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6 16:15: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药制剂研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长期以来,医院制剂因其与临床结合紧密、品种更新快、生产周期短、价格相对低廉、使用方便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药物制剂,成为临床用药的重要补充。近年来,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品种及数量不断增多,使医院制剂的配制与使用受到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为保证制剂产品的质量,国家对医院制剂的监控力度日益增大,准入标准及制剂质量标准日渐提升,配制医院制剂所需担负的技术责任、风险强度也相应增加。为满足相关法规的要求,达到相应标准,医疗机构制剂室建设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医院制剂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1~3]。
我院制剂室以生产的中药制剂为主,疗效确切,广受临床与患者好评,成为我院临床用药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我院2013~2014年医院制剂的配制与应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探讨在诸多挑战面前,医疗机构制剂的存在意义及发展方向。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调取2013~2014年我院制剂配制与使用相关数据。
1.2评价指标 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制剂说明书,确定各药的限定日剂量(DDD值),用药频度(DDDs)=药品消耗的总剂量/相应的DDD值,DDDs可用于不同制剂之间进行比较[4~8]。
2 结果与分析
2.1医院制剂应用基本情况 2014年我院全年共应用医院制剂31种,销售总金额达565.7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5.87%,占医院药品总销售额的5.98%,见表1。
2.2不同科室使用医院制剂情况 我院医院制剂的使用相对比较集中,重点专科瘰疬科用量占全院总量的30.28%,达171.33万元,较去年增长29.05%,骨科119.81万元,增长20.70%,;肛肠科和皮肤科增长幅度最大,较去年相比分别增长35.11%和35.13%,见表2。
2.3中药制剂用药金额及其DDDs排序 我院制剂用量较大的品种为内消瘰疬片、消炎散核冲剂、消疬膏、消瘰冲剂等,这与我院瘰疬科为全国重点专科,患者门诊量和住院人次多有关,见表3。
3 讨论
2014年我院中药制剂的使用均呈不同幅度的增长,这与我院重视特色科室的建设,重视医院制剂的发展密切相关。中药制剂的DDDs,均显示出明显的集中度,用药金额和DDDs排前3位的品种之和分别占总量的65.2%~79.1%和73.1%~82.9%。就使用量而言,2014年总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但品种间增长较大。2014年DDDs总体增幅为10.6%,而DDDs排前3位的品种平均增幅为24.5%,其中排第1位的消炎散核冲剂增幅达39.3%。
消炎散核冲剂、内消瘰疬片、瘰疬宁胶囊等是我院中药特色制剂的代表,由于其疗效确切、副作用相对较少,在临床应用多年,广受好评,近年来临床需求呈明显增长势头。
参考文献:
[1]韩石蕊,程洪兵.浅谈医院制剂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24(6):341.
[2]童立.新时期医院制剂发展瓶颈与前景展望[J].上海医药,2011,32(8):397.
[3]王曙东.浅谈医院制剂对临床医疗的作用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1):72.
[4]邹豪,邵元福,朱才娟,等.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利用[J].中国药房,2011,7(5):215.
[5]李艳,丁庆明.限定日剂量在药物利用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执业药师,2010,7(9):6.
中图分类号:R44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416-04
近年来,随着对民族医药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发现许多种药、蒙药、藏药的活性成分及复方都具有很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或使紊乱的机体免疫状态恢复正常。蒙药作为祖国医学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理论独特,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抗肿瘤药。或免疫调节药等新药开发的研究热点。蒙药“三花散”出自蒙医经典著作,是由兰花、路路花、白花龙丹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等功效,用于瘟病、热症等疾病。多年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消炎、抗病毒、抗肿瘤的作用,因此推测蒙药制剂“三花散”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但迄今对其药用机理研究甚少。本研究以蒙药“三花散”醇提液为实验药物,以小鼠为实验动物,通过灌胃给药,采用免疫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了蒙药“三花散”醇提液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模型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转化率、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RT-PCR检测其对免疫分子Fasl(Fas配体)及穿孔素等表达水平的影响。
1 材料
1.1 受试药物及主要试剂
蒙药“三花散”(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提供),醇提液由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剂室制备;环磷酰胺(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HanKe液(自配);RT-PCR反应体系试剂盒(大连宝生物公司提供);植物血凝素(PHA)(广州市医药工业研究所)。
1.2 实验动物
纯系Balb/c小鼠,体重(20±2)g,雌雄各半,由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自然采光,标准鼠饲料和自来水喂养。
1.3 主要仪器
多功能成像系统(Nikon);RNA检测仪(Bio Rad,Her-cuIes,CA);低温冷冻切片机、低温离心机(德国Eppendoff公司);电子天平(上海分析仪器厂);光学显微镜(OLYM-PUS公司)。
2 方法
2.1 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
采用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法。取体重(20±2)g小白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0.2mL/只,每日1次;阳性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环磷酰胺0.05g/kg,每日1次,连续给药7天。实验I组(环磷酰胺加低剂量蒙药组)和实验II组(环磷酰胺加高剂量蒙药组),在给予环磷酰胺0.05g/kg,每日1次第3天开始分别以0.75g/kg,每日1次和1.5g/kg,每日1次剂量给予蒙药“三花散”醇提液:采用灌胃法连续给药。于第8天各组小鼠均经腹腔注射给予2%淀粉生理盐水溶液2mL,72h后腹腔注射5%鸡红细胞悬液1mL,间隔1h,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正中剪开腹壁皮肤,经腹膜注入HanKe液2mL,吸取腹腔洗液ImL,分滴于2片载玻片上,置于37~C温箱内孵育30min,进行漂洗、固定、染色、镜检,按下式计算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
吞噬百分率=吞噬鸡红细胞的巨噬细胞数/观察巨噬细胞总数(100)×100%
吞噬指数=被吞噬的鸡红细胞数/观察巨噬细胞总数(100)
2.2小鼠体内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采用全血形态学检测法。取体重(20±2)g小白鼠40只,雌雄各半,动物分组、给药方法同上2.1。连续给药7天,各组小鼠均在给药第8天,PHA按6mg/kg腹腔注射,每天1次,连续3天。各组在注射PHA前1h给药,每天1次,连续灌胃3天。各组小鼠在给予PHA第4天分别剪尾取外周血推片,瑞氏染色,计数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转化率(过渡型细胞列入转化细胞)。
淋巴细胞转化率(%)=转化的淋巴细胞数(过渡型+母细胞)/淋巴细胞总数×100%
2.3 小鼠Fas配体(Fasl)和穿孔素(perforin)mRNA水平表达检测
采用RT-PCR方法,检测小鼠脾组织Fas配体(Fasl)和穿孔索(peffofin)mRNA水平的表达。
2.3.1 动物分组取体重(20±2)g小白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0.2mL/只,每日1次;阳性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环磷酰胺0.05g/kg,每日1次,连续给药7天;实验组(环磷酰胺加高剂量蒙药组),在给予环磷酰胺0.05g/kg,每日1次第3天开始以1.5g/kg,每日1次剂量给予蒙药“三花散”醇提液,采用灌胃法连续给药7天。
2.3.2 组织总RNA提取及定量各组小鼠均在给药第8天断颈法处死小鼠,摘取脾脏,提取组织总RNA(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2.3.3 引物穿孔素(Perfofin):上游引物5′-ACAGAG-GTTCCTGAGGCCTGA-3,′下游引物5′-ACGGTAGGTCT-GGTGGAAAGA-3′;Fas配体:上游引物5′-TCTGGTG-GCTCTGGTrGGAAT-3′,下游引物5′-GGTCAGCACTGG-TAAGATTGA-3′;β-actin:上游引物5′-CCTAAGGC-CAACCGTGAAAAG-3′,下游引物5′-TCTTCATGGT-GCTAGGAGCCA-3′。
2.3.4 小鼠脾组织Fas配体(Fasl)和穿孔素(perforln)的半定量RT―PCR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RT-PCR产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照相记录。反应重复进行3次。图像扫描,进行半定量分析。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
结果见表1。由表1中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具有免疫
抑制作用的环磷酰胺能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使其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均明显降低,与生理盐水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给予不同剂量“三花散”醇提液,均能使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明显升高,与阳性对照(环磷酰胺)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I组与实验lI组之间比较亦有极显著性差异。
3.2 对小鼠体内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影响
结果见表2。由表2中数据统计分析表明。蒙药制剂“三花散”能显著促进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对环磷酰胺抑制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果分析发现,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环磷酰胺,使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降低,与生理盐水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蒙药“三花散”醇提液能使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升高,与阳性对照(环磷酰胺)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I组与实验Ⅱ组之间比较亦有极显著性差异。
3.3 小鼠脾组织Fas配体(Fasl)和穿孔素(perforJn)基因表达测定
从图1中可见,单纯给予环磷酰胺的小鼠Fas配体和穿孔素基因RT-PCR产物电泳条带与对照组比较,条带变细,色淡;而环磷酰胺加“三花散”实验组条带明显增宽、色亮,显示该组Fas配体和穿孔素基因表达增强。而各组内参比的β-actin基因产物条带均一,具有可比性。
4 讨论
