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5 16:22: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迄今为止,世界农业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石油农业等几个发展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生态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保证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1]。
天津市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在天津市近郊中,仅西青区被列为生态农业试点。1995年至今,天津市环保局与农林局在全市范围内相继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态村创建工作,其中有"农业型"、"农林型"、"农渔型",还有农、林、牧、副、渔各业兼而有之的"综合型"生态村镇,如城郊型生态村--传子营、生态农场--宁河原种猪场、综合型生态村--水高庄等一批具有不同生态模式的村镇。
一、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装备落后,劳动者素质低,决定了我国农业决不可重蹈外国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 经济基础的现状决定不能搞"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而是建设具有自己特点、 费省效宏的生态农业[2]。
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益,并为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3]。
二、天津市西青区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理论落后于实践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农业精华,不同地区都创建了各式各样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但目前在理论上还有很多方面尚未进行很好的研究和总结,许多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仍处在经验水平。
2、未能全面推广
中国生态农业基本上走着一条由政府行政命令驱动"自上而下"的路子,这曾对推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重生态农业模式示范,重抓典型,轻全面普及和农民自发参与的运作机制[4]。由于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农民主动性不够,使得生态农业示范与推广相脱节,且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因此,生态农业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很难真正落到实效。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处于相对"低潮"状态。目前,西青区生态农业建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还是非常低的,与全面普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5]。
3、缺乏市场调节
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多少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通常过分注重生产过程,强调模式内部结构的组建与优化,而没能充分考虑农业产前与产后市场的需求及其调节作用,脱离市场。因此,通常组建出来的在理论上十分完善的生态农业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往往不能适销对路,经不起市场的"考验",经济效益低下。显然,这样的模式不会受到欢迎,缺乏长久的生命力,最终必然会被淘汰[6]。因此,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及生态经济效益为驱动,是保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产业部门之间的耦合与产业化不足
由于以往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往往盲目追求"小而全",把一个模式结构组建得很复杂,组分很多,似乎很完美[7]。但是,这样的生态模式所需的资金与人工投入较多,要求的配套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高。因此,如果将上述一个复杂系统的不同环节分解到一系列的部门产业(或企业)中去,进而形成产业链,强调部门产业或企业之间的横向耦合以及规模化与产业化生产,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单个企业部门的投入,以及分担市场风险。小规模的、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已与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在天津市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问题是当今西青区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三、天津市西青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强理论与技术的创新研究
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正确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因此,必须加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特别是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和组合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使它们成为生态农业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特别要加强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不同技术之间的组装与整合及其创新、不同层次模式之间的尺度转换、生态农业安全及其生态管理技术的研究[8]。
2、推广生态农业建设
当前,天津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虽然农业部已推荐使用十大类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但由于广大农业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对生态模式与技术的需求也必然是多种多样[9]。因此,建议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组织力量在整个西青区范围内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具体包括生态农业总体布局、具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综合效益分析、市场前景预测、组织管理形式、社会服务体系、产业化模式、区域协调以及生态农业制度创新等内容,这是全面推进天津市西青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工作。
3、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市场化的道路,离开了市场,生态农业就没有生命力,这是我国20多年生态农业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因此,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科-农-工-贸一体化"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化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10]。同时,要顺应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潮流,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制定不同类型生态农业模式的生产技术规程与相关标准,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与产品信息服务网络,这是推动当前天津生态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钟晓青.也探生态农业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1).
[2]张壬午,计文瑛,张彤.我国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5,(12).
[3]陶战,郑向群,成卫民.我国"十五"计划期间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9,(3).
[4]解芳.生态农业的三种模式[J].农药市场信息,2001,(2).
[5]穆雷,曲阳.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J].杂粮作物,2000,(20).
[6]刘健.生态农业的内涵及其可持续发展讨论[J].上海环境科学,1998,(7).
[7]高尚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J].生态农业研究,1998,(6).
[8]黄培.绿洲与生态农业及其持续发展[J].新疆环境保护,1994,(3).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 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新型综合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生态农业能把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保护环境、高效利用资源等融为一体,是遏制当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持续、协调、稳定”农业发展战略的最好体现。
一、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1.生态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业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普遍出现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经营水平不高,生产规模小。其特点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破坏了生态平衡,形成了农业的恶性循环,如种植业广种薄收,重用轻养;林业过量采伐,重采轻造;草原牧业超载过牧,靠天养畜。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整体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等等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全国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资源基础的先天不足以及人口的巨大压力,客观上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的道路。而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土地等农业资源越来越紧缺。这要求我们确立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有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减轻人口问题对资源的压力。可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内涵式、技术型农业发展的道路,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1999年农业部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农业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中国农业不能再走破坏生态环境、掠夺自然资源、追求短期效益的老路,必须选择培育和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生态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
2.生态农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农业内外部环境的改变,我国农业目前出现了不少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如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传统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另外,我国成功加入WTO后,进口粮食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大量农产品的进口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减少农民收入,加重我国农民贫困化程度。
而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它不仅有利于农民根据市场导向,增加农产品种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还有利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和资源利用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生态农业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综合产业,涉及种养加、贸工农多种生产经营,可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空间。发展生态农业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废弃物,做到“变废为宝”,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发展生态农业,可促进我国粮食增产,确保粮食安全。中国粮食生产从1998年的5.12亿吨减少到2003年的4.367亿吨。2004年上半年粮食出口106.2亿美元,而进口粮食143.5亿美元,粮食赤字37.3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人口却持续增长,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粮食和农产品的消费将大幅度增加,而耕地不断减少,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便积极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寻求既能增产粮食等农产品,又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2个、生态农业示范点2000多个。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地区,粮食总产增长幅度一般都在15%以上,单产增长10%以上。可见,生态农业是我国在新世纪促进粮食增产、确保粮食安全的一条重要途径。
