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开发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4 14:36: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能源开发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能源开发现状

篇(1)

    我国人口众多,而可利用土地面积却在急速的下降。在一些地区因为沙化、建房用地、土地荒芜等,我国平均下来每年都要减少将近五百万亩的可用地。可耕地逐渐减少,但是所需要的粮食还要增加,所以就出现了在耕地中出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过分使用,不仅破坏了土壤特有的微生物结构,使耕地土壤的质量急剧下降,还给环境带来的很大影响。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步入小康阶段,并且在教育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还会有整体知识水平不高的一些农村乡镇。由于发展急迫,而且专业性的技术不到位、设备不完善、环境保护意识也不强,在乡镇建立工厂的同时,造成了地方性的环境严重破坏问题。例如,一个造纸厂污水排放污染了一条河;皮革厂的建立严重污染了地方的空气;个别地区还会出现冶炼把大片空地搞得寸草不生的现象。由于我国的监督制度目前还不能每个地方都会做到位,就造成了这些地方环境一直处于严重污染状态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能源还是以煤为主的,在工业中和民用中的煤的用量都是很大的。在短期内把煤改为其他燃料还不是很现实,燃煤对我们环境造成的污染还是要持续。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偏远地方还砍伐树木作为燃料,不仅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还对我国生态循环造成了很大破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是我国目前对污水处理的体系建立的还不够完备,国家还不能提供对我国污水完全处理的资金用量。我国工业生产污水加上人们的日常生活污水,据相关专家估计每年要拿出几十亿才能对这些污水做到较为合理的处理,目前我国还没有这个实力。

    二、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状况与我国经济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有能源含量很丰富,但是平均到个人的量却是少得可怜,而且还有各地能源分布不均匀、使用效率普遍不高、受污染相当严重等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完全是技术的不够完备,还可能是因为管理体制的不科学以及我国经济体系不够完备等等原因。在专业技术方面对新资源的开发还没用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制度,如此一来就对新能源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能源的利用对外的依存含量日渐增高已经成为了一个公认的事实,最近海关公布的相关数据有一次提醒了我国市场,随着当下我国从海外进口能源的含量逐渐地增加,从而使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含量也迅速升高。相关科研专家认为,伴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产量和人均耗能量已经十分不对称,日后煤、油、天然气从海外进口的趋势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我国能源对外依存量的上升也在继续着。这样的能源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以及国防各方面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就目前世界能源逐渐减少的趋势来看,这些生活能源终有一天会用完,所以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珍惜这些可利用的能源,做到合理科学的利用,不浪费。最重要的还是努力开发新的可利用能源,代替目前逐渐减少的能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能源问题。

    三、对新能源开发与我国综合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在对“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在新能源的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然而也暴露了很多不容易发现的问题。为了从本质上加强我国新能源开发的发展力度和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变革,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环保、经济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能源发展新体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希望会对我国的新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所帮助。

    (一)对新能源开发的发展规划要加强

    目前,由于政府的职能变换不是很到位,重视相关项目的发展,从而忽略了相对应的规划问题。能源发展规划和现实中能源的开发相差太大,规划不仅落后而且还没有相关的约束管理,致使能源开发过程中发展无序化、资源浪费现状很严重。新能源的开发面临难并网、难调峰、难消纳等现实问题。所装设备多但是发电量却很少、运转速度很快但是产生效益却不容乐观,有些地区没有资源开发的条件,但是也盲目的跟随别的地区构建能源开发基地。因此我们在对新能源的来发进行发展规划时,要从战略全局的统一、科学、长远的的角度出发,对战略决策的约束力度和严肃性要加以强化。

    在进行规划时首先我们需要解决的是电源和相关的电网配套的问题,要对相关项目发展的有效性做到保障,必须送的出去。其次,要对新能源的发展和传统能源的科学环保的利用之间的关系做到合理的处理。同时要把新能源的开发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到合理调整,对发展的分布形式、和新能源的就地消纳给予鼓励。最后我们要学会因地制宜,对新能源开发产地要做到科学有效的利用,对于一些偏远地区交通不发达不利用运输,无法进行就地消纳的,我们要做到合理的缓解,从而避免对新能源的开发带来不必要的浪费。还有就是地方性的能源发展规划也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划要求进行。

    (二)节能排减是新能源开发的基础

    针对我们开发所要利用的资源和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严格按照节能排减的开发原则,加强对一些耗能高、排放高、效率低的能源开发技术的有效改造力度。同时我们还要加强能源发展合同化的管理理念,从而对通过拉闸限电这类的行政方式推行节能减排的方式做到有效的避免。我们还要结合东西方的科学寂静发展水平与环境容纳量,对节能减排的指标做到有效安排,坚决避免一刀切的方式。

    (三)掌握新能源开发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能源日益减少,趋于枯竭,综合开发其他类型能源迫在眉睫。新能源是指除了传统的能源以外的其他各种形式的能源,一般包括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新能源普遍拥有可再生、资源丰富、污染小等特点,因此,新能源不断的被重视和应用。目前,能够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很多,但是实际开发利用起来却并非易事。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走在新兴能源产业开发的前列,在对新能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和利用。

(二)新能源企业现状

新能源产业其主要是在新能源的发现和使用上,因此就出现了很多从事新能源开发和应用的企业,这些企业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新能源企业。对新能源的开发应用,需要诸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这其中包括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相关配套设备的投资等,而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领域内的技术支撑和设备引进不成熟,缺乏相应的标准。因此,国内新能源企业需要依靠融资来进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

二、新能源企业的融资现状

新能源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有巨大的资金投入,由于企业自有资本有限,故向外界融资需求迫切。目前,中国新能源企业融资风险较大,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市场化的融资模式利用程度低。此外,由于国内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大环境不稳定,使得风险资本对新能源开发项目持观望态度。而且,银行的商业贷款呈现出趋优避劣的政策性倾向,新能源企业在发展过程的初期,由于各种因素造成自身劣势,进而造成融资待遇冷热不均,相当一部分新能源企业尤其中小新能源企业融资十分困难。新能源企业的融资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一)融资需求大

近年来,新能源企业的建设开发项目发展迅速,项目投资规模不断增加。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起步阶段要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前提,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突破。基于此,不论是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引进还是配套设施的建设,都会导致资金需求增长。但是,仅仅依靠以企业自身资金积累为主的内源性融资,不能满足新能源企业快速发展、关键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要。因此,需借助企业外部融资,填补新能源企业资金需求的巨大缺口。

(二)融资渠道单一

国内新能源企业能采取的融资渠道和方式比较单一。目前,中国新能源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是发行债券、银行贷款、股东出资、以及上市融资等,国外已广泛应用CDM、风险投资、碳交易、融资租赁、风投、私募股权投资等融资方式,而这些融资模式在国内新能源企业融资体系中应用较少。目前,国内的新能源企业更多地依赖债务融资尤其是银行贷款融资。但是,银行信贷体系趋向安全性,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有效资产少,导致银行对规模较小的新能源企业采取谨慎或者限制的信贷政策,直接导致中小型新能源企业“贷款难”现象。而且,在中国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企业上市门槛高的背景下,新能源企业对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创新融资方式的利用也很少。

(三)融资待遇普遍较差

尽管融资难问题对企业影响很大也很普遍,但融资待遇差别大对新能源企业尤其是中小新能源企业发展影响更大。大型风电国企依靠国家政策的倾斜,可以较容易地获得银行贷款,而私营或者股份制企业则非常困难;中小新能源企业特点决定了很难获得传统资金市场的重点支持。

三、应对新能源企业融资风险的对策

我国新能源产业还处于建设发展的起步阶段,诸多方面仍需要国家相关政策、资金的支持,力求最大限度地为新能源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完善金融服务,扩大银行业对新能源产业的信贷支持

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企业融资过程中更需要有相应的金融服务机构为其提供金融的信贷管理和金融的信息服务,为此,要加快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体系,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商业银行适当改革信贷模式,积极贯彻和实施国家的新能源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积极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结合市场现状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准确把握新能源行业不同领域的发展脉搏,并适时根据行业特点,稳步拓展新能源领域的信贷支持范围。

