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5 14:35: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轻工业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轻工业的重要性

篇(1)

改善创新是使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驱动力,而标准化则是防止企业管理水平下滑的制动力。没有标准化,企业不可能维持在较高的管理水平。

一、标准化的四大目的

在工厂里,所谓“制造”就是以规定的成本、规定的工时、生产出品质均匀、符合规格的产品。要达到上述目的,如果制造现场之作业如工序的前后次序随意变更,或作业方法或作业条件随人而异有所改变的话,一定无法生产出符合上述目的的产品。因此,必须对作业流程、作业方法、作业条件加以规定并贯彻执行,使之标准化。

标准化有以下四大目的:技术储备、提高效率、防止再发、教育训练

标准化的作用主要是把企业内的 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而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整个技术、经验跟着流失。达到个人知道多少,组织就知道多少,也就是将个人的 经验(财富)转化为企业的财富;更因为有了标准化,每一项工作即使换了不同的人来操作,也不会因为不同的人,在效率与品质上出现太大的差异。

如果没有标准化,老员工离职时,他将所有曾经发生过问题的对应方法、作业技巧等宝贵经验装在脑子里带走后,新员工可能重复发生以前的问题,即便在交接时有了传授,但凭记忆很难完全记住。没有标准化,不同的师傅将带出不同的徒弟,其工作结果的一致性可想而知。

二、标准化工作

是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一项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综合性基础工作也是企业的技术基础工作;而标准情报工作是科技情报工作的一个分支,也是标准化工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立标准体系,确保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在科学上,利用价值及科研生产管理等方面对标准情报信息的需求,目前标准情报部门宣传的还很不够。不仅仅是一些综合经济厂点对标准情报工作不了解,以至有些标准化工作者和标准化部门的领导对标准情报工作也不甚了解,还有的企业决策人不懂标准化,懂标准化的人又不是决策人,从而影响了标准情报工作的开展。因此,应大力加强宣传工作,让企业明白在生产产品时,如果没有标准,没有计量检测手段,生产出来的产品肯定不合格,进而促使企业进一步理解理解和认识标准情报工作的重要性

(一)企业标准情报工作的任务和方法

企业开展标准情报工作,其任务是根据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规划或企业发展规划,确定企业开展标准情报工作的原则,明确标准情报科研的方向和课题,制订标准文献资料采购计划,进行标准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编目和管理,然后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对收集的标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标准情报研究报告,综述、述评等,为企业生产、科研和经营活动提供标准情报服务。

其方法:为企业制定、实施和修改标准提出综合资料和有关对比数据;通过参加标准情报网,广泛进行技术交流,搞好业务培训,提高标准情报人员素质,使标准情报工作搞的更有特色。

(二)企业标准情报工作的管理

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的体制具有多种形式,但是企业无论采取哪种体制,标准情况工作都应当有自己独立的工作体系来完成。例如,标准情报的收集和处理;标准情报资料的管理和信息传递;标准情报的分析和开发利用等。为达到预期的目的,可推行“二统二多一集中”的标准情报工作管理。

所谓“二统二多一集中”,是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多方活动,多向服务,集中分析研究。

标准化工作面广量大,发展迅速,标准文献浩如烟海,对于一般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获取所有的标准文献资料,而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选择地获取对企业有用的标准情报资料。这样就要统一规划,有的放矢,做到经济有效。

(三)建立企业情报工作管理网络

篇(2)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已变得相对宽松,我国施工企业承揽国际工程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正逐步增多。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将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之中。更多国际资本的流人使我国建筑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在这种形势下,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逐步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建设部第119号公告批准颁布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国家标准.标志着我国工程建设计价方式由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进人了全新的丁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这也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在新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面对更加广阔的建筑市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作为现代化的施工企业,能否迅速转变思路,积极探索,寻找出一套能够体现企业自身特点,充分展示企业实力的计价体系,来适应我国的清单计价模式,已显得尤为迫切。本人在施工企业从事造价管理工作近十年,尤其是近几年主要侧重于工程投标工作,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招标方式,其中大部分是采用工程量清单的招标模式。由招标方提供招标工程的工程量清单,投标单位结合自身的人员、机械、材料和管理水平,填报出清单项目的综合价格。如果投标单位具备一套完整的企业定额,在面对这种投标报价时将会抢先得手,大大增加中标的几率。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定额计价体系,无疑是现代化施工企业在新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抢滩国内外建筑市场的新途径。在针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就施工企业定额编制的原则和注意事项进行针对性的探讨,以期能为施工企业定额的编制提供一些参考。

2企业定额的作用

工程量清单计价作为一种新的计价模式。标志着我国建设工程造价工作从传统的量价合一的静态计价方式,向量价分离,市场组价动态方式转变。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定额成为直接制约清单计价市场化运作成功的关键因素,它反映了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企业工程成本核算、投标报价的重要依据。

2.1有利于提高施工企业投标报价的能力

施工企业定额是施工企业根据自身技术专长、施工机械装备程度、材料来源渠道、价格情况和内部管理水平等因素来规定为完成各分部分项工程所需要消耗的各种人工、材料、机械的标准或最低消耗量,还规定了为正常施工所需的各种措施费用和管理费用的标准。

企业内部定额是企业对自身生产力水平的正确认识,是对所承揽建设工程项目实际成本的预测,是企业个别成本的反映。有了企业内部定额,在投标报价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使报价不再盲目,避免了一味地降低或抬高报价所形成的亏损或废标,以应对复杂而激烈的市场竞争。

2.2有利于提高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能力

施工企业定额不是按社会平均先进水平来编制的,而是按企业内部平均先进水平编制的,可用于企业内部编制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核算,进而控制项目的成本以及落实内部经济责任制。

在分析市场环境和内在条件的基础上,按校核过的工程量套用企业定额,确定生产要素消耗量,再根据预测的生产要素价格,计算确定施工项目成本。然后,按照WBS的分解方法,将整个项目成本目标逐层分解到分部分项工程中,形成具有指导性和控制性的计划体系。根据实际记录的工程进度、工程量和生产要素消耗量,核定实际费用和成本,进行成本核算。通过核算并与计划指导对比可以发现偏差,进而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采用措施加以纠偏。这些过程都要依赖于企业定额。

3企业定额的编制

3.1编制依据

1、国家政策和劳动制度。企业定额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很强的法令性,因此,编制企业定额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劳动制度为依据,比如:建筑安装工人技术标准、建筑安装工程和管理人员工资标准、用工制度及劳动保护制度等。

2、技术依据。包括各类技术规范、规程、标准。例如:《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等。

3、经济依据。主要是各类定额。特别是现行的施工定额、劳动定额、地方预算定额,本企业的有关现行和历史的定额资料、数据,日常积累的有关人工、材料、机械消耗、费用指标。

3.2编制原则

企业定额是在正常条件下,施工企业通过自身施工管理体系的运作,组织完成单位实体工程所消耗的人工、机械、材料和其他费用的标准,是企业自身劳动生产率、成本降低率的集中体现。是企业自身水平和综合实力的真实反映,更是企业确定工程成本和投标报价的直接依据。

企业定额牵涉施工企业的重大经济利益,合理的企业定额水平能够支持企业正确的决策,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定额的编制应遵科学的编制原则。