4.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呼唤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的出现。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地使用化肥、农药,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自然界原来的生态平衡,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农业污染使农产品中化学药品残留严重超标,致使产品质量下降,危害人体健康。而生态农业的生产原则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种植的方法,注意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有效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并且生产出无污染、无公害、有益于健康的绿色产品。因而它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5.生态农业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观赏价值。生态农业以生态与环境建设为基础,注重农业生产经营与生态状况的协调、互补,净化水质、土壤、空气。所以经常处于生态农业环境条件下,人的身心状况就会得到改善,增强抗病能力,对于减少疲劳、恢复健康大有裨益。可以通过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以清新的田园风光让游客亲近农业、亲近自然,从而愉悦于人,陶冶情操。如北京1998年各类农业观光园年接待游人378.72万人次,河南省濮阳市2000年各类农业观光园共接待游人20万人次。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生态农业理论研究、工程模式、试验示范、生产管理以及建立植物基因库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全国生态农业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
1.理论落后于实践,缺乏优化、配套的农业技术体系。我国有丰富的传统农业精华,不同地区都创建了各式各样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而生态农业模式本身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它必须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相适应,只有在理论成熟的情况下,才能推动和指导生态农业向纵深方向发展。但许多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仍处在经验水平,尚未进行很好的总结。
我国还缺乏生态农业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仍未形成用现代农业科技装备、支撑的生态农业格局,成果数量少且转化率低。在技术推广方面,因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引入农业经济的速度缓慢。
2.生态意识较差,对发展生态农业的认识不足。由于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思想落后,生态意识较差,只考虑开发现存资源的具有见效快、产值高的项目,很少考虑到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只重视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对于提倡和实施生态农业很难接受。致使那些保护资源、培肥地力、减少环境污染等技术不易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和运用。
3.服务水平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信息服务滞后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4.生产规模小,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深度发展,必将走向农业产业化,但由于中国还是实施以为主的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体制,使得生态农业的规模效益难以实现,也影响了物质能量信息的多级转化利用,故农业的规模效益问题将是生态农业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5.农业政策亟待完善。农业是弱质产业,如果没有农业政策的综合性保护,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靠掠夺资源来维持扩大再生产,更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但目前的生态农业政策,还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我国除了《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和其他一些指导性文件外,对全国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措施和保障机制等缺乏纲领性文件,这直接影响了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效。
三、加速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通过电视、报刊、标语以及课堂教学等形式宣传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广阔前景,形成建设生态农业的广泛共识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氛围。不断更新观念,把发展生态农业和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2.依靠科技进步,注重高新科技含量。生态农业就是科学技术农业,涵盖了农业的工业化,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中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酶转化工程、发酵工程等等。就是一种“帮助农民科学地选择优良品种、土肥措施、排灌方式、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措施、栽培技术、作物轮作制度、农业与相应工业的合理配置等,以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加农业产出,以及永续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只有加大科技含量,才能使农业生产链条不断拉长,才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才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由此而生产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开展建设生态农业的关键技术和保障体系、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技术体系的科技攻关。同时要重视生态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加快我国生态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3.强化科技培训服务,推广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为了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和操作水平,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要加大对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民培训的力度,建设技术培训的保障体系。我国幅员广阔,农业资源和生态类型多样,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域分异显著,所适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各不相同。各地应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在各种生态农业模式类型中,加以科学选择、改造和运用,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而更新、发展,以取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4.认真规划决策,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根据我国各地域的气候、水源、土壤、地质条件和生物多样性等科学划区,确定各区目标任务,并指导研究制定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产业决策。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集约经营、多业结合,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5.制定政策法规,加强基本保障。国家农业政策是各级生态农业建设的最基本保障,目前生态农业在我国刚刚起步,生态农业的绿色食品在国内市场上获得的利益不明显,利润率较低,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民多项补贴。国家更应抓紧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不断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保障生态农业建设的有序进行和建设成果能够发挥作用。农民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更要鼓励农户投入。生态农业是涉及多学科、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工程,也是多行业、多部门协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此各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根据当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现状制定生态农业建设发展规划,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各项制度,从而使生态农业建设得以持续稳步发展。
6.培育规模经营的专业农户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推进经营体制创新。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分散性经营的农民,多数人素质不高,水平低,能力弱,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更不符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要求。因此,要以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方向,推进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按照“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合理引导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促进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提高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注重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组织生产、推销产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铁军:生态农业建设障碍的宏观环境探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4):11
中图分类号:S7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6-3538-02
Analysis on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Touring Garden in Houying Town of
Liaocheng City
LIU Ying,QIU Yan-chang,YU Shou-chao,YAO Wen-fei
(College of Agriculture,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0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touring park which provided a new thoughts and new pattern for the fut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as a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with bright prospects of development. In this article, a new thought combining ecosystem cure and agriculture tourism was put forward by taking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tourism park planning in Houying town of Liaocheng city as exampl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ourism park with ecosystem treatment.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touring park; ecosystem cur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观光园在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开始兴起,扩展了都市人游览的选择范围,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变乡村景观带来了新的思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已经成为21世纪生态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一种新的园林形式[1]。生态型农业观光园不是农林生产和景观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二者相互交融的综合系统[2]。采用生态模式对观光园进行布局,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3]。通过低能耗产品、减少“高碳”材料的使用、就近销售等方法,为实现低碳园林提供了更多可能[4]。它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并且能为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做出极大的贡献。以聊城市侯营镇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为例,对生态型农业观光园的规划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
1 项目概况
1.1 基地现状
