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7 14:36: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家庭教育现代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洛克的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他认为有健康体魄的人才会有健全的精神,洛克研究过医学,主张儿童要从幼年起开始锻炼身体。洛克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细致规定了儿童的生活模式,以此希望能够塑造成他所期望的“绅士”。
洛克认为,儿童从幼年起就应当进行体育锻炼,父母不可以为儿童穿过多衣服,因为我们的身体具有适应大自然温度变化的机能,不可人为加以改变,尤其是儿童的头和脚,更不应该过于温暖,脚应当多碰水,习惯用冷水洗脚。衣服不可以过紧,否则会束缚儿童身体的自由发育。
饮食上,应当以清淡为佳,少吃肉食,多吃果蔬,不喝烈性饮料,并且要在主食食用后才可喝饮料。儿童的床应当坚硬,“宁可用絮绒,不可用羽绒”(2),否则在改变环境的时候,儿童会因不适应改变了的床,而导致失眠。在锻炼方式上,洛克提出了一种很好的运动,那就是游泳,这不仅使儿童可以经常接触冷水,又可锻炼身体,习得一项技能。
洛克提出的儿童健康教育,并不完全符合现代医学标准,但仍有可借鉴之处。在现代的家庭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与洛克主张的健康教育思想相悖的现象。在穿衣上,现代家长要求是儿童一定要穿暖,否则经受不住寒风的摧残,尤其是脚步和头部,绝不可以沾冷水,这样的结果就是儿童因为身上衣物过多,活动不便,放弃了体育运动。也使儿童在冬天的抵抗力急剧下降,流感发病率高。近几年,网上流传的“鹰爸”教育方式引得网友热议,很多人大为反对这种“残酷”教育,认为是在虐待儿童,在雪天儿童经受不住如此残酷的训练,但事实证明,儿童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并大大提升了儿童的身体机能。饮食中,一定要有肉食,素食生活会使儿童营养不良。随着快餐文化的流行,儿童的饮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垃圾食品,儿童饮食过于油腻,热量过高,致使儿童体重的飙升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饮食的不健康也在慢慢侵蚀着儿童的身体,多种疾病出现了低龄化的倾向。现代的儿童也存在缺少体育运动的现象,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多数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减少,体育活动几乎已从现代都市生活中消失,现代的儿童亟需体育运动来提升身体素质。
在现代生活中,父母不应当忽视儿童的健康教育,应该着重于儿童身体素质的提升,不应当仅仅依赖医院,使儿童的身体状况出现恶性循环。
二、洛克的道德教育与现代家庭中的道德教育
洛克提出:“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洛克特别重视德育,在《教育漫话》一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它。洛克主张从克制欲望、树立榜样、奖励与惩罚三个方面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欲望,欲望的存在本身无错可言,儿童也有欲望,如果对儿童的某些无理欲望不加以约束和规范,任其发展,儿童就会成为一个自私,欲望无度之人。他主张对儿童立下法则,凡事儿童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任其怎么哭闹,都不应该给予,当然,采取的方式一定是儿童可以接受的,使他认识到,这样做是为他好的。
洛克认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来的,因此,他特别重视榜样的作用。有了榜样,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应该避免,儿童一目了然,这比无力的说教更有可行性。然而,洛克认为的榜样存在于“上流社会”中,儿童要避免与劳动人民接触,这种思想存在偏见,现代家庭的榜样教育应当将视野拓宽,但应避免攀比,给儿童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在奖惩问题上,洛克也做了详细描述。主张对儿童良好的表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最好是儿童心爱的事物并且当众进行;洛克同样不排斥惩罚的作用,他反对体罚,但又不完全排斥,认为使用鞭笞时,命令出在父母,但是执行者是他人,以转移儿童的仇恨感。他的这一思想应当批评吸收。
在现代家庭中,父母很少会考虑到“克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一般情况下,父母会极尽所能顺应孩子的要求,认为物质是补偿自己没有时间陪孩子的最好方式,但这样造成了儿童物欲的无限扩张,容易养成任意挥霍、不知珍惜的坏习惯。在对待榜样的问题上,中国人自古有这样一种思想,“孩子是自家的好”,现代家庭中尤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永远是优秀的,出现对儿童成长有益的榜样时,很多父母无法承受心理的落差,否认榜样的优秀。儿童的生活中缺少榜样,也是儿童成长的另一种损失。在奖惩中,各种情况都会存在,有物质奖励,也有精神奖励;有体罚,也有说教。采取哪种方式要看孩子的情况,哪种方式对儿童成长更有作用,不可以一直采取一种方式,尤其是不适合儿童的方式,这就要求父母要了解儿童的性格以其想法,因材施教。我国自古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棍棒之下出孝子”,讲的是体罚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当代社会反对体罚,但并不反对惩罚,儿童不可以一直生活在赞美的环境中,这容易蒙蔽儿童的思想,使其产生自我良好的错觉,在其犯错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惩罚,使儿童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与错误,加以改正,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洛克的学问教育与现代家庭中的学问教育
洛克认为,健康教育最重要,在拥有了健康的体魄外,道德教育居于首位,学问教育居于第二位。他认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比一个大学者更可贵。
在学问教育中,洛克主张对儿童进行文法、修辞、作文等方面的训练,尤其是指出了导师的重要作用和择师标准。他认为,优秀的导师应该具有良好的修养,举止礼貌,深知人情世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儿童的实际能力,让学生爱上知识比让学生习得知识更重要。在教育方式上,应当对儿童多鼓励,多引导,不可讥笑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洛克对优秀导师的标准很高,在现实生活中,要寻得这样的导师颇为不易,因此,做父母的不应当吝惜金钱,不要怕麻烦,应该四处寻访,选聘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封建文化源远流长,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经济,中央高度集权体制,使我国几千年来形成了一元化儒家文化的格局,制约着我国近现代化发展进程。近代战争、、和改革开放,打破了我国一元文化的格局,欧洲、美国、苏联等欧美文化以及日韩文化涌入中国,开启了中国多元文化发展的新局面。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格局的形成,多元文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中国和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初步形成,一方面显示了多元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潮流,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基础,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多元文化发展和世界全人教育思潮,实现家庭教育由传统向现代化的真正转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基于中国一元文化的历史和世界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就多元文化文献而言,国内有许多论文或著作探讨与多元文化相关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理论、民族教育、多元文化课程研究、学校教育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问题。例如《美国多元化文化教育五十年:回顾与前瞻》一文偏重于美国多元文化教育五十年发展与展望,倡导种族平等和社会公平,重点探讨多元文化教育问题。还有王侠的《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解释》(2005),刘智力《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2005),龙藜《中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比较分析》(2006),陈艳宇《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取向(2006)》,陈月、明丹《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校本课程研究》(2004)等。葛丽芳在《人品教育与多元文化》一书中将多元文化引入人品教育,总结公办和民办小学人品教育的成功经验。《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一文试图从家庭教育中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齐阿娜尔《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现状研究》研究多元文化教育下的少数民族教育。《浅谈中国和美国、加拿大家庭教育的对比》一文间接探讨多元文化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透视了中西文化和家庭教育的差异。但是在多元文化视野下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的论文很少,而这方面的研究在台湾和韩国较多。《德州市家庭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证研究》一文就家长对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的态度以及家长的幼儿多元文化教育知识与技能进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对儿童未来的生活环境有正确的认识,有84%(124人)的家长极同意或同意幼儿应接受多元文化教育,利用地方文化、传统节日以及英语教育等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建议父母应端正态度、丰富知识、提高技能。