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6 14:38: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区域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的核心和基础是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在区域农业规划中要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重点项目建设等与土地这一空间资源结合起来考虑,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土地资源的一个重要属性是不可移动性,而这一属性正是维护区域土地资源空间结构平衡的出发点。区域农业规划中关于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护耕地,维护粮食安全.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维护区域土地资源的空间结构平衡,同时,土地在空间、时间上的合理配置可以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城镇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完美结合。在某特定行政区域内,土地的自然供给是由土地的空间范围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数量相对稳定,并缺乏弹性:在土地自然供给基础上,通过土地开发活动或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空间,形成土地的经济供给,具有一定的弹性。但这种经济供给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其受行政区划控制,因此,区域农业发展要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着眼区域和城乡统筹,打破行政界线,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将重点产业、基础设施以及重点项目等与土地利用规划紧密结合,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发展。城乡要素流动的诱导因素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综合系统,其中最直接因子是各要素对利润的追求。另外,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也是比较重要的诱导因子。在目前农村大部分要素收益率低于城市的现实下,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环境建设。通过制度创新和强化服务,降低要素进入的成本和门槛,吸引城市要素和国家、同际资源的进入。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改善要素流动的质量,即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农村发展稀缺的资本、技术、信息和管理,流出相对丰裕的普通劳动力和农产品,在要素流动中实现城乡双赢的结果。因此,区域农业的空间布局规划必须从增强农业和农村地区吸引要素的诱导因素和改善要素流动的质量出发,构建城市与乡村联系的连接点、网络或区域,这些点、网络或区域为城乡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和组合构建平台,使生产要素发挥其最大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来讲,区域农业空间布局规划主要可以包括以下4种空问布局模式。
2.1DESAKoTA模式
20世纪90年代,麦基在研究亚洲的许多核心城市边缘及其间的交通走廊地带时发现,这种“城市与乡村界限逐渐模糊,农业活动与非农业活动紧密联系,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相互混杂的”空间形态代表了一种特殊的城市化类型,他称之为“DESAKOTA”模式,“DESA”指村庄.“KOTA”指城市[61。这是一种独特的城乡联系模式,一般在大城市之间交通走廊地带的农村地区所发生.以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增长为特征,商品和人流等要素相互作用十分强烈。在这种模式下城乡是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选择以供应城市的鲜活农产品生产为主,突出农业的景观、生态屏障以及观光、科普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产业布局体现城乡的融合,形成兼具城市和农村优势的田园城市。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的引力,摈弃一般城市和农村惯有的斥力,实现城乡优势互补、要素互动、资源共享,既有效汇集城市的人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又拥有乡村相对充足的资源、良好的生态、深厚的人文底蕴、惬意舒适的旅游等,形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综合协调的田园城市,既充满着城市的生机和活力,也富有农村的优美田园风光。
2.2网络化模式
21世纪后,关于城乡间的“联系”和“流”的城乡相互作用理论也发展起来。道格拉斯从城乡相互依赖角度提出了区域网络发展模型,认为“网络”概念是基于许多聚落的簇群,每一个都有它自已的特征和地方化的内部关联.而不是努力为一个巨大的地区选定单个的大城市作为综合性中心。他还认为乡村的结构变化和发展通过一系列“流”与城市的功能和作用相联系,包括人、生产、商品、资金和信息等5种“流”,每一种“流”体现出不同的空间联系模式和多样的利益趋向特点。为确保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流”必须导向一种“城乡联系的良性循环”。城乡空间关联水平是城乡要素能否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直接决定因素,城乡经济和社会文化联系是城乡互动发展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以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为依托,打造农业产业带或旅游观光带,通过节点的建设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产业选择以当地特色产业为主.体现产业的规模性和集约化;实现城市资源与乡村资源的互动交融。
2.3现代农业园区化模式
斯多尔和泰勒认为合理的城乡关系,必须是建立在人们基本要求得到满足基础上,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应是农村发展,要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将自上而下的发展政策与来自最下层居民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结合起来。现代农业园化模式以乡村区域为中心.选择有产业基础和位优势的地域建立现代农业同区,通过园区的集聚效应主动吸纳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同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这种园区可以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农业产业园区,也可以是以高科技引进和示范为基础农业科技园区,还可以是结合当地人文旅游资源的多功能型观光农业同区,以及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加T园和农业物流同等。
2.4专业镇模式
朗迪勒里、等㈣均认为,小城镇承担了城市与农村持续联系的任务。是城乡联系的节点。具体表现在,一是小城镇将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联系起来,形成一条投入产出链条.克服了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之间因经济活动内容、产品、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无法连接的困难,使乡村与城市的经济保持紧密的联系。二是小城镇是城市资源要素向外扩散的通道,它将城市与农村两种互不相干、封闭的经济体连接起来。弗里德曼提出农业城镇发展模式.主张建立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城乡联系。区域农业规划中促进城乡统筹的专业镇发展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中,根据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以镇域为范围,选择具有较好资源禀赋的镇发展某种农业产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运作形成生产、加工、流通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吸引城乡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3配套体系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休闲农业正是这样一种科技含量较高、有产业支撑和现代经营理念引领的,有别于传统的农产品供应型农业的新型现代农业形式,它的发展壮大正是对传统农业的一种改造和创新。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关系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拓展农村市场、拉动农村市场消费、实现城乡经济优势互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帮助农村脱贫致富,而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2 开发条件分析
大连市发展休闲农业已具备了四项客观条件,即:都市化社会的出现、闲暇时间的增多、居民收入的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2.1 都市化社会的出现
发展休闲农业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居民的意愿,因为休闲农业的主体是城市居民,他们对休闲农业的意愿取向直接关系到该产业的生存。大连市现有非农业人口347.83万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将有度假休闲的需求。曾有人调查,90%以上的中青年都有“乡村休闲游”的愿望,城市规模越大,前往郊区休闲旅游的城市人口基数越大,郊区休闲旅游也就越容易发育。而且城市规模越大,城乡景观的空间差异就越大,城郊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出行率就越高。
2.2 闲暇时间的增多
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开始实行三个“长假日”制度(五一、十一、春节),2007年12月又对现有法定假日制度进行了调整修订,“五一”由3天调为1天,清明、端午、中秋各放假1天,国家法定假日全年达到115天(含周六周日)。新的休假制度的实行,不仅使我国节假日的分布更加合理,同时使广大居民得到更多的休息和出游时间,形成了两天双休日、三天小长假、七天黄金周的科学合理、分布均衡的假日体系。尤其是法定的职工带薪休假条例出台,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强制实行休假制度,会激发更多的工薪阶层加入到休闲农业旅游队伍中来。
2.3 居民收入的增加
2008年,大连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500元,比上年增长15.8%,年人均消费支出14101元,比上年增长16.2%,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9%,这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和市场机会。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需求急剧膨胀,但主要是观光性旅游的需求。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将基本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度假需求就产生。2008年大连市人均GDP折算后约为9099美元,对休闲农业的需求旺盛。同时,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从过去只满足于吃、穿、住的基本生活条件,转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新需求,久居城市之中的人们日益向往郊外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绿色的林果、开阔的田野,大量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自然,走进农村。
2.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休闲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之一。大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创建特色休闲农业乡镇、休闲农业专业村工作,连续2年将此项工作列入市政府新农村建设实事并跟踪督办。
