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的防护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6 14:38: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职业危害的防护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职业危害的防护

篇(1)

随着近年来人类病菌的改变及现代化仪器的使用,使得临床护士的职业危害病因更加复杂,多样化,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新的化学物质及高科技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各种手术的普遍开展,艾滋病(AIDS)和乙肝病例的增多,给医院的临床工作带来了挑战。护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性质,护士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因工作环境,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执行各种护理操作,处理各种被污染的物品,受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很多。常暴露与职业危害中。给患者带来院内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加强护士职业安全防范尤为重要。为了将各种危害因素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护士的身体健康,护理人员应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接受更多的教育,对各种危害有一定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因此,加强自身防护,重视感染管理,是预防职业性损伤的关键。

1对病区空气污染的自身防护

医院是空气污染相对严重的地方,病毒和细菌就像是无形的杀手,时刻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因一般的传染是通过呼吸道传染,通过飞沫感染的,医院除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还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化学污染物的损害效应决定于它的特征、化学结构、浓度和人体接触的时间,而大气中经常有多种有害物质的混合性污染,最常见的是有害物质的毒性相加现象,低浓度的污染物质长期地作用于人体会产生慢性的远期效应,这种效应往往不易被人注意,而且难以鉴别。护士要戴好口罩,口罩的使用与保存如果不正确,不仅起不到保护作用,病毒、细菌等还会随呼吸运动进入体内。使用口罩须注意:①戴口罩时口罩上缘在距下眼睑1 cm处,口罩下缘要包住下巴,口罩四周遮掩严密;②不戴时应将贴脸部的一面叠于内侧放置在无菌袋中,可以用使用过的一次性输液器的包装袋作为无菌袋;③口罩使用4~8 h更换1次;④如果工作条件允许,提倡使用一次性口罩,4 h更换1次,用毕丢入污物桶内。

2对针刺伤的自我防护及预防

防止针头各种锐器刺伤的发生,增强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医院护理管理者应加强防护教育,早期干预,提供预防知识信息,建立良好的防护意识,可避免职业损伤的发生。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是一种皮肤深部的意外伤害,具有潜在的感染危险,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我院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发生锐器损伤的占94.3%,被污染物刺伤的占35.62%;传染科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为89.7%。因此,护士在操作中应牢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如打开玻璃安瓿时,用纱布垫于安瓿与手指之间,用力均匀;对各类针头、刀片等利器,使用后应装入坚固不渗漏的容器内集中储存处理;用过的注射器要及时处理,不要留在治疗台或桌子上避免刺伤他人;手持针头和锐器时不要对着他人,针头不要丢在一般垃圾桶内。安全正确的使用针头和锐器盒,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及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制定和完善锐器伤的防护措施。针刺刀伤口的应急处理:立即挤出伤口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水冲洗伤口,再用2%~5%碘酊消毒,不脱碘;必要时进行传染病专科方面的处理。如疑有特异性感染时上报医院感染科处理,必要时注射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做到早期预防。

3护士对血液、体液传染的防护

护士是最容易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的人群,而且多为高度危险性接触。护士如被各种锐器刺伤后,接触到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体液时,只需0.004ml带乙肝病毒的血液就足以使护士感染。因此,护士在操作中应牢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如打开玻璃安剖时,用棉球垫于安剖与手指之间,用力均匀适当;对各类针头、刀片等利器,使用后应装入坚固不渗漏的容器内集中储存处理;为患者使用过的利器,在传递中应用金属容器盛放传递等。另外,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不慎飞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消毒滴眼液做好清洗和保护,工作服或各种私有物品染上患者血液或体液时,应及时用3%过氧化氢溶液消毒并除去血渍。

4对接触性感染的防护

护士在为患者做晨间护理、换药、输液、注射等操作时,手被污染的机会很多。在护士配药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常规执行操作,戴口罩,手套穿防护服配药,防止药物进入人体,减少不必要的接触。有戴手套习惯的医务人员其皮肤粘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的机会均明显小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损伤。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两层橡胶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故戴两双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洗手对预防院内感染极为重要。肥皂和流水洗手是经典、经济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洗手的目的是为了清除手上的病原微生物,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途径。每个护士都应该了解洗手的正确方法,洗手时间应在10 min以上,注意克服不良习惯(如用洗净的手触摸水龙头或洗完手后在工作服上擦拭等)。另外护士自己的私有物品,如工作服、工作帽及护士鞋都应洗刷消毒1~2次/w,工作服兜里的医用笔、办公钥匙以及手表、工作卡等都应用消毒液擦拭消毒1次/d。

5心理危害的防护

护士健康水平与工作风险有关,由于护理人员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出一点差错,工作三班倒,不能及时得到休息,长期处于睡眠不足,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中和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使得护理人员常常抵抗力,记忆力下降。因为护理专业在社会中不被重视,也会造成一定的压力,同时也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燥等。工作人员自我保护除了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要求外,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矫正一般职业性紧张,预防过久站立及走动产生的危害,设法改善站立和走动的强制,注意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

6加强护理人员预防感染的教育

护理人员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强调洗手意识,护理人员的手在操作过程中,极易被病原菌污染,但很多护士都不注意在操作前后洗手,通过手造成环境,物品的污染和患者的感染。因此要加强教育,对新护士,因加强预防感染的教育的基本技术操作训练。

总之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劳动强度大,面临各种危害在所难免,护理工作中一定要规范操作,加强自身防护,确保护士的身心健康。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患者需要一个良好的医疗护理环境,同样,医护人员也只有在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中,才能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篇(2)

1 手术室护士常见职业危害

1. 1 身体疲劳与心理危害

手术室的医护人员长期处于繁重的工作中,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工作不定时,经常要抢救处理一些危重患者,易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病、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慢性腰腿痛、慢性肝胆病等。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燥等。

