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9 17:13: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勘测设计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GPS技术和RTK技术的广泛应用
所谓GPS技术实际上就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这个系统具有全天候和全球性以及实时性的三维定位和导航能力,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目前GPS和RTK技术在公路勘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了下面几个方面:第一,是控制测量;第二是绘制大比例的地形图;第三是实地放样;第四是进行纵断放样和土石方的计算。要知道在传统的测图技术中,首先要建立控制点,然后再进行相应实地测量,因此工作量明显增大,而采用GPS进行测量,能够将测量时间控制在几分钟,因此能够极大的提升测量效率。
三、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
近年来空间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遥感图像已经具备逼真和宏观的效果,因此在公路选线方面体现出巨大的作用。应用遥感技术就类似将野外的现场工作搬回到室内进行研究,能够有效提升测量进度。所谓遥感技术其核心就是通过远距离的感知来获得相关的信息。RS遥感技术在公路勘测设计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利用卫星照片以及航片上所包含的信息,然后通过对这些相片进行观察和计算机处理,从而识别出相应的地质、地貌以及水文和地质构造等诸多信息内容。
四、GIS技术在公路勘测中的运用
GIS技术主要是研究空间信息分布的一种科学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将空间特征进行可视化,从而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加直观的信息。由于这种技术具有极强的空间分析能力,因此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技术需要配合以美国开发的Mapinfo的软件一起使用,具有更好的信息处理能力。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软件的开发也已经逐步成熟,开发的公路地理信息系统已经能够为公路管理和养护提供宏观上的管理和分析决策。并具有信息查询、图表输出等功能。
五、我国公路勘测技术发展展望
(一)高分辨率卫星图像技术的创新发展
高分辨率卫星图像技术一直被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超级大国控制,并且主要的应用还是放在军事以及情报管理领域,不过近年来随着高分辨卫星图像技术有开始进入商业应用领域的征兆,相信不久的将来,这方面的技术也一定会在公路勘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的高分辨卫星图形技术,主要指的是空间分辨率能够得到1m甚至1m以下的精度,目前在商业上可以应用的高分辨卫星图像主要由法国SPOT系统提供,但是分辨率仅仅为10m,而美国的Landsat-7系统所提供的卫星图像的分辨率则仅为15m,目前用于军事的IKONOS系统以及俄罗斯的KOMETA系统才能够提供1m或者1m以下的高分辨卫星图像。虽然这两个系统已经开始逐步商业应用化,但是却受到很多限制条件。不过从未来的发展来看,高分辨卫星图像会逐步成为空间地理信息的来源,在这背景下,就会对空间地理工程的影响产生深远的变革。对此从未来的发展来看,我国要密切关注,研发出相应的实用技术,比如通过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制定大比例的地形图,或者进行公路路线的选择、设计和工程计算等。实用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技术,从未来发展来看还有很多课题需要突破。
(二)3S技术的集成应用
目前我国对于3S技术的应用主要停留在针对这些技术的单独应用,这显然不能够进一步发挥这些技术的应用效果,相信随着未来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将GPS和RS以及GIS三个技术进行合成应用会成为现实,这样就能够实现对公路勘测的立体化和全方位和多层次的设计,从而有效的提升公路勘测水平和效率,为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持。
(三)网络技术和CAD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CAD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研究,目前我国的CAD技术也已经进入到网络化的CAD时代。这对于我国公路工程的协同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对于我国公路勘测技术的提升无疑具有革命化的效应。CSCD计算机则是支持网络化的CAD应用的一个重要系统,能够实现设计主持人和参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能对设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的解决,避免设计的矛盾引发的修改成本的大量上升,这不仅能够提升公路勘测设计效率,同时也能够降低勘测设计成本。
目前,我国的勘测设计行业营改增税收政策在很多偏远地区仍然存在营业税与增值税并行的局面,不单阻碍了相关营改增税收政策的效应发挥,还因为税收管理不统一,带来一定的涉税难题与风险。由于部分单位不需缴纳增值税,税务机关在征收管理过程中出现纰漏,导致购买企业在支付采购费用后无法取得必要的增值税发票进行抵扣,税收成本直接增加,企业税负增大,也存在涉税风险。
2.企业涉税准备工作不充分
营改增税收改革实施以来,勘测设计企业作为一般纳税人缴税名义税率由5%上升为6%,实际税率为5.66%,一定程度上加重企业的税务负担,由于允许进项抵扣,因此企业在进项抵扣的工作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等方面需要相应调整,对企业的应变能力要求高。企业往往存在这方面的意识,但以前未涉足过,着手开展工作相对困难,重点准备工作未能抓好,一般都是走一步看一步,逐步完善,在此过程中,也会错过较好的节税时点。例如在税务管理发票的环节,税收机关对进项抵扣的环节更加严格与繁琐,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模式没有适时调整与改变,会造成发票遗失,错过抵扣时间等等情况出现。另一方面,由于计算与缴纳增值税比营业税复杂,企业缺少及时的培训,容易出错;再有就是供应商及客户的选择上,其不具备增值税纳税人资格的都会直接影响勘测设计企业税收成本增加。
3.对企业经营业绩存在一定负面影响
这主要体现在企业营业收入与利润指标上。增值税属于价外税,不包含在企业的营业收入中,营业税与其相反,属于价内税,税金包含在企业的营业收入中。自营改增实施后,税金不得计入营业收入的变化直接导致企业的营业收入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个别还出现下降幅度超过了成本的下降幅度,这样企业的利润水平也会随之下降。
4.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营改增税收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税务管理活动,需要由专业的高素质财务人员完成。目前我国勘测企业税务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加之改革实施时间不长,相关配套制度不够完善,税务机关管理人员对一些政策难题解释的也不尽完善,也造成企业税务人员对政策法规的把握不够,因此开展税收筹划时仅能套用一些税收优惠政策,缺少全局性的考虑,税收筹划也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个案筹划水平上。
二、勘测设计企业营改增税收筹划的建议和对策
1.勘测设计企业增值税筹划的重点
勘测设计企业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尽可能多的取得抵扣的进项税发票,除了优先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作为供货商与服务商之外,勘测设计企业还应从成本费用中重点区分可抵扣与不可抵扣的成本项目。在勘测设计企业中,员工的工资福利费用在企业总成本费用中占比一般较高,该项费用不存在可抵扣的情况,包括办公室的装修费用、业务接待费用等都是不可抵扣的,所以企业不必在这类的费用中考虑进项税抵扣。因此应重点做好例如项目分包款、设备、材料采购、印刷费等此类可以进项税抵扣的成本费用准备工作。至于如何做好,首先应加强财务人员、业务人员宣传与培训工作,帮助业务人员认识与了解取得进项发票的重要性和有关流程手续,同时为了加深业务人员的印象,可以由财务部门统一制作增值税开票信息小卡片,罗列公司的开票信息,以及可以开具增值税发票的业务支出范围等等;定期举行业务知识培训,将涉税过程中碰见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向有关人员介绍与交流。
2.国家应完善营改增的相关制度和加快推进改革的力度
首先应规范与完善税收的优惠政策,开始试点实施营改增时颁发的关于衔接营改增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操作不清晰、不明确的情况,带来增值税抵扣链条的中断,因此建议加快完善制度细则,确保操作更加规范有序。其次,针对个别行业营改增后税负增加幅度较大的情况,应进行税率结构的调整,简并税率档次,让各行各业均能享受到国家税制改革带来的优惠,这样勘测设计企业购买服务或者产品时,能顺利取得对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最后还应拓宽抵扣范围,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仍处于不完全的消费型层次,为彻底消除重复缴税的问题,国家应综合考虑宏观调控、财政承受等因素,认真研究不动产的税收抵扣问题,以及剩余营业税征税项目改革的时间表,进一步深化增值税改革进程,扫清地方土政策的阻碍,为企业的经济转型创造更为有利的税收环境。
3.注意纳税人身份的选择
营改增政策实施,关于勘测设计企业纳税人身份选择的问题,也能为勘测设计企业带来一定的节税空间。增值税有关条例规定,作为试点纳税人,应税服务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以上的,可作为一般纳税人,按6%的增值税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取得的进项税额发票允许抵扣;应税服务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可作为小规模纳税人,按3%的增值税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取得的进项税额发票不予抵扣。一般纳税人的会计核算要求较高,需要有专业的会计人员进行处理,同时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管理环节也较复杂,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较大,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务成本的增加。因此,勘测设计企业在进行纳税人身份选择时应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保证税收成本最小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选择。
