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9 17:09: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态平衡的原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王忠武教授在他的专著《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方法论》一书指出:“教育生态大体上可以看作是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关系,而教育生态平衡则主要是指教育系统的综合平衡、运行高效、功能优异及其与社会环境的良好协调。”体育教育作为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循学校体育协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保持必要的体育教育的生态平衡。
一、 关于教育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谭斯利于首次提出“生态平衡”的概念。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当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都处于生态系统可自我调节的范围内,则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如果说生态系统受到外界的干扰因素过多,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范围内,就会引起生态失衡,破坏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趋势。这种生态平衡的理念引入教育界同样适用,教育生态平衡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教育生态系统内容各个环节、要素、部分,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掌握这一概念,对于我们处理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要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资金、场地、硬件设备等等,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平衡问题,以推动教育更好的协调发展。
当教育生态处于平衡状态下,教育生态系统内容的各要素、结构和功能都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保持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而阻止教育的发展。教育生态系统各因素的发展也要遵循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运动和平衡的统一。当教育生态系统中某一构成要素发生变化时,势必会引起教育生态系统暂时的失衡,这时需要教育生态系统进行自我调节,使变动的成分在一定的范围内与其他因素相协调,或者是其他因素发生变化与变动的因素相协调以确保整个系统的平衡。而教育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多是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进行,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推动了教育生态平衡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
二、 关于体育教育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体育教育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大历史使命。高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重要方面。体育教育生态平衡同教育生态平衡的理念一样,我们也可以认为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休育教育系统内各个结构和功能,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之间的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当体育教育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的状态时,其结构与功能处于综合平衡、运行高效的良好状态。
摘 要:尤金・奥德姆作为当代著名的生态学家,把“生态系统”整体性概念置于生态学中心地位,促使整体性原理成为现代生态学的第一原理。同时,描绘了生态系统平衡论范式,每个单独的生态系统要么正在向目标发展,要么已经达到目标,其目标就是健康有序的状态,实现“体内平衡”。奥德姆把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并发展了人类生态学。尤金・奥德姆及其著作阐述的生态平衡论思想对于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关键词:尤金・奥德姆;生态平衡论;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042-02回顾生态学思想发展历史,从吉尔波特・怀特到林奈、达尔文,再从赫克尔到尤金・奥德姆,生态学家一直提供着不同的自然模式,帮助人们加深对自然的认识。不同时期生态学家们所提供的模式不尽相同,达尔文展现的是一个充满尖牙利爪和血腥气的为生存而竞争的自然,克莱门茨描绘的则是一个经历了演替而最终达到相对持久和稳定的生命共同体[1],而尤金・奥德姆研究发现各个自然有机体组成生态系统,有能力调节自身能量从不平衡达到平衡。一、尤金・奥德姆及其著作尤金・奥德姆(EugeneP・Odum,1913-2002),当代著名的生态学家,伊利诺伊大学博士,曾任职于佐治亚大学,美国生态学会主席。因其对生态学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泰勒生态学奖,这是美国生态学的最高荣誉奖。奥德姆在学业上走向成熟正是在环境保护主义刚刚兴起之时,他自己也变成了活跃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环境问题是广泛而复杂的,如此重要的问题需要宏伟的蓝图规划。生态学家必须向人们表明,地球的各个部分是怎样共同组成一个整体的,并分清是哪些东西决定这个整体是健康的或有病的,尤金・奥德姆及其兄弟霍华德・奥德姆,站出来提供了这种统一的理论。从某种程度来说,奥德姆兄弟从其父亲著名的区域社会学家霍华德・w.奥德姆那里继承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思想习惯和个人价值观,他们相信能够获得一种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而不是陷于过分狭隘的零碎分析,他们希望能看到和谐广泛存在,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出现和谐,而不是到处充斥着痛苦的、不相容的争斗。奥德姆最早认识到把能流应用于生态学原理的重要性,并使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发展了人类生态学,同时向生态学家提供了一本治理这个地球的综合科学手册。特别是尤金・奥德姆编写的《生态学基础》,为该领域指明了方向,其第五版是奥德姆直到去世之前仍在修订的著作,某种意义上应该看做是他思想的最后定论[2]。这本著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其逻辑性、概念、综合性和把数学当做世界通用语言加以运用均对教学与科研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最有影响的生态学教科书。二、尤金・奥德姆生态平衡论思想的基本观点奥德姆把生态学看做是研究自然界的结构和功能整体性的科学,把生态系统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作为生态学第一定理,也即研究生态系统生态学。奥德姆认为生态学研究必须形成统一的生态系统理论,并用数学、统计学术语精确描述,这样的研究才具有实践应用价值。这种理论必须是整体性的,而不是简化的。奥德姆认为生态系统包含了研究层次和研究尺度两重含义,必须拓展研究层次和尺度,重视对整体特性的研究,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完全还原为部分特性,对各个部分的加和研究也不能得出整体特性[3]。通过集中精力研究生态系统,奥德姆相信该领域马上就能从分歧中达成统一,并能提出一致的理论说明。他解释说,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中的基本机能单元,涉及一个既定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包括一切有机体(例如“群落”)在内的单位,它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从而便于能量的流动能在这个系统内达到具有非常明确特点的营养结构、生物的多样性和物质循环的目的。