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1 11:50: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单位实习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各级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活动的重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以往存在的资产使用效率低、资产流失现象严重等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但这种改变必须进一步深入、进一步扩大,需要引起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注意的问题包括:
一资产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资产闲置现象普遍
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的最明显表现是资产的闲置现象,这是许多单位都存在的问题,这些闲置的资产大到价值几十万的机器设备,小到几千元的仪器,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极大浪费。造成资产闲置的原因有很多,以部分高校为例,为了申报科研项目或者应付各种考评,进行实验室建设或者实习基地建设,购置的大量机器设备在各项考评结束之后就被闲置起来。还有部分部门一味追求设备的“新和“全,单位花大价钱购置的资产超过实际需要,许多先进功能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2.资产购置随意性太强
资产购置缺少科学的论证,买与不买往往是靠拍脑袋决定,缺少科学的审批程序和监管制度,在购置决策以及购置过程都存在一些漏洞,从而导致单位购置资产的盲目性、随意性,由此造成资产重复购置、资产闲置等问题。
3.资产监管制度缺乏
资产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资产管理混乱,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在很多单位尚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资产管理监管制度。部分单位虽然制定了资产监管的有关制度,但这些制度很少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实处,在部门设置、人员配备方面不满足工作需要,制度往往流于形式。
4.资产配置不合理
不同的事业单位所配置的资产不合理,各级财政部门在安排财政资金时没有考虑各单位已拥有资产的实际情况,资金拨付往往根据各单位的申请数进行调整,由此造成各单位都忙于争取更多的财政预算资金,而不是致力于提高已有资产的使用上。各单位对于争取到的资金既使超过实际需要也想办法全部使用完,突击花费以避免财政资金被收回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管理不善导致的资产流失
由于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意识长期存在,单位资产管理的重点往往放在争取财政资金,争取过购置资产上,在资产的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资产管理的责任不清,没有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划分责任,对于非正常报废的资产没有进一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二是没有专门的人员对单位资产进行具体的管理或者进行资产管理的人员配置不够,在一些大的事业单位,单位资产往往过亿,但是用于资产管理的人员只有几个人,要想对这写资产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进行实地盘查、按时清查存在很大的难度,有些人趁机谋取私利,造成资产的流失。
2.购买处置不规范导致的资产流失
资产的购置、报销、清理都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但由于监管力度不够,部分单位为了牟取私利,没有按照资产管理的规定进行资产的处置,在资产的购置阶段,没有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公开招标采购,或者是虽然履行了招标采购的有关程序,但是参加招标的供货厂商数量只有一家,其他供货商根本就不知道有关信息,公开招标的目的和实际作用大打折扣。在资产的报废清理阶段,将资产擅自处置,提前报废并将资产变卖,资产大量流失。资产处置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资产处置没有报请有关部门评估,也没有经过财政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将单位资产滥用于对外投资,导致资产无法收回;将资产赊销给企业或者个人,长期无法收回债款,导致产生大量的呆账、坏账;擅自改变资产的产权关系,将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转给企业或者其他经济实体,这些资产逐步成为集体或者个人的资产,既使产权关系不改变,但由于整个资产直至报废都归属其他单位使用,资产的所有权单位实际上丧失了资产的使用价值。
3.账外资产的存在引起的资产流失
账外资产是事业单位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的,人为因素方面,在资产购置时隐瞒实际数量,骗取财政拨款;资产验收阶段不严格,实际购置与入库数量不相符;资产使用阶段,由于价值管理与实务管理脱节,资产管理明细账不全面、不细致,导致不能进行账账、账实、账卡核对,账外资产逐步成为单位的小金库或者变为私人牟利的手段。
二、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资产管理意识
目前,各级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都对单位的资产管理问题非常重视,逐步加强对单位资产的采购、使用、报废清理环节的管理和控制,要进一步提高资产的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资产管理的意识,具体而言要树立以下观念:
.市场意识
要以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来看待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问题,正确认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吸收和借鉴企业在资产管理中的成功经验,结合事业单位的具体要求,积极采取措施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竞争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竞争逐步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事业单位之间也存在着竞争,最为明显的就是高校之间的竞争。单位资产尤其是高校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提高自己的硬件设施,在资产配置管理、效益管理、技安全管理、信息管理、实验管理和无形资产管理等方面不断进步。各级事业单位应当树立竞争观念,以竞争为动力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3.效益意识
各级事业单位要增强效益意识,加强管理,提高各项经费投入的使用效果。一是要提高单位自我创收的能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二是向管理要效益,提高各项投入的产出,这种产出更多的是社会效益。
二深化改革,促进相关制度的完善
.完善单位预算管理制度
资产预算是指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履行部门职能的需要,由预算单位编制、经预算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的在资产购置、使用、处置过程中发生的涵盖所有与资产有关的各项收支计划。资产预算要作为单位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批后执行。首先要调整和充实各单位预算的内容,将资产的配置、购置、使用、变动、处置、清查、统计、有偿使用收人等方面管理纳人资产与预算管理范畴,建立资产的统计报告制度、资产的绩效管理制度、资产处置制度等,加强对单位收支项目的细化管理,将预算与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相挂钩,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单位的资产购置情况进行预算控制。资产管理的预算控制要从预算编审阶段开始,严格按照资产配置标准执行,细化单位资产购置预算。要以资产购置审批程序为依据,坚决杜绝超编制、超标准配置的现象。在预算执行阶段,要求各单位定期报告资产预算的执行情况,对单位资产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规范资产的购置和使用。在预算考评阶段,要严格执行资产的处置批复程序,并以此作为单位财政预算调整的依据。
2.完善单位资产采购制度
针对当前单位资产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采购规模小、次数多,公开招标不规范,采购效率低等问题,要通过以下措施予以完善。一是加强资产采购的法律制度建设,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的程序以及监督管理办法执行;二是深化单位资产采购制度的改革,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设置采购机构,明确采购机构和采购监督部门的职责,严格履行各机构部门的职责;三是将资产采购、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结合起来,提高资产管理的整体效果。
3.深化单位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我国事业单位逐步推广,从根本上避免了我国以往财政资金缴拨方式的弊端,加强了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国库集中支付一般设置国库单一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以及特设专户五类账户,具体包括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实现了对资金管理从预算到拨付、使用、清算的全程控制,强化了事业单位资金监控的同时,对于各级事业单位的资产采购情况也就了如指掌,“单位使用,财政结算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规范事业单位资产采购的有效举措。
4.强化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
“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即使强化政府税收管理的手段,也是避免各单位利用非税收入擅自购置资产的客观要求。当前非税收入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将收支两条线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和财政集中收付制度结合起来,规范非税收入的收缴工作。强化财政、物价按部门对执收执罚部门的监管和审批,规范各单位的收费情况。
三强化监督,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完善资产监管机制
事业单位的资产监管应以外部监管即财政为主导的监管为主导,将资产管理与财政预算、集中支付、绩效考核等相结合,强化资产管理的监督和服务,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财政为主导,物价、税务等部门为辅助的监督机制应科学制定具体的制度、政策、标准、操作规范,将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预算、资金、财务管理监督相结合,通过责任分解和监督强化不同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促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由粗放化向精细化方向转变。
