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11 15:57:4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篇(1)

在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各个层次的教学中,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实施与应用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应用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教师教学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版本低于企业实际部署应用的版本,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所学非所用”,延长了学生就业后的专业“适应期”。最新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在实验室的教学环境部署往往又很繁琐,技术环节障碍多。

一、更新“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是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核心的职业技能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掌握实施和应用方法,掌握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能力。目前高校会计专业“会计信息系统”或者“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由于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对计算机硬件要求高和软件本身更新升级快等原因,在相应课程教学演示或者模拟实践中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过于陈旧”,主要表现在软件版本低,造成“会计信息系统”或者“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实践环境水平落后于企业管理实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所学非所用”,不能很好的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延长了学生就业后的专业“适应期”。所以,构建紧贴企业实际应用水平的教学条件与环境、应用最新最先进的专业技术,是高校专业教育实现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二、教学中用友U8的应用现状

用友ERP-U8企业应用套件(简称用友ERP-U8)是中国ERP普及旗舰产品,是中国用户量最大、应用最全面、行业实践最丰富的ERP,并与中国企业最佳业务实践相结合,成为中国企业应用最广的经营管理平台软件。由于用友ERP-U8的市场领先地位,它也成为广大高校会计专业优先选用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演示平台。

用友ERP-U8管理软件经过多年发展,先后历经版本821、850、852、860、861、870、871、872、890、v10.1以及现在最新的U8V11.0产品。U8旧版本在很多客户应用时需安装很多软件补丁,带来日常操作、年结的不便,同时也不适应企业日益发展的管理需求。2012年12月,用友推出U8V11.0。由于u8软件近些年更新升级较快,新版本软件的安装和实验室部署又有新的技术要求,导致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未能及时在教学中更新软件版本,普遍还在用u8的852、861、872,这些版本已经落后于U8V11.0至少2年以上,学生不能及时学习掌握新的软件。所以,有必要及时跟上专业软件的更新步伐。

三、用友U8V11.0的实验教学方案及实施

1、构建基于情景认知、任务驱动理论的“角色与任务仿真实验教学方法”体系

教学体系总体设计总体思路:随着教学工作的顺序进行,可不断的设置情境,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都以实践中的某种情境下的某种角色出现在具体情境里。在教学中,每个模块可顺序讲述,在教师讲解完毕主要内容后,要求每个学生小组亲自动手总结角色,每次实验担任一种角色。

(1)角色重组。要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将学生分组完成实验。但是,要改变传统的按部就班的顺序讲述,将案例进行角色重组(打破学生一次实验体验全部角色的办法),重新整理材料,根据角色(这个主线)分析整理实验材料。例如:总账系统中总账会计角色要完成的工作有:某年某月填制记账凭证,某年某月进行对账工作等。

(2)轮岗设计。在小组完成本轮实验后,要求学生总结评价本轮实验。然后小组内进行轮岗,实验同学重新选择角色。和上一轮同学进行交接实验,完成本轮实验。这个过程是轮岗过程。具体方法:将学生分组,每个组根据角色需要配备5到8名同学,每轮工作每名同学各有分工,分组完毕后,要求小组分析整理全部角色资料,重组角色档案;小组内选择角色,小组内每名同学选择一种角色,每名同学各有分工,各有侧重。真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创造性;小组共同完成本轮实验,本小组内,和其他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共同完成本轮实验,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同学真正理解数据流程,帮助同学切身感受到实际工作中的某种角色的实际业务,以及和他存在工作关系的其他工作岗位角色;本轮实验总结,一次角色轮岗完毕后,必须要求学生对本轮所承担的角色进行总结和评价,要做到头脑清晰,工作投入,更要对实验中的错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错误原因和解决方法;轮岗,进行下一轮实验角色选择,角色交接,开始下一轮实验工作,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实际工作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更切身感受会计岗位实际交接工作的具体过程;小组内完成全部角色轮岗工作后,要对全部角色进行总结评价,当全部角色都完毕后,将各种角色融会贯通,要求学生画出操作流程图和系统数据流程图,将实验结果和理论相结合。

2、在日常教学演示与实验中,教师要设计并持续更新贴近企业实际工作的案例,形成案例库

(1)教师应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到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并根据行业政策和专业动态总结形成案例库,这样的案例既生动又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2)更新课程教学教材,把综合性的知识和应用加入到会计软件中。

(3)建立校与校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通过交流既能提高教学水平,也能实现资源共享。

3、部署用友U8V11.0的实验教学演示优化方案

用友U8V11.0作为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在企业实际部署应用中对于服务器端、客户端的软硬件资源都有严格的要求,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在教学演示中的应用,所以对于实际部署中的方案不再赘述。

在教学演示、实验中,为便于研究该套软件的所有功能,一般将u8软件安装为“单机模式”,即将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端、客户端都安装在同一台pc上,所以对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要求较高,考虑到方案的经济性、先进性、和操作系统的普及程度,U8V11.0的教学、实验环境优化方案如下表:

方案 硬件要求 操作系统 数据库软件 说明

方案1 主流双核cpu、2g内存、500g硬盘 Winxp-sp3 Msde2000-sp4、sql2000 较经济

方案2 主流双核以上cpu、4g内存、500g硬盘 Win7旗舰版sp1 Msde2000-sp4、sql2005、sql2008 主流

以上2个方案,方案1对硬件要求略低,较为经济,安装实施过程较为容易。方案2能较流畅的支持win7运行,有利于学生同时掌握win7这一主流的操作系统。

【参考文献】

[1] 王立卫.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学校课程是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规划与开发、实施与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深入地探索与研究、改革与实践,从而取得经验,形成特色。

"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途径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性。"统一的国家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必要性。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留下了可能性。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国家课程校本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对这些活动提出"课程化"要求,就在于"用程序和规范来提高活动实施的有效性"。随着一个个"活动课"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课"自然会逐步"课程化"。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思想,教育理想,育人目标,校训精神,教师职业标准,这些都可以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因为学生生活在这个校园中,受这样的文化熏陶。

