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1 14:42: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

篇(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91-01

在小学语文课程原有的教学法类课程中的常规教学内容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同时也是小学课程教学专门探究的话题之一,其概念属于下位概念。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常作为策划、预设教师主观意图而存在,而新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则远不止这些,具有广泛的含义,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问探究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为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经验,文化通识、理论指导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科课程结论,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文化素质进行整合,并结合具体的学要素、学情,对现代媒体资源、教育技术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设计语文教学全程。要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设计”一词,不但具有名词所包含的指称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动词所涵盖的行为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主要有两个理论来源,其中一方面是根本土语文教育发展而来的三级学科,其中心为“语文教学”,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或者是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形式。另一个理论来源是从西方设计科学的发展而得来的,其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育学”,或者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设计”的形式。

所以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探究具有历时性的教育史,还要研究具有共时性视野的技术学,其主要的核心问题内容有:如何明细的界定语文教学设计的范畴;在鲜活的基层教学实践基础上如何将其规律性的精髓抽象出来;如何落实顶层设计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辨析设计的现实语用、科学认知等等。另外还需要深入的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教学反馈、教学评价方法,确立何种质量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标准,建立符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相对简单易行、通用的模型等问题。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具备明晰的命题界定。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概念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对设计的解释有多种,如从事设计工作的人、一种职业;根据相关要求预先制定某项工作的方案或图样;对某人进行陷害;设下某种计谋等。从职业的角度来看,设计所处的社会环境就会被称为设计界。由于欧美国家关于设计界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所以设计的相关理论更多的是以欧美国家的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为主。所以从科技术语的角度来看,设计在工艺美术、建筑业、工商业等领域应用的较多。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背景下,设计也从传统的专业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中,而教学设计就是在其不断演变下出现的新概念。

在定义教学设计的时候,加涅曾将其定义为对教学系统进行系统化规划的过程,而从利于学习的角度安排程序、资源是教学系统的本质含义。所以提出最优的教学方法的学科就是教学设计,通过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技能、知识朝向理想的方向发展。所以也称教学设计为教学科学,即教师按照正确的教育原理、思想、要求、目的,对教材、教学对象、总体结构、具体环节、整个程序等进行科学的策划,并将自己制定的策划进行落实。其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涵就是如此,语文教师按照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总体预设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并在课堂教学之前完成这些工作,预设好之后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

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课程内涵

为了对教学规划纲要进行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等作出了改革,同时对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2012年国家教师建设立项教育精品资源指南可以了解到其中有60门小学教师教育,在这些小学教师教育课中有11门是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其中位居首列的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而且从新课改中也可以看到教师教育类专业小学教师教育层次的学科专业课程就包括小学教学设计。根据语文学科的示范性、基础性,还可以将语文教学设计看作是教师教育类的非中文专业课程。具体的说,小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模块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所对应的课程教学,其内涵属于小学活动指导、学科教育的范围内[4]。

总结: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命题界定和内涵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从课程教学、课程本身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础工作,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体系的构建、其内容的分析、其内涵的厘清、其意义的统筹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加大对其研究,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 越.徐继红.知识点提取――教学内容的微分析技术[J]. 电化教育研究,2015,10:77-83.

篇(2)

一般说来,教学设计就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说来,则是指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教学设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逐渐发展成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教学设计的研究始于1996年,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原理在语文学科的应用与发展。它从学生语文学习需要分析入手,由确定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起点行为,到分析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任务,落脚于用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来陈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目的在于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检测性,从而有利于中学生在语文认知结构、语文情意品质和语文行为技能方面实现预期变化;不仅如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学设计还着力于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开发研究,从教学媒体、教学方法与课堂结构等方面做出全面规划,并且对学生的学习业绩评价也要求做出前瞻性预测。

一、语文教学设计的性质与任务

语文教学设计作为一门教师专业教育技术课程,具有应用理论性质。它不仅要提供相关的教学设计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以传授语文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知识为教学重点,以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技能为目的。

因此,语文教学设计的任务,就是作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语文教学论的补充知识,以选修课的形式对高师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实习前的培训。同时,它也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在岗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

