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9 17:09: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院采购监督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32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62- 02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单位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医院设置内部审计就是一种保障自我完善、内部调控机制,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用国家的一些财政、经济、审计法规等手段推动医院经营得以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内部审计不仅要监督医院使其合法合规地经营,还要管理医院的现状,使其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只有科学有效合理地把控好内部审计对物资采购的监督和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更好地推动医院的经济健康发展。
1 医院内部审计需提前介入物资采购
1.1 审计人员提前介入的必要性
审计工作需要做到3个提前:位置提前、时间提前和工作提前,实行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的全过程审计,这样就需要审计工作提前介入到费用支出的一些活动中,以确保医院资金的安全合理的使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较好的专业知识。在此前提下审计人员还需提前了解医药需求和使用情况以及以往采购情况,制定出一个准确清晰的物资采购流程,进一步规范和监督采购人员的采购行为;审计人员也需要参与了解医院的医疗器械以及设备采购的招标比价以及后期的安装、使用、维护修理的费用活动。审计人员还应该更好地参与到招标的准备工作中并对采购人员进行监督,从招标方案的制订开始,审计人员就应该贯彻、加强整个招标活动过程中的监督和控制,以及评标结束后,需对中标方进行再次审查,以确保其供应药品的相关资质。这种前期控制,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劣质供应商进入药品市场。
1.2 加强物资采购合同审计的重要性
审计人员不仅要参与到招标过程中,对其进行监督和控制,还要加强对采购合同全过程的审计。签订者必须具有相应资质,所签合同中所有条款都必须要符合中国法律法规等,所有内容条款需完整无遗漏,文字意思表述真实清晰不含糊,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合同签订程序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合同内容不完整有遗漏,应该及时提出,监督相关人员进行修改,确保合同顺利及时履行。药品及医疗器械设备等价格方面,审计人员应该秉承货比三家的审计原则,因为物资采购合同审查的重点就是价格审计,在价格从优的前提下要确保药品的质量,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合理,维护医疗行业的合法权益。
2 强化物资采购过程中的审计工作
2.1 对合同及发票管理的审计
审计人员应该统一对供应商所提供的供货发票、 运费单据、 验收单等做好管理,审查其真实性,并核对采购数量、价格的准确性以及与票据、收据上数量是否一致,并确保其与合同上的一致性。另外审计人员应该将所有的合同进行分类管理,这样可以清晰及时地检查合同是否被及时正确地履行。更应该做好药品等进入市场后的质量跟踪工作,通过药品的质量以及之前检测所获取的信息作为依据,以确定价格或其浮动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2.2 对合同执行情况的阶段性审计
医院审计人员应定期对合作的药品供应商进行审查,应对审查内容进行登记,如供应商对合同的执行情况,固定时间内履行合同的次数,提供药品的次数、数量,有没有在合同规定时间内提供货品,每次提供货品的合格率,以及价格的浮动程度,供应商的服务和售后态度等。特别要重点检查每次所提供的药品或医疗器械有没有达到医学标准,还应重视对履行合同中出现的违约情况所造成的纠纷处理方面的审计。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质检单对已经入库的相关药品进行检查,以防止由于一些审计人员的自身原因或者专业知识不足所导致的遗漏的不合格药品进入市场,危害人们的健康。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记录并要求采购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改正,对其进行批评防止其再犯同样的错误。审计人员应以文字形式对不按规定履行合同的供应商进行反馈,并对其进行处罚。
3 强化医院物资采购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方法
3.1 加强审计培训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如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合同法的一些知识,还应该具有审查的专业技能和熟练的实践经验,要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良好的洞察市场能力。在此基础上,审查人员还应该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做好审计工作,才能更好地监督和管理医院的物资采购。审计人员还需要通过一些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面,拓展自己的视野,对医疗行业以及市场有一个比较前瞻的认识和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还能对医疗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3.2 优化内部审计对物资采购的监督和控制
审计工作既要贯彻在整个采购过程中,又要突出其审点。采购过程中要进行职务划分,审计人员更应该各司其职,做好自己份内工作,对于需要的药品,相关部门需要提前做好书面计划书以及实施方案和预算等,以及后期的仓储放置工作的部署,订货要有完整合理有效的书面合同,并应该符合法律法规等,合同中应该详细包括采购价格、数量、质量以及供应商等,药品到达之后在审计人员的监督下质检员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质检责任进行药品的检测和验收工作,确保接收的药品的质量和可用性。
4 结 语
总之,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改革,审计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医院的内部审计对物资采购的监督和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由物资采购不当所带来的医疗风险,保障医院得以健康发展,为医疗事业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马红莲.浅谈医院物资采购的内部审计[J].山西科技,2014,29(2):114-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管理已经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日益得到重视。自卫生部印发《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的通知以来,我国医疗机构的内部财务会计控制制度,已从理论研究阶段逐步转入实务操作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制的改变,以及人们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促使医院的经济活动与财务管理,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医院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也逐步加大。因此,加强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医院会计行为,对于保护医院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及有效使用,提高会计信息及其他各种管理信息的质量,保证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与措施的贯彻执行,预防、控制、及时查明各种错误和弊端和准确地采取纠正措施,保证医疗活动有序和有效进行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核心内容
控制活动是整个医院内部财务内控制度的核心,也是内控制度具体实行的标准。
1.交易授权审批控制。交易授权审批程序主要为了保证交易是管理人员在其授权范围内授权后才产生的。具体事项必须由制度规定的人员进行审批后方有效。比如我院规定:①年度开支计划,必须经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审定,由院长签字后生效;②药品、试剂、物资设备采购等月度及年度计划必须经过院长审批;③各医疗、医技、行政、后勤等职能科室500元以下的与本科室业务相关的支出,由科主任或科长审批等等。
2.职责划分控制。职责划分程序是指对交易涉及的各项职责进行合理划分,使每一个人的工作能自动地检查其他人员的工作,确保不同部门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即符合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例如:①交易的执行、记录以及保管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和人员负责,采购部门签发采购单,会计部门根据审批过的单据支付货款,仓库人员负责货物的入库保管;②根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明确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实行岗位责任制。
3.财产保全控制。财产保全控制要求单位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例如我院规定:①药品必须定期盘点,每月至少盘点一次,年终决算前要进行一次全面盘点;②药品会计与药库保管员应定期进行对账,保证月终药品会计账余额与各药库药品明细账的余额之和相等,财务部门至少每季度与药库、各药房的明细账及实物进行核对;③盘点人员必须有财务部门人员参加等等。
4.独立稽核控制。独立稽核是指验证由另一个人或部门执行的工作和记录事项、金额的正确性。我院在财务部门配备了两名复核会计负责各财务事项的审核,包括严格把关、执行各项开支标准;对原始凭证及附件严格审查;参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实施和应用等。
三、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构建路径
除上述具体内容之外,在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构建过程中,还必须依靠如下路径进行构建。
1.医院领导层内部控制意识的建立。医院领导层应统一思想,实施财务集中管理体制,重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工作、经营管理的一切过程和环节,支持和督促照章办事,明确财务负责人参与医院重大决策的职责;不断完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注意权利的平衡,进行检查与考核,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加大对医院各部门的监控力度,敢于在实际工作中力排干扰。对于严格执行制度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违规、违章者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
2.建立人员激励、约束机制。首先要根据每位员工的品质和业务能力来综合分配工作,使他们能胜任本职工作。建立业务技术考核制度,会计人员必须取得会计资格证才能上岗。