2.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2.1研究思路。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1)通过理论研讨深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内涵;(2)寻找学校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3)找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最佳结合点;(4)探寻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化策略,卓有成效地开展研究;(5)在探索与实践的同时,形成经验、理论,并使之物化为论文、报告等研究成果;(6)将研究成果初步转化成操作方案,用于实践,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2.2研究方法。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结合,借助考察、专题报告会、座谈会以及理论研讨班、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各种研究平台,借助教师QQ群、信息平台等最新的教育技术,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注重"问题-方案-行动-反思"四个环节。针对问题制定方案,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制定新方案,开展新行动,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2)个案研究法:对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案例研究,仔细分析其优势与不足、特色与成效,追踪其适应和发展情况,分析总结相关经验。(3)实验法:通过对新课程开设实验,发现优势,寻找瓶颈,不断总结,不断创新。(4)文献法:对国内外有关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有关政策、法规文件及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可借鉴的经验。(5)要素分析法:对本课题所涉及的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组织和学生家长等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构建科学高效的研究机制。

2.3技术路线。(1)组建研究团队: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抽调各部门精干人员为组成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强劲的研究力。(2)收集相关资料:成员分工合作,收集各项相关资料。(3)组织学习交流:进行校内校外、县内县外、省内省外交流,获取经验。(4)分类实施研究:利用专业特长分学科分模块进行研究梳理,找出关键,掌握规律。(5)编制管理文本:学术秘书定期收集汇总相关材料,予以分类编排,形成物化材料。(6)完成结题报告:在充分实验、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撰写结题报告、论文等研究成果。

3.组织实施

3.1实施步骤。本项研究周期为三年(2015年9月-2018年8月),其具体安排为:

3.1.1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1)主持人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形成课题;

(2)撰写实施方案,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课题;

(3)成立课题组,开题论证。

3.1.2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1)按计划进行课题实施;

(2)全面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数据;

(3)做好阶段总结。

3.1.3总结阶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1)对照实施方案,统计分析和思辨,提出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结论,并予以科学解释;

(2)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3)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题鉴定。

篇(3)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我们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定位就是培养学生使用数学的方法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从课程体系的建设到每门课的内容的具体安排都要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建立起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一个新专业,因此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我们所面临最具体的主要任务。

一、创新实践教学的定义及内涵

创新实践教学是以学生动脑动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为中心,学生是参与实践的主体,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和辅导。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中,要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加大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参与广度和深度;教师要把学生推到主置上,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师在活动中所承担的角色,是一个参与者、一个提供信息服务的人,一个在学生需要求助时才出面的指导者。只有按照这样开放式的原则来改革实践教学才能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大目标。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越来越强调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受到挑战,掌握数据处理、数值计算和智能计算的新技术是信息时代“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目前,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的总体过程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设计和安排。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太低,难以起到与理论课程相互支持的互补作用。(2)各门课的任课教师对实践环节的处理各自为政。实践内容、教学模式和考试方式等均未有科学的论证和合理的规范,甚至一些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就干脆被省略了。(3)培养模式陈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4)没有健全的管理、激励机制,造成实践教学不能很好的运行。

三、基于创新实践基地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之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预期在本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的支撑下,开展分层分模块培养模式,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并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制定全新的教学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倡导学生根据个人志趣和条件进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使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为其在将来的工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笔者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把课程体系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基础阶段。完成基础数学、信息科学、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认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教育,为进入专业基础阶段打好基础。

2.专业基础阶段。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所必备的实践能力设置实践内容,结合数学建模、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为学生进入大四的专业提升阶段做好准备。

3.专业提升阶段。要求学生在这一阶段掌握多门专业课的应用实践,鼓励创新,为进行毕业设计和将来能够尽快适应毕业后的科研工作做好准备。

其次,笔者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具体在基地的学习方式设计为以下四个方面:

1.在新的教学体系中,我们要既重视课内的教学和实践,也重视课外实践,设计出一系列与教学进程同步的实践性题目,并将其融于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达到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熟悉数学方法和应用计算软件包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在课外实践方面,我们在课程一开始就布置一些课外实践项目,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并在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时,逐步解决自己所选问题,形成论文,以备将来参加相关竞赛及撰写毕业论文等。

2.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中贯穿数学建模思想的必要性。数学本身就是产生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及抽象化。微积分理论建立之后,对现实世界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分析、建立模型来求解。在创新实践基地中贯穿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的理论知识,并且能通过数学模型的应用来理解和领会科学,许多科学现象、物理背景和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就能更容易地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采用研究生讨论班的学习方式,将创新实践基地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指导教师组织,每周固定举行一到两次讨论班。首先由学生来讲解最近研究的项目和教师选定学习的论文,然后对其中的问题大家展开讨论与研究,直至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了学生之间互相沟通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在研究领域方面,创新实践基地早期为学生选择的研究方向大多是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是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随着学生的深入学习,学生能主动提出感兴趣的项目,并向基地的指导教师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随后以基地教师为主的专家组对学生提交的项目进行论证,对论证通过后的项目,由该学生自己组织研发小组对项目进行设计与研发,教师则起指导与辅助作用。基地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自我管理、滚动发展的可持续性良性运转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做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针对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确定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技能并重的指导思想,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实施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先进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工具,从而提高实践能力,为进一步深造和适应就业市场打好基础;使本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深厚的数学基础、较广博的计算数学专业知识、良好的应用软件和数值软件研发能力,掌握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基础理论和最新技术,并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9-0171-02现行的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修订于2009年7月,教材分上、下册和选修三部分,主要内容有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与交流等。对于该套教材,赞许者是大多数,认为其设计新颖,图文并茂,能较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需要,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技能较好的组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对于该教材质疑声也从未停过,认为现行教材知识点的编排较零乱,内容较浅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进一步探究的需求。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完全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融合的课程,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应用的工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为用好教材,广大一线教师已经采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扬长避短,力争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高效、有效、长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笔者也结合教学实践,就建设小学信息技术主题学习网站进行了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一、小学信息技术主题学习网站建设的意义

