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7 14:39: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气环境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伊川县城四周丘陵起伏,呈丘岗形态。县城周围大环境绿化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县城园林绿地系统与环境的质量。历届伊川县委、县政府秉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观念,在全县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加快生态建设。依托自然的山川地貌,进行大环境绿化,对坡度大于25°的地方进行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形成绿色屏障,营造伊川的小气候,向伊川县城输送新鲜空气。
近年来,伊川先后对荆山森林公园、西山植物园、凤山野生动物园、龙凤山森林公园、伊滨公园、龙泉山庄、产业集聚区、伊河两岸百里百米绿色风景线等,以及规划区域外荒山、荒沟、河渠进行了大环境绿化,共绿化面积2560hm2,栽植各类树木1270万余株。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的伊川县城已形成了西部以荆山森林公园、西山植物园、凤山野生动物园、龙凤山森林公园为绿色屏障,东侧有伊滨公园和百里百米护堤防护林带,以及东城的龙泉山庄为绿色观光带的大环境绿化格局,初步营造了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2 主要景点现状
2.1 伊川县荆山省级森林公园
伊川县荆山省级森林公园东依城区,西偎西干渠,以伊川县世纪纪念碑为中心,呈阶梯状向四周延伸。共建有世纪坛、西干渠纪念碑、程林文化园3大人文景观;中国理学文化名区、世纪坛休闲娱乐区、凤凰岭生态休闲区、园林植物观赏区4个景区。并建有亭子4座,廊架500m,吊桥一座,世纪坛雕塑一座,西干渠纪念碑一座。公园总面积333.3hm2,总投资2700余万元。工程资金来源采用政府拿一点,单位献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办法,确保了该工程的顺利实施。截至目前已完成绿化面积266.7hm2,栽植树木120余种,230万余株,建园工期6年,是一处集县城防护、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1)中国理学文化名区。以北宋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陵墓“程园”为主体,依托原存千年古柏和墓祠,建成了一座山门和占地10hm2的程林文化广场,增设了绿化、照明、雕塑、亭子、长廊等设施,是一个品味理学文化、游历现代风光的好去处。
(2)世纪坛休闲娱乐区。以荆山世纪坛为主体,四周精心营造绿化长廊、亭台楼阁,广植苍松翠柏、奇花异卉,环绕伊川世纪纪念碑形成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美丽景观。
(3)园林植物观赏区。在卧龙沟之北,伊常路之南,以“春之生机、夏之热情、秋之成熟、冬之坚韧”为主题,选择树种56个,并巧妙搭配,形成春、夏、秋、冬4个景区,春有桃李、丁香、迎春斗艳,夏有火炬、石榴、合欢依偎,秋有银杏、红枫、桂花久红,冬有松柏、女贞、腊梅等葱郁的四季风光。
(4)凤凰岭生态休闲区。位于荆山凤凰岭,以西干渠纪念碑为中心,广栽樱桃、桂花,配以粉桃、樱花、梧桐、香槐,建造樱桃沟、桂花园自然风光,形成了“春来花香满山腰,秋至金果香满园”的生态园林景观。
荆山公园的建设逐步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高了伊川县城的品位。现在的荆山公园真正成为人民休闲、娱乐、健身的最佳场所,同时也成了伊川县乃至洛阳市的城市亮点工程。
2.2 西山植物园
西山植物园位于县城西部,南邻荆山森林公园,北与凤山生态园接壤,面积300hm2,是河南省首家县级植物园。2005年动工兴建,当年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十大民心工程”,2008年被市绿化委员会确定为洛阳市义务植树基地。2009年被评为“伊川景”之一。集生态、休闲、美化、科普、珍稀濒危名贵植物保护与推进全民义务植树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建园模式,成为全省县级森林公园的典范。
植物园内设有观赏植物区、森林景观区、植物分类区、珍稀濒危植物区、纪念林区、竹类植物园区等6大功能区。园区拥有各类花卉树木58个科516种30余万株,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60余种,珍稀名贵树种62个。春天,这里数百亩牡丹、碧桃、玉兰、红叶李、香花槐等赏木树种竞相绽放,成了花的海洋;夏日,栾树、皂角、合欢、梧桐等高大乔木绿意盎然,形成一把天然阳伞;秋天,金柿子、冬枣、石榴、蟠桃等压弯了枝头,采摘鲜果,好不惬意;冬天,雪松、女贞、龙柏、侧柏等常绿树木苍翠青葱,使伊川西山生机盎然。
2.3 凤山野生动物生态园
凤山野生动物生态园位于伊川县城西的凤山之上,占地33.33hm2,总投资3000万元,是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度假胜地。园中遍植奇花异草,珍稀名木3万余株,桃、杏、梨花色艳润;核桃、银杏充满生机;大理菊、月月红争奇斗艳;白玉兰、八月桂、香气扑来。园中珍奇异兽各显非凡,猕猴撒欢、雄鸡亮翅、果子狸炫耀面具,把生态园渲染得热闹非凡。生态园中另设游泳池、跑马场、茶艺社、娱乐厅、休闲屋、健身房,为来凤山观光者提供了妙不可言的消闲之处。漫步生态园,游客们会情不自禁地为金凤长鸣、吹箫引凤、十二生肖等石雕造型赞叹。置身于金凤辉煌的凉亭之中,沐浴习习清风,使人心旷神怡。这些园林建筑小品提高了生态园的品味,也为游览者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同时也消灭了城区周边荒山荒坡现象。
2.4 伊川县龙凤山森林公园
伊川县龙凤山森林公园位于城关镇罗村西北坡,东临伊川新区,距县城1.5km,是继荆山省级森林公园、西山植物园之后,该县为方便人民群众生活、休闲、娱乐而兴建的又一处森林公园。
龙凤山森林公园于2010年元月开工建设,当年完成绿化面积40hm2,建成欧式风格护林房4处12间,栽植树木10万余株,共有雪松、蜀桧、广玉兰、绛叶碧桃、白日红、五角枫等26个树种,初步形成了常绿落叶、乔灌相给合,层次色彩丰富,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园区景观。2012年,该县县计划投资1300余万元,实施第二期工程,造林40hm2,栽植苗木26万余株,设立义务植树区、森林景观区、彩叶观赏区、丰果游览区、种质资源保存区等5个功能区。工程采用县直单位义务植树和大户承包相结合进行造林。县直单位参加义务植树13.33hm2,采用包栽、包活、包管理方式进行;其余26.67hm2采用社会资金造林,林业局负责总体规划,4家造林大户承包造林,签订协议,协议期满后,土地上附属物归政府统一管理。
工程竣工后,伊川县城西部将形成一道以荆山森林公园、西山植物园、龙凤山森林公园为主的绿色屏障,将为该县争创国家级林业生态县和新区大发展增添活力。
2.5 伊滨公园
伊滨公园位于伊川县城东部,以伊河大堤为依托,集防洪、园林绿化为一体。于2002年7月开工建设,2004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园是通过县直各单位义务奉献和县财政投资相结合的办法建成的,先后投资1600万元,建成面积60万m2(包括48万m2的水面),绿化面积9万m2,绿地率达80%以上。
整个公园设计,依托伊川历史文化和现代经济发展共设10个景区。甘源广场与南大门浑然一体,大门气势恢宏,端庄典雅,广场内建有花坛,面积241m2,花坛抬高地势,与大门正对,使其位置更加突出。伊滨广场与北大门相接,广场内以石堆砌假山,上下存水,水清见底,金鳞游泳;山上流水淙淙,绿苔青青。园内既有弯曲的自然小径,又有平直宽敞的大道,不仅能使游人自由散步,还能供车辆通行,极大地方便了游人。
植物配置上以半开敞的疏林草地为主,与东部开敞的水面相协调。园内种植垂柳、碧桃、栾树、木槿等几十种树木,地被植物丰富多样,既有大片的混播草、白三叶,又有红花酢浆草和葱兰等。园内广植垂柳和碧桃,以营造“洛阳桃李芳,伊川杨柳青”的园林景观。
3 远景规划
伊川的大环境绿化不仅有健全的体制和机构,并且已制定并逐步实施《伊川县城郊大环境绿化规划》。
(1)全民绿化工程植出绿色伊川,围城造林工程造就绿色城郊。围绕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这一主题,以全民绿化工程植出绿色伊川;围城造林工程造就绿色城郊作为工作的重点,全面规划,形式多样,注重实效,伊川县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围绕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这一主题,与城郊大环境绿化紧密结合,将义务植树区安排在九皋山、城关镇罗村、伊河沿岸、荆山、西山、魏梁路、洛栾快速通道等重点区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打歼灭战,还计划沿县城西部丘岭向北年年扩建森林公园1000hm2,最终与龙门山森林公园连成一片,在该县西岭区形成一道南北长约26km、东西宽1km的绿色长廊。实行县直委局包区域造林绿化责任制,确保义务植树成效。在全县形成人人关心义务植树、人人参与义务植树的良好氛围。建成“青年林”、“三八林”、“结婚纪念林”等义务植树示范区。全面促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大力推动造林绿化工作的迅速开展。
(2)道路绿化工程铺设绿色大道。对滨河大道、志远路、新鹏路、商都路等道路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植物布局协调,绿色效果明显。建造伊川县点、线、面结合,花、草、树、藤并举的立体绿化体系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的现代化园林城市。
