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的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5 14:35: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型工业化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篇(1)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有可能带来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型工业化,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助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协调发展之路。新型工业化要强调,注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早期的工业化过程一直伴随着较为突出的环境污染,直到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接近完成或完成之后,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被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大多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以说是:“先发展,后治理”。新型工业化特别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协调发展的道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往往遇到严重的资金瓶颈、技术瓶颈和市场瓶颈,而我国实现工业化进程是在改革开发20多年,具有巨大的体制、机制和市场活力的条件下推进的 ,同时,又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发展的,这就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有了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的空间。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强调以人为本,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未来20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把2.2亿农业人口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就业,而目前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总人数也仅为3.5亿人。换言之,20年后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将比现在增加60%。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顺利完成劳动力大转移的艰巨任务。

新型工业化统筹安排、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逐步做到工业能够反哺农业,在坚持农村的同时,发展农村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体系,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连接起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业人口向中心城镇的聚集。

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措施

首先,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多数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任务完成之后,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潮流变化推进信息化的。我国则是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要同时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因此,我们一要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占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高点,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尽快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二要通过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要加快我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步伐;三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政务、商务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良性互动。

篇(2)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这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仍将持续一个高速增长期,在这个期间内既伴随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回顾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过去传统的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带来产业省级进展缓慢、资源环境持续恶化、社会不稳定因数增多等一系列矛盾和风险。伴随着国内外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以提升质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的发展理念。为此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构建绿色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消费环境。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服务城镇化发展相关行业及企业的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促进资源可以续利用,提高效率。推进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完善绿色建筑行业标准及认证体系、扩大强制执行范围,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 

2 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现状 

我国住宅工业化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解决人们居住问题的工业化思路,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历程漫长而充满曲折。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运用 PCa 大板工业化方法进行批量化进行住宅建设经历了研究、生产、使用、发展停滞等阶段。当时在国外大板工法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全国建筑生产企业在推行标准化、工厂化和机械化的发展装配式住宅建筑,建筑业曾经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新工艺,如大板、升板体系、预制装配式框架体系等预制构件,而当时介于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落后,工业化生产技术、管理等各环节不健全,对国外相关技术及工艺没有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出现了很多的质量问题。不仅降低了工业化住宅在人们心目中印象,也失去了一次宝贵的推动住宅产业化生产力水平提升的机会。 

20 世纪末至进入 21 世纪后,受我国住宅产业化方针政策的推动和住宅技术发展的需求,住宅科技进步加速发展,我国住宅工业化研究、生产使用与实践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政府对住宅产业化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不断取得新成效,相关建筑企业和民营资本对住宅工业化技术问题也进行着许多大胆而富有成效的尝试,积累了宝贵技术和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的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取的了较大发展,在住宅工业化的设计理论、计算方法、技术创新、制作工艺、安装工艺、质量检测和混凝土新型材料研究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套独特的体系;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已经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人们从新理解和定义了住宅工业化的概念和认真,推动了住宅工业化的蓬勃发展。 

3 新型城镇化与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关系 

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是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举措,住宅工业化又是建筑工业化的优选方向和必由之路,因此住宅工业化将再一次推动住宅产业化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升。区别于传统的住宅工业化的认识,当前所谓的住宅工业化是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是将住宅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建成的住宅的生产方式或技术手段,这种生产方式或技术手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点,集结了新的技术创新,凝结了新的发展理念。 

篇(3)

新型建筑工业化就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手工劳动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等;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建设节能环保的现代化建筑。

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史

建筑工业化在国外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新型建筑工业化,注重数量和效率。表现为二战结束以后,在巨大的社会需求下建造了大量的建筑。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要求的不再是建筑的面积或规模,而是多样性。“标准化”开始向“多样化”转变,这就是第二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重点转向节能、降低物耗、降低对环境的压力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我国建设部于改革开放初期颁布实施了行业标准JGJ1-79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暂行规定,后来修订为《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步伐曾一度停滞。

二、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设计要点

1、建筑图纸的绘制。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图纸绘制是根据建筑构建的类型、规格、质量材料等,将其中建造量最大、使用面积广、共性多、通用性强的建筑配件和零部件、设备装置经过综合研究编制而成的标准设计图。图纸绘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它是在工程开始前针对工程的建设目的、施工方案、平面和结构要求等绘制的参考图纸;第二阶段是施工中为了修改和完善初步的施工设计,对出现的一些变动的再设计。新型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工程的效率、环保、成本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建筑图纸的准确绘制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各项要求,将工程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减少问题出现的几率,保证工程的质量。