2005年11月,由台湾嘉义大学家庭教育研究所承办的第八届(2005)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重点研讨了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2005年第八届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家庭、族群与多元文化:挑战与机会》一文站在时代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将多元文化与家庭教育问题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下探讨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面对挑战,审视现状,寻找机遇与出路。这些研究要么基于多元文化进行民族文化研究和学校教育研究,要么基于直接或间接进行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家庭教育探索,缺乏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教育与世界全人教育思潮结合的时代特色。在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实践方面,台湾推行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韩国推行向多元文化家庭提供教育方案与咨询、教育支援、医疗支援,这些教育实践虽然具有现代家庭教育的多元文化教育特征,但仍缺乏知识经济时代家庭教育与全人教育的统一,家庭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统一,这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缺感。而且无论在网络搜索,还是在研究文献中,都无法找到这一方面的综合研究,致使多元文化视野下家庭全人教育的探索处于空白研究领域。因此顺应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借鉴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下探讨家庭全人教育,科学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本文研究价值所在,也是本文的问题研究所在。
二、探讨多元文化理论和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1.多元文化理论
多元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卡兰在1915年提出,是所谓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1924年哲学家霍勒斯・卡伦所首创文化多元主义思想,导致多元文化主义直接兴起。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出现黑人民权运动――“黑色旋风”,致使多元文化主义表现出反对民族歧视、要求平等和民权,要求重新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尊重民族独立性和民族感情,实现社会多样化和一体化等基本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和科学化、信息化的发展,在美国、加拿大、澳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主义在政治、教育、文艺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应用,表现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教育、多元文化主义文学等。多元文化主义体现为多元文化的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其核心为文化的多样性和良性互动。当前比较流行的多元文化概念,即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此概念蕴含着复杂社会结构和背景下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发展性和平等性的特征以及多元化文化服务于全球化发展。由此可见,多元文化的概念不断演变,并成为人们分析和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新视角和新的方法论。
多元文化理论作为在世界全球化浪潮的重要理论,是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频繁发展的必然需要。它包含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丰富内容。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包含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理念以及受其影响的多元文化的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和公共政策。多元文化理论包含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动力、多元文化与全球化、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以及多元文化发展(即文化合作与交流)等。世界全球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是多元文化的动力和源泉,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平等与发展是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适应了世界全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发展,是多元文化理论和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方面的理论运用。它的理论内容包含以下几点:(1)权力分配不公导致文化差异;(2)文化差异是力量和价值之源;(3)教师和学生应接受和欣赏文化的多样性;(4)社会歧视和偏见成为弱势群体学生学习成绩低的主要原因;(5)教师、家长、社会共同支持和创设多元文化教育环境;(6)学校教会弱势群体学生获得取得社会地位平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它的核心是文化多元化和教育平等,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尊重民主和共同发展。它的实践理论包括多元文化整合类型理论和文化/组织类型理论。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创始人詹姆斯・班克斯将多元文化教育定义为一种变革性教育运动,把种族、民族、阶级、性别的观点带入各学科,以多样化视角进行教学。他的多元文化整合类型理论提出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即贡献法、添加法、转化法和社会行动法,它们将文化构成内容、民族英雄、民族节日加到节日活动中;将有关概念、观点、课题及内容加进课程中;改变课程结构和目标,使学生从不同文化、民族、种族及群体的角度,观察各种社会事务和问题;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社会活动技能,影响所处的社区。斯里特总结了五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法:人类关系法、对特殊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不同教学法、单一群体的学习法、多元文化教育(文化民主)法和多元文化及社会重构法,并认为后两种是最为理想和有效的方法。以上这些理论为探讨全人教育思潮下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新视野和方法论。
2.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与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全人教育思潮作为西方现代社会一整套教育思想,是一场全球性的全人教育改革运动。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它注重在联结、整体性和存在三个基本概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人的整体发展、个体的多样性以及经验和个体之间的合作,不仅要实现个体在智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个体在生理、道德、伦理、社会、精神、创造性等各方面共同发展,重视教育过程中经验、选择和合作。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转变教育培养目标,倡导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教育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有作为、具有尊严和价值的人。全人教育思潮是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世界性教育思潮,是对20世纪末全球化经济体系和全球文化发展的反映,是一种对制度化教育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反思,并试图通过人本化教育手段解决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全人教育理论是全人教育思潮的新发展和具体化,是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教育转型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对当今中国制度危机、社会危机和教育危机的反思,是将欧美现代教育理论、全人教育思潮与中国文化和教育理论的高度综合,也是东西方社会文化融合和发展的多元化教育理论。此理论将个人本位教育和社会本位教育结合起来,以人性、人本和社会本位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为目标,遵循民主科学、合作实用、快乐自由以及人的社会化发展等基本原则,通过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财商、社会商和习惯培养的全人教育模式,强调人的早期教育、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使人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完整人。
