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资本市场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1 14:42: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当前资本市场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当前资本市场现状

篇(1)

前言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经历了大转折,2006年的股市猛涨到近年来股市急跌,当前已经逐渐稳定。本文就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市场现状,以大国的视角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至2014年,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即将会继续在2013年所形成的双顺差局面,并且还表现出很大的波动性。证券投资目前发展态势十分迅猛,而其它类型的投资项目目前仍在不断的优化,以银行带头的投资融资行为应当增强活跃性,促进国内的资本流动,为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养料。与此同时,还应当积极拉动外资的流入,在国际外资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为达到资本市场的稳固发展,我国仍需积极的完善国际收支平衡体系,这样才能够平衡国际收支状况,做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并将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一、我国资本市场现状

中国的资本市场自1981年第一批国债的发行逐渐成型,随着历史的进程,我国资本主义市场从无到有,并一步一步从地区性的市场发展成现在的全国性市场。曾经的手工操作到现在的网络化电子商务交易,对中国的融资体系影响深远,经济结构的革新也日新月异。自1993年起,我国树立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愿景,并经过20余年的努力,时至今日,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方面已经取得了优异成果。纵观近年来我国外汇管理局的年报显示。

从商业融资的整体规模来分析,我国的资本市场总融资环境中,中证券融资的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到1998年中证券融资所占比例已经达到了36.86%。我国资本市场中中国国债市场是主导,而股票市场以及金融债券市场分为二三位,企业债券的市场发展仍存在很多不足。

二、我国债券市场现状

我国的国债诞生时间最久,其规模的发展也很快。一级发行市场以及二级流通市场的市场状况都很规范。国债市场自1996年起就已经整体走向市场,已经初步的实现了“发行市场化,品种多样化、券面的无纸化、交易电脑化”。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不断的扩展着,国债的类型也不断的丰富着,国债结构也日趋合理化。但改革的经验不足也导致了很多问题,对比发达国家当前成熟的国债市场,我国目前国债的运行模式及机制仍有很多缺陷。第一是对于利率的规定流程、机制存在不合理性,国债的利率受银行的存款利率的主导,但是银行存款利率的制定均是以行政干预为主。第二则是上市的国债余量相对比较小,它的期限规定也不是很合理。以上海交易所为例,上海交易所2000年所挂牌交易的国债现有券为6只,但是这里面的9703券已过期,但其余5只的期限均在2007年之后,各国债现有券之间的期限不同。时至今日虽然有所改观,但仍需继续优化。第三是目前国债的交易方式有些单一,成熟的债券交易方式应当包含现货、回购、期货、期权等多种方式,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以上四种债券交易方式。但目前这四类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资本市场,国债的债券交易方式应当紧随资本市场的发展脚步。第四是债券在二级市场中的均利率对比一级市场出现了不合理的差值,2000年数据二级市场的平均收益率达3.6%左右,此时国债券的发行利率仅达3.3%左右。这种市场情况目前已对债券的发行工作构成了影响。

三、国际市场情势分析

(一)外汇市场

从21世纪以来,美元、日元与欧元的汇率波动较强,前段时间因为英国脱欧问题,英镑也有较大波动。2000年10月底开始,欧元开始贬值而美元汇率逐步提升,次年年初曾升至0.96美元=1欧元。随着美联储的两次降息,欧元有所回落。而美元兑换日元方面,由于日本经济没有达到预期的恢复值,日元一直处于疲软的状态。不过,对于英镑的较大波动,日元体现出较强的汇率增长趋势。

相比而言,欧元区的经济增长最近则出现了比较良好的现象,并有望于超越美国,这是有益于欧元升值的。但是,具体这种发展会不会长久,还要看石油价格、突发事件(口蹄疫、疯牛病等)等影响。

(二)股票市场

2013年以来,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不断下跌。美国市场内的科技股下跌影响了欧洲科技股票市场。使得欧洲股票出现了虽然区内经济看好,但是股价持续下跌的现象。日本的股市在此背景下也出现持续飘绿的景象,当然这也与日本内部存在的制约经济恢复的因素息息相关。

如今,对于美国股市的预想一般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已经接近谷底,而另一派认为这种调整仍在继续。大众的态度一般是乐观的。有学者称美国股市的三大支撑仍存在,不会一跌到底。这三大支撑包括互联网技术的盛世发展,微软、英特尔等商家的垄断地位,美国高科技存在的科技优势。

(三)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呈现出于股票完全相反的发展趋势。在股票市场不够景气的情况下,债券市场获得了很乐观的发展,增长势头明显。目前债券收信用风险的影响,主要在货币市场增长,有数据显示第三季度的发行量比上一季度足足高出4.5倍。与此同时,长期债券市场的发行量下降了4.1%。

根据目前的预测,债券市场很可能在接下来的时日里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和长足的发展。第一,美国债券市场有着明显的增长趋势。虽然电信企业债券的发行量有所下降,但是政府部门的发行量仍持续升高。有专家称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政府部门有可能再增加债券的发行量,用来应对财政支出。第二,各个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增加国际债券的发行量。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等其他种国家,目前财政状况会有些许盈余,对外举债的需求较小。但是美国经济的下滑有可能影响到亚洲国家对外举债的态度。

(四)信贷市场

信贷市场的发展目前呈现较良好的态势,融资重现惊人的活力。这也是由于股市持续低迷的影响,银行的作用重新受到公众的重视。根据统计,银团贷款总额比去年增加了43%,而在发达国家中,利用银团贷款进行企业并购的数量也激增。发展中国家以及石油国家等资金通过银行的中介作用流入l达国家,这个数量也呈现大量增长的态势。

近期,信贷市场的资本流动体现出两个特征,其一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外流的原因转变为了外币存款增加。其二是对于石油国家来说,他们国家流出的资本主要流向了发达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

上文分析中可知,股市的改善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整,并非一朝一夕。所以,银行作为中介的投资、融资行为将会持续活跃。接下来需要关注的就是资本流向的变化,银团的贷款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是否严重,会不会将贷款转向信用良好的发展中国家。当然这主要还是取决于发展中国家是否能稳定地、持续地发展。

四、总结

本文就国际市场以及国内市场现状,以大国的视角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至2014年,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即将会继续在2013年所形成的双顺差局面,并且还表现出很大的波动性。证券投资目前发展态势十分迅猛,而其它类型的投资项目目前仍在不断的优化,以银行带头的投资融资行为应当增强活跃性,促进国内的资本流动,为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养料。与此同时,还应当积极拉动外资的流入,在国际外资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为达到资本市场的稳固发展,我国仍需积极的完善国际收支平衡体系,这样才能够平衡国际收支状况,做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并将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杨德勇,董左卉子.资本市场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5:4550

[2]吴晓求.关于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若干重要问题的看法[J].金融研究,2006,06:1522

篇(2)

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存在不确定性,笔者仅结合目前的环境与形势浅析以下四方面问题的影响。

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夯实资本市场基石

上市公司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石。没有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则无法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利益得不到保证,投资者进入市场则会受阻,资本市场则无法取得持续发展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从国家政策和监管层面来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发展资本市场的基础。