2、建筑材料的采购。建筑材料是整个项目工程进行的基础,它与建筑结构共同搭建起整个工程的框架。现代建筑工程对材料的要求是高强度、轻质量和多功能,而这些材料正是新型建筑材的特点,所以加强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着重推广高性能、低能耗以及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要求,更是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

3、建筑模数的利用。建筑模数是指在建筑设计中,统一选定的协调建筑尺度的增值单位。它是建筑物、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相关设备尺寸相互协调的基础,所以每项建筑工程的启动,都必须进行相应模数的分析。目前世界上统一采用的基本模数数值用M表示,也就是1M=1000mm,在它的基础上又分为扩大模数和分模数。其中扩大模数的基数是3M、6M、12M等,我国一般采用3M为标准建筑模数,可以满足使用的要求,又能减少构配件规格类型。建筑部件的构造都应该按照模数进行设计,这样就有利于生产企业生产出工程所需规格的生产预制构建。

4、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就是设计人员对施工建筑的表达。安全性是建筑工程首先需要保证的,在工业化建筑施工前就要对建筑结构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核算。常见的房屋建筑结构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每种结构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这些传统的建筑类型,并不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模式,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需要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分别是全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全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和全预制装配式板柱结构体系等。这些结构形式全采用工厂化的制作,产品质量有保证;外墙装饰面和外墙板同时预先制定减少了现场的装饰工作量,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进度;此外减少现场的作业量降低了粉尘和污染比较环保。

5、构造节点的安排。新型建筑工程的开展会产生一些交接口,这些交接点就是问题经常出现的地方,所以在交接点材料的使用上必须慎重,既要保持其经济适用性更要保证其安全性。通常在工业化的建筑工程中,各构造节点的施工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任何节点出现问题可能导致影响整个工程项目。而构造节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组件之间的连接点、预制构件和设备管线的组合、建筑构件与预制品的组合等方面。对这些构造节点的设计要从整个工程的大结构下进行,能不设置这些节点就最好少设置,而节点的材料之间的类型和特点也要相适应,在使用这些节点材料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这些材料的研发。

三、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发展的优势

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的简化。当新型建筑工业化实现时,建筑的构件也会标准化,结构设计不再需要对每一种荷载都设计一种截面,也不再需要画出很多的图纸,而只要选择合适型号的构件就可以了。

2、方便施工现场的管理。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的机械化程度很高,需要的人工就相对减少了。更少的人员和更多的机械化使得现场更接近于工厂的形式,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现场的管理。

3、施工效率的提高。建筑的各部件几乎均在工厂预制完成,甚至装修也在工厂完成,现场只是完成吊装和拼接。国外的经验表明,采用预制装配式建造方式与现场手工方式可节约30%的工期。

4、施工质量的提高。工厂预制则是在稳定的工厂环境中,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使得各部件都有相似且可靠的质量,从而有利于结构整体的可靠性保证。

5、环境的影响减小。大部分建筑部件都在工厂内预制完成,现场作业大大减少,其带来的噪音、粉尘等污染也得到很好的控制。工厂的加工速度快,整个工期也较短。

6、节约成本。据统计,与传统现场施工方式相比,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每平米建筑面积的水耗降低64.75%,能耗降低37.15%,人工减少47.35%,垃圾减少58.89%,污水减少64.75%,对资源节约的贡献非常显著。

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必将成为我国建筑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新型建筑工业化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整体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设计师应改变传统的操作模式,抛开独立思维,将设计与研发相结合,从而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晓燕等.谈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实施途径[J].山西建筑,2011

篇(4)

关键词: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 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篇(5)

一、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我国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构建新型工业化水平判定模型,对目标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阶段)进行评价,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该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状况和特点,从而有助于该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的制定。

目前关于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简单的有综合指数法、功效评分法;复杂的有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因为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变量、高阶次、多回路的非线形复杂时变巨系统,影响一个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因素错综复杂,其中,可能有些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比较清楚,但大部分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不十分明确,因此在进行评价时,只能选取有限的主要指标来进行分析,具有“灰色”信息的特点。据此,笔者认为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新型工业化水平判定模型是比较合适的。

