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9 14:37: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具有教学方式的协调性,它以教师引导为基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根本,具有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导’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是‘导’中有‘学’,‘学’中有‘导’,‘导’指导‘学’,‘学’检验‘导’的一个动态平衡的发展过程。‘导’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导’服务于‘学’,促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应用好数学。
二、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基本程序
小学导学式教学法是根据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的基本叙述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而创设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程序为:情景导入——引学新知——应用实践——课堂小结。
1.情景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事物不是以抽象概括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是以形象、生动、具体、个别的方式存在于儿童的经验中。因此,在课堂伊始,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具体化,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作为激发他们思考的食粮,来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好奇心。只有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充满热情地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时,学生的智慧、文化知识和个人经验才能被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而引导学生对情境中的数学元素进行观察、思考,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问题情境作为引学新知的关键起点,其创设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体现出真实性和现实性。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情景。
2.引学新知。
通过情境的导入,学生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此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和利用好时机,引导学生一环接一环的去探究新知。在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急于帮助学生找到答案,也不是急于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努力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教师可以逐层揭示学习内容,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使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作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分析、思考,探寻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在此过程中,教师尽力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安全气氛和自由空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和谐无拘无束的氛围里,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最大限度的被激发。
3.应用实践。
实践是巩固知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综合练习,也可以走出教室,将数学知识联系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探索体验,发展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将眼、耳、脑、口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炼的过程,起进一步强化重点的作用。通过小结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价值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树立教学新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20
1 体育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1.1 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吸引人们去参与,不仅仅是体育能强身健体,同时在大多体育活动中都存在着竞争,而好胜心理正是中学生鲜明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竞争类型的体育游戏和比赛,吸引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这样就有利于引导学生向树立竞争意识,提高学生们竞争的能力的方向发展。
1.2 对学生性格的发展导向性作用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并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不同体育运动对学生的性格有着不同的影响,同时对学生的性格也具有导向性作用。如参加篮球运动,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引导学生向协同配合团结合作、积极拼抢的良好的作风和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方向发展。又如中长跑的练习则可以引导学生向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方向上发展等等。
1.3 对意志品质的培养
有时在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中由于运动量大、运动强度高,大多学生要想完训练或比赛,在困难前面学生必须对自己进行自我暗示、约束,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强制,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与身体上痛苦。在运动中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每前进一步可能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和努力。而最终的胜利或成功也就常常决定于“坚持下去”的努力之中。只有经常地进行“再坚持一下”的努力,才能锻炼出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
2 发挥学生个性导向性作用的措施
现在的学生在性格上的弱点其实很多,针对中小学生不能吃苦耐劳,缺乏韧性,承受挫折能力差,遇难而退,缺少挑战意识和竞争意识及拼搏进取精神的现状,如何引导学生们的性格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呢?