3.建立培训制度,以提高各类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提高技术水平。建立奖惩制度,提高职工的责任心和创造力。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定期换岗工作十分必要:一是通过换岗容易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加强财务监督,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二是能够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同时,可避免职务犯罪。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会计主管人员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中。严把用人关,严格对会计师、财务科长及财务人员的选拔,确保重要岗位人员的素质。
4.强化内部审计建设过程中的部门协同。内部审计作为对内部控制的检查和再控制,具有极其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应注重内部审计的作用,不断加强内部审计的建设,保障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在实施正常的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和新情况,将审计扩展到管理各领域,开展专题、专项审计项目,如开展物资采购比价审计,将医院需购置的各类设备、材料价格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经济性,进行审计监督和评价等管理审计。积极吸收经济、会计和法律等复合型人才加入到审计队伍中,促进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为有效开展内审业务提供保障。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系统和规范化的监控,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总之,对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要综合运用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模式,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真正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医院作为参与医疗市场运作的经济实体,要想使国家投入的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必须健全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及财务管理的作用,有效的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一、新制度促使医院构建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
财务管理就是组织和协调医院的资金运动,处理医院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其任务表现为:规划和筹集资金,科学配置资金资源,安排和控制资金的使用和耗费,提高资金利用效果,考核和分配医院的经营成果,正确处理医院与各方面的关系。随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化,医院财务管理越来越重要。为做好医院财务管理,探索一套适合医院发展的财务管理机制至关重要[1]。新制度的实施为构建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新制度规定医院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要求三级医院须设置总会计师,其他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设置。医院的财务活动在“医院负责人及总会计师领导下,由医院财务部门统—管理”。而旧制度的规定是:医院的财务活动在主管院长或总会计师的领导下,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新制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是将“主管院长”改为“医院负责人”。医改方案规定“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在法人治理框架下,医院的院长和高管层将成为职业经理人,使政府与公立医院院长之间形成一种委托关系。完善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应当是:理事会+院长负责制。理事会是核心,由医院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负责医院的战略管理及重大决策;院长由理事会选聘并且向理事会负责。管理层是由一名行政负责人和一批职业经理人组成,对理事会负责,受理事会监督,管理层的主要职责是对医院的日常运营活动(如行政、财务、医卫生经济研究2013年3期总第311期疗、人力资源等事务)进行管理,通过整合资源以有效执行医院的政策。因此,基于我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的考虑,在新制度中将“院长”改为“负责人”。
二是将“在主管院长或总会计师的领导下”改为“在医院负责人及总会计师的领导下”。这样的修改一方面在于强调医院负责人在医院财务管理上的责任,另一方面在于强调总会计师在医院财务管理上的作用。
2.建立健全医院内控机制
新制度增设“财务监督章,要求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防止差错和舞弊行为,保证财务管理信息的真实性:要求医院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要按事设岗、按岗设人,做到职责分明、相互制衡,保证会计系统控制的有效实施,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同时要求医院财务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这些规定有助于医院建立规范、科学的内部财务控制机制。
3.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规划机制
规划机制是指利用财务方面的各种历史资料以及其他信息,对医院一定期间的财务活动进行科学预测,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并根据财务决策的结果,编制整个医院的财务计划,用来指导和控制未来的财务活动。新制度要求医院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规划机制,因此在医院决策中,财务分析与决策信息将会得到管理者的重视。
4.开展财务分析,控制过程与结果
新制度对医院的财务分析作了明确规定,设置了六类财务分析指标,要求医院对预算管理、结余和风险、资产运营、成本管理、收支结构、发展能力进行分析。这些规定将促使医院必须做好财务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医院的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全面评价医院的经营状况,改进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医院财务的过程与结果管理。
5.开展业绩评价,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新制度在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产管理、政府财政资金管理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将医院财务管理同绩效评价结合起来,并作为实施奖惩的基础。这要求医院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利益、制度、责任和权利约束机制,实现医院的良性运转。
二、新制度促进医院加强预算管理
旧制度在医院预算管理方面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财务预算没有提升为医院全面性管理行为,在大50多数医院中,预算管理仅仅是财务部门的管理行为;二是医院预算不全面,仅强调编制收入与支出预算,没有上升到全面预算管理;三是缺乏对预算执行、预算调控和预算考评等环节的管理内容,使医院预算管理大多流于形式。
新“医改”方案明确要求严格预算管理。为此,新制度明确了“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地方可结合本地实际,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同时对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财政部门以及医院等管理主体在预算编制、执行和核定收支方面职责作了规定。新制度有关预算管理的内容较旧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强调了预算的完整性、全面性和严肃性,并新增了预算管理要求、预算审核、决算报表、分析和考核的内容。
由于新制度于2012年在公立医院刚开始实施,对于医院预算的编制与评价尚无运行的资料可以对比。因此,只能结合对医院的调查及新旧制度的对比变化,从定性的视角来分析新制度对医院预算管理的影响。从我们对200所医院的调查看,有92.63%c的被调查医院认为新制度有利于医院加强预算管理,不同等级医院的认知基本一致。说明新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克服医院预算编制走过场、敷衍了事等弊端,对于完善医院预算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1.实施预算管理有助于规范医院管理行为
预算是医院管理必备的、基础性工作,是医院实现预定期内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的方法和工具。新制度强调预算的严肃性,要求医院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预算一经批复,一般不作调整,医院必须严格按照预算的内容执行,并且要评价、考核医院的预算执行,将预算的评价结果同绩效评价结合起来。因此,新制度将会约束管理者的个人行为,改变过去“拍脑袋”办事的做法,促使医院建立规范、协调的医院管理制度体系,确保医院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2.加强预算管理有助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预算是医院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预算管理,可以明确医院的运行目标:通过医院目标的层层分解,把目标细化、落实,可以把医院整个医疗、科研、教学过程监控起来:通过将目标与实施效果进行对比,可以使医院管理者掌握管理所需的信息,了解医院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与改进,提高管理与决策水平,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预算管理有助于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新“医改”要求医院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科学管理。预算是医院实施绩效管理的基础,是进行员工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医院的绩效考核有三个层次是医院运营业绩的评价,二是科室的业绩评价,三是对员工个人的业绩评价。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将期初预算确立的医院业绩目标、科室业绩目标、员工业绩目标,与实际执行的结果进行比较,就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由此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绩效,以减少差异的发生。
4.预算是实现医院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
由于医院资源的稀缺性,医院必须经过慎重权衡现在和将来可以配置的资源,并决定人财物资源在各部门、科室使用的种类和数量。资源分配的原则是针对医院运营目标进行最优化配置。因此,要实现科学、合理的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必须借助于医院的预算。