换句话说,生态系统对奥德姆以及这个词的发明者坦斯利来说,涉及的不仅仅是生物,它包括着生物和非生物两方面。奥德姆的教材第一部分,也是最长的一部分,预见性地论及了生态系统及其所属各个组成部分,包括能量转换、生物地理化学的循环、人类群落、物种群体等。这部书写道,所有的自然万物都组成一种等级结构,位居顶端的是生态系统。只有理解了这最高一级结构,才能以最好的方法去理解地球是如何组成的。奥德姆认为,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发展战略”――能够给整个自然界及各个单独的组成部分以总体方向的发展规划。当然,“战略”一词意味着生态系统也是能够为自己确定目标并能努力达到目标的有意识的存在,尽管奥德姆并不是很想突出这种结论,他只是认为生态系统跟有机物一样是自我调节发展的实体。它们的战略就是“在有效的能量供给和占优势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界限内,尽可能达到大而多样化的有机结构”[4]。他认为每一个单独的生态系统要么是正在向目标发展,要么就是已经达到了目标。这一战略是十分明白清楚、极易观测的,目标就是达到健康有序的状态,即他所说的“体内平衡”。这种状态与18世纪的自然学家发现的永恒的自然界秩序不同,体内平衡就像人体的健康平衡,不断被各种感染打乱并导致各种疾病,但同时身体也通过组织抵抗驱逐入侵。同样,生态系统经常被扰乱,但始终围绕着一个稳定点进行波动。一种健康的正常状态总是处于无穷无尽但很成功的斗争中以保持着这一稳定点。同时,奥德姆认为,生态系统的健康还要求系统内各种有机物之间达到互惠共引与协同合作状态。它们从起初紧张的互相竞争向更协同共生的关系方向发展,就像珊瑚礁一样。可以说,它们知道,要共同努力合作来控制自己所处的周边环境,并使之成为越来越舒适的栖息地,这样最终才有足够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免受干旱水涝、严冬酷暑、寒冷炎热的轮流重袭,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到所需营养。换句话说,自然界的统一原则就是有机物明白要协同合作才能控制周边的自然界,以求最大的效率和互惠互利[5]。奥德姆把生态平衡定义为:“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两者间的平衡”。这类定义指出了评价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因素,而且人们可以无需详细分析生态系统内众多组分之间的关系,只根据输入和输出就能判定系统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即所谓的“黑箱理论”。三、尤金・奥德姆生态平衡论思想的现实意义奥德姆的生态平衡论思想对于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生态平衡问题一直是现代生态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对此生态学家们提出了众多的定义和表述,亦有许多争议。奥德姆描绘了“体内平衡”的生态系统平衡论范式,把整体性概念放在了生态学的中心地位,从而使整体性原理成为现代生态学的第一原理。同时,奥德姆的生态平衡论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把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提出了能量说,为生态系统开辟了定量分析的研究新方法,提供了一个衡量和比较各种能量的共同尺度,找到了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流进行综合分析的统一标准,发展和丰富了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定量研究方法学[6]。同时,认为现代生态学是人与环境整体性的科学,发展了人类生态学,将人类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尝试提出许多跨领域的观念与理论,尤金・奥德姆认为,在自然界经历了大部分蛮荒时代之后,人类已经成为了最严重的干扰因素,因此他呼吁必须在政策上进行种种调整以规范人类的行为,这不仅描绘了人们对世界不同的理解图景,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现代生态思维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整合、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自然观的角度看,无序、多样性、暂时性、不稳定以及非线性关系开始成为生态学分析和研究的对象,生态学家从物理学的混沌理论中获得了理论支持。在混沌之后,又出现了复杂论。虽然生态学家强调变化的本质和各种干扰因素,努力摆脱过去的研究,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寻求秩序的梦想。复杂论试图寻找一种处在秩序与混沌边缘的平衡,划定混沌的界限与外延,这时平衡又开始作为一种广泛可能性而重新出现。奥德姆的平衡论范式在对自然界简单性认识的基础上达到了一种对生态世界的透明认识,但混沌论、复杂论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思维方式,人们不再把自然界看成和谐与简单相统一,而是面对混沌的自然,探索自然的复杂性。尽管如此,不容置疑的是,尤金・奥德姆及其兄弟的理论与观念对后来生态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奥德姆兄弟眼中,生态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和谐的科学,在自然界中所发现的这种和谐,为一个更有生机的、协调和谐的人类共同体提供了一种模式,其蕴含的知识和思想要点包含了自然环境保护的全部含义而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引导人们努力回复到近似于自然界最初的健康和稳定状态,一批生态学家也自觉承担起弥补“人在大陆上已经造成的失衡”的责任。可以说,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尤金・奥德姆生态思想的提出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参考文献:[1]侯文蕙.环境史和环境史研究的生态学意识[J].世界历史,2004,(3):24-30.[2][美]奥德姆.生态学基础(第五版)[M].陆健健,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胡志刚,邹成效.论奥德姆的生态哲学思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1):73-77.[4][美]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学思想史[M].侯文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5]王国聘.探索自然的复杂性――现代生态自然观从平衡、混沌再到复杂的理论嬗变[J].江苏社会科学,2001,(5):95-99.[6]李苏.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桥梁――能值理论分析法述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2-64.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风景园林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风景园林的形象。风景园林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
1与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
1.1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景观生态学中强调景观的异质性可提高物种总体共存的潜在机会。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构建过程中以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1.2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已在种间关系、种的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群演替以及环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植物生态位的配置,这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
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学习性与生态环境条件,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合理地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或种内的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种间互补,既充分利用光、温、水、气及养分等环境资源,又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
