顶花园同样有助于城市区域的更新,特别是在设计时考虑了与其他项目相连接时。办公综合体、会议中心、剧院、购物中心等等,都需要有停车场来保证它们的成功。在停车场上方加建屋顶花园可以增加停车场地及其相连项目的价值,促使游客们在此逗留,并吸引零售商和企业进驻附近项目。 1.1.3屋顶花园还能够使开发商们以更少的花费,来满足地方政府制订的土地利用条例所提出的要求。随着各地的城镇认识到需要缓解建筑的拥挤,并提供开敞空间以使城市更有生气,他们纷纷制订法规条例,要求新建筑必须在附近提供开敞空间。在那些地面土地价格昂贵的地段上,可以使用屋顶花园来满足这个要求。它可以在一定情况下作为增加建筑高度、面积和密度的交换条件。 1.1.4屋顶花园的又一大优越性是其相对较低的能耗,它能够为屋顶提供额外的保温和隔热作用,有助于降低能耗。而且屋顶花园也能够避免防水材料直接暴露在阳光和快速的温度变化之下,有助于减缓它们的老化。 1.2社会效益分析 1.2.1屋顶花园能够使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保持与自然的联系,尤其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地带,它能带给市民以星点的乡村野趣。 1.2.2屋顶花园同样也够起到城市社区发展的作用。公寓楼顶的屋顶花园可以拉近邻里之间彼此的距离。与办公大楼相连的屋顶花园为职员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舒适的交流环境。公共屋顶花园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社区功能,作为约会、社交和参加特殊活动的场所。 1.2.3在一些不太拥挤的场地上,屋顶花园还可用于保护有历史或文化重要性地段的原有景观。在这些敏感地带建造一座新建筑时,屋顶花园可以起到掩饰作用;这些建筑甚至可以将绝大部分建于地下,隐藏在屋顶花园之下,从而完全不为人们所察觉。1.3环境效益分析 1.3.1屋顶花园显而易见的有助于美化都市视觉环境。但增加绿色空间所获得的效益不仅仅只是增加视觉的美观。如果屋顶花园的规模较大,它们就能够在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那些高度密集的城市地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滞粉尘等功能从而净化了空气,保证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生存。城市中的空气由于交通和工业而污染严重,但能够用于绿化的土地却很有限,屋顶花园则可以充分利用可用空间进行绿化,从而在保证城市的空气质量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1.3.2屋顶花园还有助于调节城市的气候。夏季,市区要比郊区炎热得多;实际上,夜间市区的气温会比郊区高出7°,白天则高出3°。大量的屋顶花园可以使城市的气温下降好几度,并有效地减弱城市中的热岛效应。 1.3.3屋顶花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性就是保水性。当雨水降在水泥铺地和光秃秃的屋顶这些硬质表面上时,大部分的雨水将直接通过雨水管道最终汇入附近的水域。而当大暴雨突发而至时,这些雨水系统的负担将大为加重,有时就会导致洪水泛滥。一场降雨量为1cm左右或更大的倾盆大雨,就足以导致大量的污水溢入雨水管道而涌入临近的水体。作为一种有效的保水系统,屋顶花园有助于缓解这一问题。屋顶花园内的土壤可以在长达2个月的时间里保留15%~20%的降水,使这些雨水更为缓慢地释放到城市的雨水排放系统里或蒸发到空气中。如果屋顶花园遍布都市各处,城市中雨水排放系统的负荷就能得到很大的缓解,从而减少洪水泛滥的发生,并显著改善附近水域的水质。 2.对屋顶花园建设的建议 通过对屋顶花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分析可以看出屋顶花园在城市的建设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欧美及亚洲各发达国家对屋顶花园建设的重视也同时说明其对环境改造的实用性,尤其是在建筑密度比较大土地利用强度高的中心地区。在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城市高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的今天,屋顶花园的建设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许多项目的开发中开发建设者仍未认识到屋顶花园的建设对城市环境改善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屋顶花园的建设;许多的开发者为了追求高效益和低成本而省略了屋顶花园建设;而建成以后的屋顶花园的维护费用也让许多开发者取消掉花园项目的建设,因此,针对我国目前的一些现状对于屋顶花园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转

