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9 16:21: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公共基础知识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工业设计专业是结合了艺术、人文、历史、经济、工程技术等学科,着重研究人—产品—环境—社会等关系的一个复合型学科。近年来工业设计专业得到快速的蓬勃发展,根据统计资料,在全国已有超过一百所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学科,有超过四百所院校开设了设计类学科,但在基础研究上,特别是系统的教学研究上相对滞后而无法满足日益发展需求的设计教育状况。工业设计是工、文、理兼容的学科,学科跨度大,培养人才的目标、方式均有别于其他专业,因此对教学的形式研究尤为重要。要使教学方式上符合人才目标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合学科专业的发展需求。
在基础教学中,工程技术基础是辅助造型基础课程知识面的完善及造型能力的提高,使造型实用化的一个保证。因此,机械原理基础知识,机械零件基础知识,材料力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金属材料特性及工艺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非金属材料特性及加工方法的基础知识,应该对学生有所渗透和讲解。这些内容对工业设计专业,应该是必备的。不然,在纸面上完成了造型设计之后,要进一步完成草模制作,仿真模型制作以至造型得以应用,将会举步为艰。对于学产品设计这样一个方向,表现的就更加突出。产品设计共有四大要素:人的要素、技术要素、市场环境要素、审美形态要素。由此可见,技术要素(主要指工程技术)是本学科学生培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长期以来,工程技术含概的各个分支课程已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都是典型的工科类教学办法。对于由艺术类招考录取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是不适用的,因为艺术类考生无论是数学知识还是逻辑思维都相对薄弱,沿用是不可取的,只能量体裁衣。即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创造一种适合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渗透。
1、方法合理事半功倍
前面提到,工程技术基础是辅助造型基础课程的一个知识面,因而在开展造型基础课程的同时,渗透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使造型基础课题在方案设计,模型制作,市场推敲一系列环节中顺利完成。这样,不但不会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反而会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好奇心理,有强烈的冲动去了解,去实践,从而将知识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效果自然产生。
在我带过的造型基础课程中,有一部分课题是这样布置的。观察身边的自然物和人工物,剖析其结构特征和运动关系,制作一动态玩具模型。要求造型新颖,选材恰当,运动关系合理,制作方便,有一定的实用性。该课题要求在四周内完成。前期,老师统一组织学习相关的知识点(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分解课题开展的步骤。接着,分组(课程组老师全部参与)审阅方案,包括方案的合理性,方案的可操作性,学生必须将方案做细。方案通过之后,着手模型制作。这时,学生的选材,加工都是自主进行的,碰到制作中的工艺问题,运动关系问题,装配问题,有老师和实践制作车间的师傅共同指导。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欲望都得到了提高,课题完成的很顺利,质量也不错,个别特用心的同学制作出的模型还很有价值。在最后的课题评价中,学生的探究意识仍不减,还希望老师给予更多的意见。
由此看来,好的教学方法确实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点问题巧妙处理
第一通过案例分析引出相关的知识点。
从实际出发,以典型的产品设计为案例。譬如手机的翻盖和滑盖设计,这两种类型的手机在外型上看,都是有两部分装配而成。从运动关系上分析,翻盖手机允许有一个旋转的运动关系,且旋转运动有一定的限度,手机盖关闭后,要求有适中的自压紧状态;滑盖手机允许有一个移动的运动关系,且移动位移有一定的限度,手机盖关闭后,要求有很好的回位状态。通过分析,可以马上给学生引出几个工学方面的概念,“自由度”、“限位”、“自压紧”、“回位”等。如果这些概念硬生生地提出来讲解,可能会给学生讲的一头雾水,但是通过实际产品的应用,学生们就会马上有所联系,进而理解这些概念,并且领会处理的办法。
第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动画演示。
譬如之上提到的自由度的问题,通过一个案例了解了一种形式,要想把这个概念涉及的种种类型以及应用一一讲解出来(包括多自由度),恐怕又会引起学生的不理解,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枯燥的板式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示,学生本身就会有一种兴趣,且理解起来又直观。所以这种教学形式既能生动地表述既抽象又无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大学习的信息量,可谓一招多得。
第三动手实践过程中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
模型制作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要选择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成型办法。如果是动态模型制作,又会选择不同的传动关系。如此多的问题,如果是老师一一地去解答,工作量会非常之大,如果学生不主动问的,可能问题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在这个阶段,最好是提醒同学有一种主动探讨,主动查阅资料学习的精神,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对于自身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来请教老师和师傅。此举在我的授课过程中不断尝试,且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结束语
工程技术基础教学可以说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做到师生双方的愉快学习,是笔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讨外,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强调教学效果,运用新技术手段加强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可传性、可用性,从而建立一套针对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工程技术基础授课过程中积聚的一点教学经验,希望能够给同行带来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在建筑工程中,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检验质量都属于基础工程质量范围,建筑工程的实施阶段会对工程质量发生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工程的施工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偶然性因素和异常性因素,由于随机性因素造成的材料、材质及施工等微小差别而产生的质量波动属于偶然性因素,一般情况下,这种波动的影响不大,能够实现各个工序的有效控制。异常性因素是指那些可以凭借一定手段或经验能够发现与消除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原材料材质不合格,尺寸超过允许偏差以及施工工艺编制的不合理和操作者不按规定的技术规程或施工程序进行施工。另外,不符合工艺要求的作业环境和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施工设备及检测器具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异常性因素。只有正确的认识分析这些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措施来进行人为的控制,才能有效消除这些带来的负面影响因素。
1.2基坑和基槽的开挖
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在进行挖土施工中出现边坡塌方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放坡不够,没有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造成的土层受水后失稳。填土可能会出现软塑状态的橡皮土,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进行回填的土料含水率过大,也可能是在含水量过大的原状土上进行回填工作影响,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橡皮土状况。在回填中,如果土质不好或者土质的含水量过大或过小以及填土虚铺厚度过大,都会导致土密实度不能达到设计的要求。出现回填土将基础或墙体挤动变形的情况主要是由于进行了单侧回填或者墙体两侧回填土的设计标高相差较大而造成的。
1.3干作业成孔灌注桩
(1)孔底虚土过厚
基础工程施工中,常会遇到孔底虚土过厚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施工中如果选择在松散填土或含大量杂物的土层中进行成孔作业,就会容易造成土体的塌落,进而影响成孔灌注桩的质量。钻杆如果不直,就会在钻进过程中产生晃动,导致桩孔变大在提钻时就会发生漏土现象。在孔口积土没有进行清理时回落,就会导致孔口未盖好或孔口土被扰动掉落。浇混凝土前,土被水冲刷成或孔璧长时间暴露,就会造成水份蒸发,孔壁土的塌落。
(2)桩身的蜂窝、空洞及夹土缺陷