早期的上市公司多数是通过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国家对其质量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从而使其质量得到一定的保证;尽管可能一些国企通过“包装”形式上市,但其经济指标如净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基本保持稳定且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一方面,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国有企业对资源享用的优势还比较明显;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后续融资的唯一通道――配股,对净资产收益率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及对其监管均相当严格,使得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结合效果比较明显。

在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利益的追逐导致了一些不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现象出现,比如政府部门从行政和地方利益的角度推进地方企业走上市之路,实际上这些企业多数并没有长远的规划或者没有良好的项目,导致募集资金使用效果下降;又如,企业上市“圈钱”效应明显,上市动机不纯,上市后效益频频“变脸”,也使得投资者利益受到很大损失。当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开始失望的时候,投资热情自然就会逐渐失去,因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为投资者提供应有的经济回报,是国家和监管部门出台政策时应当考虑的问题。

二、消除或减弱股权分置后续影响,强化上市公司责任感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主要系为解决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而于2005年4月启动的改革措施,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与协商机制,来达到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让的制度性差异的目的。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完善基础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变革与创新,不仅解决了当时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起到了稳定与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

但是,任何一项改革与创新都有其两面性,而且随着事物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逐渐暴露其不足之处。时至今日,股权分置改革留下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大小非解禁”已成为当前资本市场的重大“利空”因素,而大股东从二级证券市场的“抽血”,也导致资本市场的大量资金流失而缺少动力。并且,一些民营企业上市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而是股东通过上市实现资本增值与变现的目的。

因此,当前环境下,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面临着股权分置后的“大小非解禁”与民营企业改制后股东套现的问题,如何消除和减弱其在投资者心里的影响,就需要从政策层面强化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的责任感,为稳定和发展资本市场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构建资本市场畅通流动渠道,顺应市场形势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扩容,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但上市公司的质量未必越来越高,这样不仅因为市场扩容逐渐增加资本市场的资金压力,而且这种投资环境也助长了投机之风。我们不难看到,当前许多优质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值都相对较高,但在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却相当不匹配,甚至不如很多ST股票。其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原因之一应该是投机。当前环境下,尽管一次又一次地提出“退市”制度,但很难真正实行退市,更多的是那些绩差上市公司往往能够通过“重组”获生,并引发价格暴涨,其中投机成分堪称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应当遵循“优存劣汰”的市场规则,构建畅通的流通渠道,既可以让优质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也让其在不够条件或标准时退出市场,以保证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当然,重组方式也是企业资本运作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应支持其正常的作用,但对于上市公司的重组应当提高标准、严格要求、明确流程,应着眼长远,不能仅解燃眉之急。

四、健全法律体系,细化监管标准和明确监管责任

篇(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健全与否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是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而金融市场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是否能够协调发展将直接影响当前金融改革的成败,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关注的焦点。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体制,在法律上和制度上也人为制造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有效沟通的种种藩篱,导致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现象,协调发展程度较低,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市场是和货币市场相对应的一组概念,他们之间的划分标准只是时间期限的不同,资本市场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借贷市场,相应地,融资期限在1年以下的称作货币市场。由于资本市场的融资期限远远长于货币市场,在较长的时间内资金使用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因而资本市场的风险也远远大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都是资金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是经济体系中聚集、分配资金的”水库”和”分流站”。但两者有明确的分工。资金需求者通过资本市场筹集长期资金,通过货币市场筹集短期资金,国家经济部门则通过这两个市场来阔控金融和经济活动。从历史上看,货币市场先于资本市场出现,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的基础。国内学者强调,货币市场应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认为两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同时给予相应的关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本身发展完善;二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二者之间有效连通、良性互动。由于历史等种种原因造成我国货币市场发展滞后、资本市场发展不规范、两市场之间沟通不畅,主要表现为:没有形成真正的基准利率,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资本市场融资结构不合理、层次结构单一;股票市场股权分置,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人为分割等。然而金融市场是一个整体,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另一个市场的发展壮大,造成两市场之间的不协调,进而阻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改变现状,促进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从制约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着手,应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基准利率,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工具,发展我国的货币市场,从而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为两市场之间的协调提供市场基础和政策保障。从当前实际来看,资本市场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两市场协调发展的瓶颈,因此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资本市场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金融改革的全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的发育是否完善,不仅依赖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各自的发展状况,而且依赖于二者的协调关系。金融市场是一个整体,作为其组成部分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又具有各自的服务对象和市场工具,发挥着不同的职能作用。货币政策一个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完善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能够灵敏地反映市场信息,货币当局能够根据其反映的经济和金融运行状况,结合其他宏观经济指标,才能制定出特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实施方案。发挥调控经济和金融运行的作用,才能保证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顺利进行。

大力发展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创新工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界限,为整个金融市场的统一创造条件。它的形成使得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动更便捷。金融工具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交易手段,有利于建立一个活跃的市场体系,拓展市场的广东和深度。同时也为参与者提供了避险的选择。因此,市场避险工具的开发,也是保证市场顺利发展的重要手段。

总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市场,应是一个功能完善、层次分明、协调发展的市场体系。为此,应从政策、体制、法律等多方面,加大对金融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各类金融市场的协调稳定发展。(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吴晓求.《资本市场评论》精粹―现代金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一、资本市场

1.资本市场的定义

资本市场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进行交易的场所。具体说来,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银行长期信贷市场,但人们通常讲资本市场视同或侧重于前两种市场。

2.资本市场的特点

资本市场的特点有:交易期限长;交易目的主要是融通长期投资性资金,充实物质资本;资金融通规模大;流动性差,风险大而收益较高。作用在于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积累物质资本;促进资本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传导信息。

3.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经历了起步和成长阶段、形成阶段及规范和发展阶段,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沪深两个交易所由地区性的交易所成为辐射全国的交易所,区域性的交易中心开始形成,初步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交易品种的格局。同时,资本市场的规模日益扩大,交易品种逐步增多,资本市场逐步国际化。我国资本市场当前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与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二、关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些研究

1.证券交易所

要了解资本市场的两大组成,必须先明确证券交易所的概念。在中国有两大证券交易所,分别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所的主要职能包括:提供证券交易的场所和设施;制定本所业务规则和制度;接受上市申请以及安排证券上市;组织、监督证券交易的进行;对会员和上市公司进行监管和控制;及时管理和公布市场信息;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职能。总的说来,证券交易所是集中进行证券买卖的场所。

2.股票市场

资本市场作为组成部分之一的股票市场,包括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两部分,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股份公司通过面向社会发行股票,从而迅速集中了大量流动资金,实现了生产的规模经营;而社会上分散的资金盈余者则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投资股份公司,用来谋求财富的增值。股票作为一种有价证券,有四个明显特征:风险性和收益性、责权性、流通性与无期限性。在中国,存在着一些特有的股票分类,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以及A股、B股、H股和N股。其中A股是由中国境内的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不含台、港、澳投资者)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

3.债券市场

资本市场的又一组成部分是债券市场。债券也有其一定的特点: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债券流通市场又可细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场内交易市场是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买卖债券形成的市场;场外交易市场是指在证券交易所以外进行的证券交易的中场。场外交易市场的主体是柜台市场,许多证券经营机构都设有专门的证券柜台,通过柜台来进行债券买卖。在柜台交易中场中,证券经营机构既是交易的组织者,又是交易的参与者。目前,我国债券流通市场由三部分组成,即沪深证券交易所市场、银行间交易市场和证券经营机构柜台交易市场。

