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的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2 16:53: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程力学的概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工程力学的概念

篇(1)

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以内容的广泛性、针对性、社会性和应用性受到众多大学生的关注和欢迎。我国的公共关系教育可分为专业的公关职业教育和非专业的公关教育,专业的公关职业教育目前在我国高校还不多见;非专业的公关教育由于学科设置不同,可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校级公选课。

我国高校开设的公共关系课大多属于非专业普及性公关教育下的专业课或公选课。开设公共关系专业课的学校往往有自己的专业教师和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而公选课教学往往是由相关专业课教师担任。同一个教师在同一学期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课时设置开展教学工作,这对专业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对公选课学生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公关活动,改变传统的公选课学生专业化公关教学模式,是公共关系专业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分析教学对象,开展教学公关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通过满足公众需要而使公众满足自身需要的一个信息传播过程。通俗地讲,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公关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自觉的、真实的信息传播过程。开展公共关系活动要首先明确组织的公众对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也首先要了解、认知教学对象,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公关。对公选课学生讲授公共关系学更应如此。

在对公选课学生讲授公共关系学时不能像对待公关专业学生那样过多地讲授公共关系的活动模式和工作技能。对于公选课学生来说,公共关系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素质教育。也就是说,这些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来认知并接受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并用这种理念去指导自身的思想和行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

二、传播关系理念,强化公关意识

公共关系的本质是改善关系,具体地讲就是改善社会组织和与其相关的公众之间的关系。不重视改善关系,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制约。公共关系学中的改善关系注重主动、真实、公正、双赢和互动,与传统社会实践中庸俗的人际关系改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选修公共关系学公选课的学生尤其是个别理科学生社会文化观念薄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正常关系的交往现象不够重视,甚至有的学生还会从低级、庸俗的角度去看待、分析和尝试。因此,在这些学生中进行客观的关系理念引导、教育,帮助他们尽快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关系交往理念,就显得很有必要。

公关意识包括形象意识、公众意识、服务意识、传播意识、协调意识和危机意识等,教师要重视公关意识在公共关系学中的教学地位,因为公关意识是公共关系所特有的理念,是公共关系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是整个公共关系学科理论的精髓和灵魂。没有强烈的公关意识,就没有对公关现象的敏感;没有对公共现象的敏感,即使公关理论掌握再多,遇到实际问题时也很难从公关的角度去认识和处理。因此,在对公共关系学公选课学生开展教学时,应重点强化公关意识,使学生具有一种系统、客观的公关理念,进而去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三、优化教学内容,重视情商教育

公共关系学以塑造组织良好的社会形象贯穿学科始终,在实践上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组织领域。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公关意识的组织不可能成为优秀组织,没有公关能力的组织也不可能赢得公众的认可和信赖。同样,没有公关意识和不重视公关活动的个人也很难在社会组织中脱颖而出。在公关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公关理念的教学,还要针对大学生的需要开展情商教育。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或情绪商数,是指一种情绪的智慧,是一系列与人的素质有关的情感心理素质和处理情绪的能力。情商的提出既是对传统智商理论的挑战,也是对“聪明”和“人才”全新的诠释。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业领域不同,对世界、社会、人生等相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就会有所不同。同样,不同的情商也能造就不同的人生,甚至“情商决定命运”。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除了讲授公关理念,还应重点强化学生个人的情商教育,以提高学生在自我认知、情绪管理、自我激励、认知他人、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教师要重视情商教育,就应重点从以人为本、交往技能和交往礼仪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对国学思想进行总结,以自己的感悟影响学生,同时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知识渊博的良好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

在进行交往技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正确、有效的处世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在课前根据不同的专题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深入开展讨论,然后教师再对这些讨论进行总结和引导。

教师在讲授礼仪知识时要有针对性,对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礼仪知识,要做好总结性互动教学。

一般来说,公选课的学时设置都比较少,因此教师在开展情商教育时针对性要强,教学内容设计要合理,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要引导学生重视自身修养和交往技巧。

四、丰富教学方式,追求互动教学

公共关系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也是一个双向循环的持续传播过程。因此,公共关系课的教学也应重视互动教学。目前,高校的师生关系并不是十分融洽,课后任课教师与学生互不相识的现象非常普遍,其根本原因在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与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互动,缺乏关系的改善。

公共关系课的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教学公关过程,如果教师不主动创造条件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积极、团结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就很难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师也就是一个不称职的公关工作者。因此,丰富这门课的教学方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1.案例教学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案例的选择和更新,还要明白案例分析不是案例故事介绍,而是要通过介绍案例让学生分析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对公关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具体实践中,教师可按照“阐述理论――导入案例――激发思考――讨论分析――提出结论――总结归纳”的步骤开展教学。

2.分组PK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例如:教师可策划一次模拟公关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己选出组长、设计团队名称和标志、安排工作、进行公关策划。

3.角色扮演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自己的情感,了解自己的情绪。

4.情境教学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境,组织学生模拟公关角色解决“实际问题”,并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和交往问题展开专题讨论。

参考文献:

[1]周安华,苗晋平.公共关系理论、实务与技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余明阳.公共关系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2)

大学体育在综合素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承载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功能,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体育在教学改革中的贡献力,充分理解体育在高校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工程教育理念移植到体育教学上来,推进体育教学一体化改革。

1、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结构

在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启示和指导下,课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教学中采用教与学并重的教学结构,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建立大学体育同相关学科的联系,并给学生创造获取具体相关专业能力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处于开放式的、互动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拥有大量的经过教师选择和设计的体育内容,有利于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课下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通过对教学内容、学习活动等的设计加工,将学习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很大的自,又能保证其学习不会发生质的偏离,能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教师或小团队的帮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2、构建积极参与的体育教学模式

