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7 14:39: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潜在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多的是吸收之前文学和语言发展中潜藏的精华,它要求在现实教学中不断优化认知,而不是数典忘祖。新形势下,我们要拥有与时俱进的态度,它要求我们充分应用已有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及时完成专业发展目标。从汉语言文学培养目标来看: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即:人文素养,怎样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最后影响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是当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思索的问题。
1、“满堂灌”的教学形式
当前很多高校文学课中,使用的依然是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老师不停的讲,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听,部分学生很可能做些无关紧要的事。满堂灌作为汉语言文学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存在理由,首先是文学内容复杂,以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呈现,授课时还会呈现出无限延伸的特性。倾述欲望明显超过学生关注的语文,在老师口若悬河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知识学生都能吸收。该教学方式并没有确立学生主体功能,更不益于培养学习兴趣,更难以掌握知识。
2、创造能力被忽略
大部分高校,中文老师都是为完成书本内容而授课,外落实教学任务,忽略了自身创造力,很少真正掌握一堂课的学习内容,重要的是给学生正确的方式。在现实教学中,学生都是被动听讲,没有思考内容。在课堂上,缺乏小组讨论与交流,给学生的时间与空间是有限的,甚至连表达能力都会受损。实习期间,就能看出该缺陷:很多学生不愿上台,甚至上台上哆哆嗦嗦很难讲出完整的话,严重影响了老师团队建设。而创作能力则是最令人担心的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并没有自我创作,也没有创作动力,这样很难塑造出作家,这类现象都说明汉语言文学还需进一步优化。
3、老师不重视交际能力
就业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目的,若在大学课堂中,老师没有对这方面进行指导,学生就业就会陷入困境。随汉语言文学专业侧重理论讲解,但本身缺少社会实践。相对的讲,该专业在文科中属于客观的,就业宽泛,但在高校依然缺乏实践水平,很大原因是老师教学存在问题。在教学期间,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在学生没有查询典籍的情况下就讲述课本的思想含义、流派特性与历史价值,都是不科学的,学生只得机械总结老师的教学内容,在考试之际,他们只得用几天时间来突击笔记。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这种学习模式是功利的,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二、新形势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分析
1、“为己之学”的教学态度
最早在先秦时代提出,它指出学习不是功利,更多的是提高自己,优化道德素养,要求主体学习人员在学习期间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它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期间,该观点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体现在审美与学习活动中,要求我们从各方面提高学习兴趣,从自我学习中获得成长,这种成长也是发自内心的,它是精神上的享受。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让他们自觉投入学习中,这样才是合格学生。
2、优化并创新课程框架
1)确立汉语言文学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计划;2)突出新课程体系与特色,在专业人才与职业人才相结合的情况下教学;3)结合汉语言文学就业目标,在展现实用性的基础上,对相关专业增加实践比例,同时增加课程植入与引进力度。
三、新形势下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与实践工作
截至今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探索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改变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形成以生为主的模式
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也就是突破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主体,课下学生要主动浏览该章节涉及的名著。老师在规定时间讲解课堂知识点,然后再将剩余时间与空间给予学生,在该时间段学生可以随便质疑,对某个特定观念进行讨论与辩证。从交流中获得新观念,以此提高自我表达力,这样才能学到他人的优秀观念。
2、改变传统教学形式,探究性、开放性教学
教学形式上,要主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汉语言专业中,转变之前一步到位的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是在老师的引领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带着兴趣看原著,进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改善专业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
3、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与分析中
在高校教学中,老师必须主动承担起科研与教学工作,在科研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其中。虽然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但老师能主动借鉴观念。在这种学习模式中,主动查询资料,总结观点,提炼知识。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科研工作,这样才能提高主动学习能力。四、结语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学暴露了很多缺陷,这也让改革势在必行。从整个发展与改革之路来看:它必须不断吸收教学理念,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元化、现代化工具与思路,对汉语言专业进行改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水平,在学习中提高自我价值。从社会的层面来看:也只有这种安排,才能让教育人员真正接受任务。
参考文献
[1]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顾路路.新西部(理论版).2016(0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39-01
1.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1.1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再是以往的热门
在精英教育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进入政府机关、新闻传播文化、学校等单位工作,并以优越的工作条件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尊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大众化教育时代,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导致了异常激烈的就业竞争,尤其是语言文学专业这样的人文类毕业生,就业渠道愈发狭窄,就业也就十分的困难。再加之,职业院校的学生及其家长,普遍认为学一门看得见、用得着的实用技能,要比学习汉语言文学好找工作,凭技术能吃上饭、吃好饭,导致学生不愿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使该专业生源不断萎缩,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1.2师资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不适应
目前,职业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教育理念已经落伍。该专业教师绝大多数是在传统的专业与学科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学科本位意识很强烈,也很固执,死死地固守着传统的专业思想,而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不甚了解,或是不想去了解,所教授的知识与社会需求、与职教学生的职业要求严重脱节,导致学生所学的课程很大一部分没有实际价值,学生走上岗位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3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不能适应
