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1 11:50: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环保监督体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 从流行病学的特点区分
猪附红细胞体病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可危害各阶段的猪群,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夏秋或雨水较多的季节。而猪圆环病毒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仔猪断奶系统衰竭综合征,该类型哺乳仔猪很少发病,断奶后1周左右仔猪常发;一种是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12~14周龄猪常发。
2. 从临床症状的特点区分
猪附红细胞体病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黏膜黄染,贫血,四肢末梢淤血,淋巴结肿大等,母猪感染后易发生炎,个别母猪发生流产和死胎。而猪圆环病毒-仔猪断奶系统综合征型的症状为患猪发育不良,消瘦,皮肤苍白,肌肉软弱无力,贫血,黄疸和体表淋巴结肿大等;猪圆环病毒-肾皮炎和肾病综合征型症状为发热、不食、消瘦和腹泻等,特征性症状是会、四肢部、胸腹部和耳朵等处的皮肤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红紫色病变斑点或斑块。猪圆环病毒病可以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初产母猪多发,经产母猪无异常症状,繁殖力正常。
3. 从病理变化上区分
猪附红细胞体病急性病例猪体可见紫红色斑块,贫血、黄染少见。病程较长时可见黏膜、浆膜黄染,贫血,肝脏肿大,胆汁浓稠,脾脏肿大、质脆,肺气肿、水肿,肾脏有不同程度的炎性变化。
猪圆环病毒-仔猪断奶系统综合征型,病死猪尸体消瘦,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黄疸;全身淋巴结肿大3~4倍,切面呈均质苍白色;肺部有散在隆起的橡皮状硬块;脾脏肿大,肾苍白并有散在白色病灶,被膜易剥离;盲肠和结肠黏膜有充血、出血点。
猪圆环病毒-肾皮炎和肾病综合征型主要病理变化是出血性坏死性皮炎、动脉炎、渗出性肾炎和间质性肾炎。
4. 从药物治疗效果区分
早期应用抗生素类和磺胺类药物对猪附红细胞体病有效,而对猪圆环病毒病无效。
5. 从实验室诊断结果区分
猪附红细胞体病无菌采取肝脏或肺脏病变部分涂片,瑞氏染色后镜检,可见紫红色或粉红色病原体;或取患病仔猪耳尖血1滴加等量生理盐水后用盖玻片置油镜下观察,可见病原体呈球形、逗点形等,红细胞呈锯齿状、星状等不规则形状,即可确诊为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圆环病毒病按无菌常规操作方法采取病死猪脾脏、淋巴结或肺脏等病料,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检测,可检测到猪圆环病毒病核酸病毒,即可确诊为圆环病毒病。
二、防治
1.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
该病要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猪舍内外的环境卫生,保证供给营养均衡的饲料。定期做好消毒措施,尤其要驱除媒介昆虫,做好圈舍、针头和注射器的消毒,保持环境温湿度,合理安排饲养密度,消除应激因素。发病后,要及时采用药物治疗,早期用药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体表出现暗红色淤斑后治疗效果不理想。临床上可用氟苯尼考、四环素、土霉素、贝尼尔等药物治疗。土霉素或四环素按3毫克/千克体重的剂量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4天。贝尼尔,6毫克/千克,每天1次,连用3天。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季节性,多在夏秋或雨水较多的季节发生,因此,可提前做好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是控制该病发生的最有效和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在疾病易发季节或发生过该病的猪场,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和四环素等药物预防,剂量为600克/吨饲料,连用2~3周可预防该病。另外,还应避免从外界输入患猪。
[关键词]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脓毒症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4(b)-0004-03
Clinical Effect of Humor and Assays of Cellular Immunity in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epsis
LUAN Chi-bi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Heze Hospital, Heze, Shandong Province, 27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humor and assays of cellular immunity in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epsis. Methods 6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psi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5 to July 2016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including 37 cases with sepsis and 31 cases with sepsis shock, and 40 cases of healthy persons in our hospital for physical examination at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nd the CD4, CD8, CD4/ CD8 cells and IgG, IgA and IgM humor immunity level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tested. Results The CD4CD25Treg level in the sepsis group and shock group was respectively(1.70±0.43)% and (3.55±0.82)%, which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group(P
[Key words] Humor immunity; Cellular immunity; Sepsis
脓毒症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主要死因为多器官障碍综合征,据统计[1]其死亡率约为30%~50%。适应性与固有免疫反应在促炎性反应中均有所参与,CARS期宿主会将炎性介质与体液因子释放出来,影响血管渗透性与张力后诱发微循环障碍,导致促炎/抗炎反应动态失衡,此为脓毒症向严重脓毒症、多器官功能不全及脓毒症休克等严重后果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2-3]。当前临床意识到脓毒症患者主要致死因素之一为严重免疫功能紊乱,若能对其发展趋势予以了解,于免疫紊乱关键点实行免疫介入[4-6],便于尽早将免疫稳态恢复阻碍疾病进展。为探讨细胞与体液免疫检测诊断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效果,现选取该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患者68例与体检的健康人40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68例,其中脓毒症37例,脓毒症休克31例,均与国际脓毒症定义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相符,且排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病毒性肝炎、急性脑卒中、感染HIV及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前3个月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者。另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健康人40名。脓毒症组中17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年龄为54~79岁,平均(63.7±5.4)岁;脓毒症休克组中15例为男性,16例为女性,年龄为52~77岁,平均(62.4±5.1)岁;健康组中22名为男性,18名为女性,年龄为48~75岁,平均(60.2±4.5)岁。3组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测方法
脓毒症组与脓毒症休克组患者均于发病后采集外周静脉血4 mL,添加20 U/mL肝素行抗凝处理,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将淋巴细胞悬液分离出来,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对T细胞亚群予以检测。将制备好的淋巴细胞悬液各100 μL取出,将1:100稀释的100 μL抗CD3+、CD4+及CD8+单克隆抗体加入后孵育于室温下,时间为0.5 h,而后加入1:200稀释的100 μL二抗,同样孵育于室温下,时间为0.5 h,最后添加2 mL PBS液开始检测。用流式细胞仪,每份标本检测细胞数量为10 000个,在计算机上输入检测数据后用软件处理,将CD3、CD4、CD8及CD4/CD8数据结果输出。健康组常规收集静脉血并处理,而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8水平,再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IgG、IgM及IgG水平。
1.3 统计方法
主要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数据开展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均数±标准差(x±s),组间用t检验,P
2 结果
2.1 3组细胞免疫水平比较
脓毒症组与休克组CD4CD25Treg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
2.2 3组体液免疫水平比较
脓毒症及休克组体液免疫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注:#代表与健康组对比P
3 讨论
有研究Q脓毒症进展后机体表现为免疫激活,随后转变后免疫抑制,亦可能从始至终均为免疫紊乱状态[7]。CD4CD25Treg为人类主要免疫抑制细胞,在多种免疫调节机制中发挥参与作用。研究表明在脓毒症患者免疫调节机制中CD4CD25Treg主要作用为抑制细胞免疫,可对机体获得性与天然免疫产生影响。脓毒症患者机体主要为Th2型免疫反应,Th2型细胞因子产生量增加后Th1型会明显减少,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明显。Treg可对CD4/CD25T淋巴细胞功能予以抑制,对Th1型细胞产生介导作用,使其漂移至Th2反应,增加抗炎、促炎作用,将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下调,对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产生影响,同时对T淋巴细胞凋亡产生诱导。诸多研究表明Treg细胞水平密切关联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机体一旦患上脓毒症Treg水平便会大幅度上升,而CD4CD25Treg水平多在因脓毒症致死患者中上升,说明该免疫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脓毒症患者病情进展严重程度反映出来,便于临床据此对预后进行预测。该组研究结果表明脓毒症组与休克组CD4CD25Treg水平分别为(1.70±0.43)%、(3.55±0.82)%,明显高于健康组(P
在机体免疫细胞中T细胞为功能最强与数量最多的功能细胞,其可抗肿瘤与感染,成熟T细胞主要包括2个亚群,分别为CD4、CD8,前者主要在辅助T细胞上表达,对抗原信号转导予以识别;后者主要在抑制性T细胞上表达,可杀伤癌细胞与被感染细胞。二者相互协调,维持机体免疫功能平衡。此外CD3细胞亚群亦可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报道[称脓毒症死亡者中淋巴细胞凋亡增加者占50%,CD4细胞数量降低明显,进而使淋巴细胞更敏感于凋亡刺激信号,大量凋亡[9]。该组研究结果表明脓毒症休克组CD3水平明显低于脓毒症组与健康组(P
综上所述,检测细胞与体液免疫可有效诊断脓毒症患者,未来临床还需深入研究脓毒症的发生机制,以有效治疗,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赵永祯,李春盛.生物标志物组合对急诊脓毒症和重度脓毒症患者的诊断价值[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26(3):153-158.
