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区别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4 14:36: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区别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区别

篇(1)

1.史店乡基本概况

史店乡位于海原县城中南部,距县城7.5公里,中部干旱带,隶属中卫市海原县管辖。东、北以贾塘乡为毗邻;南以马万山顶;西以海城镇为界。全乡总土地面积22.1万亩。共管辖7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退耕还林(草)34598.6亩 ,涉及40个自然村。

2.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规模及取得成效

2.1自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草)以来,我乡在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史店乡广大职工通过不懈的努力,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任务34598.6亩,绿色通道816.4亩,据报道,截止2004年项目点已实施退耕还林工程34598.6亩,并筛选出了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树种以沙棘、山毛桃、榆树、山杏、棘柳、柠条等数种,年累计投资470万元。

2.2通过项目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植被覆盖率达到75%以上,主要体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以及增加木材储备、提高生存环境质量、带动社会就业、改善投资环境等经济社会效益方面。

3.项目点鼠害危害现状及造成损失

3.1鼠害危害现状

根据我县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鼠害监测情况,2008年鼢鼠发生面积13.8万亩,其中严重危害地段约占项目点所有退耕还林(草)地的50%左右,每亩有鼢鼠疙瘩180个,(数高的可达320个)平均有鼢鼠疙瘩达到260个,树苗受害率达到100%,枯死率达到70%以上,中度危害地段,鼢鼠疙瘩每亩也在260个左右。

3.2鼢鼠发生所造成的损失

(1)鼢鼠会造成草地退化。

鼢鼠在地下4-16cm之间活动,许多植物的根系基本上也集中在这一地层中,植物根系被破坏,如此多的疙瘩已经破坏了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使土壤无法正常保持水分,使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从而加速了草地退化。

(2)给当地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鼢鼠的持续危害,致使项目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建设成效难以巩固,经济损失巨大。一、草地生产力在鼢鼠的破坏下在逐渐下降,牧草供应量已无法满足家畜的需要,家畜出栏率明显下降;二、被鼢鼠啃食的林木无法正常速度生长,达不到国家要实现的退耕还林还草验收标准。从而不但给当地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总体实施造成了威胁。

4.鼢鼠的生物学习性及防治原则对策

4.1鼢鼠的生物学习性

鼢鼠又名地羊,当地群众俗称“瞎瞎”。主要分布在碾子沟、方庄、油坊院、芦子沟、及其周边的包庄、三留洼、史店、米湾、前川等行政村。春天时,鼢鼠便沿着植物的根系深度不断地挖掘洞通,把洞通所及之处的树苗幼根咬断,导致大片的植物枯死。鼢鼠的食性不但随季节不同而有区别,食量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同时还与活动的位置相关。例如,4-5月间,每天食量平均为250多克,又每天每只鼢鼠平均涌起的新土包3堆;9月间,每天食量平均为390克,其每日推出新土丘120多个,这说明鼢鼠在秋季不但吃的更多,而且活动也更加频繁。主要危害树种有山杏、沙棘等。

4.2防治原则与对策

4.2.1防治原则

(1)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持续控制,防控结合的原则。宣传普及鼠害防治基本知识,提高群众防护意识,加强日常监测,防控结合,控制鼠情危害与蔓延。

(2) 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预防和控制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

(3) 坚持快速反应,紧急处置,控灾减灾的原则。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财力储备,增强快速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出现新情况,快速反应,及时准确的处理。

(4) 坚持依法防治,职责明确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对预防、鼠情报告、控制和扑灭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及分级控制。对不同等级危害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方案。

(5)坚持依靠科技,综合防治的原则。依靠专家和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快生物防治、驱避剂等研究和应用步伐,开展无公害防治,从化学防治为主向生物防治为主转变。

4.2.2鼢鼠治理对策

(1) 预防措施

选择多个树种实行针阔混交、乔灌混交;加密鼠害厌食树种;造林前结合整地进行深翻;采用多效抗旱驱鼠剂对造林苗木进行蘸根。加密林木抚育,通过伐除鼠害木,树下深翻、除草、挖掘防鼠阻隔沟等措施,破坏鼢鼠洞道,降低其危害程度。

(2) 生物防治

一是实行封山禁牧,架设招鹰架,保护,招引天敌;二是推广使用鼠类不育剂。

(3) 物理防治

采取在重点地段投放碎玻璃片,树木根部埋死鼠或施放动物皮毛、烟油水、烟油子等办法驱鼠。

(4) 人工防治

采取发动群众和组建专业灭鼠队的办法,各村至少建一个专业捕鼠队,每个专业捕鼠队人员在30-40人,在防治区利用弓箭进行人工捕打。

(5) 化学防治

采用点种毒豆、施用生物毒素、灭鼠弹灭杀、磷化铝熏蒸、投放溴敌隆和杀鼠醚等化学药剂进行灭鼠。

5.小结

篇(2)

2.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规模及取得成效

2.1自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草)以来,我乡在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史店乡广大职工通过不懈的努力,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任务34598.6亩,绿色通道816.4亩,据报道,截止2004年项目点已实施退耕还林工程34598.6亩,并筛选出了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树种以沙棘、山毛桃、榆树、山杏、棘柳、柠条等数种,年累计投资470万元。

2.2通过项目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植被覆盖率达到75%以上,主要体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以及增加木材储备、提高生存环境质量、带动社会就业、改善投资环境等经济社会效益方面。

3.项目点鼠害危害现状及造成损失

3.1鼠害危害现状

根据我县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点鼠害监测情况,2008年鼢鼠发生面积13.8万亩,其中严重危害地段约占项目点所有退耕还林(草)地的50%左右,每亩有鼢鼠疙瘩180个,(数高的可达320个)平均有鼢鼠疙瘩达到260个,树苗受害率达到100%,枯死率达到70%以上,中度危害地段,鼢鼠疙瘩每亩也在260个左右。

3.2鼢鼠发生所造成的损失

(1)鼢鼠会造成草地退化。

鼢鼠在地下4-16cm之间活动,许多植物的根系基本上也集中在这一地层中,植物根系被破坏,如此多的疙瘩已经破坏了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使土壤无法正常保持水分,使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从而加速了草地退化。