当前的社会环境从外部环境而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形态表现出利益驱动性,而在“急功近利”的时代,汉语言文学这种人文学科的社会价值往往是不被认可,社会普遍对人文学科的专业人才不重视。反之,人才市场对理工类、技能型人才却青睐有加,致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甚至出现生存危机也就在所难免了。
2.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重新定位
2.1立足汉语言文学专业但又要超越专业
在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对人的修养的培养必不可少。而使人的灵魂变得优美、高尚、博大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能起到其独有的作用。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也要主动适应各行各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对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进行主动积极的调整,从而实现对专业自身局限性的超越,重新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功和较高的人文素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应用能力。
2.2将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与专业学科的本质属性有机结合
对于职业技术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自然也不例外,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又不能不忙不地迎合市场而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科学性于不顾,相反要根据市场需要,彻底把一些陈旧过时的内容予以调整剔除,增加新的课程内容,以充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的时代特色。
2.3在着眼现实性、前瞻性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形态日趋复杂,各行业、领域、部门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单一性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被提上日程。这就要求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具体说就是,一方面要适应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对专业方向予以分流,构建培养模式注意基础和特色并重;另一方面又要兼顾人才培养教育的前瞻性,不仅能够紧跟时代要求,而且还必须引领市场方向,而不被社会所淘汰。
3.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3.1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对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而言,强化对口头表达、书面写作、鉴赏等能力培养,更能符合他们将来从事岗位工作的需要,也能能充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也就是说,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广博专业知识,而且还应熟练掌握写作、评论和鉴赏等适用技能。而且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学生从事工作必备的职业素质。当然,文学创作、评论的写作能力,并不是书面写作能力的唯一,还要训练学生掌握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并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3.2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性课程教学
教师进行创新性课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决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创新。对于职业技术院校而言,要积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搭建各种平台,鼓励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本专业内部通过各种科研项目鼓励教师以科研来支持教学创新。同时,通过不定期或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对于表现突出者且成绩显着的教师予以各种奖励,还可在职称评定时给予相应的倾斜政策。
3.3在教学计划列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高校新课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对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培养逐渐淡化。高校中教师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及教育培养,因此,教师的工作职责关乎学生的未来。教育不仅是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高校师院的教学工作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教育性进行培养,因此,对于教学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实际上,在高校的教育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主要还是偏于注重专业的学术性,从而忽视了教师这个重要的角色所起的作用。而对于教师而言,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科研工作中,被认为是自身价值的所在。因此,多数的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时间和精力大幅度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普遍专业性不够强,导致学生的专业性也相对较弱。因此,我国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进程艰难。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化与专业化。大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采用传统的设置方法,并没有进行创新。课程设计结构不够合理和完善,在教育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采用与其他课程教学同时进行。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在毕业后往往就会出现因没有实践能力而就业困难,不能更好的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
二、我国高校教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方式
将课程结构以及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优化。为了适应新课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课改,首先应该在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优化以确保培育方向,培育方式,培育结构的规格化和顺利开展。应按照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培养规格进行。在培养过程中应将能力、知识、素质这三方面作为主要切入点进行。进行课程改革及优化后,将教学大纲作为主要课程结构体系,使高校汉语言文学课改后的课程能满足以后就业方面的各项需求。调整专业学科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加大语文课程的比重。积极构建以专业课程为主,让学生们学好专业知识,以实践能力为辅,让专业与实践得到完美的统一,塑造学生整体性素质。优化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从而提高高校培养人才的水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程不能较好的进行是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将高校教学中的实践性课程进行整合。先制定出较为科学的课程目标、课程计划、教学模式、评价方法、课程内容,按照这些对学生的课程做出整体有效的科学性规划。将专业知识的学习时间作调整。先利用开学的前两年将专业知识掌握扎实,剩下的时间进入实习单位进行有效的实践,从而提高学生将专业知识带入日后工作中的能力。在实习期间,学校可安排中途再进行一次专业知识的巩固,然后再进入学校进入第二次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完全掌握专业知识。
三、如何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改革