5.预算是实施监督与控制风险的重要工具
新制度要求医院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在医院的诸多风险中,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授权风险是主要的风险,以预算为中心的控制,比较刚性,有助于形成有效的控制决策体系。通过编制预算可以初步揭示医院下一年度的预计经营情况,根据反映出的预算结果,预测风险所在,并预先采取风险控制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规避与化解风险的目的。预算管理是医院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的有效工具,新制度要求医院加强财务监督,因此通过预算管理可以迅速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医院日常的经营风险。预算目标的制定为医院员工、科室医疗活动提供了衡量的标准,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预算还为管理者提供了参考框架,指导医疗活动、提供控制活动的标准并且进行相应的授权。
6.预算可以有效提高效率,降低医疗业务成本
通过预算可以加强对医院收入与成本的管理,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有效降低成本。预算中设定了收入支出的配比数量,通过执行预算,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同时还能使员工树立成本节约意识。
7.国库财政支付制度改革,促使医院科学合理编制预算
1998年我国明确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拉开了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幕,目前改革路线日益清晰。近年来,我国已陆续启动和推进了各项有关改革,如部门预算制度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等,建立了政府采购制度及绩效评价制度等,基本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预算管理体制框架。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无论是基本支出,还是项目补助支出,都必须根据医院长远或阶段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计划,突出工作重点等资金需求来科学合理编制预算。
三、新制度促进医院加强成本管理
新制度重点强调医院应加强成本核算与管理,并且规定医院应根据成本核算结果,对照目标成本或标准成本,采取趋势分析、结构分析、量本利分析等方法及时分析实际成本变动及原因,把握成本变动规律,提高成本效率。新制度规定医院应建立健全成本定额控制管理制度、费用审核制度等,采取有效措施纠正、限制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支出差异,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同时规定医院应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利用各种管理办法和措施,按照预定的成本定额、成本计划和成本费用开支标准,对成本形成过程中的耗费进行控制%从我们对200所医院的调查结果看,有的被调查医院认为新制度会促使医院加强成本管理,克服以前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讲,新制度对医院成本管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促使医院重视成本管理工作
成本反映一所医院的医疗质量与技术服务水平,是决定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竞争性要素,是医院实施管理的基础。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等活动所耗费的人、财、物等资源需要得到补偿,这是医院持续运营的基础,假若医院的耗费得不到补偿,医院将会产生亏损,长期发展下去,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医院的医、教、研活动以及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新制度必然会使医院重视成本管理工作。
2.促使医院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系统
新制度要求医院加强成本核算与管理,必将促使医院完善成本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是指在成本方面的指挥和控制组织体系,通常通过四个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来实现成本管理的职能和使命。一是成本组织机构,医院的成本组织机构应安排所需的管理职能,配置相应的人员,按照其职责和权限,并在工作过程中明确相互关系和活动接口,确保有效沟通和密切配合。二是程序,包括成本管理的目的、范围、职责、权限的分配和工作程序以及形成的记录等。三是过程,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系统,包括成本发生过程和成本管理体系过程。四是资源,指凡是能被利用的物质(包括人员、医疗技术、设备、药品材料、设施、资金等,医院应保证成本管理所需的资源条件,用较小的必要的管理成本来替换较大的不合理的成本,通过科学合理的资源使用来不断降低医疗成本,有效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
3.促使医院加强成本分析与控制
成本分析主要是运用成本核算对象所提供的信息,通过同行比较和关联分析,包括对成本指标和目标成本的实际完成情况、成本计划和成本责任的落实情况,上年的实际成本、责任成本、国内同类型医院的平均成本水平和最好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导致成本目标、计划执行差距的原因,以及可挖潜的空间,把握成本变动规律,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
4.促使医院加强成本考核和奖惩
成本考核和奖惩是把成本的实际完成情况与应承担的成本责任进行对比,考核、评价目标成本计划的实际完成情况。其作用是对每个成本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在降低成本上所作的贡献给予肯定,并根据贡献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奖励,以稳定和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对于缺少成本意识、成本控制不到位、造成浪费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处罚,以促其改进。
四、新制度促使医院加强财务风险防范
医院的财务风险是指医院在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所导致医院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医院的财务风险贯穿于医院运营的整个过程中,风险类型可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个方面。医院风险形成的原因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国家宏观经济状情况、政府卫生政策等变化;内部原因主要有医院管理混乱、医疗技术质量下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等。医院财务风险是现代医院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加剧,医院风险也在加大,这就对医院决策层和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风险意识,监督和控制财务风险。新制度对控制医院财务风险作51了制度要求,必将促使医院从以下方面来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1.新制度促使医院完善风险管理系统
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取决于医院是否具有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有助于医院提高风险管理与控制水平。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在预算管理、成本核算、财务控制与监督等方面都有了严格的制度规定,必将促使医院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系统,以防范财务风险。
2.新制度促使医院强化财务风险意识
新制度明确要求医院设置风险管理指标。这将会促使医院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遵循风险收益的原则,医院各部门、各人员,特别是医院的决策层和财务管理部门人员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将风险防范意识渗透到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同时也会促使财务管理人员掌握扎实的财会专业知识,具有对财务风险敏感、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并能对具体环境下的风险作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案。
3.新制度规定医院筹资范围与渠道
新制度规定“医院原则上不得借入非流动负债,确需借入或融资租赁的,应按规定报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和财政部门审批,并原则上由政府负责偿还”:并规定医院财务风险控制指标和借款具体审批程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域举办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这一规定对于公立医院的筹资渠道与范围作了明确界定,有助于规范医院的经营行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4.新制度对医院对外投资作出规定
新制度规定对外投资是指医院以货币资金购买国家债券或以实物、无形资产等开展的投资活动;并规定医院应在保证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对外投资,投资范围仅限于医疗服务相关领域。旧制度在投资范围方面规定可以投资于“其他单位或院办独立核算企、事业单位的投资”。在投资资金方面,新制度规定医院不得使用财政拨款、财政拨款结余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新制度下,医院的对外投资范围、投资资金构成及权限都有了明确的界定,有效规范医院的投资行为,从制度上确保医院避免对外投资风险。
5.新制度要求医院全面、真实反映医院资产负债信息
新制度要求医院实施“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要求医院全面、真实反映资产及负债情况,如在报表体系中增加了现金流量表,要求基建账的数据并入医院“大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折旧、摊销,固定资产按照净值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规定医疗风险基金提取、坏账准备与核销、资产管理等。这些规定一方面确保管理层可以全面系统、真实地度量医院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也使医院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减少医院因管理不善造成的财务风险。
财政部与卫生部新修订的《医院财务制度》明确要求医院提供财务报告,包含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业务收入支出明细表、财政补助收支明细情况表、基本建设收入支出表、现金流量表、净资产变动表、有关附表、会计报表附注以及情况说明书,要求医院通过相关指标对医院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同时在《医院会计制度》中明确要求医院编制现金流量表。主管部门和医院需要对医院业务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细致分析,以便更深入的了解医院现状,做出更科学的决策。基于以上要求,医院不仅要提高信息化建设,建立涵盖住院、门诊、物流、财务、人事、绩效各方面的整体化信息系统,更要加强对医院信息数据的筛选、对比、分析,特别要重视财务分析,建立动态、规范、综合的财务分析指标评价体系是现代医院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一、财务分析指标的定义
