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1 15:50: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历史提分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主要作用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量,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这对于培养优秀音乐人具有深远意义。而在传统教育中,音乐课作为副课,一直未被重视,由于缺乏对学生音乐知识的培养与教导,导致中学生音乐知识薄弱,缺乏音乐鉴赏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
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用心感受音乐带来的能量。
一般来讲,音乐作为不需要考试的科目而被教师、学生及家长忽略,所以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做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譬如看小说、玩手机、睡觉等。学生对音乐课缺乏兴趣的另一原因是音乐教师讲得不够精彩,和学生互动次数少。所以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比如在讲到贝多芬的时候,可以讲一讲贝多芬孩童时的趣事。在挑选故事的时候,教师应当给学生讲一些积极向上、学生有兴趣听的、可以让孩子受到教育意义的故事。
在语数外教学中,学生存在差异性,同样的,对于音乐,学生的差异也存在。表现为有的学生天生有音乐细胞,只需要教师稍加引导就会有更大的发展,某些学生完全不懂音乐,缺乏音乐鉴赏能力。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让他们享受音乐。通过多次聆听,学生会在音乐中感受自己心底的世界,从而开启学生感知音乐的大门。
二、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只运用一种聆听方式,导致教学受限,所以应当打破这种局限,主动培养学生的感性知觉,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当经过长时间的音乐熏陶,学生对音乐会有自己的感知和认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对比,或者让学生提问,再由其他学生回答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譬如,课上有的学生问老师,什么是摇滚乐?这时教师可以问全班学生他们心中的摇滚乐是什么样的。学生踊跃回答,兴趣明显提高。等他们一一论述完自己心中的摇滚乐时,教师再总结学生的观点,并加以引导,从而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三、由浅至深地阐述音乐知识,升华音乐主题。
深化音乐主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于音乐主旋律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熟悉基本的音乐词汇,并对整个音乐脉络有所把握。
处于中学时期的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知识会产生排斥心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自己所讲述的内容是否让学生真正理解明白。深化音乐主题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旋律的理解,帮助学生熟悉音乐专业用词,从而真正喜欢上音乐这门课程。音乐是实践机会较多的课程,学生经过实践,注意力会转移到音乐课上。如新学一首歌曲时,可以让一学生自发地站起来为大家哼出歌曲的主旋律,让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上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集中注意力聆听教师即将播放的歌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循序渐进地讲述歌曲的背景等,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的力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在欣赏经典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初中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培养非常重要,所以在学生聆听音乐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发现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并接受这种美。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剧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音乐。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音乐剧,让学生挑选喜欢的音乐剧,利用课余时间排练,上课的时候进行表演,使学生排练的时候加深对这部音乐剧的理解,更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师应该耐心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急于求成,因为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会反其道而行,偏离教师的教学预想,所以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用心感受音乐的真谛。
总之,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还要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调动学生的潜在音乐细胞,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利平.音乐欣赏课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北方音乐,2010(8).
长期以来,学校伤害事故一直影响着学校教育的顺利开展。在学校伤害事故中尤以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出现的频率最高,因此,一直以来法律界、体育界围绕着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确认、赔偿实现争论不休。由于人们对问题认识的模糊,相关的法律法规又存在着诸多盲点,导致实践中的司法处理呈现许多分歧。事实上,体育伤害事故本身就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也因为伤害事故的频频出现导致了学校体育工作健身性、趣味性大大降低,从而失去体育课的本质意义。2002年9月1日,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正式实施,使学校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有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但是体育伤害发生时赔偿主体的确立仍然是难以清晰明确的问题,这也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那么究竟学校在此事件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本文就此展开讨论与论证。
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范围
1. 1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
高校体育中学生伤害事故属于学生伤害事故的一个特殊类型,它是指在高校体育教学、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中发生的致使学生死亡、伤残、组织器官损伤等人身后果。它具有多样性、突发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1. 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范围
2002年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条规定了学生伤害事故的范围: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规定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也适用这一范围。
2体育伤害事故之“校方责任”确立的法理分析
2. 1适用于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原则
我国《民法通则》所规定的三种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是否都适用与解释体育伤害事故呢?有的学者认为三种归责原则均有适用的余地;有的学者认为应适用过错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后者的观点也就是我国法律界目前处理校园体育伤害事故时普遍使用的归责原则。所谓公平责任原则,又称衡平责任,是指当事人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现代各国的侵权行为法大多是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并存,而公平责任原则是产生于这两个归责原则之后的另一个归责原则,已经逐渐被各国立法所采用。