[2] 张艳平.免疫调理改善脓毒症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30):75.
[3] 苏伟,杨智,王思荣,等.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脓毒症患者机体炎性反应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29-32.
[4] 刘慧琳,刘桂花,马青变,等.降钙素原对急诊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5):298-301.
[5] Frank Brunkhorst,Roland Schmitz. Sepsis -Epidemiologie, Biomarker und mikrobiologische Diagnostik[J].Klinikarzt,2014,43(6):284-288.
[6] Lori Olvera. Early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of Maternal Sepsis[J]. Nursing for Women’s Health,2016,20(2).
[7] 曾文美,毛璞,黄勇波,等.脓毒症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预后价值评估[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5,22(2):118-123.
[8] 任毅,吴胜喜,尹鑫,等.黄芪注射液改善老年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4,21(5):323-327.
[9] 孔玮晶,石银月,颜学兵,等.体液和细胞免疫检测对脓毒症的诊断评估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3):84-86.
[10] 马帅,郭树彬.脓毒症免疫麻痹与细胞免疫调理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7):969-973.
Key words:High effichion ;Field water saving
1. 河北省水资源现状: 1.1水资源现状:
我国已被公认为贫水国家,在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中,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00立方米/人,仅排在第109位。
河北省人口占全国的5%,耕地占全国的6%,水资源只占全国的0.7%,居全国第29位;降雨量居全国第23位。我省人均可用水资源量为305立方米/人,约为全国人均可用水资源的1/7左右。亩均208立方米,占全国亩均用水量的1/9。
河北省地下水超采已超过1000亿立方米,是全国之最。出现了全国最大、世界罕见的4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和5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沉降区,并因此引起一系列的地质、生态和环境问题。所超采的地下水中有一半是很难补给的深层后备水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中东部深层地下水有可能在20年内被采光。
有关院士和权威专家认为,解决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安全问题,仅靠南水北调,只能缓解远不能根本解决北方干旱缺水问题,必须大力推广先进实用型节水灌溉技术。
河北省属资源型缺水地区,解决水的问题,一方面要靠开源,一方面要靠节流。
缺水是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缺水影响工业年产值约200亿元,由于缺水影响农业增产增收,加重农民负担,全省每年有150~250万公顷农田因干旱缺水而减产,40~60万公顷农田由春播转为夏种,年均减产粮食25亿公斤左右。因缺水全省有一半人口饮用水不合标准,其中94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300多万人饮水困难。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及建立节水型社会已刻不容缓。
加速推广和建立高效环保田间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势在必行。首先在占总用水量70%的农业用水领域开展节水,是我们面向21世纪,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我国我省节水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要求。
2. 河北的对策: 针对我省严重用水形势,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明确提出了河北省经济发展制约在水、潜力在水,希望也在水。强调发展经济首先要解决水的问题。并制定了在全省建立一个计划用水、节约用水、良性运行机制的节水战略。在省委、省政府节水战略指导下,各行各业都行动起来了。
在充分分析了国内外、省内外大量资料,针对我省水资源匮乏,农业用水理念陈旧,先进节水技术装备缺乏,广大农民参与不足的情况,河北省邀请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曾德超教授来我省讲解由他主持完成的经过农业部组织鉴定的研究成果“中国实用型现代高科技田间节水高效环保灌溉技术体系”,并征得其同意将该科研成果结合我省农业节水现实情况,进行大面积产业化示范推广。
该技术体系理念新颖、科学,易于实施,节水效果显著。该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和河北省节水农业发展规划,可带动农业节水高技术产业成长和相关产业发展,引导和调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3.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3.1国外现状:
在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比我们更先进的田间灌溉技术,采用实时监测,按田块各部位土壤土层不同和作物生育期不同的生理需求而变量灌水的田间灌溉制度(或称田间灌水计划)。灌溉方式主要有喷灌、滴灌、低能耗精密灌溉(LEPA)、地下渗灌、波涌灌、沟灌、畦灌、大型机组灌溉等。
3.2国内现状:
我国水利部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跨流域供水,修建大、中、小型水库和机井,对灌区水资源进行优化调配管理,推广渠道衬砌,管道化输水,喷灌、微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设备等方面,获得了辉煌的节水效果。
在田间灌溉制度方面,我国农业上有大水漫灌的习惯和多灌多产的错误观念。这一方面是用水不花钱,另一方面是来水时间不可靠所造成。既然灌溉水来了就多灌饱灌,以防下一次来水时间和数量上的不可靠。另外,一般农民对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持续下降所带来的对人类生存的潜在危机难于体会和把握。
50年代后期,在丁颖院士等科学工作者的建议下,全国建立了400多个灌溉试验站,通过蒸渗仪等设备,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的需水量、需水规律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研究,提出了适合各地区主要作物的灌溉制度。同时,各地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试验站通过长期的、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对我国各地区的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和节水高效栽培模式及本地区的主要作物一年灌几次水,在哪个生育期灌,灌多少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水资源管理、流域水量分配计划、水权谈判等提供了依据,对节水灌溉亦提出了范例和模式。
3.3存在的问题:
但是,在灌溉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即占我国灌溉总面积97%的田间地面灌溉,落后的理念仍处于支配地位。粗放的田间灌溉制度和灌溉方式造成田间水资源浪费严重,几乎使前功尽弃。针对我国国情,选择投资低的先进适用的调亏型实时变量高效环保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和新的节水装备进行推广应用,是现代节水农业发展的战略性要求。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要大面积普遍应用常规的技术密集的工程节水措施,如:采用大型喷灌机和固定式喷灌等技术与设备,投资过大(见表1),是不现实的。
表1 到2030年我国要解决水安全问题所需投资对比表
采 用 技 术
投 资(亿元)
传统工程节水技术
4417
调亏型实时变量高效环保田间节水灌溉技术
72~135
注:以上为到2030年全国灌溉面积要发展到9亿亩,灌溉水保持在4000亿米3要解决水安全问题所需投资
