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8 14:39: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研究生实习规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报告集中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伸1,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城市作为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而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不可替代的生态、景观和社会功能,是建设“生态城市”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重庆市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南川区位于重庆市南部,重庆直辖后被定为重庆市的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南川境内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立体气候明显,气温适宜,“旅游度假城”、“生态宜居城”、“开明开放城”是南川区在未来几年的城市建设目标。本文以南川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这一重要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未来城市的生态建设中对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释义
所谓“绿地”《辞海》释义为“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或指“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在中国,城市用地构成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王秉洛等将城市绿地系统概括为:“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条件、地貌特点、基础种植(自然植被)和地带性园林植物,概括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的情况确定的标准,将规划设计的和现有的各级各类园林绿地用植物群落的形式绿化起来,并以一定的科学规律给予沟通和连接,构成完整有机的系统。同时将此系统同自然山系、河川等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林地、农牧区相沟通,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系统,人民游憩休闲活动的主要载体和城市风貌特色的主导因素”2。
建设部《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中的定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1]
3、南川区绿地系统现状及问题
3.1建设现状
南川建成区域河流、水库多,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8条,均属长江流域,多属乌江水系,;截止当前,南川区建设水库共达14座;中心城区现状绿地共有649.04公顷,绿地率达到36.4%,其中公园绿地共有379.12公顷。
3.2存在问题
区域生态绿地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树种单一;防护绿地缺乏,基础设施隔离带绿化树木比例低,隔离效果较差;中心城区花山、两江及半溪河缺乏城市生活岸线,城市山水景观特征不突出;旧城区缺乏开敞空间和综合性公园绿地,绿地受益率和亲密度尚不能很好满足市民游憩需求。
4、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
4.1规划布局构思
区域绿地系统由生态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山体廊道、水体廊道、重要交通干道廊道等绿地组成。总体规划布局为“一廊两区多心”。形成东部、南部重要生态屏障区为核心,以山体廊道为纽带,以各类众多生态风景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类型生态斑块为支撑,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大、中、小相匹配的绿地系统。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布局形成以城中心的花山,贯穿城市的两江及各类城市公园绿地形成的“一核两带五射多点”的结构模式。
4.2绿地系统规划建设
①区域绿地系统规划
重点保护两大生态屏障区,其中东部生态屏障区是以山王坪景区为中心包含鱼泉乡、水江镇东南部及三全镇东部等连片区域组成,南部生态屏障区主要包括金佛山风景名胜区、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及金山镇、德隆乡等连片区域组成。
各种生态景区、生态保护区等散布的斑块主要包括金佛山风景名胜区、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山王坪风景区、神龙峡风景区、鱼跳峡水库保护区、楠竹山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等多个生态斑块。
南川全区的绿地系统应与区域协调发展,有效保护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依托南川区域良好的自然资源建设的众多风景区及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区域,以形成完整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整个南川区域的绿化率应达到5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应达到200平方米以上,从而努力实现整个南川区生态环境中的碳平衡目标及生态产品贡献。
②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南川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要与区内的开发建设进程相协调,并实现经济效益的平衡,逐步向创造市级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的规划目标过渡。
图2南川区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图
资料来源:《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
1)公园绿地规划
规划采用区级综合公园、片区级综合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六种基本类型。各个公园和开敞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绿地类型,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并应积极吸纳和创新各类新形式、新题材,具有时代特色的公园绿地类型,同时应注意与周边建设环境及人文背景相协调。
公园绿地建设,到近期2015年增加228.5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9平方米。到远期2020年,公园绿地达到851.6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达到21.29平方米。
表1中心城区主要公园绿地统计表
图4南川区中心城区公园分布图
资料来源:《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
2)生态绿地规划
南川中心城区的生态绿地主要由郊野公园和带状生态绿地组成。
本次规划确定4个郊野公园,总面积为1125.65公顷,分别是花山郊野公园、李家沟郊野公园、明阳郊野公园、岩坪郊野公园。其发展导向具体如表2所示。
表2郊野公园发展指引
3)生产防护绿地规划
由于生产绿地担负着城市绿化工程供应苗木、草坪及花卉植物等方面的任务,因此,一个城市生产绿地的建设质量,会直接影响该城市的园林绿地效果。
图5南川区生产防护绿地
资料来源:《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
按照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市生产绿地的面积应占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按此要求,南川区中心城区生产绿地远期必须达到99公顷以上,而目前中心城区生产绿地仅有北固片区及隆化片区两处,面积为5.3公顷。因此,本次规划中对生产绿地做了较大的增加。至2020年,规划生产绿地达104.65公顷,苗木供给率达100%。规划建设生产绿地2处。
规划在中心城区规划范围的不同地段设置不同类型的防护绿地,以充分发挥绿地的防护功能,减轻有害因素对城市环境的破坏。至2015年,规划防护绿地200公顷;至2020年,规划防护绿地556.43公顷。[2]
4)绿地景观规划
根据南川城区以花山为核心,两江一河绕城的地形特点,规划重点控制花山、龙岩江、凤嘴江、半溪河等山体、水系线,从沿江绿化景观带、城市景观大道、城周森林屏障控制与保护、绿化景观视线走廊、重要景观节点等方面,加强规划区内的绿化景观控制。同时依托两江一山建设城市观景步道,构建观景、健身、休闲为一体的南川中心区慢行系统。
图6南川中心城区绿地系统景观规划图
资料来源:《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
图7南川中心城区绿道慢行系统规划图
资料来源:《南川区绿地系统规划》
5、建设目标及实施建议
5.1建设目标
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主要包括净化城市环境、减轻风沙灾害、改善小气候、减弱噪音、保持水土及改善水文条件等方面。通过本次规划应严格保护城区中部的花山公园,作为城市绿心。建设城北大道、三环路、城西大道绿色生态廊道,让各片区之间有绿带相隔,使绿色生态走廊成为连接中间绿心与城市周边环境的绿色轴线。在城市环路以及城市区域范围内建立绿化防护林体系。提高南川区的公园绿地受益率和亲密度,充分利用山、江的自然生态格局,构建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以低碳化发展,生态产品贡献为主旨,着力保护南川区区域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构建和谐的山水、林地及动植物生存环境。
5.2建设实施建议
①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制度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完善生态环保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社会公众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增强社会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②加快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按照“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设立生态环境补偿基金,用于城市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③通过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十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非常重要。生态文明的核心一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二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如果说,前者需要的是市场激励,那么后者更需要文化激励。媒体要充分发挥主流渠道作用,长期规划、策划,运用各种公益节目、公益广告形成持久的舆论氛围。
6、结语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重庆在最近几年来表现的尤为突出,其来势之迅猛、速度之迅疾,是史无前例的。其发展机遇与挑战危机总是相伴而生的,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高速的发展形式就会带来越来越复杂、破坏性更大的城市问题。城市绿地系统是一复杂的、动态的复合系统。我们必须把眼光放在区域,或更大地尺度来研究长远的发展战略,从结构出发,运用现代的规划建设思想,以生态为先导、协调发展为目的,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绿地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of ecological lost and bridge the city is not only as a whole and exist, but also as a whole and the existence of ecology, which has also decided the urban planning practice is to conform to the na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oute.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greening of the connotation,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from the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design, urban industrial design puts forward three aspects of China'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proposal, for peer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The ecological Suggestions