2.1 仔细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
要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且教师要学会辨认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针对学生们个性而采取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和选择丰富的活动内容(内容既不能脱离教材,但也不要拘泥于教材的内容形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利于学生积极个性的锻炼和养成。经过实践证明,我们首先要很好地掌握学生的个性。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在集体活动、游戏或个人运动时认真观察和分辨。比如在室内的理论或健康课上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游戏”“辩论赛”“竞赛”等,让学生能展示自己的活动,从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的本质属性和性格特点。如,哪些同学是外向型的,哪些是内向型,有没有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组织能力或孤僻的、不善言谈的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可来分辨学生的个性。作为体育教师,只有分辨出不同的个性才能因材施教,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性格特点正确选择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2 教学内容的选择
大家都了解学生的喜好,男生大多喜欢足球、篮球,女生则仅仅对健美操、舞蹈、跳绳等竞争不强的、运动强度不大的运动项目感兴趣。无论是男女同学对那些枯燥的运动量和强度大的田径项目都不感兴趣。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不能一味地根据学生的兴趣受好进行选择,而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各大目标进行选择,通过对内容的学习和锻炼从而达到课标中所规定的对应水平目标。
从发展学生个性这个方面来讲,除符合课标要求外,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向发展学生积极个性这个方向上倾斜。如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我们可以选择中长跑作为教学内容;团结协作、敢于拼搏的精神及勇敢、顽强的性格可以通过集体对抗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培养。
2.3 教学时组织方法的运用
用灵活多变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我们知道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在体育活动中老师们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让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灵活一些,来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引导。如:游戏和比赛法、练习法、挑战法、达成目标法、激励法。
不同的游戏、比赛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相应提高。游戏是体育课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游戏内容种类多,组织形式多样,活泼生动,并且对身体的锻炼,智力的提高,情操的陶冶,都有很强的实效性,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和乐于接受。中小学生自然展示的欲望都很强,渴望成功,争强好胜,喜欢竞争性强的体育活动。而游戏和比赛本身就有很强的竞争性,正好适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通过游戏和比赛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勇敢和顽强的优良品质,而且还能陶冶情操。另外,游戏、比赛有严格的规则要求,任何一方要取胜,每个学生都得遵守规则开动脑筋,灵活地、创造性运用已获取的知识技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对迅速变化的环境做出快捷的判断,采取正确的行动来克服困难,提高成绩。如在耐力跑练习中,学生都不喜欢,怕苦怕累,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低,这时我们把耐力跑的练习改成游戏类或比赛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参与的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虽然学生觉得很累,但他们对胜负和游戏的过程会有更深的体验。
所以,游戏和比赛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机灵、坚韧不拔、自制等个性都起到特别的作用。
另外,在跳远、跳高、投掷等项目上,利用目标达成的方法,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去练习,各自实现自己的练习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运用激励法和目标挑战法来激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冲刺,挑战自我,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挑战意识。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新版)[S].
[2]邱学华主编.尝试教学法[M].福建教育社出版,1995.
[3]林虹.体育与学生个性的发展[J].湖北体育科技,2002,(2).
初中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修养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发展。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对本学科所具备的素质教育优势进行充分认识,并在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的具体内容时,对教育的本真进行自觉回归。之后教师更需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和创新并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基础前提,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此方能在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用中,通过对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良好渗透,实现对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1]。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初中阶段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初中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相关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良好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在这样良好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影响下,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遵守纪律、具备文化修养、能够积极健康成长的合格公民。而在核心素养标准下,展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在原先的培养目标上,通过对课程根本性质的坚持和秉承,进一步确定学生的培养导向,如此方能在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下,实现对其知识能力、素质修养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良好的教学,就是通过教师课堂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在课堂主体明确的情况下,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三种基本特征:第一就是此种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明确适当;第二就是教学氛围民主活跃、和谐平等;第三则是能够在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下,具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学生需要等为依据,对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并在同时对相关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明确和牢记,如此方能在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促进其获得学科知识,才能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才能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时,为其全面和健康的成长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一)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应当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如此才能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而在新时代形势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明确“教师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理念,通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师不为了“教”而“教”的教学目标。在此种情况下,初中教师首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着手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其次,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中的发展过程进行亲身的体验,才能够在学习中对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获得。”