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2 16:53: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现代畜牧业的认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222-01
建设现代畜牧业是一项内涵丰富、领域广阔、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迈进的重要举措。
1 现代畜牧业在不断创新中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在中央惠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全州农牧区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适应形势要求,不断完善畜牧业发展的思路和举措,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全面推进,使畜牧业经济基础不断夯实,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畜牧业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2 现代畜牧业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困难和问题
畜牧业经济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长期以来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地理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畜牧业发展水平总体上仍然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起始阶段,现代畜牧业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1)畜牧业综合效益不高。由于气候地理条件制约,生态不断恶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牧业装备水平偏低,畜牧业生产投入少、产出低、效益差。
(2)建设性投入的任务艰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财力薄弱,缺乏有效的工业反哺和城镇支持保障,难以实现对畜牧业的有效反哺和全面支持。群众收入水平低,用于生产性的支出更是非常有限。改善生产生活设施,推进新牧区建设,对国家依赖性很强。
(3)农区畜牧业规模小。目前农区畜牧业发展受暖棚、饲料、畜种、投入、技术等因素制约,发展规模还比较小,基础建设相对滞后,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空间没有得到充分拓展。
(4)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程度低,生产加工脱节现象严重,只能做到“生产什么,加工什么”,还难以做到“加工什么,生产什么”,由于缺乏高技术含量的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带动,产品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能力弱,市场占有率低,畜产品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阻碍了牧民增收。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促进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畜牧业是牧民的基础产业,也是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正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市场为导向,以整合农牧业生产要素为重点,以提高农牧业效益和农牧民收入为核心,大胆探索实践,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快推进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努力构建合理的产业区域布局,推进畜牧业向集约化经营发展。
3.1 在认识中深化科学发展观,树立又好又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新意识
当前畜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发展的障碍,针对现代畜牧业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用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理念引领畜牧业的发展。有了专业化、规模化才能形成集聚效应、才能形成市场优势;有了市场要用标准来规范,有了标准化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才能形成品牌优势,有了品牌才能进市场,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3.2 改变传统养殖模式,推进畜牧业向规模化养殖转变
现代畜牧业发展要用规模化增量,一是基础装备规模化,进一步完善水、电、路等基础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半径大、饮水不安全的问题;通过采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形式,解决大电网不能覆盖地区的用电问题;加强乡村道路建设,改善道路状况,提高通达水平,切实解决农牧区特别是边远牧区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二是设施装备规模化。继续强化设施建设,扩大棚圈、药浴池、配种点等设施覆盖面;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提高饲草供给能力,特别要扩大农区半农区饲草料种植比例,建立牧区向农区补畜、农区向牧区补草的互补格局,实现草畜平衡。三是机械装备规模化。着力推进农牧业机械现代化,合理配置饲草料种植、收割、贮运配套机械及剪毛机械等;整合利用现有农机具,添置必要的新型农机具,提高农牧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四是生产经营规模化。将租赁经营、委托经营、联户经营多种形式联合起来,走农牧业集约化经营之路,才能壮大规模,赢得主动,利用好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抓住当前难得的市场机遇期,引导规模发展,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畜牧业总量提升是首要任务。
3.3 强化品牌意识,推进畜牧业向标准化生产转变
大力推广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高原无公害绿色农畜产品,树立绿色品牌,打好“健康食品”品牌。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制定以海北羔羊、祁连藏羊、西宁大白毛、青海半细毛、门源油、藏区青稞、蜂产品等为主的地方性生产标准,逐步建立起区域性的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要依法规范,强化管理,抓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强化大品牌理念,打造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软实力,提升农畜产品质量与效益,培育农牧业品牌,逐步把绿色畜产品外销、出口基地。
3.4 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推进畜牧业向生态环保型转变
发展畜牧业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把规模养殖与草原保护建设统一起来。以草原生态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轮牧休牧禁牧、荒山荒滩治理、生态畜牧业示范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的投入力度。要做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可行的环保技术发展畜牧业,认真实施好草地生态综合治理项目,逐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牧草自然繁育和生长,提高草地产出能力。从根本上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畜牧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并举。
3.5 强化防疫、卫生与安全,推进畜牧业向绿色安全型转变
强化动物无疫病区建设,进一步加强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监督考核和预警工作,建立健全动物标识和疫病追溯体系,逐步实行牲畜养殖档案管理。认真落实政府保免疫密度、部门保免疫质量的措施,努力做到口蹄疫等动物重大疫病不在境内发生,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并完善动物防疫体系,特别是要发挥好村级防疫员和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实现群防群控,防止各类牲畜传染病的发生,把成畜损亡降到最低限度,使所有畜产品成为无公害的绿色产品,人畜共患的传染疾病从根本上杜绝。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20
在过去的放牧过程中,牧民没有做到科学放牧,因为牧草资源只有边利用边保护,草原畜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而过去牧民过度放牧,忽略了对草原生态的保护,导致草原环境污染造成草地面积逐年缩减,对整个草原畜牧业发展造成了威胁,因此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所以必须提出相应措施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使草原生产力提高,促进草原畜牧业稳态发展。
1 草原生态建设的意义
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草原生态环境对于草原畜牧业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如果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么恢复生态环境变特别困难,因此必须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畜牧业,这样草原畜牧业才能够可持续发展,努力维护好草与畜的关系,防止两者矛盾尖锐,提高草原土地生产力,使牧草资源短缺得到缓解。牧区的整体生态环境对草原畜牧产业稳态发展重要作用,因此草原生态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2 促进草原畜牧业稳态发展措施
2.1 增强宣传教育,提高牧民的草原保护意识
如果草原牧区的牲畜数量超过草地生产力的承载数量,必然会带来牧草资源短缺,这样会遏制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所以要避免过去的盲目放牧模式,因此当地牧区管理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引导牧区牧民了解草原牧区草资源的有限性,组织牧民进行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如果对草原牧区不加以保护和科学管理,那么草原畜牧业必然会衰退,因此必须使牧民认识到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性,做到科学放牧,避开草原牧区草的返青期放牧,这样则会给牧草生长留有足够的生长时间,所以提高牧民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促使草原畜牧产业稳态发展的有效措施。
2.2 积极践行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是国家草原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力倡导的,同时也是草原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对现有牧场牧草保护及退化的草场的恢复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整个草原生态建设及恢复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于草原中环境险恶的地方实行禁牧,做到科学化放牧,同时严格把控草场的牧草返青期,在牧草的返青期禁止放牧,对于违法占用草场及滥开滥垦的行为严肃处理,做到有计划性放牧,这样可以保护牧草的正常生长,在保证不影响牧民生产的前提下,做到科W放牧。