4.我国资本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资本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资本市场需要抓住机遇。在金融危机的当下,全球经济失衡,便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的过程,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必然会因此获得相应机遇,我国资本市场尤其如此。作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我国风险溢价较以前有所降低,这使得其他国家更倾向于投资中国,这有助于他们的金融资本分散投资风险,使他们的资金更好地发挥作用,借此,我们可以提升国际地位。同时,人民币持续升值促进中国资产重估,使得中国的资产价格上涨,将推动A股市场稳步上涨,促进投资、金融的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需要应对挑战。第一,加快资本市场开放,引进外资,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国际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加快市场的开放是必须的,但这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杜绝一些外国投资者利用其丰富的反监管经验进行的违规操作。第二,我国资本市场产业基础薄弱,而此时大量承接国际金融资本,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由于发展时间不长,我国的资本市场产业基础薄弱,在面临如此大量外资涌入的情况下,应当夯实基础,稳步发展。

为此,我们应抓住机遇,主动应对挑战,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深入研究市场规律,加快资本市场监管制度的改革,加强对于我国资本市场产业基础的建设,增强资本市场的文化建设,扩大融资规模,大量吸引外资,稳定地发展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

[2]baike.省略/view/10107.htm.

篇(5)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2-0040-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是仍存在太多的不足,如市场规模不够大、资本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投机性问题严重、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每一层次的内容、制度、边界、互联互通问题等等。资本市场的诸多问题限制了其配置资源的效率,低资源配置效率的资本市场必然缺乏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当投资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投机行为的发生就不可避免,资本市场的投机必然影响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针对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种种问题,专家学者给出了众多有效可行的建议,如健全退市机制、完善退市制度、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明确影子银行的监管规则、改善资本市场软环境,把实现金融的互联互通,使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保证资源配置与运用机制的有效性,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结构设计的关键等等。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按照上述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如2013年1月16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正式揭牌运行。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事实,商业银行的竞争问题,互联网金融和民营机构的快速发展形成的金融风险问题以及如何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防范影子银行的风险等还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如何借鉴欧美金融市场运行经验,在把握中国资本市场具体情况的前提下,提出中国资本市场体系设计的思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资本市场的制度约束

欧美资本市场发生的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事实,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约束下的资本市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相反,它加剧了危机的深度与广度,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欧洲在驾驭企业及资本市场方面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并蕴含于欧洲资本市场运行过程的正式与非正式的规则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制度环境。例如尊重不成文的社会规范;重视个人股东;不单单以股价来评价公司;尊重上市公司股东的优先购买权;警惕企业间并购;强调企业集团控股股东的支配责任;坚持最低注册资本制;原则上禁止公司回购股份;原则上禁止公司向法人定向增发;原则上禁止发行不同种类的股份;尊重自律规则等等。这些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虽然体现了欧洲资本市了日常场的成熟体制,为欧洲市场资源配置提供的运行基础,但却使得欧洲资本市场的作用趋于保守、缺少创新,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上落后于美国。

同样,美国资本市场从来不缺成功的典范,纳斯达克成就了苹果、思科、英特尔,OCTBB造就了微软,SharesPost和SecondMarket创造了Facebook、Twitter、Groupon、Zynga,正因如此,发展中国家在规划本国资本市场时更多借鉴和关注的是美国资本市场。这些成功的资本市场案例,证明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多样化的异质的资本提供了更好的配置,体现了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创新企业资本支持的有效性。但是,次贷危机的爆发也同样证明了美国资本市场体系仍然存在着投机过大的弊端。美国次贷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新型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即影子银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主要风险来源,旧金融制度存在的严重缺陷不能应对新条件下金融监管疏失、金融产品定价、信息缺失和扭曲等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常被认为:一是倒金字塔结构的资本市场体系;二是资本市场规模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极不相称。造成中国资本市场这一事实的原因在于:中国对美国资本市场的顶层借鉴,忽视了美国资本市场体系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美国公民的动机及其对环境的辨识,也忽略了美国过分的自由与其资本市场运行之间的契合。也就是说,中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运行经验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忽视了两种制度之间的本质差别,试图以模仿和部分调整来运用西方资本市场运作模式的成功经验改善中国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造成了现在的结果。中国的资本市场并未能获得美国资本市场创新的动力,也未能如欧洲资本市场那样“稳健的运行”,但却仍然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自身的经验,创建了需要不断改变的中国特有的资本市场环境,为中国经济资源配置向更有效的方式过渡提供了现实基础。虽然中国资本市场未能反映中国真实的经济增长,也未能反映中国真实的投资现状,但它确确实实在改变着中国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为民间资本的流动与集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形成了今天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据中国社科院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3》显示,运用两种统计口径得出的影子银行的规模分别占GDP的29%和40%;占银行业总资产的11%和16%,这表明了中国资源配置方式的更加灵活与多样化。

银行与非银行机构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的确可以促进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体现虚拟资本自身的运行规律。同时,也提醒人们,未来资本市场的改革以及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必须从现实经济制度出发,考虑制度约束,在特定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交互作用中,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为目标做出决策,改变现有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与程序,通过创新来形成有利于社会全面发展的资本市场体系,不仅要从效率上解决长期资金融通问题,也要从公平的角度出发解决社会资源分配中的差别与歧视问题。

二、中国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以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目标。这一思想缘于对发达国家尤其是对美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研究。中国资本市场经过长期的制度变迁,借鉴美国资本市场经验,形成现今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主板市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要为成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上市服务;二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搭建的上市平台,隶属于深交所,除主要接收流通盘在5000万股以下的中小企业上市这点以外,其上市的条件和运行规则几乎与主板一样;三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则主要包括“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和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然而,这些标准化的市场仍未能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的投融资问题,也未能为民间资本的有效运用提供更大的空间。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中国的资本市场体系需要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市场体系其内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不能为中国资本市场深层次发展提供借鉴。因此,在数量上占有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和更为分散的民间资本不得不依赖于影子银行来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与竞争的残酷现实。

