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4 17:23: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劳动教育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劳动教育的现状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当新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们,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贪图安逸、好逸恶劳的思想观念在一部分学生的头脑中占了主流。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9小时,欧盟一些国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6小时,我们的临国日本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1小时 ,在我们国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仅有12分钟。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现实,笔者认为在高校很有必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二、努力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劳动教育的氛围
(一)从国家的层面上,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把劳动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五育”的内容(即德、智、体、美、劳),现实的提法中,往往只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非常重要的劳动教育边缘化,虽然在国家的有关政策中,有劳动教育的内容,但也是重视程度不够,要想真正提高未来国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二)从社会层面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让劳动教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门必修课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学生到校就是学习理论知识的,重点是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培养,如果学校过多的组织劳动教育就会遭到社会的非议,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
(三)从学校层面上,要真正落实国家政策规定,确实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施行学分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组织劳动教育,要像重视其它公共课一样重视劳动教育课。
(四)从家庭层面上,要让学生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家长要像帮孩子检查其它作业一样,督促其完成家庭中的劳动作业,并且也要做好指导和帮助,当好家庭劳动教师,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教师组织劳动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有所不同,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在组织教育过程中要认真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在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中,要按照思想动员、劳动实践、总结提高的三个阶段来具体组织实施。
(一)在思想动员阶段, 主要给学生们讲清劳动的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端正思想态度,让大家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使同学们明白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劳动史”,无论什么年代,劳动都是光荣的,“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准则;从未来就业的角度出发,讲清现代社会急需那种“热爱劳动、勤于劳动、懂得劳动”的人才,让同学们认识到现代社会大学生越来越大众化,毕业大学生的定位就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消除那种好高骛远的不良心态,教育同学们在未来创业的过程中,要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作好吃苦的思想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教育大家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劳动、应对学习、应对未来的人生道路,让同学们明白“心态决定命运”这一人生哲理;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教育大家在劳动的过程中,时时处处讲安全,把安全工作贯彻始终;用和谐的理念,教育同学们发扬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以主人翁的姿态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为构建“和谐校园”做贡献。
(二)通过劳动的实践,使同学们深切的感受到劳动的艰辛,让他们明白以前每天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是有多少名辛勤的劳动者在为自己服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发奋努力,刻苦学习;也让他们到一些监管岗位上去发现同学们的一些生活陋习,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把那些不好的习惯努力的改正过来。
(三)在总结提高过程中,通过指导教师和班干部的讲评,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集体主义意识;让同学们写出心得体会文章,即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更让他们加深了对劳动的认识,从内心深处强化了劳动的意识;让同学们在一起进行劳动心得的交流,即培养了同学们的在公众场合上台发言的语言表达能力,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和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增强对劳动的认识。
四、组织劳动教育的有关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劳动教育的正常实施,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作保障。一是严格的考勤制度,每天要我们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勤,保证学生们能够按时上下课;二是详细的评价标准,制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四级评价体系;三是以目标任务作牵引,明确具体任务和标准,对每天的劳动任务进行量化;四是情况反馈的实施,及时的将一周来学生们的表现和成绩反馈给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所在的系别,让直接管理学生的系和部门了解学生的劳动表现情况。
五、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保定学院在劳动教育中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融洽了同学之间关系。二是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精神,以校为家的意识更强了。三是培养了同学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维护校园卫生的意识增强了。四是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发奋读书的劲头更足了。五是认识到了劳动的光荣和伟大,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更深了。六是锻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培养了同学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2后勤环境发挥育人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2.1加强后勤物质环境建设
高校后勤致力于为学生创建安全、文明、干净、和谐的物质环境。后勤部门在高校“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在食堂内安装实时监控系统,从源头上监控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售卖各个环节,保障学生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在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保证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楼的活动室安装电视机和DVD,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园内开辟桃李园、在公寓园区种植花草树木,创造了干净、优美、整齐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后勤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2.2加强后勤学生队伍建设
加强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建设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过开展后勤文化活动以及学生队伍成员在同学间宣传,将学生平日看不见的后勤服务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见并亲自参与的层面上,切实感受后勤工作的艰辛。根据后勤维修、绿化、餐饮、宿舍、保卫的工作类别组建义务维修队、绿化小分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义务消防队等学生组织。经过量化的考核和筛选,这些学生委员会在信息传递、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校园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同学和后勤服务部门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协调能力、劳动能力。健全的组织环境较好的实现了后勤和学院师生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标。
2.3加强后勤文化环境建设
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也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关键。以宿舍文化节、美食节为载体,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文化优化组合,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环境。在食堂开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学生厨艺精英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到市场采购食材、比对价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间亲自操作,增加对食堂菜价的理解,了解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快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饮食安全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公寓开展气排球比赛、手绘报比赛、走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重点开展宿舍文化内涵建设。创建品牌活动、精品活动,树立后勤文化旗帜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后勤开展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内容涵盖维修、宿舍管理、医疗、保卫、食堂、员工礼仪多个方面,同时深入各个教学部门开展座谈会、下发问卷让师生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邀请专业的礼仪老师讲解工作礼仪,邀请领导、师生参与到岗位练兵等精品活动,让师生体会后勤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的辛劳,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些文化活动使后勤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育人场所,培养了后勤员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培养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2.4加强后勤制度环境建设