3.4推广本技术的意义: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农业用水实行收费势在必行,陈旧落后的灌溉理念和传统粗放的灌溉模式必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按需供水的调控亏缺度型实时变量田间高效节水环保灌溉技术,实现精确灌溉是科学灌溉的必然结果,是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是农业节水发展的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急需。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节水产业优化升级有重大意义。
本项目所采取的技术将以很小的投入,解决国内常规方法无法解决的田间灌溉节水、节能和防止地下水污染等问题。
4. 调亏型实时变量田间节水灌溉技术体系: 4.1核心技术:
其核心技术是“实时变量灌溉”和“调亏灌溉”。 该成果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鉴定。项目总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调亏灌溉——调整并保证作物最佳亏水度,确保作物高产出高效益。
实时变量灌溉——根据作物品种、生育期、地块位置、气象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实时制定灌溉制度,变量灌溉。
采用本技术将实现“测土施水”、“变浇地为浇作物”——这是以极小投入实现大幅度节水节能的关键,也是现代精准农业核心思想在农业节水上的应用。
4.2技术路线:
本技术采用的技术路线不同于传统的技术路线,它体现了精准农业的实时地变量地对待灌溉问题的思想,即“测土施水(灌溉),变浇地为浇作物”。
其技术路线如下:
作物根区土壤水分实时监测——作物需水短期预报——选定灌溉策略(调亏类型MAD、EAD 、RDI)——确定灌水方式——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量——定时定量灌溉。
实用型现代高科技田间节水高效环保灌溉技术体系包含如下技术环节:(1)通过在田区、田块代表地点,对根区土壤水势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2)利用气象数据对作物耗水量进行短期预报;(3)根据可资利用的植物水生理规律,农业技术试验总结,作物节水高效栽培模式与经验(如商丘模式、吴桥模式等),或从高效利用水资源,从最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上考虑选定灌溉策略;(4)在根区土层有效水量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制定田块灌水日期、灌水量、灌水顺序与部位等,对田块灌溉作出日程安排,这就是田块实时灌溉制度制定技术;(5)开发或选用适当的地面灌(畦灌、沟灌、软管灌——小黑龙)、喷灌和各种微喷滴灌的量水装置,以求灌水定量;(6)进一步改进现行各种田间灌水方法的技术细节,尤其是量大面广的各类地面灌,采用低能耗灌水设备与技术,实现按时按量按所要求的部位灌水。
4.3本技术体系的节水效果及实用性:
本技术采用的核心设备为高度智能化设备,高度集成,简便易行,操作十分方便。初高中毕业水平的农民经短期培训即可掌握。
本技术适合于各种作物,不论现有灌溉方式如何,均可以实施本项技术,并实现高效节水。在河北省,从张家口坝上风蚀沙化区到邯郸的井灌区,从西部太行山小流域区到沿海盐碱地区,均可应用本技术。
本技术对各种灌溉方式下均可适用,无论在喷灌、滴灌、管灌还是地面灌都可以与本技术结合,实现显著的节水效果。
4.4投入与产出分析:
达到同样节水效果(节水30%~40%),采用本技术仅需要传统技术的几十份之一(1/80~1/20),仅是南水北调工程投资的1/10。
表2 本技术与几种节水技术的比较
技 术 措 施
节 水 率
(%)
投 资
(元/亩)
备 注
现有工程节水灌溉技术
渠道衬砌与输水管道化
30~40
200
半移动式喷灌
30~40
300
平移式喷灌
30~50
400
微灌、滴灌
50~80
800
本技术
调亏型实时变量高效环保田间节水灌溉技术
~35
8~15
微灌条件下
~40
8~15
软管畦灌条件下
5.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见表3): 本技术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也是一项以社会效益巨大为特征,关系到子孙后代生存的德政工程。
我国现有耕地20亿亩,有效灌溉面积8亿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为2.8亿亩(到2000年)。到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亿米3,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米3,要解决水粮安全问题,灌溉面积要发展到6000万hm2用水量要从现在的4000亿米3增加到6650亿米3,农业节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技术体系具有节水、节电、节肥和环保多重效益。若投资9000万元,用五六年的时间,推广203万亩,每年可实现节水1.83亿立方米,折合人民币2.9亿元;节电0.33亿度,折合人民币0.15亿元; 减少大量肥力损失;减少潜在污水0.25亿吨;五年增加就业机会5万人。
若投资22亿元,推广4000万亩,则每年可实现节水36亿立方米,折合人民币60亿元;节电6.6亿度,折合人民币3.1亿元; 并可减少大量肥力损失;减少潜在污水5.0亿吨;增加就业机会100万人。
达到每年节约或引入单方水的投资:本项目为0.61元/立方米;南水北调为:5.71元/立方米。
节水36亿立方米/年,相当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投资200多亿元才能达到入口水量(见表3)。
表3 调亏型实时变量灌溉技术产业化项目社会效益分析汇总表
采用
技术
推 广
面 积
(万亩)
总投资
(亿元)
年节/增水
节 电
减少肥力损失
(亿吨)
减少潜在污 水
(亿吨)
增加每
方水的
投资
(元/米3)
增加就
业机会
(万人)
节水量
(亿米3)
折价
(亿元)
节电量
(亿度)
折 价
(亿元)
氮
磷
钾
调亏型实时变量灌溉技术
203
0.9
1.83
2.9
0.33
0.15
0.25
0.61
5
2000
11
18.3
30
3.3
1.5
2.5
0.61
50
4000
22
36
60
6.6
3.1
5.0
0.61
10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200
35
5.71
本项目的实施将对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农业节水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农村新的劳动组织形式的诞生,促进农村城镇化,解决我省现实问题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6. 实施本技术体系所面临的障碍与对策: 6.1实施本技术的主要障碍:
目前,农村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水资源政策体系和水价体系尚未建立,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参与节水。另外,农民对水危机问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难于体会和把握。节水事业应以政府投入为主,而我国目前经济尚欠发达,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并且一时难以大幅度提高,而且传统理念仍占统治地位,基层干部群众对水资源危机认识严重不足,造成节水灌溉先进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
6.2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存的问题与当前面临的障碍,我们只能积极应对。本技术以极小的投入产生显著的节水、节能、环保效益,大力推广本技术是我们发展精确农业和推进农业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推广本技术,应从大农场和经营规模较大的地方做起,向周边地区辐射,强化水危机意识,加强教育培训,转变观念。打好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抓好主要点仪器设备的产业化、国产化这一关键。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地方、农民和企业及中介机构的积极性。
7.小结:
调控亏缺度型实时变量高效环保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具有简便易行,投资较小,适应面广等特点,发达国家均已普遍应用。针对国情采用“国产化”了的技术和“中国化”的技术路线及中国特色的推广方案,以较小的投入解决我国北方田间节水灌溉问题,投入少,且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能、环保等社会效益,可以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业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工程院“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中国工程科学2000年2卷8期。
2、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实用型现代高科技田间节水高效环保灌溉技术体系的开发与示范。 鉴定资料。
3、
喷灌工程设计手册编写组编。 喷灌工程设计手册 北京 水利水电出版社 1989,8 342—382 486—522.。
4、
曾德超,彼得.杰里。 果树调亏灌溉密植节水增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4,4。.