侯营镇生态农业观光园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西南部,距市区6.7 km,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地理优势明显。该园区占地面积约23 hm2,南临聊城市南环路,东部、北部和西部均与农田相接。经初步调查,基地内现有一片杨树林以及农耕地,南侧有水渠,北部有人工河流,自然环境条件良好。
1.2 规划目标
根据基地现状以及区位优势,结合城镇整体规划的发展目标,挖掘基地的自然生态优势,展示现代生态农业的先进性,从生态学和美学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植物的多种功效,将基地打造成一个集观光旅游、农业体验以及休闲疗养于一体,拥有先进管理技术的现代化生态农业观光园。
2 功能分区规划
侯营镇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结合现状及规划目标,共分为健康蔬菜园区、健康休闲观光园区、健康猪养殖园区以及公共设施部分4个区。
2.1 健康蔬菜园区
位于基地南部和中部,占地约10 hm2,包括普通式拱棚以及花园式菜圃两部分。以农业生产为主,展示现代种植设施和技术,起到示范作用,为游客提供大棚采摘等农事活动。同时设有一定的观赏景观。其中,普通式拱棚区提供大棚蔬菜,结合生态餐厅开展评鉴会等活动,推广蔬菜应用新品种;花园式菜圃区重点体现出现代农业生态园的观赏性与实用性,采用菜畦的种植形式,形成大色块的景观效果,种植的蔬菜不仅产生了经济效益,也充分发挥了景观功能。
2.2 健康休闲观光园区
此区域位于基地中心,占地约10 hm2,包括3部分:冬暖式观光大棚区,花卉、果树、中药材种植区,垂钓观赏区。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农业观光是一种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结合的生态旅游[1],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和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载体,以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销售农业产品为前提,通过规划、设计和修建,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和农事活动体验等活动,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农游合一的现代休闲观光景点[2]。本项目总投资约19亿元,总占地面积一千多亩,在政府支持下将打造成邯郸最具规模的休闲生态农业观光园,力为邯郸的农业和旅游业带来飞速发展。
1 现状和前景
1.1现状
邯郸市总面积12062 km2,其中市区面积457 km2,总人口896.4万人,人均耕地仅约为1.03亩。发展集休闲、观光、生态于一身的农业观光园,是一条解决人地矛盾、发展致富的有效途径。
1.2前景
1.2.1地理及交通
邯郸位于河北省最南部,邻接晋鲁豫三省,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是连南接北、承东接西的枢纽。与周围城市互动,形成“半小时”、“一小时”和“两小时”经济圈。丛中村隶属邯郸县黄粱梦镇,距邯郸市仅6公里。因此,在邯郸丛中村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
1.2.2 经济及环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邯郸市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上有很大提高,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87.4亿元,农村实现增加值349.8亿元,增长5.7%。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我国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景观既不同于城市景观,又有别于纯自然景观,因其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生活气息而倍受城市居民的青睐。
1.2.3农产品优势
丰富复杂的地貌特征为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农业资源和诱人的地方特产,例如涉县核桃、魏县鸭梨、磁州莲藕、武安小米、郭八火烧、馆陶黑陶、磁州窑、粗布、马头天福酥鱼、成安草莓、金米酒等,这些特产在北方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均为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 规划指导思想
结合邯郸地区的资源条件,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应以清洁、无污染的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美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等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观光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观光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的新型生态农业观光园[3]。
3 项目的规划建设
生态农业观光园有观光和农业双重属性.所以,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将园林、旅游和文化三方面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在游园活动中强调游客主观感受,注重农业文化内涵,以实现观光园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功能分区上,既要注重功能的完整性,又要注重园区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表达,突出特点,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3.1 园林三要素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园林三要素在园林景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观光园中演化为农事小品、农业水体和观赏植物与作物配置,应与园区共融共生,才能既体现出园林艺术美,给游客带来美的感受,又能表现出生态农业景观特色,营造出乡土性、农业性和参与性的氛围,让游客在参与体验中达到舒缓心情的目的。
3.1.1 农事小品
园林小品可以美化环境,丰富园趣,着重体现景观的艺术性,但农事小品应该着重体现农业化,以展示本土文化和浓厚的乡土特色为主题。如为观光园区提供组景的小品,可以是犁、耧、耙等农具,也可以是水车、古井、陶器等农作所需,经过简单艺术加工,形成集艺术性、乡土特色于一身的农事小品。
3.1.2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原则是不妨碍园区农业生产的条件下,以满足生态性为前提,兼顾环境的观赏性,通过乔、灌、草三层立体化的配置,实现自然生态的植物景观,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园景;在选择树种时,在选择乡土树种的前提下,适当引进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优、奇、特类植物,挂牌重点介绍,突出科技示范和普及功能。
3.1.3 农业水体
水体应具备农事生产和美化环境的双重属性。因此,园区水体在担负灌溉、消防和日常用水的前提下,结合农业生产,兼顾有机养殖,如养鱼、种植莲藕等来提高经济、使用价值、观赏价值;结合观光园区旅游项目的开发,设置诸如划船、游泳和水上竞技等多式旅游观光活动;另外,还可以开辟适度的湿地区域,以展现园区的生态景观。
3.2 游客主观感受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游客通过游览观光园的田园风光,亲自参与生产实践,分享生态农业成果,在享受原汁原味乡土文化氛围的同时,更深层面的体验农事活动和农家生活的情趣。另外,结合本地农业产业优势,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凸显本园特色,如品味魏县的大鸭梨、涉县核桃、磁州莲藕、武安小米、驴肉香肠、马头天福酥鱼、成安草莓等,还可以参与制作馆陶黑陶、纺织粗布等,在亲自体验中进一步获得认同感与价值感。
3.3 文化内涵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本土文化是生态农业观光园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根本[4],观光园应充分反映当地的农业乡土人文资源,凸显观光园的文化内涵,要体现乡土景观的一面,如乡土的“物”、乡土的“事”、乡土的“意”[5],但不可粗放、简陋,应深层次地挖掘乡土特色,走精致化、精品化道路,才能满足市场需要,形成独特魅力,从而吸引国内外的游客。
3.4 功能分区的完整与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设置
按照园内自然条件的差异,在服务对象、服务功能、农作物和观赏植物的种类与布局上也有所不同,进一步划分为生态农业种养殖区、农业科普示范区、休闲游憩观光区、农耕文化游览区和配套设施区[6]等五个不同的功能区。规划时,应当考虑彰显邯郸地域特色的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设置。
生态农业种养殖区。该区域主要进行农作物、蔬菜、果树、花卉以及动物养殖等农事生产活动。确保正常的农业生产,建议占地面积大于40%,具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要满足游客参与性的要求,并且具有优良的灌溉、排水设施。布局上要远离主要出入口,但应保证能给游客提供方便的交通及产品运输服务。还应考虑根据各种农作物的生态特性,充分利用其景观色素,使其最大限度的保持一年四季均有景可观。
农业科技示范区。该区域以科普示范、农业科学研究、新品种与新技术生产示范为目的,占地面积约在10%左右,立地条件要求较高,其他各项条件均需优于生态农业生产区,该区域除了提供部分观赏景观外,一些重要设施区域应与游客集中区域相隔离,保持良好的通达性。
休闲游憩观光区。该区域在尊重物种生物特性的基础上,集中表现自然和田园风光,更适合表现观赏花卉植物的片植、农田景观的块植和珍稀动物的圈养等,是游客较为集中的地方。借助蜿蜒起伏地形展示优美的田园风光,使游客在闲散游玩之余,领略大自然的赏赐。此外,合理组织该区域内的道路、广场、构筑物、生活服务及安全设施,占地面积控制在20%左右,交通便捷,徒步即可到达各观赏景点。
农耕文化游览区。占地面积约为15%,该区域规划时通过设置有关的农耕小品,向游客展示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演变、有趣的民间手工工艺等,如:通过展示农作的农具,让游客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让他们为农业科技发展的迅猛而惊叹,更增强他们学习科学热爱自然的兴趣。
配套设施区。为满足观光园旅游休闲的功能需要,在靠近出入口处单独设置配套设施区域,如购物集市、手工作坊、农家活动场所、居所等,为游客提供餐饮、居住、垂钓、烧烤和参与农家活动等空间,相对独立,占地面积控制在15%左右,交通便捷。
4 小结
观光园的发展应当立足于邯郸,将现有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将自然景观、生态农业景观、乡土人文景观等实行整体规划、合理利用和保护,通过景观规划,使观光园具有休闲游憩、景观欣赏、观光旅游、科普示范和科学研究的价值。此外,实现产业升级,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目标对观光园进行规划建设,提高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服务水平,最终打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都市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与设计[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2] 李文荣.农业观光园发展模式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8):7—10.
[3]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3):119—124.
21世纪初,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量占全部食品销售量的5%。目前世界范围有机食品的销售量不到总销售量的10%,但其发展速度相当快,而且销售潜力相当可观,在众多发达国家由于人们对这个问题认识较早、投入力度大,再加上国家给子相关政策来支持和鼓励农民进行有机农业生产,因此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有机农业发展得比较快[1]。如法国大约有5%的农场专门从事有机食品原料的生产,欧洲其他国家从事有机食品生产的农场在2%-3%之间。从2006至今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民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目前日本有机农场、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年增长率为30%左右。国内几年来已有许多外贸公司联合生产基地进行了多种产品的开发,如有机豆类、花生、茶叶、葵花子、蜂蜜等。目前绝大部分有机食品已出口到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2]。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规模较小,且基本上都是面向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发展缓慢[3]。
烟草是高价值、劳动技术密集型的农作物,有机烟叶生产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并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许多国家烟草已作为准食品类进行管理[4]。目前有机烟叶生产及其产品主要在美国、加拿大、巴西、德国等。取得到销售许可的有机烟叶销售商,有机烟叶的年销售额超过100万美元。
1 相关概念
1.1 有机农业概念
有机农业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5]。
1.2 有机农产品概念
有机农产品是严格按照国际公认的有机农业的原则和法规生产的纯天然、无污染、有益健康的优质安全食品,由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采用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方式生产和加工。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添加剂等物质[6],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等。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有机食品所涵盖的范围逐渐扩大。
1.3 有机农业与有机农产品的相关性
有机农产品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有机农业的原则是,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外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种生产因素的有效循环,不打破生物循环链的生产方式。
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关心食品安全问题,有机农业不光是在发达国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即使是像中国这样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机农业也正在悄然发展。目前正值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有机农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传统农业基础好,又有生态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已经具备开发有机农业很多有利条件。