根据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食堂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准则和依据,奠定了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础。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进物业有限公司,与这些物业公司制定《物业服务量化考评细则》,奖惩分明,划拨出专项奖励资金,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施行奖励提高后勤物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学生公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这些制度让后勤的工作人员、学生能够增强自律,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要求。
3后勤环境育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3.1后勤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通过开展活动、将社团引进公寓等形式学生接触后勤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优质服务”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食堂、保洁和维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后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动的劳动教育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3.2服务队伍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
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对员工进行管理,奖惩制度分明,促进后勤员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形成良性的队伍发展模式,为学生服务队伍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队伍之间召开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增强后勤学生服务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生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3后勤制度环境趋向完善化和科学化
高校后勤针对食堂、公寓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活环境安定和谐。通过调查问卷、草案试行等方式施行某项规章制度,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确保制度人性化、科学化,使学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项制度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4充分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启示
4.1把实践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
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古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轻视劳动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这促使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论成绩至上,不鼓励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庭或者学校的实践教育。部分高校已经在后勤劳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大都只是单纯的进行简单的劳作,没能发挥好劳动课的德育功能。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后勤实践性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后勤实践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必修课程,把理论考核、实践性教育和大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操行评价系统,把它作为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4.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台,加强教学部门与后勤的良性互动
后勤在高校中秉承着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宗旨。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和后勤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校应当改善后勤与教学、科研和师生三者的关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台,将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务分派到各个教学部门或者院系,促使师生一起参与后勤服务和建设校园的活动中来。第一,组织毕业班学生种植“毕业树”将班级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亲手栽种的树木前,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将单纯的劳动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学生公寓施行“辅导员进公寓”制度、设立“学生党员宿舍先锋示范岗”、“社团进公寓”,加强后勤部门与各系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学生签订《创建安全文明宿舍》协议书,承诺平时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净整洁,毕业离校时将宿舍恢复原貌,文明离校,给学弟学妹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学生能共同参与的后勤德育平台,能较好的体现后勤工作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互相关心、感恩母校、感恩社会的正能量。
4.3培育优质服务队伍,找准后勤环境育人的关键点
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要对后勤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礼仪培训、入职培训,不定期检查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竞争意识,强化后勤人员服务理念。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无意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后勤基层工作者良好的服务表现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些良好的表现会引起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了人文环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团的成员定期开展后勤宣传活动,发挥学生队伍的舆论力量,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工作、自觉遵守食堂、公寓各项细则,提升自我约束力。
4.4加强后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后勤环境育人氛围
“文化后勤”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动为载体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平台,开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以“优质服务”活动为依托在学生间开展义务维修、宿舍安全知识竞赛、气排球比赛、厨艺大赛;在后勤员工间开展培训、“我能为学生做什么”演讲比赛、岗位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围。后勤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财富和经验,高校后勤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将典型的后勤服务案例整理、汇编成册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鉴经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后勤工作简报》内容涵盖了后勤新闻、工作动态、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内容,学生参加后勤活动的心得也刊登在报,丰富了简报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后勤活动积极性,该形式让学生更能够从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关键词】国外 学校德育工作方法 比较研究
德育,作为一种特殊性的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德育实效是无法令人满意的。本文拟在分析国外一些国家的德育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思考,为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1.美国、日本、韩国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比较与分析
德育工作方法是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当今国外学校无不重视研究、改进德育途径和方法,以求德育的最佳效果。从国外一些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概括地说,它们所施行的德育方法,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1 课堂教学是传授道德知识的基本方法。
从人类教育史来看,学校教育形式由个别化授课制发展到班级集体授课制是教育发展上的一大进步,当今世界各国学校的一切学科包括道德知识的传授仍以课堂师授为基本形式。在国外,常见到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尽管国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提问,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也开玩笑,但课堂教学仍然普遍运用传统的“灌输教育法”。可以说,在国外学校诸种德育方法中,课堂“灌输”则是国外学校无不采用和施加意识影响的基本方法。
具体地说,尽管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学校德育叫法不一,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把德育作为一门正规课程来讲授。比如美国称学校德育课程为“公民教育”,在开设课程方面,一般开设的有公民课、道德价值课、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世界观方面的教育课等。
日本文部省从1990年起实行一套法定的“学习指导纲要”,其中加强了有关公民道德的科目和内容。日本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的学生必须学习专门改进了的课程:德育和专门活动,以及全部规定的学科,必须获得德育的基本学分。日本现专门拨款用于改善和加强德育工作,呼吁学校德育应与其它学科有相同的地位。学校开设了道德必修课,发给道德教科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进行综合道德教育。
1.2 德育渗透是施行德育的重要形式。
美国不仅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还注重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咨询、指导以及管理工作等形式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品德的完善。美国不仅重视利用大众传媒等加强德育工作,而目重视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渗透作用进行德育教育。美国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政治环境场所的建设,如美国首都华盛顿就以拥有众多的博物馆而著称于世,此外还有美国国会大厦、白宫、林肯纪念馆、国会图书馆等十多所规模宏大的场所和一百多处参观点。这些社会政治环境和场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美国精神”,是美国向其国民开展德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