二、基于灰色系统的新型工业化水平判定模型构建

灰色系统理论是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正式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可以定量分析两个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灰色关联分析的本质是数据序列曲线间的几何形状的分析比较,认为几何形状越相似,则发展态势就越接近,关联程度也越大,反之则反。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新型工业化水平,可按如下过程构建新型工业化水平的评价模型。

设共有m(m>1)个实际参评地区,并根据判别新型工业化阶段的具体标准指标数值,建立3个分别代表初级、中级、高级新型工业化水平的虚拟参评地区,这三个虚拟地区序号下标分别为m+1,m+2,m+3;i为所有参评地区(包括虚拟地区)的序号,我们定义i∈θ1={1,2,…,m,m+1,m+2,m+3}。

再设评价新型工业化水平的指标共有n(n>1)个,k为评价指标序号,定义评价指标序号下标集合为θ2={1,2,…,n};那么,νik为第i(i∈θ1)个地区的第k(∈θ2)个指标属性的评价值。

1.建立原始评价矩阵V

对于一个由m+3个参评地区,n个评价指标的系统,建立下面的原始评价矩阵V:

…………(1)

2.确定参考序列V0

根据式(1)取每个指标的最佳值νik=Optimum(νik),i∈θ1,k∈θ2组成参考序列V0={v01,v02,…,v0n} …………式(2)

3.建立规格化评价增广矩阵X

首先,把参考序列V0和原始评价值矩阵V组成评价增广矩阵

…………式(3)

其次,为了使各指标之间可以比较,需要对式(3)中各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和规格化处理,规格化公式如下:

,j∈{0,1,2,…m+3}…………式(4)

利用(4)对(3)进行规格化处理之后,得到规格化评价增广矩阵X:

…………式(5)

4.计算关联系数

把规格化后的序列X0={X01,X02,…,X0n}作为参考序列,Xi={Xi1,Xi2,…Xin},i∈θ1作为比较序列,计算关联系数

,i∈θ1,k∈θ2 …………式(6)

其中:

:比较序列Xi与参考序列X0第k个指标属性上的绝对差值;

:比较序列Xi与参考序列X0的各属性绝对差值的最小值;

:比较序列Xi与参考序列X0的各属性绝对差值的最大值;

P为分辨系数,0≤P≤1.0,一般采用P=0.05。随P的增大而增大,P越大,分辨率就越高。

从而可得到下面关联系数矩阵:

…………式(7)

式中为第i个参评地区在第k项指标属性上与参考序列的关联系数。

5.计算单层次的关联度向量PT’

式(7)中,关联系数反映同一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在各评价指标的关联程度,显然,这样的信息过于分散,也不便于比较。为了从整体上表述比较序列Xi对参考序列X0的关联程度,定义关联度X0i如下:

,i∈θ1…………式(8)

由于各指标对于系统的重要程度不一样,所以关联度的计算采取权重乘以关联系数。每层的指标根据专家法得到该层中某一指标集({T1,T2,…,Tp})相对于某个上层母指标(T’)的权重为:WT’=(w1,w2,…,wp),,p为该层指标的个数。则上层母指标(T’)的关联度向量计算公式为:

…………式(9)

这样就得到了各个参评地区在上层母指标T’上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度向量。

6.计算系统根关联度向量Rroot

对于一个由k层组成的多层评价系统,根关联度向量Rroot的计算方法如下:

利用式(9)将第k层各指标的关联系数进行加权合成,分别得到它们所属的上一层即k-1层各指标的关联度;然后再把这一层得到的各指标的关联度作为原始数据,继续利用式(9)进行加权合成得到第k-2层各指标的关联度,依次类推,直到求出最高层指标的关联度向量Rroot为止。

7.各参评地区新型工业化水平排序分析

依据根关联度向量Rroot中各分量的大小进行排序,关联度的大小顺序即为各参评地区新型工业化程度的比较序列,同时,由于判别新型工业化水平的3个标准指标序列也参与了排序,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排序,判断出哪些地区达到了某一级新型工业化标准,哪些地区还没有达到这一级新型工业化标准,从而就可以推断出某地区所处的新型工业化水平或阶段。

参考文献:

