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2-29 16:21: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篇(1)

水的三态变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熔化:冰雪消融;凝固:水变冰;汽化:蒸发(晒衣服)、沸腾(烧开水);液化:水开后,壶嘴有“白气”,自来水管和水缸出汗,雾和露的形成,冬天窗户上的水汽;升华:冰直接变成蒸汽;凝华:冬天室内窗户的冰花,霜和雪的形成.学生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不用刻意的观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学生的这些经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手段,引导学生用规范、科学的语言把所获得的认识上升为科学概念并表达出来.

学习水的三态变化前,应该先引导学生就物体的三态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小游戏的设置,让学生就液态、气态和固态的物质,特别是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进行举例,并对举例子数最多的小组进行奖励等.

单纯的物态变化概念的讲解会过于枯燥且让学生难以掌握其知识.可用一些小实验来展现物态变化的过程.如把课前准备的冰放在烧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可观察到固态冰逐渐变成液态水,由此引入熔化的概念;上课前可抹一些水在黑板上,过一段时间后,液态水变成了水蒸气看不见了,由此引入汽化的概念.

另外,多媒体的图片、视频直观展示也是让学生理解三态变化概念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放映雾凇、冰花的美丽画面;播放黄河冰凌解冻的视频等.

总而言之,学生学习时,除了要看课本中的概念外还要对生活中所见的物体进行归纳和区分,把握液态、固态、气态三态的不同特点以及对应的三态变化,从而真正掌握、理解六个物态变化概念.

二、引导自主探究加深知识理解

水的三态包括了水、冰、水蒸气.这三种形态的水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但对水如何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如何液化成水很多学生却不甚了解.教师在教学水的汽化和液化这一模块上,可以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补充总结的教学模式.

液态水汽化成水蒸气主要有水的沸腾和蒸发两种方式.在水的蒸发中,不同条件下水蒸发的快慢不同.要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在教学中适当的设置物理实验,使学生参与到物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中来.如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比常温下和加热下的水哪个蒸发比较快;对比表面积大的和表面积相对小的等量的水哪个蒸发快;对比水面有气流和无气流的水哪个蒸发得比较快.这几个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实验操作较简单,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很快就可以得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温度以及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都有关系,且液体表面积越大、温度越高、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越大,液体蒸发越快.然后让学生运用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的结论讨论湿衣服怎样晒干得快?刚洗过的头发怎样才能干得快?把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学习水蒸气变为水的液化过程时,可让学生分别对着温度较高的手掌心和温度相对低的课桌面哈气.从掌心上基本没有水出现和桌面上明显出现水的现象,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水蒸气必须遇到温度比它低的物体才能液化成液态水.

设置这种类型的实验不需要过多的课堂时间,同时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自主的实验探究得出物理规律,见效快、易理解、印象深.

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自我的发现进行阐述,对他人所阐述的发现进行提问等.教师应对学生的发现进行肯定或者是完善,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让其感受到物理知识的普遍性和可用性,激发其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三、借助物理实验加深知识理解

物理实验特别是学生实验,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和验证物理规律、加深对知识理解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详细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一些问题后,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认真讨论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

探究水的沸腾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烧开水)出发,引导学生对烧水过程中,水的温度怎么变化;声音怎么变化;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怎么变化等提出猜想.然后学生分组针对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让各组派代表讲解他们设计的方案,使同学们的不同想法能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出来.在进行实验时按照上述的猜想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绘制温度-时间图像.通过上述探究学生可自主得出水的沸腾的条件和特点.

在探究冰的熔化时,引导学生把冰砸成小块装入试管内倒入约5毫升的水并把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中将试管挂在支架上.当冰开始熔化成水时整个熔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 ℃不变,待全部冰熔化完后水的温度才由0 ℃迅速上升并一直达到室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冰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冰开始熔化时的温度是0 ℃;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冰全部熔化为水后,继续吸热,温度升高.然后根据冰熔化过程的探究结果,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推断晶体凝固的特点,实现知识的迁移.

篇(2)

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时,我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静谧的月夜情境,然后播放几种不同的声音。考考大家的听力:你听到了几种声音?你能学学它们发出的声音吗?面对熟悉的声音,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并惟妙惟肖地模仿出听到的各种声音,学生学习的热情一下子就迸发出来了。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接下来,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的白纸、钢尺、皮筋、鼓、音叉、小泡沫块等有代表性的材料。通过三组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一,用不同的方法,让一张白纸发出声音;实验二,观察比较钢尺、橡皮筋发声过程中的现象;实验三,观察体验音叉发声时的振动。这样三组结构材料的提供,既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实验材料,还让学生感受到自主探究过程中的乐趣,物理探究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教给有效的探究方法,提高物理探究的效率

初中生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所限,考虑问题和制定研究方案时,常常缺乏周密性和科学性,影响了物理探究发现的效率。