5、
曾德超,彼得.杰里。 果树调亏灌溉密植节水增产技术指南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4,4。
6、
李光永,黄兴法,曾德超。 面向用户的果树微灌灌溉计划实时制定技术体系与实施方法.。
7、
李光永,王小伟,黄兴法。 充分灌溉与调亏灌溉条件下桃树的耗水量研究 水利学报 2001,9。
8、
黄兴法,李光永,曾德超。 果树调亏灌溉技术的机理与理论实践 农水工程学报 2001,174).
引言
人们在享受高度发展的工业所带来的方便的今天,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我国是资源大国,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国,很多企业在能源消费的同时忽略生产中的安全环保问题。尤其是对我国的高碳行业,加强企业的安全环保监督检查工作,走一条生态绿色、安全生产的发展道路刻不容缓。面对当前现状,企业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企业安全环保的监督检查工作,来保障企业和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安全环保监督体系
1.建立安全环保监督委员会
企业各部门的最高管理机构就是委员会,安全环保检查机构也不例外。安全环保监督委员会不仅要对企业各个阶层的安全生产负责,在对企业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例供工人参考。委员会还要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保证环境污染情况不超过标准,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发生。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委员会要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对监督其下属工作的进行,并根据下面定期上报的工作状况,对下一步工作的具体内容进行组织规划。
2.聘用专业的安全环保监管人员
对于企业的各个部门来说,都有熟悉、了解并掌握该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的工作人员,对于安全环保监督管理这样的部门来说更应该聘用专业的员工。专业人员不仅了解工作性质,更容易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负责,对企业负责。若聘用专业外的人员,不仅在熟悉工作内容上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监督管理这样需要严格进行的工作内容上更容易出现疏漏,为管理带来不便。因此企业的监管部门要聘请专业的安全环保监管人员,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明确安全环保监督检查的内容
各级安全环保监督部门应建立明确、具体的检查工作内容。可以通过下级向上级提出意见或建议,上级经过考察研究后进行汇总;也可由上级与下级共同沟通协调,相互参考,制定成安全环保监督检查规范或条例,然后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加以实施和落实。上级颁布条例后,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安全环保生产。从领导到基层职员,凡是其工作内容涉及到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的都要把该条例作为依据。此外,还可以实行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奖励举报人员,惩罚违规部门,督促大家按条例办事。
三、对员工开展安全环保教育工作
员工既是企业的动力来源,又是各项工作的具体实践者,因此,员工也是实现真正的安全环保生产工作的关键和最重要的责任者,可见,提高员工的安全环保意识不容忽视。企业应定期开展特定的安全环保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体系,让专业人员帮助员工培养和完善自身的安全环保意识。在日常工作中,上级要对基层员工进行严格监督,时刻提醒员工其工作的规范性,从而保证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的全面提高。
四、提高企业的应急管理和检查能力
1.加强预防工作
各部门员工应建立一定的忧患意识,对安全环保工作有高度的重视,树立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在安全生产事故和环境污染问题发生之前做好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的准备工作,将预防与应急结合起来,以方便事故发生后能够进行及时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2.资源整合管理
将现有的应急信息内容以及应急资源措施进行整合,建立详细的监管预警系统,可以利用网络的互联性建立一个科学的、有效的、信息化的预防体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情况时有发生,相关部门应该将问题进行分类记录和研究,将现有的应急资源措施整合管理,保证分工明确,将责任落到实处,最终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安全环保监督检查体系。
3.落实全面检查
生产过程中企业应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四项检查管理,即对员工交接班情况的检查、对值班人员的检查、对安全员的每日检查、安全与环境监督的每日检查。除此之外,对生产过程的各环节、生产设备设施、工作人员以及工作环境条件进行详细的、全面的检查,更有助于事故的排查和消除,保证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建立完善的安全环保检查制度
在古代,制度就是规矩,古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只是让部门加强对安全环保监督检查在行动上的落实,而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恐怕长久的监督检查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同样的,缺乏明确的保障制度,工作条例也是不能有效执行的。因此,企业的监督检查部门要对安全环保监督检查工作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建立健全相应的监察制度,可以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参考各级员工的意见,制定科学的、全面的、切合实际的安全环保检查制度。
结语
近几年来,在我国很多大中型企业中发生了不少安全生产事故和环境污染问题,在给企业和国家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企业应该加强对自身的安全生产管理和环境监管能力,提高各阶层员工的安全环保意识。日常生产过程中,对员工的操作流程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督,帮助企业建立安全生产、绿色生产体系,保证环境和经济能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校侃,国军.加强HSE监督管理,提高安全环保执行力――浅析如何抓好企业安全监督工作[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13:40-41.
[2]姬江涛.加强企业安全环保监督检查的措施探讨[J].绿色科技,2012,07:231-232.