混凝土的桩身如果出现蜂窝、空洞和夹土缺陷,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在进行浇灌时的振捣不实,由此产生蜂窝和空洞。在浇部分混凝土后才放钢筋笼,这时如果碰掉孔壁使土掉入孔内,不进行清理就进行混凝土的再次浇筑就会造成桩身产生夹土。除此之外,混凝土的配合比不当,原标材料的质量出现问题,就会使得计量不准确而造成桩身强度低。
2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2.1质量、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是建筑工程基础施工中重要的管理体系,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体系。在内容上,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有很多相互包容的成分,而管理方法上也有很多共通性。在质量体系中有不少包含或涉及安全的问题,所以为了减少质量责任风险和质量责任事故的发生,必须做好施工现场的基础工程质量控制。
2.2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的过程
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构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工程项目建设则是严格按照规范的工序来完成的,所以质量控制要从工序质量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以及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着手,对投入各个组成部分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直到完成工程质量检验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过程。
2.3现场质量检查控制
(1)开工前检查。开工前检查的工作是检查工程是否具备开工条件的必经环节,对开工的连续施工和保证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开工前的检查要对工程的实施计划和施工方案进行具体确定,还要明确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标和检查的频率和方法。还要检查材料、机械设备及现场管控人员是否落实到位,仪器是否备齐并做到可靠有效。对那些必要的基础资料如提供放样测量、标准试验、施工图等也要进行具体检测看是否到位。
(2)工序交接检查与工序检查。工序的交接检查应该通过制度化的构建来实现其控制效果。对于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工序,要在自检和互检的基础上组织专职人员来进行工序的交接检查,这样能够确保工序的合格,为下道工序的顺利展开打下基础。如果对工序的检查中出现不合格的情况,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在确定达到合格要求和标准后再进行后序工序的施工。
(3)工序检查程序。在工序的检查程序中,要做到与合同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的分项所含内容保持一致性。还要与技术规范规定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达到协调。在国家或合同规定的验收标准及检验频率上,要注意与检验方法的配合性。在进行工序检查上,最好采用框图的形式,这样能够直观的表现检查记录、报表和证书。
(4)分项和分部工程完工后的检查。工程项目施工前,要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检查认可并签署验收记录。这样能够达到控制的具体要求。当分项、分部及单位工程完工后,自检人员要再进行一次系统的检查,在汇总各道工序的检查记录及测量和抽样试验的结果后,要提出交工报告。在成品和材料及机械设备上的检查,主要检查其有无可靠的保护措施,这样能够有效控制损坏及变质问题的发生,使得机械设备能够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确保其使用状态的良好。
前言
加强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 对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4方面: 一是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对生产要素适时、适量、比例适当、 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以满足施工需要;二是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进行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 三是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并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四是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一、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
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包括成本、进度和质量控制,三个控制没有轻重之分,同等重要并有机结合。
1. 成本控制
项目施工的成功与否,利润率是一个重要指标。 利润=收入-成本。可知利润的增长,就要增加收入、减少成本。收入在施工单位竞标以后是相对固定的,而成本在施工中则可以通过组织管理进行控制。 因此成本控制是建设项目施工管理的关键工作。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成本控制是“三全”控制,即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控制。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但又人人不管的现象。
(2)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从项目施工的开始一直到结束。在施工前,应确定成本控制目标;在施工中,应对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及时校正偏差;在施工结束后,对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总结。
(3)目标管理原则
项目施工开始前,应对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确立目标。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其合理性,目标太高则易造成浪费,太低又难以保证质量。如果目标成本确定合理,项目施工的实际成本就应该与目标成本相差不多,相差太多,不是目标成本确定有问题,就是项目施工有不善的地方。
(4)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各部门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5)成本控制措施
项目不管是什么形式结构的工程项目施工,要想提高经济效益,节约人工、物力、财力的消耗是重中之重,是成本控制的核心。
人工费控制管理。尽量控制施工人员的数量,大宗劳务都要进行招标,要统筹安排,合理组织,减少窝工浪费;多招熟练工,尽量选择多面手,提高生产效率;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按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激励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对完成任务好、工作积极主动, 并做出贡献的人员进行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负责、完不成任务的进行严厉批评教育,并给予经济处罚。
材料费控制管理。 实践证明,施工所用的原材料费用占整个项目成本中的比重最大,材料成本的节约,也是降低项目成本的关键。主要是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工作,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造成的费用支出。
机械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搞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增加产量、降低机械使用费。
2. 进度控制
对工程进度全过程控制,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比较, 在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发生偏离,无论是进度加快、进度滞后都会对施工组织设计产生影响,都会对施工工序带来问题,都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
(1)制定进度计划
承包商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合同中的工期,编制出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确定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选择施工方法和组织流水作业、协调各个工种在施工中的搭接与配合、安排劳动力和各种施工物资的供应、确定各分部分项工程的目标工期和全部工程的完工时间等。制定进度计划时要考虑其它种种因素对进度计划的影响,如设计变更、工程量变化、自然条件变化、材料供应变化、业主违约等等因素的影响,使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存在差异。 因此,在我们实际施工过程中使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进度调整和控制,及时地对进度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以保证建设项目在合同工期内竣工。
(2) 及时检查计划执行的结果和计划的偏差,找出进度计划的影响因素,采取纠正措施
