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健康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5 14:35: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安全健康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大学生安全健康教育

篇(1)

(1)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即某些学生的个人心理较为阴暗,一遇到事情便往坏处想,且生活及学习中也不善与人交往;某些学生性格孤僻且自闭,对待问题的心态较为消极,如此情况皆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

(2)家庭环境因素,即某些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长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或不愿让同学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

(3)学校环境因素。知识教育过程,学校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或在处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时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会激发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节笔者试图从下列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1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乎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方务必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学生具有优异的专业成绩,但心里不健康,则定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见,学校方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优化,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条件。

2加强文化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由大学阶段的目标不明确所致,因此大学教育过程,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个性培养及潜质开发。换而言之,我国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潜质的开发尚待加强,具体从下列方面进行把握:

(1).传统的教育知识论仅把教育过程看作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如此直接忽略对人的智慧的开发及人的道德的培养。此外,应试教育仅把学生看作知识容器及纯粹客体,且获取的目标结果具有某种狭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过程。

(2).教育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功利化与工具化价值的实现过程,教育的重点应为适应性教育,但同时也要兼顾到超越性教育。

3重视生命与心灵的教育

即强化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之了解生命的本质及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当今社会环境充斥着更多的压力及竞争,因此高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兼顾到对学生生命与心灵的教育,由此让当代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及培养更强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篇(2)

【中图分类号】 R179 G 479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4-0322-02

青少年是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自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宣传日”以来,与青少年相关的主题已经有3个。WHO期望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对青少年人群的关注,同时使他们参与、支持艾滋病预防和控制活动。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特殊阶段。2000年以来,国内有关在校大学生调查的报告显示,大学生中有的比例在10%~20%之间[1-2]。为减少大学生人群通过性接触感染、传播艾滋病,各地针对大学生人群开展了广泛的艾滋病健康教育。为了解在校大学生情况,探讨有效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笔者对杭州某高校在校学生进行了和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杭州某高校一~四年级学生中抽取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3 395名,其中男生2 347名(69.1%),女生1 048名(30.9%);平均年龄22岁,20~23岁占81.45%。

1.2 方法 参考国内有关文献资料,根据本次调查目的设计问卷。现场调查在学校教室进行,由学生匿名自填独立完成;现场调查时充分考虑伦理学问题,遵循知情同意、保密的原则,向学生充分解释问卷调查的目的。要求学生答卷时不相互交流,学校相关人员包括教师、学校负责人回避。问卷采用Epi Data软件录入整理,应用SPSS 12.0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发生情况 12.2%(407/3 346)的学生有过经历, 89.5%(351/392)的学生第1次对象是恋人;在最近1 a中有0.85%(29/3 399)的学生通过付钱的方式与他人发生,并且其中58.8%(20/34)的学生有过2个以上对象;0.53%(18/3 399)学生在最近1 a中为了钱与他人发生,其中42.9%(9/21)有2个以上对象。在第1次发生时36.5%(144/394)的学生使用安全套,在最近一次发生时57.4%(225/392)的学生使用安全套,在最近一次通过付钱的方式与他人发生时50%(21/42)的学生使用安全套,52.2%(12/23)在最近一次为了钱与他人发生时使用安全套。大学生在第1次发生时安全套使用率明显低于其最近一次时安全套使用率(P<0.05)。

2.2 最近1 a获得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服务情况 在最近1 a中45.2%(1 537人)的大学生收到过小册子、折页等宣传材料,11.4%(388人)参加了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讲座、培训,5.0%(169人)接受了性病检查或治疗,12.7%(424人)咨询过性病艾滋病相关问题,10.8%(368人)收到免费发放的安全套,6.3%(215人)获得过其他艾滋病健康教育服务。

2.3 既往获取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既往获得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信息,75.5%(2 565人)来自于报刊书籍,电视为67.5%(2 293人),网络为56.9%(1 933人),宣传材料为46.5%(1 580人),其他如广播为36.9%(1 253人)、街头广告为25.1%(852人)、朋友交流为21.9%(746人)、医生为9.0%(307人)。

2.4 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需求 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需求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其他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学生人群对艾滋病、性病预防、性知识和、怀孕和避孕措施、艾滋病疫情形势等知识、信息的关注程度相对较高。见表1。

2.5 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需求 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方法选择不同。调查的9种健康教育方法中,6种方法的选择男、女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的性观念变得越来越开放,发生率也逐年增加。丛黎明等[2]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婚前、在校大学生发生现象越来越宽容。胥兴春等[3]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发生率比潘绥铭教授1991年调查得到的比率要高。笔者调查显示有12.2%的大学生有经历,首次安全套使用率较低,可能与大部分学生首次对象是恋人有关,他们认为和恋人、同学发生性关系是安全的。调查还显示大学生人群中存在商业,在最近一次商业性时安全套的使用率仅为50%左右。说明大学生日益开放的性观念、与预防艾滋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不同步的,大学生通过性接触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正不断增加。

调查发现大学生既往获得的艾滋病知识、信息主要来自报刊书籍、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而不是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因此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艾滋病相关知识,但比较片面。这一结果与郭玉钗等[4-7]的调查接近。在最近1 a中大学生获得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服务主要是收到过艾滋病防治宣传资料。笔者认为当前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针对大学生人群开展的健康教育工作仍然以知识普及为主,提供的相关卫生服务尚不能满足大学生人群需求。韦辉等[8]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学生中采用专题讲座、同伴教育等方式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明显。陈晶琦等[9]的研究认为,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培训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提高及正确态度和技能的形成。因此,应加强行为干预和提供可以获得的卫生服务,促成和强化大学生采取安全的,并参与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

通过对男女学生进行比较,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在内容上趋同而方法上求异。说明这一人群处于相似的行为水平;另一方面又由于性别的差异,男女学生对于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的接受程度并不完全一样。女生更喜欢通过专题讲座、宣传材料学习和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而男生比女生更愿意接受同伴教育、面对面咨询、网络和手机短信等方法。孙建萍等[10]的调查认为,不同专业、性别、年级、生源地大学生的性观念及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建议在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时,应该考虑到性别等因素,采用目标人群愿意接受的方法。

4 参考文献

[1] 胡珍,史春琳.2000年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青年研究,2001(12):31-39.

