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8 15:45: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贸易业务风险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中小商业银行 贸易融资 风险管理 对策
1.贸易融资的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指国家及监管当局的政策法律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规定,对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来说还包括交易对手国的政策法律风险及我国与交易对手国的贸易政策。
2.贸易融资的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行业风险、利率风险、价格风险、销售收款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来说还包括汇率风险。
3.贸易融资的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主要包括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如贸易背景、所提供单据的真实性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能与融资企业相串通,或融资企业利用虚假交易或关联交易骗取银行资金等风险。
4.贸易融资的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风险主要指业务操作流程及操作环节存在的漏洞及可能发生的风险,包括融资业务发生前的贸易背景真实性的调查,融资业务过程中的单据真实性、有效性、一致性的审核,还有融资业务发生后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跟踪与监管等环节的风险。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中小商业银行对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及风险认识不够
首先,中小商业银行对贸易融资业务在改善银行的盈利能力、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对开办贸易融资业务的紧迫性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其次,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到国际贸易,是一项必须掌握国际惯例、国际法律、国家风险、银行间的结算知识、市场的准确把握、信用风险的识别与操作方面的合法合规知识的一项业务,专业贸易融资业务人才的匮乏成为困扰各中小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发展与创新的瓶颈,专业人才的短缺对中小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造成了不利影响。
2.中小商业银行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
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到多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高效的沟通与运行机制才能有效的防范风险,而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开办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手段比较落后,没有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预警和风险防控得不到高效处理。又因为中小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历史数据较少,在数据分析及风险权重设定方面都没有优势,这也是缺乏有效风险管理的原因之一。
3.中小商业银行的无序竞争破坏了风险管理标准
因为贸易融资业务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商业银行争夺利益的新战场,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优质客户,各家商业银行都给出了优惠的条件,若是为了争取客户给条件不成熟的企业办理融资业务,则会带来很大的风险。不良竞争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标准越来越低,增大了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发生的可能。
4.贸易融资业务的法规监管体系不完善,增大业务风险
贸易融资业务涉及法律的范围很广,包括票据法、物权法、抵押担保法、外汇管理法规等,因为一旦发生违约或纠纷行为,就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为贸易融资业务的纠纷服务,但我国的金融立法明显落后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存在法律风险。
所以,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要一一解决,以推动中小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三、加强中小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1.制定严格的贸易融资业务内控制度
制定一个完善的内控制度首先要有完善的业务操作规程,对每一项开展的业务都要有操作规程可循,操作规程的设定要具有方便、易懂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操作规程中要明确每类业务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对各个部门及各个人员的权限及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对于重要业务要完善三级授权机制,对业务流程也要做一个明确的规定,对业务中的权利义务进行分配,明确各岗位职责,责任到人。
2.进行部门设置改革,实行综合授信循环额度管理
贸易融资业务的授信是采用综合授信模式,为了增加业务的处理效率,可以在一定时间段内对客户的授信额度采取循环管理,当一笔业务终结后其所占用的相应的授信额度即被释放,这样的授信额度管理模式可以增加业务的处理效率,但风险相对较高,这就需要实时的风险跟踪与预警管理。
3.完善业务流程,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
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公司业务部门负责客户的挖掘及产品的市场营销,由客户经理将客户的融资需求上报贸易金融部(或国际业务部),由其出具相关业务意见后,客户经理撰写相应的授信额度申请,由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的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进行整体评估,在确定授信额度后由结算部门进行业务操作,在这几个部门之间沟通的过程中,所有环节都应当注意风险控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信息共享,严格按流程办事,杜绝各部门内部闭门造车现象。
4.建立强效的监督检查机制
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监督检查机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业务过程中的监督检查也包括业务终结后的定期检查,这项工作应由业务部门自查和风险管理部门检查两部分组成,贸易融资业务的监督检查机制是对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的一个补充,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监督检查可以有效的发现业务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对业务过程中的风险漏洞进行弥补,用于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
1.2 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 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 2.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2.1 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2.2 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 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 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3. 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3.1 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3.2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
3.3 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4 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一、国际贸易融资的概念
商业银行围绕国际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融通或者信用便利的总和被称为国际贸易融资(本文简称贸易融资)。国际贸易融资既包括中间业务又包括资产业务,这对商业银行和进出口企业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已经成为很多国际性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此项业务的发达程度,已被看做银行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标准。