1. 2 各种有害气体的危害

(1)挥发性麻醉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氨氟醚、异氟醚等对人体有害。(2)甲醛薰蒸消毒不能浸泡的电钻、电刀头、各种光纤导线,10%福尔马林固定的手术标本,使手术室散发着浓烈的甲醛味,对眼睛、咽喉有高度的刺激性。(3)手术中电刀切割、电凝肌肉、脂肪组织产生烟雾焦味,使人产生头痛、心情烦躁。(4)关节置换术中的骨水泥的异味使人头痛,甚至发生过敏反应。

1. 3 手术室医护人员由于手术时间过长不能及时就餐,可导致低血糖,甚至虚脱。长期饮食不规律,饥饱不定,可导致胃肠疾病发生等。

1. 4 消毒液对人体的损害

2%戌二醛可引起皮炎、结膜炎、少数人可过敏。含氯制剂928对皮肤也有刺激作用。

1. 5 锐器损伤

手术配合中频繁传递刀、剪、针极易误伤自己或误伤他人,易感染通过血液传染的疾病。另外,在清洗手术器械的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损伤手指。

1. 6 电器的危害

手术室电的设施很多,如高频电刀、电钻、电锯、磨钻等,如操作不规范、思想不集中,就会损伤自己。

1. 7 疾病感染的危害

手术室护土每天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切除组织等,受病毒感染的机会较多,尤其是血液传播病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1. 8 X光射线对人体的危害

随着骨科新手术的开展,手术中使用C-臂机越来越多,X光射线可导致癌、遗传和血液疾病等。

2 防护措施

2. 1 由于手术室工作有其特殊性,护士长在平时的工作安排中应适当调整护士的工作,如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交替工作,可缓和器械护士因工作姿势带来的身心疲劳,器械护士在手术台上应注意节省体力及站立姿势,双下肢交替着力可减轻疲劳。手术室护士还要做好自身心理调节以最佳心理状态进入工作。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工作之余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放松紧张的神经。

2. 1. 1 改善手术室通风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将麻醉废气用管道接至门外,防止麻醉气体在手术室内蓄积。术前提醒麻醉师检查麻醉机的密闭性,防止药液散发在空气中。

2. 1. 2 甲醛熏箱定期维修保证密闭,也可将福尔马林熏箱安装负压吸引孔抽吸。标本使用特制塑料袋,扎紧开口,防止福尔马林散发,并及时送检标本。

2. 1. 3 选择焦烟少、声音低的电刀,术中提醒手术医生边切割边用吸引器吸除烟雾,减少空气污染。

2. 1. 4 用真空离心搅拌骨水泥可减少气体挥发对人体的损害。

2. 2 养成早餐的好习惯。手术前了解手术时间,保证充分的睡眠,早餐要营养丰富。巡回护士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轮流进餐,对手术时间特别长的手术中间加餐牛奶。

2. 3 手术室护士接触挥发性消毒剂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消毒剂。如不小心将消毒剂溅到眼睛、皮肤上应反复用清水冲洗干净。

2. 4 术中器械护士严谨操作,传递器械准确,加强术中协调配合,避免刀、剪误伤自己或他人。术后刷洗整理过程中应谨慎小心,将刀、剪放在弯盘中,避免误伤。一旦受伤应及时挤出少量血液,用2%碘酊处理伤口。

2. 5 手术室仪器设备要定人、定期检查,使用仪器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不带电操作,各种导线全部连接后方可开机工作,以免发生电灼伤。

2. 6 对手术室护士进行有关医院感染和防护知识的宣教,使其对职业感染有较全面的认识,对乙肝患者,常规手术通知单应注明乙肝阳性。接触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戴手套。

2. 7 手术室应配备铅衣。X线摄片时,护士在情况允许下可暂时回避,以免受到射线损害。护士长在人员安排上应特别注意合理、适当,避免少数人在短期内接触较大的射线产生蓄积效应。护士孕期禁止接触X射线。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防护意识的增强,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已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工作人员除了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要求外,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缓解职业性紧张情绪,预防过久站立及走动产生的危害,通过护士的自身防护和自我保健可以避免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0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51-01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是指检验人员在检验工作中,因病人血液中各类病毒导致病毒疾病发生的危害[1]。现阶段我国在医疗职业危害及防护方面存在欠缺,很多护理院校缺乏职业危害相关的课程和教材。随着职业危害事故的不断发生,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者都加强对血液检验人员职业危害的发生情况、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等的研究[2]。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种类和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种类

1.1环境危害血液检验人员由于工作特殊性,需要长期接触各类化学试剂。苯类物质能刺激血液检验人员的呼吸系统、皮肤和眼睛,对自然油脂进行破坏,造成皮肤黏膜干燥、红肿,不利于红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生长,长期大量接触会引发癌症,反复少量或高浓度接触会引发血液病,对肾、肝造成损害,有毒气体还会弥漫到周围环境中,附着在物体表面,增加环境危害。过敏体质的血液检验人员接触甲醛会引发接触性皮炎、哮喘等,无过敏体质的血液检验人员长期接触甲醛或对肺部造成慢性损伤,增加脑部肿瘤、肺部肿瘤、喉部肿瘤、肾肿瘤、白血病的发病率。化学反应产生的大量气体如氨、氢氰酸、二氧化硫、硫化氢、硝酸、盐酸等,对血液检验人员的眼部、皮肤和呼吸系统有较强的刺激性,长期吸入刺激性气体会造成呼吸麻痹、眼部不适、皮肤灼伤,将细菌病毒传染到体内。

血液检验人员每天需要使用空气消毒机、紫外线灯管,对检验科内无菌操作间的空气进行消毒,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臭氧,刺激检验人员的眼部和上呼吸道,引发眼部不适、胸闷气短等症状。血液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设备仪器,如速冻机、生物安全柜、病毒灭活柜、大容量离心机等,设备仪器工作时产生的各种噪音和辐射,会影响血液检验人员的身体健康和情绪,产生易怒暴躁等不良情绪,损伤检验人员听力。

