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4 17:23:5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少儿口才课程体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匹配失衡
广播电视主持人所产生的明星效应每年吸引了大量考生报考播音主持专业,目前全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达到300多家,每年毕业生总数超万人,但实际数字远高于此,随着高校扩招,各类非艺术院校也纷纷开设这一热门专业,如此算来社会对播音员主持人的需要在数量上早已远大于求,但数量上的过剩却难以解决对优秀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随着受众审美力的提升,对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不难发现主持人岗位更迭缓慢,且知名主持人会承担多个节目的主持工作,所以播音主持专业虽在我国发展了二十多年,但截至2014年底,全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从业者也只有29116人也就不足为奇。
(二)课程设置同质化严重,缺少职业教育的特征,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与本科院校差异不大,多数是以语音发声训练、业务技能课程、艺术拓展课程、实务训练课程四部分为主,由于适合高职院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材不多,目前多数院校采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的本科专业系列教材,这就要求压缩教学内容,精简学期设置,其教学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同时对高职院系毕业生需求量较大的少儿艺术培训机构、互联网运营公司、影视文化企业等又因为学生缺少企业实践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三)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对播音主持专业影响巨大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挑战,网络主播兴起,各种短视频软件上的视频直播引起的社会广泛关注,播音员主持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2018年11月的乌镇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首个“人工智能主持人”已经正式上岗,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AI虚拟节目主持人已经成为现实,虚伪主持人能否取代播音员主持人引发了众多在岗播音员主持人、在校大学生们的热议与担忧。但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媒介平台各异、职业性质的不同,网络主播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播音主持专业所培养的主持人,网络主播的培养模式,已经有艺术院校在与互联网企业的直播平台合作进行探索;虽然虚拟主持人具有工作时间长,播报准确,失误率低,学习能力强,可以适应更多复杂环境的特点,但播音员主持人即兴发挥的应变能力,独具特色的主持魅力,富有情感的艺术创作能力是虚拟主人仍无法替代的。
二、高职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校企合作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清晰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向社会提供高等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更要符合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学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就是要把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要直接对接,打破原有封闭的教学模式,让企业参与到学生的课程培训中来。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尚无适合高职院校专门的主持专业教材,教学培养方案也是本科院校的压缩精简,再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略低,在与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中并无优势。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自身的持续发展
当前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本科院校持续扩招,使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自身建设上的问题,包括办学经费问题、师资问题等,使得毕业生的质量不高,不利于高职院校的持续稳定发展。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促使播音主持专业形成职业特色,利于吸引学生报考,同时校企合作办学,能够使学校得到企业在资金、设备、专业成果上的帮助,形成产教融合的局面促进高职院校自身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职业素养、拓展毕业生就业出路
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略低亟待提高,而综合素质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在企业的环境中去实践,磨练自身的职业素质,逐步培养出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一直是高职院校的宗旨。企业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同时也利于尽早发现适合企业发展的实用人才重点培养,使学校成为企业发掘优秀人才培养基地。例如,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与南京新雩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选拔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参与卡通肢体剧的学习。通过新雩坊儿童剧教师的专业指导训练,提高了学生表演课程中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对丹麦卡通肢体剧有了系统深入的学习,许多同学还有幸参加了“童心之翼”公益儿童剧的演出,并在毕业以后进入雩剧坊小剧场工作,成为儿童卡通剧助理教师,实现了从为企业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实现学生由实训到就业的校企合作目标。
三、高职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校企合作探索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播音主持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专业具有“口耳之学”的特点,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但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播音主持实践能力。由于现实情况所限,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在高职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既要走出去,积极鼓励在职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入行业参加实践培训;又要请进来,邀请一线广播电视主持人作为外聘专家补充到教学中来。外聘专家以主任播音员、播音指导为主,他们紧跟传媒行业发展前沿,主持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通过教研活动既能提升在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能通过示范教学、讲座等形式给学生传授播音主持的实践经验。
(二)构建与企业需求相融合的教学培养课程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是适应于所有专业群的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情感等。
根据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本文提出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概念。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是学生胜任不同旅游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它在不同旅游专业中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具体包括以诚信服务为核心的职业态度、以微笑服务为核心的职业形象、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职业心理、以现代旅游企业需求为核心的职业能力等要素。
对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对旅游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现、学生高质量地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比较深远的意义。