蒙药作为民族医药的一部分,其用药特点是以生药入药,保持了原药材的高生物活性物质,尤其对于治疗各种功能性疾病、慢性病、疑难杂症以及调节、恢复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等有独到的疗效。此外,蒙药在组方时重视药物间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所以它具有高效低毒、发挥复合药理作用、疗效可靠等优点。我国现有蒙药2230种,常用约450种,其来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许多实验研究显示,蒙药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可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并通过激活单核吞噬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促进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增强机体的抗病力。本实验参照常用CY制备小鼠免疫抑制模型法,制作动物模型,利用现代技术,研究蒙药“三花散”醇提液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蒙药“三花散”醇提液能提高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等。
1 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1.1 诱导细胞分化 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治疗是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诱导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已经受到重视。丹参酮对人宫颈癌细胞株(ME180)具有较好的诱导分化作用,经处理后细胞形态向良性分化、生长缓慢、集落形成率明显降低,细胞RNA杂交发现c-myc、Ha-ras癌基因表达明显降低[2]。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为RNA和蛋白质的复合体,它可弥补染色体由于细胞分裂出现的末端进行性缩短,使细胞无限增殖,导致肿瘤发生,故而,可将端粒酶视为肿瘤细胞增殖的指标。苦参碱处理的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形态趋向红细胞系分化,同时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3]。
1.2 促进细胞凋亡 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是许多中药杀伤肿瘤细胞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抗肿瘤中药对细胞周期有特异的阻断作用,这种作用受多种基因精确又复杂的相互调控,最终通过这些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实现对细胞增殖表型的直接调节[4~6]。大多数抗肿瘤中药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杀伤处于增殖期的细胞,特别是S期和M期细胞。还有的中药通过抑制DNA合成过程中所需的DNA 拓扑异构酶和DNA聚合酶活性,干扰DNA复制、抑制DNA合成,最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根据丹参酮抗肿瘤细胞的实验结果[2],丹参酮的抗肿瘤机制可能是抑制DNA聚合酶活性,阻止细胞进入S期,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抗肿瘤方剂(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等)能明显诱导p53蛋白高度表达,当p53蛋白表达量增高到一定程度后,可以经过信息传递系统途径使细胞周期阻滞于分裂期[7]。大蒜油可促进人胃癌BGC-823细胞的抑癌基因p53表达,抑制细胞恶性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8]。羊藿苷能使凋亡相关基因bcl-2、c-myc表达下降[9]。As2O3对bcl-2基因的表达,无论从RNA水平还是蛋白质水平都有下调作用,已被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0]。这些发现为应用促进细胞凋亡中药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1.3 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 机体内任何化学物质如激素、神经介质、生长因子以及各种药物分子,都不能直接进入细胞内部产生效应,而必须通过和细胞相关受体结合,经信号转换,把信息传递到靶部位产生作用。因此,从信号通路的角度研究中医药抗肿瘤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黄姜素通过抑制蛋白质激酶、酪氨酸激酶活性以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阻碍细胞的信号传导,从而触发肿瘤细胞凋亡。某些中药所含的槲皮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与蛋白激酶C(PKC)、cAMP等信号分子有关:PKC可拮抗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胸腺细胞凋亡,槲皮素作为PKC的拮抗剂,能逆转这种作用。许多实验和事实表明,信号系统的信息传递与调节很可能是中西药对肿瘤细胞作用的共同物质基础之一[7]。
1.4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许多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的物质基础,如DNA、微管和其他相关性酶,影响肿瘤细胞分型以及蛋白质合成,起到直接杀伤甚至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DNA引物酶——多聚酶α以复合体形式存在于细胞核中,其功能是完成引物的合成及延长,肿瘤细胞内DNA复制十分活跃,此酶复合体的活性也明显高于正常细胞。绿茶提取物可与DNA引物酶——多聚酶α复合体非竞争性结合,改变酶的空间构象,减弱酶杀伤活性,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11]。大蒜油对人胃癌BGC-823细胞也有直接破坏、杀伤的作用[8]。
1.5 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 肿瘤细胞对多种抗肿瘤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是造成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产生交叉耐药的根本原因在于肿瘤细胞内含有多药耐药基因,其编码的P-糖蛋白(Pgp)高表达是产生多药耐药(MDR)的主要机制。逆转MDR已成为治疗肿瘤的一个方向,也是个涵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体外实验中有人从中药制剂筛选出Ans-11、Fww-13、Tul-17三种中药逆转剂,都能明显增强多药耐药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有效逆转Pgp高表达人卵巢肿瘤细胞SKVLB对长春花碱的耐药性。由于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也具有逆转多药耐药作用,它们能与P170蛋白结合,使细胞内药物浓度增高,起到抗肿瘤作用,因此推测中药的抗多药耐药或许具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样作用[7]。
2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状态
机体免疫系统具有限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能力,通过改变宿主对肿瘤的生物反应,调节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在肿瘤治疗中已经受到医学界的关注。中药对荷瘤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是较为重要的抗肿瘤机制之一。荷瘤状态下,T细胞功能不全和受抑制使机体抗肿瘤能力下降,表现为T细胞数量减少、功能改变、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随着肿瘤生长,总T细胞和Th细胞进行性下降、Th/Ts下降,其中Th细胞下降与肿瘤生长加速、扩散相一致,Ts上升伴有肿瘤的转移和扩散。有些补益类中药能诱导细胞因子如IL-2、IFN-γ、TNF-α等释放,促进淋巴细胞转化、调整T细胞亚群比例、提高NK、LAK细胞活性、提高CTL的攻击力、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使其更易遭到攻击,并使之失去转移能力而崩解。例如六味地黄汤能保护血红蛋白、白细胞、血细胞板功能,保护NK细胞活性,增强T、B淋巴细胞转化,提高肿瘤细胞内cAMP含量,增强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提高血中淋巴细胞数量等[12];地黄多糖可拮抗肿瘤细胞对NK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改善IL-2分泌,显著提高CTL细胞活性,有效阻止CD4+T、CD8+T细胞比值上升,使具有杀伤功能的CD8+亚群处于优势地位,发挥对肿瘤的杀伤效应[13]。
3 作用于肿瘤血管
肿瘤血管生长迅速、紊乱,且分布十分丰富,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都与血管生长关系密切,破坏肿瘤血管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内容。红素(从雷公藤根部分离出的一个生物活性单体)可对新生血管从多方面产生抑制作用;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血管的能力、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等[14]。有的活血药可阻止肿瘤区纤维蛋白原沉积,利于药物或免疫活性物质进入肿瘤细胞内部,甚至可以直接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改善肿瘤细胞乏氧状态,增强其对放、化疗的敏感性。虎杖、穿山甲可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使转移灶内新生毛细血管退化。国外关于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而中医药对肿瘤血管作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7]。
4 抗突变作用
致癌与致突变存在的密切关系,大多数致突变物质都具有致癌作用,比如强氧化性自由基损害正常细胞、导致细胞突变,就是肿瘤发生的原因之一。固金片(人参、田七、绞股蓝等药材组成的复方制剂)能促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抑制自由基造成的损伤,发挥抗肿瘤作用。姜黄素自然产生的酚和抗氧化剂对不同致癌因子、致突变因子都有抑制作用,可以增强DNA的稳定性,保护DNA免受氧化损伤[15]。
5 展望
中药的抗肿瘤作用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它的新进展很多,而且作用机制还有很多有待于去发现、探索。在已发现的抗肿瘤药物中,中药具有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独特、时间持久、多靶点、多途径、抗肿瘤谱广、毒副作用轻等优点,是多方向、多途径、交叉发挥抗肿瘤作用等特点,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及改善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方面都有显著疗效。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研究一方面可以揭示中药抗肿瘤的作用和机制,进而寻找到新的更有效的抗肿瘤药,提高恶性肿瘤的治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提示肿瘤的发生与发展的机制,进而更有效地控制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然而,目前对中药抗肿瘤作用研究得还不够具体,对机制的阐明也欠深刻,应用范围还不明确,虽然对中药及复方抗肿瘤作用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与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相结合,以期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远期疗效,使中药及复方对肿瘤的预防和治疗的某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总之,中药对肿瘤的治疗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现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会被进一步揭示,我们应该积极采用国内外最有效的方法加深中药抗肿瘤机制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抗肿瘤研究创造更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周岱瑜,主编.临床中医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96~604.