如,在教学《测量力的大小》一课时,由于之前学生没有使用过弹簧测力计,在学生进行实际测量之前,先指导学生观察测力计的结构,并正确演示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然后把一些操作要领用课件投影打出来。请学生再次演示,让全体学生对照操作要求指出它的优缺点。这样,学生在后续测量中就比较顺利,不仅巩固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还丰富了学生的感性J识,知道提起一个苹果、一个钩码、一个鸡蛋等常见物体需要多大的力。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探究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三、实施激励性教学评价,培养有效探究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学生每一次成功都会产生自我激励,增加其后续探究的动力。对于物理探究未能获得成功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决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责备,而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探究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励其进行再次思考和不折不挠的学习精神。

四、习题讲评善于归类

习题评讲课是一种常见课型,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帮助学生纠正错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完善学生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帮助教师找出平时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总结反思,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一个完整的物理习题评讲课应包含以下四步。

1.注意观察,确定目标

目标是习题评讲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评讲时,根据学生在习题过程中暴露的知识、能力等方面问题,有的放失地予以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需做充分准备,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提前发考卷等方式,让学生明确讲评内容。此外,教师还要多了解错题成因(基本概念理解不到位、原理和规律应用不熟练、思考方法上存在着缺陷、解题习惯差等),尽可能掌握与评讲相关的第一手

资料。

教师要根据第一手资料来确定评讲课的教学内容,使之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从而增强评讲课的学习效果。评讲应着重讲解正确的解题方祛,全面、具体、透彻地分析错误原因,降低二次错误率。

2.抓住重点,内化吸收

(1)重点突出

习题的讲解需要突出重点。所谓重点,就是指学生在习题过程中常犯的错误。教师要透过表面现象,抓住问题本质进行开放、发散、引导讲解。

(2)恰当启发

在习题讲解的时候,教师的侧重点主要放在解题思路的分析和点拨、再现正确的模型、形成正确的推理等方面。那么针对代表性问题,就要进行精心设疑和点拨,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启发。

(3)注意归纳

教师要注重知识点的归纳,对同类问题进行总结,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具体可按三种方式归类,按知识点归类、按解题方法归类、按错误类型归类。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学生容易混淆六种物态变化。不能准确区别吸热放热等情况,下面有这样一道题,主要区分液化和凝华。如,下列现象中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正确的是( )

A.春天早晨空中出现的雾是汽化、吸热

B.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是蒸发、放热

C.秋天早晨草上出现的露珠是液化、放热

D.干冰灭火器用来灭火,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放热

学生容易分析错误。要正确理解汽化、熔化、升华吸热;液化、凝固、凝华放热,尤其要区分液化是气态转化为液态,凝华是气态转化为固态。归类一些自然现象所伴随的物态变化,比如,露的形成是液化,霜的形成是凝华,雪的形成是凝华,雾的形成是液化。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101-02

初中物理学科知识抽象、复杂,对于初中生来说枯燥、晦涩,更不容易建立一个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和记忆内化链条。作为一种教育信息化的现代教学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引入“思维导图”,能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认知方式,辅助教师展示物理知识的规律和关系,辅助学生将零散的物理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形成一个个“主题中心、放射链条”的图文并重的思维模型,进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增强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1 深入了解思维导图软件功能,发挥辅助教学功效

制作思维导图的软件很多,如MindManager等,可通过功能强大的思维导图软件,通过电脑强大的绘图、文字和链接功能,可准确清晰地表现物理概念、物理实验、物理规律等知识链条,勾勒出准确、条理、系统的知识结构图,并灵活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这样既有利于教学辅助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也利于学生整理学习提纲和完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思维导图软件功能丰富,通过点、线、图标、标注、链接、结构图、组织图等元素,可创建内容多样的可视化的初中物理知识逻辑图形,并以一个物理知识主题为中心,四周辐射画出若干放射线――逻辑关系层级线条,把围绕某个物理知识点的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知识点都用图文表现出来,并把相应主题的关键词着重用颜色或标识标记出来,辅助建立物理知识记忆链条,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结构图,有效辅助教学提升物理教学质量[1]。

初中物理教师要切实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素养,深入了解思维导图软件功能,充分发挥其最大辅助教学功效,为全面提升物理教学有效性服好务。

2 灵活应用思维导图提升教学有效性和学习效率

应用思维导图辅助物理教师备课 灵活应用思维导图可以高效帮助物理教师备课,把传统书本教材的线性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转化成非线性网状的知识结构图,高效地辅助教师分析物理教材,并有效地结合思维导图进行教案设计,从整体物理知识体系上反映整个教学流程,条理更加清晰,更有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

如在备“物态变化”一课时,就应用思维导图把物态变化的三种物质气、液、固相互之间的转化概念、过程、条件、现象、定义、规律等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以最精炼的知识点关键词标识思维导图的每一条思维线路和层级,形成这节课完整的知识链条――三态六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物理教师以此为参考理清物态变化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和关键点,效率更高地备学生、备小组探究、备习题,完成高效的教案设计,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2]。