依照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能小于8%,而且在这其中核心资本不能低于4%,附属资本不能大于核心资本的10%。如果想要我国商业银行为了做到达到资本比率要求与盈利得到双赢,就只有在“分子政策”和“分母政策”的选择中,选择发展风险相对小而盈利相对较高的资产业务,并且把重点转向那些对资本要求较低的中间业务以寻找发展的空间。其中融资业务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因为他的业务前期属中间业务,业务的中后期又属资产业务,是合理利用资金的方式之一,符合资金安全性、盈利性以及动性的原则,它具有风险度低、收益率高、技术性强等多个特征。
商业银行提供的国际贸易融资有各种形式,既有信用类融资,又有资产类融资,按照国际结算的方式进行划分,主要包括对信用证、托收、保函、保理、汇款、等融资产品。如果进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进行研究,就必须对种贸易融资产品和其相关的结算方式有比较充足的认识。
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
(一)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发展其信用证业务和其他融资业务时,没有对其操作过程实行严格的管理,或者采取有效的防预措施,就会滋生出很多监察不力、制度不严、管理跟不上等操作不当的问题,从而造成经济损失。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主要为:贷款审查不严,缺乏信贷监控系统以及缺乏机制来保障自身贷款。
(二)金融诈骗风险
犯罪分子经常在结算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利用假银行信用证、假票据来进行金融诈骗骗取银行资金,而出口方能够及时收汇首要的前提条件是出运货物可以在有效地时间里提供单据或者完成票据提示,犯罪分子实施金融诈骗表现在下面几个主要方面:假票据进行欺诈;假信用证进行欺诈以及软条款信用证进行欺诈。
(三)进出口企业的资信风险
我国进出口企业的总体效益不容乐观,大多都是多开头户、贷款、结算和融资押汇,因此,资信状况非常不理想。然而,迫于对资金的需求,企业经常铤而走险,利用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贸易融资手段,套取银行资金以后挪作他用,或者把出口单证提交给其他的外汇指定银行议付,导致贷款资金体外循环,虽然在名义上银行贸易融资有追索权,但是实际上与银行信贷部门进行依法收息一样难度特别大,收效欠佳。
(四)内部管理失控风险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很多风险,包括国家风险、客户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国外风险以及内部操作风险。加强融资风险管理充满对先进技术手段的需求,利用这些手段将银行内各部门间、各分行间进行高效紧密地结合。但是,现在国内的商业银行在处理外汇业务的程序上还较为落后,各分支行不同之间、银行内各部门独立处理业务,独立运行,资源共享缺乏,没有进行统一协调管理,不能实现监控风险、共享资源、相互制约的目的。就拿融资业务来说,通常是由国际业务部来控制业务操作、信贷风险以及进行业务拓展的。风险控制不仅表现得比较乏力,又缺少了银行内部间的相互制约,对于我国进出口普遍亏损经营来说,如果拥有很多银行不良债务,那么银行贸易融资将存在巨大风险。
三、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的防范对策
商业贸易融资业务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趋势,因此银行应强化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管理,建立起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的管理控制体系和统一授权体系。
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的风险范畴、风险处理方法的要求和内部评级法在风险资产权重测算和信用风险计算等方面的应用,建立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要独立建立。因为传统信贷业务与贸易融资业务具有差异性,即使是同一家企业,他们在办理贸易融资业务和流动资金贷款的风险评价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其次,实现融资风险管理量化,债项进行评级。债项评级主要是评定那些特定债项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它是银行内评级体系的重要内容。债项评定时要注重融资业务过程中的风险,同时对业务风险和企业风险进行统一的评价,最后加权汇总分析。
第三,改革授信评审委员会运作方式。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授信评审委员会是进行独立评审运作的,但是银行还应加强评委专业化、专职化,同时风险评审会成员要离开一线岗,应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选择不同领域的业务专家参会评审,建立竞争机制、后评价机制等,加强评审人员调整。
第四,建立统一授权体系,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对于风险控制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措施。这需要商业银行对内部不同产品营销部门、职能管理部门和不同地区的银行分支机构按相应风险管理要求进行统一管理,建立起统一的授信管理机制,在保证授信客户的授信限额基础上,进行贸易融资风险的统一识别和评价,并进行适度的风险控制。
四、结论
现在贸易融资市场不断壮大,使得商业银行相应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世界政治经济变幻莫测,金融危机、中东动乱等国际因素给增加了贸易融资的风险。可以说,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的风险和机遇并存,所以我们要注重全面风险的控制管理,健全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体系、统一授权体系,不断增强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一、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银行为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资金融通或信用便利[1]。除了由银行向客户提供直接的资金融通,也能够为客户提供信用保证,以便于客户能够从贸易对方或第三方获取融资。以往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种类繁多,包括进出口押汇、提货担保、打包贷款以及票据贴现,等等。而随着近年来银行业务的发展,涌现出更多的业务种类,例如国际保理、有福费延、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以及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等等。从狭义上来讲,国际贸易融资仅指银行提供与国际贸易结算相关的资金融通给进出口商,即资金支持。其含义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其是银行的资产业务,为银行向客户提供资金。另一方面指的是有关进出口贸易的业务,其中进出口为贷款对象。从广义上来讲,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与进出口贸易相关商及其相关产业的企业的资金融通、信用便利以及金融服务的提供。与狭义上的国际贸易融资范围相比,这个定义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扩大化。一方面,银行提供的资金融通不再单一,还包括其他业务,例如信用便利、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银行融资和服务的对象范围被扩大,不再指进出口商双方,进出口商在一个“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也被包含在其中。
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与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难以实现风险的早期防范。例如贸易融资风险预警模型、快速预警防范制度等相关国内商业银行预警机制的建设并不理想,其中相关风险指标暴露出来的问题尤为突出。例如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流动性水平,等等,风险预警系统的数据基础难以实现真实性与可靠性。其次,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一大问题。尤其是专门的中间机构缺失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进而难以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责,无法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再者,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风险分摊机制。现阶段,一些银行风险分摊机制的建设并不理想,缺乏一个包含总行、存款保险机以及同业的风险分摊体制,从而导致风险分摊体制无法有效处理单个银行存在的流动性清偿现象。
(二)缺乏对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正确认识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不断发展,一些中高级管理人员逐渐意识到融资贸易业务与资产质量的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然而,他们仍然缺少对相关风险的准确识别,无法将具体风险管理方法落实到实处。有些人员还认为,贸易融资是只需要出具单据或开立信用证,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手续费的银行业务,而忽略了在此期间实际资金的作用,认为这一产品完全没有风险存在。有的人则认为,贸易融资业务中的付款承诺具有刚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和操作难度,持保守的态度来面对贸易融资,进而使得业务的正常发展受到限制。
(三)业内缺乏竞争秩序、加大融资业务的风险