项目建设以蔬菜、果树和苗木观赏示范为主要功能,将成为大连市这个美丽旅游城市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3.1 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政府政策为依托,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企业为载体,充分利用三十里堡东升村丰富的自然资源,注重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和项目主题创新,突出参与性、观赏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拓展农业的教育、游憩、文化、生态等多种功能,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同时,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观光旅游服务意识及品质,内联外引,优势互补,着力把休闲农业培育成为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逐步形成三十里堡现代农业与自然资源景观、历史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
3.2 总体目标
按照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回归自然、体验农味和休闲观光为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乡土文化内涵,建成点、线、面综合布局,内部景区相互协调、错落有致,集生产、观光、休闲、科普、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物产丰富、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在大连市、辽宁省都享有一定声誉的现代休闲农业旅游地。
4 规划的原则
龙口生态农业园建设项目坚持“生态保护、和谐开发、凸现特色、生产和休闲融合、区域整合联运发展”的原则,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
4.1 生态保护原则
要正确处理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的分配制度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生态保护原则,确保在有效保护培育的基础上实施适度开发。要合理运用边缘效应、循环再生、趋利避害、因地制宜、效益协调等生态农业基本原理,充分发挥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力求生态环境优美,整体协调和谐,实现良性循环。
4.2 和谐开发原则
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和休闲农业资源的特点,注重自然景观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因地就势、尊重历史、包容传统、入境随缘,与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建设、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当地旅游景点连线联网建设相结合,强调和谐开发、达到景观、生态、产业动作上的和谐统一。
4.3 凸现特色原则
特色是核心竞争力,是生命力所在。东升村发展观光农业项目,除应具有自然生态景观可供观赏外,还应有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及农业科技可供参观体验,有当地特色农产品可供销售,有独特的农业文化、民间艺术、民俗和风土人情资源可供赏阅,要在奇趣、天然、精品、规模等方面多作文章。
4.4 生产和休闲融合原则
休闲农业具有双重产业特点,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农业的生产特征,将参与性、体验性贯穿于农事活动、农技展示中;另一方面作为一项旅游产品,还要将观赏性、知识性、文化性、娱乐性和休闲性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使农业生产与休闲娱乐相融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和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体验乡村情趣的消费需求。
4.5 区域整合联动发展原则
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考虑农业休闲旅游资源的特点,区域布局上做好四个“相结合”:与现代农村建设规划结合,与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结合,与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结合,与当地旅游景点连线联网建设结合,从而推进区域景观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做到资源互补、设施共建、市场共享。
5 功能定位与项目设计
5.1 功能定位
5.1.1 生产经济功能
现代休闲农业园区的本质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区,农产品生产是其基本功能。本项目生产出的农产品不是一般的农产品,而是最新品种、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出来的优质精品,通过生产这类农产品、扩大产品销售能力,将显著提升三十堡区域农产品竞争力。
5.1.2 示范、推广功能
本项目作为现代休闲农业园区主要是引进示范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并加以推广应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现代农业新技术、先进设施,使现代休闲农业园区成为技术新、产出高、效益好的现代农业示范的好样板,为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和当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5.1.3 集聚、扩散功能
本项目作为区域农业生产力新的制高点,具有较强的向外辐射扩散、带动周边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作用。通过集聚各类先进生产要素,使园区成为现代农业发育与成长的源头,并向更大范围辐射、扩散。
5.1.4 研发孵化功能
以农业科教单位与专家学者的有关成果、专利为基础,通过实验和研究开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制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品,把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是本现代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
5.1.5 旅游、观光功能
本项目建设的生态农业园区,除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外,又有新型农业设施的现代气息,加上生态化、精品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名特优蔬菜、水果等作物的栽植,形成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人地合一的现代休闲观光景点。通过现代农业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浓郁的田园风光、现代生产设施与科学技术及安全优质的生态产品吸引城市居民来此休闲旅游。
5.2 项目设计
5.2.1 蔬菜科技示范园区
设计现代化日光温室区,用于栽培和展示各种新奇特蔬菜以及瓜菜采摘和劳动体验区;露地蔬菜展示区,栽培1年生蔬菜及多年生木本和草本蔬菜;绿色观赏长廊,用于栽培各种观赏瓜类。
5.2.2 果树科技示范园区
设计果品观光采摘区、苗木繁殖区、苹果生产示范区、梨园、大樱桃园等。
5.2.3 娱乐配套区
设计关东大院,用于办公区建设和旅游住宿;科研中心,用于项目生产所需技术研发;酒厂,用于生产自酿酒;豆腐坊,占地50平方米,用于生产餐饮所需豆制品。
5.2.4 餐饮区
利用现有的几户餐馆,增加发展,形成餐饮一条街,以农家院形式为主。
5.2.5 龙口公园
建设游艇码头、主题雕塑、观赏树、绿地等。
5.2.6 新垂钓区
中图分类号:F32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4-3769-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58
Abstract: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realiz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ased on questionnaire data of 1 009 planting farmers in Guizhou mountainous area, and using the binary Logistic model to analyz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willingness of participating in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produ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ine factors such as farmers’ risk attitude, the degree of land share, order production, technical training, and the pri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produc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implement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produc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tensify propaganda, improv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trengthen technical training, speed up land circulation and innovative marketing channels.
Prediction for Cadmium in Surface Soil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lanning in Selenium Enriched Area Based on GWRK
XIANG Jian-qiao1, DAI Yun-zhe2
(1.Hubei Selenium Indu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Wuhan 430034,China;
2.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Kriging(GWRK) model and regression Kriging(RK) model were employed. On the basis of soil selenium content, the model to predict the soil cadmium content was constructed, which was explored the soil cadmium content prediction metho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only having soil selenium content data. And cadmium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isk assessment and selenium-rich agricultural planning were explor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①Chaihu is qualified for establishing selenium industry as the area of selenium-rich cultivated land reached 5 316.57 hm2. ②The cadmium background value in soil fits the class Ⅱ standard of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of China,which is safe for plants and the environment. ③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enium content and cadmium content in soil. ④GWRK model is qualified for predicting cadmium content in soil based on the data of selenium content in soil, and which is much better than RK does. ⑤Both RK and GWRK model have a similar issue of value range shrinkage, which leads the decline in simulation accuracy, and 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vicinity of the median. Overall, GWRK model could be used for predicting cadmium content based on selenium content, and different plating plans should be carried out for cultivated lan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elenium content and cadmium content in soil.