前言
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是一场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变革,需要强化完善生态规划、活化整合生态资产、孵化诱导生态产业、优化升华文化品位、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典型示范滚动发展。生态城市建设至少需要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孕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机制,实现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过程。从一个城市来说,生态环境越好,就越能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而处于竞争的更有利地位。因此,城市规划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生态城市。生态化是指在环境保护时代,将生态学原则和理念运用到其他领域,影响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协调生物及其活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实现生态平衡。其具体内容是:运用生态学上的整体观,把人类与环境看作一个整体,重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环境的生态价值。强调系统的协调发展,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与环境相适应,即经济、社会和环境要协调发展。生态化的目的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实现人类活动与环境协调发展。
一、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发现状分析
1、论述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源自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把城市生态学原理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及管理。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城市规划之理论基础,应用在城市规划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城市本身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有资源投入产出之过程,亦有生成代谢之循环。二是城市本身同时为地球整体生态系统之一部分,它对自然生态之影响可以是相辅相成。但亦可能会产生不可回转之负面效应。三是由于城市是生态系统之一部分,有关应用在生态学之概念如承载力,生态价值、多样性、生态链、资源使用及供应,生态足迹等都可应用在城市规划和管理。
2、论述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可我们在生态建设上做得还不够。以往,我们只是一味地在造高楼,忽略了城市的内在――生态性。不过目前,国内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而生态城市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仍处于初始发展的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的思路、设计的方法和管理的机制都还不够成熟,它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和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筑工程、园林景观、城市经济、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专业工作者和城市社会学家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政府决策者的鼎力倡导、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建设开发者的积极投入,采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方法,团结协作、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推进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建议分析
1、关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的实现是过程而不是终极,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树木需要时间成长,自然系统因为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而需要时间来自我调整和恢复。这是很基本的常识,但却往往被人所忽视。景观系统中,因为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就像一个有机体,它不断自我完善,而且时间越长,效果会越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2、关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我国平均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造成的污染也相当严重,我国的一些城市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严重污染”城市。房地产开发和使用是一种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大量废物的产业。为了人们卫生、健康、舒适地生活,必须将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合理布局。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公共绿地必须大于人均1.5平方米。五是增加居住区文化体育设施。
3、关于城市产业设计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产业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和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设计城市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创建绿色企业等,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示。
三、结语
生态城市规划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标志,是规划理念的升华,是环保意识的觉醒,是发展观念的变革,是今后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超速膨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生态环境将会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观念更新、理论深化、标准统一,就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推进市场、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生态城市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尽管任重道远,面对持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个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将会在中国出现。
参考文献:
[1]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和方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268.
[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生态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是生态城市的组成部分。生态城市规划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科学的规划方法,目的在于达到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三者的协调发展。
一、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对环境的保护。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流于形式却难以得到落实。
2、缺乏长远性。(1)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2)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3)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
2、地方特色不鲜明。有些城市规划设计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首先,建立生态城市必须尊重自然、符合自然,考虑环境的承载力,进行节能、再生、可持续的生产活动,联系实际,设计出符合当地实况的规划方案。其次,建设生态城市必须以物质发展为立足点,以造福于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重点,注重对人价值的人文关怀,注重文化的传承。
2、特色原则。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只有将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真正取得想要达到的成效。在规划设计中,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设计成果,要针对本地区的实际地理、人文情况设计出符合本地区的规划方案。
3、协调性原则。规划设计中把社会、经济和自然三者之间各方面的关系协调一致,促进相互之间的高速流转,这是规划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好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就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组成要素
1、社会生态化.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人们必须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生态文明得到全社会倡导和遵守;消费模式日趋生态化,可持续的消费理念成为自觉行为;人们生理和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且能自动调谐;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人口结构优化;城乡交通便捷安全。
2、经济生态化。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经济增长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生态农业的全方位实施;实施工业的清洁生产,从改进生产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维护、综合利用等生产和服务的全环节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
3、环境生态化。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应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保护好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有良好的区域大地景观和生态系统,合理地利用好各类土地,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盖率和乔、灌、草的合理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获得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
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要点