目前就公平原则的适用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与困境。首先,我国\}民法通则》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只有国家机关侵权责任、产品责任、高度危险作业责任、污染环境等几种情形,其中并没有学校伤害事故责任LZ。因此,由于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学校在体育伤害事故中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就没有法律依据。此外,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存在着巨大的弊端,也不符合国际上一般做法,因而存在着法律漏洞和适法困境,必须进行全面考察,合理规范。也就是说,学校不应当依据无过错责任原则承担民事责任。其次,从各国立法情况看,公平责任原则虽然与无过错责任一样不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承担责任的条件,但公平责任原则又是与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过错责任原则是一般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只适用于法律特别有规定的情况,而公平责任原则只适用于法律没有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但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处理又显失公平的案件。可见,公平责任原则的设定,弥补了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缺陷,更有利于受害者。作为高校体育伤害事件的受害人—学生而言,在整个事件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在适用公平责任时,法官所要考虑的因素不是当事人的行为,而是当事人的损害程度和负担能力。在学校一般比个人有更强的赔付能力的情况下,即使学校没有责任也应根据公平原则承担一部分赔偿。然而,在应用公平责任原则时,往往会造成学校有无过错都要赔付的局面,从而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其实际效果是对学校的不公平。因此,在当前我国处理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适用公平原则。那么随着专项法的产生,是否仍然要使用公平原则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最后,一般来说,我国在处理校园体育伤害事件都依据过错责任原则,同样,美国也将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性质界定为过错责任,法院并不是对每一起学生伤害事故去追究学校的责任,而仅仅追究由于学校的故意或者过失而导致学生受伤害的责任川。简单的说,构成过错责任的必要条件只能是过错,而不是损害的结果:有过错就有责任,无过错就无责任;过错的大小与责任的范围相一致。
当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如何确定双方当事人的责任成为最棘手也是最为敏感的问题,责任的确立也为后续的赔偿奠定了法律依据。在责任确立的过程中既要遵循《民法》中有关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同时还涉及到了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司法解释还有许多分歧的情况下,确定主体的责任大小仍是个难题。
2. 2高校体育伤害事故之侵权行为的确立
我国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意见(试行)》第160条规定了原则性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伤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由此可见,我国在处理未成年学生在校人身伤害事件中是按照一般侵权行为追究学校责任的。但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与中小学生显然在法律上是有明显区别的。于是就有人认为这样做一是对学校的责任规定明显过轻,不能使受害人获得完整的赔偿,有违侵权行为法的公平原则川:另外,高校的有完全行为能力人受到的伤害或是给他人造成的损害时学校应负的责任没有做出规定,从而导致司法实践中屡屡突破该司法解释的适用范围。所以在确定侵权行为后,就应该根据具体的事故发生情况来进行责任与赔偿确定。
2. 3确定责任之明确高等学校的性质
无论应用哪一种归责原则,有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那就是当前我国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承担过多的责任和行使过多的权利。在某种情况下权利的大小决定了责任的大小,学校作为从事教育活动的公益机构,其民事权利能力是要受到一定的法律限制的。比如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学校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不得作为保证人,其财产也不得抵押,其目的就是保护这些公益机构的稳定性CsC。因此,如果一所高校因为体育意外伤害事故不断的赔偿,势必会给体育教学带来不小的影响,而且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体育法》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民事责任只字不提,对是否承担其他法律责任也未及一笔。显然是为了保护学校这样的公益性教育机构。所以,以此为出发点,在学校无过错的前提下,体育伤害事故中公平原则的适用显然是充满矛盾的。
2. 4确定责任之明确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教学的场所,其基本职能是实施教育管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因此,学校的法律地位较其他法人、单位、机构特殊,这是它鲜明的公益性决定的。所以,高校与学生只能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学校应当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促进学生在体质、品德方面的和谐发展。高校作为教育机构,既要有责任使在校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又要保护学生在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在学校有人员管理的场所,比如运动会、体育课中受到伤害,学校有过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一般的说,以享受闲暇时光作为一种兴趣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与学校之间不产生基于合同法上的特别关系。因此若出现伤害时,就要根据我国民法中的过错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确定赔偿主体。当然,还有许多J情况下,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如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时受伤,就需要事前签定合同,从而产生基于合同法上的特别关系。因此,有学者认为高校与学生还应该是合同关系,合同一旦生效将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约束力〔s7,双方当事人各自承担教育与被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可见,在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引发的民事责任中,存在着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竟合关系。日本的《民法》是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经济索赔时依据的主要法律之一。其《民法》第415条是关于债务不履行责任,其中规定:“债务者未能按照其本旨履行债务,债权者可以要求其赔偿损失。关于这一条文,不少日木学者认为,校方相当于债务者,学生相当于债权者川。因此学校负有保证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健康、生命安全以及对物、人、环境完备的义务,学生在学校中发生包括体育伤害事故在内的事故,说明学校没有完全履行义务,应当承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因此,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处理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主体的前提条件。
2. 5确定责任之明确高校事故中承担的责任
