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11 11:50: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简述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简述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 R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c)-0016-03

骨骼对人体有着重要作用,如果人体骨骼健康得不到保证,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巨大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骨关节创伤的病例也在不断增加,但是骨关节治疗技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得到不断提升。对于骨关节的治疗有了更新的理念,对于骨关节创伤的治疗依然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明确影响骨关节创伤修复的各种因素,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新技术,做好相关护理工作,促进骨关节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1 骨关节创伤简述

骨骼作为人体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器官[1]。作为人体结构的一个支架,骨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负责人体支持、承重以及造血、贮钙和代谢的相关功能。骨关节创伤较为常见并且较为严重,而且具有较高的伤残率,其主要涉及人体的脊柱、四肢等部位。骨与关节损伤所造成的关节活动受到限制和骨质疏松等一系列问题更是对人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都有严重的影响[2]。骨关节一旦受到损伤,人体自身的许多活动功能会受到限制,而且所需要的康复治疗周期通常很长,但是只要及时并且有效地治疗,通常可以有最大程度的恢复。随着近几年的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临床对于骨关节创伤的治疗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并且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并发症和后遗症,特别是术前与术后关节的挛缩和部分功能的受限,减少了以后为改善功能而二次治疗的手术过程。骨关节损伤的恢复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一个自然的恢复过程,而适当的正确的康复治疗会有助于缩短骨关节的恢复时期。

2 影响骨关节损伤康复效果的因素

骨关节损伤造成的一系列损伤的恢复,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时期,不能够急功近利。骨折愈合因素、关节和软组织的损伤以及不合理的固定与活动都对骨关节的恢复情况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临床应本着减少后遗症及并发症、提高骨关节恢复效果的原则,结合医疗康复和其他的康复措施共同实施的方法,来保证骨关节损伤能够恢复到最佳效果[3]。

2.1 骨折愈合因素

骨折愈合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阶段,首先是肉芽修复,其次是骨痂的形成与成熟,最后是骨折骨的重新塑形。因此,为了确保骨折处的顺利愈合,需要正确的固定为其塑形。目前,我国已经在骨科手术中采用了许多优质的器材,对骨折骨进行固定,但是骨折骨的上、下关节仍会存在活动从而造成二次损害[4],尤其是靠近关节的骨折,还有关节处的骨折,都是对于骨折肢体的恢复不利的因素。

2.2 关节损伤因素

关节内的损伤包括许多方面,主要是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内滑膜的损伤,还有关节面的粗糙所引起的疼痛加剧,关节软骨的损伤加快。特别是软骨盘的损伤,更容易影响关节功能的运转,并会伴随着难以忍受的疼痛;关节的稳定性主要是受韧带的影响,而对于关节的运动功能又由稳定性决定,故关节滑膜的损伤所导致的急或慢性炎症会对关节的运动功能有必然的影响[5]。

2.3 软组织损伤因素

受目前科学技术的限制,临床还不能对软组织损伤的轻重程度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临床医师通常是根据以往的经验与知识来进行判断,因此,误诊及治疗方法不当的情况时常发生。受传统方法的不良诱导,对于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方法往往采用外固定,会造成软组织的恢复不完全,为以后再次损伤和运动过程中疼痛埋下了隐患。

2.4 疼痛

关节疼痛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损伤本身、损伤后的关节因创发性而引起的关节炎,还有因组织损伤或修复不完全所导致的慢性炎症,这些都会拖延恢复的过程和影响恢复的效果。

2.5 固定

依靠现在发达的科学技术,在大多数骨科手术中,需要限制关节活动的骨折处明显减少,目的是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同时,也为创伤处的恢复留下足够的运动空间。但是,临床总是存在特殊病例因关节骨折处受限制而造成生活上的不便[6]。为确保损伤组织的正常恢复,需要在术后对其进行合理的固定,限制其活动,以避免二次损伤。

2.6 不合理活动

对于运动训练,不合理的运动量会造成撕裂的组织得不到恢复,这是造成损伤后功能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和引起慢性疼痛的主要因素。如果早期就进行强度大的训练活动,会对组织的损伤恢复起到相反的作用;而在损伤的后期如果为了改善功能,已经被修复的组织可能会因大强度的训练而重新被撕裂,如果产生了新的粘连,相关的关节功能可能就被影响,使得最终的关节恢复陷入了绝境[7]。

3 骨关节创伤治疗技术应用分析

四肢创伤是骨关节创伤中的最为常见的一种伤病,占所有骨关节创伤的60%~70%,其中以四肢骨折以及关节脱位最多见。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医疗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且治疗观念以及方法都有了很大改善。对于骨关节创伤的治疗,很多都是按照复位、固定以及进行功能恢复相关锻炼进行的。这种治疗方案的核心环节是固定,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这种治疗技术在理论以及相关方法上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在实践中得到很大的成功[8]。此种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研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应力遮挡效应,应力遮挡效应可以导致钢板下组织缺血,进而引起骨质疏松。交锁髓内钉固定以后,也会在相应的骨折部位出现应力遮挡效应,这就增加了对骨折进行修复的困难。因此,在进行治疗时,需要特别注意局部软组织供血以及加强对骨膜的保护。

非手术治疗技术在临床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包括夹板、支具疗法以及锥点状钢板和支撑式固定等,同时还包括动力式交锁髓内钉以及骨外固定器等相关技术的应用,其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很好地恢复,也解决了很多难题。我国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使用小夹板以及支具疗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使用的时候缺乏合理的限制,导致由于滥用出现了很多并发症,同时进一步影响了这一技术的不断深入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的知名教授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骨外固定器,而且在现代四肢骨折的治疗中起着更加突出的作用。当前,随着骨科微创技术以及骨外固定的治疗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提高[9],骨关节创伤的治疗将会是更加的合理,治疗技术也会不断提高,尽管当前的骨外固定技术依然具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其特点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推广。