4.掌握延迟纳税的技巧
营改增实施以后,勘测设计企业可以根据合同以及交易流程合理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时间,避免因早交税款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节省资金成本的目的。例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调整固定资产的购置时间,在企业完成营改增以后,再进行设备更新采购,企业也可以根据供应商实行营改增的进度情况,合理安排购买服务或产品的时间,通过此种方法的运作,可以取得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发票,达到降低企业税收成本的目的。
5.混业经营不同项目注意分别核算
实行营改增后,企业可能存在混业经营的情况。根据政策规定,纳税人具有不同税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劳务或应税服务行为时,应分别按照不同的税率或征收率进行核算,没有进行分别核算的,将从高适用税率或者征收率。企业兼营营业税项目的,应分别核算营业项目的销售额与营业额,未分别核算的,则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应税服务的销售额。为了避免从高使用税率,勘测设计企业在缴纳税款时,应将企业的收入进行合理拆分,变动其在收入中的所占比例,分别进行核算,这样便可以避免从高缴税,合理实现税收筹划。
(2)管理措施不能强有力地实施。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认真地进行实地勘察,这对水利工程的施工作用明显,因此,对水利勘测设计单位的管理应该坚持科学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落实。实际的勘测工作中,应该将这些工作的实际效果落到实处。对于一个工程的建设来说,参数的准确性以及详实性有比较严格的要求。科学合理的管理,可以保证勘测结果的准确性。只有建立在详细的实地勘测基础上的研究才会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依据。可是许多实地勘测考察只是表面功夫,没有使用科学的方法,最终导致勘测管理工作与现实的情况存在差距,给工程的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从而影响后期工程施工顺利开展。
(3)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水利工程勘测设计结果的质量对后面工程建设影响很大,工程勘测不应该是一次性的,有时候需要反复进行,所以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很重要。检查工作不仅需要在整个过程中把好质量关,提高勘测的准确性,也要做好勘测结果质量的审查工作。现在管理中很多水利勘测设计单位,由于没有完整的监督检查措施,造成部门人员虚设,没能发挥应有的效果,使水利工程隐患未能准确地被预知,给水利工程后期的建设以及使用带来经济损失。
二、水利勘测设计单位管理的创新发展模式
2.1创新水利勘测设计管理体制
现在的管理模式中,很多企业存在着粗放型管理的问题,要保证水利勘测设计单位结果的准确性,就应该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水利勘测设计管理部门。在体制结构的设计中,一定要明确管理部门基本的人员配置,以及对应的责任承担。根据水利勘测工作具体工作内容,结合即将开展的施工建设部门创建一个包括具体工作实施的专业化管理团队。完善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先进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有时候甚至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设计单位的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可以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发展变化。设计单位通过正规化的管理操作可以实现对最终结果的准确控制,这又会反过来使管理人员加强对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所以一个好的、健全的管理机制是对水利勘测设计单位最好的促进。相对于一个优秀的管理体制来说,管理工作中注意对赏罚的控制,这对于管理效果的体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及时的奖励先进惩罚落后,对于管理团队本身的健康发展很重要。
2.2水利勘测设计单位的管理创新应该具备可操作性
水利勘测设计单位的工作具有很强操作性,它所提供的数据应该严谨、科学,所以它使用的工作方法必须建立在可操作性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操作才是有实际意义的。针对当前在实践中经常发生的技术问题,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及时地进行总结,淘汰不合理、不准确、不科学的计算方法,将行之有效、具备可操作性的统筹方法及时进行归纳。从水利勘测设计单位的技术规范入手,针对水利勘测设计单位的工作对象,进行专业能力的培训。应该将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时普及给每一个管理人员。将有效的方法及时地普及开来,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的效率。可操作性的管理还包括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维护设备性能,这在实际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水利勘测设计单位管理中,经常会用到一些成本高昂、比较高端的仪器设备,如何更好地做好维护,是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进行检查设计的过程中,一般由操作人员来完成,所以管理创新应该结合广大一线职工的使用经验以及智慧。在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之后,应该及时将这些方法进行普及推广,针对经常使用的技术装备,列出详细的管理细则,解决常见的基本问题,邀请对操作有经验的人员做专业的讲座,及时进行经验交流。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修正。
2.3水利勘测设计单位的管理创新,应该从理念创新着手
水利勘测设计单位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形势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时进行调整。水利勘测设计单位管理最主要的是一线职工积极主动进行配合,也就是有参与管理的意识。这首先要求加强管理创新的理念创新,吸引广大职工主动参与进来。只有经过管理意识强化的工作团队,才会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所以,从水利勘测单位的领导到基层的工作人员都要认识到管理理念的创新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这对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所谓的理念创新并不是随意捏造,应该建立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要对广大的管理人员以及现场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这样才会有双重的效果。对水利勘测单位的管理创新目的在于提高建设团队的整体管理水平以及对应的专业能力,这也正是本文的目的之所在。
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一直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国内外开放存取运动的迅速发展,在全球化迅速扩张的背景下,信息资源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促使了开放存取期刊模式的生成。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在我国高校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知名的高校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放存取期刊资源建设,在其图书馆的主页及数据库资源的建立中,都应用了开放存取期刊来扩充其馆藏资源,有的还把自身的馆藏资源与开放存取期刊资源做了整合,除此之外还做出了很多相应的工作,对开放存取期刊的使用和建设做了相应地宣传,对我国整体的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笔者经过对我国高校特别是山西几所高校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期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国内外被广泛使用的模式有三种:创办开放存取期刊,传统期刊转变为开放存取期刊,期刊论文开放存取。第一种是在创办之日起就对用户实行免费使用;第二种是将图书馆馆藏中鲜有的非开放期刊转换为开放期刊;而最后一种是在作者资源的情况下,用户可以在相关期PI的网站上进行免费使用。被我国高校图书馆广泛使用的是后两种模式,但是对于第一种模式,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进行研究使用,高校的教授人员,他们可以自发组织成一个团体,把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或期刊在图书馆中建设成专门的馆藏资源,供本校师生在学习研究中使用,这样不仅有助于图书馆开放期刊的建设,同时还会减轻由于资金问题而带来的压力。
图书馆开放存取的建设,对于开放存取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效用,所以高校图书馆应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加强图书馆在开放期刊资源方面的建设。目前我国有很多高校图书馆开始了开放存取期刊,提高了资源的利率,更好的揭示了开放存取期刊资源,但是,在建设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下:
(一)开放存取期刊资源栏目设计不明显