2.完善资产的监督和检查制度
资产监管的各项制度要落实到实处,还要依赖于健全的资产内部控制监督制度。事业单位的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应由财政部门负责进行检查和测试,并监督各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履行其资产管理的各项职能。
资产管理在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上同样需要遵循不相容职务和岗位相互分离、相互监督牵制的原则。
2资产的申请、审批、招标采购、验收处置等业务活动必须严格按照授权审批制度的规定执行,各部门不得越权审批。
3资产的购置要按照资产预算的要求进行。
4资产日常管理要以归口分级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落实为重点。
5资产处置要经主管部门审批,处置价格应以专业部门的评估作价为依据。
参考文献:
一、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转型改制的纵深实施,作为我国遥感事业的生力军,广大遥感类事业单位也要与时俱进,逐步引入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和资产管理模式,切实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各类遥感资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遥感事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当然,要切实加强和改进遥感类资产管理,必须首先要深刻认识到遥感类资产的主要特征,从而引领资产管理有的放矢。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种类多,比如广大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总体可分为遥感类专用资产、通用资产、传到资产、起重资产、运输起重资产和行政办公资产以及房产土地等资产。如何做到资产的分类管理,实现各类遥感资产的区别管理和差异对待。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伴随我国遥感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专用和通用遥感资产的种类、功能日益丰富,信息化程度逐步加深,从而对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的意义
新时期,伴随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稳步推进,各级各类遥感类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日益规范,尤其是遥感类事业单位的业务领域和范围逐步扩大,从而引发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的种类、规模和金额逐步增加,于是如何提高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益,便显得尤为迫切。总体来看,新时期,各级各类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有助于自身摸清资产家底,切实做到账实一致,为后期资产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资产自查,才可以做到账实一致,从而做到责任到人,为后期的遥感类资产预算管理、采购管理、入库管理和领用管理提供基础。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有助于提高各类资产的利用率。遥感类资产的管理,要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各级各类专用资产和通用资产的配制,只有科学合理高效,才可以发挥遥感类资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我国遥感类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现代资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采购、入库、保管、领用、配制和调配等一体化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然而在实践中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特别是一些中小型遥感类事业单位,尚未构建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有时出现资产管理的脱节现象,导致资产管理无序进行,为后期低效使用埋下祸根。比如,有的遥感类事业单位,内部采购和保管部门以及使用部门之间,由于缺乏信息沟通,导致使用部门有时出现申请采购一些性能过剩、金额巨大、款式过于超前的办公设备和专用资产,不仅给遥感类事业单位造成了巨大的财务负担,也导致原来的设备和资产闲置。另外,一些遥感类事业单位,内部部门之间缺乏资源共享理念,尤其是在办公家具和行政办公资产的采购和使用上,经常出现重复采购现象,一些本来还可以使用的办公家具却被浪费,又采购一些过于豪华的办公家具和办公设备。总体来看,我国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由于缺乏科学化的制度规范,内部监管和评估措施缺失,导致资产管理低效进行,严重影响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工作开展。
(二)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
从某种意义而言,我国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由于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不科学、不规范,导致资产管理和配置低效,各种遥感类资产使用效益低下。正如前文所述,伴随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各类资产,尤其是专用性和通用性资产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于是就会淘汰很多陈旧的资产与设备,从而催生了如何处置和利用淘汰的设备与资产问题,实践证明,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并未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处理,在资产的处置和报废上显得很随意。另外,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如何快速使用各种通用性资产,尤其是各种专用性资产的方法上,显得很陈旧,无法跟上时展需要。众所周知,我国现在技术进步很快,各种遥感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因此如何发挥遥感类资产的最大效用便显得很重要。比如,在计提遥感资产折旧的方法上,很多遥感类事业单位往往采取使用年限法进行折旧计提,并未采用工作量法更谈不上使用加倍折旧法进行计提,导致各类遥感资产的价值并未得到发挥就很快被淘汰。由此看蓝,如何及时快速采取高效的物资管理模式,切实提高遥感类资产利用效率,显得十分紧迫。(三)资产管理的人才匮乏模式滞后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不仅需要坚实的制度支撑和科学的方法指引,更离不开专业的人员配置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否则资产管理将会成为无本之末和无水之源。然而,在实践中,部分遥感类事业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并未配置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甚至将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等同于资产管理人员的职责,这是很危险的。毕竟,财务管理不同于资产管理,资产管理绝非是简单的登记管理,而是要实实在在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用和价值,登记管理仅仅是资产管理的基础,如何进行科学高效的配置,充分发挥资产的价值才是资产管理的重点。另外,个别遥感类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记账和登记管理上,没有采购和引入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尤其是对于JIT、MRP、ERP等现代物资管理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显得很陌生,长此以往这种管理模式必然会导致遥感类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停留在粗放阶段和低效水平上,久而久之会拖累事业发展。从某种意义而言,人才建设和手段更新是遥感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保障,必须引起遥感类事业单位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三、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的合理化对策
(一)健全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新时期,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必须首先做好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集中围绕资产采购、入账入库、盘点清查、维护保养、折旧使用等核心环节,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制衡、高效协作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引领资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资产采购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采购清单的审核工作,就采购物质的种类、规格和价格进行科学论证,优先使用原有的资产。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入库和保管制度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账实一致、严格监督、科学分类等原则,做好各种遥感类资产的登记、入账、保管和维护工作。第三,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盘点清查等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采用现代化的盘点作业方法,确保各类资产的动态管理和实时跟踪,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遥感类资产的价值和效用。最后,遥感类事业单位在建立资产维修保养的过程中,要重点围绕保养维修的时间、地点、零配件领用等环节,做好登记和记录工作。
(二)科学配置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
新时期,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必须要集中围绕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等核心任务,充分利用好各种专用资产和通用资产,及时引入现代资产折旧模式,顺应信息化和快速淘汰的时展要求,科学高效利用资产,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资产的价值和效用。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要高效利用新配置资产,重点将新购置的高精尖遥感资产,应用到一些重点业务和核心领域之中,切实提高遥感类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要科学利用淘汰资产和陈旧资产,主动对接有关管理部门,科学实施资产报废制度,有效利用各种老旧资产的余热和价值。第三,遥感类事业单位要及时采用现代资产折旧模式和方法,重点应用好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加速折旧法等科学的折旧模式,主动适应信息化和现代资产更新换代速度很快的客观实际,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专用资产和通用资产。最后,遥感类事业单位要切实盘活现有的各种房产和土地等资源,充分发挥这些固定资产的效用,做好物资租赁和有效经营,努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注重人才建设引入信息化管理