1.3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又称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共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类的分泌物对加一些植物和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英、白蜡与九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应用植物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能有效地促进群落的稳定。
1.4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海湖泊水系的协调以及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1.5生态调控原理
生态调控是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研究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的城市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中心事物是生物群体,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消极地适应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环境,因而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演替,无论是生物种群的数量、密度的变化,还是生物对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均表现为“通过自然选择的负反馈进行自我调节”的特征。在生态园林这一生态系统中,由于人的社会性与能动性,表明了它同自然生态系统间的重大区别,它可以通过人类进行有限度的协调,使系统的生态效益最高,使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协调,使系统更加适应外部环境。
2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2.1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现有场地往往经过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在景观改造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的保护利用,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主要手法有:
(1)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
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它们是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除此之外使用乡土物种的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
(2)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常常不会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这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 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2.2基于生态调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场地现有的材料和资源
生态调控原理中的循环再生,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始终,生态的风景园林设计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和资源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2.3土壤的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特别是在风景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
2.4以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理论的植物配置的设计
一、重要意义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热潮和生态环保意识觉醒的当下,风景园林设计中必然要考虑生态因素,才能实现更好地完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不仅仅展示风景园林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更要体现其科学性,可持续性和环保性,将园林艺术提升到生态环保的高度。只有这种基于生态环保的风景园林设计才能真正对所依据的环境有着深入的理解,通过利用非生物和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展现艺术的魅力,又能通过合理科学的布局,利用各种生态因素的相互作用,保证园林景观的可持续性维护。因此,与生态学理论的结合,是风景园林景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相关理论
1、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是生态环境得以自我保护自我净化的依据,不仅反映了环境中物种的丰富程,更能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保证生态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调节功能,维系环境的动态平衡。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中以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和基础理论,既能丰富园林景观的丰富度,又能保证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提高各类物种共存的潜在机会,维护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主要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又结合了种间关系、种的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等因素。结合生态位原理,可以更为科学的进行风景园林的植物的选配,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学习性与生态环境条件,辅以相对应的空间、时间和营养条件,,避免种间或种内的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这样既能提高景观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又能综合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通过相互间的联系与作用,更适应园林环境,改善园林环境。
3、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物资和能量在输入和输出间的循环,达到系统的整体平衡。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强调各类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如湿地地形,湖泊河川,丛林灌木等结构和布局的协调,丰富园林的景观之余,又切实保证生态平衡。
4、生态自我调控原理
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是生态系统保证运行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利用生态的自我调节可以减少人为对环境破坏的影响。在风景园林中运用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可以改变靠以人为措施维护景观的方式,而是利用生物的相互作用主动适应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环境,实现园林生态系统内部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的平衡,更能切实保护环境,减少人为维护的消耗。