(2)给当地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鼢鼠的持续危害,致使项目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建设成效难以巩固,经济损失巨大。

一、草地生产力在鼢鼠的破坏下在逐渐下降,牧草供应量已无法满足家畜的需要,家畜出栏率明显下降;

二、被鼢鼠啃食的林木无法正常速度生长,达不到国家要实现的退耕还林还草验收标准。从而不但给当地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总体实施造成了威胁。

4.鼢鼠的生物学习性及防治原则对策

4.1鼢鼠的生物学习性

鼢鼠又名地羊,当地群众俗称“瞎瞎”。主要分布在碾子沟、方庄、油坊院、芦子沟、及其周边的包庄、三留洼、史店、米湾、前川等行政村。春天时,鼢鼠便沿着植物的根系深度不断地挖掘洞通,把洞通所及之处的树苗幼根咬断,导致大片的植物枯死。鼢鼠的食性不但随季节不同而有区别,食量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同时还与活动的位置相关。例如,4-5月间,每天食量平均为250多克,又每天每只鼢鼠平均涌起的新土包3堆;9月间,每天食量平均为390克,其每日推出新土丘120多个,这说明鼢鼠在秋季不但吃的更多,而且活动也更加频繁。主要危害树种有山杏、沙棘等。

4.2防治原则与对策

4.2.1防治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持续控制,防控结合的原则。宣传普及鼠害防治基本知识,提高群众防护意识,加强日常监测,防控结合,控制鼠情危害与蔓延。

(2)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预防和控制工作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

(3)坚持快速反应,紧急处置,控灾减灾的原则。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财力储备,增强快速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出现新情况,快速反应,及时准确的处理。

(4)坚持依法防治,职责明确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对预防、鼠情报告、控制和扑灭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及分级控制。对不同等级危害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方案。

(5)坚持依靠科技,综合防治的原则。依靠专家和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快生物防治、驱避剂等研究和应用步伐,开展无公害防治,从化学防治为主向生物防治为主转变。

4.2.2鼢鼠治理对策

(1)预防措施

选择多个树种实行针阔混交、乔灌混交;加密鼠害厌食树种;造林前结合整地进行深翻;采用多效抗旱驱鼠剂对造林苗木进行蘸根。加密林木抚育,通过伐除鼠害木,树下深翻、除草、挖掘防鼠阻隔沟等措施,破坏鼢鼠洞道,降低其危害程度。

(2)生物防治

一是实行封山禁牧,架设招鹰架,保护,招引天敌;二是推广使用鼠类不育剂。

(3)物理防治

采取在重点地段投放碎玻璃片,树木根部埋死鼠或施放动物皮毛、烟油水、烟油子等办法驱鼠。

(4)人工防治

采取发动群众和组建专业灭鼠队的办法,各村至少建一个专业捕鼠队,每个专业捕鼠队人员在30-40人,在防治区利用弓箭进行人工捕打。

(5)化学防治

采用点种毒豆、施用生物毒素、灭鼠弹灭杀、磷化铝熏蒸、投放溴敌隆和杀鼠醚等化学药剂进行灭鼠。

5.小结

篇(3)

设施园艺是在温棚人工保护环境下进行园艺植物栽培的一种特殊生产方式,这是一种特殊人工生态系统。它与露地栽培园艺植物的环境有明显的区别,栽培技术也大不相同,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为冬季蔬菜果品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北方地区全年能够进行蔬菜、果品生产和供应,同时也为害虫的周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随着设施园艺的迅速发展病虫害的种类不断增加,危害程度也更加严重。设施园艺害虫的发生有如下特点:

1.环境脆弱

设施园艺是封闭人工生态系统,由于它的组分单一,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不够丰富,几乎没有自控能力,外来有害生物一旦传入极易成灾。

2.栽培方式特殊

温棚栽培蔬菜和果树是反季节的生产方式,它打破了害虫发生的正常规律,为冬季不能在露天越冬的南方种类,或有休眠越冬习性的害虫全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危害加剧。

3.害虫特殊

温棚发生的多为常发性刺吸类害虫,其个体小,生活史短,无明显休眠越冬习性,繁殖快,数量大,危害严重。

4.害虫种类少

温棚栽培的蔬菜果树有三个特点,一是品种单一,二是反季节生产,三是环境可控,因此,害虫的种类较少,对害虫的防治较为有利。

5.环境可控性强

温棚的温湿度、光照、通风、土壤、水肥、栽培方式、栽培的蔬菜果树品种均可控制,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设施园艺害虫防治的对策

设施园艺害虫防治应遵循害虫防治的基本原理,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治虫方针,严格检疫,选栽抗虫品种,强化栽培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科学利用化学防治等错措施。

1.选用无虫优质苗种

播种前对种子、插条、接穗等进行严格检查,及时采用药剂拌种浸种,或温汤浸种等方法消毒,确保种苗不带病虫。

2.巧用生态调控

利用温棚环境条件可控的有利条件,创造一个有利于园艺植物生长,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减少害虫的危害。如采用防虫网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穴盘育苗技术,栽植前暴晒或药剂处理土壤,合理密植、通风透光,棚膜选用透光好的无滴膜或除雾膜,轮作倒茬、高畦栽培、滴灌等技术。

3.实施人工物理防治

应用防虫网、地膜、容器栽培阻隔害虫侵入,或扩散蔓延。利用害虫的趋性,如用黄板、蓝板、食物、气味、灯光等诱杀,或银灰膜驱蚜等。

4.积极消灭虫源

篇(4)

2013年8月6日,笔者来到北京市通州区国际种业园区内调查时发现,玉米地里出现“双抢”现象,即两种虫子抢吃一株玉米,两头虫子抢啃一个玉米棒,32.5%的植株被害(以危害叶片为主,茎秆与玉米棒被害率不到10%),有虫株率10%,百株幼虫量15头。其中:玉米螟危害株率25%,有虫株率7.5%,百株幼虫量7.5头,虫龄3~5龄;棉铃虫危害株率10%,有虫株率5%,百株幼虫量7.5头,虫龄3~5龄。调查时,5月14日和15日播种的玉米正处于灌浆至蜡熟期,6月14日播种的玉米正处于大喇叭期。