应用思维导图制作教学辅助课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已深入物理课堂教学当中,能大大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最常用的课件制作是PowerPoint演示文稿,而思维导图的介入能有效弥补传统课件无法展示整体教学流程和思维的全面进程的不足,更高效提升课件辅助教学质量。并且思维导图软件可以生成图片或SWF等文件格式,作为课件素材可灵活地应用在其他课件软件平台里,这样就可充分发挥左右脑功能,把物理规律鲜活而直观地展现出来,辅助学生理解和内化物理知识点。应用思维导图软件功能优势也可以单独生成物理教学知识片段,形成一个小的辅助教学课件模块积件,如物体浮沉条件、滑轮、功、压力等。通过这些简单高效的思维导图课件,能让学生有效而快速地掌握这些复杂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更刺激学生头脑思维风暴,理解、记忆、内化物理知识点。

应用思维导图完善物理知识体系 初中生刚学习物理知识,通过传统手段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对每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把握得不是很精准。而通过思维导图就可以梳理物理概念、规律、原理,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纵横向联系。通过思维导图形成的以中心物理知识点为核心的树状知识结构,可辅助学生快速建立完整的知识点内在关系图,完整而有效地建立一棵“知识树”,加强学生学习的有意义记忆,推动学生完善物理知识体系,高效理解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如电和磁物理知识,就通过电流的磁场和磁两条主干引申展开,分别延展到磁效应、通电螺线管、磁体、磁场等第二分支,再按着相应的物理分支,犹如一棵知识树的枝叶,最后细分到物理基础知识,形成一棵完整的电和磁的知识体系树。这样一目了解,全面具体,完善充实了本物理知识的体系结构[3]。

应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物理学习效率 初中生通过应用思维导图可辅助预习新知,记录预习疑惑,实时记录课堂动态知识生成点,方便学生复习,积累课后反思笔记,从一个完整的物理学习流程即学前、学中、学后提升学生物理学习效率。相对于常规学习笔记而言,应用思维导图全程能有效跟踪学生学习状态,篇幅短小、重点分明、层级明晰、结构紧凑,更利于学生预习、复习、反思、总结、内化物理知识点。同时,思维导图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理清头脑里的物理知识链条,充分理解教师所讲解、演示、解析的物理原理和规律,也方便学生按着思维导图的结构展开联想,进行推演,强化思考,迁移知识。

另外,在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所精心绘制的思维导图,在学生复习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很快理顺一阶段乃至一学期的物理知识体系,助推学生把握关键点、重难点,查漏补缺、消化理解、记忆掌握,更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和趣味性,大幅提升学生物理学习的整体质量。

3 理性应用思维导图,提高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效率

思维导图不是万能的,物理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图时要避免陷入理解应用误区,消除画蛇添足应用效果,提高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效率。思维导图仅是一种物理思维、学习形象化的手段,那就不仅限于思维导图软件精致的效果,传统手绘的思维导图更能抓住瞬间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火花,更方便有效地记录和整理。另外,思维导图辅助教学效果的充分体现是需要优秀的强大归纳和表达的思维导图作品支撑的,粗糙滥造的思维导图反而会扰乱正确学习思维和思考角度,会对优质教学和高效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既需要有足够的物理专业知识和系统思考的能力,还需要不断训练和积累,才能理性应用思维导图,增强辅助教学、支撑学习的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应用思维导图,发挥思维导图的功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发挥重大的辅助教学作用,能体现出物理学习思维过程,充分展示物理学习成果,以图文并茂的直观形象的形式服务于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升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夏雪芬.思维导图:让物理教学更高效[J].江苏教育,

篇(4)

读解曾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是以徐炳钦创作的《禅的学说》的禅学理论关于教学艺术论的理论为基础。其学术原理如下:

禅学理论应用于教育上,把教师与学生间知识的传递建立在意识场的物质基础上,可以建立起教育艺术的理论。

根据禅学理论的知识,人体含有意识荷,意识荷能随人的意识活动进行场性分布,意识信息能以意识荷为介质进行心与心的信息传递,这就是教育艺术的物质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艺术性地建立师生之间的同性同息的意识空间,产生知识信息传递的心意共鸣,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这就是课堂教育艺术的构建。

教育艺术论:教育艺术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发出语音信息的同时,以意相随,同步发出心意信息,这是老师在课堂空间中组建意识场,学生听课领会老师的语音信息的同时,心意中同步形知识信息的意识空间场,老师与学生的意识场同步叠加,则发生课堂上同性同信的心意共鸣,老师与学生形成富有情感的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教育艺术是老师与学生以知识为纽带的心灵的互动,教育艺术的开展要求教师具有把握和应用课堂艺术的能力。

在听课前,我对初三物理课本的作者思想、初中物理知识特点、课本语言表达方式、图文含义、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等进行参禅感悟:发现初中物理教学需与初中物理知识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应。

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感悟 :物理课程分初中物理、高中物理、大学物理,其相应的物理老师也分初中物理老师、高中物理老师、大学物理老师, 不同的物理老师如何看待初中的物理知识:初中物理老师会感觉到物理知识点多而分散,难以建立起物理现象的空间思维,物理概念、物理定义、物理公式等理解与应用都让初中物理教学变得困难;高中物理老师会觉得初中物理知识只是物理学的入门知识基础,只是各种物理知识体系中的浅表层的粗略学习,数学应用能力很低;大学物理老师则会认为初中物理知识就象是成年人看儿童图画书,只是非常简单的物理入门知识。透过从不同物理老师的视角,可以看出物理知识的生成与学习特点:物理现象的理解(初中物理)——物理现象的规律性知识——物理知识数学公式表达与应用(高中物理)——物理知识的高等数理化应用(大学物理)。初中物理是对日常物理现象的基础学习,初中物理教学就必须体现其初中物理知识特点:注重物理现象的理解。初中物理老师在物理教学中很容易忽略了这一点:把高中物理知识的文字理解与数学能力提前下放到初中物理知识课堂讲解上。