在高校图书馆和相关组织的协助下,开始出现许多的开放期刊。调研高校图书馆都在其主页上设置有“开放存取资源”或“推荐资源”或“免费资源”等类似的栏目,把开放存取期刊作为其图书馆发展的新目标,但是其所设计的位置不是很明显,用户不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开放资源,而是得经过一个过程才能到达开放存取期刊资源栏。
(二)对开放存取期刊的揭示程度不够
虽然开放存取期刊的规模在逐渐的扩大,但是大部分还没有发挥其作用力。揭示机制不够,造成对开放存取期刊资源的开发利用过低,对开放存取期刊缺少深层次的开发。
(三)对开放存取期刊宣传推广不及时
目前存在的关于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体系,决定了科研人员更愿意在传统的纸质期刊上发表自己的论文和研究成果。据赵宁在《开放存取环境中国内图书馆面临的问题探析》一文中于2007年5月专门设计了一份“科研人员对于开放存取情况的调杳表”。调差的对象主耍包括来图书馆咨询或服务的科研人员及学者。该调查结果表明:50%的科研人员从未听说过开放存取,38%的科研人员对开放存取接触过但不太了解,仅有12%的人对开放存取很了解。这些数据表明,开放存取的社会认同度目前还处于很低的水平。图书馆对开放存取期刊与图书馆结合建设的宣传介绍也是少之又少,缺乏对开放存取期刊的宣传。
二、应对开放存取期刊所存问题的对策
高校图书馆应该在其主页的设计上做出改进,可以分别设置栏目,把开放存取期刊资源与统的资源进行分类设计,设置单独的开放存取期刊资源栏目,并把其设置在比较明显的位置,将开放存取期刊作为其中一部分作为详细推介,用户就可以通过点击链接浏览相关的资源。
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期刊资源的元数据描述,将题名、责任者、主题或关键词、资源描述、资源的类型、资源的标志符、来源、日期、语种、权限、推荐级别等作为必备著录项,给用户提供尽可能多的客观参考。设专人负责开放存取资源的获取和整理,在尽可能多地发现开放存取资源的基础上,对开放存取资源进行深加工,供读者免费使用,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新的数据库,实现开放存取期刊资源与馆藏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供用户使用。
图书馆开放存取数据库资源的建设还需耍大力的宣传与高效的运作才能使其成熟。图书馆可以说是文献利用的培训基地,可以开展一些讲座和培训,对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及学生进行开放存取期刊数据库的宣传,使他们对开放存取期刊有进一步的认识,鼓励他们使用并且提出意见共同建设开放存取期刊。
三、结语
高校图书馆在开放存取期刊建设中,围绕自身的特点,结合成功的经验,建设自己的开放存取期刊资源数据库,并且可以与其他开放存取期刊数据库加强合作,共同为用户服务。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更应该勇于创新,不断学习,利用专业的技术和社会环境,开发新的适应用户需求的服务项目参与到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存取期刊建设中。同时,高校还应该大力宣传,发挥其所拥有的在校师生的优势,共同建设基于开放存取的期刊资源,使得服务质量不断增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49-03
[作者简介]张华 1974― ,男,湖北宜昌人,博士,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副教授。
有研究者以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为例,结合水利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探索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方案。[1]另有学者以车辆工程专业学位为例,介绍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情况,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展各培养环节改革。[2]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开展了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3-6]我校自2010年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来,结合学校特色和培养经验开展了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为导向,以实际动手和实践创新培养为重点,以推进校企联合和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一、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各司其责和相关监督的和谐体制,行政上通过校院两级实施过程管理、绩效评估和质量保障,学术上通过校院两级专业学位培养指导委员会 组 落实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学位标准。
学校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学院按工程领域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组,其中来自行 企 业的委员均不少于3人。
二、招生录取
复试分为面试和笔试两部分,复试成绩=面试成绩×60%+笔试成绩×40%,总分100分。专业课笔试环节重点考查考试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调对公式、理论记忆和推演。面试环节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领域的总体认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三、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掌握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门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分设置:总学分由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组成,其中课程学分由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分组成,实践学分通过学术活动、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助教助管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32学分,实践学分不少于6学分。
课程类型:公共学位课,主要是政治英语类、公共知识类,如“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基础学位课,包括数学力学类、职业资格类等;专业学位课,按模块化设计,应包括相应研究方向最新工程技术和方法、研究前沿专题系列讲座等;公共选修课,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促进文理渗透而开设的选修课程,如“实用文体习作”“演讲与口才”等;专业选修课,主要供本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生选修;补修课,主要为前期学历非建筑与土木工程相近学科学生设置的2~3门专业基础课。
实践学分可从学术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科技竞赛和“三助”活动中获得,其中必须参加10次以上校内外学术活动;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累计一年以上或到企事业单位、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进行实践锻炼达3个月以上。
四、课堂教学
课程教学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提高为核心,加强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和模拟训练。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原则上理论教学课时不超过总学时的1/2,实例或实验或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2。原则上公共学位课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其余类型课程以考查方式进行考核。考查方式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选定,可以是试验或实践技能操作,或者综合调研报告、初步设计等。
五、实践基地
依托学科特色,加强与地方和行业的合作,建设好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完善实践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以项目合作为纽带,校企“双导师”制为保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努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六、学位论文标准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论文研究成果要具有工程应用价值,所研究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是技术革新,或是理论认识创新,或是技术集成创新。根据全国工程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委员会关于学位论文标准的要求,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但结合学校培养特色,主要分以下四种类型:应用研究论文类、勘测设计类、工程施工类、产品开发类。
一 应用研究论文类
应用研究论文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工程应用与检验、结论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主要阐述所研究问题的工程背景、开展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应对该问题的国内外现状做全面的综述,要明确指出该问题当前的主要研究理论、方法、结论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部分应该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和方法,采用专业技术手段对所研究的工程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或实验研究,或数值模拟,得出合理的结论或可行的解决问题方案。工程应用及检验部分主要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检验,从而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等。结论部分概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主要创新点,包括新的思想、见解、理论、技术或方法等,简要描述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价值,并对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展望或建议。