1.2病毒危害目前已经确定20多种疾病可经血液传播,包括梅毒、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等。这类疾病可以通过徒手基础患者血液标本、污染的医疗器械对皮肤损伤刺伤等。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血液中的浓度最高为103-104拷贝/ml,被艾滋病病人血液标本污染的钝器对皮肤刺伤后,感染艾滋病的几率为0.3%。美国有关学者研究显示,血液检验人员在医护人员感染艾滋病中占28.07%(16/57)。以下几点可以增加血液检验人员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①对艾滋病病人进行血液检验时,医疗器械上血迹明显;②对艾滋病病人采血时,医疗器械与患者动脉、静脉血管直接接触;③对艾滋病病人采血时伤口较深;④在没有任何保护条件下,较长时间的接触艾滋病病人血液;⑤当艾滋病病人血液中病毒载量过高,或进行血液检验的病人为艾滋病晚期,也会增加血液检验人员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

丙型肝炎病毒在人体血液中的浓度最高为102-103拷贝/ml,被丙型肝炎病人血液标本污染的钝器对皮肤刺伤后,感染丙型肝炎的几率为1.9%。国内有关学者研究显示,血液检验人员和护理人员丙型肝炎的患病率较高,抗丙型肝炎阳性率为4.2%(3/71)和5.6%(18/319),在所有丙型肝炎感染者中,77.8%的感染者为血液检验人员。

我国是世界上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在人体血液中的浓度最高为108-109拷贝/ml,受乙型肝炎病人血液标本污染的钝器对皮肤造成刺伤时,带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0.004ml就能使刺伤者感染乙型肝炎。血液检验人员的手部最易被乙肝病毒所感染,一旦使用被感染的手整理隐形眼镜、饮食、抽烟、咬指甲等,就会使乙肝病毒通过口部、眼部、鼻部对检验人员造成间接接触,增加感染乙型肝炎的可能性。

2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2.1环境危害的防护措施血液检验人员工作时应当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工作帽、橡胶手套和口罩等,破损的手套和口罩应当及时更换。手套应当选择医用乳胶手套,减少血液检验人员自身皮肤与病毒血液的直接接触,取下手套时应翻转脱下,不能用手撕拉,脱掉手套后应当彻底清洁手部。血液检验人员不能留长甲,在检验室内不能吸烟、吃东西,不能将个人物品带入实验室等。

血液检验人员应当加强对检验室内的环境消毒,采用紫外线进行照射消毒,每天1-2小时,使用84消毒液对检验工作台进行擦拭。实验室内应当经常换气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血液检验人员应当使用上面窄底部宽的烧瓶,搁置放射性元素,等待其自然衰变,并在烧瓶底部加垫纸垫,防止烧瓶破碎使放射性元素污染空气。血液检验时使用的试剂和试管等不能随意丢弃,应当定点、定时、定人统一收集,严格按照要求销毁。在使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时,紫外线光源不能对人直接照射,避免产生皮肤红斑或结膜炎等,紫外线消毒时产生的臭氧浓度应控制在0.3mg/m3以内。

血液检验人员应当加强对速冻机、生物安全柜、大容量离心机等噪音的重视,尤其是大容量离心机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气溶胶,在离心机没有完全停止工作时,血液检验人员不能将保护盖揭开。

2.2病毒危害的防护措施在标本检验过程中,如果出现试管破损导致血液外溅时,应及时将沾有病人血液的操作台或仪器等,使用84消毒液浸泡,30min-60min后用清水擦净。沾有血迹的隔离衣也应当用84消毒液浸泡,30min后常规清洗晾干。标本检验中的各类医疗废物应当一并作为传染性废物,统一销毁,如血液样本、阴阳性对照血液样本、一次性吸头、玻璃试管等。

对病人血液标本检验时应当使用安全性较为优异的检验产品,提高血液检验人员工作环境的质量,减少血液检验人员在标本运输、采集血液、处理弃置医疗废物等环节与病人血液标本之间的间接接触或直接接触。

标本检验后,血液检验人员应当对手部进行彻底消毒和清洁,使用免洗抗菌凝胶消毒剂将双手充分涂匀,5分钟后用肥皂彻底清洁,最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并用烘干机烘干。

如果血液检验人员被沾有乙型肝炎病人血液的钝器刺伤,应及时挤出被污染血液,并用大量流动水对伤口进行冲洗,后用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24小时内肌肉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不能超过7天,定期接受体检。如果血液检验人员被沾有丙型肝炎病人血液的钝器刺伤,应及时挤出被污染血液,并用大量流动水对伤口进行冲洗,后用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接受抗丙肝病毒治疗。如果血液检验人员被沾有艾滋病病人血液的钝器刺伤,应使用清水、碘伏等对伤口进行紧急处理,在刺伤6小时内口服抗艾滋病病毒药物,降低感染率。

血液检验人员必须加强对常见血液传播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掌握疾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方式,消除心理恐惧。

3结束语

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环境危害和病毒危害,与检验室内的空气、化学试剂和经血液传播病毒等都有直接关系[3]。血液检验人员应当提高职业危害防护能力,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血液检验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检验前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检验过程中如果出现试管破裂、血液外溅、血液沾染等情况,应当及时清洁工作台,使用清水和碘伏等对沾染部位进行消毒清洗,并使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检验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对手部进行消毒、清洁[4]。医院有关部门也应当重视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防护,对血液检验人员进行职业危害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血液检验人员对职业危害知识知晓程度,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定期进行体检和预防接种,降低血液传播疾病感染可能性,促进血液检验人员的身体健康。本文简单分析了血液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种类,提出对血液检验人员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对于血液检验人员职业危害产生的不良影响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值得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理言,梅春莲.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防护指导的思考[J].内蒙古中医药,2012(13).