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变化方式方法,学生与教师应当同时进行努力,逐渐形成资源的优化,资源的丰富化,建立资源互用的交流平台。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一)加强学生与各大机构的交流,增加专业性的见识。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制定具有专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学生实践的能力,有效的结合专业知识,教师队伍是关键,实践基地是基础,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为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应先以学生的素质培养为基础性工作,建立多样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开展丰富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与各大研究基地,比如电台,报社,学校等建立亲密的联系。然后在这些地方建立合作关系从而让学生在这些基地进行考察和学习,增强学生的丰富知识和视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将这些实践活动形成文案,可以锻炼学生的教案水平,择优而取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二)加大学生选修课的比重。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不受局限。学校应当开设一些广播电视学以及新闻学方面的课程,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备课,让学生得到专业的培养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一定的锻炼和学习。学校应多举办知识类专业性的竞赛,以学分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心理也提高了团队的协作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生来说,文学功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多多进行期刊发表,比如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学术研究或者是小说散文等,不限文体,根据等级获得奖励。多参加专业知识的竞赛,课件ppt的比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系统性的知识构架。人文学院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或百部经典名著导读等。
我国高校汉语言专业目前仍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教学方式的传统化,守旧化,教条化;学生在学校无法获得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不过硬,综合水平素质不高,教育经验缺乏,课程的学习过于枯燥,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的滞缓甚至是失败。因此,高校师院的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专业化的课程改革。不仅达到我国教育的目的,也让学生不在枯燥的环境中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改刻不容缓,各大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并取得成功。
作者:郭柯君 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为了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省教育厅启动实施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我校汉语言文本文由收集整理学专业获批为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渭南师范学院作为地方院校,不同于“985”和“211”院校,如果一味模仿这些高校的办学模式,势必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地方院校应该转变思路,积极探索新途径,努力打造自身的办学特色。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目前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作为地方院校,我们在课程与教学资源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全面实施“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夯实基础、强化主干、加强实践、注重素质”为指导思想,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资源。目前,我们全面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按照学科类别进行通识和专业基础培养,后两年按照学科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课程结构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等五个模块。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自然科学概论、大学数学等,旨在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包括跨学科的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和本学科的基础课程两部分。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又分为专业方向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体现指导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综合教育课程包括社会调查与实践、艺术鉴赏、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课程,搭建了文理交叉、文文交叉的课程平台。
构建协调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我们始终坚持把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基础工程来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汉语课程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获省级特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荣获省级教学团队。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
2011年,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升格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我们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积极促进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以《史记》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为核心,形成了以古代文学学科为骨干,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群。今后,我们将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优势,把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白居易研究和陕西当代作家研究打造成国内有影响力的课程资源。
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建立网络平台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1]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结合我校课程建设实际,我们加大了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开辟课程建设网络平台,将许多课程建设为视频课程,供校园网内学生免费点击观看学习。进一步完善网络课程资源与试题库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互相交流,老师在线解答学生的疑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全方位的自主学习环境。
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2]我校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时。
提高实践能力,教师队伍是关键,实践基地是基础。我们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建立校内素质训练实验中心,并将实训基地建成面向全专业学生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实习基地,成为训练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和丰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园地。其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我校获批为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多方努力,我们与电视台、报社、中学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时间赴实践基地见习,旨在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发表稿件的数量和质量或编写教案质量,取得相应的学分。