1 玉米螟与棉铃虫发生规律的区别

玉米螟与棉铃虫虽然都属鳞翅目害虫,且都具有趋光性、钻蛀性、转移性危害等共性,但也存在很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

1.1 昆虫分类不同

玉米螟Pyrausta nubilalis (Hubern)为螟蛾科害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为夜蛾科害虫。

1.2 虫态不同

1.2.1 成虫

玉米螟成虫褐色,雄蛾体长10~13 mm,翅展20~30 mm,体背黄褐色,腹末较瘦尖,触角丝状,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之间有两条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肥胖。棉铃虫成虫体长4~18 mm,翅展30~38 mm,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环纹及肾形纹,肾缢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

1.2.2 卵

玉米螟的卵扁平椭圆形,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一个雌蛾可产卵10~20块、350~700粒,呈鱼鳞状排列,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为幼虫头部,称黑头期)。棉铃虫卵散产,一头雌蛾一生可产卵500~1 000粒,最高可达2 700粒,卵多产在叶背面,也有产在正面、顶芯、叶柄、嫩茎上或杂草等其他植物上,卵约0.5 mm,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

1.2.3 幼虫

玉米螟老熟幼虫体长25 mm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棉铃虫老熟幼虫体长30~42 mm,体色变化很大,由淡绿、淡红至黑褐色,头部黄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两根前胸侧毛边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体表布满小刺,其底部较大,因其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1.2.4 蛹

玉米螟蛹长15~18 mm,黄褐色,长纺锤形,尾端有刺毛5~8根。棉铃虫蛹长17~21 mm,黄褐色,腹部第5节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

1.3 发生世代不同

玉米螟的发生世代随纬度而有显著的差异:在中国,北纬45°以北发生1代,45°~40°发生2代,40°~30°发生3代,30°~25°发生4代,25°~20°发生5~6代。海拔越高,发生代数越少。在四川省一年发生2~4代,温度高、海拔低,发生代数较多。棉铃虫发生的世代因年份、地区而异,在山东省莱州市每年发生4代,9月下旬幼虫陆续下树入土,在玉米秸秆附近或杂草下5~10 cm深的土中化蛹越冬,立春气温回升至15 ℃以上时开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出现第1代在6月中下旬,第2代在7月中下旬,第3代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到10月上旬尚有棉铃虫出现。在黄河流域棉区一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棉区一年发生4~5代,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第1代主要在麦田危害,第2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顶尖,第3、4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的蕾、花、铃,造成受害的蕾、花、铃大量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第4、5代幼虫除危害棉花外,有时还会成为玉米、花生、豆类、蔬菜和果树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在华南地区每年发生6代,以蛹在寄主根际附近土中越冬。翌年春季陆续羽化并产卵。第1代多在番茄、豌豆等作物上为害,第2代以后在田间有世代重叠现象。

1.4 分布范围不同

玉米螟主要分布于亚洲(温、热带)、澳州、大洋洲克罗尼西,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北京、东北、河北、河南、四川、广西等地。棉铃虫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

1.5 寄主范围不同

玉米螟主要是取食玉米,各地的春、夏、秋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尤以夏播玉米受害最重,玉米螟除危害玉米外,还危害棉花、高粱等作物。棉铃虫的寄主植物多达20多科200余种,是一种典型的杂食性害虫。

1.6 取食部位不同

玉米螟3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的玉米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有时蛀入顶部穗轴内危害,4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末代玉米螟可在玉米秸秆基部查到大量老熟幼虫。棉铃虫在玉米上主要取食花丝、幼嫩的籽料和穗轴。

1.7 危害症状不同

玉米螟幼虫蛀穿玉米心叶展开后,即呈现许多横排小虫孔,4龄以后,大部分幼虫钻入茎秆进行危害。棉铃虫危害玉米叶片时,自叶缘向内取食,有时可将叶片吃光,只剩主脉和叶柄;危害穗轴时,可将穗轴啃食一条深沟,并残留一排粪便。

1.8 气候影响因素不同

玉米螟对湿度比较敏感,即多雨高湿常常是虫害大发生的条件;卵期干旱,玉米叶片卷曲,卵块易从叶背面脱落而死亡。棉铃虫在秋春季,气温的变化直接影响棉铃虫的越冬基数和存活率。9-10月温度偏高,气温下降慢,次年春季气温稳定回升,棉铃虫的越冬基数大、成活率高,易造成棉铃虫的大发生。冬季气候变暖,有利于棉铃虫的越冬。

1.9 越冬的虫态与场所不同

玉米螟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内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秆中越冬。棉铃虫在苗木附近或杂草下5~10 cm深的土中化蛹越冬。

1.10 产卵部位不同

玉米螟的卵多产在50 cm以上植株上,以叶片背面、中脉附近较多。棉铃虫成虫喜欢在玉米喇叭口栖息和产卵。

2 防治对策

为了促进玉米种子科研基地实现“五保”(保障各项植保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保护自然天敌,保住优良品种的特性,保证玉米免受病虫危害,保持世界一流的种子科研基地),为此,在防治玉米螟和棉铃虫时,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2.1 农业防治

2.1.1 秋耕冬灌,压低虫口基数

秋季对玉米螟和棉铃虫危害重的农田进行秋耕冬灌和破除田埂,破坏越冬场所,可收到提高越冬死亡率,压低越冬虫口基数,减少第一生量的效果。

2.1.2 摘除卵叶,降低虫口密度

针对玉米螟具有集中产卵的习性,可结合整枝,摘除卵叶,并带到田外销毁,可达到降低虫口密度的效果。

2.1.3 人工捉虫,减少害虫种群数量

在除虫过程中,对于“漏网”的玉米螟和棉铃虫(老熟幼虫),可采取人工捕捉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害虫种群数量之目的。

2.2 物理防治

针对玉米螟和棉铃虫成虫具有趋光的生物学特性,可安置高压汞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使幼仔(卵)胎死腹中。

2.3 生物防治

篇(5)

