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7 14:39: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电力环保产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下面我们就如何落实“三权分立”的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
1.企业产品的自主生产权限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与目标:企业生产的目标就是创造出好的产品,来为人民大众更好的服务,为人们的生产实践带来极大的方便,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为社会向前发展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总之是为了社会的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奋斗、奉献不能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在暗地里损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那么我们宁可不要这种便利,我们需要能够生存的环境。从企业的发展战略来讲,绿色环保生产是企业再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石;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绿色生产是企业的丰富给养,售后服务是企业管理的进一步完善,产品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再利用是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保证。
2.为了落实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监管权限,那么就要求政府的监管力度到位:从制度上、法律上制约生产企业实现绿色环保生产,应该依法建立严格的电子产品生产的产业制度,那么要求政府做到“有法律可以依靠,有制度可以监督执行”,要求企业做到 “管理能够到位、制度能够落实”。除了上述问题,还要有政府部门的产品质量监督人员,代表要有力度、能够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带着对社会、国家、企业、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纠”,这样才能建立、形成一个企业绿色生产线,“急功近利”、“效益决定一切”都不是企业的生命线。该项监管制度的实施,才能够促进电子产品进行“绿色环保生产”。
3.为了落实企业产品售后服务管理体系的监督权限,那么就要求社会的监督力度到岗:亲历现场或在企业生产的基层、政策决策的高层、企业策划的管理层、质量合格抽检层、售后服务的监督层、产品跟踪超期服务的回收处理机构等部门,需要在各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合理的监督,但不能是过分的监管,确保企业在平稳有序的状态下进行生产,在任何一个产品生产的环节里,都应有社会群众、企业内部工会组织干部或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人员的“全程监督”,确保电子产品的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绿色环保,给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一个交代,不要在企业利益的驱动下,忘记了我们幸福生活、长治久安的家园合理保护。该项监督制度的实施,才能够促进电子产品进行“绿色环保生产”。
近年来重大公共安全隐患治理情况
__市人民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重大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20__年__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成立后,就明确了重大公共安全隐患治理工作由安委会负责。20__年—20__年,我市对国家挂牌督办的三项重大公共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治理。市政府累计投入资金260万元,对__市红旗大厦、塔西来扑开市场进行了全面改造,责令重大危险源华联大厦停止使用至今。20__年4月1日自治区颁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管暂行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137号令)后,我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针对以往同时治理多处重大公共安全隐患存在资源、财力、物力、人力分散致使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明确了每年集中力量治理1—2个重大公共安全隐患,其它重大隐患实行重点监控。20__年我市排查确定重大公共安全隐患为花明园饭店,实现了当年整改拆迁重建,重点监控单位为中石油伊犁分公司第一油库等12家企业,均已实行了重点监控措施。20__年重大公共安全隐患排查确定为喀尔墩乡木材市场,已实行了挂牌公告,截止目前,市政府已召开专题会议三次,投入资金20余万元,初步改造了喀尔墩乡木材市场的消防基础设施,后期治理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工作开展情况
加强领导,成立机构
于6月4日下发了《关于在全市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伊市政办[20__]207号)文件,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一名分管政法工作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合作区、经贸局、公安局、安监局、建设局、煤炭局、交通局、文体局、工商局、水利局、环保局、旅游局、农林局、质监局等负有行业安全监管职能的部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安监局,负责协调全市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日常工作。
确定重点,责任分工
按照专项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我市确定专项排查治理重点为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公众聚集场所、教育、文体、卫生、农机、旅游、
国土资源、水利等重点领域和行业。为了确保排查治理效果,我市对排查治理工作进行了责任分工。__经济合作区负责区内所有企业;各乡(镇)负责行政区域内乡镇企业;经贸局负责合作区以外企业;安监局负责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煤炭局负责市辖煤矿;交通局、交警大队负责交通运输企业(危化);农林局负责木材加工企业及农机;文体局、消防科负责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局负责建筑企业、工地;教育局负责各中、小学校;卫生局负责各医疗机构、饮食服务场所,旅游局负责旅游景区(点)、旅游企业及游客聚集场所;国土资源局负责矿业资源勘查、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隐患排查;水利局负责水利设施,取砂场及水利建设施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通过整体部署,把工作任务落实到了各行业安全监管部门。
分类排查,阶段实施
为了便于实际操作,我市将排查治理主体分为两部分,一般性生产经营单位和行业重点单位。一般性生产经营单位只排查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等六项共同项内容。行业重点单位除排查六项共同内容外,还要排查治理行业重点内容,共计九大项70余分项内容。
按照__市实际,我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制定方案及摸底阶段(6月5日—30日)。此阶段牵头行业部门制定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方案,摸清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底数并登记造册。第二阶段为自查自改阶段(7月1日—30日)。此阶段牵头行业部门督促职责范围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按照行业要求开展隐患自查,对排查出的各类隐患进行梳理,确定重点隐患登记造册后全面进行治理。一时难以治理的列出计划,落实资金和责任,限期整改,并制订应急预案加强监控。第三阶段为督促检查阶段(8月1日—30日)。此阶段牵头行业部门对职责范围内各类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改情况进行检查,对自查自改情况逐一进行落实,达不到要求的按行业管理要求强制落实。第四阶段为“回头看”再检查阶段。此阶段为巩固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成果,确保治理取得实效阶段。市政府在第四季度组织开展“回头看”检查,确保专项治理整顿效果。