从体育学科固有特性出发结合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需求,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强调体育活动中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提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课堂外完成分是教师给学生团队提前布置的作业任务,利用网络资源和即时通讯工具指导学生理解作业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团队的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作业任务。课堂内完成部分是学生针对作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展示,教师根据操作的具体情况,给出中肯的评价,同时充分发挥争分抢分机制,鼓励学生团队进行各种尝试,恰当地点拨和指导或监督。总结部分由学生对团队学习过程中的得失进行总结,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提供参照性的意见和建议。整个过程都由学生团队自己去完成,教师只起指导、咨询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将自身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融入到体育学科中来,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个人与团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成果展示的形式完成作业任务,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双重培养。

3、运用工程教育的过程性培养策略

大学体育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开展的,老师首先要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最后要采用易于学生知觉和理解的方式去教。结合体育教学实践性强的操作优势,科学合理运用工程教育的过程性培养策略。

(1)团队创建策略,这一策略实现个人人际交往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是未来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实现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团队概念构建有效学习团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结合学习任务选择时机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各团队通过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实现学生个体在学习群体中的意义建构,并通过有效的人际沟通释放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团队凝聚力,使学生养成大局意识。

(2)角色互换策略,这一策略实现体育知识技术和推理能力培养。继首次大学体育课后的每次课前要求全班学生在课外准备好下次课教学相关的同一组问题,在上课时老师随机选择或挑选一个学生,在整个队伍的前面把准备讲的问题讲出来。学生必须证明他们确实为准备讲这个问题作了努力,并且能够引导全班讨论得出答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扮演教师的角色,实现知识重构。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问题,提前布置作业,协助学生完成准备工作,营造积极、安全的讨论氛围,积极协助讲解的学生完成讲解任务,分享学生的理解能力,给出标准答案。

(3)知识创新策略,这一策略应用知识服务自己,实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这一主题,在体育教学中引领学生运用积累的知识和体育技能来解决问题指导实践,并利用领域叠加法,通过查阅文献完成三个步骤的课程综合设计,实现学生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的内化。第一步骤:结合自身专业实际和未来的学习、工作境遇,基于选修的体育项目完成体育健身和职业保健方案的策划。第二步骤:自身专业知识在体育领域应用的文献综述。第三步骤:基于自身专业知识应用的体育领域相关自命题项目设计与开发。

(4)自我展示策略,这一策略让学生体验到竞争以及自我存在和发展的价值,通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展示,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树立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4、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

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将学生的道德品质纳入评价范围内,从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进行评价。以学论教,以教促学,强调学生的自评更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重视实施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大学体育教育应顺应工程教育发展的趋势进行改革。体育教育在增强工程人才身体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养成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工程素质是一种求新思变的精神品质,在体育教育上体现为培养非智力因素和综合素质。深入开展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教育培养综合素质高、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艺真.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4):137-140.

[2]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的意义与本质[J].体育学刊,2006(2):5-71.

篇(3)

自从我国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改革进程不断加快,有效促进了中小学及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在适应新课改理念基础上,在公共教育学领域对课程功能、教学结构、授课内容及教师、教学评价考核体系都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探索,在传统教育体制上突破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落后部分,对公共教育学体系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与创新。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是培养师范学生公共文化素养、教学能力水平等方面的重要课程,是为社会输送一批批先进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载体,是为中小学培养具有改革创新精神、教书育人能力教师的“孵化器”之一,因此,加快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新课改理念下进行教学改革的原因分析

当下,如何正确认识新课改主要理念和方向,如何科学把握高师公共教育课程内涵与意义,如何加快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创新并适应新改革形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此外,如何培养培育出教学能力过硬、教学素养优良的优秀师范毕业生,如何增强师范学生在新形势、新常态、新课改下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心理活动波动的能力,也成为了摆在每一个高师院校及相关职能部门面前的一个十分紧急而迫切的工作任务。

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在新课改理念下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白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是什么。新课改理念核心部分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包括:教育要更加重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在人的完整性有保证及生活的完整性有依靠的基础上成长发育;教育要更加重视学生作为主体对知识的吸收与接纳,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构建学生主体的知识结构与体系;教育要更加重视社会实践与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之于行,把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融合为统一的人生世界。

首先,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协调发展。教育要从过度重视单纯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智力发展、人格完善等方面转化,要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本教育要求。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做到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在促进学生总体全面进步的基础上,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个性,形成教育中“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自由成L与发展局面。新课改要求教育要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个体存在,要积极融入自然、融人社会,不能脱离周围环境成为“孤岛”,而是与自然、社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完整的协调发展模式。

其次,寻求学生作为主体对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发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学思结合才是真正的教育,单纯而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这种“填鸭式”的落后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要求。“我思故我在”,只有不断在学习中加强思考能力,在知识接受过程中学会消化与溶解,不断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用具有批判性质的眼光看世界,用具有辩证倾向的思维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甄别与鉴赏,提高学生智商与情商的共同发展,而不是成为传统教育体制下的试验品。

最后,统一学生的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科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总结和升华,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来源和基础。教育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关系,在生活世界中贯彻教育意义,在科学世界中普及教育的普世价值,进行富有意义、充满人性的教育。在新课改要求下,教育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破除传统授课内容“繁复、难度大、偏科、陈旧”等缺点,把教育重点从书本知识传递转变到关注人性发展、社会进步、审美情趣等方面上来,增强课程改革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联系程度,增强科学世界中的知识与生活世界中的实践逐渐融合与交汇,让科学更加生活化,让生活更加科学化,让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融合得更好。

二、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实行“三个结合”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探索

新课改理念要求下,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实行教学改革探索,提高师范学院学生素质,为培养广大中小学教师做好准备,为各中小学校输送一批批能够胜任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优秀教师。对此,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要实行以“三个结合”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探索,包括“案例教学与集体讨论相结合”、“教师精讲与学生试讲相结合”、“教学艺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三个方面。