财务分析指标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根据相关数据的筛选,通过系统方法分析对医院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和建议,帮助有关方面了解医院工作状况为医院管理者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财务分析指标对于医院的经营和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二、现阶段医院财务分析指标的内容及存在问题
(一)新制度财务分析参考指标
新制度给出的财务分析参考指标主要有预算管理指标、结余和风险管理指标、成本管理指标、收支结构指标以及发展能力指标五大类。
(二)现阶段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现金流量指标
新制度要求现金流量表为年报,导致绝大部分医院沿袭以往财务分析指标,对现金流量指标并不关注,而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核心是现金流量指标管理,现代医院管理也必须注重现金流量指标,不少医院未考虑医疗市场需求,扩张速度超出医疗服务需求,沉重的债务压力导致入不敷出,造成严重的财务危机。
2、成本管理指标标准不统一,缺乏对比性
新制度要求医院提供成本核算报表及分析报告,并设立成本管理指标及计算方法,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每个医院内部核算要求不同,对成本单元的设定也不相同,以笔者所在三级医院为例,由于医疗、医辅、医技、管理科室的定义不同所得出的临床服务成本、医疗技术成本、医疗辅助成本和管理费用是不相同的。新制度并没有明确科室性质的定义,造成各个医院成本核算的基础不同,使得医院与医院之间数据缺乏可比性。
3、缺乏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现阶段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中注重财务数字的分析,倾向对这些财务指标进行详细复杂的定量分析,而忽略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往往得出的结论是事后结论和评价,缺乏利用价值。
三、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合理构建
医院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医院主管部门、医院管理者以及各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根据各个医院规模以及管理者的侧重点不同,建立适用不同医院管理层面的系统、全面、动态指标分析体系。笔者认为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还应主要着眼于现金流量指标、财务状况指标、成本管理指标、资产运营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等。
(一)现金流量指标
医院获取现金及等价物与医院实现的收支结余比较,更具有客观性和稳健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指标分析:
结余现金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结余
业务收支现金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业务收支结余
它反映医院收益中现金支持比例有多大,判断收益的现金保障程度。
医疗业务收入现金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医疗和药品收入
资产现金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资产总额
(二)财务状况指标
财务状况指标反映医院在某时点的资产负债情况以及债务偿还能力的高低。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冻资产=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
(三)成本管理指标
成本管理指标反映医院门诊或住院收入的每病人耗费的成本水平。
门诊收入成本率=门诊科室成本÷门诊收入
住院收入成本=住院科室成本÷住院收入
成本收益比率=相关收益÷相关成本
举例说明:
门诊科室成本收益率=(门诊科室收入—门诊科室成本)÷门诊科室成本
值得说明的是,新制度并没有明确医院各科室分类的定义,现行医院科室分类取决于医院管理者的侧重点,各个医院管理侧重点不同则科室分类不同,进而导致科室成本信息收集结果不同,使得现阶段成本管理指标只适用于医院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缺乏同行业同时期的横向比较。
(四)经济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指标反映医院经济效益的管理程度,各医院可根据实际管理的需求,结合物资以及绩效管理方案,制定不同指标。举例如下:
百元卫生材料创造医疗收入率=医疗业务收入÷卫生材料耗用额。反映医疗收入中耗用卫生材料情况,此指标可促使临床部门控制材料成本费用支出。
百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平均净额(业务收入=医疗收入+其他收入)。
人均业务收入=业务收入÷平均职工数,此指标反映医院人均经济收入水平,是医院人力资源经济效率指标,是考核临床业务部门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
(五)社会效益指标
社会效益指标立足于医院收益者,反映医院每门诊人次、每住院人次或每床日收费水平的高低。
每门诊人次收费水平=门诊收入÷门急诊人次
每住院人次收费水平=住院收入÷出院人次数
新医院会计制度明确了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思想,让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更具企业财务管理特点。在会计核算制度上,以权责发生制代替收付实现制,使公立医院脱离了传统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新制度还明确了公立医院在管理各项事务上的操作流程,让财务管理工作与公立医院的日常工作更加贴合。新制度明确了医院在收入与费用上的配比,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在明确思想的同时,新制度也对医院的会计科目系统进行了梳理,对涉及公立医院重大项目的会计核算科目进行了规划。为符合会计的相关性原则要求,新制度将医院的会计要素分为5大类,将“支出”项改为“费用”项。同时改进了资产类会计科目和负债类会计科目的构成,使会计科目的名称更加与企业会计科目一致。在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上,增加了与医院管理相关的财务分析指标。
新会计制度对资产入账价值以及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的方法进行了规范。对于没有取得资产价值的有效凭据同时又无法获取同类资产的价格,规定以名义金额入账。对于此类固定资产,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标注各类资产的名称以及数量,同时要标注原因。要设置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计量固定资产的变动,进一步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
新的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整合和完善。新制度更能结合事业单位的经营特点,对原会计科目进行调整,并且明确规定了每个科目的核算内容和入账方法。对于一些涉及较多核算业务类型的会计科目,新制度进行了分解,在科目下设立明细科目。对于不常涉及的科目,新制度也进行了整合归集,将原有的相似科目合并为统一的科目。新的科目体系更加符合事业单位的经营实际,核算更为科学。在财务分析表格设计上,财务报告体系包括了: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净资产变动表、财政补助收支表、收入费用总表和会计报表附注。新制度取消了“基金变动表”和“收支总表”,这一改动提高了财务数据的可用性,也方便了对比。
二、新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对财务内部控制缺乏重视
大部分医院的主要管理者都是从临床岗位晋升而来,有丰富的临床、学术经验,管理知识却有所欠缺,尤其是缺少比较系统的财务管理知识。这会导致医院在学术研究和医疗服务上有较为充分的投入和关注,而在管理和内部控制上往往重视不足。有的医院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勉强建立了医院的内部控制系统,但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也没有深刻领悟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和操作流程,造成内部控制形同虚设,不能为财务工作服务,不能为医院带来效益。
(二)医院审计制度不健全
医院作为事业性部门,在审计工作上落实不到位。大部分医院尚未设置独立于财务部门之外的审计机构来对整个医院的财务工作进行审计监督。对于内部控制工作,医院没有按照部门科室来对审计工作进行细致划分,责任分工不明确,造成了遇到问题各部门互相推诿现象的发生。医院在财务制度的设置上存在一些漏洞,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有待加强。
(三)缺乏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工作是医院内部进行的,服务于医院管理、决策的日常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更依赖于医院内部的主动性。而医院的内部控制工作与绩效管理并未充分结合,所以大部分人员对审计工作缺乏内在动力,更缺少外部压力。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没有成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很容易被消极对待,在医院日常工作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医院还尚未形成人人参与内部控制、人人懂得内部控制的环境。
(四)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人员年龄分布方面,医院系统的管理人员老龄化严重。大部分走向管理岗位的医务工作者都已年龄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新事物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都在下降,而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繁杂的工作,需要审计人员拥有业务水平的同时兼具细心与精力。年纪稍大的人员占用编制,使年轻人无法进入并难以提升,这对医院来说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另外,医院的管理人员也要同时兼顾课题等学术任务,在管理上难免分心,会造成管理的不力。
三、新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医院领导带头,从上至下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医院的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医院的院长带头,提高整个医疗体系的内部控制意识。把内部控制工作作为单位内部的头等工作来开展,并且形成常态化机制,而不是一时的工作。医院领导要承担起医院内部控制的牵头工作,成立内部控制专项小组。加强对医院内部控制工作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员工予以足够的重视。定期举行全院范围的内部控制专题讲座,邀请有关专家对全员进行内部控制的讲座和辅导。也要带头学好医院系统会计准则,全面了解关于单位内部控制的手段、方法和评价指标,可以做到对内部控制工作的及时监督、及时更正。