4 组织工程学及基因治疗发展展望

近20年以来,关于细胞生物学以及生物材料学的相关研究都获得了很大的进展,而且随之诞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组织工程学。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对骨科疾病的治疗有了很大帮助,可以实现骨的再生以及完成骨损伤的修复,同时也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当前,基因治疗在创伤性骨折的研究中具有较高的热度,国际上很多学者都在进行相关研究。这种治疗方法的实质就是将目的基因完成向关节骨膜以及软骨细胞中,并以此达到抑制软骨损坏的目的,同时促进软骨合成。这种方法的实施,主要依托于目的基因的精确转入靶细胞,并且在稳定的环境下,准确的表达信息。在相关组织以及骨细胞的修复再生过程中,很多基因治疗成果以及临床研究都来自实验研究,但是已经展示出十分诱人的前景[10]。

虽然通过组织工程学的研究和发展为当前的骨关节以及骨损坏相关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新方法以及新技术,但是很多问题依然需要继续研究以待解决,如细胞老化和生长因子的恰当发挥以及基因突变的相关问题等。总之,组织工程学以及基因治疗技术治疗方法目前仅仅局限于实验研究阶段,因而基因治疗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中依然是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可以预计,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骨关节创伤的治疗技术一定会得到很大提升。

5 骨关节功能康复新理念

骨关节功能的修复以及重建主要是为了恢复其原有的生理功能,同时又强调将手术、功能训练以及假肢矫形器进行有机的结合。传统观念缺乏对康复的正确认识,忽视了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手术作用,而手术治疗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及手段。而且康复训练作为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耐心,而且治疗过程也更加复杂,因而在治疗过程中及时的进行准确评估[11],加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和沟通,尽量取得他们的配合以及理解,对治疗的成功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针对现在的科学发展趋势,微创康复的理念已经逐渐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在临床上却很少有人提及“微创治疗”。实际上,如何将骨关节功能和重建医疗的损伤降低到最小[12],使得患者的身、心两方面都受到最小的损害,至今仍是该领域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康复过程中所伴随的疼痛感,利用电刺激来为外周神经定位使之持续置管神经阻滞麻醉是当前最为有效的控制疼痛的选择。简而言之,对于疼痛的控制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明,控制骨科疼痛的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就是多学科、多种药物结合,利用生物-心理治疗的模式,这是以后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方向。

骨关节康复的主要途径除医疗技术外,还必须正视团队合作和患者内心的心理活动以及整个社会对其的影响,并需要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通过正规地系统地确定长期的治疗方案,严谨有序地实施整个的治疗计划。

[参考文献]

[1] 王亦璁. 如何理解合理的骨折治疗[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2,4(1):6-9.

[2] 李起鸿. 骨外固定原理与临床应用[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98-99.

[3] 王利臣,徐静,卜庆祥. 探讨骨关节创伤的修复及展望[J]. 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5(12):11-12.

[4] 李晶哲,夏芸,刘柏东,等. 芦荟大黄素促进皮肤创伤修复作用机理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32(11):22-23.

[5] 陈康,王大平. 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研究新进展[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8):721-723.

[6] 梁加利. 骨骼创伤修复和重建的发展[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33(11):35-36.

[7] 曾炳芳,刘旭东. 肢体骨骼创伤修复的进展[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7(4):54-55.

[8] 陈莹璐,宫毅. 创伤修复研究进展[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49(3):36-37.

[9] 蔡锦方. 皮瓣与创伤修复重建――创伤外科医生应学好用好皮瓣移植技术[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51(4):33-34.

[10] 张晓刚,曹林忠,苏安平. 脱管散促进创伤修复过程中相关生长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50(11):67-68.

篇(2)

关键词:

采矿工程;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采矿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该专业对于学生对矿山的整体认知和系统认知有很高的要求。该专业的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有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长期从事采矿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一线的老师,在该专业的采矿学开拓系统、采矿工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中的采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实验,井巷工程的巷道施工、硐室施工、交叉口施工等课程的教学中体会到了很多不尽合理的地方并进行逐步的改进。

1采矿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新疆工程学院是一所2012年完成升本的工科应用类本科院校,其中采矿工程专业是隶属于采矿系的一个教学单元,实验课程有矿井开拓系统实验、采矿方法及采区巷道系统和生产系统实验、采场上覆岩层移动规律实验、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岩石抗压强度试验、钻眼爆破施工工艺、交叉点及施工方法、开采引起地表与覆岩移动与破坏实验、矿井气候条件及通风阻力测定等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每门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仅仅围绕本课程的课本内容讲解和设计,完全依附于课堂教学,和其他专业课交集很少,这与采矿工程的专业特性是不相符的。矿物开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像人体的血管系统一样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精密体系。它的所有专业课程必须体现它本身的这一特点。同样,采矿工程各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也必须体现这一特性。但在该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相互割裂的,没有融会贯通。比如在采矿学的开拓系统实验课中,往往只涉及立井、斜井、平峒、综合,单水平、多水平系统的模型展示,而没有将其与矿压、掘进施工、通风、爆破安全等课程进行相关知识点的链接。掘进施工与矿压、通风紧密相关,在实验模拟是只讲施工方法,但每种方法与矿压、通风的关系又不涉及。这种缺陷贯穿于整个采矿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环节中,造成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割裂的,无法融会贯通,对矿业开采无法形成系统整体的概念,对将来毕业设计、生产实习以及现场工作会造成很大障碍。(2)实验教学课时太少,过程僵化。该校采矿工程实验课一般就是2个课时,这么短的时间严重限制了实验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实验教师只能简述一下实验原理和仪器使用,学生也是在准备不足的状态下匆忙连接仪器,粗略地完成实验内容,教师也没有充分时间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很多学生还没摸到仪器,就到下课时间了,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对实验课的兴趣,教师也没有成就感,形成恶性循环。实验课程的授课模式也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一直在讲,在示范,学生被动地听,简单地模仿。教学过程没有交流、没有讨论、没有活跃的学习氛围。