二 勘测设计类
勘测设计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设计报告、总结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所开展的工程背景、勘测设计的意义和必要性,重点说明勘测设计工程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所在,对设计工程的国内外现状或同类型的工程设计情况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要列出本工程要求开展的主要内容及工作量。设计报告要求详细说明工程勘测设计所依据的各类规范、依据的主要理论、方法和技术原理等;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型勘测设计工程的情况;对于重要设计部分要有多套设计方案,并进行设计思想、经济效益、工程技术等比较分析;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设计书应包括计算分析、测试分析、仿真实验分析、技术经济分析、结果验证等内容。总结部分应概括工程勘测设计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勘测设计中的主要创新点,包括新的思想和见解等;简述推荐工程勘测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对勘测设计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三 工程施工类
工程施工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施工报告、总结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部分应阐述所开展的工程背景、工程施工的意义和必要性,重点说明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对施工技术的国内外现状或同类型的工程施工情况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本工程施工组织及实施的主要内容。施工报告应详细描述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法和技术原理等,对比分析国内外同类型施工的特色、技术难点和局限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工程施工方案,并进行方案比较;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施工方案应包括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管理、施工材料及施工机械等方面。总结部分应概述工程施工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提出的新思想或技术革新;简述推荐的工程施工方案的优缺点,并对工程施工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四 产品研发类
产品研发类原则上应该包括绪论、研发理论及分析、实施与性能测试、总结和参考文献等,总体上要求数据准确、逻辑论证严密、结论合理。
绪论部分应阐述所研发产品的工程背景、必要性和应用前景,重点比较国内外同类产品研发和应用的现状及趋势,并简述研发本产品的主要内容。研发理论及分析应包括研发产品的用户需求分析、需要达到的性能技术指标和总体设计,详细说明设计思路、依据的技术标准和原理、详细设计和校核计算过程,并对产品各项性能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实施与性能测试应包括研发产品的试制、样品性能测试分析和同类型产品设计指标比较等,提出进一步改进性能的意见和建议。总结部分应概述产品研发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产品研发中的创新点,包括新思想或新技术;简述所研发产品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对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进行展望。
七、“双导师”制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一方面聘请企事业单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拓展专业实践经历。将优秀教学案例、教材编写、行业服务等教学、实践、服务成果纳入专业学位教师和单位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定期表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优秀单位和个人的机制。
八、质量评价监督机制
建立内部全过程质量评价制度,覆盖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就业质量跟踪等方面。建立外部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引入校外行业专家、教育和管理专家对在校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和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价。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建立定期开展自我评估和委托有关专门机构评估机制,以评促建。
完善专业学位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在学校和学院两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完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质量保障办法;完善校院两级研究生视导机制,突出专业学位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完善学位论文匿名评阅机制,建立企业专家库和各类型学位论文质量总监;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动态信息平台,全面反映学校、导师、学生培养动态过程,及时进行培养质量分析和。建立培养质量与教育资源分配挂钩机制,对于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约谈整改。
参考文献:
[1] 拾兵,梁丙臣,刘勇.基于“卓越计划”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以水利工程专业学位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2 30 :218-219.
[2] 梁德东,于爱国,陈雪梅,高振海,田文晶.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吉林大学车辆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 12 :17-21.
[3] 任刚,余燕.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以工程硕士领域为例[J].教育观察,2014 13 :13-16.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和桥梁建设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也得到较快发展。在桥梁的设计阶段中,桥梁的水文计算十分重要,其结果直接影响到桥梁后期的孔径设计和基础的埋深,这对桥梁自身的建筑质量是起到决定性的因素。要能保证桥梁水文资料的准确性,就要在前期做好水文资料的调查和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要将工程所在地的水文资料、历年洪水的流量、当地气象资料、当地降水分布情况等基本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在对水文进行调查、对外部环境进行勘测后,才能开始进行水文计算。
二.工程概述。
娄底至双峰一级公路,位于湖南省娄底市的娄星区和双峰市境内。起点位于娄底城市规划区南侧的余家祠堂,与规划娄星南路对接;终点位于双峰县城,与娄衡高速双峰连接线相接,终点位于双峰县城,与娄衡高速双峰连接线相接。娄底属于中亚热带大陆季风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温度适宜,四季分明:冬季少严寒,夏季多酷热,秋季晴朗温暖,春末夏初多雨成涝,盛夏初秋少雨多旱,全年平均气温16-17.3°C。年平均日照时间1538小时,东部多于西部,无霜期268天。双峰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寒潮频繁,气温变化剧烈;夏季暑热期长,伏旱明显,前秋干旱频繁,后秋天气多变;冬季严寒期短,阴晴少雨天多。全县年平均气温17.0℃,年降水量1200-1500mm,年日照1500-1600小时,无霜期260-300天。
三.水文计算。
1.水文调查。
本工程段区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大陆季风湿润气候。沿线河沟大多为耕织土冲沟,或由冲沟汇集形成较大的河流,如侧水河等。
1、历史洪水位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1)、河段探勘。确定历史洪水痕迹的位置。
(2)、现场访问。不失访一位老人,不漏掉一点情况,不放松一条线索,不错过一个机会。
(3)、形态断面及计算河段的选择。形态断面所在河段具备以下条件:河段顺直无支岔,河段稳定、洪迹多,靠近桥位、滩地少,滩槽洪水流向一致,有足够的洪迹。
(4)、形态断面、调查洪迹高程、河床纵坡野外测量。
2、暴雨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有:
(1)、流域内的1:5万地形图。用于勾绘汇水面积、长度、宽度、坡度等特征值。
(2)、流域内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别、植被特征。
(3)、基于年汛期月最大平均值的雨力分布图、径流分区表。
2.分析水文计算的依据。