水稻作为一种人们非常喜爱的主食,经常出现在大家的餐桌上。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深受爱戴。水稻产量的多少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市场价格和供给,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由于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产生,使得生态气候逐渐温暖,越来越适宜害虫的生存。不同的种植方式、方法和对病虫害预防、控制手段的不当也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农业部《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要求坚持农药减量与保产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生产与生态统筹,节本与增效兼顾。

一、影响水稻产量的病虫害发生因素

工业生产导致环境污染,从而引发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适宜的温度是很多生物生长繁育的条件。危害水稻等农作物的害虫也在其中,在温暖的大环境里,它们的繁殖速率提高,生长速度加快。适宜的温度也促生了很多细菌病菌的生长,于是它们共同影响着水稻的产量。

二、病虫害的种类

病害有好多种,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纹枯病、稻曲病、水稻稻瘟病、恶苗病、绵腐病等。虫害类型又以稻飞虱、稻三化螟、稻卷叶螟等尤为显著。

三、水稻病虫害的防治现状

(一)轻病害重虫害

相比较虫害发病的明显特征,水稻病害的防治往往会被忽略,例如由灰飞虱隐藏在苗株根部所引起的条纹叶枯病。如果在前期被发现积极防治就不会出现由局部扩散到全部的条纹叶枯病。

(二)重后期轻前期

许多水稻病害的防治如果在前期被发现防治,就不会导致后期虫子生长虫龄不齐、虫子品种多样,造成不好根除的局面。许多农民认为前期有分蘖,可以不用防虫,但是事实却是截然相反。

(三)轻综合防治,重视药剂

由于缺乏综合全面的考虑,很多种植户没有想到在育苗时就可以选择抗病的品种,种植时采用宽株窄距的方式来防治后期出现的稻纹枯病,农户们大都只是在水稻生病时用农药围追堵截杀死的病虫害。其实完全可以从育苗、种植方式还有延缓种植期等方面来防治。

(四)重防治日期,轻药种选择

农户们一般都是在植保部门下达的防虫时间内进行防治,然而对于防治药品的选择却疏忽大意。由于农药品种的多样性,杀虫治病效果存在差异,农户相对缺乏专业知识,农户自主选择的产品不一定具有同等的效力,这样一来防治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三、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普遍有以下几种

对于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还是遵循防为主,治为辅助的方式,从育种到施肥、浇水等合理选择安排。出现问题时用物理配合生物、化学等方法共同的防治。

(一)苗株品种的选择

在水稻育种的初期需要选择适应性强一些、抗病性也强而且高产的品种来种植,例如一些深两优5814、广八优165等抗稻褐飞虱病的品种,抗水稻瘟病的汕优94-4,穗丰占681对于预防白叶枯病也有很好的效果。播种前将所有种子在农药或者温水里泡一泡,能预防某些病菌对水稻的传染。

(二)水稻科学施肥

稻田里的施肥需要注意有机肥、无机肥合理配比,并且与氮磷钾合理搭配,配合测土配方施肥,满足水稻对于养分的需求。还要注意某些含氮量高的肥效,对于某些病虫害发生率会有增加,只有合理搭配施肥才能让水稻生长态势良好。

(三)水分合理灌溉

采用不同的灌溉方法:调节田间的气候。例如水稻各个时期所需的水分不同,可以用薄露灌溉或者干湿交替灌溉方法。

(四)绿色防控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用自然天敌的控害技术:利用寄生蜂还有寄生蝇来干扰害虫种群,对其进行抑制。还可以用信息干扰素,干扰害虫,降低繁殖率。生物防治没有环境污染,选择性较高,对于病虫害防治有长久作用效果。一般30天内,不打农药,培育天敌的繁殖,过了30天,可以适度喷洒。还可以采取稻鸭共存的饲养方式,在水稻分蘖非常旺盛的时候,每667亩可以放养15天大的小鸭子15只,通过鸭子在田间的飞行采食来抑制稻飞虱,而且还可以给稻田除草。

(五)绿色防控物理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方法是区别于化学防治方法,利用一些光谱来消灭趋光性的昆虫,通过改变温度、通过一些电流产品,破坏害虫的生存环境来进行灭虫。在种子播种前,用热力学的办法把里面的病菌清除。

(六)科学用药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就是通过农药等化学类药剂对于病虫害进行剿杀。优点是作用快,效果好,但是使用不合理很容易使病虫产生抗药性,所以需掌握药量。缺点是不可以阻断病虫的繁殖。

1.对于水稻病虫害农药的喷洒无疑是最快速的方法,然而方法不当很容易引起病虫害抗药性的增加,所以要想农药既能够发挥作用,又不至于产生副作用,就必须合理配伍。首先施药时间要和植保部建议的时间相同,最好能做到专业化统防统治;其次要遵循能一起杀绝不单独杀的原则,这样药物可以达到最大化利用率。施药时还需要弄清楚症状,好对症下药,所谓对症下药有奇效。

2.如果天敌可以解决的,最好不要用药物。而且还可以选用既能杀死害虫,同时还可以保护天敌的药物,这样可以一举两得。

篇(6)

中图分类号 S4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134-02

1 高原鼹鼠的生物学特性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在动物学分类中,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Hymenoptera(Myospalaxbaileyi)]仓鼠科(Cricetidae.)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 Lilljeborg)。体长160~235 mm,体重173~490 g,吻短,眼小,耳壳退化为环绕耳孔的皮褶,不突出于被毛外。尾短,其长度超过后足长,并覆以浓密的短毛。四肢较短粗,前后足覆以短毛。前足掌后部具毛,前部和指无毛,后足掌无毛。前足的2~4指爪发达。后足趾爪显然小而短。高原鼢鼠上门齿向下垂直,不突出鼻骨前缘,上下门齿4颗,凿状且特别粗大[1-2]。

高原鼢鼠雌雄异穴,化隆县1年发生1代,怀孕率达80%,4―5月为产仔期,每只雌鼠产1~5只,多数为2~3只,最高可产7~9只,幼鼠当年分窝,第2年春季又可产仔,具有食性杂、食量大、繁殖率高、适应性和流窜性强等特点。鼢鼠常在地下生活,在干旱季节和当年生幼鼠分窝时有在地表活动取食习性。因常年营地生活,天敌少,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2 发生及防治情况

