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6 14:38: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简述体育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内隐学习 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
在我们进行体育运动的学习过程中分为两种学习方式: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即是指有意识的通过一定策略并付出自己努力来完成的学习,而内隐学习则是在没有意识的,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就获得了知识。换而言之内隐学习则是指个体对复杂规则知识的无意识的获得的过程。本文着力挖掘体育教学中内隐学习的应用潜力。
一、内隐学习运用到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一)内隐学习所掌握的运动技能能长时间保持
在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来看,通过内隐学习掌握的技能能够保持相对较长的时间,而通过外显学习获得的技能只能保持相对较短的时间。例如:跳绳对于初学者来说,按照外显学习的教学方式是很难掌握的,并且忘记的快。而大多数人通过内隐学习的方式在不知不觉就掌握了,且说不出掌握时间,且一经掌握终生难忘,保持时间长。
(二)内隐学习更有利于复杂运动技能的掌握
球类的“球感”,游泳中的“水感”等等这些无法用语言形容和掌握,需在不断练习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掌握,运动技能的学习也是复杂多变的,像排球传、垫、扣、发球等动作,学生不但要掌握这些动作的技术要领,还必须学会在练习或比赛中合理的运用,通过不断的练习与比赛总结经验掌握复杂的技、战术,这个过程中内隐学习是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也就是说内隐学习更有利于复杂运动技能的掌握。
(三)内隐学习有利于“一心二用”的运动技能的掌握
像音乐节奏类的体育运动,比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类,不单要掌握其运动动作,同时还要配合音乐节奏及优美姿态等。在学习初期,学生记得动手忘记了脚,协调好前面的忘记了后面的动作,听不到音乐的节奏等。而通过不断的练习,能熟练的掌握动作并在音乐节奏下完整练习,这些都是学生通过内隐学习让信息能更可能的自动化贮存,从而协调同时多种运动动作技能的掌握。
二、内隐学习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一)运动兴趣中进行内隐学习
在我们的外显学习中,教师是从掌握运动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教授运动技能,同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当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或班里学生能力不一时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内隐学习可以通过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通过不同的渠道让学生明白健康对人的重要程度,可以先进行一次理论课的教学,通过生动的动画内容以及运动与不运动后的结果对比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产生内隐学习的动力,而不只是单纯的外显学习将事半功倍。特别是在早期儿童体育运动教学中,我们不要对技术动作、身体素质等过于严厉的要求让儿童产生较强的挫败感或身体的疼痛而对体育运动失去了兴趣。而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教师引导点拨,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与技能水平,最终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二)学校、教师给学生创设体育环境与条件
学校、体育教师应创设大量的体育情景,让学生置身于大量的体育情景中学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学校可以多方位、多时空的创设体育情景,坚持多渠道、多途径、持久的进行体育知识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宣传橱窗,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培养体育兴趣,激发体育运动热情。教师健康的体魄与心理、开朗的性格潜在的影响了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体育情景,优化体育运动氛围,适当的减少语言传递信息,采用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示范动作要规范,提供更多的练习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不断的建立正确的本体感觉,教师适当的给予提示与指导,让学生能自己改正并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
(三)创造丰富体育运动环境
在婴儿学习走路时还不能听懂语言,通过观察和不断的实践学会了走路。体育运动动作技术的掌握也是同理,学习者也能够通过内隐学习,及教育者提供的丰富体育运动环境去掌握技术动作。像狼孩在狼群里长大,环境使他的攀爬、奔跑、跳跃等能力都要优于正常孩子,可见练习环境的重要。作为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场地器材和运动氛围、练习环境,不断的优化、变换这个环境。而不必在学生练习时一味强调动作技战术更有利于运动技能的获得。
体育主要是由大众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这3个部分组成的,体育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因而体育在涉及教育领域时对于学生的帮助也是极其有利的。但在实际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落伍,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致课堂效果低下;(2)教师对教学内容没有进行合理的设计,内容形式单一;(3)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较少,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针对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看出初中体育课堂改革的必要性,采取相应的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如何进行初中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促进体育初中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分层教学法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一般情况下所要面对的都是以班级几十个人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的形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课堂效果也是极低的。进行改革创新的方法就是教师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将班级里几十个学生进行分层,这一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充分考虑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有针对地进行教学指导,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还有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做好备课阶段,在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分层教学。
二、鼓励教学法
学生不管是在处于哪一阶段的学习,都是喜欢从教师那得到鼓励的话语,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工作的完成是有一定的帮助的。进行改革创新的方法就是教师秉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在学生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之后,不管完成的好与坏,教师都要对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鼓励,特别是在学生完不成教学任务时,教师更应该在一旁用鼓励的话语,这样才能刺激学生完成任务,不要小看积极语言的力量,正确地运用能收获很好的效果。
