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的解决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1 14:42: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雾霾的解决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雾霾的解决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O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PM2.5的概念

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粒子。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2、PM2.5的来源及成分

虽然自然过程也会产生PM2.5,但其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人类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其它的人为来源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自然来源则包括:扬尘、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花粉、真菌孢子、细菌。

PM2.5的来源复杂,成分自然也很复杂。主要是人们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石化燃料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主要成分是元素碳、有机碳化合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其它的常见的成分包括各种金属元素,既有钠、镁、钙、铝、铁等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也有铅、锌、砷、镉、铜等主要源自人类污染的重金属元素。

2000年有研究人员测定了北京的PM2.5来源:尘土占20%;由气态污染物转化而来的硫酸盐、硝酸盐、氨盐各占17%、10%、6%;烧煤产生7%;使用柴油、汽油而排放的废气贡献7%;农作物等生物质贡献6%;植物碎屑贡献1%。有趣的是,吸烟也贡献了1%,不过这只是个粗略的科学估算,并不一定准确。该研究中也测定了北京PM2.5的成分:含碳的颗粒物,硫酸根,硝酸根,铵根加在一起占了重量了69% 。类似地,1999年测定的上海PM2.5中有41.6%是硫酸铵、硝酸铵,41.4%是含碳的物质。

3、PM2.5的影响

PM2.5对天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见度水平上,造成灰霾天气,而对人类则会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使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3.1对天气的影响

虽然人眼看不到空气中的颗粒物,但颗粒物却能使能见度降低,使蓝天消失,天空变为灰蒙蒙的,这种天气就是灰霾天。根据《2010年灰霾试点监测报告》,在灰霾天,PM2.5的浓度明显比平时高,PM2.5的浓度越高,能见度就越低。

虽然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均能降低能见度,不过相比于粗颗粒物,更为细小的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能见度的降低其本质上是可见光的传播受到阻碍。当颗粒物的直径和可见光的波长接近的时候,颗粒对光的散射消光能力最强。可见光的波长在0.4-0.7微米之间,而粒径在这个尺寸附近的颗粒物正是PM2.5的主要组成部分。理论计算的数据也清楚地表明这一点:粗颗粒的消光系数约为0.6平方米/克,而PM2.5的消光系数则要大得多,在1.25-10平方米/克之间,其中PM2.5的主要成分硫酸铵、硝酸铵和有机颗粒物的消光系数都在3左右,是粗颗粒的5倍。所以,PM2.5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灰霾天是颗粒物污染导致的,而雾天则是自然的天气现象,和人为污染没有必然联系。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空气湿度,通常在湿度大于90%时称之为雾,而湿度小于80%时称之为霾,湿度在80-90%之间则为雾霾的混合体。

3.2对健康的影响

一般情况,粒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会被挡在鼻子的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 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可以进入呼吸道,但随着吐痰,打喷嚏被部分排出体外;而PM2.5因为人体的生理结构对它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除了本身对人体呼吸系统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致敏作用,同时它还可能作为携带细菌微生物、病毒和致癌物的载体侵入人体肺部,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PM2.5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4、PM2.5影响的解决方法

4.1用法律手段来解决PM2.5的影响

解决PM2.5的影响,必须全民动员起来,国家必须制定相应健全的法律法规,拟于2016年实施的PM2.5国家标准的出台已经走出了依法治理PM2.5影响的第一步,接下来必须切实有效的贯彻下去,提高执行力,加强约束力。对燃烧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影响PM2.5因素的行业标准,用法律来制约各行业对PM2.5的贡献。PM2.5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广泛被人们关注,做好PM2.5国家标准的宣传力度,广泛征求国民意见,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从我做起,参与到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的工作当中去,充分认识到这是个全球性的、长期性的难题,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

4.2从实际出发,从本源入手,从根本上解决PM2.5的影响

4.2.1控制工业燃烧的排放,完善配套治理措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切实控制PM2.5浓度。改变燃料构成;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工业合理布局;深化污染减排。政府必须参与,强制整改,控制好国内高耗能企业的燃烧排放,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操作性强、成本低、对经济发展无影响的新型整改路线。

4.2.2控制好国内汽车尾气的排放。汽车尾气排放是城市PM2.5大幅度升高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治理汽车尾气排放,加快实施更为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刻不容缓。提高燃油品质,降低在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清洁代用燃料,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净化尾气中的有害成分。