2011年10月12日国务院出台支持小型微型企业金融财税政策措施、2012年4月19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都表明,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中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样是2011年10月,温州的借贷危机引起社会关注,虽然规模较小,但仍反映出民间资本的投资取向与宏观调控之间的矛盾,与市场实际需求的矛盾。以上这两种情况并非刚刚出现,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繁荣及繁荣背后的民间信用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而中小企业融资难亦是中国很早就存在的问题。这表明,实体经济条件下,资源很难配置到中小企业的现实以及民间借贷这种影子银行的最初形式的风险并未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得到缓解,却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得更为严重。一方面,中国经济进程由从国外引进技术到模仿、再到自主创新阶段过程,在前两个阶段,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利用了经济体制改革前的优势,而在自主创新条件下,小企业因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意识需要资源配置的重新转向,对资源的更大渴求造成了这种结果;另一方面,也表明原有的资源配置机制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即资本市场需要包容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在保证经济稳定的同时,保证更具活力的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影子银行的最初发展,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温州,虽然温州的民间借贷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缺少代表性。但时,温州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仍能反映中国民间资本的共性。中国的民营资本与温州的民营资本有着相同的资本市场外部环境,在相同的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从而在资源配置的实施特点与影子银行在中国的演进中形成了趋同的“可选机会集合”。2011年温州的借贷危机与温州产业空心化,2012年下半年温州房价的下跌和2013年温州的“弃房”现象都表明,对房地产行业的投机性投资是中国很多民营资本的选择。然而,在此之前,温州民间借贷在温州中小企业的发展中的贡献却是非常巨大的,也正是如此,才形成了2011年温州资本的困境,即固有的影子银行机制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存在矛盾,或者说,私人资本与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的矛盾在需要改变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中开始显现。这是因为民间私人资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对国内房地产的投资行为中形成的投机偏好,是资本市场未能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合适的投资渠道所引发的,即由市场的盲目性所造成的。我们并不否认房地产市场的不健康发展也是形成房地产投机重要的原因,但资本市场未能发挥作用引导投资者投向未来更有价值的产业或行业也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由“制度适应”向“市场博弈”的过渡期间,通过市场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小企业,是解决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所在。

随着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的民间借贷也以更为规范的形式开始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资本市场自由化条件下的运营经验。因此,影子银行体系随着中国社会融资结构与制度环境的变化,开始在社会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灵活、不断创新以适应经济变化的影子银行作为银行信贷关系的补充,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影子银行不断发展,在中国尚未能有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来约束的情况下,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委托贷款、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托贷款、与银行合作的理财产品、非银行委托贷款等以及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个人借贷、地下钱庄、私募基金、业内集资、企业间贷款等形式将私人资本运用于投资和投机以获取收益。这些形式通过将委托链不断拉长,一方面将其中的风险隐藏起来,另一方面又把这些隐藏的风险无限放大,表面上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事实上却是风险的重新分配。因此,2012年10月IMF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将影子银行问题列为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问题。中央也提出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表明影子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高杠杆下的债务风险成为金融系统和区域经济最主要的风险源头。

影子银行因其高杠杆率、期限错配、高度关联性、信息不透明、监管缺失等特点,将社会资本的流动性大量释放,为长期投资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其风险表现为,一旦相应的长期投资出现质量问题,为获取高利将社会资本用于过剩产业的投资,实体经济因过度投资而相对过剩,利用流动性和信息不对称形成的过度交易和高杠杆操作的风险将以系统性风险的方式表现出来,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的破坏。影子银行通过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一方面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流动性,保证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另一方面,创新突破了现有的银行监管制度与监管体系,充当了信用无限扩张的主要工具,并通过信用扩张来使自身取得快速的发展与繁荣。影子银行通过不断以新的金融产品实现信用创造,促使信用扩张的过程形成了不断增长的金融资产需求,推动资产价格的不断上升,形成资产泡沫。因此,如何判断影子银行创造的信用规模及其对资产价格的推动作用,科学测度资产价格繁荣及其破灭对流动性水平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不仅是货币政策面临的现实挑战,也是当前如何利用影子银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实现自主创新并避免信用过度膨胀面临的挑战。

三、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的设计

中国资本市场一方面明显不适合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融资交易;另一方面过分注重融资的指导思想,限制了金融创新,未能设计更多的金融产品来满足投融资者的当前需求。据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资本市场体系的设计必须细化顶层规则与程序,保证实施特征的有效,以引导下层资本市场交易的合规性,保证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新的资本市场体系需要解决金融机构的责任边界问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以及诸如:如何处理金融风险与金融创新关系,如何使金融制度促进生态发展等等。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改变物质生产落后面貌的同时,也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了相对丰厚的经济基础,这些都引发了生产与生活的变化,也引发人们对绿色生产、生态环境、大气质量的关注,对科技、教育的重新思考,这些都提醒我们在设计资本市场时要重新判断未来的投融资需求,注意现有经济结构以及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第二,要简化与放松下层资本市场体系的规则与程序,以有活力的“影子银行”保证创新的不断产生,同时不断将创新纳入到有效的资本市场规则之中。比如,通过有效制度规范解决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问题、理财业务的关系问题;通过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为影子银行、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中小企业信息,解决其融资服务过程中对中小企业信用调查的困难,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成本等等。从欧美的经验看,虽然欧美国家在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大萧条到1995年之后的金融自由化,再到2008年之后的金融稳定方案的长期金融制度变迁中,表现出的有效监管情况下创新不足,放松监管情况下投机过度的事实,是私人资本过度逐利行为造成经济波动的结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欧美资本市场体系的不断调整,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差别却也体现了资本市场在不同条件下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这就要求资本市场体系设计应该以用来满足特定社会分工条件下,社会资源的更有效利用为原则,对此,不仅仅是建立长期资金高效融通的现实机制,更是需要将流动的资本配给到更能有效运用其创造价值的企业,即要保证影子银行的功能的实现。

第三,建立科学透明的财务体系,从最底层完善财务信息的披露与管理。透明和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为企业合理利用资源,金融市场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了清晰的历史记录,是将金融创新的成果纳入的资本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事实依据。对此,需要建立更为广泛和健全的会计信息监督管理体系;需要政府把职能从控制风险转移到向市场揭示风险上来;需要对提供信息和公证服务的中介机构加强管理和推介,以满足资本市场对信息有效性的需求。在当前中国资本市场体系设计中,要考虑财务信息的采集与使用问题,减少政府对影子银行的限制,同时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基于放松限制与加强监管的矛盾解决需要,必须不断优化金融结构,淡化影子银行的概念,通过资本市场提供有效、全面的财务信息是最根本的途径。它也是解决在宏观经济框架下对影子银行业务监管的综合考量以及监管的成本与收益分析、科学监测评估体系的建立、混业经营的审慎推进、金融立法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措施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晓求.资本市场:中国金融崛起之关键[J].资本市场,2010,(1).

[2]曹凤岐.解决问题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J].资本市场,2010,(1).

篇(6)

资本市场与产能过剩相关论述

我国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后,各行各业都发展迅速,而长期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产能过剩在水泥、汽车、电解铝和钢铁四个行业中的现象比较突出,其后又逐渐蔓延到铁合金、电石、焦炭等行业,2005年出现了11个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而到了2009年,已经至少有18个行业出现了相似的过剩情况。产能过剩对经济的运行也起到了消极的作用,不但会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出现发展的偏差,导致经济运行受到制约,且不能有效调节资源的利用,不利于经济的转型优化。

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我国的产能过剩规模大、程度深、影响远,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史中具有独特性,而产能过剩的程度已经超出了文献对于过度产能的描述,其涉及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包括资本密集型的众多行业,及劳动密集型的众多产业,甚至在需求量急剧缩减的很多夕阳产业中,也普遍有产能过剩问题的存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许多行业的发展并不成熟,许多企业容易对某些具有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行业形成共识,形成投资的扎堆现象。虽然,发展中国家具有发展的后发优势,可以集中性地投资以促进该行业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提升,但市场的需求额度有限,因而会随之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以影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