(3)公园建设工程构筑绿色空间。将建设以滨河新区公园为代表的一系列工程:依据伊川县水系特点,确立“以伊河为轴、两岸开发、建设滨河新区城市”的目标,做好伊河景观带的建设开发,形成“两绿夹一河,傍河皆园林”的带状滨河新区绿地体系。在水体周边区域注重生态保护,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塑造园林景观,形成以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滨水植物、陆生植被组成的植被系统。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93-02
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以下简称“达标规划”)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控制大气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宏观预防环境污染,促使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我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以下简称“新标准”)的出台,全面提高了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要求,并注重反映复合型大气污染形势,尤其是对灰霾影响最大的细颗粒物首次纳入评价指标[1]。新标准实施后,各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形式更为严峻。为使环境空气质量能够尽快达标,识别有效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进一步改善全市空气质量,攀枝花市启动了有针对性的达标规划编制工作。
攀枝花市是典型的地形地貌复杂的老工业城市,其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属侵蚀、剥蚀中山丘陵、山原峡谷地貌,具有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的特点,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走向近于南北。全市地形复杂,岭谷相间,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92%,河谷地占7.3%,其余为丘陵盆地。受地形影响,攀枝花的地面风和低空风具有典型的山谷风特点,风向具有局地性。
类似攀枝花市的地形地貌复杂的老工业城市在达标规划编制工作中要注意自身特征,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具体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 编制原则
1.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对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求我们一切以人居环境为根本出发点,把保障群众身心健康作为规划编制的根本目的。由于攀枝花是老工业城市,工业区与居民区犬牙交错,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决定了攀枝花市达标规划编制必须以人居环境的空气质量达标为首要任务,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达标规划通过削减工业、生活、交通等各类污染源的排放量,实现全市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实现攀枝花人居住环境改善的根本目的。
1.2 全面达标的原则 新标准相对于旧标准而言(GB3095-1996),增设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8h平均浓度限值,收严了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的浓度限值[2]。编制达标规划的宗旨就是要求规划区按照新标准的要求全面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限值,即6类基本污染物项目(SO2、NO2、CO、O3、PM10、PM2.5)实现新标准中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其中SO2、NO2、PM10、PM2.5以年平均浓度达标为实现目标;CO以24h平均浓度、O3以日最大8h平均浓度达标为实现目标。
1.3 突出重点的原则 攀枝花是以钒钛磁铁矿资源开发和加工的城市,以钢铁、电力、建材为支柱产业,这些行业均以煤炭为主要原料,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针对攀枝花污染物排放特点,虽然攀枝花市达标规划控制区包括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文教区等,但编制达标规划必须以主要污染源分布密集的工业区西区、弄弄坪片区、金江片区、攀密片区为重点,对上述片区内的各类源及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进行重点分析,采取确保这些片区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的措施,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目的。
1.4 实事求是的原则 老工业城市环保问题往往欠账较多,在此历史背景条件下,若编制达标规划要求三类工业集中区短时间内实现全面达标,有悖实际。攀枝花市弄弄坪片区的攀钢是老三线建设的产物,厂区占地面积小,可用地不多,但集中了烧结、焦化、炼铁、提钒、炼钢等企业;攀密片区露天开采的兰尖铁矿、朱矿及排土场也属于三线建设产物。根据攀枝花市达标规划模拟计算分析,这些三类工业集中区内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鉴于这些工业区周边尚有大量的居民区,规划必须先行,且要确保其周边的环境敏感点(居民区)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标,而三类工业区必须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标准、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等。
1.5 分片区模拟的原则 攀枝花山高谷深、沿江的阶地交错分布,建成区分散且不连续,沿金沙江分成若干个片区,因此各片区的风向、风速、扩散参数等差异较大。鉴于以上因素,攀枝花达标规划采用了分片区模拟计算的方法[3],同时在计算污染物贡献过程中模拟了主要工业污染源对邻片区的贡献。比如,攀枝花弄弄坪片区污染源对炳草岗片区、渡仁片区、西区大水井-清香坪区域、攀密片区污染物的贡献,采取上述计算方法后,环境空气质量计算结果和实测值相关非常显著。
1.6 突出首要及超标污染物的原则 新标准涉及的6类基本污染物的污染指数在不同地区各不相同,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段也不相同,编制达标规划必须搞清楚本地区不同时段的首要及超标污染物,着重分析其环境质量现状及达标情况。以新标准评价现阶段攀枝花市各类大气污染物的年平均浓度,全市SO2污染最严重,是首要污染物;其次是PM10;NO2虽不超标,但处于临界线。因此,达标规划必须认真分析SO2、PM10排放情况,提出相应措施,确保其年平均浓度达标。编制规划要具有前瞻性,攀枝花在SO2、PM10年平均浓度达标以后,NO2可能会成为攀枝花的首要污染物。目前,除了攀枝花炳草岗片区NO2年平均浓度超标以外,其它片区NO2年平均浓度都不超标,达标规划将着重分析模拟炳草岗片区NO2的来源、超标原因、提出达标措施。对于PM2.5,攀枝花目前还没有其监测资料,达标规划以定性及半定量原则进行分析。对于CO、O3,利用其已有的监测资料,分析达标情况,提出相应措施。
1.7 措施可操作性原则 为确保规划区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标,规划提出的措施必须具有可操作性[4],即所提执行相关标准和实施污染控制措施是否已经具备技术、资金等条件;是否符合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统筹考虑了本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老工业城市特别要注重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及能源调整等方面的措施[5]。攀枝花市达标规划从规划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各种点源排放的污染物浓度达标、使用清洁能源(缅气)、改变大宗物料运输方式、对各类面源进行综合整治、建成区内禁用煤炭等方面提出可操作性措施。
2 结语
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的编制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受到地形地貌形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环境质量现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想做好编制工作,就必须不断研究、分析、总结,并立足实际,注重科学决策、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为环保部门的管理和决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环发(2012)11号,关于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通知[s].2012.