家庭全人教育是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具体运用,涵盖了全人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模式以及家庭教育现代化,是受全人教育思潮影响的全人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综合。它是基于全人教育思潮和全人教育理论视野下的现代家庭教育,是将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的精髓、全人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家庭全人教育既体现了世界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全人教育的发展,又继承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精髓,实现了家庭教育现代化和全人教育家庭化的有机结合。同时,家庭全人教育也是对传统功利教育、灌输教育、片面教育的反思,也是对中国家庭教育危机的思考,还为社会转型时期儒家文化圈的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积极适应世界全人教育改革运动发展的潮流,推进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发展。
3.多元文化理论和家庭全人教育的关系
多元文化理论和世界全人教育运动都适应了世界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多元文化理论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适应了世界多元化的各种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需要,也为现代教育提供新的研究视野,特别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方面。世界全人教育运动顺应世界多元化的发展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提供了途径,不仅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觉,而且也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因此,家庭教育就成为多元文化教育和世界全人教育的结合点,家庭全人教育成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现代家庭教育新模式。
家庭全人教育作为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不仅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且也是全人教育运动的重要形式。家庭全人教育作为多元文化教育和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既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潮与理论运用到家庭教育理论中去,又将多元文化教育实践理论和全人教育模式运用到家庭教育实践中去,实现了多元文化理论、全人教育理论和家庭教育理论的融合,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全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快了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家庭全人教育重视儿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社会商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和全面发展,重视儿童的多元社会文化教育,增长儿童的多元社会文化知识,提高儿童的多元文化的情感与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既为21世纪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又顺应了世界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
三、探讨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运用
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中的理论运用,不仅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家庭教育实践价值。多元文化理论主要包括多元文化理论、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等。多元文化理论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科学认知,为实施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文化冲突与融合、合作与交流等社会文化互动的理论借鉴,通过家庭多元文化教育促进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促进多元文化彰显其民族性与多样性、平等与发展的基本特征。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适应了全球多元化和全人教育思潮的发展,通过家庭全人教育,使儿童获得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科学态度、文化情感,提高儿童的多元文化社会适应能力,使儿童获得民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的民主意识以及反对种族歧视与民族偏见的文化意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为家庭全人教育提供了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以及文化观念、历史观念、政治观念和教育理念,同时要求家庭教育遵循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理念和教育理念,促进儿童从幼儿教育开始获得多元文化主义的民族教育和文化教育、品格教育,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综合三个多元文化理论在家庭全人教育方面的理论价值,可以发现:多元文化理论不仅对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多元文化下的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多元文化实践价值方面,詹姆斯・班克斯提出的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对于家庭全人教育的社会商、德商、理商、情商和智商等方面具有方法论价值和教育实践价值。例如台湾的新移民多元文化家庭教育和多元文化家庭教育课程,就具有全人教育视野下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实践意义。斯里特提出了五种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法。家庭全人教育通过使用这五种方法,使儿童获得处理社会事务、社会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活动技能,加速儿童社会适应和社会化发展。例如韩国的多元文化家庭教育方案与咨询、援助、支持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综合多元文化教育多方面的实践价值,以上四种多元文化课程改革方法和五种多元文化教育方法,不仅对于家庭全人教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而且具有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的实践价值。
四、构建多元文化下的现代家庭全人教育模式
1.科学认知多元文化理论和全人教育思想与理论,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全人教育思潮和理论为构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先进的教育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其它先进教育理论如民主教育、科学教育、合作教育、快乐教育、实用教育、早期教育以及全面发展等,借鉴家庭全人教育,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丰富的教育理论。这些科学的教育理论成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理论指导,并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
2.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和制度规范,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提供组织框架和制度保证。建立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和制度规范,是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合作教育的重要条件。家校合作教育组织如家长委员会、家长协会、家长教师联合会、学校理事会、校务委员会以及儿童协会、母亲协会等。这些合作教育组织的建立以及合作教育的制度规范,实现现代家校合作教育,一方面有助于保护家长和儿童接受教育的权益,规范家长教育行为,加强家长培训,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和合作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规范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监督,保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为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规范。
3.在教育内容方面,现代家庭教育不仅包含儿童全人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而且包含家长素质教育。现代家庭教育不仅重视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教育、历史教育、品格教育等,而且重视儿童情商、智商、理商、德商、财商、社会商以及习惯培养等方面的全人教育,更重要的是重视儿童接受全面教育、得到全面发展以及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强化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家长教育技能和教育素养。现代家庭教育克服传统功利教育、灌输教育、片面智力教育的缺陷,促进家庭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和合作化。
半年工作总结