(四)摸清底数,稳步推进
截止7月5日,我市重点隐患排查治理第一阶段制订方案摸底排查已结束,各牵头行业主管部门共制定重点隐患排查治理方案29个。经排查统计,全市共有各类生产经营单位6450家,其中合作区218家、乡镇及其它生产经营单位5044家。重点领域和行业共有1167家,其中公众聚集场所749家、合作区64家、煤矿7家、危险化学品83家、非煤矿山52家、烟花爆竹批发1家、长期经营10家、建筑企业14家、交通运输企业9家、民爆经营2家、市场15个、旅游企业、景点33家、学校102所、木材加工企业25家。目前我市重点隐患排查和治理已进入第二阶段,各牵头行业主管部门已根据第一阶段掌握的底数督促各生产经营单位开展了隐患自查自改。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最近几年,环境保护问题成为我国当今社会热点的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电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火电厂产电量的增加,导致了环境的污染,从而使我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近一年来,全国各地的雾霾天气大大增加,民怨四起,很多地区都呼吁国家尽快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对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全国环保设施建设的投入上有很大的财政倾斜,并进一步严格了污染物排放标准,但是,在我看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主要的方面是如何管控火电企业的环保问题,目前,各火电企业加大了环保建设资金投入,治污和综合利用废气均达到了较高水平,但是,我国火电厂环保企业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例如环保资金缺乏、管理机制不完善,高层管理人员对环保的漠视等等,因此,如何解决火电厂环保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火电厂环保情况现状
在目前火电厂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下,废气、废水的处理和利用尚未作为产业管理,只在发电厂的一个辅助车间内进行。而对灰渣的处理和利用一般由粉煤灰公司来完成。灰渣的利用已经形成产业。但该产业普遍存在产品单一,档次不高,无拳头产品;经济效益低下,处于保本或亏损状态,无法实现环保投资的保值增值;资金严重不足,无法扩大再生产和进行技术改造等问题。
二、我国火电厂环保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投资决策主体与企业运作主体不能实现责、权、利的结合。一方面投资决策主体缺少投资决策的自我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企业运作主体接受投资项目后,责任目标不明确,尤其对投资的保值增值目标模糊,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使得一些环保项目上起来轰轰烈烈,真正运行起来却不能很好地实现环保目标,更谈不上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奴赢”。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投资积极性受挫,资金浪费严重,环保工作成了电厂的包袱。
2、环保投资主体的单一制约了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投资是一项长线投资,资金运作周期长,环保产业投资效益不可能在短期内予以实现和回报,不能实现滚动开发。另一方面历年来环保欠账较多,而社会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环保投入必须逐年加大。据报道,国外发达国家火电厂环保投资占整个火电厂投资的20%以上,而我国目前投资比例只达到5%左右,由此可见环保资金需求量相当大。如此巨额投资需求,如果只靠各级财政和金融部门贷款支持加上企业自身积累的资金,根本无法适应国家对环保的发展需要。只有充分利用多种融资方式,更多地利用社会资金,完善谁投资谁收益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
3、环保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低,经营管理思想落后,环保技术和环保产业市场化进程缓慢,傍主业思想制约了环保事业的发展。火电厂环保除实现对竺废”的综合治理外,分流主业人员,解决待业青年和职工家属的安置问题也是电力部门投资一环保产业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对应,环保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相对主业薄弱。
4、环保企业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形不成拳头产品。70年代末开始,火电厂环保产业陆续建立,但时至今日,其产品仍停留在初级产品上。以火电厂环保产业最大的热点—粉煤灰综合利用为例,有的厂仍然停留在卖灰的层次上,产品没有升级,市场没有扩展。提高火电厂环保产品的科技含量是火电厂环保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但目前火电厂环保部门维持自身经营尚且困难,根本谈不上投资科技创新。
三、我国火电厂环保的改进措施
1、投资模式多元化。目前火电厂环保产业的投资实行以企业自筹为主、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为辅的方式。由于火电企业电力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电力经营困难,而电费政策又没跟上,火电厂没有更多资金对环保投资。而实现环保投资多元化可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其中股份合作制将是环保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股份合作制企业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能充分调动劳动和资本的两方面积极性,产权关系明晰,权利与义务平衡;同时有利于吸收社会资金以解决环保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环保企业的发展后劲。
2、火电厂环保企业的范畴将进一步扩大。估计今后的火电厂环保企业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废的处理和利用,其投资领域将进一步扩大。环保机械制造、环保饮用水、建材行业将是投资的首选。将来排污治污收费制度完善以后,火电厂利用其先进的治污设施可以参与对社会污染物的治理,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环保投资的最大收益。靠近城郊的电厂在这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3、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将是环保企业腾飞的动力。产业要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离不开社会对科技的投入。但对企业来讲,自身对科技的投入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更能开发出适应市场的产品,能够永保科技创新的活力。
4、跨电厂的松散型环保产业集团形成。当各个电厂自己的环保产业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环保产业集团就会应运而生。这是因为环保产业到一定规模后其对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的要求就越高,对资源的共享愿望也越强烈。环保产业集团产生后,可以集中优势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实现企业更高层次的发展。