2 “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2.1 食品安全的需要
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造成污染,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隐患。目前人类疾病的大幅度增加,尤以各类癌症的大幅度上升,无不与化肥农药的污染密切相关。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以及其他可能会造成污染的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产品食用就非常安全,且品质好,有利保障人体健康。
2.2 生态保护的需要
可以打造环保品牌,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目前国内其他烟叶生产区生产烟叶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只有20-40%,农药在作物上附着率不超过10-30%,其余大量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农药的持续使用增加了病虫的抗性,破坏了原有生态链条,且农药用量愈来愈大,施用的次数愈来愈多,进入恶性循环。改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学肥料而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极大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益微生物,减轻污染,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
2.3 “清江源”品牌提升的需要
有利提升“清江源”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有机农业产品是一种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无污染环保产品,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提高园区主打农产品在国内和地方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2.4 提高园区当地收入的需要
有利于增加园区就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有机农业是种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不然尤其是病虫问题难以解决,还需要有全新的观念。有机农业食品在市场上的价格通常比普遍产品高出20-50%,有的高出五倍以上。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增加园区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3 “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的品种和布局
“清江源”有机农业烟叶生产基地主要分布于示范区海拔900-1300公尺的4000亩烟叶生产基地,主产以烤烟和白肋烟为主,生产基地辐射涵盖全州烟叶生产基地单元,覆盖面积30万亩。有机烟叶生产严格执行州(局)公司烟叶生产标准化方案,主要遵循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土壤改良、秸秆还田、施用生物有机肥并减少无机肥料施用、严控除草剂、杀虫剂等有害环境的农药、采用天敌或物理方法(黄板、黑光灯)防治害虫。
“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其他品类如有机食用菌(香菇)、芫荽、白菜、洋芋、玉米、有机豆类等生产已经取得国家认证的有机(转换)ISO22000:2005和Haccp品牌认证,认证面积总计360亩,对各个品类的生产严格执行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和规范,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部分贴牌的有机蔬菜已经可以供应周边超市。
3.2 “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的发展模式
3.2.1 “公司+合作社+农户”是目前园区有机生产主要组织模式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比较适合在园区发展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但具体的组织管理形式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其他地区相比,园区农村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决定了其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的主要特征,由于认证成本、市场准入以及市场风险等原因,单一农户难以进行有机农业生产,以公司为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就成为有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因而,由公司进行有机农业方案制定,合作社兼有加工与贸易双重职能,与农户集体签订有机生产合同,负责以议定的价格收购产品,并负责指导和监督农户集体的生产,直至采取由公司统一供应所有农用物资,派出公司人员常驻生产基地进行管理等措施,从而确保生产的有机完整性和可靠性。
3.2.2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三种具体模式
(1)公司和农户直接签订协议,由公司提供生产技术和统一供给主要投入物资,公司以一定价格回收产品,简称公司化订单式,该种方式适用于多年生经济作物或本地试种新品种等。
(2)公司通过合作社和农户打交道,按照高于市场价格回收产品,简称合作社式,该种方式适用于农民熟悉的蔬菜品类的生产。
(3)公司把农民的土地租过来,吸收农民成为员工,进行有机农业的生产,简称反租倒包式,该种方式适用于有机烟叶生产。不断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兼顾公司和农民的利益,使有机生产管理规范化,确保有机产品质量,是园区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3.3 “清江源”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3.1 有机农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缺乏了解,要使消费者广泛认识并接受有机产品还需要做大量的有机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消费者从直观判断上难以区分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难免引起消费者的质疑,加上实际存在的质量隐患,使有机农业面临公信挑战。
3.3.2 园区有机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导致单位生产成本高,加上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销售成本更高,致使周边市场有机农产品价格偏高,影响有机农产品的普及和市场容量的扩大。同样在种植类产品上,多初级产品,更缺乏有机加工品,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严重脱节,同时存在生产不足和产品过剩的问题,因而,有机农业生产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4 大力发展“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产业的机遇与对策
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在2011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指出:“重视提高烟叶安全性水平,调整烟叶生产布局,加强烟叶产地环境研究控制,规范农药使用,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建立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发展烟区生态农业”。从源头上抓好原料生产,为卷烟提供非常可靠的原料保证,已成为领导重点关注的焦点。尤其在“532”、“461”品牌规划落实中,需要可靠的烟叶来做保证,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出安全的产品质量,才能把烟草品牌做大做强。
4.1 大力发展“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产业的机遇
4.1.1 有机烟叶充实“清江源”烟叶品牌内涵
国内有机产品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为“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有资料显示,国内知名烟叶品牌如“清江源”、“金神农”、“凉山清甜香烤烟”、“丽江特色优质烟叶”竞争已初步定型,国内烟叶市场格局已三分天下;同时一部分成熟的烟叶生产基地已在悄然实践“有机烟叶”的新概念,如“丽江特色优质烟叶”、“红塔玉溪庄园”、和Sunel公司在土耳其种植有机香料烟。为卷烟工业企业提供环保优先、最贴近自然的由有机农业打造的纯天然烟叶成为“清江源”有机生态烟叶的重要内涵。
4.1.2 示范园区有机农产品与“清江源”品牌的环保效应相得益彰
作为“清江源”科技园区次要农产品出现的有机豆类、蔬菜、食用菌等取得国家食品安全认证或有机(转换)产品认证的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具有绿色环保理念的“清江源”园区生产的标注有ISO22000:2005或Haccp等农产品市场将受到市场青睐。
4.1.3 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要求园区发展有机农业
人们的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政府对有机农业日益重视。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资源,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促进了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农产品消费。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编制了园区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出台了有机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奠定了园区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
4.2 “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对策
4.2.1 以提高公众认知度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以工业企业为创建平台,全面推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强力充实“清江源”有机烟叶的内涵,是提升科技园区烟叶乃至大农业生产体系品牌效应的关键措施。
4.2.2 依靠现代技术进步实施园区有机农业
在烟叶生产上必须遵循恩施州公司颁布的强制执行的标准化生产法规,大力实施诸如标准化烟叶育苗技术体系,烟叶大田病虫防治使用生物与物理防治手段如黄板、人工驱虫、黑光灯灭蛾、生物性诱激素、天敌灭蚜等先进技术,使用减少土地危害的化学肥料、使用生物有机肥。强调精耕细作、用养结合、秸秆还田、保持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有机农业的精髓,同时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的进行新的运作。
4.2.3 依托科研部门和工业企业共同开发
有机农业生产需要一整套不同于常规的生产技术作为保障,有机农业生产面临着病虫害防治、土壤培肥、品种选育、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益等诸多难题,因此需要依托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依托科研部门的专门资源,特别是需要与工业企业联手开发,成立相应的有机农业生产创建平台,从生物技术、生产资料研究、开发咨询重点研究,使园区有机农业发展水平得到持续提高。
4.2.4 横向开发有机农业品类,拓展示范区品牌效应
围绕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建设的开展,以纯天然无公害的有机蔬菜、豆类、瓜果等生产逐步满足园区及周边市场的需求,夯实“清江源”品牌内涵,拓展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品牌效应。要全方位的进行各品类蔬菜、瓜果、食用菌的有机认证,严格执行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以科技园区的有机农产品提升园区的环境意识,提升产品的横向品牌效应。
5 “清江源”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5.1 “清江源”有机农业生产逐步规范有序,品牌效应不断增强
随着园区有机农业生产标准、认证标准和管理措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府和社会主管部门的监管、监督力度不断增强,社会和工业企业对有机烟叶和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园区有机农业生产标准自律增强,如保护性耕作、合理轮作、生物(物理)治虫、保护天敌、节水灌溉等新技术推广使用;同时园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丰富的有机农业生产经验,都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了实用技术和指南,园区有机农业生产进入规范发展时期。使用“清江源”烟叶优质原料将成为工业企业研发新宠;同时科技园区生产的有机瓜果、蔬菜、食用菌源源不断供应周边市场,“清江源”品牌效应得到增强。
5.2 “清江源”有机农业产品将向多元化发展,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
园区将逐步改变种植业独大的有机农业格局,有机养殖将得到发展。如园区已经通过特种畜禽养殖基地辐射发展4户特种养殖、养殖有机山鸡及绿耳乌鸡20000余只,发展一户有机兔子养殖,养殖有机兔200余只,发展山地黄牛养殖2户,养殖山地黄牛40余头,有机养殖的发展又为有机种植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料。此后将积极开展园区的有机养殖认证并为社会提供更多品类的有机农产品,满足消费者更多层次的需求。
5.3 创建中国一流的烟草农业科技园区
“清江源”有机农业生态园区将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利用田园景观,结合有机种植、有机养殖及农业经营体验活动,开发具有园区特色的有机农副产品。届时“清江源”科技园区将建成为集“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绿色食品生产园”、“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功能区兼备的综合农业示范园区,将成为让人耳目一新的中国烟草农业的模范科技园区。
参考文献
[1]顾琳珠,等.有机食品的生产现状与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4(2).