(二)鼓励金融创新,推进与新能源相关的金融产品开发

在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上,传统的金融方式必不可少,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能够被合理的引导和给予支持。金融机构能够针对新能源行业的行业特点,结合创新型企业的优势,从管理制度、产品创新和企业发展模式等方面加快金融创新,灵活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方式,增强支持的手段和实力。

篇(3)

1.能源储量前景形势严峻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世界与我国目前主要能源储量有限,今后开发利用形势严峻,增强其危机感。

据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预测,世界能源消费在2001-2025年将增加54%。在本世纪内全球化石能源的枯竭将是不可避免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06》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探明储量最多可使用155年。

据预测,中国主要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均快于全球化石能源的。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

2.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巨大,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瓶颈。

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主席、能源专家丹尼尔·耶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世界能源大会上的讲话说:“在2030年前,预计世界能源需求将增加至40%。”

随着我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耗的不断加大,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2002年进口石油占石油消费量的比重达到32%,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中国都存在缺口,日益威胁中国能源安全。

3.能源的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全球气候异常

能源消费对环境恶劣的影响。由燃煤引起的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同时,城市机动车的增加及排污超标,以氮氧化物污染为主的石油型污染,成为城市空气污染重的新问题。

燃煤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了城市空气质量的严重恶化。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举的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我国占了16个城市。呼吸道疾病总死亡率和发病率提高。大气烟尘和汽车尾气,导致癌症发病率提高。酸雨对农作物、森林和建筑物损害极大。大量的CO2导致全球变暖。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4℃,并将导致海平面升高多达59厘米。据专家解释,如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将近4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危险;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将有2亿人口会因海平面升高、洪涝放弃家园。

全面了解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不仅存在于以目前科学技术探明的能源种类不足以满足快速经济发展要求;能源利用的效率较低导致环境问题严峻,威胁人类生存;更体现出人类能源意识不足,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正确的能源意识观,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决今天的这些问题,拥抱美好的明天。

二、引导学生唤醒民众,完善法律,树立主人翁的能源意识

1.宣传教育民众,倡导人人是主人

在能源利用的宣传上,广泛向公众宣传能源问题的严重性和节约的重要性。对能源节约的认识需要对广大公民特别是学生,进行系统的能源教育;且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如国家倡导的全民参与低碳生活、全国实行节能减排的硬性任务、对小排量汽车减税等措施;还有通过全民关注的活动,如上海世博会期间各国展示的专题,像石油馆,通过震撼、感染,以及幽默的方式去引发观众的共鸣——用娱乐精神传递科普知识。又如马德里馆,低碳环保、最高可降温10℃的空气树诠释了科技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意义。

2.加强立法和标准制定,强化能源责任意识

我国先后颁布实施并修订的《节约能源法》,法律、法规的颁布,有效地提高了节能效果。但现实告诉我们还不够,需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加强法律建设是对过去的弥补,是明确我们能源责任的保障。用更为完善的法律强制规范企业在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节能减排,对我们能可持续的发展,拥有美好的明天,负有重要的责任。

三、让学生充分理解合理利用能源,高效利用能源的意识

教育学生目前的能源现状、环境问题主要是没能充分利用、不合理的利用造成的。引导学生如何充分合理高效利用能源?

针对我国能源资源存在着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人均拥有量相对较低等特点,实行资源的调配工程,如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解决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利用水能资源蕴藏量巨大的优势,大力发展水电及发展清洁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来解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通过从中东、中亚、俄罗斯买进石油,及加大科学勘探总量来缓解人均拥有量相对较低。

对于我国能源浪费和能源使用的低效率,以过度消耗有限资源为代价进行粗放式的发展,环境恶化的现状,首先要节约有限的能源资源,教育学生平时要有节点意识;依靠科技提升生产工艺,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

四、带领学生了解人类开发能源的历史,明确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意识

了解今天的能源开发现状,使我们引起能源和环境的担忧;看到了我们宣传力度不足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感到我们责任巨大;虽然我们通过现有科技改善了能源的利用,但我们可能还对今后能源和环境问题有点悲观。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勇敢面对今天的问题,激发形成科学的能源和环境意识的世界观。

篇(4)

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几年来,辽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增长速度已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为13%,在国内生产总值提升的同时也引发了能源问题困境。如何摆脱能源日益匮乏的制约,已经成为振兴辽宁经济的当务之急。新能源的开发,为辽宁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辽宁新能源资源的构成和特点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辽宁省,风能资源极为丰富,同时,辽宁省在技术方面还具备开发价值的风能源资源丰富区和较丰富区,占全省面积的40%还多。辽宁省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临海强压型风能源丰富区;除此之外,辽西北附近,尤其是与接壤地带,更是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主要是因为两侧丘陵的约束,形成了天然强大的风力收缩区。其中,以沈阳康平、法库两县、阜新、朝阳和铁岭为代表的辽西北地区占辽宁省风电装机容量的75%以上,规划容量近1500万千瓦。所以,辽宁省将新能源开发都集中在风力发电上。

太阳能是一种节能、高效、安全、清洁的绿色能源。现在,辽宁省运用太阳能主要表现在太阳能热水器一体化建设和设计方面,以及建筑工程方面,同时,在城市道路的路灯也是运用的太阳能蓄电照明。也有开发太阳能电瓶车的企业,可是,因为这方面的技术水平限制,太阳能电站在规模上实现了突破,可以增加很多电力。

位于我国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面朝大海,所以,主要是进行海洋潮汐能源发电和氢能发电,沈阳地区主要是运用地热能发电,同时,这两个地区都在研究一些新能源发电的科研项目,并不同程度创建不同规模的技术示范工程。

辽宁省的农村,每年秸秆的产量就高达180亿公斤,农民会将70%的秸秆作为生活燃料进行燃烧,仅不足6%的秸秆进行能源转化,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在《辽宁省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已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针对秸秆这一宝贵资源应该进行大力开发。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辽宁省大力发展秸秆发电、垃圾填埋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主要运用秸秆发电来认证行为的可行性,同时秸秆发电还纳入了辽宁省新能源开发规划中。

生物质发电中垃圾发电也是重要项目。辽宁沈阳的人口为740多万人,所以,年产垃圾量也非常大,将70%的垃圾进行发酵制气,年发电量就会达到2亿千瓦时,还可以生产堆肥。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发电厂已在2006年10月份奠基,并开始运行,可供3万多居民生活日常用电。

二、新能源公共设施的发展现状

实现城市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理念为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利用。世界上最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为太阳能、风能。目前,有很多候车厅或者是报亭都是在运用风能或是太阳能进行供电。同时,还可以对景观设施、交通设施、信息设施进行供电。

在2012年,国家明确了“自给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此项目的确定保证了可再生能源前景广阔。

关于新能源公共设施的产品设计也逐渐增多,技术成熟,由图1可以看出,此路灯的主要原料为竹子,灯体主要呈螺旋状进行排列,这种形式可以提升风能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起到装饰和照明的效果。虽然说是因为没有进行预接电缆,但是,风能螺旋灯的问世,也成为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图2是小型的风力发电装置,提供给路灯、电脑等电量。

有了技术的支持,材料的支持,政府的支持,我们对新能源公共设施设计的展望不再是空想。

三、以辽宁大连为例研究新能源公共设施设计

沿海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人们更多地重视城市生态美学判断准则。沿海城市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就明显优于许多城市,此类环境设施发展前景优越,而且可利用资源也比较丰富。大连三面环海,海洋性特点的季风气候,冬季季风长达7个月,夏季风也很强,风力资源非常丰富,大部分地区年有效风功率密度在80W/m2以上。风力发电将在大连得到很好的应用。

环境色彩是公共设施必须遵守的条件,公共设施的色彩要与周边环境色彩相协调,公共设施的主色彩为环境的同类色,局部可以运用鲜艳的颜色进行装饰,从而突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位置和物质特性。我们对点缀色占用物理投影面积发现,点缀色比例仅为10%。比如星海广场,星海公园主要色彩为白色、蓝色、绿色、黄色。

大连是一个时尚浪漫的城市,星海广场是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依据现有公共设施的风格特点,可增加贴近环境特征的公共设施,增加休息区范围,使公共设施更好的为游人服务。对于这项新能源公共设施的设计,不但要利用风能,还增加了更多概念性设计,使公共设施有更多的功能,满足现代人们不同的生活需求。