2.3 加大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优良品种引进
在草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影响,往往遇到雷雨,寒流等恶劣天气都会对草原畜牧产业带来严重影响。而草原畜牧业发展对环境有很大的依赖性,而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极为简陋,需要牧民要承担巨大风险,因此必须加强对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牧场的抗灾防灾的能力,从而促进牧场稳态发展,同时草原牧区的环境较为恶劣,政府可以引导鼓励牧民引进优质的品种,使牧民认识到引进优良品种的益处,引进优良品种的牲畜可以在抗寒,抗热方面便有了改进,这样对于草原畜牧业稳态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4 加大财政投资,完善草原保护制度
草地荒漠化是草地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草原畜牧业来说,高品质的草原使用面积极为重要,为了使牧草正常生长,可对草原牧草返青期进行禁牧,在牧草生长的黄金时段对牲畜进行圈养,使牧草正常生长,避免牧草幼苗被牲畜吃掉,提高草地的生产力。同时对于草原牧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对自然灾害的到来束手无策,因此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于草原牧区进行照顾,支持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对其基础的生活设施建设,为其生存提供保障,比如给予发电机和帐篷等现代化设备,提高牧区的生活环境质量,避免牧民在雷雨及雨雪天气中经济受到损失,更为重要的是保证人畜的生命安全。
3 总结
本文通过对如何使草原畜牧业稳态发展做出分析,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因素限制着草原畜牧业发展,因此在草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科学放牧,需要牧民的共同努力,防止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对退化的草场进行禁牧恢复,同时政府加大对畜牧业财政性投入,对草原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牧民的生存环境,提高牧民抗灾能力,这样必然会使草原畜牧业稳态发展,则达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3者和谐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畜牧业;畜产品;产业化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时期,而且传统的畜牧业已经逐渐被淘汰,正在转变为现代化的畜牧业。在转变的这一过程中,其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对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1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从古至今,我国的畜牧业产量都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逐渐提高了对禽畜品种及相应防疫工作的重视程度,并针对科学养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大力的宣传,从而使得我国的畜牧业产量逐年增加。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我国畜牧业采用的仍然是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此种经营方式有着规模小、科学技术不先进及资金较少等缺点,这些缺点就使得我国畜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国畜牧业产值达到了31%,但欧美等国家已经达到了70%,从此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畜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1]。因此,想要提高我国畜牧业的竞争力,就必须解决畜牧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加快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才能从整体上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水平,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2我国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草原环境恶化
草原是发展畜牧业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由于牧民还没有认识到草原的重要性,所以在放牧期间超载放牧,并且没有对草原进行保护,使得当前我国的草原环境严重恶化,草原碱化等现象日益严重。此现象的存在,对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草原的生产力有所下降,这对牧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阻碍作用。
2.2畜群的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有着悠久的畜牧业发展历史,所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牧民都是依靠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在养殖,对政府宣传的新技术并不信任,这样的情况使得畜禽的存活率比较低,而且生长周期也比较长,牧民可以获取的经济利益有限。牧民不懂得科学养殖,所以当畜禽感染疾病时,无法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进而导致疾病散播,牧民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2]。另外,牧民养殖的畜禽中成年的比重比较大,如此不合理的畜群结构,限制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2.3龙头企业少,产业化程度比较低
我国目前对畜产品进行加工的企业比较少,而且由于当地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技术水平也不高,此种情况使得企业生产出的畜产品没有竞争力,只能销售给低端的消费群体。
3解决我国畜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加强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畜产品
标准化生产是比较复杂的工程,但目前依然有很多国家已经制定了质量标准,在明确的标准下,畜产品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其市场竞争力也会有所提高。因此,我国必须加强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将标准化生产落实到每一环节,从饲料的原材料加工一直到对产品进行检测,从饲料生产一直到完成产品加工等环节,都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在此过程中应对重点工作进行有效控制,将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因素都扼杀在摇篮中,从而提高畜产品的质量,确保生产出的畜产品是符合标准的[3]。
3.2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宏观
调控管理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因此,为了促进畜牧业更好地发展,各地政府应加强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不仅要从经济方面给予帮助,给牧民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还应从政策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给予帮助。政府应针对当前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出台并实施倾斜政策,在政策的扶持下,加快畜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科学养殖、科学放牧等内容的宣传,使牧民掌握先进的放牧养殖技术,从而提高牧民的整体养殖水平,增加畜牧业的产量,进而保证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4]。另外,还应对国内外的市场信息进行分析,根据我国实际的畜牧业市场情况,为牧民确定放牧规模提供有力的依据。
3.3推动畜牧业企业产业化经营
当前我国的畜牧业企业比较少,此种情况使得畜产品的质量及生产规模等都不符合标准,进而降低了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了解决此问题,政府应推动畜牧业企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一个好的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的畜牧业,从而实现生产、加工及销售一体化,最终提高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4结语
我国是畜牧业大国,畜牧业已逐渐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还使其市场竞争力有所降低。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其发展速度,提高我国整体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任播杨.设施畜牧业现状与发展探讨:以福建省为例.中国畜牧杂志,2014,50(12):74-77.
[2]阳,刘进才,谭成志,等.安岳县畜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4(10):6-7.
一、实施畜牧兽医标准化的意义
1.畜牧业发展的新阶段需要标准化。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新的畜禽品种和新的养殖技术不断出现,新的品种要求特定的养殖技术;新品种的大量推广,必须有标准化的养殖技术配套。集约化和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大量涌现,畜牧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要求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2.畜牧业产业化需要标准化。畜牧业产业化需要标准化,我国畜牧业生产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各地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十基地十农户”、“合作社十农户”等形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对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大科技”的矛盾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此一来,主体和农户之间除了经济纽带外,就是通过标准化链条连接起来,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生产,才能生产出更多的合格畜产品,由此可见,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基础。
3.进入国际市场的大循环需要标准化。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标准化建设已成为一种大趋势。由于我国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起步晚,导致难以参与相关的国际标准化活动,在国际畜牧兽医标准的制定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我们必须通过我国畜牧兽医标准,构建并完善我国技术标准壁垒,同时与国际标准接轨,使我国畜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的大循环。此外,提高畜产品数量和质量需要标准化,政府的管理也需要标准化。综合上述可知,实施我国畜牧兽医标准化意义重大,我们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快我国畜牧兽医标准化。
