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经济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07 14:39: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旅游产业经济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旅游产业经济分析

篇(1)

一、旅游产业结构变迁特点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

经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供需平衡分析法是评估我产业结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一个产业的平衡发展,在旅游产业方面则体现了产业内容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平衡的一种客观状态,要实现产业结构平衡,就必要满足供需平衡。供需平衡分析法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就是只对短期的利益情况进行分析,而未涉及到战略性的发展问题。另外,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也是旅游产业升级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耦合关系,同时也体现出了资源利用程度与产业协调程度之间的关系。

(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产业结构状态的衡量需要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有关思路来考虑当前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已经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产业结构标准化程度的计算公式为:AD=TFP/(αF+βL)产业劳动增长率记为α;要素生产率记为TFP;资本产出弹性系数记为α;产业资本增长率记为F;劳动产出弹性系数记为β。

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与AD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若一个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比较高,AD值则一定比较大。

二、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

若要探究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计量关系,自变量则应该选择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指标。因变量则应该选择旅游经济增长指标。

(二)模型的选择

从已往的研究经验来看,利用板面数据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可能存在不可观测性与损失个体异质性两方面的影响,为了稀释这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则需要对研究样本进行扩大护理,尽量消除不同变量之间所存在的多重共线性现象。研究工作所选择的面板模型以固定效应模型为主。

(三)实证分析结果

在实施分析工作中,为了避免由于数据不稳定而对回归分析造成负面影响,需要事先从平稳性方面对数据样本进行检验,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处理后能够得出旅游经济增长确实很大程度上受到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由此可知,旅游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产业结构变迁的促进作用。

若数据研究工作以分时段的方式进行,则能够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因素在整合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增长,然而在对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个层面的有关系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系数比值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三、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方法

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关键则在于将全部的工作目标集中在推动旅游经济增长方面,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保持高合理化水平

合理化水平的高级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旅游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合理化水平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有着很大的关系。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在各个部门的协调与努力下实现的。这就发对各方面的旅游要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提高不同要素之间的流动性。当前我国旅游产业相比起其他产业仍然存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该产业的开放性。

(二)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

为了使旅游产业高级化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需要有关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将娱乐业与零售业的消费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提升附加值的方式使旅游产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促进方式需要建立在区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基础上。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必须要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抓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更多的选择技术与管理手段投入到旅游产业中,加强产业宣传力度,重点建设旅游产业赖以生存的人才资源,使更多高水平、高素养的管理人才与经营人才投入到旅游产业的工作中。

篇(2)

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法是用以调整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最早,经济法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是发达国家追逐经济利益,改善社会关系的基本法规。然而在早期,经济法没有民法的概念,并不注重法律内容的区分与研究,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上,比较脱离法律范畴。对我国而言,经济法出现较晚,在我国经济水平逐渐发展提高的基础上,经济法必须与宪法、行政法、社会法、刑法等一样成为我国最为基础最为根本的法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兴的法律部门,经济法可以起到干预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并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根本目的,对经济关系进行综合调整。

二、民族旅游产业中经济法运用的意义

(一)欠缺完善的法律保护

由于我国大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处于较为偏远的位置,因此在具有十分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与淳朴传统的民族特色的同时,也表现出法律的缺失与疏漏。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得较为完整,这些相对完整的旅游资源对外界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为民族旅游产业创造了充分的发展条件。然而旅游产业与很多产业有很强的联系。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就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必然会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相联系,具有拉动性强的特点,继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全面发展。”[1]尽管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有效应用能够充分地满足其迫切改善落后经济状况的心理需求与生存需要,但是法律的不完善与局限性都给其旅游经济的增长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困窘,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旅游者的权益,也会给自身的经济发展带来制约。研究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中经济法运用,能够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基礎上保障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有效地促进民族和谐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团结奋进,各民族间相对和谐友好的国家,并将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作为国家统一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始崛起发展的时候,我国政府有必要做好相应的宏观调控,制定良好有效的政策继而保障民族地区收入,使其能够通过旅游行业的开展带动整个市场经济的提高。只有在大力支持民族旅游产业的同时积极地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确保经济法规能够有效实施,才能保障民族之间的和谐,减少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与纠纷,为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安定奠定基础。

(三)合理保护环境资源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秀美的自然景观,大量的生态物种、丰富的矿物资源。如在我国的云南,有着号称中国西南地区最大湖泊、中国第六大淡水湖,且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滇池,有着让人看过一眼便铭记于心的秀丽洱海,同样有着大量的动植物与有色金属,因此被称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长年以来,有色金属的矿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不仅在云南,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均如此,然而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开发及利用这些自然物质资源,这种过度地、毫无节制地资源开采及利用不仅会造成物质资源的匮乏与枯竭,还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与污染,为此,少数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对经济法律合理的认识与了解基础上,尽可能地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与民族风光相协调。

三、民族旅游的特征与经济法的联系性

(一)民族性与经济法的联系性

民族性是民族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每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都与其他的民族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民族性决定了在开展旅游项目,发展旅游产业时,各民族地区要采取许多截然不同的方式,这种民族性特点给经济法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经济法的执行必须有的放矢,以多样性迎合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民族性特点。

(二)地域性与经济法的联系性

地域性对民族旅游而言,既是一种限制,又是一种保护,任何民族的发展与生存方式的形成都建立在特殊的生存环境和地域特征上,只有在这样的独特的地域环境才能够形成独特的民族习惯,才能给游客制造出独特的民族氛围,为此,地域性特点必须与经济法高度融合,经济法要建立在对地域性有所针对的基础上,才能确保游客在学习神秘民族文化的同时领悟、体会地域性所带来的民族精神。

四、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长期以来,民族区域旅游产业都存在着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随着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对于民族旅游的需求也相应不断提高,而民族旅游产业的配置设施处于无法满足的落后阶段。这不仅导致民族旅游产业正逐渐丧失竞争力和吸引力,也导致游客无法从旅游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民族旅游的乐趣与特点。以交通条件与住宿条件为例,民族旅游产业的交通道路条件往往非常恶劣,难以承受大量的车载客流,因此对于游客人数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也给行车安全埋下了隐患。而在住宿方面则更为明显,很多民族区域的住宿条件极差,但是由于住宿房屋的有限,导致收费极高,既有坐地起价之嫌,价格又无法与实际环境相符。这种地形、环境封闭以及经济落后导致的基础设施不足与局限,给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桎梏与消极影响,也给游客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开发具有盲目性

由于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区域的规模与资源都难以满足旅游产业的需求,所以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开始进行资源的开发与产业规模的建设,但是,其在开发建设之前并没有进行细致合理的规划,缺少宏观的战略思考,而只是一味地将落脚点放在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上,以至于旅游产业开发具有盲目性,缺乏质量保障,不仅对于当地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还会导致资金利用不佳,设施建设不到位等情况,对少数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三)旅游市场存在不正当竞争

“我国的民族旅游产业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但是随着发展节奏的加快,游客对旅游项目的投诉也大幅度地增长,尤其是旅游社与游客间的纠纷增长速度非常之快。”[2]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项目的对外开放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且近年来愈演愈烈,最主要原因即旅游市场中出现了不正当竞争手段,为了获取利益,旅游产业商家弃道德于不顾,其操作手段甚至违反了我国《旅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如民族地区的旅游餐饮行业将收费标准定的过高,趁机敲诈游客。还有一些旅行社强制性地要求游客进行购物消费等,这种行径不仅对游客自身的安全及经济造成损失,也给民族旅游产业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五、经济法对优化民族旅游产业的作用