在高校体育伤害事故中一般都是根据《民法》的规则进行处理,将伤害事故定为一般侵权责任事故,之后的责任认定原则与赔偿也都是按照侵权责任来进行。对于一般的体育伤害事故而言多数适用于侵权行为解释,但是在判断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时还应有其他法律责任,那就是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a}。刑事责任适用于情节严重,事故后果影响比较大,带有故意人身伤害的事件,具体的司法定义与处理有待于法院的判定。对于行政责任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行政责任就是有过错的学校及教师对国家和社会承担的法律责任。具体而言就是高校及其教师因违反《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不履行行政义务而承担的法律责任。这种行政责任的追究也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对于过错的判断就是看高校及其教师是否违反了有关法律法规,是否履行了义务。其中学校有过错的,对学校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2. 6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分类与责任承担
2.6.1高校体育的特点
高校体育具有群众性、对抗性、人身危险性和开放性。此外,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相当部分都是意外发生,因此根据其特点高校在承担责任时分为直接责任、间接责任与无责任事故。
2.6.2高校直接责任事故
学校的过失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学校承担责任的客观依据。对于这类事故,学校要承担主要甚至全部的责任:(1)学校有关人员,致使运动场馆倒塌;(2)体育教师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3)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未能落实安全保护措施,或教师违反教学大纲、教学常规:<4l在学校组织的课外社会体育实践活动中,指导教师实施了错误的指导:<5)学校体育设施、设备陈旧老化或处置不当;<6)在正常体育教学时间内,教育人员撤离工作岗位。
2. 6. 3高校间接责任事故
这类事故一般不在学校内发生,而是在学生之间,或学生本人,或其他一些非学校因素等,但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学校由于某些过错或措施不利,客观上为事故的发生或伤害程度的加重提供了条件,对于这类事故主要由肇事方承担责任,学校可以视具体情况承担责任。此种情况有:(1)学校或有关人员在教育过程中有某些过失,但不直接导致学生伤害:(2)在正常的体育教学时间内,教师让学生随意离开;(3)在学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中,事故的直接责任为校外部门,但是学校组织管理措施有不完善之处;<4)有关人员对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和场馆管理不善,导致学生受到伤害。
2. 6. 4学校无责任事故
有些情况之下学校没有任何过错,因此不承担任何责任:(1)活动中不能预见、不可避免并不能克服的情况;(2)学生体质特殊或疾病复发,学校事先又未得到家长和学生的通知;(3)学生在教学场地内自伤、自杀;(4)学生在往返活动场所的路上发生交通事故;(5)无论是学校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还是教学,在学校与教师完全尽到管理监护的条件下,由于校外人员造成学生伤害。
3安全对策
在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缺乏其他社会救济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逐渐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在这样的条件下,再让无过错的学校承担赔偿责任,显然是不公平的。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社会是有风险的,体育运动由于特殊性所具有的风险更大,只能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但不能消灭风险。因此最好的解决途径就是保险,要通过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体育伤害事故所带来的风险C97
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进行提升,注重对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素养以及文化底蕴进行充分的培养,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而主动的学习高中历史知识,进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并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我们这样做还会有效的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进行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
一、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在我国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历史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时事资源,来引导学生对整个世界的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并且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产生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古代与现代的对比方式,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利用古代与现代一些名人的事迹进行相互的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探索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与之相关的历史情境,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些各个朝代的钱币,或者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些风景名胜等,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中的角色进行扮演、对历史剧进行编演、竞猜谜语等。对于一些比较有争议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教师还可以以辩论赛的形式来使学生对这一人物进行充分的认识。
现今的高中生都对有才华的教师十分的欣赏,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出良好的榜样,让学生都能够对教师产生一种钦佩的感觉,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获得一定的文学艺术的感染与熏陶。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先秦文化的时候可以结合孔子与孟子这样两位伟大学者的事迹来进行教学,在向学生讲授艰难的历史时,可以结合的作品来进行教学,历史教师采用这些方法就能够使历史课堂的教学显得格外的生动,随着历史课堂的气氛也就活跃了起来,从而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能够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二、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
教师一定要对课堂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刻的挖掘。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把历史教材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故事相结合,在这种基础上对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进行拓宽,使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能够更加的深刻。
高中历史教师还一定要对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教学参考资料、图片以及视频等相关材料进行充分利用,同时还要对历史课堂中所运用的多媒体资源进行适当整合,并且通过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展示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从而达到当前新课程标准下我国高中历史的主要教学目的。
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师还要对各个地方的历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这样才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同时也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历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佛教的时候,可以适当利用一个地方的历史资源,如大明寺、龙潭寺等,从而有效的拓宽我国高中生认识历史的视野。