2对实验教学的重新设计

(1)把每门专业课涉及的实验课与其他专业课的实验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系,消除以往割裂的状态。比如在讲授采矿学的矿井开拓系统模型课上,可以将每种开拓方式下对矿山压力的适应模式穿来,使学生形成系统而立体的概念,这样,在学习矿山压力这门课时,就会自然将开拓系统融合进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再比如进行巷道位置选择及断面形状模型展示时,将不同巷道位置、不同巷道形状的选择与开拓系统和矿压分布的关系一一书面展示,并由实验课教师详细讲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这样,就要求每门专业实验课的教师在熟悉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外,对其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也要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将关联知识点有机结合,系统地讲解。同时,要求有足够的课时量来保证增加内容的有效讲解。还有就是要增加模型设备的投入,每门实验课增加一些相关课程的实验设备,现场就可以进行关联知识点的直观学习。(2)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先讲解实验原理,然后示范实验过程和仪器使用,学生分组操作,得出实验数据,填入实验报告。这种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模仿,一方面学生参与度低,没有积极性,另一方面,达不到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为了消除这个弊端,回归实验课的本质,可以将目前成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实验课教学。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参与指导。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实验过程,充分激发学生本身的求知欲、好奇心、创造感。比如矿山压力模拟测试,由学生自主查询资料,来模拟一个现场的掘进工作面或采煤工作面,然后根据工作面实际情况来设计矿压测试内容。每人提供一个初步的提纲,教师来进行审阅,提纲内容必须包括实际工作面的地质、断面等数据,测矿压的目的是为掘进设备选型服务,还是为掘进工艺设计服务,是预测初步来压,还是为加强支护提供数据,一定要明确。这一步完成后,学生就会进入一个现场的环境中,会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答案在实验课现场的设备操作过程中可以获得,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带着目的性地进行实验课的实际操作。不仅掌握了仪器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仪器做出的数据是用来干什么的。极大地提高了实验课的综合效果,并且为学生将来在工作现场实际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结语

通过对实验课的教学革新,采矿专业各专业课程的实验课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师的知识面广了,过去实验课的弊端逐步减少,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而不是一人做大家看,实验报告雷同的消极被动的情况。实验课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感性认识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螺旋上升的提高过程,如何将实验课过程精心地设计,以达到这样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广大实验课程教师及相关专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运楚.高校试验教学中创新教育现状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2(2):26.

篇(3)

运动医学是医学进步和体育发展的产物,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将体育运动和现代先进的医学技术相互结合,正确了解人们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出现的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普通医学相比,运动医学利用现代先进的医学技术为手段,把体育运动和自然科学完美结合,研究更为有效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但是在实际的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运动医学还未能得到完善,和现代先进医学技术之间存在着差距。因此这就要求,有关的医务人员娴熟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治疗方式,从而实现人们体育技能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1 运动医学的概念和特征

1.1运动医学的概念

运动医学在完美融合现代先进医学技术和体育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的有关医学问题,提出解决体育运动疾病的有效治疗方式。利用先进医学技术针对体育运动人员的运动情况进行科学指导,从而减少运动活动带来的人体伤害,提高运动者身体素质,保障其身体的健康,提高运动人员的运动技能水平[1]。

1.2运动医学的特征

和普通医学相比,运动医学有着其独特的性质。运动医学的手术治疗风险比较小、治疗的时间较短、治疗的效果显著、恢复比较快,手术费用比较低,患者经济负担小。运动医学利用现代科技对运动型疾病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关节辅助镜和全关节镜等先进科技,使得患者恢复更快。此外,运动医学的发展速度快,在损伤韧带、关节不稳、损伤关节、肩周炎等疾病有着特殊、有效的治疗方式[2]。

2 运动医学的社会地位与重要作用

2.1运动医学有助于提升体育运动的教学质量

运动医学针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训练方式、运动强度等部分做了科学合理的策划,从而保证了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能力和运动生理机能,促进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了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育是利用教授体育运动课程,以强化学生自身体质和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教学目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抵抗疾病入侵的有效措施。而经过科学调查研究发现学校要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可以以运动医学原理为指导思想,科学规划体育教学活动。学校将运功医学和体育教学活动完美融合,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3]。

2.2运动医学为防御和治疗疾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措施

随着运动医学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大量引用,为消化、神经、呼吸系统等出现的疾病提供了更好的防御和治疗方法,并且疗效显著。

2.2.1心脏病的治疗

医学上普遍认为心脏病是一种棘手性疾病,只能依靠患者自身的静心养性和相关药物来治疗。但是运动医学却提出了通过合理的运动来改善患者病情的有效治疗方式,从而实现了患者寿命的延长[4]。

2.2.2冠心病的治疗

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方式是以运动医学和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增加适当的运动量来促使脂代谢物酶活性的提高,保证人体内部的脂酞酶和脂蛋酶能改善脂物质的运输、新陈代谢和转化等情况,使得血脂组成成分得以优化,实现血脂内胆固醇的减少,加大脂蛋白密度,从而更好的防御冠心病疾病[5]。

2.3运动医学对于体育技能的主要作用

运动医学有利于强身健体,也可以促进运动技能的提高。

2.3.1指导性作用

运动医学能有效的掌握运动活动的生理变化规律,利用不同方式为运动人员合理安排训练内容,适度增加训练的强度,从而提高运动人员的体育技能水平。美国利用检测肌体纤维活动的方式来检测运动人员的肌纤维变化情况,以此为体育训练提供科学的依据[6]。

2.3.2预测性作用

运动医学从运动人员的适应力、家族遗传、生理机能等方面检测运动人员的体育技能,从而预测运动人员是否具备参加运动竞技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和普通医学相比,运动医学具有治疗效果显著、治疗费用低、恢复时间短等特点。此外,运动医学有助于提升体育运动的教学质量,能为防御和治疗疾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措施,对于运动竞技能力有着指导性和预测性的主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金忠;曾炳芳.运动医学发展的若干问题[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10,8(01):120~131.

[2]李善华;屈红林.运动医学与运动疗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6(45):87~95.

[3]黄煌渊;高宏.运动医学的临床与研究现状及方向[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10,9(02):101~110.