4.2.3利用自然、做好绿化。保护分散的水域,尤其是河流、沼泽地、湖泊、洼地等。城市干岛易形成稳定的大气团,特别是人工强烈热岛和干岛的配合形成城市下垫面稳定的尘岛。分散水域能够有效净化空气,大幅缓解干岛和热岛效应。市区的绿化尤为重要,增加分散水域、增加楼顶绿化、增加楼外墙光触媒涂装或装饰。

4.2.4冬季实行区域集中供热,这是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有力措施。尤其是北方城市,采用集中供暖方式,将分散的锅炉拥挤中的大锅炉替代,可有效地达到除尘、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以减少这些污染物质对PM2.5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焕启.PM2.5在国内外的发展[J].地球,2013,(2):24-27.

[2]江镕,邝飚.驱散雾霾需举全局之力[J].环境,2013,(2):36-36.

[3]关于PM2.5那些事[J].计算机应用文摘,2013,(5):65-65.

篇(2)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空气质量污染严重,PM2.5指数频频上升刷新纪录,各种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呈现高频次,低龄化现状。雾霾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对于雾霾的治理迫在眉睫。即使各地政府频频出台治理政策,仍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说明雾霾的治理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空气质量的改善,雾霾的治理需要结合各地经济情况,在政府动用各种手段的带领下,全员配合参与才会逐渐改善。

1雾霾及其成因

雾霾主要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构成雾霾的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而导致雾霾加剧的是可吸入颗粒物。雾霾事件是大气稳定,人为污染排放,浮尘和丰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结果。雾霾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1.1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提速经济发展

近10年来,我国经济呈现GDP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态势,但却也带来了由于忽视环境治理而开始显著加剧的雾霾污染问题。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加剧了雾霾问题同时增强了解决难度。

1.2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工业燃煤产生大量含有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废气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形成。我国煤炭资源的消耗约占世界的一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雾霾加剧的重要原因。

1.3汽车尾气的排放

近年来全国汽车购买量急剧上升,汽车尾气中含有硫、氮化合物,易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二次污染物产生雾霾。城市雾霾天的主要成因是pm2.5,而它总量的80%以上是由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等构成的,被统称为气溶胶。组成气溶胶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与氢化合物等,它们在空气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雾霾。

1.4工地施工增加的灰尘

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对建筑设施要求日益增长需要将城市道路拓宽及建设高楼,从而施工产生大量灰尘加剧雾霾。

1.5日益增多的高楼大厦

越建越高的楼区的阻挡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不利于扩散稀释大气中悬浮的微粒,积累的微粒使得垂直方向上易出现逆温,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颗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加剧了雾霾的产生。

1.6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忽视

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将环境保护问题置于经济发展之后,加剧了雾霾天气。

2雾霾的影响

2.1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正常生a生活秩序

在雾霾天气下空气能见度很低,干扰航空、轮船、汽车的运行。雾霾天气减弱近地层紫外线,增强带有传染性的细菌、病毒活性,使得传染发病率升高。

2.2雾霾天气危害人体健康

雾霾天气中漂浮着数百种大气颗粒物,其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雾霾天气易引起鼻炎、支气管、癌症等病症,一旦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即使身体健康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咳嗽,气管炎等症状,甚至可使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肺功能下降,诱发肺癌、肺间质损害等。

2.3雾霾天气下气压较低,空气中的含氧量相对较低,易造成人们胸闷气短的状态

大雾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大量有害的酸碱盐等颗粒物,易被人体吸收,刺激人体的敏感部位易诱发一些过敏性病症。对于经常接触雾霾天气的孕妇研究发现,雾霾污染甚至可能会影响胚胎发育。

3雾霾污染的治理措施

3.1借鉴国内外治理雾霾的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治理雾霾

英国等国家在治理大气污染的方法中给了我国很多启示可供借鉴。比如,英国从1952年的雾都事件到现在的蓝天重现花了50多年的时间,尤其是其中于1956年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明确大气污染的防治法律体系,对治理雾霾起到了重要作用。结合我国法律环境应用到大气污染治理中,比如在13年实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提高了治理效率。我国实行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例如通过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根据预测,对主要污染源实行动态调控,减轻了雾霾污染。

3.2进行宣传教育,改善人们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

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不够重视,需要加大宣传教育,改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树立责任意识,培育绿色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消费理念。但是政府实行单双号限行的措施并非治本之策,短时间的效果反而有可能起误导作用,因此必须从理念上加强教育改善雾霾污染。