另外,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充,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的需求,同时也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得到拓宽。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时候,不能单纯只为学生讲解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还要在讲课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述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内容,不能只是照搬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在多了解一些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使学生了解历史的足迹,从而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历史知识的习惯,进而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进行拓宽。
三、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就一定要注重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培养。历史课堂是高中历史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讲解、道德传播以及疑惑解答等相关学习的场所,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有一定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充分结合历史教材或者与之相关的资料来进行解答,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教师要对总结历史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充分表扬,对于那些总结历史能力较差的学生也一定要给予积极鼓励,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
历史教师还要为学生选取一些历史事件,让学生利用所搜集到的资料来写出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归纳总结与认识,这样不但能够充分的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对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进行锻炼。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历史的故事会、成语的典故等活动,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量,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历史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让学生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形成总结历史的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宽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引言
文昌13-1/2油田由文昌13-1井口平台、文昌13-2井口平台和南海奋进号FPSO(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组成,单井全部采用潜油电泵方式生产,FPSO作为原油处理、储存、外输中心。来自井口平台的井液经海底管线到达FPSO后进入三个卧式三相分离器(现场称为一级分离器)进行油、气、水三相分离,经过处理后的原油含水率不超过0.5%,生产水含油量不超过1000ppm,气中90%以上的大于10μm的液体颗粒被除去,处理后的原油进入FPSO货油舱储存。分离器设计最大处理能力为:油8975m3/d,水10415 m3/d,气172440 Sm3/d。
2 存在的问题
按照设计处理要求,一级分离器油出口原油含水不超过0.5%,但随着含水率上升及换大泵提液,产液量和产水量逐年增加,从2008年开始,一级分离器的处理结果就达不到设计要求,处理后原油含水超过10%,大大增加了后期处理工作量,对原油外输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严重制约了油田提液增产、调整井作业等增产措施的实施。根据油藏预测,到2013年底,油田总产液量将达到21000 m3/d,产水量将达到18000 m3/d,水处理量已大大超过原设计处理量,生产水处理能力的不足已成为制约该油田稳产的瓶颈。
3 工艺系统优化改造
3.1 一级分离器水收集室立管改造
一级分离器为对称分离室结构,内部安装有增强油水分离效果的波纹板、防波板、气体除雾内件和冲砂管汇,液流均匀进入两端分离室,油水分离后,原油从分离室上部流过溢流板进入油收集室,分离室底部的水通过分离室底部8〞导管,再流经一个高1650mm的立管后溢流到分离器中央的水收集室,然后排入生产水舱。正常情况下,水收集室立管的高度基本确定了分离室中油水界面的高度,这种设计避免了对油水界面的直接控制。
当一级分离器水处理量超过设计处理量时,分离室至水收集室的排水管不能及时排走分离器底部的生产污水,导致分离室油水界面升高,当高过溢流板时,部分生产水将进入油收集室,导致一级分离器处理后原油含水率不合格。
通过降低水收集室立管的高度,可以增大分离室至水收集室排水压差,降低分离室油水界面,防止水相进入油收集室。水收集室立管设计高度为1650mm,可调范围为±100mm。 2009年底,利用开罐检验的机会,将一级分离器水收集室立管高度降低至1550mm。
3.2 一级分离器的辅助排水改造
由于受分离器水收集室排水管线尺寸的限制,不能进一步提高排水能力。通过分析,直接通过分离器分离室底部排水,也能达到降低分离室油水界面高度的目的。在深入研究和分析一级分离器的内部结构及生产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将一级分离器水收集室和分离室底部的4〞排砂口连通起来,相当于增加了一级分离器分离室到水收集室的管线过流面积。同时后期新增一套处理能力为8000m3/d的高效紧凑式旋流气浮污水处理装置(CFU单元),将一级分离器分离室底部排砂管线直接接入到CFU单元,让部分生产水直接进入CFU单元处理合格后排海。改造后分离室油水界面高度同时受水收集室立管高度的间接控制和至CFU单元液位控制阀的直接控制,两路排水量可以根据工况实时调整。
4 改造效果分析
改造后,一级分离器油水处理效果显著提高,在相同条件下,原油下舱含水率从之前的10.0%以上降到0.5%左右,保证了原油外输品质。
单个一级分离器冲砂口的排水能力为1500 m3/d左右,每个分离室可用冲砂口为2个,则能增加3000 m3/d的排量,结合水收集室立管高度的降低改造,能够有效增大一级分离器的污水处理能力。
经过优化改造,FPSO三相分离器污水处理能力将会达到18000m3/d,从而满足提液后的污水处理要求,为两个井口平台的换泵提液、打调整井等增产措施创造了条件。
5 结论
随着海上油田开发生产进入中后期阶段,产液量增加、含水率上升,对油田原有处理设施特别三相分离器的污水处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保留原三相分离器主体结构的前提下,通过降低三相分离器水收集室立管高度、分离室辅助排水等简易优化改造,可大大提高其污水处理能力。
(1)油气水三相分离器分离室辅助排水方式,适用于油品较好、含水率较高油田中后期开采阶段,通过改造,可以显著提高卧式三相分离器生产污水处理能力。
(2)由于分离室油水界面反应比较滞后,分离室油水界面控制阀建议采取手动控制的模式,在处理量突然大幅度减小时,应及时减小CFU单元处理量,或完全改为油水界面间接控制方式,防止原油窜入污水处理系统。
(3)改造后分离器底部的部分砂将直接进入下游污水处理系统,气浮和水力旋流器等污水处理工艺对少量的砂不敏感,所以不会影响生产污水处理效果。
(4)产液量增加后,井液在三相分离器内部停留时间变短,需选择高效破乳剂,同时建议在三相分离器进口加注反相破乳剂,以确保油水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海上采油工程手册,编写组,海上采油工程手册.石油工业出版社[M].200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59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和不足,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要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老师就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和创新。由于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既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较为消极,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导致历史水平较差,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较大影响。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大多是类似于“填鸭式”教学,所谓“填鸭式”教学,即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灵活的学习方法,老师的教学也以照本宣科为主,学生在学习中就只能进行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应试特点,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相关知识,但对于长时间的记忆和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情感价值的把握没有用处。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必须得到改良,那么如何运用一种教学方法能使得高中历史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就成了高中历史教师研究的重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比较常见的,且效果也较为显著,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教育中,孔子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单独学习,所知道的就会较少,所掌握的知识也就较少。因此学习理应与同学合作,才能使得学习效率更高。
