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6 14:46: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教育心得体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重新认识了“健康”、“心理健康”
蒋书记在报告开始前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健康?”培训班的老师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我也思量着健康的标准:应该是一种积极且持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表现为身心无恙、品行端正,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人际和谐……但是听了蒋书记转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是让我自惭形秽。这也让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仅停留在关心学生的“身”“心”方面,还应该在大学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去引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然在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然是一门庞大复杂的系统学问,不可能紧靠辅导员一人之力就能解决,它需要学生本人、学生家庭、任课老师、辅导员老师……各方的合力才有可能解决。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之一,在倍感荣幸之余也有些许压力,担心自己能力有限,误人子弟,虽然这份担心有点夸张,但是作为辅导员老师还是应该力求尽善尽美,严格要求自己,在辅导学生前扪心问一下,自己凭什么去辅导学生,这样才会更加有责任使命。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辅导同时,自己也快快的成长起来。当然短时间内成长的快,也就意味着成长伴随的“痛苦”来的也越加猛烈,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多学习,多锻炼,争取让自己有能力、有方法去为学生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与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
我在做兼职辅导员老师前,在学生工作岗位历经班长、协会主席、学工处助理,加起来已经4年多了,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积极肯干、身心健康的人,却一直没能有机会系统的学习过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遗憾之余多了一份庆幸,庆幸的是接下来我将担任学院心理自助中心的指导老师,对于这份熟悉但并不擅长的工作,相信我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要走,因此肩负重任,所以更需加倍努力,在这里也悄悄许下一个愿望,争取在未来的时间里通过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能够更加专业的去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方面的困难之余也多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回到报告来,其实听了蒋书记的报告,我还是体会颇多,辅导员老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之一,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老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育人技能外,更需要的是辅导员老师本身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辅导员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刚刚入学的新生同学们眼中,辅导员老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权威者--甚至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因此辅导员老师的言谈风度、待人接物……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老师更需要有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这也是不久的将来和新生同学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包括我在内,期许每一位辅导员老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身的人格,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更好的去“辅导”学生。假如有一天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在一起有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的感觉,而不是一种紧张、如坐针毡的感觉,我想这应该是一名合格的辅导员老师了。
二、诱发学生心理波动的原因
正如报告中蒋书记所说,我们的学生目前正处于一个“高压”社会,来自竞争、评奖、评优、升学、就业,甚至是家庭、恋爱……各方面的压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面会遇到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是啊,我也是亲身经历过的人,身边也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同学让我意识到这一点,在大学校园里面正是这些不可测的变数是诱发学生心理波动的主要原因,在报告现场淮海工学院的辅导员老师分享的两个案例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审视我们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个人也是存在着些许不足,还是刚才说的那句话,让自己快快成长起来,吃点苦、受点累不要紧,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误人子弟”。所以辅导员老师们,我们应该更加努力了。
三、辅导员要有“品”:谦虚、随和、公平……
不管是处理好辅导员老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还是处理好学校事务、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说,都必须谦虚、随和、公平又不失严格……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其他问题时,要有平等、共同学习的意识,遇事多一些商量、多一些沟通,或者和学生经常性的多一些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辅导员老师更需要心胸宽广一些,要有一种容人、容事的胸怀,甚至要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学生的批评,宽以待人,多一些理解、关怀和友爱之心。这样在给学生做好示范的同时也会使做人做事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社会是多元的,纷繁复杂,我们身处其中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发生意外。出门过马路,开车,逛街,又或者跑步、打球,这都存在不安全因素。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也许不能了解真实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但能明显感觉到现在的人心躁动,各种社会问题集中出现,人们对社会及生活的不满通过各种极端方法表现出来。就拿大学校园来说,每年因各种矛盾或纠纷而报复、跳楼、自杀的案例越来越多。社会上参加游行而实施打、砸、抢、烧行为的人也不在少数。面对这样复杂的局势,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给何去何从。要有自己心中的一根准绳,时刻警醒自己该做什么而不该做什么。
在校园里,我们要注意的无非是防火、防盗、安全用电这些最基本的安全事项。在校园要时时注意用电安全,严格遵守校园及公寓“安全用电”相关制度。谨防火灾,发生火灾后,头脑要冷静,理性逃生。另外,我们必须提高财务安全意识,做好防盗、防骗、防抢等防范工作。在校园谨防顺手牵羊、溜门串户、翻墙入室、溜门撬锁、窗外钓鱼、插片开门、偷配钥匙等行窃方式;平时谨防入室盗窃、扒窃、网络盗窃等,确保自己的财产安全。
也许不少人会认为,安全只是指身体的安全甚至是肢体的健壮和不受伤害;认为只要自己的肢体健全、行动自如那就叫安全。我认为,这决不是安全的全部。即便是一个具有健全的体格的人,如果他的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糊里糊涂攀兄弟、结姐妹,既有拉帮结派之嫌,又有醉翁喝酒之意;如果他不明不白逞义气、惹事端,不但喜好随波逐流,而且希望出点乱子;这表现出来的就是思想上的安全问题。无论是人身安全还是思想安全,亦或是行为安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结果的残酷性。交通事故,游泳溺水事故、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事故,课间游戏追逐打闹偶发事故,轻者可以伤及体格,重者能够危及生命,它们造成的后果是残酷的。可是思想道德的残缺、行为方式的越轨比体格不健全更可怕。因此,健康的心理对每个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在大学或许困扰很多人的便是情感问题,这里面也有很多关乎安全的。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爱情就像一件高妙的艺术品,无论怎么研究也难穷尽其奥秘。处于青春期的我们身心正在走向成熟,性生理和性心理都有明显变化。但是只有在正确处理自身心理、与他人交往的心理、与恋人相处的心理才能健康成长。作为大学生需要端正恋爱动机,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发展适当的恋爱关系。尽量找到志同道合的爱情,并能够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重要的是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而非儿戏。能做到这些基本就能保证爱情和学业有序健康发展。