二、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良好的教学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语文教学设计以当代行为科学、系统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例如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等。

一般说来,中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现代语文教学理论。

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一个基本前提。科学的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方案和措施要符合教学规律。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特别是从事教学工作时间不久的教师,由于不懂得如何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对教学做出详细规划。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随意发挥,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即使是有些有经验的教师,由于轻视系统的理论指导,教学时局限于经验化处理,因而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使教学摆脱狭隘的经验主义,才有资格谈论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

从根本上讲,教学设计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在于为实现这种需要提供最优的行动方案。因此,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依据就是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离开了教学的现实需要,也变谈不上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集中体现在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首先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并对它们进行认真的分析、分解,使之成为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教学因素,选择设计必要的教学措施和评价手段,使教学设计方案在立足教学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学生的特点。

篇(3)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79-2

那么,什么是教学设计,如何去设计。这些是有内在规律可循的。所谓教学设计,就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进行之前,根据教学活动的目标,预先对教学活动进行一系列的安排或策划,这一安排和策划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是设计的预测性和超前性。因为设计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做的安排或策划,因此其具有超前性,又因为在总个安排和策划过程中虽然也考虑到各种情况,但在设施之前只能是设想或预测;其次是设计与实施的不吻合性和现实的不确定性,预测或设想永远不能等同于实践,所以设计与真正的实施过程是不可能吻合的,再加上设计过程中设计者的能动性不同,所以设计出的结果也会是千差万别的;再次,教学设计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和想象性。因为在总个教学设计过程中体现的是设计者的主观性,一份好的设计方案,无不体现出设计者丰富而独特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语文教学设计要求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设计原理,按照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来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过程进行策划和安排。在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策略、合理的教学过程。这便是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讲科学,又要讲艺术。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把握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还要在设计中加入设计者的独创性,以自身的想象力来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学设计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设计要建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所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的前提之下,并对教材进行具体分析,要分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或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节内容与前后相关内容间的联系。分析了教材之后还要分析学生:分析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状况,还有就是在本节内容学习上可能存在的困难。这些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先决条件,是对难度、重点的安排的出发点,是对教学策略安排的指挥棒。把握好了这些再来进行教学设计。

一、语文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那么什么是教学目标呢?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语文教学目标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是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此为线索,引导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横向是知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以此引导语文教学,组织有效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三个维度与五个领域具有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而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应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其基本精神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因此,在明确语文教学目标时应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认真落实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目标。

那么确立目标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依据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熟悉程度,学生的认知状况。目标只有切合实际才能达到。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相当熟悉才可能抓住问题的要害。

二、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解决学生问题,满足学生需求的。因此,深入了解学生需求,是语文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要素。学生的需求包括求知的需求,情感的需求和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在求知、情感和发展等方面对学生需求的了解,语文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求知需求、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设立教学目标,安排内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追求的根本目标。

在语文教学设计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特长。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和想象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特长。一般来讲,每一位驾驶都有自己的特长,也会某些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准确认识自己,弄清自己的教学优势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认清自己,才能在教学设计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并且,教学资源是多方面的,包括物和人。物质的主要指教学用具,包括用于教学的一切硬件和软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能丰富教学内容,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人,包括教师和学生。弄清自身优势,利用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将教学引向深入,有意识地利用学生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三、语文教学设计要预设整个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问题和需要,安排施教的程序,预想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并指定好预案。当然,在某一项教学活动中,不可能学生都会具有相同的反应,出现不统一很正常,教学设计要多预测可能出现的不相同、不一致、不一样的情况。

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语文教学过程带来的积极的影响,在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处理好传播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

1.新课的导入,新课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很重要,一个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

2.板书设计,对于一个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而言,教学基本功是应该在课堂完美体现的。这个基本功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一手漂亮的粉笔字。那么,在板书这里首先要求要写得漂亮,当然这个有时也强求不来,但至少我们能把板书设计得漂亮。这个漂亮是合理、精当,书写合理。在板书时能不写的就不必去写,另一方面,能不能不写呢,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必要的板书是对一堂课所有内容的提纲挈领,纲举才能目张。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讲的内容固然多了,但都是过眼云烟,什么都没留下,更是课堂大忌。