(一)经济法的完善大力扶持民族旅游产业

为了大力扶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项目的开发与运行,我国政府应通过经济法的制定进行补贴和优惠,“这些政策包括:财税优惠政策;对民族地区发放无息和低息贷款的金融优惠政策;采取利润自留、自有资金照顾、价格补贴照顾等措施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的优惠政策,同时应放宽扶贫标准,加大民族地区扶贫资金及完善相关惠及民族地旅游开发的倾斜政策。”[3]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民族地区的旅游资金投入标准,使其无论从建设还是管理上都能够得到有力的资金扶持,合理地利用各项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脚步。

(二)合理地制定民族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民族旅游产业的长期性发展进程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不能做到合理规划,就会破坏民族地区的整体和谐,破坏民族地区的生态结构与建设规模,使其失去原有的民族性特点,因此,政府应该通过经济法的制定调控帮助民族地区进行合理的旅游产业开发规划,并以此培育市场,完善旅游产业的服务。在实际操作时,政府要以市场导向作为旅游产业及产品开发和发展的牵引力,有步骤、有时序地为民族旅游产业制定符合自身发展思路的开发规划,既能大力地保障民族地区自然生态资源的完整性,也能促进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平衡发展。

六、运用经济法管理民族旅游产业市场

(一)管理民族旅游产业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休假制度的调整,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在旅游带给游客快乐享受的同时,关于旅游的投诉日渐增多。”[4]民族旅游产业市场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与休假制度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民族旅游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只有以经济法作为管制的途径才能确保侵损游客的不正当行为受到大力打击。如今,各旅游商家经营者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甚至谋求暴利,不惜自毁信誉,采取吃回扣行为、打击诋毁其他商家行为、虚假广告宣传行为等,导致民族旅游市场出现了病态之状,严重阻碍了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市场需要完善与规范,只有加强对于旅游产业的有效规制,加强市场监控的力度,才能促进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自由竞争。

(二)采取公开手段实行监管

传统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缺乏经济法的有效监督管理,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统一的制度与规范,缺少信息资料的公开和共享,导致了在法律判定时缺少合理有效的证明。为此,政府应在经济法相关规定中要求旅游行业提供信息资料并进行公开。游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旅游行业的各项信息内容,并选择口碑质量最佳的旅游项目,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信息公开制度可以帮助游客制定一条属于自己的旅游线路并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费用标准。旅游产业信息的公开可以通过网络、问询部、书籍音像等途径。如当地旅游局主管部门建设网站,公开各项旅游产业信息,其中包括餐饮、住宿、交通等,并进行实时更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必须确保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游客及时获取有利于出游的相关路线、住宿、购物资料。

(三)构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制度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必须按照经济法的相关规定,订立并履行旅游合同来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旅游合同要对各项纠纷制定明确的,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及赔偿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兼顾双方利益。除此之外,旅游执法部门应针对各项旅游产业项目的工作内容进行细致严谨的检查,只有加强自身的监督力度,才能有效地增强旅行社以及各相关经营企业的自觉性,并自发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有效的监管与合同规定能够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改善坐地起价、强制消费、吃回扣等不良现象。

经济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消费意识不断转变,让旅游度假成为了目前最受青睐的放松方式,“旅游业一度被誉为‘朝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弘扬了民族文化。”[5]在旅游行业大力兴起的前提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也开始势头猛进,然而,“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其他地区存在巨大差异”,[6]民族地区的地域限制与民族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具有局限性与阻碍性,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与监督,就会引发一系列不正当竞争与违法行为发生,导致民族地区旅行产业陷入恶性循环,为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强经济法的构建,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旅游产业的各项目符合旅游合同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不良现状,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振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中昌.民族旅游产业的经济法思考[D].西宁:青海民族大学,2014.

[2]甘子红.从经济法视域分析我国旅游业中损害赔偿责任[J].今日湖北旬刊,2015(8):17.

[3]冯冰冰.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看民族经济法的相对独立性[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0.

[4]熊靓.从经济视角看我国旅游业中损害赔偿责任[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1).

[5]徐萍萍.論旅游业政府监管失灵的法律救济[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4.

[6]田钒平.民族经济法理论研究的根本问题——基于西部开发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分析[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5):98-104.

篇(3)

1.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努力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然而,旅游产业结构失衡、旅游产品开发滞后等不足与日益提升的旅游消费水平产生显著矛盾,严重制约了我国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如何转变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市场竞争力,实现我国旅游产业由粗放规模型发展向集约效益型发展转变,已成为我国旅游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2008年1月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确定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

2.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

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旅游产业自身、政府和旅游社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旅游产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是重点和根本,而政府引导和社区参与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将起到制约作用,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1旅游产业自身的转型升级

2.1.1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功能,实现旅游产品的多元化、休闲化、创新化、体验化

一方面,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结构,升级为以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为基础的多元化旅游产品结构,实现由事务旅游为主向休闲旅游为主的转型。应加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丰富旅游产品的种类,扩大旅游市场规模,延长旅游旺季,增加旅游消费量和旅游收入,促进旅游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旅游产品还需要向创新化、体验化转型,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升级,即有意识的以旅游服务为舞台,以旅游产品为道具来使旅游者充分“表演”,融入其中。

2.1.2实施特色品牌战略

旅游产业应实施 “走特色路”的品牌战略,有效发挥我国各省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各地旅游资源特色。同时,要积极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结合。在设计和开发旅游产品时,要注重展现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2.1.3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提升服务质量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落脚点和核心动力,主要表现为实现旅游服务的标准化、精细化和个性化。旅游标准化是事关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工作已在全国各地全面铺开,应加速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进程,以发达旅游城市作为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为起点,构建一体化旅游产业链,全面规范行业标准,提升旅游各行各业的服务水平。除标准化之外,旅游服务还需要注重精细化和个性化。以细致入围的周到服务和针对性地满足每一个旅游者的具体需求来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这也是由传统大众旅游向高端特色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

2.1.4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

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旅游从业人员的劳动素质和服务技能。因此,应建立包含政府、企业、社区、教育机构的培训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和针对性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为旅游业转型升级培养品质化人才。首先,应加强旅游教育的分层定位和分类管理,优化旅游教育结构,从原有单纯“追高”的办学层次转向实现多种办学层次的均衡求实发展,旅游高职高专和多数的本科院校要突出能力教育水平的提升。其次,应推动旅游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由以院校为主转变为以企业为主,让更多的政府资源和企业资源进入旅游院校,改变旅游教育与实践相脱节的现状,建立“双师型”队伍。此外,针对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匮乏,还可以通过海外实习、合作办学、国外留学等多渠道融入国际旅游教育。