三、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风景园林设计逐渐挣脱传统设计的桎梏,有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辅助,向科学化,信息化,生态化转变。可以从更为精细,精密的角度调整园林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因素,及时侦测,掌握,调试各种因素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风景园林设计主要强调景观的美和视觉等的感官享受,着重于一池、一园、一区、一林的设计和全面的景物布局,而忽视其中植物的相冲竞争或是依赖共存,还有不同生态间的相互联系。而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现代风景园林,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强调了园林的生态价值,运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合理安排布局,既保留美学价值,又发挥生态优势,维护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恶化。要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布局和加工,这是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可以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加入生态学理论,一种是着重于园林本身的生态效益,通过物种间相互作用平衡园林环境,同时加入生物治理废物利用的思想,将有害物质自然降解再次利用。另一种则是站在更高的生态角度注重园林生态的对环境的改造,比如利用绿化改善城市环境,利用引进河流改善周围土质等,更淡化风景而强调园林功效。现在的园林建造逐步融入了这些生态观念,更提升了风景园林的重要性,对整个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四、应用趋势
1、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为基础理论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要结合生态学理论,首先要明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性地位。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在风景园林建造中不能随意破坏或拆除自然景观,要以自然风貌为主,尽可能保持原样,即原有的生态系统,或是尽量加入合适的物种资源,打造更复杂的群落结构,既能丰富景物的多样性,又能通过生物多样性,复杂的生物网,不断循环的物质流、能量流达到维护生态平衡和稳定的目的。同时利用现代技术,如信息网络、数据监控等,对风景园中的生态环境因子如光、水、温度、土壤及时检测或补充,满足生物对此的需要,而后通过整个生态系统的自给自足,进行完善,达到园林生态的完美融合。
2、植物配置注重共生关系和生态效益
植物的互利共生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注重植物的相互匹配,可以让植物生长彼此依赖、相互共存、共同获利。比如不少植物与真菌共生,一些植物的分泌物有利于相对应植物的生长发育,这些物种相互匹配间能达到茁壮生长的功效,减少人为照看和肥料药用的消耗与污染。相对的也存在有一些植物不利于另一些植物生长发育的情况,比如彼此间的竞争,加大对养料,能量,生存空间的需求和消耗,或者一些植物的分泌物会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发育。充分考虑物种间合作与竞争关系,合理安排植物的配置和布局,能有效地保证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增大生态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为了增大园林的生态效益,可以选择增加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植物,如能吸收污染气体,更有抗性,更易存活的植物,达到明显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的效果。
3、应用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要充分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尽量免受人为因素的破坏。在景观改造或园林建造时,要根据当地环境,充分保护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结合生态特征进行改造和植物布置,对原有的土壤,水源,植被要善加保护,使得园林环境能自生更新、自我养护,同时善于挖掘原有的自然生态要素的价值,包括其生态方面的能力和艺术美学价值,结合到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去。
对于植物的选择时,也要因地制宜,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根据区域性的气候,地质,土壤,水源的特点,考虑污染问题,病虫害现象等,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选择合适的植被,不能仅仅满足美学的需求,更要考虑植物栽种的合理性。科学选择植物种类,合理配置植物布局,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而是要利用植物对空间、营养不同层次的需求,协调竞争与共生关系,互相补益,既能充分利当地环境资源,让植物生长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在设计中发挥不同植物的自身优势,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
4、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生态自我调控,
生态的自我调控功能是生态学融入风景园林的重要内容,包括了园林生态的抗干扰能力,自我净化调节功能,乃至改善周边环境等。加大对原有自然风貌的保护,合理增大生态系统的物种的丰富度,种落结构复杂度,就能实现园林生态系统的自给自足,促进内部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再生和利用。同时尽可能将原有场地上和原有自然资源,还能节省人力和物力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达到环保和生态的双重效果。进而使得风景园林跳出园林景观的局限,而是能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独立运行,具有相应的自我净化和调节功能,过滤并包容适度的外力破坏,增加抗压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植被的良好生长,改善周边环境,扩大生态效益。
5、生态环保型循环水源设计
风景园林设计中要达到艺术美学的效果必不能缺少灵动之水,而要达到生态的效益也不能缺少相应的水源以及水资源的处理利用。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园林的设计尽量利用现有的源头活水或是引进活水,以此营造特别的生态圈如人工湿地,湖泊溪流等,对水的利用和处理还包括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污水处理、水资源的节约再利用等方面。传统设计多考虑管道排污,人工处理,加入生态的理念,则要充分利用园林中湿地的大型植物及其它生态圈的自然净化能力,通过引导自然的水循环,引进活水、处理污水,并在此过程中增加植被覆盖,保持水土,增大绿化面积,建设可持续的园林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拳头产品培菲康是一种微生态活菌制剂,含有三种人体内固有的有益活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球菌。培菲康采用国际领先的低温冷冻技术,保证了活菌存活的数量和质量,使其清除体内有害物质、维持体内微生态平衡更加有效。培菲康是卫生部批准生产的国家一类生物制剂,具有以下功能:
一、 治疗急、慢性腹泻
利用生物拮抗作用,治疗各种致病菌引起的腹泻、腹胀,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
二、 维持正常肠蠕动,缓解便秘
培菲康所含的有益菌通过发酵糖产生大量的有机酸,使肠腔内pH值下降,刺激肠道蠕动,同时这些有机酸可使肠内渗透压增大,吸收水分,软化大便,有效缓解便秘。
三、 护肝、保肝、治疗肝昏迷
通过抑制肠内腐败菌对蛋白质的分解,减少肠道内毒素和氨的产生和吸收,起到护肝、保肝及治疗肝昏迷的作用。
四、 延缓体内主要器官细胞及皮肤组织衰老的作用。
培菲康具有清除自由基及过氧化酯质的能力,同时有效抑制有害菌产生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促进这些物质降解、排泄,从而延缓体内主要器官及皮肤组织的衰老。
五、 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