[2] 丛黎明,马瞧勤,许国章,等.浙江某地大学生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信念和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533-535.

[3] 胥兴春,刘电芝.大学生1 638名和性观念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9):745-746.

[4] 郭玉钗.河北省某大学新生艾滋病知识调查.预防医学论坛,2006,12(5):559-561.

[5] 陈英,丁贤彬,蒋雪飞,等.重庆市某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和需求调查,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OO6,7(4):277-279.

[6] 向伟能,刘文导,鲁尧.广州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3,24(2):165-166.

[7] 詹素云.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要求获取艾滋病知识途径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03,10(5):642-644.

[8] 韦辉,陆焯平,聂绍发.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法及其效果评价.中国健康教育,2006,22(12):900-902.

篇(3)

据中国保监会主办的首届校园安全与风险管理论坛上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3000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并且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1]。以2009年为例,当年的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约为2144.657万人,非正常死亡的大学生人数达到在校生人数的1.40%。这一数字验证了对当代大学生开展自我保护能力研究的必要性。继续分析研究发现,除一些意外事故如溺水、突发疾病死亡等外,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死亡事件比例逐年加重。2010-2011年间,某高校接连发生两起因抑郁症导致的学生自杀身亡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既给当事学校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又给当事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情感和经济负担,同时,也会扰乱校园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事件中心同学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最终,对学校的和谐稳定局面形成一定的破坏和冲击。因此,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的体系架构之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内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教育的现状调查

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可以拓展为自我保护和自我救助两个方面。从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而言,国内对于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这方面起步较晚,通过中知网以关键词“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为主题搜索,仅搜索出文献资料11条,且多集中于2010年之后,这说明国内关于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研究开展比较缓慢,与发达国家是存在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层面,查阅有关资料得知,截止2010年,我国接受急救训练培训的人员大概5000万左右,而2010年11月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人口数据为1370536875人,因而国内实际具备急救知识的人员比例为3.65%,而该比例在法国平均为40%,德国为80%。从数字比例而言,国内民众的自我保护能力知识的掌握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如果再细分到高校层面,大学生接受自我保护能力教育的比例更低。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教育纳入正式的课程计划当中,甚至有部分高校完全没有开设类似的课程,因此,目前国内的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教育的现状堪忧。

从具体内容分布看,在目前部分已经开设相关课程的高校中,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教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大方面。一是安全知识教育,重点强调学生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自我防范能力,同时注意加强对社会负面思潮的抵抗能力。二是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强调通过心理咨询常规技术的教授提升学生的心理效能,提高内在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身心健康的投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三是性安全教育,重点强调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性生理和性心理成长,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和婚恋观,防范因错误的认知而带来的一系列个体和社会问题。

二、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以心理健康的知识入手,通过评判、分析健康与否的标准以及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引导大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锻造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其更好的适应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一般来说,主要从自我意识和人格、情绪管理、学习心理、就业心理、网络心理、恋爱心理、适应心理以及人际交往心理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讲述和引导。其中就业挫折、恋爱挫折、网络沉溺、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导致的心理障碍产生特别容易引发学生自我伤害事件,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其特点如下:

1.实践操作性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步骤一般为“课堂+课外+理论+实践”,即授课教师课堂内部教学与指导学生课外心理训练活动相结合,团体辅导训练与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教学组合模式。教学中突出实践环节,通过心理协会等学生社团活动、5.25心理活动日等大型主题心理体验活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团体班级训练等强化学生心理体验,增强他们遭遇危机时自我救护的意识与能力。

2.专业识别度高

有别于一般的师资队伍,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都拥有心理学的专业背景,多数为心理学专业出身或者是经过专门的心理学课程学习,并取得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认可资质的团队成员,因此具有相对较强的心理学知识背景,可以从专业角度给予学生自我保护的相关建议。

3.特色区分鲜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心理咨询相比,具有一般社会心理咨询所不具备的教育学特点,它能够根据青年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的编著教材,并采用体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将心理测试、课外训练活动、心理体验分享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以“一对多”的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激励,提高学生心理效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素质锻炼方法;而一般的心理咨询多采用“一对一”的单项咨询访问模式,并且多数只能是被动的解决问题,较难唤醒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的参与到心理健康模型的建设当中。所以相比较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所接受。

4.架构合理,制度有所保障

2008年以来,教育部及各省教育厅都下发红头文件,要求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从经费投入、场地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全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已经逐步认识到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配套相关政策支持,从制度上和物质条件上给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巨大支持,这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工作是十分裨益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中的作用

自我保护是个体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自发。即是通过压抑、补偿、文饰和升华的手段改变对心理紧张的主观感受,掩饰不能接受的内在冲动和虚拟现实环境的危险,用以减少痛苦以及对痛苦的意识,达到心理平衡的行为反应[2]。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近些年国内高校的急速扩张,大学生在校内可能遭受的伤害已经由初期的水电(火灾)安全事故、意外伤害事故、盗抢受害逐步扩展到涉及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人身伤害事故(极端案例如马加爵事件)、恋爱问题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极端案例如长沙中南大学大二女生被割喉事件)以及不良心理障碍引发的自残自伤事故(如因抑郁症导致的跳楼身亡事件)等,因此,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中的工作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1.加强生命教育,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使青年学子能够充分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与此同时,联系一些具体案例,逐步讲解什么是错误的生命认知,什么是潜在的心理障碍,从而帮助大学生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并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预防心理危机,维护生命安全,使大学生能够在心理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产生快速的自我防护反应,有意识的采取各种办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不良情绪的侵害。

2.强健内在心理素质,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首先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内容教学,使青年学子了解常见的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能够自主的调整心理状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其次,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内容和类型,建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以及自助求助的意识;第三,了解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困惑与异常心理,了解心理疾病,懂得哪些状态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或心理咨询进行解决,哪些心理疾病需要专业医疗机构整治。三管齐下,从而达到强健内在心理素质,全方位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目的。

3.正确面对人生挫折,掌握自我保护的手段

通过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压力和挫折,了解大学生压力及挫折的主要来源,了解压力与挫折对人生的意义,学会正确管理压力和应对挫折;与此同时,有针对性的加强挫折应对训练,根据不同类型的挫折反应,掌握不同的处理手段和方法,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和素质,以便在后期可能遭遇同样状况时能够及时有效应对,更好的进行自我心理防护。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教育的现状,指出了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提出应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的体系架构中,并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中的作用,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篇(4)