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校大学生的荣辱观如果按照科学的程度来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社会主义荣辱观层次高的是少数;中间层次的是多数;层次低的也是少数。总的来讲,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不仅思想观念新,创新意识强,而且正在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和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生力军。从大学生的数量和他们未来的重要作用看,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版权所有
但是,目前大学生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在对待祖国、人民这样一些在老一辈人心目中非常神圣而崇高的观念,在一些大学生心目中淡漠了。他们对个人利益想得多,而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却想得少,甚至根本没有考虑;有个别的学生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害怕吃苦,不愿艰苦奋斗的错误观念,在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学生,忘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对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提不起精神,整天在校园无所事事,白白消磨时光,有的连自己的学业都无法完成。在大学生荣辱观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妨碍到他们的成才,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
大学生未来地位的特殊性和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对他们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以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结合高校的实际,针对大学生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参观考察、听英雄模范作报告等方式,加强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的教育。用科学的荣辱观理论武装他们,用先进人物在科学荣辱观指导下表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引导他们,用我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励他们。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才能实现青年的远大理想,才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3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越来越遥远,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作为一门理论性学科而存在,让学生去实践和操作的机会越来越有限。
教师在心理健康课程教授中多将重心放在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上,很少有教师会主动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严重偏离社会主体,没有以社会为衡量的依托,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一旦没有生活作为依据与支撑,必然会让大学生觉得失去了探索的勇气与机会,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纸上谈兵。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的路径探讨
1.重视生活实际,客观对待理论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需要实践操作的课程,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当把握好尺度,对学生接受能力以外的知识做到点到为止,如果课堂上出现过多学生理解不了的知识,必然会干扰打压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理论知识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根本,应当注重教授的方法与内容,基础理论知识需要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深层次的理论知识需要学生去自行体会。运用生活实际加以理解这也是帮助学生消化知识的重要举措。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尤其偏爱从生活中来的课堂教案,这种讲课方式可以让大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组织讨论,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过程中可以将知识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采用多种讲课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适当的氛围,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办法之一。教师可以多挑选生活实例作为教学案例,不但可以增强可信度,还能方便学生思考。
2.树立以生活为基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心理健康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从客观角度来看心理健康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现状息息相关,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周围的生活以及环境。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生活。教师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应当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赋予学生最真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用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人生。
3.以知识的生活逻辑创新教材编排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学生的心理的困扰,教师应当给予及时的解答。教师可从生活中去搜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素材,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贴合实际,避免现实与课本的脱节。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修改是教师的工作任务之一,包括教材中的知识点等具体内容。教师可以以开设专题讲解的模式进行心理健康教学讲课,而其中选取的材料应当是以大学生耳熟能详的材料为主要内容。这种教材内容更加具有可实施性和指导意义。心理健康教学应以实践为根本,开展相关集体活动,而活动中应当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知识训练时,应大范围运用理论知识,以当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引出课堂的核心内容。不管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还是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活动,都应当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来实施教学工作。所有知识都是有一定规律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如此,需要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的逻辑思维模式训练来巩固学生的学习。
三、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为核心的课程,希望大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既要在遵守心理健康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开展课程,又应当以生活化的资源为主使课堂回归生活。