2.1在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张、城市中心区域等地区,可以实施政策性的管理。通过政策的强制制约或奖励等方法促进屋顶花园的建设,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质的目的。 2.2应跟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建设。如果是新开发建设的项目,则可以在规划设计要点中直接指定比较严格的屋顶花园建设指标,使项目在规划和建筑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屋顶花园的建设问题;如果是进行旧项目的改造,则应根据不同建筑的现状尤其是建筑的屋顶载荷状况对屋顶花园进行设计和改造。 2.3可以在所有可能建设屋顶花园的场地上进行尽可能的建设。因为少数几处屋顶花园无法形成整体的效果,只有相当数量的屋顶花园才能产生良好的整体生态效应。像地下建筑、办公楼、旅馆宾馆、住宅、桥梁、相连的平台及建筑物的边缘等都可以作为建设屋顶花园可选择的场地。 2.4土壤的使用上应注意屋顶种植的特殊条件。在屋顶上完全应用园田土作为植物生长基质层是不合适的,必须根据特殊的条件和要求对土壤进行改良,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其基质主要包括改良土和超轻量基质两种类型。改良土壤由田园土、排水材料、轻质骨料和肥料混合而成;超轻量基质由表面覆盖层、栽植育成层和排水保水层三部分组成。 2.5植物的选择上也应注意屋顶花园的环境条件限制着植物种类的选择。因为,屋顶上的风力一般较地面强,栽培基质厚度小,所以应选择适应性强、阳性、浅根系、抗风、耐寒、耐旱、易管护的小乔木及灌、花、草、藤类植物;生长快、树型高大的乔木应慎用。所以,在选种与种植过程中,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以乡土植物为主,可酌情引入少量外来种。3.结语 屋顶花园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方法,但仍只应看成一种辅助使用的方法,不能因为屋顶花园技术的进步而盲目减少地面绿化、降低绿地率、增加开发强度,以提高开发的利润率。从根本上来说仍应以地面绿化为主,屋顶绿化为辅,两者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创造出高品质的城市环境。

篇(7)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括质量的提高,成为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社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园林绿化越来越体现出其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园林绿化已逐渐成为一种。环境产业带动城市的建设。园林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城市管理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城市生态、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毛要环境载体。通过植物景观所构成的美化城市环境对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的景观效应,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促进旅游能派生出多项经济效益,为城市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招商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1、园林绿化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

基于传统的劳动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北方大多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技术储备还不能完全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在植物材料、育苗标准及后期管理等关键的核心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如今,随着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现代化城市的急剧发展对整个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已成为人类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潜在的制约因素。各种生态环境的恶化早已为人类的居住地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因此,回归自然,美化环境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的普遍愿望。园林绿化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目前城市园林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

2、城市园林绿化的特点

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对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环境部分的合理保护与提高,更是在城市这个人工环境中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是对园林植被这种能够塑造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人工环境中的合理再生、扩

大积蓄和持续利用,于是,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就成为一项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急切任务。遵循万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坚持生态学原则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在园林绿化时须注意以下特性:

(1)公共性。城市园林建设,就是要在城区、近郊、远郊等整个城市的地域上实行城乡大环境一体化的建设,努力建设一个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发挥良好的生态绿化环境效益。

(2)可持续性。园林绿化建设不是短期的绿化、美化装饰过程,而是一项长期的综合建设任务。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绿化措施,发挥其长远的、可持续的生态效益,要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3)协调性。城市园林绿化需要从多角度,多组分中协调各个微观群体的作用,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发挥园林建设的综合效益。

(4)多层次性。由于城市中建筑面积大,绿化面积少的特点,要实现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通过多层次绿化形成一个绿色的网络宅间,从而提高绿地面积指数,提高城市绿量,使绿化的生态功能在有限空间内得到明显增强。