篇(4)

一、对设计美学的探讨

1.1 对设计美学的初步认识

设计美学是在现代的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和研究艺术的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设计是一门以艺术和技术为基础,并在运用中将二者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它有别于传统的艺术学科。设计美学作为其中一个独特的分支与传统的美学研究区别很大。因此,它不仅具有自身的特点,而且在应用中也有独特的要求。

在这里我们通常讲的设计美学一般指的是设计艺术美学,即与技术美学相通的。设计美学包括俩个部分,即产品的设计和产品的艺术美感,俩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

设计美学的产生及发展和现代设计的发展是同步的。设计美学的研究以审美和艺术理论为基础。设计美学不但是现代社会人类对设计需求的产物,而且也是美学和艺术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设计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设计美学已经学科化了,它应用范围广泛。设计美学理所应当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研究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的意义就在于,把已经大众化,生活化的艺术美更进一步的融入到审美教育和实际操作中。更好的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

1.2对设计美学的探讨与分析

从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出发,对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特点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明确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就其形成和发展来看,设计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代设计发展是同步的。以技术为核心的工业文明直接导致了现代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则直接影响了设计美学的产生与发展,促成了其基本理论的形成;再者,设计美学的研究立足在审美和艺术理论上。在工业革命之后,经过技术水平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生产发式的变化,进而导致了现代人对审美的需要,这些尖锐的实际问题迫使现代设计家把审美和艺术的眼光投射到工业产品的生产上去。所谓设计美学,就已蕴含在设计介入技术的过程里了。所以从根本上说设计美学理论的产生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重点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学问题的设计美学应运而生。

二、设计美学与服装设计美学的关系

2.1简述二者关系

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领域的表现形式是服装带给人的艺术之美即“服装美”。设计美学所包括的俩个部分,产品的“设计”和产品所蕴含的“艺术美”的创作,俩者和设计与美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随处可见。19世纪伟大的设计家布瓦列特,不仅是个厉害的服装设计师,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和设计家,他的“抛却紧身胸衣还妇女自由着装”的主张受到妇女的欢迎,他从服装设计入手,将品牌理念融入其中,发展了自己的香水产业,取得了较大成功,从中可见设计美与服装美密切相关。

2.2设计美在服装美中的具体应用

服装是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服装美的造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按照人们在生活中逐渐提炼出来的对美的认识,因此也属于艺术美的范畴。服装的现实生活美是美的第一性,艺术美是美的第二性。艺术美的基础是现实美,同时艺术美也是生活美内容的创造性反映形态之一。服装审美是人的一种意识活动。由于人们的审美过程往往是通过自己的审美判断以及长期以来的观察和总结,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趣味性,不同阶层的人们对服装美的认识,愿望以及追求,形成了服装审美的特性。服装是人的第二肌肤,因此它的存在价值和美都是作为人体美的一种附庸而体现的。服装只有具体于人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服装美。

服装设计原理:美学的比例,平衡,韵律,加强和协调统一的形式法则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包括,服装的整体和部分的分割比较;服装的整体和部分在量感和动感作用下产生的稳定形式;韵律节奏等重复出现的线条色彩等;突出重点的美学法则;服装的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的和谐统一;在协调的基础上集中化,体现美感。

服装设计美学主要是研究服装的个性美(服装与着装者的性格以及爱好产生的美);流行美(服装与着装者迎合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产生的美);内在美(服装与人的心灵,气质融合产生的美);外在美(直接表露在外的美)。此外,还包括从上述阐述的美中产生的美,例如姿态美;构成美;艺术美;装饰美;化妆美以及实用美。

三、设计美学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3.1服装中的功能美,科学美和技术美

随着设计艺术的广泛应用,设计艺术已经学科化了。服装中的设计美学涉及功能美科学美和技术美。功能美:服装的观赏功能和实用功能互相依存也互相对立。服装只有穿在人身上才有他的观赏价值。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实用功能是满足人体的遮体御寒和保护身体的需要。狭义的使用功能表现为服装的各种机能性,即保暖性透气性散热性安全性和便于活动性。观赏美体现在满足人们社交活动的需要上,体现在服装与人体的结合上。当然观赏美也体现在穿着者的形象上,包括他的风度气质和品格。

服装设计中的科学美:服装设计是一种艺术,而艺术与科学往往是自觉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结合使得设计涉及到物质文化,精神生活和艺术文化等方方面面。这种科学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依据不同消费者的心理,科学全面的把握消费群体的需求,设计符合该群体的时装;(二)充分利用人体工程学现有的成果,使服装设计作品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人体工程学实在例如技术科学等诸多学科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心理生理特点,以实现人―服装―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们有效地,安全地,健康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三)选择并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使设计的效果达到最佳。设计师只有充分掌握新材料的性能,熟练工艺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服装。

服装设计中的技术美:通过工艺形式和对材料的处理工艺表现出来。服装设计是一门技术性要求很高的艺术,在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中,作品绝大多数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服装设计中的技术美反映在工艺形式上主要是指裁剪工艺,制作工艺与装饰工艺的运用相得益彰。同时这种技术美也反映在对服装材料的再造处理上,通过对构成材料独具匠心的创意,并辅以相应的工艺技术与结构处理,是比较容易突现全新视觉效果和全新设计立意的。这三种形式缺一不可。

3.2设计美学对中式服装的影响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强大,中式服装越来越受到各国服装设计师的喜爱。中国元素被应用在很多设计上,被作为一种时尚的追求。

追溯中国的古老文化,中国素有衣冠礼仪之邦之称,中式服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程式化的宽体式样,平面化的裁剪结构,装饰性的服用材料,精致的服装配件和含蓄美的社会理念来进行其言简意赅的形容。在装饰上多表现为二维设计,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秀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但纹样色彩斑斓,魅力无限。

传统服饰可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的元素很多,例如纹样,色彩。自然界的众多事物本身并无意识,人们根据当时自己的意识观念赋予纹样以某种象征意义。因此代表着吉祥平安,富贵美好的纹样便诞生了。