一、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地分组是关键,一个良好的分组可以使得学生之间的合作更默契、更高效。而分组不当,不仅使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甚至可能造成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心思不集中,影响课堂秩序,使得教学难以进行。因此老师要注重在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之中的具体教学方法,也要注意到在合作学习方法开展之前如何进行科学地分组。一般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运用中要注意到的是几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性格、成绩、男女等。在性格方面,主要指的是一个小组的整体性格水平不能太过于活跃,也不能太过于沉闷,必须要做到适中,太过活跃的性格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之中容易聊与学习无关的话题。而性格比较沉闷,在讨论环节则无人发言,小组学习的意义无法体现。因此在性格方面,一个小组必须包括性格较为开朗的学生,也要包括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使得两者能够互补,以达到学生性格上的平衡。在成绩方面,一个小组的学生在成绩上必须要存在差异,如果一个小组的学生成绩均较为优异,那么与之对应,就势必有一组学生的成绩均较差,这样的分组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班级水平更差参差不齐。因此在分组之中,老师要考虑到每一组都有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要有成绩中等甚至成绩偏下的学生,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全是男生的小组容易发生摩擦,全是女生的小组经常在课堂上闲聊,因此在分M中,老师也要考虑到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均衡,使得每一组都包括男生也包括女生。
二、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为了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使得学生的历史水平能够得以提升。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能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般会出现几个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虽然设计良好,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习得不够深入的现象,其次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无法完成。最后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太过于基础,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即便能够掌握,对学生的提升也不大。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尤其是对难度进行充分考量。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上,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初期,难度应该相对较小,确保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行得较为成熟之后,教学内容的难度就应该旨在提升学生的历史水平,难度应该偏大。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内容设定要符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确保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也能完成高中历史教学。第三,老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内容的设定时,要进行完整的设计,包括历史知识、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老师需要提的问题等,只有进行充分的设计,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条不紊。
三、确定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流程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根据老师制定的计划进行,因此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过程中要明确学习模式的流程。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已经较为普遍,本文结合了他人的成功经验,分析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应该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即历史知识本身、历史规律的认识、教育意义、延伸知识。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知识学习才能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且学生的学习也比较充分。以为例,小组合作学习最初是对本身知识进行学习,学习之后分析爆发的历史规律,即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战争的爆发和清政府的战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三步由学生讨论的教育意义,即对当代学生的启示。第四步是对相关知识点的延伸学习,对延伸知识点的学习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四、增进交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57
在教授高中历史的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在应试教育依然比较盛行的今天,很多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并不重视,采取的学习策略往往是考前临时报佛脚,仅仅生硬地记忆一些知识点,并不做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能保证短时间的记忆,并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每到考试的时候就需要将所有的历史书重新背一遍,费时费力、效率也不高。我们常常说:“没有坏学生,只有不尽职的老师。”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会产生这样的观点和行为,我们教师无疑是有责任的。其实,学生经由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完全可以很好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的,关键是我们要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在严峻的教学形势前,我愈来愈意识和感受到提升自身教学艺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感。本篇文章即主要论述本人关于高中历史教学艺术的一些思考。