关键词: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也从一开始的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发展到现在的不但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更是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此,高校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新方式、新体系,努力培养一批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心理健康人才。
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概述
社会建构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股重要学术思潮。它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科学发现,而是一种社会建构。社会建构论心理学(social constructionist psychology)是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心理学中的反映。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认为:
第一,人的认识过程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反映过程。个人描述、解释、说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过程是建构的过程。
第二,从社会建构的观点来看,心理现象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对话、协商、冲突、修辞等社会性过程,是人际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第三,心理状态、心理过程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语言是现在的,一切用语言表述出来的都是建构的。
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强调建构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
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需要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大型心理情景剧表演活动、心理健康测试活动、心理图片展示活动、心理电影赏析活动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建构积极、活跃、健康的校园氛围,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件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二、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强调建构沟通、对话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
有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不断互动,在沟通、交流、互动中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是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的。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正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的过程中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和大学生不断的沟通、交流、互动,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基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基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正是要在积极、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氛围中,体现沟通、对话、交流、互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
第一、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促进学生自身不断学习心理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下交流互动能够学到许多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在学习和互动中,不但获得了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还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时,自己或求助于他人进行很好地处理。
第二、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促进家长与学生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大学生虽然已经从中学阶段进入大学,但还未真正接触过社会。他们虽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的佼佼者,但却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不仅需要学学的课程知识,更需要在父母、家庭的帮助下,在和家长的沟通互动中,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学会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
第三、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增强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
在大学校园里,学生接受各个科目门类的教师传到授业解惑。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的是与教师会自己的沟通对话。在沟通对话中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学生更多
的学习成长。
第四、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媒体尽量摒除负面新闻的传播,多给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大多数人倾向于关注负面的东西,新闻报道更是如此。很多负面的新闻报道最能博人眼球,而正面的、积极的新闻报道看得人相对较少。鉴于此,需要媒体在沟通对话的氛围中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媒体环境。
第五、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
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学生更多地掌握心理知识,提升心理水平。
在建构的沟通对话思想中教育行政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凸显的位置上,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如此,在学生、家长、教师、媒体、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沟通协作的基础之上,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定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莉萍等.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及其发展:对话科尼斯・格根.教育心理研究.2012.04
[2]叶浩生.社会建构论及其心理学的方法论蕴含.社会科学.2008.12
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与“生产、研究、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才能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人才。实践教学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大学生对于社会、国情和学科专业背景的了解;通过实地动手、思考解决现实问题,使其开阔视野、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增强劳动观念,激励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