平均先进性原则

企业定额除了作为施工企业进行清单报价的依据之外,还应该是企业内部成本测箅,计划和考核的主要依据,承载着激励创新的重任。因此,企业定额应是施工企业在一定的施工条件下大多数施工班组和生产者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和超过的定额水平,这种定额水平既在技术上先进。又在经济上合理可行,是一种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标准。这种定额水平的制定必须达到降低工、料,机消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正确反映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目的,从而促进新技术、新丁艺、新材料在企业中不断得到推广与应用,使企业的竞争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简明适用原则

企业定额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进行清单报价的依据,编制时,必须依据《建设工程丁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要求,采用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统一的分项工程项目划分和统一的分项工程的工作内容,也就是“三统一”原则,这样,既有利于报价组成的需要,又有利于企业尽快建立自己的定额标准,更有利于企业各项成本与社会平均成本的对比分析。同时,企业定额应尽量做到容易掌握,便于查阅、便于计算、易于携带,力求做到定额项目齐全、更新及时。可在每一章节后面留出适当位置,不断补充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而增加的子目,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工程项目的需要。

3、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原则

编制企业定额首先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实际出发,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特点,按照公司制定的施工组织设计,客观地确定定额工料机的消耗数量,既不能谨小慎微,也不能盲目夸大,从而使定额在运用上更加贴近实际,使工程价格能真正反映企业的个别成本。至于在定额的具体编制上,企业还应做到独立自主,要以盈利为目的,自主地确定定额水平,自主地划分定额项目,自主地根据需要增加定额项目。贯彻这一原则有利于企业的自主经营,有利于推行现代企业财务制度,有利于摆脱过多的行政干预,有利于促进新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在企业内的应用和推广,使企业更好地面对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

量价分离、动态时效性原则

众所周知,现在的市场行情瞬息万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更新,不同的工程,不同的区域,都有不同的价格。因此,在施工企业定额的编制过程中要把握住动态时效性原则,从企业实际出发,真正做到量价分离。对于消耗量,与施工方案和技术管理水平有关的,实行限量控制;对于工料机价格,与市场有关的,实行浮动价格;并不断进行施工工艺改进和生产资料价格的更新。这样既能切实反映企业的施丁技术管理水平,又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使企业在面临各种情况的投标报价时都能够做到从容面对、准确高效。

4企业定额的维护

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下,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工程特征、施工方案等因素,报价方式也有不同,因此,对企业定额要进行科学有效的动态管理,针对不同的工程,灵活使用企业定额,建立完整的工程资料库。

4.1通过动态管理保证定额的科学性

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标定的,先进合理的定额是和当时的生产水平相适应,因此,这个先进性是相对、暂时的,随着生产发展和组织技术条件的变化,必须适时地对定额进行修改。在实际工作中定额的修改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定期修改,两年左右修订一次;二是不定期临时性调整和修改。当然定额也要具有相对稳定性,修改过于频繁,既不利于生产管理,也容易挫伤员工积极性。

4.2通过完善管理制度保证定额的长效性

企业定额制定以后,应通过建立严格的企业制度保证企业定额的贯彻执行。要及时将定额下达给班组,保证实现定额所需要的技术组织措施,加强定额的执行情况的统计、检查和分析工作。在执行中抓好三点:第一,要总结先进经验和先进操作方法,从而推广应用;第二,要找出影响定额贯彻执行的各种因素,并设法克服;第三,要测定好定额水平,进一步掌握企业内部各种生产单位在执行定额时的差异。其目的是为了掌握工料消耗指标规律,为修改定额提供依据。

4.3通过工程测算信息系统保证定额的稳定性

企业定额编制和管理是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对大量的外部信息和企业内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才能完成。施工单位应利用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建立起完善的工程测算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获取招投标信息、材料反馈和工程造价的各种信息,从而提高企业定额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

5其他问题和建议

企业定额不是简单地运用传统定额或行业定额的编制手段用来编制企业内部的“施工定额”,编制企业定额还要考虑达到定额水平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以促进企业根据现有的施工条件或经过在主观努力可以达到定额的水平。因此,编制企业定额时,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

1、编制企业定额必须考虑政府在不同阶段颁布的法律法规,施工行业现行的技术规程、验收规范、质量评定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国家关于工程造价改革方面的统一规定等,并注意保持与其同步。

2、企业定额的编制需要建立一支经验丰富、技术管理全面、有一定政策水平的专家团队,利用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建立起完善的计价信息管理系统.以保证企业定额的专业性、时效性、信息化和高效率。

3、施工企业需加强现代化管理,形成企业定额管理机制,提高全体企业员工的定额意识,以数据来说明情况,以企业定额管理作为提升企业行为质量的重要一环。

4、企业定额各单项的平均造价不应高于社会平均造价,要注意体现本企业在某方面的技术优势以及本企业的局部管理或全面管理方面的优势,保持本企业在建筑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5、企业定额要紧紧联系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并与其全面接轨。

6、企业定额应仅限于本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绩效考核和对外承包工程投标报价,不宜对外公开,并注意其保密性。

篇(3)

(二)消极因素。第一点是在心理的矛盾性。由于青年职工的工作经验比较少,所以他们在面临比如工作社会的复杂性和认识的片面性,主观的理想化和客观的现实性,种种矛盾怎样去进行认识,人生的目标是什么等这些问题的认识上往往不能够作出理性判断;第二点是思想的不稳定性。青年职工不管是在工作的过程当中还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偶然的成功会大大地提高他们积极性,可是如果遇到困难的话,他们的心里承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原来所具有的那种雄心壮志也会渐渐地消失;第三点是迷茫性。一部分青年员工由于对于基础知识没有进行充分掌握与收入不稳定以及工作岗位不理想等,就会出现颓丧与自卑的情绪,对自己的未来感到非常的迷茫,还有可能感到悲观,失去了年轻人所具有的上进心。

二、企业积极宣传,做好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企业青年职工所呈现出来的是多元化?Y构,组织机构也在不断地扩大,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要想使企业经济一直飞速的发展下去,那么就应该把企业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最好,从而使得企业里边所有青年职工都可以在工作的时候团结一致,思想统一,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才能够让企业真正的保持长盛不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的,二者缺一不可,它们对于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也可以这么说,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其实也是生产力,这一项工作也是企业不能缺少的重要工作,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始终围绕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来进行工作,而且还始终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这项中心工作来开展,从而为企业的经济工作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所以,必须要把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做好。

三、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因为企业的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一般都是由企业当中的领导层来兼任,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喜欢采用行政工作方法来对问题进行处理,不喜欢采用深入调查与耐心的走访座谈这种方法,他们往往认为这种方法不仅伤神费事而且收效非常慢,没有经济处罚见效快。所以,当青年职工出现没有参加培训与违反了相关操作规程以及开会迟到等现象的时候,都会对他们进行罚款处置。从来不和他们沟通,也不搞说服教育,没有告诉他们为啥应当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当然更不管青年职工违反规章制度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当中这种以罚代教与光罚不教的现象时常出现。