1、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科学编制是改善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在制定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方案的时候,应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这其中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还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在现代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始终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要素,使三者协调起来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设计。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设计是生态城市设计的基础。做好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设计首先要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讯、能源、供水、供电以及信息网络和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规划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基本保证。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设计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把生态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既能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还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在进行城市建筑与基础设施设计时,要以城市实际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为立足点,进行符合当地区域特色的生态设计。加强居住区绿化,在居住区设置集中绿地,提高居民住区的绿化覆盖率。对于一些城市来说,要在加强一些经济发展好的城市经济的基础上,带动其他城市、城镇的工业化和信息化。
3、城市产业设计。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保护和节约资源,对不可再生的资源进行强化保护,限制使用,对可再生资源要节约使用。促进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科学合理,加速自然、社会和人三环节的流转,使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能量的消耗和减少污染的排放,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另外,城市产业设计要注重产业和生态的结合,以高科技的产业结合循环经济的形式,满足市场化、生态化和现代化的要求,结合城市自身的产业现状,设计出高科技、高起点的标准化生态城市产业,使城市旅游、教育、医疗、文化的得到较好的发展。还要对现有产业进行调整和改造,进行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其GDP的比重。在对生态城市设计完成后,要以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为评价标准,对环境和企业进行各方面评价。
4、生态环境设计。进行生态城市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既能保护环境又可以节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首先要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城市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进行符合当地环境的规划设计,采取必要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原生态环境。其次,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改善,利用生态学原理和设计原理对原始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合理改造,使其在保持和提升生态价值的基础上,更好的为城市设计所利用,是自然资源的价值得到更高的发挥,提高生态效益和共享性。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在生态环境设计的时候充分利用牧草进行绿化,提高居住区的绿化率,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率。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环境的污染,废水废气的增加以及固体垃圾的堆积都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使我国城市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公园式”的城市涉及到一点就是绿化、低碳。在环境日益受到严重污染的今天,国家经济需要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环保的路线,同时也是人们意愿所趋。当前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空间范围向市域扩展,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绿地规划建设逐渐成为重点,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把握城市绿地建设未来发展的趋势,即由物理规划走向生态规划,由土地利用规划走向绿地景观功能单元规划。
一、生态公园式城市规划的内涵
规划是重要的政府行为,必须加强政府的规划干预作用,才能建好生态城市。世界银行在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就把保护环境列为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应该发挥的5项基础性作用之一。世界银行所提出的政府的5项基础性作用是;①建立法律基础;②保持非扭曲性的政策环境,包括发观经济的稳定;③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④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⑤保护环境。因此,规划要全而研究以上问题,强化对实施规划的有关法规及措施研究。
生态公园式城市是先进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下的产物。为使生态城市规划对未来市场有更好的把握,就要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有足够的估计,作好相应的预案。规划研究的重点,是制订若干政策法规和对策,引导、促进和规范规划实施行为向较好的预案发展。生态城市规划研究应包括以下六方面;①实现适度的经济增长;②控制人口和优化利用人力资源;③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延长资源的可供给年限,不断开辟新的能源;④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⑤科学引导城市发展,满足就业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建立公平的分配原则;⑥推动技术进步和对环境污染等的有效控制。
二、生态公园式城市规划要点
(1)规划建设目标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城市生存的需要,而且是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生态公园式城市建设3个“生态化”。
①人居环境生态化。城市是人口聚居区,人居环境生态化,即各项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城镇居民拥有一套使用功能比较齐全的住宅,完善供水、能源、交通、环保等住区的基础设施;实现城镇环境的绿化、美化和净化;形成布局合理,生态景观和谐优美及适宜居住的人居环境。
②经济环境生态化。城镇是第二、三产业聚集区,经济环境生态化。即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发达的生态链产业体系,提高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生态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基本实现生态化生产;企业全部应用生态友好技术和方法,开发、销售生态产品;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支柱。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的生产结构和运行机制,使经济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③社会环境生态化。城市是社会生活的聚焦区,社会环境生态化主要指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采取行政、立法、经济、科技等手段,促使城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向更有序和稳定的方向发展,使全民形成强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的生态保护风气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使生活质量、国民健康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一个生态新观念、新经济、新秩序和新文化的创造过程。
在明确规划控制目标的基础上,生态城市规划研究了五方面内容:a.区域城市空间发展的总体控制;b.生态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c.生态城市的运行机制;d.城市生态社区建设;f.生态城市的指标考核。本文介绍其中的部分内容:
(2)区域城市空间发展的总体控制
按照生态城市的概念,研究内容涉及城市本身和城市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的“大生态”系统,几乎无所不包。在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设计体制下,有限的资金、人力、时间条件下,只能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重点地进行规划设计研究。根据自然生态环境特征,将地域空间分为促进城镇发展区、适度建设区、保护控制区:①促进城镇发展区包括现状城乡居民点分布较密、交通便利、区域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第二、产业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的城镇规划区范围,这是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②保护控制区包括的自然保护区(含沿海的红树林、珊瑚礁等海洋自然保护区),下部地区的山地、丘陵地带的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泄洪及滞洪区,这些区域的自身生态环境质量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需要特别的保护。③适度建设区是除城镇发展建设区和保护控制区以外的其它地区,包括风景名胜区、林业生产区、农业种植区、荒山、荒地、海岸带,以及其间的城乡居民等用地范围。
(3)促进城镇发展区
①规划控制方针:a.要积极促进这一地区城镇化发展,有意识地引导开发活动向此区域集中,使城镇第二、三产业建设集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按照城镇发展战略精心设计城镇空间布局,有序推进撤乡并镇工作的开展;b.优化人工生态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建设。对于高度频繁的社会经济活动加强产业引导和环境监管,在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控制污染措施的基础上发展适宜的工业项口;c.科学进行各项规划设计和加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提高投资效益,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②具体措施:a.建立绿色空间骨架,规定公路绿化带宽度,防止公路“街道化”,在城区周边地区选址建立高效集约经营的商品区域,在沿海县建设沿海防护林带区;b.实施集约用地及用地倾斜政策,盘活消化城市存量闲置士地,适度扩大中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解决城市化进程较快地区的建设用地供需矛盾;c.发展生态型产业链,加强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协作、延长产业链,发展利用本地资源消耗少、效益高的生态型工业,利用现代技术、生态工程逐步改造传统产业;d.按照企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分类集中布局,把污染源控制在有限范围内集中治理,各市县根据白身的比较优势和特点,发展无污染的特色工作,也要集中布局,原则上集中在工业开发区或城市工业园区内;f.将科学技术和传统有机农业技术相结合,推行精准农业,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对田、水、路、林、村、镇、市用地进行综台整治,实现年度耕地占补平衡对于大中城市重大项目发展所涉及的耕地占用可异地平衡。
(4)适度建设区
①规划控制方针:a.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供应,对于发展条件差的小城镇及乡村集镇,要实行撤乡并镇,镇驻地规划要集约发展,避免城镇用地的无序蔓延。b.对于风景名胜区(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较为集中的以发展风景旅游为主的的开发建设区域)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要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区内实现全面绿化,禁止开山取石,禁止建设与风景旅游事业无关的项目。搞好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周边的建设项目也应确保不对风景区产生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c.对于林业生产区和农业种植区,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d.对于海岸带要严格按海域功能区划控制及合理利用。
三、生态城市的空间环境规划