篇(4)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7-2629-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1 职业性危害的成因

口腔科门诊与一般门诊就其工作规律比较,客观存在有其自身的特点,如病人多、周转快、流动性大、病情隐蔽,加之口齿疾病的治疗大多需在口内进行,因此,患者的唾液、血液通过操作医生的手、器械、棉球、注射器和开髓、冲洗时的飞溅,直接或间接地使护士受到污染,成为职业性危害的因素之一。口腔科护士在工作中常接触一些有毒物质,如汞、砷、醛、麻醉剂等,消毒用的紫外线,光固化用的激光,若接触频率高而未加以防护,也是导致职业性危害的因素。

1.1 生物因素:主要是乙肝病毒(HB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BV是一种DNA病毒,有资料表明:随机检测口腔门诊就诊患者,HBsAg阳性率达34.5%。 日前,对所有就诊的口腔患者,治疗前常规查两对半尚且做不到,因此,HBV携带者,乙肝病人就在治疗、护理的不经意中使护士受到感染。HIV主要是通过血液、粘液、阴道分泌物和母婴传播,但据GlicK调查表明,HIV已在人牙髓组织中见到。因此,HIV也可通过唾液使口腔科护士受到职业袭,虽发生率极低,但带来的一系列医疗、社会、伦理方面的问题,不得不提醒我们予以特别重视。

1.2 化学因素:汞:银汞合金调制和充填过程产生的汞蒸气,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汞吸收,致慢性汞中毒、过敏性皮炎、牙龈炎、口炎、脱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精神神经症状等。麻醉剂:口腔治疗开髓、拔牙常常护士备麻醉剂,有研究表明,接触麻醉剂的医护人员中,不良妊娠结局、肝脏病、肾脏病及维生素B12代谢紊乱的发生率较高。甲醛、戊二醛:甲醛可刺激呼吸道黏膜,急性大剂量接触可导致肺水肿。长期接触可致职业性皮炎、职业性哮喘。戊二醛有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哮喘和鼻炎。

1.3 物理因素: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事故,口腔科护士也不例外。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剌本身,还可以传播疾病,如前述的HIV可能通过污染针头的剌伤,使护士感染艾滋病(AIDS)。其它物理性危害如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可导致恶性肿瘤、白血病、不良妊娠及放射病。其来源在口腔科主要是护士护送患者拍片及放射线检查。非电离辐射源有激光束,如光固化治疗仪,其最大危害是对视网膜的损伤作用。护士在配合医生治疗患者时易受损伤。

1.4 心理因素:主要为精神紧张、疲劳、压力感。由于口腔科工作的特殊性,护士主要进行椅旁护理,每天面对大量牙病患者,为其提供咨询、接诊、安排、准备器材、消毒灭菌、护患交流、健康宣教等服务,使护士时常穿梭于医生和患者之间,每时每刻都处于紧张状态,再加上要接待和处理急诊、重症和沟通困难的患者,这些极易造成口腔科护士的心理、生理疲劳。

2 防护措施

2.1 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多年来,由于护士教育多提倡护士爱岗敬业、勤勉奉献、不怕脏累、任劳任怨、而自我防护问题没有被摆到应有的位置,致使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据本市四所医院50名口腔科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自我防护率为30%。因此,应转变护理教育观念,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与管理活动,增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让防护措施得以落实。

2.2 个人防护

2.2.1 严格洗手:口腔护士操作处置前后、戴脱手套前后洗手,先以肥皂洗手,继用流动清水冲洗,再用干燥毛巾擦手,可有效防止外来菌定植及传播,使自身免受微生物的职业侵袭。有资料表明:肥皂洗手自然菌清除率达99.5%。擦手毛巾务必清洁干燥,一人一次性使用。

2.2.2 戴手套:口腔科护士协助医生治疗、处置时,被患者血液、唾液污染过的敷料、器械和接触消毒用的化学药物时应戴手套,并一次性使用。同时,护士应养成用钳或镊夹持污染的针头和尖锐物的习惯,尽量减少剌破手套、剌伤皮肤的机会。

2.2.3 穿防护制服、戴口罩:口腔护士的工作服最好带防护性质,面料略厚。当血液、唾液飞溅附身时,短时间不穿透。由于高速手机在牙体预备、开髓等过程中产生飞沫,含有雾化的血液、唾液和口腔内其它有感染性屑,包括尘埃和微滴,易飞溅到护士的脸上、身上,因而,护士在配合医生治疗时应戴口罩。戴口罩可有效地阻滞气化的潜在病原菌,起到重要的物理屏障作用。

2.3 用防护罩:综合牙科治疗椅的操作台面和扶手经常被口腔科气雾、溅沫和医生的手不经意污染,护士每日接触操作台面机率多,频率高。因此,在灯架、手柄、开关、头托、手机、托架等处用防护罩。防护罩定期拆下,用0.2%速效净浸泡消毒30分钟后清洗。

2.4 诊疗室定期通风换气:诊疗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60分钟,紫外线灯管距地面距离1.5~2.0 m,杀菌率可达81.67%。地面用0.2%速效净拖地,每日3次。

2.5 激光防护:牙齿光固化治疗的激光束细,方向性好,能量集中,对医护人员最直接的危害是皮肤和眼睛的损伤,因此,护士配合医生在室内操作时,应戴防护眼镜。需特别强调提出的是,激光器不同,所用的防护眼镜也不同,切不可用错,如果一旦眼睛受到照射或怀疑受到照射,就立即请眼科医生检查。

2.6 汞污染防护:减少诊室内的污菌量和汞污染量,最好的方法是通风换气。因此,每日开窗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储汞瓶严密封闭,防止汞蒸发。充填时,多余的银汞合金收集在盛有饱和盐水或甘油的器皿内,深度为17 cm以上。

篇(5)

护理人员工作的医院内,由于病人高度聚集,加上各种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医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环境;同时由于护理工作高强度性,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心理学和工效学的高度应激状态。如何有效避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已迫在眉睫。现就护理人员常见职业危害因素以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 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大量调查结果表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1],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在2003春季发的SARS疫情中,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染率最高达20%以上。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2]。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接触其他的体液如滑膜液、、阴道分泌液、胸膜液和羊水等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