3.3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加强监管

加大财政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加快研发新能源,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且提高对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政府运用价格杠杆,引导节能减排,例如采取调整消费税优惠政策,提高汽油,燃料等能源的差别税率,建立资源税,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持续性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例如可采取按日、连续的罚款措施来减少企业的非法偷排,超标排放,逃避检测等行为。因此在治理雾霾问题上必须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大投入监管。

3.4完善法律体制,加强制度建设

我国环境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对环境缺乏保护,而制度保障的缺失是重要因素。现行的环境制度大多数偏向于环境污染的治理而在保护方面的制度不够健全,约束力不强,难以保证实施的有效性。法律制度建设强化了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通过立法赋予权力,对处理违法行为实施行政许可,对包庇环境违法等行为给予处分;同时强化了企业的责任意识,保障维护环境权益,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罚,减轻环境污染治理雾霾问题。

3.5明确具体任务,落实责任制度

各省份各地区明确设立并分配具体任务,及时向社会公开这些任务的时间表、承担责任、责任人等,接受群众监督。目标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应按环保法规定,由各级政府向人大报告接受质询。自上而下的考核结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开,完不成任务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由于主要成员或领导者不担当、不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杜绝考核流于形式。

3.6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

雾霾治理的根本解决方法是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与治理污染相辅相成。调整单一资源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推动向上、下游产业进行低碳化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发展比重,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3.7公众参与,构建全方位环境监控管理模式

篇(3)

然而,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像我这般能够托庇天气的变化而获得解脱。1952年12月初在伦敦发生的毒雾事件,先后导致了12000人丧生,这巨大的悲剧,一直警示后人。

那次悲剧性事件之后,英国民众和政府普遍开始认识到控制空气污染的重要性,直接推动了1956年英国空气洁净法案的通过。如今的伦敦,早已摘去“雾都”的帽子,“雾都”留在了英国经典文学作品和文献中了。

但北京的雾霾天气却不可思议地越来越多了,“蓝天全靠抽疯(刮风)”,虽然夸张,传达的却是民众对环境和空气污染治理愈益强烈的不满情绪。

客观地说,这些年有关方面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城区燃煤改造成燃气、汽车的尾气排放标准大幅提高,还限制购车和出行,奥运之前,市区的许多旧式工厂外迁……

一系列努力之后,北京的蓝天确实曾经多了。但很快,随着即期目标的达致,运动式的治理热情和措施迅速消退,尘霾卷土重来,再次主宰了北京的天空,而且更为严重。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在空气面前,没有富贵贫穷,没有性别阶级,没有特权,人人平等。人类在付出了巨大的生命财产代价之后,认识到空气污染问题本质上就是个政治问题。如今,全球有远见的政治家、学者、企业家和环保主义者乃至普通人都在为改善空气奔走努力。改善空气质量,就是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是一种自我救赎的努力。

篇(4)

作为新课程的组成之一,综合实践活动为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气息,注入了新的活力。该课程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既解放了学生,也锻炼了学生,让他们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体验了社会生活,开阔了眼界,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为他们创造一个更为开放、自由、民主的新型课堂。我在教学中遵从教育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切合当下需求的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迸发智慧的火花。

现在已经进入汽车时代,生活离不开汽车,大家对汽车非常熟悉,频发的交通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从学生抓起,树立安全意识,遵守社会规则,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基于此,在《汽车与我们的生活》活动中,我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认识各种用途的汽车,初步了解汽车的发展历史,熟悉知道各种交通信号、标志的作用,对生活中汽车有更深的了解。在活动中,我着重培养他们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让他们的发散思维得到提升。在第一课时中,我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之后大家一起讨论了汽车的优点和弊端,进而提出我们的研究主题――汽车与我们的生活,每个小组分别选择了自己的调查任务,有的是“汽车的种类和用途”,有的是“未来的汽车”,有的是“汽车与安全”,有的是“汽车拥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各个小组选择了自己关心的问题,着手进行调查。他们首先制定自己的调查方案并出示本组计划,而后进行分工和合作,分头开展。有的小组采用了调查问卷的形式,有的小组采取了路边观察和采访的形式,有的小组采取了网上查阅资料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作为辅导者会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并协调好他们的分工,保证他们的安全。一周之后,我们进行了结果汇报,大家踊跃发言,思路清晰,例子充分,看来下了很多功夫。这样的主动和自主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由此看来,综合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劲头,一举多得。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综合实践活动的着眼点就是身边的生活,这样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变化,从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二、从学生兴趣入手,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小学生想象丰富,好奇心重,对于既定的事实、概念及外界事物等都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基于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在其中尝试各种活动和项目,体验、发现、探究、合作、成功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开拓精神,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各方面的能力。