我国贸易融资业务起步相对较晚,所以其市场环境的建设方面有待完善,缺乏健全的约束体制。首先,各家银行急于参与到贸易融资业务市场中。其次,贸易融资产品种类比较单一,从而导致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交叉业务相似产品现象,进而形成了愈发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在这一背景之下,各家银行不断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客户,实现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的目的,但却放松了对客户资信与财务状况的审查。比如一些银行进行授信开证时,未收取任何保证金,或者收取的保证金无法不足,而且办理的抵押担保手续不全,这些行为就使得行业管理准则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而使融资业务的风险加剧。
(四)缺乏完善的法律环境而引发的问题
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环境,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例如质押、信托、货物抵押、担保等,需要依靠法律规范对其进行界定。然而,在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中相关的金融立法规范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甚至部分业务经常使用不完善的法律规范进行界定,从而导致贸易融资业务风险不断提升,影响了该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的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证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数量与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新业务不断涌现,从而导致与之对应的贸易融资业务类型更加复杂与多样,其潜在风险呈现一个持续增长与变化的态势。现阶段,各家银行在国际业务的竞争中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从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能力这一方面的提升入手,如果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相对完善,那么,在竞争中必然处于优势地位。关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一)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散策略
商业银行根据其承担风险性质的不同,对不同风险进行了有效地风险组合,以使其达到最优化。即在最大程度降低总体风险的情况下,实现资产保值或盈利提高的目的,即风险分散策略。一方面,风险分散策略是对贸易融资授信期限的风险给予有效的分散,其一般是指以长短期资金作为参考,对授信业务的期限进行合理组合,确保来源与运用的期限具有对称性与一致性。另一方面,该策略是分散贸易融资产品种类的风险,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散一般是针对统一客户而言的,并为其提供不同贸易融资产组合方式,从而使风险得以有效的分散。
(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抑制策略
对于信用授信、大额授信以及高风险客户而言,风险抑制策略可以有效的控制其风险发生。在审批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过程中,银行有其专门的管理规定:对于风险较高的客户,其管理措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对其授信一般选择减少或追加停止处理[3]。一旦客户出现信用下降、资金困难的情况,其新增授信就立即停止,并确保贸易融资款项得以及时收回,进而使得对该客户债权的最大损失得以减少。第二,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应实施资产抵押、担保金额或担保人的追加策略。对于货权业务无法控制的现象,则需要采取有效方法对被授信人的资产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发现紧急情况,此时银行需要委托律师来办理保全手续,以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护。
(三)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转嫁方式
借助担保等手段,对可能出现的损失进行有效的转移,并委派第三方来承担,即风险转嫁。一旦商业银行出现不可避免的贸易融资损失的情况,那么,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风险的转嫁是非常必要的。从根本上来讲,风险转嫁并没有使风险得以缓解,只是将风险的承担者进行了改变,这是其最显著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特征。目前,担保人已经成为大部分商业银行转嫁风险的首选,但是部分商业银行也会通过质押或处置抵押的手段来使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抵消。而针对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市场风险,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的风险转嫁方法则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实现风险的转化。
四、中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策略
(一)加强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的化解与防范,在金融危机中对主要客户所遭受的影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给予关注。同时还要加强银行系统内的沟通与联系,降低风险排查的难度,并且要对新的业务种类进行挖掘。国际业务部门要加强与风险管理部门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保证各项风险管理要求得以充分落实,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得以加强。针对金融危机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对风险防范与业务增长的管理进行正确的处理。
(二)强化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评估、建立健全风险决策机制
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应遵循有关原则,实现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并以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类风险的程度,其中包括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等。商业银行还需要做好贸易融资风险的评估工作,从而做到对贸易融资风险的定量与定性,有效预测与判断风险的可能性、影响性及其后果,进而实现对融资风险的有效控制,使得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得以及时弥补。
(三)强化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内控制度
目前,贸易融资风险内部控制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使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商业银行要对其覆盖范围进行扩展,完善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控制制度,从根本上提高风险防范体系。首先,应加强内部稽核监督机制的建设,确保其具有独立性与权威性,以此实现内控制度的完善。其次,还要对信息与安全管理进行加强。商业银行应对现代化的通信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引进和利用,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系统建设,确保其具有灵敏性与可靠性。同时,还要严格管理各种业务档案,加强资料保全制度建设,便于各项业务档案的检查与监督。
(四)加强业务人员队伍建设、培养风险风范意识与能力
作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主体,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业务水平。由于该业务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必须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其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培养其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为业务水平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计划型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各家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这一业务上得到了充足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在这一业务上起步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阻碍了我国银行以及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为此,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提出相应对策,采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使风险得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为促进我国银行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林枢.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2010(5):47—55.