根据《闵行区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区“十一五”合格(优秀)家长学校评估工作的通知》(闵教字[2006]86号)文件精神,我们成立了以区教育局副局长、区现代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王浩为组长,区现代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顾晓鸣为副组长的评估小组。评估组通过对照评估标准,对68所申报单位进行了初评、终评、复核等程序,共有17所学校被评为“十一五”优秀家长学校,14所学校被评为“十一五”合格家长学校。这次评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成功地实现了由传统平面档案评估向网上评估的过渡,这样的评估方式将更加注重过程,所有评估内容全部可以通过网上点击、查询,评估结果全部公开,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这次通过网上评估优秀、合格家长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极大地减轻了一些学校为了迎接评估而进行的重复劳动,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大大降低;同时,通过这次评估和学校网站这个窗口,也向全国展示了闵行区办大教育的思想和决心,对全面提高全区家庭教育工作质量和创建现代学校将产生长期的影响。
通过网上来评估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是一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也是期望实现工作创新的过程。开展这样评估的目的是转变家庭教育行政管理方式,改变传统陈旧的评估办法,变结果评估为过程评估。为此,我们更注重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倡导和引领,更注重推动现代家庭教育的过程,而不只是关注评价的结果。我们希望通过这样朴素、务实、高效、公开的工作方式,不仅是要大面积地提高区域家庭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减少我们在工作中的重复劳动。向现代化手段要效率、要质量,这是实现区域家庭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唯一选择。今年,是闵行区开通网上评估家长学校的第一年,打好基础是今年的主要任务,目的要在今后推行动态评估,把结果评估真正转化为过程评估
家长学校只是家庭教育工作的一个部分,我们希望通过评估能够进一步推动区域家庭教育现代化工作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迈出由传统学校向现代学校关键的一步。希望在下一阶段工作中,把区里提出的家庭教育常规工作操作要点落到实处。要在全面提升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素养的基础上,努力推动班主任科学有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使我们在育人的问题上能够更多地找到其核心位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我们的老师、家长面对孩子成长时少犯甚至不犯在育人上的低级错误。要提升家长家庭教育志愿者(我们统一规范的名称是:“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的内涵,在家长中、在社区中组建“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采取“包户”的办法,与家庭教育需要户、困难户结对子,帮助班主任减轻沉重的家庭教育负担。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指导和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学习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掌握教子成才的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家庭教育充满爱意、充满温馨。增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明确家庭教育职责,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共同培育一代新人。
三.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
1、设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由社区书记、副主任,第二中学教师及六位家长代表构成。由社区书记主持工作,负责指导、协调家长学校工作;家长代表负责收集家长对家长学校组织的活动的信息反馈及对学校的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2、家长委员会每学年召开两次会议,学习有关文件特别是有关的教育法规,结合学校工作重点,制定家长学校工作计划,针对家教中的热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确定科研课题及个案研究。
3、家长学校规章制度健全,有考核、结业、奖励等管理措施。
四.家长学校具体工作:
1、根据区有关家庭教育指导精神,进行家庭教育工作指导者进行培训。
2、制定家长学校分年级活动安排,结合实际情况,对家长予以家庭教育指导。
3、分层次进行家长学校讲座,共商教育学生良方。家长会分校级、年级、班级等。重点以年级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一学期至少二次,有计划、有内容、有考评。比如每年初中年级新生入学之前,举办新生家长培训班,明确怎样做好孩子入学准备工作,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国农村教育模式改革分析
现实中,农村不需要现行中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大、中专生与研究生,从农村走出去的大、中专生与研究生也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去,从城市走出来的大、中专生,研究生更不可能到农村去。所以,农村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农村培养出足够的、合格的、留得住的各类专业人才;其次是为城市提供合格的职业技术工人,以利于通过农村城镇化转移出部分农村人口,即利于农民变市民。农村教育为城市输送高等教育精英人才不应该成为农村教育的主要目的,但为体现教育公平,也要为有能力、有财力、有信心的农村青年提供一条成为精英,进入城市的途径。因此,农村教育改革必须同时面向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
1改革现有的农村义务教育内容和模式,继续普及农村的基础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针对农村青少年,应引入“双元制”教育理念,纠正“离农化”倾向。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安排当地需要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教育;同时适当增加乡土教材特别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自编乡土教材,使学生加深对农村、对家乡的热爱、了解与认同感,通过教育目标定位,使大多数农村青年成为立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继续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是整体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渠道,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精英教育都得在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开展,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全国农村范围内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免除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
2做好青年“后继农民”的培养工作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经商务工,致使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日益老龄化、女性化、弱质化。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大多在40岁以上,并且以妇女居多,种地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长此以往,随着目前的一线农民老龄化、子女又不愿意回乡务农的继续,我国的粮食安全将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迫切需要:一是从小学抓起,通过在义务教育中植入农业内容,使学生增加对农业的兴趣;二是对受义务教育之后的青年农民进行农作职业培训,以培养种田、养殖能手;三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部分进城农民返乡种田养殖。因此,在农村中小学、高中课程中加入一些农业及相关二、三产业的职业教育内容,对毕业后需要从事农业的青年农民系统地传授农业经营知识和技术,使他们努力成为专业农民,是提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3大力开展农民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未来20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转岗、转移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便成了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之关键是减少农村人口,即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问题,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核心问题。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正是如何将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转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应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农村人力资源的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配备师资。