1.案例教学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当前我国高师公共教育课程在课堂上以案例教学为主是基于我国延续数千年的“科举考试”、“八股取士”、“私塾教育”等传统教学的结果。从新课改理念对教师教学要求来看,无论是高等院校、高等职业院校、研究生及博士生教育,还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都对课堂教育提出了最基本的目标任务,包括教学课堂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向作用,具有明确的示范带动作用,课堂教师要将指向作用与示范作用相结合统一推进教学,而不能将两者进行剥离、分离,只对其中一个进行“重点突出”教育。案例教学方案中,教师首先对授课内容进行系统化讲解,其次引导学生就所教授内容进行思考,结合自我简介形成具有一定观点,并与其他学生、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在辨析与讨论中构建自我价值体系和知识架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与集体讨论进行有机结合,让两种教学方法相互借鉴与补充,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共同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在知识接受压力之下会不自觉地提高获取知识的层次性,课前对教师指定的教学教材、课堂主题进行预习;集体讨论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成长经历让他们形成各有特色的见解,积极投入发言过程之中,将自己的思考与结论分享给课堂,并从课堂中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建议,感受到不同思想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感受到“我思故我在”的学习真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热爱学习,从自身学习中感受到师生互动的乐趣和积极作用,能够从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提升创新能力,从承受错误、接受质疑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从模拟教学决策过程中感受“教师”的神圣魅力,为以后从高师毕业走向各学校,承担教师任务做好准备。

2.教师精讲与学生试讲相结合

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常采用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把课堂内容一下子全部交给学生,难以把重点、难点等进行分类精讲,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少锻炼机会。为改变传统一言堂教学弊端,高师公共教育要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加强教师精讲与学生试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教师要在课堂开课初期就对整个学期甚至学年的教学任务、课程重点等内容向学生讲解清楚,与学生一起编制教学单元计划以及重点课程教学课件方向。将学生兴趣较强、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进行分配,让学生提前熟悉授课内容,为课堂试讲做准备工作。学生试讲时,教师要认真听讲并针对学生试讲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行详细记录,对教学内容的缺失进行补充。这样既能保证其他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又能提高试讲学生的教课技能和水平,提前将公共教育学课程的课堂优秀标准、评价体系、指标任务等内容进行传授,让学生逐步获得与新课改相适应的优秀教师资质,提高作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板书板画能力、现代化教学设施使用能力、师生互动能力等。

3.教学艺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要会用、善用多媒体技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对时间、空间、地域和人数限制,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打造出前所未有的思维跳跃空间和灵感爆发空间,让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以更加逼真、更加形象、更加真实的方式被学生接受。这种创新型的将教学艺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所无法代替和比拟的。此外,视频播放、PPT展示等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动眼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动脑思考能力和动口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获取知识,积极创新、提高技能。

三、“三个注重”的课堂教学改革原则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49-02

随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转型发展的深入推进,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专业及课程设置“对接行业和产业链、对接职业岗位需求”已成为共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步形成。因此,对于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体系。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DNA体外重组,通过转基因技术对生物体进行遗传改良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当代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最具生命力、最引人关注的前沿学科之一,已发展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核心内容[1]。基因工程在医学、农业、工业、环保、能源等领域应用广泛,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基因工程作为高校生物学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课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直接影响大学生毕业后在相关领域的就业质量[2,3]。基因工程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知识内容交叉,涉及的知识面广且比较抽象,因而相对复杂难懂。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水平,本文针对基因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式的教学改革,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使毕业生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一、课程设计基于技术流程,对接行业和职业岗位需求

在高校转型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的背景下,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实训课时是普遍的做法。基因工程课程与多门生物学课程知识交叉,理论内容庞杂,实践性很强,但目前出版的基因工程相关参考书为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有不少内容与学生前期掌握的生物学基础课程知识重复。我校在应用转型发展后对基因工程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理论课由50学时压缩至30学时,因而必须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构,优化教学内容。笔者以袁婺洲主编的国家精品课程教材《基因工程》为主要参考书,同时结合吴乃虎主编的《基因工程原理》第2版、楼士林等编著的国家理科基地教材《基因工程》、何水林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基因工程》、T.A.Brown主编的《Gene Cloning DNA Analysis》第6版、J.E. Krebs等主编的《Lewin基因X(中文版)》2013版以及郑振宇、王秀利主编的生命科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基因工程》等,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内容体系,围绕基因工程行业和企业现实生产中的基本技术流程“分、切、接、转、增、检”进行课程设计,将课程内容按照六字技术流程进行分解教学,对每个流程辅以应用案例,如将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荧光鱼的培育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既能从总体上把握课程内容体系,又能在自己感兴趣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最新的相关研究技术成果,紧跟基因工程学科前沿,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其学习热情。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必须结合课程特征进行相应的改革。对于基因工程基础知识的讲授,主要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让学生跟着设置的问题,依靠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人们经常关注的重点,例如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基因工程食品的安全性、基因治疗等。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基因工程相关知识和信息时,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个人见解。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应的技术流程环节开展“小组讨论式”教学。一是针对基因工程技术流程的理论讲解,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并选出一名组长上讲台以PPT的形式汇报本小组的学习心得,提出疑惑,再由教师给予解答,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基因工程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如转基因安全性分组开展辩论赛,教师提前两周布置任务,让学生广泛查阅资料,在辩论交锋中收获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整合资料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以后考研或者工作积累经验。

三、实验与理论配套,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基因工程课程本身实践应用性强,因而要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统一,才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全局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符合现代教育学派代表杜威主张的“从做中学,从做中求进步”、“理论不能脱离于实践,理论是关于实践、为了实践和通过实践”的观点。然而,在传统基因工程的实验教学中,因实验条件和课时的限制,往往只选择一些容易开展的验证性实验,如DNA和R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质粒DNA的限制性酶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与转化等,学生只是简单机械性地掌握一些具体的实验技术,对整个技术流程缺乏全面的认识,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为此,课程组在基因工程实验教学的设计上,与理论教学的“分、切、接、转、增、检”六字技术流程相配套,结合本学院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依托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以富含多糖的转基因铁皮石斛获得为目标,在每个技术环节开设一个实验,从分离获得铁皮石斛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UGPase)开始,到构建表达载体,农杆菌转化铁皮石斛原球茎与分子检测,构建一体式连贯性的实验教学体系,上一个流程的实验结果作为后一个实验的材料,因此学生必须在每个实验环节掌握相关技术,拿到下一流程所需的材料,才能顺利进行后续实验,并最终形成产品。