《十二生肖的故事》学完之后,学生们意犹未尽,还在向我追问老鼠怎么会在第一位呀,狮子、老虎为什么没排进去,龙本来长啥样……我看到学生热情高涨,看到他们的兴趣盎然,于是决定进行一堂“十二生肖探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让他们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设置为“查找资料了解十二生肖的由来,探究十二生肖排序的原因及算岁数的的内涵,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我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告诉学生,他们非常高兴,于是一场关于“十二生肖探秘”的资料大搜集行动就展开了。三天之后,我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开始这堂课,让学生戴上用绒布制作的十二种头饰,在《十二生肖》的歌曲中自由舞动;之后,我提出了本次活动的探究目标――十二生肖的来历、排序、计算年龄的意义等,接下来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整理的资料――研究卡,按照十二生肖的来历、十二生肖排序、十二生肖制作、十二生肖文化进行成果展示,大家认真聆听并适时进行了补充,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思维活跃。之后,我们进行了猜谜、填成语和讲故事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表现积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综合实践活动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利用手头资源,构建一个富有内涵、生动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在这堂课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探究,即收获知识,也收获快乐。

三、从社会焦点着眼,引导学生关注当下

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社会,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化的人,是懂得社会规则、关心社会现状、富有责任心的新一代。这样的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也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对生活和工作不会没有目标,对社会不会漠不关心。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要适时以社会焦点时事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具备主人翁意识。

《雾霾和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堂富有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并借助公益广告“你在哪里”指出当前空气问题的严重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小学生的接受力是很强的,当这样的短片播出之后,他们按捺不住,纷纷表示大家齐动手,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看到时机成熟,我提出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即“关于雾霾的成因,雾霾的危害,雾霾的个人防护,如何解决雾霾问题,以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这五个问题。我向学生发放了事前准备好的资料,让他们根据自己本组的需要进行摘选、汇总等,并填在相应的表格中,让答案一目了然。同时,我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创作一条环保标语,并阐述标语内涵。我的目的就是将课外和课内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全方面的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大多要求学生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成长。

总之,小学生的发展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小学教育任重而道远。在小学阶段,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总之,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意义非凡,而巧用身边资源,上好这门课,则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篇(5)

雾的生成非常简单,如果遇到气温低的时候,尤其是在春秋季的早晨,靠近地面空气中的水份含量超过饱和量,水汽凝结成小水珠,水珠充足而且相对集中,与空气中的微细灰尘结合到一起,飘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雾。

气温越低,雾气越浓。根据地理位置不同,雾主要分为五种: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和锋面雾,另外还有混合雾、冰雾等。

为什么我们见到的雾没有书里写得那么漂亮?

氤氲遮白日,生气动其间。历史上有许多名著对“雾”进行过描写,古人甚至会特意收集雾水饮用。但在现代生活中,雾既不能像它的外表那样看起来“美丽”,也不能像古人描写的那般洁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无视环境保护,制造了许多有害气体,最常见的汽车尾气,其中不仅含有灰尘颗粒、重金属,还有很多有害的化学物质,比如二氧化硫,平时这些有害物质会通过空气的流动,逐渐远离我们。

可是,雾在形成过程中,小水珠会与这些有害物质相互纠缠,特别是二氧化硫与水结合,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能够变成毒性更大的硫酸盐。雾气将粉尘及硫酸盐等物质“包裹”在其中,组成雾核颗粒,低空飘移时,不断与污染物碰撞,能使污染物积聚,让雾的有害成分大增,环绕在我们周围,进而衍生成“雾霾”。所以,有雾的天气里,空气的污染比平时要严重得多。

雾里藏着传染疾病的“大魔鬼”

如果人们长时间滞留在“雾霾”环境中,不仅精神感到压抑,身体健康也会遭受严重伤害,出现血液循环阻碍,诱发感冒、心血管病、支气管哮喘、肺炎等疾病。如果在有雾的天气里锻炼身体,运动时呼吸量加大,吸入空气的量比平时多很多,吸入的颗粒会很多,反而加剧了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损害程度。