2.1.5延长旅游产业链,优化旅游产业布局

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是旅游业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旅游企业小、散、弱、差导致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水平和竞争能力低下。要实现旅游企业的做大做强,需要通过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推进,进一步提升企业经营的集约度,加速旅游企业集团化步伐,努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市场角度看,通过龙头旅游企业的规模优势,实现优胜劣汰和市场的合理分工,扩大龙头旅游企业的市场份额。还要引导龙头旅游企业经营向上、下游产业链和相关产业渗透,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从政策角度看,要完善旅游企业发展政策,要加大对龙头旅游企业的扶持。但同时,政府还需关注和支持旅游中小企业,以专业化和协作生产为导向,扶持中小企业参与旅游集团战略的实施,建立中小企业合作组织,给予必要的金融和税收优惠。

为加强旅游企业之间的联合,还应建立旅游产业要素聚集区。以旅游城市为依托的地区,应以旅游休闲和商务需求为导向,以合理规划和配套旅游各要素为基础,以游客集散为平台,集中布局,最大限度满足游客的需要。以景区和大型旅游项目为依托的地区,应以特色旅游小城镇建设为基础,将景区与小城镇有机融合,达到“景镇合一”的效果,实现相关旅游产业发展要素的有效集聚,最大限度发挥其效应。

2.2政府部门的转型升级

2.2.1转变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观念

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中,旅游企业应占主体地位,而政府部门的作用应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规范引导型转变。政府部门应作为协调者和监督者,通过对旅游发展方式的引导和旅游经济运行的监管,保障旅游产业升级得到有效推动。

2.2.2强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体制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旅游活动涉及到各方面的内容。由于受自身职权所限,旅游行政部门仅凭一己之力,很难推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应该强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体制,成立高规格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通过部门协作来促进共同发展,例如成立旅游委员会,实现旅游管理方式从单一行业管理向旅游地综合协调管理的转变。

2.2.3推进旅游资源的一体化管理

应创新旅游资源配置机制,大力推进旅游资源的一体化管理,例如,对旅游资源集中、多头管理的景区实行统一管理,旅游经营按市场化运作,通过综合试点及配套相应政策措施等方式积极进行尝试。

2.2.4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力度

由于旅游市场秩序会对旅游消费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旅游市场监管是旅游行政部门的本职工作,也是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为实现旅游经济的健康运行,旅游行政部门需要创新监管方式。由于旅游业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造成旅游部门工作的“权利”不够,“法力”缺乏,产业发展的很多工作无法落实,旅游市场中的问题无法完全以行政手段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方式急需从行政指令转变到“法规+标准”的约束上来。应结合旅游产业发展实际,不断完善旅游法律法规体系和规范旅游行业标准。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旅游者的监督和评价作用。应借助各种公共媒体对旅游者进行宣传和教育,倡导理性消费。同时,设立旅游者监督和评价平台,准确及时地反馈信息,并建立评价数据库。此外,还要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的筛选和惩戒机制,通过媒体定期旅游服务质量报告,对其进行舆论监督。

2.2.5搭建信息化和金融平台

随着旅游供给单位的日益增加和定点管理方式的取消,旅游部门监督和管理旅游供给的力量大大削弱,为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有必要搭建一个新的旅游管理和服务平台。可以借助信息化和金融平台,以推行公民旅游卡的方式来搭建这一平台,例如,推出 “旅游一卡通”,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打折服务和部门金融服务,旅游行政部门还可以通过扩大旅游卡的覆盖范围,在各旅游消费点免费安装读卡机,将其构造成为旅游行政部门的信息卡、管理服务卡、宣传促销卡。利用这一平台,旅游行政部门不仅可以及时获得一手的旅游消费数据信息,为旅游服务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还可以加强旅游投诉处理,促使旅游企业诚信经营。此外,旅游行政部门还应该建立和不断完善旅游门户网站,通过在时空上整合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2.2.6优化旅游环境

健康的旅游消费环境不仅有利于增加旅游消费,也能够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旅游行政部门有必要在优化旅游环境上大做文章,尤其应从消费入手推动旅游发展。例如,通过出台旅游消费券政策,拉动旅游消费。

此外,由于旅游供给涉及各个环节,其中也不乏公共产品的投入,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为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创造必要条件。地方政府还应加强对地方旅游景区的宣传促销,通过组织联合营销,树立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提高旅游吸引力。

2.3社区参与的转型升级

旅游目的地社区是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因此,旅游发展不仅要考虑旅游企业的盈利,也应考虑社区居民的诉求,尊重社区居民的经济利益和考虑就业问题,让社区居民在制定旅游规划、旅游项目设计和旅游决策中享有话语权,参与设计和建设接待服务设施、提供观赏接待服务、旅游影像监测评估、分享旅游收益、旅游资源管理和环境管理等旅游发展的全过程。从而,使社区居民真正成为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决策的重要参与者和利益分享者。

为此,应建立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并以法律法规来保证管理的有效性。应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由政府提供各种培训机会,提高居民素质和参与能力。应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景区的现代化。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重视社区参与旅游规划,整合旅游规划与社区规划,强化社区参与要素,合理设计主客体交往方式。此外,还要关注社区发展和社区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区。

【参考文献】

篇(4)

赣南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丰富。赣南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故都瑞金、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等著名红色旅游景点名扬华夏,有着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被誉为“共和国的摇篮”。同样,这里也是客家人三大聚居地之一,为海外众多客家人所向往,被誉为“客家摇篮”。因此,充分发挥和挖掘赣南旅游资源丰富这一优势,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发展赣南经济显得尤为重要。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使得赣南地区的旅游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面临着拥有众多旅游资源,然而其对赣南地区的经济贡献率一直偏低的困境时,如何将赣南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对于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精神,促进赣南原中央苏区经济腾飞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赣南地区发展旅游业竞争优势

第一、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数量多

赣南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和高品位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旅游资源的富集是赣南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最大优势。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国家4A级旅游区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个,同时还有大量省、地、县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第二、拥有众多精品旅游资源

多年来,赣南地区围绕着“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家园”、“世界橙乡”、“堪舆圣地”六大旅游名片,形成了一批精品旅游项目,例如瑞金,兴国和于都等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围绕“红色故都”打造全国红色旅游胜地;在赣州中心城区,古迹众多,有被学界称为宋代孤品的古城墙,中国唯一至今仍在使用的古代排水系统――福寿沟,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和沿用了近900年历史至今仍在使用的古浮桥,中国八景文化的发祥地――八境台,利用底蕴深厚的宋代文化,精心打造宋明理学的奠基地;与此同时,赣南地区各级政府将香港同胞饮用水东江的源头――安远三百山、上犹陡水湖、“天然氧吧”――崇义阳岭、“水上丝绸之路”――大余梅关、道教第35福地――宁都翠微峰、“江南蓬莱”――会昌汉仙岩进行整合,打造“生态家园”。同时,赣南地区客家文化和堪舆文化迥异。赣南地区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有“客家摇篮”之称。至今,赣南地区许多地方仍保持持着客家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由此形成的民俗民居、客家采茶戏剧、客家服饰及客家文化等使赣南地区展现出绚丽多彩的客家风情。赣州堪舆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也大放异彩。赣州兴国的三僚村,被称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成为堪舆文化的发祥地、世界风水文化爱好者朝觐的圣地。