所谓主题学习网站,是指基于网络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或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学习专题而展开深入研究的资源型、学习型网站。利用主题学习网站进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主题学习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素材。信息技术主题学习网站是以信息技术学科为线索,集合该学科的知识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既有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又有该主题教材延伸的内容,如各种学习资源,包括作品范例、制作素材、操作演示视频等。这些内容能持续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适合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主题学习网站是教材拓展的载体。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是依据某学段学生的平均学习能力来编写或修订的,很难周全考虑地区的差异性,对于发达地区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来说,教材知识就比较浅显,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内容拓展,这些拓展的内容如能编写成校本教材那是最理想的好事,但是编写教材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花的费用和精力也较多,一般教师单凭个人能力是较难实现的。如果每次打印成讲义发给学生又不符合“低碳”的要求,这时建设主题学习网站就是最好的选择。

3.主题学习网站能全程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成果。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通过完成一个个的教学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传统的作业收交方式(FTP上传、网络教室软件上交等)总存在一些弊端,如汇总、管理、批阅都较繁琐,还容易被删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利用自身信息技术的专业优势,在主题学习网站上为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储存学习成果的文件夹是很容易实现的。这就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历程,学习成果的积累就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学习档案袋,若在小学毕业时提供给学生,将是一件多么令人值得激动的礼物!

4.主题学习网站能促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具有激励性和导向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课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主题学习网站由于具有网络优势,较易实现多主体、多层次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可以是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家长评价,并可使评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堂延伸到网络,由校内延伸到校外。评价的方式也能实现多元化的扩展,如投票、留言、打分、测验、练习、实作等,极大地弥补了常规课堂在评价方面的不足。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题学习网站的建设

1.提出学习任务——明确做什么。信息技术教学一般以“任务驱动”为基础,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主题学习网站中,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是什么。学习任务既可以来自书本的基本任务,还可以包含教师围绕主题设计的提高任务,这样的分层设计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饱”,也能让学习困难学生“吃好”,满足分层教学的需求。

同时,还能根据学习任务设置学习资源的共享。中年级学生的学习资源主要以教师提供为主,包含涵盖整个学习任务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资源。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资源,可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利用搜索引擎进行资源搜索,做到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这样教师能集中精力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

2.分解重、难点——明确怎么做。主题学习网站不是对教材的完全照搬,而是对教材的重组和异构,教师可根据所教的内容,呈现不同的方式。主题学习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网站中的相关内容初步进行学习。所以,主题学习网站中还应有本主题内容的重、难点解析,教师可通过文字描述、示意图、FLASH动画、录像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把握重点,化解难点,掌握技能。

3.研讨操作技术运用——明确如何做得更好。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信息技术的操作没有标准的步骤,只有繁、易的差别。在该模块中可设置本主题的操作技术研讨,教师可为某一操作提供多种不同的操作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习惯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学习体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实施教学评价——明确做得怎样。信息技术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学生互评的机会较少,这不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主题学习网站中可在线提交作业,实时呈现作业,让所有的学生都可参与互评。该评价可采用类似淘宝购物评价的“五星”评价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个简单明了的认识;还可利用文本框、留言等方式让学生相互点评,不仅可描述优点,还可指出缺点,提出改正方法。这对于被评价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因为他要面对全体同学的品头论足,同样对于点评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促进,他首先要正确完成该主题的操作,同时还要了解其他殊途同归的有效操作方法,只有体验过,而且成功了才能有板有眼做出点评。

5.进行小结拓展——明确以后怎么做。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用”而学,所以,在主题学习网站中还要有拓展的内容,该拓展可以是简单的,也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比如学习了PowerPoint的插入图片这个知识点,在拓展中就可以让学生做产品的展示手册。

信息技术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工具,学以致用是信息技术学习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在弥补教材不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上都有积极意义。在利用主题学习网站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要发挥主导作用,在组织教学、管理网站、引导学习、培养情感等方面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利用主题学习网站进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是辩证统一的,网站主题学习与教材单元学习也是相辅相成的。笔者相信,师生必定能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10-02

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21世纪的高等教育要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核心。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中,优质课程及精品课程的建设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信号与系统”是工科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许多高校都列为重点建设课程。[1~2]我学院针对两个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开设“信号与系统”课程,不仅要求充分讲授该课程的经典内容,还必须兼顾学科及专业需求,进行有特色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作为校级优质课程,仪器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长期以来持续建设,已经形成了理论教学扎实、实验教学强化的特点。但由于目前本科培养计划中学时数的限制,无法兼顾本课程理论及实验多方面的要求,往往只能采用软件仿真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考虑到我校的办学定位及仪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在原有理论及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信号与系统”教学内容及实验内容的演变

1.教学内容的演变

信号是信息学科研究的基本内容,信号与系统是两个用得极为广泛且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尤其是在信号提取、信号恢复、信号增强、语音识别等信号处理的问题中,以及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整体设计中,信号、系统、处理往往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教学内容从单纯讲信号、系统演变为信号、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融合,以信号分析为基础,以系统分析为桥梁,以处理技术为手段,形成新的教学体系,适应新的科技条件下对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要求。[3~4]因此,仪器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采样定理、连续及离散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及离散信号的频域分析(含离散傅里叶变换、快速傅里叶变换)、连续及离散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数字滤波器设计等。

2.实验内容的演变

实验教学始终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早期“信号与系统”的实验以硬件为主,尤其是以电路实验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这门课程已从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演变为众多工科专业(如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测控技术及仪器、生物医学工程等)的专业基础课,其实验领域也获得拓展。特别是伴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本课程实验由早期的硬件实验演变为软件仿真实验。[5]由于本课程仍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演变,信号也脱离不了实际应用中的物理系统,因此现在又强调从软件仿真实验

演变为软硬件实验结合。[6]

二、“信号与系统”实验教学计算机软硬件应用方案

“信号与系统”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实验对于理论具有巩固和强化的作用。由于学时的限制,课内实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是实验数量受到局限,只能开设最基本、最重要的实验,无法进行多个理论的验证,而本课程又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基本概念环环紧扣,实验数量少非常妨碍学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局限;另一方面,在实验方法上也受到局限,不能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用常规方法去做,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学校以软件仿真实验为主,由于学时的限制以及软件仿真实验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复杂的,所以就舍弃了硬件实验。无论软件仿真怎样逼近实际,毕竟与实际物理系统存在差异。如果没有硬件实验,学生便不知道其结果应该怎样去应用,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软件计算的结果为好,在什么情况下用硬件实现较好。从课程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来看,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因此,计算机软硬件实验对于“信号与系统”实验体系都是不可缺少的,要两条腿走路,其关键是要完成硬件实验和软件实验的全方位比较,才能深入理解信号与系统的理论实质。