(二)形成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医院应借鉴企业的比较出色的内部控制理念,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加强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建立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按照制度所规定的程序、方法来展开内部控制工作,减少人为因素的操作,使内部控制的结果客观真实。应将日常的控制工作前移,加强对涉及经济事项的预防、管理和监督。时刻谨记内部控制工作服务于民的根本宗旨,要提升内部控制工作的公开透明度,定期向社会大众公布内部控制的实施结果,接受群众的监督和审查。建立针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机构,保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不受其他人的干扰,保证审计结果公正客观。
(三)培养专业优秀的内部控制人员
医院的内部控制需要专业人员的加持,可以引入更为多元的录用形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中。在统一招收录用阶段,要按照岗位设置和需求对口招聘、限制被录用人员所学专业,保障单位内部控制人员的数量。在遇到重大的内部控制工作项目时,可采取外聘的形式从社会范围内招聘高水平的内部控制人员,为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添砖加瓦,指出单位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供单位领导参考决策。在外引入人员能充分保障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客观公正程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可以更深入地发现单位在日常管理上的漏洞,有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
(四)建立信息化平台
一、新《医院财务制度》对成本核算工作的改革思路
2011年1月18日,财政部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同步推出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等五项新制度。其中,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于2011年7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执行,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以下简称“新财务制度”)。新财务制度的出台将使医院的会计核算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更为规范,更为标准,能够更好地配合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工作。
与原制度(1998年的医院财务制度)相比,新财务制度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一个变化体现在成本核算工作上。新财务制度用了一个独立章节来阐述医院成本管理,体现了新一轮公立医院改革形势下国家对医院成本核算及管理的高度重视。新财务制度要求医院实行以科室为核算对象的内部成本核算,将医院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遵循收支配比、权责发生制等原则,计算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三级医院及其他有条件的医院还应能核算出医疗服务项目、病种、床日、诊次等单项成本,并且要求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呈报一系列的成本报表,把医院各种各样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成本通过这一系列的成本报表展示出来。公众可以通过医院披露的成本报表知道医疗收费是否合理等问题。
可以看出,新财务制度对医院成本核算的要求很高,但是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如何建立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如何同时进行,各种成本在核算对象之间如何分摊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解决。
二、中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特点分析
医院成本核算是指医疗机构把一定时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加以记录、汇集、计算、分析和评价,按照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同项目、不同阶段、不同范围计算出医疗卫生服务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医疗服务成本水平,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并根据不同医疗服务项目的消耗,分配医疗服务费用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一般医院可分别核算门诊挂号、住院床位、检查、治疗、化验、放射、手术、分娩、输血、输氧、其他及药品、制剂等项目。就中医院而言,成本核算工作有以下特点:
(一)中医制剂成本核算是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备受关注。中药制剂研发已成为中医特色建设的突破口,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最佳载体之一便是中药制剂。各类具有中医特色的医院,例如中医院,对中药制剂的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医保制度改革、医药分家、药品降价、传统饮片及中成药的利润变薄,使中医院在中药方面的盈利空间变小。与中药相比,中药制剂的研发由于其确切的临床疗效,研发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省去了巨大的销售成本,为医院创造了一定的利润空间。随着研发的深入和技术层面的大幅度提高,还可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以笔者工作的河北省中医院为例,以茵连和胃颗粒、十味百合颗粒等为代表的一共34种自制药剂,均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
中药制剂的研发和应用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包括管理、临床、科研等多个环节,就财务方面来说,中药制剂的成本核算工作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中药制剂的材料费用、科研开发费用、设备折旧费用、人工费用等等均构成各种制剂的成本项目。
(二)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成为成本核算的重要核算对象
中医学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近代西医只有短短一二百年的历史,传入我国还不到一百年。近年来随着现代病种的日益复杂性以及人们对日常养生保健重视的日益提高,中医特色诊疗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就笔者所在河北省中医院为例,几乎所有临床科室都结合本科特点,开展了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例如,呼吸内科根据中医理论每年于“三伏”、“三九”天开展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穴位贴敷活动;按摩科创立了独特的经络和脊柱调衡疗法治疗颈椎病;脾胃病科独创了“解毒化浊”疗法,运用该方法,使许多重度萎缩性胃炎、重度肠上皮化生、重度异性增生、真性无酸患者恢复了健康;骨伤科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督脉液压疗法、手法推拿技术、中药渗透离子导入技术和中药熏蒸技术、液体灌注疗法(静脉点滴和水针注射技术)手术技术等中医治疗方法,创立的“督脉夜压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专法研究达到了总有效率100%,治愈率88%的良好效果。为了更好地探索和完善新的治疗方法,医院专门成立了中医特色治疗科,利用中医传统疗法“简、便、验、廉”的特点治疗各种疾病。目前已开展的特色项目有整脊推拿、刮痧、火疗及温熨疗法、小针刀治疗等,均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在新财务制度下,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的特点之一体现在将成本核算按核算对象分为科室、医疗服务项目、病种、床日和诊次,有利于正确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这就为中医院的成本核算内容界定了范围,要突破以往在成本核算上“重科室,轻诊疗项目”的局限,在以后的成本核算工作中贯彻既突出科室成本,又突出特色诊疗项目的原则。即中医特色诊疗项目要成为成本核算的重要核算对象。
三、新财务制度下构建中医院的成本核算体系
秉承新财务制度的改革思路与原则,结合对中医院成本核算的特点分析,笔者尝试构建中医院的“全成本”核算体系,促进医院成本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
(一)医院实行“全成本”核算体系
“全成本”核算的工作应实行三级成本核算模式:一级核算是以医院为核算对象,核算医院的总成本;二级核算是总成本下设包括药剂成本、制剂成本、临床科室成本、医技科室成本及管理部门成本等二级项目成本,计算出科室成本;三级核算是以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为核算对象,科学地归集和分配项目成本。
(二)二级项目成本的基本构成与核算(表1)
(三)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的构成与核算
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成本核算是指按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为成本计算对象,对要素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各种诊疗项目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以临床科室或者中医特色治疗科开设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作为成本核算对象,进行三级核算,是适应医疗付费方式改革的需要,也是中医医院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
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的成本核算与科室成本核算时间上应该是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成本项目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成本项目归集的对象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讲,中医特色诊疗项目的成本包括:医用材料费用、药剂成本费用、研发分摊费用、诊疗费用、医护人员工资费用、仪器设备折旧费用、其他费用等等。
总之,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由总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和中医特色诊疗项目成本核算构成。在核算的过程中,力求通过成本项目的安排,实现科室成本与诊疗项目成本之间的数据对接和转换,实现成本核算方法的一体化。通过完整的成本核算工作,提升中医院成本信息的价值,充分发挥成本核算在中医院管理上的重要作用,促使医院能以最低的成本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M].2010.