第四、便捷的交通

旅游发展,交通先行。经过近十年的建设,赣南已基本形成以赣州市区为中心,四通八达的国家级公路交织成网,京九铁路纵贯南北,赣韶铁路和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即将完工,昌吉赣铁路客运专线和赣深高铁即将开工,预示着赣州即将融入南昌和珠三角地区2小时生活圈,厦漳泉地区3小时生活圈,而上述地区均属于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平均收入水平高,居民有很高的旅游休闲度假的欲望和巨大的消费潜力。

二、赣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整体规划应加强

赣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作指导。国家旅游局已于去年颁布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规划、项目、宣传推广、智慧旅游等十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赣南地区旅游业发展要坚持大旅游、高起点、优布局、功能全,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赣南地区的旅游开发规划要本着旅游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赣南地区应积极整合并合理开发现有旅游资源,分别编制红色旅游、客家旅游、生态旅游等不同特色旅游的规划,打破“一县一策”这一现有的旅游发展策略。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赣南地区作为贯彻《若干意见》,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所在,必须加快当地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已经把赣州和吉安作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明确了国家财政将在赣南旅游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和支持。但相对于赣南地区旅游的长远发展来看,单靠中央和省一级有限的投入来发展旅游业,并不能一劳永逸。为此,赣南地区当地政府要拓宽思路,充分发挥赣南地区旅游资源品位高、特色强、精品多的优势,提供各种优惠条件,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拓宽筹资渠道,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方面要向全社会投资者开放,建立健全旅游业的投融资体系,按市场化方式运作,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参股、控股,推进旅游投资和产权多元化。

第三、创新旅游方式和旅游产品

创新旅游产品。在发展红色旅游方面,要在增加体验和参与项目上下足工夫。定位于“体验革命征程,再现红色历史”,推出相关体验活动,比如“苏区一日”“过一日生活”“我是一苏大小委员’等旅游体验项目,把当年苏区生活、战斗的场景展示出来,创造“兴奋点”和“”,让游客主动参与,相比较原有的在参观中接受教育,这种方式更加鼓励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接受磨砺和教育,这样无疑将吸引更多的旅游群体关注。既增强游客兴趣,又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

第四、发展旅游经济与保护生态并重

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互补。赣南地区是中国中亚热带南缘东端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段,自然生态环境好,不仅保留了大量的第三纪植物区系,是古老植物种属的“避难所”,同时还是东亚植物区系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特有植物珍贵树种较多的地区。同时,赣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接近75%,严格意义上说,正是赣南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应尽可能的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双赢,决不能先污染后治理。

三、结论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对经济拉动性大,与其他相关产业关联度高,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赣南地区应迎着《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两周年的东风,牢牢把握此次发展机遇,作好发展旅游经济这篇文章,为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添砖加瓦。(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琼霓,制约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5):51-53.

篇(5)

随着郴州构建全国生态休闲度假基地和提升旅游产业品级的需求,郴州生态旅游产品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主要从优化郴州生态旅游产品文化和提升郴州生态旅游产品保护意识两方面来探讨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的路径。

一、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郴州生态旅游产品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我国现阶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机构和场所为中心,以非政府、非营利性的相关社会组织为的,遍布城乡的文化服务点和网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功能就是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服务过程中不仅只是为当地居民服务,更是一种地方生态旅游文化,在生态旅游产品优化的过程中,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进一步优化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

(一)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提升生态旅游文化品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常是指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等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机构和场所等设施,但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功能即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来看,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可以更丰富,不仅是指一些文化场馆和机构,也应包含无形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比如昆曲作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南省郴州市的优秀文化旅游资源,也是郴州人们的高端文化遗产。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就可以利用昆曲作为当地居民的公共文化的特点,把高端的文化资源开发成常规的表演形式,就像以前一样搭台唱戏,不仅供旅游者观赏也作为当地居民的休闲方式,这样既能丰富旅游文化,增强旅游感受,提升生态旅游文化品位,又可以使作为郴州高端公共文化的昆曲得以以常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好的服务大众,提升人们的修养和文化品位。

(二)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挖掘生态旅游文化的内涵

公共文化可以把深奥的文化转变为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的为公众服务。我们都知道周敦颐先生的《爱莲说》,而周敦颐曾三度在郴州为官,是在郴正常任职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政绩较好的朝廷官员。他在郴州兴学校,办农桑,关心民间疾苦;他亲辟莲池,自种莲花,也自喻莲花,写出了千古名篇《爱莲说》,写尽莲之高洁和君子之品质。郴州的爱莲湖风景区就是结合郴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运用现代城市理念经营城市的产物。这样的旅游文化开发,使得相关文化走进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中,也走进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里。

城市公共术景观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伊利尔・萨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其含义是说人们可以通过城市具象去领略城市文化,那么旅游者也会在旅游城市,透过城市的公共艺术景观,真实的感受到独具特色的城市生态旅游文化。而当地居民也会在公共艺术景观的熏陶下,潜移默化的形成自己的文化氛围和特色。如郴州五岭广场的标志性雕塑“神农作耒耜”,就反映了郴州的历史,代表了郴州的文化。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的事迹就发生在郴州。当时正是狗尾巴粘了谷种,让炎帝开始种谷。之后,炎帝在嘉禾的九老峰下的“丙穴”中,对关养在那里的六畜,开始了驯化,而用牛耕田的历史也由此拉开。神农发现嘉谷,驯牛教耕、遍尝百草三大贡献,郴人皆占有,此为郴之幸也。而其归葬之地,现今虽不属郴,但“神农精神”却流传郴地,新鲜依然。神农作耜在郴山,彰显的是“奉献、创造、忘我”,也可以说是“敢为人先”的一种郴人精神和文化。

(三)通过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提升生态旅游文化的效益

公共文化的开发,不仅可以丰富一地的旅游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挖掘出旅游资源的内涵,让旅游资源“活”起来,更好的服务于旅游者。比如郴州的文化中心内有市图书馆、展览馆等设施,就在五岭广场旁边,它们都是郴州的公共文化设施,为郴州市居民提供了休闲等文化服务。如果这些场馆与旅行社开展合作,进行相关的主题活动,开展根据客户要求组织特殊主题类的活动项目,或者开展学生团活动等,通过媒体宣传,建立品牌效应,这样可以使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价值得以提升,进而引起当地居民对公共文化的重视,吸引更多的人来充分利用和保护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一个很好良性循环。又比如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旅游者追求异质文化的感受,成为旅游地的吸引点,同时,增强目的地人们对自身民俗文化的自豪感,激起爱护、保护、发扬民族、民俗文化的热情。丽江古城的开发,让纳西族人们认识到了他们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原本只有老人玩的东巴古乐不仅吸引了全世界的旅游者,也走向世界各大舞台,从而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和追捧,也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下来,现如今在丽江光看一场东巴古乐表演,门票价格就在百元以上,不算其它的附加效益都已经很可观了。

又比如,郴州桂阳阳山古民居的开发中,就应挖掘其蕴含的文化内涵。阳山古民居这个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地人合”,结构上体现儒家“中和”思想,是民俗文化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阳山这个村落居住着何氏族人,他们崇文尚武,重伦理,求和睦,明理义,事农桑,涌现出进士、举人十余人,官至将官、翰林者多人,不以望族自居,助弱扶贫,自发设立了“重九会”(敬老)、“议学会”(助学)、“女儿会”(扶孺)、“禁戒会”(自律)等,形成了“宽容诚厚重,和气致祯祥”的数百年家风,这也当今应推崇的精神文化。