Key words: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Kriging(GWRK) model; selenium enrichment; cadmium;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lanning
硒是人体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而中国72%的地区属于缺硒或低硒地区,2/3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硒摄入不足,普遍存在潜在的健康危机[1]。富硒食品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的作用,而富硒土壤是开发富硒农产品的天然载体[2],因此,科学合理利用富硒土壤资源,是提高富硒农产品品质的主要途径。镉是一种非必需且生物毒性极强的重金属元素[3],土壤中自然存在的镉一般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但长期大量摄入镉会影响钙和磷的代谢,诱发骨质疏松等疾病[4]。
富硒土壤往往伴生重金属[5],而硒对金属元素具有较强的亲和能力,可能会影响到重金属在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分布和富集转移性[6],富硒区农业规划中应当高度关注重金属污染的潜在风险。土壤样品多因子的检测工作会大量增加财力、人力和时间上的消耗。在完成土样硒含量的测定之后,如果能够利用硒含量的检测结果直接对土壤镉含量进行达到一定精度的预测,将能在不增加财力、人力和时间成本的情况下完成富硒地区镉含量评估以及响应农业规划策略的研究工作。因此,本研究基于回归克里格(RK)和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两种方法,分别以土壤硒含量为基础,对土壤镉含量进行预测模型的构建,探索在只具备土壤硒含量数据的条件下进行土壤镉含量预测的方法,以及镉污染风险评估防治和富硒农业规划等。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柴湖镇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南20 km,地处江汉平原,汉江由北绕西南环抱柴湖。研究区位于汉水以西主要的生产生活区域,面积为18 575.94 hm2。柴湖镇地质分布属江汉平原一级沉降区晚近期构造带。由于受汉江上游的砂岩、页岩、片麻岩等风化物的影响,地层上部有灰青、灰黑色的亚黏土;下部为砂和砂砾石层,并夹有淤泥质粉细沙和淤泥层。地貌为北高南低,海拔高程多在38~46 m。柴湖?气候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暖干湿较为明显,雨量在时空分布上变差较大,并从南向北递增。年平均气温16 ℃,年平均降雨量811.2 mm。根据柴湖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变更成果(2013)统计得出,区内耕地面积为12 284.13 hm2,占全区总面积的66.13%,其中旱地11 505.19 hm2,水浇地6.83 hm2,水田772.11 hm2。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依托湖北省“金土地”工程――高标准基本农田地球化学调查项目(JTD20140101),于2014年5月在柴湖镇采集表层土壤土样共计1 244份。在?样的同时,以1980西安坐标系(西安大地原点)作为记录样点的实际大地坐标。土壤样品采集完成后,送至土壤重构实验室,由专业检测人员对土壤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得出土壤中各元素的化验数据,作为土壤硒含量和镉含量评价及后续农业规划研究的基础数据。
对土壤样品数据进行测试统计,结果见表1。将有效土样的土壤硒含量和土壤镉含量与1990年全国土壤背景值[7]进行对比,硒含量大于0.4 mg/kg的样品数量为616个,最大值为0.600 mg/kg,最小值为0.170 mg/kg,平均值为0.389 mg/kg,明显高于全国背景值,变异系数为19.36%,属于低变异。镉含量大于0.4 mg/kg的样品平均值为0.405 mg/kg,变异系数为19.48%,属于低变异。此外,硒和镉样品的峰度分别为2.742和3.172,说明观察量较为集中;两者的偏度都较低,因此数据在后续的计算和应用中无需进行指数变换或Box-Cox变换。
依据GB15618-1995[8],对柴湖镇1 244个土样的镉含量进行测试,从表1可以看出,土壤镉含量总体比1990年全国背景值略高,处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范围内,可作为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2 方法
2.1 回归克里格(RK)
当目标变量与辅助变量有相关关系时,先建立目标变量与环境变量的多元(或一元)回归关系,并根据无数据位置0处环境变量的值和回归关系推算x0处目标变量的确定性趋势项m(x0)和残差e(x0);最后由式(1)得到x0处的估计值z(x0),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z(x0)=m(x0)+e(x0) (1)
2.2 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
回归克里格(RK)使用的线性回归方法是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的全局回归技术,没有考虑到回归关系的空间非平稳性。而GWR是一种空间局部回归方法,可以用来探测和建模空间关系的非平稳性[9]。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则是用GWR的局部回归部分代替回归克里格中的全局回归部分,而残差仍然采用克里格插值的一种混合插值方法[10],它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两个部分分开进行模拟,并且相较于回归克里格方法更加准确高效[11]。它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中增加了一个权函数。该函数仅考虑在特定空间邻域范围内的样点,待测点离样点越近将被赋予更高的权重,反之权重较小[12]。GWR模型为:
式中,yi是因变量,xij是因子变量,?着i为误差项;(μi,vi)为第i个样点的坐标;?茁k(μi,vi)是第i个样点上的第k个回归系数,是地理空间位置函数。
2.3 半方差函数分析
半方差函数是地统计学解释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变异结构的重要理论基础,包含3个主要参数:块金值(Nugget)、变程(Major range)和基台值(Sill),其中变程反映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特性,在变程范围外土壤性质表现为空间不相关,在变程范围内表现为空间相关。块金值是由测量误差和最小取样间距内土壤性质的随机性因子(耕作条件、施肥剂量与频率、作物布局等)引起。基台值反映因子区域化变量受结构性因子(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等)影响的程度。土壤性质的空间相关性可根据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C0/C进行划分[13],C0/C值越低,则说明因子的空间相关性越强烈[14]:①当C0/C≤25%时,因子在其最大变程范围内具有十分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结构性因素是主导空间变异大小程度的主要因素;②当25%
克里格插值采用的半方差函数相关参数如表2所示,插值的模型全部采用球面模型,硒检测值的C0/C为47.46%,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镉的检测值的C0/C为60.66%,空间相关性不强,但仍能反映出一定的空间相关性。RK和GWRK方法下镉的C0/C分别为47.37%和36.84%,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
2.4 模型拟合精度评价
对模型预测精度的评价一般有R2、MEE、MAEE、RMSE、RPD等指标[10,16,17],计算公式见式(3)至式(7)。
从表3中MEE、MAEE和RMSE这几个指标来看,RK和GWRK的预测结果都有一定的偏差。就MEE而言,RK小于GWRK,说明检测值在RK拟合模型的两侧分布更为均匀,而在GWRK模型的一侧分布更多。GWRK的MAEE和RMSE都比RK小,表明检测值更加接近GWRK模型。RK模型的R2为0.56,在模型质量中等的范畴中精度相对较差,而GWRK模型的R2为0.76,虽然质量也是中等水平,但明显高于RK模型,已经接近高质量模型R2≥0.80的标准。另外,RK模型的RPD低于1.4,拟合精度较差,GWRK模型的RPD=1.717,处于中高水平。综上所述,GWRK方法明显优于RK方法,且预测的结果是有效而可靠的。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硒分布情况及评价
李家熙等[18]将土壤硒含量分为缺硒土壤(3.0 mg/kg),并以土壤硒含量低于0.05 mg/kg为临界值,表示??植物性饲料硒含量低于0.05 mg/kg时,可引发动物缺硒的相关症状。依据此标准对柴湖镇土壤富硒研究的指标同样分为5级。土壤硒含量分布如图1所示,统计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硒含量为0.4~3.0 mg/kg的比例达到样品总量的49.60%;含量在0.2~0.4 mg/kg之间的样品所占比例最大,占样品总量的50.40%。表明柴湖镇土壤硒含量以中硒为主,同时具有规模可观的富硒土壤。进一步统计不同硒含量的土地面积可得出,富硒区总面积达到6 869.90 hm2,占研究区土地面积的36.98%,其中耕地面积为5 316.57 hm2。主要分布在柴湖镇的中北部和南部。柴湖镇富硒区土壤含硒量平均为0.45 mg/kg,与国内其他富硒地区相比,属于足硒或中等富硒的水平[1],具备富硒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条件。