总之,我国火电厂环保目前仍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火电厂环保当中来,同时,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要积极探索环保方法和对策,多于国外环保专家探讨解决之道,尽快解决我国火电厂环保问题。我相信,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以及一系列环保政策的出台,火电厂环保问题的解决会面临绝好的改进机会。可以预见,未来的火电厂环保事业不再是电厂里的配角,它将是火电厂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环保产业领域不断拓展,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体系。十一五时期,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将达15%以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众多因素将促使环保产业的发展:
国家政策强力支持
从国家立法到各部委政策导向,无论是十一五规划,还是《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计划》或《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都体现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及对环保产业强大的支持力度。在此政策背景下,环保产业市场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国务院10月19日正式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安排,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分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投入持续增加
十一五期间,环保投入仍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中央财政正在以每年18%的增长速度投入到环境保护中,政府在环保产业的投入增加力度之大,速度之快可见一斑。从环保投入的结构分布来看,大气环境、水环境及生态环境是资金的3大主要流向,投资规模分别为5000亿元、1800亿元和1500亿元。
市场需求旺盛
我国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严重性决定了保护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意味着环保产业巨大潜在市场的存在。一方面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深入和实施,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环保意识逐步加强,环保市场将步入高速增长期。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环保产业市场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在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的基础上,企业本身具有产业环保化的内在动力,进一步促进市场效率,从而使环保产业的有效需求能得以大幅提升。
技术创新步伐加快
被称为朝阳产业的环保产业呈现持续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但就目前而言,关键设备和核心产品技术水平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无法完全满足我国经济起飞阶段生产、生活对能源迅速扩张的需求。近年来国家始终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步伐和产业化转化力度、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健全环保产业创新体系做作为发展和培育环保产业的重要途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努力提高环境保护技术水平。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5-0016-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5.04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产业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我国应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能源结构的调整,我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生物质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据研究,我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①更令人忧虑的是,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将引起一系列灾难气候,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干旱区范围可能继续扩大,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
任力(2009)认为应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运作中同样产生二氧化碳排放,这是因为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各个行业和项目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因此,金融机构需要探索建立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信贷模式,加强对低碳项目的融资、投资。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参与碳金融市场。按照《京都议定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达国家必须向发展中国家转让资金和技术以发展低碳经济,至2007年底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机构加入“气候变化投资网络”,总投资额达13万亿美元。因此,金融机构需要进行金融制度创新,特别是碳信用制度的创新,为即将到来的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条件。[1]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内部环境
1.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中国正处于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我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是我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2.经济结构。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①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3.资源禀赋。“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大约仅有20%,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我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②
4.锁定效应。我国目前正面临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据国际能源机构(IEA)估计,我国在2006-2030年间需要在能源部门累计投资3.7万亿美元,其中74%用于电力投资,约为2.8万亿美元。③能源基础设施所采用的技术、设备投入使用以后,将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长期影响。而目前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中,在如何避免传统燃煤发电技术的弊端、采用低碳的先进技术方面,在资金政策方面尚缺乏有力的保障。[2]
(二)外部因素