[2] 郑国灿,李智英.丹参酮Ⅰ对HepG2细胞抑制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J].现代医学,2004,32(5):296~298.
[3] 李贵海,潘成业,孙付军,等.中药生物碱逆转小鼠S180肉瘤细胞获得性多药耐药相关生物因子的过度表达[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3):1844~1848.
[4] Prerz R,Wu N,Klipfel AA,et al.A better cell cycle target for gene therapy of colorectal cancer:cycli G.J Gastrointest Surg[J].2003,7(70);884~889.
[5] Laiho M,Latonen L.Cell cycle control,DNA damage checkpoints and cancer.Am Med[J].200335(6):391~397
[6] Malumbres M,Carnero A.Cell cycle cycle deregulation:a common motif in cancer.Prog Cell Cycle Res[J].2003,5:5~18.
[7] 贺新怀,席孝贤,主编.中医药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5~364.
[8] 张森,万德森,肖锡宾,等.大蒜油激活鼠肝枯否细胞抗癌作用的实验研究[J].大肠病外科杂志,2005,11(4):257~259.
[9] 李梨,周岐新,石京山.羊藿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5,16(12):952~954.
[10] Soignet SL,Frankel SR,Douer D,et al.United States multicenter study of arsenic troxide in relap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J].Clin Oncol,2001,19(18).
[11] 王介明.绿茶多酚抑制前列腺癌的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5,27(4):155.
[12] 高绍荣,夏海平,张华,等.乳腺癌TAM疗后综合征/中医药疗法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应用[J].国医论坛,2005,20(2):24~25.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5-0090-03
[WT5HZ][JZ]Study 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WT5BZ][JZ]CHEN Zi-yi, ZHAO Zhong-wen
[WT5"BX][JZ](1.School of Postgraduate,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122, Fujian;[JZ]2.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001, Fujian)
[WTHZ]【Abstract】[WTBZ]The high incidence of osteoporosis in the world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fracture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has a unique advantage. A series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making a significant progress. The liter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in recent years have been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from single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Chinese medicine and other treatment in the paper, in which the progres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common osteoporosis are specifically discussed so as to give readers an inspiration and new ideas for further research.
[WTHZ]【Key words】[WTBZ]osteoporosis,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summarization
骨|疏松症(OP)是指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退化破坏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的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继发于其他疾病或者某种药物治疗导致的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中医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与“痹症”、“腰痛”相类似,将其归于“骨痿”、“骨枯”、“骨痹”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取得很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1单味中药药理分析
单味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切,药理机制得到证实,近年来不断开展的药物研究为此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临床常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有补骨脂、羊藿、杜仲、骨碎补、菟丝子、续断、鹿茸、阿胶、黄芪、人参、枸杞、龟甲、葛根、牛膝、狗脊等。补骨脂作为临床治疗OP的常用药,近年研究层出不穷,药物有效成分被不断挖掘。邵航等[1]在其药理研究实验中发现补骨脂含有香豆素类、黄酮类和单萜酚类等多种活性成分,而其中主要的抗骨质疏松的活性物质为香豆素类成分。张乐其等[2]从提取方法、诱导成骨机制、调节骨代谢通路、应用前景等方面研究其中药单体柚皮苷,证实柚皮苷在临床上修复骨缺损具有重要地位。黄酮类物质被称为“植物雌激素”,能够同时作用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具有改善骨代谢,促进成骨细胞生成,抑制破骨细胞分化的作用。刘舵等[3]从宁夏枸杞中粗筛出枸杞子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较高的黄酮类物质,且通过急性毒性实验证实其毒性极小,能缓解切除卵巢大鼠的骨结构的退化,对防治骨质疏松有一定作用。赖青海等[4]实验发现肉苁蓉能通过提高性激素水平,抗氧化作用,调节钙磷代谢平衡,补充矿物质元素等方面影响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活性,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对单味中药的研究也逐步深入细胞分子深成面水平,研究其对成骨与破骨细胞的影响、调节体内激素及微量元素、诱导干细胞成骨分化等预见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效果。贝家欣等[5]总结近年研究指出人参皂苷可通过调节护骨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以及基因p2和p27的mRNA的表达来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且可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任辉等[6]通过动物实验得出龟板可能通过降低骨转换有效改善激素性骨质疏松,其中CTSK可能是其作用靶点之一。[HJ1.8mm]李淑惠等[7]研究表明以丹参酚酸B和丹参素为代表的丹参水溶性酚酸类成分在调节骨代谢方面起作用,涉及Wnt/β-cate-nin、ERK、BMP、OPG/RANKL/RANK以及 FoxO介导的氧化应激等多种信号通路调节机制。
2中药复方制剂
21中药复方制剂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21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在临床中最为常见,故对PMOP中医药治疗的各方面机制研究也最为广泛。吴海洋等[8]在单味中药方面,从骨测量指标、细胞因子变化、基因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重点探讨了羊藿、杜仲、骨碎补对PMOP的疗效;在复方中药方面,以普遍认为的肾虚病机为主线,总结了补肾法在临床中应用。王剑等[9]通过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采用自拟方补肾壮骨中药复方(羊藿、牡蛎、鹿茸)治疗观察得出,补肾壮骨中药复方可能通过上调骨组织Dlx5 mRNA及蛋白表达而有效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展磊等[10]对11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钙尔奇D联合补肾活血中药治疗,实验发现补肾活血中药可缓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OPN、PINP和β-CTX浓度,提高25-(OH)D水平实现的。高璐等[11]研究补肾中药复方(鹿茸、牡蛎、羊藿),通过对血生化指标测定、骨密度检测及RT-Real Time PCR分析,得出补肾中药复方具有防治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其机制与调控 MEK1、ERK2 基因表达有关。为试验新的实验模型,模拟出与临床更加接近的病理过程,刘梅洁等[12]将去卵巢和灌胃给予大黄2种方法合用,造成大鼠脾肾两虚型骨质疏松症,其病理过程与人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似,能反映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发病特点,为临床实验建模打开了新的思路。
212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老龄化趋势催生了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群体。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特点除了着眼于肾虚和脾虚外,还应考虑其气血虚弱特点,复方中当归、黄芪等益气养血中药被广泛运用。俞延军等[13]拟益肾活血汤(当归10 g,熟地、杜仲、槲寄生、牛膝、羊藿各20 g,红花、桃仁各6 g,续断15 g,延胡索30 g)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经治疗测定患者骨密度增加,四肢疼痛得到基本缓解。刘玉红等[14]将骨康方(补骨脂30 g,肉苁蓉、羊藿、菟丝子、熟地黄、白芍,丹参各15 g,黄芪20 g,当归10 g,大枣5枚)进行辨证加减,细分阴阳,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起到了更好的疗效。张翔等[15]在常规口服西药的基础上联合接骨汤(当归、黄芪、炒白芍、续断、申姜、威灵仙、天花粉、熟地、木瓜、土鳖虫、自然铜),以补肾壮骨为主,健肝脾化瘀血为辅,提高了骨密度,有效地减轻了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痛。蒋玲玲等[16]采用中药复方益肾健骨汤(黄芪30 g,鸡血藤30 g,补骨脂15 g,骨碎补12 g,菟丝子12 g,狗脊12 g,川续断12 g,川芎12 g,葛根12 g)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治疗后,显效率和有效率都相对高于采用单纯西药治疗。
22中药复方制剂治疗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221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DOP的中医病机认为与“瘀”和“虚”关系最为密切。马如风等[17]探讨DOP的主要病因病机在于机体肝脾肾亏虚和气虚血瘀,补肾滋阴、益气活血的中药复方在预防和治疗DOP时有一定的作用,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丹参、地黄、羊藿等。李环宇等[18]分析了糖尿病骨|疏松的中医病机,认为与脾肾亏虚和血瘀关系最为密切。同时总结得出,在防治DOP近10余年的研究中,较为重视对补肾健脾类中药的使用,而对活血化瘀药的研究尚为少见。加味青娥丸化裁自古方青娥丸,方含补骨脂、胡桃仁、鹿角胶、杜仲、丹参、黄芪、山药、牡蛎、龙骨,能改善治疗DOP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血清钙磷含量、空腹尿 Ca /Cr 比值,整体调节机体的骨代谢平衡[19]。吕维名等[20]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阿法骨化醇胶丸及碳酸钙咀嚼片加用口服复方地龙片(黄芪、川芎、地龙、牛膝),在缓解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痛及神经肌肉疼痛方面有显著效果。
222激素性骨质疏松症随着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中的广泛运用,GIOP人数逐渐上涨,已成为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后OP的第三大人群。中药抗 GIOP 的作用机制多从调节骨组织中的蛋白表达,促进 OB 的增殖与分化,抑制 OC 活性及数量,促进骨基质合成,提高性激素水平,调节钙磷代谢等方面展开。补肾中药方(鹿茸、羊藿、牡蛎)可明显上调 GIOP 大鼠骨组织成骨转录因子Osterix、Runx2 mRNA 及蛋白表达,促进 OB 分化、成熟和骨形成[21~22]。徐晓东等[23~24]从分子水平研究了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及 PPARγ2 的 mRNA 和蛋白表达,创新使用纳米钙补肾中药,使其上调大鼠骨组织中 BMP6 / BMP7 mRNA 和蛋白表达,下调骨组织中 PPARγ2 的 mRNA 和蛋白表达以达到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的效果,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朱辉等[25]指出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为肾精亏虚、脾虚不运、血行瘀滞所致,设计实验组进行对比,发现补肾中药能抑制骨吸收,与健脾、活血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朱冰等[26]建立GIOP大鼠股骨闭合骨折模型,采用中药复骨方(骨碎补、杜仲、续断、千年健、红花、归尾、川芎)进行治疗,实验发现GIOP骨折大鼠经复骨方治疗后,最大载荷、最大应力等均有增高,股骨密度提高,骨形态参数改善。