3.2 土壤镉分布预测及评价
参照国家环境保护局1995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将土壤镉含量分为Ⅰ类(0~0.2 mg/kg)、Ⅱ类(0.2~1.0 mg/kg)、Ⅲ类(1.0~1.5 mg/kg)三个类别[8]。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土壤镉含量统计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土壤镉含量为Ⅰ类的样品仅有11个,比例为样品总量的0.884%;绝大部分样品(1 233个)的镉含量在0.2~1.0 mg/kg之间,等级为Ⅱ类,平均值为0.405 mg/kg,占样品总量的99.116%。研究区全部表层土壤的镉元素含量均为0.2~1.0 mg/kg,柴湖镇土壤镉含量基本为Ⅱ类,符合农作物种植和供给畜牧养殖的牧草生长的土壤条件,对植物和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和危害。
根据RK和GWRK的预测值进行克里格插值得到的土壤镉含量分布见图2。图2显示的值域均存在缩短的现象,RK的预测结果相较于检测值而言值域明显缩短,从[0.248,0.588]缩短到[0.280,0.502],相比而言,GWRK预测结果的值域则没有明显变化,仅缩短为[0.244,0.540]。按每隔0.1 mg/kg为一个区间统计,RK对土壤镉含量面积分布的预测正确率为75%。其中,利用检测值对土壤镉含量0.5 mg/kg的区域面积为534.24 hm2,RK的预测结果中则没有面积分布,预测正确率为0(表6)。
相比RK,GWRK的预测精度要高出很多,合计预测正确率达到89%。其中,土壤镉含量0.5 mg/kg的区域预测面积为329.99 hm2,重合区域面积为301.36 hm2,预测正确率为56%(表7)。
总体来说,无论是采用RK方法还是GWRK方法,都表现出在检测值域中部预测精度较高,而在检测值域两侧预测精度较低的趋势,这是由于处于正态分布两侧的样点距离拟合的函数较远造成的。各含量梯度的面积分布预测结果也显示出GWRK优于RK,这与之前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是一致的。
3.3 耕地利用分区
由于GWRK方法的精度高于RK方法,且本研究的重点是在有土壤硒含量数据而缺少镉含量数据的情况下的农业规划,因此,耕地等别的区划基于GWRK方法获得的土壤镉含量分布情况见图3。
耕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针对不同区域土壤硒和镉的含量,需要采取不同的耕地利用策略。低于0.4 mg/kg的土壤镉含量的耕地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属于Ⅱ类标准下含量偏低的区域,通过合理的农业工程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镉含量,甚至有可能使部分耕地的镉含量降低到0.2 mg/kg以下,从而成为符合Ⅰ标准的高质量耕地。结合柴湖镇种植小麦、油菜、麦冬、花生、棉花、大蒜等作物的?r业生产结构和土壤硒、镉的分布情况,将耕地划分为三类:镉含量较低且非富硒的耕地、富硒耕地、其他耕地,结果见表8,分别采取不同的规划管理方式。
1)镉含量较低(
2)富硒(>0.4 mg/kg)耕地面积达到5 316.57 hm2,是发展富硒农业的根基所在。有研究表明,鄂西南高镉环境同时又高硒,使得镉的毒性大为减小,至今未见镉中毒的报道[20]。这是由于硒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硒拮抗镉毒性的作用可能与形成Se-Cd复合物有关[21]。研究区土壤硒和镉的含量都远低于鄂西南地区,Ⅱ类的土壤镉含量使生产出的农作物导致食用者发生镉中毒的概率几乎可忽略不计,因此,可以安全地发展富硒农业。一般情况下,富硒农产品较常规农产品价格至少高出1倍[22],结合柴湖镇目前的农作物种植情况,着力发展富硒水稻、小麦、大蒜、花生和麦冬生产基地。其中,大蒜具有比其他绝大部分作物更强的聚硒能力[23],而且柴湖镇本来就是远近闻名的大蒜之乡[24],应考虑成为重点发展对象。
3)其他耕地面积为2 355.85 hm2,虽然不具备富硒禀赋,但作为普通粮食产区以及种植油菜、麦冬、花生、棉花、大蒜等作物是可行的。尤其在这部分耕地集中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可以将原本占用的优质富硒耕地改为进行水稻、花生、大蒜等聚硒能力较强作物的生产,从而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4 小结与讨论
通过构建回归RK和GWRK模型,分析了柴湖镇土壤硒含量和镉含量之间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
1)柴湖镇富硒耕地面积达5 316.5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3.28%,具备发展富硒农业的土壤地球化学背景的条件。耕地土壤镉背景值处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中含量偏低的水平,基本不会对植物和环境造成危害和污染。
一、“差异化+创新型+一站式”开发理念
(一)开发条件分析
该旅游区项目位于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平模镇。道真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西北、东北与重庆相连;西南、东南分别与正安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2015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38.15%、19.48%、42.37%,第三产业已成为全县主导产业。
道真气候宜人,拥有奇山、异洞、幽谷、小溪等典型喀斯特地貌风光,如大沙河银杉自然保护区、仙女洞岩溶洞穴群等,并且对未来的旅游发展格局也有较为全面的统筹规划。据《道真旅游重点旅游区(点)建设规划》,道真县旅游发展思路以西北三桥华山石林文化体验与生态休闲旅游区、东部芙蓉江梅江峡谷生态观光与温泉度假旅游区、北部大沙河徒步旅游与科考探险旅游区为道真自治县旅游的重点旅游区。三大重点区域突出地反映道真旅游的“人文”(仡佬风情与道真傩戏)、“山水”(石林森林与峡谷温泉)、“生态”(大沙河与银杉林)。与这些地区相比,目前本项目所在的平模镇基础建设滞后,旅游特色与发展思路亟待明确,旅游服务设施亟待提高。
对旅游区所在区域现状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进行分析,总结其特征为:a.高海拔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b.山谷、山岭、山地草场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c.大面积原始松林资源;d.仡佬族传说与风俗民情。旅游资源的种类偏少,等级也偏低,以气候和生态坏境为主。但是,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观念更新,需求发生变化,相应的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内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养生度假产品对旅游资源的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要求不高,更注重的是独特的品牌价值、高品质的服务水平、人性化的设施环境。因此,养生度假旅游区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已有资源,要引入新的触媒点、新的资源类型,发挥引擎作用,带动区域旅游度假产业的全面发展。
(二)开发理念及定位
1.差异化发展。通过调研分析得到,目前周边的旅游度假区规划多针对中端市场,高端疗养设施较少,开发不完善。因此本旅游区应该从差异化发展的角度入手思考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目前道真县重点建设的几个旅游区分别做的是“人”、“水”、“景”的文章,本项目确立特色与发展思路为“香”,与上述各旅游区互补互动(图1)。
2.创新型资源。充分利用本文开篇所述香草产业集独特景观价值与养生保健功效为一体为特点,结合现状场地自然特征,借助国内优秀的香草种植开发团队与高端康体疗养机构,打造以香草丘陵大地景观为旅游观光资源、以香草养生康体项目和香草社区为旅游度假资源的新型综合旅游区。
3.一站式综合体。以上述开发理念确定本旅游区定位为:以香草养生度假为主体,集农业观光、创意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学、户外运动、养老产业、婚庆产业、有机花果蔬产品展销以及定期有机花果蔬菜配送为一体的“一站式”旅游区,满足游客吃、住、行、游、娱、购全方位、全时段需求,打造宜游宜居的养生度假综合体。
提到法国普罗旺斯,首先想到的是香草以及美妙的度假意境。笔者希望未来提起贵州道真所能联想起的是:道真,养道归真,一种有机的生活方式。旨在推广低碳健康的养生思想,给渴望暂时逃离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人们一个回归自然的“世外花园”,将“健康”理念植入旅游产品中,提供从休闲度假到相应配套疗养、农业观光、创意体验以及有机产品配送等一条龙精品度假产品和服务。如果香草+有机+养生的概念发展的好,未来本项目可以拓展为“中国香草农业有机养生示范区”,成为全国养生度假旅游产业的典范思路和推广模式。