由此可以看出,情境的选择,同样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情境,不应该是教师的凭空构想,而是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强化其真实性,使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而在情境中,其真正的主人公应当是学生,并以此为基础交融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中。而学生作为教学情境的主导者更应该面对、思考和分析生活中所出现的道德问题,如此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在学生真实的参与和思考中,获得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体验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品格和相关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是以价值观为导向,以问题为形式,在学生真实熟悉的情境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教授来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的,因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进行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思辨性、两难性和生成性的问题。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带动学生思考和研究的积极性,从而在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实现价值引领下学习效果的提高。此外,由于生成性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够获得自己积极思考的成果,从而体现其创新性的思维,因而教师需要牢牢抓住此类问题,并通过相关伏笔的设立,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共同而完整地解决问题。
(二)利用微课展开小组合作教学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因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性,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这一课程,更是无法对其产生学习兴趣。而微课作为一种时间较短、内容短小精悍的新型教学方式,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的[3]。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中,利用微课对学生展开教学,如此就能够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增强的前提下,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步培养。另外,在传统的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通常都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进行了严重的忽视,更是无法有效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新课改强调了“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进行培养”这一教育理念,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正好也包括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有效教学。首先教师需要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其次,教师需要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组织中,让小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探讨。如此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能够确保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学生更是能在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锻炼中,实现科学精神、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通过生活化素材的利用,融合法治案例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存在着许多的理论知识,而其中的许多理论知识,其实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立足点,展开教学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许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会采用单方面讲解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讲解,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讲解过于枯燥无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然也就无法对其产生任何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为结合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挖掘。当教师将课程内容中具备素质教育价值的生活化素材选取出来时,还需要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生活化素材进行充分应用,如此方能在充分发挥生活化素材作用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才能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实现对其核心素养的提升。事实上,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过于固定僵化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样不但会大幅度降低课程教学效率,还无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秉承相应的素质教育理念,并在日常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内容,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4],以此在改善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时,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其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的道德、法治案例进行融合。目前,由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每一位公民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包含了相应的法治意识,由此可知,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法治意识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首先需要通过良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在课程教学中,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律典型案例;其次教师需要以案例内容为前提,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设置中通过对法律重要性的强调,让学生能够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产生清晰的认知,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所要具备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如此方能在学生不断提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常识中,实现学生正确法治观念的建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既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内容。对此,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在对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进行贯彻和落实时,紧跟时展的步伐,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如此方能在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中,强化其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才能在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士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5):51.
[2]吴淑珍.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42):127.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属于一门以生活作为基础的课程,但是在传统教育模式当中,教师普遍习惯于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学中以口述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和枯燥化,哪怕是与生活相关也很难实现高质量教学。对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活化特征,借助生活化的元素进行教学,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全面性提升。对此,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思考具备显著教育价值。
1引入案例分析生活