中式服装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韵味而远远流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我们必须寻找到古典因素可以运用在现代服装上的那一方面,是古代的二维设计与现代的三维设计相结合,并从中得到启发。通过对色彩的分割,不同材料和面料的混合搭配,以及点线面的立体结合,把自己的风格融入进去,并结合当代世界流行元素,演绎现代版的中式服装。从而使设计美学能够在服装设计中更好地应用,为现代服装设计造福。设计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它为现代时装设计提供了依据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蒋孔阳,美学概论,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 江宁,古代服饰造型在设计中的应用,广州:2003。

[3] 刘晓刚,服装设计大师作品,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

[4] 李当岐,服装美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 李鹤,服装美学的研究内涵,北京: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2010。

篇(5)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356-01

引言

现代手术医疗机器人的应用与发展是二十世纪医学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之一。它因出血量少、失误率低、准确性高以及康复时间短等优点而深受广大医患人员所推崇,迅速在医学中各专业领域得以推广应用,尤其是在外科手术中,更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随着国内外现代手术医疗器械及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对外科手术的更安全、更可靠的要求得以实现[1]。目前,依靠于机械、智能控制、远程协控和计算机等多学科而兴起的机器人技术,正在不断的应用在外科手术中,并凭借着其智能程度高、信息测量准、安全可靠性高等特点,逐渐占据主体地位,并掀起外科手术领域一场新的革命浪潮。同时,作为医疗机器人的热点研究领域,现代手术机器人技术的实现,依赖于医学、生物力学、材料学等各个学科的技术支撑,尤其是机械工程学的硬件实现和计算机科学的软件完成。因此,先进机器人技术若想在高难临床手术、远程手术、微创手术实现等大量新型手术方法中实现,其机械结构的设计亦是至关重要的[2]。

1 现代手术医疗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1980年9月,世界第一例应用腹腔镜技术顺利切除阑尾的手术由德国妇产科专家Turner和Semm成功完成;1988年,通过对腹腔镜技术的深入研究,医师Chouard和Dulucq不断完善了这一技术,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通过这一技术克服这一疾病,并引起了世界的巨大轰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1990年,国外科学家Kwoh等人使用世界上最早的手术机器人来进行神经外科手术,此机器人名为“美洲狮560”,这也是最早被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的机器人。仅在3年后,随着科研工作者的不断研究,“美洲狮560”不断被改善,并被应用尿道前列腺切除等手术上,并逐渐的演化为一种专门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设备PROBOT。同期,为了满足更多手术的使用需要髓关节置换手术的机器人“ROBODOC”诞生,并成为第一个被美国FDA认证的手术医疗设备。

主从式机器人系统是在现代手术医疗机器人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并最早应用于美国军方的远程手术系统中。随后,1994年,世界的第一台协助微创手术设备诞生,其可实现内窥镜自动定位功能,这也是美国Computer Motion公司研发的第一代产品,虽然在手术的过程中,其只是“扶镜”的电子机械手,但其代表着机器人技术已能够介入外科手术,具有深远的意义。1999年,随着“达芬奇”和“宙斯”机器人手术系统的诞生并投入使用,标志着真正“手术机器人”已能够完成现代的手术要求,在美国FDA的认证后,“达芬奇”现己成为世界上首套可以正式在医院手术室腹腔手术中使用的机器人手术系统。目前,此类主从式机器人系统已经成为了国内外普遍使用的设备。

2 现代手术医疗机器人的结构组成及特点

现代手术机器人系统主要由PLC智能控制台、传输网络系统和机械执行系统三部分组成。PLC智能控制台是现代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核心部分,其是由智能控制系统、多视角手术操作监控装置、操作机器人控制设备、输入设备以及输出设备等组成。机械执行系统是由多组操作臂组成,分别控制着腹腔镜探测设备、以及操作臂的执行端,从而来完成手术。在通常情况下,进行手术的医生需要对手术机器人的控制设备来进行设定,以保证输出设备即机械执行系统动作的幅度、张开的角度以及活动范围等。在智能控制系统及操作机器人控制设备设定完成后,医生可在PLC智能控制台处通过多视角手术操作监控装置观察病人体腔内三维图像,从而操作输入装置来控制机械执行系统的操纵以保证手术的进行。为了保证手术过程中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控制系统将会对手术医生的输入指令进行精确分析,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实时传递给机械执行机构。同时,为了能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现代手术机器人还具有视觉引导、语音控制以及触觉反馈等尖端技术。

3 现代手术医疗机器人的结构分析与设计

根据前面介绍,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机器人为主从式手术机器人系统,其是现代手术机器人的主要代表,对于此类手术机器人的机械结构部分,国内外专家学者均在不断的研究分析,以保证其正常使用。此类机器人系统中,若要保证手术安全,机械人的执行机构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操作灵活性和定位的精准性,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实现在各种复杂手术情况下,医生能够感受到手术过程中的各类情况以保证及时判断操作,手术机器人的机械执行机构还必须具有实时提供精确的反馈力的功能。因此,手术机器人的执行机构就应当有结构轻巧,重量较轻,体积在合理的范围内,操作灵活性高,工作空间大等优点。并要满足以下机械结构设计原则:

(1)手术机器人的执行机构具有足够大的运动空间已完成各类动作,为此要保证其自由度大于6;

(2)具有力反馈发生系统;

(3)机械执行机构简易轻便、易于操作。

因此,在以上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并设计了具有九个自由度的手术机器人的机械执行机构,其运动简图如图1所示:

在本文设计的结构中,9个自由度分别代表着人体上肢、末端位置、手术剪切及夹紧等动作,完全能够满足现代手术机器人的手术要求。

4 结论与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现代手术医疗机器人将越来越多的使用到手术过程中。本文简述了现代手术医疗机器人的发展历程,较为系统的说明了其结构组成及特点,并以应用于微创外科手术中的机器人为例,对此类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进行分析,提出并设计了一种能够实现9自由度的机械执行机构,此种机械机构可以实现手术过程中的各类动作,为手术机械人的结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篇(6)

1.前言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个新兴的计算机图像学领域[1],同时它集合了许多其他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比如需要计算机图形学的图形学知识、人机交互技术的达到接近现实交流体验,以及传感技术来探测用户的个人状态数据等诸多领域。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主要被应用于景点展示、观光旅游、广告展示和房地产以及城市规划等行业中。本文首先对传统的虚拟现实技术做了概要性的简述,同时提出基于游戏引擎的虚拟现实开发的特点进行描述,之后具体介绍如何实现基于UE4引擎的虚拟现实开发技术,最后是对本文的总结和未来工作的展望。