[2]李晓旭,等.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6.
[3]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J].农业展望,2009.
[4]土耳其有机香料烟前景分析[EB/OC].中国有机农业网(http:///).
[5]谢涛.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Z].中国食品工业年鉴,2001.
中图分类号 S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63-02
Microbial Fertilizer and Its Application Progres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ANG Jing-chao
(Shandong Product Quality Insp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Ji′nan Shandong 250100)
Abstract Microbial fertilizer is a new kind of fertilizer,it can not only enhance soil fertility,but also can improve crop quality,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bial fertilizer,microbial fertilizer classific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ere reviewed.The problems in microbial fertilizer development were also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microbial fertilizer;classification;agricultural production;application
当今是一个生态文明的年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十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1]。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田土壤质量深受影响。首先是化肥和农药的超量使用,不仅造成使用效率下降,而且影响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其次是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土壤生态功能。微生物肥料的开发和应用对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在提高与保持土壤肥力、转化营养元素、提高化肥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拮抗土传病害、净化环境与平衡生态系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目前,人们开始追求生活品质,对绿色农作物青睐有加,因此对微生物肥料的需求也将增加,这为开发微生物肥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2]。目前微生物肥料逐步成为中国国家生态示范区、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等肥料的主力军,正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着越来越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本文对微生物肥料的发展与在农业上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微生物肥料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 微生物肥料的研究现状
所谓微生物肥料,是指含有特定微生物活体、能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制品[4]。微生物肥料也被称为菌肥、菌剂、接种剂,是肥料制品中的一种,与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等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使农作物得到特定的肥料效应,从而使其生长旺盛、产量增加[5]。早在20世纪20年代,国外就开始出现根瘤菌肥料,而我国的微生物肥料研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6]。最开始研究的是大豆和花生的根瘤菌剂,之后从原苏联引进细菌肥料;后来开始推广使用固氮蓝绿藻肥和放线菌肥料;7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VA菌根,以此来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率和磷素的利用率;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将固氮菌和生物钾肥混在一起作为拌种剂使用;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基因工程菌肥、作基肥和追肥用的有机无机复合菌肥、生物有机肥、非草炭载体高密度的菌粉型微生物接种剂肥料以及其他多种功能类型和名称的微生物肥料[7]。当今,微生物肥料已被农民普遍接受,不仅应用于粮食作物,还应用于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2 微生物肥料的分类
微生物肥料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进行多种划分。一般认为微生物肥料可分为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和复合微生物肥料[8]。微生物菌剂是指含有1种或多种目的微生物的活菌制剂,这些目的微生物都是经过工业化处理的,或生产增殖或浓缩或经载体吸附[9]。菌剂从形态上可分为固体和液体,固体菌剂呈粉末状,易于保存和运输,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生物有机肥则是将特定的目的微生物与腐熟的有机肥复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新型肥料,它同时具有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2种效用。生物有机肥外型上为颗粒状,是一种环保肥料,适合在有机农业生产中使用[10]。复合微生物肥料是指微生物与营养物质和有机质复合而成的肥料,既有微生物的作用,又有化肥的作用[11]。
按照制品定微生物种类进行分类,可将微生物肥料分为细菌类肥料、真菌类肥料和光合细菌类肥料[12]。若按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机理进行分类,又可分为根瘤菌肥、固氮菌肥、磷细菌肥、钾细菌肥、硅酸盐菌肥和复合菌肥[13]。
3 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偏少的现状,加之我国土地资源具有农用土地资源比重小和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等特点,这就要求提高产量[14]。而施用化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增产途径。但是,长期施用化肥会致使土地肥力过剩,出现土地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化肥的大量使用还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减少,破坏土壤生态系统[15]。另外,化肥的施用还会增加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影响农产品的品质。这与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要求相违背,也不符合人们追求健康食物的意愿。而微生物肥料却不存在这些问题,它具有长效、无毒、无污染、节约能源、成本低等特点,可弥补化学肥料的缺点和不足[16]。微生物肥料的作用大致如下:一是通过有益菌的大量繁殖,大量有益菌在植物的根系周围形成了优势种群,抑制了其他有害菌的生命活动。二是改善土壤,培肥地力。三是促进植物生长,改善抗逆性。四是分解土壤中的农药残留,避免残留农药对下季作物产生药害,还对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根系排放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17]。大量研究证明,微生物肥料利用微生物自身的生命活动及其代谢产物来增加养分供给量,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增强抗逆性、改善品质和减少化肥施用等目的[18-19]。现在,微生物肥料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在粮食生产中,施用微生物肥料可明显改善农田土壤生态,提高土壤微生物总量、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比和肥效微生物数量,优化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降低土壤容重,提高阳离子交换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20],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
在果树中,施用微生物肥料可改善果品的品质,提高有益成分的含量,降低水果中有害成分的含量,满足现代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有研究表明,施用微生物肥料可以协调砀山酥梨氮素养分的吸收,明显促进砀山酥梨对其他矿质养分的吸收。并且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施加微生物肥料,单株果树增产可达25%以上。施用微生物肥料还能增加果实中VC、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等,大大提高梨果的品质[21]。
在蔬菜生产中,施用微生物肥料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还可协助蔬菜吸收营养,降低蔬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提高抗病能力,从而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22]。
4 结语
微生物肥料作为一种新兴肥料,具有其发展优势。施用微生物肥料可减少化学化肥的施用,改善土壤微生态,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但是,由于生产及研发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微生物肥料的推广和普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首先是市面上的微生物肥料产品众多,但是产品的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其次是微生物肥料的检测技术和评价方法存在不足,没有针对微生物肥肥力的检测标准,现行的只是一些地方标准,不利于微生物肥料产品的发展;最后,作为微生物肥料核心的菌种,其选育和改进处于严重滞后状态。这些都不利于微生物肥料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微生物肥料的发展:一是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大力发展优良菌株的选育和改进工作,提高微生物肥料的肥力稳定性;二是增强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
5 参考文献
[1] 牛翠芳.我国微生物肥料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10):36-37.
[2] 燕永亮,李力,李俊.根际固氮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及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5):93-101.
[3] 孟瑶,徐凤花,孟庆有,等.中国微生物肥料研究及应用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6):276-283.
[4] 葛诚,吴薇.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生产、应用及问题[J].中国农学通报,1994,10(3):24-28.
[5] 张雪峰,胡滨.微生物肥料对土壤生态环境修复效应的影响[J].绿色科技,2011(2):98-100.
[6] 郐士鹏.我国微生物肥料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现代化农业,2005(11):15-17.
[7] 袁田,熊格生,刘志,等.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9(7):44-47.
[8] 王素英,陶光灿,谢光辉,等.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1):14-18.
[9] 张敏,王兆玉.微生物肥料的发展前景[J].北方园艺,2004(5):6-7.
[10] 孔凡真.国内外微生物肥料的发展概况[J].土壤肥料,2006(11):24-25.
[11] 葛诚.微生物肥料生产及其产业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12] 郭永利.微生物肥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J].陕西农业科学,2012(4):134-136.
[13] 江涛.常用微生物肥料的种类与应用[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2(1):30.
[14] 杨尚友.微生物肥料及其在烟草生产中的应用[J].甘肃农业科技,2009(6):51-53.