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包括下面几方面。施工组织不当:如,施工的任务、目标不明确,劳力和施工机械调配不当,施工道路和场地布置不合理,各分包商之间施工干扰,均会引起工期延误。技术原因:承包商有时会低估施工技术困难,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没有把握确保进度和质量的情况下,冒然采用;有时对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没有全面理解,会导致盲目施工,造成返工。不利的施工条件:自然条件变化和施工中遇到合同中规定不可抗力因素,无法正常施工。其它外部因素的影响。
采用的控制施工进度的措施:
组织措施:落实项目经理部各级管理人员的分工、职能和任务;进行项目分解,确定各个部分、各个阶段的进度控制目标;制定进度协调工作制度,定期开好调度会议;健全进度记录和报告制度;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
技术措施:首先认真研究工程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并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变化,随时调整进度计划。对设计图纸中的疑点和问题及时以书面形式向业主和设计单位反映,要求澄清。施工方法的选择既要先进,又要可靠,选择成熟的技术。
3. 质量控制
(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项目部在开工前,要根据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确定质量目标,进行目标量化分解,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工作方法,不断改进过程控制。
(2)科学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切实达到指导施工的目的
工程开工前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将企业技术主管部门批准的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核。对于重大或关键部位的施工,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要提前一周提出具体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保证措施,以及新技术新材料试验,鉴定证明材料呈报监理主管工程师审批。
(3)按优化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方案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根据有关规范和企业编制作业指导书组织分部分项技术人员编制各工序工种的质量保证措施,做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及技术培训工作,将质量技术交底和作业指导书发到施工班组。对于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要求各级作业人员对施工工序、施工方法、注意事项和质量要求做到心里有数。正确选择和合理调配施工机械设备,搞好维修保养工作,保持机械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
(4)严格按施工程序施工
所有隐蔽工程记录, 必须经监理工程师等有关验收单位签字认可,方可组织下道工序施工。 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部位设质量管理点, 并设专人负责。 工程施工过程中,除按质量标准规定的检查内容进行严格检查外,在重点工序施工前,必须对关键的检查项目进行严格的复核。
(5)坚持“三检”制度
每道工序完后,首先由作业班组提出自检,再由施工员项目经理组织有关施工人员、 质检员、技术员进行互检和交接检。在隐蔽工程“三检制”的基础上,请监理工程师审核并签证认可。对于工程施工过程出现的质量事故,一经发现,应组织力量严肃处理。事故的处理均由监理工程师负责全权组织。对于质量的处理,绝不允许心慈手软,必须按照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和没有具体的整改措施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认真处理,防患于未然。
(6)建立高效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以专职质检员、技术人员作为信息中心,负责搜集、整理和传递质量动态信息给决策机构。决策机构对异常情况信息迅速做出反应,并将新的指令信息传递给执行机构, 调整施工部署,纠正偏差,形成一个反应迅速、畅通无阻的封闭式信息网。现场质检员要及时搜集班组的质量信息,按照单纯随机抽样法、分层随机抽样法、整群随机提样法客观地提取产品的质量数据,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并采用质量预控法中的因果分析图、质量对策表开展质量统计分析。
(7)质量持续改进
项目部应分析和评价项目的成绩、需求、优势和不足等管理现状,识别持续改进区域,确定改进目标,实施选定的解决办法,确保质量保证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项目部的质量管理水平。
二、施工项目的验收
施工项目在竣工验收合格后才开始工程结算。因此验收工作应在施工工作结束后尽快完成。有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验收过程相当缓慢,其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施工资料不齐全,到施工工作结束后才开始后补资料。对工程资料的整理,尤其是现场施工工序资料、管理技术类资料、材料质保资料,必须要在平时的施工过程中进行整理归档,并随时接受工程监管单位的检查,也就是说,施工验收工作应从工程项目开工就开始着手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最终将是通过验收,才能交付使用。
四、结束语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可谓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复杂管理过程,其有严格的工作范围、时间进度、成本预算、质量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单纯依靠个人英雄式的单打独斗或者孤军奋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必须借助团队合作的力量。项目管理的过程,也是团队合作的过程。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国家在近几年不断加大对工民建领域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例如开发引进先进的建筑技术,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等等,但这些还不足以保证我国工民建建筑行业走在时代的发展前沿,因为在行业中仍然还存在着一些诸如施工质量的监管不严,施工技术的不完善等有待改善的问题,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是从根本上保障工民建行业的健康发展的关键。
1 重点的施工作业阶段和施工方法
1.1 工民建打桩技术
打桩设备类型很多,如长螺旋、 静压桩等,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 另外,桩基的选择也要与建筑地的土质状况相协调,以确保桩基的稳定性。在打桩之前还要做到以下几点,如清理施工现场,除去杂物、 赃物,保持基本清洁;保证工地地下污水排放系统通畅;准确定位打桩位置。只有做到以上这些要求,才能打出坚固、 稳定的桩,为出良好的工程打下基础。
1.2 工民建混凝土技术
在施工过程中务必做到以下几点要求,即原材料的选择要谨慎;浇筑的方法要适合;振捣方法要正确;表面抹平处理要充分;温度、 湿度要做到时时监控。 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在混凝土浇筑工程中因发生放热反应,致使温度过高而出现裂隙,这就要求在浇筑工程中要合理分层,逐层浇筑,尽量避免整体浇筑。 只有把握好以上这些控制点,才能保证混凝土的作用发挥到做大。
1.3 工人建防渗技术
工民建的防渗防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建筑外墙的防渗。外墙是整个建筑的维护性结构,在施工过程中要保证外墙防渗工作稳妥,降低其发生渗漏的可能性。雨水是外墙发生渗漏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在工民建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与砖墙交接处、 预留孔洞等进行合理的防渗处理,确保墙体不发生渗漏。
屋面防渗。 水泥、 砂浆是工民建施工的原材料之一,其存在有一定的缺陷性,即水硬性。 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在施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因为屋面终凝前不能接触水。
门窗防渗。为了确保这一项工作处理妥当,要求门窗防渗处理人员要有科学、 熟练的操作技能,并且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在做好防渗工作的同时又不影响门窗的美观。
1.4 工民建节能技术
在工民建施工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环保节能技术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墙体节能。墙体作为建筑的外层保护性结构,其节能设计的好坏对整个建筑的节能情况至关重要。墙体节能包括内保温和外保温,在墙体内层添加保温材料实现内保温,在墙体外层加防水材料,以起到防水的作用,还能降低太阳对墙体的直接作用,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采暖节能。 现今,水源热泵系统被很多建筑工程应用。 这种系统不但可以对太阳能进行有效吸收,还可以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变成地热能,从而实现建筑热能转移,减少燃料的应用。
2 常见施工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建筑施工原材料的挑选和使用
合格的施工材料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基石,多数工程出现问题的源头都是原材料的质量不过关,如建筑物墙体出现裂缝大多是混凝土的原料质量低劣或者配比不当造成的,而屋顶出现漏水现象则可能与防水材料的质量有关。所以,施工单位在施工前期对于原材料的选用要从源头上控制,安排专业人员完成材料的全程选购,人员要熟知各种原材料的特性和适用范围,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采购成本,选择物美价廉的原材料。