贸易融资是银行为进出口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所提供的融资便利,是其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一项金融支持手段。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的贸易融资业务主要包括:进口开证、信托收据贷款、提货担保、海外代付、打包贷款、出口议付、出口押汇、出口托收贷款以及福费廷等。由于贸易融资业务具有封闭运作、周期短以及自偿性等特点,因此通常被认为是商业银行低风险的信贷产品,然而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以及银行同业间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贸易融资业务所面临的信贷风险也逐渐显露。
1.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近年来,受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市场变化以及内控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着较大的信贷风险,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信用风险
在融资过程中,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降低将会产生较大的信用风险。例如信用证项下打包贷款业务,出口商挪用信贷资金、因自身经营不善而造成生产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履约能力等,都有可能导致出口商无法按期交货或被开证行拒付,从而形成较大的信用风险。
1.2操作风险
在贸易融资实务中,其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银行客户经理对企业贷款条件审核不严,对其财务状况、贸易背景以及还款能力没有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资产评估缺乏可信度。另一方面是没有建立健全贷款保障机制。在实务中,经常会出现客户互保、抵押手续不全甚至无效抵押的情况,一旦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甚至亏损破产,必将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操作风险。
1.3市场风险
众所周知,国际市场行情瞬息万变,由于贸易融资业务具有国际化和多元化特点,受汇率大幅波动、出口退税率下调、非贸易壁垒增加以及原材料成本大幅提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很多中小进出口企业很可能会因此而面临生存困境,这必将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
1.4法律风险
在实务中,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及国际惯例较为复杂,业务操作不合规、与客户签署的合同文本存在法律漏洞甚至贷后管理档案资料不全等,都将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法律风险。
2.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成因分析
2.1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没有充分体现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流程仍然基本沿用普通的人民币贷款模式,尚未建立一套适用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外资银行在产品流程设计上占据优势,国内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虽与外资银行相似,但手续繁琐、可操作性不强。
2.2内控管理存在缺陷,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
目前很多国内商业银行重视贷款发放,而对于贷后管理则管控不严,从而形成后续管理上的风险。此外,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不够了解,近年来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取得了进出口经营资格,这对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审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贸易融资业务具有封闭运作、周期短以及自偿性等特点,但其实质仍然是建立在企业正常经营和良性运作基础上的交易行为。如果银行信贷人员对资金周转困难以及经营效益较差的企业风险认识不足,不能及时掌握其资信状况,则将会埋下较大的风险隐患。
2.3外汇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还亟待提高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从事贸易融资业务的人员中,很多对贸易融资业务的产品特点以及外管政策规定不够清楚、透彻,银行信贷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不能深入具体的开展对贸易融资业务的研究,这都将影响到贸易融资业务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3.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措施
3.1规范业务操作,切实防范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在办理贸易融资业务之前.要对业务的相关风险进行合理化分析,结合风险分析,制定合理的融资条件和标准,并提出操作性较强的风险防范措施。同时规范操作程序,注重强化贸易融资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
3.2通过产品来控制风险
通过目标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所产生的物流资金流的跟踪,设计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供应链贸易融资产品。对履约记录良好、合作关系稳定的客户,可以适当放宽授信条件。在实务中,贸易融资产品只有完全深入到企业供销环节.才能真正解决客户的资金需求.实现银企双赢。
3.3加强贷后管理
1.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业务迅速发展起来,从最初的沿海城市到近年来的内地城市,出口企业越来越多。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企业对贸易融资意识的缺乏使企业发展壮大受阻;另一方面,融资机构对融资风险缺乏有效预测和控制,直接导致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形成,或大量的贸易融资只是针对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苛刻,审批时间长,不但导致风险过于集中,而且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融资就是指资金的融通,是银行的一种信用行为。贸易融资是银行以出口商或进口商信用为基础,为其提供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资金融通或信用便利,可由融资银行直接提供融资,也可以由银行提供担保,使客户获得融资。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内的进出口企业国际结算业务量也持续增长,从而对贸易融资需求也大幅增加。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以真实的贸易背景为基础,在相应的国际结算业务模式上,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或信用支持。目前,我国主要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有打包贷款、进口开证、出口商票融资、进出口信保融资等。
国际贸易融资是在国际贸易进行的过程中,为国际贸易融资主体提供资金融通服务,这在当今国际贸易发展中是不可缺少的,起到了剂的作用。早在中世纪,国际贸易融资就已经存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结算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国际贸易融资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对金融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逐渐成为现代金融机构最为重要的金融服务之一。各国政府也纷纷将国际贸易融资作为调节外贸政策的有效措施,通过建立政策性的金融机构,引导商业性融资机构的发展,从而发挥贸易融资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促使金融资机构必须发展更加高效、安全、经济的国际贸易结算手段,从而带动国际贸易融资的创新和改革。国际贸易融资也逐渐从票据贴现、打包贷款等传统的金融服务,逐步创新出共应链融资、应收账款保理等一系列新的融资方式。