由于路线沿线跨越的河流,均为中小河流,属于小流域的范围,小流域的洪水多由暴雨形成,而且流域面积小,坡度陡,汇流快,洪水暴涨暴落,历史短,泛滥范围小。小流域的洪水很少能留下明显的痕迹,往往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这些河流均为桑干河、源子河、元子河、十里河的小支流,没有设水文站,所以在实际调查时只有尽可能收集历史洪水资料,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大的误差,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相互比较分析,针对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后选用其中较为可靠者。本次设计流量分析计算对大河这条较大的河沟采用了历史形态法和经验公式法相比较,其它一般性小型冲沟只采用经验公式法。
1.历史形态法。
对于河流的某一特定形态断面,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洪水位计算相应的洪水流量。在桥位上下游调查历史上各次较大洪水的水位,确定洪水比降和河床糙率,推算相应的历史洪水流量;同时,调查河道附近的冲淤变形及河床演变。在调查过程中,细心访问沿岸居民,查明历史洪水痕迹以及发生的时间、大小和稀遇程度。
2. 经验公式法。
交通部交通科学研究院的径流简化公式——“全国径流法”,适用于小流域的流量计算:
计算基本公式:Q=ψ(h-Z)3/2F4/5β×γ×δ
Q:计算流量,m3/s
β:洪水塌平折减系数
δ:湖泊折减系数
Z:被植物或洼地滞留的径流厚度
z:植物截流和水利化措施的拦蓄厚度,mm
h:径流厚度,mm
F:汇水面积,km2
ψ:地貌系数
γ:流域内降雨不均匀影响洪峰流量的折减系数
3.水文调查计算资料。
依据历史形态法来反推流量。按形态法计算流量,形态断面基本接近调查历史洪水位,对河流断面和河床纵坡进行实地测量。根据调查结合,按形态法计算流量,形态断面基本接近调查历史洪水位,对河流断面和河床纵坡进行了实地测量,由于计算出来的流量一般都偏大,且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情况也有所变化,取与按调查洪水位推算所得流量较接近的结果作为设计流量。
4.水文分析内容。
(1)分析内容。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包括路基和桥涵的水文调查和勘测,水文、水力计算,以及桥孔布设,调治工程的设置等。
(2)基本要求。水文调查和勘测应根据设计要求和所在区域条件,采用相应的方法,收集和调查的资料应作可靠性评价,勘测精度应符合规定(要求)。
(3)基本途径。水文、水力分析和计算成果应作合理性论证。对水文条件复杂或通航等级较高的特殊大桥,应进行水文测验及水力模型试验(河工模型动、定床试验。
(4)分析前提。符合现行国家颁发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5.水文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外业勘测方法。
(1) 调查法:通过调查、走访河流两岸附近居民,通过他们对历史洪水的记忆对已有的水文系列进行插补和延长。
(2)考证法:通过文献、历史记载、碑刻、民间传说等对已有的水文系列进行插补和延长。
(3)两系列的相关分析法:若分析站水文系列较短,而同一流域内或相近的另系列水文系列较长,则可将该站作为参证站,将两站的水文系列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到相关方程,再通过相关方程对较短的分析站水文系列进行插补和延长,从而得到更长的水文系列。
(4)流域面积比拟法:当上、下游水文站与测站流域面积相差不超过10%可直接引用。如较大但不超过20%可按下式计算:
Q1=(F1/F2)ªQ2
(5)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法:当上、下游水文站间无支流汇入,两站 相同年的最大洪峰流量大致成比例,则可通过两站资料用如下函数进行插补和延长。
Q=f(Qˊ) H= f(Hˊ) Q= f( Hˊ)
(6)过程线叠加法:利用两支流洪水过程线叠加得到合流后桥位处的设计流量。
四.结束语。
桥梁的水文是公路桥梁质量和使用寿命、工程建筑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衡量桥梁是否符合建设标准的重要标准。在设计中要做好水文调查和外业勘测,要提供准确的设计计算资料,以此来提高桥梁设计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 董珍林 桥梁的水文调查与外业勘测[期刊论文] 《青海交通科技》2005年6期
[2]井旭东 浅析铁路桥梁勘测设计中的水文勘测 [期刊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2008年14期
[3]戴松涛 Dai Songtao 水库下游桥梁水文检定方法的探讨 [期刊论文] 《铁道标准设计》 ISTIC PKU2007年9期
[4]王昕 王乃家 柳琪 大中桥水文勘测设计的几个注意问题 [期刊论文] 《辽宁交通科技》2005年1期
关键词: 道路勘测设计;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
Key words: Road Survey and Design;multimedia teaching;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20-02
0 引言
《道路勘测设计》是交通工程、土木工程(道路工程方向)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有实践性强,涉及《工程测量》、《交通工程学》、《道路工程制图》、《交通心理学》、《汽车行驶基本原理》、《路基路面工程》等多门学科,且选线方法紧随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等特点,让学生觉得抽象,难以把握要点。而且随着学分制改革推进,该课程的课时明显减少,课程设计与实习安排滞后于课程教学,因此要上好这门课,面临较大挑战。多媒体教学有减少板书时间,能生动展现教学内容的优点,在教学中不断得到普及。面对各种挑战,《道路勘测设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方法,也成为必然。但需要充分认识这种方法在进行《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时存在的优缺点,然后有针对性的改进,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效果。
1 采用多媒体讲授《道路勘测设计》的优缺点
1.1多媒体教学优点 利用多媒体进行《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的主要优点有:
1.1.1 内容生动易懂,易于学生接受 《道路勘测设计》这门课专业性强,涉及学科多,课程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课程中概念抽象、名词术语较多;且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路线方案的优劣只有通过方案比选才能体现。应用多媒体课件,能把与讲授主题相关的各种素材有机组织在一起,可利用动画、声音、案例演示、视频短片等信息呈现方式,把难以表达的抽象概念、操作方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再辅以道路勘测设计软件的实际操作演示,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利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1.1.2 课堂信息量大,拓宽学生知识面 传统教学中,授课教师面临两难选择:要加快教学进度,就需要减少板书时间,很多内容以口头形式向学生传达,但对于专业性强的课程,显然会导致学生接受困难;要加深学生理解,就需要用很多时间去板书,不仅绘图质量不高,还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导致教学内容完成不了。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难题。课件是教师不断改进、累积下来的,涵盖了教材中应有的知识,而且教师也可以把专业相关知识和信息,以及平时自己的科研成绩加进去,也可以把相关学科知识扩充到课件中,因此课件的信息含量大,而且随着教学次数的增加,内容越来越丰富。采用这样的课件教学,不仅节省了大量板书时间,而且内容生动丰富,可以向学生讲授更多知识。
1.1.3 变直线式教学为关联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道路勘测设计》涉及学科知识多,课程知识联系紧密,相关知识点之间除了有直线式、收敛式或发散式结构,而且更多的呈现了复杂的自由关联式结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向学生填塞教师所理解知识的方式,对直线式或收敛式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不开小差的前提下是比较有效的。但这种方式不利于发散式教学,更别说对普遍关联的知识点,也不利于以“导”的方式,展开课堂内容的探讨。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事先准备的,对于直线式、收敛式、发散式教学内容,都可以灵活准备教学内容,对于关联式内容也可以利用各种页面的链接实现,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跳转。更重要的是,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或学生的提问,自由导航到需要补充的知识点上,利用现有幻灯片进行讲解,以“导”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索,从而使学生能完整理解整个知识体系。
1.2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2.1 讲课速度快,授课信息量过大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课件信息量明显增大。由于教务任务紧,上课教师,总想在有限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教材或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以及一些补充的有用信息,因此会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减少对重点和难点的讲授时间,放弃在黑板上的板书。这种不停顿的连续式灌输,会使学生应不暇接,独立思考、理解的时间减少,导致思维节奏无法赶上授课速度,难以完成所学知识的消化与吸收。时间一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逐渐散失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打折。
1.2.2 摒弃传统教学方法 由于多媒体具有传统教育手段所不具备的各项优点,而且教学课件准备后可以实现“一劳永逸”的目标,也不再在尝粉笔灰的味道。因此,有的教师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好处后,就把它奉若神明,摒弃自己多年养成的教学风格,完全放弃传统教学方法。殊不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优越性,但其他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比如基于板书的公式推导可让学生理解更容易,是多媒体教学无法完全取代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或多媒体结合常规媒体的手段,进行教学,发挥各自优势。