我在教师高师体育课的教学中,主要是从教学生学会自己独立地去获取知识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公体课教学和体育系教学中,我分别进行了不同的尝试,下面分述之。
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在公体课教学中,我主要是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依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积极进行独立地思考和探索。比如在公体课青春健美操的教学中,我先教健美操的结构,然后学生练习应首先思考“青春”的特点,即蓬勃向上,有时代气息感;第二,着重于“韵律”,即节奏感;第三,“健康”,即有活力,健身;最后综合在一起应该是“美”课堂上,我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探讨,并形成自己的特点学生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开展了他们的研究。他们边跳,边琢磨,边讨论,充分发挥了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他们自己总结出了健美操的两大风格。
在集体交流时,第一组的同学说:“我们把其它几组力量大体格壮的同学召集到我们组综合形成了‘健字派’。”第四组的同学说:“我们组织一、二、三组力量小体型瘦的同学综合形成‘协调派’”。后来,我又组织大家光看世界健美操大赛的录像,要求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两派的优势,设计出自己的风格,准备这次健美操考试。结果发现这种形式的学习,学生感兴趣,学的快,记得牢,而且大多数学生达到了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运用的水平,从而收到了预期的教学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创造地运用知识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学生观应该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内在积极性和巨大的创造潜力。要挖掘出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我在体育系排球普通课的教学中采用了“10分钟自用法”。结果发现这种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这种形式的教学中,一般宜用分组形势进行集体研讨。先布置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行组织10分钟的练习任务,然后由学生轮流指数指教。学生完成任务终究会产生已有知识与任务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激发了学生进行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能够进行主动地学习。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完成10分钟练习尝试,使他们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因而达到了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在教学中,“10分钟自用法”可先用于准备活动,逐步运用于复习材料的内容。如课堂中准备活动的自用,我简要讲了准备活动的原则,对于准备活动的方法和规格都没有严格限制。让学生课下自行设计,教师批阅后使用。结果每堂课都有各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准备活动。学生学习的不是学科的现成知识,而是基本概念、原则和基本规律,因而大大拓展了学生所学知识的试用4面,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把知识与智力,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
作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我要解决问题”的欲望,树立他们“我能解决问题”的信心,训练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据此,我教学中,采用了如下几个步骤。
3.1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根据教育上的需要和学生想看、想知道、想做(实践)的心里提出来的。例如我在体育系排球教学中,给学生讲发旋球时,就提出了要学生通过识别球体何处用力来分析球体的旋转性能,以及如何接起旋球的球体等问题。
这样提问,跳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从球体的不同受理点分析、去实践。这种教育,不尽能使学生自己概括出所学的知识,总结出了各种不同性能旋球的秘密,更重要的是在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的探索过程中,也是培养了学生进行初步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为学生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之,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发生兴趣,对解决新问题充满信心。
3.2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并从理论和事件两方面加以检验
每个问题都有各种可能、假设和答案。教师在提出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之后,还要帮主学生把问题分解为若干需要回答的小疑点,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进一步调动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养成他们进行初步科学家研究的态度,并使他们逐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科学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和分析自己发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检验。例如在体育系排球课如何掌握扣球击球点的教学中,我首先给学生假设了三个击球点:(1)最能用上力的击球点;(2)最高过网击球点;(3)能合理用力的击球点。然后让他们带着一点去求索,并且要求学生对答案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这样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动作和自己的思维、分析,很自然地总结出扣球击球点具有两个特点,即(1)体现出够着打;(2)形成追着打的现象,学生在练习室将两个特点融为一体,便出现了正确的扣球击球点。
由此可见,教师科学地引导学生思维分析,让他们独立自行发现总结问题,并且把理论放在实践中加以验证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学会探索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学习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现在教学论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是大有可为的,我认为我们应该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努力西区现代教学论的最新科研成果,并用以指导我们体育课的教学改革,是我们的体育课技能吸收传统体育教学中的科学的,合理的因素,又能删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因素,把传统体育教学和现代体育教学融为一体,从而把我们体育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79-01
创新有多种方式。同一内容,改变形式是一种创新,同一形式,改变内容也是一种创新。创新是一种促使事物不断发展的方式,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持续不断地进步,教育也是一样。中学教育的对象是十一、二岁的青少年,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需要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导与发展。所以中学的体育教学不能停留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框架之中,应该不断地改善,适应社会大环境的改变,这样才能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发展。