从市场需求出发,专注于不确知的过渡投资行为,这种投资对企业的决策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独立于市场需求的行业投资,容易引起产能过剩的问题。我国的技术变迁由国家控制力所产生的,影响比市场决定的成分大,技术冲击是内生决定的,这样对我国的产能过剩现状分析比较透彻,但要细致阐述我国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还要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制度。业内将投资扎堆和衍生的产能过剩现象称为“潮涌现象”,其所导致的产能过剩严重程度与该国家的发展战略具有最直接的关联,如果发展中国家遵循自身的比较优势,以作为其主要的发展道路进行发展,企业的投资更多地会依靠自有资金进行审慎的投资,所引发的产能过剩冲击力将可能会小许多。

此外,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和金融结构、地方政府的管理体制等,也会对潮涌现象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造成扭曲性的激励,这是组成政府控制力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地方政府出于对行业发展的推动,会出台政策性的补贴,投资企业在初期由于低成本的投入,可以达到较高的收益而“蜂拥”投资,很容易形成产能过剩的情况,而这些投资由于依靠政府控制力的因素较大,其所形成的产能过剩对政策的依赖性强,而不是由市场因素来调节,因而导致经济的波动性加大,这在我国的发展中表现比较明显,说明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措施可以促进“潮涌现象”的发生。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要素价格的扭曲是产能过剩发生的根源,而要素价格扭曲引发的因素,包含土地市场的扭曲、资本市场的扭曲、能源市场的扭曲和劳动力市场的扭曲,这些共同构成了市场要素的扭曲,是导致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其中以资本市场的扭曲首当其冲,作用也最大。

我国的过渡投资和资本生产者补贴有相当大的互联关系,其补贴程度往往可以超过整体生产者补贴的40%,因而尽管劳动力市场的压力日益增加,但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仍然可以保持较快的增速。我国由于现有的经济体制,对传统的国有企业和大规模私有企业的重视程度高,出现了诸如“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的问题,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和大规模私有企业的信任度高,贷款的尺度相对放的更宽,而一些非国有制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压力很大,据中央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在2007年之前的近10年间,银行的贷款一半以上提供给了国有企业。而在我国形成的“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的现状下,也出现了两种银行资本经过商业信用传递纠正资本市场的扭曲现象,而纠偏效应对其他企业的发展也有促进效果,两种纠偏机制分为:一是规模传递机制,其银行贷款对大规模私有企业的重视,传递到商业信用,然后是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多数中小规模企业;二是所有制传递机制,银行贷款对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企业的重视,传递到商业信用,然后是民营企业。由资本市场的扭曲所引起的纠偏方式,对产能过剩会有影响,而从微观的视觉来审视和检验市场扭曲与产能过剩之间的关系,产能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但从微观视角下来探索资本市场的扭曲和产能过剩之间的关系仍然不够明朗,其相互之间的概念也不够清晰,由于界定困难,导致科学准确的测度有很大的阻碍。因而研究产能过剩和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的关系,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进行描述,但对于细致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准确度则相对降低。

资本市场扭曲下的产能过剩问题

受政府控制力的影响,我国的资本市场扭曲主要是由规模企业融资方式和国有企业为依赖的长期债务形式导致,而中小企业融资和民营企业短期债务的市场扭曲主要是来自商业信用,企业的规模和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容易造成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产能过剩的程度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在已有的研究中均表明,不论是国有企业、大规模私有企业,还是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一般获得的长期债务越多,企业产能过剩的情况就会越严重,而已有的经验证实,长期债务对产能过剩的影响程度排序是由高至低的,分别是国有企业、中小规模企业和大规模企业,这说明如果是将长期债务融资归结到中小规模企业和民营企业上,但转嫁到了大规模企业和国有企业上,不一定会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状况。

而对于企业通过债务杠杆,以获取商业信用的方式而言,我国资本市场中的民营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其所获取的商业信用融资越多,产能过剩的程度就会越严重,这与理论预期是一致的。我国资本市场中的民营企业和规模较小企业,其对于短期商业信用融资的依赖,充分反映出不稳定的外部关系,因无法获取长期稳定的债务融资,可能会助长这类企业储备过剩产能。而市场中严重的产能过剩,一般与大规模股份制企业和国有企业通过商业信用渠道转移到中小规模企业和民营企业有关,其中的转移资金用来进行市场纠偏,而资本市场扭曲的市场纠偏,所付出的社会成本也是较大的。通过对企业的微观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债务中的长期债务获取方式和商业信用对产能过剩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起到稳定正向的效果。

由于中央银行机构对国有企业和大规模股份制企业的贷款有偏向意识,出现了“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的要素市场扭曲现象,但在市场中通过商业信用的融资对上述的两种机制进行传递,自发地纠偏要素市场的误差,传递机制是在我国特有的经济制度和环境下才产生的。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发现,资本市场的扭曲对产能过剩的作用有两方面的表现形式:其一,通过商业信用融资的规模传递机制和所有制传递机制,对产能过剩具有正向的纠偏作用,并且其表现的形式十分明显;其二,由于“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的存在,资本市场的扭曲会加剧产能过剩的程度,虽然其实际的作用表现并不十分明显。但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我国的银行对国有企业和大规模股份制企业的偏向,产生的“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会通过商业信用渠道输送到中小规模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而其中转移的资金可以纠偏资本市场的扭曲,同时,这种现象也会产生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而且导致市场纠偏在资本市场的扭曲中付出较大成本。

资本市场纠偏下的产能过剩问题

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为了消耗剩余产能,形成了我国经济对世界市场倾倒产能的严重依赖,而经济发展的不对称,将会导致国际贸易条件持续性的恶化,我国的外汇储备在迅速积累的同时,会给经济稳定良好发展带来隐患。学界关于我国产能过剩的研究理论较为多样,而且与西方已有的产能过剩理论相互比照,我国的产能过剩情况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因此不能完全阐述我国产能过剩的全部原因,而尤其是过分注重于从宏观方向检验产能过剩的成因,但对于微观方向研究的视角也有很大缺陷,导致现有的研究理论难以充分说明当下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本文从宏观及微观视角进行分析,在通过相关的企业数据进行研究后得出:无论是国有企业、大规模股份制企业,还是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中小规模企业,随着长期债务和商业信用的累积,产能过剩的程度就会加剧。同样,随着中央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和大规模股份制企业的偏好,给予这些企业更多的贷款,这些企业长期累积的债务会造成产能过剩的情况更加严重,而传递到中小规模企业的信用融资则会加剧其产能过剩的程度。

我国的金融体制和经济结构容易导致资本市场中出现“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其所导致的资本市场扭曲,可能会加剧产能过剩的效应,而以上两种“歧视”的情形,也会将纠偏效应传递到中小规模的企业,形成诸如“规模传递机制”和“所有制传递机制”,对产能过剩形成显著的正向效应。可以看出,我国资本市场的扭曲和纠偏可能导致企业的产能过剩更加严重,是其加剧的重要因素。从宏观及微观两方面研究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提出建议,改善要素市场的扭曲,对提高产能的利用效率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资本市场的扭曲虽然可以对商业信用渠道的纠偏有推动作用,从而改善要素配置的效率,但由于资金来源不够稳定,给企业造成较大的压力,因而会通过储备过剩产能来抵消这种存在的资金不确定性顾虑。由于在资本市场扭曲的纠偏会付出较大的成本,因而要对市场扭曲的实际效益进行评估,并在适当的时机改善要素市场的扭曲,是关乎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此类研究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中期具有显著影响。

