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7 14:39: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药污染的特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截至2010年,农业部药检所《农药登记报告》上记录的企业数高达4100多家,远多于经国家发改委核实或质检总局发放许可证的企业数量。我国农药生产工艺比较落后,技术管理水平低下,缺少必要的防控措施,生产过程中的滴漏现象比较严重。按国外相关经验,在这4100多家企业中,保守估计我国的农药污染场地在1200个以上。目前我国只初步梳理了其中的59个杀虫剂POPs污染场地,而对全国现存并需要修复的农药污染场地的底数则没有掌握。
场地底数不清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明确规定:凡对土壤、地下水造成污染的事故责任方应当负责调查及修复。
据统计,自2007年第一个土壤修复工程开始到现在,我国共有近50个修复项目,其中还没有一个项目启动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造成了污染,责任方或环保部门要求责任方出资开展调查修复。大部分修复项目的启动是源于房地产开发,一小部分是由于POPs履约要求,还有一小部分是为争取国家资金。国家和地方也没有建立动态的污染企业场地数据库,也未对这些企业所在的场地进行登记、调查和监测。因此,原有污染场地未得到修复,新的污染场地仍不断产生。
农药污染有哪些特点?
我国的农药污染场地主要呈现四大特点。一是高毒性。我国曾大量生产有机氯、有机磷农药,大多毒性高、残留量大,降解期达上百年,沉积在土壤中危害很大,有机氯农药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效应,对人类健康以及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危害。近年研究还发现,许多化学农药有环境激素效应,会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干扰,影响生殖繁衍,造成雌性化、腺体病变和后代生命力退化。
二是隐蔽性。一些农药场地是历史遗留场地,曾存在于此的企业历史资料缺乏,废物填埋场多年无人监管,基础信息极为匮乏,调查难度很大。
三是复杂性。农药场地污染物种类多,污染原因多样,情况复杂。不同企业先后在同一块土地上生产,还可能造成复合型污染。
四是紧迫性。很多兴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药类场地距离民居或水源地很近,在国家“退二进三”政策背景下搬迁后,遗留的场地污染严重且处于环境敏感区域,亟须治理修复。
相关法规、标准未建立
农药污染场地已成为国内污染场地中问题最突出和最集中的一类,但目前我国污染场地修复管理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还未建立,从业企业和从业人员资质管理也还在酝酿。行业缺乏规范和监管,不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
目前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多为政府或房地产开发商埋单,“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下的追责体系未能建立和体现,使修复资金缺少最合理且最稳定的来源。
我国修复技术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工程应用少,设备、药剂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家层面尚未建立技术筛选体系,缺乏对研发的支持和引导。现有的已工程化的技术远不能满足修复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国内有实践经验的修复技术人员十分匮乏,能将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同中国国情有机结合的专业人员更少之又少。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作为《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国,对POPs污染场地给予了特别重视。在为落实公约而制定的《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指导下,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做了一系列工作,为我国POPs类农药场地的修复打下了良好基础。
怎样进行强有力的监管?
对于未来的农药污染场地管理,政府应成为法律法规和修复行业规则的制定者,以及行业执法者和监督者。
即将出台的《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将对土壤修复产业产生巨大拉动,巨大的市场空间不能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政府应制定并执行土壤治理相关法规,把土壤和地下水作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注重保护。面对4100多家农药生产企业或者潜在污染场地,对其的管理已远远超出了修复的范畴。当前,对“是否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的明确界定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场地修复,更有利于减少新农药污染场地的产生。
农业发展涉及到国计民生,关乎我国农业的发展前景。在以往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民过度依赖农药,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环境污染,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这充分说明了农药污染治理的重要性。面对错综复杂的农药污染问题,治理部门首先要弄清农药的污染原因、污染路径,然后从污染的本质出发,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开发出低污染的农药品种。
1农药污染的危害分析
1.1对水源的污染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药的使用必不可少,如除草剂、杀虫剂等,这些农药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造成严重的水源污染。农药中含有很多有机汞、有机氯等化合物,构成形式复杂,难以被自然分解,会经过土壤渗透到地下水中,或者是经过雨水冲刷进入到湖泊、河流中,对水源产生污染。美国环保局曾经在当地开展过井水抽样调查,从1000多口井中采集水体样本,共测出127种农药残留,这些水体污染加重了用水困难,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患病率。泰安地区夏季降水量较大,农药会随雨水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在所难免。农药制剂的主要类型及成分见表1。产物,空气、水源、土壤中的农药都会影响人类健康,对人类的身体危害是持续性的。
1.2对空气的危害
农药的使用大多采取喷洒的方式,这个过程会使大量农药漂浮在空气中,伴随气流进入大气层而影响生态环境。山东省泰安地区地形复杂,包含了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温同步,雨热同季,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农药会经过蒸发进入空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大。空气污染不但会影响生态环境,还会对自然界的生物造成不良影响,人们需要高度重视。
2治理农药污染问题的价值
2.1有利于食品质量安全
农药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大量的农药使用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影响食品安全,不利于人体健康。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很多农药的使用量超出标准范围,农产品表面的残留农药过多,化学药剂会在瓜果蔬菜的表面积聚,然后进入人体,提高了人们的患癌率。除了农作物以外,农药对水体的污染还会直接影响鱼、虾等水产品,这些水产品最终会成为人们的“盘中餐”,危害人体健康。有些农产品被用来养殖家禽家畜,其化学农药也会转移,使肉类、蛋类食品受到污染。近些年来,很多农产品生产者无节制地使用化学肥料、杀虫剂、催熟剂等,使农产品外表光鲜、色泽艳丽,这些食品对人体的危害也是最为严重的。当前农药污染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农药污染治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绿色农产品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健康无污染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这些农作物的表面没有农药残留,有助于食品安全。
2.2有助于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农药污染治理,新型的生态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这种农业生产模式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种植流程更加科学有效,能够对农作物生产进行全方位管理,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实现对传统农业种植技术的突破。农药污染治理对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在生态农业试点区域形成了高效、集约的生产模式,推动了绿色农业生产。生态农业非常重视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够集合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发展优势,将“生态”“绿色”践行到底。生态农业可以运用现代技术减少病虫害,替代大量的化肥和农药,降低农药污染。
3农药使用污染问题的原因
3.1缺乏环保意识
农业生产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个体农户缺乏环保意识,农业技术水平较低,依然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不了解农药对自然环境、人体健康、空气质量的影响。另外,很多农民在使用农药中没有佩戴手套、口罩、防护衣等用品,容易吸食化学药剂,出现过敏、呼吸道感染、慢性中毒等问题。有些农民对农作物的安全不够重视,忽略了农产品对人体的影响,对自身的保护意识也比较差,将目光放在经济效益上,这也是造成农药污染的重要原因。当前很多农业工作人员不了解用药操作流程,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方法不够科学,比如在下雨之前喷洒农药,没有提前观看天气预报,导致农药流失,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并且还需要重复施药,这些都与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有关。
3.2农药使用量大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青壮劳动力流失的问题,农业生产活动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程度过高,出现了很多过量使用的现象。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但会增加农药污染,降低农产品的安全系数,还会使病虫害本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不利于病虫害防治,降低农作物产量,危害整个农业生态。病虫害防治是一个复杂化、系统化的工程,农作物种植需要融入环保理念,应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但是很多农民由于缺乏种植技术,遇到病虫害就立即喷药,导致农药使用过于频繁,农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4月山东省化学农药原药产量达2.89万t,同比增长57.07%,同年5月份产量为2.24万t,同比增长27.27%,6月份产量为1.85万t,同比增长17.83%。在山东省泰安地区,农药和化肥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销量巨大,存在农药超标使用、化肥过量使用的问题,这些会进一步加剧农药污染,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用药缺乏常识