生态城市的空间环境规划要研究人口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引导、城乡生态的协调发展、产业布局和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的宏观调控等内容,最终落实到空间环境布局和实施措施上。
(1)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针对市内的小块农田这种情况,以生态城市的观念进行设计,可以打破城市和乡村在空间形态上的分隔,而将其作为整体空间的组成部分来进行安排。在热带气候环境下,在包围城市和插入城市中的农业用地中,可以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具有观赏价值的生态农业,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花卉农庄园农业农业高新科技园。其经济功能是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第二、三产业发展和更充分地满足城市市场消费需求和国际市场需要;社会功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与休憩的场所与机会;生态功能土要是营造城市绿化空间及其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消解部分城市污染,保持清新的环境。同时,它还能直接依托城市技术力量和消费市场,为持续高效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探索有效途径。将第一产业的布局纳入城市形态规划中,可形成城市用地和农业用地有机联系、共同生长的机制。从生命机体的角度看,第一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绿色产业,环绕城市乃至对城市用地进行分剖,可以在保障城市农副产品供应的同时、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地改善、使城市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形成“点、线、而”相结合的人工生态绿地系统,体现对人与城市和自然之间相融合的现代文明追求,同时又发挥其间的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服务功能,减少“时空距离”损耗,降低农产品成本。对于工业用地,将第二、三类工业用地在独立组团、或主城的独立地段布置,形成规模化的生态工业区。在生态工业区内、工厂之间应具备有机的联系链,形成一个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生态环境系统。对于城市第三产业用地要与交通规划有机结合,根据城市规摸设置多级中心体系。
图1
在整个空间布局中,形成贯穿生态城市圈全境的、完整的、现代化高效快速交通系统,形成大城市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与小城镇集约式组团发展形态、使城市空间与白然生态空间有机结合和相互穿插。
(2)生态社区规划
生态城市的细胞是生态社区。生态社区建设涉及规划、设计、施工、园林、环保、市政、物业管理等诸多方面、是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在规划中有五方面重点工作:①加强住宅小区绿化和景观设计,合理配置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指标,精心研究生物多样性、植被的生态效应等诸多因素,创建具有特色、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②发展生态型建筑,满足住宅建筑的能源、隔声、日照、通风等各项要求。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推广应用太阳能,推广应用综合成套住宅建造技术和节能、节材、节地建筑新工艺、新技术,采用绿色空间来阻隔噪声和视线。人文建筑要纳入自然景观进行整体设计,并特意突出地方特色。③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分拣后资源化综合利用,加快建设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逐步提高循环用水率。从污水处理走向中水回用,乃至实现一定地域内水资源的良性循环,污水就近处理、就地消化。④要推行清洁生产和产业化生产,实行建筑部件的标准化、规格和规模化生产,既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化水准及生态效应的发挥,又保证工程质量,减少工程垃圾。⑤体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节约性,保护好自然景观的完整性;供排水系统、交通系统、能源系统、通信系统、地下管网系统、生物系统以及其它城市服务设施,要一次性规划,分期配套建设。
(3)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构建由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组成的科学合理的绿色交通体系,支撑花园式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完善。通过编制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绿色交通系统规划,从“交通引导区域发展”的角度尽快构建起包括常规交通、有轨电车、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等在内的交通网络,并积极与上一层次交通规划相对接,加强与市区交通联系,为城乡交通体系完善和绿色交通建设提供规划依据。
图2
三、结束语
生态公园式城市系统是将城市环境作为一个有机体,使它的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的生态自我调控和修复能力。在进行城市规划同时,要做到集约发展,优化城市结构及绿色生态环境,才能更好的实现“公园式”城市。
1 峡谷概况
1.1 区位条件
郧西大峡谷地处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东部安家乡境内,神雾岭脚下,距银武高速11km,西安市220km,武当山、车城60km,三峡460km,武汉380km,少林350km,神农架、野人谷、野人洞280km。
1.2 气候
郧西大峡谷地区属北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6℃,平均气温17℃,平均降水量600~780mm,全年无霜期270天,四季变化分明。
1.3 人文历史背景
郧西大峡谷还有丰富的龙文化和神文化。距今约100万年前的古猿人和59种生物化石就发现在峡谷流域的白龙洞,近期又发现大量恐龙蛋化石群,是名副其实的恐龙故乡,《封神演义》中的闻太师战死绝龙岭,黄天化大战何家井,姜子牙藏袍金鸡洞等遗址。所有人文背景在规划过程中都应予以重视,并在设计阶段得到充分体现。
2 旅游发展综合评价
2.1 旅游气候
对旅游区而言,人流量最高、最黄金的时间段一般在夏季,绝大多数人以消暑为目的,喜欢到远离城市的,以自然资源为主的环境中度假。在夏季郧西大峡谷的谷内温度较常温低,空气中氧气含量大,温度宜人。并且这一时期正是树木生长的旺盛期,形成大树参天、郁郁葱葱的景象。夏季,郧西大峡谷的优势项目——水资源,也更容易发挥作用,成为夏季消遣的主角。
2.2 水体资源
峡谷是游客喜爱的水上风光地段。这一区域就需要重点处理,例如利用不同的水势、水流开发不同的水上项目,利用不同的地势条件、山体条件,将人工设施修建在背风区。同时可以利用景观置石、亲水栈道等方式形成峡谷上的小、小节点,使10多km的峡谷不至于使人产生疲惫、乏味的感觉,张弛有度。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在进行水体开发的时候,对于逐级拦水的方式要进行必要的充分的科学论证,如拦坝蓄水,另外漂流对水质、水量要求较严格。所以前期要进行必要的适宜性分析,将对生态的影响控制在最小及安全范围内,修建后要持续维护,并且做适当的产品推广和宣传,使开发的项目合理有序进行下去。
2.3 山林资源
本旅游区属秦岭南麓余脉,汉江水系。郧西大峡谷内主要有蒿坪河、杨家河、安家河、激浪河五条支干流。山体阻隔了工业污染对该旅游区的影响,人为活动也相对较少,使峡谷内自然环境优美,动植物生长良好,山林资源丰富,生态系统良好。对于山林资源周围的农村用地,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逐步的退耕还林。使峡谷内自然资源可以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水平逐年提高。
2.4 文化民俗
2.4.1基本特征。本地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有丰富的龙文化和神文化。此外还有许多悠久的历史典故和神奇的传说,这些赋予了当地极为丰富和传奇的色彩。
2.4.2 开发评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游客更关注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尤其是神文化和龙文化活动具有全国影响力,深入挖掘其内涵,会为旅游区增添无穷的魅力。开展民族风情的观光、体验旅游活动,把民族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各要素之中,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内在价值。
3 旅游区发展战略
3.1 主要开发方向
郧西大峡谷的旅游资源特色主要体现在:峡谷水体、山地地貌、历史事件及神话故事,并且可以通过这些特色资源开发系列旅游产品,打造系列旅游活动;充分利用峡谷水资源:水上疗养、激流游艇、亲水栈道、水上漂流;利用自然山体:许多休闲设施可以因山而建、开发山体索道、参与其中的农家活动;根据当地文化:建立祭祀、纪念场所、为人工设施提供基本素材。将这些资源综合将景区定位为集娱乐、休闲、疗养、教育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
3.2 目标客源市场定位
根据其地理位置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郧西位于一个交通枢纽的位置,连接3省。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周围省市居民在周末短途旅行即可到达,随着发展,可以逐渐吸引全国游客。同时游客的年龄层次较丰富,有些适宜探险、攀登的区域适于年轻人参与;而许多康体治疗、休闲疗养可以面向老人、商务、家庭活动聚会。
3.3 分期目标
[作者简介]刘欣欣(1982- ),女,河南周口人,河南中医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河南郑州450046)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02-02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办学水平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毕业生的就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以往的政府分配就业变为现在的双向选择自主就业。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而形成就业竞争力的重任落在了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上。因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成为高校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对大学生的意义
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正确选择职业道路的重要前提便是职业生涯规划。自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实行自主择业以来,他们在人才市场上面临的压力和表现出的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他们进入社会之后短时间内很难进入职业角色,且对自己的生涯一片茫然。加之我国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更给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不稳定性。在这种状况下,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未雨绸缪,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系统学习和演练对于增强他们今后的职业素养,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科学规划发展方向。职业方向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问题,只有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实施策略和实践经验。在职业生涯规划影响下,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从而更好地增强在校期间对于各门课程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二、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及学生本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已普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但是对于这门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和教学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课程教学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无论在教学安排上还是在教师配备上都不够重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学习热情不足,效率不高。这都制约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质量和效果。另外,校方的不重视还体现在教学设置中将职业生涯规划放在选修课之列。这样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可能受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而部分学生则完全没有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概念。普及不足自然造成整体素质的不理想。即使在职业规划课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也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全面性。最终只流于求职技巧和就业政策的讲解上。种种迹象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受到高校和学生本人的足够重视。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课程学习的结合不紧。目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仅针对入学新生和毕业生开展。而对于大二、大三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显不足。根据笔者对所在院校调查,职业生涯规划课在高校本科四个年级中仅大一和大四的总课时就占了将近80%,大二、大三仅占20%。