为了更好地完成辅助理论教学的任务,我们需要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精心的设计。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要从整个课程教学体系来考虑,在课堂讲授内容、学生作业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综合权衡。在一个典型的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中,输入通道中的传感器输出信号需要进行调理,属于物理系统部分,硬件实现比较好;数字信号处理部分可以采用单片机、数字信号处理器、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同时利用硬件平台上的软件来完成数字信号处理任务,这部分以软件仿真实验为好,而在输出通道需要进行必要的信号变换并输出模拟信号,还是硬件实验较好。本课程采用的实验教学体系,见图1。

在课内实验安排方面:实验内容强调经典、重要、基本,少而精,始终抓住信号产生获取处理使用这条主线,不仅有利于教学安排,而且保证学生基础牢固,知识更系统,理解更全面。课内实验以软件仿真为核心,其编程软件采用公认的优秀软件,即MATLAB。MATLAB是优秀的科学计算和仿真软件,研究设计单位和工业部门同样公认它的重要价值。如美国NI公司的信号测量与分析软件LabVIEW、Cadence公司的信号和通信分析设计软件、TI公司的DSP等都和MATLAB具有良好的接口。现在的计算机硬件(PC机)配置很高,计算精度很高,用于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和数字图像处理十分理想,结果显示也很直观。

除课内实验,组建“信号与系统”开放性实验平台对于教学意义十分重大。在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中,对于理论的验证可以从软硬件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比较,得出对基础理论本质的认识。如图1所示,本课程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是一个大平台,以3个仿真软件(MATLAB、MULTISIM、SIMULINK)为平行软件,MATLAB仿真软件侧重基本计算以及算法的使用研究,MULTISIM仿真软件侧重电路仿真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在信号与系统分析方面的应用,SIMULINK侧重于信号处理系统的仿真分析。另外在电路实验箱上完成部分硬件实验,也自制电路板使学生能完成自主设计的部分实验。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的特点是:实验内容方面是课内实验的必要补充,进一步选取除课内实验以外的典型实验内容;实验手段方面是课内经典实验的不同方法实现;实验技能方面是拓展性实验,有助于学生知识面扩大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实验条件的建设及实施效果

精心设计的实验教学体系完成其功能必须有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做为有力保障。在物质条件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①准备意图明确的实验指导书(“信号与系统”MATLAB实验指导书、“信号与系统”MULTISIM实验指导书、“信号与系统”SIMULINK实验指导书、“信号与系统”硬件实验指导书以及“信号与系统”开放性实验指导书),分门别类,说明实验的目的、具体要求。②软件环境建设:更新实验室现有计算机,使其具有较高配置,能较好地完成三个仿真软件的快速运行,并做到一人一机。在安装好软件后,发放相应的软件操作视频学习课件。在实验过程中,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可在实验室现场教学。③配备硬件实验箱,包含单片机信号发生及信号处理模块,可完成一些验证性硬件实验。④准备常用硬件实验器件,包括电线、电路元件、实验工具及部分模块化的硬件实验工具,帮助学生完成拓展性实验。

在师资条件方面,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建立了教学梯队,成立了课程小组,包括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高级实验师4人,教学经验丰富,责任感强。一方面课程小组钻研教学方法,努力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转化,提高实验教学指导水平。在该实验教学体系的全方位实施过程中,主讲教师在实验前与学生充分讨论方案,实验中进行必要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比较实验结果与理论原理的异同;实验教师,则更注重学生实验习惯的培养,实验技能的训练。由于该实验体系内容多、空间大、时间长,教师的精力投入很大,在人数和时间投入上也会比较多,而在管理方式上比较灵活。

目前在我学院已连续3年实施该实验体系,成效明显,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提高更加显著。具体表现在:①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延伸了课堂知识;②学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会了如何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促使部分学生敢于积极参与后续的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各个级别的学科竞赛;③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能力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着直接的作用效果,上手快,内容充实,设计质量高;④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大了,自信心增强了,在方法学习、技巧领悟和技能训练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并逐渐培养起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以及对自身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是在硬件还是在软件。工科学生在今后从事技术工作时,往往以软件或硬件某一个方面为主,有少数能力强的也可二者兼顾。可见,从“信号与系统”这门专业基础课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尽早地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在,也就尽早地确定自己学习努力的方向,尽早地掌握对于软件和硬件的应用能力,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目前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开放性实验暂不计学分,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于精英学生,我们主要是采用自主创新的方案设计吸引他们参加,对于兴趣学生需要在具体的实验设计上多进行指导,而对于一般学生要做必要性和重要性方面的引导,以便扩大参与面,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通过“信号与系统”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我们更加认识到本课程及相关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建设一门优质的课程,就能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培养,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一线教师,必须紧跟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加强融合,更新传统的课程内容,留其精华,同时引入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使本课程更好地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及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对本学院两个一级学科及所属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作为学院及学校,还必须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人力、物力及财力,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 王松林、郭宝龙、张永瑞等.“信号与系统”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03):145~148

2 甘俊英、应自炉.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的建设[J].实验室科学,2010(02):3~5

3 吴京.信号分析与处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篇(6)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9-6601-02

湖南城市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于2007年创建并开始招生,2010年顺利通过湖南省教育厅本科专业合格评估。一直以来获得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招生录取分数逐年递增,目前学校通信工程专业共有在校学生约300人左右。在专业发展之初,通信教研室就坚持以“市场需求、能力培养”为导向,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随着社会对通信人才的需求的日趋多样化,需要我们制定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应对这种形式[1]。培养方案应该适应于专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迎合社会对通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1 培养方案