农民是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主体,针对当前农药污染过于严重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农民的用药常识有关,如果农民缺乏对农药种类、使用方法的了解,就会滥用化肥和农药,无法真正提高作物产量,耗费大量生产资料,污染自然环境。当前很多农民在使用农药中分不清目标作物的种类,比如除草剂的使用,就要弄清杂草的种类,按照目标作物挑选药剂,做到标本兼治。如果用错药剂,不仅无法起到清除杂草的作用,还会伤害农作物幼苗,降低农作物产量[1]。另外,农药的使用还需要掌握科学的配比,把握好农药的喷洒浓度,将不同种类、性状的农药与一定比例的水进行调和,这样才能发挥农药的作用,防止农药白白浪费。当前市场上以杀虫剂为配方的农药市场占有率达到80%、杀菌类的化学品达10%、除草药剂为5%,其中将近一半的杀虫剂采用有毒磷药,具有较高的毒性,如果这类杀虫剂使用超标,没有经过科学配比,就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2]。很多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农业知识,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方面缺乏经验,存在农药胡乱配比、使用过量、溶液浓度过高等问题,不但无法发挥农药的价值,还会产生农药浪费和面源污染。
4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的治理措施
4.1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有关部门需要做好农业环保工作,全方位加强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水平,提高农民在化肥和农药使用方面的专业性。首先,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引导,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宣传工作,让农民了解科学的药品使用流程,确保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让农药的使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其次,完善农药用量规范标准,从农产品安全的角度出发,通过制度标准使农民控制好农药用量,杜绝农药滥用问题。最后,相关部门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进行农药污染宣传,让农民认识到化肥和农药对自然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在农药喷洒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3]。
4.2创新病虫害防治思路
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不能过度依赖农药,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方法,制衡整个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作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技术人员要从选种、催芽、育苗、除草等方面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培育优良品种,在农作物种植区域培育天敌作物,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风险。“生物育种”能够解决病虫害防治问题。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产业总产值达1.82万亿元,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在生物科技方面的实力。另外,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不同的作物品种、病虫害类型进行细致分析,选择个性化的治理手段,全方位加强农作物的养护,优化农作物的成长环境,最大程度地控制病虫害。针对区域内常见的病虫害,农业种植专家需要对试验田进行试验,测试温度、湿度变化,全方位整合试验数据,通过覆膜等方法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
4.3研发新型农药品种
农药污染的根本在于农药本身。当前很多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毒性过大,并且其中的有机物无法经过自然分解,这是农药污染的重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技术人员需要开发新型的农药品种。一方面要提高农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还要增强农药的有效性,开发低毒性、易降解的农药,从根本上弱化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近些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得到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已经研制出环状类药物,这种新型的药剂针对性更强,具有低残留、高效率的特点,能够防止农药滥用。除了优化农药品种之外,相关技术人员还需要对农药使用机械进行改良,提高农药使用的机械化程度,全面控制农药的喷洒速度和喷洒量,降低农药污染[4]。
5结束语
病虫害问题是我国农业活动中的重要问题,为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农药成为农业生产的得力助手。然而,过量使用农药可严重污染水源、人体、大气环境。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程度,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汇,刘永坤,李光伟.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6):135-136.
[2]刘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J].种子科技,2021,39(2):75-76.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48-01
农药是消灭植物病虫害的有效药物,在农作物增产、保收和保存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农药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滥施、滥用农药对环境和农产品安全存在非常严重的潜在危害。近年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们对环境和农产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加强环境保护,降低农药污染是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1 农药污染现状
农药的品种已发展到上千种,使用量也急剧增加,全球每年约消耗460多万t农药。我国是农业生产的大国,也是农药使用大国。在所使用的农药中杀虫剂所占的比例最大。在使用农药中,不按剂量使用、随意加量、剩余农药储存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农药残留在土壤、水体、农产品中,对环境、生物、人体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1-2]。
2 农药的危害
2.1 农药对人体的危害
农药危害人体的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偶然大量接触;二是长期接触一定量的农药;三是日常生活接触环境和食品、化妆品中的残留农药。人体接触农药后产生的不良后果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农药急性中毒。农药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造成个体死亡。急性农药中毒是农药对人体危害最明显的表现方式。二是慢性中毒。长时间接触或者食用含有农药的食品,而农药不能随着代谢排出体外,其浓度在体内越来越大,给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和损害。与急性中毒相比,慢性中毒不会导致短时间内的个体死亡,但是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诱发其他疾病。三是致癌、致畸、致突变。根据研究,常用的一些农药,能够明显导致癌症发病机率增加,部分农药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3-4]。
2.2 农药对其他生物的危害
农药对其他生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药直接将有益的鸟类、微生物、兽类杀死,破坏食物链,不利于生态系统维持平衡。二是农药滥施、滥用,使病虫害抗药性增加,导致后续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农药残留在土壤、作物及水体中,给人类及其他生物生长带来了潜在危害,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2.3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一是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在实际生产中,农药对水体造成污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为了防治蚊子等害虫,喷施有机杀虫剂于水面。②为了防止渠道、水库、湖泊中的杂草,将水生型除草剂喷施于水面。③制造和使用农药过程中农药瓶或其他包装物随意丢弃,其中残留的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造成污染。二是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农药污染土壤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①农药直接进入土壤。直接进入土壤的农药除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种子病害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外,还包括喷施于农作物的农药,在施用过程中喷施在土壤中的部分[5-8]。②撒施在农田中的农药。③随着大气沉降于灌溉水和植物残体中的农药。三是农药对大气的污染。根据农药在大气中不同的浓度和分布密度,将大气中的农药分为3个带:①药源带。农药的浓度在该带中最大,农药通过这一带进入空气。②空气污染带。在这一空气带中,农药的浓度因为对流作用而降低,一般低于药源带。但也可能会由于气团不能够完全混合,导致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偏高。③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由于大气的扩散和迁移作用,这一空气带的面积最广,农药的浓度最低。
3 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
使用农药时一定按规定的量配比,不可随意加大,更不可一种农药对各种作物都使用。使用后剩余的农药一定要保管好。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做到“四防”,具体如下:一是防事故。农药具有毒性,要注意妥善保存,以免误食导致伤亡事故或农药泄露后污染其他物品。另外乳油剂和烟熏剂农药不能和易燃易爆物品放在一起,不要放在儿童可接触的地方。农药的纸包装物品和药瓶,也应该进行回收后妥善处理。二是防挥发。由于大多数农药具有挥发性,贮存时要注意密封。三是防农药标签或使用说明书丢失。标签上有有效成分含量、用量、防治的对象及使用方法等。说明书上有注意事项,对贮藏、运输、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介绍,要将其妥善保存,并应严格按照注意事项进行贮藏、运输和使用。如果农药的标签丢失或模糊,应该及时进行补贴。农药的标签应该包括品名、用法、用量、有效期、使用范围等内容。四是防高温。农药多种多样,在高温下有可能使其性能发生改变,导致失效。有的农药在高温下甚至会发生燃烧或爆炸等现象,非常危险。农药应该储藏在通风、干燥、避光、低温的条件下。对于已经失效或剩余的少量农药不可在田间地头随地乱倒,更不能倒入池塘、小溪、河流,应采取深埋处理。
4 参考文献
[1] 靖波.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及综合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7(12):51.