雾对人类生命的威胁,直到上世纪才被发现。1952年12月,工业化发达的伦敦一直笼罩着浓雾。持续四天的大雾对于雾都伦敦来说并不罕见,然而,却有四千多居民莫明其妙地丧生。大雾过后,伦敦居民的死亡率仍然高于正常水平,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次年3月。

经过检查空气测定记录发现,在大雾的4天里,空气中煤烟和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了4~5倍,雾中的巨毒物质被人体吸收,终于酿成惨剧。原来,因为冬天大家都在取暖,煤炭使用多,造成的污染比较厉害,空气污染严苇,而且冬天又非常容易起雾。

这就是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英国政府吸取教训,于1956年推行了《空气清净法案》,在伦敦部分地区禁止使用产生浓烟的燃料,遏制工业排放。

无独有偶,众多发达国家也曾上演过多起严重的大气污染公害事件,包括1930年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的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事后经过检查,发现都是由于工业污物排放以及汽车尾气造成大气污染。大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向人类展开了报复行动。

雾对人类的生活也会造成许多不利影响。雾滴落在地上,路面潮湿,车辆容易打滑,加之浓雾造成的能见度低,视线减弱,忽明忽暗,驾驶员看不清前方来往车辆及行人路况,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比平时增加了40%以上。

城市里发生的雾,污染物溶于雾水中,更加剧了污染程度,会“静悄悄”地腐蚀楼体、金属,灼伤绿化植物。海雾造成航期延长,大大增加了油料的损耗,更会引起沉船、触礁、搁浅等海难事故。

多雾的天气大大减少了太阳的辐射量,使海水透明度变差,水质变坏,缺氧病害流行,给养殖业带来损失;造成农作物减产1~3成,如果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会引起赤霉病。

雾并不是一无是处

雾虽然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很多,但也并非一无是处。由雾塑造出的自然美景,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例如,名闻天下的“庐山瀑布云”、“庐山佛灯奇观”,没有雾的存在,大自然的毓秀造化会成为无尽的缺憾。

雾还能净化空气。大雾过后,空气会变得清新,这是由于空气中的烟粒、尘埃等被雾滴移走消散,如同雨雪过后使具有杂质的空气被冲洗过一样,使空气得到了净化。

存在千百年的雾,既不是空气污染的原因,也不是空气污染的结果。即使没有人为的污染,雾也会照样发生。但是,这不意味着雾的发生频率和污染没有任何关系。

在城市里,雾发生越来越频繁,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排放颗粒污染物,特别是在雾消散时,雾滴的水分被蒸发,其中的硫酸盐颗粒继续长时间地浮留在空气中,降低空气的能见度,毒害人的生命。

篇(6)

1.课程设置与安排

环境学概论是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通过该课程学了可以了解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等基础知识外,还可以了解目前我国及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危害,传统环境污染控制方法,以及目前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最新动向。通过长期本科教学工作发现,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年主要是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学习,随后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直到大学三年级才重点涉及专业核心课程,使大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激发不起来,经常有新生问及我们专业主要学什么的,出去以后能够干什么,是否容易找到工作。甚至到二年级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我们到底是生物专业还是化学专业的疑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结合新生特点,在入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在第一个学期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使学生明确环境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将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采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使学生具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明确学习目的

为使学生在大学四年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在环境学概论的第一次课就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引入学生最为熟悉的我国当前严重的雾霾现象和水污染问题展开讨论,从环境定义到什么是雾霾,什么是水污染的系列基本概念,为什么会引起这样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评价污染的程度,治理这些污染有什么样的方法,是否可以从预防控制角度避免重污染的产生。结合这些简单问题的讨论,给学生阐述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同阶段各公共基础课程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地位,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分别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基本可以让学生有个初始了解。针对学生最为关注的就业方向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首先喜欢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同学,以后可以考取环境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并就我国具有环境类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给学生进行简单介绍,重点介绍当前学科排名前二十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特点和主要专家学者。同时介绍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相关的需要重点学习的课程。其次,有环境工程设计兴趣的同学,可以考虑进入设计院或者环境工程公司,工作后可以考取与环境工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化工工程师等,通过长期积累可以成为环境工程设计类专家。有从事环境工程项目管理兴趣的同学可以考取国家二级建造师和一级建造师成为项目经理,可从事具体的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再次,对环境科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与咨询等相关工作,同时可以考取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和清洁生产审核工程师等职业资格,经过长期积累将来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此外可以考取国家机关公务员从事环境管理工作及环境监测与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等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就业方向介绍,学生对从事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工作有个大概了解,学习目的将更明确。