1.2.3 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容易分神 使用多媒体教学,往往容易出现如下场景:教师端坐教室一角,眼睛紧盯计算机屏幕,右手操控鼠标或感应笔,按照课件顺序快速倾泻预先准备好的语言,或是跟读屏幕内容,教学严重格式化、程序化;教室光线暗淡,气氛沉闷,学生面无表情或是昏昏欲睡。这时,教师被课件严重束缚,没有临场发挥,缺乏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没有展现个人魅力,不能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师生间缺乏互动,显著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此时的学生,就会怀念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站在三尺讲台上充满激情的讲课,那时的教师,双眼炯炯有神,表情及肢体语言丰富,深深吸引学生,师生之间互动默契,教学效果很好。采用多媒体教学,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一种失败。
2 改进《道路勘测设计教学》的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要在《道路勘测设计》课程中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必须在深入认识多媒体教学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做到多媒体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实现有的放矢地驾驭多媒体的目标,使其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应有作用。总体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前精心准备课件,梳理讲课思路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载体,课件准备既要避免形式简单枯燥,成为课本的“复制品”;又要避免片面追求表面上的新颖动感,运用过多的强烈的色彩、图片和动画。前者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而后者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件形式上,而忽略了教学内容。同时,准备课件时,应该梳理上课思路,根据讲课需求而不是教材安排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2.1.1 重点突出 准备课件时,应紧扣教学大纲,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考虑专业特点、教学安排及学生情况。课件内容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重点内容应该从多个角度认真准备素材,同时补充扩展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以拓宽学生思路,扩大知识面。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为突出教学重点,还需做到文字精炼,选取的图片和图像清晰典型,视频精细流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1.2 层次分明 课件虽然能容纳很多信息,但受制于投影版面的限制,每页幻灯片只能承载非常有限的信息,把多个这样的页面组合起来才能承载一小个主题。讲课过程中,教师会有停顿,也会产生暂时的遗忘,学生思路也会打盹,一不留神,教师或者学生都有可能会出现“迷失”现象。教师“迷失”可以利用手中的鼠标,马上理清思路,如果学生“迷失”了,就只能不知多云了。因此,准备课件时,一定要给出多级标题的层次关系,让学生明白每页幻灯片,是在知识树的那个节点上,是学生对当前讲授的内容心中有数。
2.1.3 不断更新课件内容 《道路勘测设计》的讲授过程也是课堂教学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每次讲课前,需要根据自己的讲课思路,过几遍幻灯片,对其中的错误、不恰当的表达进行修改,与讲课思路不同的地方进行调整;每次授课完成后,需要根据当天讲课时的发挥情况,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情况,以及学生的问题或反馈,对课件进行查缺补漏,优化内容表达形式以及布局安排。以此不断改进课件。同时,《道路勘测设计》是门现势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教师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功底,具备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最新专业信息的能力,掌握各种道路勘测设计软件的应用,熟悉多媒体软件的操作,最好还要从事道路勘测设计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积累各种素材,然后把自己的新知识和新见解更新到课件中。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多媒体课件的强大优势。
2.2 加强师生互动,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教师不能手握鼠标、眼盯屏幕,心念教学任务,完成当堂教学任务完事。而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把课件拷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和课件学习辅内容,课堂上讲授关键概念、重点、难点以及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上课时,手握翻页器,深入学生当中,在学生座位间的过道上穿梭,起到缓解课堂紧张气氛和警醒注意力不集中同学的作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运用讲授、提问、讨论、分析、总结以及自问自答等方式,把重点、难点讲透;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对某一问题没理解,应该通过重复以及举例说明的形式,进一步讲解,也可以采取让已经理解了的同学回答问题的形式加深印象。积极观察学生的反应,引导学生一起思考问题,是授课过程中必须把握的重点,否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配合板书教学,讲解重点、难点 多媒体课件在减少板书、增加信息量,生动呈现知识点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但是对于一些逻辑性强、操作性强的内容,如果不采用板书的形式,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走,以加强理解的方式讲解,学生往往不得其所,理解不了或印象不深。这也是部分学生怀念板书教学的重要原因。
课堂教学中,对于这种逻辑关联性强或实际操作性强的内容,比如回旋线计算公式推导、路线中心逐桩坐标的计算或是陡坡地段纸上的定线等,只有在黑板上进行,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注意力,以加深相应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应用多媒体讲授《道路勘测设计》时,应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以及普通教具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间与板书、与学生交互以及学生反思时间之间的关系。
3 总结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中已经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该方法可增加课程教学信息量,使内容讲授生动活泼,但也会导致信息过大、师生交互减少等问题,因此使用多媒体进行《道路勘测设计》教学时,首先课前应充分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适当时需配合板书讲解,让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工具的进步引起了社会的变革,技术的革新推动了效率的飞跃。在信息社会,我们要积极有效地运用各种信息化工具,服务我们的工作。结合水利勘测工作,各种勘测手段的应用,促进了勘测工作由定性分析向定量计算方向发展。定性与定量的紧密结合,对于促进我国水电水利工程发展有重大意义。
1.CAD技术在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行业中的应用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产生于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它伴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普及。二十世纪80年代CAD技术开始引入我国。90年代,CAD技术和系统在我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行业有了飞速的发展,CAD的应用迅速普及。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开始逐步加大对大江大河的整治力度。对水库和堤防除险加固工程投资巨大。与之相应的勘测设计工作量也急剧增大。传统的手工绘图、计算不能满足其任务要求,利用CAD技术,则极大地改善了勘测设计条件。在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行业实现了计算绘图与测量的一体化,从数据录入到输出都是在自动化软件的管理下进行,在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设备之间以数据流的形式交流,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自动化计算,不但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还避免了人为的错误。可能以前手工计算要三个工日的工作量,不到一分钟就计算完成了。
CAD技术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面对日益复杂与苛刻的勘测设计工程,CAD技术发挥的作用也将会也来越大。它的发展已经和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说,这两项是相互促进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行业未来是要求朝着标准化、协同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那么以计算机智能管理操作为基础的CAD将为实现这一方向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行业的CAD技术应用今后应重点放在三维设计、协同设计、智能化设计方面,使CAD工具不仅仅当绘图工具,还要当计算工具、储存工具和测量工具。