2.2 施工机械设备的性能
施工机械设备对于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也要予以重视,设备选用不当或者性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经常会拖延工期,降低设备的使用效率,还可能会影响施工质量。建筑企业应该划拨充足的资金来进行设备的维修保养,在必要时进行设备的更换。对设备的检修要严格按照标准定期进行,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的设备要予以更换;操作人员对于设备的性能要有充分的了解,将设备安置到最适合发挥功能的岗位上,实现物尽其用;要做好设备的报废和重置的工作,保障设备的有效运行。
2.3 施工企业领导者的领导水平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领导者能否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是施工效果成败的主观因素。 多数施工单位的领导者都无法做到科学有效的对施工人员进行管理,起不到身先士卒的作用,使得施工人员上行下效,对施工效果带来不利的影响。 所以,施工企业的领导者有必要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讲究管理技巧,并善于发掘员工的特点和兴趣,最大程度的发挥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2.4 对于新型施工技术的掌握程度
在施工时往往要引进新型施工技术,对于老旧技术的改造和淘汰是提高施工效能的关键。施工单位要勇于引进和尝试新技术,做好新技术在正式应用前的准备工作,对于适合于施工的技术要大范围的采用和推广,使之为企业增产增效服务。
3 如何提高对施工过程的监管水平
3.1 施工安全知识的普及
在施工过程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施工操作人员,都要时刻将施工安全意识放在第一位,不断加强自身的安全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为此,企业自上而下都要注重人员的安全性培训,从理论到实际施工技术都要树立安全意识,在施工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例如施工前做好施工安全防护措施,不越规施工,不超时疲劳作业等等,保证施工无事故。
3.2 开展施工各阶段的有效管理
施工前,要做好包括施工设备和人员在内的安全检查工作;施工时,对于施工进度和质量要实时监督,并注意人员和设备操作的安全性;要重视施工完工时的质量验收工作。
3.3 实现对施工全程的跟踪记录
大多数企业对于施工各阶段的实时记录没有予以高度重视,为施工质量的追责和解决埋下了隐患。为此,施工企业应该将施工的有效记录提上日程,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以保障施工问题的顺利解决。
4 结束语
工民建施工质量关系到生产者和居住者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需要施工企业予以高度重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要在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先进施工技术的应用和对于施工质量的管理尤为重要,保障工程施工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保证人们安居乐业的关键。
参考文献: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路基出现沉降的问题是导致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断裂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公路工程施工中一定要保证路基的施工质量。公路工程施工面临的施工问题也非常多,很多的公路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在淤泥或者是土质疏松的土质上进行施工,这样就会出现路基的承载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软土地基上进行施工,路基出现沉降的可能性非常高,而且在稳定性方面也不能进行保证。因此,在公路工程施工中,一旦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水泥混凝土路面不会出现破坏的情况。在公路工程施工以前,要对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勘查,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技术和工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同时,要对软土地基的分布情况进行掌握,这样能够更好的在施工工艺方面进行考虑。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就是为了更好的对地基进行加固,然后消除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隐患,这样能够在施工工期以及施工进度方面进行保证。
1 粉喷桩加固软基的机理
粉喷桩加固软土技术,在进行施工的时候是要利用水泥来实现固化的作用的,利用专业的深层搅拌喷射机将粉状的材料喷入到地层深处,这样能够更好的利用钻机来实现和软土地基进行均匀搅拌的情况,在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以后,在地下会形成一个整体性、稳定性和强度都非常好的柱体,这样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才能避免出现更多的问题。软土在和水泥结合以后会形成一个强度非常好、压缩性和渗透性非常低的水泥土固体,这样也能更好的实现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的目的。在水泥和软土进行拌合的时候,水泥颗粒的表面矿物会和软土地基中的水发生水化反应,这样能够形成水化物,在吸收大量的水分以后会形成水泥石骨料。在经过了大量的化学和物理反应以后,在地基深处会形成刚度和强度都非常好的水泥土柱体,在这个过程中,物理化学反应也会出现慢慢变化的情况,因此,水泥土柱体也是会随着时间的增加出现更加稳定的效果。
2 粉喷桩的设计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2.1 设计标准
公路工程在进行施工的时候,由于其等级是不同的,在使用时间上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一般情况下,粉喷桩的基准期和公路的使用时间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的柔性路面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通常使用年限都是十五年,因此,其基准期也应该是十五年。公路工程在竣工以后,从开放使用到路面进行大修的过程中出现的沉降情况被称作为工后沉降,工后沉降有一定的容许范围,因此,在对粉喷桩进行设计的时候也要对其进行重视。在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的时候,要对稳定验算的安全系数进行确定,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保证施工的稳定性,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对加载的速率进行更好的分析,在施工过程中,速率进行调整也是对路堤稳定性的保证。在粉喷桩处理过程中,进行路段预压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预压的时候,实现预留沉降量静置就可以。
2.2 粉喷桩的设计
粉喷桩的桩径一般情况下要在五十厘米,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穿透软土地基的情况,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更多的问题,桩径的长度和桩距以及路堤的稳定性以及沉降量都有很大关系,在桩距方面,通常要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在平面上桩位可以呈现规定图形布置。为了更好的改善路堤底面的受力条件,在进行粉喷桩处理的时候,要在路堤下铺设垫层,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沉降量情况进行控制。
于沉降量小于30cm而大于10cm的位置,台前不用粉喷桩处理而直接做桩基,台后则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配合等载或超载预压进行处理。桥台处粉喷桩距宜采用1.1~1.2m,处理长度不小于5倍桥台高度,设置1/4~1/3长度的过渡段,并以采用桩距逐渐增大的过渡方法为宜。对于一般路基段,经计算如工后沉降量大于45cm,则宜采用粉喷桩处理软基,桩间距应根据经粉喷桩处理后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来确定。如工后沉降量小于45cm而大于30cm,则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配合等载预压进行处理。用粉喷桩处理路段路堤的预压高度为路槽设计高加预压期沉降量,即预压期末路槽顶面应沉到设计高,铺筑路面前无需移去预压土方量,仅需整理路槽即可。
3 施工工艺
进行粉喷桩施工的场地,事先应预平整,清除桩位处地面、地下的一切障碍物,如石块、树根等,并进行清表处理。场地低洼时,应先填粘性土,沟塘处需打设粉喷桩,应优先考虑抽水、清淤及整平等。粉喷桩主要施工工艺为:粉体喷射搅拌机械就位预搅下沉喷粉搅拌提升至离地面0.3m处重复搅拌下沉重复搅拌提升直至离地面0.3m关闭搅拌机械。
4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一、县乡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及重要性
(一)质量管理的内涵