篇(4)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因此,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一、教学准备阶段的实施措施

1.重新定位,精心备课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将自己看成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人,课堂教学的具体步骤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实施方法等,都要以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需要作为选择的依据,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性被严重的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师在以往的备课过程中,对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偏离,教师将自己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中心,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教师的活动为核心,这样的教学难以激发出学生语文学习的欲望,课堂的教学气氛压抑而缺乏生气,课堂教学效率欠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教师要在备课的过程中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将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原有的主体定位进行重新的审视,发挥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导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以小学语文教学中主导者的全新定位,开展精心的备课活动,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

2.了解学生,精心备课

学生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的对象,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对于学生学习需要缺乏必要的认识,那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如同一个“盲人”难以找到课程实施的真正方向,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状况,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基础,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做到以不同学生真实的水平选择教学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要在备课过程中,尽可能地创新教学的方案,备出具有个性化的教案来。

3.教学设计要力求新颖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学设计要力求新颖,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设计,一定能够激发起学生空前的学习热情,相反,一个缺乏吸引力的教学设计是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的,不仅如此,缺乏吸引力的教学设计,会对教学的有效开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影响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发挥,要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设计,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实际需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充分考虑教学设计实施的新颖性、全面性、实用性、科学性等因素,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资源,设计出充满吸引力的教学内容,以此促进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

二、教学开展过程中的有效实施措施

1.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气氛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气氛,对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应该看到,教学的实施本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平等交流与对话,失去了教学的平等,就难以实现教学的民主,更无法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缺乏平等对话的教学难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2.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处在天真无邪,对于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阶段,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做事情更多的是受到兴趣的影响,如果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忽视对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就会缺乏兴趣,如果小学生对所学的语文教学内容不感兴趣,那么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也就难以得到实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研究如何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有趣的游戏能够充分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善于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让教学活动的开展与一些学生喜爱的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要善于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善于通过彼此的沟通与合作,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这种合作与交流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

篇(5)

语文教学工作是一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活动,无论是知识点的灌输还是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要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学互动的效率,应当充分研究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根据他们的思维发展状况、心理特点等采取更加恰当的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实际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例如,针对学生自尊心强、爱面子的特点,应当适当提高表扬的频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为各项教学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营造良好环境,体现积极情感的促进作用。

二、 充分融入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支柱之一,教师需要借助于教学手段的帮助,为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各地各学校加大了教学设施投入,多媒体设备已经得到了普及,教师应当充分运用这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中要准确定位信息手段的作用,认识其重要性、实用性,将其作为语文教学开展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其次,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自主创新,出版社发行的多媒体课件无论制作多么精美,都不能完全切合教学实际。所以,广大教师应当自主设计教学课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以及本地区特点,制作更加切合教学实际的课件,同时要对课件的使用频率、使用范围、使用契机等进行周密设计。使用的频率要控制恰当,使用契机上重点抓住教学导入、信息演示、情境创设等环节,在多媒体运用的内容上要精心选择,精心挑选与教材联系最为密切的内容。

三、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就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参与的愿望更加强烈。这样的特点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特别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要对学生主体作用如何体现做出准确判断,哪些方面体现、怎样体现要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为了有效提高重难点突破的效果,教师应当设计独立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和相互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课前预习环节也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设计时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提纲,要求学生认真分析研究、自行寻找问题答案,等等。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的促进作用,让师生互动成为主旋律。为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充分抓住课堂这一重点环节,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精炼、高效、互动,将教学环节充分整合,充分考虑教学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认真分析,逐一突破,确保教学设计科学有效,为课堂高效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四、广泛兼顾学生语文基础差异

高中生的语文基础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经过了前面九年的语文学习,学生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平衡现象也是很正常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兼顾学生的差异,既要准确判断,又不能盲目乐观。

首先,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对学生进行中职语文课堂“主体性”教学研究 王海璧

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应当突出其工具性职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发展。中职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利用语文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个性化素质、职业素质和性格品质的不断完善。