我国面临的压力首先来自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西方国家出于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把气候变化与能源危机、人类安全相联系,除争夺产业调整的先机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主导权外,还指责中国1990年排放二氧化碳2241百万吨,2005年排放二氧化碳5323百万吨,比1990年增长了两倍多,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急速增加,而且在世界上的份额也不断扩大,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国家。2006年中国一次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的20%,④与美国的排放水平基本相当,2008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国家。随着美国《再生能源法案》通过,作出二氧化碳排放承诺,中国的总量或行业的减排承诺外部压力会进一步加大。美国布什政府2001年3月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时,除了认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外,另一个理由就是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而且潜在可能形成的发达国家质检“低碳共同体”,及其可能制定的新的碳排放国际规则和贸易措施,都将为我国未来发展设置新的障碍。[3]
三、我国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一)金融支持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就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1.低碳技术投资呈增长趋势。据清洁技术集团统计,2008年全球清洁技术风险投资量相比仍有所增加,达到84亿美元,我国最近几年用于“绿色行业”风险投资大约增加了一倍,占总投资的19%。2007年,我国的项目融资达到108亿美元,五大银行工业效率项目贷款达1063亿元人民币;清洁能源项目(不包括大水电)投资较2006年增长91%,达到108亿美元,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680亿美元,其中太阳能产业的开发利用世界领先,2005年的销售收益达到25亿美元。据中投顾问的《2009-2012年中国环保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41万亿元,占当年GDP的4.7%。其中,节能产业2700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6600亿元,环保产业4800亿元,就业人数达2500多万人。⑤
2.绿色就业机会增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正在改变传统的就业趋势,仅可再生能源领域近年来就吸纳了230万人就业。联合国有关报告显示,未来十年中,低碳经济未在很多新的领域和部门都将产生工作机会,如清洁能源、可持续交通、水供应、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等领域。2005年我国太阳能产业中,1000多个企业为社会提供了约15万个就业机会,预计还将持续增长,到2030年将有近850万人将在风能和太阳能领域工作。⑥
(二)我国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还处于政府投资阶段,环保企业普遍存在的非市场化行为,无法保证投资者得到基本的、稳定的投资收益回报,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投融资渠道狭窄,从而制约了环保投资的多元化和环保产业的更快发展。但是,在环保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政府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的陆续出台,投资环保产业,尤其是环保设备制造业的政策风险变小,投资回报逐渐稳定,行业平均利润将处于较高水平。而环保产业准入门槛较低,中小规模的企业较多,吸引了中小型社会投资,加上目前环保产业仍未形成真正能够体现行业水平、影响和引导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企业重组的势头日益明显,给大型社会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
事实上,在目前全国近万家各类环保企业中,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环保服务型企业和以社会投资为主的环保设备生产型企业占主体地位。随着提高收费标准、提供财政性补助、降低投资税收以及环保信贷等政策性措施的陆续出台和国内环保技术开发承平、技术市场化应用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资金投资于环保设备制造型企业的热情将不断提升,对环保服务行业的社会投资也将有长远的有利影响。
近年来,政策性银行加大了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的综合考虑,协调了微观投资主体的利益动机和社会效益的矛盾。但一方面政策性银行在承担具体的政府融资职能时,对于经济利益微薄的环保项目,往往会因为产业间利益差别的驱动,造成用于环保项目的资金向边际效益更高的产业流动转移;另一方面,政策性银行融资规模受国家宏观调控形势所限,资金总量不足。同时政策性银行在对环保产业投资时,往往需要当地政府提供信用担保,最终还款主体仍为财政。
我国金融机构在对待环保产业的融资体制上还较保守,金融政策和金融机构对环保产业缺乏深入研究和认识,对环保产业项目投资信心不足,从而导致环保企业间接融资困难。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加强对环保企业融资的力度,且融资的渠道不应仅仅停留在国内的商业银行上,要更多利用政策性银行贷款和国际信贷支持。一方面,由于环保产业具有公益性,为促进环保产业的更快发展,环保投资应得到国家政策性银行资金支持,政策性银行从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环境保护信贷资金支持。尤其是对环保产业中某些不易赢利或赢利甚微的行业,政府给企业以银行贷款的贴息也是必要的。另一方面,环保问题日渐得到国际组织机构的重视。全球有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对绿色工程提供贷款支持,这些银行将把环保项目作为贷款直接投资优先考虑的重点。由于国家对环保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政府应抓住此机遇引进国际信贷,发展环保产业。目前在政策的倾斜和扶持下,商业银行对环保行业的支持不断增加,但环保产业的特殊性,仍以政府为主、银行为辅。虽然国家对于环保产业给予了一定的利率补贴和优惠政策,但大多数环保企业在现金流方面都难以达到商业银行的贷款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对环保产业的融资支持十分有限。
四、加大金融对低碳经济支持力度的对策建议
(一)对政府方面的建议
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4]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立和完善政府对我国金融机构支持环保产业的政策,明确环保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二)对金融机构方面的建议
1.应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配合国家产业政策推进环保产业的优化升级。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行业结构、地区结构和企业结构的监测分析,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及生产能力过剩行业中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信贷投入,加强对环保产业,尤其是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原则,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对环保类投资项目,要从简化贷款手续、完善金融服务的角度,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类的投资项目,要区别对待存量项目和增量项目,对于限制类的增量项目,不提供信贷支持,对限制类的存量项目,在按照信贷原则提供信贷支持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2.严格管理,突出重点,切实改进和加强对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工作。一是着重支持技术创新和改造。各银行类金融机构要研究有关节能环保产业经济发展特点,开展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制度创新,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信贷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政策性银行应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商业银行要探索创新信贷管理模式,对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及金融政策规定,给予信贷支持。