下面就讲讲我的大学生教学实习经历吧,很令人难忘的回忆,它是我大学以来的第一次教学实习,从中我觉得自己成熟了,因为我要照顾比我更小的学生,看到他们纯真的眼神,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担负起教育他们传授给他们只是得责任。目前各大高校都有着各自与学校专业相互挂钩的教学实习基地,这更有利于针对性地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实际生产相联系。当我们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只是在实习中观察老师前辈们怎么做,更多的是要亲身尝试。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还要定期书写实习报告或心得,这样才能很好的总结实习经验,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一开始我先较快的了解整个班级的学生情况。记得刚开始和小同学相处时,我急着找潭老师了解班级情况。但潭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我,而是让我自己去发现、去了解。可能当初我有点不理解。但后来想一想潭老师并没有做错。我应该用自己的眼睛用心去观察了解这个班级,了解学生,毕竟我面对的还是学生,这也是对我的一个考验。接下来我就通过班干了解了班级的一些日常工作以及班委的一些工作。其次,我再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情况。为了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我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和他们接触交流。除了上课时间,我一直是跟班的。刚开始几天,学生都不怎么和我说话,都非常被动。我发现自己好象很难融入这个班级,原因是彼此不了解,这时我采取主动,通过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慢慢的和他们交流。通过自己的主动以及对他们的关心,学生也逐渐放开来了,都愿意主动找我交流了。师生之间就应该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10-01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视度不足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大学院校只重视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其中包括思想政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教育。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大学生工作的初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了其工作效果和发展。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对于自身的影响逐渐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关注。
2.教学内容单一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单一化是长久以来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多数情况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多数都在教师规划的条条框框内。思想政治中“思想”在前,大学生必须先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的思想,而不是在教师设定好的“思想”上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学。
3.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大学生以往受教育情况存在差异,二是大学生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即使是同一院校的学生,以往受教育的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加上学生性格上的区别,导致不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学习态度存在差异。此外,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多样化,加上全球化的来临,很多其他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这种形势也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方式
1.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为短期和长期的教学目标。按照时间上的划分,短期教学目标可以是一堂思想政治课学生的所获所得,长期的教学目标可以是一个学期或一年后学生的改变。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通过不断实现短期教学目标,才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最终目标。
2.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内容
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实际的工作能力一直是教育教学领域所重视的部分,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走出理论式的教学内容,令思想政治生活化、实际化,不单是学生大脑中的思想,还要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是可以实际应用、具有实际价值的。
3.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线工作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落实者,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效果。在这部分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二是教师自身的素养。一方面,很多教师把教育工作当成一份普通的职业,教学理念也是为了个人的教学成绩;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态度等,也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而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因此校方应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教育创新提供保障。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成效的有效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并记录教育创新后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确保教育创新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可以真正体现其价值的有效教学。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直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现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必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创新的核心不是院校或教师的需求,而是现代W生的需求。
新时代新媒体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多媒体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作为思想教育工作先进的工具,一方面又有可能传播一些消极的信息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进行应对。
新媒体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手机、电脑为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文本、视频、音频等服务的新型传播媒介的总称。主要是相对于报纸、广播、书刊、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说的。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有很强的便捷性和互动性,其海量的信息和多元化的信息模式更是使其拥有了很大的优势。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体主要的受众和最活跃使用者群体。