为了结合“能力培养及应用型人才”这条主线,认真落实学校的“建设特色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相关指导方针,制订科学务实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信工程教研室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分别针对“考研学生”、“就业学生”、“公司技术人员”、“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等不同的人群,进行了多次面对面的商讨和咨询,召开了多次专业建设专题会议。比较全面地调研了信息网络与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信息及通信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趋势,整理了近50多条建设意见,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案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制订了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现代通信工程中的通信系统和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各种通信信号的处理,了解通信工程方面的新发展和新技术;接受通信工程基本素质训练,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英语能力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通信系统、通信产品和通信网络的设计、开发、调试等工程应用的相关工作。

1.2 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通信工程专业规范”知识体系的要求[2],根据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教研室制定了以通信工程理论为基础、网络信息工程为背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学原则,构建了新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后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为: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微波通信、光纤通信、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子线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程控交换原理、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等、信息论与编码等;特色课程有:通信新技术、C++、Java 、物联网技术、Android程序开发等,同时提供相应的工程实践训练。

结合“能力培养和应用型人才“这条主线,我们把原来的一个专业方向分成了两个分支专业方向,即“移动互联”方向“宽带数字通信”方向。前者偏向于培养对宽带数字通信工程项目或产品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工程管理能力;后者偏向于培养对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和工程管理能力。两个方向的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基本相同,大一和大二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基本不变,在大三时再根据学生的自身基础、兴趣爱好、动手能力高低选择其中之一。这样将更加能够发挥学生的特长,灵活的应对市场对通信人才的多种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制定的第三学年的两个方向的主要课程计划如表1。

2 实验实践教学机制优化

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应着眼于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习实训方式的转变以及专业技能考核方式的修改都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2.1 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在实验教学方法上,重点是实行开放式教学。以往的实验教学是根据课表安排上课,由老师全程演示指导,学生的依赖性大,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思。改为开放实验室环境后,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自主思考、自主实践,这样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培养了创新意思。此外,我们积极组织和培训部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等学科竞赛[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及省大学生创新性科技项目的申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参加合作企业的产品开发等,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在长沙达内培训公司、长沙科瑞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电子研究所,广州讯联实业通信工程公司湖南分公司等地建立了实习、技能培训实践教学基地,学生从大三开始就按照教学计划到上述企业进行实习。在制定实习计划期间,我们依据新的培养方案与实习企业探讨、制订更加符合市场用人需求的实习方案,从而使学生有机会提前进入用人企业进行通信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测试工作。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将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更快的熟悉实际工作环境,也为工作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引入“以证书代替学分”的专业技能考核机制

2012年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已经挂牌成立了中国电子学会授权的“国家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点,各项硬件、软件设施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都已到位。2013年6月已经成功组织了第一次考试,取得了效果良好的效果。以该考点的成立为契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毕业学位证+专业技能证”相结合的模式,由于电子设计工程师的认证通过需要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我们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该认证的考核,认证通过的学生以该证可以代替数门课程的学分,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和”计算机基础“。同时,在实习单位做的项目的延伸和完善,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通过这种模式,将极大的增加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也为学生毕业后的求职提供较强的竞争能力。

3 结束语

文章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制定了新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了专业方向,优化了课程体系设置,并对实践教学作了改革研究。新方案的提出,对学校十二五时期提出的服务地方经济的创新型通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1 研究背景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基于“创业岗位”需求调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1],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业教育。本文为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为培养具有生存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复合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把握市场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适合于暖通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岗位”需求调查是非常必要的,也为实施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提供了实践依据。

2 确定暖通专业创业岗位

根据高职暖通专业岗位群基本框架,采用网络新闻采集法进行“创业岗位”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时段是2015年5月至6月,以“暖通专业”、“创业”为关键词共收集到12200条信息,对互联网近3年来的网页进行浏览,汇总形成适用于大学生创业的具体岗位情况,将其整理如表1。

这里面A代表的是设备营销与服务岗位群,B代表的是设备安装施工岗位群,C代表的是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岗位群。统计结果为A类共包括10个具体岗位,B类共包括10个具体岗位,C类仅有1个创业岗位。然后根据社会关注程度和网上评论暖通人才的创业经验,总结这些创业人走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大学专业学习――毕业实习打工――参加暖通工程商务活动――注册公司开展某担项业务。

从互联网得来的数据数量过大、典型不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挑选出更适合于我们高职高专的学生层次的创业岗位,以利于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改革方案。采用专家打分方法筛选出最具典型意义的创业岗位,最终制定出促进学生创业的课程改革方案。通过选择合适的企业实践专家,组建本专业的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专业指导会议和专家访谈会,针对网络新闻采集法确定的创业岗位分类进行重要性比选,通过专家打分提取本专业的典型创业岗位。所以,得出了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创业岗位主要有两大类即为设备营销与售后服务和设备安装与施工。

3 建立面向创业岗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与依据。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列入教学计划,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实现融合,提高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及获得的技能关联度,进行专业性创业活动,从而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3.1 调整学科体系课程,模块化创业性专业课程

虽然按照原有课程体系,每门课程对相关知识都有所教授,但并没有按照具体项目和创业的要求来组织,从而学生不容易将有关知识和实际项目相结合。因此,需要打破原来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将与典型创业岗位紧密相联的课程分解并进行模块化。筛选、甄别出与适于创业岗位紧密相关的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对该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外延,使教学能够满足创业的完整知识需求,并弱化与创业无关的知识教授,从而使教学计划围绕创业项目来制定。典型的创业岗位是基于市场需求的直接和具体体现,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将原来的知识体系内容进行重组。例如,将原来的《供热工程》这门专业核心课程分成了四个模块:室内散热器采暖、室内地热采暖、室外热网工程、换热站与锅炉房。

以地热采暖为例,按照创业岗位导向来安排教学内容,除供热工程基本知识的教授外,还需补充概预算、施工技术、电工学、测量学等其他课程的内容,需要探索不同课程教师按照课程模块进行交叉任课的模式,并探讨相应的配套课程管理制度。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方向选择4个模块中的2-3个模块来学习,这样,即保证了不超出学时数,又能强化所选模块的学习效果。