二、加快我国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的措施
1.健全我国畜枚兽医标准化管理体系。畜牧兽医标准化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我国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首先应在健全标准化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并配备专门人员来负责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的规划、指导、监督和组织实施工作。其次,相关事业单位作应负责标准化的起草、标准化工作咨询和贯彻落实工作,以此作为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的技术支撑。此外,还应当推行科学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2.完善我国畜牧兽医标准体系。畜牧兽医标准体系建设是加快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提高畜产品质量、扩大内需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为此,要实现畜牧兽医标准化,必须首先制订出科学可行的畜牧兽医标准,并不断完善畜牧兽医标准体系。针对当前我国畜牧兽医行业中投入品的不合格使用和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恶化,首先就应当抓紧制定出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限量标准、动物防疫标准、草原生态标准等等标准;加快与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基础标准、检测方法标准、加工技术标准、质量等级标准、储存和运输标准的制修订,并确保质量安全标准的协调和配套。
3.强化对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众所周知,加强监督检查是确保畜牧兽医标准化的有效途径。为此,要不断强化对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各级标准化主管部门和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畜禽养殖企业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监督检查。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此外,动物防疫、兽药和饲料等投入品的使用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保障性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所以在动物防疫、兽药和饲料等投人品的使用方面,要严格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着力推动生产企业建成与国际接轨的新型检查制度,并逐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以此来促进生产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
4.全面加强宣传和培训。要做好这项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畜牧业兽医标准化工作,普及畜牧兽医标准化知识,增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其次,充分发挥科研、教学和各级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开展畜牧兽医标准化的培训工作,逐步提高企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最好能够培育和发展畜牧兽医标准化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各级各类标准化组织开展畜牧兽医标准化咨询服务,并不断扩大服务咨询覆盖面,以此来为加快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的政策扶持对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党委、政府应在高度重视的前提下给予大力支持,也就是说要坚定不移地把扶持畜牧兽医标准化作为党委、政府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要加大对制标、监管等承办单位的直接投人,改进相关单位的软、硬件建设。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给予标准化生产单位或个人必要的生产补贴,鼓励生产者开展标准化生产,并且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进一步加大对现代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畜牧兽医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提升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6.提高农民和养殖户的认识。农民和养殖户是实施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的主体。所以,农民和养殖户的认识问题十分关键。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媒体,对农民和养殖户进行广泛宣传,提高他们的认识,让他们深刻意识到畜牧业兽医标准化对推动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宣传畜牧业兽医标准化理论知识,提高农民和养殖户对标准化的进一步认识,使他们能够自觉的运用标准化组织生产。
三、结束语
总之,我国畜牧兽医标准化工作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的大事,相关部门要加大重视程度。具体来说,我们应当在提高各个层面的认识的基础上,健全畜牧兽医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畜牧兽医标准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不断加强监督检查,从而实现畜牧兽医标准化,提高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最终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一、充分认识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将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完善政策措施,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畜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产业体系不完善、支撑体系薄弱、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隐患较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等问题,必须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
现代畜牧业是以现念引领、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科技武装、现代管理方法经营为特征的社会化、商品化产业。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确保公共卫生安全;有利于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畜产品安全供给。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集聚发展、集约经营、产业融合、高效安全的发展方向,以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为重点,突出发展“生猪、蛋鸡、肉禽、肉兔、奶牛”五大产业,实施“退川进山、以工强牧、科技兴牧、依法治牧”四大战略,着力招商引资,着力项目带动,提升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信息化水平,建设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示范市。
2.发展目标:到2011年底,全市生猪出栏145万头,生态蛋鸡存栏80万只,肉兔出栏30万只,肉禽出栏60万只,奶牛存栏1万头;全市畜牧业产值同比增长9%,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1%,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比重达到50%。2013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8%,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年均增长10%,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比重达到55%;主要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达到50%;2015年,建成全省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区、国家级免疫无口蹄疫示范区和全省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试点市。
三、加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建设
按照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坚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循环畜牧产业,以五大产业体系为核心,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进程。
1.生猪产业体系:依托双汇牧业160万头屠宰加工、50万头养殖综合项目,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在浅山丘陵区建设集约化规模养猪基地,提高生猪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增强生猪产业对我市畜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2.蛋鸡产业体系:依托柳江禽业300万只生态牧养综合项目,在山岭区大力发展生态牧养蛋鸡。借力省蛋品研究中心,加强高档蛋品的开发和研究,提升我市绿色有机蛋品品牌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知名度。
3.肉禽产业体系:依托双汇、永达、诚德肉禽养殖加工综合项目,在山岭区大力发展生态牧养肉鸡,着力实施年生产加工5000万只优质品牌肉禽工程,提升我市生态绿色禽产品在国内外高端市场的占有率。
4.奶牛产业体系:依托伊利等全国知名奶业集团,在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的平原丘陵区,重点发展标准化规模奶牛场,扩张养殖规模,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提升产业层次,实现我市奶业跨越发展。
5.肉兔产业体系:依托康大阳光牧业肉兔养殖加工综合项目,在浅山丘陵区,重点发展肉兔标准化养殖集聚区,扩大养殖规模,着力实施年生产加工1000万只优质肉兔产业化工程,加快我市肉兔特色产业发展。
四、加强畜牧支撑体系建设
1.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加大良种畜禽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加快构建种畜禽场、扩繁场、商品场、种畜供精站、人工授精技术服务站(网)点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立种畜禽生产、测定、登记和推广利用相配套的运行机制。到2015年,主要畜禽生产基本实现良种化。