调节由于应用抗生素、放疗、化疗、手术、过敏性疾病等引起的人体正常菌群失调,防治由于人体正常菌群失调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腹泻、胃口不好等。
六、 营养作用
保持肠道微生态菌群的平衡是维持肠胃道健康的保证。有许多种情况会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如服用抗生素、外伤、放化疗、手术、饮食不当等。一旦没有足够的有益菌群,肠道菌群就会发生紊乱,从而引发各种各样肠胃道疾病,如腹泻、腹胀、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微生态治肠胃的原理,就是补充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纠正肠道菌群紊乱,维护体内微生态平衡,从而保持肠胃的健康与和谐。
研究发现,肠道内的有益菌主要有三种: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它们分别定植在肠道的不同部位,在肠道黏膜表面形成一层生物保护屏障,三管齐下清除体内有害物质,抑制肠道的有害菌,全面有效地维持体内微生态的平衡。
上海信谊药厂研制的新一代微生态制剂――培菲康,就含有这三大有益菌,培菲康采用国际领先的低温冻干技术,保证了每粒培菲康胶囊含1亿个以上的有益活菌,清除体内有害物质,抑制有害菌,维持体内微生态平衡更加有效;培菲康还可以合成许多人体所必须的维生素,促进肠道的蠕动,帮助消化吸收;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能使胆固醇转化为人体不能吸收的物质排出体外,防止高胆固醇血症;同时,正常菌群作为抗原刺激促进免疫系统及其机能的发育、成熟与加强。服用培菲康,可以使肠道在有益菌生生不息的繁衍下,构筑起一个良好的菌群平衡的微生态环境,保护你肠道的健康。
小知识
肠道内有益菌可能产生的作用
嗜酸乳杆菌
双歧杆菌
综合起平衡人体内环境作用:
人文环境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具体地讲包括通过物表现的物化环境,通过人们环境行为表现的行为环境和通过政府行为表现的制度环境。公路建设给沿线的人文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公路线路的选择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与人文环境的保护常常是一对相互牵制的因素。
公路建成后常常对行政区划、经济流通、文化联系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公路设计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交通工程师、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环境学家、生态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文物学家等多领域、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共同参与,多方考证而实现的。因为公路建设除了要满通运输的需求外,建设本身带来的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视,尤其是对人文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如何通过公路设计,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公路使用中对周边及服务区内人文环境的后续不利影响,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社会和人文方面的专家参与到公路设计的论证中来。
生态学理念下的公路设计
公路设计与公路建设从本质上讲是人类一种改造自然的活动,而不符合生态规律的改造活动最终将损害人类的自身利益。生态学理念下的改造活动能够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能够可持续发展并维持对人类活动造成的损害的恢复力。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它们的复杂性同时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公路设计中可以被应用,即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建立起公路纽带,以自然能流为主,尽量减少改造活动形成的能量影响,寻求以尽量小的消耗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危机。
1公路设计与地质地貌的生态平衡
不同的地质环境具有相应的生态平衡能力,公路设计对地质地貌的考察即是对一定地质环境的生态平衡能力的考察,地质环境稳定,具有相应的生态平衡能力,公路的建设和使用才能保证公路安全性和生态平衡。公路的线路的设计和选择不仅考虑到公路的安全性问题,这是公路设计的最低要求,同时,从环境角度讲,在地质环境较脆弱的地方建设桥梁、隧道等工程时也要考虑该地域的生态平衡能力,考虑这些人造工程在建设和后续使用中是否会对地质地貌环境产生无法修复的破坏。对于这些地段,公路线路则是能避则避,或化为警戒区域,对开发和使用进行限制。
2公路设计与地表环境的生态平衡
公路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后续的施工方式、使用状况、养护方式等,也就决定着在施工、使用和养护中产生的地表环境影响,因为在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到设计方案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冲击,尽快实现公路与沿线环境的平衡状态。设计方案中的平纵线形和断面形式设计对沿线周边环境和线路环境都有动态影响,因而线路设计和工程设计应尽可能因地制宜地利用地形条件,公路断面形式的选择尽可能保护沿线的土壤和植被环境,同时考虑救援、排水、噪音等因素,将公路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到可恢复的限度之内。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一 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1〕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 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一)调节小气候
L.J.Batten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二)改善环境质量
1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O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 吸滞粉尘 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 杀菌作用 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 衰减噪声 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三)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三 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一)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2〕
(二)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生态园林 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物种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61-02