3.2 调整与分配典型创业岗位对应的专业课程的学时与学分

学校应设置与典型创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并设定相应创业学时和学分。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相关创业岗位课程学习,并参加与之相关的科研、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取得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或实践经历,经学校认定后确认的学分。笔者所在学院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取得6学分及以上方能毕业。我院积极开展一些小型专业竞赛,例如,空调设备组装比赛、地热加热管的盘管连接比赛、CAD绘图比赛等等。比赛的成绩可作为相应课程的加分项,在国家级知识竞赛或院级以上的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相关成果的,经学院认定可以抵冲部分选修课学分。通过这些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愿望。通过这类的实践技能大赛活动,即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激发了其他同学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的更广阔的舞台,为将来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3.3 围绕创业岗位,开展参与式教学

在学校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顶岗实习等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围绕创业岗位,调整参与式教学的内容和主要环节,使之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时代要求相适应。保证教学内容紧扣创业岗位,形成较为完整知识体系,掌握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例如,我院各专业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来学习课程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让学生得到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通过真实的工作,更能体会专业知识的价值更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兴趣爱好,不仅促进了对企业职场环境的熟悉,也能更好的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3.4 模拟创业活动是创业教学的延伸

通过小企业申请计划书,创业方案竞赛,参与小企业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的活动,对创业课程进行模拟演练。我院校内实训场可提供设备、材料供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使用,如管道加工机具、风管加工设备、热熔机具等,实训中心二层的建筑设备生产与工程技术服务实训场,基本可以实现“工地建在学校,工程师走上讲台,学生走出教室”的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在毕业前一年里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融入企业真实的市场竞争,经历失败、成功的实践尝试,培养学生敢于创业的勇气和胆识。

篇(8)

一、引言

校企合作是实施产学合作教育的前提。[1]我国校企合作可以追溯到时期,对校企合作的研究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了,关于校企合作的内涵有很多表述,例如:孙伟宏认为校企合作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2]王自勤提出校企合作包括校企合作教育和校企合作科研等,校企合作教育的实质是企业帮助学校培训人才;[3]左家奇提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对传统办学模式的创新,这是一种全新的长效的合作机制,是任何一所高职院校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等。[4]笔者认为校企合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校企合作建立在双方共同的内在需求基础上,是双方主动参与的一项共同培养社会人才的教育活动;二是双方运行机制融合,实现人员、设备、知识等资源的共享,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三是企业实践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良好的过渡平台。因此,校企合作是一种缩短高校人才和社会需求差距的有效途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是服务经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5]在这个基础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强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国际商务、酒店管理、社会科普、教育教学方面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为中原地区对外贸易、涉外酒店业务、科技翻译、中小学及英语培训机构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可以理解为“英语+”模式,将英语人才的培养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这也是目前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可见,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更清晰了,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体现,为了了解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学生版和企业版,学生版共发放130份,回收128份,企业版发放7份,回收5份。学生版问卷主要发放对象是英语专业2013级,2014级学生,即大三和大四学生,了解了他们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观点,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1:

以上结果表明以下几点内容:(1)学生选择专业时很大程度上出于个人爱好,对未来就业很少考虑,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增加这方面的引导,考虑就业的实际需求。(2)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单一的英语知识不能满足就业需求,但是他们的学习重点依然聚焦在专业必修课上,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其他模块知识的重要性。(3)实践环节对学习帮助很大已经得到学生们的认同,但是调查显示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偏多,而且理论与践的关系不紧密。

表2调查结果表明以下几点:(1)企业聘用英语专业人才首先注重口语的流利程度,其次还非常重视其他方面知识的掌握及综合素质等。然而,英语专业学生最欠缺的能力首先就是口语,其次其他方面知识素质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非常薄弱的,即知识和素质教育应该被重视。(2)大部分企业认为企业课程应该走进学校,企业和学校应该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总之,目前,企业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太满意,这就推动了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理论依据

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在他人协助下,在社会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别强调个体的社会协商和在协商中的发展,也把个体的持续发展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结果。[6]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内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即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体系既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学习理论的要求。

(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并结合理论要求,校企合作背景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措施如下:

1.校企合作构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依然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独立完成,企业没有参与,这就使课程体系脱离了社会需求,因此,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学管理部门和企业联合制定,从而缩短学校和社会的距离。在制定过程中可以详细划分各自职责,建议双方共同商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内容及比例,以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性和合理性。

2.构建英语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以上调查显示,学生们对专业必修课非常重视,其他理论课程被忽略,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因此,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可以坚持模块划分原则,但是要根据培养目标调整好博与专的关系,即在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其他方面知识,以便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以下是详细划分内容: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知识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包括专门用途英语课、小语种课等。其中,各类课程开设的内容可以根据学校实际进行选择,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各类课程的具体内容,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政治、历史、语文、就业指导 、体育、心理健康、计算机、第二外语等。专业知识课包括语言、文学、文化方向的课程,例如 专业导论、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选读、语言学导论、毕业论文写作等;专业技能课主要指训练听、说、读、写、译这些基本技能的课程,例如: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语音、口语、听力、阅读、写作、口译、笔译、外贸函电等;专业方向课指英语专业的拓展课程,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例如: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酒店管理概论、旅游概论、管理学、现代礼仪、进出口单证实务等。选修课主要是满足部分学生兴趣或就业需求的课程,例如专业用途英语课程:酒店英语、旅游英语、机械英语、计算机英语、交际英语、商务英语等;小语种可以开设德语、韩语、俄语、法语等。英语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3.构建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戴炜栋和黄任(1997)指出,外语专业毕业生中,即使那些在校时口笔试成绩都相当好的毕业生,都存在着外语工作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加强教学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的要求。[7]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以往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偏多,而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现象,这就使英语专业毕业生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必须建立和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

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由两部分组成即校内实训、校内第二课堂和校外实习。其中校内实训即英语综合实训课程,可以设计商务英语(BEC) 资格证书培训、商务英语翻译资格证书培训、英语语音达标及演讲实训、英语专业应用技能实训、外贸函电实训、进出口单证实训、市场营销实训、英美文化环境模拟实训、酒店管理模拟实训、导游模拟实训、礼仪模拟实训等。这些实训环节和以上的理论课程密切结合,形成一个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闭环。