[2] 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M].2010.
公立医院虽然以公益性为目的,但是加强成本核算和管理,才能保证国家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为此,卫生部和财政部于2010年对原有的《医院财务制度》进行了重大修改,吸收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和原则,强化了对医院成本管理的要求,明确了医院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核算原则、方法和程序,同时对医院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等成本管理内容也进行了明确的规范,为医院组织成本核算,加强成本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一、医院加强成本核算的意义
成本核算是指医院将其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医院成本信息,强化成本意识,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绩效,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上的竞争力。(1)为成本管理提供信息。成本是价格的依据和费用补偿的尺度,成本核算是医院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只有正确组织成本核算,如实反映医疗服务费用支出,才能为卫生行政部门合理确定医疗报务价格,并为医院提供合理的财政补偿提供依据。因此,医院成本管理不仅有助于医院全面提升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并且可以为国家加强医疗市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2)改善医院绩效。成本是医院管理水平和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基础。通过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可以为医院的人员的劳动效率、病床使用率、设备使用率、物资使用率等的考核提供依据,能够促使医院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是落实经济责任制的保证。成本是医院重要的经济责任指标,实施成本核算能够促使医院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从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经济责任制。(4)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实行成本核算,实施成本管理,以最低的耗费,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减轻病人负担,从而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二、医院成本核算方法体系的构建
(1)医院成本核算对象。新《医院财务制度》规定,成本核算一般应以科室、诊次和床日为核算对象,三级医院及其他有条件的医院还应以医疗服务项目、病种等为核算对象进行成本核算。新《医院财务制度》将医院科室分为临床服务、医疗技术、医疗辅助和行政后勤等四大类。为了保证成本信息的可比性,新制度还对科室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临床服务类指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并能体现最终医疗结果、完整反映医疗成本的科室;医疗技术类指为临床服务类科室及病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的科室;医疗辅助类科室是服务于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为其提供动力、生产、加工等辅助服务的科室;行政后勤类指除临床服务、医疗技术和医疗辅助科室之外的从事院内外行政后勤业务工作的科室。由于床日和诊次、医疗服务项目以及病种的概念相对明确,因此,新制度没有对其进行专门的定义。值得注意的是,开展医疗全成本核算的医院,应将财政项目补助支出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纳入成本核算范围。(2)科室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是指将医院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以科室为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科室成本的过程。第一,要素费用的分配和科室成本归集。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将医院服务过程中消耗的各项费用要素,按照用途进行归集,将直接归属于科室的支出归集到科室成本对象,从而形成科室成本。科室成本按照计入方法分为直接计入成本和间接计入成本。第二,科室成本的三级分摊及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科室成本只是成本核算的基础,属于内部成本核算的范畴,而最终的成本核算对象则是医疗项目、诊次和床日以及各病种成本。一是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将行政后勤类科室的成本向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分摊。二是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将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分摊。三是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将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从而形成临床服务类科室的成本。(3)病种成本核算。以病种为核算对象,将临床科室归集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诊次和床日成本,再加上药品成本,向各病种进行平行归集,即可以计算出各病种成本。
1 引言
人才作为一种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含量的特殊经济要素,容易在一定区域形成聚集现象,产生规模效应,提升创新能力。科技型人才是指具有较高知识存量,在知识和技术的创造、传播、应用以及发展中,能够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力资源群体。科技型人才的有序流动或迁移会产生区域集聚现象,进而导致其地区分布形成差异。这种分布差异会在局部形成增长极,使得科技型人才对集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相应的促进作用。
从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关科技型人才的地区分布状况及其差异的文献不多,主要集中在对科技型人才分布差异结构特点研究;省市单元科技型人才分布差异的实证分析,以及科技型人才分布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对于科技型人才在聚集程度和聚集效应层面的量化有待进一步测度与分析。因此,本文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构建了科技型人才聚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太原市为实例探讨了科技型人才空间分布差异。
2 科技型人才聚集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
2.1 科技型人才聚集水平的评判指标构建
本文认为本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技术产业等中的R&D活动人员,一般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及以上职称,对科技学习、研究与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往往是团队中高效率的组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人才状况,其概念外延大为缩小,内涵有所丰富,并且与高技术产业结合分析,因此可用来表征科技型人才。结合上述研究内容,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考虑科技型人才聚集水平的评价。
2.1.1 科技型人才聚集“密度”的度量
目前,在统计年鉴中,并没有直接与科技型人才概念一致的概念,较为相近的概念包括“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与工程师”、“R&D人员”等等。单纯的人才数量往往带有地区人口规模因素的影响,所以本文再构建一个地区科技型人才相对数量指标,将科技活动人员作为考察指标,人力资源作为参考指标,则用该地区的科技型人才密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1)
其中,TASit表示t地区科技型人才相对数量,Tit 表示t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总量,Lit表示t地区的人力资源总量;Ti表示全国的科技活动人员总量,Lt表示全国人力资源总量;i表示年份。
2.1.2 科技型人才聚集“质量”的度量
除了RD人员数全时当量,RD全时人员数和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科技活动人员数三个指标外,本文再设置一个“本地科技型人才受教育指数”来同时反映科技型人才聚集质量:
TAIit=∑Pitn・Hn (公式2)
Pitn表示第n种学历人才数;Hn 表示第n种学历、学位人才平均受教育年限,n=1表示大学专科、n=2表示大学本科、n=3表示硕士研究生,n=4表示博士研究生。H1=14、H2=16、H3=18、H4=21。
2.1.3 科技型人才聚集专业结构的度量
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应用研究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试验发展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科技型人才在研究、应用和实验专业上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技型人才的分工结构。
2.1.4 科技型人才聚集潜力的度量
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是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基础人才储备库,这些具有一定学历的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可以通过专升本、成人高考、函授或同等学历攻读硕博来进一步储备自身的知识存量,提高自己的在工作中的科技含量;而高等院校在校生是未来城市人才的主要生力军,是科技型人才队伍中的新鲜血液,随着他们走入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科技型人才的队伍将会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发生重大变化。因此他们也是科技型人才聚集的一大潜在构成成分;高等院校招生人数则反映了一个城市或地区对潜在科技型人才的吸聚能力。
2.1.5 科技型人才聚集知识溢出的度量
本地科技型人才的单位经费知识产出能力:地区科技数量(Dit)、科技型人才密度指数(TASit)和研发机构(政府科研机构、地区高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机构)的研发经费(Eit)构建知识生产函数:
Dit=θ・(TASit)α・(Eit)β (公式3)
θ为转移参数,α为知识主体弹性因子,β为研发资本弹性因子,用最小二乘回归估计出参数值。从知识生产函数中剔除资本因素,即为科技型人才资本的单位经费知识产出效益:
Kit=lnDit-β・ln(Eit) (公式4)
该指标表征了科技型人才的形成聚集效应后,发生化学反应进而产生知识溢出的能力。
2.2 科技型人才聚集评判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
科技型人才聚集水平包括聚集强度,聚集质量,人才专业结构,聚集潜力和知识溢出效应等因素。针对我国区域具体情况,并参考有关研究成果,通过相关分析和独立性检验提出变量间的冗余信息,从17个评价指标库中选取12项表征当代科技型人才聚集水平的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首先将效益型指标和成本性指标无量纲化(将原始数据赋值在0-1分范围内),然后定义熵值,将熵值代入熵权公式确定指标体系各级组分的权重。最终形成的科技型人才聚集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由表1得出。
由以上建立的指标体系和权重,本文构建一个科技型人才聚集指数:
(公式5)
其中,T表示科技型人才聚集指数,Wjk表示科技型人才聚集水平指标层的权重,Ejk表示科技型人才聚集水平指标层标准化得分,j=1,2,3,4,5;k=1,2・・・・・・12。
3 太原市科技型人才聚集水平实例研究
本文以太原市为目标城市,从地缘经济和城市发展相似程度及对比性考虑,将华北地区和中部地区两个区域作为参照系。参照的样本城市分别为华北四市――北京、天津、内蒙古和石家庄,中部五市――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和南昌。对这10个城市在3个不同时期的科技型人才聚集水平进行评价、聚类。先将所得Y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得Y’,并且通过层次聚类,把10个城市化归为A到E5个层次,所得结果见下表6-8:
由下表可得,10年间10个城市的科技型人才聚集水平可以分为5个层次:直辖市北京为A层次;直辖市天津为B层次,与北京差距较大;副省级城市――武汉处于C层次;其他7个普通省会城市均处于D、E层次。随着标杆城市北京与其他地方城市拉开差距的同时,太原市的科技型人才聚集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所处于的聚类层次也有所上升,由以前的E类城市上升为D类。在华北五市的对比中,太原市拉开了与呼和浩特市的差距、缩小了与石家庄、天津的差距;在中部六市的对比中,太原既缩小了与武汉、郑州和长沙的差距,同时拉开了与南昌的差距;但太原在华北五市和中部六市中的排名却没有太大变化。
参考文献
[1]牛冲槐.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 (12).