一、创新的教育思想
1.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统一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让学生掌握体育项目的简单技巧,而往往会忽略对学生心理健康层面的培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的项目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在学习中常常要面对无形的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将来走入社会更要面临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所以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才所必备的。因此作为教师,要注重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同步发展,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提高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2.接收学生对课堂的反馈和意见
教育应该是施与受的过程、是一种互动性极强的行为,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固然是重要的,但是从学生身上得到反馈才是最重要的。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太过突出教师在体育课上的核心地位,忽视了学生,其实学生才是体育课的主体。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接收他们对课堂学习的知识反馈和对课堂内容或形式创新的建议,从而了解教学效果和改进教育方式。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判断能力,更能提高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二、创新的教育目标
1.从了解体育逐渐过渡到喜爱体育
体育教学中有多样化的运动项目,例如足球、篮球、羽毛球、跳高、跳远等,这些体育项目不仅是喜爱体育者的生活爱好,更是国际上的体育竞技项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喜爱,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室内的课堂,带领学生一同观看国际赛事。例如足球世界杯、篮球的MBA赛事或者奥运会上的精彩比赛等。学生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可以领略到体育竞技的风采,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运动项目的兴趣和喜爱。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运动项目,向学生讲解不同运动项目所要注意的事项和技巧,注重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还可以适当地举行一些小的项目比赛,让学生感受体育所带来的紧张感和荣誉感。
2.学会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
竞争与合作是一对矛盾的双胞胎,学会与他人共同竞争、协同合作,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在中学体育的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们体会到合作与竞争的意义,学会比赛第二、友谊第一的竞技精神。因为良好的合作精神能够促进学生与他人的交流,使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而适当的竞争压力则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地进步,而不是固步自封。
三、创新的教育模式
1.对体育课堂进行分类
中学的体育课应该进行项目的分类,例如分成男子篮球、女子篮球、男子足球、女子足球等项目,然后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自主地选择体育课。对体育课分类的好处之一在于合理地分配了教学资源。由于是不同的项目,器材和场地的缺失问题得到解决,每个教师也能专心地辅导学生进行特定的体育训练。另一个好处在于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于体育课是学生自主选择的,他们自然会对自己所选项目有一定的兴趣和想法,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得到的反馈会增多,学生也能获得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体育知识。
2.举办多样化的项目比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分组人数视项目而定,要确保所有学生都有参与分组。然后在传授了体育器材的使用或体育项目的技巧后,可以进行项目比赛的说明。例如在足球班,可以进行二人三足的比赛,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两一组,然后每5组同学进行一轮比赛,选出每轮比赛的冠军,最后进入决赛。决赛结束后,排名前三名的小组可以获得教师准备的小礼物和体育课的加分。这种性质的比赛不仅有助于脚力的提高,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发展。而羽毛球班则可以进行淘汰制的羽毛球赛,每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最后选出前三强给予奖励。教师在比赛的过程中要设定好比赛的顺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比赛。项目比赛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比赛中领略体育的魅力,学会团结、学会竞争。
3.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改革
既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那么学生也应当有提供创新建议的权利。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担任一次体育课代表。在课程开始前,体育课代表可向教师说明自己对今日课程的建议,或者说明自己所策划的游戏或者比赛。
例如在篮球班上,课代表可以提出举行篮球障碍赛。首先在空旷的篮球场上摆好凳子、皮球、竹筐作为障碍,划定一个起点和终点,然后告诉学生们比赛的规则(像带球绕场地两圈、带球不碰倒竹筐之类的规则)以及评分标准。最后可以评选出在限定时间内做得最快最好的学生给予加分和奖励。
教师对课代表提出的建议应当认真聆听、适当地采纳并将活动运用到课程中。课堂结束后,教师也应当询问课代表对课堂的意见和效果。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学生处于受重视的地位,当他们的建议得到采纳后,自然会促使他们在日后的课堂上更加活跃和反馈更多的信息给教师。既提高了学生课前课后的学习热情,也增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谊,更能使体育课堂处于不断的创新发展之中。
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应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热情,因此只有不断地创新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强烈的体育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这样,才能达到很好的体育教学效果。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还对其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些,在高职体育教学期间,要努力提高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促进良好自我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
首先,是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体育教师对于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要正确、规范、准确。并且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练习过程的全面指导,也就是练习方法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体育练习过程中,体会到练习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正确的、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其逐步培养良好的自我锻炼的习惯。