加大选修课比例,凸显地域文化特点
高校不仅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还肩负传承文化的使命。地方文化研究与中文学科建设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作为地方高校,应为地方政府培养文化建设者和传承者。《教育规划纲要》也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1]因此,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我们加大了选修课的比重,借助我校广播电视学、新闻学、文秘等专业的资源优势,增设广播电视学、新闻学等专业课程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修。同时,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选修课程,凸显地域文化特点。相继开设“司马迁《史记》研究”、“白居易研究”、“陕西当代作家研究”、“秦东文化研究”等课程,为陕西地方文化建设培养大量人才。
开辟第二课堂,实施创新学分管理
一、汉语言文学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这一概念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它和其他语言的概念一样,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也正是因为如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没有很清晰的职业定位,它的应用性也比较弱。社会化分工建设的逐渐精细化使这一情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汉语言文学被细化成了多个类别,这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汉语言文学属于人文科学,因此,它能够体现人文精神。同时,汉语言文学也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它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除了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作出众多的努力。首先,教师要将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趋势问题的理解,并且这还有助于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创造。社会地位发展与进步给技工院校带来了更大的教学压力,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成为了各大技工院校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如此,它必需尽快提高专业的应用性。目前,社会学生面临着十分激烈的就业竞争,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就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尽快实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提高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这一词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包括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地位创新,还包括教学思维的创新,并且教学思维地位创新比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要。要想实现创新,就必须突破固有限制。由于大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都具有十分活跃的思维,因此,该专业的学生有着很广的就业面,这本身是汉语言文学地位优点所在,但这一优点也造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够认真,学习效果不佳。有一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会从事这一专业的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为此,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教学局限在课本最终版,教师要对当前社会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很多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演变而来的,例如新闻、文秘专业。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确保学生拥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还要打破专业限制,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独有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教师可以口向学生教授文秘、新闻等由汉语言专业演变而来的专业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加强学生的从业能力。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要培养创新思维
一般来说,行动是由思想所决定的,因此,要想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改变学生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专业特性,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要求较高,这一专业的学生必须拥有一定的东方文化底蕴与中国文化底蕴。所谓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但在于对于文字等与汉语言等直接相关的文化的了解。更在于对于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解读。相信有了良好的政治观、历史观和地理观的铺垫,汉语言的学习者们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汉语言最最原始和基础的力量。由于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具有较强的文化特征,该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汉语产生感情,并且学生会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进行创新的动力,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为此,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同时,教师还要积极进行探索与实践,并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在实践中继承发展,在探索中开创未来,从而找到最佳的教学方式。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要加强实用性
文秘、编辑等职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但通过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都在企业、新闻出版等单位就业,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房地产、律师等行业就业,这说明有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适应性。但尽管如此,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的学生还是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为了减少冲击,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迫在眉睫。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所包含的课程多达十几门,过多的课程设置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尽快精简课程,并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同时,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的时候,要尽可能多的增加具有实用性的内容。
三、结语
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需要通过几个途径来实现。本文通过对于汉语言学科特点的描述,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汉语言文学的思维和加强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入手。将汉语言文学真正的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在生活中体会文化的魅力所在。笔者认为这也将是未来汉语言教学的发展方向,提高文化的创新能力,真正将我们传统的艺术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安慧玉.浅谈提高《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156-157.