[2]杨雪.浅谈环境空气质量新旧标准的差异[J].科技信息,2013(15).
[3]谷清.我国大气模式计算的若干问题[J].环境科学研究,2000(01).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受21世纪工业化和城市效应的影响,我国环境规划的研究普遍集中于城市范围内, 缺乏对县域城镇环境规划的拓展,加之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和经济加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等差异的影响,其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已与环境生态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结构关系, 给尚在起步阶段的县域环境建设工作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从而也成为我国环境建设的弱点。此外,由于县级环境保护基础薄弱, 众多研究者在制订规划时获取的资料有限, 往往只是定性的、静态的、零碎的研究。
一、 概述县级大气污染监督管理的意义
环境规划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社会运动、政府行为、规划技术三方面相互渗透、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综合体。县级大气污染监督管理是区域单项污染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从县域社会、经济、环境的系统整体出发, 通过对环境背景与现状的调查分析, 综合把握大气污染的状况, 预测其产生和发展的变化程度,在满足县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要求下, 确定适当的环境目标, 以规划技术为保证, 进行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的战略部署,达到控制损害大气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实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诸要素的和谐发展。
二、我县大气污染的形势及主要原因
当前,我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形势严峻。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需求的不断扩大,机动车数量的大幅增长,全县灰霾天气时有发生,区域空气污染现象频发,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严峻,面临的压力是空前的和长期的。
造成我县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二是煤炭消费总量持续增加。三是机动车污染日益加重。四是烟粉尘和扬尘污染严重。五是秸秆焚烧污染普遍。六是不利气象条件加剧污染,相邻县城间污染传输影响极为突出。七是污染防治联控机制不健全,公众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介绍县级大气污染监督管理的方法
过去的环境管理是采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兼顾环境保护的模式。在这种管理思想下, 环境污染的控制处于协从地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脱节, 规划也没有建立与县级社会整体发展之间的统一关系。同时,受自然、社会经济、技术以及人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县级大气污染监督管理的制定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规划的编制中存在片面性,规划决策滞后,规划与实施相脱节,这都使得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无法有效进行。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同步协调的行为已经形成,针对规划制定与运行的整体过程,如何通过其制定方法的改善来满足现实要求,并在实际中发挥作用,就成为目前县级大气污染监督管理的主要任务。
3.1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现状―目标―措施”进行量化管理
在县级大气污染监督管理的分析与决策中,由于各类不定性因素的影响和基础资料的缺乏,许多规划技术方法在事实上无法完整进行,这使得人们往往偏重于定性的衡量,而少于定量的把握,以至于规划的制定与运行缺乏切实依据。
作为一项系统工作,县级大气监督管理开发与研究的基本途径必然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只有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切实把握规划中现状、目标、措施各步骤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综合选择描述评价规划的现状、目标、措施等各阶段的指标,建立起相互之间的数量关联性,才能保证规划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基本内容主要是以下环节:
第一通过县域背景调查与分析,建立综合反映县级特征和大气环境现状的指标体系。
第二对县域发展进行预测,以预示环境的未来变化,并提供对比性的判断指标。
第三根据县域大气环境目标,确定相应的大气环境建设指标体系,并与现状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四将指标体系作为县域大气环境功能分区的依据,综合考虑现状与目标的相互关系,为县域分区管理和总量控制提供依据。
第五在总量削减计算方案的基础上,依据大气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制订具体方案。
第六在规划的实施运行中,将指标体系作为行动指南,同时不断反馈、修正。
3.2 加强宏观战略指导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县级大气污染监督管理的目的是确定未来时段内大气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与方法。在规划中将县域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决策方案,则必然存在决策与现实间的客观性偏差,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也因之经常出现难以用技术方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规划制定中,应着意加强其整体的宏观战略指导性与可操作性,以减少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并充分考虑县区环境管理者的要求,把规划决策有效地体现在运行的过程和内容中。
在县级大气污染监督管理中,加强宏观战略指导作用就是注重有关县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大气环境建设全局性的、长远的、根本性的研究,从宏观上确定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的方向和重点。它着重于以下两方面内容: 首先是大气环境发展的宏观背景,即县域整体的变化与发展,县域社会经济条件及发展对大气环境的作用,县域大气环境发展的目标与方向选择等; 其次是大气环境发展的内在过程,即大气环境的功能特征及变化,县域整体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布局,县域的功能区分布,大气污染防治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对策,大气污染整治的综合措施与管理和政策选择等。
规划的可操作性则是指大气污染整治与防治的思想与决策在实施运行中的可行动性。它具体表现为功能区建设、污染总量削减、污染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在县级大气污染监督管理中,以每一时期县级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和规划的重点为基础,依据规划技术方法所预测的环境变化程度,分别对规划的各项内容进行综合衡量,在把握影响县级大气质量因素的基础上,一方面分期具体制定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办法,另一方面通过对大气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系统分析,综合确定与各期工作相适应的方向和重点,并为综合整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提供条件。具体来讲就是综合考虑近、中、远各期的环境效益,以大气环境质量的管理为目标,做出对宏观控制与具体实施对策相结合的系统性选择。
在规划的近期或中期,根据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政策和国家相应的环境质量要求,从县级污染源和污染现状的分类与分析出发,依据重点区域重点保护,重点污染源着重监控和技术、经济切实可行的原则,明确制定出有关各功能区各污染行业、各污染源的整治、管理的实施方案。
四 结语
针对县级大气污染监督管理的整体过程,其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县级发展直接受市场的调节和干预,规划的决策与实施同样必须符合市场规律,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引导与控制的基本意义。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协调的环境, 因此规划的整体过程包括思想和技术等都不是决定的、唯一的,在规划的发展中应寻求多样化、可选择的辩证性战略,必须建立可持续的新的概念和模式。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7025303
1引言
三峡水利工程的兴建,产生了大规模的移民,涉及范围广、迁徙人口多。三峡水库淹没涉及20多个区(县)的277个乡(镇),1680个村,6301组,有2座城市、11座县城、116个集镇需要全部或部分重建,涉及一百多万需安置移民,1632家工矿企业[1]。如此巨大的移民工程,也决定了移民安置工作的困难性和持久性,移民乡镇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也将出现许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选择符合三峡地区区情的乡镇环境规划方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乡镇环境规划分析
2.1乡镇环境规划作用
乡镇环境规划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规划的编制、实施、监督对促进乡镇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1)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以污染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否则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严重的后果。乡镇环境规划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效益的统一,使乡镇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地发展[2]。
(2)指导乡镇的建设和管理。乡镇环境规划中所制定的功能区划、质量目标、控制目标、各项政策措施以及工程项目的生产规模、结构布局等,给人们提供环境保护的方向和要求,可以指导乡镇建设和管理活动的开展,对有效实现环境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3)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行为。根据自然环境的纳污能力以及“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定不同排污者的最大排污量和应消减量,为更加合理地约束排污者的排污行为,污染防治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3]。
(4)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物质要素,也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我国乡镇来讲,合理的乡镇环境规划可以让乡镇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条件下,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2.2乡镇环境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2.2.1突出特色与重点