4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近年来,大学不断扩招,但大学生就业却越来越难。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途径之一。从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的角度看也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大力发展。现有的高职学院、中等专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都有条件发展高职教育。高职教育面向农村招生必须有特殊优惠政策,优先录取农村考生,这对减少农村中小学大量辍学、发展效益农业、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意义重大,符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农村城镇化并非简单的农村工业化,更多的是发展经济,加强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内涵。开展农村社区教育也是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综合素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全面、快速发展的主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1)华而不实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在我国,多数地区都已建立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这些家庭指导机构多是依附于当地的学校、托幼机构。据了解,这些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在功能执行方面,仅限于家长会和少有的讲座等,因此,未能全面发挥其指导作用。
(2)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和途径单一
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多为较为常规的电话、面谈等,这样的指导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虽然,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有了一定的丰富,但是,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3)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零散、陈旧。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指导仍局限在陈旧的科学知识层面,对于个性化和特殊化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重视不足,实施不够,对于当代社会大量的各式各样的信息的普及不到位。
2信息时代家庭教育指导发展方向
2.1托幼机构
(1)以政府支持为依托,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和内容,完善家庭指导机构建设。
2011年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将“适应城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作为主要目标,加大公共财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政策的出台,说明了政府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视。因此,托幼机构应以政府的支持为依托,全面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从形式的层面上,不仅可以保留之前的家长会、亲子活动、家访等形式,还可以借助政府的财政支持,聘请专家为家长和幼儿园开展专题讲座和知识培训;也可以适当添置多媒体等设备,例如:投影仪,设置放映厅,播放亲子电影;还可以构建亲子心理诊疗室,为家长和孩子提供需要的服务。从内容选择上,除了家园互动常规性的内容,还可增加一些现代化的家庭教育内容,如:如何看待幼儿使用IPAD等。以此,全面建设家庭教育的指导机构。
(2)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发挥网络优势,拓展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多停留在书面或者会面的形式上,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实例不多。值得一提的是,网络的方便性、快捷性、时效性,对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具有重大作用。托幼机构可以依托互联网,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班级主页,放置儿童平常的信息和活动安排、家庭教育提示等内容,按时更新,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园信息,指导家长的教育工作。
(3)善于利用电子通讯工具,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增强家庭教育指导的快捷、高效性。
信息化时代,各种聊天交流的工具轰炸式的存在。除了常用的腾讯QQ以外,还出现了微信、微博、易信等聊天软件和各种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通讯工具。托幼机构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工具,开设一些公共号,建立班级群和家长群。在群中可以提供一些较好的家庭教育书籍、请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的感受、帮助家长互助共同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幼儿教师也可以将每日班级活动中幼儿的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家长反映,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2.2社区
(1)利用政府支持,建立和完善社区的家庭教育服务指导机构。
当前,我国政府加大了财政对于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建设的投入,社区作为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紧抓机会,在社区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例如,在小区内设置图书角(图书阅览室),放置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书籍,供幼儿与家长阅读;再如,建立社区心理指导服务中心,可以请心理工作者每周坐班或是以讲座的形式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家庭教育问题;也可以利用小区的环境创设,设置家庭教育专栏等,宣传家庭教育知识。这样,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全面建设社区的家庭服务指导机构。
(2)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传递家庭教育信息。
一般在社区中,家庭零散、具有极强的个别性,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多局限于宣传栏的宣传和发放家庭教育宣传手册等。这样的宣传表面上适用于社区家庭的特点,但实质上的作用不大。社区可以转用电子屏,播放家庭教育的短片、公益广告等,吸引家长的注意。也可以通过社区的公共电子信箱等系统,定期地有关家庭教育指导的文章、政策和内容,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另外,还可以借机会,组织家长召开家长“周末下午茶”等活动,交流教育感受,分享教育经验。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宣传和实践工作。
社区的力量是单薄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时,社区还应广泛地运用社会的各种资源和力量,充分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宣传和实践工作。在天津、北京等地区,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与托幼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相结合。社区主动联系,其他部门全力配合。开展了“女园长巡回演讲团”“艺术指导沙龙”“亲子大型互动游戏”等等此类活动。这样既丰富了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又拓展了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有利于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建设。
家庭教育现状 第一,放任型的伪民主派。现代的家长,知识文化层次相对较高,对教育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们有的仿效外国教育,崇尚民主与自由,却也成了他们放任孩子、不管孩子的借口。行为上的无约束使孩子很难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上的无要求使孩子很难有上进心,情感上的无交流使孩子很难拥有健康的心理。
第二,专制型的强压迫派。与放任派相对的一部分家长比较专制,他们注重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他们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规划得满满的,为孩子选购很多试卷习题,帮孩子报很多辅导班与兴趣班。孩子在他们的“培养”下,多半成了会学习的机器人。
第三,说教型的言行分化派。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有些家长却期待用自己的说教来影响孩子的行为。这些家长嘴上说得冠冕堂皇、头头是道,而行为往往与之相反。如他们会喋喋不休地对孩子说要多看书多学习,自己却沉浸在游戏和网络中,孩子往往也会被他们的行为吸引,爱上游戏和网络。
第四,依赖型的无主张派。也有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把孩子送入学校,他们就算是尽到了责任。当学校寻求家庭教育的帮助时,他们也往往会以不懂教育或孩子只听老师的为由,希望学校加强教育。
家庭教育课程化的意义 教育孩子首先是家长要得到教育,家庭教育课程化的推进能弥补长期以来我们对家长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课程化的推进能进一步更新人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有效地改善家庭教育现状,让家庭教育更科学,发挥其更强大的教育作用,能更有效地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家庭教育课程化的推进模式