[2]曾庆敏,杜曼,李争鸣.浅谈提高“英美文学选读课”教学效果的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07,10:116-117.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文化素养,但是当下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目前这个信息交流方便快捷,国外文学不断进入中国的现状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难度非常大。正因为如此,对汉语言文学这一我国传统文化专业的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必须要认识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h语言文学所面临的问题,只有进一步的改善教学模式,才能够提高汉语言文化的教学质量。
一、成人教育改革的方向
成人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践人才的重任,这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过去传统的成人教育中,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能够深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但是在当下的现状之中,由于工作岗位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高综合素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课程的改革应当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着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构建出一个实践教学的体系。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为起点,改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文化内涵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去发现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还要和时代接轨,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将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魅力更好的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除此以外,还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测试模式,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汉语言文化的教学应当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交流过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自主、快乐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仅仅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正因为如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着重的去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汉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的教材改革也应当随时代而发展,以一定的汉语言理论知识为基础核心,更多的增加实际运用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利用的能力。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从现有的教学内容中探索出更适合时展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向的改革
作为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利用现有的教学理论基础,顺应社会发展的形式和要求,积极的尝试改善教学模式,研究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学习的心理,结合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比如在语言方面的教学应当结合普通话的考试,文字方面教学可以结合平时的钢笔字练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事实,积极的在课外展开语言文化的实践活动,适当的安排语言文化比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撰写报告类的稿件,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过程之中掌握到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对于不同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以达到使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学在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得到更好的语言文化的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化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成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结语
在现阶段成人教育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汉语的教学往往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运用,导致了汉语言教学和社会的实际运用过程脱轨,降低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学习的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目标。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范围,跟随时代的步伐,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飞,李霞.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8).
1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际特点
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前身中文专业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知识分子、作家以及诗人,但是这些职业俨然已经与当前的时代需求发生脱节,没有较多的应用性特征。虽然近些年来,我国诸多高校也出现了一些能够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专业,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在应用性方面上仍有待提高。尤其是不少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甚至不知道应该从事什么职业,能够从事什么职业,也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相较于其他工科专业持续走向了低迷。如果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来看,就能够发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上,往往与实践性相关知识相连甚少,普遍是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对语言、对文学、对汉语的分析与应用上,也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应用性上存在着较大的欠缺,与时代需求相脱轨。
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必要性
结合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特点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十分有必要。只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才能够满足社会的切实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从而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尤其是现如今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俨然已经成为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素。只有如此,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将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实践能力,转化为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进而通过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推动社会的素质发展,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根本需求。
3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可行性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已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其所涉及的不仅仅是那些诗歌、古文等让广大人民群众望而生畏的东西,更涉及普通大众也能够领悟,也有需求的人文文化、语言表达艺术、品位趣谈之中。例如,在新闻、广告、演说、说明等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说在社会中的应用极为广泛,而提高其应用性的范围也极为广泛,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具体来讲,根据汉语言文学其本身的实质性特点,就已经决定了其自身拥有可用性。这是因为汉语言文学的形式种类多样,所以也能够满足社会各个群体的不同需求,对雅趣者而言可以提供他们喜欢的诗歌与散文,对于庸常者而言则可以提供影视、广告以及一些笑谈,这也正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思维的表现。同时,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的成熟性,也决定了其自身拥有易用性。这是因为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着雄厚的语言理论基础,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汉语言文学往往是与整个民族同在,它记录着在历史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情感以及发展,因此,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也具备人类的易用性。
4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具体方法