二、三产联动式产业发展策略
(一)产业路径
“三产联动”式产业发展路线,遵循市场运营规律,打造有产业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度假区,用二、三产业发展成果反哺农业,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赢发展,让现代农业发展保持有力的牵引和充足的动力。通过拆村并居,原址复耕,耕地集中开发“香草孵化园”和生态高效农业(一产集群);置换出的村庄建设用地集中用于开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养老等养生产业(三产集群);建设“香草加工基地”“有机农产品加工基地”(二产集群),为三产开发项目及周边辐射地区提供有机养生产品。(图2)
(二)产业定位
按照以上发展路径确定项目产业定位为:以领先的香草农业科技技术为引擎,以有机农业为突破点,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以一产(香草、生态农业种植)为先导,以三产(养生、旅游服务)为主导,以二产(香草加工和生态农产品加工)为辅助的产业格局,构建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香草产业集群。(图3)
(三)三次产业内涵及发展策略
以“香草”作为产业引擎,一、二、三产业联动式发展将形成香草种植、香草加工、旅游休闲、文化产业、养生度假五大相互交叉、相互支撑的香草产业集群,将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度假社区整合,互为支撑,实现多赢态势。
1.第一产业:香草种植+生态农业种植。第一产业的发展将外来的香草种植与本土优势生态农业结合,香草种植业可以从香草种植延伸至盆栽、园艺、科普、香草特色有机养殖等特色产业方向。生态农业种植业可以开发现代有机农业种植、本土精品农业种植展示、有机采摘、农事体验等多种周边产品。再香草植物会挥发精油成分,能够抑制空气中的细菌,减少农作物农药的使用,提高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培育特色家禽农产品如香草鸡、鸭等。二者相互补充,可打造集培育、生产、观光、体验、科研、教育为一体的香草孵化园,带动区域特色农业的整体提升。
2.第二产业:香草加工及生态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发展香草加工及生态农产品加工,利用种植业的优势,开展农产品加工,建立有机食品和芳香产品的出产地和加工地,创建自有品牌。香草加工业不仅局限于干花生产、香包、香枕、香袋等初加工产品,还可逐渐向食品、药品、保健品、精油提炼、创意文化产品等深加工方面延伸。例如,可开发香草特色保健蔬菜、茶饮、菜品推广,许多香草品种如罗勒、薄荷、香蜂花、迷迭香、百里香、鼠尾草、香万寿菊等等不仅可作新型保健蔬菜直接食用,还可作为烹调佐料,而花草茶更被称为21世纪的时尚健康饮品。生态农产品加工方面可开发中药材特色农产品加工、有机茶叶加工、有机果蔬产品加工配送等。农产品加工过程又可作为一种独特的体验式旅游资源,与科普、展示、展销等第三产业结合,提高附加值。
3.第三产业:旅游服务业+养生服务业+度假型房地产业。第三产业以服务业和度假型房地产业为主,服务业包含了旅游服务业与养生服务业。旅游服务业包括休闲观光、餐饮购物、文化娱乐、婚庆节庆、科普教育等。可打造以香草和田园景观为主的旅游休闲区域,吸引游客观光和体验,同时也为婚庆礼仪、文化时尚活动、影视剧拍摄等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环境。养生服务业包括香草医疗保健、康体疗养、运动、托老养老等,可开发包含以芳香为主题的养生体检中心、疗养医院、康乐中心、禅茶文化中心、养生养老培训课程、养生养老论坛基地等养生服务综合体,吸引省内外具有较高消费水平的养生养老人群。
房地产业主要包括依托旅游服务业和养生服务业的度假酒店和度假社区的开发,提倡景区、园区、社区的高度统筹,未来项目地既是一个大的休闲旅游景区,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依托现代农业的产业型的农业旅游园区,最后通过养生度假项目的注入,又是一个生态和谐的高端养生社区。
三、联动效应下的特色空间格局
根据开发理念、产业发展策略和地形地貌特征对场地进行空间布局,尽可能尊重原始地貌,保留山地特征的同时形成以香草为线索贯穿的特色空间布局。规划空间结构为:三心、三带、四区(图3.1)。四个主题片区的特色分别为:度假养生区根据建设用地的分布又细分为四个组团,以“香”为线索,按照“一区一种生活方式,一区一种养生氛围”的思路,旨在引领新的度假方式和养生理念,打造高端养生示范区。种植孵化区既是生态农业香草苗木孵化基地和香草产品原料生产基地,也是香草产业生产企业和行业技术人才的孵化基地;形成香草种植、加工、销售完备的产业链条;同时带动旅游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图4)。休闲观光区打造风格各异的万国香草花园,形成一个集香草种植观光、七彩林休闲观光、森林休闲、特色商业、有机香草农业展览等为一体的有机香草观光园。综合接待区与农产品加工园及村民安置点结合布置,以大片七彩香草花田作为旅游区的形象展示区域,具有入口服务、游客集散、综合管理、农产品加工及售卖等功能,安置模式采取“住宅+商铺、住宅+岗位、住宅+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图5)
凌源市位于辽宁省西部,设施农业生产是凌源市的主要支柱产业,对凌源市进行设施农业区域科学布局,要充分了解凌源市的设施农业在整体社会经济的地位,还要探讨好凌源市的设施农业产品在新时期下的发展方向,并对凌源市设施农业产业体系进行细节化了解,分析凌源市的设施农业生产、加工、贮藏等流程。充分发挥领凌源市的区位优势,结合凌源市的气候、环境、自然特点,进行科学合理协调规划。
1对凌源市设施农业实施区域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1.1要遵循设施农业建设标准。
在对凌源市进行农业区域布局时,所涉及的设施农业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在进行设施农业生产功能区划时,水土资源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设施农业建设要选择土壤质地优良的基本农田,应回避山峰遮光,设施农业建设还要相对集中且成片,并具有一定的规模。要进行高效的设施农业生产,基础的农田灌溉设施必须完备,并且无水源污染情况,同时当地农业从业者有进行开发设施农业生产的理念。
1.2以凌源市为农业区域布局核心。
在对凌源市进行设施农业区划进行规划时,要依据国家、省、市的相关农业政策为基准,根据凌源市的总体土地分布地形和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区划,以利于提高总量有限的土地利用率。结合凌源市基本农田利用、开发、划分工作,确定设施农业生产所涉及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定开发主体项目、所在的地理位置等,使设施农业区域规划项目更具有合理性。
2凌源市设施农业生产功能区划的具体实施
2.1凌源市设施农业生产功能区划实施。
进行设施农业区划,究其实质就是在凌源市内农业生产中将有限的土地进行合理科学安排进行不同重点的高效避灾、抗灾农业生产,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农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实现最大的效益。但值得一提的是,凌源市进行设施农业区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与以往传统的农业区划的区别性是较大的,凌源市以往实施的传统农业区划主要有农业自然区划、农业部门区划等区划,而设施农业生产功能区划是对凌源市不同特点的农业资源进行高效快速开发利用,对凌源市的设施农业区域在特别的需要的时间里进行合理的调整、科学的布局进行发展高效农业生产,实现凌源市设施农业产业的协调发展。
2.2凌源市设施农业生产功能区划步骤与方法。
循环经济作为生产、流通、消费和废物管理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旨在区域、国家或更大层面上建立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物质代谢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宏观性,及其发展过程中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循环经济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其实施和构建需要强有力的规划措施加以保障。在世界范围内,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在推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规划作为一项核心任务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先期的试点示范单位几乎都制定了专门的循环经济规划。贵阳制定了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规划,围绕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三大体系制定了综合性的循环经济规划;江苏省制定了省级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分解成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4个组成部分。