综上,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给经济的运行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而研究产能过剩的资本市场纠偏效应对改善我国的经济现状具有积极的作用。相关的研究尚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因而结合宏观与微观的视角进行分析,对经济的运行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斌.历史上产能过剩的应对策略及对当前的启示[J].商业时代,2014(8)

2.王立国,周雨.体制性产能过剩:内部成本外部化视角下的解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3(3)

篇(7)

资本市场所层次;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114-02

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虽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的准入条件放低,开放的市场不仅有传统的国有企业的参与,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到市场经济的行列中。融资是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最为困难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有限。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资本在全球市场的流通和配置,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数依旧是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各种经营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国家政策的制约。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这一方面,并不理想。能够提供的贷款金额有限,并且期限较短,这就使得这种贷款并不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其面临的经济困境。程序繁琐、还款期限短,无法解决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这就是当前中小企业不愿意通过商业银行贷款来缓解自身的资金问题的主要原因。中小企业的融资,除了解决眼前的问题以外,更主要的是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而生产规模的扩大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金的周转极为重要。当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通常只有一年的期限,对于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而言,一年的时间极为有限,即无法满足企业规模扩大的周期需要,同时也无法解决资金周转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当前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方案,更如同“鸡肋”,很难引起中小企业的兴趣。

第二,我国的市场投资类型有限,能够提供融资的企业和机构较少。从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累积,我国虽然也出现了一批风险投资公司,但是他们主要的投资对象是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在中小企业中发展势头较好,已经初具规模的企业。一般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想获得风险投资,还是非常困难的。除此以外,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并不是今天才暴露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针对这一问题,有些地区已经早早的开始利用第三方担保机构的形式来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但是从其实施的效果看,并不理想,没有一个统一的担保机制,没有一个健全的运行维护体系,缺乏社会公信力,使得它最终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中小企业的融资,在未来依旧是困扰其发展壮大最重要的原因。

2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缺陷分析

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在当前的国际市场上,虽然资本的全球性运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是我国的投资公司、风投企业等在数量上和规模上还极为有限,能够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的第三方机构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通行的健全的体系。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得不到缓解,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发展落后有关。在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显然是欠缺的。

第一,风险资金的退出困难。国内风险投资项目的退出方式包括股份转让、IPO和清算三大类,其中,股份转让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主要方式。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资本的运转应该表现出一种灵活自由的特性,既有开放的环境让资本进入市场,同时为资本退出市场准备好通道。从近期我国风险投资项目统计情况来看,有70%以上的项目退出方式为股权转让;只有20%的项目实现了IPO退出,其中,境外上市的退出项目又占IPO退出项目数的90%。

第二,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的缺陷。风险资金的退出难,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在我国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中,存在着大量的缺陷。当前国内的投资市场上,除了主板上市公司的资金能够较为自由地退出外,其他资本形式要推出资本市场还有着诸多困难。我国主板市场虽然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其市场容量小,进入门槛高,深沪两市的上市公司加起来只占全国企业总量的万分之一,融资能力有限;二板市场到现在未能建立,曾被寄予厚望的创业板现在已经演变为“四不像”的中小企业板,成为主板的附属,投入此板块的风险资本只能寻求海外上市来实现退出;三板市场目前刚刚试点,政府步步小心,未来很难定论,也很难将其视为一条可靠的风险资本退出途径。

3 资本市场多层次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要健全资本市场的发展,多层次是必然的选择。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化,意味着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规模、定位来获得不同的融资帮助。当前资本市场多层次化发展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私募融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私募融资的出现,在于一个国家经济整体发展趋势的稳定,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使得许多外国资本对中国市场有了更多的投资信心,当前国外私募资金在我国的运转,主要是通过收购优秀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来运作。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私募资金,实力和整体运作水平已经非常成熟,这些私募资金创造的价值和财富也不容小觑。这些外国私募资金的出现,也为一些中小企业提供了机遇,但是最终的收益却是大部分流向国外。在这种旺盛的市场需求下,建立我国的私募融资制度,就显得极为必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所作的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中小企业的资金运转出现问题时,有高达60%的企业会选择向银行借款,另外一些则是通过向职工、亲友、朋友等非金融机构借款。也就是有40%左右的企业,本质上是通过民间资本的借贷来进行资金运转的,这个需求是非常庞大的。如果能够建立私募融资制度,就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中小企业对非银行贷款的需求。

第二,完善证券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证券市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进行证券交易的场所,一个国家设置证券场所的目的是为了在自由的市场环境下资本能够尽其所能地实现优化配置。在经济学上,判断一个证券市场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在这个证券环境下,企业是否能够均等地获得融资机会以及尽可能低的融资成本。但是就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水平来看,很显然是难以达到这一标准的。我国的资本市场在当前层次单一,股票交易只有在沪市和深市两大证券交易所进行。而进入两家证券交易所的门槛使得许多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这种正规的证券市场来获得资金,这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言非常不利。要建设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证券市场的建设就是一个必然之举。从证券交易所的数量来看,一个交易所能够接纳的上市公司不足3000家,而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上超过1000万家,当前深沪两所上市的公司不足2000家,从这个数据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数量上,我国的证券交易所就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市场的需求。所以,仅仅靠深沪两家交易所来承担起我国中小企业在证券融资上的需求是不现实的。除了数量上的限制外,当前中小企业想要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融资的可行性不大,既然场内交易市场受到局限,那么只能积极地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争取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平台和融资机会。

第三,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所谓场外交易市场,指的就是与深沪两大正式证券交易所相区别的融资市场,它主要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场外交易市场的特点在于他的进入条件要远远低于主板市场的水平,这是由它的服务对象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历程短,企业规模下,资本积累不够雄厚,很容易受到市场环境的冲击和影响。所以,在其初期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力量来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场外交易市场上对企业自身的实力毫无要求,恰恰相反,场外交易市场上市公司一般都要求有高度集中的业务范围、严密的业务发展计划、完整清晰的业务发展战略和较大的业务增长潜力等特征。场外交易市场为这类企业的股份提供了流通场所,提高了这类企业股份的流动性对改善这类企业的融资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纪敏.为私募融资与场外市场打开制度空间[R].上海证券报,2006-03-27.

[2]张承惠.中国需要多层次资本市场[J].中国改革,2005,(6).