随着全球生态的不断恶化,生态学和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思维逐步成为人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新视角。十七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更是将生态理念上升为我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思想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主要武装途径,除了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理念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外,同时也应该注重自身的生态运行问题,即:要树立新的“生态理念”,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各因子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本文主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文明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的必要性、可行性做一简单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是其自身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生态化构筑不仅是时展对其提出的历史性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1)进行生态化构筑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转变的认知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习惯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分解为主体、客体、环境、载体等要素来进行研究。这种要素分析法一方面有利于研究的纵向深入,另一方面则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功能不强的问题。而生态论观点所提倡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定向,把对局部的思考纳入到对整体的思考之中,遵循着系统的、发展的、联系的认知模式,强调世界是以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方式存在的。[1]以生态论而不仅是要素论观点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转变。
(2)进行生态化构筑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的属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便是一个有着众多生态因子构成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总体效益并不仅仅依赖于某个单因素或多个确定因素,而是生态系统整体运行的状态及其结果的体现。[2]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这一特点,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加强对生态系统原理规律的探究,并切实将之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之中,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协调性和连续性。
(3)进行生态化构筑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平衡的功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平衡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及其效果产生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和谐、互容、共生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平衡的维持和发展,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自身具有良好的品质,而且要确保教育系统内外部之间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沟通的正常进行。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不断提高系统各要素自身的品质,而且要处理好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保持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稳定和生态的平衡。
2.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是增强其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生态思维所具有的整体统一性、丰富多样性和开放循环性的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种全方位的理论支撑,对于增强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生态化构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整体关照,增强了教育的系统性。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整体论与系统观对教育生态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联系的思考,不仅可以发现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在宏观和微观上存在的失误,而且从生态平衡的视角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考察和审视,还可发现和主动地调控教育内外部的生态失衡,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地运行。
(2)生态化构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层次视角,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按照生态学层次分析(Level Analysis)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体生态、群落生态和系统生态。[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层次的划分不仅是理论分析的需要,而且也确实客观存在。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层次分析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地采取教育措施和手段,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生态化构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生态理念,增强了教育的持续性。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四个特点。[4]全面、和谐、高效是生态文明的存在基础和当前表征,而持续恒久则是生态文明发展的核心主旨和历史趋向。正是生态文明这种追求全面和谐高效基础上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人类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生态理论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人当前的、现阶段的发展,更要注重人未来的、长远的发展;不仅要追求当代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且要教育人们树立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后代人留出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可能。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职责,而且也是合法性存在和持续性发展的现实依据。
二、可行性探究
1.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提供了思想指导
随着工业文明自身弊端的不断显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的理念逐步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也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指导。
(1)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最新形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价值观支撑。生态文明是人类继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在生态文明新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改变过去那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代之以平等、和谐、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人同社会共荣、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生态目标。