[15] 菅广宇,苏百童,邵秀丽,等.3种有益微生物混合发酵液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1):141-144.
[16] 刘健,李俊,葛诚.微生物肥料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1,3(21):33-36,46.
[17] 许前欣,孟兆芳,于彩虹.微生物肥料农业应用的效益评价[J].天津农业科学,2000,6(2):44-46.
[18] 葛均青,于贤昌.微生物肥料效应及其应用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3):87-88.
[19] 成春彦,熊顺贵.微生物肥料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报,1997,2(S1):12-15.
中图分类号 X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243-02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逐步提高。与此同时,所产生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如农药污染、化肥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也日益凸显。因此,深入研究农村环境污染现状问题,并提出对策,迫在眉睫。
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现代化农业生产不得不通过施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地膜等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进而造成了各类污染。资料显示[1],化肥在施用过程中浪费严重,有60%左右逸失于环境中,所产生的污染严重。一是不合理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二是部分化肥随农业退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养化。三是化肥的不合理应用会造成大气污染。四是化肥含有有害成分,如重金属、无机盐等,长期施用化肥对农用环境造成影响,影响了植物品质。此外,农作物吸收了化肥中含有的重金属成分后,通过食物链,会间接危害人体健康。农药虽然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途径,但是大量使用也会致死有益生物,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且农药也会通过食物链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一到雨天,农田的农药会随着雨水的冲刷作用等移转到周边的池塘、溪流等,污染农村的水源。农膜的使用可以给农业带来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会造成农田土壤的污染。农膜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通透性变差,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增长,若不及时回收残膜,其残留量会不断积累,土壤结构受到破坏,土壤肥力水平进而降低,导致地下水难以下渗、土壤次生盐碱化。
1.2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造成的生活污染
1.2.1 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现代人对肉类的需求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畜禽业的迅速发展。当前,农村的畜禽养殖大都呈分散状态,数量多、种类杂,畜禽粪便更是直接排放,不但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更会引起地表水的富营养化,甚至导致水污染问题的出现。若不及时治理畜禽环境污染,环境将进一步恶化,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将受到巨大威胁[2]。
1.2.2 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随着村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相应提高,垃圾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日益严重。2006年环境公报中指出,我国农村每年约产生1.2亿t生活垃圾和超过2 500万t的生活污水。
2 农村环境整治对策
2.1 建立有效机制,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2.1.1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级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应认真展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做好饮用水源保护、水污染治理、垃圾处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要把相关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个人,并定期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督察。
2.1.2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必须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然而,广大的农村地区还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监管,制订和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法律规定,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各地农村特点和治理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势在必行。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制订农村区域间、城乡间的生态补偿政策[3]。
2.1.3 强化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一是充分运用电视、网络、公布栏、报纸等宣传媒体,让村民意识到各类环境污染的危害,认识到污染直接与自身健康息息相关,使其不断提升环保意识。二是从娃娃抓起,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以及幼儿园儿童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通过提升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来影响带动他们的家人共同保护好自己周边的生态环境。三是加大村民对自己村庄环境的监督权、环境治理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升村民保护自身周边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2.2 把现代生物技术有效运用到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之中
现代生物技术比如微生物厌氧堆肥技术、微生物好氧堆肥技术、生态工程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等,如果能把这些技术有效运用到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当中,必然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河南省滑县滑华养猪场采用发酵床生态养猪新技术,通过对该场近千头仔猪和中猪的试验喂养和测试,归纳出运用发酵床养猪新技术与一般传统养猪法相比具有彻底解决养猪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猪舍环境、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猪肉品质、变废为宝、节工省本6个优点[4]。又如,研究表明有些微生物菌剂能加速作物秸秆的腐熟和促进有机废物的发酵、土壤环境的净化和修复作用的农药残留降解菌剂、水体净化菌剂和土壤生物改良剂(生物修复剂)等方面的研制开发已取得良好应用,并具有广阔前景[5-7]。笔者认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是处理农村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也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3 参考文献
[1] 卢艳丽,闫百瑞,宋志博.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北方环境,2011(21):132-133.
[2] 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9):86-88.
[3] 鲁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N].大连日报,2008-03-11.
[4] 王桂梅.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猪新技术解决畜禽养殖污染[J].河南农业,2010(10):50.
师德内涵的三个层次与两个平衡
遏制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对策研究
冼太夫人文化与现代法治建设
论公务行为道德选择的应然与必然
中国传统文化与动画艺术的情感表达
关于儒家“和”文化内涵的认识与发展
基于政府采购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超越性与局限性
浅析中国物权登记中引入法定公证制度
西方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实践及启示
农业上市公司财务安全与风险防范
O2O商业模式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探析
前后李鸿章的“联俄”外交
珠海西区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隐形设计的力量——浅谈设计的情感化进程
从张恨水小说看传统通俗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基于社区的城市中年女性贫困治理策略研究
珠海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战略研究
天津港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流程优化研究
以先进教育理念加强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
符号消费的谱系——鲍德里亚与《物体系》
高校图书馆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研究
以体育课的情境教学增进学生心理相容
时期中国易货偿债锡品数量辨析
保护和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
珠海市老年人口终身子女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话语分析视阈下的语码转换研究
从韩剧看全球化中儒家思想的现代性
从双向需求互动看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波德莱尔与爱伦·坡诗歌创作的比较研究
关于地方债管理中风险及对策的思考
日本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实践析论
控制理论变量: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影响因素
功能翻译论指导下的汉英公示语的翻译
广珠铁路珠海物流园区招商引资策略研究
高校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以先进理念深化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
珠海市大学生余暇体育行为特征及对策研究
学人之诗——浅谈屈大均诗歌的学问因素
现代农业发展视角下的耕地流转问题探讨
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理论分析
强势模因的生成、复制及传播——“凡客体”的个案研究
国际物化知识溢出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与东北农村人口出生素质的提高
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的困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4)04-0068-04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及现代农业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劣势不断显现。党的十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指明了方向。
集约化和专业化属于分的层次,着眼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组织化和社会化属于统的层次,着眼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四化”共同服务于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
一、天津农业发展现状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北部,面积11946平方公里,辖16个区县,其中涉农区县达到10个,耕地面积665.56万亩,林地面积188.21万亩,宅基地面积30.07万亩。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13.15万人,户籍人口993.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6.84,总户数350.32万户,其中农户数125.42万户。
近年来,天津农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基本形成“四区”协调发展的都市农业发展格局:环城发展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物流和观光农业;滨海特色产业发展区,重点发展高科技农业、海洋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远郊综合发展区,发展传统种养殖业、立体农业、高效农业:山区生态经济发展区,重点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一)农业设施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天津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60万亩,累计建成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155个现代养殖业示范园区,投入建设资金近200亿元。全市设施农业生产的蔬菜总量约占全市产量的50%,带动40多万农民增收,在设施农业的带动下,四年间全市农业土地产出率提高了35%,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9%,资源利用率提高了54%。
目前,全市小麦、玉米、水稻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菜、奶、蛋、水产品等主要农副产品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
(二)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
截至2012年末,天津共有农业企业6989家,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44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3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9家),比2008年增加30家,引领90万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已形成“龙头+中介+农户”、“龙头+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