1.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也是如此。新媒体的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沟通交流方式出现,但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带了很多冲击和影响。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达和传播的工作。但是由于新媒体的冲击,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兴事物已经在大学生中得到了充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由于微博、微信的多元化、互动性和参与性非常强,正在冲击着大学生传统认知事物的方式。这样就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培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造就了新媒体技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的无障碍性。传统的媒介有着诸多方面的限制,使得一些信息的传播受到一些局限。但是新媒体的信息流通性是非常强的,它的信息是完全开放地面向所有大学生的,而且相当地方便快捷。其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自动自主性,使得一些信息能够在大学生之间无障碍地传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型媒体技术快速进步,大学生接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元化。这使得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价值取向也趋向多元,有一些与当代主流价值观矛盾的价值取向,还有一些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等,这都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1)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流渠道作用。毋庸置疑,思想政治课程和形势教育课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渠道。其承担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念的重要责任,保证大学生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的接班人。高校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作为教育的重点,把这种思想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利用新媒体的时效性和动态性,将传统教育模式和新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舆情监察机制,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对于其思想和舆论进行正面合理的引导。
(2)净化新媒体环境,提高教育公信力。对于学生接收的信息,学校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把关,对于一些不良的信息要及时过滤,对于一些假新闻要及时甄别,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同时相关的媒体从业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恪守职业道德,负责任地给学生传播良好的信息。
(3)提高大学生思想健康水平与信息的鉴别能力。新媒体的最终受众主体还是当代大学生。因此要加强大学生思想健康素质的培养,为他们塑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使得大学生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有一定的选择和鉴别的能力,并保证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水平,使得学生在面对一些来自新媒体的诱惑时有足够的自制力,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使其自动自发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面对新媒体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冲击,教育者应该与时俱进,既不故步自封,又不消极无作为。而是在新形势的浪潮下因势利导,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不良的影响转化为对社会主义事业有利的推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0071-02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利用班级的团体特征,采用团体辅导、咨询和治疗的技术,从而认识和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心理问题和困扰。由于其具备新颖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扩展了大学生主题班会形式和内容的空间,而且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平台。目前学者们对大学生主题班会的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主题班会的内涵与意义、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形式、实施过程的研究和创新的研究,还没有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模式和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本文旨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模式创新进行实证研究。
一、研究过程和结果
(一)研究过程
以广西某高校2009、2008、2007、2006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挑选3个专业(文科、理科和工科),每年级3个班级,共计12个班级,总人数724人,男性326人(45%);女性398人(55%)。本研究设计了《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调查问卷》,让研究对象就自身在学习与生活环境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描述。
(二)研究结果
1.统计结果表明,涉及大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共有47种,经过筛选、整理和归类分为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性格与情绪问题、神经症等6类。就总样本724人而言,生活适应问题405人(56%)、学习问题340人(47%)、人际关系问题304人(42%)、恋爱与性心理问题282人(39%)、性格与情绪问题181人(25%)、神经症123人(17%),可见,生活适应、学习和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比较关心和突出的问题。
2.各常见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的分布表明,无论哪个年级,生活适应问题都是主要的问题,同时大学生比较关注学习问题。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心理也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大学生希望了解和掌握相关方法和技巧,以及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性格与情绪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可能与大学生自信心和个性有关。对神经症关注较少,并不是说大学生没有相关症状,而是相关专业知识较少,不知道如何去区分。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3.从年级趋势来看,生活适应问题在大一需求最高,大二、大三降低,并渐趋平缓,大四需求又逐步上升;学习问题方面,大一需求最高,大二、大三逐渐降低,大四需求升高;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心理、性格与情绪和神经症问题,大一到大四逐渐需求升高。可见,针对每种心理问题年级需求趋势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应在大一和大四多涉及一些生活适应和学习方面的内容,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心理、性格与情绪和神经症等方面的内容应随着年级逐渐增加。
4.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形式是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本研究以张锐在《主题班会形式综述》中提出的主题班会十二种形式为基础,同时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要求进行了整理和修正,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四种基本活动形式:模拟表演、咨询答疑、专题辩论、社会实践。本研究在主题活动设计、策划和实施中均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即以各班级的心理委员为基础,通过志愿参与原则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工作团队。一年内,各年级团队按照上述四种基本活动形式进行主题活动设计,开展活动共计122次(其中大一52次;大二37次;大三22次;大四11次)。经分析发现,不同年级倾向采取的主题活动形式不太一样。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以模拟表演的方式开展主题活动,高年级偏好需要深层次思考的形式,如专题讨论;大二和大三对咨询答疑的形式比较偏好,可见随着学习和生活逐渐深入,大学生比较关注个别问题的解决;从大一到大四,学生逐渐关注社会实践类的活动形式,显然与即将走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有关。