在进行德育课显性教育的同时,国外一些学校都特别注重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隐性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内容。日本学校注重通过国语、历史和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国语课采取循循善诱和情绪感染的方法,培养学生尊重国语的态度和团结、诚实、谦虚、自律和合作精神。历史课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日本在国际大环境中的历史作用,并展望日本的发展前景。地理课要求青少年加深对国土的认识,了解日本除了国民的上进心、责任心外“一无所有”,增强他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教育他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韩国的国文、数学、自然、科学、体育、实验和劳动技能等课程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德育内容。国文课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等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体育课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实验和劳动技能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1.3 劳动活动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径。
引言
必须承认的是,我国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加之适逢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培养机制的滞后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差距和大学生自身的观念和素质等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难上加难。为此,本文以创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为切入点,分析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内涵
创业、素质、能力等是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问题研究的基本范畴。因此,我们首先需要理清这些概念的基本内涵。
㈠ 对创业素质的基本认识
一般认为,创业就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素质是指个体本来的性质或素养,是在实际表现中得以综合展示的个人知识、修养、能力诸要素之和。
㈡ 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定义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会议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开拓性和个人首创精神、创业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的人非常重要。[1]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其进行创业教育是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我们认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高校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创业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依归,以创造性和开创性为基本要求,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从而培养他们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品质等的素质教育。
二、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代社会,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应对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解决他们就业问题要求,更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第一,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应对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解决他们就业问题要求。我国高校在扩招后,由于没有为高校大学生吸纳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得4年后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来势汹汹,措手不及。
第二,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创业需要综合素质,特别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开展创业素质教育,可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从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途径
前面提到,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必须以“创造性和开创性”为基本要求,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因此,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必须从几个方面着手:
㈠ 高校要树立创业素质教育的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以应试教育为培养模式,培养出一大批千人一面的没有个性与创造性的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高校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向创业素质教育转变,要改变专业对口的静态就业观,确立就业就是不断创业的动态过程的人才观。
对于教师而言,要树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观念。所谓创业意识,指的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要素。
对于学生而言,要认识到,考研和就业不再是未来职业的唯一选项,而能自主创业更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要积极培育自己的创业素质。
㈡ 构建创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在构建创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方面,要重视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体系的制定和设计。
第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要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开设创业课,传授创业思想,并保持创业教育在时间和内容上的连续性,逐步深入,直到学生毕业。
第二,在创业课程设置内容上,要融合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第三,在创业课程结构体系的设计上,学校相关教务部门要制定科学的创业课程结构体系。
㈢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我们认为,创业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实践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创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时要把握好以下3点:
第一,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科研实验、专业实习、军事训练、劳动教育、就业指导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情景模拟教学,增加到企业的参观考察的机会,带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强化实训教学。
第二,要加强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技能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各类型的文化指导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除此之外,更要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可以积极探索各种各样的合作模式,如聘用企业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企业人员来校做讲座等。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使命:面向2l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21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小学入门综合课,它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课程,是学生成人成才所迈出的第一步。在实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更好地把握和创新《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呢?笔者认为运用国学经典开展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思路。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意义深远。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养育了多少仁人志士,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培养了多少栋梁之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精神被广泛传颂。国学包含的不仅仅是这些,它集合的更是民族精神的“魂”。
如今,纳入小学教育课程的国学经典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是我国一部非常出色的国学经典之作,它涵盖了教育学、养生学、政治学、处世哲学等相关知识,为小学生提高道德修养,积累更多的古典文化素养创造了条件。“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提醒我们,每个人出生时的道德水平都是一样的,最初的德行都是从善的,但是先天的品行不足以战胜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说,环境因素对人内心灵魂的冲击很大,强调人要自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是教学方面的一些教诲,意在教育学生时刻让自己保持严谨的学习风气。“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家长和教师的看管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自己。
另外一部经典之作就是《弟子规》。大家都知道,这部国学经典最抢眼的地方就是,它仅仅有三百六十句话,一千零八十个字,几乎就把所有的“孝”和“行”集合进来,教育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修身养性等,字字千金,弥足珍贵。这里边最广为流传的就是这句话:“财物轻,怨何生”,告诫人们:钱乃身外之物,人生不是仅仅靠钱财就能换来想要的东西,短暂的生命中需要我们争取的还有很多,比如亲情、友谊、爱情、事业等。“泛爱众,而亲仁”,告诉人们要心存善念,懂得感恩,不管与什么样的人相处,都要视其为亲兄弟姐妹一样。这些具有深远意义的语句一直激励我们要积极学习我国的经典国学,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在小学进行现实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1.开展国学教育的目的
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对我国国学常识的了解,并能够活学活用这些经典之作,提升自己的气质,提高道德修养,提升素质教育的内涵,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
2.开展国学教育的方法
(1)合理安排时间,坚持不懈地进行国学教育。学习久了,难免会有厌倦感,但是如果掌握好了时间,学习国学是不成问题的。小学生最好坚持每天学习国学半个小时,最适合的时间是在清晨,这个时候学生记忆力较强,记得牢固不容易遗忘。另外,《论语》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合理安排好时间后,最好让学生懂得预习、复习。在预习时,利用十分钟的时间把不懂的问题勾画出来,求得上课时解决。人贵有恒心,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如果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国学,一定可以养好的学习习惯。
(2)用矛盾的观点看“国学”。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国学虽被看成是经典之作,但也有不契合现实之处。所以,教师在进行国学选材时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给学生传授最好的国学知识,让小学生从小就爱国学,从小就爱祖国的文化;让我国的国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纵观历史,多少具有真知灼见的人,心存国学行走于国外,将我国的文化精髓与外国友人交流。如今,国学依旧被看好,国学热的现象屡见不鲜,不论是学术活动,还是电视媒体传播,都对国学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严谨的、系统的理念看待国学,用实际行动再现真实的国学文化韵味,挖掘国学背后的实际意义,将我国的国学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孙亚梅.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0).