新时期,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必须始终紧紧扭住人才建设和信息化管理这一核心,通过引进、培养和继续教育等方式,打造高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及时购置和利用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系统,切实提高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益。首先,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要高度重视人才建设,正确区分财务管理和物资管理的差异,实施财务管理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分开管理,重点招聘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资产管理人员。其次,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要切实做好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在职培训、脱岗培训、远程教育、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外出学习调研等方法,引领他们认识和掌握现代资产管理的方法、模式和流程,努力提升现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后,遥感类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专项经费预算设置,及时采购现代化的物资管理系统,尤其是JIT、MRP、ERP、VMI等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提高物资管理的速度、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近几年来,我国陆续开展了包括以部门预算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编制改革、以国库单一账户为核心内容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和以推进政府采购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等三个方面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旨在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的预算管理新机制。改革在促进廉政建设,规范事业行政单位支出管理,维护预算执行的严肃性等方面收到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各项改革都还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制度上尚不完善,加上受旧的惯性思维与习惯做法的影响,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
一、现行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的时间晚,周期短
在绝大多数事业单位中,整个预算编制过程只有短短的1-2个月,预算编制质量不高,而且年初几个月根本没有预算可以执行。由于年初处于无预算状态,单位预算批复下达的晚,许多资金只能够参照上年度支出水平进行控制,缺乏应有的科学性,造成与事业的发展不同步。
(二)预算编制粗糙,内容简单
主要体现在编制年度预算前,对全年工作缺乏充分的预测与详细的规划,编制的预算先天不足,再加上年度中间开展计划外工作或上新项目时不考虑年初经费预算,致使年初预算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更无什么严密性可言,导致年度中间预算追加频繁,使单位在很多时候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三)项目预算的编制不细
在编制项目预算时,有业务项目名称,但无相应的预算经济指标列支内容。致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控依据,一些项目经费成了预算单位调控预算经费的蓄水池,普遍存在挤占项目预算补充经费预算的情况;同时预算编制的简单粗糙和不确定性,给预算的审核批准、预算的执行、预算的监督、预算业绩考核等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四)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相脱节,预算编制不全面
我国事业单位传统的预算体系是预算资金内外分离的预算体制,使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不能充分考虑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单纯地依靠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拔付,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经营收入来弥补资金的不足。这也使得单独考虑预算内资金编制的财务预算逐渐失去其经济意义,不能真实地反映单位的收支状况和运营效率。
(五)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
这是在事业单位中更为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领导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单位的预算机构形同虚设,单位在实际进行日常收支活动时,根本不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传统的预算通常采用基数加因素调整的方法,部门经费完全由基期的相关数据决定,而不是根据部门项目情况及人员配备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做只能使“贫富差距”加大,不能适应部门的发展需要,严重制约着单位预算工作质量的提高。
(六)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与效益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目前事业单位整体上来看,支出预算分配模式及管理体制仍停留在粗放型水平,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由此在支出管理上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经费使用的社会效益如何,也缺乏系统考核机制,继而增加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
二、改革现行预算管理体制的对策
(一)加强认识,转变观念
一方面要认识到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单位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能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单位管理,提高单位行政、办事效益。另一方面要认识到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且是整个系统或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整合,它的战略性和系统性要求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增强预算法制观念,强化预算约束,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是全面贯彻《预算法》的要求。
(二)预算管理推行复式管理,强化财务管理的计划控制职能
复式预算管理就是将统一预算年度的经费收支按其不同性质,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收入来源来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费用,并使两者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实行复式预算管理,有利于强化财务监督管理职能,可以把各项收支按其不同性质,分开管理,并根据其财力来确定两种资金的比例,从制度上杜绝两种不同性质资金在安排使用上的相互挤占和挪用。同时,实行复式预算管理后,对不同性质的经费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能较快地提高财务预算的约束力度。
(三)提高预算编制时间、编制方法的科学性
预算编制是个系统工程,它既要掌握单位本身方方面面的情况,又要考虑系统、行业状况;既要着眼于年度需求,又要考虑历史,预测未来;既要满足单位业务发展需要,还要考虑国家财力;既要讲求局部效果,还要考虑社会整体效益等等。这其中包含着调查研究、综合分析、项目论证、目标预测、协调平衡等大量工作,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其基本要求。同时,应彻底摈弃“基数法”,全面推行“零基预算”,使预算的编制更具前瞻性。
(四)建立约束机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强化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严格经费支出管理,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和经费开支报销程序,杜绝挥霍浪费现象;统筹安排使用各项经费;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健全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这样,从单位内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主要是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它是预算执行的必要延伸。加强预算执行监督,一方面要制定必要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让单位监察、审计、业务主办部门等参与到资金使用监督活动中来,对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督,做到对资金使用过程监督有制度约束,有人力保障,确保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另一方面是对资金使用效益,尤其是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要有考核评价机制。如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差别较大或资金使用效益不理想的,就应考虑调整预算编制的标准、方法,在目前对多数项目资金采取以拨代支的预算管理模式下,建立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机制尤为重要。只有做到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评价,才能实现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追踪问效管理。