现代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愈来愈重视,但他们往往在家庭教育中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家庭教育课程化的推进迎来了家庭教育的大发展。家庭教育课程化能让更多的家长接受系统性的家庭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家长的整体素质,从而科学地实施家庭教育,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深度融合。
定期开设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和沙龙 第一,统筹计划,精心安排。学校每学期根据家庭教育课程教材和主题,制定家庭教育讲座计划。形成“班级、年级、校级”三个层次的讲座链,即班级联系学生实际的有效性讲座,年级针对学生年龄共性特点的针对性讲座,校级涉及社会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讲座。形成“专家点拨、教师培训”的讲师团,在聆听专家讲座的同时,提升本校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注重可操作性,让家长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让讲座具有可操作性,真正指导家长的教育行为。
第二,形式多样,主题突出。针对讲座的的单一和单调性,学校将定期组织开展家长沙龙活动、校园参观体验活动、亲子互动活动来丰富家庭教育课程的形式。家长沙龙是家长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当一个或一类家长遇到家庭教育问题时,大家交流经验或提供方法,群策群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家长开放日、校园参观体验活动,能让家长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发现自己孩子的优势与不足,让自身的家庭教育有针对性地发扬优势、改进不足。亲子互动活动能增进家长与孩子间的情感,这样浓浓的亲情,能让家庭教育发挥更强大的作用。
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平台开拓家庭教育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家庭教育课程完全能充分利用这一现代手段,实现家长的自主学习。由于时间、场地等客观原因的限制,部分家长不能参与现场的家庭教育课程。把家庭教育课程内容通过网页、微信、视频等形式汇聚在信息平台,家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集优推广,方便索取。随着家庭教育越来越被重视,网络上各类家庭教育资料十分丰富。学校可以有效整合这些资料,好中选优,有重点地在网络和微信平台分期推出。因为很多家长很少有时间在网络上浏览家庭教育内容,学校有系统、有重点地推送,能助力家长不断地自我学习。
第二,量身定制,更接地气。适时在网络上推出本校各班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用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来讲述家庭教育课程会更具说服力。同时在案例后推出互动平台,让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孩子实现交流与互助。这样的家庭教育形式或许是大家更喜欢、更容易接受、更接地气的。
相对定期讲座而言,网络和微信平台的互动更为灵活,解决问题更为及时,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心所欲。
打造家庭教育的私人订制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适合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的触发点和模式也不是固定的。在推广家庭教育面的同时,抓住每个孩子的点,实现家庭教育的私人订制,效果会更好。
第一,一对一。虽然讲座、视频、互动等形式能大面积提升家长们的家庭教育理念,但往往在面对自己孩子的实际问题、突发问题时,很多家长还是会茫然或手足无措。针对此类现象学校可开设家庭教育咨询室、家庭教育咨询热线,委派专业的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引导。经常性地在社区举办“家庭教育现场咨询会”,主动服务于广大家长的需要,为他们的家庭教育出谋划策,指明方向。
第二,面对面。生活中总有些家长不是十分主动地关注孩子,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我们学校老师主动出击,通过家访走进孩子的家庭,去发现问题,找到对策。并通过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让家长转变观念、看到问题、关注孩子成长、学会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课程化的模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它的多种方式可以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整合贯通,使其更好地为家庭教育服务。
家庭教育课程化的有效保障
学校要当好家庭教育课程化的引领者 学校作为家庭教育课程化的主阵地,首先要制定并完善家庭教育课程化的计划,使家庭教育课程化在时间上、人员上、内容上得到最有力的保障。组建最强的家庭教育指导团队,并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让家庭教育课程化的各环节能有条不紊地开展。
教师作为家庭教育课程化的实施者,要在家庭教育的研究领域里不断提升自己。学校要为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可以把专家请进来或把教师送出去,也可以组织教师间的相互学习。让学校的家庭教育始终有新理念、新方法的引领。
家长要当好家庭教育课程化的参与者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但由于社会长期对家庭教育的忽视,很多家长只是被动地加入到家庭教育课程化中来。如何调动他们参与的主动性,使之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学校要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来激发他们积极性,如推行家庭教育积分卡,并通过积分的多少评选出优秀家庭、优秀家长。
第一,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性与传统性并存。
家庭教育观念的变革缘于社会现实之变革。与现实社会相应的家庭教育观念包含有许多现代的、民主的、改革的先进成分,诸如注重子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支持子女的个性发展的民主教育观、适应时代潮流的投资子女智力发展观等。
但也应看到,长期以来的家庭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模式使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变革难以也不可能彻底,故而家庭教育在今天呈现出变革性与传统性并存的特点。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孩子又何尝不是不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心中的希望?因此说,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是最为关心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社会教育要坚持十几年,对孩子而言当然是十分重要的,在这十几年的社会教育中,如果能在教学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风气正派、老师认真负责的学校完成,对孩子而言,无疑是最好的。只是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美好的愿望。有些时候,因为存在一些我们所无法控制的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孩子也许只能在一个教学设施一般,师资力量薄弱,教学风气也不是很好的学校就读,作为家长,担心是必然的。如果是面对这样的情况,那么孩子上学前的以及上学后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第二,家庭教育问题的复杂性突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学龄前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模仿力最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记在心里,并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也正是如此,才会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在这段时间里,能通过家长日常的言行熏陶,让孩子有个正确的学习的观念,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开始上学后,在积极的配合学校、配合老师,就算我们的孩子不能上期望中的优质学校,也能在家长和孩子自身的努力下,取得好成绩。
今天家庭教育的三大变化显现出问题的复杂性。一是家长的心态变化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的突出。独生子女的唯一性,使这代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感觉,自己承受过的苦难,则转化为强烈的补偿心理和惧怕心理,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使这代孩子普遍出现无情、无能、无责任感。二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出现不良变化。今天大多数孩子生活的环境已由过去的“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在加大,孩子对成人的依恋心理在加大,同时孩子与成人的矛盾也在加大。三是孩子生活内容的变化导致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今天的孩子,是中国第一批在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成人关闭了心灵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同时,不少家长不能根据时代变化、孩子需要施教,存在较多误区和过失。
第三,家庭教育方法、手段的发展趋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这里所说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能在系统的家庭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合乎当代孩子成长需要尤其是丰富精神需要的正确方法和手段施教,从而使家庭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二、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的重新审视