1.2 化学性因素

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药物及消毒剂的接触,如抗肿瘤药、麻醉剂、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入空气中,或由于接触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解决消毒与环境污染致残余消毒剂吸入的矛盾也是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亟待改进的重要课题,有报道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烧灼、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3]。对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影响最大的化学因素是抗肿瘤中药物的接触,现阶段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具有致突性、致癌性、致畸性[4]。有研究证实,在工作间空气或工作台表面可测到抗癌药物,有学者用气相色谱分光技术在职业接触细胞毒性药物护士尿液中检测出甲氨喋呤、环磷酰胺、铂类等药物[5]。职业暴露于抗癌药对护士可造成毒性反应,谢金辉等[6]进行的职业接触抗癌对护士生殖结局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金力奋[7]等对某医院肿瘤科护士职业接触抗肿瘤药对护士的遗传损伤研究显示,肿瘤科护士外围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和DNA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1.3 物理性因素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等有关[8]。比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如腰背痛等[9]。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生成障碍,甚至诱发肿瘤[10]。

1.4 心理性因素

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较高,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达到12.3%。护理工作压力源主要有:①不良的工作环境;②紧急的工作性质;③沉重的工作负荷。

2 防护措施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接触特殊感染源,控制预防的原则,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的损伤,规定护士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回针头;操作后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2 加强药物管理 加强化疗药物的管理,建立化疗操作流程、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操作中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除做好与接触抗肿瘤药物同样的个人防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外,要科学地使用化学消毒剂浓度,集中存放,容器密闭,并有显著标记。

2.3 加强自我防护 长时间站立的护士应学会合理用力,运用正确的姿势,培训护士正确搬抬病人和帮助翻身。监护室、手术室等部门如频繁应用射线和电磁波,也应达到一定的防护要求,如铅板隔层,或提供铅屏风等防护用品,在摄床旁拍片时让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器10m以上[11]。

2.4 重视洗手与戴手套 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前后、上下班前、脱隔离衣后要洗手。曾有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12]。因此,一定要重视洗手并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实践证明,这些预防措施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13]。

2.5 提高认识,减少精神及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因工作对象、环境、社会地位、护患关系等造成心理紧张工作压力比一般职业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调节心态。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拓宽知识,完善知识结构。通过沟通技巧的学习,正确处理护患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防范差错事故发生。前不久发生在深圳山厦医院的“钢盔事件”虽然只是个例,但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在这个极端个案中给我们敲响警钟[14]。

总之,护理人员维护好自身健康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本保障。医院及各科室管理者应对护理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和重视,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陈纪刚,陈健,王文静,等.浅论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和工作场所健康的实践一致性.环境的职业医学,2002,19(3):172-173.

[2] 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4,9(6):666-668.

[3] 许炎秋.新加坡陈笃生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设施.现代护理,2001,2(6):67.

[4] Sorsa M,Hemminkik,VainioH,Occupational exposuree to anticancer drwgs-potcntinl and realhazards.Mutal Res,1995,154:135-149.

[5] Sessink PJ,Bos RP Evaltion of methods for monitoring occup etional exposure to cytosta tic drus.Drug saf,1999;20141:347-359.

[6] 谢金辉,王建瓴,节海燕,等.职业接触抗癌药以护士生死结局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2):87-90.

[7] 金力奋,何继亮,张美辨.抗肿瘤药接触对护士的遗传损伤.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1):21-22.

[8]林虹,马淑清,黄敏霞.澳门护理人员职业危害认知及自我防护行为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52.

[9] 陆毅,张战地,罗国萍.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与调适.护理管理杂志,2004,3(2):22-24.

[10] 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5.

[11] 哈智华.护士职业防护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4,18(6):957.

篇(6)

关键词 临床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对策

临床护理工作很多环节存在着危害护士健康的因素,如不了解这些危害因素或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极易导致与工作相关的疾病[1]。

1 常见的危害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粉尘 在每天的晨间护理,大换床时都会不同程度产生大量粉尘,随风飞扬,这些粉尘极易进入呼吸道,引起呼吸道疾病。

1.1.2 环境因素 目前大多数医院护士站是开放式,只能靠电风扇和电暖器降温和取暖,无法安装空调,很多医院也没有中央空调,在寒冷的冬季,护士在护士站工作时间长,尤其是夜班护士极易因寒冷受凉而患感冒。

1.1.3 高温 夏季高温时,护士由于职业的需要,上班必须着装整洁,尤其感染科的护士除了穿工作服,还要穿隔离衣,戴厚厚的口罩,工作时间长了,极易发生中暑。

1.1.4 锐器伤 护士在配制静脉输液药物折安瓶及整理医疗废物时,操作不慎,可能被碎玻璃及针头刺伤。作各种穿刺后针头帽回套也有可能被刺伤。

1.2 生物因素 在为病人进行输液,更换引流袋、吸痰、抽血等操作不慎,都有可能被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及他污物污染而感染传染病。

1.3 化学因素 ①护士配制化疗药物过程中产生的微粒,如护士不注意防护,有可能通过皮肤、粘膜进入人体内,对护士健康造成损害。②初步处理医疗废物所用的含氯消毒液具有腐蚀性、刺激性,挥发在空气中被吸入可引起支气管炎,导致呼吸系统损害,对眼睛也有刺激作用。

1.4 生理、心理因素

1.4.1 生理因素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各家医院病人增多,护士又严重缺编,许多医院的护士超负荷工作,临床护理工作繁重而琐碎,护士长期处于繁重而平凡、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的环境中,长期疲劳极易造成免疫力下降而引发多种疾病。倒夜班打乱了护士的生物钟,影响日常睡眠导致食欲下降等。