其次,是在体育教学中,也要积极培养学生自我练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在教师教学和指导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技术动作,独立自我练习,自我提高的过程。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技术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的方法,而且还从中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指导学生掌握良好自我锻炼的方法
正确的、科学的运用体育锻炼身体的基本技术、原理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反之,则影响锻炼身体的效果,有损于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身体的伤害。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术、原理和方法的培养和传授,使之掌握自我锻炼身体全过程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的兴趣,并建立良好的自我锻炼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自我锻炼身体的习惯
形成良好的习惯,是需要个体自身意志与毅力努力的结果,并且只有通过学生经过严格的要求、刻苦的训练、艰辛的努力而实现的。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它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促使学生为之奋斗一生。
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所教其学生们的具体情况,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制定科学的、严密的、有计划的教学内容,有步骤的让学生在练习中反复得到训练和提高,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和训练中,熟练的掌握技术动作,并完善练习过程。同时,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也要经常指导和检查其练习情况。只有这样,通过学生的自身努力,和教师的指导,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总之,高职学生良好自我锻炼身体习惯的形成,是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协同配合才能完成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辉.对高校体育课程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J].当代教育研究,2006,6(12):
94-95.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均有很大改变,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们的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世界进入一个完全信息化的时代。中国正在如此紧张激烈的国际格局上奋发崛起,既要团结各国又要发展自己。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用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把改革进步的脚印深深地踏在农业、工业等每一个角落。面对未来的持续发展,数学教学在我国当前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采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让学生在不断探寻中摸索数学知识,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新型数学人才的教学方法。
一、数学教学要以新型数学人才培养模式为基调
面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万分重要,为了适应我国当前国情,更有利于未来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最新的数学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及数学能力,对人才培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培养数学人才要培养学生具备数学素养,还要求学生有独立判断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认知识别能力等,灵活地掌握数学专业技能,拓宽数学知识面,丰富数学生活,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该处理好数学基础课与课外数学课及数学实践教学之间的微妙关系,深化基础、淡化选拔、注重实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数学实践能力。纸上谈兵是不可取的。在数学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新模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数学教学中,知识与能力同样重要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从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来看,很多毕业班的学生都是加班加点向前冲,久而久之,就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了端正的学习态度,更谈不上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了。除了学生,教师往往作为教育的另一主体存在,有的教师身兼数职,不但要进行教学工作,还要搞科研。还有些教师要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用对学生进行指导,课堂上照本宣科讲述一遍,留下学生绞尽脑汁地与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较劲。这样长期下去,势必会使学生的专业素养逐渐降低。在学校教学方法及学生抵触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知识,即便是硬着头皮学习,也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在记忆数学知识上有很大漏洞;学生学习领悟的方法不当,不会将知识融入自己的脑子中进行思考,而是死记老师课堂上讲过的方法和案例,稍有改动便不知所措;受教育资源与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学生缺乏数学实践创新能力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要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三、始终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
数学实践教学要融入日常教学中,且贯穿始终,不但要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锻炼其数学实践能力,还要能通过鲜活有趣的实践经验促进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反过来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通往光明的道路有很多条,选对正确的道路便能够相对轻松。创新教育方法,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自身身心发展的平台,构建一座成功通向未来的大桥,任学生在广袤的知识草原上驰骋,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挖掘自身潜力,使学校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园地,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夯实基础,为培养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而努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巧设情境,丰富数学教学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刚刚步入新学习环境的高一新生,由于他们来自各间校风不同、师资要求有异、体育风气有别、场地器材条件有差异,这就自然形成了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深浅不一、基础不一、身体素质有差距等因素。另外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还不是很适应。感情丰富而强烈,表现为情绪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及主要措施,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统一认识,打好基础,使原来体育素质较较好的同学能树立新的拼搏目标,而对于体质较差的“困难户”能在新的环境下树立自信,发挥长处,