(二)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都一致认为,在当前这种市场经济时代之下,青年职工都不喜欢听无私奉献与理想信念等这方面的“大道理”,喜欢讲实惠,所以企业领导对于青年职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当中往往习惯于只谈“实惠”不讲荣誉,用所谓的“小道理”来取代“大道理”,只谈部门与个人的利益,不讲企业大局的需要。企业领导认为这样比较实在,青年职工喜欢听,而且与经济规律之间也相互符合,可以把青年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来。还有一些企业领导还把多给青年职工讲“小道理”当成是当前形势之下改进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传授给其他领导。

(三)个别企业在平时的工作中只注重利益,不注重给青年职工进行讲道理与讲荣誉,把收入与奖金当成激励青年职工的唯一方式,对于物质与经济奖励的刺激作用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精神激励所起到的作用,低估了青年职工的无私奉献精神与责任意识。举个例子来说,企业出现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这种情况的时候,第一步就是提高职工的报酬,获得了成绩,只考虑得到了多少收入与获得了多少资金,从来不考虑完成工作任务的光荣意义。

四、企业做好青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一) 企业应当始终把青年职工的主体性当成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这样才可以把青年职工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让他们养成了积极主动地工作态度与良好的行为习惯。通常情况下来说,青年职工具有相对来说比较强的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他们对于在工作当中是否得到了尊重非常的敏感,企业在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可以居高临下,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企业应当专门成立一个平等的沟通平台,充分尊重与理解青年职工的知情权与情绪以及处境,让他们从心底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

(二)企业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以情感人。青年职工所经历的挫折比较少,心里承受能力也比较弱。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对于他们的实际困难进行全面了解,深入到青年人当中,和他们进行交谈,真正的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与需求,在以理服人的同时,还应该以情感人,真正的为青年职工进行服务,有效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增强青年职工的信任感。

篇(4)

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时,其在应用中的问题也应得到重视。时代的发展要求工业与时俱进,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作为新时期的工业发展,必须提高机械自动化的应用水平。

一、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发展和机械工业化的实现,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模式之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机械生产效率,同时减少了人力资源。但一些企业过分依赖自动化技术,导致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缺乏。事实上,在某些方面企业依然需要人工生产。因此,在企业发展中,应关注机械生产过程,实现智能生产与人工生产的合理结合。及时排除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从而逐步实现机械生产的自动化。另外,自动化技术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新工艺和新设备引进过程中,缺乏相关培训,导致企业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不强,基于此应普及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企业生产中起到积极作用。

二、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

轻工业和重工业生产是工业的两种形式。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工业生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对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将轻工业与重工业分开,分别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机械自动化在轻工业和重工业中的应用。

(一)自动化技术应用于轻工业生产

与重工业不同,轻工业的自动化技术相对简单。主要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其自动化技术主要目的在于实现批量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轻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打破了传统生产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在农副业上,水稻、小麦、棉花等收割技术得以优化,降低了农民的压力。而在化工行业上,洗衣粉、牙膏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的自动生产和检验给人们的安全生活提供了保障。

在生产中,需要结合产品生产的不同特点,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调整,从而确保了资源的有效利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周边环境,使用产品的质量具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制作模式下,不但效率低下,质量也无法保证。因此为促进轻工业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优化轻工业自动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从另外一方面,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完成轻工业从手工制作向批量化生产的转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自动化技术应用于重工业生产

重工业生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目前,我国重工业发展处于中级阶段,自动化技术应用广泛,生产效率提高。但与此同时,工业造成的污染较为严重。因此,在工业生产中,智能化技术应逐渐实现了重工业能源的优化利用和污染的降低。重工业涉及内容复杂,其产品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一些产业的安全隐患巨大,如石油开采。在这一生产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模式人员伤亡时有发生,生产效率也很难提高。而自动化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使石油开采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员同时工作,从而确保了操作安全。但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该技术尚未完全实现,还需要基于企业发展现状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进。由于重工业生产的部分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很少应用,导致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这要求相关部门普及电子科技技术,实现体化的管理制度。重工业生产中,一旦出现失误将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从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出现则降低了失误,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利与弊

基于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其应用具有必要性。但从另一角度分析,自动化技术下如何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应认真分析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利与弊,从而合理的应用这一技术,确保工业生产效率和安全。另外,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自动化技术无法完全取代人工操作。要求企业管理人员正确衡量这一因素,既重视工业生产的智能化和批量化,又要重视员工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的发挥,防止工业生产出现不平衡现象。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自动化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工业的作用在于满足客户需求,提高综合国力,因此未来自动化技术将以规格化生产和精细化生产为主,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人们的需求。另外,在重工业领域自动化技术还将以高精尖产品的生产为目标。从我国工业的发展史可以发现,自动化技术是机械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是对传统工业的改良。未来发展中,自动化技术将趋于完善,对目前无法实现完全智能化的缺陷进行补充。当然,在自动化技术形成过程中,员工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都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成为必然。通过这一技术,将逐渐实现工业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和控制。未来,这一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明显。手工技术将逐渐被取代。

四、总结

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工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章基于工业生产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未来,自动化将成为工业生产的必然。对于我国工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下一阶段,工业生产的目标将以如何实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为主。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5)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2009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我市毗邻的、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年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

影响我市轻纺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能源化工产业“挤出”效应影响,能源化工大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带动不了轻纺工业的发展。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巨大投资回报,影响了投资者的创业心态,也扭曲了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者的政绩观,影响了持续发展理念。三是对轻纺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宏观政策措施不强。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行业管理缺失,政策引导困难,协调服务滞后。过去轻工业由政府一个职能部门管理,现在,轻工业主管部门撤销,其职能分解,造成行政资源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调控作用。五是扶持资金分散、总量少,企业自筹资金困难,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无法实现。目前,市上还没有扶持轻工业专项资金,对轻工业的发展不能从整体上宏观调控、形成合力。六是观念落后,政策滞后,错失了国有向民营和股份整体转制,利用原国有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趁势做大做强的时机,在改革上往往是关门走人,流失了大量的生产要素。七是民营企业的一些经营者眼界不宽,存有抱残守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不思进取、不想联合重组、影响做大做强,致使目前产业仍是小、散、低、弱的局面,形不成产业龙头,发挥不了规模优势。

三、振兴和发展轻工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振兴榆林轻纺工业指导思想。各级领导要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轻纺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竟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认识到重工业是强国工业,轻工业是富民工业。要吸取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要学习毗邻地区如鄂尔多斯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要认识到我们有充裕的土地资源、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优势。

2、制定政策措施,确保轻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市委召开常委会、政府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我市轻纺工业发展思路和对策,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指导意见,制定10年规划,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恢复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产业,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从发展目标、领导机构、扶持措施、考核督办等方面全面指导我市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从而使我市轻纺工业逐步走上健康和谐发展的轨道。

3、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改变目前我们“跛脚”发展方式,即重工业“一条腿粗而长”,轻工业“一条腿短而细”的不合理状况。要大力发展轻工业,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项目的引进上有所侧重。要坚持三个“两手抓”既要抓能源化工产业,又要抓传统轻纺工业;既要抓大型企业的引领,又要抓中小企业的发展;既要抓国有企业的改制,又要抓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三个反哺机制,即工业反哺农业;重工业反哺轻工业;城市反哺农村。大力发展毛绒、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