一、我国环境监督执法存在的问题
面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的老难题,我国已经对此实施了许多应对措施,并且这些应对措施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得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取得成效。但是,那些暂时性的措施因其缺乏系统性而未能形成长久的有效机制,没有解决我国环境监督执法机制乏力的根本问题。总体来看,我国环境监督执法存在以下两大方面的问题。
(一)在执行主体上还存在诸多欠缺
首先,我国环境监督执法机构还不健全。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规定不是很明确,使得一些相关环保部门的行政执法变得形式化,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还有一些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能分工不明确,使得环境监督管理工作出现职责交叉重复和监督管理主体空位、缺位的现象,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和条块分割的问题仍然存在,弱化了机构的内聚力;对于那些跨地域、跨空间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域污染和沙尘暴等,没有强有力的跨行政区域环境监督执法机构。其次,我国环境监督执法人才缺乏。大部分基层工作执法人员从来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训练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都有待提高;在基层执法中,执法人员职权不明和越权越位情况时有发生;人员的执法程序不够严谨,草率执法的情况仍然存在,严重影响了环境监督执法工作的质量。再次,我国环境监督执法主体的职能有待细化。按照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环境行政执法主体有以下几种类型:各级人民政府;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授权实施污染防治监督管理的有关部门和实施环境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的有关部门。通过对上述执法主体职责、职能问题的调整,强化了我国环境监督执法主体的管理职能,细化了其管理层面,但根本上仍处于职能定位不准、宽泛、缺乏深度的境况之中。法律规定我国的环保部门不仅要综合管理环境保护工作,还要承担环境监督执法部门的工作,看似增加了环保部门的管理权限,实则无形中降低了其监督执法的地位。
(二)环境监督执法的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环境立法体系框架、规范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法律体系、适应了WTO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要求。不过社会的发展和不断前进也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而且发展越快问题越多。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如缺少土壤污染、化学品管理、生物安全、遗传资源保护、核安全等法律法规。环境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涉及环境管理思想和目标的培养与建立,还涉及环境管理制度、方法和手段的组合等。与过去相比,这些系统设计无疑会使环境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协调高效,弥补对整体性、协调性和配套性思考的不足,提高环境监督执法的质量。在我国,政府直接控制因企业或个人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所需要执行的政策,治理成本高昂,如设立机构和人员的配备、污染检测等,致使各级人民政府无力承担。因此,必须加大环境监督执法资金的投入,提升我国财政支持能力。
二、增强环境监督执法能力的对策
(一)健全环境监督执法机构
为了增加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灵活性和积极性,可以授权地方政府,给予地方政府以高度的自治,因地制宜地处理本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鼓励地方政府设立独立的环保部门,健全环境监督执法机构。实行首长负责制,明确环保工作的内容、范围和程序,确保上级下达的命令执行通畅,提高工作效率。配置专门的协调机构,协调各类冲突问题,以达到统一、协调、高效的目的。建立跨地域环境监督执法机构,以解决跨空间、跨地域、跨行政区域的环保问题。
(二)建立高素质的环境监督执法队伍
所有环境保护的政策都是由人来执行的,而人又是复杂的,所以在环境监督执法中不可忽视人的作用。人员的素质又关乎环保队伍的素质,环保队伍的素质又影响着我国环境监督执法的质量与能力,因此必须加强环保队伍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素养,以使环保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在环境监督执法过程中做到尽职尽责。建立与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监督执法队伍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把好环保队伍人员的出入关,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随时淘汰那些素质低下、工作低能的人员,引进高素质人才;二是要注意理顺各级环保部门的纵向权力关系和职责权限,避免出现空位、缺位、错位、越位的情况及职能的交叉重复;三是要建立程序简单、内容简洁的工作考核机制和严格、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四是要定期对环保队伍的所有人员进行素质拓展教育和业务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增强我国环保队伍的综合能力。
(三)加大对环境监督执法的资金投入
加大对环境监督执法的资金投入,以更强有力的财政支持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不仅能够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还能拥有吸引外资投入的潜力资本,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各级政府要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做出明确细致的安排,重视并将其纳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当中,善于团结其他社会力量,灵活运用各种投资方式,以增加投资主体的数量,缓解财政压力,切实加大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真正达到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目的。
(四)细化与完善环保部门的职能定位
我国要通过运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帮助政府细化与完善我国环保部门的职能定位,转换环保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能。与地方政府的环境质量管理功能相区别,环保部门的职能定位应该是环境监督执法功能,担负起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责。而且,环保法已经有所规定,对于区域环境质量工作,应当由该地方政府全权负责,给予地方政府足够的发言权。因此,政府要真正落实此规定,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问题,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建立与完善环境监督执法法律体系
合法性是政府所有行政行为必须具备的特征,而法律又是政府解决所有问题的依据,因此要建立与完善环境监督执法法律体系,避免环保部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无据可依。所以,要先对环境监督执法的法律体系进行总设计,再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总设计要遵循科学、系统、协调等原则,明确上位法和下位法的组合及其地位关系、管辖范围、基本制度原则和实施程序。对法律体系的完善要遵循配套、清晰、可行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如实施法律的行政主体要明确、职责分工要适当、法律责任要清楚等。当然,法律的执行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果不执行或不严格执行法律法规,那么法律法规就形同虚设,不能真正发挥它的依据作用和惩罚违法犯罪行为等的作用,从而降低了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秩序得不到维护,也将影响政府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因此,我国环保部门要严格执法,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工作作风,为人民服务。
(六)系统设计环境管理的思想、制度、方式和手段
我国环境管理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危机管理思想,即对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控制的管理思想。要想对这些重要环节做好有关系统设计,首先要搜集尽可能全面的情报,认真分析搜集来的资料,确定可能污染源,根据规定控制污染源的排污总量,达到预防的目标。其次,要对企业环保设施的运行按照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防止企业偷排及其环保设施的不正常运行。最后,要核实企业的实际排污总量、排污去向和污水处理情况等,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达到对已排出污染物进行控制的目的。
(七)强化社会公众环境监督管理机制
公众及社会团体是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重要力量,是环境保护的社会制衡力量,也是我国环境管理体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公众不仅能监督企事业单位的各种违法行为,也能对政府环境行为进行监督。首先,要在思想上改变旧有的观念,相信社会的各种力量,团结利用社会各方的力量。其次,要提高社会公众及社会团体的法律地位,维护他们的监督权力。建立有效的奖惩监督体系,提高社会公众 监督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后,要建立公众环境监督的法律救济制度,以确保社会公众及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监督管理后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等,保证我国在以后的环保工作中存在持续稳定的社会力量。
参考文献:
[1]许岭.对我国环境执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2]林秀红.我国环境执法难的原因与对策[J].海峡科学,2012(06).