(六)进一步完善和推进政府采购制度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可以为财政支出管理和部门预算管理创造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模式,实施政府采购后的采购价格、预算单位设备配置等信息也为细化部门预算、制订部门支出标准创造了条件。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可提高部门预算执行准确性和效率。在目前政府采购基础上可进一步对各部门消耗的共性物料支出以及出差所购车、船、机票进行统一汇总,实行集中或定点采购。使各单位的共性物料支出由各单位自行零星采购转变成通过法定的集中大额采购,充分运用竞争机制,大幅度节约财政资金。
总之,加强事业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须以合理、完善的预算为基础,以多项配套措施为依托,采取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结合的多种监督管理手段,对整个预算过程实行全方位的控制。随着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推广与日益完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必将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实现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拨款的统一课题组.实现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拨款的统一.经济研究参考,2006.55.
[2] 蔡昌银.浅谈预算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经济师,2007.3.
[3] 刘瑞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探索.河北财会,2006.9.
在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中,事业单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进社会和谐、保证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的作用。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进行调研,及时发现和梳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各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运行的新特点
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由于事业单位的性质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单位三种类型。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其资金来源及渠道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和监管重点上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在财务运行上呈现出如下的新特点:一是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我国的事业单位除了由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以补助形式发放拨款以外,还有相当部分事业单位通过开展有关经营活动或者业务活动,依规依法获取资金。二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多样化。由于各层各级的事业单位在业务性质、收支性质、财务状况等方面情况差异很大,所以就决定了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办法和管理方式上呈现多样化。三是涉及事业单位范围的广泛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涉及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密切联系的方方面面。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制度问题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会计法规的要求,着力进行检查和整改,使算账、记账以及报账等工作均符合法定的会计制度,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但在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一些不符合会计制度规定的建账、记账、结账等账务处理行为,甚至出现违反财经纪律的弄虚作假现象;相当部分事业单位的核算程序不符合要求、审批手续不健全、缺乏相互牵制和监督。上述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某些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简单地将财务管理看成“要钱”和“花钱”、或者是“算账”和“报账”的工具,从而在内部财务管理体系的确立、以及实际财务工作中影响着财务管理应有职能和作用的发挥。
2.管理问题
一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或机构在设置方面不规范、不统一,从而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职能严重脱节,资产管理体制不合理、不科学。二是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安排不尽合理,预算执行不够严格,从而不能使有限的财政预算资金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与利用,这样就造成事业单位资产方面的账实不符。三是现有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存在着虚增净资产、价值背离、成本不完整、核销不规范等问题;另外,长期以来,很多事业单位对于无形资产和流动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够;以上情况便会造成国有和集体资产的严重流失。许多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重预算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资产管理工作不够完善和健全。
3.人员素质问题
一方面,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配备不够专业,在理财方面存在着观念保守、措施简单、方法陈旧的现象,缺乏积极主动地掌握和运用新型知识的动力,财务专业知识的更新和补充跟不上形势要求,管理财务能力和处置财务风险的能力比较差,不善于学习和借鉴先进财务管理科学手段,知识结构老化。另一方面,是事业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制的财务工作领导体制,使会计专业人员和总会计师不能在单位财务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制约了财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三、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着力强化预算管理,综合统筹内外预算
强化预算执行管理,重点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建立预算支出执行责任制度,有效强化事业单位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真正坚持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并重,重点细化预算编制,综合统筹内外预算,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尤其要强化部门结余资金的统筹使用。不断强化建设财政集中收付信息系统,从而确保实现财政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适时整改和有效查处事业单位在资金运行中的违规违纪问题,从而有效防范、控制和规避财政资金支付风险,更加安全、规范和高效地推进财政资金的支付和使用。
2.着力配套财务制度,有效规范资产管理
一是通过政府采购和国库支付制度,不断强化监控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投入行为,有效规范事业单位的资产处置行为。二是利用部门预算,将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合理配置资产;科学设置岗位,确保专人管财、专人管物,建立健全出入库手续,从而确保账账相符、账物相符。三是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状况纳入绩效考核,通过考核奖优罚劣,有效调动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和财务人员规范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四是建立健全资产使用、占有的登记管理、统计报告制度,着力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的清点盘存工作,从而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清晰明了、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可信。
3.着力规范内控措施,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一方面,要建立定期内部审计制度。通过内部审计强化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控制和再监督,利用定期内部审计工作确保事业单位的各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全方位落实,并能及时发现、适时处理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另一方面,要规范和完善内部会计岗位责任制,依法赋予会计人员认真进行会计核算,严格控制支出标准的权限,全面强化预算执行力度,在此基础上,还要严肃追究在工作中不作为或失职的会计人员。
4.着力加强教育培训,优化财务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加强财会人员的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严格执行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财务主管部门应针对本管辖范围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财务人员和财务管理工作者的专题培训计划和全员轮训措施,及时帮助财会人员进行知识更新,促进财会人员全面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为事业单位的科学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务支持。
参考文献:
一、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通过编制预算、内部控制、考核业绩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它贯穿于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和执行全过程,预算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总体目标的实现。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但粗略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只能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而不能满足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管理的需要。因此,事业单位内部预算应将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进行细分,分为业务预算、财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专门决策预算等。