4、理顺行业管理,加大协调服务的作用。一是要扭转轻工业管理方面的混乱和缺失,明确经委行使轻纺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引导轻工业健康发展。二是政府成立类似于“扶持南部发展办公室”的临时机构,或成立轻纺工业发展振兴指导小组,由市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经委,发改委、财政局、农发办、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委,这样可以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利用各部门的相关政策,集中各类扶持资金,力争到年左右,实现工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轻工业自身健康发展的目标。三是鼓励支持轻纺企业成立联合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实现自由发展。

5、加快园区建设,力争项目早日落地。加快《榆林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确定在榆林经济开发区建设轻工业园的建设步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伐,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吸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联合重组、政策优惠等措施,创造条件,吸引各种经济成分的轻纺企业入园,引进国内外大型轻纺企业集团落户榆林。把园区建设成具有经济规模最佳,专业化程序最高,拥有生产、科研、信息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纺织工业生产基地。到年,总投资9600万元,建成毛纺、制衣等传统产业集中园区。

篇(6)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109-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主任基金项目“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的框架设计与规划研究”(批准号:70800008);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广东省高职教育动态性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协同性研究”(批准号:07JT091);广东省软件科学研究项目“创建现代管理科学的中国学派及其基本途径研究”(批准号:200813070800033)

[作者简介]麦强盛,暨南大学博士生,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

孙东川,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广东广州510632)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概念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产业结构高度化、现代化,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

按照国际经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是,先由“一二三”模式(前工业社会,金字塔型),经过“二一三”模式(工业化初期,橄榄型)和“二三一”模式(工业化中期,橄榄型),转变为“三二一”模式(工业化后期,倒金字塔型)。这里的“一二三”是指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其他模式依此类推。

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有:一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一代主导产业群正在形成,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决定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二是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发展迅速;三是各国之间的经济技术竞争从产品竞争前移到研究开发能力乃至研究开发方向选择的竞争,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加大了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四是以兼并形式而出现的巨型企业与大量高技术中小企业同时并存。

二、广东省三次产业的发展

广东省的工业化进程,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要晚,由于科技进步的推动,为实施赶超战略和跳跃式发展创造了条件。因而,广东省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并不是界线分明地按重工业化阶段,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阶段,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阶段这三个阶段来演进的,更多地表现为各个阶段的演进和过渡比发达国家经历的时间要短,而且,呈现出各阶段的产业并存共进的现象。

1978年至2007年,广东的国民生产总值由185.85亿元增至30673.71亿元,年均增长17.95%。第一、二、三产业的GDP结构由1978年的29.8:46.6:23.6,转变为2007年的5.4:51.3:43.3。

经济总量的增长来自于三大产业的贡献,但是由于广东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广东省经济总量的增加带来的贡献各不相同。广东省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不管是从总量上来说,还是从增长率上来说都落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尽管总量在增长,但其重要性却在下降,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期的增长水平。1978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29.8%,然后逐年下降,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比重飞速下降;2007年的比重为5.4%,这印证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特点。

第二产业从总量来说增长最快,而且比重很大,但变化不明显,这是因为广东省历来重视工业的发展。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广东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来料加工贸易业,承接了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第二产业有所下降,1978年的比重为46.6%,1990年降为39.5%,这是因为此时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增速超过了第二产业。此后广东省出台了产业升级政策,客观上刺激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广东省“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都强调要大力发展工业支柱产业,实行新型工业化和适度重型化的政策,这就使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飞速发展,2007年第二产业总产值为15938.2亿元,占GDP比重为51.3%,其中工业的比重为48.6%,贡献率为58.3%。

广东省第三产业改革开放30年来,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增速还一度超过了第二产业。进入新世纪后,第三产业的增长则保持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快速的增长,其年均增长率15.44%,2007年第三产业总产值为12989.28亿元,比重为43.3%。

广东省自2000年起至今,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都以超过10%的高增长率飞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均有明显调整,比例由1978年的29.8:46.6:23.6调整到2007年的5.4:51.3:43.3,结构优化调整的趋势明显。但在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迅速增长,而第三产业却相对提升缓慢。根据经济良性发展的要求,第三产业此重还很有必要更进一步提高,可以说,三次产业比重还不够协调,主要表现在资源承载力与社会发展度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制约。

放眼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升级,广东省的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相比有很大差别。在日美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已经呈现明显的“倒三角”型,第三产业占居国民经济总值相当大的比重。美、德、法、日产业结构变迁的共同特点在于,均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即逐步形成“第三产业一第二产业一第一产业”的产业格局。可见,广东省的产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需要积极扶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扩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相一致,广东的产业结构水平也不断提升。主要表现为:一是支柱产业带动效应明显;二是重化趋势明显加快;三是高技术制造业创新能力增强;四是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九大支柱产业总产值逐年递增,2007年达到38879.0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0.37%。九大支柱产业在工业中的重要性非常显著,2000年以来其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其中,三大新兴产业的产业总产值最高,远远大于三大传统产业和三大潜力产业。三大新兴产业的总产值在2000--2007年的七年中,由最初的5400.03亿元激增至2007年末的

26929.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7%。三大传统产业和三大潜力产业尽管总量小,但也得到快速发展。三大传统产业2007年末产值达到7632.5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8%;三大潜力产业2007年末产值达到4317.1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8%。此外,三大潜力产业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07年比2000年的产值增长了4.9倍,比2006年增长31.5%,相比其他支柱产业增速最快。

1.三大新兴产业高速性发展。2000-2007年间,新兴支柱产业中技术含量相对高的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发展迅速,投入及产出增长均处于领先地位。电子信息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19.4%上升为2007年的24%。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比重相应从13%上升为15.4%。新兴支柱产业中石油及化学,是与原材料、能源密切相关的行业,特别是其中的石油加工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市场需求虽大,但由于其经营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进入的资金、技术门槛要求较高,且投资周期长,非一般民间资本所能及;加上受产能所限,增长相对缓于其他新兴支柱产业,投入、产出占全省比例均有所下降。

2.三大传统产业收缩性发展。2000年--2007年相对于其他快速发展的行业来说,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明显乏力。在2007年,三大传统产业的工业产值达到7632.54亿元,但是其占有的广东省工业总产值的份额却只有13.8%。从其在广东省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来看,基本上是处于下降趋势,从2000年最高的21.2%降到了2007年的13.8%,这就说明了传统产业对广东省工业总产值的贡献值有所降低。再从三大产业各自的发展情况来看,纺织服装产业在广东省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从2000年的9.8%下降到5.5%;食品饮料产业的比重相对稳定,但是比重也从2000年6.4%下降到4.3%;建筑材料产业差不多稳定在4%左右,是三大传统产业中唯一具有增长趋势的产业。

3.三大潜力产业稳定性发展。2000--2007年三大潜力产业产值,由2000年的7.1%增加到2007年的7.8%。三大潜力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属汽车产业,由2000年的2.5%增长到2007年的4.7%,增加了近一倍。然而,森工造纸产业和医药产业基本保持不变,前者维持在2%―4%的比重,后者前几年有2%的比重,后几年却只有1%的比重,2007年的比重更低,只有O.8%。总之,三太潜力产业中的汽车及摩托车发展态势良好,是支撑潜力产业发展的主力,森工造纸和医药生产规模相对有所收缩。