首先,家庭教育在造就现代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全人教育中,有着突出而独特的作用,是学校教育无可替代的。“家庭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教育首先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有其学校教育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因材施教方面。 其次,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教育范围和丰富的教育内容,是全方位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脱离了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个性(如价值观、理想信仰、性格等)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而在这方面的影响来自于学校教育的比例则不大。而且,家庭教育在对青少年的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方面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三、社会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现代教育的改革者认为,今天的中国教育无法教育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可是,在上个世纪更为“落后的教育”中,中国不是出现了像杨振宁、钱学森世界级大科学家吗?难道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教育不比现在的教育差吗?可是为什么那时能够出现世界级的科学家而现在不行了呢?其实,纵观这些科学家的人生就会发现,在他们的早年都有受到正面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社会环境的教化功能在他们的身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并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世界观。相反,他们在中学里的教育则是一波三折。就拿杨振宁先生来说,他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都没有完整地修完,当时的中国教育的中心由于战争不得不从北京天津移至西南联大,这样的迁移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当时的学生难以得到系统和完整的学习。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也正是他们这一代人对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直到现在还在让我们为他们而骄傲。
从以上的分析,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中有很大的偏误,即好像学校教育改革好了,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当然不是。平心而论,许多的西方教育改革家都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是很好的,因为这种现行的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几年当中就可以得到非常系统的知识,这一点在西方的学校教育中很难看到。因此,我也希望中国的教育改革能够从家庭教育开始,并且延伸到社会教育中,让社会能够承担起教育的职责。
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怎样的特点和独特作用呢?
首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人受教育的起点和归宿。任何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首先接受到的就是家庭教育,而其他的各样类型的教育,如社区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等都与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形式的教育都离不开家庭这一基本环境,即便是有特定教学场所的学校教育,也在现代化教育的变革中,更多的与学生的家庭情况密不可分。可以说,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中心。孩子从自己的父母那里接受最初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这些价值观和人生观,最后必然要在社会环境中得到检验,应该说,社会教育中的价值观念有着巨大的作用,它可以改变一个人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所习得的所有价值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教育中的价值观念可以成为一个人最终的价值观念。
其次,家庭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是社会教育的追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了解孩子,可以根据孩子的性别、个性、年龄等等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它摆脱了具体而统一的教育模式和手段,对挖掘受教育者的个性有巨大作用,这非常有助于孩子个性的发掘和形成,而家庭教育所体现出的个性化这一特点,也是孩子创造力的来源。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口号在学校教育中也呼喊了多年,而这恰好证明,学校教育在这一方面是缺乏的,这种缺乏和学校教育的特点有关系。学校教育有它自身的教育场所,这一场所与家庭和社会是分离的,而现在有更多的封闭式教育或半军事管理教育等,这一类型的教育更加加大了学生与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的分离。相反,现在缺少的是开放式的、与家庭和社会联系更紧密的学校教育。而对于社会教育来说,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向,也要求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而不是单一的如学校教育追求的“考试性”人才。
再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种“生活智慧”的教育。虽然知识本身也可以转化成智慧,但是这一转化必须要以生活作为中介才能实现,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这一方面有它们天然的优势,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就是在真真正正地实现生活中进行的教育,这一点学校教育无法企及。学校教育是以知识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尽管学校教育在教育口号中经常提出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但是,这些教育内容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是被弱化了的,而更多地追求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考试。
教育应该进入到受教育者的经验系统中,实现具体知识向智慧的转化。“经验是个体精神生活的巨大源泉,也是间接知识转化为个体精神财富的中介,是构成个体认识结构的重要因素。”②经验感悟是认识论的基本方法,也是本土教育的基本方式。现代教育多“重知识传授,轻生活智慧”,但是,如果知识本身得不到个体经验的认同,再多的知识也不能转化为智慧,只能成为没有价值的信息。
最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人在受教育过程中社会化的自然展开,容易使人形成健全人格,而学校教育加快了人的社会化,它在人的人格形成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打破的人格形成的自然发展状态,容易造成人格的非良性发展。应该这样说,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可以追求跨越式发展,而在教育的发展中,应该避免跨越式发展,而更应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一时的功利性追求,都是对教育的破坏,尤其是小学教育,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初期,小学教育有着关键的作用。然而,现在小学教育中的极强性的应试性教育,完全忽略了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的发展情况,在对孩子的加速性社会化过程中,孩子也失去了自由与天性,这是小学教育,或者说是学校教育应当深刻反思的。
注释:
①林耀华:《致读者》,此文出现在庄孔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一书中。庄孔韶:《教育人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②肖川:《现代化教育的特征与目标》,载《上海高教研究》,1998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林耀华.致读者[J].此文出现在庄孔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一书中.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75-02
从目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来看,数字化对幼儿家庭及家长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字化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还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对家长的教育理念有着深远影响。结合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实际,数字化环境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只有根据数字化技术的特点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实际,制定具体的数字化应用对策,才能保证幼儿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利用数字化技术,满足幼儿家庭教育需要。
一、数字化对幼儿家庭及家长教育理念的影响