[1]周绍森:论中国中部崛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篇(6)

 

关键词: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 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篇(7)

一、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以科学发展为指针的道路

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以粗放型增长为典型特征,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方式不可持续,这种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已走到尽头,必须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工业化道路。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是以集约增长为基础和以可挣续发展为目标,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速度、结构和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永续发展。

(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与信息化相融合的道路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是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和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在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后得出的必然结论,指明了我国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要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水平,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三)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坚持自主创新为导向的道路

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以粗放型增长为主要特征,技术创新明显不足,对外技术依存度明显偏高。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50%,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足5%的水平,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非常明显。因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就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二、走新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宏观上讲一是要坚持跨越式发展,二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方面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都有崭新的视角。

(一)中国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此外,还要找准切入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一是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二是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三是企业和行业管理信息化。四是产品流通和市场的信息化。五是培育新一代产业大军。六是推动工业经济延伸发展。此外还要注重发挥信息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村信息化,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的逐步融合。

(二)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过程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一是在工业发展中要处理好工业化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既要实现经济发展,又要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提高社会效益,增强工业发展的持续能力。二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施环保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等。增强治污技术装备和能力。三是推进环保科技进步。

2.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战略。发展现代工业不能仅仅依靠引进外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育自身工业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自主创新。其途径包括: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抓住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选择对新型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领域,集中力量,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为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原创性技术支持;二是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三是提高企业的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

(三)充分利用推进工业化发展的机制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主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力量同时推进,即利用内源与外源机制同时推进我国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体化格局。经济全球化既给我们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又给我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应该利用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要素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发展自己,使其成为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文通.科学发展观新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6.

篇(8)

(1)建筑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四化一改);工业化建筑的类型。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1.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1.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3.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篇(9)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分析

1.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包括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亿,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善经济增长质、提高经济效益;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

2.新型工业化之“新”

从与三农的关系来说,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增加市民,提高城镇人口比重;“新”在最大限度地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扩大农村劳动力在城镇的就业空间;“新”在最大限度地让农民同样享受工业化、城市化的好处。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我们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时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力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时期,走的是数量与规模同时扩张的道路,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所以,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在主导产业选择上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过程,同时出现失业问题。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劳动力人员众多这个国情,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二、内蒙古工业发展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1.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面对的是广阔的土地,丰富的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几乎未受污染的生态环境,加上对殖民地的开拓,资源、环境、市场等都对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形成了有力条件。而发展中国家不具备这些条件。我区草场面积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我们不能重走,过去以凭资源,凭消耗,牺牲环境来推进工业化的做法也难以为继。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内蒙古牧区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证牧区工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途径

走新型工业亿道路,是内蒙古牧区工业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途径。首先,新型工业化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较好地抓住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带来的历史机遇,为发挥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新型工业化是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工业化,为牧区高起点推进工业化提供可能,从而有利于缩短工业化的进程。其三,新型工业化把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重要内容,较好地结合了牧区原有的工业基础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基础。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战略选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未来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在西部,在民族地区。我国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下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城市,在东部沿海地区,在非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民族地区发展步伐缓慢。造成上述失衡情况的原因很多,但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是根本原因。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工业加工度严重低下,民族地区应得利益流失等情况,除了依靠国家的政策支持外,就要放弃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加快工业化步伐,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日渐拉大的差距。

4.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需要

(1)草原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草原生态系统在多年来只索取,很少投入,草原成为一个不能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而多数典型牧区恰恰是贫困地区,没有投入的能力。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提高对草原生态环境投入的能力,从而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规律。

(2)提高牧区居民受教育水平,进行人力资本积累的需要。据内蒙古社科院对25个牧户的调查显示:总人口103人,劳动力占46.2%;文盲占20%,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6%,文化程度普遍低。而教育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呈正相关关系。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密集的教育、文化、娱乐、卫生设施推动了牧民人力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教育是生育转变的重要决定因素。育龄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有直接的依存关系,生育随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且几乎成直线相关关系。再者,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接受教育年限多的人比接受教育年限少的人更愿意流动。城镇有限的工作机会是按照接受教育程度进行分配。牧民向城镇转移,若没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在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找到工作岗位是非常困难的。