三、教材与教辅分析
高一上学期主要进行田径运动的必修课教学。田径是其他体育项目的基础。高一年段进行田径运动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田径运动,作为基础运动项目的功能,为学生进入后期的选项学习打好运动技能和体能等多方面的基础。田径模块教学内容为:短跑和跳远。
高二年段选项教学班的教学内容为篮球运球三步上篮。上篮一般称三步上篮或三步跨篮,是一项基本的投篮技术,上篮按出手时手与肩的相对高度,分为高手上篮和低手上篮;上篮包括单手和双手两种手部动作,同时又还包括行进间和跳起两种身体姿态。手部动作有正手、反手、勾手的区别。本学期以行进间单手肩上上篮为主要学习内容。
四、教学目标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实践教学体系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凸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育基地设立、实践指导人员素质以及制度机制保障等诸多方面。因此,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职业技术教育实践体系发展不完善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制约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这些弊端主要是:
1、教学理念滞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这是当前职业技术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学理念的滞后,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实践与应用相脱节,不利于人才的培养,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和教学经费的制约,职业技术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普遍滞后。实践教学设备老化、落后,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等等,既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又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瓶颈。
3、实践活动滞后。受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以及缺少实践教学设备的制约,许多实践教学活动不能有效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致使人才的培养跟不上经济建设发展需求。
4、实践教学考核机制滞后。职业技术教育普遍存在重视理论考核,忽视实践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分数占学生考核总分数比重较小的问题。这种考核模式,让学生养成了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学习的习惯,为实用型人才培养设置了一道制度上、机制上的障碍。
上述问题的存在,要求在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加以解决,实现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该加强四个方面建设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更需要全员的参与。重点应该加强“四个”方面建设:
1、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培养和打造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关键。首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有计划输送教师到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培训,努力提升教师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实践能力、排除故障能力,达到“文武”双全。三是有计划引进专业人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条件。实践基地建设,要结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侧重教学重点,建设实验室、实践车间、实践工厂。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有前瞻性,要紧紧盯住世界科技发展水平和流行趋势,瞄准国内经济运行发展方向,同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同经济建设需要相结合,同学校发展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建设规模适当、设施先进、结构合理的实践基地。
3、加强实践指导员队伍建设
加强实践指导员队伍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重要环节。实践指导员队伍素质高低、技术好坏,直接关系到实践活动的质量,关系到实践活动效果。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实践指导员队伍,通过他们有效指导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学习效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加强制度机制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学校有效资源的分配,必须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有关制度和运行机制,才能够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运作。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该遵循的原则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水平的需要,应该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1、均衡发展的原则。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均衡发展,才能实现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对理论认识的加深和理解,二者是互相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均衡发展,就是要科学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二者不能顾此失彼。
2、突出重点的原则。要根据学校发展整体规划要求,既要各个学科统筹兼顾,还要突出办学特色,有所侧重的建设实践基地和引进实践指导教师。
3、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制度和机制的设置上,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体作用,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实践学习氛围。
关键词 特教学校 体育教学 教学改革
体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紧锣密鼓的实施,特殊教育学校也应紧跟改革的步伐,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合各残疾类型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实现残疾身体和功能的恢复,走出封闭自我,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一、体育硬件设施经费投入要增加,突出特教特色