四、广东省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完成轻工业化后,必然开始重工业化。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以轻工业发展起步,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经过20年的发展,广东省外向型的轻工业发展模式相当成熟,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在外向型的轻工业模式下,主要是以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等加工贸易带动发展。近年来,广东省逐渐由轻工业为主向重工业为主转变,通过工业园区、临港型重工业项目等方式加快对重工业的发展。日本的本田、日产、丰田三大汽车厂都在广州有自己的生产厂,南海石化项目、石油储备库等石化工业发展迅速。广东重工业保持较好的发展速度,并且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越来越高。2002年以来,广东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高于轻工业,并且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从2000年的O.88:1上升到2007年1.6:1。

在2003年之前,广东省的轻工业比较发达,轻工业的比例大于重工业,但是,广东省在“九五”计划期间为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实施了结构调整,在2000年开始初见成效。主要是通过实施“三个一批”的战略,即建立一批支柱产业,组建一批大企业集团和培育一批名牌产品,从而推动全省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确定了以九大支柱产业为基础、轻重兼有、适度重型化的产业结构格局。九大支柱产业中重工业占绝大部分,而且在这些产业中,重工业产业的产值也远大于轻工业的产业产值,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重工业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而轻工业所占比例不断降低。至2003年末,重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追上轻工业,并且继续扩大,到2007年末,重工业所占的比重达到了61.59%,远远超过了轻工业,这样的发展状况使得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重工业化趋势明显,实现了广东省产业结构适度重型化的目标。

五、广东省产业升级趋势

目前的世界产业格局是,整个全球经济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市场垂直分工,以越南、印度、巴西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迅猛增长,市场前景广阔。广东很好地利用了改革开放的契机,率先发展起来。广东经济在全国各省份独领已经十余载,“广东制造”傲视群雄。

但是,当下的广东,碰到了30年前日本、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遭遇过的困难:成本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劳动力短缺问题突显,而可以替代广东的经济体正在后面追赶,前面却是已经占据了高端产业的工业化国家。广东要继续当好排头兵,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产业升级:向产业链的高端前进,掌控全球生产制造体系的前端如研发、设计;强化自主创新,变“广东制造”为“广东创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产业竞争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这是赶超高级经济体的必由之路。

1.产业继续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方向发展。纵观广东经济发展历程,从轻工――家电、电子――汽车、石化,产业演进之路不断向高级化、适度重型化发展,升级路径十分清晰。根据九大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广东积极推进一批重要产业基地建设,抢抓国际重化工业产业转移机遇,加快发展基础产业和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石化、钢铁、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重化产业集群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成为拉动广东经济快车继续领跑的一个新引擎。

篇(7)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8-0027-02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要做到与时俱进,满足生产及发展需求,就必须与现代化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在工业生产中大量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以此促进工业生产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当前我国工业生产中对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的现状并不乐观,因此,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现代工业必须努力提高自身对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同时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并结合自身特点加以改善,从而真正让工业生产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1 工业生产中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

当前,随着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所占据的优势越发凸显,大部分工业已经开始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自动化技术,促使工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简单化,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节省了人力资源。但是,正是由于自动化技术所具有的明显优势,导致我国部分工业生产商过分依赖自动化技术,加上这样或那样因素的影响,使得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仍无法彻底取代人工生产,另外,还有一部分工业生产商由于某些原因对于自动化技术并不是很热衷,在工业生产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也极为稀少,这就使得工业生产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受到约束。所以,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工业生产中影响自动化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因素,以此促进工业生产真正全面实现自动化。另外,由于自动化技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无法彻底取代人工生产,所以,在关注自动化技术发展应用的同时,也应提高对人工生产发展的关注,从而将自动化生产与人工生产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促使工业生产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设备、新工艺不断应用在工业生产中,使得工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而自动化技术正式新设备与新工业的结合体,这也就充分说明了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性。

2 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工业生产中又主要能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轻工业生产,另一种是重工业生产。不论是轻工业生产还是重工业生产都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在轻工业和重工业生产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简单化生产,以此来提高生产效率,这是轻、重工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自动化技术在轻工业生产和重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2.1 自动化技术在轻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轻工业生产中涉及到的科学技术相对于重工业生产来说要相对简单,因而,融入自动化技术也较为容易,所以自动化技术在轻工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轻工业生产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消费用品以及手工制品。简单来说轻工业生产能够分农业副产品和化工副产品。其中对于农业副产品主要是进行深加工,例如稻谷、棉花、小麦、蔬菜等农作物,而化工副产品主要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例如牙膏、洗衣粉、香皂、洗发露等生活用品。

当前,我国从事轻工业生产的商家基本上都在生产中应用了自动化技术,告别了传统手工生产的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效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在轻工业生产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所取得的效果非常突出,通过与生产商家自身特点相结合,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大大节省了成本,进一步实现了生产商家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轻工业生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对于轻工业生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促使轻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所以,在轻工业生产中应用自动化技术,通过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从而促进社会和谐、良好的发展。

2.2 自动化技术在重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重工业生产主要是为人们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一个行业,一个国家的重工业发展规模及生产效率能够有效反映出该国的综合国力。相较于轻工业,重工业涉及到的技术更为复杂,重工业生产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能源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为人们提供高档耐用的消费品和高档的物质生活环境。石油能源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之一,而对石油能源进行开采利用就是重工业生产的重要体现。因而在石油能源开采利用中应用自动化技术,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开采利用的效率,还为石油开采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可靠地保障。重工业生产的产品多用于社会生产中,而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仅仅只占据很少一部分,例如交通工具、电力等。在重工业生产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一体化管理,不仅能够提高生产管理的效率,还能大大降低人为失误情况出现的机率。

2.3 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利与弊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普遍,越来越多的工业生产商在工业生产中融入了自动化技术,不仅降低了生产能耗、节省了生产成本,还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工业生产商带来了更好的效益。但是由于这样或那样原因的影响,使得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无法彻底取代人工生产,若是不重视这些问题,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必定对最终生产效果产生影响,使得自动化生产与手工生产做不到有机结合,从而使得工业生产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因此,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自动化技术的同时,应做到传统与科学有机结合,避免不平衡发展现象,这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生产商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3 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我国工业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分析能够得知,以往的工业生产发展主要以纯手工制品为主,而现代社会的工业生产发展再加入科学技术以后主要以机械化生产制品为主,相较于传统的工业生产发展,现代机械运作的工业生产发展,不仅生产效率更好,所获取的经济效益也更好,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工业生产中也融入了这项技术,从而促使工业生产实现了生产,控制,管理相结合,智能化、自动化、简单化。随着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其所具有的重要性也越发突显,对于工业生产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自动化技术在应用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仍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研究和改良,最终实现自动化技术全面取代手工生产。

4 结语

总之,本文从工业生产中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工业生产中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帮助工业生产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还有助于促进我国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红伟.对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

新技术新产品,2013,(5):20.

[2] 何大权.对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J].电子制

作,2013,(11):172.