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分类与框架构建
(一)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分类
从制度的属性来分,环境保护制度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约束制度组成。从制度的实施手段来分,环境保护制度分为强制性手段、选择性手段和教育手段3种。从制度的责任主体来看,环境保护制度主要包括针对政府环境管理主体的环境管理制度、针对企业环境治理主体的环境治理制度和针对公众环境监督主体的环境监督制度3类。
(二)环境管理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一是创立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增强环境管理的科学性、统一性。二是强化综合决策和协调体制,明确政府各部门的环境管理职能。三是延伸环保机构“触角”,完善基层环境管理体制。四是完善环境管理机关的内部行政体制。
2.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供给机制
一是要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二是要加快环境标准制订。三是要创新有效的环境政策。四是要不断完善××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规章体系。
3.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有效履行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与义务。强化外部监管,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约束机制建设,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环境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
(三)环境治理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强制性制度建设
企业(排污者)大都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获取高额利润的有效途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要通过完善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监督企业(排污者)依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防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并转嫁给社会或其他治理主体。从预防性强制制度来看,预防性制度管理理念要从浓度控制和末端控制向总量控制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制止性强制制度来看,主要包括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污染强制淘汰制度、重点监管区制度等。
2.激励性制度建设
要按照“排污要成本,治污有效益”的原则,制订一套以环境经济政策为主、非正式约束制度为辅的激励机制。就目前而言,一是要通过设立环境污染整治专项资金,调动企业治污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建立企业环境信用制度,对企业实行环保信用管理;三是要结合污染减排的形势,研究提出排污交易的制度,研究和建立绿色金融、环境责任保险、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制度,促进资本市场的绿色化进程,保障环境治理主体的“治污收益”;四是要完善排污收费制度,真正体现排污收费的经济杠杆作用等。非
正式约束制度是企业(排污者)自我规范环境行为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制度。在完善非正式约束制度方面,还应注重企业环保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相应的社会责任标准,逐步建立企业环保社会责任认证体系,强化媒体监督功能,促进和激励企业确立社会责任的意识。
3.惩罚性制度建设
惩罚性制度应包括宏观的环境政策调控和微观的具体环境侵权行为的惩罚。要从宏观角度形成全社会推进节能减排行动的宏观调控政策,从微观角度打击违法企业(排污者)故意对他人或公共环境利益造成损害的环境侵权行为,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提高环境违法成本,有效防止企业环境成本外部化。
(四)环境监督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公开性制度建设
环境信息公开是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重要前提,要将信息公开的途径、形式和程序做出详细规定,使社会公众参与既名正言顺又有章可循。
2.参与性制度建设
要进一步拓宽环境保护社会公众参与的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环保部门依法决定相结合的环境行政民主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的内部决策规则和行政决策程序。
3.监督性制度建设
要加强社会公众、民间环保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监督性制度建设,对环境管理主体的不作为或作为显失公正的行为,对环境治理主体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危及环境安全等行为进行社会公众监督。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非正式制度,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体系,特别是要进一步发挥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和改善环境为荣,破坏和污染环境为耻”的良好氛围。
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四个重点
(一)加强和改进环保规划工作
要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规划体系,健全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一是统筹发展规划;二是实施空间区划;三是推进专项规划;四是制订区域规划。
(二)加强地方环境标准建设与管理
要根据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修订权限,从××省的环境特征、产业特点和环保工作需要出发,制定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实际和发展需要的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及重点污染行业环境准入标准。主要包括:积极编制××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规划。提出××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计划,建立项目库,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确定2009~2012年××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目录。加强地方环境标准建设。一是环境质量标准建设;二是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三是其他环境保护标准建设。
(三)完善和创新环保政策
1.制定和完善环境管理政策
一是要全面推行规划环评;二是科学实施总量控制制度;三是严格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四是完善污染减排制度;五是加快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六是强化交接断面水质管理制度;七是继续推进重点监管区制度;八是积极推进社会公众参与制度。
2.改革和创新环境经济政策
一是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二是探索建立排污总量指标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三是规范和完善排污收费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环境财税政策;五是探索完善绿色系列政策。
3.推进和落实环境技术政策
制定和完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筛选适合××省的污染控制最佳可行技术,一批污染控制技术要求和工程技术规范;鼓励或限制发展的环境技术、装备目录。推行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健全鼓励企业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引导机制。推广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加强引导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四)完善和强化环保法规体系
在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框架下,通过立足××省省情与借鉴其他省份先进经验相结合,通过制定新法和修订现有法规规章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省的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规章体系。一是要重视环境法制基础和空白领域环保立法研究;二是多方法分层次推进人大环保立法工作;三是积极推进政府规章的制订。
环境保护制度实施的六大执行体系
(一)组织保障体系
要形成环境管理既统一监管又分工协作的部门协调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分解,落实考核体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机制,要进一步充实环保工作力量;要进一步明确局内各部门的制度建设任务,做到各负其责。
(二)监测预警体系
近期要重点建设和完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应急预警体系、环境监测监控平台等,做到数据准确、传输及时、方法科学;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使环境管理形成主动、事前、预防、积极的环保工作新格局,确保环境安全。
(三)技术支持体系
必须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环境战略研究、环境政策和立法研究、环境应用科技和环境标准研究等方面,选择一些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加快推进环保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新研究团队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建设。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成立由知名专家组成的××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智囊团,为××省环境规划、标准、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四)设施支撑体系
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规划各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泥等集中处理设施。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一体化、标准化进程。
(五)执法监管体系
1.环境检测的现状分析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环保部门的监测工作在我国环境监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环境监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保部门的监测工作对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促进了国家环境监测体系的完善,推动了国家环境监测机构的建立。进入90年代之后,国家加强了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环保标准也随之相应地得到提高,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被提出来,这足以说明国家对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随着环保工作的不断发展,国家环境监测体系逐渐从企业环境监测机构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技术队伍。国家市场经济的推行和发展,使得污染企业的收费检测体系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国家环境监测体系逐渐进入到环境监测体系的企业市场中来。随着我国企业改革步伐的推进和发展速度的加快,企业的环境监测体系如何在市场经济中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1]。
2.环境监测对企业生产的作用
环境监测对企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包括:提升了环境监测服务水平、污水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环境应急和减灾和噪声监测等。
2.1提升了环境监测服务水平