就已经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而言,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不够紧密。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加强上,实为舍本逐末,流于形式。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与大学生各年级各阶段的学习有机融合,与专业课程发生必要联系,而不是单向发展。
3.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需求。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主要由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或者各院系辅导员、团委承担,大多为兼职。缺乏专业的知识背景成为教师队伍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制约该门课程提高质量的瓶颈。教师授课的最大弊端在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门研究课程以及开展教学科研等,也没有时间了解不同专业的职业发展形势,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和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特点之间的差异掌握不清。而这些又是职业生涯规划中难以回避的重要内容。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不到位。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不足,最终根源还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为了引起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视,国务院曾制定详细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规定。这使得各大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该文件仅是指导性质的文件,难以形成对高校的硬性约束。高校对于该门课程的安排仍有完全的自,这就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与否、质量如何、投入如何完全取决于高校的思想认识。思想认识不到位,课程实施效果就不理想。
2.组织机构不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其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实施。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完全由其他部门兼职,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自然难以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这也是造成各年级大学生课时分配不均衡、不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理论上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当成立专门的教研小组,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人员配置。但是现实状况是,负责该项工作的机构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本身就作为一个弱势部门挂靠在学生工作处。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本没有专门的机构谋划。
3.运行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健全是制约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以取得实效的又一重要原因。所谓机制就是一个有软硬件和相关人员结合而成的具体流程。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运行机制而言,应当包括专职教师、办公场所、教材、教学计划、指导文件、实习场所等,总而言之应当能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但是这些内容均没有落实到位,导致运行不畅,机制不健全。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
为解决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根本的对策就是构建一整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该体系应由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和评估体系构成。通过健全和完善的师资队伍、教育服务体系以及健全的评估反馈机制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建立规范完整的组织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是保证职业生涯教育规范开展的有效保证,为此,应当建立必要的组织体系,以具体实施各种理念和策略。组织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在建设组织体系的过程中要确保组织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步发展。针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部门不仅应当在全校范围内设置,而且在院系也应当成立专门的组织。而且院系与校级部门应当始终保持交流畅通。除此之外,还应以专业的教职人员充实组织建设。在学校就业中心和院系的就业工作人员都要配备专门的教师,甚至还应当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和企业中的在职人员,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前景提出更加现实的真知灼见,并向学生讲述自己在求职道路上的成功经验和心得。最为重要的是,要将这种机制作为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固定下来,固定到一定的日常工作中去。也就是说,首先还是要建立完整的组织体系。例如成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办公室,并按照学生比例配备教师,统一对全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谋划实施。
(二)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是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核心体系,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效果和进展。构建运行体系不但要完善教育系统,还要突出教育系统的服务功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离开教育系统和服务系统是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的。它们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优势,产生实际的效果。所谓教育体系就是实现教育全程化和全员化的主渠道,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完善不断壮大教育体系。所谓第一课堂,主要是理论课的学习,它能够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步骤通过系统的教学和有步骤、有计划的课时安排传授给学生,是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所谓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学生的实践锻炼,即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从而最终形成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认识,进而将这门课程最终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实现对自己今后职业道路的指导。
(三)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评估体系
检查与评价职业生涯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前提就是评估体系。只有在科学严谨的评估机制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才能逐渐完善和发展。职业生涯教育不是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去求职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加科学地通过规划提高自己的就业质量,这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就是要使学生获得这种长远的、有利于他们整个人生职业道路规划的能力。评估体系的重要作用正是体现在这一着力点上。
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初,学生首先要对自我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估,在评估中不但要看到自己的优势,还要对自己的劣势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对于当下大学生浮躁和不切实际的择业心理尤其重要。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在求职中很多大学生还对那些高声望、高层次的单位趋之若鹜。太高的择业期望值和明显不足的实践经验,以及欠佳的心理素质,这些缺陷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中或者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抗挫折、抗打击的能力远远达不到社会的需求。这样就容易导致焦虑、狂躁、自卑等一些不正常心理的产生。由于对自己认识的不足,及时遇到挫折也不能就此反思自己,而是一味地抱怨外部环境给自身造成的不幸,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畸形的社会心理和职业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辅导。职业生涯辅导虽然是针对学生的职业心理和思想方面的辅导,但是不同于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学校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以弥补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一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二是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既要在理论层面指导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又要在实践层面帮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了解自己的职业前景。
总而言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论对于学生本人的职业生涯还是对高校办学水平的提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会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升级而不断显现,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程[,窦豆,白俊杰.美国高校学生就业服务机制对我国“90后”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启示[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1).
[2]邓宏宝.高校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的“合法性”探究[J].职教论坛,2011(27).