篇(8)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92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领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自动化控制是传统项目中最重要的环节。但传统的机械自动化效率都比较低,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比较严重。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智能化、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提出,机械自动化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机械自动化提高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工作效率,进一步能够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

1基本概念

机械自动化是指通过利用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实现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自动化处理。通过使用机械自动化技术,能够大大节省人力成本、提高机械设备的生产率,因此近年来在工业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机械自动化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1新设备的应用问题

机械自动化的实现需要购置大量的新设备,而新设备安装后缺乏必要的使用培训。尤其是对一线的工人来说,相关的自动化知识不足,直接应用设备的能力不强。另外,新设备上线后与原有的生产环节的协调与配合,新设备在生产线中运行情况的调试等都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机械自动化的应用还需要M一步提高。

1.2忽视对人才的培养

一些企业在应用机械自动化设备后,人为只要使用新设备就可以应用新技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忽视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然而,自动化生产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工操作,尤其在一起关键的环节中,人工生产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讲,新技术的研发、新设备的调试和应用等,都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才能实现。过分的强调和依赖自动化,忽视对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2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2.1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目前,工业生产领域普遍使用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这种以数字化计算机为基础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提高了生产质量,因此目前已经广泛替代了传统的基于模拟算法的模拟控制方案。另外,以现代计算机科学中的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等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也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替代传统的人工集中控制模式,经过实践检验也是非常有效的。

2.2实现了监测过程的自动化

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关键生产环节,都实现了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自动化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生产环节、关键参数、产品质量等,也包括能源使用情况、安全性、规范性等的监测。同时,管理流程的合理性,预报、报警状态的可用性等也得到了实时自动化监测。从全流程保障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安全、可靠、有效生产。

2.3信息化水平大大提升

工业生产领域通过引入机械自动化技术,大大提升了信息化的水平。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大量应用,其作用和意义得到了普遍认可。一些企业建立了专业的信息化系统用于企业的流程控制、能耗控制等,大大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过程控制系统以及安全管理系统,提升了企业生产的安全性。产品质量检测系统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而一些自动控制系统还可以大大节省人力成本。最近,还有一些公司使用了数据挖掘系统,通过智能数据分析技术,给企业提供了决策支持。

3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探讨

本文分别从轻工业和重工业的角度探讨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3.1轻工业生产

轻工业生产是指对日常生活消费品、化工产品以及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农副产品的生产领域。机械自动化在轻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指简单的机械设备的应用。具体包括日常生活消费品的自动生产线、产品质量监测系统等,化工产品生产中主要是质检的自动化,而农副产品生产领域主要是自动收割、农副产品作业环节中的机械自动化实现。在轻工业生产中应用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一般较为简单,主要通过机械设备的简单重复来实现,应用简便,但大大提高了轻工业生产的效率,同时解放了劳动力降低了人力资源的需求。

在轻工业生产中应用时,主要关注机械自动化与实际需要的契合程度以及技术的易用性,要能够保证技术有效使用、资源充分利用等。

3.2重工业生产

重工业生产主要包括的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等产生影响的重大工业生产。由于重工业生产本身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水平较高。通过使用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真正的无人化,完全通过自动化控制程序完成重工业生产全流程的工作。除了能够节省大量人力资源外,还能够完成许多恶劣条件下的工作。例如井下探测等极端恶劣环境下的电气工程任务,靠人力很难完成。而利用自动化技术,可以通过遥感感应、计算机数据分析等技术探测到极端恶劣环境下的情况。

3.3机械工业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利弊分析

在轻工业生产和重工业生产中应用自动化技术,都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通过减少人力资源需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然而,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推广机械工业自动化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必须明确自动化技术是不能够完全替代人工操作的。一些关键控制环节还需要继续由专业技术工人来操作。其次,过分强调机械自动化的应用而忽视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和培训,长久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新技术研发、新设备的应用,以及新生产线的配置、培训等,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企业如果过分强调机械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优势,忽视传统人力资源的管理,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应当合理利用自动化技术,同时加强人员管理,重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从而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4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应用的发展趋势探讨

由上文分析可知,无论是重工业生产还是轻工业生产,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都能够大大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以完成恶劣条件下的生产任务。未来,自动化技术将继续发展,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将更为广泛。

4.1重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将更加精细

机械工业自动化技术是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与现代化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在重工业中的应用将更为精细,更多高精尖的产品将会不断研发并投入生产中。自动化的应用将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机械重复作业,而逐渐转为智能控制、流程优化、资源利用率提升等方面。现有应用中的一些缺陷也将逐步被改善,从而更好的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4.2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

为了提升工业生产的竞争力,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品,至关重要。通过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引入ERP、MES系统,应用智能化的自动控制技术,利用客户关系分析系统、数据挖掘系统、电子商务等系统,提升企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未来,这些现代化的信息化系统将会全面铺开、广泛应用。另外,随着国家大力推行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必将会加强这些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4.3进一步提高集约化水平

未来工业制造,尤其是重工业生产领域将会向集成化、实时化方向发展,满足准确定位问题、有效分析原因和及时处理漏洞的要求。这就要求要时刻关注最新的技术发展,适时引入新的技术,与时俱进。另外,要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在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才可以在企业大范围中推广应用机械自动化。引入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实现数据挖掘,从而推进工业生产领域的全面自动化,推进机电一体化。

4.4提升生产自动化能力

通过工业生产领域各个关键环节引入自动化技术,提升自动化处理能力。例如,自动质量监测系统,智能化分析和处理系统,问题预警和分析系统等。通过提高技术的智能化水平,加强冶金和信息化的融合,满足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另外,互联网的发展,使远程控制、实时数据传输、实时的指令下达等成为现实。

4.5引入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完全的模拟化操作,同时能够实时发现问题、动态调整关键技术,从而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安全和高效。虚拟化技术包括计算机仿真技术、控制理论技术等。引入虚拟化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工业生产能力,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加大虚拟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培养和引入高技术人才,是下一步工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保证。

5总结

之,随着我国科技水平、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领域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本文详细分析了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和现存问题,以及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从轻工业生产和重工业生产两个角度探讨了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同时对机械工业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在工业生产领域中,有效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可以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力成本,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在复杂环境下的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对工业生产领域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程海健.试论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J].商,2015,(21):198198.

[2]毛瑞兆.论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J].冶金丛刊,2016,(6):3636.

篇(9)

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规律的基本类型,其客观制约性永远是其基本特点和要求。社会规律所体现的主、客观为人的内容,也只是规律的特殊作用而不是什么特殊规律。任何规律的客观制约性对个体与社会的作用和原则体现,永远表现为两点:一是尊重;二是选择(在原有构成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对调整与变化路径的选择。即使是在生物和化学领域中也是如此,因为其分子结构是有其内在的机理的)。因此,在社会经济转型中的人为因素的作用是有限的,它与事物内在结构的关系在于提供外部的辅助条件和环境而不是改变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在此,至少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积累和要素逐渐变化的过程,经济运行有其相应的经济规则。20世纪80年代我们便提出经济转型的目标,至今仍然是一个较大的障碍,原因一是在于转型本身就具有长期性;二是经济运行规则的非经济主体政府力量的非适当的运用所致,90年代所提出的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性作用的目标在今天仍然没有实现。