二、通过校企合作提升郴州生态旅游产品保护意识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生态旅游资源被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人们缺乏应有的生态旅游教育,缺乏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意识,有些行为完全是出于无意。生态旅游教育的缺失可以由高校来弥补,旅游景区、社区又可以为高校提供很好的实习实践机会,通过高校和旅游景区、社区的合作来提升人们保护生态旅游产品的意识。

(一)校企合作提升生态旅游产品保护意识的模式

1.高校提供培训和专业指导

(1)为旅游景区提供生态旅游专业讲解。首先在学校要开设生态旅游相关的课程,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学生的培养采取分阶段培养的形式,即在旅游旺季,专业学生进入景区做生态旅游专业讲解,把生态旅游知识贯穿其中,从而潜移默化的把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传递给旅游者。如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可以培养专门的景点专业讲解员,经过生态旅游知识的专门培训。在团队入园时由景点专业讲解员进行讲解,在游览的过程中要重点结合生态旅游的知识进行讲解,由于莽山国家森林公园很大,游客乘景点旅游车进入的时间较长,在沿途一方面通过专业景点讲解员的讲解,另一方面可以在旅游车上播放有关生态旅游的相关宣传片,来提高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意识。这项工作如果长期坚持去做,可以有效的提高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生态旅游意识。

(2)共同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做好生态旅游宣传。利用高校的专业人才优势和生态旅游景区的特点,根据市场需求,推陈出新,设计出一些能启迪游客环境保护意识是设施和旅游项目。如开发出一些体验性旅游产品,原汁原味的真品、精品,避免文化污染。科学的做好旅游市场营销,科学的宣传旅游产品,用对游客负责任的态度来宣传生态旅游目的地,避免过度宣传,以免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通过高校的专业力量,科学准确的确定生态旅游景区承载量。

(3)为社区居民开展培训。可由高校组织生态旅游专业志愿者团队,由他们分批与社区居民联系,深入社区居民的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的影响,结合适当的专业培训,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使生活在生态旅游景区内和周围的居民从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中或观光中获益,而后自觉地保护这些让他们获益的生态旅游资源。

2.生态旅游景区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而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正肩负着培养生态旅游专业一线人才的使命。职业院校要求以服务地方企业为主要目标,比如我们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地处中国旅游城市郴州市,旅游业是郴州的支柱产业,我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服务地方产业的支撑型专业。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性,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的生态旅游课程,还要学生把生态旅游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去应用,他们非常需要通过实习实训来提升他们的生态旅游的专业实践能力。他们的实习实训就要到生态旅游景区去,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到实践中去发现非生态的问题,并帮助解决要。高校从理论上培养了学生的生态旅游意识,非常需要企业为他们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而企业也需要大量的懂得生态旅游的专业人才来管理。

(二)提升生态旅游产品保护意识的作用

1.解决当地居民和旅游经营者的专业培训与提高的问题

生态旅游景区一般是没有收到干扰、生态和文化特色保留比较完好的地方,当地居民思想朴素,缺乏相应的生态旅游专业知识,而一些旅游经营者也比较缺乏生态旅游专业知识,同时他们又没有时间、精力、经费去进行的专门的学习,而通过校企合作,由专业学生深入他们的生活中,把培训与教育放入的他们的生产、生活中,由学生通过实践对当地居民和旅游经营者开展培训教育,这样不仅能有效的解决学习与生活、生产、工作的矛盾,又不需要增加过多的经济负担。

2.解决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的矛盾

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学生有了更多实践机会,也有更多接触一些生态旅游景区非生态的行为和现象,从而促使他们去思考,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有利于的培养出更优秀的生态旅游专业人才,为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保障。因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只有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素质和管理能力,才能满足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的要求。而校企合作可以很好的为将要从业的专业人员开展良好的职业培训,从而确保行业内拥有高素质从业人员,有效的为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实现生态旅游景区的良性循环。

3.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的机会和层次

篇(6)

区域经济与旅游业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彼此耦合发展的交互体。割裂或者忽视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必然会对区域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掣肘和误差。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通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入研究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效应,对旅游产业和对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耦合度基础理论概述

(一)耦合度基本解释

1.耦合度涵义。在物理学中,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耦合度就是描述系统或要素彼此相互作用影响的程度。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它左右着系统的特征与规律,耦合度正是反映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吴大进等,1990)。由此可以把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两个系统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彼此产生影响的程度定义为旅游产业-区域经济耦合度,它的大小反映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两者相互协调的程度(吴跃明等,1996;杨勇,2006)。

2.旅游产业与经济协调度。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两者相互协调作用的结果。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来计算协调度,本文设变量ui、uj分别表示系统,得到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为:

ui(i=1,2,…,m),uj(j=1,2,…,n)

cn=n{(u1·u2…··um)/∏(ui+uj)}1/n

当只有两个系统时,可以直接得到它们的耦合度函数,表示为:

c2=2{(u1·u2)/∏(u1+u2)}1/2

借鉴上述公式,选取c作为计算协调度的模型,可以定义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为:

c2=2[F1(x,t)·F2(y,t)]1/2/[F1(x,t)+F2(y,t)]

u1、u2分别代表旅游产业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F1(x,t)和F2(y,t)分别是度量它们发展水平的函数,其中,x、y分别为系统u1、u2的特征向量,t表示时间(熊勇清等,2010)。

(二)旅游产业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基本概念

1.旅游产业与经济耦合协调度。虽然用c可表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程度,但此模型的不足在于难以反映两个系统各自的发展水平,为了真实地反映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高低。本文借鉴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生延超等,2009;王永明等,2011),构建一个能够客观反映城市旅游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模型,称为耦合协调度:

D=(c·T)θ

T=αF1(x,t)+βF2(y,t)

其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协调度;T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两者的整体效益或水平θ、α、β为待定参数,一般取θ=0.5。

2.旅游产业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F1(x,t)>F2(y,t)则表明旅游产业的发展很快,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超过了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支撑,本文中称之为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型。相反,F1(x,t)

河北秦皇岛旅游产业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河北秦皇岛旅游产业与经济指标权重的确定与处理

为了测度河北秦皇岛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的程度,本文设定了旅游产业指标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体系(旅游产业指标体系和区域经济指标体系)之下建立起二级指标体系,并按照德尔菲法进行权重赋值。为了统一单位,便于计算,本文对相关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由于所有的指标都只正向指标,所以处理办法是xi=Xi/max(Xi),其中i=1,2,……6。同样,yj=Yj/max(Yj),其中j = 1,2,……8)

(二)河北秦皇岛旅游产业与经济耦合协调的计算结果

为α与β赋值时,考虑到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性,本文赋予α=0.6,β=0.4。在指标权重设计时,专家的反馈结果支持了α=0.6,β=0.4。因此,T=0.6F1(x,t)+0.4F2(y,t),将相关数据代入模型进行计算。