2.风险预防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重要性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使得我国的外贸发展和银行业竞争加剧,国际贸易融资因其独特的优势而成为银行和企业发展的重点业务。国际贸易跨国业务的特点决定了其融资的风险要远远高于其它行业,因此在贸易融资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贯彻风险控制和管理意识,做到“风险可控”,从而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它可以使银行或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对金融业的风险特征都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将风险管理融入国际贸易融资中,才能保证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只有风险可控才能使业务顺利开展,这是风险预防的核心思想。风险管理文化有助于完善国际贸易融资的完善和发展,增强企业或银行的风险意识,从而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快速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最大优势就是低风险、高回报、资金占用少等,而这些优点也是其被银行和进出口企业关注的主要原因。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贸易融资环境不断恶化,对企业和银行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银行和企业在如何发展这项业务的问题上也存在一些缺失,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假如风险将至,银行和企业就会显得无能为力,束手无策,所以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措施来避免和控制国际贸易融资中银行和企业拓展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是目前中国融资机构的首要任务的。
3.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首先源于对国际贸易业务缺乏经验和全面的了解,在实践中,融资机构一般过多的关注企业本身的财务能力,忽略了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对进出易过程业务知之甚少。在没有深入了解贸易背景、客户生产经营过程及相关客户资信的情况下,降低了融资条件,这些都会导致风险的产生。
由于融资对象都集中在大型的外贸企业,导致风险相对集中,虽然这些企业实力雄厚,一旦发生利率、政策风险或汇率风险等,金融机构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3.2管理体系不完善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出口商信用风险、国家风险、汇率风险、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等。对这些风险占的防范和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将银行的相关部门和总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我国的信用业务起步晚,国人的信用意识淡薄,企业信用制度不够完善。目前,中国监管部门认可的中资评级公司仅有5家,即便取得了评级报告,其可信性也大打折扣。在这方面,世界其它国家已经做得非常成熟,如澳洲的Veda、南非的Experian、美国的PayNet第三方征信机构,可直接了解客户在银行的评级和信用得分,评估其潜在的道德风险。
另一方面,我们的外汇业务处理模式比较单一,信息共享度差,从根本上无法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管理,缺乏统一管理,相互制约机制,无法达到资源共享、监控风险的目的。在实际业务中,此类问题屡见不鲜,贷后管理不够深入,信贷人员只注重公司的财务实力和担保情况,对交易双方的贸易进程不太了解,在信贷资金拨付之后,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按时归还以及以什么形式返回都没能很好的掌握。
3.3 缺乏高素质的从业人才
国际贸易融资较国内贸易融资,对业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我国的国际业务起步比较晚,发展还不够完善,国际贸易融资的管理人才缺乏早已是众所周知。员工的知识结构单一,相关从业人员往往只熟悉与一些国际结算、信贷管理相关的知识,缺乏财务和金融方面的知识,直接导致其无法从财务资料和企业经营信息言面来掌握和判断客户的资信状况。
4.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的措施
4.1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上的灵活性和适应广泛性,是促进外向型企业进出口业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很多企业大多是从国内销售转向出口导向型企业,缺乏外贸经验,对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所以在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时,还要认真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加强对贸易背景的审核。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外贸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中小企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企业经营经验的积累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将会随之降低,除了要严格审查融资主体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还要结合贸易业务背景来加强风险管理。
风险防范意识还在于要有转移风险的意识,利用对客户上下游交易对手的资信捆绑,跳出单个企业的传统局限,站在产业供应链的角度控制风险。
4.2完善管理体系
为了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国内许多金融机构和厂商系的融资公司先后都在借签国外的经验,开发信用评级模型,KPMG、德勤等都走在前列。
除此之外,要求我们必须严格做好前期调查,找出融资主体是否有真实贸易背景和稳定的海外市场,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等。要通过多种渠道调查企业的信用情况,如企业的客户信誉。其次,要关注企业选择的贸易结算方式,因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在对应的国际结算方式下(汇款、托收、信用证)进行融资的,而具有不同性质的结算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融资的风险。最后,还要加强贷后的管理,根据不同的贸易融资业务特、进出口商品价格和汇率波动等特点,采取灵活的评级制度。
4.3创新贸易融资方式,增加对贸易相关信用保险的支持
伴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已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求,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际上的贸易融资方式,开展贸易供应链担保融资,保理、福费廷等业务。其次,除了银行自有平台融资以外,还可积极开展第三方担保融资等。再次,由单一产品开发转变为提品组合或整体解决方案,设计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根据企业需求形成差异化的产品包服务方案,帮助客户解决融资需求、获得最佳效益。
为降低融资风险,融资主体可以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发达国家均有出口信贷机构,如英国的出口信贷担保局(ECGD),加拿大出口开发公司(EDC),奥地利财政担保公司(FGG)等,而中国对应的是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4.4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国际贸易融资需要具备国际结算业务相关知识的从业人员,能够清晰辨别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风险,掌握国际贸易知识,以了解国际市场的变化,同时要具备分析和识别能力,以便明确辨别出交易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使企业和银行双赢。