二、国外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现状看,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亚洲国家,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教育的研究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主要的研究观点有:韩国的职业教育界认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包括专业能力和基础能力两个层面,并且强调基础能力教育应始于中小学教育,使这些能力深植于一个人的习惯之中,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种基础能力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合作能力、使用计算机能力等。美国职教界自20世纪90年代形成新的职业能力观,认为职业能力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而被视为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新职业能力观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要求具有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性,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其知识体系的设计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不要求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而是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和对职业的综合认知能力。
针对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and)教授创建素质体系冰山模型,形象地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两部分,即显性素质和隐形素质。戴维认为,“冰山以上部分”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三、国内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本文以“高职旅游、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为关键词检索了相关博士、硕士毕业论文及期刊论文数据库近5年发表的论文,相关的成果很多。当前,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的研究尚无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主要有:周晓梅(2006)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出发,明确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结合旅游企业需求,创新高职旅游专业“店校联合,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韩颖(2009)从旅游企业用人需求入手,具体分析了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构成,导出了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并从职业素质培养的质量保障入手,分析了进行职业素质评价的必要性和目前在此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以实例的形式对构建的步骤、方法进行了说明。
近几年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研究成果在期刊论文方面成果颇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一类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归纳起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与构成
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界定。庞文渌(2007)指出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盖晓芬(2009)运用“冰山理论”分析,将职业素质分为显形素质和隐形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动机、价值观等作为隐形素质,像潜在水面之下的冰山,深层次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更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某项事业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谭满益,王磊等(2008)提出职业素质由拓展要素(团队协作与沟通、学习、创新能力),保障要素(人际交往、身心健康、思想道德),支撑要素(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三大类要素构成。韩颖(2009)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素质进行了分类,根据职业素质获得渠道的不同,职业素质包括了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从构成要素的不同类别,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专业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从构成要素识别的难易程度,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分为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
李晓梅(2007)明确提出了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包括“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体现出的主动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素质,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此种提法,从有形和无形两方面对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进行了概括,突出了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隐性要素,较好地体现了旅游职业特点,但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还存在缺陷,还不能满足实际从业要求。
(二)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索生安(2012)指出了问题存在的方面: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职业素质教育缺乏职业特色、职业素质教育实现手段单一。文章特别强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除了职业道德、通用的职业能力外,还包括旅游行业职业能力。由于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素质教育更强调服务意识、礼仪礼貌、沟通技巧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余平(2011)指出旅游专业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旅游职业认识不到位,缺少职业意识和职业热情;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薄弱;缺少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还比较欠缺等。
(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
针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结合旅游市场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职业素质培养与教育的对策。索生安(2012)提出职业素质的培养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专业教学实践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形象等内容除了依托“两课”、就业指导、旅游礼仪等理论课程接受外,加强实践教学,可划分为团队意识培养实训、旅游礼仪实训、口才与沟通实训等模块实施。庞文渌(2007)具体阐述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朱海岳(2012)针对当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产学合作教育的薄弱和难点问题,探索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工学并行养成模式”,提出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基本构成和实施对策。盖晓芬(2009)提出通过加强各类课程的建设、成立素质训练中心、强化校园文化感染等平台的构建,着重通过品德优化提升职业道德、专业深化提升职业知识、能力强化提升职业技能、仪表美化提升职业形象、文化熏陶提升职业精神,从而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完善和提升。
(四)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韩颖(2009)在评价内容的具体设计上:形成了基于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学生职业素质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将旅游行业和岗位从业的具体要求作为素质评价的考核要素和依据,体现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实现了行业需要与学校教育过程的全方位融合。在评价环节设计上:以旅游职业素质的养成过程为线设计环环相扣的评价环节,形成贯穿整个学生在校过程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以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从业者的具体要求作为评价环节中的评价指标,突出了评价体系的职业特点和实用特点。