想要有效的提升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期间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需求等因素采取最佳的案例,并确保案例的教学价值[1]。在案例教学期间案例的选择会直接决定整体教学质量,案例的选择空间较大,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也可能是生活当中看到的各种事件。为了进一步提升案例的教学针对性,可以针对案例内容进行适当拓展或调整修改,以满足教学要求为原则做好内容的优化,真实性可以适当的修改[2]。在案例教学期间应当确保案例本身的吸引力,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例如,在《我爱我们班》课堂教学期间,教师便可以借助生活化的经验引出相应的案例,并借助案例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先提出“课堂中教师在讲台上讲课,班级中有许多调皮的学生,这些学生会导致周边的同学无法专心的听课,此时教师让他们坐到最后一排。但是这一位学生并没有听从,依然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动。”针对这一教学案例,教师可以更好的借助案例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师所创建的课堂环境中,并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表达,促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意见思路进行表达,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推动。
2优化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优化教学活动,同时围绕着生活化教学思路开展课堂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是引入生活化的案例,同时也需要引发学生对于生活化案例的思考,促使学生可以借助思考实现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生活化教育的目标[3]。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引发学生思维探索意识,教师可以适当的改变教学的过程,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在分组完成后让小组成员在小组内讨论。所有的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表达意见,并根据不同的意见进行汇总,在讨论结束后分享讨论结果。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秩序与讨论进度的调控,并对偏离主题的小组进行干预,确保小组讨论效果。借助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思维,从而提高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健康与安全这一类话题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借助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可以提出车辆自燃的相关案例,并分析有灭火器与无灭火器的差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以“汽车中灭火器重要性”为话题进行讨论。在讨论后教师可以播放两个视频,一个是有灭火器及时灭火并降低损损失的视频,另一个是因为没有灭火器汽车最终报废的视频。借助对视频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防范”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安全意识,确保教学效果。
3扮演角色感受生活
充分尊重学生,注重能力培养
“学生为本”历来被视为基础教育实践的重要原则,“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也成为很多老师挂在嘴边的“教学真经”。但在当前的德育学科教育实践中,很多时候这一原则并不能得到充分的落实。从教材编写的表现上来说,就是以训导的口吻给学生树立标杆,以所谓“正确的道理”作为结论直接抛给学生,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成为定论的接受者。尽管这种做法一再宣称“是为学生考虑”,但实际的效果却不敢恭维。很多学生因为教材刻板和生硬的表达,对于德育学科望而却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今后学生培养方式的更新提供了根据。“学生为本”的问题,被进一步转化为“以学生的什么为本”和“如何以学生为本”的问题。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所要面对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正是与前述问题密切关联的。以此为背景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必然要面对和回答这两个问题。
北师大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对这两个问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并以此为出发点形成自己的教材特色。对于“以学生的什么为本”的问题,教材突出《课程标准》对于“负责任公民”的界定和要求,明确底线思维、责任意识,从基础理念的层面突出学科教学的根本性质。同时,对于《法治大纲》所要求的法治意识培育,也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予以科学、充分地落实,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公民能力提升的现实需要,将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等方面的学科要求有机融入德育课程体系,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需要。和修订前的版本相比,这一版次的教材,需要落实的教学内容更多,这些内容的指向也更明确。对于“如何以学生为本”的问题,教材突出学生视角、关注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成长,以学生学科能力提升为抓手,切实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方向。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材面对的就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在这个理念下,学生不是学科内容的被动学习者,而是具有生命整体性的未知世界探索者。教材面向的是发展中的人和变化着的社会,因此要具备充分的开放性和发展性,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留白,让学生在变化着的现实中体会成长的美好、感受发现的乐趣。这是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首要法则,也得到了充分落实。从目前呈现的情况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
教材呈现方式:
体现学生视角,教育寓于生活
有学者曾经提出,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达到八个字的要求:老师好教,学生爱读。一本好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除了要遵循《课程标准》和《法治大纲》的要求之外,还必须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说,“老师好教”要求教材在相关教学点的落实上要明确到位,这样才能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落实德育课程的任务要求;“学生爱读”要求教材具有生动性和可读性,只有这样才能便于学生接受,使得德育课程的教材文本变成学生德育学习的生动读本。
北师大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订过程中致力于在这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从“老师好教”的维度来说,我们突出教材内容的思想性与教材呈现的逻辑性的统一,按照思维导图的呈现方式,明确了主要教学内容的布局方案。每一个核心教学内容,在教材中都以黑体字突出显示。将这些核心内容提取出来,就构成了课程教学的内容框架。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准确找到核心教学点,迅速掌握教学需要“落地”哪些教学内容。
从“学生爱读”的维度来说,我们突出德育与中学生扩展社会生活半径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统一性,将德育寓于学生了解和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从可感可见的生活场景中,通过有思维张力的问题,进入学习的情境,通过自主思考、实践探究,发展我们要“教给”他们的品格和能力。教材设计了主辅文结合的呈现形式,主文内容准确、精练,辅文内容形象生动、贴近学生生活,是对主文内容的贴切阐释与补充。除了主文和辅文,教材设置的“各抒己见”“知识链接”“社会观察”“活动平台”和“扩展阅读”等栏目,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对于教学内容的实现,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材案例等教学素材的遴选坚持经典性、思辨性、适切性,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中吸收给养,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及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注重挖掘教学素材的德育价值,真正做到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主文内容不断线,辅文栏目相补充”的体例设计、定位准确的栏目设计和恰到好处的图文结合方式,都是致力于提高教材可读性和吸引力的努力和尝试。
教材实施设计:
名称的更改与内容的变化肯定会引起德育课程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朝向某一个特定内容的变化,而是更加综合的变化。新课程改革所设置的德育课程,从小学低段、中高年级段,再到初中年级段,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综合。也就是说,德育课程从一开始就定位在综合课上。因此,课程名称的更改,只是突出了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改变德育课程作为综合课的性质定位。法律内容的增加,也并没有改变德育课程作为综合课程整合多维度教育内容的性质。更何况德育课程的综合性不但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综合上。应该承认,法律内容的增加,尤其是法治教育专册的设置,对德育课程的综合性有所伤害。新德育课程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儿童成长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综合设置道德、心理、社会科学知识、法治、国情等教育内容,内容的选择以儿童成长的需要为线索,淡化学科与内容的痕迹。法治教育专册的出现打破了课程标准所设定的逻辑,突出了法律教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拆散了课程的综合性。从这个角度看,法治教育专册的设置是否是最好的选择,有可议之处。我想,这是落实法治教育的一个权宜之计,从长远看,法治教育还是需要放到德育课程的内在体系与逻辑中进行安排,与整个课程的内容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以现在割裂式的专册面貌出现。