3、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是对居住环境、生态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搞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改善人们居住生态环境的关键。目前,各地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方兴未艾,各种管理措施层出不穷。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总体来说,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3.1加强对城市园林建设的统一规划

目前,城市绿地建设在全国各地大范围开展,但对于城市绿地的范畴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公认的是,城市绿地包括公共、单位附属、生产、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它们各有不同特点与功能。因此,园林绿化并不是单一的植物栽植。而是多工程、多部门、多学科综合建设管理的体现,应依据园林绿地不同类型进行科学规划设计。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已从传统的、简单的、原始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现代的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高层次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要以生态学和环境学为指导,以人工植物群落为主体,构成具有净化.调节和美化环境功能的园林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整体上要求乔。灌,草比例适当,树木、花卓四季常青,是一种形式上高度和谐的景观系统。

3.2坚持适地适树,建设节约型园林

在栽植设计过程中,要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绿地功能,做到适地适树。本着经济实用、节约美观的原则,兼顾色彩对比、高低错落,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等要求。研究引进地和原产地自然环境的相似性,一般道路绿化要选择冠大,荫浓、速生的品种,如国槐、刺桐、法桐、冷杉、油松等,居住小区绿化要选择观赏价值高的品种,如栾树、五角枫、云杉等;街头绿化要选择一些现叶、观花或观形品种,如羊角蹄、椴树、白桦树、银杏等?公共绿地在栽植模

式上和植物选取上日趋自然化,充分体现生物多样性。在市民广场的绿化建设中,可以种植地被植物,如早熟禾.无芒雀麦.白车轴草、萱草、银蒿、金银花、虎耳草等。

在当地如果不要求一年四季常绿,就种马尼拉草或天堂草,要达到冬天也绿,可以在马尼拉草上补播黑麦草。

3.3掌握不同树种的物候期

适时栽植保障林木成活率一般来说,春季在北方园林中,从土壤解冻到树木发芽都可以栽植,但一些发芽较晚、长叶较困难的树种,如洋槐、白蜡要在芽将要萌动时进行栽植。另外还要注意北方春寒的负影响,对于刚栽植的苗木,还要加以防寒处理。在选择适宜的栽植期的同时,种植地的整理、挖穴、施基肥,回填土,起苗、包装、运输和科学栽植等工作对于苗木的良好、茁壮成长也具有重要作用。

3.4 严格规范绿化树种的标准

园林植物景观足单株植物的整合体,个体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略体的效果。因此,在设计和选择乔木树种的苗木时,要考虑建园初期的整体效果。制定绿化用苗标准,规范出苗圃苗的各项指标,各径级苗木达到冠幅、冠长、茎高等主要因子的相应标准。单株树冠鼍要有大有小,切勿一味地使用截头树和小径级树苗。近几年有些地区从山上采集野生树截半枝或留全枝在苗圃培育后进行移栽,景观效果极好。 当然目前城镇绿化一般都要求栽植大规模苗木,胸径在5cm以上,这一类苗在设计上不仅要规定苗木的径级,更要规定苗木的冠幅,在

移植成活后,当年栽植、当年见效,达到完美的视觉效果。

3.5强化养护管理,落实养护措施,发挥园林绿化的最佳效果

篇(8)

Abstract: Explained that medical functional layout and medical procedures is the key in green hospital's construction by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Shenzhen Binhai Hospital to a green hospital. Construction must be yield to functional needs to maximize resource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ollution reduction; based on green buildings, advanced equipment and digital hospital Constructio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operational efficiency, service efficiency, and conduciv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Key words: Green hospital Construction Practi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深圳市滨海医院占地面积1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7万平方米,设床位2000张(其中VIP300床),停车位2130个,医院设有20个医疗中心、12个医技科室及特需诊疗中心,每天可接纳门急诊量8000-10000人次,项目于2008年6月动工建设,拟于2011年底竣工交付使用。