1.4.2 心理因素 由于病人的健康意识、法律意识增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医疗纠纷,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护士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加之有的医院护士还承担着大量非护理工作如划药价取药、收费等,这些因素都使护士的心理压力大大增加,每天都小心翼翼,担心自己工作有疏漏,病人找麻烦。中班、夜班个人上班时,危重病人多,护士会感到压力增大,担心自己工作做不完,做不好。如护士不能调整好自己,很容易引起夜班综合症。一到该上夜班就会感到恐惧不安,失眠。

2 防护对策

2.1 物理因素的防护

2.1.1 粉尘的防护 护士在每天的晨间护理中,一定要正规操作,坚持湿式扫床,大换床时,按内折叠拆床法,尽可能减少粉尘。操作时,戴好口罩、帽子,尽可能避免粉尘吸入呼吸道。

2.1.2 环境因素的防护 寒冷的冬季,上夜班的护士自身要衣着适宜,加强防寒工作,尽可能防止受凉,同时呼吁医院管理者关注护士健康,努力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

2.1.3 高温的防护 夏季高温季节,护士要衣着适宜,治疗操作前后作一些防暑降温措施,如防暑饮料,治疗完毕后及时使自己脱离高温环境(如脱掉隔离衣)。

2.1.4 锐器伤的防护护士在配输液药物、清理医疗废物时,注意力要集中,谨慎小心,按正规要求进行操作,避免忙乱时折安瓶割伤手,整理废物不要直接用手去拿取,可用钳或镊去夹取,避免针头、碎玻璃等锐器物刺伤,各种穿刺后严禁双手回套针头帽,一定要回套时可以单手套。

2.2 生物因素的防护 在为病人输液、换引流袋、吸痰等有可能接触病人体液、血液分泌物的操作时,要戴好手套,若手部皮肤有伤口,要戴双层手套,操作完毕认真洗手,防止感染传染病。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①经常配制化疗药物的护士,操作时要戴好手套、口罩,必要时戴护目镜,防止药物微粒进入人体而损害健康。②配制含氯消毒液时戴好口罩、手套,配好后及时加盖,尽可能减少接触含氯消毒液的时间,避免对皮肤粘膜及眼睛的刺激。

2.4 生理因素的防护

2.4.1 生理因素的防护,在病人多、人手少的情况下,值班护士要合理安排工作,要有计划性,做到事半功倍,可以减少体力消耗。倒夜班时,白天注意休息,合理安排自己的睡眠,以保证精力完成班内工作。

篇(7)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124-03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不断完善和提高,许多新方法、新技术、新药物在临床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使外科手术治疗的范围和疾病种类大大增加,给临床外科手术治疗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同时也带来各种挑战。由于工作量明显增加、工作节奏显著加快,导致临床外科手术医师在长期施行手术治疗时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干扰和影响外科手术治疗的正常进行,成为临床外科手术治疗发展的制约因素。

1 外科手术治疗职业危害的原因和影响

1.1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地不断加大,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愿望也随之增加,健康问题已成为了一个大众化的话题。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看病难、病难看的状况,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一种通病。患者及家属在迫切愿望和良好用心的驱使下,对医院、对外科手术医师的工作提出更高更难的要求,而传媒在报道个别医疗纠纷时不恰当的引导,致使目前医患双方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尴尬境地。面对这种状况,我国尚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对外科手术医师的人身和权益加以保障和维护。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外科手术医师冒着极大的风险、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开展繁重的手术治疗工作,势必会造成身心的影响和损害。

1.2 不良工作环境的影响

外科手术医师在施行手术治疗时,要具备特殊的条件,在特殊的环境中进行,在工作中难免和一些化学消毒剂产生的挥发性气体、物或其他特殊药物在空气中的弥散以及激光、射线、电刀等新手术器械在手术过程中烧灼组织产生的异常气味相接触,久而久之,不良空气污染就对外科手术医师的皮肤、粘膜甚至重要器官产生明显刺激作用。有报道称,化学消毒剂、物和其他药物若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会中导致机体产生过敏、病变、癌变的作用。另外,新的需要电源带动并可能产生电离辐射或危险射线的手术器械(如紫外线、X线、r射线、超声波、微波)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使用,也大大增加外科手术医师接触的机会,对皮肤、感觉器、神经系统、血液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等重要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

1.3 生物因素的不良影响

外科手术医师在施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工作需要往往会直接接触到患者的体液、血液、脓液和其他分泌物,或由于手术中出现意外情况,需要紧急进行抢救以及手术操作不当而造成损伤,此时患者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就可能直接传播扩散到外科手术医师身上,造成不必要的感染。另外,在针对肿瘤病人,尤其是具有转移特性的恶性肿瘤病人施行手术治疗术时,没有严格手术操作和执行无瘤技术,造成肿瘤细胞扩散而形成对外科手术医师的影响。再者,有的患者故意隐瞒病情,外科手术医师为了治病救人,抢救生命,在紧急情况下来不及对患者机体进行全面检查,而手术室不具备隔离条件,手术医师自身防护意识薄弱和防护措施不健全的情况下给患者施行手术治疗而造成意外感染。

1.4 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外科手术治疗是一项细致而又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临床工作,由于外科手术医师在长期繁重的实际工作中,需要长时间站立,体力大大透支,加之工作时间不规律,饮食睡眠失调,极易使外科手术医师在超强应激状态下罹患消化性溃疡、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肝胆疾病、心血管疾病、偏头病、下肢静脉曲张、内脏下垂等疾病,导致机体的健康每况日下,影响其生活质量。再者,由于外科手术医师在工作时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生活节律变化的诱导下,外科手术医师的机体代谢和内分泌活动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导致心理紧张、焦虑、情绪波动等反应。久而久之使外科手术医师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2 外科手术治疗职业危害的防护