3其他治疗
中医药疗法博大精深,针灸推拿、中药涂擦、熏蒸、足疗等非口服疗法展现了其多样性,既与中药相辅相成促进疗效,又发挥其特长,为患者提供多种治疗选择,量身定做专属的诊疗方案。牛国平等[27]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采用利塞膦酸钠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针灸推拿治疗。发现针灸推拿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度及日常活动功能,有利于骨密度的补充。崔沐群[28]针对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痛这一症状,将抗骨质疏松药物结合针灸、蜡疗进行治疗,发现结合针灸与蜡疗可以提高患者的骨质密度,极大地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疼痛状况。唐旭丽等[29]对8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照组给予肌肉注射鲑鱼降钙素加口服凯思立D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十一方药酒及药渣进行涂擦联合烫疗。实验结果表明中药涂擦联合烫疗能更好地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李文华等[30]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经络传导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以现代足部反射区理论为指导,发现中药足疗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比口服阿仑膦酸钠片更能减轻骨痛症状和提高骨密度值,疗效更确切。梅群超等[31]采用理疗之薰蒸疗法,利用温经通络、活血行气中药煮沸后产生的蒸气薰蒸腰背疼痛部位,在药物和热力的共同作用下达到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目的。
4小结
近年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医药作用的多靶点性与临床骨质疏松症多病因诱发的复杂性相契合,具有很大的优势,且针灸、推拿、理疗等方法又弥补了单纯中药应用的不足,效果均较好。但也还存在着不足:由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多为老年人,多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等,每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因此应该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在经验方、有效方的基础上加减运用。另外,动物实验的造模也可多加探讨,以期为后期得到更好的实验结果铺好基石。我国风湿病专业起步较晚,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研究及诊治均存在诸多不足,加强风湿病相关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认识和研究对今后的治疗将有重要启发。
参考文献:
[1]邵航,俐补骨脂抗骨质疏松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23(3):69-71
[2]张乐其,霍光,柳毅,等中药柚皮苷诱导成骨作用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2016,(03),277-280
[3]刘舵,杨永利,雷婷,等枸杞子乙酸乙酯提取物急性毒性及对切除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6,(04),396-401
[4]赖青海,王琳琳,丁辉,等肉苁蓉治疗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74-76
[5]贝家欣,夏海珊,卢家淇,等人参皂苷 Rb1 抗骨质疏松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6,21(8):950-955
[6]任辉,张志达,梁德,等龟板改善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骨量、骨微细结构、骨生物力学和骨代谢的机制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6,31(5):1858-1862
[7]李淑惠,梁燕龙,杨亚军,等丹参水溶性成分影响骨代谢的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6,32(7):902-905
[8]吴海洋,索欢,王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中药治疗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5,(02),241-244
[9]王剑,郑洪新,张锦萍,等补肾壮骨中药复方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Dlx5 mRNA 及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0):1238-1240
[10]展磊,魏秋实补肾活血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骨代谢因子的调控作用[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6,(09),1128-1132
[11]高璐,洪新,尚德阳,等补肾复方对去卵巢大鼠MEK1、ERK2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4,(05),471-475
[12]刘梅洁,李鸿泓,王少君,等骨质疏松症脾肾两虚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08),836-838
[13]张翔,敖勇峰,刘耀忠,等中药接骨汤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48例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8):166
[14]蒋玲玲分析中药复方益肾健骨汤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大家健康,2016,10(6):51
[15]俞延军,李济军自拟益肾活血汤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32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11):817
[16]刘玉红,赵可伟骨康方加减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4,46(8):251-252
[17]马如风,郭鱼波,王丽丽,等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和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8):3-4
[18]李环宇,张林从“虚”“瘀”防治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方药研究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2):417-418
[19]巩振东,李翠娟加味青娥丸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9):1391-1402
[20]吕维名,许荣,肖丽霞,等中药复方地龙片联合骨化三醇治疗糖尿病伴骨质疏松症疼痛疗效观察[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7):617-619
[21]王剑,郑洪新,宗志宏,等补肾益髓中药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 Runx2 的 mRNA 及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2):120-125
[22]王剑,郑洪新,宗志宏,等补肾、健脾、活血中药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 OsterixmRNA 及蛋白表达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801-806
[23]徐晓东,邓洋洋,郑洪新糖皮质激素诱导肾虚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中 BMP-6 / BMP-7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3):472-474
[24]徐晓东,邓洋洋,郑洪新糖皮质激素诱导肾虚骨质疏松症大鼠骨组织中PPARγ2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1),25-27
[25]朱辉,郑洪新,林庶如,等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制备及中药的干预作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8):30-32
[26]朱冰,李敏研,刘智,等复骨方促进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作用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8),14-18
[27]牛国平,崔书欣,康斐针灸推拿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10):1527-1529
[28]崔沐群针灸结合蜡疗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临床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学,2014,10(19):90-91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药在急性白血病巩固治疗期的应用研究。方法 选取我病区收治的158例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2组。对照组79例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79例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中骨髓抑制13.3%、胃肠道反应13.3%、发热20.0%、感染6.7%等毒副作用的发病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骨髓抑制26.7%、胃肠道反应33.3%、发热33.3%、感染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巩固化疗期间加用中医药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提高患者的化疗缓解率、生活质量以及化疗耐受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急性白血病;化疗;巩固治疗;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 R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a)-0020-03
急性白血病作为血液系统一种恶性肿瘤疾病,严重危及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目前其临床发病机理多认为是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克隆性所致[1]。目前临床上对急性白血病的药物化疗已经逐渐成熟,多数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规律的化疗后可以使病情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化疗期间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会对机体的正常细胞造成严重的损害而出现骨髓抑制,影响患者的正常造血功能。由于化疗药物严重的毒副作用可以影响身体其它脏器的正常功能,接受化疗的患者容易严重的感染,而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危及患者的生命。在多数患者接受化疗后达到临床上的完全缓解后,由于体内还有恶性细胞的残存,所以多数患者需要完全缓解后的进一步巩固治疗[2-3]。近年来我院采用中医药应用于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巩固期间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病区2013年1~12月间救治于我院的15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经化疗缓解后巩固强化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化分组原则,均分为两组,每组79例。其中化疗期间与巩固治疗期间单纯给予化疗药物治疗的79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4例,女45例,年龄31~63岁,平均(46.3±3.7)岁,病程2~23个月,平均(11.2±2.7)个月,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ML)42例(M17例、M223例、 M39例、M43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37例(L115例、L218例、L34例)[4]。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的79例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38例,女41例,年龄33~63岁,平均(45.8±3.9)岁,病程2-20个月,平均(10.1±2.6)个月,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ML)41例(M16例、M218例、 M313例、M44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38例(L112例、L218例、L3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巩固化疗方案治疗(AML选择常用的DA、MA、HD-Arc、DAE、MAE、AA方案,ALL选择常用的VDCP、VDCLP、DA、MA、HD-MTX、DAE、MAE、AA方案),患者处于完全缓解状态,每20~40 d依次给予以上化疗方案进行巩固化疗1个疗程,共6次。