2.虚拟现实的实现方法

2.1 传统虚拟现实开发方法

传统意义上的虚拟现实实现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固定虚拟现实动画,它是采用三维动画软件,首先设定好虚拟的场景和环境之后,确定具体的拍摄要求和细节,然后利用摄像器材按照固定的路径和角度,进行实地拍摄,并将拍摄的视频放入三维动画软件中,从而生成可以观看的虚拟显示的动画短片。其特点是制作难度低,迅速快捷。同时这类方法的缺点是,所有的路线和效果都是固定的,最终的体验用户只可以按照预设的路线进行观看和浏览,而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视角去选择和体验,这大大降低了真实感。

第二类是利用专业的三维GIS仿真平台或者其他专业的三维仿真平台来开发虚拟现实场景。这类方法可以生成高真实感的虚拟现实环境,用户在佩戴专业虚拟现实眼镜或者其它设备后,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这类方法的投入往往非常高,需要高度真实的建筑、环境皮肤数据,以及大量的各个角度的视频数据,而且开发难度也非常高,需要专业的团队支持去进行开发。

2.2 基于游戏引擎的虚拟现实开发

游戏引擎是一些已经编写好的软件和实时图像处理模块的集合,主要用于方便程序员在游戏开发中可以快速利用这些模块来开发出新的应用或者游戏,可以分为二维和三维游戏引擎。随着引擎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目前已经包含很多不同功能的组件,例如物理引擎、音效引擎、碰撞检测引擎以及场景管理引擎等等,甚至目前一些高级的游戏引擎已经开发出人工智能类的技术,从而大幅地提高了游戏开发速度和游戏体验效果。

虚拟现实中,现实感是最大的要求,所以对视频渲染的速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针对人类视觉的特性,每秒20帧是一个肉眼可以观察的界限,低于它则会明显的降低用户的真实体验感。这对传统的虚拟现实方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由于游戏引擎从设计之初,就是基于用户体验而设计的,所以它能很好的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以UE4引擎为例,目前已经支持64位色动态高精度渲染,同时支持DX11,APEX和NVIDIA 3D技术,可以打造出非常逼真的效果。并且支持物理引擎PhysX和碰撞引擎,以及3维声源位置设置、多普勒效应,可以打造出高真实感的触碰和声音效果。从而给用户带来高度逼真的现实体验感。

游戏引擎自生的这些优势,可以为其在虚拟现实开发中谋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以UE4引擎为例,基于此开发校园的虚拟现实环境[2]。

3.基于UE4实现虚拟现实

本节将详述基于虚拟开发工具包(Unreal Development Kit,简称UDK)来制作一个虚拟的学校场景,通过建筑、植被、地形以及喷泉水池这些元素塑造一个虚拟现实的校园,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最开始的在Auto CAD和3D MAX中的设计流程,由于篇幅所限,在本文中不做介绍,主要对UDK中的设计和虚拟现实场景渲染技术做简要描述。

首先地形模块的编辑和渲染,需要用到terrain editor mode工具,它是UDK中的一个专业地形编辑工具,比如可以选择笔刷把地形抬高压低,抹的均匀一点,增加一点地形噪声等等,还可利用灰度的位图自动生成三维地形。当地形编辑好后,需要给地形添加材质, 比如编辑某一块为沙地、或者草地等等。同时在地形上可以添加不同的多个材质,并且支持添加装饰物,例如在草地上的石头小路等等,这极大的方便了后期的开发步骤。

在地形编辑完成后,需要进行建筑物的编辑和渲染,在此处本文采用了多边形的建模手段,同时在具体的建模细节上,需要尽量删除多于的多边形,因为这样可以加快整个系统的渲染速度,减少系统负担。在建模完成后,需要采用置换贴图、法线贴图、烘培贴图等纹理映射方法。其中烘培贴图方法是一种把MAX光照信息渲染成贴图的方式,之后将烘培后的图像贴回场景中;置换贴图方法则是使用一个高度贴图制造出几何物体表面上点的位置被替换到另一位置的效果;法线贴图使用中XYZ轴和每一个物理位置上的分量来表示其RGB值,从而实现图像渲染。在我们的实际虚拟现实场景中,怎样灵活地使用各种贴图方法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最终的渲染效果和用户体验感,一般而言建议多使用法线贴图,应为该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模型的面数,从而提高系统渲染速度。

在建筑的渲染结束后,需要利用UDK中的Unreal Lightmass(简称UL)光照系统,来进行光照的渲染。UL可以结合区域阴影和漫射效果来模拟一系列真实环境下的复杂光源交互作用。同时在光照系统渲染时,需要注意避免使用天空光源,并注意增加光照的区域和间接光照区域的对比,从而使得系统的真实感更好,提高用户体验。

当光照渲染设计完成后,需要设计第一人称的观看视角。这需要结合人体工程学,合理地设置第一视角。同时由于在虚拟环境中,用户需要能够与虚拟显示中的物理产生交互,这就需要系统能够模拟碰撞反应,在游戏引擎中,已经有了专业的碰撞测试模块,便于开发。这些物理引擎可以及时检测到用户与环境中的碰撞,并计算相应的碰撞反应。比如低矮的,或者斜坡,在用户经过的时候,会改变视角,从而模拟用户经过时候的视角的变化,增强真实感。