3.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优化

为搞好环境学概论的教与学,首先教材的选择是关键。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通过综合比较多个出版社的教材,我们选择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吴彩斌教授主编的《环境学概论》教材,该教材共包括十三章内容[1]。由于都是概述性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重点章节,总教学课时32个学时可以满足教学要求。该教材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知识面覆盖广泛,信息量特别大,主要包括环境问题,生态学基础,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水污染及其控制,大气污染及其控制,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及其综合利用,物理污染及其防治和环境与法等内容。本课程遵循环境问题的提出到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再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这一主线。重点介绍了前十章内容,突出环境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涉及具体污染控制原理和工艺不做详细介绍,留给后续专业核心课程详细讨论。此外,紧密联系环境学科发展的最近动向,引入与学科前沿技术发展最近进展的专题,不断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如我国与全球环境问题引入目前广泛关注的雾霾专题和太湖富营养化专题进行讨论,水污染控制技术引入最新的正渗透膜分离技术与光催化技术专题,大气污染控制引入有机废气光催化处理专题。通过这些前沿专题的介绍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

4.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环境学概论课程涉及信息量大,但是从教学内容来看难度不大,内容学生都能够看懂,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则必定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激发。所以必须结合课程特点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首先搜集当前热点案例采用案例教学,如吉化公司爆炸造成的松花江水环境污染,京津冀和长三角及长沙等长江中下游高频出现的雾霾现象引入全球环境问题;湖南的“镉”米现象引入大气污染和防治与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广东某地电子废弃物拆解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引入固体废弃物污染与防治分别与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从特定案例的环境问题分析出现的原因,污染物质的来源,可能的迁移方式和可采取的治理与预防的措施。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次开展专题讨论教学模式,专题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使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通常在理论教学内容前三到四周,由教师提出某一题目如:“抗生素的使用现状与环境关系”,“农村养殖行业是否需要进行控制”,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查找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制成PPT汇报材料在课堂中和同学相互探讨。其中有学生从抗生素的概念、抗生素的历史、我国使用现状、造成的环境危害,以及从政策层面和末端治理等方面消除其负面影响的可行措施进行深入讨论。

5.可以改进的方向

环境学概论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泛,包括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法律法规和经济学知识,从课程内容讲难度不大,但是从课程特点看要讲好该课程对教师有更高要求。首先要求教师有非常扎实的环境工程专业理论功底,其次要求教师有较广的知识面。同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参与搜集环境方面相关的最新素材,包括图片和案例,建立该课程的教学素材库。课程考试可以采取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的组合方式,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把平时考勤、课堂参与、专题讨论及课程论文以适当比例计入平时成绩。总之,环境学概论课程的教师需要不断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增强自身教学技能,不断尝试和总结不同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58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此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关社会责任感的情境,机智地捕捉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契机,适时地升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境界。要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既要关注显性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更要重视隐性的潜课程(如学习习惯、思想变化、行为举止、生活细节)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

一、道德两难法

道德两难法是指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如在教授经济生活《围绕主题,抓住主线》中的“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笔者在教学中引用了如下两个情景材料。

【情境一】当前中国,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雾霾受到全民的讨伐,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呼声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重要的挑战,治污成本的上升,使大量企业生存困难,但是这些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贡献较大,如果强行关闭,会导致经济增速过低而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请问:你认为应该淘汰那些污染难以避免但可以安排就业人数众多、GDP贡献较大的企业吗?为什么?

【情境二】雾霾让世人深恶痛绝,谩骂指责声如潮涌。请问:现实生活中,你能做到为减少污染而放弃或减少私家车的出行吗?为什么?

学生对社会责任两难情景的选择统计

情境一 淘汰

选择比例 选择理由

87.8% 应该保护环境、注重人的身体健康

不淘汰 12.2% 应该保护性整治、创新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法等

情境二

能做到 53.2% 无私家车、家长没空接送、有环保意识等

不能做到 46.8% 路程太远、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迫、私家车方便等

【教师追问】情境一中,绝大多数学生要求为了保护环境淘汰污染企业,哪怕遇到再多的困难也要义无反顾,但在情境二中,大家又为什么对自己如此“包容”呢?