其后,辽宁省、义马市、日照市先后开展了循环经济规划。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的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明确要求制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其余一些省市尽管没有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规划,但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大多明确要求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融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中。2005年,国务院“国发22号文”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有关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其后,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已经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处于重要位置,并成为国家推动循环经济的有效工具。我国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第12条明确规定:“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二、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定位
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的确立,需要考虑循环经济规划的定位。这里涉及两个主要问题:第一,循环经济规划与已有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关系;第二,循环经济规划制定的层面范围。
(一)循环经济规划的基本类型政府需要制定规划来应对循环经济的战略性、宏观性和复杂性。当前,我国政府职能开始从项目管理逐渐转向规划管理、从微观管理逐渐转向宏观管理。循环经济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但是,循环经济规划在我国并没有形成既定的规范体系。概括而言,目前的循环经济规划主要存在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规划,设定循环经济的目标和指标,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重点和措施等。在实践中,通过出台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和目标分解等手段强化实施;第二种形式是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一些专项规划中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原则,增设部分章节和内容以及循环经济实施方案。上述两者形式各有所长。第一种形式内容明确,易于落实,但要花费较大的努力,同时也容易引起其与其它已有规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种形式可以避免矛盾和冲突的问题,但循环经济的实施效果要更加依赖于各规划的制定水平和实施状况。在规划实践的内容中,作为第一种形式的专门性循环经济规划,已经出现了过大过小,定位不清的现象。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将循环经济规划等同于为各种废物寻找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答案,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废物循环对于产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反馈作用;另一种是将循环经济规划泛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人口发展、生态建设甚至社会公平等强加到循环经济规划中,试图赋予循环经济万能的表象。这两种做法都会不同程度地伤害循环经济规划的制定和落实。
(二)应率先在省级以上开展循环经济规划我国2008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第12条规定要求:“在国家、省、市以及跨省、市区域上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专项规划,而对于县级规划则不做法律上的明确要求。”笔者认为,这是符合我们国家目前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第一,是源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探索性。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目前尚处于试点示范阶段,循环经济规划本身的成熟与规范尚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其与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的协调关系。第二,是源于循环经济规划的可操作性要求。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和实施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循环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例如,各级各类规划的相互关系、功能定位,特别是与市场作用的界限,数量上看规划不少,但内容上相互之间交叉重复,区域规划不到位,针对性不强,衔接协调不力,规划编制程序不够规范,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尚未形成,规划期的界定比较机械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有损规划的有效性、科学性,而且直接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因此,在当前状态下,急于要求开展县级循环经济专项规划肯定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当然,国家要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开展与国民经济、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生态环境等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专项规划。须要指出的是,应大力强调在跨省行政区域层面上开展循环经济规划。我国规划体系中,区域规划是一个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但是这个很重要,区域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区域规划是区域调控的重要依据。发展什么产业,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很少干预,但对区域发展则干预比较多。区域循环经济规划旨在根据该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和不同区域生产要素条件,对区域未来循环经济的发展设定或提出总体思路、方向、目标、保障措施和重点任务等,以达到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循环经济规划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农业;经济
1吐鲁番农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性问题分析
从区域与市场角度来分析,吐鲁番地区属于极端干旱区,水资源十分匮乏,农业生态条件不充分,虽然建设了一定的水利工程,但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区域缺水的现实情况。加上该地区属于山间盆地,表现出较强封闭性,农产品市场发育相对较低,绿洲内市场过于狭小,且分散性突出,区域与国内、国外市场间距离较远,对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利因素;从民族与人口素质来分析,吐鲁番地区民族数量较多,区域教育水平不高,人口文化程度相对偏低,这也是制约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资金角度来分析,该地区资金投入不足,个体经营分散且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2吐鲁番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路径分析
虽然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多现实性问题,但可以通过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农业,科学布局,打造高端农业产品,依托“一带一路”战略优势,积极推动农业产品出口,切实扩大农业经济效益。具体发展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构建现代农业基地,培育品牌效应