[2]左雨佳.浅谈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3).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在2006年成立初期,便开设了一门“种田”课程。要求每位在校生必须在农场里修满40个学时才能获得两个学分的成绩。
该学院宣传部李老师介绍说,“种田课”是锦城学院开设的劳动教育课,是全院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包含了农场劳动的内容。学院还为此成立了一个“农场总公司”,类似学生社团的组织。“公司”每年都会有耕种“老手”(学长学姐)为新生传授耕作技巧,老师还会带学生干部去周边蔬菜基地学习,返校后再“手把手”传授劳作技巧。
引起网络讨论的课程中,除了四川大学的“种田课”,还有厦门大学“爬树课”、中南大学“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课程……这些课程新奇有趣,创意无穷。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徐海老师所开设的“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课程是全校选修课。《名侦探柯南》这部动漫片在“90后”年轻人中颇受欢迎,拥有众多追随者。对于这部动漫片,许多观众一般关注惊险刺激的剧情、扑朔迷离的推理,但徐海老师对该片中的化学知识情节更感兴趣。“有的凶手会使用毒药、茶、酒等来作案,剧中还有与变色、血迹、火药等有关的化学反应。”在谈及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时,徐海老师说,“开这门课的目的,是要让更多非化学专业的同学,尤其是文科专业的同学也能对化学产生兴趣,体会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魅力。”
除了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和中南大学开设了具自身优势的特色课程,还有高校开设了“死亡心理学”“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财商教育”“生命与爱情”“幸福心理学”等课程。
据学生和老师反映,这些“另类课程”在学校都属于热门课程,开学时选课的名额一经教学系统放出来后,马上就会被学生抢光,手慢的同学都会因选不上这些课程而颇感遗憾。
国外高校也有不少“另类课程”,如英国杜伦大学的“哈利波特和幻想时代”课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三国杀”课程、美利坚大学的“《饥饿游戏》学习政治理论”课程、乔治敦大学的“星际迷航与哲学”课程等。
本质:“另类课程”并不另类
主题涉及死亡、性、财商、生命、爱情、幸福的课程,相比常规传统课程,确实有点“另类”。在某种程度上,另类课所触及的内容,正是传统教育较少关注的盲区或。公众对以下新闻标题并不陌生:“大学生宿舍楼坠亡”“大学生成我国每年人工流产的主力军”“大学生被骗生活费”“毕业即失恋”……面对这些时有发生的事件,人们不禁质疑:现在的教育怎么了?
在疑问的迷雾中,“另类课程”正确捕捉到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的知识需求,登上了久违的大学课堂,从“挤爆”教室的程度来看,学生们对其是相当欢迎的。
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厦门大学的所谓另类课,乍看之下,匪夷所思,细心品味,却别出心裁:“种田课”开设的意义在于重新认识劳动的价值。劳动是基本生存本领,强健、勤劳、坚毅、创造,这些基本的生命特质是由劳动培育的,而书本知识若未建立在一定的劳动常识基础上,就如纸上谈兵般虚如浮云。“秀才不到田里来,见了韭菜当麦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些话讽刺了脱离田间劳作、死啃书本的封建学子,但如今,大学生仍未完全摆脱“呆子”“文弱书生”的形象,缺乏农田劳动常识几近成了教育笑话。劳动本就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存本领,一种生活需要,如今却要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来“强制”学习,令人唏嘘不已。从这一意义上说,“种田课”的开设,是对当下教育观念的勇敢突围。
厦门大学的户外课程已开设有10年之久,在户外运动方面,该校有着比较成熟的教学经验。严格来说,网络上报道的该校开设的“爬树课”是“攀树运动课”。攀树运动是一项需要运用专业器材装备,讲究攀爬技巧和安全防护的户外运动项目。跟攀岩一样,它有很多技巧,比如速度攀爬、工作攀爬等,还有很多树上救生的技巧。攀树运动可强身健体,对于长期从事野外考察的地质学、人类学等专业的学生而言,还是紧急情况下必备的求生技能。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白岚玲表示,“体育课上可以游泳,可以打棒球,为什么不能爬树呢?高校就是应该让学生多接触各种知识,一些敏感的内容与其让学生自己到学校外面了解,还不如由学校系统地讲授,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例如,复旦大学《同性恋研究》公选课自2005年开课至今,至少有两千多名学生听过。这堂课的开设,体现了大学教育的宽容度,也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唤醒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延伸:开设“另类课程”应科学严谨
高校里任何一门课程,乃至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创新,都是一个复杂的专业评判与决策的过程,需要基于科学决策。高校课程的开设,应该经过高校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的讨论,体现一定的专业水准。如果创新课程陷入“小学生学中学生的课,中学生学大学生的课,大学生则学小学生知识”的怪圈中,对国家的教育发展来说,并不是件值得称道的事情。
高校课程并不是在“另类”之中才能做到创新,在常规之中加以创新,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它既包括单个常规课程的创新,也包括各个专业及其整个课程体系的创新。不然,难免本末倒置,不得要领。如武汉某高校曾经开设“建筑与风水”选修课程,后经媒体报道后又取消了该课程的设置。高校的课程涉及“风水”内容,定位有走偏之嫌,若能加以改造,从自然宜居、人居环境与建筑设计的视角加以重新设计,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教育学者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小众选修课的出现很正常。他认为,当今国内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大多停留在陈旧的灌输式教育上,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能不能像讲故事一样讲课、传授知识,能不能改灌输式、填鸭式教育为交互式、探讨式教育,这才是我们当下课程建设的关键。