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提高贸易融资从业人员的素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新形势迫切需要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不断积累经验,加强对国际贸易业务的学习,了解国内外商品市场的变化情况,增强对国际贸易的市场洞察力。
5. 结束语
国际贸易中的融资方式分出口商融资和进口商融资,它在外贸企业的业务中运用日益广泛,贸易融资存在其优点,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潜在的商业风险。风险无法杜绝,但是可以尽量避免,并不是大企业融资风险才小,只要规范管理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适应市场需求创新融资产品,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为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发展带来新希望。
参考文献
[1]焦利,《信用证融资风险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J],《上海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6
1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且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地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1.2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1.3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理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外,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2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2.1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2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对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2)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2.3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1)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地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2)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一、前言
近些年高新科技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无论是在方式上还是在市场组织形式上,国际贸易融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目前我国银行还没有建立完整的融资业务体系,没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并且以减免保证金开证、进出口押汇等基本形式的业务占主要部分,而较复杂的业务所占比重较小,如国际保理、福费廷等,还有就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与市场提供的空间相比很不协调。这种种存在的问题都给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带来了各种不同形式的风险,而面对这些风险,各银行和企业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对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认识不够,错误的认为国际贸易融资是零风险业务,不需要实际动用资金,但是在出现问题之后,又表现为过度夸大评估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性,结果制约了该业务的发展。还有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还不够完善,跟国际惯例有一定的脱轨。国内也缺乏高素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人才,没有能够把握融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关从业人员。
三、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风险
1.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一般分为国内动乱风险、转移风险、其他风险三类。如果涉及国际贸易融资的国家出现战争、外汇管制等问题时,由于其中的债权债务清偿问题,这就会使另外的交易主体承担相应的风险。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对融资决策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国家风险。
2.利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中,利率的上下波动会引起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的大幅涨跌,这就可能会给交易的经济主体带来损失。而且目前在发达国家中,利率都是通过自由竞争市场自动调节的,没有限制,因而自由的利率波动会加剧国际贸易融资市场的利率风险。
3.汇率风险
外汇风险分为:外汇折算风险、外汇交易风险、外汇结算风险、经济风险。跟利率风险类似,在国际贸易中,汇率的上下波动也会引起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的大幅涨跌,从而导致给交易的经济主体带来损失。
4.信用风险
在国际贸易融资中,信用风险是各个交易主体都要考虑的。出口商承担着受货风险、财务风险和结算方式选择风险三类信用风险,进口商则要面对对方的不合格商品或延迟发货的信用风险,而银行要承担借贷人不能还贷的信用风险。
四、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1.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防范体系
现在我国对各种融资风险防范比较薄弱,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完整而有力的防范体系,而且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国际信用风险加剧,这都体现了建立体系的重要性。我国应以政府为主导,可以建立一个国别风险信息检索库,密切跟踪国际形式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提前有一定的参考和了解。
2.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一方面,国际贸易融资属于高风险业务,所以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实施监管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融资前,银行必须尽量做好贷前调查的工作,对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要严格审查,更要充分了解申请企业的相关资料,如企业的资信状况、履约能力等。另一方面,我国的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健全,有时候会出现某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无法可依的情况,并且会有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分歧的情况,因而我国政府应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加快与国际惯例与通行的做法接轨,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业务操作方案,让我国银行和企业能够利用法律途径来保护自身的利益,从而降低风险。
3.创新贸易融资方式,降低贸易融资风险
在当今全球市场需求整体低迷,企业出口贸易不景气,贸易融资需求减少,银行业务量下降的恶劣情况下,我国必须重视融资风险,要积极借鉴国际上某些已比较成熟的贸易融资方式,再结合自身的国情,根据市场需求,通过设计专业的贸易融资方案,持续发展保付、福费廷等业务,并不断开发和拓展新业务,促进贸易融资的多样化发展,降低贸易融资风险,这也有利于安然度过金融危机和拓展自身业务量。
4.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