一、引导学生建立阅读相关历史书籍等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晏阳初先生在河北进行教育实验的时候,曾经不止一次强调:“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内涵的重要方式。”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好历史知识的时候,首先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学习习惯,包括规律记忆的习惯、积累错题集的习惯和阅读书籍的习惯。在这里,我们具体论述阅读的习惯。纵观我们高中三年的历史课本,涵盖面极其广泛,囊括了中外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因此,由于书本限制等原因,很多的知识点都是被教师一笔带过的。这样流水账似的编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的。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课本之外,还应该适当涉猎一些课本以外的相关历史书籍。但是,学生的年龄和经验毕竟存在着不足,在拣选书籍和把握尺度方面还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因为很多的书籍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识色彩,在编写的时候可能不是特别客观,我们要尽量推荐学生阅读那些观点相对客观的书籍。比如说,林语堂先生所编写的《东坡传》就是一本非常好的课外历史读物,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一个真正的苏轼和一个相对真实的宋代历史。总之,学生在课外适当地延伸阅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历史、实现融会贯通,而且对他们的相关人文学科,比如说语文知识的扩充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注重这一教学艺术,尽早启发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帮助学生有技巧地理清历史脉络
教会学生梳理知识的脉络,是高中历史教师教好课程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好历史必须掌握的方法之一。理清知识的脉络,是学生学习好高中历史这门功课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高中历史知识涉及到年代、人物以及各个国家,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常用的梳理方式主要包括按照年份、国家或者是相关的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进行梳理的模式。其实,除了我们常用的这些脉络模式之外,还有很多灵活的模式都是可以供学生选择和使用的。比如说,根据学生兴趣点和擅长领域的不同,他们完全可以根据一个既定的历史人物或者是地区展开相应的脉络归类。有的学生比较喜欢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我们就可以参照一定的准则以“李白”为中心点开展有关唐代历史的脉络梳理。再比如说,有的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的区域划分不太擅长,总是记不清楚。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以某一个国家为中心点开展相关区域的脉络梳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不同的梳理脉络的中心点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全面展开相关的历史知识的梳理。梳理清楚知识的脉络之后,学生就能够事半功倍地记忆历史知识,学习起来更加便捷和轻松。总之,记忆知识不仅仅需要一定时间的记忆和背诵,更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就是这个方法的写照。
三、巧妙地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手段
更多的高中历史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采用传统的讲课模式,这个模式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有效统筹课堂、提升效率。但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不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们在主要采取讲授模式授课的同时,也应当巧妙地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通过更加直观的立体的多媒体的展示,也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的教学技术并不足以支撑其整个高中历史课堂,还需要与传统的教授模式互相配合。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提前设计好哪些历史知识适合传统的书本讲授模式,哪些知识更适合使用多媒体技术,抑或是两者相结合的讲授模式。总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力求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161-01
如何实现新课程体系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初、高中历史学习之差异
其一,学习地位不同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理念已提出多年,遗憾的是,落实情况并不乐观。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占主导地位,由此导致学校、老师和学生三者均不重视历史学习。比如一些省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上述现象在乡村中学显得尤为突出,这极大影响了学生对历史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历史科目无法与语文、数学、外语相提并论,平时从来不学不看,只是临近考试时突击一下,把老师要求标记的所谓重点背一背就了事。
其二,“课程内容”的差异性 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把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历史分为42个主题,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先中后外的次第,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其三,考查目标不同 因初、高中历史内容深度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各异,从而致使二者的考查目标有所差异。初中历史侧重考查历史的“中间”部分,即历史事件的经过和表象,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最大、最早等内容。而高中历史注重考查历史的“两头”部分,即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原因、作用、影响与意义等方面。以为例,初中历史一般考查爆发的时间、发动国家,的时间和领导者,以及《》的内容等。同样是对这一知识的考查,高中历史侧重于的背景、原因及其影响,并要求学生秉承客观、辩证的态度予以剖析,不仅要分析爆发时的国内背景还要放眼世界分析国际背景,进而初步培养其运用全球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其四,学习方法不同 由于初、高中历史内容深度和考查目标不同,二者的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如前所述,初中历史学习强调识记,注重基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惯用教法是:让学生在课本上标记考试重点,然后要他们齐声朗读,反复背诵甚至听写、默写。结果,在多数学生看来,学历史很简单,记一记、背一背就“ok”了。然而,对高中学生而言,仅仅满足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侧重对能力的培养。
二、初、高中历史学习之对策
第一、教材整合,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教材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作为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并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78
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在学生心中的神圣性不言而喻。当然,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广大教师应告别“教教科书”的旧认识,树立“用教科书教”的新思想。但无论如何,初高中历史教材还是存在着质的差距,那么,初、高中历史教材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面对这样的差别应该具体做些什么呢?
第一,教材的编写体例不同,要求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初中历史教材是“通史+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进行编排。高中历史教材则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原则对知识体系进行了组合,以“模块+专题”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在必修部分,新课程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分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