经过几年的筹备建设,笔者认为建设绿色医院,规划设计要先行,医疗功能布局、医疗流程是关键。应坚持功能第一,建筑服从功能需要,满足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现无污染、生态绿化、节能环保、自然采光通风,有利于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使医院运营高效、服务高效,让患者享受到优雅舒适的医疗环境、方便快捷的就医流程、优质安全的人性化服务。绿色医院的三大支柱为绿色、效率、质量,见表1。

滨海医院打造绿色医院的实践与特点如下:

一、绿色医院建筑的建设特点

(一)为实现“生态、绿色、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医院建筑

我们精心组织规划设计,尤其注重医疗功能布局、流程设计,合理安排医疗空间,缩短患者就医流线,实现人车分流、医患分流、洁污分流,力求创造优美、舒适、便捷、高效的工作和就医环境。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利用自然生态条件,结合深圳的气候特点,在室内外引种栽植适合北回归线以南生长的植物,营造一个绿色无处不在的园林景观。

(二)在主体医疗区的布局上,采用“医院街”模式,避免了超大型医院迷宫式的布局

宽敞明亮的“高大中庭”、生态景观的“医院街”、纵横交错的“主通道”将庞大的医疗区划分为门诊区、医技区及住院区(含VIP特需诊疗中心),作为医院核心的医技区位于住院部和门诊区中间,保证医技设备的服务半径、资源共享和高效运行。

(三)医院功能布局紧凑、适当

建筑中庭(有玻璃顶),阳光庭院(无玻璃顶)富有规律性。医院街通高四层、横贯东西,大片下沉庭院和架空花园烘托着这座“医疗城”。整个裙楼屋顶上覆盖着钢结构格架,格架上爬满生态的绿色植物,既遮阳又通风,且能改善与净化空气。通过主入口雨篷、裙楼、架空通廊、各栋主楼韵律与虚实对比,台阶、阳台、环廊、屋顶绿化、休闲空间及环境空间的设置,构成立体化的建筑环境景观。

(四)良好的朝向

医院主要建筑南北向布置,做到自然采光和通风,门诊医技部分无法南北向布置的房间也尽量做到自然采光通风。房间采用对侧开窗,形成良好的穿堂风。采用下沉广场与下沉庭院相结合设计,较好地解决了地下室通风和采光问题。

(五)立体绿化系统

采用地面绿化、屋顶绿化等生态立体绿化系统,提高绿地率和绿化率,起到遮阳、降温、导风的作用,加强立体绿化体系以便吸收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减小地面对建筑物的反射辐射,降低区域内的夏季性环境温度,减轻区域内的热岛现象,间接降低建筑能耗。

(六)医院内完善的地上、地下通道、垂直交通体系和空中连廊,使各栋建筑物、各功能分区有机地连成一体

各住院病区(包括VIP特需诊疗中心)在地下一层,首层,二、三、四层均与门诊医技中心区相连,方便患者通达,有效缓解了首层的交通压力,分散了人流,提高了使用效率。

(七)采用雨水回收系统

雨水回收系统由全院雨水系统和单个雨水收集池组成,有效容积可达250吨。回收的雨水经过滤后,可作为院内绿化浇灌用水。

(八)医疗垃圾与废水将全部实现地下处理,避免对人群和环境造成影响

采用国内最先进的负压气力垃圾收集系统。所有垃圾通过专门的污物通道收集到单独设置在地下二层的医疗垃圾收集站,再通过专用车辆运送到市医疗垃圾处理厂,避免二次污染。采取污水与雨水分流、医疗污水和生活污水分流的处理措施,建设了处理能力为1500吨的地下污水处理站,根据废水类型分别进行预处理,实现了生活污水与医疗废水分级净化处理达标后分别无害排放。放射性废物的排放和处置符合国家和所在地区的排放标准和处置规定。

二、先进装备及设施的建设特点

(一)医院空调制冷、生活热水、消毒供应用热等全部采用邻近电厂的余热蒸汽为热源

空调制冷白天主要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进行制冷,替代了大量用电负荷。生活热水和消毒用热也全部采用电厂余热蒸汽,可减少大量用电,蒸汽凝结水全部回收再利用。