(三)河北秦皇岛旅游产业与经济耦合协调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将河北秦皇岛三区的数据代入上述的表格中进行计算,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在河北秦皇岛旅游产业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北戴河区旅游业与经济发展之间达到了优质耦合协调。一直以来北戴河都是河北秦皇岛旅游地域体系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占了秦皇岛旅游业的半壁江山。北戴河的旅游业较好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F1(x,t)=1>F2(y,t)=0.9971说明了秦皇岛北戴河区的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达到了优质协调。山海关区的旅游业与经济发展两者的耦合协调系数D=0.5581,这说明了山海关区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勉强协调。山海关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收入效应以及产业效应,而且这些年当地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旅游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海港区旅游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濒临失调的局面,二者的耦合协调系数仅为0.4535。海港区作为秦皇岛市的政治、交通、经济中心,其经济发展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旅游业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不但没有发挥出相应的关联带动作用,反而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掣肘。

河北秦皇岛旅游产业与经济协调调控策略

通过建立河北秦皇岛旅游产业与经济耦合协调度模型可以得出,秦皇岛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协调的。为了实现秦皇岛旅游业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市,本文提出以下调控政策。

(一)总体对策

1.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旅游业的关联效应。注意优化旅游产业结构,食住行游购娱全面发展。不仅仅满足于住宿、饮食等方面的发展,要更加注重交通、娱乐、购物等方面的发展,实现旅游产业各个方面全面协调均衡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旅游产业对经济的各种带动效应,实现旅游产业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尤其秦皇岛的旅游交通并没有满足其旅游需求,解决交通网络不完善问题,方便游客进出秦皇岛,便捷地到达各个景区,成为秦皇岛市旅游发展要解决的首位问题。

2.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奠定旅游发展的基础。北戴河区与山海关区要实现经济发展对旅游业起到的资金、基础效应等支撑作用。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计划,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以解决部分县区的经济短腿效应对旅游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旅游业提供大量的资金,为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了可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还促进住宿、游览、娱乐等服务设施体系的完善和旅游服务系统全面升级,这无形中拓展了旅游的服务能力和空间范围。

3.做好景点开发,实现旅游业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河北秦皇岛在今后的旅游景点建设与开发中,要改变以往以多取胜、粗放开发、模仿复制、简单重复的做法,实施精品战略,深度利用资源,集中力量打造精品,突出个性,努力造就在旅游市场上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拳头产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开发四季宜游产品,着力发展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旅游,推进旅游与体育、文化、商务、会展、工业、农业等的融合。

(二)各区发展对策

1.海港区。一直以来,海港区的旅游业发展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其旅游产业与经济耦合协调系数仅为0.4535,二者处于失调的局面。所以海港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加地注重二者的协调发展,找到合适的定位,促进旅游业与工业、农业、交通等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作为秦皇岛的中心城区和交通枢纽,海港区要更好地发挥好旅游集散功能,利用好其作为政治、交通、文化中心的地位,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发展城市观光、购物、娱乐、餐饮、住宿、商务会展和近郊生态运动娱乐等项目,提高旅游业整体水平,立足建设秦皇岛市旅游服务基地,拓展旅游服务范围,提升旅游承载功能,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与山海关、北戴河等周边地区旅游业实现错位发展、互促共赢。在保持现有的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力争使二者达到协调关系。

2.北戴河区。在秦皇岛的三个区中,北戴河区的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是最好的,达到了优质协调的程度,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使旅游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更上一层楼。作为闻名全国的夏都和海滨风景名胜区,北戴河区要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康复疗养、修学、会议、娱乐项目,把北戴河逐步建成高端旅游休闲度假地、会展商务旅游活跃区。加快旅游业从旅游观光型向旅游休闲度假型转变。在继续保持旅游业领先优势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加强停车场建设,在沿海区域和地段规划建设生态型公共停车场,满足暑期交通需求。发挥好旅游集散次中心的职能,实现旅游业与经济的同步协调发展。

3.山海关区。山海关区的旅游产业与经济发展处于勉强协调的局面,当地经济的发展要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要在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的同时发展当地经济以更好地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使二者达到协调发展。山海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和“世界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防体系”之一,要重点发展历史文化观光、长城观光、山水风景观光、农家乐、海洋娱乐项目,精心打造山海关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积极构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框架。实现山海关区旅游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体系。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投资拉动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按照“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方针,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好经济对旅游业的基础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大进,曹力,陈立华.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2.吴跃明,张子珩,郎东锋.新型环境经济协调度预测模型及应用[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

3.杨勇.旅游业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旅游科学,2006(2)

4.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10)

篇(7)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旅游产业 格兰杰检验

一、引言

广西旅游资源丰富,据统计,2009年广西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09.9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4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4%和6.9%;接待国内游客11805.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57亿元,分别增长21.9%和33.6%,旅游总人数首次突破1亿人次,达1.2016亿人次,同比增长21.5%。旅游总收入达701亿元,大幅增长31.3%,广西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本文是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广西省为研究对象,利用广西省1995-2009年的统计数据,采用近年来经济学主流的单位根检验、协整理论、Granger检验的方法和修正误差模型,对旅游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广西省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文献综述

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Chi-Ok Oh(2005)关于韩国的实证研究明确地表明,韩国的旅游业发展与以Z为代表的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二者时间序列数据的Granger因果检验则表明,在短期内是经济发展导致了旅游消费的增长。但邓淇中,罗葵等认为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方向的反馈效应;陶金龙等(2004)利用灰色理论分析了旅游业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关联性,并分析了旅游业对苏州经济的实际拉动效果,认为1994年以来苏州的Z对旅游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1994年-2002年苏州旅游收入增长对Z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13.58%。

三、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1.数据来源与指标的选择

本文采用1995-2009年共15年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于《广西省统计年鉴》(1997-009)、《广西省旅游统计年鉴》。用国内旅游总收入(X)、入境旅游收入(Y)来反映旅游业发展水平;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Z)来反映经济增长。

X、Y和Z的变化趋势,特征非常相似,可以判断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趋势。为了消除共同趋势的影响,对变量采取差分处理。变量的一阶差分具有平稳性。因此一阶差分序列可能是平稳序列,进而进行单位根检验。

ADF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检验统计量LNZ、LNX、LNY的值均小于临界值,拒绝原假设,即LNZ、LNX、LNY是平稳序列。继续对DLNZ、DLNX、DLNY进行检验,发现DLNZ,DLNX,DLNY拒绝原假设,也就是DLNZ、DLNX、DLNY变量时平稳序列。

2.各个变量间的协整分析

由上述单位根检验知:LNZ、LNX、LNY为一阶单整,它们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即Z、X和Y之间应该存在一个长期的稳定关系,可以进行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利用Johansen检验法来检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在利用Eviews5.0软件检验时,选取观测序列没有确定性趋势且协整方程(CE)有截距,滞后期为1。检验结果如表2。根据表2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可以发现,序列LNZ、LNY、LNX之间有协整关系。这样可以通过0LS建立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Z之间的协整方程。

LNZ=0.680008LNY+0.193752LNX+7.244847

(3.875068) (4.154988) (2.325410)

=0.939152 DW=2.074763

上述方程表明:广西省经济发展、旅游总收入与入境旅游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国民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旅游收入总量增加0.68个百分点,入境旅游收入增加0.19个百分点。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告诉表明,广西省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究竟是经济增长增加导致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的增加,还是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的增加引起经济增长,或者三者互为因果关系,因此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入境收入的Granger原因,入境收入不是Granger原因,从而揭示了经济发展与入境旅游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旅游总收入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刺激与推动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广西省的繁荣。需要说明的是,在5%的显著水平下,变量LNX与LNZ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旅游总收入包含着入境旅游收入,后者与前者变化是同向的。