二是加快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机构应加强与环保部门的沟通和合作,进一步推动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的有关工作,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在为企业或项目提供授信等金融服务时把审查企业信用报告中的环保信息、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改善节能环保领域的直接融资服务。金融机构应学习借鉴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金融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挥金融机构的独特优势,在已有的直接融资产品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基础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丰富和完善直接融资产品,多角度拓展节能环保企业的筹资渠道,降低其筹资成本。
参考文献:
作为一个政策带动性较强的产业,节能环保屡屡得到高层重视,成为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选择。
8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认为资源环境制约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并提出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也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可以拉动投资和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
事实上,节能环保产业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朝阳产业。数据显示,全球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8%,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而从国内的情况来看,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产值增速约15%,大幅超过工业增速。
而此次《意见》不仅明确提出了要使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还对节能环保产业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意见》明确“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节能环保产业并不是一个独立产业,而是依附和渗透在各行各业之中,如冶金、电力、石化、建筑、汽车等。不少业内专家表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也就是要整体提升我国生产各环节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应尽可能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二是拉动投资消费、有效扩大内需。我国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保欠账多,生态保护任务重,节能环保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节能环保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通过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加快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可有效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成为新的增长点。
三是为治理环境污染提供重要保障。我国大气、水、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今年以来出现大范围强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可以提供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加快治理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四是形成吸纳就业的新渠道。节能环保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尤其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在发展上升期,市场潜力巨大,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有利于吸纳和解决就业人口。
五是有利于转变传统消费模式。为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国家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如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采取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等高效节能产品。这些措施加快了节能产品升级换代,推动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为了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约束激励,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一是健全法规标准,强化目标责任。健全法规的重点是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保障司法、健全标准,使潜在的市场需求得到释放,真正起到扩大有效内需的作用。强化目标责任主要是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实行问责制。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继续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支持企业实施节能环保项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大对节能环保重大工程和技术装备研发推广的投入力度,解决突出问题。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环保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领域。稳步发展碳汇交易。