[2]牛冲槐,张帆,封海燕.科技型人才聚集、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与区域技术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5).
[3]杜宝虎.新世纪甘肃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开发研究[J].软科学,2001(4).
[4]张建伟.江苏科技型人才差异动态演化研究[J].地理科学,2011(3).
[5]姜玲,梁涵,刘志春.环渤海地区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5).
[6]李煜华. 基于主成分投影法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伙伴选择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4)
[1]田质甫.浅谈矿井地质工作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8).
[2]赵顺利.浅议矿井地质工作在矿井生产过程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
[3]田质甫.浅谈矿井地质工作在煤矿生产中的重要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8).
1 独立学院及其毕业生就业现状概述
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 2005年大学毕业生劳动就业的情况,338万人的高校毕业生中,真正签约的仅有33.7%,把已经确定单位等待签约、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继续读书等其他事项合并计算为“落实率”,也仅为74.5%, 以后历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也均未达到80% ,还有20%以上的大学生处于“失业”状况。而高校扩招致使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大军,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上的情况可见一斑。
2 正确理解工学结合,明确自身办学方向
2.1 正确理解工学结合,明确自身办学方向
所谓工学结合,本质在于加强实践教学;实质是就业导向。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就是以求职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
2.2 优化学生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
独立院校各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对实践重视不够,技能训练的时间很少。为此,各院校应在进行大量市场调研的同时,应注重吸收各企业专家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重点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技能水平。明确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具体设置课程模块,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的专业课程。
1.优化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方式与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首先,加强校内硬件实训条件的建设,把独立学院教学工作核心转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中来。良好的实训条件是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加大力度、完善各方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
其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真正走出校门,学校要加强与企业联系,投资共建实习训练基地,创造出真正的社会实习环境。企业派出生产一线的专业骨干作为基地兼职教师或学校聘请有生产经验的企业骨干做兼职教师,与校方的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探索教学管理新模式,真正满足学生就业需求
首先,允许学生申请提前就业、创业,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实战中去。允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学校可酌情延长毕业年限,为工学结合模式的开展创造条件。对在规定的基本学制内难以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学校同意,可先发给结业证书,学生可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参加各类相关培训和实践,成绩合格,由学校认定学分,换发毕业证书。
其次,要积极改变传统的以学分制为主的管理模式,由过去的共性管理变为个性管理,由班级管理变为学生个体管理,由过去的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积极探索更人性化的学分制管理。认真研究和制定各专业间学分互认标准和方法,为学生跨专业选课创造条件。
3.完善工学结合,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独立学院一般采取让毕业班学生提前进行实习的方式,也取得了一些实效性的成果。而根据市场变化,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学生毕业前一学期就到学校选择和招聘学生,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用人之间出现了“时间差”,独立院校最后一学期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受到严重影响。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关政策,应对离校学生未修完课程的学习和考核问题。面对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学校尽量把课程安排在大三之前完成;另外,对提前二个学期离校的毕业班学生,未修完课程的学习和考核问题进行研究,制定出相关政策。对提前离校生的未修完课程采取免修考试,学生应增强自学能力,独立完成学业考核。
其次,结合学生就业新形势,采取新型毕业实践方案。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学习都用于社会实践与解决就业,给予充分时间,真正做到如何适应社会,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研究,探索独立学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只有做实“工学结合”,才是独立院校和独立院校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做实“工学结合”是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必经之路。一步一个脚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实战经验,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 指明发展方向 完善制度建设
3.1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
建立实训基地是保证工学结合人才模式实施的基础,由于资源及经济实力的欠缺,这也是制约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瓶颈。
首先,走出校门,真正走向校企合作,建立以校内实践为主,校外锻炼为辅的双向发展模式,落实属于独立学院的友好大规模企业,将学生的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其次,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我们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实施网络管理平台,提高毕业生就业从业的竞争力。
3.2 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万事以人为主,在硬件支持的前提下,不可忽视教师队伍建设。强大的教师队伍是学生成功的保障,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而建立“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迫在眉睫,在拥有一群理论知识丰富的校内高素质老师的同时,需大量聘请企业专家进行实践课程的指导。将学习与生产紧密结合,始终走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掌握社会发展动态,不被社会所淘汰,将自己真正融入社会大发展浪潮。
3.3 制定专业人才发展课程
我们在重点设置的专业中,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以及其它教学建设诸方面,建立起基本的制度规范;在重点建设专业中的各门核心课程中,建立反映教学文件制定、备课、授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辅导、作业、单元与单项能力训练、考核等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课程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 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2] 许春树, 洁. 侯 走工学结合道路, 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6.