随着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运用,人们对电量的需求也逐渐提升,无线充电等的需求逐渐提升。“这项技术为手机集合紧凑型无线充电功能以及同时为多个便携式设备充电铺平道路。对多个设备充电时,设备相对于充电器的位置没有任何限制。”

由此,本课题考虑将风能与公共设施相结合,充分利用大连地区的新能源环境特点,以“风影”为设计主题,设计了一系列公共设施。具体将风力发电装置本身形态与发光体结合,形成动感光带,以渲染环境氛围。将无线充电新技术融入公共设施,给游客提供便利和绿色的充电服务。是集照明、景观、休息、充电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设施。如图3,是三种设计方案。

四、结论

公共设施是城市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体现着城市的精神与文化,而环境危机下,新能源的利用将缓解资源紧缺和城市污染,所以,研究新能源公共设施设计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如果能利用辽宁的新能源优势来设计具有辽宁文化特色的公共设施将会代表了城市空间的形象,反映了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风貌、人文风采;表现了辽宁的气质和风格,显示出辽宁的经济状况。

参考文献:

篇(5)

河北省的太阳能、风能发电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始于国家发改委在2005年末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该目录中发改委积极鼓励使用以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虽然经历了持续5年的快速增长期,但这种盲目无序一味追求速度的发展,与发展的实际目标不相适应,直接导致产能过剩。以这期间表现最为明显的光伏制造业为例,由于供过于求,2013年9月以来,河北省有将近五分之四的停产光伏生产企业,而真正满负荷生产的开工的企业也仅占少数。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省内50多家光伏企业,能获得对欧洲市场出口配额的仅仅3家,分别是英利、景龙、巨力。这意味余下的40多家中小型光伏企业面临的就是失去欧洲这个最大光伏市场的局面。[1]

为严控产能过剩,加强光伏制造业管理,推动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从2014年1月15日开始,河北省对省内光伏制造企业的主要产品产销存实行月报制度。[2]这并不是说要遏制行业的发展,而是说要控制行业内低水平产能的扩张,在合理有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我省光伏产业在产量方面虽然很高,但是核心技术并不是在自己手中,在光伏制造关键技术方面的研发滞后,很多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光伏产业只是河北省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缩影,风电等行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新能源产业在我省是仅发展了几年的新兴产业,为什么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破解途径有哪些,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无疑能够极大程度上推动我省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河北省可供开发的主要有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这些新能源中尤以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可供开发的价值最大,这也是河北省太阳能和风能的装备制造企业能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成为国内新能源基地的主要原因。具体而言:全国范围内除开西部省份,河北省可供开发的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年太阳辐射总量在50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而在风能方面,根据初步探查的结果显示我省陆域风能资源大约有7400万千瓦的储量,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和沿海的沧州、唐山、秦皇岛地区是风能资源较为集中的分布区;地热资源方面,已探明的浅层和深层地热资源总量大约相当于五百亿吨标准煤,在国内位居前列,全省可采地热资源量相当于94亿吨标准煤;生物质能方面,因为河北省属于农业大省,除去用于薪柴、还田、造纸等的用量之外,还有将近1200万吨的废弃量,加上全省林地面积7100多万亩,可作为能源林资源2100万亩,林木枝条年可利用量200万吨左右,总的能源储量也很可观;在水能和潮汐能方面,全省共计有205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量,有条件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同时河北省紧邻渤海湾,潮汐能的开发利用方面也有天然的优势。渤海湾是我国近海海流能较好的区域,适宜潮汐能开发利用。[3]

二、河北省新能源产能发展过剩的情况分析

近十年来,新能源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从其产业生命周期来看,新能源产业仍处于成长阶段,理论上看是不应该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的。产能过剩一般出现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从总体上说,新能源产业市场开发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是导致河北省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具体而言,因行业不同,原因也不尽相同。河北省新能源产业之所以会在成长阶段即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受欧债和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光伏产品外销国际市场受到阻碍,国际市场缩水导致部分企业甚至遭遇停产或倒闭。而主要依靠国内市场的风机制造业,也受限于滞后的上网发电情况,出现较为突出的“弃风”问题,造成风能资源极大地浪费,这也是直接导致“未熟先衰”状况发生的一部分原因。

河北省的光伏产业主要的发展模式依然是以传统的两头在外,主要靠产品加工制造为主,并没有真正的掌握核心技术。部分企业之所以能取得国际地位,靠的是迅速扩大的企业生产规模。这样的弊端就是经不起冲击,一旦市场出现危机,企业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光伏产业现在主要还是靠政府补贴扶持发展,河北省光伏产品主要出口欧盟市场,但是欧债危机导致欧盟国家政府削减补贴,为了保障其国内企业,开始对我国实施“双反”调查。此外就是河北省虽然拥有全球近一半的光伏产品生产能力,但是国内的市场却没有发展,也缺少国家政策的支持。几乎所有的光伏企业都盯着国外市场,没有在发展的初期做好国内的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导致生产的产品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出入,市场基础并不牢固。而从光伏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上看,河北省的光伏企业较之于国外同行也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的研发投入低;第二,省内太阳能光伏专利前10位的专利权人主要是大学与自然人,而国外专利权人以企业为主;第三,专利产出质量不高。例如,英利集团共有专利1176项,发明专利368,授权专利共777项,在国内同行业中位居第一,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47.36%,而美国通用电气共有7747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为7564件,实用新型专利有95件,外观设计专利为88件,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的比例为97.64%。这也说明,河北省的光伏产业空有生产规模世界第一的名头,实际上仍然是处于行业链条的低端环节,仅能从加工制造方面获取收益,核心收益以及新能源产业对国家和社会的其他助益依然被发达国家获取。

河北省风电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其目标是建成国内风电领域的“三峡”。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单兵突进、“后援”不足等的问题。风电产业的产能过剩,更多的原因应该算是体制造成的。例如,电源建设与输电规划不协调导致风电建设过快,却没有能与之匹配的电力外送线路,电力外送受限。此外,由电网收购风电再分配给用户的用电模式又严重地影响了风电的就地消纳,全额保障性收购名存实亡。2013年,河北省新增风电并网容量68万千瓦,累计并网容量775万千瓦,同比增长近10%,并网容量在全国排在第二位。喜中有忧的是,河北弃风电量28亿千瓦时,排在全国弃风电量的首位,弃风率16.59%,据估算,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4亿。[5]另一方面,不均衡的企业利益补偿,忽视了输电企业的利益,导致其没有足够的创新动力去消纳不规则可中断电源的技术,也是导致电网消纳风电的能力较低的重要原因。从现阶段来看,全网占比尚不及2%的河北省新能源电力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三、相应的政策建议

站在一个行业发展的长远角度看,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势必会经历初期的无序、自由化阶段,逐渐向成熟期的行业体制和配套机制健全、注重技术进步过渡,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河北省新能源行业要更加注重拓展需求,扩大内需,推进战略合作,切忌盲目过度发展,而是应该从总体上做好规划,从而保证河北省的新能源行业发展健康、有序、可持续。

第一,针对新能源产业的整体发展,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能违背科学发展规律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与过程中会走不少弯路。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以及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对新能源产业和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引导,一步步打开市场,避免盲目扩张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从而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针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资源的研发与应用,政府应当做好协调、指导和重点攻关工作。长期以来,河北省包括新能源产业在内的很多产业都面临着企业各自为政、相互交流不够的问题,直接导致低端重复研发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且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所以,在新能源技术联合攻关的同时,政府需要通过制订相关标准留下足够的市场空间给那些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产品。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更应该发挥好“有形之手”的宏观调控作用,从而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一起发挥作用,推动新能源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6]

第三,突围国内市场作为战略重点。欧盟是河北省光伏产品的主要产品市场,所占比例接近9成,但当前的现状是欧洲市场受欧债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光伏产品市场需求整体低迷。而其他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如非洲对光伏发电“用不起”,中东则无大量需求。这样的状况下,河北省光伏产业的出路唯有开发内部需求,亦即国内市场,从而摆脱对欧盟市场的依赖,重新焕发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活力。比如将新能源产业布局与国家电力规划相结合,使新能源发电有渠道进人电网;政府给予政策性补贴,鼓励终端用户使用清洁能源;拓展新能源利用方式和途径,提升市场需求空间。