答: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作为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于拉动投资增长和消费需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能源资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是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客观需要。资源环境制约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只有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节能减排工程技术基础和能力,才能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排放问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求。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全面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培育节能环保龙头骨干企业,有利于我国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占据有利地位,提升技术层次,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三是拉动投资消费、扩大有效内需的重要途径。我国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保欠账多,生态保护任务重,节能环保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节能环保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通过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加快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可有效促进消费和投资增长,成为新的增长点。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对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保障。我国大气、水、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今年以来出现大范围强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可以提供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加快治理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二是吸纳就业的新渠道。节能环保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尤其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在发展上升期,市场潜力巨大,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有利于吸纳和解决就业人口。三是转变消费模式的重要方式。为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国家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如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采取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等高效节能产品,加快了节能产品升级换代,推动百姓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问:《意见》提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节能环保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既利当前稳增长、又利长远调结构的重要举措。按照我国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产业发展特点,《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总体思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工程为依托,强化政府引导,完善政策机制,培育规范市场,着力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释放市场潜在需求,形成新的增长点,为扩内需、稳增长、调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改善环境质量,保障改善民生以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具体讲,就是要以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拉动消费需求、以增强工程技术能力拉动投资需求、以优化政策和市场环境释放内需潜力、以提升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条原则:创新引领,服务提升;需求牵引,工程带动;法规驱动,政策激励;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问:《意见》提出了近3年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目标。这是基于哪些考虑?
答:《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取得重点突破,装备和产品的质量、性能显著改善,形成一大批拥有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装备和产品。二是国产设备和产品基本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提高我国产品技术水平,促进更广泛应用。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广大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良性发展格局。三是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通过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有效拉动消费需求;通过增强工程技术能力,拉动节能环保社会投资增长。
提出这些目标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需要。与普通竞争性行业不同,节能环保产业属于典型的政策法规驱动型产业,既要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引导,驱动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市场。总体看来,近年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已初具规模,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业水平显著提高。但仍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有待提高等问题,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节能环保市场需求。为此,针对当前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是与相关规划衔接的结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有效拉动国内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下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会同环境保护部等有关部门着手研究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家确定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决定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规模,为节能环保产业明确了发展方向,拓展了市场空间。《意见》中提出的目标,与“十二五”规划《纲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文件内容是相衔接的。
问: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国家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国家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约束激励,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一是健全法规标准。重点是完善立法、加强执法、保障司法、健全标准,使潜在的市场需求得到释放,真正起到扩大有效内需的作用。
二是强化目标责任。主要是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实行问责制。