对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感悟:初中二级年开始学习物理,初中物理要求学生通过各种自然物理现象、物质属性总结出来物理知识,并能应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物理问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这种理解是在学生大脑中建立起物理现象意识空间的过程,老师的物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建立起物理现象的意识影象,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物理现象。

基于上述的两点认识,我就确定了我听课的分析方向:物理现象、物质属性理解——熟记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解题,并注重课堂上的师生心意信息的互动,课堂教育艺术的效果。

曾沛鑫老师上的这节物理课是:密度知识巩固习题课。

密度知识的相关物理现象、物质属性的理解:质量的概念、体积的概念、固液气的物态知识,水、冰、铁、水银、铜等各种物质的密度属性的理解。

密度的知识:物质的一种物理特征,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ρ=m/v。

应用密度知识解决物理物问题:应用密度分辨物质、应用密度公式解题等。

曾佩鑫教师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理解——熟记——应用”这一物理知学学习过程:

1、课前物理科代表领读物理笔记,熟记物理知识,上课后老师再让学生齐读本章学过的知识笔记,熟记物事知识。

点评:注重熟记训练。

2、上课开始,以提问方式复习巩固物态知识:固态、液态、气态的特点与异同点。再给学生10秒钟时间复习笔记,熟记物态知识,然后合上课本,进行物态知识小测。

点评:小测前强化熟记训练。

3、结合学案开始密度知识的巩固复习训练课

(1)老师简述密度定义后提问复习密度的含义:铁的密度:7.9Х103kg/m3的物理含义。

点评:老师简述密度定义时,没有突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征: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不同。结合铁的密度:7.9Х103kg/m3讲解密度知识则很好,复习了密度定义概念的表达方法及其含义。

(2)提问导入固态、液态、气态的密度大小比较:发现水银的密度比很多固态物质的密度大,是一种特例。

点评:应结合课本的密度表,复习固态、液态、气态的密度大小比较。

4、密度公式ρ=m/v的巩固应用复习

(1)提问:把一块砖头劈成两半,密度有没有变化?

课堂讲评:应用公式演绎:ρ=m1/2÷v1/2=m/v,结果没变化。

点评:应同时结合密度是物质一种征性:同一物质密度相同,巩固物性知识。

(2)提问:把一杯水变成冰,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课堂讲评:冰箱实验结果,冰的体积变大,ρ=m(不变)÷v(变大)=结果变小。

点评:应同时结合课本的密度表,比较水、冰、海水三者的密度。

5、密度的课堂训练:共5小题。

(1)给20 秒钟时间让学生做1-2题,提问答题、解题,老师结合学生思路课堂讲评。

(2)给3分钟时间让学生做3-5题,提问答题、解题,老师结合学生思路课堂讲评。

点评:课堂上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练习,让学生充分了思考解题,老师的课堂讲评抓住学生的题解思想要点,进行以知识为纽带的思想互动,体现课堂教学艺术效果。

6、布置作业。

透过曾老师整节课的过程表现,可以总结曾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特点:

1、曾老师是重点大学物理系毕业生,物理基础知识好,思想反应快,说话交流善于聆听对方语义并及时应对回答,属智慧型、知识型老师。

2、曾老师的这些特点反映到课堂教学上,就能体现出很好的课堂教学艺术效果:老师讲课语音发出的同时 同步发出心意信息,并关注学生的思想反应,在聆听到学生理解反应时,再作进一步的课堂知识传递,这就是课堂教学艺术,师生心意信息的互通互动,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

3、曾老师熟悉全班的每一位学生,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上的提问能对每一位学生适当的提示,激发其思想意识信息,这有效地提高了在课堂的心意互动方面效果。

4、课堂上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完成练习,让学生充分了思考解题,老师的课堂讲评抓住学生的题解思想要点,进行以知识为纽带的思想互动,体现课堂教学艺术效果。

5、物理教学体现“物理现象的理解——熟记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这一物理学习过程。

为曾老师提出需要改进的一点意见是:结合课本内容,强化物理现象、物质属性、物理原理理解教学,体现“物理现象的理解——熟记物理知识”这一初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同一课题,如果让一位高中物理老师上课,则会以高中生的水平采用不同的知识切入点:则会单刀进入密度公式ρ=m/v,讲明ρ、m、v的物理单位,则进行习题训练,这样的教法,对于初中学生,在物理知识的理解上就会产生困难,以至学生产生学习困难。