2.1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针对外科手术医师所要承受来自于社会环境、自身因素的巨大身心压力和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从保护外科手术医师的角度出发,通过立法,建立健全旨在保护外科手术医师人身权益的法律法规,使外科手术医师能在一个宽松而有保障的环境中全身心投入到对患者的疾病治疗中,充分体现人民医疗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其次,在政策或法律的支持下,引入市场保障机制,利用商业机构(如保险公司)参与医疗机构的管理并接受民众的监督,把外科手术医师在工作中的高风险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分化出去,减少外科手术医师工作风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另外,对现行医疗体制和管理模式进行有效地改革,强化外科手术医师在临床外科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提升其作用价值,转变观念,使外科手术医师由被动承担风险变为主动要求承担风险,调动工作积极性,减少手术失误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媒体做正面引导,促使外科手术医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让患者及其家属,乃至整个社会接纳、认可、赞同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工作,构建新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根本上消除来自患者及其家属对外科手术医师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

2.2 改善工作环境,消除不良影响

对外科手术医师工作的环境应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来进行管理,对易造成空气污染的化学药品由专人专管、定点存放、按时启用,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暴露。麻醉师在施行麻醉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好麻醉方法、准备好药物、检查器械用品,在麻醉和手术施行过程中,严密监控,减少药物外漏。手术结束时,正确地整理器械用品,及时清除手术污物和易导致空气污染的物品,消除空气污染源。另外,科学合理地安排和布置容易产生电离辐射或射线的电器设备和手术器械,按照使用规程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尽可能减少电离辐射或射线的产生,使用过程中强调自身防护,在特殊时期如妊娠期、患病期、体质衰弱时尽量不使用或远离这些手术器械,减少电离辐射或射线对机体的影响。

2.3 加强个体防护,防止意外感染

外科手术医师在施行手术治疗前应详细、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对可疑患者应做进一步的检查化验以明确诊断,对病原微生物检查呈阳性的患者,术前要积极给予相应治疗,并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避免感染发生。同时,强调严格遵循手术治疗的原则要求,动作要轻柔、精细、准确,做好术中必要的防护,避免手术操作不当引起意外损伤,或受患者分泌物的直接污染而造成感染。手术过程中怀疑感染者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或注射相关疫苗,防止意外感染的发生。

2.4 调整身心状态,促进机体健康

外科手术医师面对繁重工作和身心巨大压力下,应注意自己身心健康的调整。平时要加强锻炼,不断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生活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保持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更好地应对繁重的工作。设法改善工作中过久站立和被动的强制,注意养成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同时,外科手术医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在面对急危重病人或频繁的手术治疗时,学会调节自身心理和情绪状态,合理正确地疏导心理压力,才能保持平稳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学习矫正职业性紧张心理和情绪波动,保持旺盛精力,精神集中,心情愉快,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才能发挥最好的工作效率。

总之,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同时,外科手术医师在施行手术治疗过程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为充分发挥和体现专业优势和特长,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外科手术医师的身心健康状况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篇(8)

1危害因素

1.1生物性因素

大量调查结果表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在2003春季发的SARS疫情中,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染率最高达20%以上。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接触其他的体液如滑膜液、、阴道分泌液、胸膜液和羊水等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

1.2化学性因素

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药物及消毒剂的接触,如抗肿瘤药、麻醉剂、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入空气中,或由于接触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解决消毒与环境污染致残余消毒剂吸入的矛盾也是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亟待改进的重要课题,有报道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烧灼、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对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影响最大的化学因素是抗肿瘤中药物的接触,现阶段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具有致突性、致癌性、致畸性。有研究证实,在工作间空气或工作台表面可测到抗癌药物,有学者用气相色谱分光技术在职业接触细胞毒性药物护士尿液中检测出甲氨喋呤、环磷酰胺、铂类等药物。职业暴露于抗癌药对护士可造成毒性反应,谢金辉等进行的职业接触抗癌对护士生殖结局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金力奋等对某医院肿瘤科护士职业接触抗肿瘤药对护士的遗传损伤研究显示,肿瘤科护士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和DNA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1.3物理性因素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等有关。比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如腰背痛等。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生成障碍,甚至诱发肿瘤。

1.4心理性因素

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较高,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达到12.3%。护理工作压力源主要有:①不良的工作环境;②紧急的工作性质;③沉重的工作负荷。

2防护措施

2.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接触特殊感染源,控制预防的原则,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的损伤,规定护士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回针头;操作后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2加强药物管理加强化疗药物的管理,建立化疗操作流程、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操作中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除做好与接触抗肿瘤药物同样的个人防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外,要科学地使用化学消毒剂浓度,集中存放,容器密闭,并有显著标记。

2.3加强自我防护长时间站立的护士应学会合理用力,运用正确的姿势,培训护士正确搬抬病人和帮助翻身。监护室、手术室等部门如频繁应用射线和电磁波,也应达到一定的防护要求,如铅板隔层,或提供铅屏风等防护用品,在摄床旁拍片时让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器10m以上。

篇(9)

【关键词】 临床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对策

临床护理工作很多环节存在着危害护士健康的因素,如不了解这些危害因素或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极易导致与工作相关的疾病。

1 常见的危害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粉尘 在每天的晨间护理,大换床时都会不同程度产生大量粉尘,随风飞扬,这些粉尘极易进入呼吸道,引起呼吸道疾病。

1.1.2 环境因素 目前大多数医院护士站是开放式,只能靠电风扇和电暖器降温和取暖,无法安装空调,很多医院也没有中央空调,在寒冷的冬季,护士在护士站工作时间长,尤其是夜班护士极易因寒冷受凉而患感冒。

1.1.3 高温 夏季高温时,护士由于职业的需要,上班必须着装整洁,尤其感染科的护士除了穿工作服,还要穿隔离衣,戴厚厚的口罩,工作时间长了,极易发生中暑。

1.1.4 锐器伤 护士在配制静脉输液药物折安瓶及整理医疗废物时,操作不慎,可能被碎玻璃及针头刺伤。作各种穿刺后针头帽回套也有可能被刺伤。

1.2 生物因素 在为病人进行输液,更换引流袋、吸痰、抽血等操作不慎,都有可能被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及他污物污染而感染传染病。