手机媒体形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更广阔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导致大学生获取的绝大多数信息具有滞后性,从而使得大学生思想具有封闭性、落后性,这无疑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基于手机媒体而形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打破了传统平台的局限,使得大学生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平台上翱翔。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基于手机媒体而形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互动性、灵活性、便捷性等特征,将教育内容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大学生眼前。

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效及时 大学生独在异乡的学习生活中,大多数学生选择通过手机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表示:这些想法虽然永远不会通过话语表述出来,但是可以通过文字在基于手机媒体而形成的平台上畅所欲言,尽情地倾诉内心的各种感受。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手机媒体追踪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摸索其思想,适当地介入其生活,从而有针对性、目标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手机媒体环境下更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随着基于手机而研发的各类APP、游戏、学习工具等软件越来越多,以及上网资费的不断下调和无线网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增强。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通过手机媒体传递的各类型的文字、视频、音频中汲取知识,开拓自己的思维,不断完善自我,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

手机媒体的扩张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 随着更多的大学生开始接受手机媒体,当下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难度不断提升。由于手机媒体可以接收到的信息纷繁复杂,而且多数没有经过筛选过滤,以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变得越来越复杂,大学生的鲜明个性愈来愈凸显,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逐渐转移到教育中来,这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手机媒体传播的日新月异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加强和深化对手机媒体的认识,才能跟上手机媒体传播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才能更好地对手机媒体加以运用,使手机媒体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手机媒体时代,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固有的陈旧观念,同时加强对手机媒体的操作与运用,以便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管理。

手机媒体的虚拟性削弱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对于学习和生活压力并存的大学生来说,手机媒体中的虚拟活动更像是一种减压装置,对大学生情绪有着缓解作用。但是,手机媒体的虚拟性也会极易导致大学生丧失自我控制的能力,喜欢虚拟沟通而忽略现实人际沟通的大学生,很容易患上人格障碍,导致不良心理倾向。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利用手机媒体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既然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情况难免发生,倒不如借此机会利用手机服务课堂,丰富课堂。例如:开设网络学习平台,利用虚拟课堂、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网络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新鲜、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增强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可以让大学生在厌烦传统课堂时仍旧保持学习兴趣,也可以避免大学生一味沉迷于网络而忽视学习。

利用手机媒体辅助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手机媒体信息来源广泛、传播速度快、进度更新快的特点,可以很好地协助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大学生可以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寻找当前最新的资讯和最热门的话题确定活动课题,利用手机网络的快速传播,可以将自己的活动上传到网路进行宣传,获得更多的建议和支持。手机媒体本身,又可以通过网络调查问卷等形式来促进活动的开展。

篇(5)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确保安全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近些年,各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存在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领导机制体制不健全、师资力量不够、课程建设不完善、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不足、学生求助率低等问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学校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扰、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宗旨,构建科学性与实效性兼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一、加强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1.成立校级领导小组,构建四级网络体系

为了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保证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实效,高校应成立由校党委直接领导、校行政负责实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为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学校还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重大问题纳入到校党委会、校行政班子的工作议程,校党委、校长办公会每学期都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监督有关学院和部门及时贯彻落实。

各高校都应成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由该机构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各学院也应成立以副书记为组长的院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明确组织领导和工作职责。所有的班级均设立心理委员,负责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个学生宿舍均由宿舍长担任心理信息员,及时向教师和学校反映宿舍同学的心理动态。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体系能够保证信息报送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形成上下统一、学生参与的安全信息报送工作机制。

2.健全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制可依、有章可循,各高校应根据国家的各项文件与政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管理制度。如:《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工作章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大学生个体心理咨询管理办法》《心理咨询员守则》《心理咨询工作流程》以及《心理咨询来访者须知》等,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证,也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水平奠定良好基础。

二、加强专业能力培训,建设合格师资队伍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是关键。高校要努力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较高,学校必须根据学生人数按一定比例配备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专职人员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除了配备专职教师外,学校还可以从各部门各学院选拔一批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热爱学生的教师聘为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最终能够构建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学校应多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加大培训力度,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水平的稳步提高。学校要轮流派送咨询老师出去学习沙盘治疗法、精神分析法、“心理剧”治疗法、团体辅导等各项新技术,也可以邀请国内知名心理学家到校讲学、研讨交流和案例督导,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还可以在校内召开相关的专题培训会,对辅导员、助理辅导员、心理委员以及宿舍管理员加强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有效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重视第一课堂,规范课程设置

学校应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必修课或必选课,保证在校学生能普遍接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可以开设《大学生心理拓展教育》《心理咨询导学》等相关选修课,构建科学的教学平台,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

学校还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教研室要制定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每门课程都要有专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教研室还要不定期地组织任课教师召开教学研讨会,参加集体备课,不断更新授课内容,完善教学方案。

四、丰富第二课堂,扩大宣传途径

学校可以成立心理类社团,由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具体负责指导开展各类心理活动。学校每年还应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月”,每期活动制订相应的主题,广泛开展宣传和动员工作。同时动员各学院根据学校的活动主题开展届次化的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知识竞赛、心理趣味运动会、手语比赛、心理手抄报、心理沙龙、心理工作坊、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涉及范围广,参与人数多,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新时代的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利用新媒体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校可以在广播站开设心理健康专栏宣传心理知识,在学校路边和教学楼的橱窗上定期更新心理知识,在网上开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开通心理健康教育微博和微信平台,印发心理健康宣传册等,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五、建立全方位的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

1.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体系和动态的心理危机预警库

学校应于每年开学初在全校开展新生心理普查,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搜集分析数据,建立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和危机干预对象档案库,并对有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指导和帮助。每年定期组织对各类问题学生进行排查,对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运用必要的手段和方式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干预,尽量避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

2.重视愈后鉴定及跟踪干预工作

对有较严重障碍性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要及时引导学生到精神疾病医疗机构就诊,及时通知其法定监护人、所在院系负责人,协助监护人做好监控工作。条件成熟的学校还可以与精神疾病医疗机构签订校院合作协议,将问题严重的学生转介到医院接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转介机制。