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其能够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产品特点、外汇等相关知识掌握透彻,对相关法律法规理解透彻,准确判断和掌握客户资信,从而增强国际业务的市场效果,降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5.利用电子网络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网络技术也日趋完善。我们可以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过程中,建立一个电子商务平台,为客户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能够让客户及时、详尽的了解最新动态,从而可以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以及加强客户的信任程度,帮助客户降低操作成本,及时规避融资风险。
五、结束语
风险是融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认识风险的不同种类,采取与之相应的防范措施,就能够降低风险的发生频率,从而为国际贸易融资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
参考文献:
[1]黄蕴洁,肖新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析及防范[J].今日财富,2010;2
一、案例背景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重创。2009年,希腊等欧盟国家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再次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钢铁行业持续产能过剩、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钢贸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再加之其固有的体制、机制,企业经营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企业资金被牢牢地固化在上下游的漫长产业链上。此外,中小民营钢贸商强烈的扩张欲望,利用自有资金和通过质押、联保贷款等获得的资金,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扩张的需求。但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具有良好的银行信贷优势,通过企业信用以贸易形式给中小民营钢贸商融通短期流动资金以赚取类似“佣金”的固定收益,通过不断加速周转,以此来解决其利润来源。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中小民营钢贸商的共同利益需求,催生了钢贸业融资性贸易业务的发展。随着整个钢贸业融资性贸易业务规模越做越大,风险敞口累积的风险也不断加剧,资金链随时存在断裂的风险。在运作中,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缺乏完整、严密的风控体系,监管上也是力不从心,仅能依托有限的保证金及部分抵押物抵御一定风险,一旦贸易链条某一环节出现问题,资金链断裂,就会引发整个钢贸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资金链断裂也就成为了钢贸业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融资性贸易业务,是以贸易为形式、融资为实质的“贸易”业务,是业内通常所说的“托盘”业务模式之一,是中小民营钢贸商将一定数量的钢材以销售合同的方式转移货权给一些有实力的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从而获得短期流动资金融资。中小民营钢贸商通过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的良好银行信用从中获得流动资金融资,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则扮演“二银行”或者“影子银行”的角色,获得类似“佣金或资金占用费”的固定收益。融资性贸易业务,不同于银行开展的服务于国际及国内经济贸易的短期资金融通业务。贸易融资是银行短期融资产品,是以企业真实商品贸易为背景,基于商品贸易中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资产的短期融资业务,具有合法性,受法律保护;而融资性贸易业务不涉及银行方,有着一定隐蔽性,具有贸易合同主体存在关联关系或同属于同一实际控制人、贸易合同签约时间接近、标的物为同批货物且不发生位移、合同收益固定、中间贸易商不承担转售交易风险等显著特征,是以签订货物购销合同之名掩盖企业间借贷之实质业务,购销合同属非法无效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二、典型案例
钢贸业危机爆发而引发的司法案例不胜枚举,但审理结案却有一定时间性,笔者根据已审理判结的河北中储物流中心(以下简称河北中储)与河北金鲲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鲲公司)票据追索权纠纷典型案例,进行融资性贸易业务的识别分析与探讨。
2008年1月31日,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签订《购买协议》,协议约定,金鲲公司每月向河北中储销售价值不低于1 250万元的铁精粉,并按双方另行签订的订货单中确认的品质、数量按时供货。同日,河北中储又与与河北奇石麟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石麟公司)签订《销售协议》,协议约定,以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所签订的合同中的品质、数量等为基础,再加价2.4%由河北中储销售给奇石麟公司,奇石麟公司在合同签订后的1个月内付款,奇石麟公司付款前的货物所有权属河北中储。按照三方协议约定,1月至5月期间,河北中储、金鲲公司及奇石麟公司三方共签订6笔除数量和价款不同,其他合同内容基本相同的买卖合同。前5笔合同以相同的模式履行完毕,且各方均无异议。第6笔合同,河北中储于6月26日向奇石麟公司开具了第6笔合同的增值税发票,奇石麟公司由于资金困难,未能在合同约定的6月底前的期限内向河北中储付款。经与河北中储协商同意,奇石麟公司于7月10日将货款2 000万元支付给河北中储,履行了第6笔合同项下的应付款项。同日,河北中储向金鲲公司开出2 000万元转账支票一张。7月11日,当金鲲公司到付款行提示承兑该转账支票时,因河北中储的银行账户余额不足,系空头支票遭拒付。7月14日,金鲲公司收到银行同城票据交换退票理由书,金鲲公司所持支票因已被挂失故而被退回。金鲲公司认为河北中储的行为涉嫌经济诈骗,遂向石家庄市公安局报案并向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讼。一审法院经审理后,判决河北中储支付金鲲公司票据款2 000万元及利息,并承担赔偿金、案件受理费及保全费。河北中储遂向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后,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河北中储又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再审,最高人民法院经审理后,将案由定性为票据追索权纠纷,认定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奇石麟公司之间以签订买卖合同为名,进行企业间借贷融资,违反《合同法》第52条第(3)项“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规定,认定买卖合同无效。2011年1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下达民事终审判决,撤销一审、二审民事判决,驳回金鲲公司诉讼请求并由其承担一审、二审案件受理费及保全费。
上述案例中,尽管金鲲公司向法院提交了其不断供货给河北中储的证据,证明其存在实物货物流转,但其并不能否认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奇石麟公司之间以签订购销合同为形式,进行企业间借贷融资的事实。从河北中储采购合同上游金鲲公司和销售合同下游奇石麟公司为关联公司、采购与销售合同同天签订、河北中储不承担货物验收义务与转售风险、河北中储1个月内收回货款并获取固定收益回报等方面来判断,该业务具有融资性贸易业务的明显特征,属于典型的融资性贸易业务。上述案例中,融资性贸易业务不仅使得国有企业形象与信誉受到了损害,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与损失,融资性贸易业务使得企业面临法律风险、信用风险与财务风险,防范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是我国钢贸业上市公司和大型国企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应对策略