初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的困难所在是要把物理现象转化为学生大脑中的物理知识意识空间,自然界的所有物理现象都是物理学习的内容,物理概念、物质属性、物理规律等,都需要相应物理现象思想意识空间的建立与形成,初中物理课本有非常多的插书、形象、直观、容易帮助学生形成物理现象的意识空间,初中物理教学应善用课本插图及论述,形象直观地学习物理知识。

曾老师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因为老师的物理水平高而选用物理定义文字讲解或物理公式导入等高端的物理课堂讲解方法,曾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能紧扣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师生以物理知识为纽带的思想互动,这就是课堂教学艺术。

在此为曾老师提几点建议:

1、注要初中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的知识生成特点,强化物现象、物理概念、物质属性、物理规律的基础知识训练,首先让学生学会理解,再行熟记,最后才是应用能力的训练。不要把初中生当作高中生或大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传授。

篇(5)

根据课程标准,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及能量三大部分。包括: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了解新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识要求的层次分别为了解、认识和理解。认识是介于了解和理解之间的要求。

了解的含义包括能够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要求,主要针对一些物理现象或在初中阶段要求不高、定性的物理规律。但这种要求涉及的知识点面广、量大,对识记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但只靠死记硬背,效果也不好。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如:

形象记忆法。这是一种用直观的形象帮助记忆抽象概念的方法。例如物态变化,因为知识点涉及到较多的物态变化名称和吸放热条件等,名词多容易混。如果记住大气中的水循环过程及水的固、液、气三态形象。根据水在什么样条件下发生什么样的物态变化,就知道一般的物态变化规律了。

建立概念图。概念图就是用图形把某个主题的各个概念及关系表示出来。通常的画法将有关概念放在圆圈或方框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起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图将本来零散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同学们理清并记住各个知识间的关系。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有助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

理解的含义包括把握内在逻辑关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要求,主要针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课标中一共有22个知识点是理解层次的要求。这部分知识是学习的重点,在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难度也较大。这些知识的复习不能局限于知识点本身的表述,还要知道它的来源是什么、能在什么范围内应用、和其他知识点的关系等。例如效率这个概念,它在物理学中的含义和生活中的含义差别较大。在物理学中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在生活中的含义是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因此生活中效率更接近于物理学中功率的概念,要注意避免混淆。效率这个概念虽然最早是从机械效率开始定义的,但它是一个全局性概念,在各种形式的能量转化时,都有效率问题。初中物理的力、热、电等内容中都有涉及,在总复习时,把不同内容中的效率概念放在一起比较,才能达到理解的要求。

二、关于技能的复习

初中物理要求的技能一是实验技能,二是作图技能。

课程标准对实验技能的要求为: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测量工具主要包括天平、量筒、刻度尺、秒表、弹簧秤、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等,要知道它们的测量原理、使用范围、操作规范、读数方式等,还要能在实验设计中有意识地使用。数据处理中要会画行列式表格,会在坐标图中用描点作图法作函数图像。这部分内容的复习要纸面和操作相结合,先列出各种测量工具的注意事项,再到实验室实际操作。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借助实验视频或模拟演示课件,把重要的实验全程回顾一遍。作图技能主要包括力的示意图、简单机械图、光路图、电路图、线圈绕制图等。对于作图来说既要具备相关的知识要求,还要注意作图的规范要求。例如平面镜成像作图,除了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或平面镜成像特点判断光线位置,还要遵守线段的曲直、虚实、箭头等规范化要求。对一些特殊的作图技巧,例如线圈绕制图,每条线的两端如何弯曲,才能表现出圆筒上绕线的立体效果,还需要专门的练习。

三、科学探究复习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习的重要目标。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科学探究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与重点,在试卷中经常出现的是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等。

猜想与假设是指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或对探究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猜想不是科学的结论,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并不是没有依据的乱猜。例如,在同样拉力作用下,弹簧的伸长与那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应该从弹簧的和力学有关的因素去猜,像弹簧的长度、粗细、材质等。如果从热学、电学、光学角度去猜测比热容、电阻、颜色等就不对了。

篇(6)

初中物理相对来说简单、浅显,直观性的知识较多,而深层次、分析推理非常深奥的知识并不多。换句话说,就是记忆性的知识点较多,而理解性的知识点相对较少。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头脑尽管并不见得非常聪明,但他在学习初中物理时肯花时间去背去记,结果往往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由此可见,“记”对于学好初中物理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有些学生受制于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而很难记住一些东西,或刚记住了一些东西而过不久就忘记了,导致物理成绩一直不太理想。笔者在15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物理现象或规律的巧记方法,学生利用这些方法对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进行记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变复杂为简单

光的反射定律内容较多,有四十多字,有些学生记起来较为吃力,而且背得非常枯燥,但是形象的口诀“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可帮助学生记忆,而对于光的折射定理口诀可改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相等”。对于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可编口诀为“空斜入水入角大,水斜入空入角小”。简单的几个字就概括了所有的内容,学生记起来也非常的容易。

又如六种物态变化中,“三种吸热三种放热”,不少学生往往记不清楚,背起来又很容易混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编口诀为“熔汽升华都吸热,双凝液化皆放热”。这样记起来就非常方便,不容易忘记。