(三)合作社增长较快,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
截至2012年末,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00家,比2008年增加2121家,出资总额86.7亿元.人社成员总数达9万余人。合作社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计2176家,占比达到72.5%。目前,天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从生产领域向流通、品牌经营等领域拓展。
(四)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快速发展
一是建设了2800个农业信息服务站点,重点提供农技推广、科技服务、气象预警等信息服务。二是建立天津农业信息网、天津农村广播、12316农业服务热线等载体,打造电子化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各信息服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保障涉农信息聚合共享。
(五)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初见实效
天津支持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社区开设连锁菜店;在电商网站开展蔬菜直销配送服务:通过农超对接、农商对接,推广订单农业等方式,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初步建立。全市已组建16个农超对接蔬菜基地,农超对接超市网点近800个,24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产销对接,受益农户超过2万户,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超对接销售网络。
二、天津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天津的农村信贷市场以大型银行、政策性银行、农商银行为主,以邮政储蓄银行、城商行、小额贷款公司为辅,随着村镇银行、贷款公司陆续设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目前,天津已实现乡镇一级银行网点全覆盖,且农村地区银行网点的比例达到41%。
(一)差异化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深入开展“银政合作”模式,支持天津“三区”联动建设发展。民生银行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交通银行探索产业链融资模式,积极支持渔业养殖户。华夏银行创新联贷联保等六项支农产品.业务服务已全部覆盖涉农区县。大连银行推出专利权质押贷款,支持现代农业企业。津南村镇银行、静海新华村镇银行借助德国微小贷技术,重点支持小微企业。
(二)涉农贷款持续增长
2007年以来,天津涉农贷款余额保持“六连增”。2012年,全市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1735.12亿元,比年初增加394.97亿元,增长29.47%。
(三)涉农担保、保险体系逐步完善
2012年末,天津在涉农区县共设立担保公司53家,注册资本49.73亿元,在保余额180亿元,占在保贷款总额的39.39%,其中97.43%的信贷资金投向涉农经济主体。蓟县、静海、宝坻等传统农业区县均成立了由区县财政出资的新农村建设担保服务中心,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和设施农业提供融资担保,东丽、北辰等经济活跃地区均设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专司区内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此外天津将小麦、水稻、玉米、温室大棚、奶牛、生猪列入政策性保险范围,全市参保农户达到8万余户。2012年,市政府从财政增拨1000万元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保费财政补贴比例提高至80%。
三、天津农业发展及金融支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资源禀赋缺乏
一是天津耕地资源严重不足。目前,天津市人均耕地仅为0.6亩,约为全国人均耕地的40%,世界人均耕地的18%。二是水资源严重匮乏。全市人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仅16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5。三是沿海区域多盐碱地、滩涂地,综合利用难度较大,农业用地、地表水污染严重。
(二)农业多元化功能未充分发挥
天津观光旅游农业规模小,产值不足农业总产值的1%,产品雷同,缺乏品牌;循环农业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发展模式尚未普遍推广;农业生态屏障作用减弱;农业园区带动效应不明显。
(三)土地流转率低,集约化经营基础薄弱
目前全市农村承包土地总面积473万亩,流转面积105万亩,流转比例仅为22%,略高于21.2%的全国平均水平,远低于北京(46.2%)、上海(58.2%)等发达地区。未流转土地多为农户零散经营,劳动生产效率低、规模不经济。
(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天津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缺少驰名、著名商标,带动作用不强。目前天津共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9家,全国共有1291家,占比为1.5%。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约占农户总数50%,其中结成紧密型关系的不足50%;天津共有合作社3000家,平均每家入社农户33户,全国合作社共60万家,平均每家入社农户77户。
(五)设施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天津设施农业布局分散,资源利用率不高,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偏低。在从事设施种植业的农户中.只有26%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其种植面积只占农户设施面积的33.8%;只有27.4%的农户与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签订订单或服务合同。设施农产品以鲜食蔬菜为主,种植结构单一,设施农业科技水平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40%,农业园区发展过分依赖市级补助资金。
(六)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
全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年,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高中以上学历占比仅为17%,全市农村实用人才仅占乡村劳动力的4%左右。
(七)金融机构支农意识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金融机构主动介入农村的意愿不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不足,产品创新少,风控手段单一,对抵质押品的依赖性强,农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八)合作社等农业弱势主体信贷支持严重不足
涉农中小企业、合作社等农业弱势群体金融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截至2012年6月末,全市仅有天津农商银行等7家银行机构为4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合作社融资覆盖率仅为1.65%;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的信贷融资需求保守估计为20亿元,但实际贷款余额为6125.78万元,合作社融资满足率仅为3.06%,信贷支持严重不足。
(九)主要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增长缓慢
截至2012年9月末,27家银行机构对涉农科技、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5大农业重点领域投放贷款余额134.51亿元。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园区、设施农业贷款只有22亿元、24.33亿元、7.14亿元,增长缓慢,相比全市1735亿的涉农贷款总量,农业主要经营主体贷款规模较小.金融支持作用不足。
(十)农村金融配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一是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例如,天津目前为34万户农户建立了电子信用档案,仅覆盖27.11%的农户。二是产权交易市场对农村资产抵押、流转和处置存在障碍,抵质押设定债权难以实现,融资难题尚未破解。三是未建立全市范围内的普惠式的涉农信贷担保体系,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合力未充分发挥。
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提升农业功能化水平
结合天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合理规划农业发展格局,注重农业多元化开发,发挥都市菜园、都市花园、都市农园、都市乐园功能作用,打造一批有品牌、有实力、有特色的农业功能示范园区,突出产业聚集效应,走沿海都市型农业功能化发展道路。
(二)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一是继续完善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联网的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相关纠纷调解仲裁机构,提升平台服务功能。二是采取转让、入股、转包、租赁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集中,优化现代农业发展布局。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
(三)培育引进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经营职业化水平
以种植大户、合作社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大学生等为重点对象培养职业农民,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完善教育培训、政策扶持、市场准入、户籍管理等配套措施。
(四)发展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提升专业化、组织化水平
一是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订单农业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把越来越多的农户纳入农业产业化体系中。二是鼓励种养殖能手、职业农民兴办合作社,引导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三是建立产业化扶持基金,增加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引入社会资本,为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展营造有利政策导向。
(五)加强农技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
继续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升园区化、设施化、标准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扩大设施农业先进技术装备的集成应用。借鉴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多维立体化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的成功经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造“服务平台+专家基地+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模式。
(六)发展“大农业”、“大服务”,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以设施农业、农业园区为发展载体,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将农业一产种养、二产加工配送、三产旅游观光、教育培训等有机结合,实现“大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开展“大服务”,提供农业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规划、科研、设计、施工、运营等“一站式解决服务方案”。
(七)强化监管引领,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引导银行机构深入开拓农村金融市场。通过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专业化服务找到自身发展与支农服务的结合点、鼓励设立农贷中心、小贷中心等专营部门,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八)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支农服务能力
针对涉农经营主体普遍缺乏抵押物的特点,金融机构应加大创新力度,将农产品订单收益、补贴等预期收益和股权、商标权、专利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整合利用,发展各类权益质押贷款。鼓励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充分运用轻抵押、重现金流的微贷技术,扩大涉农小微企业信贷支持范围。推动各类信用协会发展,聚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个体信用,发展信用贷款、联保互保贷款。根据农业生产和农业资金需求的季节性特点,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的金融供应链信贷产品。
(九)建立健全涉农贷款风险分担机制
农业的弱质性导致农业贷款风险较高。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农业风险补偿措施,受惠群体较小,并未改变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的困境。目前应在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涉农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三级联创”活动,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二是设立针对示范农民合作社、有发展前景的涉农小微企业等农业弱势群体的农业担保公司、行业风险补偿基金,建立互利互惠、风险共担的金融支农服务模式。三是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深度和广度,加大重点行业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瑾,巩前文.新形势下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研究[J].农村金融研.2011(2).
[2]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涵义及其构建[J].农村工作通讯.2013(6).