人类获取知识的根本目的与根本动力都源自于应用,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意义,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第一,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体制的优化改革。要想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浓郁的文学性质变成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使汉语言文学彻底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之中,就必须要从整个学科体系的优化改革入手,只有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首先,要以就业的观点对学科课程设置进行指导与改革,要求所学知识必须具有实用性,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中。其次,要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进行改革,要侧重于对学生汉语语言文学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将学生的考核成绩重点放在实际能力考核上,并辅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能力。同时要改变以往对学生汉语语言文学能力只单单以写作为评判标准的考核模式,而是应该将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统统算入考核范畴,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测评,进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最后,对现有汉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精简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强化汉语言文学核心教学内容,为汉语言文学增设全新的应用性课程,加设协作、交际礼仪等课程,让学生能够在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汉语言文学技能,促进其汉语言文学能力的发展。第二,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应用性。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就必须做好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实用内容,而恰恰这四个方面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实用性的主要体现方面。所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严格按照这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拥有流畅的阅读能力,娴熟的写作能力,优秀的沟通、交流能力。尤其是就阅读能力而言,阅读不仅能够提高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还能够提高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有计划的引导并且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热爱阅读,掌握阅读能力,从而在自我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在文字的细嚼中感受到汉语言文化的瑰丽美感,从而促进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根本目的所在。同时,这也对帮助汉语言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就业中展现出专业优势,克服目前许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眼高手低而被淘汰的困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多开展各项活动,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比如,在授课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师可以模拟实际的招聘会场,对学生的交际口才进行锻炼,指导学生如何在面试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帮助学生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口才能力。这是因为拥有一个良好的口才,不仅仅是说明这个人能说会道,更是因为在短暂的交流过程中,更能够体现出这个人的综合素质,使用人单位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应聘者做出一个综合判断,是获取应聘者能力信息的一种重要检测手段。所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文学教师可以通过招聘活动的开展,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再一次的完善与优化,从而使学生通过实践拓展知识面、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发展。
5结语
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入手展开探讨,阐述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具体办法,希望通过本文笔者的阐述,能够为广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者、研究者、工作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教学中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全新的思路,从而能够让汉语言文学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更好地与时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罗义华.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问题与措施[J].科技展望,2016,(33):184-185.
以西方的教学为例,西方在教学过程中从来没有放弃对古典文学的教育,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很多文史哲所遗留下来的经典,还学习到了为人处事的精髓。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语言文化已经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活着的语言文化,就应该更好地把它发扬光大。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就是需要在古典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歌赋的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创作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自学古典文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创作。
2.加深现代文学的教育
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探索、运用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讲座,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实践工作能力。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让汉语言文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充满正面的情感意识,真正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并采用有效的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间之间的互动,完成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习,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完成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地把文字、图像、声音与专业教师的讲解充分融合到一起,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样不仅把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真正地展示在课堂中,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最佳的感知体验。建立学校专属的汉语言文学的资料库,为学生研究汉语言文学提供专业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自学汉语言文学的能力。
4.渗透德育的教学
专业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情感、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的热情。把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工作带入到学生精神层面,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判断力,达到良好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5.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只有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业务水平,才能促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应该在古典文学、现代文化、国外文学、现代汉语等方面多下功夫,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学相关的知识系统、理论框架。还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掌握最新的教育资讯,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吸收更多的专业理论,用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构建出新的教学方法、教育思想,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提供专业引导。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文化素养,但是当下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目前这个信息交流方便快捷,国外文学不断进入中国的现状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难度非常大。正因为如此,对汉语言文学这一我国传统文化专业的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必须要认识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所面临的问题,只有进一步的改善教学模式,才能够提高汉语言文化的教学质量。
一、成人教育改革的方向
成人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践人才的重任,这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过去传统的成人教育中,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能够深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但是在当下的现状之中,由于工作岗位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高综合素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课程的改革应当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着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构建出一个实践教学的体系。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为起点,改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文化内涵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去发现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还要和时代接轨,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将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魅力更好的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除此以外,还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测试模式,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汉语言文化的教学应当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交流过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自主、快乐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仅仅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正因为如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着重的去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汉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的教材改革也应当随时代而发展,以一定的汉语言理论知识为基础核心,更多的增加实际运用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利用的能力。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从现有的教学内容中探索出更适合时展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向的改革