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票据追索权纠纷案的融资性贸易业务典型案例,给众多钢贸业上市公司和大型国企敲响了警钟,钢贸企业应认清并重视其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与影响,强化风险管理,积极采取应对策略,防控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钢贸企业要不断关注国家宏观经济走势、国家财政与货币政策、行业产能、产业经济特点及金融机构信贷政策的变化,准确研判,认清形势,将强化企业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日常管理机制当中。企业通过宣传、培训、考核、监督、检查、排查等形式,逐步牢固树立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彻底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钢贸企业定期通过召开座谈会或培训会,组织公司决策、业务、财务、业管、运营、审计等相关部门人员,学习交流融资性贸易业务发生的背景、成因、特点、影响及对策,提高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提升甄别能力,从思想意识上防范风险,强化风险管理。
2.健全优化全面风险管理机制。钢贸企业要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及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相关规定,逐步健全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从风险管理目标与原则、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风险管理阶段与流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持续强化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企业重大风险预警及风险防范应急预案,不断优化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根据企业业务特点,建立企业各业务板块风险防范手册与风险管理操作指引,作为企业日常业务操作的风险防控指南,从业务端对业务的操作进行日常评估,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
3.强化重大合同评审。钢贸企业应进一步强化业务前期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市场调研,强化重大合同评审制度,严格审查贸易商、仓储商及运输商资质,加强对上下游客户、仓储商、运输商、担保商的主体资格信用调研与审查,建立事前的风险预控机制。定期召开企业重大合同评审管理工作会议,重大合同由企业财务、业务、业管、运营、法律、审计等多部门联合参与评审并发表意见,形成重大合同评审议事机制,有效防控贸易前期风险。
4.提升业务质量与效益。融资性贸易业务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业务,钢贸企业应严禁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贸易业务。企业应从业务源头抓起,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努力提升企业业务发展质量与效益,优化业务模式与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寻求新的业务利润增长点,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回归钢材贸易传统主业,紧贴市场变化,积极“走出去”,拓展市场,延伸加工、配送、仓储、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深挖产业供应链条价值。
5.强化检查监督。钢贸企业应强化内部财务与审计的服务与监督职能。财务部门应渗透业务、参与业务并把控业务,把业务风险防控端口前移,对执行中的合同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风险点,发现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审计部门应定期对业务合同执行与跟踪情况进行监督评估,并定期联合风险防控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与全面排查,对于检查与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并落实责任人,防控风险,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与作用。
四、总结与启示
我国钢贸业发展历经风霜雨雪,融资性贸易业务规模的不断壮大发展而累积的风险给我国钢贸业带来了深远影响。钢贸业企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需放远眼界,制定长远战略规划,未雨绸缪,严控并禁止融资性贸易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有效防范并采取应对策略防范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深入做大做强传统钢材贸易业务,从而实现我国钢贸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例如JP摩根于先后收购了一家物流公司和一家票据管理公司,不仅打破了厂商、物流公司、银行独自参与的局面,而且完善了公司在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真正为进出口商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有效地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
2.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另外,银行也可以通过创新应收账款融资来提高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竞争力。因为随着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减少,客户对托收、货到付款、赊销等应收账款的融资需求将不断增加,银行应抓住这一机遇,创新业务,增加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便利。
3.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
二、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1.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就以福费廷为例,这是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企业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但目前我国各银行对该项业务开发力度不够,很难满足企业需要。
2.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三、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1.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2.创新贸易融资方式,降低贸易融资风险
如今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大多数企业的出口贸易不景气,贸易融资需求放缓,银行业务量下降。另外,伴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当前贸易融资方式、业务量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
3.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
4.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立法提供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通过有关途径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的做法接轨,从而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四、结束语
有贸易就需要融资,要融资就一定有风险,随着国际贸易业务的迅猛发展,进出口企业和银行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更加迫切。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作为促进贸易发展的一种金融支持,既能有效提高银行和企业的业务量,提高盈利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银行和企业必须强化风险意识,积极探索,创新融资业务,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运作机制和预警机制,规范各项业务操作,从而把贸易融资风险控制到最低水平,促进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参考文献:
[1]黄蕴洁,肖新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析及防范[J].今日财富,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