[2] 杜蕙.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治理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10(11):24-28.
[3] 许海萍.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防治[J].现代农业,2011(2):92-93.
[4] 黄秋婵,韦友欢,韦方立,等.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3):17-19,2.
[5] 肖军,赵景波.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12):2376-2377.
1.农药的发展概况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至2O世纪4O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 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我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立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一些地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治虫防病等突出问题。我国白1983年始限制了有机氯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机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污染。
我国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落后,化学农药品质还不能令人满意。近十儿年来,化学农约品种虽然发生了较火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体,各类化学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显老化、剂型单调。
在我国,杀虫剂1 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原约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品种有l2个,其中杀虫剂l1个,除草剂1个。农约剂 的开发与国外相比尚有很人的差距,在美国,原约与制剂之比为1:36,也就是说一种农药往往有36种制剂,日本为l:30,而我国仅为l:5,开发的余地很大。
3.农药的危害
3.1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_害人体的健康。
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效农药,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这两种农药急性中毒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经常连续、吸入或皮肤接触较小量农药;使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此过程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也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国除农药研制,生产人员外,因运输、贮藏和使用接触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又因农药使用人员的自我保护设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引起药物中毒,危害生命。
3.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就包括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可从本底值标准和农药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两方面来理解农药污染。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3.2 .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3.2.1.1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3.2.1.2 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3.2.2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3.2.2.1 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3.2.2.2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莴苣,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5.3—4.8。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在短时期内杀死它。
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3.2.3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但是,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亦可偏高。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
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农药污染的特点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 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4.1 化学农药对生物的直接毒害
化学农药人致分为三类,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杀虫剂是非特效毒药,不是只对一种目标害虫,而是对所有的生命都有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现在全世界每年冈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有一些化学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在施用后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有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 即最终可能导致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冈突变。
4.2 化学农药的“3R”问题
一是农药的不断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渐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从而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来达到除害的目的,这就加剧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二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还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往往也将它们的天敌杀死或杀伤,因而造成害虫再猖獗为害及次要害虫上升为害;三是化学农药使用后会以各种形式残留在农作物和其它环境要素(土壤、农产品、地下水等)中,有了残留,也就有了生物富集问题。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积少成多,积低毒成高毒,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5 . 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
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 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 L}j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白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剑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flI社会效益。
5.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从持续农业观念看,有害生物防治应在更高一级水平上实现,其中包括转抗病、虫基因植物的利川,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生物抗药性的利用等。将克隆到的抗病、虫基因通过生物 [程手段转移至优良品种基因组内以获得高抗病、虫优良新品种的_J:作是近二十年来各国学者抗病、虫育种的热点,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如通过转移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基因已成功地获得高效抗虫棉,抗虫水稻和抗虫大白菜,其中抗虫棉已在生产上推陈出新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功地将Bt基因转移至杨树中,获得的抗虫杨树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农作物、有害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统一体,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比如轮作休闲、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都可以调=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近几年来,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利用已成为育种和植保作的重点之一,目前已获得抗草甘膦、草胺膦的玉米、大豆、油菜、棉花以及抗草胺膦烟草 1水稻等多种抗除草剂作物,使得一些选择性不高的除草剂得以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杂草群落的演替。
5.2 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尤其是热带植物中含有极具应用前景的植物源害虫防治剂活性成分尚待开发,现已发现楝科中至少有l0个属的植物对 虫有杀灭活性,因此是潜在的化学合成农药的替代物。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年来国内植物性农药产品的开发发展很快,先后有鱼藤精、硫酸烟碱、油酸烟碱、苦参素、川I楝制剂等小规模工业化生产。
5.3 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 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5.4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5.5 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思想