危机过后,学校相关人员要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访谈及风险评估,密切监护,及时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状况,确保其人身安全。同时对知情人员进行干预,使用支持性干预及团体辅导策略,通过班级辅导等方法,协助经历过危机的学生及其相关人员,正确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尽量减少由于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篇(6)

目前我国已进入艾滋病快速增长期,艾滋病在我国大面积流行,北京、上海及一些沿海省市已经成为艾滋病高发区。国家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对2007年中国艾滋病疫情进行估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艾滋病逐渐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艾滋病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目前在我国,性传播已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大学生属于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他们处于性活跃期,生活环境和思想意识上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目前国内一些调查报告大学生发生的比例在6%~15%[1-4],而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不足25%[1-3]。他们的性健康知识缺乏[5],如不积极引导,他们很可能受到病魔的侵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但如果能调动起他们预防艾滋病的积极性,他们将是整个社会预防艾滋病的生力军。目前北京市各个部门已开始积极关注大学生健康教育,以期提高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进而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受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委托,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教学部对北京市15所高校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邀请有关专家进入校园为大学生进行健康讲座,并制作艾滋病知识展板在各高校展出。本研究在讲座前后,抽取部分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知识态度问卷调查、简易应对问卷调查,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寻找影响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的主要因素,为改进健康教育方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于2006年11月到2007年12月在北京市15所高校中抽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8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有效问卷776份,有效率97.0%。调查对象年龄18~25岁,平均(20.3±1.4)岁;男性占42.0%,女性占58.0%。经卡方检验,健康教育前后两组在专业、年级、生源上均无明显差异。

1.2 工具及方法

在艾滋病健康教育讲座前对一部分抽样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在讲座后对另一部分被试进行问卷调查,避免被试重复答题的倦怠心理和在讲座中对问卷上不了解题目的注意偏好。评估以学校为单位,由3名调查人员组织实施。调查前均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要求按统一指导语逐一填写,采取匿名方式进行,并承诺对被试所填个人信息保密。全部评定过程约需20分钟。调查问卷包括:①自编大学生艾滋病认知态度调查问卷[6-8],包括a.一般人口学特征;b.艾滋病知识(艾滋病疾病特性、传播途径、预防、检查和治疗常识),采取5级评分,试图区分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5分:非常确定,4分:比较确定,3分:一般,2分:比较不确定,1分:非常不确定),得分越高代表知识掌握越好;c.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态度和参与预防宣教的态度,采取5级评分(5分:非常赞同,4分:比较赞同,3分:一般,2分:比较不赞同,1分:非常不赞同),试图评价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关注程度,得分越高代表越关注艾滋病问题。d.对个人的态度,采取5级评分(5分:非常赞同,4分:比较赞同,3分:一般,2分:比较不赞同,1分:非常不赞同)。②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aire, SCSQ)[9]:评定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应付对策。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采用两样本t检验对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认知态度进行评价;采用相关分析探讨影响艾滋病认知和态度的相关因素。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大学生对艾滋病认知态度调查问卷评分比较

艾滋病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评分有明显影响,健康教育后组得分明显高于前组。说明后组同学对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优于前组,后组同学对艾滋病的关注程度、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态度也优于前组。见表1。

艾滋病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个人的态度有明显影响。健康教育后组态度评分低于前组,说明后组对个人更加谨慎、更注意的安全性。见表2。

展览教育前女性对艾滋病的关注程度、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态度要优于男生。健康教育后男女生评分无明显差别。见表3。

健康教育前文科大学生知识、态度评分最高,理科次之,工科最低,组间差异明显。在健康教育后各专业大学生知识、态度评分均有提高,组间差异不再明显。见表4。

2.2 大学生艾滋病认知态度与人口学特点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在控制健康教育对评分的影响后,仍与艾滋病知识评分明显相关的因素为专业、积极应对方式评分;与艾滋病态度评分相关的因素为性别、专业、积极应对方式(CP)评分。积极应对方式得分越高,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评分和态度评分也越高,说明应对方式较积极的大学生掌握艾滋病知识较多、对艾滋病问题更加关注。而消极应对方式评分与艾滋病知识、态度评分均无相关。见表5。

3 讨论

从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艾滋病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评分有明显影响,健康教育提高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使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态度有了积极的变化,他们对艾滋病宣教活动也更加积极。这不难理解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知识,对自己和社会有较强的责任感。如果能调动起他们预防艾滋病的积极性,他们将是整个社会预防艾滋病的生力军。因而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不仅对大学生群体有积极作用,对整个社会也有很高的价值。

艾滋病健康教育明显影响到大学生对个人的态度,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更加谨慎、更注意的安全性。因此,艾滋病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性健康意识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艾滋病知识态度评分的专业差别反映了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可能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局限于本专业,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不如教育、传媒等文科专业的大学生多,对艾滋病之类的社会问题也不太关注。我们应该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讲座、展板等途径保证大学生有足够的健康知识来源,树立他们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意识,让他们明白预防艾滋病是我们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我们在研究中还看到女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关注程度、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态度要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性更关注人际关系,更容易同情、关心、帮助弱者有关。

应对是个体对应激的认知评价及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采取的措施,良好的应对方式能改变个体的主观认识,提高个体处理问题的能力,并改善情绪。积极应对方式评分反映了个体遇到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和行为的水平。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与艾滋病知识态度评分的相关性,说明应对方式较积极的大学生掌握艾滋病知识较多、对艾滋病问题更加关注。而积极应对水平较低的学生往往在遇到问题时不会应用求助、面对、借鉴、参与等积极的应对方式,他们获得艾滋病健康知识的机会可能比较少,他们对艾滋病问题可能采取回避、幻想、自我安慰的态度行为。因而他们应该是我们大学生艾滋病预防工作的重点,我们需要对这类同学格外关注。

参考文献

1 李爱兰,李立明,张于成,等.北京市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知识、认知及的调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1999,15(6):545-546.

2 董莉萍,李晓波,李兴有,等.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和现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3):3113-3115.

3 隋萍.大学生性心理和性别差异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18):724.

4 谢佩娜.大学生调查及教育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1):1335.

5 杨晓笛.897名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5):369-370.