吐鲁番农业要想获得更好发展,在根本上取决于其农产品质量,而产品品牌则是赢得市场的关键。缺乏质量,则无法占据较好的市场地位,缺乏品牌,则无法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吐鲁番地区光热资源十分充分,无霜期十分长,这也为其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现实条件。如葡萄、甜瓜等,农业产品质量十分高。通过区域规划,可以推动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并关注品牌培育,塑造吐鲁番农产品品牌,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基地构建,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工作,确保质量持续与稳定,在市场中树立良好质量形象,从而培育吐鲁番农业品牌,为区域其他农业发展与产品效益提升,提供支持。
2.2提高现代农业技术,关注农业发展可持续性
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要实现持续性,就需要切实普及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吐鲁番农户栽培技术,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就当前实际来分析,吐鲁番农业发展在栽培技术上,尚未形成标准化作业,量化指标尚未建立,且缺乏相应的量化控制设备与技术,导致农业过量施肥或盲目应用农药,这不仅降低了其农产品质量,还给农产品带来了一地的有害物质,甚至出现了有害物质超标问题,对消费者健康存在较大影响。与此同时,过量施肥或农药施用,对生产地区的土壤与地下水构成污染,不利于区域农业的长远与持续发展。基于此,吐鲁番需切实关注现代农业技术普及工作,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并实施量化指标,切实保障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
2.3在农业经济中引入“互联网+”思维
吐鲁番地区属于传统农业区,为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可以引入“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优势,将生产、经营、与服务相结合,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实现吐鲁番农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农业经济中引入“互联网+”理念,可以实现产销有效结合,将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模式,转化为消费导向模式。同时,也为发展精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条件。如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配置农业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与自动控制技术,提高农业控制水平。借助互联网,还可为农民提供科技、政策、市场等信息,切实降低农产品积累等风险。
2.4发挥“一带一路”优势,推动农业出口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吐鲁番处于一个战略节点位置,且随着该地区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未来,其势必会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点。吐鲁番可以把握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充分借助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农产品出口,以满足周边地区农产品市场需求,特别是中亚地区,这也是吐鲁番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还应关注物流建设,为吐鲁番农产品走出去提供现实条件,推动其农业经济发展。
作者:艾皮孜古丽·阿布都古丽 单位:吐鲁番市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开展领土整治,推动土地适度集中
二战前法国的农业比英美等发达国家都要落后。尽管也有较大规模的农场存在,但整体上看,法国的农场规模小、数量多,且分布不均衡。为了改变落后状况,法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展大规模的“领土整治”工作。 60年代后进一步转向开发欠发达地区,改变农村传统经济结构,实施农村“结构改革”政策。通过近二十年的改革,法国的农业工业化程度大大提高,中小农场也被规模较大的农场取代,农业规模化经营基本实现。
进行农场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耕地适度集中。为遏制农场规模在继承中越分越小的势头,政府规定农场继承权只能给农场主的配偶或一个子女,其他继承人则无权继承土地。推出税收优惠和银行低息贷款政策,鼓励农场联合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对农民自发组织的土地合并行为给予减免税费等优惠措施。根据法国《农业指导法》成立的“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利用优先购买权以高价购买农民手中的小块土地,并把它们整治成较大规模的标准农场,然后再以优惠的价格转卖给有较强经营能力的农户或者农场。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法国政府设立“调整农业结构行动基金”, 20世纪70年代初又设立“非退休金的补助金”,给年龄在55岁以上的农民一次性发放“离农终身补贴”,鼓励到退休年龄的农场主退出土地;同时,鼓励有文化的年轻人到城市投资或者就业,政府给予一定补助。
鼓励发展农村工业。在法国农村“结构改革”过程中,政府一方面实施“工业分散”政策,鼓励和引导发达工业区的企业落户西部农村地区。政府规定:新办企业和公司享有包括奖金、投资补贴、减免税在内的国家“开发津贴”,企业前5年减免营业税、公司税和红利税。凡从巴黎等大城市迁来的500平方米以上的工厂,提供60%的拆迁补贴,迁来的办事机构、行政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等可享有其投资费用10%~20%的补贴。眼猿 演 穴孕猿园怨 原猿员7 雪另一方面,通过开辟“新工业区”、设立“地区发展奖金”、 “手工业企业装备奖金”等形式,鼓励和扶助当地政府和私人企业兴办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工业企业。政府规定:对落后的农业地区和山区农村做出贡献的所有企业和个人都可以获得“农业方向奖金”。
发展农业一体化,建立健全工业反哺农业机制
农业一体化是指工商业资本家与农户建立联系,把同农业有关的所有环节熏即从农用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储藏、运输、加工、包装一直到最后产品的销售以及农业信贷等环节联系到一起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农业一体化已经摆脱了那种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基本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的局面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农业一体化是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增强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减少盲目性。其实质是“资本与农业的结合”眼源 演 穴孕远员 原 远源 雪,是工业反哺农业的表现形式。
农业一体化在法国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法国的经济从二战的打击中迅速恢复和发展,城镇人口猛增,农业人口大大下降,农业生产能力与巨大的粮食需要缺口之间的矛盾突出,这必然要求农业有相应的发展。与此同时,传统的老工业面临产品滞销、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为了协调国民经济发展和加强国际竞争力,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支持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产业发展,探索出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机制。法国的农业一体化有多种形式。按照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就是农业资本和工商业资本相结合,产、供、销为一体的综合企业。按照资本家与农户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相互控股类型,指由工业、商业、金融和农场主相互控股组成的企业。二是垂直的合同关系。这是一种通过合同把与农业有关的行业组织起来形成的综合体。横向一体化是组织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如购销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合作社、服务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其组织形式比较分散、灵活,加上农户自愿组织、退社自由,因而深受欢迎。#p#分页标题#e#