2.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以加快国家级免疫无口蹄疫示范区建设为统揽,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的组织体系、支撑体系、政策体系、预警体系、应急体系、追溯体系、执法体系、信息体系、责任体系等“九大体系”,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整合建立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为一体的区域性畜牧兽医综合工作站。巩固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市、镇为主干、以基层防疫人员和大中型养殖场(区)为支点的疫情测报网络,提高预警预报和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市级动物卫生监督监测中心,完善基层检疫网络,提高依法监管和可追溯管理水平。加强市级重大动物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市、镇两级“资金、技术、物资”三项储备,提高应急快速反应能力。
3.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坚持以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为主线,以畜禽养殖、投入品管理、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四个环节的监管为抓手,以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承诺制、追溯制、问责制、公示制等制度建设为支撑,构建风险可控、监管有效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市、镇两级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机构,确保人员、设备、经费三到位,不断提高监测检验水平;建立市、镇、企业(包括养殖、加工、畜产品批发市场)三级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网络,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扩大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规模,加快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试点市建设,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4.饲料饲草供应体系: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饲料,鼓励引导饲料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重点培育六和金裕年加工24万吨、双汇集团年加工20万吨等大型饲料加工企业,构建布局合理、服务方便的现代饲料产业体系。加大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积极推广饲用玉米种植、玉米全株青贮技术。加强草地建设和保护,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和天然草地改良,加快草地植被恢复,实现草畜平衡,促进生态和谐发展。
5.畜牧科技支撑体系:全面实施科技兴牧人才战略,健全完善各级畜牧兽医工作机构,加强畜牧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公开选拔一批专业对口、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充实到畜牧兽医队伍中来,大力提升畜牧综合服务水平。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加快畜牧新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提升科技对畜牧业的贡献。到2015年,畜牧科技贡献率达60%。
6.生态环保支撑体系:坚持减量化、生态化、资源化处置原则,加强养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规模养殖场生产与环保设施同步建设,现有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积极开展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运用林下牧养、沼气工程、干湿分离等生态养殖方式,加强对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处理和利用;积极发展“畜—沼—粮(菜、果)”等循环农业,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五、完善畜牧业服务和信息体系
1.培育现代物流和合作组织体系:依托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合资、合作等形式,培育服务质量高的畜牧现代物流企业。探索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公开公平的市场流通体系。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2.建立健全畜牧业信息体系:加大投入,逐步完善、拓展畜牧信息网络,更新配置畜牧信息硬件,充实专业信息队伍,加强对畜牧业生产预警预报。加快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和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系统建设,在畜牧养殖、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动物防疫、动物及产品收购销售、屠宰、加工等环节推行信息电子化管理,实现对动物、动物产品和动物疫病的有效追溯。
六、优化现代畜牧业发展环境
1.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督导、考核等日常工作。各镇要把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摆上重要日程,认真制定本镇畜牧业发展规划,并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创新机制、定期研究,及时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加快我市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1.畜牧业生产在农业经济保持稳步发展。近年来,莆田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两增两保一提高”(增畜牧总量、增农民收入,确保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确保猪肉稳定供给,提高畜产品质量)的工作目标,科学规划,促进了畜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2010年,全市肉蛋总产量19.18万吨,肉类产量12.89万吨,禽蛋产量4.45万吨,奶类产量1.74万吨。二是畜禽出栏平稳增长。全年全市猪出栏129.02万头;家禽出栏2528.53万只;羊出栏16.80万只。三是畜禽存栏有增有减。全年生猪存栏91.63万头;家禽存栏971.60万只;羊存栏10.72万只。
2.畜牧业养殖规模化。畜禽养殖方式正由粗放型、单一型的传统畜牧业向品种良种化、饲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防疫程序化、排污标准化为特点的现代畜牧业迈进。全市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占总出栏量71.2%,年出栏商品猪3000头以上的猪场有74个,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头以上的猪场有17个。
3.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健全。莆田黑猪及白绒乌骨鸡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保护名录,保种和开发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莆田市建有26家种畜禽场及畜禽繁育改良站点,初步形成了完善的良种繁育与改良网络体系,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对提高畜禽生产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4.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通过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全市动物疫病防控与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网络,建成了1个市级和5个县级动物疫病化验室,大大增强了全市畜禽疫病预防监测能力,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确保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全面实施了畜禽规模饲养场动态管理,强化动物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强化饲料、兽药等畜牧投入品的监管,为全市畜牧业安全发展及畜产品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莆田市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与消费需求比较,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差距。莆田市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除了猪肉和禽肉占有量较高,其余指标均较低。特别是牛奶,莆田市在2005年,人均占有量不足3公斤,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4%;牛羊和羊肉约为3.6%左右。虽然最近的肉牛、肉羊在莆田市山区有较快发展,奶牛、奶羊也有较大发展,但要达到消费需求尚有很大差距。
2.发展空间挤压的压力。莆田市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占有率相对较低,畜牧资源中的土地、饲料资源逐渐成为发展畜牧业的制约因素。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畜牧业发展受到资源的制约状况日益突出。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尚未建立,畜牧业因为土地问题难以实现规模化养殖,在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挤压下,畜牧业发展空间正在逐步缩小。
3.市场检测不力。生产、销售和使用假劣兽药、假劣饲料与添加剂、禁用药品以及伪劣畜禽种等现象时有发生。其原因之一是有关法律不健全,以及处罚太轻;二是检测手段落后,缺乏督查。如果不能及时制止不良行为,就会扰乱市场秩序,有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4.分销和加工环节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牲畜市场建设缓慢,主要是小规模的批发市场和农村市场,特别是生猪流通不顺,莆田市畜产品经营现状分散,不仅影响了生产的发展,也给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带来损失。畜产品深加工技术很薄弱,导致附加值低,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三、莆田市畜牧业调整的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1.指导思想。莆田市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在应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下满足市场需要,将传统农业中的代表“数量农业”转化到以“优质、高产、高效”为要求的高效益畜牧业发展途径上,坚持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并且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从满足市场需求的角度对自身进行调整。