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入,继续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支持企业实施节能环保项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大对节能环保重大工程和技术装备研发推广的投入力度,解决突出问题。
四是拓展投融资渠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环保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领域。稳步发展碳汇交易。
五是完善价格、收费和土地等政策。加快制定和落实鼓励余热余压余能发电及背压热电、可再生能源的上网和价格政策,逐步扩大峰谷价差,落实燃煤电厂脱硫、脱硝电价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推行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完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将污泥处理费用纳入污水处理成本。对节能环保重点工程用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中给予重点保障。落实并不断完善现有节能环保税收优惠政策。
六是推行市场化机制。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1.自然环保产业的特点
1.1政策驱动的产业,由环保标准、法规和环保目标驱动的产业如:S02削减10%的约束性指标,带动了脱硫产业的发展;火电厂标准NOx,控制在100还是200,直接与催化剂产业相关。
1.2产业发展具依赖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目标及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决定着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及各类环境保护标准,规定了污染防治的技术要求及污染物的控制种类和控制水平,由此决定了环保产业技术需求的方向和水平;环境执法和环保投入直接影响着环保市场的实际需求。
1.3具公益属性的产业,环保产业是以满足环境保护需求、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导向型产业,是为防治污染、改善生态保护资源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
1.4产业发展水平与环保目标的关联性,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决定着环境保护目标能否实现。
2.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和结构、技术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过去10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年增长速度达到15-20%,均超过同期GDP增长率。据估计,2007年我国广义环保产业产值达到了7200亿元,已经占到GDP的2.7%。现在有环保企业3.5万家,吸纳就业300多万人。已经形成若干个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环保产业集群,涌现出了一批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现代化环保企业。
2.2创新能力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依靠进口。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尤为严重,污染治理重建设、轻管理,设施运行达标率较低。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较低,环境服务业比重偏低,全方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政策机制不完善,有关环保产业的财税优惠政策激励力度有限,缺乏引导,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执行力,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融资难度大。
3. 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3.1污水处理,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十二五”期间拟建设500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规模;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负荷率约需增加配套管网2.5万公里,原有污水处理厂管网完善需增加6万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需配套管网7.5万公里。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排入封闭式水域及对岸海域水质有直接影响的地区污水处理厂应选用具有强化除磷脱氮功能的处理工艺。污水再生利用。缺水地区重点推行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3.2污泥处理,预计到2015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规模将达到1.5亿吨/日,产生污泥量约12万吨/日。污泥处理方式:焚烧,土地利用,堆肥,填埋等。
3.3工业水污染防治,预计通过工业企业提高排放标准及结构调整,通过监管提高稳定达标排放水平,削减COD和氨氮排放量。
3.4非点源水污染控制,包括农村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
3.5脱硫脱硝,电力行业烟气脱硫。目前电力行业脱硫市场不规范、设施不过关,仍需政策加以规范。“十二五”期间新建的约1.7-2.3亿千瓦机组将全部脱硫。电力行业烟气脱硝。尚处于起步阶段,运行情况不好,催化剂需要进口,技术、设备国产化率低。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十二五”应加大烧结烟气脱硫力度,对新建烧结(球团)设施必须同步建设烟气脱硫装置;现有企业中,使用高硫原料的烧结机,位于两控区及重点城市的90平方以上烧结机应限期安装烟气脱硫设施。水泥行业与工业锅炉脱硝示范。
3.6布袋除尘,“十二五”期间,电力行业开展新一轮的除尘技术改造,除尘设备由经典除尘向袋式除尘或者电袋复合除尘方向转变,其排放控制在30mg/Nm3以内。为此,新建机组推广使用高效的除尘器;钢铁、有色等行业布袋除尘需求也较大。
3.7城市垃圾处理,“十二五”期间生活垃圾处理能力预计达到35万吨/日,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70%,环境保护重点城市无害化处置率应达到75%以上;实现全国90%以上的县城建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完成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完成渗滤液处理设施改造任务;增大人口密集区垃圾焚烧处理率应不低于50%,中西部地区垃圾焚烧处理率不低于25%。同时加快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示范工程建设。
3.8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十二五”期间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领域主要任务为继续开展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能力预计达到417万吨/年,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能力需达到2072吨/日。
3.9污染土壤修复,污染土壤修复主要包括遗留污染物造成的场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生态敏感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热点地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
4.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4.1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环境经济政策
(1)近年来,我部陆续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配合有关部门制订《循环经济促进法》,完善了污水收费制度,实施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制度。