二、变抽象为具体

滑动变阻器的接法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有些学生掌握不好,搞不清楚同时接上柱或同时接下柱会有什么后果,还搞不清楚接入电阻的大小情况。针对这种现象,笔者编成口诀让这个知识点具体化:“两上最亮不变阻,两下最暗不变阻,一上一下接法好,接入电阻下柱定。”结果,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又如,容器受到的液体压力与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关系,一直是液体压强中的一个难点。由于知识点比较抽象,讲解起来也比较吃力,许多学生对于这个问题难于理解。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把知识点具体化,编口诀为“上面大,重力大;上面小,重力小;上下相等力相等”,即液体上宽下窄,重力大于压力;反之则压力大于重力,若上下一样宽(即规则容器)则重力和压力相等,这样学生就较为容易记住了这个知识点,学起来较为轻松。

再如,利用比热容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有些学生做起来就显得比较吃力,搞不清楚比热容大小对温差的影响。这个知识点也比较抽象,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知识点来编口诀“容大吸热升温慢;容小升温吸热少”帮助记忆,即比热容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同的条件下,如果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比热容大的物质温度升高速度较慢,比热容小的物质温度升高速度较快;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收热量较多,比热容小的物质吸收的热量少。

三、变枯燥为生动

篇(7)

研究显示,学习动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具有极大的作用,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具有以下作用:

1.1促发作用

学习动机对于促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物理知识具有极大的促发作用,例如当学生对于物理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物理现象、或是实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时,就会促发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和学习这一知识点,运用原有认知经验去分析物理现象,自己尝试着探究,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

例如,《大气压强》这节内容的教学,演示覆杯实验,这个实验学生自己课后也可以完成,所以当教师演示物理实验,学生通过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当然也有同学会存有疑问,这进一步触发了学生自己课后尝试的欲望,课后自己尝试覆杯实验,实现对现象、规律的再思考.

1.2定向作用

学习动机可以为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使得学生在学习动机的驱使下去完成一定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点.

例如,学生学习“液体内部压强”这一知识点,那么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液体内部压强是怎么产生的?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些疑问恰是驱动学生主动地查找资料,寻求问题的答案,深化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1.3保持作用

不少学生尤其是初二的学生会感觉物理难学,概念学习枯燥,导致其物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物理往往开始好奇,接着就半途而废不能持之以恒.那些学习动机高的学生往往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一种认真、刻苦的精神面貌;而那些学习动机水平较低的学生往往对物理课程没有兴趣,即使突然因为新奇的物理实验,对物理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也往往因为其他原因不能持之以恒,因此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具有很好的保持作用,可以不断地保持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

1.4调节的作用

学习动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定向学习的目标,而且还可以不断在这一过程中去调节学生的具体的每一个步骤和小的目标,不断地去调节学生在进行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坚持下去,直到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

2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

2.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如果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出现偏差,他们会不愿意积极学习物理知识.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意义,就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物理知识才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态变化》时,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吃冰棒时刚撕开冰棒纸,冰棒有时会出现冒烟的现象;冰棒静置一段时间后四周会出现细小的水滴,待到静置得更久,小水滴逐渐变大,当冰棒水滴在地上后,过一会就会干掉消失.通过以上的物理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在怎样的外界因素下,它们会改变自己的物态,如果我们要物体保持特别的物态,可以从哪些外部条件着手控制?当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物理知识能改变实际的生活时,他们会有浓厚的探索物理知识的兴趣.

2.2结合物理的实验现象创设情境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时,一味地对学生说物理概念和定律,学生也不一定能明白这些概念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可以给学生观察物理现象,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现象的规律,当学生发现物理现象能有规律的变化时,他们会愿意自发地学习物理知识.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透镜及应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透镜的变化.学生如果能透彻地掌握透镜的变化就能理解到凸透镜变化的规律为:

表1

物距(u)像距(v)正倒大小虚实应用特点

u>2ff

U=2fV=2f倒立等大实像测焦距大小分界点

f

幻灯机―

U=f不成像―――平行光源

测焦距实虚分界点

Uu

与物同侧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虚像在物体同

侧,物像同侧,

虚像在物体之后

2.3结合学生的团体合作创设情境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长、不同的潜力,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进入情境时互相提示、互相取长补短,情境创设的效果也能因此而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用团队的方法一起进入情境.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浮力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将数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给每个学习小组100克薄铁皮、一盆水、一枚一元的硬币.如果直接将一元硬币投入水中,硬币会沉下去,教师要让学生合理改变薄铁皮的结构,让薄铁皮承载起一元硬币,让硬币能浮在水面上.学生共同学习时,要克服薄铁皮可能会进水的问题、薄铁皮的结构不足以承载硬币的问题、薄铁皮能承载多少硬币的问题.通过共同合作,学生们提出种种承载硬币的方案,一起动手、一起改进,通过这种进入情境的方法,学生会非常愿意积极地探索物理知识.

3提升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应关注的几个方面

3.1让学生关注物理现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无论是用讲故事的方法也好、让学生观看多媒体也好、用实验的方法也好,教师需要用种种方法让学生观察物理的现象和物理的变化.如果学生不能细心观察物理现象,他们就不能了解这节课到底需要了解哪些知识,不会明白自己学习的范围.