6 施亚华,薛丽.大学和中专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5):773-774.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年中国居民艾滋病常识及态度和行为状况研究报告[R].2004.

篇(7)

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个方面,而且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健康在三个因素里处于核心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和谐校园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1.环境适应能力差

新生入校后,很多学生因为没有进入本科院校或者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产生了一种心理落差;有些学生因为没有进入理想专业学习,心理郁闷,丧失了学习的热情,没有了上进心,而且作为90后的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生活独立性差,没有集体观念,刚刚脱离父母的庇护,加入到集体生活当中,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这些情绪可能转变成为失落、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成为心理疾病。

2.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人际交往以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而且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着人际交往的障碍,他们自身也体验到由人际交往引发的不适、苦恼和困惑。人际交往障碍会引发一系列不良情绪,如不快、不满、失望、孤独、烦恼、自卑等,严重者表现为行为上的自我封闭、逃避现实、抑郁、焦虑等。

3.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部分学生都曾感到学习的压力,但如果学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目前,高校学生中贫困生很多,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形成很大的心理困扰。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和谐校园关系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目标是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为主要内容,建设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高雅优美的文明校园、科学民主的学术校园、健康环保的生态校园、充满活力的开放校园。实现师生员工和谐、人与制度和谐、人与环境和谐、学校与外部环境和谐,是建立在师生心理和谐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谐的校园环境能促使大学生自觉采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大学生情操,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大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和周边的环境,不断的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

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保持校园安全与稳定。通过在大学期间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排解离家求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还可以使大学生学会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理势态,摆脱困境,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危机事件,有利于保持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对于大学新生,应该进行入学教育,及早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心理调适,排除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产生的失落感的困扰,对于老生也应该定期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老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重视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而且很复杂,单纯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发挥不了理想的效果,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加强心理咨询师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切实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3.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作为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解决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及时的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现实性问题,与学生谈心交心,沟通思想是了解学生心理的有效方式,帮助学生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缓解他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选修课,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Experiences in sex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XU Jiang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Researc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are in an extremely dangerous period for the unhealthy sexual behaviors.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prosperity in modern society, sexual behaviors are more permissiv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resulting in the increase in unsafe behavior, accident gravid, genital tract infection, premarital pregnancy, abortion, STD/AIDS virus infection. The lack of sex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information and permissive sex attitud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unhealthy sex behaviors. Therefore,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is very necessary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re are many universities offering sex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This paper details the mode, content and effect of sex health education in Peking university, and summarizes some education experiences for the reference of other universities.

【Key words】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Feasibility, effect

1 在高校开展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教育的必要性(引言)

大学生正处于性活跃期,是一个极易受损伤和危险的时期,加上现代社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各种时尚信息冲击着大学校园,大学生中不安全、意外妊娠、生殖道感染、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性病/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发生率不断增加(杜建林,2008;李文彦等,2007;曾琳娜,2007;徐芾等,2004)。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多种,归根到底,无非是高校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信息的科学性和知识不够,以及大学生的性观念逐步开放所致。

从高校大学生获取性科学的信息和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存量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在高校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目前,我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存在严重的缺失,学校的教育与家庭的教育均在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主要来源中比例不高。和平英、张河川在云南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状况分析中显示,主要靠学校教育的只占8.0%,远低于媒体(58.0%)的影响力(和平英、张河川,2008),其他的研究结果也大都如此。在校大学生性生殖健康知识缺乏,他们只是通过中学生理卫生课、报刊书籍、网络、电视广播等途径了解这方面一些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周远忠等,2009;周丽苹、叶世明,2002;荆春霞、杨光等,2008)。在校本科生一般对生殖健康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受孕的基本条件、艾滋病的传播条件等知识也有较好的认知,使得他们有一定的自我防护意识。但是对避孕药的其他作用、副作用、紧急避孕等知识的认知则显得严重不足(王敏、聂绍发等,2009;谷丽萍等,2005)。这就需要在高校进行系统的教学或培训,弥补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不足。

从大学生的健康角度来看,有必要在高校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不科学、不足够,最主要的表现为大学生各种健康风险的增加。如无保护的、非意愿妊娠、人工流产参见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等(2010)《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可及性调查报告》,北京、不孕症、性传播疾病、艾滋病、性暴力、贫困以及缺乏经济机会等等。在一项关于大学生避孕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有15%的男生和13%的女生承认有过婚前,但在首次发生时,只有16%的人回答他们采用了避孕措施,其中3.1%的被调查对象报告他们曾怀孕过或使对方怀孕过1次或多次(杨珍、蒋欢,2005)。另一项调查发现,第一次时未采取避孕措施者占42.6%,有过的调查对象中有25.7%发生过意外妊娠。大学生发生意外妊娠后,绝大多数是选择人工流产为结局,这对女性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他们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王敏、聂绍发等,2009)。可见,从大学生的健康角度考虑,也有必要在高校进行性与生殖健康教育。

从大学生自己的需求来看,有必要在高校进行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虽然不同的抽样调查得出的结果不同,但无论是在对北京市的大学生(周远忠、张玫玫等,2009)做的调查,还是对上海市的大学生(陈斌、卢永宁等,2009)做的调查,以及浙江省(周丽苹、叶世明,2002)和武汉市(王敏、聂绍发等,2009)的大学生调查,均显示有绝大多数(支持率均在90%左右)认为在大学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同时,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如不同性别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等)需求是不一样的,在此不做详细讨论。

可见,在高校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那么在高校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是否可行呢?已经开设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高校,效果又是如何呢?