当设计完成所有以上步骤后,UDK提供了专业的打包和工具,可以将整个的设计打包为一个类似于游戏的程序,用户执行程序,就可以进入虚拟显示的体验中。

4.总结

虚拟现实技术在实际的生活和商业应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开发成本过高,复杂度大等等不利因素,大大阻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实际应用。本文结合UE4的游戏引擎技术实现了简单的虚拟现实校园场景的设计,并且验证了利用游戏引擎开发具有开发快速、体验感真实、未来扩充能力强等等诸多优点,希望对未来开发人员在虚拟现实的应用开发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篇(7)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 1)22-0127-0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入WT0之后,汽车产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汽车需求市场,但汽车市场需求日趋个性化,且消费者对交货期、价格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这样使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伴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0),中国整个汽车工业又将受到国外汽车制造商的冲击和挤压。这样,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汽车企业正面临着持续多变和无法预测的全球化市场竞争。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占有一席之地,汽车企业就必须在管理体制、生产运行体制、产品结构、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不断的革新和创造,不断地改进企业管理的理念,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制造流程,而在这其中质量管理是最主要的方面。整车的质量一般可以从动力性,安全性,经济性,娱乐性,舒适性,美观程度,空间大小,零件匹配程度等来进行评价,而整车舒适性作为评价项目之一,它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顾客是否愿意购买这款车。这里所说的整车舒适性检测是指对于顾客在日常行车过程中经常要操作的那些部件的操作力或力矩大小的检测。例如,四门两盖开启/关闭力,喇叭按响力,手套箱开启/关闭力,座椅调整力,方向盘调整力,中央扶手调整力等等。消费者走进4S店选购车子的第一步就是打开车门,然后坐在驾驶员的座位上,接着可能会调整座椅的位置,方向盘的位置,拉动手刹,按下喇叭,打开引擎盖,打开后盖,这一系列动作都与整车舒适性有关,力太大或者力太小都会引起顾客的不满意,这些力的大小是否合适是给消费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因此整车舒适性在整车评价在消费者选购车子中占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正是利用6Sigma的原理和工具,通过实施DMAIC(定义,测量,分析,提高,控制)五个阶段并结合统计学原理的相关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对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检测质量都有重大的意义。

一、六西格玛管理综述

(一)六西格玛管理综述

六西格玛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着量化科学管理的思想理念。六西格玛质量策略是建立在测量、试验和统计学基础上的现代质量管理方法。由摩托罗拉公司于1987年首创,作为全面满足客户需求的关键经营战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渐被众多一流公司采用。

(二)六西格玛管理的定义

西格玛是希腊字母。的中文译音,统计学上是用来表示标准偏差,即数据的分散程度。o作为品质的统计尺度,都可表示任何一个工作程序或工艺过程。1σ可以解释在每100万次机会中有691500个出错的机会,而6σ则表示为每100万次机会中只有3.4个出错的机会。当企业不断追求产品品质改进,达到6σ程度的时候,其绩效就几近于完美地达成顾客要求。作为产品或服务业绩的一个统计量,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以其精确的数据为基础,以科学的工作程序为模式,分析和改进企业业务流程中的关键因素,达到了更高的产品质量水平,提高了顾客满意度;持续进行流程改进,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与生产周期,它是以降低成本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和企业战略工具。

(三)六西格玛管理的特点――强调系统的质量持续改善过程

六西格玛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真正站在顾客的角度,从满足顾客需求出发;第二,强调团队的整体合作,动员组织各层、各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第三,其实施的过程主要在向顾客传递价值,强调对关键业务流程的改进,重视影响流程所产生结果的关键因素;第四,强调产品的优质高效,通过不断优化流程,使降低流程的波动性,使产品质量更具稳定性,成本更低,以达到更高的质量目标;第五,以数据说话,依赖严谨的统计技术和方法应用于管理当中,提倡量化管理;第六,强调持续改进,使质量水平不断向6 o或更完美的质量目标接近,从而达成顾客的要求。

二、DMAlC方法介绍

DMAIC是指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1yze),改进(Improve),控制(Contr01)五个阶段构成的过程改进方法,一般用于对现有流程的改进包括制造过程,服务工程,工作过程等等。一个完整的六西格玛改进项目应完成“定义D,测量M,分析A,改进I,控制c”5个阶段的工作,每个阶段又由若干个工作步骤构成。

三、PASSAT整车舒适性质量改进项目

(一)定义阶段

上海大众生产的车型车门关闭力忽高忽低,经常引起市场上用户的抱怨,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PASSAT整车舒适性的抱怨分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车门关闭重是引起整车舒适性抱怨的主要项目,占到所有抱怨的63%左右,车门关闭是车辆每天使用过程中肯定要操作的项目之一,如果这个项目的质量得不到改善,那么用户对于上海大众所生产的汽车的舒适性抱怨就不会下降。因此,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降低顾客在整车舒适性方面的抱怨,我们将对车门关闭力大小的质量进行改善。

(二)测量阶段

六西格玛是基于数据的决策方法,强调用数据说话,而不是凭直觉,根据经验办事。根据问题定义阶段的要求,可知本项目需要对各个车型车门关闭力进行测量。以了解车门关闭力的情况,只有得到了大量数据后,后面的分析工作才能得以进行。经过3个月对各个不同车型的车门关闭力数据的收集,我们得到了如下的Xbar R图,如图2所示:

根据图2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PASSAT车门关闭力确实存在着偏重的问题,根据设计标准来看,车门关闭速度的标准应该在0.5-1.0m/s之间,但是现在PASSAT的车门关闭力几乎都是在O.9m/s左右,甚至还有超过上限值的情况出现。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PASSAT车门关闭力偏重甚至超出标准呢。在接下来的分析阶段,我们将通过一些质量工具对产生该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三)分析阶段

组织团队人员根据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五个环节分析,得到车门关闭力重的因果图,如图3所示:

逐一分析要因确认计划表中的各项可能因素,从而进一步得到影响车门关闭力重的关键因素。通过现场对车辆门框内侧密封条装配质量的抽查情况来看,确实存在密封条装配不到位的情况。密封条装配好后 要用专用工具沿着车门滚动一周以确保密封条完全卡到位。但有时工人为了方便或者由于夹紧工具不够用仅仅是用手沿着车门框压一下密封条,这么做不能确保密封条的每条边每个点完全卡到位,进而影响到车门关闭的力的大小。