【深度剖析】情境一中是对他人的要求,而情境二中是对自己的要求,这种旁观者效应或者叫事不关己效应的心理学现象导致了这种差别。旁观者效应又称责任分散效应,它是指针对某件事情,如果要求个体单独完成,那么他(她)的责任感就会很强。比如闯红灯,有时单独的一个人如果其社会责任感很强的话,他(她)一般不会闯红灯的,但是如果看到一群人闯红灯的话,那么他(她)也会这么做。相反如果一个事情由群体共同完成,那么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就会很弱,每个个体就会期望别人多承担责任。责任分散的后果就是导致人多不负责、责任落不实甚至不落实。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采用道德两难法对于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常有效的,社会责任感问题虽然人人耳熟能详,但往往又模糊不清无从下手。思想政治教师创设这样的两难情境,让学生在思辨中自我审视、自我矫正、自主发展,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真实事例渗透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但教师若仅仅是摆出一些抽象的道理,难以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务必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尽量采用归纳的方法,避免生硬的灌输。

如在教授生活与哲学中“价值与价值观”的内容时,笔者引用了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胡佩兰的事迹作为情境材料。

篇(8)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热议,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和方法备受关注,涵盖这一领域的《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在环境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中越来越被重视[1]。从社会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环境科学概论》列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程[2]。通过科学选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环境领域的研究型人才,成了许多高校的重要目标。然而,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内容相对落后,方法有待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有待深化等问题。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并真正落实于日常工作中,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以及教师个人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3-4]。《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现实环境问题案例更新迅速,因此,如何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全面反映其应有的科学内涵,是该课程教学中应时刻关注的问题[2]。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本人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寻找科研的思路与素材,以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是亟需探讨的难题[5-6]。笔者结合数年的教学经验,针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途径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1 当前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落后

 

《环境科学概论》教科书内容的更新速度严重落后于环境科学的学科发展步伐[1-2]。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激发了科研人员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热情,产生了大量环境科学领域的新案例、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然而该课程的教科书内容大多仍以传统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许多内容仍是对20世纪发生的环境问题的分析[2, 7-8]。可想而知,其中涵盖的知识点十分狭窄,这必然会限制学生的发展,不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从而制约了《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1.2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大多仍遵循传统的方法,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很少重视对学生科研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2, 7-8]。相对于该学科的前沿性来说,学生对课程涉及的具体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法的掌握不足,导致的最严峻的问题是大学毕业生在质量上,尤其是实践创新能力上远远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这充分暴露了我国高校“照本宣科式”教学培养模式与社会对实践创新型人才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因此,高校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格局,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通过科研的探究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科研素材,使二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9]。

 

2 教学科研一体化途径

 

2.1 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涌现,如雾霾、电子垃圾、全球变化、食品安全问题等,而且科学技术带动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技术、新方法的飞速进步,这些在目前的教科书中并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导致《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科研前沿严重脱节。因此,如何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到课堂教学是《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所面临的一项挑战。唯有多关注科研动态,才能使教师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充实到自己的课堂中,进而弥补原有课程知识与最新研究之间的断层。因此,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应全面实施科学研究性教学,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思维。

 

教师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首先要紧跟学科发展方向,随时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例如笔者在讲到土壤农药污染时,给学生补充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的概念,并告诉学生2001年首批被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12种POPs中,有9种为有机氯农药,既强调了有机氯农药的特性,又给学生扩展了POPs的相关知识。第二,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如笔者在讲到“伦敦烟雾”和“洛杉矶烟雾”时,将其与中国当前重大环境问题“雾霾”进行对比,从它们的成因、影响范围和主要危害几大方面分别进行对比讲解,既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这两大公害事件的实质,又使他们认识了雾霾问题的严重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要将传统知识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穿插于教学过程中,以丰富教学内容。如在讲到土壤重金属的电动修复和植物修复时,补充了关于采用重金属活化剂促进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效率的研究结果,以及用硫代硫化物辅助汞的高效植物修复的最新研究进展,弥补了原有课程知识与最新研究进展之间的断层。另外,要将最新的环境污染案例带到课堂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到水污染来源时,穿插了2007年5月底至6月初发生在无锡的“太湖水污染事件”,通过介绍了该事件的前因后果,使学生认识了化工污染任意排放的严重后果,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总之,《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要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将科研成果穿插于主线内容中,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实现基础与前沿、传统与现代的衔接,使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同步。

 

2.2 教学中发现科研问题

 