2 在高校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现实可行性与效果(经验)

目前,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高校有很多所,如北京大学、吉首大学、中山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等,其中后三所大学还专门对听课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在高校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有:师资、教材(或授课内容)、学生情况,以及课时等。由于笔者就读于北京大学,并且曾经对北京大学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状况做过一个简单的访谈,因此下面主要介绍北京大学的授课情况及效果,以供其他高校所借鉴。

北京大学在本科生的通选课(选修课)上,开设了一门《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课程,俗称“三宝”课,被誉为文科生必选的两门A类课程之一,授课老师为理学博士、讲师,曾荣获未名教师优秀奖、北京大学专业技术岗位青年人才支持计划支持等多种荣誉,参加多种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发表大量学术论文。

“要选这门课要投比较高的意愿点,或者靠补选的时候用人品刷。”注:引号中的内容为学生的原话。可见其在选修课中的受欢迎程度。这也反映了在高校开展此类教育的必要性。笔者通过曾选修过这门课程的访谈者了解到,“选修这门课的人不仅有男生,也有很多女生。在刚开始上课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心理,但是在上过几次课后就习惯了。”而且“旁听生大有人在。”

课件中说明,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从生物学、生理学角度系统、全方位、科学地介绍人类性知识,使大学生深入地了解自身,并能以科学知识来正确指导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尤其使女大学生建立自我保护意识。

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讲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第二、三讲人类各大系统结构简介(男、女性生殖器官的构造和功能);第四、五讲性机能的调节、性唤起和性反应;第六讲青春期的发育及有关问题;第七、八讲受精过程、避孕、人工流产和绝育;第九讲性的发育分化、优生和防止遗传病;第十、十一讲性生活、和障碍;第十二讲性疾病传播等。可见这门课基本包含了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领域最关注的几大问题,如安全、性传播疾病、避孕与人工流产等。这些也是与大学生最密切相关的。“总之是很有用的一门课,讲的知识还是很实用的。”

北大在授课的同时,还不定期邀请到性与生殖健康领域的专家开展多次讲座,如2009年的“平民学校男性生殖健康专题讲座链接:pkunews.pku.省略/xwzh/2009-11/23/content_163029.htm”等。并通过bbs(医学与健康版)进行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教育,基本上每次版上有性与生殖健康的疑问,都会有很多有医学背景的同学来答疑。同时,这一板块能够匿名发帖,也保护了大学生的个人隐私,打消他们尴尬的顾虑。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各种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取得良好的效果。

由以上经验基本可以看出,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性心理、性生理以及其他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由此降低性病、艾滋病和不安全的风险和发生率。

3 在高校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方式与形式(启示)

当然,也有部分大学生及家长认为在大学开设性与生殖健康课程会促使婚前增多。但是也有学者研究表明这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Natalie,2006;Kohler,2008)。Dilorio和Ancheta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前接受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反而会降低婚前的不安全的风险(Dilorio,1999; Ancheta,2005)。常丽军在辽宁省盘锦市妇幼保健站妇产科的计划生育手术案例中也表明,如果在校期间能够接受较好性生殖健康教育,将大大降低这部分青年非意愿妊娠终止早孕手术发生比率。不仅如此,大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强,是社会的重要群体,在青少年中起主导作用,以大学生性生殖健康教育为突破口,能有效降低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终止手术的发生,带动全社会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常丽军,2006)。此外,其他一些研究也表明,大学生的性观念日趋开放,以学校为基础的性教育不仅不会导致他们较早和较多的性活动,反而可以推迟其性活动开始的时间,这将有利于其保持健康的生活(夏丹,2008)。综合来讲,在高校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是利大于弊的,是值得在高校普遍开展的。结合上述北京大学的办学经验和相关学者的研究,在高校开设性与生殖健康课程可参考以下方式与形式。

3.1 关于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内容

除了上述北大的教学经验外,王敏等学者(2009)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不仅仅需要性道德教育,还需要涵盖性生理与心理、生殖与避孕等多方面的系统而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大学生们更希望获得诸如正常、性心理卫生、避孕等更实用、具体的知识或是偏重常识性(如生殖器构造及功能等)的知识(李爱兰,2000;陈斌、卢永宁等,2009)。向大学生提供的生殖健康知识应有所侧重,既要提供避孕、性病防治等实用知识,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也要适当增加如性心理健康、性道德等内容,真正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两性关系(陈斌、卢永宁等,2009)。

因此,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主要包括:性生理与性心理、性道德、安全、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的防治等。此外,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殖健康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根据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的问题以他们的需求开展针对性教育,抓住教育重点,提高教育效果(周丽苹、叶世明,2002)。

3.2 关于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形式

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获取途径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是讲座和选修课(魏莎莉、周生建、杨戎等,2002;陈斌、卢永宁等,2009)。因此教育的形式应该以选修课和讲座为主,选修课是系统的学习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最佳途径,也是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之一。相较必修课,选修课有更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同时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科学知识与素养,这样才能保证教授的科学性。

讲座也是大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之一,因为讲座便于与前沿接轨,对于一个话题更具有针对性,并且比较灵活,不会花费太多时间。适合对之感兴趣或存在疑惑的同学前去聆听与交流。

不过选修课与讲座毕竟比较枯燥,且影响力有限。这就需要以同学间的交流、bbs、分发专业教材或科学读物,以及音像制品等为补充。有助于那些尴尬选课或没时间来听课的同学查阅与学习,也适合选课的同学进行更多地了解与学习,是开设选修课之外的一个良好补充。

此外,大学生还乐意在同学或朋友间谈论与性有关的内容。因此,在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同伴教育,也是对课堂教育的一个很好补充,但这必须由合格的同伴教育者来实施(Stephenson JM,Oakley A.Johnson AM.et al,2003;陈斌、卢永宁等,2009)。同伴教育,即可以多人畅谈,又可以一对一倾心交流,吸引、说服、打动受教育者,使服务对象能够接受;学校与医疗保健单位密切配合,计划生育门诊与青春期保健门诊将提供全面性生殖健康咨询服务,并设有专线咨询电话,可进行一对一服务;也需要家庭、媒体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常丽军,2006)。如咨询服务、bbs或分发材料等方式。潘绥铭教授也曾提到过,进行性教育不能“一元化”。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更喜欢灵活的授课方式,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可更喜欢“讲授+活动+咨询”的参与式互动模式,根据课程内容选择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咨询服务、多媒体和影像播放等不同手段与方法,将讲授与讨论、主题活动与影像播放、课内与课外的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在师生互动和交流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3.2 关于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时间

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性与生殖健康知识越充足,其不安全的威胁越低(见上文)。北京大学也是从大一就开始实施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徐明(2006)也认为应该把课程、报告和讲座学习重点放在大一和大二,大三、大四学生更愿意通过咨询、讨论、参与的方式学习,并运用在他(她)所遇到问题的处理中。

因此,开设选修课的时间可以重点放在大一和大二阶段。而讲座和其他交流则可以顺延至整个大学阶段。

除以上提到的三点之外,任课教师的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教师授课经验与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授课的效果。高校应建立健全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咨询、服务支持网,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和性态度,全面掌握性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1 和平英,张河川.云南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0):898-899.