一、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济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观念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1.以环境为本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2.将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3.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4.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5.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等6.积级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规划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改善生态环境规划、绿化系统的规划等。
(1)城市人口容量的规划综合运用人均粮食指标法、人均耗水量指标法等,结合城市的具体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的经验和指标,确定城区人口的最佳适宜容量。
(2)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在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区内要保留部分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将部分地段开挖改造为人工河道,并遵重自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线,沿岸搞好绿化配置。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对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泄洪排涝,还可以减少工程量,节约基本建设投资。
(3)绿化系统的规划城市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人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流和能量交换的载体,绿化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减噪降尘,更新空气等。规划由公园、湖面形成的绿地斑块,河道、街道形成的绿色廊道,农田、防风林、荒山形成的郊野基质,共同构成一个带形相接的绿化系统形态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时,还应从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树冠大小、树冠间距等方面统一考虑和规划。
2、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前,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等三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区的能耗和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应当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性等。总之,经济发展指标要突出速度、结构、效益三个重点,符合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产业结构比例合理、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可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
(2)社会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线系统(包括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等)完好率,消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业事故、反恐与治安、重大气象灾害等应急救援系统,燃气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市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等。总之,社会发展指标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使城市载体功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3)生态环境发展指标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弃物处置率、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条件、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等。
四、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
1、城市自然生态要和谐。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并且不断地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与保护,环境污染基本消除,各类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有关环境功能区标准要求,城镇基本达到“环保模范城”标准,农村基本达到“生态示范区”的要求。最终营建一种朴实无华、多样性高、适应性强、生命力活、能自我调节的人居环境,具有强的竞争、共生、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强调水的流动性、风的畅通性、生物的活力、能源的自然性以及人对自然的适应性和低风险的和谐自然生态系统。
2、城市经济生态要高效。城市经济系统高效运转,生产和流通渠道畅通,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经济结构合理,技术及管理创新能力强,自然资源与能源高效利用,经济效益不断增长,总体经济竞争力较强。形成以绿色或生态产业为特色的以“生态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最终建成以尽可能小的物理空间容纳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以尽可能小的生态代价换取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以尽可能小的物理交通量换取尽可能大的生态交流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优化的高效率的经济生态系统。
3、城市社会生态要文明。城市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人口素质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达到先进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学习、健身、娱乐、美学及文化等社会需求,诱导和激发人们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信仰境界和天地境界的融和与升华,最终使现代化的社会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
五、结语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要突出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性开发并重,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良好的循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科学地规划城市的经济和生态活动,合理确定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S928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规划应对生态建设的改变
随着全球化城市进程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实际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已不能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关生态城市、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等相关理论与实践在国际上早已广泛开展。虽然目前在中国对于生态城市的定义和标准没有统一,但不容置疑的是越来越多的规划师在前期就已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策略。
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
生态城市提倡社会的文明安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是生产力发达、人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条件下,人们所渴望实现的目标境界。从国内外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来看,生态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业化后的生态改造城市,这类城市一般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城市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的条件下,通过生态化改造和提升工业科技化和信息化,并尽量减少工业化所带来的弊端;另一类是与工业化同步的生态化城市,很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很多城市的生态建设就属于此类。这类城市在规划时就应积极运用生态学的思想,将环境生态意识融入城市的整体建设中去,改善以往生态城市建设的诸多不利方面。
克拉玛依生态建设的契机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它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中国政府极力鼓励在中国建设生态城市,同时强调选择符合实地的生态建设模式,建设独特的生态城市是各省政府要大力支持的对象。国家大的政策给克拉玛依建设生态新城带来了新的契机。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宝贵经验,分析克拉玛依现状生态环境条件,从规划前期提出空间生态策略,满足城市不断发展的要求。
克拉玛依市生态环境特征
新城现状特征
克拉玛依市位于中纬度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是寒暑差异悬殊,干燥少雨,积雪薄,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冻土深,春秋时间短,冬夏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新城位于扎依尔山脉南麓地带,阿依库勒水库西边,距离城市中心3公里左右。总体地形较平坦,由北向南沟梁相间,地形略有起伏。场区呈戈壁荒漠景观,植物以旱生的为主。在水库边缘地带土层处于潮湿状态,地下水补给来源及水位升降幅度主要受上游水系渗透、大气降水及水库水位的变化。
主要问题
克拉玛依现状资料显示的诸多数据表露出一些核心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如下:
如何减少恶劣气候给新城带来的影响
如何在戈壁滩营造好的绿化环境
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水库资源
如何选择合适的建筑形式满足低碳环保的要求
克拉玛依新城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和目标
克拉玛依新城建设提出具体的五大策略和五大目标,保证城市的生态发展符合可持续城市发展的要求。五大策略为:1)统筹发展建设,注重协调;2)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3)政府调控,公众参与;4) 高科技运用,示范区引导;5)机制创新,市场运作。五大目标为: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安全体系;2)运用地域优势条件,发展新型节能技术;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物质循环再生; 4) 依托特色生态资源,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5) 建设现代生态产业,注重生态景观建设。通过切实可行的目标与策略,新城区的建设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城。
克拉玛依生态新城建设的策略
气候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城市人口增长、高密度的建设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现象的出现,建筑的密度、街道的尺度和方向都受城市气候条件影响。克拉玛依西北风较强,冬天寒冷,夏天炎热,合理布局新城的功能用地,解决恶劣气候条件可能带来诸多的问题,是新城建设中要考虑的问题。建筑高度相同的条件,建筑间距越小,城市风速就越低。如果土地覆盖率格局相同,建筑物越高,近地面风速越小。建筑高度、建筑间距、以及街道高层建筑对风速的影响分析如下:
建筑高度均等情况下,建筑高度与间距之比H/W从1/3经1/1变到3/1时建筑物之间的风速分别降至建筑上风向风速的28%、21%和14%。气候条件影响新城建设,建议以紧凑型、集约型建设开发为主要形式。
街道方位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沿街建筑交叉通风的潜能。当街道与风向平行时,大多数的建筑处于风力的“真空”地带;而当街道与风向成30°~60°角时,对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较为有利。因此,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总体通风条件和建筑物的自然通风进行综合考虑,比较理想的街道方位应与主导风向成30°~60°,这样能产生较好的综合通风效果。
克拉玛依旧城街道布局与城市主导风向西北风成29°角,大多数建筑都是沿街或与街道垂直,并不是正南北向。新城区的建筑也要考虑城市主导风向与街道的布局方向之间的角度,要综合考虑通风效果。保证可以挡风,而建筑物的自然通风也要好。迎主导风向建筑组团建议以围合集中空间布置,以达到防风防寒目的,内部空间可灵活布局,满足内部通风效果。