特殊教育学生需要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比普通学生上体育课要求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更加苛刻、更加严格。例如,国家规定:“盲校体育场地设置在适宜视力障碍使用的环形跑道或直道,除少部分留做硬地外,宜铺设草坪。”可是所有特殊教育学校(中心)的体育场地都是水泥地或沙土地,本来就很少的室外体育设施,基本是竞技项目的器材,不适合特殊教育学生使用。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中心)没有专门配备适用于特殊教育学生的体育器材,尤其是智力障碍学生需要的体育器材价格昂贵,造价比较高,都没有专门配置。这无形中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应该增加投入,减少“常人化”因素,保证的体育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改变特殊教育体育教学根据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这个主要的因素确定教学的内容,通过我们的努力转变为根据体育教学内容进一步改进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
二、体育教学的实施要与时俱进
(一)开展融合教育,促进特殊儿童融入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中心)应大力开展融合教育,更好的为特殊教育学生融入社会,更好的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融合教育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美国教育界所提倡的回归主流运动,其目的是要让特殊儿童不要被隔离在传统的启智学校、启聪学校、启明学校以及现在的特殊学校。而是让特殊儿童回归到正常的主流学习环境——普通学校(或普通班)。主要的涵义有:
1.教育机会均等:强调一般儿童与身心障碍儿童在教育上的师资、设备、教材、权益是相同的;
2.回归现实正常生活环境:教育即生活,但传统的隔离教育却把学生隔离在特殊学校内,这毕竟不是一般的社会;
3.最少限制的学习环境:学生在特殊学校的学习环境限制较大,例如他们无法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实施融合教育以后就可以取消这个限制。
(二)加强健康知识的教学、增进体育教学的个性化
当代体育教学倡导的是,多样化的快乐体育将替代“模式化”体育教学,各种有氧健身活动取代体能训练等等,精选重视体育健身必备的体育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削减繁、难的陈旧的内容。每个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内容后,可根据需要在拓展新的内容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可根据自身条件(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学校传统等)选择拓展性的内容进行教学,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这种富有灵活性的内容安排,改变了所谓“吃不饱”、“吃不了”或“吃得无知无味”的状况,能让特教学生精力充沛、劲头十足的进行练习,达到入趣、入情、入境的境界,充分满足特殊教育学生的个体需要,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三)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目标跟踪学生成长
积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对每一个学生建立二个不同的文件,分别记录成长与学习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目标,长期跟踪特教学生的成长。这二个跟踪文件是:儿童期基本情况、入学前基本情况、每学期的成长足迹。应当把这个经验扩大到每个特殊教育学校(中心),学校针对学生建立完善的长期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才能有效的实施体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三、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特殊教育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固定的,选择面很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与以探究活动为主,在这方面应当予以加强,扩大情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在特殊教育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智力障碍学生体育教学方法对策研究
以语言传递为主、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使用较多,原因在于智力障碍学生入学前有大医院开据的智商鉴定证明,入学之后特殊教育学校(中心)根据医院开具的智商鉴定结果并结合学生年龄进行分班教学。低年级智力障碍学生体育教学交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基本的精细动作的活动能力,教学方法是示范法与一对一的指点,讲解法较少,体育教师直接发出指令,学生完成动作。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智力障碍学生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并注意发现学生某些兴趣爱好进行重点的培养,条件突出的学生可以进入校运动队进行训练。
(二)视力障碍学生体育教学方法对策研究
视力障碍学生对外界感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容易对外界事物产生片面的认识,在分析、推理和判断上出错。视力障碍学生没有空间定位能力,体育教师不会对视力障碍学生进行示范教学。视力障碍学生的听力没有损坏,仍然能够比较好接收到体育教师的大量的语言讲解,针对视力障碍学生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传递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使用较多。
(三)听力与语言障碍学生体育教学方法对策研究
听力与语言障碍学生无法接受到体育教师的讲解,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手语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示范动作,直观的教给学生相应的体育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因此,直接感知的体育教学方法选择的达到了,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使用较多,这是由于语言与听力障碍学生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加大特教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从体育硬件设施的经费投入、体育教学的实施、体育教学方法的改进、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等几方面进行,争取体育教学改革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教学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回收废品”一课,教师设计了在一次争当“环保小天使”活动中,小林、小红和小青三个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这一生活情境。在情境图中小林直接说出收集矿泉水瓶的个数,而小红和小青没有直接说出,但都和小林收集的个数有关。这样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数学学习的长效性。
本案例教学目标的确定力求达到:(1)本节课通过创设“回收废品”这一丰富有趣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2)在运算过程中,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3)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
《回收废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P59-60的教学内容。
2.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去公园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公园瞧一瞧。公园里的景色真美!有绿树、凉亭,还有人工湖……这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欢乐!可是,在公园的某个角落里却被一些不文明的游客留下各式各样的塑料瓶。
师:大家喜欢现在的公园吗?为什么?你们打算怎么做?