观察组:本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化疗药物毒副作用情况给予中医药辅助治疗,给予黄芪注射液60 mL、参麦注射液100 mL静脉点滴,连用10 d;并口服我院制剂参芪清热颗粒(太子参、人参、黄芪、陈皮、补骨脂、黄精、蛇草、茯苓、黄药子)。黄芪注射液可以明显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明显的改善因骨髓抑制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参麦注射液可以有效地抑制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肝毒性,而且有研究发现,参麦注射液还可以有效地缩短骨髓抑制期,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加用参芪清热颗粒(太子参、人参、黄芪、陈皮、补骨脂、黄精、蛇草、茯苓、黄药子)治疗可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胃肠道不良反应[5]。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巩固治疗期间化疗毒副作用(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发热、感染等)的发病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7.0软件对两组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巩固治疗期间统计资料比较情况详见表1。观察组患者治疗中骨髓抑制13.3%、胃肠道反应13.3%、发热20.0%、感染6.7%等毒副作用的发病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的骨髓抑制26.7%、胃肠道反应33.3%、发热33.3%、感染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的药物化疗目前已经是临床上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主要临床方案,但是目前应用的大部分化疗药物多为非选择性的损伤性疗法药物,在杀伤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人体的细胞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常见受损伤的有骨髓造血系统、免疫系统、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造成的严重感染以及出血倾向等[6]。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发现,在化疗药物的应用过程中,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多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其中气血两虚型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配合中医药制剂联合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可明显减少药物毒性反应的发生率,与单用化疗药物相比较,联合用药的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并增强接受化疗患者的抗白血病作用。多年的临床资料统计发现,目前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的缓解率为50%~90%,但是大部分患者在化疗结束后可复发、加重,成为急性白血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常规化疗后的巩固治疗也是急性白血病治疗期间的主要环节[7-8]。巩固化疗期间,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化疗后的缓解程度,根据原化疗方案,继续给予药物化疗,以起到有效巩固治疗的目的。
本文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化疗后的治疗中加用了中医药联合治疗,其中观察组患者骨髓抑制的发生率13.3%、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13.3%、发热的发生率20.0%、感染的发生率6.7%,明显小于对照组的骨髓抑制26.7%、胃肠道反应33.3%、发热33.3%、感染33.3%等毒副作用的发病率。与既往的研究报告相近,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巩固治疗期间,加用中医药治疗可以能起到扶正、解毒、消疲等疗效以巩固抑杀癌细胞的作用,减轻化疗所出现的毒副反应。其中给予中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发热、感染等毒副作用的发病率明显小于对照组,从而提高治疗缓解率、化疗耐受力,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
综上所述,急性白血病患者常规化疗期间以及巩固化疗期间加用中医药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提高患者的化疗缓解率、生活质量以及化疗耐受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唐焱,李井林,赵乐修,等.中医药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和巩固治疗期的应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0):3380-3381.
[2] 邹亮,程辉.益血冲剂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57-58.
[3] 曾生福.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56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4):65.
[4] 郑大斌,罗冬梅.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30):516-517.
[5] 王志慧.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几点思考[J].光明中医,2011,26(2):329-330.
[6] 王雷,殷晓玲,黄礼明等.中医药在急性白血病围化疗期的运用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202-203.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0-0057-02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云南省文山州中医医院作为“云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定点门诊治疗基地之一,自2005年9月8日~2010年4月30日,共收治了经当地CDC确认的HIV/AIDS患者265例,均为门诊病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邪毒内蕴和邪毒炽盛两型,运用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研制的纯中药制剂扶正抗毒胶囊(丸)和康爱保生胶囊(丸)分别治疗。其中选择58例纯中医药治疗的感染者与未治疗的30例感染者观察CD4+细胞变化情况,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未进行了治疗的30例感染者CD4+细胞检测情况发现,在这30例感染者中,CD4+细胞初次检测结果范围在350/mm3~890/mm3之间,从第1次检查出HIV阳性时的CD4+细胞数据到未1次CD4+细胞检测结果时限均为1年,所有30例感染者的CD4+细胞检查从第1次检查到第2次检查数据基本相距12个月,所以选择数据时也就遵行①删除没有任何数据记录的病例;②删除没有对比数据的病例;③删除治疗时间不满12个月的病例;④删除治疗时间虽然有12个月但12个月时没有CD4+细胞检查结果的病例;⑤删除在入组治疗时和治疗未满1年即抗病毒治疗者,保证患者在这一年内的治疗过程全程服用纯中药制剂扶正抗毒胶囊(丸)和康爱保生胶囊(丸);⑥删除初次入组时CD4+细胞检测结果小于350/mm3和大于890/mm3在治者,选取CD4+细胞结果在大于350/mm3而又小于890/mm3之间的在治病例以便能和对照组严格进行比较。根据严格筛选,在现有病例中一共选择出58例符合上述条件的病例与30例未经治疗的感染者数据进行比较。
58例用于比较的病例数据,均是来源于本基地收治的病例,所有检测数据均由本基地完成,并且数据资料齐全,数据具有高度真实性、可比性和说服力。
观察所用于作为对照组的30例感染者的检测特点,笔者发现,30例感染者几乎是第1次检测与第2次检测相间隔的时间约为12个月左右,所以在选择58例病例的数据时也选择病例在入组治疗时的检查结果和入组治疗12个月时的检查结果与之进行比较。在这58例病例中,男33例,女25例;男∶女为13∶1,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19岁,平均年龄32岁。
2 治疗方法
运用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研制生产的纯中药制剂扶正抗毒胶囊(国家中医药治疗HIV/AIDS试点项目治疗用药,批准文号:滇2005L-ZJ002)和康爱保生胶囊(国家中医药治疗HIV/AIDS试点项目治疗用药,批准文号:滇2005L-ZJ001)进行治疗,根据中医辨证,邪毒内蕴者用扶正抗毒胶囊(丸)治疗,用法:口服,每次6粒,每日4次,3个月为1个疗程;肝脾肾俱虚者用康爱保生胶囊(丸)治疗,用法:口服,每次6粒,每日4次,3 个月为1个疗程。
3 检测方法
CD4+细胞计数均由检测设备和技术条件符合国家标准的实验室(文山州CDC、文山州人民医院)测定。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云南省卫生厅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办公室《云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临床技术方案》。有效:治疗后CD4+升高≥30%或50/mm3;稳定:疗后CD4+升高或下降
4.2 治疗结果 结果见表1、表2。
从上表看出,在治疗组中有效、稳定率达87.93%,在对照组中有效、稳定率达66.66%,在艾滋病的治疗过程中能把CD4+稳定在某一个范围即可以视为有效,那么也符合于χ2检验标准,经χ2检验计算χ2=5.74,经查表当χ2=5.74时,5.024
从上表的计算可以看出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差别无显著意义,即差别不显著,也就是说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组数据的变化不是很大,即CD4+稳定在某一个范围;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差别有显著意义,即差别显著,也就是说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数据的变化很大,即CD4+结果在一个大范围内波动,也就可以说明,运用中医药的尽早介入治疗可以延缓CD4+过早下降,可以延缓患者过早进入发病期。
5 讨论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即艾滋病病毒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侵袭人体免疫系统的T4淋巴细胞,大量免疫细胞被杀伤,不仅损害细胞免疫功能,也损害体液免疫功能。所以,能够有效地控制CD4+细胞的下降也就有效地保护了机体免疫系统,使之延缓出现持续性的细胞免疫缺损,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经过计算比较发现经中医药治疗的感染者CD4+细胞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而未经治疗的感染者CD4+细胞呈下降趋势,而且这个趋势还较为明显。很明显虽然我们不能绝对阻止疾病的进程,但是我们延缓了疾病向恶性方向发展的速度。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norectal diseases postoperative constipation analysis
Lei Yan(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iBin 644000)
Abstract:Anorectal disease after surgery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of constipation due to the sensitivity of thenerve, postoperative pain than the drama, dietary factors, psychological factors lead to anorectal disease a higher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nstipation. Constipation is a long postoperative anorectal anorectal sector faces a difficult problem, but also to bring a great deal of pain patients. Anorectal surgery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secondary symptoms of constipation, make the body fun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patients to relieve constipation and restore confidence but also have a positive effect. Research applications, the advantages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norectal diseases,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to look forward to in-depth study guide provides reference and experience.