每个乡镇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政治、社会以及经济环境,因此突出乡镇环境规划特色与重点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该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特点,找出制约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并对其进行重点分析、研究,最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4]。
2.2.2.与省、市、区规划相协调
乡镇正处于经济快速上升期,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和复杂,城镇快速扩张导致未来发展的可变性很不确定。因此,环境规划必须以区域总体规划为主线,合理的将环境保护目标容入总体规划之中[5]。要在突出自己特色的同时,与大区域的规划做好衔接。
2.2.3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乡镇环境规划方案要科学合理,符合当地风俗民情,这样才能得到群众支持,尤其是得到政府职能部门决策者的认可,这对规划的实施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只有这样规划方案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效。
2.2.4注重可持续发展
随着乡镇人口的增加,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乡镇的发展受到制约。这就要求在编制乡镇环境规划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认识到人类发展必须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等自然条件为前提,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临界性,必须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
2.3乡镇环境规划重点内容
2.3.1控制水污染
近年来,库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因此控制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十分关键。一是库区工业污染,长江、乌江、嘉陵江175m水位涉及的26个区县中有51家企业的污染较为严重,直排工业企业共有210家;二是库区面源污染,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和居民排放的生活垃圾、污水等经地表径流造成的污染;三是库区生活污水及船舶污染[6]。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3×107t,其中入江约8×103t。
2.3.2防治大气污染
移民乡镇要发展,经济支撑必不可少。由此导致煤炭、石油、化工燃料的大量使用,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硫化物、粉尘等有害物质无限制地排入大气层中,这也是导致三峡地区乡镇大气质量严重恶化的根源。
2.3.3解决“垃圾围城”问题
三峡库区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船舶垃圾污染严重,生活垃圾岸边随意堆放、处理率低。仅库区175m水位以下堆存的垃圾就达3.79×106t。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7%,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7.436×106t,危险废物3.95×105t,综合利用率约为43%,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107t,其中入江约8×103t。
2.3.4控制噪声污染
噪声问题与经济发展同样有很大关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程建设产生的工业噪声,工厂机械生产产生的噪声,城镇交通产生的交通噪声等。由于城镇化、工业化以及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业的快速发展,噪音扰民现象越来越严重,乡镇噪声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3三斗坪镇环境保护规划
3.1规划区域背景
三斗坪镇位于夷陵区西南部,地处风景秀丽的长江西陵峡中段南岸,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坝址所在地,有“三峡坝首第一镇”之美称。三斗坪镇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降水量1177.34mm,多年平均降雨量在977~1370mm之间。长江是流经三斗坪镇的最大河流,流经该镇24km,三斗坪境内有大小溪河3条(杨家溪、龙进溪和高家溪),支流39条,全长149km,年流水量15亿m3。
3.2规划范围、期限和目标
本规划区范围为三斗坪镇所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99个村民小组,版图面积177.9km2。到2015年(近期),实现乡镇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破坏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达到生态镇和优美乡镇考核要求。到2020年(远期),全面实现三斗坪镇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努力将其创建成中国旅游名镇,三峡移民创业和谐镇,峡江生态宜居镇,户外运动特色镇。
3.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三斗坪镇水污染源主要以生活废水为主,工业废水污染源主要为生猪养殖产生的废水。镇内河流基本达到地表水Ⅱ类水域功能区水质标准,河流水环境质量良好。大气污染源主要分布在集镇区,以及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自然村,生产源主要集中在矿石开采区和石灰石烧制区。大气质量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较好。噪声污染源主要为生活噪声、交通噪声、商业噪声和工业噪声,其中以交通噪声污染影响最大。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是生活废弃物和采矿企业、石灰烧制、茶叶加工厂和生猪养殖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源[7]。
3.4环境功能区划
(1)水环境功能区划。杨家溪和龙进溪均为地表水环境Ⅱ类功能区,高家溪为地表水环境Ⅲ类功能区。
(2)大气环境功能区划。镇内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环境空气质量一类保护区,执行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一级标准,其他区域为环境空气质量二类保护区,执行国家二级标准。
(3)声环境功能区划。三斗坪镇乡村区域声环境质量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声环境功能区的规定标准值要求。三斗坪集镇、各村委会的所在地,居住人口相对较集中的自然村,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2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S334省道经过的村庄、居民点,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4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
3.5环境保护规划方案
3.5.1水源保护规划
农村饮用水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是建设新农村最为基础也极为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饮用水源保护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采取优化保护工程建设、严把农村点与面源污染的集中措施,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9]。
三斗坪镇在水源、水质有保障,人口相对集中居住的农村地区,有供水规模集中在100人以上的饮用水源地9处,水源主要源自于山间溪水。由于现今三斗坪集镇供水水源黛狮沟(山间溪流、泉水)的水量和环境条件不能满足规划期的用水量要求,规划将高家溪作为三斗坪集镇供水的备用水源地,确定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松树沟水库库区水面及水库周边200m范围内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在保护区范围内不等进行人类一切活动,防治农村化肥、农药和养殖对饮用水源的影响。严禁养殖业、加工业等污染源进入。
3.5.2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对三斗坪镇村区域燃煤的生活锅炉、茶炉、大灶逐步进行改造,控制和消减区域内二氧化硫、烟尘的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化工程的进程,大力推广普及太阳能技术和使用沼气,减少生活燃煤量。控制机动车辆造成的大气污染,强化汽车尾气管理,建立有效汽车尾气监督检测机制,切实落实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使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科学化、规划化、法制化。
3.5.3声环境保护规划
合理调整镇区交通设施布局,在S334省道及主干道路两侧控制噪声污染。对经过居民生活、商贸、文教区车辆,采取严格限速、限制鸣笛及车流时间等措施。临近集镇的高层建筑,应采用能降低噪声的建筑材料,住宅建设避免封闭式庭院及周边街坊的平面布置,集镇街道两旁加强绿化。
3.5.4固废污染控制规划
生活垃圾进行分类装袋,定点收集。加强对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逐步实现产业间的物料循环和链接,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产生量,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医疗废弃物和其他特种垃圾单独存放,单独处理,对一般医疗垃圾进行焚烧、降解;对一些具有放射性,有毒性,挥发性医疗废弃物采用专用垃圾容器封闭,并具有便于识别的标志,并进行特殊处理,确保医疗垃圾处置的安全性和无害化。
2014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4结语
三峡地区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是乡镇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他结合了区域的资源特色,在环境最大承载力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实现乡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规划中重点通过目标控制、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功能区划等项规划手段,在规划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进行环境保护规划设计,进而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方案。
三斗坪镇环境保护规划结合三斗坪镇自然、社会现状和环境质量现状,制定了适合其发展的环境保护方案,从源头上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并针对已经产生的污染进行治理,协调了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极大地促进了三斗坪镇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琳.影响三峡库区后续发展的经济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2] 王海云,王振华.三峡地区小城镇的环境保护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2010(23):12733~12735.