第四,大力推进战略合作。在推动省内新能源开发利用时,也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的新情况和新趋势,加强与国内外的优秀企业之间的战略交流和合作,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装备制造、科技创新等方面谋划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带动力和竞争力的重大项目。对于行业的准入条件也应该逐步放宽,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进来,鼓励本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只有这样通过与外部的不断竞争,才能推进河北省新能源行业更具有生命力,取得更大的发展。

另外,对行业准入标注加以明确并严格执行。以光伏产业为例,要从企业的规模、技术参数、能耗比、投入产出,尤其是在环保性等方面建立起统一完善的标准来衡量新入行的企业,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因门槛低造成的蜂拥而入现象,也能有效的规范行业的发展秩序,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作者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民生调研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1301178)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4-0010-02

随着云南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国家“西电东送”工程的深入开展,云南省对能源的需求将持续不断增长,由于常规能源开发利用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而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在减轻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近几年来,风力发电在当今世界新能源开发中技术日趋成熟、具有大规模开发和发展的前景,为此,国家为风电的发展下达了一系列风电扶持政策,云南“十二五”规划中也将风电的开发作为可再生能源开发中的重中之重。

1 云南风资源概况

云南省6%的土地面积为平坝区,94%为山区,建国以来,有测风资料的气象台站大多建在人口密集的平坝区。因此,多数气象站的测风资料表明,云南省几乎没有建设风电场的区域,据此,国家有关部门将云南省风电定位为Ⅵ资源区。然而,国家大力推行新能源开发的相关政策出台后,云南省对全省的风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普查和评估,并在2006年编制了《云南省风能资源评价报告》。报告表明,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和立体气候,冬季盛行干暖的南支西风气流,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其风能资源的时空分布比较复杂。全省风能资源总储量为122910 MW,全省10 m高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大于50 W/m2的风能资源可开发区面积约4.52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5%。

一般而言,风能资源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增加,高空风速较大,平均风功率密度、有效小时数等相应增加很大。云南属高原地区,大部分山间坝子的海拔高程多在1000 m~2000 m之间,而占全省面积94%的山地的海拔高程又超过或远超过坝子地区。

据分析,一般在云南平坝周围相对高度200 m以上,其有效风功率密度可增大50%,有效小时数可增加40%。所以,云南山区风速的地形效应非常显著,风速随相对高程的增加而大幅增加,在山区占总面积94%的云南省,其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是大有可为的。云南省地形起伏较大,制高点、迎风坡、鞍形狭管地段比比皆是,而大多数高海拔山地多为人烟稀少的荒芜地带,为风能的开发利用、选址建场提供了大量的潜在场地。

2 云南风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展望

2.1 云南风资源开发规划情况

2006年,云南省编制了《全国风电建设前期工作成果(规划报告篇)第25卷 云南省》,全省共计规划了13个风电场项目,规划总装机为1157 MW。

2009年,随着云南省风电建设工作的深入与普及,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组织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和云南省气候中心等相关单位,编制了《云南省风电场规划报告(2009年修编)》。在2009年云南省风电场规划报告中,全省总计规划了38个风电场,规划总装机为3777 MW。

2010年底,云南省能源局组织编制完成了《云南省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评审稿),其中明确:云南省“十二五”期间的风电开发建设规模为4000 MW。

目前云南省16个州市累计完成风电场宏观选址项目150~200个之间,设置测风塔500~600座,预计可实现2020年风电规划装机总规模将在10000 MW~26000 MW之间。

在全省用于并网发电的新能源中,风电无论在技术还是政策扶持等方面均较为成熟,因此,风电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未来云南省新能源发展的主力军。

2.2 云南风资源规划实施情况

截止到2011年12月底,云南省境内可累计建成投产风电机组699.75 MW。

2.3 云南风资源宏观选址测风情况

截止2012年5月,云南省共有294个宏观选址风电场项目,累计设置测风塔660座,可装机总规模33249 MW。其中,初步判断风能资源达到4级及以上的风电场项目有12个,可装机规模为2574M W;3~4级风电场项目38个,可装机规模为5617.5 MW;2~3级风电场项目203个,可装机规模为20743.5 MW;小于2级的风电场项目有41个,可装机规模为4314 MW。

2.4 云南风资源“十二五”规划发展情况及长远展望

在云南,风电场的施工建设工期一般为:装机规模50 MW以内的风电场,其建设期为1年;50 MW~100 MW为1.5年;100~200 MW为2年;大于200 MW为3年。风电场施工建设工期的开始时间为风电场第一台风电机组的基础浇筑时间。

综上分析,根据云南省相关职能部门的报告,到2012年底投产风电达到1554 MW、2013年底投产风电达到3583.5 MW、2014年底投产风电达到6690 MW、2015年底投产风电达到10384.5 MW。

随着风电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智能电网及储能技术的发展,风电出力随机性和间歇性对电网的不利影响将逐步减小。

据云南省相关部门介绍,“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将继续开工建设一批风电场项目,力争在2020年全省风电装机规模达到20000 MW。

3 云南风电资源的特点

从云南特殊的高原地理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电源电网现状及发展、用电情况分析,云南风电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3.1 可开发的风资源规模大

根据调查,截至目前,云南省16个州(市)累计完成了280余个风电场宏观选址,设置测风塔471座。按平均每个风电场装机100 MW估算,预计全省风电装机总规模可达到28000 MW左右。扣除环境敏感区和风能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影响,云南省可开发风电装机总规模预计在20000 MW左右,是我国南方地区陆地可开发风电规模最大的省区。

3.2 总体上属于低风速风电场

在2009年云南省规划的38个风电场中,有28个风电场整体属3级以上风电场,其风机设备设计年利用小时数在2000 h以上,属风能资源丰富的风电场。而目前,全省投产风电场的机组设备年利用小时数均超过2000 h,也是风能资源丰富的风电场。由此表明,云南省第一批优选风电场的风能资源丰富,这极大地激发了云南风电开发的热情。

根据对目前全省已测风的风电场测风数据的初步分析可知,在云南省可开发风电场中,80%左右的风电场将处于二~三级水平,60%风电场的设计年发电利用小时数将低于2000 h,90%的测风塔位于海拔2000 m以上。因此,云南省可开发风电场整体上仍属于低风速风电场。

3.3 可开发资源分散分布

目前,云南省16个州(市)境内均有规划拟建风电场项目,按县(市、区)分布统计,在云南省129个县(市、区)行政单位中,有约100个县(市、区)境内有规划拟建风电场。由此可见,云南省可开发风电场具有非常明显的分散分布特点。

3.4 资源开发对自然环境影响小

云南省土地面积广阔,居全国第8位。云南省是一个多山的高原省份,山地多,平地少。全省坡度小于8度、相对平坦的土地3.4万km2,仅占全省面积的8.87%。全省相对平坦的坝区是人类的主要活动区域,州市、县城、乡镇及主要基本农田分布于坝区。

云南省可开发风电场场址全部位于高山山脊和高山台地,大多数风电场场址都是各区域内的至高点,场址区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人类活动极少,无基本农田,风电场建设的土地利用矛盾小。

3.5 与水力资源具有互补性

目前,云南的电源构架是以水电为主的特殊电源结构,电网丰枯矛盾尖锐,水电丰枯出力差距很大,一般的径流式水电的枯季出力不足20%,调节性能好的大型水电的枯季出力也只有50%左右。与此相反,云南枯季的风电出力最大,云南风电场枯季半年的发电量占全年发电量70%左右。因此,云南水电与风电具有的良好互补特性,发展风电有利于改善云南电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电网丰枯矛盾。

3.6 开发投入大,资源造价高

目前,云南大部分的风电场均在高海拔、高湿度、边远、偏僻的区域,这些地方由于常年温差大、自然灾害多、道路条件差、离用电负荷中心远等因数,往往造成施工难度大、投入成本高。

经测算云南已建成风电的成本较其他平原地区每千瓦的造价要多出2000-2500元。

3.7 面临入网困难限电增大

一方面,风电在技术上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可调度性低的特点,其规模的迅速扩大在给电网带来一定的压力同时也给并网带来一定的困难。