课程的再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选修课或新颖、或成熟、或另类,公众与学校不妨持宽容态度,鼓励老师发挥所长。高校的某些课程,之所以被贴上“另类”的标签,也反映了当下国内高校课程体系的局限。
一、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当你以一个学生思想工作者的敏锐眼光去观察,你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常发生这些现象:有的同学由于不能妥善克服所遇到的困难而张惶失措,焦虑不安;有的由于经受不了所遭遇的挫折而悲观厌世;有的由于不能同别人和谐相处而终日烦恼苦闷;有的在恋爱上的不尽人意而灰心丧气,郁郁寡欢;有的被难以摆脱的消极思想和情绪所困扰.不知所从;等等。有的人胆小、怯濡、遇事萎缩不前,有的人易暴躁,有的人爱嫉妒,有的人性情孤僻。所有这些,笼统来说。都属于心理失常,心理不健康,严重者就是心理疾病。大学期间正是心理品质发展、成熟阶段,价值观的撞击,物质利益的诱惑,人际交往的复杂,择业选择的困扰,加之学生年龄的降低,学生类别和层次的多样化,心理障碍患者越来越多,在大学生中都占有一定比例,他们为数之多,为害之大.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 "应试式教育”形成了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健全。大学生出现心理间题多半是小学有苗头,中学现症状,大学出悲剧。长期以来的应试式教育,使学生围着考试转,在中小学,无论教学评估,评选先进甚至教师的晋职提升都离不开考试分数。学生若考了好分数,自然成了学校的尖子,重点保护起来。学生的德、体、美、劳如何,则提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这种以一育代全育的做法,造成了学生素质的畸型发展,形成隐患。正如北京五中吴昌顺校长所说:“青少年当中存在的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承受力差等问题。大都不是思想品质、道德纪律问题,许多是因为认识偏差。情绪激动,内心矛盾而产生苦恼困惑,或是受到刺激,挫折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所致。因此正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应是我们教育思路的重要一环。峋因此,如何扭转围绕分数这一指挥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当务之急。
2,家延教育“老鸡游小鸡的保姆式关怀”造成了学生公理承受能力差。关中地区广大农村虽然还不富裕,但家长们宁可把所有苦和累全部担在他们的肩上,也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孩子学习好,家长几乎包揽了一切,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孩子从小失去了除学习之外的劳动、艰苦奋斗、传统美德、生存环境等环节的锻炼机会,一点也感受不到生活的困难和生存的艰难。所以当离开父母后,一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无所适从,缺乏磨难教育的保姆式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贻误非浅。
3.社会不正之风使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困感。校园毕竟不是世外桃源,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和风气时时冲激着校园。如号召见义勇为,而见义勇为者却备受溪落,国家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而有些地区农药、化肥的价格一涨再涨;大力惩治腐败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再如拜金主义盛行,部分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传统美德,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精神正在淡化,以我为中心,以金钱为动力,迫求享受已成为时髦。总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困惑,他们失望、消沉、心理变态。
4.市场经济的二重效应使一邵分大学生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作用(正效应)主要是:“商品经济遵循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促使人们树立竟争观念、开拓观念、更新观念和效益观念。这些对大学生的思想进步和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一些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实行的“奖学金滚动制”、“试读制”、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择业等,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容易诱使人们注重个人利益,产生利己主义甚至产生拜金主义倾向,特别是来自社会上的‘一切向钱看’、‘高消费’、‘贪图享受’等”,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如部分教工想方设法在学生身上赚钱,以经济处罚代替思想教育等。学生方面,“打工热”、“经商热”、“计算机热”等,面对这些,有些同学迷惘、不理解、动摇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5.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锻炼,使大学生容易偏激。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应付繁忙的学习任务和激烈的考试竞争,其生活基本上是在钻研知识中渡过的,缺乏对困难、社会现实的了解,当用书本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感到迷惘、苦闷,产生消极情绪和某些“短期行为”.