影响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整合效果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其一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二是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首先,初中政治教师将所搜集到的资料经过加工处理,最终以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形式出现。这种课件的形式可以以单机版的方式,也可以以网络版的方式,无论是以哪一种方式出现,都需要提高初中政治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其次,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无论是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环境下还是在家里更自由的自学环境下,学生都能够通过搜索、下载、分类、整理、筛选和处理等方式对所需要的学习资源进行处理和搜集。同时,这些操作技能也是现代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那么教师设计得再精彩的道德与法治课也是毫无意义的。
二、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搭建平台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以教师的引导为基础,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对问题深入探索直至解决问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搭建更多更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和教师能够畅通无阻地进行交流,并且教师可以不再受到r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与学生自由地交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搭建平台,形成一种沟通新模式。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教师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对学生提出的疑惑和问题进行引导并详细分析,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学生交流,交换彼此的看法和见解。所以,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可以让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不再受到阻碍。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补足生活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中有很多案例都来源于生活,而且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数也都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示范和模拟作用,可进一步促进学生生活体验和感情的融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受到感染和启发,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财产属于谁、留给谁》,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个典型案例,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被告、原告和证人,组织一堂模拟法庭的课程。其中有许多内容需要多媒体课件及时给予学生案例提示和引导,从而确保学生思路清晰,表达流畅,仿佛身临其境,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体验财产所有权案件的法律法规、实施背景、原因以及结论,快速掌握财产所有权的相关法律法规所适用的范围及条件。
二、情景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学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灌输性的落后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学,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被动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师生缺乏有效沟通,课堂上教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没有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情景教学模式下,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课堂活动中心,以情景为教学背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个背景下,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可以充分解决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这充分说明,情景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打造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模式。例如,有一门课主要要传达给学生的思想有两个内容:“生命能绽放吗”和“如何敬畏生命?”,上课的老师应使用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在正式上课前,老师可以播放一首关于生命的歌,课堂上可以表现出“珍视生命”的氛围,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有关于生命的视频和照片,让学生能够迅速联想到课本内容,保证学生对该课时内容的有效把握。
三、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无视情景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3],存在的问题很多。首先,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对体验活动的设计过于单调,情景教学走马看花,学生无法充分享受情景教学的和体验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其次,教师对教材的依赖度较高,在实施教学时照本宣科,语言过于教条化;另外,学生对老师所讲的教学知识理解不够,学习热情也不够高涨。由于这几点原因,使得情景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效果并不好,同时学校也存在着监督不力的问题,学校的监督也是教育效果得不到实现的重要原因。
四、有效构建道德与法治教学
中学德育与法治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师如何运用情景教学的形式,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课程,教师应该营造合适的教学氛围,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营造教学氛围时,教师要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知识讲解,同时还可以使用其它方面的教学工具[4]。
五、情景教学在初中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
1.情景教学更加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还不成熟。首先,认知的发展遵循着客观到主观的规律,也遵循着从抽象到具象的发展特点。并且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这个年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青春期的学生对任何事情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强的教育可塑性,因此要努力提高青春期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5]。但是初中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基于此,老师需要使用情景教学,给予学生合适的引导。在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的时候,需要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将情景教育和课堂教学进行融合,在课堂当中使用生动的语言,利用新奇的事物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兴趣。这样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产生情景迁移,集中注意力,同时能够渲染教学氛围,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情景教学更加贴合课程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在初中课程课堂当中应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更加贴合新课标改革要求。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景教学更加贴合课程教学,并且也更加贴合课堂教学的任务以及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应用到情景教学,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切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可知,在中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情景教学模式是实现中学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3.情景教学更有利于创造课程教学学习氛围课程教学和情景教学的有效融合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这样可以更好地营造课程教学的学习氛围。