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林业有害生物之一,也是青海省主要防控的林业有害生物之一。化隆县现有林地面积143 830.34 hm2,每年发生鼠害的面积在6 666.0~8 666.6 hm2之间,对全县生态建设造成了巨大威胁。

2005年以前,化隆县高原鼢鼠防控工作以化学药物防治为主,人工捕杀为辅;2006―2007年,在保护和利用天敌的前提下,采用人工捕杀与大隆、溴敌隆药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控,效果良好,同时也对生态产生了破坏;从2009年开始,化隆县鼠害严重发生,为达到鼠害防治和生态保护兼顾的目的,加大了无公害防治力度,鼠害防控全部采用人工捕杀结合保护生态、保护天敌等措施,每年人工捕杀高原鼢鼠8万只以上;2015年以来,每年防治面积达1.1万hm2。

3 风险评估

3.1 分布和管理

鼢鼠类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北部以及西伯利亚和蒙古国等国家和地区,而高原鼢鼠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全境、甘肃省甘南、四川省、内蒙古部分地区,主要危害区域为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全国其他地区和国外均未发生鼢鼠鼠害。鼢鼠是化隆县一种危害面广、危害程度较为严重的本土林业有害生物,主要分布在海拔2 750~4 300 m的耕地、草滩、森林和草场上,是靠啃食植物根茎为生的高寒草甸草原特有的鼠种[3]。

近年来,化隆县高原鼢鼠防控根据不同的发生区实行分类施策和分区治理的原则,积极开展综合防治的策略,遵循“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本方针。在防控工作中,以生态保护为首要目标,着重无公害防治。以营造林技术为基础,强化预防工作,遵循森林生态理论,以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内食物链的完整性,通过鼠害天敌因子的控制达到生物种群动态平衡的目的。造林前通过整地,破坏鼠害种群的栖息环境,同时合理搭配造林树种,大力营造混交林,提高林分的生长势;实行封山育林,全面禁捕、禁猎鼠害天敌,保护和利用高原鼢鼠天敌蛇、狐狸、黄鼬等动物,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同时,加强监测,开展科学防控,及时掌握鼠情动态,定期趋势预报,为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根据不同发生区域危害特点,本着集中治理的原则,积极采取无公害化学防治、人工、生物、生态治理等各种有效措施开展防控工作,降低危害程度,实现“有鼠不成灾”的目的[4-5]。

3.2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3.2.1 寄主植物及其分布。高原鼢鼠喜食植物十分广泛,寄主植物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各个区域。农作物中喜食植物有豆科、洋芋、小麦等;喜食的树种有沙棘、山杏、榆树、高山柳等;草地中禾本科和莎草科以及苜蓿、红豆草等优良牧草;药材中有党参、蕨麻、大黄、甘草、冬虫夏草等。对未成林造林地的青海云杉、油松、圆柏、杨树等,在挖掘通道过程中,由于使其根部松动或幼苗被覆盖致使幼苗失水枯死。

3.2.2 传播渠道。高原鼢鼠主要靠挖掘洞道自然传播,当栖息环境恶劣时也偶尔在地面行走取食,地面行走距离和时间都较短。营地栖息活动范围一般在5 km以内,人为让其离开洞道,存活率很短,一般不超过2 d。

3.3 潜在的危害性

篇(7)

1加强农技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的建设,树立正确观念

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具备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加强自身思想修养、个性品质等培养,才能在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对待工作中的挫折等方面,能够自觉地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控制和调节心理波动与情绪变化,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常保持一种稳定、冷静、清醒的精神状态,进而恰当地分析、稳妥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正确地分析推广对象的心理活动。然后结合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调整工作计划,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时刻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和优良的业务素质,从而使农业推广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从而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预期目标的实现[2]。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加快,农业推广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业推广人员应树立如下新观念:①系统观念,即整体观念;②战略观念,即长远规划;③文化观念,即爱岗敬业;④创新观念;⑤市场观念;⑥管理观念,即要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地稳妥进行;⑦信息观念;⑧法制观念,也就是要知法、用法、自觉守法;⑨人才观念;⑩效益观念[3]。

2提高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篇(8)

修剪整形可以理解为通过对植株的某些器官如茎、枝、叶等进行剪截而使植株形成某种树体形态,整形是通过修剪的手段来完成调节树势,保持合理的树形,形成优美的树姿,减少风害、雪害或病虫害;园艺上的植物雕塑、造形,营造特色景观等。

1.1 多数乔、灌木的修剪整形。乔、灌木修剪整形宜尽量保持植物的自然形态,一般只在秋、冬季节钩除枯枝,平时注意剪除或锯除断枝即可(断口径超过10cm的最好涂以保护剂),以体现不同植物的自然之美。

1.2 花灌木的修剪整形。先开花后发叶的种类如樱花、榆叶梅,可适当在春季开花后修剪老枝并保持理想树姿疏剪弱枝、病枯枝。连翘、迎春等具有拱形枝的种类,可将老枝重剪,促进发生强壮的新条以充分发挥其树姿特点。如八仙花开于当年新梢可在冬季或早春进行重剪使新梢强健;对于月季、珍珠梅在生长季中开花不绝的除早春重剪老枝外,并应在花后将新梢修剪,以便再次发枝开化。像木芙蓉、紫荆萌芽力极强或冬季易干梢的种类可在冬季自地面刈去,使来春重新萌发的枝条强壮。

1.3 色块或绿篱的修剪整形。对于自然式的可少修剪或不修剪,对规整式应多修剪,使其保持平整、统一。修剪可选在寒冬或初春,视植物的抗寒性而定。修剪之后,清理地表残枝落叶,适当施加复合肥。强修剪后一般几月至半年就可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4、草坪的修剪整形。其修剪宜在早晨或傍晚进行,草高一般控制在3~5厘米,视草种不同而定。对长期未修剪的草坪,剪去量宜不超过草总长的1/2.冬季当草坪草进入休眠后要进行全面修剪,使草坪整齐美观,减少病虫害,避免草坪枯叶引发火灾。