1.3 化学因素 ①护士配制化疗药物过程中产生的微粒,如护士不注意防护,有可能通过皮肤、粘膜进入人体内,对护士健康造成损害。②初步处理医疗废物所用的含氯消毒液具有腐蚀性、刺激性,挥发在空气中被吸入可引起支气管炎,导致呼吸系统损害,对眼睛也有刺激作用。

1.4 生理、心理因素 ①生理因素 A:,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各家医院病人增多,护士又严重缺编,许多医院的护士超负荷工作,临床护理工作繁重而琐碎,护士长期处于繁重而平凡、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的环境中,长期疲劳极易造成免疫力下降而引发多种疾病。B:倒夜班打乱了护士的生物钟,影响日常睡眠导致食欲下降等。②心理因素 1 :由于病人的健康意识、法律意识增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医疗纠纷,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护士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加之有的医院护士还承担着大量非护理工作如划药价取药、收费等,这些因素都使护士的心理压力大大增加,每天都小心翼翼,担心自己工作有疏漏,病人找麻烦。2 :中班、夜班个人上班时,危重病人多,护士会感到压力增大,担心自己工作做不完,做不好。如护士不能调整好自己,很容易引起夜班综合症。一到该上夜班就会感到恐惧不安,失眠。

2 防护对策

2.1 物理因素的防护

2.1.1 粉尘的防护 护士在每天的晨间护理中,一定要正规操作,坚持湿式扫床,大换床时,按内折叠拆床法,尽可能减少粉尘。操作时,戴好口罩、帽子,尽可能避免粉尘吸入呼吸道。

2.1.2 环境因素的防护 寒冷的冬季,上夜班的护士自身要衣着适宜,加强防寒工作,尽可能防止受凉,同时呼吁医院管理者关注护士健康,努力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

2.1.3 高温的防护 夏季高温季节,护士要衣着适宜,治疗操作前后作一些防暑降温措施,如防暑饮料,治疗完毕后及时使自己脱离高温环境(如脱掉隔离衣)。

2.1.4 锐器伤的防护 护士在配输液药物、清理医疗废物时,注意力要集中,谨慎小心,按正规要求进行操作,避免忙乱时折安瓶割伤手,整理废物不要直接用手去拿取,可用钳或镊去夹取,避免针头、碎玻璃等锐器物刺伤,各种穿刺后严禁双手回套针头帽,一定要回套时可以单手套。

篇(10)

作者单位:136711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人民医院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各种化学物质及高科技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各种手术的普遍开展,各种传染病的增多,手术室工作人员长期工作在空气污染,生物感染,电离辐射,心理危害的环境里,同行们的健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就此方面问题,结合工作经验做一初探,并提出一些防护措施。

1 职业危害

1.1 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包括化学消毒剂的挥发,使用高频电刀时散发出的气味及全身麻醉

药物在空气中的散发。甲醛、过氧乙酸、戊二醛、含氯消毒剂、臭氧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化学灭菌剂,他们用于手术室的消毒,浸泡标本,器械消毒等,均为刺激性物质,对皮肤黏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且甲醛还具有致敏、致癌作用,当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1%时,空气状况开始恶化,出现不良气味[1]。安氟醚是一种含卤素的,也是一种潜在的致畸、致癌物质。空气污染虽然轻微,但是长期低剂量的各种污染物存在于手术室通过皮肤、呼吸道而进入人体,给手术室工作者带来极大危害,手术室的空气污染与麻醉机的质量、麻醉持续时间及室内有无通风设备、消毒剂浓度、有效时间和使用方法有关。

1.2 生物感染 手术室工作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呕吐物等,受感染的机会多。如被针刺伤是最常见的,很易感染甲、乙、丙肝病毒,尤其是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以及败血症的危害。

1.3 电离辐射 手术中摄片及电透直视下手术,使手术工作人员接触射线的机会多。少量多次的接触射线,可致癌或胎儿畸形。

1.4 身体疲劳和心理危害 手术室工作紧张而繁忙,经常要抢救危重患者,加班加点,导致身心疲惫,工作人员易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下肢静脉曲张等。

2 防护

2.1 避免空气污染 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麻醉医师使用吸入性物时,如安氟醚,笑气等,现用现配。定期检查麻醉机是否密闭,减少空气中药液浓度,减轻污染,消毒剂浓度要配制准确,现用现配,手术后的器械、污水、房间应严格按消毒隔离制度进行处理,设有专用浸泡污敷料池等设施。手术间地面的血迹用2000~5000 mg每升的含氯消毒剂倒在血迹上,浸泡20~30 min再进行术间的终末消毒处理,以免污染周围环境。

2.2 避免生物污染 掌握患者术前有关传染病方面的各项检查结果。对有传染病的患者从心理上和操作上做好准备,手术人员最好戴两副无菌手套,手套一旦破损,应立即更换。皮肤如有损伤立即用3%碘酊,75%乙醇消毒,并对不同的传染病制定不同治疗措施。手术前巡回护士配制0.2%过氧乙酸1000 ml盛于容器中,置于手术间以便医生护士在给患者操作前后洗手。手术间门口铺一块用0.5%过氧乙酸浸透的脚垫,减少人员进出造成交叉感染。

2.3 避免电离辐射:

2.3.1 提供必需的防护用品 大多数情况下由于防护用品供应不足而放弃防护措施。做好防护工作,才能保证防护措施落实到位[2]。 妊娠期禁止与X线接触,无法避免时尽量使身体不进入射线中,按防护措施穿戴好防护用品。

2.4 减轻工作压力,预防身心疲劳 手术室工作繁忙,无暇防护。由于大量 的工作任务使工作人员忽略了常规防护,所以必须增加护士编制,减少工作负荷,减轻工作压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也可以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上一篇: 医疗改革的具体内容 下一篇: 能源工程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