生态建筑
所谓“生态建筑”,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城市的基本构成元素,是一种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建筑。针对克拉玛依新城建议对公共建筑或办公建筑采用节能建筑,同时在高端居住区内可采用这样的节能构件。考虑普及这样节能建筑在成本上和形式上市民需要时间来接受,在短期内以节能建筑为示范项目建设。
掩土建筑也是节能建筑的一种典型类型。这类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可以和自然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合理的节能、节地是地方资源有效利用的典范。重要的原理是利用土壤、植物的隔热作用和通过一个覆土的屋顶来营造新的生活空间。通过降低建筑对外的辐射,利用太阳能和最大效率的使用能量,降低采暖和热水的能耗,同时建筑的覆土屋顶恢复了自然土壤的功能。
针对克拉玛依新城建设条件,建议在度假区结合地形局部设计覆土建筑, 改善环境,加大绿化面积,同时也是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典型示范项目。依据居住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不低于50%,示范工程节能应大于65%。
水资源利用保护
阿依库勒水库是西部新城建设的核心景观资源,克拉玛依引水工程从城区东北入境,通过全长8.51公里的克拉玛依河,流经城市中央公园,汇入阿依库勒水库。依据2002年运营管理数据资料: 水库最高水位364.0米对应库容3704.0万立方米;最低水位354.0米,对应库容为771.0万立方米;正常水位362.7米,对应库容3202.5万立方米。水库每年3月到5月中旬处于较低水位,其它时间水位一般不低于361.5米。,阿依库勒水库作为城市西郊洪水的纳洪水库完全有能力蓄集城区50年一遇的洪水,并使其成为下游农业灌溉用水。
水库的保护
水库资源在这样的戈壁城市尤其重要,保护水库资源也是新城建设的核心内容。依据《克拉玛依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对阿依库勒水库的功能定位及保护区的划定,明确其周边用地的保护区域。水位线以上100米范围内为水源保护区,100-500米以内为限制发展区,其它区域为适度开发区。
通过合理的保护阿依库勒水库的资源的前提,适度建设开发一些水上项目让更多克拉玛依市民感受水景带来的乐趣,但是考虑水库的主要功能及克拉玛依的缺水实情,要合理、科学的规划水库的附属功能。
水库的利用
水库可以分为不同的保护利用区域,充分利用宽阔的水面,临水造景,运用美学原理和造园艺术手法,营造独特的滨水景观。在水库水深区域建议结合岸边公园提供室外水上娱乐设施,安排水上项目,例如脚踏船、快艇,水上悠悠球等;现状水库的硬质堤岸限制了大量市民和游人亲水机会,作为保护区域堤上以绿化种植为主;在水库岸线坡度较缓区域,整合现状沙滩作为夏季游泳区。
城市绿化种植和维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27-04
随着世界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而研究生培养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各个办学单位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加强研究生培养环节规范化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生教学管理经验和本校实际情况,总结了信息类研究生环节培养规范化的方法和经验,并已形成了相应的管理体系,促进了信息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复试采用综合考核办法,严把招生入口关
研究生招生由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组成,初试由教育部统一指导完成,复试由各个高校在教育部指导下自行完成。我校信息类研究生招生复试采取综合性复试的方法,由笔试考试、上机实践、综合面试三方面组成,由初试成绩加上复试成绩所得的总成绩确定录取资格。
笔试考试分专业进行,由专人命题、专人阅卷,并由专门审核小组进行成绩审核;上机实践考试内容除基础知识外还需编写调试相关程序,考生在指定时间内做完题目会立刻得到分数,这种考核方式重点突出了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查;综合面试重点考查学生外语基础、逻辑思维、工程实践以及创新能力。
图1为我校研究生招生录取过程框图。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信息类招收的研究生质量明显提高,充分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必须牢固地树立起质量是根本的观念。
二、培养过程规范化
(一)建立教学督察和质量评价体系
1.教学督导。研究生教学督察深入教学第一线,参与各项教学的评优、奖励、表彰。采取综合督察和专项督察相结合[1-3]。综合督察主要对研究生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程督察,督察周期和时间较长,从而完成研究生日常教学监管。专项督导是针对研究生教学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以及教学中的某些环节进行督察,这项工作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督察目的明确。综合督察是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监管手段,督察组采取随堂听课、教学资料检查(任课教师的课堂授课质量、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和教学管理的档案归档等)、教学结束考核等。随堂听课包括必听课和选听课。必听课一般是指新任职的老师,督察形式是每2周随堂听课一次、检查教案和教学内容是否与教学大纲相符,下发调查表,组织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座谈,总结授课质量,纠正存在不足。选听课则由督察组随机抽取听讲,不定期深入课堂,课后与学生座谈,了解授课情况,总结授课质量;检查研究生的各类实验、专题报告,全日制专业硕士专业实践报告、专题技术等环节。从课程督察延伸到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学位论文的开题、培养实践的中期检查、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答辩以及各类与研究生教学相关的活动等。
2.质量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对信息类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学位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整体评估[4-6],其目的主要有:
一是评价任课教师教学效果,授课内容是否适合,课堂教学讲授能力,教学效果是否显著以及学生的满意度。信息类研究生开展外语授课是非常必要的,外语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外语课程的教学资料、老师课堂讲授能力都非常重要。如何评价外语教学质量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环节。
二是评价研究生导师的综合能力,即研究生导师的专业能力、学术水平以及责任心。作为信息类研究生导师,首先要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研究生招生规模小的时候,导师指导学生数少,指导教师给予足够的指导和重视。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研究生教育资源处于相对紧张状态,导师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缺乏责任心,出现了开题报告形式化、论文质量达不到要求、混文凭等现象。注重研究生导师综合能力评价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是评价信息类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主要是针对教学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导的规范化管理水平进行评价,这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结合我校信息类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教学和学生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建立了一套研究生培养质量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加大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全过程的督导与检查力度,充分发挥研究生教学督导组作用[7,8]。
(二)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
注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培养,把研究生教学(科研)实践环节与本科教学相结合。一般采取以下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每个学期开学初由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根据本科教学工作,安排研究生为本科任课教师担任课程辅导;二是协助学院基础教学实验室的任课老师指导本科课程实验,协助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积极拓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基地。这项工作开展以来使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该项改革在2008、2010、2012年获得了校教学成果奖。积极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各学科定期聘请国际知名的教授学者到我院作学术报告,学院研究生导师定期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和前沿性学术讲座等,从而提高研究生的文献阅读能力。以研究型实验室为单位每周组织学术交流,活跃学习气氛,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加强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从1998级硕士研究生开始实行了中期筛选考核,中期筛选含笔试考试和计算机软硬件设计两项内容,具体实施流程见图3和图4所示。这项实践也得到了学校研究生培养部门的充分肯定,2003年获得了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两项考核其中一项存在问题的学生,学生将推迟半年或一年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三)规范研究生论文选题工作,加强论文中期检查
研究生开题报告由学院集中组织,研究生进行公开答辩,由督导组、责任教授、研究生导师组成专家小组听取学生开题答辩,开题报告内容由教研室主任和责任教授审核把关。每一学期由督导组、责任教授、学院主管领导、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组成专家组,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进行中期检查,采取抽查形式进行,由学生对自己的论文进行20~30分钟的汇报,检查小组对学生论文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问题请学生进行解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提出指导性建议,学院将检查意见和检查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研究生导师,督促导师对学生学位论文的完成加大指导力度,确保毕业质量。
(四)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尤以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最为体现。我们与多个IT公司、研究所、企业等联合建立研究生联合实习基地。实习环节由研究生导师、学院和企业管理部门统一安排,由实习单位确定现场指导老师。具体过程由学生向学院提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核,企业考核等,确定学生的实习岗位。学生实习环节由学院和实习单位联合管理,包括实习时间确定、实习岗位的安排,实习指导老师的确定,学生对实习情况定期进行总结汇报。双方合作共同完成学生的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证明,如果研究生在导师和学院合理安排下到较大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充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过程,这项工作开展合理,学生动手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为学生毕业和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充分发挥研究生奖助学金和学校各类资助项目作用
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生培养已从传统的计划内、计划外模式转变为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模式。这项工作的开展对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求非常高,奖(助)学金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对研究生培养工作起到负面影响。为更规范地开展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工作,我们对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方法进行了科学的研究与探讨,制定了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细则,成立专门评定小组,自行开发了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系统,通过系统评定消除了手工评定的不足。这项工作的开展充分证明了奖(助)学金使用得当对提高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奖学金评定系统利用计算机对学生基本信息、课程信息、课程成绩信息、中期筛选成绩信息以及综合加分信息等基础数据进行处理之后,按照既定规则自动生成奖学金等级。评定系统业务流程图如图5所示。