在课程教学当中融入情景教育,可以使课程教学变得更加的丰富立体,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学习内容,对学生的终身的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4.情景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进行初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情景教学的融入。在课程教学课堂中融入情景教学方式,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当中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比起那些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带着积极情感投入课程学习的学生,更容易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让课程学习变得更加的轻松、愉快。情景教学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让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6]。在日常进行初中课程教学的时候融入情景教学,这对课堂氛围的营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程学习中非常重要,它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指标。在进行日常初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实时注重情景的变化,通过在课程教学课堂当中融入情景教学,帮助学生时刻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进行课程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老师需要借助情景教学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需要根据新课标的标准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保证学生可以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保证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学生终身学习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鸳鸯.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8,No.098(14):27-28.
[2]沈晓春.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4(7).
[3]徐欣.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2017,000(004):81-81.
[4]冯会娟.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J].中文信息,2017(1).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28-01
引言: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出现教学循环中断现象,学生处于自流或半自流状态,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听课,学习态度不端正,而教师也没有利用新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迟迟无法提升。因此本文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率低下进行了探讨。
1.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1.1教学目标不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道德法制观,提升学生的修养,让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1]。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每一个单元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这些细化的教学目标应与课程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应体现出课程教学目标,将其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然而很多学校和教师并没有正确理解教学目标的含义,导致教学目标迷失,教学效果低下。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将教学内容教条化,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日渐消弭。大多教师都是照本宣科地讲述课程内容,这样不仅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会影响到学生能力的提升,导致课堂吸引力渐渐衰退。
1.2漠视学生的主观感受。我国课堂大多是采用讲述模式,教师占用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向学生讲述知识,主要是说明某个概念是什么或者应该怎么操作,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规则。要想充分发挥这种讲课形式的功效,教师就必须致力于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影响课堂的有效性。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抱怨教师讲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知识基础发生冲突,教师对于学生的能力做出想当然的假设,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接受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因为教师在讲述时没有顾及学生的主观感受,即使设计的内容逻辑合理,也无法因袭学生认真听讲,只会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产生畏惧,觉得它晦涩难懂、枯燥单调。
1.3学生考核过于简单化。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搜集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被评价者可以以此完善自我。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但学校过于重视考核的鉴定作用,忽视了它的诊断功能。笔者所在地区从2016年秋季开始实行闭卷考,所以也出现课堂"简单讲,多背诵"的情况,而学生也功利地对待考核结果,教师过于轻视考核过程,学校也没有严格要求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考核。因为考核标准较低,考核内容和形式过于简单化,学生对此丧失学习积极性,这也进一步削减了课堂有效性。
2.提升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具有指Ш椭圃嫉淖饔茫教学活动的结果会受到教学目标的影响,教师制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都要以教学目标为参考依据[2]。如果制定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那么就可以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反之则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明确教学目标对于提升课堂有效性至关重要,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首先我们要厘清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区别:教学任务是为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教学任务的存在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升思维能力。而每单元的教学目标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制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打造高效课堂。
2.2关注学生的起点。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导学生取得进步,课堂不是属于教师一个人的舞台,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通过传授知识帮助学生成长。学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活动,不是单向灌输知识,是学生主动汲取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内部知识架构和外界环境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3]。因此,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不能不顾及学生的知识基础,要尽量选择与学生知识结构相符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新知识。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多多斟酌,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展开教学活动提供思路,凸显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和实效性[4]。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填补教学空间的过程,而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研究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有效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大致的了解,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倾向的课程活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机,从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2.3严格规范教学考核。学业评价是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渠道,还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回顾和对比看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发挥出激励和促进学生继续努力的作用。而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现状却存在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改良会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来完善考核方法,采用档案袋评定来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变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例如在学习《认知自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词汇描述自己,并让他们写出自己对于道德和法律的看法,然后集中收集装入袋中,等到下个学期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写一次,然后将学生之前提交的自我评价发放下去,让他们自行比对发现其中的不同,这样也能窥见学生思想上的成长和进步。