另一方面,云南电网建设较电源点建设普遍滞后,以近两年的情况看,在电量“内销有余,外销无路”的条件下,风电往往受限而造成窝电。经测算,“十二五”期间,即使无风电接入,云南电网水、火电规划规模已有富余(枯季电力盈余达1400 MW-3300 MW,丰季弃水电量约137亿kW·h,云南火电利用小时数不到4000 h,已经低于其经济运行水平),在此大背景下若还要接纳风电将直接导致对水、火电的发展环境及空间的进一步挤压和恶化。

4 结束语

云南风能资源丰富,风能资源总储量为122910 MW,其可开发风能资源储量为28320 MW,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可观,就目前的情况看,风力发电是云南省发展最迅速、规模最大的新能源,但同时,由于云南地处高原,风电的开发,在建设上不仅面临交通、占地等问题,技术上,由于风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可调度性低的特点,其规模的迅速扩大也给电网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正确了解云南高原山地风电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在能源结构中的作用,科学评估其经济和社会价值,是规模发展的前提基础。

篇(7)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4―1605(2005)10―0004-04

近年来,能源短缺、油价飙升,已成为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实际上,由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能源需求持续走高,印度、巴西、东亚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能源需求迅速膨胀,能源短缺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解决能源短缺问题,要靠能源技术的改进,更要靠正确的能源理论来支撑。就是说,树立科学的能源观,努力把握能源演进的历史及其规律,是深入认识能源问题的实质、切实把握能源问题的发展趋势、探寻能源问题解决方案的关键。

全球性的能源短缺乃至危机,恰好发生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时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极其严重的瓶颈。不克服它,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能源理论,努力树立科学的能源观,并以科学的能源理论为指导,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能源发展战略。

一、能源形态与能源演进

科学的能源观,从其基本内容上说,就是关于能源的作用、形态尤其是演进历史及规律的理论,它是我们分析当代能源问题的指导原则。

要确立科学的能源观,首先要对“能源”这个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常人们所说的“能源短缺”、“能源枯竭”,实际上指的都是某种特定形态的能源,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能源,因为,后者是不会发生短缺或枯竭的(自从发现能量转换和质能互换定律之后,宇宙在本质上就被认为是无限的能量,在当代宇宙学的研究中,甚至出现了暗能量、虚能量的概念)。所以,能源在人类社会中是一个具体的经济范畴。同时,人类社会又是不断发展的,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论在形态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能源或者说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从上述认识出发我们就会发现,在不同的人类文明时期、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下,人类开发和使用的主导能源也是不同的,这形成了人类历史上不同的主导能源形态。众所周知,在原始采猎时期,社会的主导能源是人的体能,人们主要是依靠自己的体力来使用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活动的;在农业文明时期,社会的主导能源是生物能源,包括使用畜力和燃烧薪柴以从事种植和养殖活动;在工业文明时期,社会的主导能源是矿物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气,人们利用矿物能源进行采掘、冶炼、加工、制造等生产活动。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主导能源发生短缺的原因以及能源形态的替代和转换:随着特定形态生产活动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特定能源必然逐步走向短缺;而随着生产力的质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新的变更,又必然开发出与之相对应的新形态的能源。所以,能源短缺也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发生短缺的总是特定形态的能源而并非所有能源。同时,这一点也表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仅仅是对旧能源的替代,而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由此,能源的历史性形成了能源形态的先进与落后的区别。这个规律表明,为了开拓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我们必须积极开发利用先进能源,否则就会贻误或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例如,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对煤炭的开发利用,并不只是对薪柴(农业时期的主导能源)的替代,而是拥有了一种能够进入更高级生产方式(工业生产活动)的更高级能源。因为,即使薪柴数量足够多,也不可能依靠它进行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蒸汽革命”不仅是一场机械革命,更是一场能源革命,由此才真正掀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这样看来,当前的能源危机也完全可能孕育着一场新的能源革命,并进一步引发出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不同文明时期的主导能源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们依循自然物质形态的结构层次而分为不同的层次。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构成了大自然的最高物质层次,人类及其文明又进一步建立在生命物质、化学物质、物理物质这三个由高到低或由浅入深的自然物质层次上。人类对能源的开发利用就是按照这个顺序展开的:在采猎时代,主导能源是对人自身体能的开发利用;在农业时代,主导能源是对畜力、薪柴等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工业时代,主导能源是对化学能源即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按能源的这个开发顺序看,今后人类文明的发展应该把物理能源作为社会的主导能源加以开发利用。这个事实表明,按照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准确地表述主导能源开发的过程,应该运用这样一些概念和顺序:“人体能源”――“生物能源”――“化学能源”――“物理能源”。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量上是不断增长的,这种增长甚至可以作为衡量文明发展水平的尺度。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莱斯莉・A・怀特在《文化科学》一书中深刻揭示了文明与能量的关系,认为能量是人类文明的最基本因素,一部文明史就是通过文化的方式支配能量的历史,文明的发展程度与每年每人所利用的能量成正比。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已完全证实了这些结论的正确性。所以,未来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能源,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工业化能源的本质、局限与危机

人类文明的演进,在本质上是由浅入深地不断推进对自然物质的认识与改造的过程,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标志,是不同层次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由自然物质的层次所决定,人类大体上要经历三个由浅入深的大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就是:对生命物质的认识与改造阶段对化学物质的认识与改造阶段对物理物质的认识与改造阶段。可以把它们简称为人类发展的生物文明阶段、化学文明阶段和物理文明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初级与高级两个小阶段:在初级阶段,人类的活动主要是对天然存在的某类物质形态(层次)的采集和利用;而在高级阶段,人类则能够生产该类物质,这时人类的活动主要是人工生产和利用该类物质形态。这样一来,三个大阶段又可分为六个小阶段或小时代。具体地说就是:天然生物时代与人工生物时代、天然化学时代与人工化学时代、天然物理时代与人工物理时代。当我们把上述文明演进线索与通常讲的采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相对照时,就可发现:采猎时代实际上就是天然生物时代(采集、渔猎天然存在的动植物),农业时代实际上就是人工生物时代(人工种植植物和养殖动物),工业时代实际上就是天然化学时代(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而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文明时代,理应是人工化学时代,即“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时代(文明)”。由于

从大时代的划分来看,它与工业文明都属于化学文明阶段,因此,与工业文明相对应,又可以称它为“新工业文明”或“新工业时代”。

把工业化生产看做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资源的生产是有事实根据的。有资料显示:目前人类使用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源都来自于矿产资源(即化学资源)。但是,这也进一步决定了工业化生产的历史局限性:在能源上,工业化生产离不开化学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在原材料上,工业化生产离不开各种化学矿物质。正是工业化生产的这种局限性决定了它的危机。第一,工业社会的主导能源是化学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不论是畜力、薪柴的生物能源还是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物理能源,都不是工业社会的主导能源。前者作为农业社会的主导能源已失去在工业社会的主导地位,而后者作为新能源尚不可能成为工业社会的主导能源。在工业社会里,我们既不可能向后倒退把生物能源再次转变为主导能源,也不可能在工业化生产的框架内就把物理能源转变为主导能源。第二,化学能源的本质决定了它的局限性: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发展,储藏量有限的化学能源必然出现短缺和枯竭;化学能源的使用必然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第三,化学能源的上述局限性必定进一步引发工业生产方式的全面危机,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结局。其实,关于工业化发展的资源环境局限及其根源,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就在《增长的极限》中作了深刻阐述。

三、全球能源发展的历史新趋势

面对工业能源日益短缺、匮乏形成的危机,人类的出路在哪里?能源演进的规律告诉我们,发生短缺和匮乏的能源只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能源,而不是所有形态的能源。面对工业能源危机,人类必须开发、利用比化学能源层次更深的新能源,并使之逐步转变为新的主导能源,才能最终走出困境。这是当代能源开发的根本方向。