2 城市绿地的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城市绿地养护工作中最复杂,最难掌握的内容。做好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树立绿色植保理念。通过掌握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找出病虫害的薄弱环节,来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具体工作中着重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2.1 做好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具有季节性、突发性等多种特点,在了解有害生物的生命周期与危害特点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做好园林植物的病虫害监测、防治工作。

2.1.1 做好实时监测、记录工作。对城市绿地某些区块的植物进行重点监测,可通过人为观察和信息素诱捕器监测等方式,掌握病虫害的最新发生及危害情况,同时做好详细工作记。

2.1.2 重视信息化工作。及时了解周边县市园林植物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最新需重点防治的有害生物,以植保信息化推进植保工作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病虫信息。

2.2 倡导绿色防治,推广防治新技术。绿色防治重点以推广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诱杀为主的配套技术。要加大生态治虫技术的研究,加快生物农药应用步伐,逐步扩大生物防治范围。

2.2.1 做好园艺防治,增强植物抵抗病虫的能力。这主要指绿地日常养护过程中为园林植物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提高抵抗病虫的能力。避免种植过密,影响通风透光,造成植株长势不良,抵抗力下降;避免植物间相互感染。再次,提倡适地适树和植物多样性,避免盲目引种和单种大面积成片种植造成病虫害快速扩散。

2.2.2 利用人工、物理方法,有效杀灭害虫。在特定的阶段,采用人工清除虫卵、病虫枝等;积极推广以杀虫灯、性诱剂、诱虫带为主的物理诱杀害虫综合配套技术,改变单纯依靠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局面,逐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促进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

2.2.3 推广高效低毒环保型新农药。城市绿地的特殊性(与市民直接接触机会多)决定了其防治病虫害的药剂选择忌讳较多。环保型药剂不断涌现,深入开展安全用药技术培训,加大农药低容量喷雾技术和新型、高效施药机械推广力度,加快农药药械安全科学使用进程。

2.2.4 采用生物控制技术,避免环境污染。生物防治主要包括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捕食性动物和昆虫激素等方法来防治虫害。天敌资源是抑制病虫猖獗的重要因素,也是保护、利用、研究生物治理的基础。常见捕食性天敌有瓢虫、草蛉、食蚜蝇等,寄生性天敌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对于天敌昆虫可采用保护利用自然天敌、人工大量繁殖释放、引进的方法。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其中常用主要有苏云金杆菌和白僵菌。同时还应保护其它有益生物,如鸟类、蛙类等。

2.2.5 化学防治仍是目前不可或缺的病虫控制技术。化学防治虽有缺点,但其作用效果快、经济性、广谱性等特点,仍是现今防治病虫的主要手段。

总之,虫害治理强调以“自然控制”为基础的多种防治方法的协调和配合。对于园林植物的病害,则应重点做好预防工作。如在冬、春季用石硫合剂喷施植物枝干、芽,杀死越冬病菌;在发病季节(春雨季节、梅雨季节、秋雨季节)每7―10天喷施一次杀菌剂。在防治病虫时需要强调的是粉剂不可兑水使用,可湿性粉剂不可干用。

3 城市绿地的土、肥、水及其它管理

土壤是树木生长的基地,也是树木生命活动所需水分、各种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源泉。绿地养护中对于土壤的管理似乎谈的较少,因土质在绿化工程施工时已定调了,较难改变。我们通常做的只是调整土壤酸碱性;施肥来增加土壤肥力;对坚土、重黏土或被工业废水污染的土壤进行局部换土。

3.1 土壤松土:松土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良土壤通气状况,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肥力。松土应遵循里浅外深;树小浅松,树大深松;沙土浅松,黏土深松;土湿浅松,土干深松的原则。一般松土深度为5―10cm,次数以每年进行2―3次为宜。

3.2 植物施肥:施肥是以增加土壤肥力而使植物生长健壮为目的。施肥时间宜在土壤不干不湿,施肥后能下一二天的小至中雨为最佳。

3.3 绿地浇灌:水对植物的生长极其重要。苗木移植存活的关键是能否维持和恢复植株体内水分代谢为主的平衡。浇水应遵循“浇透水”的原则,浇水宜早晚进行。雨季应少浇或不浇。雨后注意及时排水,避免绿地内积水,防止植物烂根及引发病害。浇水的另一个目的是清洗植株,使其茎叶干净,提升绿地景观的视觉效果。同时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促进植物生长。

3.4 绿地除草:除草其目的为减少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减少病虫害,增进景观效果。用锄头、手工拔除的方式来除草宜在天气晴朗,土壤不过干又不过湿时进行。需特别强调的是除草应在杂草草籽成熟前清除(尤其是草坪)。条件允许时可考虑使用除草剂,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对于草坪或地被的某些杂草(由地下茎繁殖),可采用纯手工涂抹其茎叶来除草。

3.5 其它管理:绿地养护过程中时常会遇到突发性、季节性等多种情况:如台风、雪灾、旱灾等。绿地养护中对于防涝、防寒、保洁等其它情况亦不可忽视。要根据不同的灾情对作物进行因地制宜的采取有效的措施。

4 结语

篇(9)

[引言]:美国白蛾原产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各国,是一种世界性的检疫害虫,也是我国唯一一种被农业、林业共同列为检疫对象的有害生物。该虫具有食性杂,繁殖量大,抗逆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且一年多代,其造成的灾害具有危险性、暴发性和持久性。因此,每传入一地,都给当地生态环境和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自2008年9月,河南省清丰县在濮阳市开展林业有害生物专项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美国白蛾:

1、形态特征

1.1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卵快紧密排列,处产的卵淡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后变成灰绿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顶部呈黑褐色。卵块大小为23cm2,表面覆盖有雌娥腹部脱落的毛和鳞片,呈白色