此外,因恋爱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经济负担间题,毕业分配问题等不能正确对待而优虑、焦急,产生心理障碍在大学雄中椒比转常甲一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研究和改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使毕业生成为身心健康的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1.抓好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决不单纯是专业知识的载体,他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所以在搞好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对学生时进行基本知识理论教育,理想前途教育,人生观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市场经济知识教育,以及其它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远大的理想,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的意志和能力,在前进的路上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能认真对待,冷静思考,把同题处理好。
2。引导学生积桩参加社会实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国情和民情,接触实际,认识社会,使思想政治、实践能力等多方面都受到锻炼,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改革开故意识,提高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公正地看待一些现象和问题,避免书生气十,足的高谈阔论和看待问题的偏激情绪‘
传统大学德育在理念设计和运行实施中,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往往忽视了其他途径对德育的辅助和补充,知性教育有余而感性教育不足;在教育方式上强调外在理论灌输,忽视内在情感激发和培养,往往流于空洞的劝导式说教,求真、致善有之而立美不足。这些弱点,使大学德育工作难以找到有效的切入点,难以适应思想更加开放活跃的当代大学生,使德育效能大打折扣。而以美育德则根据大学生在特定人生阶段的情感特点发挥美育情理交融、润物无声和寓教于乐的道德转化作用,利用美育与德育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等方面的内在统一性,通过大学生审美观念、审美情趣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落实大学德育内容,在美育中育德,正是对传统大学德育弱点的校正。
1 实施以美育德的重要意义
1.1以美育德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大学德育的主要对象。他们具备很强的理性判断力和自我反思力,有追求科学理论和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愿望,有提高自身修养和完善道德人格的美好要求,也充满着对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的向往。总之,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期待更加强烈,对德育教育的接受与践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美育德,通过大学生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政治的宣传和教育……运用先进文化去教育人和影响人,在思想政治观点层面逐步消除分歧和隔阂,在文化认可中接受并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这样,契合大学生自觉追求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完善和全面提高的要求,又得到大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正认同和主动接受,激活了德育对象的自我造血功能,为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富有主体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动力。
1.2以美育德有助于提升大学德育的层次
大学德育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培养教育。构成大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基本内容和要素有很多,首先是政治方向和思想理论素质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成为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以美育德,恰恰是把审美教育与政治方向、思想理论素质教育和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结合到一起,利用美育情理交融、寓教于乐的长处和自由灵活的形式,使大学生在对“美”的鉴赏、感受和体验中,引起情感的激荡,激发共鸣,获得思想上的熏陶和认识上的启示教育。以美育德使大学生把认识美、热爱美的审美情感,转化成了赞美善、追求真的道德情感,产生了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应,为提高大学德育的层次,实现道德的知情意行协调发展提供了指导。
1.3以美育德有助于增强大学德育的实效
传统大学德育教育为“显性教育”,借用政治理想、道德伦理、规章制度等概念形式,使大学生被动接受灌输。但这是以漠视和压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需求为代价的,极易引起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影响到大学德育实效。而以美育德则不强制,不采用说理灌输,而是以各种感性的方式来培养大学生对于“美”的热爱和对“善”的追求,使大学生从美好的事物中得到享受,在轻松自如、潜移默化的体验中陶冶情感,从情感和心理上接受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原则,化为大学生个体的信念和“内在美”,并引导大学生上升到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的理性需求,外化为相应的行动,实现“审美的阶段”到“道德的阶段”的过渡,这就大大增强了大学德育的实践效果,为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途径和方向。
2 实施以美育德要防止的误区
2.1用德育来“包办”美育
美育天然地就与德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综合中介作用。甚至,美育的这种综合中介作用在当代显得愈加重要,成为沟通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桥梁,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四有’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_l2j。诚然,美育和德育一样,具有特殊的综合中介作用,具有价值定向作用,能够让人们从情感上喜爱的同时,在价值观上认同并信奉,引导大学生去追求美好的人生。但这并不是说,美育就从属于德育。美育本身是超功利的,它原本定位在个体审美能力发展上,以美育德架起了美育和德育之间的桥梁,使人们在欣赏美、体验美的事物的过程中求真向善,塑造成品格高尚的人。在以美育德实践活动中,如果把美育的德育功能无限夸大,无限泛化,以至于用德育来“包办”美育,处处打上道德的印记,就是违反了美育的本质规律和功能实现方法,抛弃了美育用较为隐性、问接的方式传递价值观念的优势,就会使人感到枯燥厌倦,产生否定排斥情绪,直至对教育内容也无好感。
2.2把德育理论灌输一概抹杀
大学德育教育是累积递进的,理论灌输、情感熏陶、以美育德、实践活动等各种教育途径是并存的,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如有论者所述,“道德行动是一种自觉自由的行动,它不仅需要行为选择上的建议,更需要思想的澄明”。换言之,道德的自觉,不仅需要道德主体知其然,而且更需要通过理论教育使其思想澄明,知其所以然。所以,以美育德之不再单纯从外部施加给学生说教和约束,不是以美育内容来淡化德育内容,不是要否定德育理论教育这一重要范畴,把理论灌输一概抹杀,更不是以美育替代德育。而是要相互渗透,和谐共融,着眼于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继续发挥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即“两课”德育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德育自觉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将理论植根于思想观念深处。
2.3无视以美育德的针对性
如果无视以美育德的针对性,就会把以美育德变成脱离现实生活世界的、漫无目标的审美或德育知识的传授。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紧密出发,在以美育德内容中不断注入变化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找到各种问题的根源,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合理规范,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等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以美育德的针对性也表现在对大学生的人生理想指导上,在以美育德内容中多用高尚的精神影响人,多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多用美好的情感熏陶人,对大学生的人生目的与意义持续关注,引导大学生朝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去努力,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以美育德只有在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实现德美相长、共同育人。