1 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可以合理分配财政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与效率。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如何将这些财政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应用,是事业单位遇到的难题。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可以帮助其实现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一般而言,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通过编制财务收支指标来实现的,将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财务指标的实际发生值与预算值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使事业单位更有效率的使用这些财政资金。
2 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预算管理制定的财务指标一般是可以量化的,这样就具有考核性。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各部门或个人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宋评定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情况、对预算执行较好的部门或个人可以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相反,对执行不力的部门或个人给予惩罚措施,这样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单位的工作效率。
3 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可以制定更为准确的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预算是一国编制的一定时期内的财政资金收支总状况。通过预算收入可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水平,反映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因此,通过预算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可以掌握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和出现的问题。通过预算收集的这些信息、传递和分析,可以提高事业单位制定政策的准确度,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二、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 专门针对事业单位预算方面的法律法规较为缺乏。目前我国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主要依据是《预算法》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各地据此制度的具体预算通知,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约束事业单位预算。由于缺乏统一制定依据,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预算编制和执行不规范。
2 对于预算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一些事业单位的领导及员工对于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及其作用认识不足,普遍认为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与自身无关,缺乏该有的参与意识。同时,领导层所关注的重点不是预算本身的准确性的高低,而是本单位所编制的预算能否能为本单位获得更大的利益。因而在编制预算时,存在许多不符合实际和不科学的地方,只是单纯地为获取预算结果而编制预算,缺少必要的调研和论证,从而使得预算结果与实际差异很大。这样的预算又会使领导者对预算的执行情况缺少关注,使得预算执行的随意性较大。这样便失去了预算管理存在的意义,不能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利用。
3 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不能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预算的编制方法往往决定了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与合理性。我国以前是计划经济体制,在长期的该体制下逐渐形成了“上年基数+本年调整数”的预算编制方法,这种编制方法在实际操作之中有时仅仅是根据上年的基数简单的乘以一定的比例。它忽略了事业单位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没有认真评价所提供的服务与效益,只是简单地采用在往年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系数的增量。它使得预算编制的结果粗糙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到事业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它所导致的结果是:对事业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单位因预算过小、资金缺乏而阻碍了事业的发展;对事业发展较慢、规模较小的单位因预算过大而滋长了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坏习气。
4 预算差异分析与考核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功效。预算差异分析是指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为改进预算管理提供参考。在实际工作中,许多的事业单位只重视本年预算资金是否比上一年有增加,下拨的经费使用了多少,预算总额是结余还是超支,至于预算是怎么用的,用的怎么样,造成结余或超支的具体原因没有进行分析,预算的分析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1 制定专门的事业单位预算法律法规,为预算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我国事业单位预算存在相关问题,通过制定专门的事业单位预算法律法规和相应的实践指南等,进一步完善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办法,建立与时俱进的具体预算程序。通过法律法规加大事业单位对预算工作的重视,同时也为预算工作开展和预算编制提供理论参考。
2 全面重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有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是许多的事业单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股市管理的重要性。在预算管理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仍然受到旧的思维和习惯的影响,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态,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就要加强意识、转变观念。首先,事业单位领导应当以身作则转变观念,要清楚的认识到预算管理是建立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和有效办法,作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能从总体上提高效益、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为员工提供一个好的榜样。其次,要意识到预算管理并不只单单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它需要事业单位各部门的配合与参与,这样预算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其作用。第三,要排充足的预算编制时间,提高预算编制质量。要早动手、早安排,编制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进行调研和论证工作,制定出一个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预算计划。
3 改进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全面推行“零基预算”。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是预算管理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因此,我国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过程中,提出以“零基预算”代替旧的预算方法。“零基预算”它不考虑往年的数据的影响,而是鼓励事业单位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单位的年度计划和上级任务等各个开支项目的实际需要对可能发生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费用发生可能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充分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真正做到根据需要编制科学的预算。我国要推进“零基预算”方法的使用,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要摒除传统的“上年基数加本年调整”的预算编制方法,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使用单位发展的需要。它会使预算的编制结果与实际差异较大。而零基预算则是科学的多,它从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很好地提高部门和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将零基预算落到实处。
1引言
在项目精神管理中,一般把统一的项目精神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有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项目活动和项目精神。
2项目活动