县乡公路工程施工管理主要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施工管理主要是从公路工程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到交工验收的全部施工过程的全面管理,包括了公路施工中的劳动管理、经济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计划管理以及技术管理,等等。而狭义的施工管理主要是指在整个公路工程施工中生产作业方面的管理,如施工准备、现场作业组织、平衡生产能力、指挥调度等管理工作。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实现其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二)县乡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在县乡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质量的好坏,对县乡公路工程的施工速度和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公路工程质量,不仅会导致返工现象的产生,还会导致维修以及改造的费用增加。与此同时,如果公路工程质量差,那么就会对公路的使用寿命产生严重的影响,给社会的安全带来极大的破坏。反之,优良的公路工程质量会给社会以及人们带来丰厚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不仅能够加快工程施工进度,还能够对工程施工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而提高工程质量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就是质量管理,可见工程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二、县乡公路施工中对于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一)裂缝修补
由于温度变化、混凝土的收缩等都会引起公路产生一些裂缝,而这些或大或小的裂缝往往又会使得水、二氧化碳、盐或者是其它的腐蚀性物质腐蚀公路混凝土结构的速度加快,所以说,处理好混凝土结构的裂缝至关重要。一般对于宽度小于0.2mm 的裂缝,采用表面刷涂环氧树脂浆液的方式进行修补; 而剩余的宽度大于0.2mm 的裂缝,则我们建议通过化学压力灌浆来进行修补。
(1)刷涂环氧树脂浆液。在处理存在裂缝的公路表面时,一般使用二甲苯、酒精或者丙酮擦拭,等到干燥之后,再用环氧树脂浆液反复地进行涂刷,时间间隔3~5分钟。确保涂层厚度在1mm左右。
(2)化学压力灌浆法。这种方法都采用环氧树脂浆液和它的配套产品,施工步骤严格按照裂缝处理、埋设灌浆嘴、封缝、封逢检查、配制浆液、灌浆、封口处理、质量检查的顺序来完成封闭处理。
(二)完善对软土的处理工作
因为一般情况下软土的含水量比较大,抗剪能力较弱,承载的能力也比较差,所以对于软土通常应用以下几种方式:采用换填渗水性能好的土质,加固处理基底。而水泥或者石灰等建筑材料的稳定碎石法可以应用到稻田、沼泽和藕池等地区的路基处理当中去。也可以将白石灰粗砂应用到含水量较大的地基中,等软土的地基形成孔后,可以将放入水泥和泥沙的生石灰进行搅拌,对照着孔来填充。等到生石灰消解之后,建筑填充材料同时会膨胀,就有了挤压的效果,从而承载力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加强路面平整度
从路基开始施工时就要严格控制平整度,也要在保证压实度的同时,合理的控制外观构造平整度以及路面面层微观构造。在摊铺前应进行试铺,从而有利于指导正式施工,试铺后要确定这几种技术参数:初摊铺垫板厚度、初始仰角、夯锤压力、熨平板拱度、摊铺速度、松方系数以及螺旋输送器高度。在试铺以后,按照得出的各个参数值来调整,以此再进行正式施工,在摊铺时,应该时常检查基准线有没有被碰掉,确保传感器在基准线上移动,及时对摊铺机履带处洒落的混合料进行及时清理,以免影响平整度。
(四)对县乡公路施工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
在进行公路施工时合理的设计、科学的安排施工工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选用材料时,特别是在集料场上一定要固定,同时一定要用能保证施工进度的厂商来供料,也要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材料的级配,用这些来防止偏离其中线的距离。选取沥青材料是很关键的,一定要选取适合每项规范要求的沥青,对于沥青的指标要严格把关。近年来,因为温度逐渐偏暖,所以对于选择沥青的标号时要选取规定标准的内低标号沥青。
(五)要控制好施工标准
工程师应该要严格的遵守其标准,在路基施工中控制好路基和基层的密度以及强度,以便它们有良好的稳定性。要严格控制原材料的技术指标,防止在板块混凝土浇筑中出现过振以及出现分层离析的后果,不然会导致板块有裂缝的出现。因此,在振捣时要不得随意加密振点和漏振,防止由于过振而出现的混凝土分层现象。此时要采取碾压式的干硬性混凝土,同时也要事先留出符合标准的伸缩缝。公路工程质量是确保公路施工工程的发展最关键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减弱病害对公路质量造成的不好的影响。我们要在公路的施工建设当中融入高质量的施工技术,因此才能够确保以最好的方案解决公路的病害问题。
三、县乡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县乡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控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实现县乡公路工程质量的基本保障,对于工程质量管理的参与者,需要明确责任,构建责任范围内质量管理体系,实行承包人责任制,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状况不断改进施工方法和工艺,严格实行自检制度,将质量控制过程放到施工过程中。同时,还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及相应的奖惩制度,保障工程施工质量。
(二)规范设计变更程序,有效控制施工质量
重大设计变更的报批程序要按照规定进行;非重大设计变更也需由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和监理机构三方共同参与会审处理或者由设计单位授权监理机构进行委托审批;对于设计施工图纸中的疑问,可由施工企业通过现场监理技术人员上报业主或设计单位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要求说明等。
(三)加强质量控制意识、提高质量控制手段
实行全员工程质量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员工自己工作范围,在工程质量方面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奖优惩劣,确保每个员工的工作质量,结合工程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专项培训,加强质量控制人员的控制手段,提高责任意识。
(四)严格加强施工过程跟踪质量把关
工程质量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现场跟踪检查而发现的。要做好现场检查,质量管理人员就一定要腿勤、眼勤、手勤。就是要勤跑工地,勤观察,勤记录,要在施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减少经济损失。质量管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随时抽查一些项目,如混凝土的砂石料、水的称量是否准确,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是否达到规范要求,模板的搭设是否牢固紧密等。施工中遇到质量难题,质量管理人员要同施工人员一起研究解决;出现质量问题,不能把责任一齐推向施工人员。质量管理者只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做到工程质量管理奖罚分明,措施得当。
结语
公路工程在不断的发展中,对于工程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我们一定要牢固的树立好质量意识,增强责任感;认真做到工程管理规范化,工程质量优良化,杜绝不合格工程,争取多创优质工程。只有这样,县乡公路施工的质量管理,才能走上正常的轨道。
参考文献
2陕西省公共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相关体系
2.1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政策。2010年后我国预算绩效管理逐渐被重视。2010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强化预算管理,优化预算支出结构,实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2011年,财政部首次召开全国预算管理工作会议,《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2013年,预算绩效管理开始发展,开始探索研究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2014年,预算绩效理模式扩展、质量提升,推进信息建设以及第三方机构建设。2016年,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实现中央部门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开启了绩效监控职能,开展重点绩效评价工作并向社会公开。2018年,加快预算绩效改革步伐,建立并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三个目标,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资金使用效益。2.2陕西省预算绩效管理政策。陕西省政府2012年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四管齐下”,建章立制,《陕西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印发预算绩效工作考核办法》等相关文件;以点带面,上下联动,落实责任,坚持“谁申报,谁负责,谁实施,考核谁”四项原则。2013年开始,全面推进预算管理绩效,出台陕西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增开远程网络培训,通报约谈。从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做好结果应用三个方面重视绩效管理。2017年,全面开展省级部门整体支出以及市县财政的绩效评价,不断扩大绩效评价覆盖面。2.3总括。陕西省的预算绩效管理紧跟着国家的发展步伐。我国2010-2011年开始全面推进预算管理工作,陕西省2012年开始推进;2013-2015年间,我国预算管理开展重点领域,范围逐渐扩大,陕西省同步进行;我国预算绩效目标于2016年全面覆盖,陕西省于2017年实现全面覆盖。可以看出,陕西省预算绩效工作发展速度较快。
3陕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现状