一、平等对待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中职教育体系中,语文课程的地位相对弱化。与专业课程相比,学校安排的课时不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面临着较大的教学压力,习惯于开展单向灌输性的语文教学,教师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权威,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能进行被动式的学习,所以,学生的“主体性”遭到压制,师生关系也是不平等的。因此,要想确保学生在中职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同学生“平起平坐”,更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转变过去那种“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各项教学活动都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科学全面的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应当着眼于学生前一阶段的综合学习状况,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基础,科学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其次,在科学划分层级的基础上,要设置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体系,以及和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活动流程,从课堂提问到作业设置,都要体现学生的差异性目标。考试考核环节也要采取差异性的方法,让语文教学活动体现出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特点,确保广大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特别是要通过分层教学目标及相应的教学活动,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快乐。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兼顾了学生差异,才能确保语文教学工作从整体上提高针对性,确保学生能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五、 聚合课内外优质教学资源

篇(6)

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奋力达到的目标,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如同罗盘对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如果罗盘偏离了航向,航船就很难准确抵达目的地。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常违背了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原则,致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语文教学目标的阐述也主宾混淆,用语含混,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切实执行。目标的设定既然已经缺乏科学的根据,目标的阐述又含混不清,这样的教学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状态,理清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与阐述中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当前语文教学界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和阐述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

当代教育技术学认为,教学设计首先应从学习需要的分析开始,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接着去调查学生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和学习风格,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最后再以学生为行为的主体,阐述教学目标,并付之教与学的实践。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呈现如下模式。

学习需要指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教学的总目标。学习内容,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总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学生特征指影响学生完成学习内容的知识准备,生理、心理准备,以及诸如智力才能、学习动机、生活经验、文化、社会、经济等背景因素。严密、完整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以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为前提和基础。由于语文教学的范围广泛,知识系统较散,致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

2.缺乏当代学习论的理论指导,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难以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当代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oPiaget)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获得和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也不是内部因素,而是主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学习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众多的学习论流派中逐步取得了主导地位,进而又发展为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导当代语文教学的强大武器。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无论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还是养成情感、态度,都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结合去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

目前语文教学界的确也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注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提问、讨论和学生动手检索资料进行教学。但由于缺乏对这一建构过程的理论认识,常常使教学误入“满堂问”的境地。有时候则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得很热烈,客观上却无的放失,教学效果贫乏。究其根源是教师缺乏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认真分析,更谈不上发挥外部环境、设备、信息等因素的辅助功能,在客观上不是去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是走了形式。更坏的情况则是有些教师从经验出发,完全走向了演绎结论、灌输观念的“填鸭式”教学境地。

3.教学目标的阐述主宾混淆、用语含混,使语文教学目标难以付之课堂实践,并在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教学检测的盲目性

为了强调“教是为了学、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宗旨,教学目标阐述中必须用学习目标代替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变化)的一种明确而具体的表述。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首先,“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是指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并没有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做些什么;其次,“明确而具体的表述”要求对于学习目标的表述应达到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程度,尽量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语言。

篇(7)

一、关注学生发展,凸显生本理念的战略地位

现代教学论强调:以学定教。关注学生发展,教学设计以生为本,可谓顺应当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诉求。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以人为本”上升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高度。此前,《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第一条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则提出,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给教师的教学建议也明确写有“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可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当前教改关注的焦点,贯彻落实以上文件精神,必须坚持“以生为本”。作为母语课程的中职语文课,应该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体现在教学设计上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起点能力,通过基础、职业、拓展三大模块在阅读欣赏、表达交流、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关注学生发展,符合语文教改的实际需求

教育部组织开展的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职文化课改革应从着重于知识的传承,传为以知识传承为载体,以学习能力提升、学习习惯培养为重点……使学生能通过文化课学习,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在学习能力上特别是用人单位关注的学习能力上有真正的提高。”“中职文化课改革要遵循促进发展的原则。一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二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智能基础上扬长避短、扬长补短地得到发展。”显然,关注学生发展是每一个教师自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来看中职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需求。在笔者做的一次调查中,95%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不够关注甚至不关注,他们希望语文课:不要光学习书上的内容,除了背就是抄;多请学生朗诵,不要偏向喊哪一个,要每个人都喊到;讲些与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介绍作者的生平故事;少些背诵多开展些活动,大家一起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听得懂……