在返修工段,工人在调整门板时只考虑到门板与车身的配合间隙,一味地追求车身与门板的匹配,一味追求外观的美观,有时会导致车门调整得太过靠里,引起了车门关闭力重。

通过对测量阶段所得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夏天车门关闭力确实要比冬天的关闭力整体偏重,虽然车间里一年四季都有空调,但是由于考虑到能耗成本等原因,夏天车间里气温还是比较高的,加之夏天吃完午饭,人体本来就昏昏欲睡,工作的效率可想而知了。

门铰链转动时一定会产生一定的摩擦阻力,根据工艺规范要求,在门完全装配好后,必须在铰链处涂抹一定的剂,以减小铰链工作时的阻力。连续1周对合格报交的车辆进行抽查发现,剂的涂抹有遗漏现象或者涂抹不均匀的现象发生。并未做到100%按照工艺要求来涂抹。

由于汽车行业在过去的一年里再一次发生井喷,为了提高产能,各个车间都是开足马力,不断地招兵买马,想要充分提高流水线的产能,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密封条装配工位,车门返修调整工位,门锁装配工位等工位是需要具有一定经验和技术的工人才能完成好的,不然就会造成效率低下,跟不上流水节拍,或者是造成敷衍了事,对质量造成影响。在调查中还发现许多员工由于单位里连续工作,回家又不好好休息,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对于有些问题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了。而车门关闭力重是由诸多环节引起的,门锁装配,锁扣装配,密封条装配,铰链装配,车门调整,只要这些环节中有一项没有做好都有可能引起关闭力重。因此我们的所有操作工都必须做到不接受缺陷,不制造缺陷,不放过缺陷。

经过上述分析后,确定影响车门关闭力的关键输入因素如下,见表2:

(四)改进阶段

1.改进计划。实际应用中首先执行确认的关键因素中可快速改进的部分,比如人员操作失误等;经过快速改进的因素不再进入下阶段改进。根据表2中的关键输入因素,我们逐一制定出改进方案。

2.改进方案实施。针对密封条装配不到位的情况,考虑到生产产能的增加,装配密封条用的夹具确实存在不够用的情况,车间向采购部门申请再采购两套夹具。要求所有操作人员必须使用夹具对密封条进行装配夹紧,并且在装配好以后进行自检,沿着门框拉一下密封条,检查是否还有未装配到位的点。

在返修工位,返修工在调整门板时要兼顾门板车身匹配和雨淋情况和车门关闭力的问题,在调整好门板后必须使用关闭速度计测量车门关闭速度,如果不合格必须对门板重新进行调整,直至合格,并且把测量合格的数值填写在返修卡上作为记录。

由于考虑到能耗以及生产成本等因素,车间内的空调温度控制确实比以前略微严格了,一般在夏季,车间内的温度通常调节在29℃左右,由于许多工位都是在日光灯照射下工作的,因此这些工位上的温度会高于32℃,经过和动力科的协调,已经同意在炎热的夏季将车间温度控制在28℃以下,并在各个工位上发放防暑降温用品,尽量给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针对门铰链转动时摩擦力的问题,要求员工必须按照工艺要求进行剂的涂抹,涂抹完成后进行自检,在zP.8前的板链检查时增加目测铰链剂涂抹情况的检测项目。确保每辆下线的合格产品车的所有车门铰链处均正确涂抹了剂。

针对新员工问题,要求在分配新员工岗位时要考虑到工位的重要性,在一些需要丰富经验的工位上尽量少地安排新员工,等新员工熟练了,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进行调整。做好新员工的上岗前的技能培训,以老带新。加强老员工的责任意识,新员工装配出了质量问题,相关负责的老员工也要受到关联处罚。

针对员工疲劳作业的问题,我们现行的是两班制,每班10小时的工作制,由于有些年轻员工家里路途遥远,在单位里10小时高强度工作后回家又要上网玩游戏,饮食休息都不科学,致使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对此我们的班长要定期对这些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告诉他们劳逸结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生产计划部门也在对生产时间进行调整,增加一个班次,由现在两班制改为三班制,每班8小时,这将大大降低员工的工作强度,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方案实施后PASSAT车门关闭重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图4所示。对比图2和图4,我们发现车门关闭重已经由改进前的62.5%下降到了改进后的15.6%,已经不是用户舒适性抱怨的主要项目了。

(五)控制阶段

控制阶段是维持改进成果的重要步骤,作为DMAIC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控制是十分关键的,通过控制保持改进成果,避免回到旧的习惯和流程。控制的目的十分清楚:一旦改进完成,结果确定就要监控过程的实施情况,以保持过程处于受控。

在控制阶段主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

(1)将改进成果标准化,形成文件;

(2)对过程实施监测确保过程受控。

本案例对于改进阶段所制定出来的各种措施均写入了相关的工艺指导书,车间安全作业指导书以及车间生产计划表里,今后在员工的操作培训,工作环境等问题上都是有章可循的。在改进措施实施后,还在重点检查工位增加了车门关闭力的检查项目,每天从批量报交车中抽检6台车,用于监控确保过程受控。

(六)项目收益

1.通过以上六西格玛改进在“PASSAT整车舒适性质量提高”项目中的实践应用,上海大众PASSAT整车舒适性的市场抱怨降低了8个百分点,舒适性抱怨已经不再PASSAT整车质量问题的TOPIO里了,大大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2.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各部门、各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消除了部门问的壁垒障碍,最终实现了跨部门、跨专业的无边界合作。

3.项目攻关过程中,团队成员对六西格玛改进的掌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更重要的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基于数据和事实说话等理念已深入人心,为更多质量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4.项目实施后,上海大众PASSAT舒适性质量水平的提升可有效提高该产品的销售量,进一步提升PASSAT车型在汽车市场和客户心目中的口碑,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形成有力的支撑。

四、结语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在上海大众汽车产品质量改进项目中的成功实施表明,六西格玛管理技术融合了现代管理技术和统计技术,可以有效地改进现代企业的产品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进而提升现代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林.实用六西格玛质量突破――迅速一精准企业管

理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施亮星,何桢,DMAIC流程在自动焊接质量改进中的应

用[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

业)博士论文,2000.

[3]荣毅超,张璐.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及实践案例集[M].北

上一篇: 单位实习管理 下一篇: 地震勘探的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