(二)经济转型的内容

“转型”本身既包括过程也包括方向(目标和定位方式)。从纯理论的角度来看,转型的过程和阶段是由其方向所决定的,换言之,事物的功能决定了内在的结构。在这个意义上,投资型的发展战略所实施的结果必然是在最终收入分配中,资产所有者的收入份额不断提高而劳动和专业劳动(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收入份额不断下降的结果。在实践中,收入水平或者资本收入的所有者,主要是政府和富裕的人群,而政府和富裕的人群的储蓄倾向是高的,消费倾向则相反。收入份额下降的劳动者和专业劳动者的消费倾向是高的,而其储蓄倾向则相反。这也充分证明了我们为何花了20多年的时间来启动内需但在实际中却“启而不动”的原因和“投资饥饿症”以及热钱泛滥的症结所在(即使是实体单位和靠“实体”起家的企业也在热衷于此)。

二、转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逻辑前提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无论是职业意义还是身份意义上的农民,农民的利益实现的背景和条件都应该是建立在农业领域,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命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只是在发展理念、经营体制与利益实现方式上的转变和调整,而非农业大环境的改变甚至是消失。从历史到现在,短期的剀恩斯式的干预只能是一个暂时的效应而非长期的手段,急于求成的跃进方式来解决中国任何问题所带来的教训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少见。

(一)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并不等于消灭农业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中国所有问题的正视和解决的逻辑起点,也可以理解为是中国农业对人类生存方面的贡献,当然还可以理解为中国在世界发展进程中发展方式的一种特色,更可以理解为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建设中的最大的障碍和包袱所在。在此,我们撇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和发端等问题不谈,就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来说,这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的价值的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在世界历史上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拥有的。

1.就政治层面来说:基于农民阶层的社会地位而言,其经济地位的低下以及生存的艰难性,往往造成了在社会历史变革中的主动性和强烈性,这是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农民既是革命的依靠力量也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的历史原因和基础。也正是如此,当其基本利益实现和得以保障时,他们对已得利益的珍惜和维护的意识也是最强烈的,同时他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也是在社会各个阶层中是最低的。基于其在社会结构中的比例,这个群体在社会发展中的稳定作用也往往最强。在中国改革的历史中,中国的农业和农民创新意识和能力最强,付出的代价和牺牲最多,而得到的社会与市场的回报却是最低的,但其稳定性又是最强。

2.就经济层面来说:如果说农业是个基础性产业的话,那是指对工业产业的源头原材料的提供,这种提供过程未必是对农业的完全掠夺,而长期“剪刀差”的办法则是体现了一个让我们尴尬的事实:中国的工业化乃至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业以基础地位的角色赋予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的义务。在历史上,仅仅在1990年,我国工业就从农民手中取走了1127亿元的剩余量,占国民收入积累的比重达23%,其中通过“剪刀差”的办法拿走726.1亿元,通过税收取走81.2亿元,通过储蓄流走的有320.2亿元。在某种意义上,中央政府的有关民生问题的政策其出发点是良性和健康和激励性的,也是最终为农民考虑和着想的,但在“中央政府请客,地方政府买单”的实际财政运转体制下,其运转成本最终导致仍然由农民来承担。

(二)城镇化建设道路与现代农业的建设并不矛盾,事实上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在此,我们需要认清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化建设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既包括城市空间规模的放大也包括其内涵结构的提升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也包括农村与城市间的中小城镇的建设。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建设本身是包括城乡之间发展的联动的;二是城镇化的建设和工业化的进程未必是完全同步的。世界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应该是同步的。原因在于,没有工业化的发展相适应,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则受到极大的制约而形成城市自身消化中的“城市病”。

1.在历史上,以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为发端的人类经济社会工业化过程,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迄今仍然在继续。这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转变,这是每个民族或早或迟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与欧美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对外掠夺、对内剥夺的道路不同,早期苏联期望以重工业投资的叠加效应换取工业化时间的节约,而无须通过“剪刀差”的方法来侵害农民的利益。但事情发展的结果苏联不管是否愿意,因为工业过度投资而仍然落入最初被否定的道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一般重视农业和轻工业。农业初级合作社化没有出现大量减产的情况,反而增加了生产,轻工业投资也比苏联多。苏联的重、轻投资比例是9∶1,中国是8∶1,中国的市场也远比苏联的好。尽管如此,同志仍然认为需要适度调整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同志说:“你对重工业是真想还是假想,想得厉害一点,还是差一点?你如果是假想,或者想得差一点,那就打击农业和轻工业,对它们少投点资。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投到重工业的资金就会更多些。”①这些认识的基本依据是:农业是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发展起来了,就可以为发展工业提供更多的资金。也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同志形成了“农业就是工业”的创新思想。

2.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农业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农村将越来越以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而具备长久开发和利用前景。国际资本看好中国市场固然有4亿人口的城镇市场,其更大的目标则是发现9亿人口的农村市场的潜在价值。国际游资和热钱在农产品这种资源性产品上的某些作为,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这其中的价值。同时,城镇市场本身也将在极大程度上依赖农村市场,农村资源向城市的再配置将是漫长的,农村市场将长期是构建国内市场的主体。②

三、现代农业发展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及其基础

中国有9亿农业人口,这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同时又是现代化的最大的障碍;农民利益的实现和提高,这是资本、技术与人口转移的前提,但没有资本、技术和人口的转移,农民的利益则又无法实现。在此,农民利益的实现既是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同时又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手段;中国的现代化的过程不是自觉和自然的选择过程,而是一个被选择的历史过程。

(一)社会经济转型的瓶颈:投资与出口导向的阶段性的终结

当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有其合理性,可以有效地解决短缺经济的问题,但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当前的投资率明显偏高,2003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的几年里,2004年以来的投资率都超过了42%,而世界上多数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的投资率都分布在22%~40%。因此在实践中所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是面临着生产过剩和产业结构的扭曲,这种扭曲和变异在国际市场出现波动不稳而转向国内市场时便充分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出口导向战略目标的功能定位直接带来内在结构的异化。一般而言,任何一个开放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应该充分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在这两个市场的建设原则上,都应立足于本国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基础上:或者是国内市场的拓展、或者是国内市场的补充、或者是国内市场的培育等。

(二)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内需导向战略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性

篇(10)

一、引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影响着经济整体运行的效率。金融因素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其参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化,保证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化、高度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罗纳德·麦农金、爱德华·肖等人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着关系。Rajan and Zingales(1998)从产业结构角度考察金融结构决定机理,他们认为,不同产业由于技术创新程度的不同,从而决定产业对外源融资依赖程度不同,银行信贷和股票市场是企业外部融资的最主要渠道。因此,一国金融体系发育程度的差异,会影响具有不同技术创新特质产业的增长进而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我国学者米建国、李建伟(2002)对1979—2000年的我国三大产业与金融深化程度进行研究,表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金融深化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金融行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为各个产业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不断的源泉。高静文(2005)运用模型刻画了金融体系主导下的资金流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机制,得出金融深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应进一步发挥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

利率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是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金融变量,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金融资产均与利率有关联。在金融业的发展和其他产业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马克思指出:“货币市场上的货币资本也实际具有这样一个形态,在这个形态上,它作为共同的要要素,而不同它的特殊使用方式如何,根据每个特殊部门的生产需要,被分配到不同部门之间,被分配到资本家阶级之间。”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自发的引导资金的流动方向,从而实现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国家可以制定差别利率政策,对某些重点的、基础行业进行支持,以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因此,运用利息率调节信贷结构可以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

1998—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且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规模大小分别制定。10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允许人民币贷款利率下浮区间为基准利率的10%。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贷款利率变得难以把握,造成产业内部贷款成本也变的不确定,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因此,有必要对利率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VAR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一)变量的确定和数据来源