自有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以来,植物病、虫、草害无时无刻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品种抗病性的丧失、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有害生物演替规律难以预料, 以及病虫防治要求作物遗传多样化和生产栽培、商贸加 要求的品种单一化的矛盾等技术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同时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环境条件改变后又会回升,如大豆灰斑病从20世纪60,-~90年代的四次大流行,60年代火面积发生的小麦腥黑穗病,90年代又造成巨大危害,80年代初期狷獗一时的草地螟,在1998年和1999年春夏季再度发生。交替变化的趋势的事实都说明了植物病、虫、草害防治:[作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环保要求等的改变而变化,要树立持续的思想,在新形势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时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持续农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植保技术支持体系和稳定的植保科技队伍,为在更高水平上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长江,门万杰,刘彦军,等.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及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2] 国家环保总局.我国农药污染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3] 何文初.加强中国农药污染环境法治思考.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至2O世纪4O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 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我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立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一些地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治虫防病等突出问题。我国白1983年始限制了有机氯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机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污染。
我国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落后,化学农药品质还不能令人满意。近十儿年来,化学农约品种虽然发生了较火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体,各类化学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显老化、剂型单调。
在我国,杀虫剂1 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原约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品种有l2个,其中杀虫剂l1个,除草剂1个。农约剂 的开发与国外相比尚有很人的差距,在美国,原约与制剂之比为1:36,也就是说一种农药往往有36种制剂,日本为l:30,而我国仅为l:5,开发的余地很大。
3.农药的危害
3.1 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_害人体的健康。
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效农药,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这两种农药急性中毒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经常连续、吸入或皮肤接触较小量农药;使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此过程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也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国除农药研制,生产人员外,因运输、贮藏和使用接触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又因农药使用人员的自我保护设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引起药物中毒,危害生命。
3.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就包括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可从本底值标准和农药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两方面来理解农药污染。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3.2 .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3.2.1.1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3.2.1.2 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着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3.2.2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3.2.2.1 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3.2.2.2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莴苣,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5.3—4.8。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在短时期内杀死它。
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3.2.3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但是,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亦可偏高。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
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农药污染的特点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 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4.1 化学农药对生物的直接毒害
化学农药人致分为三类,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杀虫剂是非特效毒药,不是只对一种目标害虫,而是对所有的生命都有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现在全世界每年冈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有一些化学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在施用后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有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 即最终可能导致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冈突变。
4.2 化学农药的“3R”问题
③饲养员衣物、手足勿接触农药。饲养员不要接触农药。施药人员在施药后,不要直接参加摘叶、运桑、喂蚕或进入蚕室,以免引起蚕中毒。
④蚕种催青过程中防止接触不良气体和有毒药物。
2.蚕农药中毒的处理。①勤观察早诊断。农药中毒的特点是突发性和群体性。蚕中毒后表现为乱爬、吐胃液(吐黄水)、摇头、打滚、侧卧等。有机磷农药中毒,表现为停食、乱爬、缩头、膨胸、痉挛、打滚,吐出大量胃液,排不规则形粪,麻痹而死。有机氮农药中毒,表现为拒食,爬向四周,吐乱丝或静伏不动。菊酯类农药中毒,表现为吐液,后退,翻身打滚,体躯向背面及腹面弯曲十分严重,往往卷屈成螺状,最后大量吐液,脱肛而死。
②通风换气。发现蚕农药中毒后立即打开门窗,排出污浊空气。
③切断毒源,隔离蚕体。在蚕座上撒石灰粉或草木灰或焦糠等隔沙材料,及时加网除沙并给予新鲜无毒桑叶,将好蚕与中毒蚕隔离。或将蚕放到阴凉通风处,给予鲜桑叶。
④将中毒蚕拾起,以冷水迅速浸数秒钟,刺激蚕儿吐出胃液。根据复苏情况,分批喂新鲜桑叶。
⑤添食解毒药。若有机磷农药中毒,可添食硫酸阿托品或解磷腚(针剂每2毫升加水0.5千克拌5千克桑叶);若有机氮农药及含砷元素的农药中毒,可添食0.06%的阿托品水溶液:若菊酯类农药中毒可添食15%~20%的甘草水溶液。
⑥蚕具清洗。玷污了农药的蚕具要换出,用石灰水洗干净,反复曝晒后才能使用。
桑园红蜘蛛的综合防治
红蜘蛛是夏秋季桑园的主要害虫之一。它栖息于桑叶叶背,沿叶脉为害,严重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蚕茧生产,须采取措施,加强防治。
1江西省各类土壤农药残留现状
1.1水稻田土壤
水稻田的农药以杀虫剂和杀菌剂为主。江西省水稻实际种植面积达193.33万hm2,双季稻占水稻种植总面积89%,比例全国居首。有记录的全省水稻田农药使用量达5725万kg/年,无记录的将近100万kg,年。其中,HCH(六六六)和DDT的用量占了89%,稻米和土壤中均有较多残留,甚至稻米中残留高于土壤。
1.2果园土壤
果园中常用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例如草甘膦、百草枯、乐果、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截止2014年,江西省实际果园面积达到33.33万hm2以上,每年农药使用量达到2000万kg以上,这些农药或直接用于土壤,或随着雨水进入土壤,便成为重要的污染源。
1.3菜园土壤
自从食品安全事件屡屡曝光以后,江西省大力发展安全绿色无公害蔬菜栽培,保证百姓餐桌的安全放心。为了避免在蔬菜生长期间喷药,栽前对土壤消毒必须彻底,做到无菌无虫,完全清洁。虽然在保护地蔬菜上可以用到高温闷棚,但露天蔬菜栽培必须要进行农药消毒以消灭前茬的虫卵和细菌,这就导致蔬菜栽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土壤的农药污染。
2治理对策
2.1改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任何改良土壤的环保措施,都需要政策和组织的带动。如果土壤的集约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则政令下达之后,所有的措施可以同时到位,提高了土壤农药残留治理的实施效率。另外,土地和生产的集约经营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力,影响到国家有关农产品安全管理政策,如农产品标志管理、农产品安全的追溯和承诺制度的实施效率。