3.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构不合理。陕西省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重点放在了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但科学技术、节能环保、交通运输方面预算支出较少。陕西省近四年在科学技术上的支出均是最低,其还未真正重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生态环境日益变差,政府对于节能环保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同时,城市交通拥堵也说明政府应调整交通运输方面的预算支出。3.2绩效评价制度不健全。绩效评价办法与评价制度的不健全很容易导致评价结果失真。就一般公共预算而言,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没有制度规定的约束容易使工作人员带着主观思想做评价,不能做到深层次的分析,降低评估效率,忽略评估实质,造成评估工作流于形式,评估结果失真,没有参考价值。3.3绩效评价结果利用率低下。绩效评价结果利用率低下很难对资源优化配置起到建设性作用。现行的评价流程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度,评价人员在搜集资料、主观判断、分值计算等流程中,很难保证每一个流程都做到无错。而对于评价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都只是查找原因,解决问题,后期很难对评价结果做到很好的利用。
4完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绩效管理的建议
4.1调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构。我国正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应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加大此方面经费投入,同时,在保证教育与社会保障等方面预算支出的同时,根据每年的不同情况调整各项目之间的关系,使节能环保与交通运输项目也能有充足的资金。这样更利于地区的平衡发展。4.2完善绩效评价制度。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制度不仅能规范评价工作,减轻评价人员的工作难度,同时能提高评价结果的质量。政府应对各个项目建立完善的绩效目标管理制度,建立适合项目本身的绩效评价体系,在方法上可引入公众或专家参与的第三方评价,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使评价结果能更加精确,更有利用率。4.3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充分利用评价结果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效益。建立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数据库,将各年各项目数据录入,数据共享的同时,能清楚的了解各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使用效益,及时调整预算支出结构,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公开绩效评价结果,社会公众监督,有利于发现绩效评价中的问题,提高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绩效管理。
5结论
建立完整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绩效管理体系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陕西省预算支出绩效管理体系基本健全,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些许问题,需加以重视,进一步完善制度与体系。
鉴于建筑工程对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密切相关性,我们必须通过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来建造符合人民质量需求的建筑工程,下面我们就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展开论述,从而为保障工程高质量建设提供明确的理论指导。
一、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做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基础
(一)做好工程的技术交底工作。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设计图纸以及施工合同是工程施工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工程的设计图纸是综合性的考察完工程的实地情况以后进行绘制的,期间既考虑了工程的科学合理性又考虑了实地的环境条件。了解设计者的真实意图有助于在合适的地段选择合理的施工技术,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施工合同是工程开发单位与施工单位就工程施工达成的协议,期间包含了工程施工的每一个方面。了解施工合同有助于施工单位根据工程建设的标准以及合同要求来具体的选择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方式。
(二)合理的组织安排施工人员。施工人员是保障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性要素,其中既包括技术人员也包括管理人员。比如说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连续性的作业,提前组织施工人员并实施明确的分工和划分质量责任有助于建筑工程的连续作业和按期交工。在关键性的工序上还应该安排技术素质过硬的施工技术人员并且行使严格的监管,这也能很好的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三)编制好施工技术方案以及施工计划。在编制施工方案的时候,需要全面考虑,内容主要有质量检测、组织策略、工艺流程、施工的技术方案等等。工程施工方案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了工程的施工质量,这对于工业建筑工程来讲是一个核心部分。因此,在编制施工方案的时候,必须把质量控制作为一个重点来进行设计,对于施工存在的经济效益以及难题等,要在施工方案设计的环节给予正确地控制,实施有效的技术、经济、管理、操作、工艺等措施,以保证工程符合质量要求。
质量管理计划是专门针对施工的过程进行的管理计划安排,具体的做法主要为对施工的环节进行细分,并安排具体的管理人员,科学合理的根据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工期进行质量上的监督与控制。制定质量管理计划对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水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做好施工计划也能切实的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水平。
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
工程施工阶段是工程实体实施建造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是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同时这个阶段的影响因素也比较众多,比如说工程用材料、机械设备、施工人员、管理水平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势必会给工程综合质量造成影响。这个阶段的主要措施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工程用材料的质量控制以及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首要条件。(1)提高工程采购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施行岗位竞聘制的管理方式,明确责任划分。(2)加强工程用材料的现场保管能力,防止自然灾害以及人为事故给材料带来的损失。(3)根据工程的切实需要编制工程用机械设备的计划方案,合理的租赁和采购工程机械设备,防止机械闲置的现象出现。
(二)做好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是影响工程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环节,毕竟现场施工才是直接构造工程主体的重要建设过程。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主要从施工人员管理以及施工技术的管理两个方面着手。主要的做法一般有:(1)安排足够的施工管理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对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天候的监督管理,对于不符合施工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的施工行为坚决制止和纠正。(2)对于工程设计变更应该及时地进行审查,确保设计变更更能符合实际的工程建设需要。(3)建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的评价机制,对现场管理的漏洞和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调整与巩固,确保现场管理始终处于最高的水平。
(三)做好工程施工阶段关键技术的管理工作。当前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以及钢结构施工技术运用的越来越普遍,加强对这些施工技术的管理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工程的质量水平有着重大的作用。主要的做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组织技术水平过硬的施工团队,并不断的对施工团队进行技术培训的考评,务必确保施工技术的先进性,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还应该设置技术顾问。另一方面,做好关键施工技术的试验和模拟工作,比如说混凝土强度试验以及钢结构建筑的计算机模拟建设。做好关键技术的管理工作,可以保证施工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从而保障工程能够达到所要求的质量标准。