污水自动数据监测体系完工后,数据的信息量相比之前明显增加了,这为环保监测部门提供了时间与精力对其他的生产企业进行监测。环保部门通过对这些水环境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时监督企业的生产情况,能有效防止环境污染现象的出现。环境监测提升了环境监测的服务水平,使环保部门对企业的生产污染情况进行了监督和管理。
2.2污水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
污水自动监测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自动监控技术等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实时的监测,这种监测技术提高了监测效率,改善了传统的环境监测方法思想上和监测手段上的不足,补充了新的监测思路。现代的环境监测由自动监测和传统的手工监测共同完成。污水自动监测系统对企业排放的废水进行了监测,它能快速监测出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提升了企业生产的效率[2]。
2.3环境应急和减灾
实时的监控能对监测点的水质异常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工作人员通过实时监控中提供的水质信息迅速找出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环境监测能对企业的生产状况进行及时的反馈,为企业提供了预警,起到了环境应急和减灾的作用,避免企业生产造成进一步的损失。
2.4噪声监测
噪声监测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噪声监测在环保部门的监察工作中属于难点,监管力度往往不足。如果能加强噪声监测,改进监测设备,淘汰旧的设备使用新的设备,这将为企业的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避免噪声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企业安全生产[3]。
3.提高环境监测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的措施
3.1转变监管方式,提升服务意识
行政机关是国家的重要职能部门,代表国家队某些事物进行管理。环保局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应以服务为先导,以教育为本位,服务人民,引导企业正规经营。因此,服务是行政机关的重要内容。提升服务意识和转变监管方式是提高环境监测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的重要措施之一。环保局在对企业进行环境监测服务时,应提升服务的功能,加强服务的意识多渠道、多形式地为企业提供环境监测服务,工作中时时指导、提醒和交换环境监测的信息。环保部门在对企业的生产进行督察的过程中,可以向企业员工讲解一些环保知识。定期对企业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与企业的生产相关的教育培训,对企业进行正面的引导,增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将监督与服务相结合,执法人性化,提高企业员工的法制意识,促进对企业监管效率的提高。
3.2提高环保执法人员综合素质
在激烈的竞争市场氛围下,石油企业往往只注重石油生产的所谓内部效益,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严重地忽视了“企业外部”的环境保护投入。由此造成了比以往更严峻的油区治理形势,大大加重了石油城市区域的环境治理负荷,给以往的非常薄弱的油区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和运行机制造成严峻的考验和冲击,也为调整油区污染防治战略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一、加强领导。强化油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职能,合理配置机构
为了适应石油区和行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特点和监督管理把关的要求,必须在石油区域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高效快速反应机动的油区环境污染监督治理与监测队伍。其职能原则上要与所在地的行政区域的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相适应。当然,油区的环保工作仍以推行清洁生产,防治跑、冒、滴、漏污染,以及紧急污染事故的监测和处理,实现生产中全过程污染控制,采用先进的三废处理技术,结合生产技术的改造,把油区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开展对全油区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全环境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做到长远有规划,实施有计划,检查验收有方案等。
过去一提到加强石油环保工作,就片面认为要增加机构,扩大编制,以及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等。如果只单纯这样理解,只会把油区环保导入歧途,因为这里面忽略了加强一词更深一层的含义,那就是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借助国家环保法规,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油区环保监督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推行清洁生产,建立油区全方位,生产全过程,工艺全工序的污染综合防治体系
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直接利用,对油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和污染,这种延续西方发达国家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模式与当前我国石油区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已格格不入了,为实现世贸组织推行的环境生产一体化管理模式,唯一的出路就是推行清洁生产,实施HSE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石油生产和加工的各个环节中严把废物释放关,尽可能地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在各生产工序中的排放。
实现HSE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推行石油清洁生产技术,要把环境保护贯穿于三个过程一是把保护环境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清洁生产的全过程,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自主能动性,使大家清醒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清洁生产的最终目的,二是落实在原油生产和石油深加工工艺的个各个环节和岗位上,并建立一套严密完善的环境管理责任制,生产指挥部门应严格把关;三是组织石油生产各级管理机构共同参与的全过程,即从规划、组织、建设到运营管理以及评价总结的全过程,都要把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作为生产所必须的重要因子考虑进去;四是由单一的石油生产要素和最终排放的点源污染治理转变为施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清洁生产,最终改善全油区区域化生态环境。
三、油区环境保护部门专职监督管理与各职能部门所分管的环保工作紧密结合
在石油企业内部,有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高级管理人员,往往片面地认为油区环保工作不能与政府比,企业内部环保工作有人抓,有个应付的科室就可以了。在这样的认识水平下,设置区区几个管理人员去实施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一系列高标准的环保要求,真有点蚂蚁撼大树的感觉。因此,最终往往不会取得明显的环保效果,也仅仅做一下表面工作,应付而已。
因此,当前油区环保工作除了加强专职环保机构外,其它各职能部门在其业务范围内也应有明确的环保分工。总之,油区环保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分工协助,密切配合,共同管理,互相监督。必能加速油区污染治理速度,增加环保资金投入,从宏观上彻底改善油区环境面貌。
四、运用经济手段促进环境治理
石油企业环保工作虽然起步较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有时好时坏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无法发挥运用经济和法律等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手段。
运用经济和法律等监督管理手段,有利于管理者把环境污染防治当作石油生产一项必要的管理内容来组织实施,纳入生产日常管理轨道。石油环保部门是根据石油企业发展要求而设立的,并非权宜之策,油区环保部门在实施监督管理中,往往受到个别领导、部门的轻视,甚至受到个别阻扰和破坏。处理这类问题。单纯靠行政命令是收不到很好效果的。因此,使用经济和法规手段,让权、利分明,做到有奖有罚,是新时期油区环保监督管理工作非常必要的补充。运用经济和法律等监督管理手段,要遵循改进环保政策法规要求,参照石油生产管理奖罚制度制定实施。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和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坚持发展第一、环境优先,遵循生态经济规律,遏制牺牲环境和以生态换经济的粗放型发展;坚持重点突破、分类指导,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改革创新、一岗双责,建立统一、高效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长效机制。
(三)工作目标。到2010年,全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所提高,城乡生态系统功能得以增强,生态安全保障有力,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稳定良好,完成5个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基本形成城乡环保一体化均衡发展基础。
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显著上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以及消费模式,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14个郊区(市)县80%以上达到国家级生态县标准,全市达到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指标要求,基本形成城乡环保一体化均衡发展优势,基本建成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级生态市。
二、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建立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
1.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生态市建设重点保护区的环境准入和排放标准,禁止建设除国家规定许可以外的项目;控制限制开发区的土地开发规模和强度,限制不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产业发展;加快优化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提升生态经济效益。
2.转变发展方式。推进ISO14000环境认证;培育优势产业及优势环保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健全落后工艺、产能退出机制。
3.完善政策导向。健全特许经营制度,落实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垃圾与脱硫发电等优惠政策;制定排污权交易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水源和其他敏感生态区域保护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机制,建设“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二)建设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系。
1.加强环境整治。深入推进流域整治和雨污分流工作,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加快备用水源建设;综合治理扬尘、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噪声及油烟污染;强化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与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与综合利用体系。
2.突出生态保护。加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多渠道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协调农村聚居点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均衡城市绿地与乡村耕地、基本农田布局;加快推进198区域生态建设整治和各类保护区、公园的规划建设;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防止外来有害物种侵入;建立生态环境资源台账。