篇(8)

现状:

无法忽视的“国际性”影响

当前,业界很多呼声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太低,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开放相比差距很大,并列举出很多具体的“事实”来证明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不足,尤其是各种“数字”,如国内企业在海外发行上市的数量和金额、国内境外机构投资者数量、国内市场上可交易的国际性金融产品种类等。这样的看法似乎不无道理。

实践中,有的人认为,资本市场国际化是资本在运动过程中实现的证券发行、证券投资以及证券流通在国际间的自由化,是资本跨国界流动的必然产物。有的人则认为,资本市场国际化是指资本(证券)市场与国际资本(证券)市场接轨,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还有的人认为,资本市场国际化是指法律法规接受国际通行的概念,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原则,市场间互相开放。

如果按照上述对“国际化”的界定,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发展水平与之相差甚远,远远无法达到“国际化”的要求,尤其是考察国内企业在海外发行数量金额、国内市场上的国际性金融产品数量等“硬性”指标,国内资本市场离“国际化”程度更是遥远。但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几乎所有的国际性金融事件都能影响到国内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国内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对国际金融市场上“风吹草动”的反应也几乎同步,如众多分析均认为不会对中国造成影响的迪拜债务危机依然在第一时间引发了中国股市的巨幅震荡。反过来,中国资本市场变动、证券交易市场波动的国际影响力也愈加显著。国际资本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和预测都离不开对中国市场情况的考虑和参照,中国资本市场的变动往往能够引起全球资本市场第一时间的“连锁反应”。2009年8月31日的A股暴跌中,上证指数下跌6.74%,深成指数下跌7.55%,这次国内市场的突发性下跌随即引起全球股市纷纷跳水,恒生指数跌4.84%,其他亚太主要股市也大幅下挫,稍晚,美国道琼斯指数下跌1.74%,纳斯达克指数下跌1.06%,欧洲各主要股指跌幅也在1%左右。A股暴跌的影响不止于此,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随后大幅收低,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期铜价格跌幅超过4%。国内市场变动产生如此程度的国际影响力并非个案,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中国股市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任何人都无法忽视。

国际资本市场间的互动关系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互相“渗透”、没有一定的“国际化”是无法实现的。当然,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对外资进入的领域、额度和程序以及其他很多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限制,并没有完全开放。应该说,这些方面更多是对我国资本市场“国际性”水平不高的反映。“国际性”代表一国资本市场自身在制度、规则等各方面建设和完善的程度,它可以衡量一国资本市场“成熟”与否和发展到达的阶段如何。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仍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健全的方面,国际性水平和影响力相比发达国家仍显不足。如何在不断改进各种内部设计、完善相关规则方面下大力气,努力提高市场的成熟程度和“国际性”水平更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

博弈:

“迫切”不能“急切”

“高效”更要“安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资本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建设一个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资本市场既是前面提到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任务。政府和有关部门一直致力于我国现代资本市场的构建和完善。

我国现代资本市场的构建和完善是一项充满难度和挑战,需要稳健推进的综合性“工程”。虽然经济的发展对现代资本市场构建不断提出新的“迫切”要求,但考虑到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仍很不完善、金融中介机构还不成熟、创新工具依然缺乏和汇率波动仍不灵活等实际限制,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开放不能“急切”,要更加注重“稳健”和“安全”。

韩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其《资本市场国际化计划》中制定了4阶段发展步骤,即间接参与(1981~1984年)、有限度直接参与(1985~1987年)、进一步开放(1988~1989年)和完全开放(1990年后),稳步推进本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进程。台湾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历时20年,贯彻先间接投资后直接投资、先机构投资后个人投资,根据市场发展实际情况逐步放宽限制的原则,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实现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日本同样采取慎重的渐进式方针,有步骤逐步放松金融监管,引进竞争机制,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本国资本市场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上述国家或地区对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稳健”与“安全”的重视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当然,也有国家对于开放本国资本市场过分“急切”,忽视对风险的分析和控制,导致风险的累积和爆发,致使国内发展受到严重损害。智利在本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忽视本国资本市场实际承受能力,盲目制定过高、过快的发展要求,特别是1974年开始的金融部门改革措施过于激进,与其自身尚不完善的经济基础和金融监管水平极不适应,最终导致国内利率大幅攀升,大量外资涌入,为拉美债务危机的爆发埋下祸根。

可见,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必须要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相适应,协调好与经济系统和制度间的均衡关系。否则,资本市场脱离实际“国情”的盲目对外开放将面临巨大风险,如所谓的“波动溢出效益”等。这些风险经过“连锁反应”被放大,甚至可能侵犯到国家的经济乃至国家。

当前,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日益“顺畅”和金融衍生操作的大肆使用,风险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无限”扩大,任何单一资本市场的小波动都有可能引起多国资本市场“风起云涌”。“迪拜世界”在短短几日内“横扫”国际资本市场,造成全球范围内股市暴跌和汇率大幅波动:在亚洲,日经指数下跌1.7%,港股恒生指数重挫2.7%,澳股S&P/ASX 200指数大跌2.4%;在欧洲,英国FTSE 100指数跌3.2%,德国DAX基准股指跌3.2%,法国CAC-40指数跌3.4%;而美元兑日元汇率创下14年来新低。国际资本市场上这种风险传递“牵一发动全身”的特点,使得任何一国在本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都大大增加,脱离经济系统实际发展水平的“超前”对外开放,必将对一国资本市场造成难以估计的不良影响和冲击。

因此,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不能过分追求“速度”,要更多注重“稳健”和“安全”。要从间接开放开始,稳步做到国内市场的开放后再“安全”地实现更高层次和程度上的对外开放。要制定详细周密并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开放计划和实施措施,把握好对外资进入我国资本市场渠道和手段的控制,从各个层面保障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开放进程的有序、高效、稳健和安全。

开放与监管:

双向开放内外交流

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早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世外”,否则就只能在“闭关锁国”中快速落后,离开国际活跃舞台。理论上,一国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完全应该自主决定,即是否开放、如何开放和开放步骤都完全由一国自主决定。但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在全球普及后,要求单个经济体“开放”和“交流”的国际压力愈来愈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一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自主决策产生很大影响。

概括来讲,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包含两个方面:国内资本投到境外和国外资本进入境内,即“走出去”和“引进来”。这两方面的“开放”和“交流”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必须坚持两者并重。实质上,一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内外部各项制度不断协调适应的过程,是内外部市场运作规则有效对接和转换的过程。国内外资本市场规则对接的难度越小、越容易,越有利于资本在两个市场间的流动,越有助于提高我国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探索中,要适应国际惯例,与国际要求接轨,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加强“内外交流”。

但是,在“内外交流”的过程中,一国资本市场将面临更多来自国际资本市场的风险和冲击,正如前文所述,国际资本市场“牵一发动全身”的风险传递特点将使得我国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中面临更多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对资本市场监管提出了严峻考验和要求。

篇(9)

从6月21日就已截止征求意见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到现在还没有下文。有消息人士称该方案悬而未决的原因是高层对改革内容不满意,未触动新股发行体制的核心。

证监会主席肖钢曾撰文称,“宽进严管、加强监管执法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监管转型的着力点”。业界专家由此认为,因为监管层的改革“着力点”是“宽进严管”,这个原则假如包含新股发行,那么IPO迟迟未能重启似乎就有了根据。或许新股发行体制正在酝酿触及“灵魂”的改革。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已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仅有的股票和债券两种融资工具已经难以满足直接融资的需要了。近几年来,直接融资产品不足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比如,银行股等权重股一提再融资马上就会引起市场的大幅波动。假如直接融资产品、渠道再多一些,银行股等大盘权重股的再融资就不会对市场产生这么大影响了。同时,直接融资比重也会得到提升,在风险防范和危机处理方面也会增加一些具体而有用的措施。