[3] 高山.乡镇环境规划研究――从案例分析到理论总结[D].厦门:厦门大学,2006.
[4] 杨旗,王静.论小城镇环境规划[J].山西建筑,2013(7):203.
[5] 贾涛,陈一静,宋立生,等.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10):15~18.
[6] 徐宁.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三峡的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7]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
[8] 郭怀成.环境规划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引言
盘锦缘油而建、因油而兴,是一座新兴石油化工城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井盐等矿产资源。开展大气环境容量现状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确定全市各功能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平台,为制定大气环境保护各专业规划提供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盘锦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将盘锦市区域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为研究范围,研究基准年定为2012年,依据盘锦冬、春、夏、秋四个季节,充分收集基础技术数据,科学选用大气扩散模型,计算得出盘锦市理想环境容量结果,对盘锦市环境规划制定大气总量控制目标,实施容量总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盘锦市大气质量现状分析
1.1 监测点位与项目
盘锦市共设3个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分别是城市环境空气工业区(开发区点位)、交通区(兴隆台点位)、清洁区(鼎翔点位)。监测项目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降尘。
1.2 评价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降尘执行辽宁省推荐标准。污染物评价标准限值见表1。
环境空气质量依据空气污染指数进行评价,参评项目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1.3 空气质量年际变化趋势
从近几年监测结果可知,空气中主要污染物SO2年均浓度呈下将趋势;NO2年均浓度变化较平坦,在2012年、2008年出现一个低值。
1.4 盘锦市燃料消耗与排污状况
根据盘锦市环统246家工业企业分析,2012年盘锦市工业煤炭消耗量363.20万吨,燃料油消耗量32.50万吨,天然气消耗量13.63亿立方米。
2 盘锦市大气污染行业排放特征
2.1 工业污染排放特征分析
2012年,盘锦市工业废气主要排放行业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工业二氧化硫主要排放行业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造品制造业、开采辅助活动、造纸和纸制品业等;工业氮氧化物主要排放行业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工业烟尘主要排放行业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
2.2 机动车污染排放特征分析
盘锦市2012年全社会民用车辆拥有量为223856辆,汽车保有量以10%左右的速率增长。汽车污染物排放主要以氮氧化物和烟尘为主。
3 大气环境容量计算
大气环境容量是一种特殊的环境资源,它与其它自然资源在使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通过采取目前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中主要方法修正A值法计算得出,盘锦市理想环境容量为:SO2的环境容量为81915.56t/a,NO2环境容量为90632.71t/a。
盘锦市环境容量季节变化:根据北方特点,选取盘锦市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四季,根据四季的大气边界层参数特征变化。从季节变化上来看,春季环境容量最大,冬季环境容量最小,夏、秋居中。
4 大气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4.1 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4.2 通过强化限期治理、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制度等管理措施削减排放总量。
4.3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容量。
4.4 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利用容量用于发展。
4.5 推广清洁生产削减排污总量。
4.6 优化城市布局,实行分区保护。
4.7 优化调整工业布局,合理利用容量。
4.8 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
4.9 优化防治对策,抑制扬尘污染。
4.10 保障措施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强大推动下,地理信息系统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其应用价值极其显著,尤其对环境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于环境科学发展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阶段,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环境科学不断发展过程中,投入了较多新型技术,其中,地理信息系统不容忽视,已经得到了社会上的高度认可和关注。
1GIS的相关概述分析
1.1概念
对于地理信息系统来说,作为计算机系统之一,可以促进空间数据的采集、储存以及查询检索等顺利进行,有助于对海量地理数据予以分析和处理,已经成为一大通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就在于地理空间数据库,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环境,采集和储存整个空间相关数据,所以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系统。
1.2功能
对其功能进行分析,主要是指在地理数据处理工程中,GIS的作用显著
数据的采集和输入,也就是在数据处理系统中,实现系统外部原始数据向系统内部的顺利传输,并将这些数据从外部格式实现向内部格式的顺利转换,为系统处理提供便利性。第二,数据编辑,首先,对于图形编辑来说,主要涵盖、图形编辑、图形修饰等功能,其次,对于属性编辑来说,主要是指与数据库管理相整合,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修改和删除等。第三,数据存储和管理,对于数据存储来说,要求在计算机内部或外部存储介质上,记录好数据,其存储方式与数据文件的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关键要加强记录的逻辑顺序的构建,属性数据,在关系数据库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第四,空间查询和分析,其中,对于数据查询和检索来说,主要是指從数据文件和数据库中,对所需数据予以查找或选取。借助GIS技术,可以对所定区域的各种现象予以有效分析。
2GI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与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环境信息与空间位置的关联性极其明显,所以在环境监测中,地理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借助该项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各种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存储等提供很大的便利性,并确保环境信息具有高度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为环境监测的开展助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功能显著,要加强GIS的功能模块的应用[1],与选定的环境监测模型结合在一起,有效处理多源环境信息,将环境演变的动态规律挖掘出来,动态化监测环境,并直观展示出环境的变化情况和规律等,将其制作程图片。
2.1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方面
在城市工业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工业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在城市空气中,充斥着较多的有毒有害物质,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予以了高度重视。对大气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主要是指其空间尺度较大,人类生存的大气圈中,其厚度是不可想象的。空气在自然环境中的流动性较高,所以GIS技术,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此来将监测和分析功能发挥出来。加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收集和整理大气污染隐患的企业和位置信息等,并加强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构建。通过对GIS空间分析和数据显示功能的发挥,可以为污染物在大气中浓度分布图的获取提供便利性,从而对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超标情况予以充分了解。
2.2在水资源环境监测方面
在工农业发展中,水资源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水源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化,而且复合型污染特点比较明显,对于饮用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针对水资源环境,必须要注重监测和管理的实施。对水资源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具有庞大的空间信息量,GIS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有效管理和分析空间信息这一方面。在水资源环境监测中,加强GIS的应用,可以将水质监测数据和空间数据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上来,为管理人员有效查询和修改各种空间信息创造有利条件[2]。GIS的空间分析和图标分析功能显著,可以更好地制作空间和检测数据的专题图,确保污染治理方案的制订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比如某一研究人员借助GIS技术,合理设计地下水监测网络,有效监测和分析所选研究区域的场地,不断提高管理地表和地下废物的有效性,及时将潜在污染源挖掘出来,更好地保护水源井,并且作用于填埋场选址这一方面。
3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系统化分析和预测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对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予以积极引导,确保人类活动具有较高的环境相容性。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的诸多环境问题,可以借助成熟模型来进行描述,但是这些环境模型空间数据的难度性较高,尤其在操作和显示方面,而且空间特性较为显著。借助GIS技术,可以集中整合数据和地图,加强拓扑关系的构建,为空间分析和查询各类专题图创造有利条件,并将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直观展示出来。
3.1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环境信息数据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对相关环境信息予以充分掌握,如区域自然与社会经济、区域环境质量等。环境信息数据量比较庞大,而且与空间位置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环境评价的各种模型中,要对GIS集成与场地相关的各种数据予以应用,给予综合化分析和模拟强有力的保障,更好地分析环境质量现状。GIS的数据管理和跟踪能力较为强化,可以对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工程建设单位予以协助检查,引导单位自身将自身的职责履行到位,并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事后验证工作落实下去。
3.2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方面