作为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利用现有的教学理论基础,顺应社会发展的形式和要求,积极的尝试改善教学模式,研究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学习的心理,结合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比如在语言方面的教学应当结合普通话的考试,文字方面教学可以结合平时的钢笔字练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事实,积极的在课外展开语言文化的实践活动,适当的安排语言文化比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撰写报告类的稿件,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过程之中掌握到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对于不同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以达到使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学在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得到更好的语言文化的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化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成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结语
在现阶段成人教育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汉语的教学往往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运用,导致了汉语言教学和社会的实际运用过程脱轨,降低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学习的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目标。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范围,跟随时代的步伐,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飞,李霞.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8).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同感不强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面较广,但是却没有涉及到一些专业性强的领域,相对于工程、医药、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来说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所以造成很多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都会存在被逼无奈而不得不学的状态,常抱怨选错了专业,在他们看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种错误,他们并不认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工作机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所以对本专业不关注、不学习,最后造成这些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强,对本学科不热爱甚至厌恶,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二)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在设置存在较大缺失
相对于其它学科,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性要求更强,要求对文学知识的挖掘要更广、更深。但是现在个别学校却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究其原因是由于很多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专修课时减少。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在授课方式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学生能够上到的实践课极少,由于课堂内容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汉语言课堂兴趣缺乏,所以开始淡漠汉语言课堂,使得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严重不足。
(三)部分学校考核制度存在漏洞
现在很多学校用一张试卷就能够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可以毕业,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合理。现在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本没上过几堂课,可是最后他们也可以顺利毕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制度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专业考卷所考的内容都是一些现成的而且较为概念性的基础知识,很多学生在最后考试阶段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即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研究根本就没有广度和深度,也可以顺利的毕业。由于这一不良现象,使得现在的很多学生完全忽视整个教学过程,只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
二、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要走的发展道路
(一)调整汉语言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时代的要求,培养真正具有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以及文学写作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为了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规律,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丰富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进行改变,要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发展上的优势和重要性,这样也才会引得学生的共鸣。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一直趋于主导地位,整个课堂上就只能听着老师在讲台前面进行滔滔不绝的演讲。授课老师沉浸在那一段古代、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可是却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课堂睡觉随处可见。所以想要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于文学作品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讲解,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分析-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回答这一教学课堂模式,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还会影响学生对于艺术的感染能力。
(三)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现在汉语言的传播速度很广,学习汉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多,想要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应用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调整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运用新的历史知识、价值观进行文学解读。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涉及到的文学、写作以及语言等相关课程在相互联系中更有主要的侧重点。对于当代人员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的培养,这样可以保证新时期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四)改变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想要形成办学特色就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我们都明白事物的实用价值是决定它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的概念都较为模糊,主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观念不强、专业混乱。所以为了保证汉语言专业在社会上的立足点,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去转变,通过对学生的能力教育,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加强对学生兴趣方面的教育培养,使汉语言专业人才更符合能力型人才的要求。
(五)培养汉语言专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随着国家的发展,市场对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现在很多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岗位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能力要求。汉语言专业毕业生会从事语文教师、文秘、公务员、营销人员、媒体从业人员以及文案编辑人员等相关工作,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口才,较广且扎实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等等。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实践类课程都得到具体落实。这样才能解决他们就业面临的困境,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其铺垫一条专业发展道路。
(六)汉语言文学专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涵盖知识面较广的专业,有较强的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创新,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授课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习惯思考、喜欢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抛砖引玉,激励学生发现探究意识,让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言论,在专业课上真正拥有自信,更有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