(2)生态平衡――人类面临的时代课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无限制的断代式开发,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其危害程度已影响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如何减少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生态失衡等问题自然也成为人类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服务人、保障人的人类实践活动,对于该问题自然不能予以回避。它必须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己任,不断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号召人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这场拯救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态大会战之中。
(3)生态人――人类新文明的主体承负者,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的旨归。生态文明归根到底不是生态的文明,而是人的文明。生态的良性运转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失去了人,生态的良性运转是毫无意义的。[5]人作为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主体力量的作用,人的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时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和开发育人功能,不断地培育人们的生态意识,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由“经济人”向“生态人”的转变。
2.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提供了理论支持
(1)循环再生原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平等共处、互动共生,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运行。物质循环,再生利用是生态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该原理认为一个健康发展、平稳运行的生态系统,其运行演化的过程便是沿着“生产――消费――还原――再生产”这一闭合路线而不断转化、再生、螺旋式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效率如何,环节之间通道是否顺畅,都关系着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要做到健康平稳的运行,就必须遵循生态系统这一闭路循环的规律,从整体性出发,尊重系统每个生态因子的作用,保持各个环节通道的畅通,有效地调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系统平衡健康发展。[6]
(2)生态阈限原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反馈调控规律,自觉把握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的动态,将干扰控制在阈限范围之内,保证教育系统的安全与稳定。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生态系统各个环节内部及不同环节之间的反馈调控机制来实现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起作用,如果干扰过大,超过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这个临界限度称为生态阈限。[7]根据这一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那些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的动向,既要充分利用利导因子和正反馈机制来增强系统前进的动力,又要积极发挥限制因子和负反馈的调节功能,将干扰控制在阈限范围之内,使系统在新的状态中保持平衡与稳定。
(3)营养生态位原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竞争和协同进化规律,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其在竞争中协同发展,保证教育系统的动力与活力。生态位是指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拥有稳定的生存资源(食物、栖息地等),进而获得最大生存优势的特定的生态定位。生态位的存在使得不同的物种之间和相同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生存竞争。但从长远发展过程看,这种相互竞争又导致了物种的协同进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无论是其内部的教育个体之间,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其他的活动之间都存在资源竞争与生存协作的问题。如广大的青年学生,他们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营养生态位――没有学生的存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又是大众传媒,尤其是各种娱乐传媒的主要营养生态位――传媒没有了广大青年受众,其发展的动力便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由于二者在生态位上存在重叠,必然会导致它们在争夺学生财力、物力、时间精力这一营养资源上的激烈竞争,同时,通过学生这一纽带,二者又实现了有机结合和协同进化。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教育与娱乐等其他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得它们既能够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协同发展。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构筑不仅是生态时代的必然理论选择和必要实践路向,而且是其自身健康运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大契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不断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保持其不竭的发展动力和鲜活的生命力,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任 .生态思维与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6.06.17
2 戴 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思想政治工作,2007(2):150
3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08
4 郭 镭、张 华.生态文明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贵州环保科技,2003(1):3~4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1.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2.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2.1调节小气候
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0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2.2改善环境质量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吸滞粉尘: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衰减噪声: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2.3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3.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3.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
3.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