(五)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还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对策、途径的理论探讨方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开展切实的职业养成教育,落到实践的落脚点。例如,中央财经大学制定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实施方案》(试行),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推动学生成长成才。在这个实施方案中,该学校制定了详尽的体系实施细则,主要涵盖了课程体系和集中强化训练内容,这部分内容又具体到细节,例如,每个年级的养成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授课形式都是不同的。一年级侧重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二年级侧重在人际交往与沟通协作能力,三年级侧重在团队建设能力。并且,各学院成立相应培训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本学院职业素质培养的各项工作。
四、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研究的简评及展望
一、七彩校园――追梦乐园
在乐学教育理念指引下,学校以传承和弘扬多民族文化为重点,融合现代教育文化成果,构建多姿多彩的乐学校园,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个性发展。校园环境文化包含地面文化和墙面文化。地面文化包括世界博览、璀璨中华、美丽家乡、可爱校园四大主题,并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跳房子、跳海等游戏。墙面文化分知之篇、好之篇、乐之篇和恒之篇,旨在让学生在有丰富文化内涵、丰厚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中快乐成长。
二、智慧教师――滋养童心
学校致力于打造“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智慧之师。以“读、行、思、做、研、写”为研究策略,促进教师专题化发展,达到为师三境:明师――明白之师;智师――智慧之师;人师――人学之师。
1.举行“乐之德――教师幸福教育小故事论坛”活动
在主题论坛会中,教师们热切探讨了自己从教经历中最幸福的一刻,诠释了对教师职业幸福的理解;在深入学习中,教师还进行了主题为“我这样塑造自己的职业魅力”的经验交流。教师们神采飞扬,激情澎湃,将新时期教师的魅力彰显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此活动重新点燃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很好地消除了悄然萌生的职业倦怠感。
2.举行“乐之韵――教师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每学年开展主题为“营造快乐氛围,构建和谐团队”的校本培训,践行“四个一”(即每日一聊、每周一球、每月一歌、每季一游)培训活动,教师们在活动中增强团队意识,缓解工作压力,愉悦身心,凝心聚力,提高教师执行力。
3.举行了“乐之雅――教师生活指导”活动
学校提出了“三雅”的要求,即雅言、雅行、雅趣。并由工会牵头,开展了“三行”活动,即生日赠礼的“温馨行”,乐之雅服饰文化的“美丽行”,“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活力行”。除此之外,每年还组织教职工趣味运动活动,引导教师形成雅趣。
三、团队活动――悦纳自我
学校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全国家庭教育实验校”和“广西心理健康实验基地”为契机,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成立了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和心育团队,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1.团体辅导,指导学生自我成长
学校建立了“乐乐心理咨询室和团辅室”,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常态课,每周每班一节心育课,开设了心灵花园――沙池、男孩课程――攀岩墙、开发儿童智商――游戏课、智力跳棋、心理剧等特色校本课程,研发了《乐乐成长导航》《孝亲作业》《阅读教育》《阅读存折》《快乐口算》《珠心璧合,快乐启智》《乐乐好口才》《绳彩飞扬》等校本教材,弥补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不足,拓宽了学生团体辅导的途径,提升了学校“乐学教育”的品质。
2.注重结合,建立学生自信心
为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学校结合乐学教育文化,开展了一系列有益身心的活动。
(1)心育与“情趣课堂”结合
众所周知,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朱熹的“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无不阐释着“乐学”与“好学”的真谛。学校采用随笔化写作为代表的情趣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摒弃强硬地灌输和机械地训练,给学生提供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运用直观灵活、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关注实际需求,保护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他们的心灵火花。不仅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趣,达到一种有情、有景、有思想的境界;还在“淡化教育痕迹”中“深化精神轨迹”,让爱伴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情趣充满学生成长的历程,实践“学习与情趣同在,成长与快乐同行”的教育理念。
(2)心育与“绿色阅读,浸润人生”相结合
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量,学校每年坚持开展“我读书、我快乐、我收获”的“绿色阅读”活动,学校的阅读乐园――乐乐书苑和乐乐书苑后的小花园,每天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了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我们在年级内开展同读一本书“图书漂流”、“童话伴我成长”童话剧等活动。学校还把读书活动辐射到数学学科,开展了数学文化节活动,进行讲数学故事比赛、数学名言书签设计比赛、数学小报评比、数学谜语比赛、钟面设计比赛、年历设计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学生们在活动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3)心育与“快乐体艺”结合
有一位诗人曾经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落入尘世的七色花种子,只要我们加以精心呵护,终会绽放出最美的花朵。一直以来,学校始终本着尊重个性、差异发展、面向全体、全面育人的教育原则,开展“224工程”。所谓“224工程”是指两项健身益智技能、两项美术技能和四项传统项目。此项工程的实施旨在传承民间体育与艺术的技艺,弘扬民族精粹文化,进一步拓展教育的空间,让快乐与阳光体育同行,建设有特色的体育、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提升教育质量,从而让艺体之花在六小这块教育沃土上盎然绽放,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4)心育与“开笔礼”活动相结合
“开笔礼”是我国春秋时代的一种启蒙学习仪式,是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仪式的称谓,俗称“破蒙”,它是中国古人人生的首次大礼。为了培养情商,让一年级新生体会学本领、学做人是一件趣事,学校每学年新学期邀请一年级新生家长为一年级新生共同举行隆重的“开笔礼”仪式。通过“正衣冠”“朱砂启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茶敬亲师”“赠书送礼”等项目,既能表达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成材的期望,也让学生们在寓教于乐的开笔礼中接受勤学苦读、尊师孝亲、崇德立志、仁爱处世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教育,为日后的个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心育与“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
根据独生子女性格孤僻、娇气、任性、依赖性大、喜怒无常、社会交往能力差等共性问题,学校每年都组织五年级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团队建设、队列训练、内务整理、能量传输、众志成城、高空断桥、生死电网、感恩励志教育、篝火晚会等团体活动,让学生学习一种技能,尝试一次创新,感受一段经历,体验一回成功。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既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又培养了他们自理、自立的自我独立意识。
(6)心育与“家校联动”相结合
学校60G的学生来自农民工子女,父母为了生计整日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思想和学习情况。为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校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低、中、高年级段编写了《乐乐成长导航》,《导航》共有7个评价项目,融入了学生的积极心态、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目标,包括“每天温馨话语”和“教育小故事”。根据好习惯培养的规律,每项坚持训练21天,然后更新培养目标,包括通过每天学校日常管理、学生自我管理评价、家长评价机制,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信、自强、自立、自理等良好品格和良好行为习惯。每月末,班主任根据学生获得乐乐章的情况评出学习之星、文明之星、孝敬之星等十星好少年,并颁发绶带、照相张榜表扬。学期末,各班还根据《导航》中的“家长考核表”评出“十佳家长”,在全校家长会上颁发荣誉证书。因此,《导航》也是进行家校沟通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