除了股票和债券之外,国际上通用的直接融资产品包括优先股、可转债、应急可转债等。这些直接融资产品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可转债前些年用的稍多一些,近年来也比较少见,类似于优先股的产品也曾出现过。

最终出台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案或许会容纳进更多的直接融资产品。

其次,坚决打击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对“忽悠”投资者的上市公司绝不姑息手软。

股市一直以来对违规行为都抱着“零容忍”的态度。在证监会每周五的例行新闻会上几乎都会披露、通报一些违规案件的查处进展情况。

肖钢称,监管执法是资本市场发展基石。资本市场具有法治依赖性,需要推动法治建设、加强监管执法,保障市场运行不脱轨。为此,肖钢提出,要建立健全“主动型”立法保障机制,加大制度供给力度。可考虑“一年一评估、两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及时将监管执法经验和趋势反映在立法之中。

从监管层的动作来看,严打违规将会一以贯之的进行下去。

上市公司“停而不退”是市场中的又一重要问题。受此影响,多年来市场有恶炒垃圾股、重组股的恶习,导致投资者盲目追捧,严重干扰了市场投资秩序。在去年沪深交易所完善退市新规之后,已多年没有公司退市的局面有了改观,两家上市公司被终止上市。但各界对退市新规仍有微词,证监会也表示要进一步深化退市制度改革。

股市要想进入“良币驱除劣币”的状态,就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比如对于用造假上市、粉饰业绩来“忽悠”投资者的上市公司,可依法令其退市,并赔偿投资者损失。实现退市常态化应成为退市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

第三,修订《证券法》和《公司法》等资本市场“大法”,为市场进一步改革发展预留出足够空间。

推动《证券法》修订是今年证监会的重点工作之一。8月2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称,证监会已成立了《证券法》修改工作小组着手开展相关工作,目前正在汇总梳理近几年各方有关修法建议、意见的基础上,向会系统各单位征集相关意见。下一步,证监会将在分析汇总各方建议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证监会关于《证券法》修改草案建议稿,在进一步征求市场各方意见后,报送立法机关,并争取将《证券法》修改纳入201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目前,《公司法》修订工作仍未启动。

据了解,现行《公司法》和《证券法》为2005年10月同步修订,2006年1月1日同步实施。

篇(1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资本市场的成熟也促进了金融体制与经济体系的完善。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发展过程中,资金起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而作为重要的运营方式之一,资本运作已成为分析并衡量企业经营成果不可或缺的一项因素。在此种情况下,企业为实现资本的积累与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就应当注重资本运作的开展,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资本运作效益的全面提升。

一、我国企业资本运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加入WTO以后,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除了外资已经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流向了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外,沿海地区的外资也逐渐流向内陆地区。[1]对于各大企业而言,其经营结构与经营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开展资本运作的时间不长,还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企业的资本市场功能缺乏完善性

经调查分析得知,企业资本市场功能缺乏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由于不具备完善的资金风险定价以及资金运作风险评价两项功能,使得我国证券交易市场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在企业上市方面存在不小的误区,一些企业甚至打着上市的幌子来开展圈钱交易。此外,有的企业不具备强有力的社会责任心,通过欺骗散户股民来达到维持高股价的目的。(2)过度发挥资本融资功能。部分企业把资本市场当作一项重要的融资渠道,并通过收购、合并企业的方式来引起大众的注意,进而实现股票价格的抬高,营造一种生产经营良好的假象。(3)在资本市场中,资源配置功能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基础型与支柱型产业在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重偏低。不少投资人员对这一现象不够重视,导致市场对长期投资资产的价值认可度不高,市场的资源配置与国家相关政策轨道发生偏离,对基础产业的发展及总体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2]

(二)未能充分优化企业资本市场的融资结构

企业开展资本运作的一项重要手段即为“融资运营”,当前,企业主要采取的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考虑到这两种融资方式均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因而为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润,就需要根据资本市场及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融资方式。企业在开展银行借贷等外部股权融资之前,应先选择内部直接融资方式。但是直至目前,企业较少应用自行发行的债券与股票,更多的是选择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这一做法给银行带来了不小的风险,企业也必须背负较高的银行债务负担,并且给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不具备健全的企业资本市场机制结构

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健全的资本市场,大大降低了资本运作的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资本市场现有的中介机构不具备高度责任感与独立的工作氛围,对客户的服务态度比较差,有的甚至还会出现坐庄等违法事件。(2)缺乏资本市场机构的投资者,难以全面开发市场信息,导致信息传播滞后现象的出现。(3)证券市场不具备完整的信息披露,除了无法及时传递信息外,信息披露分布状况的问题也比较大。(4)资本市场监管工作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监管体制的作用,并且在证监会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政治色彩。

二、解决企业资本运作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加大资本运作管理及相关机制的创新力度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为促进资本运作的长远发展,并顺利进入到资本化市场中,做好管理与体制的创新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企业各项生产及经营活动主要表现为对资本的运作与管理,此为企业资本运作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所在。在此种形势下,各大企业就应当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产权管理制度,在完善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加大内部控制力度的基础上,实现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

(二)加强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

当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运作成本过高时,就会对企业的生存及未来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为增加企业资本价值,确保发展所需资金,进而实现良好利润的获得,做好资本运作成本的控制工作意义重大。具体来说,企业应当从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及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来对融资比例进行调整,并借助经济杠杆指标来对资金成本进行调整与严格控制,从而实现自身资本结构的全面优化。我国大部分企业当前资产负债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从长远角度考虑,应当对债务及股权的融资比例进行调整。[3]其中,相比于银行借贷的成本,债务融资的成本要更低一些。因此,企业为有效减少生产经营中受到的压力,并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就应当将债券的融资比例进行适当增加。

(三)注重企业员工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任何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均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然而实际上,我国不少企业不具备高能力、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未能及时向企业的资本运作提供科学、可靠的材料,进而大大降低了资金运作的效率。而作为专业性非常强的一种综合管理方式,资本运作对从业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以及试剂操作能力等,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此,企业就应当高度重视员工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促进企业资本运作效率及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加快完善市场信托体制的建立

作为我国的一项新兴市场,产权交易及信托凭证市场尚不成熟,在市场中的占有程度及发展规模还存在不小的局限性。但是,这些市场依然有着积极的发展趋势。因此,为将企业资金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实现企业与市场的共同发展,就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小规模的融资方式。[4]

(五)将企业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现阶段,可用的融资方式较多,对于企业而言,不可采取同一种方式来开展资金运作,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合作使用直接与间接融资方式。例如,可将股权融资方式应用在风险比较高的项目中,而对于风险比较低的项目,则可应用债券的融资方式。

三、结语

随着国际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其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此种形势下,企业为有效解决资金问题,促进资产快速增值,实现最大化目标利润的获得,就应当从创新资本运作管理、优化自身资本结构、加大员工培养力度、建立起完善的市场信托体制等方面出发,充分搞好资金运作工作,最终实现企业与市场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国大唐集团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杨国.企业资本运作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论坛,2010,6(08):91-92.

上一篇: 雾霾的解决方法 下一篇: 全面发展原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