(课件出示P59主题情景图)
2.2提出问题。
2.2.1挖掘数学信息
师:瞧,公园里有三个小朋友正在回收废品(塑料瓶)。小朋友们辛苦了半天后,他们聚在一起,听听他们在说什么?
生1:小林说,我收集了13个塑料瓶。
生2:小红说,我收集的比小林多3个。
生3:小青说,我收集的比小林少4个。
2.2.2自主提问
师:图中哪个小朋友收集的瓶子数是直接告诉我们的?
生4:小林。
师:小红和小青收集的瓶子数有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生5:没有。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6: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生7: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2.3解决问题。
探究活动一: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课件出示问题)
师:小红收集的瓶子数和谁有关?
生7:小林。
师:小林说,我收集了13个塑料瓶。这句话中的“我”指的是?
生8:指的是小林自己。
师:请你把“我”换成小林后,再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8:小林收集了13个塑料瓶。
师:第二句话中的“我”指的又是谁
生9:小红。
师:也就是说,小红收集的比小林多3个。
师:谁和谁比?
生10:小红和小林比。
师:谁多?
生10:小红多。
师:多几个?
生10:多3个。
师: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我们知道小林收集了13个塑料瓶。如果用圆形表示他收集的瓶子数,则应该要画几个?
师:小红收集了几个瓶子?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圆形画出来?
师:小红比小林多3个,也就是比几多3呢?
生11:比13多3。
师:比13多3,用加法还是用减法?
生12:加法。算式是13+3=16(个)。
师生:答:小红收集了16个塑料瓶。
[(解决“比多”的数学问题时,应先分析了谁和谁比,谁多,多多少,最后确定用加法计算)]
探究活动二: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课件示题)
师:小青收集的瓶子数和谁有关?
生13:小林。
师:“我收集的比小林少4个”这句话中的“我”是?
生14:小青。
师:请你把“我”换成小青然后再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14:小青收集的比小林少4个。
师:谁和谁比?
生15:小青和小林比。
师:谁少?
生15:小青少。
师:少几个?
生15:少4个。
师:用圆形画一画小青收集的瓶子数,想想你是如何画出来的?
生16:小青比小林少4个,所以是小青和小林比,小青少,少4个。
师:也就是比13少4。
生16:先画出小林的13个,然后再画出小青的。如下图:
生16:所以小青是9个。算式是13-4=9(9)
师生:答:小青收集了9个塑料瓶。
[解决“比少”的数学问题时,同样先分析了谁和谁比,谁少,少多少,最后确定用减法计算]
3.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按照“情景―问题”的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3.1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数学情境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创设好的数学情境,教师必须悉心钻研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的结构体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身心发展水平,选择既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又能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实际问题作为情境。创设丰富有趣的数学情境可以自然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2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更重要的是要“会学”数学,培养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教学中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并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1]。
3.3进行“情景―问题”课题研究。
3.3.1创设的情境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案例教学通过将环保情境引入课中,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活动,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具体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
3.3.2在“情境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情境问题”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在引领的过程中做好组织学生交流,适时给予恰当评价,并在恰当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并以此调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2]。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活动,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的问题情境不仅是教师顺利展开问题教学探究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数学。同时,启发性的问题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极大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使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