因而,我们今天的教学设计不仅是对知识学习问题预设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的“学”而设计,要立足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服务职业生涯的发展。正如斯腾伯格在TIA(即Triarchic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中强调的:“教师要寻找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材料;开发出学生更多种类的潜能;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弱点;力图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关注学生发展,体现教学设计的核心要义

严格说来,语文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学设计理论在语文学科的应用,中职语文教学设计则更具体指向了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如图所示)。

鉴于此,中职语文教学设计即探讨最优的中职语文教学途径,以促使中职生提高语文能力,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系统工程。它从分析中职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入手,由确定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之上进行每一次课堂学习的起点行为,到分析学生通过阅读欣赏、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等活动能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提升职业素养的学习任务,落脚于学生能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来表述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目的在于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检测性,从而有利于中职生认识到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激发学习热情,树立学习信心,自觉加强实践,提升能力与品位,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基。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其核心要义。

四、关注学生发展,评价教学设计的原则依据

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分析,中职语文教学设计效果评价的核心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情分析、目标设定、策略选择需要着意关注是否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基于学情

中职语文教学面对的学生基础薄弱、能力欠佳,大部分人对学习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很多同学达不到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应有的水平。这是实情,也是必须直面的尴尬,我们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进行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不是学生不行,而是教师不信其行。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的正面期望效应,以鼓励为主,对每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给予肯定,赏识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二)目标指向

语文课程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今后人生需要服务,重实用、重实践,以全面提高素质为目标。事实上,以“够用、实用、能用”为原则,根据专业特点、就业需求和学生实际,立足就业,注重能力与素质,既是对大纲“课程教学目标”精准简化的表述,也是我们确立具体教学目标所依循的上位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着眼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言语能力的习得,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课文深层的人文内涵进行不同深度的开掘,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能力得以发展。

(三)策略选择

1.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做到:实用化、生活化、现代化。要“要根据各专业特点,从不同角度,有选择地把适应学生专业需要的教学内容纳入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学内容要拓展到课堂外、深入到社会中,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结合起来”。

2.关注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控教学进度,适时指导学习方法。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习自信,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想象和联想能力等介入语文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尤其注重在职业情境中培养职业岗位应该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针对学生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职业工作环境多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形成未来工作应具备的语文能力提供实践平台。

3.重视评价方式。中职语文教学的评价不应该单凭一张试卷说话,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都应多元,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第一目的。既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结果,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实现持续发展。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设计的旨归即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中职语文教学设计的路上,关注学生的发展,每一个教育人都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美)R.J.斯腾伯格等,张庆林等译.成功智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邓泽民等.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3]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蒋乃平.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用得上”——来自一线的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篇(8)

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是需要教师做切切实实的“教学化”研究:沿着教学的合理逻辑: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一.教学化:概念的界定

所谓“教学化”,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实际情况,采取“用教材教”的策略,从“教材内容”中选择、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设计”的过程。也就是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所谓“教材内容教学化”,就是将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设计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就是将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基于课程标准既定的情况下,从“语文教材内容”到“语文教学内容”的过程。换言之,就是以课程标准为指针,凭借语文教材,选择适合教学的内容(所谓适合,就是这些教学内容要有助于形成“语文素养”:一是为形成一定的文学、文化素养;二是形成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必须教学的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即语文知识)。第二步就是将已经确定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设计的过程。换言之,就是将静态的内容转化为动态的教学操作的过程。第一步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步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两者构成“教学化”的圆满过程。

二.教学化:支撑的理论

其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性文件,对于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掌握尺度有标准意义。教学化必须依靠本标准划定的学段(年段)的语文教学目标要求确定相应的课堂教学目标,配套、落实对应的教学内容,然后才能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过程。