2.GPS定位技术在测量工程中的应用
GPS是指全球定位系统。是世界上第一种大规模商业及民用应用的卫星导航,测绘测距系统。作者需要指出的是,单纯的GPS系统不会在我国有更加深入的应用了,因为我国已经有了类似于GPS的北斗系统。同时,欧洲有了自己的伽利略系统,俄罗斯也有了格洛纳斯系统。本文所指的GPS,代表以上所说的所有系统,并不是仅指美国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近年来,GPS高精度的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的突出优点有以下几点:
GPS设备操作简便,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它重量轻,体积小,所带来的后勤压力也小,减少了测绘人员的劳动强度。
观测站选址灵活,不需要通视,减少了观测站的数量,也就减少了测量工作的经费和时间。
几乎不需要人工计算,定位精度高,减少了计算失误率。在小于50km的基线上,其相对精度可以达到1ppm~2ppm,随着基线的加长,其定位相对精度就越高,这是人工观测不能比拟的。
观测效果丰富。GPS观测成果同时提供了三维坐标。在测量经纬度的同时,也测量了所处地的高度。这就为研究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和地面点的高程开辟了新途径。
对于手工校正要求低,观测时间短。目前,利用经典的静态定位方法,完成一条基线的相对定位所需要的观测时间,一般为1h~3h。为了进一步缩短观测时间,提高作业速度,近年来发展的短基线(不超过20km)快速相对定位法,其观测时间仅需数分钟。
GPS观测设备能全天候作业,一般不受天气条件限制。突破了光学观测的局限。
3.遥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勘测中的应用
根据遥感的平台分类,可以将遥感技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共三大类。遥感技术由于视域广阔、信息丰富、具立体感、卫星影像成周期性重现以及获取资料快速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工程中有关地质问题及相关的环境等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A.遥感技术在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
遥感图像能提供大量宏观的线性构造信息,较为全面的反映区域地质特征、水系分布特征和地貌形态,所以遥感图像成为研究区域构造格架,确定断裂体系及活动性以及评价工程及其周缘地区的构造稳定性所必不可缺的参考资料。
B.遥感技术对于危险地带的监视
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库区岸坡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某些松散堆积体等易出现问题的地带进行监测与调查中,有一些工程应用遥感技术利用航卫片或彩红外片进行地质解译,结合野外的现场观察,可以方便快捷的判定该地区的地质活动强度与稳定性。
C.遥感技术对于非地表资料的判读
利用遥感影像,特别是彩红外影像进行岩溶及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有其特殊的优势,像片解译不仅能很好地判读各种岩溶地貌现象,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和其它介质红外光谱的差异,判断地下水的分布和泉水分布等。。
D.代替人工进行中小比例尺地质测绘填图
在保持必须的野外考察和成图现场校核工作的前提下,中小比例尺地质图可以用遥感成图取代常规地质测绘。建筑物及其它重要地区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图优先考虑遥感成图。这样可以节约测绘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4.地理信息系统在水利水电勘测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即GIS技术,它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与计算机系统,传感器系统,数据库系统紧密相连。这些技术又是在不断发展的,每项技术的进步都给GIS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所以GIS在水利勘测设计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GIS技术自身的发展,更取决于整个行业的数字化的进程。
GIS技术可以有效的管理具有空间属性的各种资源环境信息。它自身集成了信息采集(需要传感器支持)、存储、判别、计算与处理、多样化专业性输出等功能。是计算机技术在资源管理行业利用的代表。GIS技术的发展有以下2种趋势:
网络GIS。是指GIS技术与互联网密切结合并深度拓展的一种产物。网络是实现资源共享和远程遥控的基础技术,从互联网的任意一个节点,网络用户可以浏览GIS站点中的空间数据、制作专题图,以及进行各种空间检索和空间分析。千里之外的数据犹如在眼前一样,可以直接操作。它可用于除了一般数据外的特殊数据类型,尤其是矢量数据的处理。以网络浏览器为应用工作平台,在客户端可以实现对矢量数据的操作,全国各个测绘点和数据库连为一个整体,并可通过网络远程调用和各类数据、图形、图像。
“3S”组合集成技术。“3S”是一种更加深入化的组合系统技术,它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的深度组合,也就是说,通过计算机硬件的基础加上软件的分析能力,统一的接受由其他接口传来的各种信息,并作出判断。在这个大系统中,每一部分进行分工,犹如大脑控制躯干,GPS主要被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或准实时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或语义信息,发现地球表面的各种变化;GIS则对多源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时时编译、动态存取,系统组合的功效可以更全面的反应多种情况,表达更多的信息。
5.结语
面对快速发展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我们要积极地学习利用新的技术和工具来为我们服务。本文介绍的以CAD电脑辅助绘图技术,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GIS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水利水电行业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负担,并且能提升准确率。我们在发扬艰苦奋斗工作精神的同时,也要主动学习掌握这些新的工具,新的技术,这样才能满足新时期水利水电勘测事业的工作需要。
据西方一些国家统计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占75%以上,由此可见设计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长期以来我国由于体制、机制诸方面的原因,对工程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的造价控制缺乏相应的制约手段和措施,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将工程造价控制的主要精力投放在施工阶段--施工招投标、审核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等,这样做尽管也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毕竟是事倍功半。要有效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就要坚决地把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转移到建设前期阶段上来,特别抓住设计这个关键阶段,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建设单位选择设计单位形成不外乎三种,一是采用设计方案竞选;二是设计招标:三是直接委托。建设单位在选择设计单位时,一般仅仅考虑其设计方案建筑可看性、结构可靠性及设计技术力量,往往忽视经济合理性,特别是工程建设实行终身负责制后,设计人员为了逃避因设计引起责任往往增加设保险系数,造成巨大浪费。即使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实行限额设计,也往往由于设计人员缺少施工现场经验及经济观念,大量不合理设计变更使工程造介难以得到控制。即使实行限额设计,也往往会带来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如果在设计完成后发现概算超了,然后再进行设计变更以满足限额设计要求,则会使投资控制处于被动地位,也会降低设计的合理性。第二,限额设计由于突出地强调了设计限额重要性,使价值工程中有两条提高价值的途径在限额设计中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即造价不变,功能提高;造价略有提高,功能大幅度的提高。尤其后者,在限额设计中的运用受到极大地限制,这样也就限制了设计人员的创造性,有一些新颖别致的设计往往受设计限额的限制不能得以实现。第三,由于限额设计中限额是指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没有考虑项目营运后的维护使用等费用,因此会出现限额设计效果较好,但项目的全寿命费用不一定经济的现象。另外由于目前设计收费办法以及设计单位所承担责任的不合理,使在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难以得到落实。目前的设计收费是根据设计项目总投资的一定比例进行收费的,如出现质量事故由设计人员承担设计责任,但如果设计保守引起的极大浪费,则由于没有设计监理进行制约(目前施工图审图由于审图单位仅仅从技术上审核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因此往往形成"审图审图,造价越审越大"的现象),建设单位不得不承担全部费用。因此在这种不合理制度下,设计人员往往侧重于技术角度,而基本上不考虑经济合理性。长期以来形成我国设计技术人员在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上跟国外同行相比可平分秋色,但设计思想保守,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落后,缺乏经济观念,难以形成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性,在经济合理性基础上技术先进性,使工程造价控制在设计阶段就处于失控状态。那么怎样才能使处于工程造价控制关键阶段的设计得以有效的控制呢?