4.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协整关系只能反映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不能反映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因此,要确定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就要建立反映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修正误差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基本形式是由Davidson、Hendry、Srba和Yeo于1978年提出的。它的一般形式为:

DY1=ω+λECMt-i+∑ki=1δiDXt-i+∑ki=1YiDYt-i+εt(1)

上式中长期和短期调节同时被考虑进去,其特点是把表示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项(λECMi-t)作为解释变量放在模型中,描述对均衡偏离的一种长期调节,λ反映的是调整幅度。

由于LNZ、LNX、LNY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对序列LNZ、LNX、LNY建立修正误差模型,运用EVIEWS5.0软件建立变量之间的修正误差模型。

(2)

(7.62241) (-1.0173) (-0.243837) (0.279071)

=0.3376

公式(2)误差修正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反映了变量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检验结果表明:长期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的短期波动对其影响不显著,当经济变化超过均衡水平时,短期波动将促使其向均衡水平趋近,调整幅度为27.9%。同时,经济量受到滞后1期的旅游总收入的影响,即旅游收入的增长有导致经济增长趋势,其比例为4.2%。入境旅游收入对经济增长具有增强作用,影响的系数为0.017756。模型中的 =0.337570,也就是说各变量的变化仅能解释经济变化的33.75%,说明影响经济变化的因素是多种的,其他因素在模型中没有反映出来,如进出口贸易等。

四、结论

(1)在长期内广西省旅游总收入、经济增长与入境旅游收入三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即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增长0.68个百分点;入境旅游增长0.19个百分点。

(2)在5%显著性水平下,广西省Z、旅游总收入与入境旅游收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而,广西省可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 (3)在短期内当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将以0.337570的调整速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参考文献:

[1]POWC,HUANG B 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A Nonlinear Approach. Physical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08.

[2]Chi-0k oh. The ConXibu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o Economic Growth in The Korean Economy. Tourism Management.2005(26):39-44.

篇(8)

一、钻石模型理论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以产业结构的“五力竞争”模型为基础,来分析一个国家特定产业是否在国际上有很大的竞争力即所谓的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他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竞争力取决于要素条件、需求状况、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机遇、政府等六因素,其中前四个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如图一)

1.生产要素。可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的生产要素是指自然的资源,如气候条件、交通设施,资金支持和技术人才等等;高级生产要数是指经过自然资源加工后的资源,如高级技术管理人员资源和投入改造的设备等。生产要素在竞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需求状况分析, 包括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本地顾客的需求对企业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有很高素质的国内消费者,可以激发本国企业改进生产的设备,提高企业的服务,推动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本国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不仅通对企业加以影响,还有本地高素质顾客的预期需求陷于其他的国家,那么也会拉动企业的竞争力。

3.相关和支持产业。在许多产业中,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和优势的产业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尤其是“产业集群”这种产业链现象,说明很多优势的产业和其他产业是一种密不可分关系,他和区域间的强势产业一同崛起。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走国际化的道路可能是本国企业的竞争和国际市场的需求。本国市场的竞争可以让国内企业提高自己的效率、减少成本,形成自己的宏伟战略的目标,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企业在激烈的全球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了很好的国内环境。

同样,在国际市场中,只有在国内成功搏斗的企业在中改进设备和创新的企业才能在国际上和外国企业一争高下。

5.钻石模型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机遇和政府。机遇是外在的因素, 他有双向的作用,绝非企业的影响力所能左右。政府在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中起到提供企业所需的资源,创造发展的环境等责任。

波特的“钻石模型”说明一个具有优势产业的竞争力需要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企业的战略和相关与支持产业四因素的互动和机遇和政府的参加。

二、对贵州省旅游业波特的“钻石模型”的竞争力进行分析:

1.生产要素方面。贵州省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截止到2007年底,贵州省建设世界自然遗产一处:荔波;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9个,此外还建有2A级旅游景区(点)9个,3A级旅游景区(点)13个,4A旅游景区(点)3个,5A级旅游景区(点)2个;中国文化遗产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9个;国际生态博物馆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个;国家森林公园2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地质公冈6个;国家水利风景区7个,创建了贵阳、遵义、安顺等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然而,根据2007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可得,贵州旅游社总收入74187.42万元,现有从业人员47494人。而作为旅游产业大省的广东,其旅游社收入2020332.59万元,从业人员261029 人。根据以上说明,贵州旅游业现阶段与广东差距有很大的差距。使得贵州旅游产业现阶段还只属于旅游资源大省,要转变为旅游大省还有很大的差距。

2.需求条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7年贵州入境游比上年增加33.78%,同时旅游业创汇能力以12.17%的增速居全国前列,贵州旅游产业正再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转变。除此外,随着国家对西部的支持力度,2007 年贵州省GDP达到2741.90 亿元,比上年增加13.7%,为省内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促进了省内旅游的蓬勃发展。

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在旅游业很大发展的2008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创下了653.13亿元的好成绩,较2007年净增140亿元,增长27.50%,旅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排名由18位上升至17位。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同时,旅游产业集群的作用开始显现出来。全省2006年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47494人,为缓解全省就业压力做出了积极贡献。旅游业的发展也推进了交通、餐饮和娱乐业等相关企业的发展,截止2007 年底,贵州全省旅行社数量达到 177 个,收入达 74187.42 万元。星级饭店227家,吸引了世界很多著名酒店来入黔。同时其他的保险、娱乐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尤其是交通业发展,对打破贵州那种“黔驴技穷”的局面,提升旅游业的品牌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贵州地处中国的西南部,与四川、广西、贵州、重庆、云南毗邻。四周都是旅游资源大省或旅游产业大省,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让贵州旅游企业发展壮大起来,需要有有好的企业组织结构和战略。而本身企业的的制度创新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利用举办旅游节提高旅游品牌形象,吸引国内外旅游者到贵州旅游有很好的作用。近年,贵州连续举办了黄果树瀑布节、油菜花节、苗族姊妹节等旅游节庆,大大提高了贵州旅游产业知名度。这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还引来众多国内外旅行企业到贵州考察踩线,为贵州的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5.政府支持。贵州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力争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并且积极发展信息、物流、金融、保险、法律服务、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新型服务业,拓展文化、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准入制度,强化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6.机会。在贵州地处西南的中部地带的地位优势,为大力增加和周边旅游大省的合作创造了机会,在产业上和周边地区相互补充。同时,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机会,大力发展旅游服务和配套的企业。

三、 提升贵州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1.从生产要素方面来看。要按可持续的观点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按照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观点来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加强和旅游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注重旅游专业队伍人才的培养,还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2.从需求层面来看。注意提升贵州旅游的文化内涵,按照“多彩贵州”的理念宣传贵州的旅游资源。同时按照旅游需求来调整旅游资源的市场化需求,按照旅客的需求来改革旅游产业链,提高贵州旅游的品味

3.从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来看。旅游产业的竞争力的提升需要相关配套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应该加强相关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的力度。同时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打造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模式。