2.发展原则。现代畜牧业按照“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农牧草畜相结合,以打造农区畜牧强县为目标,以“扩牛、增羊、稳猪、发展禽蛋”为工作思路,坚持小群体、扶大户,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培育品牌、点面结合、协调发展,加大对重大项目的争取力度,提高支农资金的利用效率。加大种养结构调整力度并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用标准、生态、无公害养殖技术,转变经营生产方式,推进畜牧业特色化、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不断促进畜牧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
四、莆田市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与措施
莆田市畜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把莆田市建设成为畜牧业强市,变分散型、数量型、速度型为集约型、质量效益型和可持续发展型,提高畜牧业的整体生产供给能力,不断满足莆田市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畜产品需求。
1.要加强组织和领导支持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首先,各级领导应重视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思想认识问题。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是满足城乡居民对畜牧产品需求的必要措施。各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切实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制定和落实有关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畜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保障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在城厢区、荔城区、涵江区、秀屿区、仙游县可以设立相对独立的畜牧局。重视和加强畜牧业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的建设,并重视资金在畜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地位。突出政府在畜牧业资金运转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贷款担保机制。同时鼓励民间投资兴办畜牧业项目,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优惠。
2.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优势。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优势是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全市形成各具特色的畜产品优势生产区域,加速畜牧业区域化与产业化发展进程,促进畜牧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以荔城区、城厢区、仙游县为重点发展家禽生产,完善家禽生产特别是水禽生产的产业化生产模式,积极发展规模化饲养,推行标准化生产,同时注重地方良种禽─莆田白绒乌骨鸡的保护和开发,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其次,山羊、肉奶牛等槽式畜禽重点布局在涵江区三江口、庄边、大洋,游洋郊尾等乡镇具有发展潜力的山区。
3.重点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力量是发展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区域资源和经济条件,选准优势产品或项目,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培育拥有畜产品原料基地、主导产品和商标、较稳定的市场占有率、与当地农民有稳定的生产合作关系且带动作用强的畜牧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壮大莆兴、优利可、鸿兴、鸿达种猪以及天怡现代化肉联制品加工、“莆田禽苗”、温氏家禽、中源、富宝、大老古蛋品、涵江蜂产品等一批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力争形成以蛋品、种猪、禽苗产业生产为主导且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骨干龙头企业以及一大批中小型龙头企业,推进畜牧业产业优化升级。
4.加强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实施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的突破点。畜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一方面是完善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当前要抓紧制定完善肉蛋奶等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标准,并进一步完善种畜禽生产标准、畜禽饲养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畜禽疫病防治标准、兽药生产标准等。在标准的制定中,既要考虑与国际接轨,同时也要与国内实际生产水平和市场需求相适应。
当前,虽然动物的防疫工作已经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防疫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和改进,但是动物的种类不同爆发的疫病也不相同,复杂的动物疫情加之前期的防疫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使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依然受到很大的制约,动物疫情病发的形式依然严峻,而传统的疫情防治中心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因此改变我国动物疫情防治工作模式已经是迫在眉睫。文中有总结性的提出了现在我国兽医疫苗防治的工作思想和工作方式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详细的改进策略。
一、动物疫苗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到位,养殖户思想较为落后
近几年来我国大力推行集体养殖、高效管理的畜牧业养殖方式,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各级政府纷纷响应对畜牧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当前的宣传方法不太恰当,而且宣传力度也有所欠缺,再加上在一些地处较为偏远的农村,养殖户对现代化思想认识不够,导致了很多养殖户对动物疫苗防治工作不重视,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动物疫病防治中心的工作进展,而且经过调查发现,由于对动物疫病的认识不够,一些因为疫情突发死亡的动物未经疫情检疫就被农户直接就地掩埋,埋下后期疫情大面积爆发的隐患,甚至有的养殖户为了挽回损失将这些非正常死亡的动物送到加工厂进行售卖,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这样的做法不仅耽误了疫情的防止工作,也对群众的健康造成了影响。
(二)动物疫苗防治程序不完善
我国有着广阔的土地,人口众多,养殖户更是数不胜数,因此饲养的动物品种也是各种各样,但是大多数养殖户采用散养的方式[2]。不同动物的疫苗防治程序和防治时间也不太相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疫苗防治中心提高了工作难度,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会导致有些地区错过了最佳的疫苗注射时间,进而引发后期的严重疫情。虽然现在各个地方的防治中心都采用了春季和秋季综合防治的手段,但是程序依然不够完善,因此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后期的消毒思想不重视
现在在很多养养殖厂能够看到政府宣传的疫苗防治内容,但是似乎在动物接受过疫苗注射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对后期的消毒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消毒是控制动物病原体传染的必要手段,也是预防疫情大面积爆发的重要措施,相关部门只是重视动物的疫苗防治,却没有告诉养殖户要做好后期的消毒工作,因此一旦出现个别传染源,尽管做了疫苗的防治也无法阻断传染过程。
二、疫苗防治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动物疫苗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
各个地方的动物疫情防治中心要适当的加大疫苗防治的宣传力度,尤其是针对地处偏远的农村地区,要让农户切实的了解到对动物实施疫苗注射不但有利于动物的健康饲养,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保护的作用。要让农户知道预防动物疫情要比治疗动物疫情更加重要更加有效,并且要提醒他们动物疫苗防治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进行的,对动物实施疫苗防治是从根本上断绝病情的出现,相关的工作人员要耐心的讲解疫苗防治工作的步骤和准确时间,使动物疫苗防治工作落实到位。
(二)改变疫苗防治的工作重点,制定集中免疫和消毒制度
疫苗防治工作要改变以往的全面防治工作模式,要对重点的疫情做针对性的防治。在我国主要的家畜是猪、牛、羊,家禽主要是鸡和鸭。因此疫苗防治中心要对这几种动物容易出现的疫情有较强的针对性防治,调动社会和个人将这个方面作为防治的重点。
对偏远的农村地区的幼小动物实行疫苗的集体防治,针对大规模养殖鸡鸭的农户,当地乡镇的疫苗防治站要确保幼龄动物实施2次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才可以准许出售,对于大规模养殖猪牛羊的农户确保实施春秋两季的疫苗防治方可卖出,并指导养殖户做好后期的消毒工作,致力于切断个别动物出现疫情之后的传播途径,使动物疫情处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三)建立高素质的动物预防专业队伍
针对地域广阔的地方,国家要加大对疫苗防治工作的投入,不仅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还要安排专业人员对农户实施疫苗防治的技术指导,这样不但能够提高防疫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也可以提高防疫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进而逐步建立一支技术全面的动物防疫队伍,将工作方式转向规范化科学化。
三、结束语
我国动物疫情防治的基础设施已经趋于完善,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防止畜牧业疫情爆发的效果却不明显,文中针对动物疫苗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畜牧业面临的严峻问题,从整体上改善我国动物疫苗防治的效果,进而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1当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设备落后,资金紧张
当前,我国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主要通过基层畜牧技术推广站开展进行。但由于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身发展,政府对推广站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造成基础畜牧兽医推广站的医疗设备陈旧,技术手段落后,无法满足当今畜牧业的发展需求,更无法开展技术推广工作。
1.2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基层畜牧兽医推广站对于人员的招收没有严格的要求,一般是将民间具有兽医从业经验的人员进行组织,其中大部分人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更没有相关的从业证明,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另外,由于基层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较差,很难招收到专业院校毕业的高素质人员。