四、完善考评体系,提高综合素质

单纯的卷面考试往往会让学生依赖复习资料死记硬背,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很难准确评估学生对课程的综合学习情况,而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更科学有效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多个角度考察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串联知识的能力,我们分别对基因工程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理论课程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试卷(60%)两部分组成。其中40%的平时成绩包括出勤10%、作业10%、课堂表现10%以及加分项10%。尤其是加分项目,主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创新思维、小组讨论参与度、组织与口头表达能力等,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期末试题的设置加重主观命题分数,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注重检验学生对基因工程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对课程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实验课程的总成绩由4部分组成,其中实验相关理论考试占50%、出勤率占10%、实验报告占10%、实验操作占30%,在实验操作中主要检验学生的实验习惯与科研素养、实验的准确性与严谨性。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既能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以考带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掌握。

五、结语

基因工程技术在飞速发展,相关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对该课程的改革需要紧跟学科技术前沿,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不断调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进步”。通过近两年在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的探索,我们基于技术流程在基因工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宝英,刘慧慧,杨静文.二本院校基因工程教学改进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19-120.

[2]董妍玲,潘学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3,(6):175-176.

[3]卢敏.高校《基因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教育教学论坛[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97-98.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Gene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echnological Process

ZHANG Zhi-yong,QI Ze-min,XU Dan-dan,ZHANG Nan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100-02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学类专业[1],此专业和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有一定的交叉。专业水处理方向和环境工程有交叉,取水工程和水利工程有交叉,建筑给排水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有交叉,给排水工程结构和构筑物与土木工程有交叉。因此,专业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立足点。而专业中的管道类课程是本专业特有的课程,从各高校就业情况来看,亦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管道类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排水管网工程、水泵及水泵站等,因此,合理安排这几门课程的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等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管道类课程特点,大胆设想,提出基于“设计理念”的管道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组特点

管道课程组几门课程一直以来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课程特点是理论不深,以工程实际或规范讲解为主。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课程中主要系统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各系统的安装、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备管道设计、管理、的基本能力[2]。

二、存在问题

由于课程组存在如上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把握,亦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拥有工程实际能力的教师。因此,在长期的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定位不清晰,尤其是设计类课程,仍旧定位成“灌输式”课堂教学。

2.教材内容相对落后和不适用,目前使用的教材大多注重理论,实践方面虽有涉及,然不系统,亦跟不上规范等国家法律法规[3]。

3.学生平时知识理解不透彻,知识点较分散,很难通过知识点学习形成工程设计的理念。

4.教学无序、枯燥乏味,设计类课程普遍存在教学不生动、形象,造成学生想学,但学的累、学的苦、学的没效果。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工程类课程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理念、动手能力及查资料能力,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将很难再发展。

三、改革建议

针对课程的特点和长期形成的问题,根据给排水委员会的指导性文件要求,研究符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和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工程的设计过程,构建“三改变”和“三层次”的立体化管道课程群教学体系。

(一)“三改变”工程应用型课程教学

1.改变各课程的区域鉴定,融合相关内容,集中相关理论

目前,管道类课程主要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管网工程、水泵及水泵站等课程,根据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文件,重新梳理知识点。从培养学生的工程师素质出发,以现有教材和国家规范为依据,对目前管道的课程进行重新组合。

(1)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的水泵房设计融合到水泵与水泵站课程内。

(2)将建筑给水排水中的市政小区给排水设计融合到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内。

(3)将建筑给水排水-给排水管网系统-水泵及水泵站作为整体,构成水的社会循环中管道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2.改变课题群的考核方式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采用当场提问式面试、看图识错、工程案例直接进行设计等方式进行考核,最终给一个成绩作为其课程主要成绩。教师成立管道课程组,以一个组长,三个组员组成(其中1个为校外工程设计人员),进行打分。然后结合学生部分理论知识的卷面考核。以此作为其最终成绩。

3.改变实践类课程设计单一化、简单化

目前,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几人同题、几人同工程等现象,所给图纸简单化,远离工程实际化。几人同题时,存在相互帮忙相互抄袭;几人同工程时,存在学生设计完后有诸多矛盾,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所给图纸简单化,很难让学生得到实际工程的锻炼。因此,需要统筹这几门管道课程,设计出一些综合性又不失实际工程性的课题,争取每人每题,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能有较好的工程设计锻炼。

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应当围绕实际工程和课程实际设计内容来做,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实习单位,不能任由学生去一些工地或设计院但只是坐在那里不干活或是老干同样的活。需要和本地的大型建筑企业和设计院签订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建立实训平台,培养学生设计能力。

(二)“三层次”立体化课程教学

1.基础理论学习

几门管道课程理论在整合完成后,既要有难点理论的详细讲解,又要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讲解。要以典型工程实例为主线,以课程理论为基石、以规范和图集为补充,进行实际工程分析,讲解。从而突出理论学习的工程概念。

通过图片、视频和现场教学等措施,加深对晦涩难懂的理论理解,力求将其简单化、形象化。此部分的设计理念讲解深度以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深度为主。

2.综合设计实践类教学

将课程设计集中设置,通过综合工程题目,对其进行设计,锻炼学生的统筹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从而对以实际工程为主线的理论讲解进行强化和工程实际锻炼。为下一步的工程实习作准备。此部分的设计理念讲解深度以扩初设计深度为主。

3.面向实际工程的教学

通过设计院、自来水厂等单位,将经过两层次锻炼的学生进行实际工程教学。以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尽快适应设计工程类工作。此部分的设计理念讲解深度以施工图设计深度为主。