(二)采用“冷冻式空气处理装置”为核心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这样可使空调冷水机组出水温度大幅度提高。空调末端设备可在大部分时间处于干工况运行,从而使空调运行更健康。

(三)采用双回路的供电专线系统及安全节能供电系统

为保证医院供电的可靠性和连续性,设置了双回路的供电专线系统,还适当配备了必要的备用电源(柴油发电机)。考虑到医院大型设备多,设备种类多,设置专用的变压器供电和有源波抑制器,既保证了大型设备的供电质量,又满足了其他医用设备的使用要求。

(四)采用先进的节能灯具

大量使用LED冷光源照明灯具,不但减少了能耗,同时也节约了空调能源。

(五)轨道小车的应用

引入了轨道小车物流传输系统,解决了传统人力物流存在占用电梯、道路、人力资源过多等问题,减少了院内人流、物流和交通流,也节省了人力成本。

(六)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的设置

对全院的静脉输液进行集中配置,解决了各科室独立配液中存在的易污染和细胞毒药物对医护人员身体的伤害以及占用大量护士人力等问题。

(七)自动化设备的应用

门诊自动化药房、口服药品单剂量包装机、检验中心自动流水线的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力资源配置,为患者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服务。

三、数字化医院建设特点

数字化医院包含信息化(软硬件)及智能化两部分。信息化属于应用层,而智能化是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基础性保障。在智能工程中引入综合布线、安保、节能、医疗管理、监护、信息传输、远程会诊与治疗、办公自动化和会议系统等现代智能化系统,并进行相应的配套设计。

建设符合未来数字化医院应用需求的基础平台,在信息化建设中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同时兼顾前瞻性和实用性,全面集成各系统。通过运用最新的先进IT技术对全院的信息资源(人、财、物、医疗信息)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和整合,从诊断、治疗、护理、康复、保健、科研、教学等方面都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实现人性化、集成化、智能化、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网络化。同时建立全院信息平台和数据仓库,运用所有的信息资源为患者提供先进的、便捷的、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从而提高医院整体服务水平,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

四、院内外交通统一规划设计的建设特点

结合医院周边道路特点,在医院主入口处采用立体交通设计实现了社会车辆、公交车、出租车和救护车在门前地下层各行其道,在地下空间设置有港湾式公交车站、大型出租车停车场。就诊社会车辆直接进入地下停车场,地上为大型人行广场。医院共设置了八个功能性出入口,最大限度地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需要,实现人车分流、医患分流、洁污分流,满足医疗安全及疏散的要求。院内外交通统一规划设计的立体交通系统,在全国尚为医院建设首创,并对解决医院门前交通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五、预留发展用地,有利于医院长远可持续发展

篇(9)

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知名学者马波在其所著《现代旅游文化学》中指出,“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因此,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铜陵市旅游文化建设既要着眼长远,前瞻谋划;又要立足当前,突破重点,以期达到“想得到、引得来、留得住、花得出、游得顺、觉得好”的目标,即让游客制订旅行计划前能想得到铜陵,在制订计划时能引得来铜陵,在来铜陵后能留得住游客,让游客手中的金钱有地方花费,让游客能顺利完成旅游,总体上说,就是让游客感觉在铜陵旅游非常美好,只有这样,铜陵市才能实现从旅游“过境”城市到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转变,铜陵市的旅游业才能真正发展壮大。

1提高认识,抓住当前旅游发展黄金机遇

当前,旅游业发展已全面进入黄金机遇期。一是政策机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把旅游业摆在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上,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而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包括铜陵在内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提升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地区开放开发水平,着力打造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吸引力更强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二是市场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会越来越高,旅游将成为人们享受生活、追求美好的最重要的选择。而国家即将推行的带薪休假等政策,又必将促进旅游市场进一步快速发展。