对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加强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将该区域环境中与发展过程相关的人类活动、自然作用的规律予以反映。借助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旨在协调发展区域内的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确保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相互统一。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GIS的应用,可以对地理区域复杂化的污染源信息等予以管理,并对区域环境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3]。此外,叠置地理对象的功能不容忽视,将同一区域不同时段的多个环境影响因素与特征叠加整合在一起,对区域环境质量演变和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予以合理化分析,从而更好地预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区域的污染源数据关联于各种环境预测模型,加强模型预测法的应用,可以为预测区域的环境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3.3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对于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来说,主要是指针对累积环境变化的过程,应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也就是分析和调查,对影响源和过程的累积,并解释各个影响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累积,对以往、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累积影响进行预测,当然也包括对社会发展的反馈效应。结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果具有统一的潜在发展行为的方向和内容等,应予以合理化选择。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将环境影响评价的时空分析范围予以拓展化,并将环境变化的时空放大作用发挥出来,所以对评价方法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GIS技术,在编辑和加工长时段区域数据的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对环境影响在时空的累积特征进行有效识别,所以可以广泛应用于累积环境影响评价。
4GIS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对于环境规划来说,主要是指调查和监测一个区域的环境现状,由于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环境变化进行预测,并基于生态学原理,要对工业部门结构和生产布局等予以调整,作为战略性部署之一,实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建设目标。在环境规划中,GIS的应用,有助于集中整合GIS空间分析技术、空间图形库,促进环境数据收集和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预测和污染控制规划方面的处理提供帮助,确保环境规划决策的过程,具有高度的直观性和有效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GIS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的属性数据管理优势显著,而且具有较高的空间分析能力,GIS可以有效编辑多种空间数据,并借助对各种专题图和统计图的分层输出,可以满足资源节约化需求,避免浪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等,同时所获取的精准度较高。在GIS技术发展中,将会大大完善环境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促进我国环境科学领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巧云.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PGIS)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31(6):17-18.
近些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被雾霾席卷,有的城市甚至遭遇6级以上的严重雾霾。随着城市大气污染的加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城市空气质量,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也给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观念敲响了警钟。因此,要分析导致城市大气污染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为人们创造宜居城市。因此,本文首先分析大气污染的概念和成因,接着就如何做好大气污染治理展开论述。
一、大气污染的概念以及成因
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要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就要分析成因,制定完善的大气治理措施,改善空气质量,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空气环境。
1.大气污染的概念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 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人为污染源则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可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2.大气污染的成因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污染了大气环境,导致城市雾霾现象不断加剧。下面就针对大气污染的成因展开论述。
(一)燃料燃烧。随着工业行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和燃料,尤其是在工矿地区和工厂比较集中的崎岖,污染浓度很高。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的企业没有采用新的节能技术,仍然采用高硫煤作为燃料,尤其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还有一些化工企业,产生了大量有毒气体,造成了严重空气污染,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交通运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交通行业的迅速发展,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数量出现成倍的增长,不仅造成了交通的阻塞,而且车辆排放的尾气,同时夹杂着大量的可吸入颗粒,对大气产生极为严重的污染。
(三)生态环境破坏。随着人口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就会无休止的破坏自然环境,出现很多滥砍滥伐的情况,植被遭到破坏,增加了水土流失,导致有的地区出现扬沙和扬尘,对人的身体也会造成损害。
(四)工业布局不合理。在有的城市,是依托资源建立起来的,但是整体布局不合理,导致市区空气污染严重;还有的新型的城市,没有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环保绿化没有跟得上城市发展的步伐,绿化标准远远达不到城市实际发展的需要。
(五)环境意识薄弱,经济发展没有做好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只顾盲目的追求区域的经济发展,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或者在进行城市或者产业规划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内容,造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这造成的环境危害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二、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
为了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环保部门要协同其他部门,认真分析大气污染出现的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城市发展,制定出长远的控制防治规划,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下面就如何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展开论述。
1.做好大气防治的措施
就目前而言,治理大气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具体包括调整能源战略、采用清洁能源、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合理使用煤炭资源、强化大气环境管理、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应用绿色植物净化大气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使用清洁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以及水能。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要不断采用高新的节能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煤炭燃烧方式;还要健全城市大气污染管理法律,对大气污染进行监控。
随着城市空气污染不断加剧,大气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因此,为了更好的控制空气污染,要根据大气污染的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大气常见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悬浮颗粒、浮沉、可吸入式颗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铅、氟化物等。
2.综合整治方法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制定完善的大气污染整治计划,控制好最大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大气污染治理方案。同时要根据城市发展结构和交通情况,确定污染城市大气的污染物,做到有的放矢和对症下药。因此在实际治理过程中,要改进落后的燃料方式,广泛普及气体燃料、太阳能以及地能等能源,通过综合治理的方法,建立无烟控制区;另外,要做好城市发展规划,调整工业布局,加强城市空气污染源的质量,降低尾气和废气的排放量;还要做好城市绿化工作,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净化城市空气。
3.利用气象条件防治大气污染
在污染源变化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大气污染状主要取决于气象条件。在实际过程中,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稀释和扩散受气象条件的支配非常明显,因此,利用气象条件来制约污染源是防治大气污染现实而又有效的途径,而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则是其中的关键。气象部门不仅要提供大气污染预报,还可以为政府规划部门搞好城市建设的合理布局和城市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所以气象部门可以通过人工增雨、增雪、消雾等技术来净化大气、消除污染。
参考文献:
1.1《环境规划学》的教学目标《环境规划学》的教学目标是在够用、适用、实用的理论指导下,能依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结合规划项目或任务特点,学会收集、整理、归纳环境污染资料,熟悉项目环境规划设计的内容、方法,会使用常用的规划工具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小项目、小区域环境规划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并对环境治理和管理提出切合实际的防治措施。
1.2《环境规划学》课程的特点几年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使用的是郭怀成等编写的《环境规划学》本科教材,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环境规划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2.1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环境规划理论有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复合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理论,这些理论阐述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复杂关系,涵盖经济、社会、自然等知识且具有交叉性特点。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完成环境要素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城镇环境规划等过程的基础。
1.2.2课程的实践性、技术性强。在环境规划过程中不仅要应用环境监测技术、环境评价方法,环境治理技术、预测技术和决策技术,对环境规划功能区划分,控制单元的划分等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
1.2.3《环境规划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一特点取决于环境的功能和环境问题的综合性,要求从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状况预测、目标和指标体系确定、环境功能区划、规划方案拟定与优化,环境规划措施及环境规划实施与管理,都应有整体性、系统性的思想与方法,这既是环境规划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针对环境规划课程的特点,在缺乏高职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的条件下,面对教学对象知识准备不足的情况,要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探索。
2.教学内容的优化
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方向,在理论知识够用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高职教育中,存在理论知识“度”的把握与教学时数分配,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训练的序化思考。在学校的教学改革中,存在学生知识准备不足、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的学时比诸多矛盾,因此,必须依据职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强化能力与态度培养,加强规划资料调查与分析、规划内容与过程、污染防范措施以及规划可行性、可靠性的审核审定等能力的训练,突出针对性、实用性。