比化学能源层次更深的新能源是什么?就是物理能源。所以,物理能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向主导能源的转化,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次能源的物理能源,主要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电能、氢能虽是物理能源,但属二次能源)。风能本质上是太阳能,而太阳能本质上是核能,水能则是引力能,所以,这些能源归根结底是起因于原子核及其更深层次的物质运动,是比分子所具有的化学能源更深层次的物理能源。与化学能源相比,物理能源具有许多优点。其一,物理能源开发潜力巨大。从某种意义上讲,物理能源几乎是无限的,这是化学能源根本无法比拟的。所以,物理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彻底解决化学能源所面临的能源短缺困境。其二,物理能源是清洁能源,只要使用得当,不会形成环境污染,这就克服了使用化学能源所不可避免带来的环境问题。其三,物理能源的使用具有无可限量的前途,它的使用范围和方式都是化学能源所无法企及的,最终必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质的飞跃。起初,开发物理能源主要是为了替代日益匮乏的化学能源,但这决不等于说物理能源的作用范围和方式与化学能源是相同的。我们都知道,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初期对煤炭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替代日益匮乏的薪柴来冶炼钢铁。但随后煤炭逐步上升为主导能源并广泛作为机械动力的燃料,为火车、轮船的发明及以后的火力发电奠定了基础,而这些作用都是薪柴所根本不具备的。同样道理,物理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开拓出比化学能源更大的用能范围和更多的用能方式,这甚至是我们在今天尚难以想像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18世纪产业革命初期不发生薪柴匮乏,煤炭的开发利用也是必然的,否则就不会有冶金业和制造业等工业化支柱产业的发展,更不可能出现火车、轮船、电力等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样看来,即使今天化学能源不发生匮乏,人类也将积极开发和利用物理能源从而创造出更高级的生产力。这是因为,在不同的主导能源的背后,是人类文明的不同发展阶段:以薪柴作为主导能源的只能是农业文明,以化学能源作为主导能源的只能是工业文明,而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必然把物理能源作为主导能源。所以,对物理能源的开发利用及其对化学能源的逐步取代,体现了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方向。

主导能源从化学能源转变为物理能源,这是一场新能源革命,是当代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物理能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必然性,积极实施新能源发展战略,物理能源就会逐步成长为新的主导能源,彻底化解化学能源所带来的危机和困境,为开拓新工业化生产方式和新工业文明做出重要的贡献。

四、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抉择

从宏观上确立了解决能源问题的基本原则,就能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确定中国的能源战略。在这中间,以下两个因素是我们必须考虑的。

第一,需要考虑当代全球能源发展的根本趋势和大方向。中国的能源问题不是孤立的,彻底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必须顾及到它的全球性和历史性特征。目前,从全球能源发展的大趋势看,这是一个传统能源发生短缺和危机的时代,也是一个新旧主导能源转型的时代。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在电力发展中,新能源电力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传统能源。另外,据世界能源组织预测,到2050年,非矿物新能源在全球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达到50%。若按此速率发展,到2l世纪末,非矿物新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超过80%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说,21世纪将是人类社会主导能源从矿物能源向非矿物能源转型的时代。非矿物能源包括的具体种类虽然不少,但主要是物理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太空能源等。因此,准确地说,21世纪将是人类社会的主导能源从化学(矿物)能源向物理能源推进和转型的时代。弄清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将确定我国解决能源问题、选择能源发展战略的根本方向。

第二,需要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的能源现状是:(1)能源消耗的总量巨大。据2004年统计,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费量很低,如中国人均消费的原油仅为美国的1/16。(2)中国今后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源将有巨大的增长。据统计,1990年,中国耗用世界能源产量的8%,2001年上升为10%,2004年达到11%,预计2025年将超过14%,2050年将达到18%-20%,与美国持平。(3)需求的迅速增长,将使供需矛盾日益尖锐。(4)能源结构不合理,优质燃料短缺,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突破。(5)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6)环境影响突出。(7)新能源开发落后,所占比例极低。如2003年核电只占总发电量的1.4%,风电则仅占0.11%。中国的能源发展目标是:(1)必须确保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能源需求。(2)建立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

供应体系和保障体系。(3)优化能源结构,克服环境影响。(4)保持能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从中国的能源现状出发,达到中国的能源发展目标,这是制定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必须考虑的问题和必须遵循的思路。

篇(8)

一、新能源开发应用现状

(一)地下能利用

沈阳市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含水层厚度较大,导水能力强。地下水水质属于中型水,水质相对较好。地下水温变化较小,经多年多次测试,地下水温在9-15℃,绝大多数为12-14℃,且不受季节变化影响。而且目前地下水位呈缓慢上升趋势。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市累计已有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项目551项、应用面积已达到4019.18万平方米。

沈阳市现有供热面积1.58亿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供热面积为4000多万平方米,其余为民用建筑。沈阳市每年公建和住宅的竣工量都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沈阳市通过推广再生水源热泵与集中供热联供项目,可以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多能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节约运行成本,改善大气质量。这一项目的启动,使沈阳市同时拥有三种形式的地源热泵,即地下水源、土壤源和再生水源热泵热泵。从而在全市范围内,不同区域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使用不同形式的地源热泵。

(二)风能

通过收集整理沈阳地区7个常规气象台站49A风速资料以及沈阳北部地区10个加密测风站资料,分析沈阳地区风能时空演变规律与特点,风速与海拔高度、发电量的密切关系等。在总结十几年来康平、法库两县风力发电工作实践经验,结果表明:沈阳北部的康平、法库两县为沈阳市乃至辽宁省风能资源丰富区;区域内海拔130M以上的低山丘陵,经前期测风,轮毂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0M/S以上,具有开发大型风电场的可行性;在开阔的丘陵山地,高度每增高10M,风速将增加0.3M/S。因此,在设计制作风机时应根据风电场所在地的海拔高度,适当加高机身并增大单机发电量,以期充分利用沈阳地区有限的风能资源。

2009年,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沈阳风能的业绩仍然持续增长,纳税额达1.4亿元人民币。沈阳工大、沈阳华创风能有限责任公司、沈阳远大集团及通用电气能源(沈阳)有限公司、沈阳瑞祥风能有限公司等1500KW/70M/77M风机先后研制和部分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但没有形成优势产业。

(三)太阳能

作为东北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沈阳市拥有众多的太阳能设备制造企业。沈阳市天佑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管清洗风干数控生产线、自动热管式真空管法兰口成型机床、简约型玻璃管内管清洗机等设备是太阳能光热行业的著名企业。爱发科中北真空(沈阳)有限公司生产各种真空炉,真空感应熔炼炉,真空烧结炉,真空钎焊炉,真空热处理炉,高压气淬炉,真空油气淬炉,连续真空炉等系列产品为太阳能非晶硅生产提供了各种关键设备。沈阳汉锋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拥有标准化空调、净化厂房,并设有工艺技术及过程设备装备研究所,非晶硅和CIGS太阳能薄膜式光伏板生产线设备研发、装配车间,是一座研发和生产功能齐全的工厂可生产非晶硅及CIGS薄膜电池。

目前,沈阳市太阳能利用主要是光热利用,在工厂、医院等公共建筑安装的太阳能集热板约80万平方米,普及率约5%。完成了一批新能源的应用示范,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路灯、交通信号灯等一批新能源的示范项目。沈阳工程学院科技园太阳能研发中心大厦100KW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四)生物质发电

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填埋沼气发电项目规划规模为5MW,一期工程建设4×500KW沼气发电机组,投资2643万元。一期装机容量2兆瓦,年发电1300万千瓦时,目前已运行1兆瓦。按目前的装机容量,年发电可达1000多万千瓦时,能满足2.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该项目二期工程将在两年后建成,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600多万千瓦时,可供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场每日接纳处理沈河、和平、浑南、东陵部分、苏家屯和桃仙副城等6个城区生活垃圾1700吨。项目利用上述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计划动态投资近600万美元,年发电2600多万度,可供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

(五)依法推进节能降耗和新能源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沈阳市出台了《沈阳市节约能源条例》、《沈阳市建筑节能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管理办法》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列节能篇暂行办法》等地方法规。以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了《沈阳市节约技术政策大纲》和《沈阳市推荐节能技术目录》,引导全社会开展节约降耗工作。为促进沈阳市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市风电产业发展规范风电项目管理的若干意见》,并组织编制了《沈阳市风电产业发展规划》。为规范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及应用管理,了《沈阳市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应用管理办法》。为了确保燃气汽车的改装、加气站建设的顺利实施,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广使用燃气汽车的通告》。