其二,任务分析理论。任务分析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即层次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它由确定学生起点能力、分析使能目标及类型、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等环节组成,并通过将教学目标所蕴含的学习结果类型进行分类和指示达到目标需学习的步骤来完成。总之,经过任务分析可以明确要完成某项任务即达成某项目标需要教什么,教的顺序是怎样的,教的方法是什么等。具体来说,语文教学内容同时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情境的这一班学生,乃至一个组、一个人,为使他们更有效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为使具体情境的这一班学生,乃至一个组、一个人能更好地掌握既定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这样,基于现状的分析,结合任务分析理论与语文教学内容两者内涵,可以运用任务分析理论来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其三,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教学设计理论综合和吸纳了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建构学习理论等理论元素,形成教学设计的体系,对于教学内容教学化有指导意义。

其四,情境教育理论。“情境教育”之“情境”是“有情之境”,是“活动之境”,是一个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师生互动的广阔空间。情境教育不仅从哲学上找到依据,而且还从科学上借鉴现代心理学的暗示、移情、角色学、心理场等研究成果,构成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教学化的过程就是将“知识”转化为“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依靠某种适宜的情境完成。

三.教学化:研究的原则

1.尊重语文教材地位。

教学化的起点就是教材。一般地,语文教材即语文教科书(课本或课文)。吴小鸥先生在《教科书,本质特性何在?》一文中指出:“教科书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以文化信息为基本载体,有意识地确立文化标准的文本。”教科书是作为国家规定的教师教的凭借和学生学的凭借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的确定性、学科知识的规范性、能力培养的指向性。教科书便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价值观范与模铸人思想、制约人行为的力量。教科书所确立的文化标准,明显地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也是文化选择与文明进化的结果。”(吴小鸥,石鸥《“共和国教科书”新文化标准探析》)要充分尊重教材的地位,从教材内容开始“教学化”之旅――教材内容教学化――教学内容教学化。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教学化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学化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遴选。选择的依据有三: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最显著的构思与语言个性;《课程标准》对该年段的基本要求。这一步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是将已经确定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设计的过程。这一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通过活动的设计,将教学内容变成教学活动,使教材学习化。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活动,教学化在教师的主体作用之下得到圆满。

3.重视发挥学生作用。

教学化的目的是让学生“好学易学”。要使“教学化”效果好,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这就要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和兴趣;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成为“主体、主人、主角”:学生有权决定教学进程、学生有权提出问题、有权发表创新观点;学生能尽可能多地使用课堂时间、能尽可能多地参加主要活动、能尽可能多地接触学习资源;学生能成为自学能手、成为主要演员、成为“小老师”。

4.既重预设更重生成。

教学化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有很强的预设性。但是,我们不能够以预设为唯一路径开展教学,因为课堂是师生间多向、动态和开放的对话交流的现场,这个现场具备太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而生成是教学的精彩之处,是学生生命的丰采!重视预设,就是教学化的第一步,没有很好的预设,教学就可能漫无目的或者走进死胡同。有了好的预设,不代表教学的成功,因为评估教学效果看的是“学”的效果而非“教”的效果。所以,教学化的过程中,预设不必精细到“滴水不漏”,要留有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些、眼界宽敞些。

四.教学化:操作的目标

第一,通过教学化研究,找到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策略。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于是,“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么一个在其他学科里老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篇(9)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对话的过程。而以文本阅读为核心内容的对话,其实质则是基于文本的心理信息的流动。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更多地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体察学生基于文本阅读的心理信息的流动趋向。

一.语文文本阅读中的心理信息流向与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不是知识的授受,而是以知识为载体,在实现知识转化,迁移的过程中,实现智能活化、情操陶冶、意志培养、人格完善的复合过程。文本教学心理流向便是这一过程中的思维流动。文本阅读教学心理流向的质和量,不仅影响语文教学知识目标的实现,还会影响智能目标,情意目标的实现,影响到学生言语素质的提高。然而,心理流向是很不稳定的,它的可变性,要求文本阅读教学进行之前要周到全面地预想其可能的变化,又要求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随机调整预想的安排,随时调控学生的心理流向。

语文教学设计是对语文教学实施的预想,其因心理流向的可变性而产生设计的预制性与机变性。文本阅读教学应当是语文教学设计预制性与机变性的有效统一。既要精心设计,预制教学过程,又要随机调整,使之既适应学生现场的心理变化,又及时给这种心理流向以正确的导引,即以动态的标准去要求教学设计。