本文主要从工程施工的准备工作以及施工阶段的一些加强质量控制的措施来综合性的论述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当然具体的措施还需要我们根据工程的实际建设条件以及相关单位的工作能力来综合性的制定。
桩基础是在高层建筑物和重要建筑物工程中被广泛采用的基础形式,桩基础的作用是将上部结构较大的荷载通过桩穿过软弱土层送到较深的坚硬土层上,以解决浅基础承载力不足和变形较大的地基问题。桩基础具有承载力高,沉降量小而均匀,沉降速率缓慢等特点,它能随垂直荷载、水平荷载、上拨力以及机器的振动或动力作用。现结合施工中的实际情况,对桩基础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施工工艺的合理选择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主要施工工艺形式有柴油桩机柴油锤击入桩法和静压桩机液压压入法两种。现将两种工艺的相对优缺点做一比较如下,从而可根据实际的工程情况选用合理的打桩机械。
环境污染:锤击桩机一般采用柴油机驱动,打桩施工噪声、油烟大,对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为了减少环境污染,可选用静压桩机。
振动沉桩设备简单,不需要其他辅助设备,对比静压桩机机身配重重量大,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搬运方便、费用低的优点。并且对土层的扰动没有静压桩机突出,对周围浅基础的建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对较硬砂土夹层的穿透能力:由于这两种机械对桩的施工机理不同,导致遇到较硬的砂土夹层时,锤击桩机对硬夹层的穿透能力要比静压桩机强。
终压值控制的直观性:静压桩机的控制台配备有压力读数表,通过该表的读数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压桩时的瞬时压力有多少,方便终压控制;而锤击桩机在终压控制上是靠桩的贯入度来控制,相对于静压桩机来讲,不是很直观。
试桩应注意的问题
试桩是衔接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基础设计与施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必需环节,以确认并解决打桩过程中,实际地质情况是否与地质资料符合,打桩的机械是否能正常施工,实际打桩的终压控制是否能满足设计要求等技术问题,从而确保后续打桩施工能较顺利地进行。
对于锤击桩机,应检查其桩锤重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对于静压桩机,应检查其桩机压力表读数换算表是否有效可靠;
对于试桩桩位,应选取在尽量靠近地质勘察资料技术孔的位置,或是地质较薄弱的位置,或是承受上部结构受力的重要位置,所选取的位置应具有代表性;
对应地质勘察资料,观察施工过程中桩进入各个相应土层的反应是否与地质勘察资料相符合。
桩基竖向偏差的控制和处理
桩基施工中,对桩的偏差必须严格控制,尽可能地使工程桩标高同设计一致,特别是
对于承台及条形桩,桩位的偏差都将产生很大的附加内力,从而使基础处于不安全状态。实际施工中,我们控制桩项标高的允许偏差为-50+100mm,但在现实中,偏差这么大将引起繁重的施工任务及损失。当桩顶标高高于设计标高,则需要劈桩,特别对于高强预应力管桩来说,桩顶有桩帽,劈桩既困难又不经济;而当桩顶标高低于设计标高时,又需要补桩头,这既影响工期又增加造价。
桩间距的控制和处理
为了避免挤土效应对成桩质量的影响,施工中应和设计沟通好控制桩间距在允许范围之内。如桩间距过小,考虑到施工的实际情况,采用跳打方式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首先应考虑调整布桩。
桩基础的施工测量
桩基础施工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把设计总图上的建筑物基础桩位,按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准确地测设到拟建区地面上,为桩基础工程施工提供标志,作为按图施工、指导施工的依据。桩基础的施工测量的技术要求是:
1发展趋势
工程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以工程规范检验为主的“后验”式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现代工程施工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建筑工程项目位置固定,是呈多面体行分布的一种人工构筑物,且形体庞大、复杂多样,材料品种众多,数量巨大,整体难分,不能移动。由此导致建筑工程施工的流动性、单体性而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生产周期长,易受气候影响和外界干扰等特点。因而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更难以控制。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高、大,这样对建筑基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桩基础的应用日益增多。其中又以钻孔灌注桩应用最为普遍;在基坑工程中无论板式还是重力式支护体系,均大应用各类灌注桩、搅拌桩、粉喷桩、旋喷桩、地下连续墙等;在处理软基础时,也会经常应用到砂桩、碎石桩、夯扩桩、高压喷射、振冲等。新的机具和新的工法不断出现,成为地基基础工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基础施工的新发展是:后压浆技术;多分支盘技术(多次扩孔混凝土灌注桩);干钻(旋挖)成孔技术;异型孔;新设备。
2 基坑施工技术的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基坑工程技术发展迅速,到80年代后期,大量的城市高层建筑都建有1一3履的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通常为6~15m。基坑工程成为建设工程中数量多、投资多、难度大、风险也大的领域,引起了工程界的广泛重视。基坑的围护结构:目前主要有桩式和墙式2种。桩式围护结构分为连续的板桩结构和分离的排桩结构。板桩结构目前使用较少。排桩多用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墙式围护结构一般采用地下连续墙。分离式排桩结构有时采用横挡板、砖墙、钢丝网水泥砂浆或喷射混凝土等围护桩间土的稳定。浅的基坑可以采用重力式水泥土挡墙。桩墙式围护一般采用悬臂式挡土结构、内撑式和锚拉式支撑等。目前基坑开挖的方式有无支护开挖、支护开挖和坑壁土体加固开挖。基坑开挖不是一种简单的土方工程,它关系到基坑的安全、经济等方面。专家在总结上海地区深基坑工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坑开挖中“时空效应”的理论和方法。即在施工时应按基坑的规模、几何尺寸、支撑形式、开挖深度和地基加固条件,提出详细的开挖和支撑的施工顺序,做到分层、分块、对称、随挖随撑。利用土体自身强度控制地层位移,作为解决软土深基坑稳定和变形,满足保护环境,达到安全、经济的目的。上海地铁站、高层建筑地下室深基坑工程中,凡是对基坑变形控制要求较高的,采用这种方法,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基坑支护的主要方法有:重力式挡土墙;桩(墙)锚结合;土钉墙;拱墙支护;组合支护。当基坑支护结构作为永久性工程的一部分时,基坑的设计要满足永久工程的要求。传统的基坑工程主要考虑基坑开挖后边坡的稳定。由于环境保护和安全的要求,当前基坑工程主要是控制变形。我国正在编写基坑工程全国性的行业标准,广东省、上海市、武汉、深圳等地编制了地区性的基坑工程标准。
3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
质量控制即采取一系列检测、试验、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按照计划和质量改进的要求,确保合同、规范所规定的质量标准的实现。根据建筑施工的特点,在控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
(2)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的原则;
(3)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4)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的原则;
(5)坚持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4 常见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4.1施工质量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基础工程的质量包括设计质量、施工质量和检验质量,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对工程质量发生影响和作用,但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有偶然性因素和异常性因素,前者是指由于随机性因素造成材料、材质、施工等微小差别而产生的质量波动,但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波动影响不大,在各工序的控制之中。后者是指那些凭借一定手段或经验完全可以发现与消除的因素。如原材料材质不合格,尺寸超过允许偏差,施工工艺编制不合理,操作者不按技术规程或施工程序施工,作业环境不符合工艺要求,施工设备、检测器具不符合规范要求等,都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异常性因素。异常性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比较大,对工程质量的稳定性有明显干扰。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分析它们,并制定措施实施人为控制,消除这些因素。异常性因素的构成很复杂,可概括为以下5 个方面:人的因素;材料、构件、配件的因素;施工机具的因素;施工工艺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因素。
4.2 基坑、基槽的开挖
(1)挖土出现边坡塌方。其主要原因是放坡不够;未采取有效降、排水措施,使土层受水后降低内康力而失稳;边坡顶部堆载过大或受振动影响,使土体失稳;开挖方法不当等。