2 周远忠,张玫玫,尹平,等.北京市大学生对生殖健康、避孕教育及服务需求的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2):75.

3 荆春霞,杨光,等.广州市大学生生殖健康相关知识、观念和行为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19):3732-3734.

4 王敏,聂绍发,等.武汉地区高校本科生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况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2):84-85.

5 陈斌,卢永宁,等.上海市大学生生殖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6):472-476.

6 周丽苹,叶世明.大学生生殖健康与生殖健康教育[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年增刊:115.

7 李文彦,颜雪梅,蔡妙芬,等.高校女生妇科疾病统计与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2):60-61.

8 杜建林.健康信念模式下大学生生殖健康问题成因探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8,15(7):85-87.

9 杨珍,蒋欢.我国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028-1029.

10 徐明.某校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及服务需求分析[J].中国校医,2006,20(6):581-583.

11 常丽军.大学生性生殖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472-1473.

12 谷丽萍,王渠源,崔松花,等.女大学生口服避孕药的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1):1397-1398.

13 徐芾,吴盛辉,徐苹.南京市某高校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 (1):92.

14 Dilorio C,Kelley M,Hockenberry-Eaton M.Communication about sexual issues:mothers,fathers,and friends[J].J Adolesc Health.1999. 24(3):181-189.

15 Ancheta R,Hynes C,Shrier LA.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and sexual risk among high-risk female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J].J Pediatr Adolesc Gynecol,2005,18(2):105-111.

16 Natalie D.Smoak,Loft A.J.Scott-Sheldon,Blair T.Johnson,et al.Sexual risk reduction interventions do not inadvertently increase the overall frequency of sexual behavior:A Meta-Analysis of 174 Studies with 116735 Participats[J].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06,41(3):374-384.

17 Kohler PK,Manhart LE,Lafferty ME.Lafferty.Abstinence-only and comprehensive sex education and the initiation of sexual activity and unintended pregnancy[J].J Adolescent Health,2008,42(4):344-351.

18 Li AL,Liu ZR,Huang T,et al.A qualitative study on needs of sexual/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Beijing[J].China Public Health,2000,16(10):949-951.

19 魏莎莉,周生建,杨戎,等.医学生对态度及生殖健康知识的现状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2,1(1):62-67.

篇(9)

0前言

近年来,人口增长速度在下行,中国步入老龄化,为此政府逐步放开二孩政策,目的就是增加年轻人的数量,减少各方面的压力。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生源质量较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差,有些院校分数线在二三百分之间。据统计,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分数线普遍下调,以我院为例,在某一年甚至降到220分。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多数厌学,缺乏自信,间接导致心理健康状况不理想。同时,高职生在校时间短,就业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较本科生更普遍。政府更加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2001年教育部发文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到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写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011年,教育部又出台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人才培养高职的成败,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爱情观、就业观,加强校内必修课的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与不足,在政府、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完善网络化教育,科学安排心理活动,强化心理班长和宿舍长的作用,以创新思维开展工作。

1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休学、离家出走、失恋跳楼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占主要原因。作为大多数独生子女的他们,承载了太多家庭的梦想和期盼,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使得他们压力倍增。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同时,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近几年,我院在引进博士教授等高级人才时,必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测试,测试不合格学历再高、职称再高也一律不录取,这也看出了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于各个阶层,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贯穿整个人生、整个教育,让学生学会调适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政府和高校领导已经高度重视,因为领导重视是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我院于2004年就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院长亲自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从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经费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足够保证,主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常规的规章制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工作职责》、《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岗位职责》、《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岗位任职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咨询师守则》、《危机干预处理制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保密原则》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具体承担全院心理健康讲座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确保人员、经费等相对独立充足,负责大学生心理引导疏导工作,每周三下午向全院师生开放,提供免费专业服务,组织指导成立院系部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协会,并负责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委员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活动,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好的舞台和优质的服务。班主任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内容负责具体广泛而系统,并对本班学生有第一手资料。

2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习方法的差异导致了学习不佳,成绩差的同学难免有自卑感,心理状态调整不好。某些学生无视社会就业压力大,择业观不切实际,盲目追求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工资待遇,加之家长忽视了子女的兴趣爱好,片面的强调学习成绩,一好遮百丑,导致了大学生出现了很多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通过大量调研,浅析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实行三级网络模式覆盖了整个院校,但是调研中互相的沟通明显不足。学院领导、院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一级,二级学院或系部心理辅导站和心理保健部为二级,经过培训上岗的心理委员为三级,积极做好宣传、反馈和组织活动的工作。首先,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的增加,远远不能满足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在政府和高职高专院校领导的重视下,为了满足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的需要,许多思政教师转岗或者是辅导员转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班主任工作中年轻人居多,业务相对不够熟悉,有些带班较多者,往往忽略或者放弃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通这一块,承上启下这一环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整个院校心理工作的被动。第三,心理委员的工作性质定位到底是什么,很多同学把他当成是老师安排在同学中的奸细,这让心理委员自身压力增加,无形中拉大了与同学的距离,增加了工作难度。

(2)师资力量、课时安排、辅导时间不够,教学内容不统一。调研中发现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已经构建了自己的模式。大多采用的心理咨询模式是个体心理咨询模式和团体心理咨询模式。个体心理咨询多数采用预约和定时“门诊”的形式,我院一般安排在每周三下午,但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时间显然不够;另外,专职心理咨询师数量的缺失,也使得常规化的心理咨询工作难以正常进行;更有些院校因为转岗等原因心理咨询教师缺乏实战经验,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对院校健康服务中心的信任; 综上,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常规化教学体系,以必修课形式列入教学大纲,部分院校受到院校总体教学计划及师资等因素的制约以选修课及讲座的形式作为主渠道,力度不够,学生参与面和受教育面太小,无法达到普及性,大大降低了效果。实践证明,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开设能够很好地推动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必修课的开设定位在让院校所有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有所了解,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理解,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误区;学会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和寻求帮助的方法。高职高专院校因为受多种条件的限制,选择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生命教育、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恋爱心理、挫折教育、创新教育等内容比较符合课时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建议采用单班教学模式,这样有利于课堂上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教学也容易驾驭。积极有效的沟通,争取学大纲、计划和教材,避免教学内容随意性和差别较大。