二.基于心理信息流向的教学策略

传统“直线型”的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方法,使得语文教学凝固化,程式化,造成了学生文本阅读心理流向的凝固和逆反。新课程呼唤语文教师要基于心理信息流向,有意识地促进学生的阅读心理流通,并不断调动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和顺向协调的参与,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合理生成。

第一,标新立意,创设文本阅读情绪氛围。这即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有奇、有趣、有疑、有情”的心绪感受,诱导学生的心理流动指向所奇、所趣、所疑、所情的目标,在好奇的内驱力作用下,不断思索得方法。在小说《祝福》的教学中,笔者在探究小说的主题时,用加句号的“祝福”引导学生从句号想完整的情节,思考结局;又板书加问号的“祝福”,激发学生的疑问,对“祝福”的含义的思考;最后板书加叹号的“祝福”,启发学生理解主题。学生的心理流动由表层的奇,进入深层的疑和思,产生了一种寻求答案的内驱力。而这三个“祝福”的适时出现是应当在教学中作机变调节的,必须在学生心绪达到既定的活跃效果时,才能出现下一“祝福”,让学生的兴趣转化为求知的动机时,才能转入下一个环节的阅读环节,并保证每一阅读环节充分的思维流动。

第二,滋情激思,创设文本阅读深度展开。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智力活动品质亟待培养,教学不能单凭学生一时的兴趣、情绪体验,而要不断滋情激思,不断实现情感转移。这是深入协调智力与非智力活动的过程。

实现情感转移的实质,是实现师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钟启泉指出,“脱离了感情的智慧是空虚的,无意义的”。甚至说,它“往往使人沦为非人的状态”。可见,教学心理流向,应当是师生协调一致的渗透着教材情意因素的心理共鸣的流动。这里,关键是教师对文本蕴含的情意因素的发掘、体验、感受。任何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有当它植根于主体情意之基础上,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

第三,激励竞争,强化文本阅读主体意识。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顺向参与,深入协调与智力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践行的策略。中学生的好胜心理,决定了激励竞争的可能,文本阅读中预设的教学设计应当有计划地并适时地安排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这是激励竞争的重要形式。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7-01

一、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难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1.传统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存在的缺陷

传统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大都受制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整个课堂也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更是成为传授知识的不二场所。大多数的教学设计虽然是经验积累,但是其中不乏流于形式,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几年不变,内容具有狭隘性。教师基本停留在传授知识的观念,并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是同一个教学方法。

2.新时期小学生发展的需求发生变化

新时期小学生的发展不再是单纯的注重课本知识的积累,现在开展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如果仍然保持原来的教学设计方案,在内容方面就难以满足小学生的知识量的需求,因为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参加各类辅导班,加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小学生自己接触到的社会知识也较之前有所增加。单纯的课本知识,要么是在辅导班已经有所教授,要么小学生对网络信息存在疑惑。这些都这必然要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设计,引导小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教师也需要不断通过网络学习获取更多更丰富的教学资料以充实课堂。

二、创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本

1.将教学设计动态化,不断修正、改进和提高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需要突破针对一种的单一的教学内容,可以按照单元内容进行设计,以突破传统教案的狭隘性。另外,对于教学方法也要遵循小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进行准备,小学生好奇心强,喜动不好静,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方面可以多采用讨论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故事或者观看与所学知识相配套的动画,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新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个随着教学大纲、教学实践、教学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创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教学方案确定之后,在教学实践总结的基础上需要不断进行修正、完善。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相长

创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教师需要借助教材这一知识载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科学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讨论法、表演法等。让同学们充分的预习所要学习的知识,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或者情景模拟再现书本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认知情况,知识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也有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教学设计要走进学生生活,联系实际

生硬的、枯燥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厌学”情绪,从而不利于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学语文老师,只是带着学生们认识一下生字词,带领大家朗读课文,匆匆的结束一堂课,且布置的课后作业也是僵化形式的,诸如听写、背诵等硬性作业。这种教学设计是僵化教条式的,也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而在创新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时,应该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引进到课堂,让同学们用切身的感受去领悟所学知识,也能够帮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4.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上一篇: 媒体传播策划 下一篇: 光伏产业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