2.2完善土壤农药残留标准,建立健全法律和制度
2.2.1加强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和推广,充分发挥技术的支撑作用。土壤农药残留量检测是微量或超微量分析,必须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器才能实现。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效农药品种不断出现,在农产品和环境中的残留量很低,对检测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国际上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主要有:气相色谱法(GC),液相色谱法(LC),薄层色谱法(TLC),超临界流体色谱(SFC),毛细管电泳(CE),生物监测技术,红外光谱法(IR)。江西省相关环保部门应提高土壤农药残留检测水平,以便于更好地监测土壤农药残留现状,制定不同类型、不同用途土壤的农药残留标准,为控制农药使用决策提供数据参考。
2.2.2健全农产品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立足中国国情,与国际标准接轨相结合,认定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与独立司法相结合。以行政执法为基础,以食品安全监管为中心,设计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坚持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是融合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和程序法内容的复合型体系。适当加重农产品安全导致事故的处罚力度,逐步完善农产品的质量监督体系。
2.2.3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监控体系。研制或引用国内外最新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率,加大投入,切实加强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等农药残留检测站的建设和升级换代工作,加大蔬菜批发市场农残检测站的建设力度和各学校、企业饭堂等集体农产品供应场所的农残检测室的建设力度,以达到关口前移,堵住源头的目的。
2.2.4完善蔬菜质量安全定点跟踪和追溯制度。完善系统的监测与评价背景资料是科学制定蔬菜安全管理法规、标准的前提,也是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操作规范(GMP)”和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分析(HACCP)等先进的安全控制技术的前提。为此,政府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蔬菜产品产地环境的污染水平、污染因子、污染源及其变化趋势的调研,摸清蔬菜中的农药残留以及生物毒素等的污染状况,对健康危害大而贸易中又十分敏感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应设立定点检测,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等。
2.3修复已被污染的土壤
2.3.1利用土壤和根际微生物降解。土壤微生物是生物降解土壤污染的主体,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是能够彻底消除农药土壤污染的主要途径。每lg根际土中约含1×109个细菌,l×107个放线菌,l×106个真菌,l×103个原生动物及1×103个藻类。这些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有效参与土壤中有毒物的降解,使根际生物系统成为土壤环境中最具活力的子系统。在生产栽培管理中,可以采用免耕法使土壤自动降解,或者施用菌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2.3.2农药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化学添加剂清除和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方法。针对土壤中污染物的特点,选用合适的化学清除剂和合适的方法,利用化学清除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土壤对污染物、化学清除剂的吸附作用等,清除污染物或降低污染物的浓度至安全标准范围,且所施化学药剂不对土壤环境系统造成二次污染。
2.3.3物理——化学修复法。土壤真空吸引法(SVE)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它是利用真空泵产生负压,驱使空气流过受农药污染的不饱和土壤孔隙而解吸并夹带有机成分流向抽取井,并最终于地上处理,对于受挥发性有机农药污染的土壤的净化来说,SVE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3.4使用土壤农残降解剂。土壤农残降解剂可有效清除土壤中残留的可溶性盐类等工业污染物,达到修复清洁土壤,消除有机毒物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2.4采用绿色植保、农药减量技术
近年来,江西省为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省植保植检局在靖安县香田镇黄龙村组织建立绿色植保农药减量示范村。集成示范“三生三诱”等非化学防治技术和科学用药技术等绿色植保技术。据统计,已在示范村共安装了30盏太阳能杀虫灯和500个干式诱捕器,全村农药用量减少30%,不仅有效控制了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而且大大降低了农药用量和污染,深受农民朋友欢迎。
2.5增加媒体舆论的透明度,加大宣传力度
各电视台可以开设无公害蔬菜、水果、大米的知识讲堂,不仅让消费者学会辨别“有毒”大米和果蔬的方法,而且对蔬菜生产者进行有关农药安全、科学种植和先进技术的培训,使“农药安全、土壤安全、食品安全”这一概念深入人心,并贯穿于整个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生产者能够在高新技术的带动下科学高效地进行生产。同时,通过反面曝光,鞭笞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通过产品推荐,提高无公害蔬菜的知名度,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用市场需求带动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2.6其他农艺措施
Abstract: soil as a natural resource, is the source of vegetable life support system. Good soil environment can provide people the safety of vegetables. But the present farmland soil quality declined, vegetable safety is threatened. Therefore,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our country about the pollution of soils and vegetables, as well as in the management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on the future of vegetable safety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Keywords: soil; vegetable; detection
中图分类号:TE99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尤其是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含量超标、化肥使用过量等问题成为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土壤是人类蔬菜生产的物质源泉和基础,而今,农田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有机物、重金属、化肥等污染,进而污染蔬菜,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自2003年8月底中央电视台披露“张北事件”后,引起全国各城市的一场“恐慌”,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纷纷加强对蔬菜安全的检测。为了切实解决蔬菜安全问题,让人们吃上放心菜,本文综述了近年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状况,以及在蔬菜污染、管理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试图为我国蔬菜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农田土壤质量现状
1.1土壤污染物及其来源
土壤污染物指进入土壤并影响土壤正常作用的物质,即会改变土壤的成分、降低农作物的数量或质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那些物质。土壤污染物种类繁多,根据污染物的性质不同,大致可分为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化学肥料和病原微生物[1]。这些污染物主要是由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农药和化肥等带进土壤并积累导致。
1.2农田土壤污染现状
我国农田土壤遭受有机物、重金属和化肥等污染物质的污染较为严重。据调查,我国农田受有机污染物(农药、多环芳烃等)污染的面积已达3600万hm2,其中农药污染面积约1600万hm2[2]。农药是毒性高、环境释放率大、影响面广的有机污染物,在有效防治病虫草危害的同时也污染环境和农产品。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归宿,主要是迁移、滞留、转化。化学农药施于农田后,约有40%-60%落入土壤中[3]。农药产品品种繁多,主要有有机磷类、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类、有机氯类等杀虫剂,其中有机氯类杀虫剂如六六六、滴滴涕等属高残毒农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停止使用,总体上有机氯农药对耕地污染趋于缓和,但仍有污染超标的情况[4,5]。还有一类惰性较强的有毒有机污染物,即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存在于我国农业土壤中。在土壤中,PAHs将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行为,其中有一部分会长期存在于土壤环境中,进而对环境产生长期和深远的影响[6]。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工作表明,我国土壤系统受PAHs污染已从ug/kg量级上升到mg/kg量级,其检出率也从20%到80%以上[7]。