1.3缺乏完善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制度
由于基层政府对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重要性缺乏了解,没有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更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技术推广手段,导致基层的技术推广工作开展不到位。对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没有专门的负责和管理部门,各部门间责任不明确,无法对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对于基层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情况没有及时跟进,影响了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进程。
1.4畜牧养殖人员对畜牧兽医技术缺乏重视
基层养殖人员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认识不深,对于畜牧养殖缺少防患于未然的意识。过度重视经济成本,不愿学习先进技术,缺乏科学的养殖手段,无法保证饲养动物的存活率。一些养殖户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养殖规模较小,也不利于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
2对于基础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加大对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
想要实现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首先要完善推广机构的设备和技术,从根源上提供保障。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畜牧技术推广站的扶持力度,提高资金投入,给基层推广站配备专业的现代化设备,学习先进的畜牧兽医技术,改善工作环境,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科学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
2.2提升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基层畜牧技术推广站应对工作人员提高素质要求,通过政府的资金扶持,提高畜牧技术推广站的薪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招收高学历高素质的新型畜牧兽医人才。对现有的人员组织定期培训和技术学习,提升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文化素质水平。结合高学历专业人才的先进思维和现有本地兽医的工作经验,让工作人员之间相互学习、提高。同时,还要对站内工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决定人员的去留。
2.3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管理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基层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监督和管理。首先要统一管理部门,明确部门的管理责任,加强管理手段。管理部门应结合当地的畜牧业发展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兽医技术推广机制,对推广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2.4提高养殖人员对畜牧兽医技术的认识
政府应加大对畜牧养殖人员的政策支持,鼓励进行大规模饲养,提升基层畜牧养殖人员的经济收益。在此基础上,畜牧技术推广站应加强对基层畜牧养殖人员的走访和调查,向他们宣传科学的养殖方法和疫苗免疫手段,提高畜牧养殖人员对兽医技术的认识,了解畜牧兽医技术在养殖活动中的重要性。
2.5建立健全的技术推广机制
畜牧技术推广站应选出部分高素质人员,进行专门的技术推广工作,脱离基层的兽医工作,提高技术推广效率。对于这部分人员应给予一定的福利和补贴,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我国畜牧业稳定发展,首先要大力进行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各地政府应加强对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采用各种手段加强推广工作的有效性。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制定完善的技术推广策略,促进基层畜牧养殖规模的扩大,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发展目标
养殖目标。年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9万头1150万只、24万头和202万只,年均增长6.5%115%17%和8%,20年分别达到126万头、220万只、288万头和242万只o
产量目标。年全县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02万吨,1520吨、820吨,年均分别增长12%、2%、23%,20年分别达到29万吨、2200吨、1200吨。
综合目标。年,全县畜牧业增加值达到256亿元,年均增长15%,20年畜牧业增加值达到3.26亿元;年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年均增加4个百分点。20年达到33%以上;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1050元。净增160元,年均增长15%。20年达到1380元,净增330元o
质量目标。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高.畜牧业科技装备水平明显改善,科技贡献率大幅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整体效益明显提高o
暖棚建设目标。全县每年新建暖棚圈舍1200户。6万平方米20车分别新增3200户、18万平方米o
小区建设目标。年新建养殖小区。18个;20年养殖小区累积达到120个,通过三年努力创建全省养殖小区建设示范势严业。
一良种奶牛
1优势区域:以具有发展基础的种子公司奶牛场1畜牧站奶牛场和三雷镇、苏武乡城郊的饲养户等为优势产区,逐步带动东坝镇、泉山镇、西渠镇、红沙岗镇等小城镇的奶牛饲养和鲜奶供给。
2预期目标:年,全县奶牛饲养量和牛奶产量分别为620头、820吨。奶牛平均单产由目前的1220公斤提高到1320公斤20年,全县奶牛饲养量和牛奶产量分别为820头11200吨。重点产区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分别达到420头1520吨。
1优势区域:以具有发展潜力的蔡旗、重兴1收成等乡镇为优势产区,蔡旗、重兴为重点建设区。以千家万户为基础,育肥小区建设为抓手,走好养、扩、繁肉牛品牌这盘棋o
2预期目标:年,全县肉牛存栏和牛肉产量力争达到7万头、2520吨、肉牛出栏率由目前的25%提高到35%;2个重点产区肉牛存栏和牛肉产量分别达到12520头、620吨;20年3全县肉牛存栏和牛肉产量力争达到96万头、4200吨1肉牛出栏率提高到40%;2个重点产区肉牛存栏和牛肉产量分别达到1.8万头1920吨。
三肉羊
1优势区域:以具有发展潜力的收成为优势产区,为重点建设区。
2预期目标:年,全县肉羊存栏和羊肉产量分别达到120万只、6200吨、肉羊出栏率由目前的45%提高到48%;9个优势产区肉羊存栏和羊肉产量分别达到54.2万只、2420吨,6个重点建设产区肉羊存栏和羊肉产量分别达到45万‘只、1820吨。
四瘦肉型猪
1优势区域:以县白猪育种场为支撑,苏武、大坝、东坝、双茨科、泉山、大滩为重点产区。
2预期目标:年全县瘦肉型猪达到24万头,猪肉产量达到7520吨。6个重点产区达到10.3万头,猪肉产量达到3750屯;20年全县瘦肉型猪达到28.8万头,+猪肉产量达到10820吨。6个重点产区达到12.4万头,猪肉产量达到5220吨。
五良种鸡
以城郊良种鸡发展为重点,依托西湖养鸡小区、东坝中岔等专业村社和养鸡规模大户进行区域布局,以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发展为目标,带动农村小城镇养鸡小区的发展,使全县年养鸡达到202万只,禽蛋产量达到1520吨,20年全县养鸡达到2424万只,禽蛋产量达到2200吨。
三、紧抓工作重点,促进草畜产业发展
一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发展
一是调整大农业内部结构。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关井、压田、调结构”总体思路,立足于节水这一基本原则下,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压减高耗水作物,适当种植经济经作物和种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沙生植物和原生态牧草,使良、经、草三元种植结构达到科学合理。
二是调整畜种结构。按照“稳定生产猪鸡,适度发展肉牛,重点突破养羊”发展方向,今后我县畜牧业生产要重点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特别要扩大羊的饲养量,做强做大羊产业,全县羊饲养量达到畜禽饲养总量的70%以上,羊只达到220万只,牛饲养量达到1.6万头以上。
三是调整畜群结构。重点扩大牛、羊、猪等基础母畜的饲养量,奠定扩大畜牧业再生产的基础,牛、羊、猪基础母畜要分别达到2万头、90万只、1.2万头。
四是调整区域结构。按照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力p陕建立具有县域特色的五个畜牧产业带,即:以重兴、蔡旗为重点的肉牛产业带;以夹河、南湖、昌宁、大坝、红沙梁、西渠、东湖、收成等为重点的肉羊产业带;以苏武、三雷、东坝、双茨科、泉山、大滩等为重点的生猪产业带;以苏武、三雷为重点的优质蛋一肉鸡产业带;以城区奶牛养殖户为重点的鲜奶产业带。
二抓大户建小区,引领产业发展
一是实施养殖大户带动工程。抓大户,带小户,村带村,户带
1立足千家万户养殖的基础上,选择一批基础好,群众积极性5村社和农户,进行重点扶持,突出抓好千头猪场,520只羊场,120头牛场及万只鸡场的建设,整村整社推进,发展专业乡,专业村,广业社和养殖大户7利用3年时间建成专业乡2个,每乡每年建成1个专业村,每村建.成3个专业社,力求规模效益,带动全县草畜产业的发展。
二是发展规模养殖。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方向9实施好以养羊为重点的气223一村一品工程,即一户一座暖棚,一户饲养基础母羊20只,人均牧业收入2200元以上。
三是建设养殖小区。从年我县畜牧业发展现状看,建设养殖小区是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一条有效途径,从分散饲养走向,集约饲养的一种过渡性养殖方式,既可以解决集中饲养,人畜分离的问题,又能适应家庭生产经营形式,因此,要根据省政府《关于力口‘陕全省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意见》精神和《省养殖小区建设管理规范》要求,坚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3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循环的三进三退”原则,各乡镇要把养殖小区建设作为全面提升养殖业档次的重点,按照统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规模适度,人畜分离,规范管理,综合利用的思路,突出环保设施建设,小区内污染源处理要列入沼气项目优先安排,小区周围环境要设立绿化带,做到环境优美,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建立养畜—沼气—有机肥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生态养殖小区。按照“温暖并举,种养齐抓,湖坝互补,协调发展,思路,实施好1132工程,即小区内1个农户修建暖棚羊舍120平方米户均饲养基础母羊30只,户均牧业收入2万元以力,陕畜禽“种子工程”建设。落实保护母畜政策,控制牛羊适龄母畜外流,全面淘汰劣质种畜,打好发展基础。生猪生产上要以白猪育种场为依托,引进优良种猪,扩大生产规模,年饲养能繁母猪达到520头以上,以杜洛克、长白、大约克为父本,以地方品种为母本,开展“三元杂交”和“多元杂交,改良,年生产杂交商品猪1万头以上。以保证商品猪重点产区的仔猪供应,同时要扶持发展三雷、重兴、东坝、大滩、泉山、双茨科等乡镇能繁殖母猪专业村社和农户,引进投放优良种猪,扩大商品仔猪生产量,以保证县内农户养猪的需要。养牛生产上,要依托省家畜繁育中心,健全和完善重兴1蔡旗1收成、东坝、夹河等黄牛人工授精站,全面普及黄牛人工授精冻配技术,20年全县肉牛全部推行人工冻配杂交改良。养羊生产上要在稳定本地土种羊及小尾寒羊饲养数量的基础上,立足市场需求,积极引进特克赛尔、萨福克等肉用羊新品种3对现有种羊场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建立绵羊人工授精站点以小尾寒羊或土一寒杂交羊为母本,开展“二、三元杂交,改良,提高肉羊生产能力。养鸡生产上,要坚持外引内孵相结合约办法,重点推广罗曼、海兰、艾维因、正大等蛋肉鸡品种,提高蛋1产肉生产能力。通过“种子工程,建设建立起基本适应我