三、严把出口关,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质量
为更好地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这一环节上,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保证研究生毕业质量。
1.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安排评阅人,评阅人采取盲审评阅,评审合格提交答辩委员会答辩。严格把好学位论文评审环节,制定一系列评审要求,评阅人由2~3人组成,2个评阅人中有1个人评审不合格,将评审意见返给导师,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对论文进行修改,确认修改全格后学生可提交第3本学位论文,由学院安排第3个评阅人进行评阅,3个评阅人中有2个评阅人提出学位论文不能参加答辩,则取消学生答辩申请,将评阅人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反馈。指导老师负责把关,学生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3个月后再提交盲审。
2.学位论文集中答辩。答辩委员会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安排。答辩主席由责任教授、系主任、督导组老师、教研室主任等担任。答辩委员由研究生导师担任,对学生的论文答辩严格把关。答辩结果有:通过答辩,有条件通过答辩,未通过答辩。通过答辩和有条件通过答辩的学生学位论文则可提交学位委员会讨论是否授位,答辩未过的学生要求在导师指导下对论文进行修改,3个月后交学院重新提交答辩申请。
3.学位委员会讨论严谨。充分发挥学位评定委员会职责,在讨论学生授位时,学位委员会严格把关。对有条件通过学生的论文重点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论文未按答委要求进行修改且不合格的学生将不予讨论和表决,由学位委员会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返馈,导师严格把关对论文进行修改,半年后提交学位委员会讨论。
四、结束语
实践表明,研究生培养环节规范化是研究生培养的需要,管理工作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导师研究课题,以课题为背景对自己的理论研究、实验结果进行论证,从而保证创新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以上数据为我校信息类近十年研究生培养相关资料统计,由此可见规范化管理是高质量培养研究生的重要保障。通过调研与实际工作对比,学生对规范化教学管理方法反映良好,对学生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是对信息类研究生培养环节规范化的探索,总结了信息类研究生环节培养规范化管理方法、实现过程和实施效果,对研究生培养环节规范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分别从研究生招生、培养过程、毕业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总结。根据实际总结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善宝,马广富,建立硕士研究生复试有效管理制度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59-62.
[2]韩国防,陈智栋,赵希岳,李安萍,潘剑波.构建过程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J].当代教育科学,2010,(3):41-43.
[3]邱悦颜,潘世群.督导与评估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37-39.
[4]徐林,高校管理信息化的经验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47-48.
[5]廖文武.改革创新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上海研究生教育,2003,(1):37-43.
[6]刘伟,张万红.培养机制改革对研究生导师影响与完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16-19.
[6]季明,鲁越华,郭晓东.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问题分析[J].江苏高教,2007,(6):87-88.
(一)指导学生发展方向,促进学生良性成长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高校的一门教育课程,更是推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策略,表现在:(1)指导学生发展方向。每一个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梦想,并愿意为梦想而努力奋斗,但是随着毕业的临近梦想与现实的冲突,往往让学生感到迷惘感到不知所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展开,其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帮助学生从现实的冲击中走出来,帮助其认清现实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2)促进学生良性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与学校的教育密不可分,即将毕业的学生其在心理上会产生着以的微妙变化,毕业的失落,进入社会的兴奋,未来生活的迷惘等都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心理可能出现的情绪。而通过职业规划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即将面对的世界产生认识,并有效的掌握了自己未来的脚步,使其可以用一颗平和的新面对毕业,面对社会。这不仅是对学生心理的一次疏导,更是对学生成长的一次促进,帮助其完成人生的蜕变。
(二)完善学校教学不足,拓宽学校教学功能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也在日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在学生职业管理方面学校更是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没有采取主动的措施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的选择,未来的引导。在高校中开展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后,其有效的填补了学校这方面的不足,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来说其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学校教育不足。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就哲学的层面讲,高校的教学永远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所以在进行高校的教学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关键,在高校中倡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其就是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又一次完善,只有充分的发挥出职业规划的作用才能保障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2)拓宽学校教学功能。传统的高校教学功能相对比较简单,其主要的功能就是教学,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教学已经不只停留在文化水平,其更加关注学生的素质,能力等方面。新型教育要求学校要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开发多样化的教学功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正是对学校教学功能的有效拓展,其让学校更加的贴近学生,更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三)满足社会人才需要,帮助学生找准定位
我国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主要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应以社会为依托,避免盲目教学。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进行使得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产生了联系,让学校的教学更加的科学化,合理化。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社会人才需要。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持,但是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其对人才的定义也存在着不同,因此把握社会人才需要是关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后,从一定程度上使学校对社会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认识,让其可以有效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2)帮助学生找准定位。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着其自己的定位,并且随着个人经验阅历的增长,其在社会中的位置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大学生初入社会,其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还很模糊,因此容易对其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鉴于此,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过程中,有侧重的加深了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让其可以更好的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进而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去。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纠正学生认知,严格规划标准
目前我国各大院校都已经在学校内部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有效的规划,设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理清自己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学生对自我了解不足,常常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知,没有明确自身的实力,造成自我评价失真的现象。这很容易影响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准确性,造成职业规划的失败。因此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有关教育工作者应走到以下几个方面:(1)纠正学生认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偏差不利于其职业生涯的规划,因此教师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应教会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让学生采取互评,相互沟通等方式,对自己产生全面准确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效的依据。(2)严格规划标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学生未来职业的规划,其要与现实生活,个人素质等多方面相结合,因此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职业规划的步骤,内容等进行一下严格的规范,让学生可以有理有据,按部就班的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减少规划过程中的麻烦。
(二)加大规划指导,把握社会发展
通过对学生进行走访我们发现,部分在校生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采取了敷衍了事的态度,度自己的职业规划毫不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缺乏正确的认识,忽视了职业规划对其未来的重要性。这样不认真,缺乏重视的态度,将直接导致职业规划的作用难以发挥。因此在实际的生活中,有关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中的这一问题进行解决:(1)重视职业规划宣传,加强学生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高校中不言而喻,为了让学生对其产生重视,教师在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宣传的作用。积极的向学生宣传职业生涯规划对其未来的作用,以此来加强学生认识。(2)加大规划指导,把握社会发展。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认真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发挥宣传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大规划指导的力度,对学生进行全程的规划指导,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真程度,更能使教师及时的对其规划过程中的问题给予指导。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社会的发展,从社会生活实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挖掘学生个性,加大实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