1.数字化改变了幼儿家庭传统的教育方式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新教育时代的到来。依靠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基于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依托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方式已经开始逐渐走向家庭。无论家庭承认与否,数字化技术正在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幼儿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受到数字化技术的影响,幼儿家庭教育对数字化技术也有了新的看法,特别是在教学方式上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扭转传统的家庭教学思路和产生新的教学理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数字化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数字化技术作为主打的教学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支撑,对原有的教学方式产生了颠覆。许多幼儿家庭在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下,已经开始尝试用数字化技术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满足幼儿家庭教育需要和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3.数字化对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幼儿教育的主体时间在幼儿园,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产生的影响较弱。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不断应用,数字化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改变了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家长认识到了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中,主动积极地采用数字化技术,以此来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因此,数字化对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对改变幼儿教育现状和推动幼儿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数字化环境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1.数字化环境给了幼儿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及数字化环境的构建,对幼儿家庭教育影响较大。在不知不觉间,幼儿家庭已经构建了数字化系统,数字化环境也随之产生。在这一背景下,幼儿家庭教育开始借助于数字化技术改善原有的教学活动,既增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够降低幼儿教育难度,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开展幼儿家庭教育的法宝。所以,数字化环境带给幼儿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使幼儿家庭教育能够以此为主要的技术手段,在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下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2.数字化环境提高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效率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幼儿家庭教育质量与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旦遇到了难题和知识盲点,幼儿家长除了寻找老师没有可靠的途径为幼儿答疑解惑。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给了幼儿家庭以有力的辅助。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构建,在幼儿家庭中形成了现代化的教学终端,能够随时随地从网络上下载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并及时获得在线解答,保证幼儿家庭教育在整体教育效率上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数字化环境对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其优势相对明显。
3.数字化环境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教学手段问题
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由于缺乏现金可靠的教学手段,幼儿家庭教育一度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成为关系到幼儿家庭的重要事情。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以及家庭数字化环境的具备,从技术层面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教学手段不足的问题,对于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和推动幼儿家庭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支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数字化环境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教学手段问题,保证幼儿家庭教育能够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有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满足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
三、数字化环境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1.数字化环境容易使幼儿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虽然数字化技术较为先进,但是如果利用不当也会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较大的制约。从目前了解的案例来看,有些家庭由于没有控制好上网时间,导致了幼儿小小年纪就出现了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的现象,令家长痛心疾首。
2.数字化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不利的影响
数字化环境的构建虽然为幼儿家庭搭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但是数字化网络以及数字化设备本身所产生的电离辐射以及电脑、电视、手机的光波,若长时间使用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视力。因此,数字化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会有不利的影响。
3.数字化环境改变了传统的家长与幼儿的关系
数字化环境构建起来之后,有些家长将孩子交给了电视、电脑和手机,幼儿整天与这些电子产品为伴,与父母的关系不亲近,幼儿家长也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感,容易出现“电视儿童”“手机儿童”,长久以来势必会改变传统的家长与幼儿的关系。
四、底只环境下幼儿家庭教育的具体应对策略分析
1.合理构建家庭数字化环境,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
基于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数字化技术在现代教学领域有着突出的优势。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必须根据幼儿家庭的实际需要,构建相对应的家庭数字化环境,同时要增加教学比重,减少娱乐属性,规范数字化技术的用途。
2.构建新型的家长与幼儿关系,正确处理数字化对家庭的影响
家长在数字化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全程参与。从思想意识上转变,应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家庭教育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将孩子简单的交由电子产品玩耍。所以,在应用数字化技术之后,构建新型的家长与幼儿关系并正确处理数字化对家庭的影响是首要任务。
3.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现代化教学
考虑到数字化技术的先进性,幼儿家庭应率先采取数字化手段进行幼儿教学。不但要积极从网络上获取幼儿知识,同时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做好各种幼儿教学软件的下载和使用,保证数字化手段能够成为多数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工具。
4.控制幼儿上网时间,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网络
鉴于数字化设备对幼儿视力和身体的影响,数字化技术在幼儿家庭教育应用中,必须得到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不但要控制幼儿的上网时间,同时还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网络,使数字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优势,减少对幼儿身心的不利影响。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具体影响中,不但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基于数字化技术以及幼儿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应当根据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数字化技术并构建数字化环境,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加强管理和监督,使数字化技术能够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