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项目活动过程,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内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施工成本、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职业健康安全、施工合同、施工信息等。2.1施工成本。施工成本在项目活动中很大程度上影响项目精神。目前在各大施工单位中,项目盈利仍是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其中以某建筑公司中项目管理要求的“十个必须”中就有:须要有利润创造的意识和实现盈利的能力。施工成本决定了项目管理中精神管理的追求的方向。社会对客观项目的认识开始于项目的外在形象,最为直接的反映就是项目的施工成本。2.2施工进度。建设工程项目的总进度目标指的是整个项目的进度目标,它是在项目决策阶段项目定义时确定的,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项目的实施阶段对项目的目标进行控制。施工方式工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参与方,许多工程项目,特别是大型重点建设项目,工期要求十分紧迫,施工方的工程进度压力非常大。如何能保证施工进度目标的实现,项目精神在其中扮演这重要角色。其中以某项目抢工期节点为例,施工单位在雨季来临前将地下室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克服高温天气、政府禁运、施工难度大等难点抢出作业面,保证了工期节点,获得业主的肯定和表扬。在抢工期阶段,项目精神管理发挥了重大作用。2.3施工质量。建设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建设工程的适用性、可靠性、耐久性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精神决定了项目的质量。施工质量控制主要为过程控制,项目精神决定了过程控制。现场施工管理人员以及现场作业人员对于质量的自我要求的客观要求都是项目精神的客观反映。做好项目精神管理中的质量意识,施工质量才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3项目精神
项目精神过程总是在具体项目上进行,每个项目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不同,都带有各自的特征。所谓项目不同,各如其表。项目精神主要表现在项目动力和项目特征两个方面。3.1项目动力。项目动力是指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建设目的的选择与趋向,是项目建设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项目动力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维度的结构系统,由相互联系的多种成分构成,主要包括需要、动机、理念等。需要是项目活动的基本原因;动机是在项目需要的驱动下产生并趋向的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理念是项目对目标的认识倾向。施工单位,尤其是国企施工单位在为企业盈利的同时兼顾大局。有些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以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为主要目的。项目动力制约这项目活动的性质和变化,并且对项目活动起着最高调节作用。3.2项目特征。项目特征的分类方式可以按照项目种类划分,可以按照施工单位的资质划分,也可按照盈利和非盈利下来划分。项目特征是项目在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项目特点,是个体项目多种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里一个项目的内在特点,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能力、管理方式。项目管理能力是指一个项目顺利完成整个项目所必需具备的项目特征,表现了项目与项目之间存在的差异的活动效率及潜在可能性。例如,有些项目部主要完成住宅项目;有些项目部主要完成商业综合体项目;有些项目部主要完成道路建设项目等。项目管理方式是指项目活动和行为产生的动力特征,表现为项目活动的强度、灵活性等动态性特征,如质量活动、安全活动、进度活动的产生和持续时间等。例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有些项目注重进度,有些项目注重安全,有些项目注重质量等行为。
4结束语
项目活动和项目精神彼此密切联系而构成整体。没有项目活动,项目精神无法形成。如果没有对项目活动的认识,没有对项目活动对项目精神的积极行动,项目精神就无从谈起。反之,项目精神反作用于项目活动。首先项目活动与项目精神相互作用,项目精神的形成、项目精神的表现总是在项目活动下推动进行的。例如项目对自身的进度、质量、安全要求会促使项目进行质量安全检查等;其次,项目精神是通过项目活动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如果没有项目活动,项目精神就不可能形成,已经形成的项目精神又会影响和制约项目活动。因此,具体来说项目精神关乎项目的顺利运行,学习并深入研究运用项目精神将会对当下的项目管理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作者:余建辉 沈超 杜耿 单位: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丁士昭,逄宗展.建设工程施工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关键词:
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控制
一、事业单位成本管控的不足
(一)对成本管理认识不足
我国事业单位多为国家财政拨款,也正因于此,很多工作人员认为事业单位没有必要进行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因为自身并不会存在财政方面的风险。除此以外,还有部分人员对成本管理认识不足,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单位应当将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员的日常开销方面,但是却忽略了行政相对人的部分需求。虽然有些单位也提出了加强成本管理的理念,但是该种思想并为真正落到实处,在实践中还会存在严重浪费办公资源、随意使用单位资产的情况。
(二)管理方法落后
随着成本控制重要性的不断凸显,很多单位开始重视本单位内部的成本控制质量,随之也出现了许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新方法,常见的包括目标成本法、全面成本法等等。但是结合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成本管控的现状来看,很少有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选择合适的成本管控方式。绝大多数单位的成本管控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中,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与时代需求相脱轨,同时也会给单位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预算体系不完善
在成本管控的工作中,预算管理占据了核心地位。但是结合我国事业单位成本管控实际来看,很多单位在制定本单位预算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资金,以及成本的概算,导致编制出来的预算计划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各项数据不科学,不具有可行性;其次,预算计划中的各项数据是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计算得出,应当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但是部分事业单位预算计划编制人员,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仅仅凭借以往的工作惯例,或者个人的工作经验来制定各项数据,对工作缺乏严谨的态度,导致在实际经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超出预算的情况;再者,部分单位的制度并不完善,导致超出预算部分的资金并没有接受科学严格的管理。单位对人员缺乏健全的考核体系,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不明确,这都影响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了成本管控的实效。
二、事业单位成本管控的改进对策
(一)提高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
只有当工作人员认识到自身工作重要性的时候,才能更加认真负责地完成本职工作,成本管控工作也不例外。提高工作人员对成本管控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单位的领导队伍首先要认识到成本管控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对日常的成本管控工作有足够的重视,做好工作的宣传,引导下属人员积极地开展成本管理与控制;二是加强对基层员工的教育和宣传力度,在新进人员培训的时候要讲明成本管控的重要意义,要求职工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三是改变组织结构,为成本管控工作制造良好的氛围。明确每个部门的职责所在,将成本管控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加大对成本管控的监督力度,发现浪费或者滥用单位资源的情况,应当及时追求责任。与此同时,将成本的管理工作融入到单位文化建设中,在单位内部营造出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提高成本管控的效率。
(二)优化成本管理方法
在提高员工对成本管控认识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单位成本管控的方式,使得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化。单位在成本管理工作中,需要具备用于突破创新的精神,剔除传统管理方式中落后的部分,保留传统管理模式中的精华部分。同时要敢于突破传统,结合单位自身的管理情况,选择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也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多向国外优秀的企业、事业单位学习先进的成本管控方式,更新陈旧的成本管控理念,将国外的模式内化为自己单位所用,提高成本管控的实绩。
(三)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长久以来,我国的事业单位内、外部的约束机制不够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很多单位即使有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但是实践当中,这些制度也仅仅是流于形式,预算管理仍然比较松散。因此当下急需要建立健全单位的预算管理体系。根据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性质来看,预算主要包括支出和收入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结合现在的预算理念,事业单位应当将每次的收入都纳入到本单位的日常预算当中。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编制收入预算的时候,做到全面准确,并且还有留出一定的空间。针对一些不确定的项目,或者收入的金额,不可以将其纳入到收入预算当中,以免后续工作中这些收入转换成支出,出现支出超出收入的现象,无法实现收支的平衡。根据单位支出的项目、种类不同,在编制支出预算的时候也应当有所改变。人员的支出预算,即需要管理人员根据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结合每个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标准,计算出人员经费;业务经费在编制的时候需要谨慎,因为不同的部门业务种类不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多次反复的研究,再由单位的财务部门编制出预算计划报上级领导的批准。由此可见,不同的预算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预算方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结束语
加强事业单位成本管控,有利于降低单位的工作成本,增强单位的工作效益,帮助单位如期完成工作目标。但是因为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事业单位在成本管控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影响了管控的质量。所以有必要对事业单位存在的成本管控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且确定工作改进的方式。