实践证明,很多重大科研成果都来自于好问题的引出。一位优秀的大学教师授课时决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加入自己的思考和再认识。教师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原有的基本理论理解透彻,然后不断发现、挖掘问题,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或者通过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问题的解决途径,从中发现科研素材,进一步将这些素材形成研究课题,由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的研究,以此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教师再将研究的成果带入课堂,使教学-科研-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要上好课,绝不能局限于课程知识之内,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宽阔的眼界,以拓宽科研工作的思路和领域。首先,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教师需阅读大量与课程相关的研究材料,这将促使教师对专业问题的深入思考。例如,笔者在讲到土壤农药污染时,通过精心备课查找资料,发现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促进土壤农药降解的途径,并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其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实例,在这个过程中,常常给教师带来课题研究的启发。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一些新奇的想法通过筛选、提炼,也会成为科研的素材。通过这样不断地积累、沉淀,必然会大大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经常反映的问题是学习的知识到底能干什么。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兴趣[10]。笔者在《环境科学概论》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应用型的知识更感兴趣。因此,在该课程教学中除了环境学基础知识外,还增加了阅读最新文献,加强师生互动,分析最新科研案例等内容。同时,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并围绕科研实践布置作业和安排考核。例如,在讲到一些难解决的环境问题时,提出具体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的解决途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形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汇报,教师和班级学生进行点评,教师对每组学生的表现给出平时成绩。通过这种师生互动,十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3 结语

 

篇(9)

2.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

注重的是教师的受教,学生是被动性的接受知识,没有留给学生思考和创新的空间。河南科技大学的环境专业是工学方向的,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是一个方向两种不同的培养方案。环境科学偏向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环境工程则偏向实践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想改变这种培养模式,首先要求我们在教学上有所革新。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全校服务的教学模式。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教科书,只能满足学生对一些原理知识的掌握,有关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案例通常很少涉及,而环境工程专业就是为了解决和防止已经出现的和即将出现的环境问题而设置的。鉴于这种目的要求教师将最新、最热门的环境问题杂糅在教科书中,并且完全可以以一种讨论案例的方式组织整堂课程教学。一方面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透彻与深刻地掌握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案例的特点,每个案例的设计要求在讨论中能突出课程中的某些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对课程的一些问题有较深的理解,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双语教学的探索也是新型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我国高校的非英语专业普遍采用中文教学,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巴基斯坦等高校使用英语专业课教材、英语授课、课堂辩论用英语、用英文写论文报告。印度大学生总体英语水平比中国大学生高的多,故此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竞赛中,印度大学生优势明显。中英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助于中国大学生英语水平和阅读英语文献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提高了中国大学生在跨国企业中的竞争力。

3.实习和实验课程的加强以及环保活动的参与

环境工程是一门实践性与参与性极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娴熟的实验技能和丰富的实习课程。作为培养环境人才主力的高校,我们要尽全力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及实验设备,使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不能缺乏。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际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让学生积极进行一些实际的环境工程设计,而不是单纯依靠毕业设计来训练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们要建立引导式和启发式专业实验课堂,精选实验项目,选择环境专业中比较经典的基础实验,编写新的实验讲义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实验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以环保为主题的活动要尽量丰富多彩,环保竞赛、环保演讲赛、环保科技制作大赛、环保进社区、以学生为发起对象的环保倡议活动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环保意识,增强其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影响力。环境专业人才要求扎实过硬的环境专业知识基本功,更应该有社会环境,人人有责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篇(10)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四种核心素养。首先是敏而好学的积极态度。小学生要永远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志存高远,学而不厌,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广泛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能自主学习,又能与人合作,并能把学习所得运用于社会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是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小学语文教育要使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做具有国际视野,天下情怀的社会小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爱集体、爱家人、爱家乡、爱祖国。要有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决心,要有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还要具有较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理解、尊重、包容多元文化,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平等交流,友善相处与交往。

再次是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小学生应该具有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要诱导学生学会感知美、发现美、理解美,鼓励小学生塑造自己的美好形象,敢于追求和创美好事物,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品质,做到形象美、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

最后是与时俱进的应变能力。小学生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具有敏锐的环境感知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和生活,要主动适应、超越自我、勇于新,顺应发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大胆尝试寻求解决方法。不怕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身边的人和事,传递社会正能量。

二、如何使每个学生都“立”起来

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快速阅读是时代对语文素质教育提出的一项新要求,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阅读之前,要使学生明确阅读目标,这样阅读就有了明确的方向,避免阅读的盲目性,这样就能明显的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训练学会浏览,并能准确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提取文章精要。

上一篇: 数字媒体技术的作用 下一篇: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