据报道,目前我国受Cd、As、Cr、Pb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hm2,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农田中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三废”排放、污水灌溉、有机肥料与磷肥的大量施用,及大气污染颗粒的沉降等,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hm2,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hm2[8]。目前,我国由于污水灌溉引起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在许多地方发生。如广州市和邯郸市菜地土壤由于污水灌溉使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增大[10,11]。再如沈阳张士灌区的农田土壤,在污水灌溉停止十余年后仍存在Cd、Zn、Cu等多种重金属污染,其中Cd污染最严重[9]。
化肥的投入在短期内可以使作物增加产量,但施用过量会使土壤的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品质都下降。目前,我国化肥施用量已严重超过发达国家制订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即22kg/hm2),1992年和1995年每公顷化肥施用量分别已达265kg和289kg,超过安全标准10倍以上[12]。有试验表明:施入土壤的氮肥超量会造成硝酸盐积累,土壤中硝酸盐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13]。另外,硝酸根在还原条件下还有可能被还原为亚硝酸根,亚硝酸根可进一步转变为致癌物质亚硝胺,造成土壤亚硝酸盐污染[14]。
2.蔬菜质量安全性的现状
2.1蔬菜的化学污染严重
近几年来我国蔬菜污染问题严重,其中化学农药、重金属、化肥和硝酸盐的污染最为突出。
2.1.1化学农药污染
在蔬菜生产过程中,通过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蔬菜的高产和稳产。但与此同时,蔬菜产品遭受着严重的化学农药污染。目前,化学农药污染问题在我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崔磊[15]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鞍山市郊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结果检出率为48.4%,超标率为27.4%。在157个蔬菜样品中,蔬菜大棚黄瓜中有机磷农药污染最重,检出率高达100%,超标率达60%。
何华等[16]对乌鲁木齐市市售近千份蔬菜样品的进行检测,发现蔬菜污染状况以对硫磷为最重,超标率高达31.36%。
张秋平等[17]对珠海市2004-2006年市售蔬菜进行有机磷农药残留监测,结果表明检出率为33.33%,超标率为28.21%,以甲胺磷检出率最高,禁用高毒农药占检出农药总数的61.54%,无季节性差异,市区集贸市场所售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超标率高于郊区,叶类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超标率高于其它类蔬菜。
宋云华等[18]利用酶抑制法对玉溪市2002-2005年间21个主要蔬菜集贸市场的蔬菜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抽检样品中平均残留超标率为6.45%,且超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2.1.2重金属污染
随着工业“三废”的排放,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蔬菜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我国南方地区因气候温暖、雨水充沛成为我国蔬菜的主产区之一。但目前,在南方不同地区蔬菜污染情况不同。如对广州市黄埔区主要蔬菜来源超市和市场的12种蔬菜89个样品的可食部分中重金属含量进行测试分析,结果Pb和Hg是黄埔区蔬菜的主要污染元素,超标率分别为23.50%和16.0%。As、Cd和Cu的含量虽然都较低,但还潜存污染风险[19]。从湖南省湘江中下游衡阳-长沙段沿岸采集到48个蔬菜样品,这些样品中As、Cd、Pb含量均较高,超标率分别为95.8%、68.8%和95.8%[20]。在贵阳市6个蔬菜生产基地上采集的108个叶菜类蔬菜样品中,大白菜、莴苣和芹菜均受到Pb、Hg、As的污染,其中Pb、As最严重[21]。
许多学者对我国北方郊区、蔬菜基地中蔬菜重金属污染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李海华等对郑州市近郊蔬菜生产基地29种常见蔬菜中的重金属Cu,Cr,Pb,Cd的含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蔬菜的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大部分高于3.0,污染比较严重[22]。为了摸清山西农业大学主要食用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马祥爱等[23]对菜市内6个摊位5种蔬菜30个样品的可食部分中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铅和汞是农大菜市场蔬菜中的主要污染元素,超标率分别为53.3%和16.7%。
2.1.3化肥与硝酸盐污染
化肥对蔬菜生产影响最大的是氮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蔬菜的品质和耐贮性下降。氮肥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硝酸盐、亚硝酸盐等致病、致癌物质,在蔬菜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由一些文献报道可知,我国大部分地区蔬菜中化肥与硝酸盐污染已相当严重。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叶菜类和根菜类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超标最严重[24-27],厦门、广东省6个典型地区、长沙、哈尔滨四地区叶菜类蔬菜中硝酸盐含量分别已达1019mg/kg、3180mg/kg、3130mg/kg、3432mg/kg,根菜类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于厦门、长沙、哈尔滨三城市分别为669mg/kg、1682mg/kg、2107mg/kg。
2.2蔬菜质量安全生产与管理现状
2.2.1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国外发达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已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和最低的限制性标准。我国国家农业部、省、市、自治区针对日益增多的食品中毒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蔬菜质量安全标准,对蔬菜安全生产起了积极作用。最近几年,通过对蔬菜安全生产的逐步重视,蔬菜质量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目前,国家农业部已颁布了13蔬菜产品标准,其中白菜类蔬菜、茄果类蔬菜和甘蓝类蔬菜,其余是单个蔬菜如韭菜、芹菜、黄瓜等标准。另外,还制定了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及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根据当地情况,在参照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出台了一些标准,如浙江省和天津市制定的无公害蔬菜系列标准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不同行业也制定了自己的行业标准,一般而言, 先实行行业标准,其次是省、市、自治区标准,最后才考虑国家标准。
2.2.2蔬菜质量安全的管理现状
通过多年的蔬菜质量建设,我国已拥有一大批的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要稳定和提高这些基地的环境条件、产品质量,国家许多地方建立了蔬菜质量检测管理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浙江省已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蔬菜质量检测管理网,加大了对基地、菜市等生产、流通源头的监督管理,而且管理成效显著。据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1998-2002年对全省主要城市的蔬菜农药超标率的检测,1998年为48.15%,到2002年便下降到13.07%;其中甲胺磷在蔬菜上最高残留量已由40.12mg/kg降为2002年的0.573mg/kg[28]。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行镇通过落实科学创新、因地制宜、人性化的监管措施,在2004年时全镇上市蔬菜的农残检测合格率都达100%[29]。
江苏昆山市通过一手抓生产源头的管理,一手抓流通市场的质量监控,严把蔬菜安全准入关,取得了较好成效。2006年,该市对196870批(次)蔬菜的农药残留超标进行检测,发现其超标率占0.36%,同比下降0.37个百分点[30]。
3.蔬菜质量安全的检测
蔬菜是人们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其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人们谈论的主要话题。因而必须采取科学的、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按照蔬菜质量安全标准对蔬菜质量进行检测。
首先,对蔬菜产地环境进行监测和检测,以保证种植地的环境达标,进而保证消费者食用的是健康安全蔬菜。其监测与检测项目具体包括:⑴环境空气质量,主要监测和检测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如二氧化硫、氟化物、一氧化碳等;⑵灌溉水质量,重点检测pH、氰化物、重金属;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检测,重点为重金属。
其次,监测和检测农业投入品,即要对化肥和农药种类进行控制,必须严格按照标准中规定的限量、种类进行控制。
除此之外,还要对蔬菜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其检测内容有农药残留、化肥残留、重金属、卫生指标等。
4.建议与展望
我国农田土壤和蔬菜污染日益严重,对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多。针对此种情况,建议今后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⑴结合农业土壤污染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治理措施以改善受污染的土壤。由于土壤污染使经济蒙受损失、蔬菜品质不断下降,而且人体健康受到威胁,但其治理较难,因而,需研究探索出一种成本低而且简单又快速、环保的技术,以治理受污染的农田土壤。
⑵加大在生物农药研究方面的科技投入。
⑶加快对长效肥、缓效肥等低污染、低消耗肥料的研究开发。
⑷继续推广建立蔬菜安全质量追溯系统。为从源头抓质量,实施蔬菜市场准人制、标识制和召回制,一旦发现蔬菜质量问题,可根据相关信息追根溯源,使生产者无法在同行业中立足,并且能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⑸加快各类蔬菜标准制定进程,对蔬菜实行标准化生产,同时加强蔬菜质量监测和检测。因而,人们应当把眼光移向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注重蔬菜生产过程的质量,从而保障蔬菜尽快成为直接上市的“免检”品。
参考文献:
[1]刘培桐主编.环境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1-123
[2]王志平.土壤污染与防治[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7,(3):48-49
[3]施南芳.浅谈农业土壤的污染和防治[J].福建稻麦科技,2007,25(4):39-40
[4]单正军,朱忠林.我国农药环境污染及管理现状[J].环境保护,1997,7:40-43
[5]张睿.农药残留种类及检测技术[J].中国检验检疫,2002,10:33-34
[6]展惠英.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研究进展[J].甘肃科技,2007,23(1):143-144,39
[7]杨肖娥,余剑东,倪吾钟,等.农业环境质量与农产品安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4(4):3-9
[8]林强.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福建水土保持,2004,16(1):25-28
[9]张彦,张惠文,苏振成,等.污水灌溉对土壤重金属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类群分布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6):44-50
[10]黄玉源,黄益宗,李秋霞,等.广州市污水灌溉对菜地土壤和蔬菜的影响[J].环境化学,2005,24(6):731-732
[11]杨庆娥,任振江,高然.污水灌溉对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积累和分布影响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5):74-75
[12]陈彤.农业土壤污染及其治理[J].福建农业科技,2004,(2):48-50
[13]施南芳.浅谈农业土壤的污染和防治[J].福建稻麦科技,2007,25(4):39-40
[14]刘永德,许先国,曾凯,等.农村土壤污染状况及其修复对策[J].安全与环境,2006,12:31-33
[15]崔磊.鞍山市郊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污染状况分析[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2,22(3):18,15
[16]何华,卜新莹,郝敬贡.乌鲁木齐市市售蔬菜残留农药污染及防治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21(1):87-88
[17]张秋平,刘宏江,孙亚军,等.珠海市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污染现状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6):1813-1814
[18]宋云华,钟建明,师进霖.玉溪市蔬菜中主要农药的污染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520-5523
[19]刘钰钗,陈婷,周金森,等.广州市黄埔区蔬菜重金属污染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6):1085-1087
[20]郭朝晖,肖细元,陈同斌,等.湘江中下游农田土壤和蔬菜的重金属污染[J].地理学报,2008,63(1):3-11
[21]周涛.贵阳市城郊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对蔬菜安全的影响评价:[D].贵阳:贵州大学,2006:29-39
[22]李海华,张杰,申灿杰.郑州市近郊土壤和蔬菜中重金属污染状况[J].河南农业科学,2007,(1):90-92
[23]马祥爱,王振亚,侯雅丽.山西农业大学菜市场蔬菜中重金属污染分析与评价[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6(1):96-97,112
[24]杨国义,罗薇,张天彬,等.广东省典型地区蔬菜硝酸盐与亚硝酸盐污染状况评价[J].生态环境2007,16(2):476-479
[25]汤惠华,陈细香,杨涛,等.厦门市售蔬菜重金属、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研究及评价[J].食品科学,2007,28(8):327-332
[26]王翠红,唐建初,刘钦云,等.长沙市超市蔬菜硝酸盐含量及污染状况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2008,(2):95-97
[27]尚玲琦,滕世长,张景欣.哈尔滨市蔬菜硝酸盐污染现状及评价[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8,32(1):74-75
关键词:有机磷;食物中毒
【中图分类号】
R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67-01
庄河市青堆镇某村于2011年12月28日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一居民家5口人中4人同时发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分析、及实验室检验,确认这是一起因食用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有机磷中毒事件。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发病经过: 该居民一家祖孙三代5口人,年龄在23岁至72岁,在2011年12月28日17时共同晚餐后一个小时内,其中4人陆续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痛、流涎等症状,1人(家中的孙子,23岁)未发病。病人就近到庄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医院接诊后怀疑是食物中毒,报庄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 现场调查: 经现场询问,该居民家当天宰杀年猪准备过节,因为中午时间比较忙,所以午餐是全家人与帮忙的邻居一起吃的面包和方便面。晚餐是全家5口人共同就餐,食谱是:米饭,酸菜猪肉炖粉条,猪肉蘸酱,血肠,猪肉炒蒜薹,牡蛎,白菜凉菜。经询问未发病的当事人得知,晚餐时,因为他不喜欢吃血肠,所以就没有吃,其他的食物都吃过。
1.3 主要临床症状: 病人发病急,潜伏期最短为15min,最长为50min。特点是共同饮食,相同症状,中毒程度不同。其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痛、流涎、多汗,其中两人瞳孔明显缩小,胆碱酯酶活力为正常值的30%~70%。
2 实验室检验
2.1 样品采集: 采集的样品有:米饭,酸菜猪肉炖粉条,猪肉蘸酱,血肠,猪肉炒蒜薹;因为有1人未吃血肠且没发病,所以重点采集了与血肠有关的样品:剩余的生猪血,调制血肠用的精盐和味精,搅拌生猪血用的玉米秸;病人的呕吐物2份。
2.2 检验方法与结果: 取所采各样品适量,分别置于分液漏斗中,加适量的二氯甲烷,振摇后分层提取,按照GB/T5009.20-2003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第一法气相色谱法测定[1],气相色谱仪为日本岛津GC-14A,具有火焰光度检测器(FPD)。结果在样品血肠、生猪血、搅拌生猪血用的玉米秸和病人的呕吐物中均检出甲基对硫磷。
3 讨论
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结果,可以确认这是一起因食用被甲基对硫磷农药污染的食物引起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事件。甲基对硫磷俗称甲基1605,学名O,O-二甲基-O-(4-硝基苯基)硫代磷酸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其作用机制及杀虫谱与对硫磷相似,主要用于防治棉花、水稻、果树害虫。但该药的药效比对硫磷低,且残效短,对人、畜的毒性也较低,但它仍属高毒农药。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9-1898-03
Analysis on Pesticide Residue in the Soil of Vegetables Base in Jingzhou Suburb
LU Bi-lin1,WU Ji-hong2
(1. Department of Geochemistry,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3,Hubei,China;
2.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of Jingmen City,Jingmen 448000,Hubei,China)
Abstract: The soil samples in Jingzhou suburb were analyzed for the pesticide resid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esticide residues could be detected from all the samples,thus all the plots were contaminated,but the pollution degree differed from district to district. Among the residues detected,there remained the residues of organochloride pesticides POPs in soil because of their characters of high remnant and non-degradation. The density of HCH was lower than national standards while the density of DDT was higher than national secondary detection limit. The density of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was out of limits due to the overuse and improper use in these districts.
Key words: Jingzhou suburb;vegetable base;soil;pesticide residue
我国每年农药生产与使用量达20多万t,加工制剂达80万t,农药使用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10。据统计,全国每年使用农药的面积在2.8亿hm2,这些农药在使用过程中,80%左右直接散落在土壤和水中,或飘逸到大气中,农药已成为我国进入环境中数量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有毒环境污染物之一[1-3]。这些残留物在环境中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对粮食、水产、蔬菜以及瓜果等农副产品带来污染,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产品质量和人们的身体健康[4-6]。
由于过去人们在农药使用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使得土壤中存在大量农药残留。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残留农药受到禁用,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用量逐年加大,但农药残留或超标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试验旨在通过对荆州市城郊蔬菜基地土壤农药残留的调查及相关监测分析,为土壤农药残留修复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采集