县畜牧业发展的原种场、扩繁场、人工授精点三级配套的畜禽扩繁本系。系Ⅶ好乡站建设,改革管理体制,积极争取国家投入,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村级防疫人员,建立一支布局合理的骨干防疫队伍,提高畜牧业服务水平。加强疫情测报网络建设,完善以县、乡、村为主干以防检疫人员为支点的疫情测报网络,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科学指导疫病防控,推进动物免疫标识和疫病可追溯制度。建立推行防疫责
对行政和科技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制。严格奖罚措施,严肃处理防疫失职人员。不断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落实资技术物资“三项储备,制度,动物防疫资金要列入财政预算,首先保证养殖小区1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的防疫需要,逐步配齐应急物资的储备,加强应急预备队伍建设,提高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能
五开发饲草资源,夯实发展基础
按照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睾求和“关井、压田、调结构,I作思路,实施退耕还草和植被自然恢复,走立草为业、兴草富民草灌结合和林草一体化妁路子。集体、个体农林场要转变经营方式,逐步从种植业走向养殖.业,发展草畜产业和草地农业,实行井定草3以草定畜,以畜建棚,作为节水基地和发展健康养殖业的示范基地。移民收缩点要搞好整社推进的养殖业。红沙岗镇退出的耕地全部用于种草。要以草原“五配套”点建设抓好小区规模养专业大户的示范工程建设。湖区等水质差的村社,已解决了人畜饮水的鼓动发展养猪业,其它村社主要发展养羊业。把东湖镇正新村作为种草养羊试验示范村,达到户均1座暖棚,人均1亩草。积政策和措施,构建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执法体系,把畜牧养殖业纳入法制化轨道。引导农民走“种草—养畜—致富,和“草多—畜多—糙
三、草地生态农业之路。鼓励发展饲草料加工专业户,努力增加质饲料的供应量,逐步扩大配合饲料的入户率。大力推广秸秆青微m1氨化等技术,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规模养殖场、羊小区和养殖牛羊咋专业村专业社的农户要配备青贮窑,引进购
提高饲草料利用率。置必要的饲料加工机械设施。>
六加强草原建设,治理草原生态真贯彻落实《草原法》和县政府制定的民勤县草原管理暂行办法》落实草原承包工作,积mg施“退牧还草,项目,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力争到20全县围栏封育天然草场320万亩,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牧民开舍饲半舍饲饲养。禁止开垦草原,制止采集发菜、采樵等对固沙物的破坏。要加大草原鼠虫害综合防治力度,加强草原防火的官完善草原防火各项制度,充实防扑火设施装备,提高草原防扑
四、保障措施
一创新工作机制、服务产业发展
进一步建立健全县乡两级畜牧科技服务体系,增强为农厂务意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租赁、承包、指导、询草畜产业经营项目,要实行农户贷款、财政贴,息、银行提供贷等渠道筹集资金。实行干部包联带责任制,就是干部带大户,大带小户,村带村,户带户,最终带动全县草畜产业大发展。加大有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3重点推广规模养殖集约化饲养技术、暖棚技术、配方饲料饲草调剂和疫病防治技术等。抓好草畜产业项目建设和科技示范点建设,加大草畜产业新技术、新儡种的引进推广力度,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攀亲结缘,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行院校、科研单位与畜牧技术服务机构的长期挂钩,抓好高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难点技术的攻关,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畜牧技术和成果。开展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的办法,组织专业大户、乡镇干部走出民勤学习养殖经验和新技术,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提高草畜产业科技装备水平,加快和推动草畜产业发展。
二落实优惠政策,激励产业发展
坚持以群众投入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三位一体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县政府在财政预算中每年列入一定资金用于品种改良、小区建设、科技推广、市场建设以及对养殖大户,运销大户进行扶持,乡财政每年也要列+入一定数量的资金,扶持壮大本乡镇畜牧产业。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外商投资发展畜牧业,积极动员各企业、个体工商户、畜产品运销户及农民自筹资金,以股份制、合作制、独资等方式加大投入,加快全县畜牧业产业化进程。计划,扶贫、科技、水利、林业、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将一些涉农项目的资金向畜牧业倾斜,扶贫资金要重点用于扶持贫困农户发展养殖业。金融部门要力口大信贷扶持,积极组织资金,扩大信贷规模,按照畜牧业生产特点,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的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对畜禽养殖业的额度也要适当增力口。畜牧’业用地要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安排,主÷竺基本农田以外的养殖业用地均可视为农业用地,对利用闲滩竺兰产甲有荒地进行规模养殖的可无偿划拨土地,对利用集体:往划足区域内发展养殖的要简化行政审批手续。
三完善投入机制,扶持产业发展
农行1信用社1发展银行等金融部门要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额步增加畜牧业信贷比例,适度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主子千款期限。资金投入上,要突出重点,集中使用,农牧为±的原则,重点是投放在小区建设、良种畜引进、良种繁;平平竺现代畜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基础项目上。用于发展畜财政资金1扶贫资金要捆起来使用,并用于农牧民贷款贴息,兰主拔千斤的作用。对外地客商、经营大户来参与规模养殖、模种草畜产品力口工开发的投资源共享建设者,享受同本地农户、相同的优惠政策;开辟第二市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持农民1个体户1下岗职工参与草畜产业,为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职工就业开辟新的途径。
四建立经合组织,带动产业发展
真贯彻落实有关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政弃措施,积极引导畜业合作经济组织1专业协会的发展,县级技术月艮务机构要组织成女养牛、养羊、养鸡、养猪四大养殖专业协会,各乡镇要以村为单积极组织养殖农户成立养牛、养羊、养鸡、养猪及畜产品经销专合作经济组织,工商1畜牧、民政等部门要切实力口强对合作经济织的登记管理,充分发挥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加强行业自律、拓市场1解决翠营争端中的作用,力争到20年,全县农村畜牧五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产业发展着力培育龙头力口工企业,强化品牌意识,提高草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树立大畜牧1大产业、大发展的观念,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运营,聚集民间资本,兴办草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强加工增值能力,提高草畜产品商五率。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1起点高1带动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由畜牧局牵头,发改委1招商局1财政局参与,组成专门工作班子,制定优惠政策,釆严多种招商形式。把着眼点放在引进知名企业上,务求取得实效。要重视对现有的畜禽加工、营销、冷藏、储运企业的扶持引导,通过认真调查摸底1分类排队,对有发展潜力的给予积极扶持,使其尽快发展壮大。对能够显著带动周围群众养殖的营销大户,各级政府要为他撑腰壮胆1实行奖励,并引导其逐步扩大规模、壮大实力,尽长为带动一方的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和借鉴“龙头企业+基地养殖户”和“反租承包”等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形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养殖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担保公司+银行+养殖场户,四位一体的新型形式,推动畜牧产业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
六搞活市场流通,激活产业发展
以县城西关市场为依托,以城镇为中心,依托县境内各主要公路干线,完善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扩大经营范围,拓宽经营领域,逐步建成有一定影响能力的畜禽及其产品加工销售集散中心,形成较完备的草畜产业交易市场体系。积极旨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介入草畜产品营销,形成上联龙头企业,下联生产农户,外联交易市场,内联政府调控的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体系,广辟销售渠道,鼓励各类草畜产品购销服务组织及养殖专业户积极参与流通,采取自产自销,代购代销,长途贩运,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经营方式,逐步建立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开发信息资源,加强畜牧信息队伍和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草畜产品信息收集和制度,做好中长期畜产品市场信息的预测分析,充分利用政府信息网站以及省内外各大新闻宣传媒体,及时准确向社会提供国内外草畜产品供求信息,架通生产与市场联系的桥梁”加快草畜产品销售,促进草畜产业发展。
七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033-02
我国的哈萨克族居住在新疆北部地区,绝大多数人口从事畜牧业生产。历史上哈萨克人从事的传统游牧业生产方式具有自然经济的性质。解放前,新疆的畜牧业以草原畜牧业为基础,草原畜牧业处于游牧状态。哈萨克人以游牧生产为主,为了满足其游牧生产生活的需要也从事畜牧手工业产品的生产。哈萨克族不仅以肉奶饮食为主,而且还将剩余的畜牧产品用来交换其他商品。
解放后,哈萨克人民的游牧业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最初,我国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封建主义土地所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合作社。合作社经济,不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经营规律上,而是在计划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的。在时期,把商品、货币、市场关系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不予认可。
一、新疆哈萨克族牧民的现状