2.1《环境规划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与基础知识规划资料的调查收集是环境规划的基础工作,资料来源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是实现规划方案科学、合理、可行的重要保障,同时学会对收集的大量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筛选出反应环境状况表征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变化、环境污染的资料。环境规划的理论是指导环境规划方案编制的理论依据,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就业及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前提下,加强了环境规划必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教学内容,在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复合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理论教学中,用实例阐述环境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突出环境规划理论在环境治理与保护中的指导作用,同时把握好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明确这些理论在指导环境规划方案编制过程中的侧重点,避免内容重复,也精简课时。环境规划的技术与方法是环境规划方案编制的手段,是环境规划方案科学、合理、可行的重要保障。环境规划的技术与方法必须以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为出发点,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预测的常用技术方法,了解环境预测的基本原理,明确环境预测的基本过程,能够对预测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能利用环境评价技术对环境规划方案的环境费用效益评价,以介绍“3S”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方法,了解“3S”技术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环境规划内容使环境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在环境规划过程中序化,形成从环境规划目标的制定到环境规划方案生成及环境规划的实施管理的工作过程,明确表征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目标的主要指标体系,了解环境功能区类型,依据环境规划类型能够划分出主要功能区。
物生存的保证。
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可能改变大气组成引起大气污染。由于大气的整体性和流动性,大气环境问题常常是全球性的、区域性的。目前国际关注的三大环境问题;全球
性的酸雨、CO2浓度的增加(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都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就其组分的含量变动情况可分为恒定组分、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三种。恒定组分指N2、O2和Ar。N2占空气体积78.09%、O2占20.95%、Ar占0.93%.三者总和占空气总体积
的99.97%,其余为微量的氖、氦、氙、氡等稀有气体。可变组分指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通常CO2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小于4%。可变组分在空气中的含量随季节、气
象与人类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不定组分指煤烟、尘埃、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一氧化碳等,它与人类活动直接有关,这些组分达到一定浓度,会给人类、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二、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
(一)大气污染源
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分为固定源和流动源两类。所谓固定源就是位置和地点固定不变的污染源。主要指工矿企业在生产中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冶金、钢铁、建材等工业企业都
是对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的固定源。流动污染源是指交通工具在行驶时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气体而形成的污染源。
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划分,还可以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等。
1、工业污染源 由火力发电、钢铁、化工和硅酸盐等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煤烟、粉尘及有害化合物等形成的污染源。此类污染源由于不同工矿企业的生产性质和
流程工艺的不同,其所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大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排放源集中、浓度高、局地污染强度高。是城市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2、农业污染源 主要是不当施用农药、化肥、有机粪肥等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挥发扩散,以及施用后期NOX、CH4、挥发性农药成分从土壤中逸散进入大气等形成的污染源。
3、交通运输污染源 由汽车、飞机、火车和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运行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这类污染源属流动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是烟尘、碳氢化合物、NOX、金属尘埃等,
是城市大气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4、生活污染源 是指居民日常烧饭、取暖、沐浴等活动,燃烧化石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烟尘、SO2 、NOX等污染物。这类污染源属固定源,具有分布广、排量大、污染高度低等特
点,是一些城市大气污染不可忽视的污染源。但是,随着城市电气化的推进,城市生活污染源将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二)大气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则是由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
染物与大气正常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其毒性一般较一次污染物强。
2、常见主要大气污染物简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被人们注意到或已经对环境和人类产生危害的大气污染物大约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具有普遍性的污染物有颗粒物、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含物及光化学氧化剂等。
三、大气污染的类型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危害了人体的舒适、键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一)根据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存在的大气状况,可将大气污染分为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
(二)根据燃料性质和污染物的组成,可将大气污染分为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和特殊型四类。
四、中国大气污染的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污染是我国环境问题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地形及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大气污染具有以下特征:
①煤烟型污染是污染的普遍问题,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
②汽车尾气污染明显增加,并逐渐上升为城市大气主要污染源,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③酸雨分布区域性、季节性明显,污染物成分特点突出,多以硫酸酸雨为主;
④工业“三废”任意排放是目前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但农业引发的大气污染仍不容忽视。
五、大气污染的危害
人类体验到的大气污染的危害,最初主要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随后逐步发现了对工农业生产的各种危害以及对天气和气候产生的不良影响。人们对大气污染物造成危害的机
理、分布和规模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控制和防治大气污染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一)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甚至人的年龄、健康状
况的不同,对人均会产生不同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不舒服,随后生理上出现可逆性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症状。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
1、急性中毒 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时,通常不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特殊事故,大量有害气体泄露外排,外界气象条件突
变等,便会引起起人群的急性中毒。如印度帕博尔农药厂甲基异氰酸酯泄露,直接危害人体,发生了2500人丧生,十多万人受害的惨剧。
2、慢性中毒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慢性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污染物质在低浓度、长时间连续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患病率升高等现象。,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很
高,其中最高的是上海市,城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郊区 。
3、致癌作用 这是长期影响的结果,是由于污染物长时间作用于肌体,损害体内遗传物质,引起突变,如果生殖细胞发生突变,使后代机体出现各种异常,称致畸作用;如果
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发生突然改变作用,又称致突变作用;如果诱发成肿瘤的作用称致癌作用。
(二)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这些危害可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大气污染物对工业的危害主要有两种:一是
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对工业材料、设备和建筑设施的腐蚀;二是飘尘增多给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和使用带来的不利影响。
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也造成很大危害。酸雨可以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又可以通过渗入土壤及进入水体,引起土壤和水体酸化、有毒成分溶出,从而对动植物和水生生物
产生毒害。严重的酸雨会使森林衰亡和鱼类绝迹。
(三)对大气和气候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质还会影响天气和气候。颗粒物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光辐射量。尤其是在大工业城市中,在烟雾不散的情况下,日
光比正常情况减少40% 。高层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氟氯烃类等污染物使臭氧大量分解,引发的“臭氧洞”问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大气污染除对天气产生不良影响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发的温室效应,是对全球气候的最主要影响。地球气候变暖会给人
类的生态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人类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六、大气污染的防治
从大气污染的发生过程分祈,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方法,是从污染源着手,通过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促进污染物扩散稀释等措施来保证大气环境质量。但目前现有的经济技