3.加快生态恢复。实施组团式、复合型城市群发展战略;疏缓径流污染、湿地退化、“热(浊)岛效应”、酸雨影响、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生态制约瓶颈;加快地震灾区生态恢复,推进建设人工生态系统,加快恢复城市区域生态承载能力。
(三)构建安全的生态支撑体系。
1.构建诚信体系。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行为等级定期审核和评估制度,定期通报优秀环保信用企业和环保诚信污点企业名单,实施评优创先环保一票否决制度。
2.完善预警体系。健全重大生态环境灾害预警系统,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环境应急处理机制;加强环境监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环境灾害应急监测和环境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以生态遥感监测为主、地面监测为辅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应急物资、装备和专业队伍等应急保障能力的建设,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3.健全监管体系。明晰环境监管职责,形成全覆盖、网格化的监管体系;逐步开展土壤、核与辐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态质量等领域的监测监管,形成统一高效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环保会商、信息共享和社会监督制度。
(四)培育生态的社会文化体系。
1.倡导绿色文化。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观;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绿色环境文化。
2.创建绿色单位。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村镇、绿色企业、绿色工地、绿色家庭、绿色机关等创建活动,有计划、分步骤加快推进生态区(市)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建设。
3.鼓励绿色消费。增强绿色出行和节水、节电、节能环保意识,推广清洁能源改造和使用;支持生产使用绿色、有机、无公害生态产品,抑制过度包装,避免或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制定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目录。
三、加强组织领导
2机动车环保检验的特点与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机动车环保检验包括车辆外观检验,登记机动车环保管理信息、检测尾气排放、颁发检验合格标志等过程。目前,以河北省为例,机动车环保检验自动化水平较高。登记信息、检测尾气和打印合格标志均与计算机连接,有固化的软件控制。环检机构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网,实施上传环保检验数据,按照国家及地方在用机动车排放标准出具检验报告,打印颁发环保标识。目前,从事机动车环保检验的机构,均为社会化第三方机构,通过了国家或者省级质监部门组织的计量认证,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配备了必要的人员、设备,具备开展机动车环保检验的能力。但从日常体系运行检查情况来看,大部分机构质量管理工作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检测标准缺少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条款
目前我国在用机动车环保检验标准,柴油车执行《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3847-2005)中的自由加速法(部分省市颁布地方标准实施加载减速法)。汽油车执行《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18385-2005)中的双怠速法(部分省市颁布地方标准执行简易工况法或稳态工况法)。这些检测标准中针对建站条件、检测过程、检测设备有一定的描述,但是缺少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专门条款。国家为了规范在用机动车环保检验工作,陆续又出台了《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机构技术规范》(环发【2005】15号)《机动车环保检验管理规定》(环发【2013】38号)、《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定中虽包含了一些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规定,但缺少质量控制效果判定的依据,例如技术规范中规定了要求机构定期开展机构间、人员间、设备间的比对,使用标准物质内部检查,但没有规定比对和标准物质检查的允许误差范围。
2.2环保部门监管能力薄弱
截止2013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开展了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工作。只有13个省环境保护部门成立了专门的机动车环保监管机构,148个城市组建了相应的市级机动车环保监管机构。监管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远不能满足机动车污染监控管理的需求。国家颁布的《机动车环保检验管理规定》明确县级以上环保部门负责开展环保监督抽测(主要包括机动车停放地抽测和道路抽测),省级环保部门负责环检机构的监督抽查,每年抽查比例不少于50%。城市环保部门负责本辖区环检机构的日常监督检查,每季度至少组织开展一次环检机构间的比对实验。截止目前,河北省约有180多个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省级监管人员只有4名,除石家庄市、秦皇岛市以外其他市均未设置机动车监管中心,更没有配备专职的管理、技术人员和监管比对设备。省站每年监督抽查至少90家机构的任务非常繁重。
2.3质量管理体系与实际工作脱节
虽然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通过了计量认证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因机构规模小且多为家族企业,若机构负责人法律意识、质量管理意识淡薄,缺少能够较好的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质量负责人,机动车检验机构工作(例如设备的采购验收、维护运行)老板一个人说了算,不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执行,不少机构人员岗位职责、工作程序设置与实际工作不相符,内部质量管理混乱。体系运行内部审核发现不了问题,管理评审输入项不全,与实际工作不相关甚至请外部人员编补资料应付监督检查,质量监督无记录或记录流于形式,没能起到保证机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转、持续改进的作用。
2.4人员流动大、素质偏低
一个普通规模的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从业人员有10~20人。因机构检测人员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工作环境不好,留不住人,导致机构检测能力无法长期稳定保持。另外,多数机动车环保检验从业人员只有高中以下文化水平、质量意识淡薄。虽机构都建有人员培训计划与考核程序,但机构内部缺乏实实在在的培训考核,部分人员开展检测工作不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标准进行。此外,不少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缺乏专职的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部分机构人员没法满足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工程师以上的职称要求,经常出现聘用机构外部人员充数而不履行职责的情况)此两项重要岗位人员的岗位履职情况欠佳,导致各岗位之间衔接不顺,全过程质量控制工作缺失。
2.5仪器设备运行维护不到位
大部分机构的主要检测设备均在检定/校准有效期内,建立了设备管理程序,检测设备满足自动化管理的要求,并均与环保部门联网。但因部分机构的设备得不到定期的维护校准,存在采样探头损坏漏气,废气分析仪长期不更换滤芯、设备进水损坏,氧传感器、氮氧化物传感器过期不及时更换,不透光烟度计的气室不及时擦拭清洗等问题,有机构不按规定定期校准设备,设备漂移严重,导致设备状态不符合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要求。有的机构甚至故意校低设备,提高机动车环保检验的通过率,无法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2.6标准物质和关键耗材质量无保证
各机构都按要求建立了标准物质管理程序、服务和供应品的管理程序,但在工作中存在为了减少成本,部分标准物质过期了仍在使用的现象。因缺少对标准物质、关键耗材的验收,对供应商的评价,部分机构使用的标准物质、耗材(滤芯、采样管等)质量低劣,不满足标准和仪器设备的要求,存在个别标准物质供应商缺少生产许可资质,滤芯质量不合格导致采样系统漏气,购买的标准气体生产商没有生产尾气混合气的资质情况,校准质量无法保证。
2.7不按规范程序检测
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有软件供应商和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相互勾结,存在软件供应商帮助机构修改软件中的国家或地方标准,或者把软件系统中不该提供给机构的权限提供给机构,机构私自随意修改污染物排放判定标准及采样时间、步骤等检测程序的关键环节,个别环检机构车辆外观检验不认真,检验信息不全,登陆员登陆车辆信息错误。导致检测程序混乱不规范,更有甚者,检测时探头插入深度不够,或者干脆不插,采样时间与污染物排放时间有延迟,造成数据偏低,存在数据造假的可能。
2.8记录与报告管理混乱
所有机构都建立有记录和报告的管理程序。但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记录不规范,检测报告未审核。个别机构记录为了应付监督检查,事后补编记录。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缺少客观、真实的记录证据。
3对机动车环保检验质量管理工作的建议与探索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建议应从管理的层面完善规范制度、标准,做到有法可依,监管能力上探索利用大数据分析,进一步完善监管平台,充分利用遥感检测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机动车环保检验过程进行全过程的技术监控。
3.1制定在用机动车环保检验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实施细则
建议国家或地方出台机动车环保检验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实施细则,完善质量控制的判定标准。例如增加标准物质检查的时间、频次,比对的允许误差范围。为机动车环保检验质量控制工作提供标准依据。
3.2提升对机动车环保检验的外部监管能力
(1)在业务上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受质监部门和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为了提高监管效率,共享信息,建议环保部门和质监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系统对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检测能力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其加强内部质量管理工作。
(2)在省级和各市级机动车环保检验监管部门增加专职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配备标准物质、比对设备,以便满足开展监督比对工作。遥感检测因其自动化水平高、方法便捷等优势已成为执法比对的发展趋势。(探索利用遥感监测自动化水平高、方法便捷等优势)尽快出台遥测法国家标准,购置遥感车筛查高污染车辆。开展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比对,提高管理的效率。
3.3不断优化机动车环保检验的监管平台,为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为规范管理,要求环保检验机构安装统一的登陆打标软件,上传检验数据,由省级机动车环保检验监管平台对各联网机构进行实时监督。根据日常现场监管发现的机构资质过期仍在检测、故意修改车辆信息导致λ不判定,不判定λ还能出绿标,人员无证上岗操作,设备检定/校准过期仍在使用,采样系统漏气,传感器失效等情况,在监管平台中增加机构资质日期信息,将车辆信息与判定限值关联,在软件中增加设备和人员的唯一标识,设备检定情况、人员持证情况等信息,在软件中增加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功能,自动审核检测数据。及时通过数据审核实现对违规机构锁线停止车检、防止标准限值调用错误、自动识别错误数据等功能。通过不断完善监管平台,对环检机构进行自动全过程监督,可以大大提高执法监管效率,促使机动车环保检验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力的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3.4加强人员培训与考核
开展机动车环保检验人员的上岗证培训考核工作,重点讲解考核检测基本理论、质量管理知识、着力提升人员的理论水平、增强质量管理意识。多开展技术交流和参观学习,总结实际工作经验,适时开展大比武工作,激发检测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检测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