2突出主题,编制铜陵旅游文化发展规划

规划是发展的灵魂和龙头。要推进旅游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符合铜陵实际又具体可行的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和现代化的要求,又能展示铜陵文化丰富的内涵。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时,将旅游文化建设纳入规划内容,以借景、造景的理念来规划建设城市,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块布局与铜陵传统文化相衔接,规划出一个个主体鲜明的文化标志。并能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制定不同的旅游规划。诸如,针对本市游客,规划好“一日游”旅游;针对市外游客,规划好铜文化旅游;针对海外游客,规划好九华山头天门旅游等。

3集中力量,打造铜陵特色旅游拳头产品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个拳头产品,旅游业要想有大的发展,是很困难的。铜文化是铜陵特色,但是特色不是拳头,特色也不一定必然就能成为拳头。从目前看,铜陵市铜文化旅游规模小,资源分散,吸引力不强,很难担当得起铜陵特色旅游文化的拳头产品。

铜陵市应积极迅速地开展调研工作,根据本市旅游资源的实际,结合城市文化形象定位,确定一个旅游的拳头产品,然后集中力量进行旅游文化建设。如果在全市现有资源中,经论证短期内没有合适的拳头产品时,也可以借鉴外地经验,诸如芜湖方特欢乐世界、蚌埠花鼓灯嘉年华等,引进一个拳头产品。由于当前全球实体经济遭遇寒冬,资金投资的主体将逐步向旅游业转移,这为铜陵市引进旅游业投资提供了可能。

4深入挖掘,建设独具文化内涵旅游景点

有文化内涵的景点才会有灵魂,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要注重挖掘、整理和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点)的文化内涵,提升现有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铜陵市省级以上的重点旅游资源有10处,应下大力气将这10处建成铜陵市旅游文化的品牌和标志。铜陵市现有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点)14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应千方百计赋予这些景区特定的文化内涵。要注重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旅游者也更期望去体验旅游目的地深层次的文化底蕴。铜陵市历史文化名人众多,李白、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李纲、汤显祖、梅尧臣、杨万里等都曾涉足铜陵,仅听听这些名字,就能让人心中生出无限向往,何况他们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但铜陵市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几无开发。如果能把这一个个文化资源集点成块、连块成线,设计出有品位、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线路,将无疑为铜陵市的旅游增添新的活力。

5融合发展,延伸铜陵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只有融合发展,才能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建设工业遗产游、工业体验游等新业态景区(点);发展汽车营地、休闲农庄、生态别墅、山地运动基地等新概念旅游产品;规范发展以大型茶室酒吧、足浴水疗、运动健身等为重点的现代休闲娱乐产业,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大力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质,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打造全景式乡村旅游典范。快速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重点扶持专业机构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设计、开发和生产具有铜陵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提升旅游商品的艺术品位;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促进旅游商品向多样化、系列化、规模化发展。重新定义“八宝”概念,将地方美食土特产、旅游小工艺品纳入“八宝”范畴,整体打包。让游客来铜陵后,一袋“八宝”在手,铜陵特产应有尽有。

6加大宣传,提高铜陵旅游文化市场认知

推进旅游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宣传。要在市场促销中将旅游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在传统旅游景观和旅游资源的宣传中,加入旅游文化宣传的内容,突出宣传铜陵特色的铜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等文化元素,挖掘铜陵特色文化元素的重点价值。要不断提升全市导游服务水平,导游是旅游文化的讲解员和传播者,“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游客对铜陵旅游文化的认知与感受。要组织专门人员,编写铜陵各景点高水平的旅游导游词,挖掘提升文化内涵,规范导游宣传;要对导游进行专门和正规的培训,帮助导游掌握铜陵各景点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要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激发导游学习铜陵旅游文化的热情,在导游行业营造浓厚的学习铜陵文化氛围。要积极营造全民参与的旅游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人人是景点、城市是品牌”的观念,教育和引导全体市民了解旅游文化知识、关注旅游文化建设、参与旅游文化推介,不断提高铜陵文化旅游市场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篇(10)