3.2让学生关注物理变化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后,如果学生仅仅只了解现在眼前发生的物理现象,学生依然不能从物理现象中提炼到物理知识.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就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动手尝试、动手探索,学生如果能够了解到外部条件的变化能使物理现象产生变化,他们就能提出猜想,尝试理解这些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

3.3让学生总结物理现象

篇(8)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275-01

为什么学生对学习知识不感兴趣?是物理知识不够吸引力吗?还是物理教材只给学生讲授一些毫无趣味的理论框架呢?当然不是!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开始时能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动力充沛;但是到了后来,教师没有注意好好地继续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是把他们当作上了钩的鱼儿、圈起来的羊,听之任之,拼命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重点纲要,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对物理失去兴趣和信心。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让学生时刻保持着对物理的兴趣。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学得愉快、学得长久、学得更好。

那么,在物理教学中,怎样才能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我对这几年的教学生活进行了分析,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充分利用课堂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实验是学生接触得最多的物理实验,我们应当尽可能充分地利用课堂实验,让学生对每堂课的内容感到生动有趣,易于接受。当然,在课堂上进行的物理实验,不仅包括教科书上的课内实验,而且还应当包括一些书本上没有的实验,或者是对教科书上的实验进行改进,以使它更加适合于当地的学生接受。

2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己利用物理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是前人知识经验的总结。这对于前人来说,或许他们也有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如果学生只是学习了这些知识,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些知识,或者永远都没有使用到所学的知识,那么,学生自己也不会产生一种学习的成就感。但是,如果学生能够主动或被动地使用这些知识,让他们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仅使理论知识真正变成学生的知识,而且使他们觉得物理知识有用、好用,是值得好好学习的,从而对学习物理产生了强大的动力。比如,我在讲解了“杠杆的应用”这一节之后,在临下课前对学生说:“大家听过这样一句话,叫做‘称铊虽小,能称千斤’。那么,请大家回到家里时,仔细观察家中的称,看看你家中的称最大能够称多少斤?称铊本身又有多重?不准直接称称铊的质量,你能够准确地知道它本身有多重吗?”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学生都感到十分新奇,兴趣盎然。下节课检查学生的情况,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完成这道作业,而且学生反应热烈,测量称铊质量的办法也很多,但是基本上都能够应用到杠杆的原理。测验结果表明,学生对杠杆原理的掌握程度很高,而且能够做到灵活运用,这个结果当然要归功于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

篇(9)

一、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物理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探究精神。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这就要求过去以书本为主、以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一节中。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科的知识为核心的。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再讲解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以及过程特征。而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以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不能只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熔化和凝固概念的规律本身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凝固和熔化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上。

首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如“水结成冰、冰熔化成水”这样的典型事例引出熔化和凝固这种现象;然后结合事例引导学生猜想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猜想不是瞎想,应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或者对一些可能性做出假设。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做出记录,以便在验证之后和开始时猜想情况进行对比,这也是一种学习。有了猜想之后就要进行验证,看猜想是否正确。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案,用什么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物理,教师应根据探究的方案进行较多的指导,在学生交流方案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1.在做海波熔化的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而要把试管放在水中,通过烧杯对水进行加热?2.烧杯中要放多少水才合适呢?3.温度计的测温泡放在什么位置才比较合适?4.怎样才能把温度计的测温泡放在合适的位置?”学生清楚这些问题以后实验方案也就已经确定了。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理想,更要关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参与程度。不管实验的结果如何,在得出实验结论之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交流和讨论,如果学生的实验结果并不理想,但他能找到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是一种收获。

二、注重进行实用教育,提倡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同时也用于生活,如何在生活与学习之间找到一个支点,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是物理教师一直探讨的一个问题。新课程教材注重到了在每章、每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

比如在《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之初,我们就应该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而应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实例(比如晒衣服的问题)出发,认识到一种具体物质――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从衣服上跑掉了!”从这样一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来认识汽化现象。再比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的教学,这个知识点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一个分化点。但是在现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应该进行改革。尽管在探究活动之后需要一些定量的计算,但是应该尽量避开那些意义并不很大的一些模型化的繁杂计算,应该像教材中的例题和作业那样设计一些有实际背景、有实际意义的习题。再比如《光的反射》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落实上,只关注如何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而应该从实际的问题出发,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物理知识在实际当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的实例出发来引入所要研究的内容并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来解决这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重视学生参与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强调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感受。所以物理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知识内容本身,而应结合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开发多种多样的探究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探究“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当中,学生从他的实验结果或者从熔化图像上很难看出比较明显的熔化过程,或者可能会发现海波由于过热而不凝固这样的问题。对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积极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专题研究。在进行专题研究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到学生之中。在研究方案的确定、如何查找资料、安全操作措施的防范等等方面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之后,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1.对于不同的介质对光的折射是否相同哪?2.清晨看到日出的时候太阳是在地平线以上还是在地平线以下哪?3.海市蜃楼这种壮观的场面是怎样形成的哪?”对于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常常会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欲望,为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题的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听老师讲课无法学到的知识。

篇(10)

物理教学离不开习题训练,习题训练的质效高低,常决定于习题的质量,对学生是否有针对性,并不取决于习题的量。为了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训练学生的题目最好是老师亲自编写。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不原意编写题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自编的题目缺乏质量,因为很多老师并不知道组成一个题目的基本要素。那么,初中物理题目的常见要素是什么呢?