(2)不断完善相关环境经济政策,包括高污染产品、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实施绿色税收政策,绿色信贷政策,绿色保险政策,绿色证券政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等。
4.2不断完善并加严环境污染排放标准体系
(1)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但是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也是影响产业技术市场发展,提升环保产业技术水平的标杆。
(2)近年来,为控制一些重点行业污染问题,外部陆续制修订了一系列污染排放标准。目前,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已通过部常务会审议,新标准重点加大了对火电大气污染物中氮氧化物的控制力度,加严了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排放限值,增设了汞及其化合物控制指标。新标准实施后,火电行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的排放量可实现较大幅削减,对推动我国“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3)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强弱不一,我部正积极引导,指导和支持地方制修订地方环保标准,推动污染防治工作。
5.加强环保技术创新
5.1大力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支持环保企业与科研院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
5.2积极鼓励和引导龙头骨干企业组建创新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一批环保科技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建设一批环保产业孵化器,提高其培育和扶植科技型中小环保企业的能力。
5.3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装备、产品、材料和药剂。
1引言
我国的环保产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突出和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环保业进入较快发展。至今,我国环保业已初具规模。但是,从整体上看“局部改善,整体恶化”,刚过去的“十五”计划中环保任务未完成。2005年1月27日,评估世界各国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数”显示,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133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产业仍处于被动跟踪状态。在产值上,我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仅占GDP的2%,而发达国家为5%左右。在投资渠道上,政府为主体,民间和外资资本进入少。在技术发展上,缺乏系统的技术开发,基于国情的重大生态环境和关键技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集成和环保成套设备不足。另外,缺乏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环保产品开发及环境技术认证制度,环境咨询服务体系落后,企业环保意识薄弱。
FDI(国际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3我国位居世界引进FDI东道国的第一位。在FDI的投资重点上,明显倾向于东部地区的第二产业,而且部分跨国公司把污染产业迁移到中国生产。随着我国加入WTO,FDI也面临着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倾向于吸引FDI向西部地区,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2利用FDI推动环保产业的市场化的动因分析
2.1环保产业市场化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政府主导的行政管理型产业,政府的高投资引起的财政负担和产业低效率,即资金和技术的压力是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环保产业的预计投资需求为1.4万亿元,并且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不断完善,“谁污染、谁付费”的制度约束会促使企业的环保需求增强。我国众多中小企业面临技术改进成本过高等困难,因此,呼唤具有规模效益和技术优势的环保服务部门进入。
2.2FDI进入环保产业的有利因素
从FDI自身的进入意愿来看,环保产业的高盈利性正吸引着更多FDI进入。我国政府承诺,入世后将逐步将现有的环保产品关税税率从13.4%调低到2008年的6.9%,大大激起了外资投资中国环保市场的热情。作为21世纪朝阳产业的环保业将成为未来我国引进FDI的重要领域,我国在《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意见》已经把其作为鼓励外资进入的领域,仍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环保领域的发展差距来看,为FDI进入提供了有利条件。发达国家在绿色电力、绿色化工废物处理、环保汽车、绿色建材、生态农业、“3S”农业、卫星遥感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无土栽培等国内不能生产的污染治理设备都存在明显的技术优势,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已经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发挥作用。
从环保产业的国际性分析,由于世界环境的不可割裂性,环保产业本身就是国际化的产业。中国已与27个国家签订了20多项环境合作协定或备忘录。在国际上,有关治理污染和生态建设的贷款很多。发达国家的优惠贷款、技术援助资金、无偿援助资金、国际金融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国际援助等都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3利用FDI进行环保产业市场化的效应分析
3.1从技术转移和利用角度分析
从技术溢出角度看,引进FDI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标是通过FDI进入的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发展本地企业进入环保产业,形成市场化的良性运转。一方面,FDI能够对本地企业产生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和学习效应。通过FDI与本地企业的合资、合作,可以有效增强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本地企业的吸收技术能力将影响环保产业的最终发展,按照FDI的技术转移理论,当本地企业的技术能力比较高时,FDI进入能产生比较大的溢出效应,支持该产业的发展。形成本地技术进步——FDI引进——本地技术提高的良性循环。
环保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技术是其最重要的市场要素,技术要素的市场流动是环保产业市场化的必要条件。应当积极建立环保技术的买方和卖方市场,向企业推销环保技术,发展环保营销。另外,一个健全的市场离不开中介服务机构,环保服务、咨询等中介机构是健全环保市场的重要媒介。中小企业污染占我国工业污染的80%,但是由于环保治理技术不高和成本过高而往往存在侥幸心理逃避环保任务,大企业也存在治理成本高、达标率低而对委托有需求。环保服务企业的规模效益,使企业与环保服务型企业形成污染治理的“委托——”需求。环保服务市场包括环保技术咨询服务、环保设施运营服务,环境投资风险评估服务向企业推销环保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治理服务、环境信息服务、环境工程设计服务等。我国的环保服务市场和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存在着很大的技术转移空间,2000年我国环保服务业占环保产业的比例为年收入的38%,环保产业年收入为211亿美元;而1996年美国环保服务业年收入为1811亿美元,环保服务业为889亿美元,占环保产业的49%,美国在1994~1999年环境服务产值占了环保产业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