参考文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25
[中图分类号] F8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36- 02
1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介绍
结合我国事业单位运营和发展的基本现状来看,其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包含4方面的基本内容,即财务预算管理、日常经费管理、建设资金管理和资产监督控制。
(1)财务预算管理。财务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资金有效循环的基础条件,是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日常财务活动中收支控制工作的重要依据。财务预算管理就是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进行全面控制,把握预算资金的使用方向,对预算执行的真实性进行监督,并对各种挪用预算资金或者是抽逃预算资金的行为进行控制。
(2)日常经费管理。日常经费管理是对事业单位日常业务的经费收支进行有效核算,认真把控每一笔经费的具体开支情况,并对资金的来源与实际用途进行严格审核;与此同时,日常经费管理还需要对单位内部的报销手续进行规范,禁止白条抵库问题和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在禁止胡乱收费的基础上对单位财务的收款行为进行规范,进而保证事业单位日常经费运用的合理性。
(3)建设资金管理。事业单位建设资金管理包括基建预算管理和预算指标控制两方面的基本内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对基建项目的招标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禁止项目招标的暗箱操作;强化对基建资金的有效管理,对建设资金的用款计划进行全面审核,并把控好对建设项目的验收和结算工作;同时,建设资金管理要求事业单位对项目审计机制进行完善,通过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来对建设项目进行共同管理,以期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前提下做好对建设资金的管理工作。
(4)资产监督控制。资产监督控制要求事业单位在严格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对各项资产的产权进行明确,完善单位内部资产的采购、维修及报销的处理程序,并通过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手段避免单位资产虚增或者是资产流失等问题的发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对其财务管理的工作体系提出了相对较高的管理要求,事业单位必须通过包含规划、分析、管理、监督和控制在内的财务管理体系来提升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为单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发展奠定基础。
2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从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尽管我国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改革,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依然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其财务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亟待改善的不足之处。
首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对于资金的使用缺乏一定的计划性,财务部门对于资金的使用只是简单地进行事后的核算,忽略了对于各项资金进行使用之前的科学规划和预测,也没有在资金使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资金收支考核工作停留于表面,资金使用效率相对较低。
其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单位内部财会部门的机构设置、岗位安排不够合理,而财务管理方面的会计核算制度、管理牵制制度、财务监督制度以及稽核制度等制度体系的建设也相对滞后。这种基础工作的薄弱,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再次,事业单位对于部分重要的管理制度缺乏足够的重视,比如说单位对于支票管理和发票管理方面的制度就没有准确的认识,没有根据财务管理的整体要求来制定票据管理制度,制度体系建设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在财务管理、监督和控制方面的重要作用。
最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性,单位内部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与我国最新的财经法规以及财经制度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财务管理制度与单位运营、管理和发展的变化情况并不适应,制度体制的不切实际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权威性。
客观来讲,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受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以及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要求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足和缺陷日趋突出,不仅影响其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同时也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定影响。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全面改革和完善成为事业单位运营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3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完善
要结合当前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以及我国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基本现状,对其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完善,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在满足单位自身发展要求的同时,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1)确立适当的财务管理目标。所谓财务管理目标实质上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所要实现的特定目的。对事业单位而言,财务管理目标决定其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基本方向,但同时,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又取决于单位发展目标。所以,要在实践中保证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推动财务管理的全面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需要确立适当的财务管理目标,保证事业单位的生存发展。其中事业单位存在的基本前提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则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一种双重性的、相互关联的整体性目标。
(2)推行财务管理的制度改革。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基础条件,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在充分考虑国家宏观政策管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会计核算流程及财务管理制度,以便于通过系统全面、细致严谨的制度体系对单位的资金管理、财产审批、管理及审批权限分配、财务规划、资金筹集使用、预算编制、财务监督评价等工作进行具体的规范和指导。与此同时,制度体系需要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以及重要岗位进行着重管理,在细化责任的基础上进行内部控制的改进与完善。
(3)完善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对事业单位而言,预算外资金也属于财政资金的范畴,是单位依赖于各种行政性手段或者是强制性的措施而获取的各项收费。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之下,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发展要求以及我国财政预算的完整性原则,将各项预算外的资金都纳入到财政预算体系当中进行集中且统一的管理,以便于保证单位财政资金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公开性,保证财务管理的整体质量。
(4)完善审计及内控体系建设。当然,财务管理工作要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开展和落实,避免各种行为的发生,事业单位还必须对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审计监督作用。具体来看,事业单位需要从机构和岗位设置、职能划分、牵制机制构建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规范,保证内部控制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利用牵制手段避免一人多岗的问题。当然,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还必须从制度方面进行加强,利用制度体系的构建来处理好内部控制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冲突,保证单位审计监督工作可以在有效的内控体系中得到有效的开展和落实,发挥其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对事业单位而言,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基础性管理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只有在实践中推动财务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与改革,保证财务管理能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与时俱进,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使财务管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为实现单位发展运营的稳定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目标提供有效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鹏.简谈知识经济时代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J].中国总会计师,2011(2).