四、改革框架体系

管道课程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实际意义,根据上述改革方案,制作出如下改革框架体系图。改革过程中要求整合团队,把握各个进度和深度,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方式。

结语

本次改革通过对本专业几门主要管道类课程进行整合、调整,运用现有的工程实例,将这几门课的讲解重点放在实践、设计上。并结合实际工程的设计阶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受到了较多的实践能力锻炼,不再停留在理论上,上手能力增强,拿到图纸不犯憷。较好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6)

关键词:工程能力;回归工程;教学改革;计算机仿真

Key words: engineering ability;returning of engineering;teaching innovation;computer simul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160-01

0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我国工科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如学校硬件设施不足、教育思路和方法有待更新、教育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等。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很多方面得不到产业界的认同[1]。因此,如何培养具有综合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创新型工科大学生,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热点。本文以当今工程教育中的回归工程理念为指导思想,针对计算机仿真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改革的探讨和实践,进而提高大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工程素质。

1当前的高校工程教育现状分析与回归工程教育

中国当前的工程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研合作教席主持人,北方交通大学查建中教授在全国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果交流会暨网络工程课程建设研讨会上指出:2009年中国的新生儿从2500万下降到1300万;同年即北京市参加高考的学生下降了20%;国际工程教育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达23万人,其中90%自费;仅赴美中国留学生2009年上升19%,这些情况使得国内教育资源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国内高校的教育与社会和产业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与社会定位失准,工程教育的质量评估结果失真。而造成工程教育环境与社会职场环境脱离的主要原因体现在如下几个矛盾:理论教育与实践的矛盾,闭门造车与开门的矛盾,学术与工程的矛盾,学科与体系关联的矛盾,听中学与做中学的矛盾,以及应试评价与工程评价的矛盾。

应对上述的竞争压力和我国高效工程教育的问题,我国众多的教育家已经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回归工程,总的趋势就是要从原来的重视工程科学(工程背后的原理)回到重视工程实践。美国工程院规划了2020年工程师的主要特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4]:很强的分析技能;实践独创性;良好的交流技巧;商务和管理技能以及领导能力;高伦理标准,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敏捷,灵活变通;终身学习能力;设计和描述问题的能力。说明了回归工程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最终结果。在此背景下,对高等教育中各个环境的改革势在必行。

2计算机仿真课程的改革实践

2.1 教学目标和要求的转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采用计算机仿真成为了大学生进行各类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而且仿真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同步发展和前进。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计算机仿真由于应用领域很广,其数学基础涉及面也是非常广的,除了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数学建模知识,还必须具有将数学模型转换为计算机模型的计算机仿真建模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点带面,突出学生对仿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一个方面入手,抛砖引玉,将对计算机仿真的动手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以符合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最终要求。

2.2 突出工程背景,优化教学内容本着回归工程的理念,在教学内容上,本课程以工程应用为教学背景,以工程需求作为基础和出发点,加强实用性教学,教学以“基于知识的仿真”为切入点,以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和模型在计算机上的实现为重点内容,教学内容的优化以舍弃大而全注重高精尖为宗旨。在对专业背景知识理解的前提下,首先关注于数学建模点知识的学习,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教学的实用性、系统性。同时精选课程内容,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将讲课、作业、实验、实习与课程设计有机结合,培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2.3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回归工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也以这个为目标。由于计算机仿真课程涉及面比较广,因此课程内容中的概念多,原理多,算法公式多而且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记忆量过大而且内容繁琐,很多公式过于抽象缺少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大部分感到课程内容枯燥无味,理论性太强,内容易于混淆,做题有时又不知如何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办法,灵活运用启发、引导、歇留、展现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力求全面掌握计算机仿真的教学内容,扩大专业视野,开发创新教学。同时选择一到两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变给予式的教学为主动获取式的学习。工程项目的进展过程,不但包括了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知识点,也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各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真正达到学会,能用的教学目标。

2.4 实践性的评价模式课程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具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不容忽视,这种方法是手段不是目标。回归工程理念下,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对新知识的学习获取、综合运用能力。结合理论考试的成绩,共同评价出一个学生最终的成绩。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方式不同,应试型的学生必须在实践动手能力上有所提高才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3结束语

在计算机仿真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始终贯穿回归工程的理念,在强调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工程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同步提高个人职业技能与人际沟通技能。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综合能力、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对大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实践证明,把它引入计算机仿真课程教学是可行的,并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21-03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以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CDIO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找到了新方向,2005年被引入中国后便开启了CDIO在中国的快速传播之路。我校作为全国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秉承敢为人先的办学精神,为培养卓越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积极主动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带入多个专业和课程改革热潮中。《财务管理学》虽非工程类学科,但其作为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科,是其他多种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是企业理财与个人理财时财务活动的具体实现,也是企业经营过程的核心与主线。为此,CDIO理念值得《财务管理学》课程借鉴。

一、《财务管理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财务管理学》教学重视理论的学习,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应对岗位的综合能力培养。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形式进行理论教学,基本对单章节进行练习或个别引入案例进行跨章练习。这使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兴趣不浓厚,教学效果不显著。

深入企业实际我们却发现,《财务管理学》课程应市场经济而生,必须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素质的培养要求。它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行情、背景、信息,进行专业分析和判断而做出预策、决策、控制、与各部门协调等财务管理工作。现代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基础知识丰富,专业扎实的人才,更需要其具备专业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如个人修养,个人素质,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CDIO工程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基于项目学习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学生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及沟通、培养更强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财务管理学》课程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卓越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财务管理学》课程运用的前提条件

(一)综合能力型教师

CDIO要求《财务管理学》教师是优秀财务经理的典范,为把学生培养成卓越应用型人才,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是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需要完成教学案例的构思,财务项目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计划,教学内容的实施,学习受教的评价,组织学生完成财务管理活动相关决策。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课前备课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也要求教师本身专业理论知识与财务工作经验兼并,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业务水平、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假期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学习,丰富教师财务实践工作经验,通过聘请相关企业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者任教,指导学生进行财务管理活动的实践,以补充专职教师实践方面的不足。