以上校内实训课程需要一定的师资和设备,建议学校成立专门的英语专业实践课程团队,培训团队教师相关的实训技能和知识,并且固定每个实训环节的教师队伍,以便教师在实训中不断研究创新实训方法和内容,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此外,建议团队中最好加入企业人士,以便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实训内容。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没有分开,教师在担任实训课的同时还要担任其他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时间和精力都跟不上,实训效果不明显,同学们在实训课上收获不大,因此,建立实训团队是首要的。其次,学校需要建立相关的实训场地和设备,营造实训氛围,提高实训效率。

校内英语第二课堂可以纳入到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因为第二课堂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非常重要,更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分三类,一是英语角,二是英语类竞赛,三是社会活动。目前,前两类活动应该是在各大高校都有体现,尤其是竞赛,例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情境会话比赛、英语电影配音比赛、商务英语知识竞赛、笔译竞赛、口译竞赛等,这些比赛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应该继续。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建议增加社会活动,联系一些展、商务活动等,带领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校外实习是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主要方面,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平台。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校外实习形式主要是实习基地建设。据调查,英语专业实习基地的种类主要有酒店、英语培训机构、外贸等。但是,实习基地不太稳定,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协调。此外,需要进一步开拓的实习基地方向是商务、翻译、外事等,让学生有更大是实习空间。为了培养企业需要的英语人才,还要深化校企合作,丰富校企合作形式,例如:订单式培养、教师企业实践、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开发教材、校企制定课程体系等,这些校企合作形式都是为校外实习和学生将来就业服务的。相信,在校企合作日渐深化的今天,校外实习效果会越来越好。

以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四、结语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要求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在校企双方合作的背景下建立,这是保证培养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要更新观念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建立课程体系。以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是模块化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有利于组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突显了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体系的特征,适应了目前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管庆智,陈锡章,王思敬.试论中国特色的产学合作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1993(11):31-33.

[2]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4):23-25.

[3]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9):78-79.

[4]左家奇.“三重融合” 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26-130.

篇(9)

课题项目:本文是“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发展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教材建设为核心,推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基金项目[编号:20090301]结题论文和河北省精品课程《桥梁墩台与基础工程》教学改革建设成果。

作者简介:张彦玲(1973―),女,河北吴桥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与组合结构;

张德莹(1975―),男,河北饶阳人,硕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桥梁结构分析;

张志国(1971―),男,河北秦皇岛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钢结构与组合结构;

殷春足(1968―),女,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结构与组合结构。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是前沿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是社会高级科技人才最强劲的后备力量。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水映了一个国家教育与科学技术、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设置好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内外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在培养计划的前1~2年一般都首先完成规定学分的课程学习,然后才进入实质性的论文研究阶段。当前研究生课程一般分为学位课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其中学位课程是研究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专业课程则是在学位课程的基础上,针对研究生的专业学科领域所开设的集中在某一研究方向的学习课程。

课程建设的基础首先必须加强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材建设大纲建设,这是组织课程教学和选编教材的重要依据,是实现课程教学要求的基本教学要求。在国外,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尤其是教材建设远比我们更系统、规范和完善。但目前国内的情况是:研究学位课程的教材建设相对比较成熟,但在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却出现教材建设滞后的情况。在硕士研究生教学中,有的尚无课程教学大纲,有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完善。各个学校相对封闭,比如一些名牌大学采取分专题多位教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模式,主要以讲义形式授课,或指定几本参考教材;也有的是以辅导方式授课,布置参考书自学;较多的是一位老师以讲稿形式授课。可见,缺少教材以及没有规范的教学内容致使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从加强研究生教学合理的要求出发,凡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都应当逐步制订一套适合研究生教学特点的教学大纲,以明确各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规范等,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则更应以教材建设为突破口进行研究,从而为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应针对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和培养目标,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个性培养,加强知识体系构建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使专业基础课程在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发挥其连接基础学习和论文研究的纽带作用。

一、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达到“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因材施教,体现创新能力要求”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必须首先对其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设置,根据研究生的教学特点建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新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完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和设定原则

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中,首先应确定课程设置的目标。根据研究生的教育特点,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目标应确定为:学习并掌握本研究领域相关基础知识,为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课程教学中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思路,训练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科学问题的研究范例和教师的人文魅力培养研究生严谨的学术作风。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设定原则为:

1.应有利于研究生完成从基础理论学习到专业研究的转变

专业基础课程应当是研究生从基础课程到专业应用研究的过渡桥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选择既能够与研究生在本科期间的基础理论知识相衔接,又能够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在内容上更深,范围上更广,并且有一定系统性和应用性的课程,使研究生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就基本上能够顺利开展本专业的相关研究。

2.应在本研究领域内具有相对宽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

在研究生的培养与授课过程中,都应着重其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能够保证在本研究领域具有比较广泛的受众面,不能仅局限于某一个研究方向,应当与专业应用研究课程有所区别。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应该能够拓宽研究生在本研究领域内的视野,使思维更开阔,并且可以采用同一研究领域内其他研究方向的常用方法解决本研究方向的科学问题,便于启发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二)通过大量调研和实际教学的反馈,确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内容的选择原则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应该从研究生教育目的出发,针对本专业研究生特点而选择。基于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应当在课程内容上既能与宽泛的基础知识相衔接,又能作为专业应用研究的前期基础。使学生能够顺利、自然地完成从单纯的知识储备到科研实践的过渡。因此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充分反映出本专业领域对科学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在内容选择上不但要有本研究领域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本着科研研究的思路以专题形式向学生渗透某一科学问题的全过程研究,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结果和结论。使学生在掌握本研究领域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本专业研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建立起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应用研究的过渡桥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开展科研工作。