二、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新能源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投资拉动效应;二是能源供给效应;三是技术进步效应。通过对沈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因素、政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由于受制于市场、成本、技术和政策激励等,沈阳新能源产业短期内仍无法担当起支撑经济增长的重任。

市场方面,新能源产业供给结构性有余而需求不足。长期以来,沈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新能源支持技术发展相对缓慢。除了风电和太阳能热水器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外,大多数新能源产业因开发利用成本高、资源分散、规模小,而缺乏竞争力。

成本方面,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及激励措施力度不够,激励角度存在偏差。支持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没有形成支持新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其他国家的已有经验来看,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政策激励方向主要集中于用户方面,旨在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能力,这经过理论论证和实践印证都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目前,沈阳新能源产业政策,各级政府通过补贴、投资等激励方式,对企业进行直接支持,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其账面收益。但这不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积极性,也不利于继续拓展市场。

技术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新能源技术进步提出更高需求。科技投入不足,研究成果转化缓慢,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偏重单项技术突破,而缺乏综合解决方案。新能源产业具体到实际应用,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总体而言,沈阳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新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促进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一)发挥优势,慎选产业发展方向

发展新能源产业,要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自然资源和技术比较优势,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慎重选择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考虑沈阳新能源资源赋存、基础、技术、人才储备等发展条件,合理选择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力争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起步期,抓住机会,乘势而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应主要集中在大容量风能发电技术与装备、煤高效改质技术及其应用、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与装备、太阳能利用技术与装备、先进核能技术与装备。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对于新能源这样发展时间不长、技术和市场环境等还有待完善的新兴产业来说,理智的发展尤其重要。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要设置技术壁垒、环保标准等行业门槛,引导新能源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10年,全球替代能源市场的产值将达到625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产业应当因地制宜。沈阳的优势之一就是发展新能源设备的制造业。为此,沈阳要增加研发投入,搞好软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在重大能源设备上有所突破。要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分工中,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如在风能产业链中,除了风电场运营与风机制造外,风机零部件制造同样蕴含机会。太阳能的产业链更加复杂,从金属硅到原生多晶硅的制造、硅片切割、光伏组件、光伏电池,到电池组应用,以及第二代薄膜电池的超白玻璃制造、镀膜等,整个产业可以容纳众多企业。

在产业布局方面,鼓励、引导重大新能源产业项目到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投资发展,并筹划建立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大力引进太阳能装备和风力发电项目入驻;在土地规划方面,土地指标将优先保障新能源产业发展;在专项资金方面,规划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对光伏光电、风电制造等重大新能源项目的技术改造、自主研发进行优先补助,安排适量财政资金用于重大项目的贷款贴息。

(三)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支持力度

在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政策引导的责任,理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关的行业标准、治理监管、金融服务、技术平台、补贴扶持、市场培育、消费转型等各种关系,最大限度地支持其发展和规避商业机构的经营风险。政府应设立发展新能源专项资金,根据发展需要和省财力状况确定资金规模。同时,要运用税收政策对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支持,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对设备制造等给予适当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建立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如采取优惠的固定电价收购新能源发电量,实行新能源强制性市场配额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实行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采取产品补贴和用户补助结合的扶持政策等,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市场拉动。市财政也要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新能源发展。

参考文献

[1]2004年七大行业的发展趋势[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04,(03).

[2]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首超美国居世界第一[J].工具技术,2010,(04).

[3]闫晓梅.我国风电产业投融资战略选择[J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05).

[4]颜秀焕.厦门开发利用太阳能与风能的可行性分析[J].福 建建筑, 2004,(04).

篇(9)

一、新能源开发应用现状

(一)地下能利用

沈阳市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含水层厚度较大,导水能力强。地下水水质属于中型水,水质相对较好。地下水温变化较小,经多年多次测试,地下水温在9-15℃,绝大多数为12-14℃,且不受季节变化影响。而且目前地下水位呈缓慢上升趋势。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市累计已有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项目551项、应用面积已达到4019.18万平方米。

沈阳市现有供热面积1.58亿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供热面积为4000多万平方米,其余为民用建筑。沈阳市每年公建和住宅的竣工量都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沈阳市通过推广再生水源热泵与集中供热联供项目,可以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多能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节约运行成本,改善大气质量。这一项目的启动,使沈阳市同时拥有三种形式的地源热泵,即地下水源、土壤源和再生水源热泵热泵。从而在全市范围内,不同区域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使用不同形式的地源热泵。

(二)风能

通过收集整理沈阳地区7个常规气象台站49A风速资料以及沈阳北部地区10个加密测风站资料,分析沈阳地区风能时空演变规律与特点,风速与海拔高度、发电量的密切关系等。在总结十几年来康平、法库两县风力发电工作实践经验,结果表明:沈阳北部的康平、法库两县为沈阳市乃至辽宁省风能资源丰富区;区域内海拔130M以上的低山丘陵,经前期测风,轮毂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0M/S以上,具有开发大型风电场的可行性;在开阔的丘陵山地,高度每增高10M,风速将增加0.3M/S。因此,在设计制作风机时应根据风电场所在地的海拔高度,适当加高机身并增大单机发电量,以期充分利用沈阳地区有限的风能资源。

2009年,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沈阳风能的业绩仍然持续增长,纳税额达1.4亿元人民币。沈阳工大、沈阳华创风能有限责任公司、沈阳远大集团及通用电气能源(沈阳)有限公司、沈阳瑞祥风能有限公司等1500KW/70M/77M风机先后研制和部分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但没有形成优势产业。

(三)太阳能

作为东北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沈阳市拥有众多的太阳能设备制造企业。沈阳市天佑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管清洗风干数控生产线、自动热管式真空管法兰口成型机床、简约型玻璃管内管清洗机等设备是太阳能光热行业的著名企业。爱发科中北真空(沈阳)有限公司生产各种真空炉,真空感应熔炼炉,真空烧结炉,真空钎焊炉,真空热处理炉,高压气淬炉,真空油气淬炉,连续真空炉等系列产品为太阳能非晶硅生产提供了各种关键设备。沈阳汉锋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拥有标准化空调、净化厂房,并设有工艺技术及过程设备装备研究所,非晶硅和CIGS太阳能薄膜式光伏板生产线设备研发、装配车间,是一座研发和生产功能齐全的工厂可生产非晶硅及CIGS薄膜电池。

目前,沈阳市太阳能利用主要是光热利用,在工厂、医院等公共建筑安装的太阳能集热板约80万平方米,普及率约5%。完成了一批新能源的应用示范,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路灯、交通信号灯等一批新能源的示范项目。沈阳工程学院科技园太阳能研发中心大厦100KW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四)生物质发电

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填埋沼气发电项目规划规模为5MW,一期工程建设4×500KW沼气发电机组,投资2643万元。一期装机容量2兆瓦,年发电1300万千瓦时,目前已运行1兆瓦。按目前的装机容量,年发电可达1000多万千瓦时,能满足2.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该项目二期工程将在两年后建成,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600多万千瓦时,可供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场每日接纳处理沈河、和平、浑南、东陵部分、苏家屯和桃仙副城等6个城区生活垃圾1700吨。项目利用上述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计划动态投资近600万美元,年发电2600多万度,可供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

(五)依法推进节能降耗和新能源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沈阳市出台了《沈阳市节约能源条例》、《沈阳市建筑节能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管理办法》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列节能篇暂行办法》等地方法规。以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了《沈阳市节约技术政策大纲》和《沈阳市推荐节能技术目录》,引导全社会开展节约降耗工作。为促进沈阳市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市风电产业发展规范风电项目管理的若干意见》,并组织编制了《沈阳市风电产业发展规划》。为规范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及应用管理,了《沈阳市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应用管理办法》。为了确保燃气汽车的改装、加气站建设的顺利实施,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广使用燃气汽车的通告》。

二、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新能源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投资拉动效应;二是能源供给效应;三是技术进步效应。通过对沈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因素、政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由于受制于市场、成本、技术和政策激励等,沈阳新能源产业短期内仍无法担当起支撑经济增长的重任。