(二)完善的学习环境

CDIO理念希望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合作完成对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实现其自主思考和学习专业知识。学院既需要为学生提供软件环境,如:图书馆的各类学习资料齐全、财务软件系统完备、网络系统畅通等,也需要为学生提供硬件环境,如:企业现场教学以增加教学的真实性、实训室模拟以增强学习的实践性、网络室、自修室、讨论室等。通过软件与硬件学习环境的合理利用使项目具有构思前提,设计基础,实施条件,运作环境,使CDIO理念的《财务管理学》教学更好的实现。

三、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财务管理学》教学的内容是企业理财过程中主要财务活动涉及到的财务管理工作,如企业财务管理基础知识、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管理、财务分析等。为让学生系统的接受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并能学以自用,必须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为主线设计成学习项目,让学生在自己设计并创建的虚拟企业中完成每一个项目的实际操作,通过运作过程来实现CDIO教育理念的《财务管理学》培养目标。(具体运作过程如图1)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市场需求开始“构思”虚拟企业的经营发展,进行概念设计、企业“设计”、“实现”财务项目的“运作”过程。将财务管理知识点融会贯穿于整个项目中,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扎实地学到实践应用的知识。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个人实践能力、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和财务管理系统操作能力,最终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学。(具体教学内容与操作如表1)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借新鲜案例增大启发性。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性、启发性较强的教学方法。CDIO理念的《财务管理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借用近期发生的案例,将新课相关知识隐藏在案例中,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借案例引出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由生动的案例过渡到项目设计,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精神。

2.用分组协作强化讨论法。CDIO理念的《财务管理学》以项目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项目的参与者,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一个项目都是师生需共同实施的一个完整教学活动,而这个完整教学活动的实现需要多角色多主体互相配合,因此将学生分组较理想,以7-8个同学为一小组,组成一个单位主体,推选出有能力的同学管理本组学习及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各同学明确自己的岗位与责任。在每一次项目的决策过程中各组通过会议讨论的形式为本单位主体做出管理决策,通过组与组之间经济业务往来实现理财目标,用业绩评价各组的决策能力。在整个项目运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沟通能力、理财意识、经济意识。

(三)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指标,更是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标杆。传统以一纸的卷面成绩加平时表现来评定总成绩,过于窄与偏,无法全面反应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为借考核方式促使学生最大程度发挥自我学习的能动作用,实现CDIO的预期培养目标需有一套完善的成绩评分体系。(学生考核成绩评分体系如表2)

通过多元评分体系使学生成绩的考核遍布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知识、基本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均融入到考核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语言表达等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四、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具体实施

(一)构思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财务理念与财务管理技能,让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专业技能,通过理财理念的加强使学生更深地了解理财原理,灵活运用。通过财务管理技能的提高让学习能在今后学习自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项目的内容,指导学生获取资料与信息的渠道,为学生提出构思的建议,学生则对每一个项目事先明确责任与任务,在构思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以实现课程教学的知识、能力、素质三大目标。

(二)设计

以财务管理工作为主线,各小组对构思的六个项目循序渐进地逐步进行详细设计。各小组以市场为导向虚拟一家企业,各同学分工协作,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岗位与职责,设计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每个项目决策过程需各小组设计多个发展方案,选择最优方案,使整个设计过程成为不断地深化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关键。教师在审核各小组设计项目中对项目的可行性提出质疑,对设计的进度给予意见,听取学生的设计思路,协助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学生在参与中积极主动学习,培养经济意识和理财素养;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断进步,培养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学生在设计中成长,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灵活动用知识的能力。

(三)实现

各组内成员根据自己在虚拟企业中的岗位所明确的职责与任务展开工作,为了本企业的利益不断地与其他合作企业沟通、谈判,并不断的与组内成员沟通、讨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断的整理与完善方案,最终实现项目任务。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方案可能带来的利益与风险,帮助小组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协助学生实现计划项目的决策。学生通过项目的实现培养创新能力与财务系统操作能力,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协调、交流、沟通,这就是学生不断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

(四)运作

运行过程就是成果的展示与评价的过程。学生通过项目实现后给自己企业带来的利益与企业存的风险进行分析、总结。最终评价事先的构思与设计的正确性,及思考如何解决或分散风险。以提高学生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项目的结果给予评价,学生通过总结与交流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五、结束语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改革《财务管理学》,使学生最大化受益,我们需不断探索、完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下《财务管理学》课程建设,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毕业即是适应社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佩华.CDIO大纲与标准[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2]刘九旭,许世英.基于CDIO理念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构建[J].财务通讯,2012,(3):75-76.

[3]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86-87.

篇(8)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一、转变观念,引导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与大学教学实践相融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于今年7月19号召开了成功素质教育研讨会,赵作斌校长在大会上作了重要报告,并进一步讲解了《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这本论著中的主要观点及一些新的认识。赵校长的报告非常精彩,也很结合实际,对我们每位参与人员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在重点高校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有极大的启发,引导我们积极思考。赵校长讲到为什么有些在学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走向社会却无所作为,而有些在学校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差”学生,走向社会却成就了一番事业,原因就是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合理、不完善造成的。赵校长在大会上还讲到我们学校的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在全国已有很大影响,该理念体系完整并且比较完善,但在实践上还差距很大。我在中南分校已工作五年半,亲眼看到了学校的发展和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落实,可以说对成功素质教育的体系有了基本了解。

成功素质教育包括两大部分和五大体系。两大部分是指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五大体系是指方法体系,即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操作方法等;能力体系,敏锐的思维能力、突出的创新能力、准确的预见能力、超强的学习能力、卓越的领导能力、出色的管理能力、清晰的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应变能力、充沛的体能等;知识体系,即扎实的专业知识、必要的非专业知识;品格体系,即远大的志向、过人的胆识、进取的心态、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崇高的品质、博大的胸怀、优良的性格等;观念体系,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敬业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1]