第1代4月中旬-5月下旬,发育历期12-14天

第2代6月中旬-7月下旬,发育历期7-9天

第3代8月上旬-9月中旬,发育历期8-11天

第一代孵化率90%左右,第2、3代孵化率95%以上

1.2幼虫

1.2.1龄幼虫头宽约0.3mm,体长约1.8-2.8mm。头黑色具光泽体黄绿色,刚毛基部的硬皮板褐色。胸足和腹足的外侧淡褐色。

1.2.2龄幼虫头宽0.5-0.6mm,体长2.8-4.2mm。色泽与1龄幼虫大体相同。背部毛瘤上生1根粗而长的黑刚毛,周围具短而细的白毛丛,腹部趾钩始现。

1.2.3龄幼虫 头宽0.8-0.9mm,体长4.0-8.5mm,头部变成黑色,有光泽,胸部淡黄色,胸部背面具2行大的毛瘤,各毛瘤突变的显著发达。

老熟幼虫头黑色有光泽,体长28-35mm,体色黄绿至灰黑色,背毛疣黑色,生有白色长毛,背部有一条灰褐色纵带。

第1代5月中旬-6月上旬,发育历期32-40天

第2代7月上旬-7月下旬,发育历期24-30天

第3代8月下旬-10月上旬,发育历期42-52天

第1代幼虫一般为6龄,第2、3代幼虫6-7龄

幼虫取食特点

1-2幼虫只吃食叶肉、留下叶脉,叶片呈透明纱网状;

3龄幼虫开始将叶片咬成缺刻

4龄幼虫开始分成若干个小群体,形成几个网幕危害

5龄以后分散为单个个体(破网)取食并进入暴食期

5-7龄幼虫取食量占总取食量的90%以上

5龄以后分散为单个个体(破网)取食并进入暴食期

5-7龄幼虫取食量占总取食量的90%以上

1.3蛹体

长8-15mm,暗红褐色,下颚须长达前翅2/3处,前翅延伸到第四腹节的3/4处。臀棘10-15根,跟棘前端喇叭口状。腹节10腹面有呈“/\”形的。雌蛹在腹节8-9腹面有2个生殖孔,腹节8的生殖孔位于腹节8腹面前缘中央,向两侧沿腹节7-8节间短距离内陷,尾部裂开,形成“Y”形的生殖孔。腹节9腹面中央的生殖孔较小,圆形,腹节10腹面有“/\”行的。

第1代6月中旬-7月上旬,发育历期11-13天,滞育率10%-30%

第2代8月上旬-8月下旬,发育历期9-11天,滞育率2%

第3代10月中旬-下一年4月中旬,历期7-8个月,全部滞育约冬

1.4成虫

雄成虫:体长9-12mm,触角羽毛状,其中内侧枝齿长度约为外侧枝齿的2/3,多数前翅有黑褐色斑点。

雌成虫:体长9-12mm,触角锯齿状,前翅多数纯白色。

(1)各生时间:越冬代4月中旬-5月下旬;第2代6月下旬-7月中旬;第3代8月中旬-9月上旬。

(2)主要习性:羽化、交尾多在傍晚(黄昏),交尾时间较长,15-16个小时,最长可达48小时,;产卵时间长,6-10个小时,有的超过2天,白天黑夜均可进行;平均产卵量600-1000粒。

(3)主要特点:趋光性,越冬代雄蛾趋光性较强,雌蛾相对较弱;刚刚羽化的成虫对智力物趋性长,对腥臭味比较敏感、趋性强。

1.5气候因素对其发育的影响。

成虫在春季的羽化进展受到温度和降水的影响,当日平均气温达到15摄氏度时羽化开始,日均气温17-19摄氏度,平均气温23-25摄氏度,相对湿度75%-80%,最适于卵的发育;平均气温24-26摄氏度,相对湿度70%-80%最适于幼虫的发育,在高温低湿下,卵块干瘪,幼虫畸形,蛹或发育不正常,成虫产卵量低

1.6美国白蛾与相似蛾类形态特征的区别

在北方地区与美国白蛾相类似主要有杨毒蛾、柳毒蛾、榆毒蛾。

从分类上讲,美国白蛾属于灯蛾科,其他属于毒蛾科,灯蛾科有喙和单眼,毒蛾科没有喙和单眼。

从翅的颜色上分,美国白蛾第一代(越冬代)雄成虫前翅的基础色为白色,上面布有褐色斑点,第二代后侧为纯白色,雌成虫全为白色,杨毒、柳毒蛾、榆毒蛾的翅全为白色。

从体型差别上分,美国白蛾雄成虫比雌成虫体型大,而杨毒蛾、柳毒蛾、榆毒蛾雄成虫比雌成虫体型小。

从足上分,美国白蛾足腿节为黄色,茎节为黑白相间色,榆毒蛾足全黄色,杨毒蛾、柳毒蛾足为黑白相间色。

2、生物学特性

2.1美国白蛾:繁殖能力强,一年两到三代,在我县发生三代,有世代重叠现象。

2.2成虫羽化多在15-19时,刚羽化的成虫常趴在树干、线杆、墙壁等垂直物体上,不善于活动,静止时间较长。交尾时间多达8-36小时,交尾结束后不久就会产卵。雌蛾产卵期间和产卵完毕后,始终静状与卵块上,遇惊扰也不飞走直至死亡,飞翔能力较差,一般在200-300米范围内,属于弱趋光种类,尤其是雌蛾对光线不敏感,雄成虫对光线(尤其是紫外光线)稍强些,对腥臭味比较敏感。

2.3幼x食性杂、食量大、耐饥饿能力强

主要喜食树种 一般喜食树种 危害农作物的种类

桑、榆、山楂、杏、臭椿、花曲柳、水曲柳、法国梧桐、泡桐、白蜡等 赤杨、枫杨、胡桃、杨、柳、桃、李、板栗、山定子、樱桃、樱花、丁香、苹果、梨、葡萄等 高粱、玉米、大豆、花生、向日葵、南瓜、葫芦、黄瓜、茄子、辣椒、马铃薯、番茄等

迄今将近十年,我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探索创出了一条防治该虫的成功之路。胜利实现了“有虫不成灾”的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2.4防控保障措施