2.4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任何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建构都要遵守循序渐进的规律。如果在以美育德实施中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是不可能奏效的,还会引起大学生心理上的反感,造成连锁反应,影响到德育内容的接受。以美育德,要摈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注重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学生基本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感熏陶开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逐步上升到共同理想、崇高信仰的教育。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德育实践。因为,即使经过长期熏陶和影响后形成的道德情感,还要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地磨炼,与各种不道德的冲动和行为斗争,才能内化成德育主体的道德信念,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机制,最终塑造出优秀的道德品质,实现道德行为方式质的飞跃。
3 实现以美育德、德美相长的基本途径
3.1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大力拓展德育资源
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实现以美育德,必须注重从德育的角度积极拓展美育资源,丰富美育内容,使大学生在自我观照中接受“美”的规律和“善”的法则,在真善美的和谐交融中提升道德认识。要拓展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等基本内容,借其“所特有的真与善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方式,传递道德价值,发挥道德教育作用。要加强传统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课程内容,使之通过课程学习获得正确的“美”的理念和审美态度;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或组建各类艺术团体、开设各类艺术选修课、艺术实践活动学分化等,以美的艺术启迪大学生,熏陶道德情感,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影响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积极开展向各行各业涌现出的英雄人物、道德模范学习活动,让大学生从社会和生活中去发现和感受人的“善”和崇高;开展对祖国的大爱、集体的关怀、父母无私养育的感恩活动,体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美好的人情人性完善大学生的心灵,架起通往真与善的桥梁,引导大学生自觉创造美的生活。要用优美的校园景观和人文环境来丰富大学生的情感,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情境;增加对祖国河山、自然美景的亲近、接触,在接触中感受自然的伟大,感受自然与人的联系与和谐,从而由心底涌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正确的美丑、善恶观念自然获得,健康的人生态度自然树立。
3.2加强对以美育德各环节的德育指导
借鉴对人的高级行为模式研究,统一于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和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双重建构的以美育德,包括以美动情、以美化知、以美炼意和以美致行等4个环环相扣、顺序发展的基本环节。实现以美育德、德美相长必须加强德育对这4个基本环节的指导,才能以美育情,以情动人,以情育德,水到渠成J。其中,以美动情是育德的起点,在这个环节中渗透德育原则,指导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行为产生爱憎、好恶等的情绪态度,使情动于衷,引发人们不自觉地进行道德判断的内心体验,陶冶道德情感。以美化知是育德的重要基础,是在以美动情生成情绪态度基础上,介入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的指导,激励和调节大学生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产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提高道德认识能力。以美炼意是关键的临界点,在情动于衷、辨识道德的基础上,自觉地产生与各种不道德的思想作斗争的意识,提高道德自觉性,锻炼道德意志,使之转化为人的道德需求,形成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产生支配行为的力量,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以美致行以美育德的实现形式,是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的外部表现行为,是在生成道德情感,化作道德认知,形成道德信念后,在现实行动中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道德行为反应。
3.3把以美育德与解决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相结合
一、民办大学生理财的重要意义
1、民办大学生理财是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
随着电子商务、金融业、保险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理财有关的问题越来越多。如车贷房贷、信用卡、投资理财、资金借贷、基金保险等等。因此,掌握基本的理财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立足于现代社会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2、民办大学生理财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步,社会对人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智商到智商情商兼备,到现在智商情商财商俱得。财商是人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成功的关键。民办大学生学生理财知识技能并实施理财实践,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3、民办大学生理财是减轻家庭负担积累个人财富的需要
民办大学生比公办大学生承担着更重的教育成本,而又无法完全享受同比例的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等扶助政策,这就对民办大学生的家庭造成了较大的负担。理财促使民办大学生培养科学的消费观念,锻炼了其储蓄投资和赚钱的能力,在增加收入和减少消费的同时减轻家庭负担、积累了个人财富,实现"才财"兼得。
二、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与分析
1.调查方法。对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多个年级及专业的大学生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980份,回收有效问卷945 份,回收率96.4% 。调查内容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生活费主要来源、月消费数量、生活费主要用途、消费观念、理财意识等19个方面,并分等级细化。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个案调查,根据问卷内容进行了个别访谈。
2.调查结果。经济不独立, 储蓄观念淡薄。调查结果显示91%的被调查者生活费来源于父母,"通过打工补贴日常开销"的仅为6%。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 超过一半的大学生的生活费用全部依靠家庭,很少考虑更多的融资渠道,独立谋生能力差,,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而问及对"财商"概念时,很多被调查者表示陌生。当被问到学期末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学生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 略有剩余的也是计划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 只有个别有储蓄意识。
3.消费差距大, 出现两极分化。被调查者中家庭经济状况"中等"的占88% ,"富有"和"非常富有"仅占12 % 。但民办大学生中月消费最高达到6000 元以上,最低的只有200元,两极分化分明。
4.结构不合理,存在盲目冲动。调查中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真正用于饮食、日常用品等传统必需品的支出还不到总支出的3 0 % , 用于购买书籍的费用占总消费10 % 以下,而且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购买的是漫画、时尚杂志等方面书籍。他们的主要消费在同学间的请客应酬、谈恋爱、买名牌服装、买数码产品、手机话费、上网、游戏、互相攀比露"富"等方面。
三、民办大学生对理财方面存在的问题