在游牧生产生活中,商品经济的思想观念非常薄弱。过去游牧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认识、观念、价值观及思维方式阻碍着现阶段哈萨克族牧民的市场化、现代化步伐。
牧民定居以后,哈萨克族牧区人民的文化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增加了与外界的密切联系,新的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哈萨克族牧民青年的影响最为突出。哈萨克族牧区的青年向往和追求着城市的现代生活方式,而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少,从而导致牧区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尴尬局面。
哈萨克族牧区基础教育的现在村有小学、乡有初中、县有高中的教育教学体制已经形成了。软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牧区实现了从母语教学到双语教学的过渡,但是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因牧民子女成家,原先由一个家庭承包的草场,现由好几个家庭共同使用的。新疆畜牧业的内部结构到目前为止还是以草原畜牧业为主。并且,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草场由水草丰盛逐渐开始变得枯萎,从而沙漠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由于哈萨克族牧区牧民的身份变得多样化,牧区社会阶层分化现象也日益显著。笔者在农村调查时了解到,由于这几年来牧区的人口、牲畜的增加和草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部分牧民被有组织地迁移到附近新开发的农业区从事种植业,从而脱离了传统的牧业生产,成为农民。留在牧区的牧民基本上也转入了定居,并在定居点附近从事少量的种植业,其身份也有了“半农半牧”的特点。现在有一部分牧民将各家的牲畜都集中起来,以牧群为单位由少数人代为牧羊。与此同时,牧区的大量人口也就成为了富余劳动力;以定居点为核心为他们从事第三产业创造了条件,从而一部分牧民转而成为了商人,出现了经营旅游点的哈萨克人。为了增加牧民收入,乡村党政基层组织一部分牧民劳务输出,外出打工挣钱,于是,出现了靠打工生存的哈萨克族民工。如果再加上牧区各级政府的公务员、教师、医生等各类工作人员,那么哈萨克族牧区目前的社会阶层几乎与整个社会同构,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
哈萨克族牧民定居以后,随着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年轻人对放牧的兴趣、积极性日趋下降了。牧民们为了放牧跑四方寻找雇佣牧羊人。与此相应的是哈萨克族在游牧状态下所形成的包括各种风俗习惯在内的哈萨克族独特的草原文化逐渐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现实基础,某些传统风俗习惯也面临消亡的危险。
新疆经济具有二元结构的特点,而新疆哈萨克族民族经济属于传统农牧业经济。在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下,实行了市场经济,由于城市的信息、交通运输设施和投资环境优越;哈萨克族牧区离城镇较远、信息不灵通、交通不便,没有按时得到各种新的信息。所以,哈萨克族农牧业经济处于被动状态。纯粹从我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看,我区少数民族劳动力,特别是牧区劳动力成了弱势群体。
二、哈萨克族现代化变迁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新疆哈萨克族牧民现代化变迁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政府部门主导的以定居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普及,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市场经济的全面渗透,以及信息化条件下各种外界风气和思潮的大量涌入等三个方面。在新疆牧区生产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
(二)内部因素
(1)哈萨克族牧民充分认识到了现代文化的优势和长处,并在日常生活中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掌握和分享现代文化所带来的成果。
(2)哈萨克人中的有识之士,一方面对本民族文化中精华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有充分认识,另一方面对现代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3)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和影响,牧民在实践中努力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习俗加以通,使之适应定居以后的新环境。
三、新疆哈萨克族牧民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几点对策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摆脱计划经济所形成的传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要在牧民头脑中形成与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有关的新的思想观念。通过民语广播、电视、报刊、讲师团来大力宣传与市场化、现代化有关的典型例子。政府部门组织牧区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挣钱并让他们接触现代生产生活方式。
(二)要从传统畜牧业转变到现代牧业
为此把牧业生产传统的生产方法加以社会化、现代化,从原来的分散经营转变到集约经营。光靠牧民定居点是不能解决牧民现代化问题的,以个体为主的放牧经营也是不符合现代化要求的,要按畜类建立合作组,从而逐步走向合作化道路。不实现牧业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从事牧业生产的民族是永远落在时代后头,是不会脱离贫穷和落后的。
(三)要大力提高牧民子女的文化素质
牧民的后代应该具备适应和迎接这一挑战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就要通过教育来实现。要摆脱“牧民子女读书开不了飞机,不能走出山沟,上不上大学,他们都不会有工作岗位,放牧人子女还是要放牧,读书无用”的落后观念。在广大农牧民头脑中牢固树立“知识就是力量,教育就是生产力”的观念。
要真正重视基础教育,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双语教育不仅是提高本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适应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全球化的紧迫要求。哈萨克族基础教育的重点只有放在牧区基础教育上才能可以改变教育事业的落后局面。
我们党和政府所实行的“双语教育”是符合我国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的,也是符合社会化、现代化、全球化需求的最好选择和最有效的措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民族学生采取“双语教育”的第一模式(即文科用民文,理科用汉文的模式),就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掌握两种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同时也能达到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需求。
职业技术教育在牧民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职业技术学校要根据社会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灵活调节专业结构。
(四)在牧区要大力发展以牲畜贸易为主的各种贸易市场
如果牧区市场不发达,牧民的素质也得不到提高,只有牧区市场发展,才能让牧民与市场直接联系起来,形成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时间观、价值观、市场观、就业观、效益观、信息观和竞争观。使牧民以自助创业脱贫,走上富裕道路,面向现代化方向。
(五)要提高牧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因为“政策制定出来以后,干部起决定性作用”。实践证明,哪个乡、哪个村的领导干部素质高,该地的生产就会发展,经济就会繁荣。因此,要以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来引导牧民脱贫致富,面向现代化。要防止一部分牧区基层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受贿贿赂倾向。
(六)要提高牧区科学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科教兴牧是发展牧区经济文化事业,改善牧民生活的根本出路,而且也是从传统的游牧畜牧业过渡到现代畜牧业的强大动力。为了贯彻科教兴牧战略,要大力培养牧区的科普人员队伍。努力加强牧区的科技服务工程。要鼓励和组织牧业科技人员到牧区去,承包科技推广、技术咨询等工作。
(七)在广大的牧区要把潜在的自然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尤其是在牧区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等。要从以个体家庭为主的分散性旅游点过渡到合作性的旅游点。旅游是一种文化体验的审美行为,所以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就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根据旅游市场的需要尽快培养哈萨克民族的旅游业人才及其导游等。利用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不断开发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比如,民族特色的手工业,餐饮业,木制工艺及文化特色的工艺等。
(八)要把牧民的艰苦创业精神和政府部门的扶助结合起来
各级牧区政府努力做好脱贫工作,如期实现牧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如果没有实现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就谈不上牧民的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牧区经济文化事业非常落后的现实要求政府部门解决牧区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邮电通讯、文教卫生、牲畜改良、草原优化等基础设施。
(九)要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的民族政策,同时要及时制定实施该法的有关具体条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解决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利方面遇到的问题。由于该法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所以该法的有些权利无法实施。
总之,只有深入调查研究现阶段哈萨克族牧民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根源,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科学结论,才能哈萨克族牧民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的客观要求,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出自己的辉煌未来。
【参考文献】
[1]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
[2]里甫罕・阿布达里.新疆哈萨克族文化转型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3]K北海.哈萨克文化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4]贾合甫・米尔扎汗.哈萨克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5]纳比坚.哈萨克历史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