(3)牧区要想走出贫困,必须适度发展工业,草原畜牧业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导致牧区依然沿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牧民劳动技能单一、生活贫困。摆脱单一的产业结构现状,使牧区走向富裕,又能避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只有发挥矿产资源富集的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内蒙古牧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途径措施

1.发展高新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技术升级换代,加快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牧区实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的竞争和严峻生态环境挑战,必须努力发展高新技术,用高新技术来装备传统产业。必须发挥牧区的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使宝贵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得到利用。只有在高新技术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2.合理使用节约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是建立健全资源何偿使用制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经济利用。二是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建立节水型工业。缺水地区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项目;淘汰用水效率低、水污染严重的工艺和设备;加快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的研究和开发,大力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组织实施重大节水示范工程;强化工业用水管理,加强工业废水循环利用。三是推动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重点发展节约和替代石油、“三废”综合利用、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利用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技术。

3.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搞好工业污染的综合治理。

(1)切实推进工业污染治理方式从终端控制向全过程控制转变、从分散治理向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从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方式转变。要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逐步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最大程度的降低其对环境的负效应。要根据环境的承受能力,合理布局,优化配置资源。严格项目审批,逐步完善现行环境管理制度。

篇(10)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出极为强大的普适性、扩散性、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无处不在,信息化能够持续地、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并不断深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形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新型工业化。因此,信息已经同能源、材料一样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并且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市场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要素。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途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明工业化的方向。新型工业化必须在信息化的框架内进行,以信息化为方向,不能脱离信息化的思路。二是促进工业产业的增长。信息技术的引入,带动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增加制造能力、丰富产品、适应个性化需要,扩大工业生产;另一方面直接带动整个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三是促进结构调整。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改造原有的工业格局和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使整个工业领域资源配置有效、结构合理。四是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通过信息化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企业运转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整个产业的活力。五是节约交易成本。通过电子商务,打破地域限制、缩短交易时间,减少交易成本。六是扩大市场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创造需求、创造市场,带动工业化的更大发展。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着力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市场效率低、竞争力差等突出问题上,并以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着力点。

1、以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突破口,加速制造业信息化

产业升级是个渐进的有序流动过程,传统产业正在从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向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这种产业的转入国。把握新的历史机遇,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走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路,是建设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只要大力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以优化改造,就能够大大节约传统工业升级换代的时间和成本,后来居上,发展出先进的工业生产力。

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对传统制造业最具有革命性作用是导致了制造系统智能化。现代智能化的企业并不全是高科技的软件企业,大量的智能企业是依靠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消减成本、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生产传统产品如奶制品、家具、金属制品,甚至水泥等的企业。

要采用各种措施,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在生产、制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对原有装备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工业生产智能化、柔性化、高速、高效的要求。二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工业流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三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品的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价值链,延长传统产品生命周期。

2、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手段,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作为管理的工具加入到了管理领域,导致了管理由科学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实现了管理学的又一次革命,使一些过去无法实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得以实现。现代的信息管理革命的内容主要可归纳为几方面:一是管理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实现了信息传递、处理的电子化,导致了管理结构由金字塔结构向扁平结构转变。二是管理方式柔性化。大量规范化、日常管理被模块化的电子信息系统替代,能够很容易地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调整,以适应形势和管理的需要。三是管理过程民主化。信息化打破了信息的少数人垄断,使管理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成为可能。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尚处在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时期,进入到信息管理层次的企业还不是很多,这说明在我省用信息技术改进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市场渠道,提高交易效率

现代电子商务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所创造新的商务模式。一是极大地降低了传统交易活动中的产品搜寻和价格谈判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二是信息网络与传统交通网络相结合形成的现代物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化和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易活动中的物流成本和最大限度地节约了物流的时间。中小企业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通道难以建立,交易成本巨大,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电子商务是解决这类企业市场通道的最佳选择,也是成功之路。

4、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的信息化

我国信息化的硬件投入十分迅速,但是在信息化进行大量投入的同时,信息化对传统工业化提升作用不明显,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信息化不到位。

因此要尽快促进人的信息化。一是采用组织手段,提高各级领导对信息化战略地位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信息化作用、如何发挥信息化效能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决策能力。二是提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增强他们把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相结合的能力。三是提高全社会对信息手段、工具、设备的利用能力,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管理的适应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十六大报告2002-11-8

上一篇: 电力供应结构 下一篇: 沙漠绿化工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