Key word:anorectal disease; postoperative constipation;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and analysis
便秘是有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组症状,一般有便次少、排出困难或并发腹胀、腹痛、坠胀、排便不尽等症状。术后由于局部血液、淋巴回流障碍,往往引发术后疼痛、切口水肿、尿潴留等一系列并发症,导致患者对术后排便产生恐惧感,一定程度上诱发或加重了便秘的发生。在治疗便秘的过程中,西医多以泻剂或水疗为主,易产生依赖性。中医疗法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治疗方法,在肛肠科术后便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疗效显著、安全简便、副作用少,逐渐为更多的患者所选择。
1、术后便秘的原因简析
1.1手术因素
1.1.1 手术中对皮肤损伤过重,牵拉过多,缝扎及注射部位不正确,均可引起疼痛。
1.1.2 因患者恐惧对疼痛极度敏感,括约肌处于紧张状态,稍有刺激便可引起疼痛。
1.1.3 因手术或感染、创口水肿、干便、异物刺激等可引起疼痛。
1.1.4 狭小、大便时用力撕裂肛管皮肤引起疼痛。
1.2饮食因素
在肛肠手术中不可忽视有些病人由于饮食的改变,进食少,不能产生有效的胃肠道刺激而引起的胃、结肠反射,使肠蠕动减慢,肠内容物在肠腔内运行缓慢, 其水分被过度吸收而致粪便干结;食物过于精细,纤维含量少,不能刺激正常肠蠕动;摄人水分过少使粪便不能被充分软化而排出困难,导致便秘。
1.3 心理因素的影响
由于切口疼痛、出血以及担心切口感染与愈合等而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这些反应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胃肠蠕动减弱,导致食欲不振与便秘;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可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度,从而引起排便时直肠矛盾运动,导致便秘。
1.4 缺乏活动及排便环境与改变
术后由于疲乏无力、疼痛、渗血等, 使患者不愿翻身与下床活动,活动减少导致肠蠕动减弱而致便秘;术后有便意时由于缺乏隐蔽环境, 或切口疼痛不能正常下蹲,使排便改变不能利用重力和增加腹内压以促进排便。
1.5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
患者对术后能否排便、便后对切口的处理等知识缺乏而不敢排便。
2、中医药治疗术后便秘的辩证治疗
2.1 气血亏虚型
多见体质偏弱患者,手术切除病变组织,留下手术伤口,使气血经络受损,肠道气机不畅,大肠失于传导,经络传输失调,糟粕内停。治疗上以补气养血润肠通便为法,如杜士梅[1] 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老年患者各型痔瘘术后便秘,治疗15 d,治愈224例,显效54例,有效l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9%,随访1年疗效仍然满意。韩丽君等[2]采用益气润肠疗法应用痔康合剂治疗混合痔术后合并虚证便秘,其润肠通便作用疗效显著,并能明显缩短创口愈合时间,共治疗36例,治愈27例,好转8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7.22%。周毅[3]应用当归郁李仁汤加减治疗病术后便秘,结果服药1剂大便通畅变软其它症状减轻或消失者l1例,2剂23例、3剂2例、4剂3例、5剂1例,结果患者便秘几乎全部治愈。
2.2 燥热内结型
中青年患者为主,平素喜食辛辣厚味之品,热积胃肠,灼耗津液而致,以清热润肠通便为治法。如张学义等[4]认为术后兼有便秘的患者,病机多为大肠湿热、气滞闭塞,应清热祛湿、理气润肠并用,其应用自制的槐角润肠丸治疗混合痔术后便秘100例,显效73例,有效27例,效果显著。王美平[5]用大黄、金银花二味中药泡服治疗肛肠病术后便秘200例,疗效满意。王华[6]应用口服麻仁丸加中药熏洗治疗肛肠病术后并发症195例,特别对预防术后便秘疗效显著,显效135例,有效55例,无效5例。彭兵[7]以清热解毒、理气通导为基本法则应用中成药润通茶治疗混合痔术后便秘80例,结果显效30例,有效4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8.75%。
2.3 津液不足型
各年龄段均见,手术耗伤津液,津液不足,以致大便干结排出不畅。治宜滋阴养血,增液润肠。如黄如华等[8]应用五仁汤加味治疗病术后便秘65例,治疗组用五仁汤加味,药用杏仁、桃仁、柏子仁、郁李仁、松子仁、陈皮、瓜蒌仁、麻子仁、生地黄。加减:脾胃虚、食少神疲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肠道实热者加大黄、黄芩、连翘; 气滞腹胀者加枳壳、厚朴;脾肾阳虚者加肉苁蓉。术后当天开始连服7d,治愈48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4%,术后便秘持续时间及便秘程度均明显轻于对照组。五仁汤加味方中多为果仁类,质在滋润,均有润肠通便之功效配以理气药,诸药合用,共奏宣肺滋液润肠之效。蔡而玮[9]应用增液汤加味治疗Ⅲ期混合痔术后便秘56例,其中治愈46例,好转9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8.2%。
3、中医药治疗术后便秘的其他方法
3.1 中药口服 何鑫等[10]以通便汤治疗肛肠疾病术后便秘40 例,药用虎杖、肉苁蓉、白茅根、黄柏、草决明、大黄、当归、元胡、车前草、蒲公英、杏仁、熟地,服药1~3 剂均可顺利排便。马晓敏[11] ,田振国教授自拟中药汤剂,主要药物为黄精、肉苁蓉、桃仁、杏仁、槟榔、决明子、莱菔子、木香、滑石、陈皮、桑椹子、当归、郁李仁、栀子、瓜蒌仁、枳实、枳壳、苍术、黄柏。将34 例肛肠手术术后便秘的患者应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24 例,好转8 例,未愈2例。结论:应用自拟中药方剂治疗肛肠手术术后便秘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3.2 中药灌肠 辛学知等[12]用大肠水疗加辨证论治慢传输型便秘。津液不足型,用滋阴增液汤加味灌肠;气机淤滞型,用苏子降气汤加味灌肠;脾胃双虚型,用六味地黄汤加味灌肠;燥热内结型,用凉血地黄汤加味灌肠;血虚肠燥型,用四物汤加味灌肠。其中治疗组36 例,治愈率71.1%; 对照组30 例,口服福松,治愈率26.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3.3、清肠合剂治疗。清肠合剂为特色中成药制剂,由丹参、生石膏、黄芪、金银花、枳壳、黄芩、黄柏、当归、赤芍、花粉、皂刺、蒲公英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用于痔核、肛瘘水肿、肛脓肿等治疗。张喻[14]将160例肛肠疾病术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160例痔术后便秘患者,人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肛肠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5]。治疗组采用清肠合剂口服,30ml/次,3次/d;对照组13服便通胶囊,1.05g/次,2次/d。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有效率为85.0%。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x2= 7.8277,P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结论:清肠合剂治疗肛肠疾病术后便秘疗效好。
4、讨论
病中医药治疗术后便秘方式多样,常见有口服中药汤剂、丸剂,外用可塞肛、灌肠,另有针灸、穴位按压等特殊疗法,各具优势。中医药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点,避免了西药常见的毒副作用,如成瘾性、肝肾损害、胃肠反应等。肛肠病术后治疗便秘还有其他学科的成果,对于不同程度的便秘采用不同的药物或方法,值得借鉴。中医防治术后便秘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形成机制、辨证分型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效果明显,应用前景广阔,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开发。中医药只有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才能在肛肠病术后治疗便秘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参考文献:
[1]杜士梅.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老年性痔瘘术后便秘的体会[J].光明中医,2005,20(5):66.
[2]韩丽君,任建国,刘金梅等.痔康合剂治疗混合痔术后合并虚证便秘36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报,2003,4(1):30—31.
[3]周毅.当归郁李仁汤加减治疗病术后便秘[J].大肠舡门病外科杂志,2003,9(4):269.
[4张学义,舒依,徐伟,等.混合痔术后便秘的治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3,9(3):182.
[5]王美平.大黄金银花泡服治疗肛肠病术后便秘200例[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6,26(1):59.
[6]王华.口服麻仁丸加中药熏洗在肛肠病术后的应用[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l2(10):46.
[7]彭兵.润通茶治疗混合痔术后便秘8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27(2):10—11.
[8]黄如华,邓正明.五仁汤加昧治疗病术后便秘65例[J].福建中医药,2005,36(5):40-41.
[9]蔡而玮,游志华. 增液汤加味治疗Ⅲ期混合痔术后便56例[J].福建中医药,2007,38(5):7—8.