4.从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看。贵州旅游企业应该有长远的规划目标,按照创新的理念来发展企业,革新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思路。调整企业的结构。同时企业要勇于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习对手之长,发展壮大自己。勇于面对更大的挑战。

5.从政府和机会层面来看。政府要有大局意识,合理整合资源,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发挥在旅游产业中的主导作用。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旅游产业间的互相合作,培育产业集群。在发展中任何的机会都有双面性,旅游企业要有清醒的意识,在发展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化不利为有利条件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M].华夏出版社,2002

[2]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赵莺燕:基于“钻石模型”对青海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分析[J].攀登,2007(3)

篇(9)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

绿色经济的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的。内容有:环境友好型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低碳经济、环保经济和循环经济。随后有许多的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绿色经济发展。虽然就其定义没有达成共识,但是对于核心内容的理解是一致的:以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循环经济等为主要特征。绿色经济反映的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本论的发展方式。其主旨在于最大化人类的福祉,降低人类生存的成本,增加其生存收益。

从供给侧来看绿色经济的实质是降低成本,提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品,提供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产品,增强优质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从需求侧方面来讲就是要引导绿色投资、绿色消费和绿色进出口贸易,只追求短期回报却低效率高消耗、不可持续循环的消费和只是初级加工低附加值的进出口贸易而代之。

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问题

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从投资项目看,其发展战略主要是着眼于资本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忽略民众普遍收益的小项目。从投入要素结构方面看,主要是偏向资源消耗高的项目,使得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从东北地区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来看,还是以资源密集型为导向的重工业为主,缺少周转速度快、竞争活力强和可变资本高的其他产业。东北地区现在所面临的产业结构问题主要有:

1.产业结构单一且层次低,产业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不高。东北地区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地理位置以及地区矿产资源优势的原因,其产业结构僵化,调整速度缓慢,其产业结构制度的发展也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

从表格中看出东北地区的二产占生产总值的近50%,工业也在40%以上。@表明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过度依赖于工业的发展,结构层次过于单一,导致了其工业层次较低,产品单一,创新型、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少。对于第三产业来说,服务业层次较低,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其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也损失殆尽,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迫在眉睫。

2.虽然产业规模大,但是关联性、依赖性较低。东北地区的工业大而不聚,没有形成高关联性的集群化。因为东北地区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虽然产业规模较大,但国有企业实行垄断机制,因此产业结构的扩散效应难以发挥,难以形成绿色产业链。

3.产业内人才规模与产业规模不适应。东北地区人才的留存率太低。由此虽然产业规模巨大,但是其人才规模与产业规模差距太大,最终还是会造成产业规模萎缩,使得产业结构更加不合理,产业效率降低。

4.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升级困难。一直以来东北地区的主要产业的核心技术、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件和零部件都是依赖于进口。缺乏自主创新就成了其产业结构升级的拦路虎,制约着其升级的进程。

三、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绿色化优化分析

绿色经济不仅能够优化产业结构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1.协调、平衡产业结构。针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失衡,按照绿色发展协调各个部门和谐发展,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的要义,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大对于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现代服务业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东北的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和咨询、文化产业、培训业等势在必行。

2.建立绿色产业链,形成绿色产业结构集群。打破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的垄断态势,推进产业规模的扩散效应。在协调、平衡了产业结构,明确了服务业的发展增长点的基础上,东北地区绿色经济发展还要尽力实现省市间和地区内部之间的生产要素和物质资料的优化配置。利用东北地区深厚的农业和工业优势建立农业生态园和工业生态园,从而实现上下游的良好衔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进而节约成本提高收益。

3.绿色化产业结构优化,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使资源、政策倾向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相应减少初级、低层次的加工业。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去除产能,使资源配置更符合市场需要。

4.鼓励绿色经济创新与创业,任用人才合理化、绿色化。在绿色经济下,创造新的发展和就业机会是占领未来经济竞争优势地位,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东北地区应该发挥在机器人及智能应用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明确发展重点,加强研究,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另一方面人才的引进与应用及时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关键。

参考文献:

[1]曹东,赵学涛,杨威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创新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5)

篇(10)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产业关联度高而且富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而且还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提升城市形象。近年来湖北省旅游产业出现蓬勃发展的势态,2010年湖北省全省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81.7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460.53亿元,同比增长45.4%;旅游外汇收入达到7.51亿美元,同比增长47.2%。湖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背景下,测度旅游产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加快湖北省地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湖北省经济增长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找出旅游产业对湖北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究竟有多大,以其为湖北省经济决策提供参考。

一、模型选择和数据处理

(1)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选取湖北省历年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代表经济增长的变量,选取湖北省历年旅游收入作为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指标。样本数据均来源于历年《湖北省统计年鉴》,数据起止时间为1986~2010年。以1986年为基期的GDP平减指数核算实际的GDP与实际的旅游收入。用GDP与TR分别表示消除价格变动后的实际GDP与实际旅游总收入。为了使得两变量的时间序列避免剧烈变动同时尽可能的消除可能产生的异方差,我们分别对消除价格变动后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实际旅游总收入取自然对数,分别既为LGDP与LTR.。协整理论是研究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方法,在进行变量协整分析之前先判断变量序列的平稳性。(2)时间序列分析中,如果一组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为平稳的时间序列,则说明这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这个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协整表示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某种长期均衡的关系,在短期内可能变量之间的关系会偏离这种均衡,但是在长期变量之间会存在某种内在机制使得变量之间的关系重新趋向均衡。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在1987年提出来的EG检验来讨论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收入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协整。如果存在协整,则表明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促进湖北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二、实证分析和估计结果

1.描述统计分析。为了直观的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首先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我们发现LGDP与LTT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通过对他们进行一阶差分进行ADF检验,我们发现LGDP与LTT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即LGDP~I(1),LTR~I(1),LTGDP与LTTR均为1阶单整的时间序列。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取对数后的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和湖北省旅游总收入进行线性回归就不会产生伪回归的问题。以LGDP为被解释变量,以湖北省旅游总收入LTT为解释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LGDPt=5.85+0.46×LTRt+et (48.0)(18.6)

DW.=0.48,R2=0.94

由于采用了滞后一期的解释变量,因此这里的DW值并没有参考意义。然后对本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ADF检验,发现残差在10%显著性水平下为平稳时间序列

由以上协整回归方程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双对数模型,因此回归方程弹性系数0.46表明湖北省旅游产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大约0.46个百分点,充分说明了湖北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旅游产业发展短期波动对GDP的影响。Engle和Granger在1987年提出了著名的Granger定律:即如果变量X与Y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的短期非均衡关系总能由一个误差修正模型来表述。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引入误差修正模型。引入变量ECM,表示以上回归方程的残差,回归方程形式如下,其中DLGDP与DLTR分别表示对实际GDP与实际LTR一阶差分后的时间序列。

从以上误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湖北省对数国内生产总值LGDP的短期波动受到湖北省对数旅游总收入LTR的短期波动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湖北省旅游产业总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大约0.46个百分点。从误差修正模型中可以看出,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将以0.05的调整力度将系统从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三、结论

以上协整分析说明,从长期看,湖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弹性系数为0.46,说明湖北省旅游产业总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大约0.47个百分点,充分说明了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为实现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以及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上一篇: 法治营商环境的建议 下一篇: 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