[3]付俊红.天津外向型农业的优势、机遇及发展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11).
[4]王健,王树恩.关于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中国农机化.2012(1).
[5]尹金丹,罗斌.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及金融支持对策研究―以天津为例[J].华北金融.2013(2).
2“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2.1食品安全的需要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造成污染,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隐患。目前人类疾病的大幅度增加,尤以各类癌症的大幅度上升,无不与化肥农药的污染密切相关。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以及其他可能会造成污染的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因此其产品食用就非常安全,且品质好,有利保障人体健康。2.2生态保护的需要可以打造环保品牌,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目前国内其他烟叶生产区生产烟叶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很低,一般氮肥只有20-40%,农药在作物上附着率不超过10-30%,其余大量流入环境造成污染。农药的持续使用增加了病虫的抗性,破坏了原有生态链条,且农药用量愈来愈大,施用的次数愈来愈多,进入恶性循环。改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学肥料而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极大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有益微生物,减轻污染,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2.3“清江源”品牌提升的需要有利提升“清江源”品牌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有机农业产品是一种国际公认的高品质、无污染环保产品,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提高园区主打农产品在国内和地方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2.4提高园区当地收入的需要有利于增加园区就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有机农业是种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不然尤其是病虫问题难以解决,还需要有全新的观念。有机农业食品在市场上的价格通常比普遍产品高出20-50%,有的高出五倍以上。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增加园区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3“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的品种和布局“清江源”有机农业烟叶生产基地主要分布于示范区海拔900-1300公尺的4000亩烟叶生产基地,主产以烤烟和白肋烟为主,生产基地辐射涵盖全州烟叶生产基地单元,覆盖面积30万亩。有机烟叶生产严格执行州(局)公司烟叶生产标准化方案,主要遵循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土壤改良、秸秆还田、施用生物有机肥并减少无机肥料施用、严控除草剂、杀虫剂等有害环境的农药、采用天敌或物理方法(黄板、黑光灯)防治害虫。“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其他品类如有机食用菌(香菇)、芫荽、白菜、洋芋、玉米、有机豆类等生产已经取得国家认证的有机(转换)ISO22000:2005和Haccp品牌认证,认证面积总计360亩,对各个品类的生产严格执行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和规范,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部分贴牌的有机蔬菜已经可以供应周边超市。3.2“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的发展模式3.2.1“公司+合作社+农户”是目前园区有机生产主要组织模式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比较适合在园区发展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但具体的组织管理形式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其他地区相比,园区农村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决定了其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的主要特征,由于认证成本、市场准入以及市场风险等原因,单一农户难以进行有机农业生产,以公司为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就成为有机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因而,由公司进行有机农业方案制定,合作社兼有加工与贸易双重职能,与农户集体签订有机生产合同,负责以议定的价格收购产品,并负责指导和监督农户集体的生产,直至采取由公司统一供应所有农用物资,派出公司人员常驻生产基地进行管理等措施,从而确保生产的有机完整性和可靠性。3.2.2“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三种具体模式(1)公司和农户直接签订协议,由公司提供生产技术和统一供给主要投入物资,公司以一定价格回收产品,简称公司化订单式,该种方式适用于多年生经济作物或本地试种新品种等。(2)公司通过合作社和农户打交道,按照高于市场价格回收产品,简称合作社式,该种方式适用于农民熟悉的蔬菜品类的生产。(3)公司把农民的土地租过来,吸收农民成为员工,进行有机农业的生产,简称反租倒包式,该种方式适用于有机烟叶生产。不断完善有机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兼顾公司和农民的利益,使有机生产管理规范化,确保有机产品质量,是园区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3.3“清江源”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3.1有机农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缺乏了解,要使消费者广泛认识并接受有机产品还需要做大量的有机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消费者从直观判断上难以区分有机产品和常规产品,难免引起消费者的质疑,加上实际存在的质量隐患,使有机农业面临公信挑战。3.3.2园区有机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导致单位生产成本高,加上市场发育还不够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销售成本更高,致使周边市场有机农产品价格偏高,影响有机农产品的普及和市场容量的扩大。同样在种植类产品上,多初级产品,更缺乏有机加工品,生产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严重脱节,同时存在生产不足和产品过剩的问题,因而,有机农业生产必须适应市场需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4大力发展“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产业的机遇与对策
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在2011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指出:“重视提高烟叶安全性水平,调整烟叶生产布局,加强烟叶产地环境研究控制,规范农药使用,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建立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发展烟区生态农业”。从源头上抓好原料生产,为卷烟提供非常可靠的原料保证,已成为领导重点关注的焦点。尤其在“532”、“461”品牌规划落实中,需要可靠的烟叶来做保证,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出安全的产品质量,才能把烟草品牌做大做强。4.1大力发展“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产业的机遇4.1.1有机烟叶充实“清江源”烟叶品牌内涵国内有机产品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为“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有资料显示,国内知名烟叶品牌如“清江源”、“金神农”、“凉山清甜香烤烟”、“丽江特色优质烟叶”竞争已初步定型,国内烟叶市场格局已三分天下;同时一部分成熟的烟叶生产基地已在悄然实践“有机烟叶”的新概念,如“丽江特色优质烟叶”“、红塔玉溪庄园”、和Sunel公司在土耳其种植有机香料烟。为卷烟工业企业提供环保优先、最贴近自然的由有机农业打造的纯天然烟叶成为“清江源”有机生态烟叶的重要内涵。4.1.2示范园区有机农产品与“清江源”品牌的环保效应相得益彰作为“清江源”科技园区次要农产品出现的有机豆类、蔬菜、食用菌等取得国家食品安全认证或有机(转换)产品认证的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具有绿色环保理念的“清江源”园区生产的标注有SO22000:2005或Haccp等农产品市场将受到市场青睐。4.1.3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要求园区发展有机农业人们的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政府对有机农业日益重视。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资源,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促进了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农产品消费。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编制了园区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出台了有机农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奠定了园区有机农业发展的基础。4.2“清江源”科技园区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对策4.2.1以提高公众认知度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以工业企业为创建平台,全面推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强力充实“清江源”有机烟叶的内涵,是提升科技园区烟叶乃至大农业生产体系品牌效应的关键措施。4.2.2依靠现代技术进步实施园区有机农业在烟叶生产上必须遵循恩施州公司颁布的强制执行的标准化生产法规,大力实施诸如标准化烟叶育苗技术体系,烟叶大田病虫防治使用生物与物理防治手段如黄板、人工驱虫、黑光灯灭蛾、生物性诱激素、天敌灭蚜等先进技术,使用减少土地危害的化学肥料、使用生物有机肥。强调精耕细作、用养结合、秸秆还田、保持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有机农业的精髓,同时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的进行新的运作。4.2.3依托科研部门和工业企业共同开发有机农业生产需要一整套不同于常规的生产技术作为保障,有机农业生产面临着病虫害防治、土壤培肥、品种选育、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益等诸多难题,因此需要依托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依托科研部门的专门资源,特别是需要与工业企业联手开发,成立相应的有机农业生产创建平台,从生物技术、生产资料研究、开发咨询重点研究,使园区有机农业发展水平得到持续提高。4.2.4横向开发有机农业品类,拓展示范区品牌效应围绕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建设的开展,以纯天然无公害的有机蔬菜、豆类、瓜果等生产逐步满足园区及周边市场的需求,夯实“清江源”品牌内涵,拓展科技园区有机农业品牌效应。要全方位的进行各品类蔬菜、瓜果、食用菌的有机认证,严格执行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以科技园区的有机农产品提升园区的环境意识,提升产品的横向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