[10]何鑫,王春溢.通便汤治疗肛肠疾病术后便秘40例[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 8) : 46.
[11]马晓敏. 田振国教授自拟中药汤剂治疗肛肠手术术后便秘临床体会[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 4) : 150.
[12]辛学知,张小艺.大肠水疗加辨证论治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 2) : 138-139.
药品是医院救治患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更是医疗服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所以科学合理的医院药品物资管理是医院内部发展的关键环节,更是影响患者疾病治疗费用的重点。因此加强医院药品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不仅能使医院内部工作得到顺利开展,更使患者疾病治疗时经济利益得到有效保障。药品会计主要是负责对药库、药房及制剂室等相关药品进行全面的金额核算,确保数据统一,使医院各部门用药得到安全保障。工作的具体内容主要是针对日常药品进出库数据、单价及金额等详细进行票据核对,并在每个月结束前将本月出入库药品相关信息及金额数据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汇总,由负责人进行签字确认,同时将各部门领用的出库单一同交给接班会计。第二,在日常定期药品盘点工作中与药剂部门共同对药品详细信息及盘点结果进行核对,并将编写好的药品盘点表进行结果核对,将核对无误的药品盘点表及时交给相关负责人员,并做好药品盈亏数据的财务处理工作。第三,及时了解药品各项信息及数据来源,同时积极配合药剂科相关工作人员做好药品数量及金额的定期审核检查,使定期审核检查工作顺利完成,在日常工作中要对所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有效处理,并将相关问题和意见及时与相关上级领导汇报,使药品核算工作完善到最好[1]。
二、新旧医院会计制度下药品会计核算差异
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为了能够使医院药品会计真正了解医院药品耗用情况,在新药品会计管理制度中详细标注了相关核算及明细科目,使会计科目得到最大程度的完善,最大限度地将相关会计科目进行完善,使药品会计能够更好地完成各项药品核对及金额核算工作。药品相关会计科目的设置:在新的医院会计管理制度中增了库存物资管理这一项科目,并将核算范围扩大,同时取消了原有的医院会计管理制度采用的药品进销差价、药品支出及收入等科目,并且在原有的药品、低值易耗品、卫生材料及其他材料等范围内增加了药库药品及药房药品这两个新概念,并加强了中药药品和西药药品的核算。更重要的是将原有的药品售价核算更改成了进价核算,完全消除了药品进销价这一概念[2]。药品相关的会计核算制度规定的改进: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取消了原有的药品计划性的采购、定量管理及确保供应平衡等相关核算制度,并未明确标注药品各项核算管理制度,而是统一体现在库存物资制度中,其药品管理制度是与卫生材料等进行统一管理的,主要是规定各项货品的存货内容要有计划地进行,以定额、定量的方式进行供应,满足医院各部门的需求,同时增加了当年年末盘点工作一项,对各项工作岗位所负责的区域进行全面整体盘点,使账目与货品相符。并在核算管理制度中取消了原有的药品进销价,采取进价核算方式将药品直接收入,并对各部门进行领取和发送[3]。
三、新医院会计制度对药品会计的要求
新制度规定的药品核算方式执行力度:作为药品会计要积极配合管理,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章管理制度开展工作,同时在新药品管理制度执行前,药剂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要对所负责的药品区域进行全面盘点核对,将药品盘盈盘亏情况进行详细清查及核对,并将财务账目核算盘点清楚,在确保各区域账目无任何差异后,做好新旧药品管理工作的交接,坚决杜绝出现各种账目差错,使新管理制度能够顺利进行[4]。熟练掌握新会计药品制度:药品流转是各个综合型医院发生较多及复杂性较强的环节,在新会计管理制度中,加强了对药品会计核算及监督管理这一项,改变了原有管理制度中,各环节工作人员因没有统一管理制度,导致日常工作中常会发生的处理操作纰漏及问题处理不及时现象,并通过加强监督管理明确了各岗位工作流程,促使各岗位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药品流程管理过程之中,及时对工作中所出现的错误及缺漏进行总结研究,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弥补方案,最终使药剂部门各环节岗位工作真正做到细致、合理,真正体现了药品快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强化药品会计的职业素养及学习意识:在医疗服务中,药品是整个医疗服务的重点之一,药品管理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医疗服务水平及医院发展,更直接关乎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药品会计工作得到了医院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视,并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医院药品会计应尽快提升自我职业素养及职业技术水平,积极学习国家的药品核算相关知识以及管理制度。并要积极参加药品会计相关培训,使自己的职业素养及技术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医院会计管理制度,将药品会计工作做到更加完善及规范化[5]。总之,通过新制度使医院不断探寻及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为医院发展带来全新的力量,提高医院各级管理水平,从而使医院发展更加迎合新时代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唐丽莉.对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与绩效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6,32(15):271-272.
庄氏等[1]对152例急性胰腺炎病人,采用中药清胰饮为主方治疗,治则:疏肝理气、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方药组成:柴胡、黄芩、半夏、枳壳、神曲、大黄、川楝各10g,黄连6g,木香、厚朴各6g。临证加减:大便秘结不通者加玄明粉15g;实热重者加银花15g,连翘10g;湿热重者加茵陈15g,栀子10g;口渴者加知母10g,芦根60g;病久者加赤芍、桃仁各10g,红花5g。发热38.5c以上者用柴胡注射液2~4m1/次,可反复使用;并发胆道蛔虫者加苦楝根皮15g,乌梅6g,槟榔10g;腹痛较重者配合针灸治疗,一般水肿型和严重水肿型胰腺炎病人,每天服清胰饮2剂,分4次服,症状缓解后,每日1剂。治疗结果:痊愈121例,显效30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9%。
伍氏等[2]用大柴胡汤加减为主,治疗本病100例。基本方:柴胡15g,生黄芩、生白芍各12g,枳实、姜半夏各10g,延胡索9g,生大黄(后下)、生甘草各6g。肝郁气滞型加广木香、莱菔子各10g;脾胃实热型加金银花、连翘、炒栀子、厚朴各10g;肝胆湿热型加龙胆草10g,茵陈12g,蒲公英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病情重者每日2剂,分4次服,疗程一般为7~10天。治疗结果:治愈90例,好转5例,转外科手术5例,总有效率为95%。
罗氏[3]采用清胰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34例。辨证分型治疗:肝郁气滞型、胆火犯胃型,以通里攻下、疏肝理气止痛、清利湿热为法。组方:生大黄(后下)、芒硝(后下)、黄芩、柴胡、白芍、木香、蒲黄、黄连、胡黄连各10g。腹痛较重者加玄胡、郁金;湿热重者加黄柏、栀子、苡米;大便通畅后去芒硝;脘腹痞满重者加厚朴、大腹皮。湿热毒邪壅盛型,治以通里攻下、清热利湿解毒、疏肝理气为法。组方:生大黄、芒硝各10g(后下),黄连、黄芩、黄柏、柴胡、木香、蒲黄、胡黄连、败酱草各10g,白芍12g,蒲公英20g。热重口干渴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者,加银花、连翘、栀子;痛剧者加玄胡、香附;热入营血者加生地、丹皮、玄参等;大便不通者重用大黄、芒硝;大便已通则去芒硝。有腹膜炎者配合禁食、输液、抗炎支持治疗。治疗结果:痊愈18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
陈氏等[4]采用大柴胡汤与大陷胸汤合方加减治疗9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方药组成:柴胡、黄芩、枳实、赤芍各15g,黄连、半夏、芒硝、元胡索各10g,大黄20~30g,天花粉30g。有蛔虫者加乌梅15~30g,槟榔10g;黄疸者加金钱草30g,虎杖15g。根据合并感染疼痛程度酌情配合补液、抗炎、解痉、短期禁食,治疗期间不用胃肠减压和抑制胰腺分泌药物。治疗结果:痊愈91例,转外科手术1例,无效1例。
刘氏[5]采用通腑清胆汤治疗急性胆胰病96例。组方:生大黄30g(后下),芒硝、枳实、黄芩各10g,柴胡6g,白芍、虎杖各15g,丹参、金钱草各30g。临症加减:黄疸明显者加茵陈30g,山栀10g,疼痛严重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制乳没各10g;热毒深重者加板蓝根、蒲公英、败酱草各30g,呕吐严重者加川黄连6g,姜竹茹10g。服法:每剂煎两次,每次取液200ml,4~6小时服药1次,1周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3个疗程。治疗结果:96例病人,痊愈53例,显效25例,好转10例,无效8例。
华氏[6]自拟立效止痛汤治疗本病70例,组方:生白芍、蒲公英各30g,玄胡索15g,柴胡、枳壳、生大黄各10g组成。肝郁气滞型加黄芩、川楝子;脾胃实热型加玄明粉;蛔虫上扰者加乌梅、花槟榔。用药剂量可根据病人体质、病情增减。煎服法:上药用冷水浸半小时,煎2汁,各煎30分钟,生大黄另用温开水浸半小时以上,药汁可顿服或分2次服。服药前20分钟,用阿托品0.5mg,黄花注射液4ml分别对两侧足三里穴注射。治疗结果:显效50例,好转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2%。