成功是指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实现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凡成功者都具有共同的优秀素质。成功素质包括一般成功素质和特殊成功素质,一般成功素质指一般成功者所共有的素质,即远大的志向、渊博的知识、充分的自信、踏实的作风、坚韧的毅力、积极的心态、诚信的品质、无畏的勇气、冒险的精神、创新的能力。特殊成功素质指作为专家所具有的特殊素质,如企业家素质、科学家素质、艺术家素质、外交家素质等等。成功是有规律的。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三项条件,即一定的社会环境、发展机遇和成功素质。在同样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的条件下,成功素质对于成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就是成功定律。

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具备成功素质,到社会上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成功的人。塑造成功素质、培养成功的人,是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大学的水平是以能否培养成功的人才以及培养成功人才的多寡为标志的,能否培养出一流的成功人才,这是检验大学是否一流的基本标准。

成功素质教育是以定向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为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成功素质教育观认为,高校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成功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只是手段。成功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认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学生个性的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力。通过成功素质教育的分类培养,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学生观。 成功素质教育认为,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导师,主张合格的教师就是严师、名师,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才是好教师。这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教师观。 成功素质教育主张学术民主,主张教学相长。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探索者、研究者,师生关系首先是朋友关系,学生有权向老师提出不同意见,教师应鼓励学生的批判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这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师生关系观。 成功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要带着疑问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这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学习观。 成功素质教育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方法、训练思维、开启智慧。成功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习、实训,认为文科的学生要在图书馆“泡”出来,工科的学生要在实验室“磨”出来,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这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实践观。

赵校长从大学教育的目的、成功的标准、成功的规律、成功素质教育的定义以及成功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师生关系观、学习观进行了精辟论述,同时还着重论述了成功素质教育的实践观。通过学习后,我对成功素质教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正像武汉大学陶梅生教授在5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中所说,赵作斌先生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深有对那些孜孜不倦研究和探索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拓荒者心存敬意的感觉,掩卷长思,仿佛看到一个崭新的高等教育形象正在展现。[2]陶梅生教授在文中还高度评价了赵校长的成功素质教育理念。陶梅生教授是原武汉大学教务处长,现是武汉大学高教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二级教授,是我的老邻居。当我看到陶梅生教授的评价后,我为中南分校深感自豪和骄傲。

成功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重大变革,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必须首先转变观念。领导及教师要带头转变观念,明确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成功素质教育这个核心,要把教育思想的转变融入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去。 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必须对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教学过程来一番彻底的改造,真正做到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与大学教学过程的融合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难点和关键。

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全方位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合理的培养方案。一是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理工类学生重点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素质,经管类学生重点培养其经济头脑和企业家素质,艺术类学生重点培养其艺术品位和艺术家素养,如此等等。二是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学校要鼓励老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学习上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批判式学习、创新式学习,在教学上提倡互动式教学,提倡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鼓励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和其它媒体资源进行教学。

教学改革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成功素质教育把理论联系实际看成是教育的第一规律,因此,特别重视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强调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紧密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要重视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指的是专业教学以外的素质拓展活动,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极为重要的阵地。第二课堂主要承担培养非专业素质的任务。二者相互交融,共同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 第二课堂的内容,第一是进行自我生涯设计,包括学业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设计两个方面。第二是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以磨砺成功素质,为学生成功成才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要大力改革学生评价体系。目前的学生评价体系与学生的实际素质及成功可能性相背离。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不进行彻底改革,素质教育将难以真正实行。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 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应该是素质评价体系。用成功素质评价体系取代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又一关键,也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标志。

二、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推动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1.尽快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该体系应该包括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评价。建议学校成立学生体评价体系研究组,可由理工类和文科类院系有管理和教改经验的教师组成,半年内拿出完整方案。

2.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目前除了几门理论课外,基本还没有实现“培养人的正确的思想观念、激发人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人良好的情操和优良品格方面”、“培养人卓越能力”、“培养人思维方法”的具体措施。应考虑设什么样的课程或实验项目来完成非专业素质培养。如我校向学生开的《成功学》、《创造学》课程,建议提供配套的实践项目或实践场所。以生物工程专业为例,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成立《名贵花卉组织培养殖育研发及营销中心》,由学生自己管理和经营,他们除经营自己培育的花卉外,还可以经营自己配制的各类花肥。从大二开始到大三结束,整个过程由一名专业老师指导。如果盈利,给予一定学分。学生在此过程中,将会充分运用他们所学的《成功学》、《创造学》知识,为他们的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3.专业素质教育的学科体系基本完善,但仍有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问题。以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为例,虽然培养方案中理论与实践课比例达到1:1,但这远远达不到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要想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应该加大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的力度,增加实验课课时,使专业应受的基本训练能落实。例如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微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课,在08版课表中分别为36学时、18学时和36学时,这种比例不可能达到掌握生物学中的最基本的重要操作的要求。建议设立零课时教学(强化基本训练,类似外语学院的零课时教学――英语沙龙,教师报酬也参照英语沙龙)。二是除了加强实验课外,可设立专业课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中可分类、分兴趣进行培养,确实达到因才施教目的。比如可设考研辅导班,为想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辅导;可设专业兴趣小组,如《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及应用研究组》、《名贵花卉组织培养殖育小组》、《转基因植物研究小组》、《微生物菌种自然选育小组》、《微生物发酵小组》、《环境微生物研究小组》、《高等真菌药用价值研究小组》、《生物工程设备研发、改造及设计小组》等。第二课堂可真正将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只不过这将加大学校的投入,如组织培养就需要一个阳光温室(在生物楼顶上稍加改造就行)。另外,第二课堂需要教师指导(相当于外语学院的英语沙龙),这也需要学校支付一定的报酬。