这种改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深度,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对知识基础极薄的学生来说,难以有条理、完整地归纳知识,难免觉得零散、混乱。所以,为了便于学生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高一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全方面、完整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按单元构建知识结构图。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可能发现从未意识到的知识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加强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实践表明,学生自己制作知识结构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有利于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第二,考察标准不同,要求师生改变教育和学习方法。初中测试重知识轻能力,对知识的要求多停留在了解和记忆层面,学生划书背书这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是很有成效的。高中测试则重能力,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简言之,高中学生应注重从史料出发的概括、比较、联系、讨论等探究性能力的培养和历史思辨方法的训练。
这种改变使得高一教师必须放弃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要求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完成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转变过程。高中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要求高一老师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真正学会学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高一教师应使课堂教学活起来,使学生积极发表见解,愿意和同伴探讨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提高交流和表达能力。
第三,教材叙事方式不同,要求教师对学生探究做出适合学生认识水平的灵活指导。初中教材偏重历史事件的过程,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则要求理性分析,系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条件和意义、作用、影响,有一定深度。
这种改变使学生有充分的探讨余地,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但探究过程也对教师的引导提出挑战:如何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高中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所以高一老师应注意避免过于专业化和学术化,尽量以具体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交待有关内容,教学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以降低难度。
第四,历史资料形式不同,要求教师在学生分析材料时做出方法指导。初中历史教材注重人物的介绍、事件的故事性,感性描写,具体生动。高中历史教材增加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地图、照片、简图等非文字性史料,也包括各种私人、官方的档案记录、史学研究的成果等文字资料。这些材料在内容上既有一致的,也有相互冲突的。换言之,初高教材中许多内容看似是重复的,但初中教材似乎重视“面”的铺开,内容简明扼要,而高中教材则更重视“点”的突破。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求多视角、多层次地理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训练学生对史料的敏感性,培养学生鉴别和评价史料的能力。
这种改变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能力呢?实践表明,讨论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高一历史教师应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而是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第五,学习内容侧重的不同,要求教师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重政治史,而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初中三年,仅初三学年学习世界史,占初中课程内容的1/3。而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若加上六个选修模块份量,世界史的总量则超越中国史。同样,经济文化史的比重也很大。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090
导学案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编写教学目标、方法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法。导学案侧重于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置,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目前,如何将导学案有效地应用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历史教师应当更加深入了解并掌握导学案这种教学方法的精髓,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一、设计并编写导学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行导学案教学的首要工作就是对导学案的教学内容进行编写,这是应用此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我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以及高中历史教学纲要来设计导学内容,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也不应仅局限于历史教材,要按照教学改革的要求综合分析教材内容、教学大纲等,设计综合的导学内容。此外,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导学设计编写,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再者,设计的导学内容要遵循学生在学习的主置,主要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重点,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借助导学案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正确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学习。
例如讲授《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时,教师的导学案就应当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编写。可以借助网络搜索一些关于八国历史的资料,融入导学案的编写中,在课堂上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拓宽视野延伸教学,增强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不应该只局限在课本内容里,教师在利用导学案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拓展及延伸,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其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课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导学案内容进行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以“”为学习重点,引导学生编写学习心得,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能了解我国其他相关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以此提醒学生勿忘国耻。另外,教师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明白:一方面,日本侵华很残酷;另一方面,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值得我们学习。这样开展教学,既能教会学生进行思考,又能提高学生思维思辨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历史。