道德法律化,即是将人类的道德、原则、规范铸为法律的过程,同时也是善法由此产生并存在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法律的本质,并为法治的构成建构了基石。道德法律化可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加强社会制度文明建设,提高社会公民素质,是实现“法治”与“德治”的一个前奏曲。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转型时期核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场以市场为基点和导向的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自身需要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下,依据现实的社会存在来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建构个人的道德体系。这种价值多元化的格局既促使自由、平等、开放和理性等全新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形成,同时,市场经济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理念,受个人私利驱使,也使不少人出现了私欲膨胀,不但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无序、缺德行为,同时经济生活中某些规则如等价交换也不切实际地延伸到社会生活层面,致使社会生活中出现了道德紊乱和道德真空的现象。一些领域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义不为等道德冷漠和道德失范现象。考察道德失范成因是多方面的,但道德实施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硬约束”机制,无疑也是不容忽视的成因。

由于道德规范较为原则和抽象,一般只希望人们怎样行为,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其遵守主要依赖于社会舆论、传统风俗、习惯、内心自治等方式,因而在实施社会控制时往往显得乏力。然而,行为动因源于需要。人们行为之前,总要衡量为满足需要付出的成本。由于道德发生的效力、方式和途径过于宽容,一般来说违规者在物质利益上不会因为其违规而受到直接损失,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道德相对主义抬头,对人的行为评判缺乏操守性,致使社会对缺德行为的宽容达到了极限(由于缺乏有效制约机制所致),从而导致个体不惜为一己私利的实现而采取诸种缺德手段乃至非法手段。而以往在谈道德建设时,往往从思想道德因素和主体行为因素出发,侧重于通过道德教育去唤起主体内在的自律而忽视影响道德建设的政策性、制度性因素。虽有稳定持久的终极效应,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转型时期社会成员道德素质普遍不太高的情况下,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借助于法律道德价值实现的立法途径——“道德法律化”这一转型时期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则可弥补这一缺陷。它通过将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由国家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使道德建设制度化、法律化,则为道德建设提供了硬约束机制的保障,有利于道德权威、道德格局的建构。具体来说,道德法律化对道德建设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有效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社会道德整体水平取决于公民个人的私德和国民的公德,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国民的公德。就公民私德而言,由于人们的道德水平(主要是个人私德行为)是多层次的,既有品行高尚的先进模范人物或道德修养较高者,又有稳定中间人乃至品行恶劣者,因此,私德标准无法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之。而国民的公德,作为人们公共生活的指导方针和伦理原则却是每个国民应恪守不渝的道德。而反思传统道德建设由于主要依赖道德教育,往往关注的是个人意识、个人行为等“个体善”的养成。虽然其通过强调个体本身修养来扬善,今天仍不失其时代价值,但也面临着一个个体善如何转化为群体善的问题。个体善是群体善的基质,但这并不代表每个个体实现自身的善,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就会提升(而且现实条件下也是不大可能的)。既然群体善不是个体善的简单相加,那么,群体善又如何形成?马克思认为,社会交往的一大作用就是把文明成果保留承传下来,社会功能这一实现机制是将个体行为的成果积淀凝聚在社会行为结构和规则体系中。当发源于个体的善沉积于社会行为结构和规则体系中后,它就成为社会共同体一致同意并遵循的规范,进而成为外化在人们行为中的普遍现象。而道德法律化就是个体善向群体善转化的重要途径,随着个体善向群体善的每一次转化的完成,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也就提高了。

二、积极促进社会的制度文明建设

一个社会制度文明与否,并不主要在于它的意识形态的高低,而在于该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是否以追求价值中立的法律巩固下来、肯定下来,使之成为法律化的社会制度。因此,制度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经济制度的民主化、政治民主制度的法治化,广而言之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表明:法治化了的制度文明比道德化的人格魅力更重要、更可靠、更持久。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由于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精神文明的法治取向又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的法治化上,因此,把思想道德中对社会风貌影响较大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建章立制通过法律、规章制度的他律以规范、制约人们的无序行为,就会避免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的虚化及空洞无物的说教。说到底,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反文明行为,都与制度文明建设的欠缺和法制不完善有关。因之,制度文明建设呼唤道德的法律化。