4.应该尽快建设适合成功素质教育的教材体系。联合全国同类大学,组织编写专业素质系列教材及非专业素质系列教材。生科院已与化工出版社联合召开了全国生物类应用型教材研讨会,并已确定由生科院李良学主编《有机化学》,郜金荣主编《分子生物学》,接下来就要组织参编人员开会讨论、制定大纲等。建议学校设立全国性应用型教材编写基金,凡是主编或参编的教师可以以立项型式给予一定经费,用于编写、出版、开会等。(立项形式可参照精品课程的立项)。

以上是我积累39年从事高等教育(其中在武汉大学从教近34年,中南分校从教5年半)之经验和对教育改革及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解提出的一些个人看法,希望对教育改革有一定参考价值。

篇(9)

随着电工电子技术迅猛发展,课程信息量日渐增加,高校必须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优化调整专业教学计划,为了增添更多的电工电子教学内容,必须进一步压缩课程教学学时。随之,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向不同专业学生传授电工电子专业理论知识,确保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已成为新时期各高校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放羊式”、“鸭填式”传统教学模式仍然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而这已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针对这种情况,高校电工电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全面、客观地分析电工电子课程教学现状,多角度、多途径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课程知识与技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1 新课程概念下电工电子教学现状

1.1 课程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满堂灌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在电工电子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极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真正吸收的知识并不多。在传统教学手段作用下,电工电子神奇的世界并不能完美地呈现出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程内容已具有的新颖性、互动性,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加上电器原理极其复杂,电器种类特别多,而学生对这方面的了解并不多,生活经历也非常有限,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就实验操作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都按照相关的规程、套路,引导学生连接各电器元件,不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跳出定势思维圈子,把专业理论知识学“活”,将其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导致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低下。

1.2 学习内容与课程体系不合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大都引导学生理解电流、电压、电感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全面、客观地分析整个电路,并详细介绍三极管、开关门电路等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课程,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完善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但由于学习内容、专业课程体系长期固定不变,没有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优化调整,导致该专业课程和电工电子技术发展无法有效衔接,无法满足新时期发展的客观要求,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普遍化,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水平低下,学生已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满足新时期企业相关岗位需求,无法很好地胜任工作岗位,充分展现自身才能,顺利就业。

1.3 教师综合素质低下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在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中,教师没有以社会市场为导向,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分数仍然是评价学生各方面才能的重要标尺,重心都在考核学生记忆力、应试能力方面,没有意识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该课程教师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没有全方位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没有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失衡,课堂教学整体质量低下。

2 新课程概念下电工电子教学优化措施

篇(10)

一、前言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就是机械工程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机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具有课程教学量大、课程内容复杂等缺点,教学效果无法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CDIO模式是现在工程教学领域教学的代表性方法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职业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将CDIO教学模式引入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中,能够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按照工程教学的认知进行教学培养,建立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二、CDIO教学模式

CDIO工程教学模式是麻省理工大学等四大世界顶尖工程院校提出的一种工程教育模式,包括构思、设计、实现与运行四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CDIO教学模式是针对某项产品设计的构思、研发、运行等全过程,从而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工程的相关内容,获得构建产品、系统学习的能力。

(一)CDIO大纲

CDIO的大纲主要包括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和素质、个人能力、职业能力与态度、人际交往能力等现代工程人才必须的能力,并且从构思、设计、实现与运行四个方面探讨工程建设的系统内容,为培养工程人才提供指导,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CDIO标准

CDIO的标准主要有12条,通过对教学环境、人才培养与教师师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确定工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CDIO标准具体如下:(1)背景环境指标,主要包括材料教学的环境,以课程目标为基础,探讨教育背景;(2)教学目标指标,主要是以课程大纲而形成的目标,包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产品等方面的构建能力等进行检验,分析学生的能力和技术相关的水平;(3)一体化课程计划,主要包括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对系统的构建能力的了解程度,以及相关能力与系统的构建的课程方法;(4)设计实现经验指标,主要包括课内外活动中学生参与与学习的机会;(5)工程实践场所指标,主要对工程环境中的时间场所以及企业学习环境进行学习,包括课外的研究所、实验室相关的时间场所,为了提升教学质量,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场所;(6)一体化学习经验指标,包括产品设计一体化等相关的学科知识与相关的能力;(7)主动学习,包括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力,包括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8)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主要是对学生相关的教学进行分析,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工程技能等方面的能力;(9)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指标,主要是对教师对新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价;(10)学习考核指标,包括学生的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等多方面的学习能力;(11)学习考核,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技能进行考核;(12)专业评估,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评估。

三、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模式是以CDIO的大纲与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对于课程中的基础知识、教学实践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建立一体化学科课程体系。

(一)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在教学中,做好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动画、视频、现场演示等方式进行启发引导。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对于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相关知识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能够有效的把握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相关理论知识。将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课程知识,比如在讲授“热加工与冷加工”的教学过程中,将实际生活中冷热加工产品的生产过程情景作为教学导入,向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

(二)搭建实践教学模式平台,成立CDIO工程教学模式培训基地

构建基于CDIO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对于机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搭建实践教学模式平台,能够让学生了解工程实践的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了解工程的内容。在实践教学模式平台应该具备多种机械工程内容,同时按照CDIO的要求及时调整,比如在普通热处理与表面热处理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先提出某些机械零件的具体性能要求,引导学生根据理论知识选择合理的热处理方式,然后对这些机械零件进行相应的热处理后,增加热处理制件的硬度与强度等检测内容,让学生能够将相关的知识与具体的零件构建过程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结语

将CDIO引入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中,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对于培养机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CDIO的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体系,以CDIO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管理,将社会对机械人才的需求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具有亲身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机械人才。

基金项目: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CDI0理念的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湘外经院教字[2014]61号)

参考文献:

[1]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

上一篇: 现代科技导论 下一篇: 简述网络促销的方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