5.本研究对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工作团队采取了正规社团的管理模式,无论哪个年级的工作团队,都有具体的工作章程、职责和范围。在具体实践中,笔者发现其活动形式有如下特点:大一学生的工作团队是以年级为单位,即整个大一年级只有一个工作团队,人员来自各个班级,大家集体工作,统一部署相关活动;大二学生以年级为主,但是有分散的班级独立活动;大三学生根据具体活动主题的不同,在活动既有集中,但更多的是分散;大四学生的工作团队以班级为单位,只在班级内部开展。大一学生的主题班会基本上在校内举办,大二开始逐步走出校园。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模式创新探究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模式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还没有出现针对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模式研究。基于实践的结果,本研究尝试提出以学生工作团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实施模式。该模式共分三个模块,即主题选定、活动设计和活动开展,详见图1。
主题选定主要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甄选出针对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共性和个性心理问题。主题确立之后,应着手设计方案。活动设计是将选定的主题在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辅导技术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兴趣设计出符合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和取向的活动方案,并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创造性,同时逐步建立专业的活动主题数据库。活动开展主要是将活动方案在个别班级进行示范。结束后,对活动效果做出评价。传统的班会点评往往由辅导员(班主任)唱独角戏,对班会的意义、过程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按照心理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要求,应鼓励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与点评,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优缺点,并通过相互交流取得成长经验。最后将修改和完善的活动方案推广到其他班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所谓学生为主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主题班会以学生自愿组成工作团队,参与主题班会的策划、实施和推广等全过程,也就是全程的主体性。全程的主体性保证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和动力,使活动无论从需要、过程还是效果都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二是心理帮扶内容和活动形式要考虑到不同年级的需要,即遵循年级的主体性。
2.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开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学习,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较低,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各高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教师人数不足的现实问题。二是活动时间冲突问题。目前大学生的主题班会多使用周末晚点名的时段,势必会与其他内容的主题班会发生冲突。三是学生工作团队的指导和延续性问题。在大学生工作团队中的同学积极性很高,但是存在相关知识和技能薄弱的问题。加强指导和帮助,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方法是保证活动延续性的关键。四是活动形式和内容的推广问题。这包括在不同班级、年级使用的问题,还包括将内容和形式渗透到其他内容的主题班会问题。五是活动效果评价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活动中,评价相关工作和活动效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评价体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六是经费问题。主题班会活动因设计和用途的需要,在活动设计中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经费是影响活动有序和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
3.相关工作的展望。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11年9月16日专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将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纳入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之列。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必然是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的有效举措,是深化文件要求的科学尝试。
虽然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研究还比较少,但是其所具备的新颖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扩展了大学生主题班会形式和内容的空间,而且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平台,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解决效果评价问题、主题活动的延续性和衔接性问题,还应考虑活动内容和形式整体的需要性、适应性和内在动力性问题。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团队无论活动设计、实施还是推广应逐步从校内走向校外。主题班会实际上就是团体辅导形式深入到大学生群体中,只不过是形式和过程更加简明,但是其影响程度更加广泛,同时其研究成果和经验又可有效服务其他主题的班会,并为其他主题的班会提供借鉴。其必然向模式化、常态化、结构化、年级化、时代化等纵向和横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大学生主题班会的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2)
[2]张明,秦伟伟.近十年大学生主题班会研究述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3]崔璨,张玉敏.关于大学生主题班会内容和形式的思考与探索[J].成功教育,2010(4)
[4]焦贺言,易金.论主题班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5]姜莉莉.浅谈如何开展大学生主题班会[J].吉林教育,2009(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045-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中国的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其别提出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以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可靠的接班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以正确引导的同时,更能够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一、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价值观取向问题
1.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加之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理解深度不够,并不会从综合的角度衡量,而多为单方面接受,就会受到新自由主义的引导下让自己的个性特点得以充分发挥的同时,却没有将自身融入到群体和社会环境中,导致自身独立于社会之外[1]。随着自由主义思想在大学校园中蔓延的范围扩大,就会使得这种思想在大学校园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而对更多的大学生起到了错误引导作用,污染了大学的道德环境。从个人主义的角度出发理解道德评判标准,导致道德评判标准落实到行为中更多地强调主观意识,而客观性缺失。大学生群体中这种观念意识的形成,让大学生过于强调个人利益而无视集体利益,就会引发校园不正之风。这也是当代的大学生前途迷茫的主要原因。
2.当代大学生过于追求效用最大化。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多会力求以最少的成本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目前的经济运行模式,却对人们的思想以错误的引导,也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学生虽然较少接触社会环境,但是,这种社会思想会通过互联网等途径逐渐地传播到大学校园中,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得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会从功利的角度,以期做事情能够获得最大利益,而对问题的思考缺乏系统性[2]。大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延伸到学习活动中,使大学生更强调学习的实用性,更多地考虑高薪职业,而没有长远地思考自己的未来。