医院采购工作是医院工作的基础,为医院的整个诊治过程服务。医院采购工作主要包括对药品、医用耗材、医疗设备、维修用品、办公用品等物资的采购。在现代医疗改革逐步深化的大背景下,必须要加强对医院采购工作的管理。在对医院采购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过程中,加强采购工作的财务监控是不可或缺的。
一、医院采购环节中财务工作实施监控的现状分析
(一)医院采购工作涉及的品种、部门繁多,加剧了对财务工作进行管理的困难性
医院本身是一种特殊性的服务机构,其自身的医疗、科研以及教学等都需要以采购来保障基础的物资供应[1]。医院采购的物资主要有药品、医用耗材、医疗设备、维修用品、办公用品等,不仅是临床治疗保障的基础,还维持着医院运营的基本物资消耗。
医院采购工作涉及的科室部门比较多,不仅涉及临床以及科研物资的采购,还涉及后勤物资的采购。涉及的品类繁多、专业性强,在账务审核及处理的过程中情况复杂,而且必须要避免账物不符、冒领、多领少用等现象的发生[2],因此,财务监控难度大。
(二)多种多样的采购方式、复杂的采购渠道,影响对财务工作监控的有效性
我国的部分公立医院主要是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有时候也会使用直接市场采购的方式[3]。在招标方式中,一般是上级管理部门主导的区域性集中采购,或者是政府采购,还可以由医院进行自主采购。医院物资的集中采购通常是价值相对较低的医疗器械以及医疗设备等,而上级管理部门通常才有权限采购大型医疗设备及集中招标药品、耗材形成采购目录。
医院的药品、耗材通常都是在目录内采购,但是当医院采购属于目录以外或者价格在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时,必须由上级部门进行组织。在这种多层级、多部门的采购方式下,应用单位的财务监控有时会有不了解具体情况的现象,从而容易产生监管空白地带。另外,招标方式的多样性也影响对财务工作实施监控的有效性。招标方式中不仅有全国级别的招标,还有全省级别的招标,甚至是地方招标或者医院自行招标等,方式具有多样性,这些都使得医院产品渠道多样化,所涉及的财务人员的数量也加大,影响对财务工作工作监控的有效实施[4]。
(三)物资供应商比较多,涉及环节、人员比较多,为财务工作的监控带来困难
在市场环境中,价格波动比较大,医院往往拥有众多的供货渠道,使得采购物资的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物资涉及的供应商比较繁多,涉及的人员关系比较复杂,加大了采购监控工作的困难。另外,医疗机构本身担任着抢救、急救等任务,医院肯定会涉及应急采购以做好物资的保障性储备工作,这其中的监管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困难[5]。
部分医院在市场经营中,对于管理过分强调其灵活性,而没有对管理进行硬性化的要求,使得医院中的人员普遍存在责任感缺失的现象。同时,违法成本的低下也使得医疗工作者运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降低了医院运行效率及医院内部控制的能力。加之,医院如果没有实施总会计师负责制,没有统一的会计总部进行调度,将会直接加大采购、供应、使用各环节的财务监控难度。
二、医院采购环节中财务工作监控的有效实施
医疗改革本身是一种各部门之间利益博弈的过程,所涉及的利益以及关系比较复杂。医院的采购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首先对财务工作进行监控,需要对其思想观念进行改造,避免扭曲医院采购的实质。规矩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有序发展的重要依据,无规矩不成方圆,需要对财务工作做好利益约束、管理约束以及制度约束,可以利用现代新观念、新技术,有效建立监控机制,解决医改中的一个重要难题。医院的采购环节的管理控制工作是医院改革的关键,必须要加强监管,同时,必须要引起广大医院工作者的注意,进行共同维护,促进医院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采购部门集中化管理,采购工作统筹化实施
医院必须要建立全院性质的采购管理办公室,部门成员必须要由各不同采购部门的人员组成,必须要促进对外采购业务的集中化管理,以免发生多头或者重复管理的现象。必须要建立起药品供应中心、办公用品供应中心、医疗器械供应中心,对采购办的职责进行明确,加强采购工作的执法力度,对物资库存以及使用状况做好充分了解工作,及时掌握有关信息[6]。必须要对供应商提供的采购价格进行审核,同时还必须要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审核,避免发生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现象。采购办必须要对物资的使用账目进行审核,同时还必须要参与到指标以及合同的签订过程中,了解物资库存的数量、有效期以及消耗的情况,编制采购计划,实现物资的定点采购。医院的纪检部门必须要复杂监督,实施阳光操作,保证遵循价格合理、诚信、质量优先的原则,对采购任务进行严格落实。
医院采购工作必须要遵守采购、使用、供应三者相分离的原则,降低财务工作人员的违法发生率,避免盲目采购,减少物资的积压。采购工作必须要做好集中以及统一管理,部门的剩余物资要做好处理工作,避免财务的分散支付、财务风险以及资产的流失。
(二)促进采购管理的专业化,加强采购物资的质量保证,完善财务监督管理
医院中的采购工作的专业性比较强,拥有一定的专属性,具有特殊性。因此,临床科室作为直接的使用单位,需要发挥科室的专业性,医护人员则需要提供物资的基本信息,为物资的采购提供建议。同时,应该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医院采购的规章制度的实施,以加强监控作为基本目标,建立科室的工作制度,同时利用医院药事委员会的监管,避免的发生[7]。其次,在整个过程中,应该将医院纪委以及审计的职能进行充分发挥,促进采购的有效进行,促进监督的专门化。最后,促进民主监督渠道的建立,将舆论监督以及群众监督结合在一起,提高监控的力度以及效果,为采购的顺利有效进行提供有力保证与支持。多管齐下,从而完善医院的财务监督管理工作。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监控工作的技术含量的提高,保证财务监督管理有效实施
医院必须要建立起现代化的医院物流管理体系,建立起医疗机构与供应商对接的一体化供应链体系,促进供应商库存的有效管理。在整个监控过程中,可以加大高新科技的投入,促进监控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欧美国家医院基本实现了零库存,原因是医院在保留药房药事服务的前提下,库存药品的所有权为供应商。近年来,上海也开始使用全新的药品流通方式,有效地将公立医院的药品采购成本从8.2%降低到4%。另外,想要实现对货物流向信息的及时掌握,可以引进自动识别技术以及条形码技术,实现医院与供应商之间的无缝对接。对医院库存、配送药物、销售等进行精细化管理,可以利用准确以及客观的技术手段,实现对采购环节中财务工作人员的有效监控。信息技术在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监控工作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的采购效率,并提高采购工作的质量,是医院改革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通过以上手段,监控工作在信息技术的协助下,有利于保证财务监督管理的有效实施。
现代医院物流的基础已经成为医院的信息流,可以作为技术支持促进公立医院的深化改革,有效避免医院采购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孤岛现象。利用信息流引领药品流通,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流与医院管理相结合。利用物流改造的关键技术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为医院对财务人员的监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为医院管理者对物品的掌握提供依据,有助于降低财务风险,同时为医药分开和成本核算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对医院采购环节中财务工作监控问题,笔者从采购部门集中化管理,采购工作统筹化实施;促进采购管理的专业化,加强采购物资的质量保证,完善财务监督管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监控工作的技术含量的提高,保证财务监督管理有效实施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为医院采购环节中有关财务工作的监控问题提供借鉴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秋婷.浅谈医院采购环节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3,14(8):124-125.
[2] 金伟,吉建伟,郑孔林等.基于供应链模式的医院采购流程再造与管理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4):2734-2736.
[3] 耿静,盛锋,陈卫清.基于TCO理论的医院采购成本分析初探[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4,13(6):287-288
[4] 李安心.加强医院采购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32):2840-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