(3)宣传力度不够,活动开展不均衡。调研中,还发现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不接受个体心理咨询这样一种模式,之前也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咨询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甚至不知道院校有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反映了院校对心理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有心理健康月或周的活动,因为经费等原因,在活动月或周之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较少,全年来说,活动开展不均衡。当然,活动月或周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起到宣传作用。班级心理委员要多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多在班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简介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功能,充分起动承上启下的作用。心理健康经费投入要充足,各院校根据自身实际经济情况,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场地设施等基本条件的建设;确保心理健康活动开展、师资培训等经费能够如期到位,切实为大学生服好务。

3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位在提高全校学生的心理素质,而非心理障碍的个体,不是仅帮助、治疗个别心理问题的学生。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开通热线咨询,充分利用网络咨询。争取全面实现网络化问卷普查,并对重点学生进行回访,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咨询教育活动,做出分析性报告,以方便领导决策。没有条件开设必修课的院校,可以滚动开设专题讲座和选修课,心理教育工作尽量贯穿整个大学生活。

宿舍长兼任心理安全委员,针对寝室内成员进行服务,针对性强,大家朝夕相处,话语较多,在心理健康信息收集方面有优势,通过捕捉寝室同学情绪的变化及时与心理委员和班主任沟通,把问题在初期给解决,有效性高,避免心理委员管班级四五十人的情况。当然,这需要班主任在选拔宿舍长时多费心思,选择服务意识强的同学,并经过心理测试和多级培训,规范信息上报流程;有条件的院校设班导师,在服务大学生专业就业等的同时,也起到监督班级心理健康活动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目的是普及,对象是全校学生,在国家政府、院校领导高度重视下,工作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激发潜能,提高素质,维护健康,保护人格,促进发展,服务社会。着力于帮助大学生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自身心理品质,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切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而不是局限在少数有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的个别学生。教育过程中,院校要完善网络化教育,科学安排心理活动,加强高校创新意识,班主任要加强人文关怀,了解每个学生情况,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兼心理安全员作用。

参考文献

[1] 陶爱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0(4).

篇(10)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占据全部大学生的一半以上,而且还呈增长的态势。这一群体相较于本科学生知识水平较差,录入学校的分数较低,自我控制能力偏弱,学习自觉性不足,而课余时间相对较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大。因此,有针对性的适时适度地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对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1.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一般都处在18―23岁之间,正处于艾里克森人格发展中的成年早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这一阶段是其身、心、性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存在不平衡状态。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因为愿望的力量同禁令的严厉程度是成正比的。”

2.现行婚姻政策的宽松环境

目前我国实行婚姻自由制度,取消了学校学生不可以结婚的规定,只要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青年男女持有户口簿和身份证就可以双方登记结婚,无须所在单位开具证明。大学生群体中多数人已达婚龄,即将步入社会,面临恋爱、结婚、生育等问题,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性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活中愈现重要。

3.正规系统的性健康教育缺失引发的矛盾冲突

我国在校高职学生的年龄绝大多数在18-23岁之间,此年龄段的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逐渐趋于成熟,但大多数学生仅在中学里接受过非常有限且朦胧的有关性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教育,其性需要的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与缺失的性健康教育以及对发生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隐患不能预见或无心理准备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而实际上,由于传统和文化观念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接受性教育的途径,除了网络、电视、书刊杂志等媒体和朋友间交流外,极少可以接受到正规系统的性健康教育,致使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入校后无法获取正确的性价值观,从而使性健康教育处于某种缺位或失语状态。大学生一路走来,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见长,却在事关自己最为私密最为重要的生理健康方面显得苍白无力。在整个青少年群体都需要恶补“性教育”的背景下,因为大学生离社会最近,因此也最显迫切。

4.进行性健康教育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对在校高职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珍爱和保护自己、尊重与理解他人,是他们健康成长。面对现在大学生中同居现象及他们对此现象的错误认识和性病、艾滋病对大学生的侵害,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无论是对其自身或社会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高职院校应该切实把握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充分理解和帮助他们,使他们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顺利度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高职院校性健康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有效形式

(一)性健康教育的原则

1.爱的教育原则,充分理解大学生的情感,尊重其人格,保护其隐私;

2.适度性原则,教育要适时、适度、适当地进行,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应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采取适度的方式方法;

3.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将性教育恰当地融入思想教育之中,两者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只有将性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性伦理道德教育等相结合,才能使性健康教育真正奏效。

(二)教育内容

1.秉持综合性教育的理念,加强性卫生、性伦理道德、性法律、科学的避孕等知识传播,倡导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性态度。

2.引入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教育,关于两往、恋爱择偶、婚姻调适、养育子女及代际关系、性别角色、家庭责任等等,也都应该成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性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

在开展性健康教育过程中,把课堂讲授与课外引导、知识普及与问题解决、多端切入与突出重点、学生自学与咨询辅导、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这样的性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的大学生个体,使性教育更加个性化。

一是知识讲解与问题解答相配合。教师应该在讲解性理论的同时,帮助学生解答与性有关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性健康教育由选修课程变为学生的终身课程。

二是以多媒体课件推动落实教学的实效性。性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严肃性,传统的授课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教师能引入多媒体,合理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动画、图像中学习人体构造、性疾病的预防等知识。

三是以网络、通信技术辅助教学。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对性问题往往难以启齿,也害怕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分享,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工具、通信技术,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性观念。

总而言之,性健康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是青春、鲜活的生命,所以,这种教育是一种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教育。学校作为性健康教育的主体,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习某些共同、基本、普遍适用的性价值观和性道德观,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性的启发与教育对今日文明的意义,比任何时代都大。在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内容丰富、导向明确,并且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邹放呜.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性教育[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

[3]方刚.大学性教育模式的思考―禁欲型性教育与综合型性教育之辩[j].中国青年研究,2008,7.

上一篇: 少子化的原因 下一篇: 全面发展的内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