1、理财是有钱人的事。虽然大学生是一个没有固定收入的群体,但根本不用理财的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没有理财的基本常识和经验的积累,大学生没有普遍将一种正确的科学的理财意识和观念引入到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自觉的生活习惯,往往在一些细节上忽略了理财,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即使以后有了丰厚的收入也无从理财,所以大学生理财是从小处出发,是为以后的准备。
2、理财是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学会理财,不仅仅是要实现财产的合理使用和保值增值,也是要学会理财的素质,即诚实、勤劳、节俭、乐于助人、服务、独立、积极、克制。
3、根据调查数据得知,大多学校大学生没有基本的支出规划,消费多属于冲动消费和即时消费或非必要消费,没有详细的支出明细表,无法跟踪消费行为。
4、大学生理财能力薄弱,大学生仅仅把注意力停留在资产的保值增值上,而很少提出长远的科学的理财规划,技巧匮乏。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渴望了解个人理财知识,把理财当成以后生活的必修课,而学校没有开设个人理财教育课程或者举行类似的讲座普及理财知识。
四、对民办大学生合理理财的建议
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的发展方向,满足大学生的消费理财需求,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进而提高生活质量,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愿望和责任,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势在必行。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携起手来,共同做好大学生理财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一)外部保障
1.教育为主,培养良好消费风气。基于校园环境对大学生身心巨大的影响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专题活动,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如开设"消费道德"、"消费常识"等课程,倡导合理消费、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地消费。
2.加强引导,增强科学理财本领。理财需要长期的理性积淀,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家庭要建立健康的消费文化环境, 给予孩子一定的消费自主的同时家长也应注意"家情"的教育, 对孩子的消费要求有意识地给予区分,还可以安排一定的家务劳动, 加强劳动教育, 促成孩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消费观的形成。
(二)内部保障
1.疏导心理,开展系列心理活动。民办高校大学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因此,要克服攀比心理,培养良好消费风气,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和理性的自我定位。
2.立足现实,关注特殊贫困群体。在民办高校中还存在一批依靠勤工俭学、贷款、特困补助等交纳学费的弱势群体, 对于这部分学生要像重视经济上资助贫困生一样, 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对其家庭经济状况及个性特点、心理素质, 有准确的了解, 在实施各种资助措施以及组织活动时,一定要顾及贫困生的自尊和情感的需要,避免造成无意的伤害和刺痛。同时引导贫困生掌握适当的心理调试方法,进行"自我调试"解困。使贫困大学生逐渐了解自我并接受现实的自我,要敢于直面和接受自己家庭的贫穷境遇。通过适当的心理引导,给他们减负,促进其身心健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禾青,肖惠.大学生如何学会理财[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第2期.
[2] 刘俊棋.大学生理财观念调查与培养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2010,(06).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学会与他人合作”已成为全球教学改革的四大支柱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能促进学会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合作学习非常重视。
由于受到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通常表现为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合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从这个指导思想看,培养目标更多的体现于社会的需求,事实上,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需求的各种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父母及长辈的宠爱,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别人以他为中心、尊重他的一切。他们的知识面广,独立思考能力强,反映迅速,胆量大,发言积极,他们所欠缺的是同伴间的合作能力。合作学习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2.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实践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多元化素质和适应多样化新课程的必然途径。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历史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式,我的尝试以高二(1)班为课题研究的对象。选择这个班有以下原因,①大家对历史课普遍不感兴趣,历史课上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只是我一个人在前面唱独角戏;②1班人数比较少,结成小组便于管理。在与科代表协商后,我开始了我的探索之旅。历史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选择或设计一些具有可参与性、趣味性,并且易操作的小型学科活动,营造轻松、活跃、高效的课堂。通过这几种教学方式,来实施课题研究。
2.1“说一说”——交流型活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说”的主角,而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应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型活动在这方面效果显著,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尊重、宽容等健康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从而形成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讨论是课堂最常用的活动方式。新课程下要更好地强化广泛参与、成果共享。在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强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到集思广益、交流共享才能共同提高。如学完人教版经济史(II)第二单元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要求每组综合列出本组同学的观点,看哪个小组列的最多、最有道理。小组成员为了本组能总结得更全面,结合教材,查阅资料,积极思考,为小组“献计献策”。并列展示各组成果后,再引导学生把所有成果进一步综合归纳,最后完善的是所有同学思考的结晶,因此也最为系统和深入。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了合作的经验,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甘甜。
2.2“比一比”——竞赛型活动;竞争是激发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为了增强实用性,竞赛型活动的设计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不同课型和不同教学目的,设计成不同的形式。
针对史学争鸣的观点采用历史辩论赛的形式。如: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为了弥补辩论形式的不足,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以组为单位,课前让小组自己分工搜集资料,组织辩手阐述自己的论点,在自由辩论的环节,双方轮流发言,人人都是辩手,调动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还可以设计一些细节,增强趣味性,如由学生事先自行制作获胜方和最佳辩手的象征性奖品。这些纸做的王冠、幸运花环、泡沫雕刻等,在无形中鼓励了学生的竞争、合作与交流,每次课堂辩论都十分激烈,得奖的备加珍惜,没得到的立志下次夺回。
复习课和检查课采用填图、填空游戏或者趣味竞赛的形式。如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把本阶段的知识设计成竞赛题目,选择、改错、简答题型多样,赋以相应分值,由学生分组抢答,累积计分。这样的活动与简单的提问相比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填图比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