(2)基坑(槽)受冻,破坏持力层土质。基主要原因是坑(槽)暴露未做保温覆盖,基础施工完未及时回填。
(3)基坑(槽)超挖基土。其主要原因是底标高未控制好,运输机具直接进入持力层,扰
动基土。
(4)填土出现软塑状态的橡皮土。其主要原因是回填的土料含水率过大或在含水量过
大的原状土上回填,在夯(压)时表面土层水份散发结硬,而下面土的水份难以散发,形
成软塑状态的橡皮土。
(5)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其主要原因是土质不好,含水量过大或过小,填土
虚铺厚度过大、夯〔压)遍数不够或夯(压)机具能量不够。
(6)回填土将基础、墙体挤动变形。其主要原因是单侧回填,使基础、墙体受到较大的侧
压力;墙体两侧回填土的设计标高相差较大;靠基础墙的一侧堆荷过大或行走重型机
械,形成单侧压力。
4.3 干作业成孔灌注桩
(1)孔底虚土过厚,超过规范端承桩≤50mm,摩擦端承或端承摩擦桩≤100mm,摩擦桩≤300mm的规定。其主要原因有:
①在松散填土或含大量杂物的土层、以及淤泥松散砂石夹层中成孔,土体易塌落;
②钻杆不直,钻进进晃动,加大桩孔,提钻时漏土;
③孔口积土未清理而回落,孔口未盖好或孔口土被扰动掉落;
④放混凝土漏斗或钢筋笼时,孔口或孔壁被碰掉人;
⑤浇混凝土前.土被水冲刷成或孔璧长时间暴露.水份蒸发.孔壁土塌落。
(2)混凝土桩身有蜂窝、空洞、夹土等缺陷。其主要原因有:
①混凝土浇灌时振捣不实,产生蜂窝、空洞;
②在浇部分混凝土后才放钢筋笼,碰掉孔壁,使土掉入孔内,再浇棍凝土后.造成桩身夹土;
③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原标材料质量有问题.计量不准确造成桩身强度低。
5 预防措施
(1)根据土质.按规定放坡或加支撑;
①边坡土缘堆荷距坑边距离应根据挖土深度、边坡坡度和土的性质来确定,一般情况下为0.8m以外,且高度不超过1.5m;
②在施工方案中,应有地面排水措施,坑〔槽)上口应有挡水措施,防止地表水浸泡;
③对地下水要有可靠的降水措施,防止地下水浸抱;
④对旧人防坑道、旧地下管线要进行封锁堵,防止下雨灌水泄人基坑;
⑤对靠邻近旧房开挖坑(槽)、深基坑时,应有可靠的支护措施;
⑥掌握地下管线情况,采取措施,避免管线渗漏;
⑦不得随意掏坑(槽 )底壁。
⑧连续施工,不让坑(槽)底暴露时间过长,对坑(槽)底应预留一定翻松层保温并覆盖;
⑨对已浇垫层、底板、暖沟应覆盖保温;
(2)基础施工完应及时验收回填。
①测量要准确。在挖到距坑(槽)底50cm时,定出基底基准线,在坑(槽)壁上每隔3m钉水平控制尺杆来控制至底标高;
②机械挖土至底标高30cm左右时,改作人工开挖修整至设计标高。如不能立即进入下道工序时,该30cm土层暂不开挖.待下道工序开始前再挖;
③施工运输机具不应直接进入坑底持力层,扰动基土;
④当发生超挖进,不得用虚土回填。
⑤(回填前清理基底,排除地表水,降低地下水位至基底下0.5m以下.确保基底干燥;
⑥施工前应通过击实试验确定最佳含水率,在施工现场以手握成团、落地散开为宜。
⑦严格控制土的有机质含水量不超过8%,不得用淤泥质土、杂土做填料;
⑧严格控制土的含水量,当含水量过小时,应洒水湿润,当含水量过大时,应翻松晾干.采用渗干土、石灰粉来降低土的含水率,或换土回填;
⑨分层夯(压),土的铺厚度要根据夯(压)机具能量大小来确定,一般人工打夯不超过25cm,动力打夯不超过30cm.机械压实不超过30cm;
⑩夯(压)遍数应符合设计以密实度的要求,夯(压)密实度应按设计规定,经过试验来确定.夯(压)后应分层取土样试验。
(3)基础侧同时分层回填两侧坡土高差超过30cm;
①当两侧回填土的设计标高相差较大时,可在另一侧加支撑顶牢;
②回填土应在场体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回填;
③尽量不在基础一侧堆荷或行走重型机械;
④对因回填土造成基础墙体变形、开裂、轴线偏移等,应作为质量事故来进行处理。
⑤回填土应分层夯填密实;
⑥在台阶、花台混凝土垫层中加钢筋网.防止开裂。
⑦施工前要探明工程地质条件,尽可能避开易塌孔的地点施工,或改用其他成孔方法施工;
⑧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要经常检查钻杆、钻头,保证钻杆垂直不弯曲,钻进不晃动;
⑨及时清理孔口积土,成孔后将孔口盖好,人或车辆尽量不要在盖板上通过,避免扰动孔口土体;
⑩应竖直放入混凝土漏斗及钢筋笼,不要碰掉土壁;
(4)成孔后尽快浇筑混凝土;
①对孔底虚土可用勺钻取土,如仍达不到规范要求.当为松散砂石时,可先用孔底灌浆拌。合,后浇混凝土;对虚土层亦可用孔底压力灌浆来处理。
②混凝土要搅拌均匀,定量加水,参入外加剂,保证其和易性,并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浇灌;
③浇灌混凝土前,必须先放好钢筋笼.严禁将土及杂物参入混凝土中;
④施工前必须对原材料进行检查,不合格材料不得使用,混凝土配比单应由试验室提供,现场原材料必须按重量严格计量;
⑤如己发生质量问题.应会同设计人员研究处理。
6 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6.1 质量、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质量、安全与生产(施工)构成三位一体的关系。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构成了“工程产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管理体系,内容上三者有很多相互包容的成分,在管理方法上它们有很多共通性。例如,在ISO9000 规定的质量体系中,有不少包含或涉及安全的问题;ISO9004 要求,为了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减少质量责任,应识别和重视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力求使质量责任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减少质量责任事故。因此,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应同安全管理与施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6.2 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的过程
建筑工程项目是由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所组成的。工程项目建设则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的。显而易见,质量控制是从工序质量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也是一个由对投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开始,直到完成工程质量检验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过程。
6.3 现场质量检查控制
(1) 开工前检查
目的是检查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开工后能否连续正常施工,能否保证工程质量。工程实施计划和施工方案是否确定;工程的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查频率和方法是否明确;材料、机械、设备、劳力及现场管控人员是否落实到位;检测仪器是否备齐并可靠有效;提供放样测量、标准试验、施工图等必要的基础资料是否到位等。
(2) 工序交接检查与工序检查
工序交接检查应建立制度化控制,坚持实施。对于关键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在自检、互检的基础上,还要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工序交接检查,以确保工序合格,使下道工序能顺利展开。凡工序检查不合格,必须采取措施,使其达到合格要求后,方可开始紧接工序的施工。
(3) 工序检查程序
(1)应与合同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的分项所含内容相一致;
(2)应与技术规范规定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相协调;
(3)应与国家或合同规定的验收标准、检验频率和检验方法相配合;
(4)工序检查宜采用框图的形式,以便直观并应与相应的检查记录、报表、证书等相配套。
(4) 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的检查
应按规定程序和要求,经检查认可并签署验收记录后,才允许进行下一工程项目施工。其控制的具体要求是:当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完工后,自检人员应再进行一次系统的自检,汇总各道工序的检查记录及测量和抽样试验的结果,再提出交工报告。
(1)成品、材料、机械设备等的检查主要检查成品、材料等有无可靠的保护措施及其是否落实而且有效,以控制不发生损坏、变质等问题;检查机械设备的技术状态,以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可使用状态。
(2)巡视检查
对施工操作质量应进行巡视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追踪检查。
6.4 现场质量检查控制的方法
(1) 测量
测量是现场控制,特别是质量控制必不可少而又十分重要的手段。测量包括的内容很多,如定线控制测量,施工放线测量,控制工程位置;高程、尺寸及其线型的测量,各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工程段落或总体工程项目中的中间交工和竣工验收时的测量检查等等。这些测量的成果必须确保精度规定要求,并应取得监理工程师的认可。
(2) 试验
试验包括的内容很多,如对各个工程项目的材料、配合比、强度等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各项工程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能及使用功能如平整度、抗滑能力等达到规定要求。
(3) 观察
观察是指对施工现场所进行的施工活动进行全过程或部分关键过程(如全工序或工序中的某一关键环节)进行观察,检查操作程序或操作方法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控制纠正。
(4) 分析
分析是指对施工现场所展开的施工活动情况及有关收集得到的数据,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如直方图法、因果分析法、列表比较法等对其整理分析,以控制施工的质量、进度等,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和偏差。
(5) 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