二、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发挥的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方针。中国的经济发展,无论是政治思想,还是文化教育,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对大学生的观念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由于思想上的误导而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悖。这就意味着,高校在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以在教育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以正确引导。针对价值观已经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学生,则可以通过价值观教育而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纠正作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中国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作用。高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应用主流价值观以引导,可以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愿意参与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以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可见,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可以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的接班人。
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策略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其一,高校文化建设是围绕着教育制度而展开的。将校园文化与价值观教育提升到教育制度层面,包括高校的团委、学生社团组织以及学生管理办公室等等,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力作用。要确保各项工作能够落实到位,还要从制度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校园文化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以激发高校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核心价值体系指导自己的言行,控制自己情绪。其二,高校文化建设中有必要将综合评价体系构建起来,评价标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渐地成为高校学风中的重要衡量标准,两者的充分结合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一种精神并落实到行为中,使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意义充分发挥出来。其三,高校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推进高校走上品牌建设的战略发展道路。为了促使高校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就要力求价值观教育多样化展开,且教育内容要丰富,以使核心价值观高校文化充分融合,形成浓重的价值观教育氛围。
2.价值观教育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创新教育方式。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将是主力,这是富有知识的青年群体,要使他们能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发挥自己的智慧,应用自己的才能,就要针对目前的价值观多元化取向问题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认同教育,结合学生的特点强调价值观不仅具有时代性,还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具有极大的融合度的价值观,只有自身的思想观念符合主流价值观,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在价值观教育中,还要强调民族精神,与学生的职业教育结合起来,随着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提升,就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以正确认识,使得价值观教育更具有时效性。
3.价值观教育实践环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原则。在价值观教育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采用课堂教育或者宣讲的方式,将相关知识单方面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并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鉴于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多元化,且具有丰富的创新意识,就要积极地探询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注重教育实践,做到教育理论通过实践活动而传递给学生,以制度规范行为,以理论引导思想,使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所提高。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要将民族精神融入其中,通过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起来,使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以满腔的热情将教育内化为行动,从而提高了大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积极意识。
4.价值观教育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主渠道充分利用起来。高校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平台而展开的,这也是高校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渠道。要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性,就要将民族精神融入到价值观教育教育中,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基于此而对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性,并自觉地践行,从而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所以,价值观教育中,要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地利用起来,将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更为丰富,且具有时代性;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以正确引导,有助于大学生客观性地认同道德评价标准并身体力行。
随着高校网络教育的推进,价值观教育中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充分地利用起来,不仅迎合了大学生现行摄取知识的习惯,而且还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通过主动地与大学生建立沟通,提高大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认可度。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而大学生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使得价值观取向上存在着不确定性。对大学生开展价值观教育成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主要途径,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确保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发挥时效性,就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以此为主导思想引领大学生走上成才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思潮[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01):30-34.
[2]刘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06):73-75.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o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YANG Qiu- lian,ZHU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