笔者认为,工程造价的控制并不是一味降低工程造价,而是提高其价值。也就是运用价值工程,对产品的功能进行分析,使之以较低总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从而提高产品价值。提高产品价值途径的主要方法有以下五种:一是提高功能,降低成本;二是功能不变,降低成本;三是成本不变,提高功能;四是功能略有下降,但带来成本大幅度降低;五是成本略有上升,但带来功能大幅度提高。
一般来说,建设项目一经立项,其功能已基本确定,要提高其价值,就势必降低其成本,使成本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处于最低合理值,而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设计的经济合理性。 转贴于
在现行体制条件下可采用招投标方式,择优选择以设计单位为主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总承包联合体,取消原有设计收费办法,将设计费融入工程总成本内进行成本效益挂钩,即采用最高限额成本加固定最大酬金合同的形成。在这种合同形式下,首先要确定限额成本、报价成本和最低成本。当实际成本没有超过最低成本时,承包单位花费的成本费用及应得酬金由建设单位支付,并与建设单位分享节约额;如果实际工程成本在最低成本和报价成本之间,承包单位只能得到成本和酬金;如果实际工程成本在报价成本与最高限额成本之间,承包单位仅得到全部成本;如实际工程成本超过最高限额成本时,则超过部分建设单位不予以支付,由承包单位自行负担。目前设计、施工单位均是独立核算的企业法人,在二个不同阶段操作层面上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由于各自所处位置及企业利益不同,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优势不能互补,特别是设计人员由于缺乏施工现场经验引起设计缺陷不能得以及时更正。而且由于设计单位设计收费办法以及所承担责任的不合理,导致其承担的经济责任也较小,如"因勘测设计错误而造成工程重大质量事故者,勘测设计单位除免收损失部分的勘测设计费外,支付与直接受损失部分勘测设计费相等赔偿金",而不是支付全部损失。因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的先天不足、价值功能比的不合理、设计方案的局限性等设计原因所造成投资极大浪费显得束手无策,难以形成有效的经济制裁。组成设计、施工单位并以设计为责任投标单位的总承包联合体进行投标竞争,设计和施工单位作为联合体,为了共同效益,必须提高设计、施工质量,优化设计及施工方案,挖掘降本潜力,在采用先进的设计、施工技术的同时注意经济合理性,最大限度满足建设单位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工程成本,从而提高建设项目整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龚维丽主编,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第二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 遥感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
1.1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例如航空摄影就是一种遥感技术。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完成上述功能的全套系统称为遥感系统,其核心组成部分是获取信息的遥感器。遥感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传输设备用于将遥感信息从远距离平台(如卫星)传回地面站。信息处理设备包括彩色合成仪、图像判读仪和数字图像处理机等。航空和航天遥感能从不同高度、大范围、快速和多谱段地进行感测,获取大量信息。航天遥感还能周期性地得到实时地物信息。因此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军事的很多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例如应用于气象观测、资源考察、地图测绘和军事侦察等。遥感技术已被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资源评估、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随着遥感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发展,遥感技术的用途将大大扩展。
1.2 3S技术
3S技术指的是RS(遥感技术)、GR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3S技术融合了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科技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传感技术及空间技术等,具有信息采集、模拟制图及模型分析等多种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融合3S技术能够为公路勘察技术功能、数据资源的共享、结合提供有效的支撑。在利用GPS技术与RS技术探测公路实际情况时,可以使用相关资料及时获取地理信息的三维图像,并输出地形的三维模型,有助于了解公路工程地形的实际情况。利用RS技术与GI技术时也可以获得相对精确的勘探设计地形模型,有助于优化选线,这对于提高勘察设计效率有着重要意义。遥感与3S相结合,经过技术集成和开发,在实现信息分析解译、完成山区、沙漠、黄土沟壑区高速公路方案优化方面,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遥感技术在公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
遥感图像信息的宏观真实性、实时性和信息丰富性,为资源环境调查及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提供了最方便快捷、准确实用的依据。而3S与3D(三维地模-数字地形模型)技术相结合,可以生成公路设计区真实地貌景观,是全面认识公路交通自然环境,提高公路勘察设计水平的先进技术。
2.1遥感技术与公路测绘
遥感技术在公路测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早期的遥感资料由于受分辨率的限制,近年来,由于采用了新的技术思路,在大比例尺测绘和地质制图中,遥感与地质测绘的符合程度和可兼容程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如何充分发挥遥感地质的认识上仍有待统一,否则遥感地质将无法健康发展下去。遥感在测绘中主要被用来测绘公路地形图、制作正射影像图和经专业判读后编绘各种专题图。而常规的测量方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还存在一些很难测定的空白点,遥感技术的发展恰恰能够弥补这些不足。
2.2 遥感技术与地质勘察
传统的工程地质调绘(地质测绘)是依靠技术人员的野外作业来实现的,费时费力,效率不高,而且由于人的视野受到地形和植被的遮挡,许多地质问题不易观察搞清。遥感图像信息的丰富性,为工程地质人员提供了最直观调绘依据,可以大大加快工作的速度。我国公路遥感技术应用开始于1990年代中期,主要利用遥感信息调查路线带工程地质及不良地质现象。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强、影像逼真、信息量丰富等特点,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均有比较直观的反映,在工程区域地质条件评价、公路走廊带选择、路线方案比选、病害成因及其影响评价方面具有常规手段和传统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实践的操作当中需要结合地质地貌的特征,运用地形的基本条件,开展路线的平纵勘察以及方案的设计。针对路线的设计,需要适应地形的特征,而不应当刻意的、片面的、过分的追求设计的高标准。一般来讲设计的实际标准不能小于规定的标准,并且加大设计方案的比较和选择力度,对一些有价值的设计方式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勘测。针对不良的地质施工环境,诸如采空区以及岩溶地区等等,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新型技术,航测数模技术以及航测遥感技术等等,通过计算机技术来计算出最佳的地质设计路线,进而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当中合理的避开一些较难进行防治的复杂路段,达到方案优化的目的和效果。
2.3 遥感技术与公路选线
公路选线是公路勘察设计的重要环节,要求设计的路线方案既经济合理,又快速高效,并且安全可靠。因此,对高新技术勘察手段的应用要求也越来越高。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影像和遥感数据,对公路工程的地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现场地质勘察以及钻探技术,可以帮助地质勘测人员完成对公路沿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的分析和判断,提供给路线设计人员进行地质选线。在该工程中,需要首先对公路沿线范围内相关的卫星影像资料、遥感数据资料以及地质资料等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以及多光谱卫星影像等,对公路的地质地貌、构造分布、工程地质条件等进行全面细致分析,从而为路线方案的选取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和建设性意见,确保公路路线的合理性。
2.4 遥感技术与公路隧道选线
高等级公路隧道规模一般比较大,随着长大隧道的出现,投资巨大,选择最优线位往往可以节约数千万甚至数亿元的投入,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遥感技术在公路隧道的选线优化工作中具有关键作用。高等级公路施工过程中隧道的占得部分规模较大,随着大隧道的出现,投资金额的增长,如果选择最优线位通常可以节约将近数千万甚至数亿元的投资款,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由此可知,遥感技术在公路隧道的设计的选线优化工作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结束语
应用卫星多光谱遥感、微波遥感探测技术对公路规划勘察区进行工程地质环境、隐伏构造信息及不良地质信息分析技术的研究,开展了3D-GEO系统软件开发及其在公路工程深部立体图形图像解析及选线中的应用研究,为优化公路规划设计方案,提高勘察设计质量和速度提供技术支持。在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袁江红,杨厚波.测绘技术在公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6(28):17-18.
[2]戴文晗.遥感与3S技术开发及在公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卷[C].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