三、切实推动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

道德法律化的发生过程往往要经过由习俗到规则的反复博弈。那些反复博弈过程中得以保留下来并凝聚为制度的规则,有极强的生命力、适应力和调控力,一经形成,便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这种道德规范制度上的稳定性为道德的养成提供了途径。一般来说,无论个体道德品质、道德情操还是社会素质、道德水平都不会一夜之间成就。因此,大呼隆、搞运动、行政命令式的道德建设是不足取的,它只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表层问题,而不能在长时期内解决本质问题,即不能使道德内化于心而长久于世。因此,要在本质上解决问题须从养成入手。养成须环境,在该环境中,一种行为能够大量发生,人们预期到它的出现,赞赏它并对与之相悖的行为加以反对。而(下转第247页)(上接第243页)道德法律化在某种程度上创设了这样的环境,通过借助法律的形式,把某种道德规范稳定下来以明确地表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使规定的内容成为许多人反复践履的行为。长期以往,这种规范下的行为便会由不适而习惯,由习惯而自然,道德在其过程中也就养成为人的无意识存在。 转贴于

四、有力弘扬社会道德正气

道德法律化在告诉人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同时,也公开预示着人们违规将为此付出道德上的成本。通过法的强制性与道德的自律性互补,可以加快个体他律向自律的统一。市场经济在促使人们形成竞争、民主、平等等观念的同时,其利益最大化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使个体为了一己私利时常做出不道德乃至违法的行为。单纯的道德自律的说服教育虽能起到内在的免疫作用,但不能起到“外科手术”的疗效,对讲道德的人是有用的,而对不讲道德的人则是无效的。现实生活中诸多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并不是行为主体缺乏道德认知,关键就在于道德违规者为此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其所获利益。在当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新道德尚未真正确立,旧道德也未曾全部退出历史舞台,新旧道德转型间导致的道德暂时的真空以及利益多元化引发的道德多元化,无疑也为个别人利用道德保障上的“缺位”牟利提供了可乘之机。而如果“缺德”不仅能够带来自身利益的增加或者至少也不会对自身利益造成影响,那么,社会上行德之人只会越来越少。因此,动用法律力量,把法治引入道德建设轨道,才能使善得以扬之,恶得以惩之。同时,通过把某些道德规范、道德原则转化为具体法律的要求,也避免了以往道德教化时由于道德目标、原则过于抽象化而使道德成为“悬挂在空中的中看不中用的摆设”的弊端。

道德法律化现象是现代法治社会法律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亮点。古今中外都不乏道德法律化的范例,在近现代一切文明国家中,社会道德规范里最重要的内容,大都被纳入到了社会的法律体系之中。甚至有的人说:“越是文明发达、法制完善健全的国家,其法律中所体现的道德规范便越多。”这充分肯定了道德法律化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但也不能盲目地不适当地夸大道德法律化的功能。因为法律与道德作为人类社会规范世界的两个不同维度,既相互交叉重合,又存在一定的背离。法律规范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对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确认和保护;道德规范内容是观念性的,个性化的,分层次的,因此,在某种程度和某些方面可能超越于社会发展阶段,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法律则不能超越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去保护所有为社会道德所倡导的理性要求。如果将全部道德问题变为法律问题,那么一个社会的法律则变成了道德法典,这无异于是用道德取代法律,法律的价值也将丧失殆尽。因此,法律和道德之间应当保持必要的张力。此外,“道德法律化”也不是说某一具体道德规范本身就直接成为法律的终极价值依据,作为法律价值合理性终极依据的,只能是具有实质“善”与“公正”意义的道德理念。

强调道德法律化对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不意味着它是道德建设的唯一途径,从而简单否定道德自律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在现代,道德自律仍旧是道德建设的最高形式。透过法律形式的外壳,我们不难发现,道德法律化的目标其实就是把法律意识融入并积淀在人们的道德理念中,将社会道德律令内化为人们自己的观念和价值,最终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注释:

上一篇: 社会管理创新 下一篇: 现代畜牧业主要特征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