蒋氏[7]自拟大黄栀子汤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28例,设西药对照组22例。治疗 组用大黄栀子汤:生大黄12~20g,生栀子12g,每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温服。为促使服药后尽快排便,首剂药大黄剂量宜大,若服药后5小时仍未排便,应尽快服第二煎。药后每日大便以3~4次为宜。腹痛较重、舌苔黄厚者可加大大黄剂量,以增加大便次数。对照组除用阿托品、度冷丁、雷尼替丁解痉、镇痛、制酸外,每日静脉滴注654-2注射液20mg,有19例患者用5-氟脲嘧啶,每日500m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26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痊愈1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9%,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治愈天数:治疗组为2.82天,对照组为5.85天,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王氏[8]自拟通腑汤治疗本病69例。基本方:蒲公英30g,白芍12g,胡黄连、元胡各15g,生大黄20g(后下),芒硝50g(冲),枳壳、柴胡、厚朴、木香各10g。大便次数每日保持3~4次,大便稀者去芒硝,大黄减量;热毒明显者第1天加二花、连翘各15g。日2剂,水煎服。有蛔虫形成胆囊疾患者加川楝、乌梅各15g;呕吐甚者加姜半夏10g,竹茹6g。恢复期去大黄加白术、茯苓、太子参各12g。治疗结果:69例均痊愈,除1例休克患者给予输液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外,余均用上述中药治疗,治愈率为100%。
施氏[9]对38例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收到了显著效果。治疗方法:生大黄粉30g,玄明粉30g,加温水至100毫升保留灌肠。同时用生大黄粉10g,玄明粉12g加温水至50毫升口服,每天1次。症状缓解后,予以大柴胡汤加减巩固治疗。组方:柴胡、白芍各15g,法半夏、枳实各10g,延胡索、黄芩、木香各9g。每日1剂,2次服完。西医给予抑制胰液分泌,采用禁食、解痉、减压等法,必要时补充液体,注意调整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治疗结果:痊愈31例,显效5例,无效2例。
以上资料表明,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显著,不仅能较快地消除临床症状,而且能改善胰腺血流循环,防止出血坏死,具有解热泻毒、通腑和胃、疏肝理气、养阴清热、活血化瘀之功效。
参考文献
1 庄静萍.清胰饮治疗急性胰腺炎152例.福建中医药,1994,25(3):5
2 伍维华.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100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8,17(2):39
3 罗其美.清胰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34例总结.湖南中医药导报,1998,4(4):26
4 陈超.大柴胡汤与大陷胸汤合方治疗急性胰腺炎93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4):20
5 刘殿青.通腑清胆汤治疗急性胆胰病96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1996,3(4):43
6 华素彩.立效止痛汤治疗急性胰腺炎70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6):18
7 蒋森.大黄栀子汤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28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3):183
肌筋膜炎包括纤维织炎、纤维肌痛综合症、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与寒冷、潮湿、慢性劳损有关,大致病理是肌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改变,而表现为弥漫性钝痛,尤以颈、项、肩背、臀外等部位多见,局部疼痛,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疼痛特点是:晨起痛,日间轻,傍晚复重,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均可诱发疼痛,病程长,且因劳累及气候变化而发作。查体时患部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触摸此点可引起疼痛或放射痛,有时可触到皮下肌筋膜内有条索或结节状物。中医外治腰背肌筋膜炎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十分丰富。本文将中医治疗本病的常用疗法综述如下。
1病因
1.1中医学认为,肌筋膜炎属"背膂伤筋"、"痹证"范畴,又名肌凝症、肌风湿。多因劳损伤筋或肝肾亏虚使局部气血搏击、血运滞涩,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而致脉络、经筋受损,气血壅滞、筋脉不通所致[1]。《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指出"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瘀闲挫其标也。"肾主腰脚,腰为肾之腑。肾虚是发病关键。肾虚复感风寒湿热,痹阻经络而致腰痛。
1.2现代医学认为,运动损伤是腰背肌筋膜炎主因。在运动员中非常多见,约占门诊病历例10%,占腰痛患者60%[2]。其与项目技术特点有关。长期负荷引起的劳损可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肌筋膜纤维发生粘连而引发疼痛。而筋膜裂隙部形成瘢痕压迫其中的神经也会引发疼痛。
2治疗
2.1中药治疗 宫静等,中药离子透入配合按摩治疗背肌筋膜炎148例, 治愈111例,显效26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98.6%[3]。傅瑞阳等,中药熏洗(方药:川乌15 g。草乌15 g,细辛15 g,花椒15 g,伸筋草15 g,透 骨草15 g,路路通15 g,海桐皮15 g,威灵仙15 g,丹参15 g,鸡血藤15 g,防风20 g,独活20 g,川芎20 g,红花10 g,牛膝10 g,全蝎7 g。)防治腰背肌筋膜炎57例,治愈32例,好转22例。有效率94.74%[4]。程功华,乌头汤(方由乌头、麻黄、白芍、甘草、黄芪组成)。加味治疗骶肌筋膜炎106例,总有效率为98.11%[5]。姚旌,正清风痛宁治疗颈腰背肌筋膜炎40例, 总有效率95%[6]。一般认为,治疗本病关键在振奋和固卫阳气,故温阳通络为其治疗大法,常用有温经通络法、行气通络法、活血通络法、搜风通络法、益气通络法等。
2.2手法治疗 鲍铁周,按摩手法治疗150例,早期优良率为32%、中后期优良率为87%;认为肩背肌筋膜炎早期患者应以药物治疗为主,而中后期患者则首选按摩手法治疗[7]。孙德斌等, 推拿结合耳穴加锻炼治疗颈背肌筋膜炎42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显效率73.80%,总有效率95.23%, 推拿治疗具有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活血祛瘀之功效,不仅能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促进因损伤而引起的渗出、水肿的吸收,松解软组织的粘连,而且能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解除其紧张痉挛,纠正偏歪的关节,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以达到"通则不痛"。由于耳为"宗脉所聚",与十二经脉密切联系,并通过十二经脉与颈项背部相连;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耳廓神经、血管及淋巴分布相当丰富,尤其是神经分布,几乎全身所有的神经分支皆能到达于耳,所以通过刺激相应的耳穴压痛点、敏感点,能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8]。张奋耿等, 利百素凝胶外涂配合手法治疗后颈部肌筋膜炎30例,显效 8 例,有效 20 例,无效2例,利百素凝胶治疗效果明显比双氯芬酸钠乳胶剂满意,不论在改善后颈部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压痛和功能活动障碍方面均优于双氯芬酸钠乳胶剂,可能与利百素凝胶含有七叶皂苷钠、二乙胺水杨酸等多种有效成分以及利百素凝胶具有较强的透皮吸收作用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价值[9]。
2.3针灸治疗 韦氏火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50例,设对照组28例,采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6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4针刀疗法 王英姿等,针刀治疗背肌筋膜炎120 例, 痊愈86.36%,显效9.09%, 好转4.55%,无效0%。损伤部位组织在慢性变质、渗出、增生修复过程中,形成了粘连、瘢痕、钙化等病理结构,挛缩变性的软组织对小血管和神经末梢产生卡压作用,在临床上,出现特定部位上有规律的压痛点。在施术过程中,痛点的准确选择比较关键,只要部位准确,手法熟练,则疗效极为满意[15]。戴氏针刀配合隔姜灸治疗背肌筋膜炎117例,治愈75例,占64.1%;好转42例,占35.9%;未愈0例。选用背部阿是穴进行针刀治疗,能直捣经筋病变之所,松解黏连,舒筋散结,通畅气血,松则不痛。治疗该病选用相关穴位隔姜灸既能起到祛风散寒化湿、温通经络、解痉镇痛的功效,又能起到补益气血、温阳补肾的作用。针刀和隔姜灸两法相辅相成,标本兼治,使外邪得泄,阳气得以温养,经络得以畅通,筋结得以松解,效果益彰[16]。《灵枢・经脉》亦云:"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可取本经腧穴治疗。
2.5其它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