做好农业区域规划,推进农业专业化、商品化
中图分类号:F762.1文献标识码:A
1 绪 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的安全存储问题在粮食流通领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粮食在储藏的过程中,要保证粮食的数量和品质都达到标准要求,没有发热、滋生霉菌变质、虫害污染或者是坏粮等情况的发生,才可以称得上是安全储粮。粮食自身的水分含量以及储粮环境的温湿度,是决定粮食储藏安全与否的重要因素。其中,粮食自身的水分含量与粮食产地、收粮季节和储粮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和粮食储藏期间的气候条件息息相关,比如空气的温度、空气的相对湿度、降水量等客观气候因素,储粮环境的温度以及湿度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粮食储藏的温度和水分,而且影响着粮堆中害虫和微生物的滋生与繁殖,因此,在粮食科学管理中,存在着地理位置差异问题,进而需要进行区域化管理。
GIS是计算机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下诞生的一个高科技技术产物,通过对地理空间信息的采集、收纳建立一个完整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并通过GIS系统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与探索,发现深层次的地理信息资源,有效的帮助人们合理高效的运用地理资源,为人们在地理信息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换平台,为地理科学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强有效的新鲜血液。
2 GIS系统的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数据采集、管理、分析、整合等多种处理地理信息资源的功能,在应用时具有很好的空间性和动态性。GIS系统在应用时更侧重与空间的数据分析与评价,经常被人们应用于处理空间数据资源,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模拟、规划以及系统资源的数据管理,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完善的方案规划。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计算机系统是整个GI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计算机的存储数据库和数据模型的计算分析,才能使GIS系统能够快速、准确、高效的对地理资源进行空间定位与分析。
3 地理信息系统的类型与构成
目前国内流行的地理信息应用系统通过内容的不同大致划分为3类,即专题信息系统、区域信息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这3类地理信息系统几乎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出现在人们生活的众多角落。
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中,计算机系统软件和运算方法程序是整个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支撑着整个地理信息系统的操作程序,使信息系统可以顺利的完成对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以及管理等工作,方便人们更好的解决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复杂问题。一个完成的地理信息系统,不仅需要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支持和地理空间数据的支撑,还需要有人经常对它进行系统的维护,并且通过人们对它应用体现地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价值,因此由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系统维护以及操作人员的使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成为了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服务系统。
4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产生再到目前地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在使用方法和技术上已经日趋成熟,在农业技术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的扩大使用范围,不断的深入到农业应用的各个领域,成为一个先进的技术手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技术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通过地理 信息系统GIS手段对农业区域进行区划,通过遥感系统(RS)和GIS的结合对区划区域进行直观的定位、定量划分,不仅使区划的方法更具科学性,同样使区划方法从手工阶段进步到半自动化阶段。
4.2 应用GIS 对土壤的适宜性进行分析,根据土壤的质地、营养物质含量以及土壤类型等因素,对土壤的适宜性进行系统的分析,作出最适宜的评价图,使营养丰富的土地种植上最适宜的作物,贫瘠的土地得到更好的利用价值。通过对土壤情况的实际分析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对土地进行准确的等级划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4.3 在农业灾 害的预测方面,通过GIS与RS的结合,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业的气象灾害进行综合的客观评价,通过科学的分析为预防灾害的发生以及降低灾害的损失做了科学的分析,帮助有关部门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减轻人们的损失,将伤害降到最低。
4.4 通过GIS 对区域的作物进行适宜性评价,做出区域的作物种植物适宜性评价,及时调整整体的种植布局,运用科学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区域种植物产量,帮助劳动者提高产量,带动经济的增长。
4.5 通过GIS 的统计以及数据的分析、处理,对区域的农业污染问题进行宏观的调控,协助有关部门对区域的污染问题进行解决,通过系统提供的区域污染显示,实时更新污染问题的进程,科学的掌握污染的现状及总体变化规律,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的建议性方案及总体走向,为实施者提供出合理的、科学的操作依据,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地理信息系统在储粮区划上的应用
GIS作为集地理信息、环境科学、空间概念、计算机科学等多门相关性学科为一体的创新性科学,具有对区域内地理信息管理、分析、评价、划分等多种实用。它内部所涵盖的气候数据信息不仅仅是气象站点提供的某一点气候资源,更是通过对区域地理信息的农业气候资源的整合,提高了所在区域气候资源的精度,并在区域资源的细化上更加的细致,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应用和指导性作用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GIS技术在储粮区域划分上的主要集中在以下3点:
5.1 气候资源的区域化
在GIS系统的应用中将单一的气候资源穿插或细化到空间区域的具体细化网格位置点上,将整个区域的气候资源进行细化,使各个细化点的资源精确的展现在区域的规划面积上,不再是一点代表全区域,更加清楚的展现出区域的气候资源分布,通过规划的气候资源分布特征更加准确、高效的划分区域生态储粮点。在空间气候数据插值方面,推算出插值公式的数据格点化,利用这些格点的准确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上准确的描绘出各个区域的气候信息,帮助GIS系统对区域的储粮生态区进行划分,帮助有关部门进行粮食的储藏,提高储粮的质量。在高品质的储粮基础上将GIS技术与气候指标的空间推算模型(海拔、经纬度等地理信息)相结合,实现储粮区域的划分。
5.2 区划成果的数字化
通过GIS技术手段的空间分析功能并参照着传统的区划方法,对气候资源进行了储粮区域的格点研究,通过气候资源、储粮位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分析,划分出精确、细致的粮食储藏区,为今后粮食的储藏做出巨大贡献。
5.3 为高效储粮提供服务
通过GIS技术系统对整个储粮生态区的气候资源、划分数据、调研数据、专家整合数据等多种资源进行整合、归纳,建立储粮生态区,为粮食的储藏技术提供可靠的存储信息。在生态区域建立后,人们就可以通过GIS技术生成的具有地理坐标系统的全国储粮区划专题图进行各区域图层间的点对点分析,需求最佳需要位置;使用者还可以在区域内查询到不同季节月份下区域的粮食储藏效果,通过科学的手段帮助人们分析出具体的储粮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