3.结语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性的提升问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教育规律,明确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起点,加强教学内容的设计,严格规范考核形式,如此才能使提升课堂有效性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曾狄.黄齐.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性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1(10):43-44.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8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49
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给义务阶段小学和初中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各年级的课程设置上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初中政治作为一门初中生的必修课,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做出了调整,对政治教材也进行了整合。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更加符合青少年发展的需求,将道德与法律有机融合,在教学案例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更具有人文性的特点。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修订新课程标准,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些改变都为初中政治新教材的改革保驾护航。那么,如何发挥初中政治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政治新教材的知识讲得更加透彻和明了,引导初中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学习,丰富初中生的精神世界,进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了初中政治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初中政治教学经验,主要探讨对初中政治新教材改革的看法和应对策略,为政治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深入挖掘新教材,创新教学方式
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善于及时转变教学方式,调动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政治新教材,按照实际学情进行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传统的初中政治教材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而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更侧重于法治教育,在教材中增加了法治教育版块。那么,如何向初中生讲解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呢?需要初中政治教师多与学生沟通,选择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逐步的向初中生渗透法律知识。比如七年级下册《走进法治天地》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双向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拓宽初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初中生对法治的重视程度,使初中生能够形成基本的法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紧贴学生的生活,开展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改革并不是对人教版原教材的修编完善,而是在框架、结构、编排、立意上全部重新设计,旨在为初中生提供一套有价值、有内涵的学习资料。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课堂的开放性,引导初中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的教学中,为了让初中生学会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守护生命,政治教师应该适当选取生活中的案例,结合初中生的生活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初中生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初中生易感染不良嗜好。对此,政治教师应该以初中生在生活中的真实困惑为突破口,将“讲授道理”转变为“探寻道路”,规范初中生的行为和思想。
三、多渠道讲解法律,渗透法治教育
作为一门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教师需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新规划教学方案,遵循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初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具有活力。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思维方式,便于初中生之间进行经验的交流和分享,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新教材中包含“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拓展空间”等环节,给初中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法律的知识在新教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初中政治教师要多渠道讲解法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带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循序渐进的向初中生渗透法治教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法律,观看法制节目,听法律讲座,阅读相关书籍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初中生的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只要不杀人放火就行了,犯点小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初中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必须要严于律己,学法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当代中学生。
四、围绕新课标教学,注重互动探究
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彻底改变了传统政治教材作为学生应付考试的工具的现状,更加注重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服务。政治教师必须要围绕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积极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将我国的法治更加鲜活地表述出来,帮助初中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领初中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初中生必须要掌握法律知识,将权利意识和现代法治理念植入心中,为使初中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新青年奠定基础。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政治课程要引导初中生树立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和全球意识。还要教会初中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认同中华文化。因此,我在教学时会着眼于初中生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对学习技巧的指导,设计有思维含量的探究问题,提高初中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要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减少初中生的畏难情绪,使初中生乐于上政治课。
综上所述,初中政治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改革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使初中生学会运用多元化的视角分析问题。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清晰的了解新教材改革的内容,提高对新教材的认识,结合一线实际教学实际,对新教材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开展师生互动活动,促进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