术条件还不能彻底根治污染源,因此,大气环境的保护就需要通过运用各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求大气污染的控制途径。
(一)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1、区域采暖和集中供热
2、改善燃料构成
3、进行技术更新,改善燃烧过程
4、改革生产工艺,综合利用“废气”
5、开发新能源,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和核聚变能等清洁能源,以减少煤碳、石油的用量。以上新能源多为可再生性能源,在利用过程中不会产
生化石能源开采使用的环境问题,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二)采用各种技术,控制污染物排放
1、烟尘治理技术
2、二氧化硫治理技术
3、光化学烟雾的治理技术
(三)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保护大气环境
1、搞好总体规划,合理工业布局
(1)搞好城市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调整工业结构、合理工业布局
2、做好大气环境规划,科学利用大气环境容量
3、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
4、发展绿色植物,增强自净能力
(四)加强大气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32-02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努力增强我国高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显得十分迫切。“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的环境工程专业8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相结合的产物[1]。因此,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学习内容。另外,现有的课程教学往往忽略实验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同时,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是环境规划与管理已成为环境类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针对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适应目前环境科学发展及人才培养需求,应该全面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课程内容应当全面、新颖、科学、实用。注重与相关课程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环境污染防治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的实施行为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防治的对策与好的措施[2]。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相当丰富,涵盖了“环境规划学”、“ 环境管理学”、“ 环境质量评价”等相关课程的内容,涉及政策、法规、制度、标准以及管理体系、技术方法等相关知识,内容繁多[3]。面对文理结合的教学内容,只有把枯燥无味的理论讲生动,把方法案例讲透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应当根据课程体系相关的开设情况与专业自身的特点补充或删减。“环境规划学”与“环境管理学”中各自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是管理学中的基础理论,应当结合“环境规划学”所涉及内容来讲授,比如,环境系统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承载力、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等。在大气、水环境规划中,预测方法与“环境质量评价”中污染物的浓度预测重复,应当结合课程体系,原则上不讲,但是应当注意到,特别是大气预测模型,自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颁布后,污染物浓度的预测已经可以用计算机进行估算模式或进一步预测模式实现。但作为系统知识的学习,大气质量预测模型中最基础的箱式模型和高斯扩散模型应当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实现与 “环境质量评价”的互补。
另外,由于各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类专业组建的学科基础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讲课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在讲授时,应当考虑自身的专业特点选择性地重点讲解,比如,农业院校应当注重农业环境规划与管理、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生态保护规划的讲解。
二、注重学生环境数学分析能力的提高
随着应用数学的日渐完善和在环境领域的发展应用,多种定量规划、优化法得以出现,例如,投入产出模型、动态预测决策法、数学规划法、人工网络神经系统等,这些方法无不与数学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大多数环境保护工作者而言,具备一定的数学分析能力,是他们科学地采集分析环境数据,揭示数据隐含的规律,进行预测、优化决策所必需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复杂的数学分析问题越来越多,这对环保工作者环境数学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与环境数学分析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特别是环境规划中的预测、优化、决策部分,需要用到环境数学分析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应当利用环境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较好的优势,结合实例提高他们的环境数学分析能力,要让他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兴趣。目前一些教材或专著介绍的技术方法很多,由于篇幅、内容的限制,要么缺乏相关求解的方法介绍,要么只有模型求解的数值方法和解析方法,甚至只有模型框架,对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来说缺乏完全理解这些方法的数学基础,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时间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层次分析、灰色系统预测、环境模糊聚类、模糊综合评判等,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规划数学模型的掌握。由于大部分系统模型属于技术与方法支持一章,如果放在一起灌输给学生,可能不利于他们对这些数学模型、分析方法的掌握,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可以把这些模型放在其他章节后面,作为案例来讲授,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可以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理论讲授带到他们更感兴趣的案例应用中来。
三、适当开设实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简单的技术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要求,为了适应区域环境符合系统时变、高阶、复杂的特点,现代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技术、“3S”技术逐渐在现代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水平的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定量计算的要求增高,计算难度增大,数据量增多,采用传统的数学计算已经不能满足科学计算和绘图的需要。因此,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在环境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借此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或者用于毕业设计、数学建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的上机实验或者计算机操作演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预测、优化、决策中,比如前面提到的相关数学模型,相应的计算已经可以通过DPS软件进行计算,对于具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学Matlab软件来实现模拟、预测和优化。另外,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与支持中,环境仿真系统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动力学软件如Vensim,也是学生应当学习和了解的软件。
环境规划图件在任何一个实际的规划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一定的绘图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Auto CAD和Photoshop软件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随着“3S”技术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需要利用Erdas和Arc GIS软件对规划区域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和绘制专题图。
通过实验课的开设,使学生熟悉掌握软件的使用,巩固环境数学分析能力,掌握绘图技能,突出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四、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案例教学可以把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实证精神,培养学生发现、提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一些案例教学实践表明,经典教学案例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4]。环境规划与管理也是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与以后部分学生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
案例教学的内容可以将现有的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也可以来自于多年来学生毕业设计中较为优秀的成果。在环境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可以从城市的定量考核入手,让学生掌握如何用相关数据来对一个城市进行量化打分;环境规划的案例分析较多,可以先从单个要素的规划角度出发,让学生掌握某一要素规划的内容、步骤及编制要点,再从区域整体规划的角度指导学生,以便进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他们进行环境规划的实际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及收集数据的能力,教师从资料收集的途径、方法及数据的处理进行指导,让他们明确规划目标,拟定规划方案,最后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报告或者论文的撰写。比如,告诉同学们,他们可以从环境年鉴中收集数据,可以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等相关网站收集相应信息和资料。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并且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新的理论观点不断被提出,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不断得到应用。一些有益的方法总结如下:(1)把握人才培养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2)通过环境规划中数学模型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环境应用数学的分析能力;(3)适当开设课程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教学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上是四川农业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初步探索和小结,由于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涉及领域广泛及作者的水平有限,希望得到广大专家、老师的赐教与帮助,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肖新,段晶晶,徐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规划与管理
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9,(3).
[2]张承中.环境规划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周震峰,马东,陈翔.“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改革与实
践[C]//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建设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