1、狠抓一个“早”字,即:早谋化,早动员,早部署,早培训。

2、突出“四个强化”,即:强化资金投入,强化措施,强化督导,强化责任落实。

3、提出“重防第一代,严防第二代,死防第三代”和关键抓住“三个时机(1、2、3代幼虫危害期)、四个环节(成虫羽化期、卵期、幼虫网幕期和下树化蛹期)”的防控原则。重点抓好越冬代成虫和第一代幼虫的防控。实施“以无公害防治措施为主体的人工物理防治与药剂防治、飞机防治与地面防治、专业防治与群众防治、白蛾防治与其它病虫害兼治相结合的治理策略。

2.5防控技术措施:

1、人工防治

(1)剪除网幕。每隔2-3天组织人员仔细查找一遍树冠上的美国白蛾幼虫网幕。发现网幕后,在树下铺一块塑料布,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一起剪下。剪网幕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出,剪下的网幕集中烧毁或深埋。

(2)绑草把诱杀。在第三代老熟幼虫化蛹前,即9月下旬-10月上旬。在树干离地面1-1.5米处,用麦秸或稻草围绕树干,长度不小于40厘米,厚度不少于5厘米,上松下紧围绑起来,诱集幼虫化蛹,于11月上旬至翌年3月下旬解下,集中烧毁或深埋。

(3)人工捉蛹。

(4)捕杀成虫。

2、灯光诱杀。在各代成虫发生期,即4月上旬-5月上旬,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至下旬。利用灯光诱杀美国白蛾成虫,需将灯挂在虫害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每天傍晚5点开灯,翌晨6点关灯,并及时处理诱到的成虫。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两灯之间的距离在200米左右,第一代设置高度离地面1.5-2米,第二代升高至3-4米,第三代应在5米左右。

3、生物防治。当美国白蛾虫口密度降低时,可采用释放寄生性天敌周氏啮小蜂。6月中下旬,7月下旬,即在美国白蛾第一和第二代幼虫老熟期,选择无风天气,上午10时至下午5时进行放蜂。一是直接释放羽化小蜂。二是把寄生的柞蚕蛹放入草把中或挂在树枝、树干上。按美国白蛾幼虫和周氏啮小蜂1:4的比例,连续放2代,每代间隔5-7天各放2次,即每年放蜂4次,连续放2-3年,可持续控制6-7年。当虫口密度降低到每亩20个网幕以下,且虫情较稳定时,进行林间放蜂,且放蜂时不能施用任何农药。

4、化学防治。在美国白蛾发生较重的区域,需要采取无公害化学防治,防治时间最好在美国白蛾幼虫期三龄前,因为此时幼虫耐药性较弱。我县防治第一代美国白蛾在5月20日左右最佳,使用药剂为植物源类1%烟碱・苦参碱,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类25%灭幼脲3号50克/亩,适量加入沉降剂---尿素10克/亩,渗透剂---食盐3克/亩以增强药效。

3、存在问题。

由于我县为大面积人工纯林,树种单一,导致生态系统自我调控和修复能力较差,抵御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较低,易遭受有害生物的侵害,甚至大面积暴发。

4、今后建议。

美国白蛾食性杂、传播途径广、依靠检疫很难控制传播蔓延,因此作好源头防治是根本途径之一。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飞机施药防治美国白蛾,省工、省时、省药、省钱、作业效率高、防治效果好,是应对美国白蛾大面积暴发成灾的有效措施。为了维护森林资源持续稳定发展,巩固和发展我县的绿化成果,我们清丰务林人在创新防控美国白蛾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河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编,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1.王传伟(1984-),男,本科学历,林业助理工程师。清丰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篇(10)

该病发病多在开花现蕾后,苗期很少发病。当棚室内温度稳定在30~36℃时,出现发病高峰。发病初期仅个别叶片颜色变淡,呈现局部的萎蔫,后扩展到全株。多在光照强时出现症状,每天早、晚或阴天可恢复正常。后期植株青枯凋萎,枝条髓部溃烂或中空。湿度大时,横切病茎,切面用力挤压,有混浊菌脓溢出,这是区别于茄子黄萎病的重要特征。连作发病重,新茬地基本未见发病,连作3年以上的地块死秧率可达50%以上。管理粗放也发病严重,如定植时伤根、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及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等都会增加病菌的侵染机会。灌水不当,大水漫灌,则加快了病害的传播速度。若棚室内温度失控,高温、高湿,则为青枯病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偏施氮肥会加重发病程度。氮、磷、钾等平衡施肥的,发病相对较轻。

二、综合防治对策

经过反复试验,棚室茄子青枯病采取综合防治对策,可将死秧率均控制在5%以下,取得较好的效果。

1.农业防治 ①选用无病种子或耐病品种。如黑又亮、辽茄4号等,有条件的可采用嫁接栽培,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②合理轮作。避免番茄、辣椒等茄科蔬菜连作,与非茄科作物如葱、蒜等轮作3年以上。③种子消毒。先将种子在冷水中浸3~4小时,再放入体积为其5~6倍的55℃温水中,连续搅拌15分钟后,取出种子立即用清水降温后冲洗干净,晾干播种或催芽后播种。④培育无病壮苗。用无病土育苗,并在前茬未种过茄科作物的地块育苗。播种前用5%多菌灵WP1000倍液喷洒苗床,最好用营养钵或营养袋育苗,减少定植伤根。⑤处理定植棚室。农闲时对发病棚室进行土壤处理,可用98%棉隆每亩30公斤撒在土表上,并覆盖塑料薄膜,5~7天后揭膜放风,也可结合整地施生石灰每亩50~100公斤进行土壤改良和消毒。采用大垄双行栽培,垄高20厘米,宽60厘米,覆地膜,滴灌浇水。⑥加强田间管理。施足基肥,施用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并平衡追施氮、磷、钾肥。第一次采果后,叶面适当喷施0.2%磷酸二氢钾或阿曼达等叶面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中耕,培土、促进根系生长。灌溉要小水勤浇、滴灌,禁止大水漫灌,防止病菌随水传播。发现零星病株及时拔除,病株带出棚外深埋或烧毁。在病株周围土壤中撒生石灰,防止病菌扩散传播。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将茄秧连根拔除,清扫残枝落叶,集中进行处理,减少田间病源积累。

上一篇: 生产企业战略规划 下一篇: 浪费粮食的看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