市场方面,新能源产业供给结构性有余而需求不足。长期以来,沈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新能源支持技术发展相对缓慢。除了风电和太阳能热水器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外,大多数新能源产业因开发利用成本高、资源分散、规模小,而缺乏竞争力。

成本方面,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及激励措施力度不够,激励角度存在偏差。支持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没有形成支持新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其他国家的已有经验来看,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政策激励方向主要集中于用户方面,旨在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能力,这经过理论论证和实践印证都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目前,沈阳新能源产业政策,各级政府通过补贴、投资等激励方式,对企业进行直接支持,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其账面收益。但这不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积极性,也不利于继续拓展市场。

技术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新能源技术进步提出更高需求。科技投入不足,研究成果转化缓慢,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偏重单项技术突破,而缺乏综合解决方案。新能源产业具体到实际应用,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总体而言,沈阳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新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促进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一)发挥优势,慎选产业发展方向

发展新能源产业,要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自然资源和技术比较优势,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慎重选择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考虑沈阳新能源资源赋存、基础、技术、人才储备等发展条件,合理选择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力争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起步期,抓住机会,乘势而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应主要集中在大容量风能发电技术与装备、煤高效改质技术及其应用、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与装备、太阳能利用技术与装备、先进核能技术与装备。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对于新能源这样发展时间不长、技术和市场环境等还有待完善的新兴产业来说,理智的发展尤其重要。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要设置技术壁垒、环保标准等行业门槛,引导新能源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10年,全球替代能源市场的产值将达到625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产业应当因地制宜。沈阳的优势之一就是发展新能源设备的制造业。为此,沈阳要增加研发投入,搞好软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在重大能源设备上有所突破。要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分工中,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如在风能产业链中,除了风电场运营与风机制造外,风机零部件制造同样蕴含机会。太阳能的产业链更加复杂,从金属硅到原生多晶硅的制造、硅片切割、光伏组件、光伏电池,到电池组应用,以及第二代薄膜电池的超白玻璃制造、镀膜等,整个产业可以容纳众多企业。

在产业布局方面,鼓励、引导重大新能源产业项目到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投资发展,并筹划建立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大力引进太阳能装备和风力发电项目入驻;在土地规划方面,土地指标将优先保障新能源产业发展;在专项资金方面,规划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对光伏光电、风电制造等重大新能源项目的技术改造、自主研发进行优先补助,安排适量财政资金用于重大项目的贷款贴息。

(三)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支持力度

在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政策引导的责任,理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关的行业标准、治理监管、金融服务、技术平台、补贴扶持、市场培育、消费转型等各种关系,最大限度地支持其发展和规避商业机构的经营风险。政府应设立发展新能源专项资金,根据发展需要和省财力状况确定资金规模。同时,要运用税收政策对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支持,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对设备制造等给予适当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建立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如采取优惠的固定电价收购新能源发电量,实行新能源强制性市场配额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实行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采取产品补贴和用户补助结合的扶持政策等,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市场拉动。市财政也要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新能源发展。

参考文献:

[1]2004年七大行业的发展趋势[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04,(03).

[2]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首超美国居世界第一[J].工具技术,2010,(04).

[3]闫晓梅.我国风电产业投融资战略选择[J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05).

[4]颜秀焕.厦门开发利用太阳能与风能的可行性分析[J].福

建建筑, 2004,(04).

[5]周凤起.中国风能发展的形势和挑战[J].新材料产业, 2009,(08).

篇(10)

前言: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新能源,能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开发生态能源,促进了林业的持久发展。

1生态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概述

1.1生态能源

生态能源,主要是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能源为纽带,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形成生态良性循环,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型能源发展模式。[1]根据生态学、从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与平衡出发,逐渐建立起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经济系统工程。

1.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由于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因此需要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利用生态能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2.1能源开发利用现状

以广西省某农村地区进行分析。通过对当地能源开发与利用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发现:能源开发与利用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节能建设也得到了推广,如:煤气灶、沼气池、天阳能热水器、生柴灶等。有力的保护了当地的森林资源,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通过开发利用生态能源,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节省了劳动力资源,节省了大量的木材资源,逐渐建立起环境优美、生活富裕、实现了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目前,该地区推广煤气灶的农户已经达到60%以上,沼气用户也有3000多户,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已达6000多平方米,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户的木柴使用量,有效的保护了林业资源。

2.2开发利用生态能源的必要性

首先,有利于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农村农地面积较大,农作物秸秆数量多,但是对于秸秆的利用,除了用作一部分饲料或者肥料外,大部分都是直接在田间烧毁,或者放置不管自然腐烂,对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浪费。通过对农村生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秸秆能够更充分的被利用,不断转化为生态农业产品,提高了经济效益的同时,强化了生态能源开发与利用。其次,节约木材资源。以往电炊具和燃气灶等节约能源资源设施普及率很低,农户的木柴使用量非常大,严重破坏了林业的生态平衡,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山区植被破坏程度严重,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通过燃气灶等节能设施的推广,有效的节省了林业资源,减少了农户对林业环境与林业生态的破坏,自然灾害发生率也相对降低。因此,积极开发利用生态能源,对农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农村建设、生态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主要是由具体的地区对林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所决定的。一般主要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发展目标进行分析。

3.1社会目标

这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3]主要是强调林业能够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业产品,满足人类基本的生活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随着能源资源危机的加重,林业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主要担负着为人们提供生活、生产资料的任务,因此,要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

3.2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从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方面来林业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都影响着林产品的产出量,同时又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地实现途径,促进林业产品的持续产出,同时提高其产出量。目前来看,最可行的方式,就是实行生态补偿和国家扶持,才能真正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进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3.3生态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主要是指保持林业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重建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合理经营当前林业生态系统,保证林业生态系统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发展。其中保护无退化使用林地和生物多样是关键,不断提高森林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实现林业社会经济价值的基础,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4开发利用生态能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强化农村沼气作用

随着可持续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农村和生态农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虽然投入较少,但是获得了较大的产值,有效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了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农村沼气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起到了关键作用,有效促进了生态林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强对沼气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强化其作用。首先,各级政府及林业部分要采取一定的实际行动,逐渐落实农村沼气池建设,加强沼气相关理论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高人们对沼气的认识,主动使用沼气,解决生活能源使用问题。这对于减少木材使用量,保护林业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4]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农村整体面貌,提高房屋清洁度,改善生活环境,此外农产品的质量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对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4.2积极变革农能源使用方式

要想真正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就要积极保护森林植被,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对能源使用方式进行不断改革,充分利用生态能源,p少林业资源压力。首先,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建设沼气池,营造薪炭林,促进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其次,要积极推广煤气灶,太阳能热水器,电炊具等新的能源使用方式,进一步保护林业资源,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3建立健全相关政策

生态能源开发与利用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相关政策作为基本保障。首先,政府、林业等相关部门,要制定生态能源开发利用相关政策,采取多种有效方式促进生其次,要完善生态保护政策,加强对山地开发,木材使用的控制力度,优化林业资源配置,有力打击破坏林业资源的不良作风,做好林业发展规划,避免林业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4.4科学合理开发生态能源

合理开发生态能源,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5]首先,要合理规划生态能源相关设施建设,如小水电开发项目,要根据当地人文、自然环境以及生态发展特点,制定具体的开发方案,在不对林业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其次,要才有科学有效的开发措施,在生态能源开发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种策略办法,要保证既能够达到开发的目的和效果,又要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最小,始终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最后,合理开发退耕还林后的农田,把经济林与药材林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够保护耕地资源,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又能够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展。

4.5协调发展,强化服务职能

生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负责人的有效配合,要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工作系统,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效力,达到最终的发展目的。因此,各基层部门、领导,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提高业务素养,把能源开发利用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不断强化服务职能,提高技术水平,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认真做好监管工作。保证生态能源开发到位,利用充分。强化生态林业的建设,才能够真正促进林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5结论

综上所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减轻能源资源危及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有效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结合实际,提高生态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视度,并且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真正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军. 广西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2]楼成森. 浅谈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06:5+9.

[3]徐有琪,潘正良,陈德传,林敏莉. 浅述开发利用生态能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03:17+37.

[4]张振立,张执慧. 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01:1-2+42.

上一篇: 自然保护体系 下一篇: 电力工业的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