一、构成物理题目的基本要素

一般来说,无论物理题目怎么变化,但构成题目的基本要素是固定的,它主要由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以及题景组成。比如有这样的一道题目:火箭发射天宫一号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台的地面,很多物体遇到这样的高温将会怎样?为了保护发射台底,就建了一个大水池,这是利用水的什么特点来吸收热量的?火箭发射时,我们会看到庞大的白色气团,它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题目中的火箭发射是题景,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物态变化,考查的能力是概念再现与识别,火箭与天宫一号是让学生感到祖国科技的发达,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所谓新颖的题目,主要是组成题目的几个要素遍的独特新颖,甚至是前所未有。一般说来,知识点受新课程标准或大纲的限制,创新的空间有限。那么,题目的创新主要从题景、考查方法或情感点上入手。

二、编写新颖题目的方法

1.从学习过程、方法入手。当前,新课程提倡多种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调查、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等等,已经走进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这为我们老师编写新颖题目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从学习方法入手,再寻找适合的知识点和相应的题景,即可创作出新的物理题目。比如,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方式,是实践性课题,一般要经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处理数据、得到结论,甚至还有评价结论的环境。比较容易想到的思路就是针对这些环节进行编题,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再确定好考查的关键过程方法要点后,就要围绕这个要点,摘取相应的知识点和设计合适的题景。在选取知识点时,要考虑取电学的实验,力学的实验还是热学的实验?哪种实验能更好的将过程方法融合?所取的知识点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不能太难,否则会使多数学生失分,违背了编写题目的初衷。设计的情景,要考虑初中学生认知上的特点,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思考的兴趣。例如,自行车是我们一种常用的代步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它要用到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请你举三个与物理有关的知识或原理。再如:楼道里,夜间只是偶尔有人经过,电灯总是亮着会浪费电能。科研人员利用光敏材料制成“光控开关”天黑时自动闭合;天亮时自动断开。利用声敏材料制成“声控开关”,当有人走动发出声音时,自动闭合;无人走动时,自动断开。若将这两个开关配合使用,就可以使楼道灯变得“智能化”,这种“智能”电路是怎样的电路?

初中物理的很多实验是由老师选好器材给学生做的,虽然教材在初三阶段提出了让学生自主选器材的要求,但大多数教师嫌麻烦,并没用很好的落实,很少有学生受到选器材的训练。考虑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在编写题目的时候,很编写一些“器材选择”性的题目,具体的方法是:给过量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来设计实验。这样的题目适合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验,最好是在“老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比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实验室提供了如图所示的一些实验器材供选择,完成该实验的主要器材是哪些?为了研究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还要选择实验器材是什么等。

2.从题景变化上入手。题目的情景千差万别,来源也十分广泛,新理论,新技术,热点新闻,时事政治,都可以作为题景。当你看电视、听新闻的时候,可以留意一下某些物理知识,是否可以将它们融合起来。比如,我国又进行珠峰科学考察了,要为珠峰重新测量高度,这里就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大气压与沸点、激光测距、紫外线的防护;又如,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救援中,为了便于挖掘机疏浚河道,从上海紧急调运了400块路基箱,路基箱外观上是一个个表面刻有花纹的大型钢板组成的箱体,它们被铁链拴在一起铺在松软的淤泥上,这样大型挖掘机就可以沿着路基箱顺利地开到指定地点上而不至于被陷在淤泥里。请用物理语言说明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稍加改动就可以编写出新颖的题目;当你遇到一个新的器具时,可以看看它的说明书,了解一下工作原理、使用注意点,说不定据此能编出一道新的物理题目来。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身边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新题景,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做个有心人。

三、自编题目的意义

自编题目的重要意义在于教学的针对性,避免盲目的到资料上“抓题”。如果在物理教学中,老师盲目的到资料上抓题,就可能走上应试教学的老路――题海战术。针对学生自编习题可以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学生和教师都很轻松,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效。

总之,新课改以来,初中物理试题的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赋予时代感的题目,但命题的总趋向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验能力的考察,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因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灵魂,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举措。因此,在自编物理新题目的时候,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多编写一些注重实验、注重物理知识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习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自主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方彩红. 浅谈新课标下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J]. 物理研究(教学研究版), 2009,(01)

[2] 吴丽莎. 新课标下的物理课堂[J]. 新课程(教师版), 2008,(12)

[3] 顾道勇. 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师[J]. 数理化学习, 2009,(02)

[4] 邹红梅. 初中物理新课改后的几点教学思考[J].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10,(02)

出生年月:1978年5月30

籍贯:江苏,徐州

性别:男

上一篇: 公共基础知识管理 下一篇: 工业品的营销策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