三、创设问题情境,塑造学生质疑探究的精神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十分必要。所以,教师所设计的导学案应该适当增加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思考问题。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质疑,就往往会想方设法去证实问题的正确与否,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例如在讲授《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导学案的内容中对学生提一些问题:“和港澳问题两者间的性质是否相同?”“我国恢复了港澳是因为什么?”“为什么和平统一两岸才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教师通过创建历史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查阅历史资料、分析我国国情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四、自主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教育改革;创新;实践;高考;素质教育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及问题
面对新课改,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目标进行教学,历史课堂上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在新的教育模式下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自身传统的学习方法。现在的课堂气氛比以前更活跃、更融洽;课下学生之间也有积极的提问和讨论。但是,当我们剖开这现象,其背后仍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对历史教学实践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存在
新时期下,虽然老师和学生的教学地位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没有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一言堂”现象普遍存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从小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不去主动学习,而很多老师也并没有试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去改变现状,只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课堂的互动和教学相长的方面。而历史课程的学习经常被误解为只是知识的阅读和记忆,教师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使得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重视知识的讲授忽视能力的培养
历史课作为一门记录与传承的学科,涵盖了众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远古时代到21世纪的今天,这是一部跨越时间长河的记忆。作为后来人,当教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首先应该介绍地点、人物、事件、时间等基本情况。然后,分析事件的原因和意义等更深层次的知识。然而这也是众多教师达到这一步而停步不前的问题,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一些教师没有认真教导学生在思考历史问题时的思维和方法,只是把答案“是什么”交给学生,对于“为什么”、“怎么办”则较少。
(三)学生缺乏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少
高中历史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外国史,这其中的知识点不仅多、细而且繁杂;学生想学好历史,首先就应该记忆和理解基本知识,然而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为了应付高考,各校老师从高一就开始练量复习指南、备考宝典、高考秘笈课外习题,这严重打击了学生仅有的学习兴趣。缺乏兴趣导致学生不去主动预习或思考和讨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去主动参与,即使背过了基础知识,也没有真正掌握并运用知识。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广大教师思考。
(四)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矛盾尖锐
面对高考的选拔,教师、学生和家长关注的还是考试成绩的好坏。传统的死记硬背模式能够显著的短期效果,但这种模式不是新课改所提倡的。这使得学生成了“记忆机器”,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例如,对于的意义、失败的原因等等,学生就会背诵课本上或者老师给的答案,自己不去思考,没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不是我们历史课程学习的目的,我们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各种问题;而事实上的教学目标只是成绩的好坏,二者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
二、改变历史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面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改变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这成为教育工作者艰巨的任务。
(一)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针对当前高中历史现状,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式,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同时,学生要明确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不能一贯的依赖老师,被动的接受信息。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并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
对于历史课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历史的学习中学习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思辨方法,以便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来更好地指导实践。在分析问题时,思维思辨能力体现在对事件的原因、意义、教训的分析,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内因外因的区别来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学习兴趣、转变学习观念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好坏的关键。首先,教师应做到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就是努力培养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吸引人的历史故事或事件为引子,调动学生好奇心,然后一步步引导,与教材相联系。转变学习观念,不能只是把学习历史的目的当做高考提分的工具。兴趣和观念的解决从主观上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随着课改的进行,高考命题在近年来也有所改变,也在一步步倾向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学习的真正目的,重新定位高考的性质。使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相结合,努力改变我国的应试教育难题,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
结束语: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着各个方面的完善,在教育界中素质教育是现阶段的目的。如何完善“高考”制度、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这也将来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编著.新课程 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 张元 学生喜欢怎样的历史课 历史月刊 2009(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