1.产业结构的变量——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我国的第二产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燃气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这些都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虽然近几年来,第二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有所下降,但2011年仍保持51.6%的水平,占国民经济的一半以上。因此,第二产业无论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对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2.利率结构的变量——贷款利率

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离不开资金,贷款利率作为内部企业生产的成本,影响着企业的利润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贷款利率分为短期贷款利率和中长期贷款利率。第二产业中的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轻工业部门往往是以小型企业的形式存在,大多数是分散经营的,造成对资金的需求较小,获得的资金的形式是向银行借入短期资金。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等重工业部门是以大型企业的形式存在,同时由于生产周期长,投入成本大,往往受到中长期贷款利率的影响。

3.数据的来源

1990至2011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贷款利率数据来源于和讯银行。

4.指标含义

为了增强数据的线性化趋势、消除异方差对第二产业数据取对数变为lnY2。

6个月、1—3年、5年以上的贷款利率,分别表示为Y2、r1、r2、r3。

(二)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利用AIC以及AC准则,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阶,同时构建Var模型,并进行单位根检验。

其中:

实证结果显示,模型的所有单位根位于单位圆之内,模型结构稳定,且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1.Granger因果分析

通过格兰杰检验得到,在5%显著水平下,分别拒绝了r1、r2、r3不是lnY2的原因以及lnY2不是r1、r2、r3的原因,说明短期、中长期贷款是第二产业发展的原因,同时第二产业的发展也是贷款利率变化的原因,二者是双向影响的。

2.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随机扰动项一个标准差新息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脉冲响应函数能够直观的刻画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根据需要,分别给lnY2、r1、r2、r3一个正的单位的冲击,得到关于lnY2的脉冲响应函数,选取滞后长度为10期。

从表中可以看出lnY2对于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影响在前6个时期内具有正向响应,并在第2时期达到最大。第7时期开始变为4个时期的负向效应。对于r1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冲击,第二产业从第2时期开始呈现出负向效应,在第5时期的时候达到最大。对于r2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冲击,第二产业从第3时期开始呈现出负向效应,在第6时期的时候达到最大。对于r3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冲击,第二产业从第4时期开始呈现负向效应,在第5时期的时候达到最大。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r1对第二产业的影响大于r2、r3,且三者对第二产业都是存在一个负向效应。

第二产业波动的脉冲响应函数。

3.方差分解分析

在脉冲响应的基础之上,我们做方差分解。方差分解主要说明的是模型中各个变量冲击对内生变量的贡献度,进而评价不同变量冲击的重要性。lnY2、r1、r2、r3之间的方差分解见表。

注:第3—6列为第二产业自身、6个月、1—3年、5年以上贷款利率的变动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第二产业贡献率最大的是自身因素的变化,但它对自身的贡献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第10期下降为61%,但仍起重大因素。r1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在第10期达到32%。r2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在第5时期呈递增趋势,在第10时期r2冲击可以解释3.1%的第二产业变动。r3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在第3时期呈递增趋势,在第10时期r3冲击可以解释3.9%的第二产业变动。

因此,除了第二产业自身的惯性作用外,r1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远远大于r2、r3的贡献率。其次是r3和r2,这与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一致。

三、结论与对策

1.主要结论

通过上述的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发展与不同期限在贷款利率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通过稳定性检验,第二产业发展与不同期限的贷款利率之间是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第二,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证实了第二产业与不同期限贷款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第二产业的发展影响着利率水平的变化,反过来利率水平的变化又影响着第二产业的发展。产业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从而导致信贷水平的变化。金融机构不断调整不同期限贷款利率水平,使其与产业的资金需求水平相适应。因此,可以说每一次金融机构利率水平调整的背后都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金融机构利率水平的调整必改变着产业内部格局。

第三,脉冲反应和方差分解更进一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作用,除去自身因素,6个月以下的短期贷款利率对第二产业的影响程度远高于中长期贷款利率,其次是5年以上的贷款利率,最后是1—3年的贷款利率。在我国融资结构中存在着信贷资金配置趋于长期化的问题,国家近几年来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是作用与短期流动资金,票据业务,中长期贷款由于其原始期限较长,受宏观调控的影响较小,信贷仍呈现“刚性”特点。国家政策对不同贷款类型的影响程度,表现为短期贷款利率的起伏大于中长期贷款利率,不同的信贷水平对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产生不同影响。

2.政策启示

在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之下,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要做好应对准备,特别是受利率波动影响较大的轻工业部门,具有而言有以下几点:

第一,完善金融体系,开拓产业资本来源渠道。

2010年,轻工业部门的投资增长为11.2%,而重工业部门的投资增长为19.7%。因此在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轻工业的发展资金。除了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贷款之外,还可以采取其他融资方式,以避免贷款利率变化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比如,可以采取证券融资化这种金融产品。它是指资金短缺者采取发行证券(债券、股票等)方式在金融市场向资金提供者直接融通资金等其它方式。

第二,发展商业银行,保证产业发展资金供给。

林毅夫(2001)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时期内,经济结构中仍将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根据融资效率与经济规模要相匹配的分析,应该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我国银行业形成的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四大国有银行为主的垄断局面,对支持产业发展的信贷资金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需要商业银行的信贷给予产业内部不同部门合理的支持,从资金这个最根本的环节上提供保证。同时,商业银行要在利率市场化这个背景之下,分析第二产业内各部门的发展情况制定一套合理的利率体系,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资金环境。

第三,整顿资本市场,完善机制运行结构体系。

资本市场是在社会化生产不断进步、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资本集中规模迅速膨胀的条件下,适应资本的社会化而产生的。资本市场打破了资金需求者对金融机构的依赖和资金的束缚。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是解决中长期的融资需求,各种短期融资债券和短期国债的一级交易市场规模几乎不存在,影响了短期资金的市场配置效率,导致产业结构调整融集短期资金的渠道被封阻,只能转向金融机构取得贷款,易受到短期利率变动的影响。因此,要整顿发展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加强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使其真正发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第四,平衡产业结构,合理布局轻重工业比重。

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之下,利率变化对轻工业的发展是极不稳定的,但是利率变化对重工业的发展的影响是极小的,这也说明了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一直以重工业为中心,重工业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1999-2011年,轻工业产值比重由41.9%下降到30%以下,重工业则由58.1%上升到70%以上。纺织业由1985年的16.3%下降到2007年的4.6%。而在重工业方面却出现了产能过剩等问题。因此,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之下,优化产业结构就要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的关系,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发展轻工业当中,合理布局二者在第二产业结构内的比重。在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之下,加强利率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王艳梅.桂林市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2]李程.利率、信贷与产业资本配置效率[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4).

[3]李凯.我国第二产业发展及投资结构现状分析[J].河套大学学报,2012(1).

[4]娄飞鹏.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及效应[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1).

[5]杨若晶.贷款投放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9).

[6]刘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J].价值工程,2010(21).

[7]李春瑜.近年来中国工业投资结构与效率变动趋势研究[J].产业经济,2010(7).

[8]陈志楣,杨德勇.产业结构与财政金融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上一篇: 统计调查的作用 下一篇: 生物化学的发展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