推动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改革,创建服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提升。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理念,从每一个细节入手,为人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创设新的平台。确保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满足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和优化的需求。
一、国内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
遇到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关事业单位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还对于人们生活水平改善贡献出巨大力量。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长期的管理过程中积累的各种问题。要及时进行分析探究,结合经济发展特点制订出更加高效的管理方案。
(一)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缺失传统的机关单位人事管理和管制性政府职能相互匹配,对于人员思想和观念造成了严重的束缚。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过程中,部分人员因为自身的利益将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制度改革存在排除的情绪。对于改革目的认识不清,造成了思想僵化的问题。传统的人事管理都是依照事情发展特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一味地强调了机关单位的管理职能,轻视甚至忽视了服务职能。没有激发人员的积极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改善以及吸引人才等方面认识不足,从而影响了人事管理的效率的提升。
(二)岗位设置不合理传统的机关单位人事管理是沿用了政府的管理模式,没有制定出科学的分类管理体系。事业单位自身工作范畴比较大,行政关系也是十分复杂。岗位设置不合理造成管理效率低下,人员超编等问题屡禁不止。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势在必行,事业单位内部的人事管理要向科学化、精细化层面不断发展。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效率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激励机制不健全当前国内事业单位的薪酬机制、考核体系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收入是依据职位等级进行统一管理。没有体现出多劳多得,严重地挫伤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考核体系具有静态、片面的特征,针对不同岗位人员的考核体系和标准不健全,人员出现了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思想。考核内容十分模糊,对于岗位职能的针对性较差,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员工的实际工作状态。
二、创建服务型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措施
(一)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单位改革要以服务型为目的随着机关事业单位的体制的改革,服务型事业单位更加符合时展需求。机关事业单位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出认识管理的价值。积极地讨论人事制度改革方案,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全新的思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服务型为目的,积极履行自身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服务型的行政机关单位,要积极落实简政放权。避免出现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用人主体的过分干预,
(二)搭建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用人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搭建完善的用人制度入手。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建出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首先要积极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程,通过岗位设置管理促进改革效率。努力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各种需求,凸显改革对于健全社会服务体系的作用。其次,要结合岗位职能进行科学的薪酬绩效考虑。将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实际的考核条件,充分发挥出奖惩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价值。同时,要不断地完善人员聘用制度。积极贯彻相关人员聘用规范,结合岗位职能、等级、类别进行考核。不断的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和用人行为,为工作效率的提升增添新的活力。
(三)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搭建起完善的用人体系,凭借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持后续工作的开展,积极搭建完善的人事管理体系。创新信息系统管理,为科学化管理是提供更多支撑。促进传统管理模式的优化,逐步完成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网络化、规范化、科学化要求。制定出人事管理条例,为机关单位的体制改革提供法律层面的支撑。积极创建更加科学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采用定时考核的方式来避免违规行为的出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创建服务型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思路的探究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国内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单位改革要以服务型为目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搭建完善的机关事业单位用人体系,逐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参考资料:
随着事业单位加入市场化经营,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只有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使企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更好的发展。信息化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只有不断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才能为人事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一、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已经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有重要作用,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在此认识下,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与管理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大大减轻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力负担,使档案存储和调用的效率显著提高,也有效解决了纸质档案容易丢失和损坏的问题。
(一)对信息化建设缺乏重视。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普遍引进或开发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但是从目前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来看,其技术水平远远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应有的作用。这体现出单位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明显下降。具体表现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技术设备更新缓慢,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导致目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偏低。
(二)硬件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信息技术自出现以来,一直保持着迅猛的发展态势。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产品的更新速度快,新的技术产品的性能和功能往往会有明显提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先进企业都十分注重信息技术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生产运营效率。相比之下,许多事业单位在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信息技术和硬件设备更新缓慢,技术设备严重落后,仍旧采用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技术设备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已经与先进管理水平产生了较大差距。
(三)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偏低。信息技术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虽然极大提升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但档案管理人员仍然是管理工作的主体。由于目前事业单位对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重视,安排的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有限,通常只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对设备的维护升级和安全管理知之甚少,难以满足认识档案管理的实际需要。
二、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
(一)从上至下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事业单位的领导应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在信息时代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人事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应发挥领导的管理作用,从上至下提高相关人员对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注重技术的更新和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水平,从而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和管理质量。
(二)及时更新设备、注重技术创新。在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度的基础上,应制定明确的建设规划,加强资金投入,切实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首先应尽快更新信息化设备,积极引进新的设备,并引进先进技术。如果在资金投入上有实际困难,也应对现有设备和软件系统进行升级,提高信息基础建设水平。同时着眼于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使用,为各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保障。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档案管理人员是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也是信息技术设备的操作使用人员,其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对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必须注重对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可以采用两种手段尽快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强人才引入,积极招纳具备档案管理经验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尤其注重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使其尽快掌握岗位所需的各项技能,确保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结束语
虽然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建设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因此,应做好长期建设的准备,提高对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加快设备与技术更新,注重人才培养,从而使档案信息化管理切实发挥作用,促进档案管理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明富.关于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经营管理者,2016(22):279.
[2]宋宁.浅谈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及对策[J].科技展望,2015(2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