2007年4月在对荆州城郊的梅村、白龙、新风及李埠等4个蔬菜基地进行农药过往使用状况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多点取样法在每一基地分别选取5~10个取样点,采集耕层土壤(0~20 cm),土壤样混匀,置于布制土样袋。土样在室温下风干,除去植物残根,磨碎,过60目筛,于室温避光保存备用。
1.2土壤样品前处理
1.2.1土壤中有机磷的提取与净化按GB 14552-2003《水、土中有机磷测定的液相色谱法》操作。准确称取已测定含水量的土样20.0 g,置于300 mL具塞锥形瓶中,加水,使加入的水量与20.0 g样品中水分含量之和为20 mL,摇匀后静置10 min,加100 mL丙酮水的混合液(丙酮/水=1/5,V/V),浸泡6~8 h后振荡1 h,将提取液倒入铺有两层滤纸及一层助滤剂的布氏漏斗减压抽滤,取80 mL滤液移入另一500 mL分液漏斗中,加入10~15 mL凝结液和1 g助滤剂,振荡20次,静置3 min,过滤入另一500 mL分液漏斗中,加3 g氯化钠,用50、50、30 mL二氯甲烷萃取3次,合并有机相,经一装有1 g无水硫酸钠和1 g助滤剂的筒形漏斗过滤,收集于250 mL平底烧瓶中,加入0.5 mL乙酸乙酯,先用旋转蒸发仪浓缩至3 mL,在室温下用氮气吹干浓缩至近干,用丙酮定容至5 mL,供气相色谱测定。
1.2.2有机氯的提取与净化按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操作。准确称取已测定含水量的土样20.0 g,置于300 mL具塞锥形瓶中,加水,使加入的水量与20.0 g样品中水分含量之和为20 mL,加丙酮40 mL,振荡30 min,加氯化钠6 g,摇匀。加石油醚30 mL,再振荡30 min。静置分层后,将有机相全部转移至100 mL具塞三角瓶中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并量取35 mL于旋转蒸发仪中,浓缩至约1 mL,加入2 mL乙酸乙酯-环己烷(1∶1,V/V)溶液再浓缩,如此重复3次,浓缩至约1mL。将浓缩试样经凝胶柱以乙酸乙酯-环己烷溶液洗脱,弃去0~35 mL流分,收集35~70 mL流分。将其旋转蒸发浓缩至约1 mL,再经凝胶柱净化收集35~70 mL流分,蒸发浓缩,用氮气吹除溶剂,用正己烷定容至1 mL,供气相色谱分析。
1.2.3氨基甲酯的提取与净化称取制备好的土壤样品3.00 g于50 mL离心管内,加丙酮-石油醚(4∶1,V/V)混合溶剂5 mL,超声提取20 min后,以
3 600 r/min离心5 min。移取上层清液于20 mL离心管中,再分别用2 mL的混合溶剂重复提取两次,合并上层清液并浓缩至2 mL左右以待净化。层析柱自下而上装填1 cm无水硫酸钠、4 g弗罗里土、
1 cm无水硫酸钠。柱先用20 mL正己烷预淋洗,然后将浓缩液转移至柱中,以10 mL正己烷-丙酮
(4∶1,V/V)分数次洗涤浓缩瓶并转入柱中,再分别用5 mL丙酮,10 mL正己烷-丙酮(4∶1,V/V)、5 mL甲醇洗柱,收集洗脱液经旋转蒸发仪50℃水浴中浓缩近干,用正己烷定容至1 mL,供气相色谱分析。
1.3检测仪器
Agilent 6890A/5973N气相色谱-质谱仪;DSY-Ⅱ型自动快速浓缩仪(北京金科精华苑技术研究所);DS-1高速组织捣碎机(上海标本模型厂);RE-52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AS20500A超声波清洗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4样品中农药的色谱分析
1.4.1有机磷①色谱柱。预柱,1.0 m,0.53 mm内径,脱活石英毛细管柱。采用两根色谱柱,A柱:50%聚苯基甲基硅氧烷(DB-17或HP-50+)柱,30 m×0.53 mm×1.0 μm;B柱:100%聚甲基硅氧烷(DB-1或HP-1)柱,30 m×0.53 mm×1.50 μm。②温度。进样口温度,220℃;检测器温度,250℃;柱温,150℃(保持2 min),8 ℃/min升至250℃(保持12 min)。③气体及流量。氮气,纯度≥99.999%,流速10 mL/min;氢气,纯度≥99.999%,流速75 mL/min;助燃气:空气,流速为100 mL/min。④色谱分析:由自动进样器吸取1 μL标准混合溶液(或净化后的样品)注入色谱仪中,以双柱保留时间定性,以分析柱B获得的样品溶液峰面积与标准溶液峰面积比较定量。
1.4.2有机氯①色谱柱。预柱,1.0 m,0.25 mm内径,脱活石英毛细管柱。采用两根色谱柱,A柱:100%聚甲基硅氧烷(DB-1或HP-1)柱,30 m×0.25 mm×0.25 μm;B柱:50%聚苯基甲基硅氧烷(DB-17或HP-50+)柱,30 m×0.25 mm×0.25 μm。②温度。进样口温度,200℃;检测器温度,320℃;柱温,150℃(保持2 min),6 ℃/min升至270℃(保持8 min,测定溴氯菊酯保持23 min)。③气体及流量。氮气,纯度≥99.999%,流速1 mL/min。④色谱分析。由自动进样器吸取1 μL标准混合溶液(或净化后的样品溶液)注入色谱仪中,以双柱保留时间定性,以柱A获得的样品溶液峰面积与标准液峰面积比较定量。
1.4.3氨基甲酯类①色谱柱。预柱,C18预柱,4.6 mm×4.5 cm;分析柱,C8,4.6mm×25cm,5μm或C18,4.6 mm×2.5 cm,5 μm。②柱温,42 ℃。③荧光检测器,λex330 nm,λem465 nm。④柱后衍生。0.05 mol/L氢氧化钠溶液,流速0.3 mL/min;OPA试剂,流速0.3 mL/min;反应器温度:水解温度,100℃;衍生温度,室温。⑤色谱分析。吸取20 μL标准混合溶液(或净化后的样品)注入色谱仪中,以保留时间定性,以样品溶液峰面积与标准溶液峰面积比较定量。
2结果与分析
2.1荆州城郊农药使用现状
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生产水平较高,化肥以及农药的用量较高,该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物质的迁移与转化相对较快。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业生产上主要使用的杀虫剂为有机氯、有机磷农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机氯品种为DDT(滴滴涕)和HCH(六六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荆州城郊农业生产主要演变为以蔬菜生产为主。在蔬菜的生产过程中,目前主要推广的农药品种有菊酯类、杀扑磷、抗蚜威、毒死蜱、喹硫磷、硫悬浮剂、灭多威、杀毒矾、菌毒清、辛硫磷、单甲脒、杀虫单等。少数菜农为了追求杀虫效果,见效快、价格便宜的违禁有机磷农药甲胺磷、久效磷等杀虫剂也有少量使用。
2.2土壤中农药残留情况
将检测出的土壤中农药残留检测结果,与国家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通过对荆州市城郊多点土壤农药残留的检测分析发现,所有取样点都可检测出农药的残留,其中检测出土壤中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均超过了最低检出限,表明这4个取样点的土壤均存在农药污染的情况。其中甲胺磷的残留含量大小为:李埠<梅村<新风<白龙,甲基对硫磷残留含量大小为:李埠<梅村<新风<白龙。综合5种农药的残留情况发现,李埠在检测中情况良好,受到农药污染的程度最低,其次为梅村,再次是新风,污染最严重的是白龙。试验检测结果表明,有机磷在土壤中的残留非常严重,有机氯类农药HCH在土壤中虽然仍有残留,但符合国家标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克百威残留含量低于国家标准(GB18406.1-200)检出限。
2.3土壤农药残留特征
通过对梅村、白龙、新风、李埠等城郊蔬菜地土壤的检测,并与国家标准进行比较,发现虽然国家已经禁用有机氯类农药多年,但由于有机氯类农药高残留、不易降解的特性,在土壤中仍然有残留,但两种有机氯农药又有所不同,HCH的残留低于国家标准,而DDT则高于国家二级标准。HCH在这4个采样点的含量均在0.02~0.03 mg/kg;而DDT的含量则在0.52~0.66 mg/kg,波动较大。同国内其他地方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其原因可能是有机氯农药使用量及禁用时限不同。荆州市城郊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是大宗农作物棉花和水稻,由于农业耕作历史悠久,施用的农药较多,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高。在禁用20多年后,荆州市城郊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总体上仍处于略超标状态,还有一定量残留在土壤中,这要求人们要注意有机氯农药通过生物积累等途径造成的长期影响。
有机磷具有降解快、残毒低等特点。但在检测中发现有机磷类农药均不符合国家标准,存在超标现象。这说明有机磷在这些地区的使用量仍然过大,且使用不科学,致使残留量较大,这与2006年对荆州市中心城区菜场的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表2)一致。
城郊土壤农药残留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从单一农药残留情况来看,HCH残留量最大的是白龙和新风;DDT土壤残留量最大的是白龙;克百威残留含量最大的是梅村。农药残留差异可能与过去种植作物类型以及使用农药量有关,李埠过去以种植旱作为主,而白龙以种植水稻为主,但白龙处于城乡结合部,蔬菜种植时间最长。荆州城郊菜地主要作物种植类型变化见表3。
3小结
对荆州市城郊多点土壤农药残留的检测分析发现,所有取样点土壤都可检测出农药的残留,均存在农药污染的情况,且存在地区差异。其中有机氯类农药由于高残留、不易降解的性质,在土壤中仍有残留,HCH的残留检测结果低于国家标准,而DDT的残留量则高于国家二级检出限。有机磷存在超标现象与有机磷在这些地区的使用量过大,并且没有科学使用有关。
针对荆州城郊蔬菜基地土壤农药残留的现状和蔬菜农药残留的特点,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展相关工作。①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土壤中残留的高毒农药进行处理和清除,消除土壤的农药残留污染,如采用适宜的生物修复剂修复等方法。②合理选择农药,从源头上控制高残留高毒农药的使用。选择使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剂型,如颗粒剂等,以高效、高生物活性、低残留的新型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③掌握用药适期,根据病、虫、草、鼠害发生规律,对症下药,以最少的用药量和施药次数获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嘉谟, 王赘, 苏青青.长江武汉段水体悬浮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状况[J].环境科学研究,2004,17(6):27-29, 38.
[2] SAUNDERS D S, HARPER 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oxicology[M]. 3rd Ed. New York: Raven Press, 1994.
[3] 史双昕, 周丽, 邵丁丁, 等.北京地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类POPs残留状况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07, 20(1):24-29.
[4] 张劲强,董元华,安琼, 等. 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和蔬菜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状况研究[J]. 土壤学报, 2006, 43(5):772-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