2.应涉及本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

研究生专业课程内容应充分引用本研究领域的重要信息,包括在本领域的权威期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学科领军人物的著作和本领域的必读书目等等,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能够获得更加深入和专业的阅读材料。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在完整讲述本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还应该给学生指出本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以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为例,在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基本原理与工程规范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对规范理解得更深入,了解当前各国规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当前规范的不足之处,指出本领域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三)确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而言,考核是督促学生学习、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是保证课程效果的重要环节。国家对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是:①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②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因此对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也应该以这两个基本要求为原则,选择合理的考核方式,既能考察研究生对本领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察其进行科学研究或技术工作的实践能力。

目前经常采用的考核方式包括笔试

(开卷或闭卷)、口试、专题报告、课堂讨论、大作业或论文等形式。笔试是最传统的考核手段,对于研究生课程而言,由于主要考查知识运用和解决问题能力,故应以开卷考试为主。这种方法客观、容易操作和实施,但过于强调书本上的知识,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科研实际能力;口试方法灵活,能直接掌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但当学生较多时操作不便;专题报告和课后论文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本研究领域内的某一研究方法,针对专题从查阅资料开始,进行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的完整汇报,并针对简单的问题能自行解决,得到初步结论,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全面接触整个科研过程,能充分反映其科研实践能力,但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广度反映不够;课堂讨论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但无法准确给出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因此上述各种考核方法各有利弊,单一的考核方式对研究生而言均不能达到满意的结果。

因此,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不但要重视最终考核方式的一次性结果,同时重视课程的过程,应将上述各种考核方式进行有机结合。专业基础课程不同于应用研究课程,因此对专业知识的笔试是必需的,但应以开卷为主,而且笔试成绩不能作为最终评定的唯一成绩。应同时结合专题报告或专题论文,进行多元化的考核。因此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应更多地采用笔试+专题报告+平时作业成绩的形式,笔试在课程完成后进行,专题报告在课程中间穿行,要求学生制作PPT,每堂课安排几个学生进行汇报,最终的考试成绩进行各项加权平均。这样既反映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对其科研实践能力进行了考察。

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授课方式的实践探讨

基于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信息涵盖量大的特点,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清晰完整地向学生传达这些信息,就必须采取适合研究生本身和研究生专业课程特点的讲授方式,体现经典理论和现代方法手段的结合,将理论和规范结合,依托课程教学实现育人目标。

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课程中注重掌握基本理论,注重“知其然”,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则更注重这些基本理论的发展背景和深层含义,注重“知其所以然”。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更注重启发式,在课程上多采用提问和课堂讨论的形式,让研究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热情。课程讲授手段可以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对结构工程专业中适于通过图形、图片、声音和视频展示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讲授,对原理性、基础性和需要推导的问题应结合板书进行讲授。

(二)开展专题讲座和讨论,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针对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重点讲述这些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的来龙去脉,包括问题起源、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的现状以及相关的研究文献等等。在教学中开展讨论课,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列出当前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中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目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爱好自由选择,从查阅文献考试,全面总结其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思路,并制作成PPT在课上进行汇报,这种教学实践可使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得到加强。

结合课程教学,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依托教师及其科研小组承担的各种科研项目和试验研究,将其中涉及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并让学生对项目实施方案和试验方案进行讨论,让学生尽量参与项目的实施,在科研实践中锻炼能力。

三、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建设

(一)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宗旨

教材建设是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一个方面,对于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必须至少有一种以上基本教材、讲义或主要参考书,并指定必读文献书目,以保证学习质量。因此,应组织力量编写供研究生使用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宗旨为:在课程体系框架内,将理论知识和规范基础相结合,体现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提出研究问题,突出思维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到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提升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的育人功能。

(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的实践探索

本文依托“河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项目(以教材建设为核心,推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完成,课题组在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前期调研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完成了《钢结构理论》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已进行了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材内容在结构上分理论篇和专题研究篇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钢结构基本原理理论,编写时在内容上注重了结构工程专业领域内各研究方向均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了广度和深度并重;第二部分为钢结构研究专题,注重了专题内容的前沿性和热点性,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方面的一整套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并进行了规范比较研究,体现基础理论和前沿工作的融合,起到了更好的指导性作用。

在教材编写上,一方面注重了本专业领域内通识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及国内外不同规范的对比;另一方面,对钢结构科研领域内的研究热点问题,以研究专题的形式,以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为框架向学生进行了讲授,同时结合授课过程中正在进行的课题试验,着重培养了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在教材语言上力求简练通俗,很好地实践了构建的编写原则和编写方法。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ase-centered Software

Architecture Design Course System

SHANG Jianga, ZHOU Shunping, FANG Fang, YUAN Guobin

(Faculty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software architecture course, because of abstract theories and lack of project experiences, college students feel lacking in flavor or interest in common. To begin with many teaching cases were constructed which can meet teaching and practice requirements and be shared with other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s. In this paper, we focus 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ase-centered software architecture design course, which includ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ase resource database,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the relevant teaching system etc.. Also, we explore education mechanism cohering in studying in course, practice in experiment course, long-lasting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Key words software architecture design; case; course system; practice

0 引言

软件架构(也称软件体系结构)是一门源自于软件工程实践的学科,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大量复杂软件系统研发的核心,在现代软件行业中处于重要地位。作为一门在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中提纲挈领的核心课程,“软件架构设计”是最能体现软件工程专业特色的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关乎整个学科学生培养质量。然而因其涵盖面极为广泛,抽象程度高,对刚刚接触软件工程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和认同,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为了提高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 我国不少高校都进行了软件体系结构或软件工程的课程建设和改革。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和理解软件架构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普遍引入了案例,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案例进行解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些课程改革往往只是针对软件体系结构一门课程,并未考虑这门课与其他课程之间案例的共享和知识衔接问题。对于如何将教学、人才培养、科研有机结合,解决学生课堂上学习、实演课上练习、课下长期实践协调统一的培养机制问题缺乏深入研究。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学研究项目“基于项目案例驱动的软件架构设计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在该校开设的“软件架构设计”课程为对象,对案例为中心的软件架构设计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探索。

1 课程特点与研究思路

1.1 软件架构设计课程特点

“软件架构设计”这门课是根据人们的软件设计经验总结出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主题是针对复杂软件系统的高层结构,组织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描述,以及围绕这种描述开展的各项活动(如设计、评估、实现、管理、测试等),其关注的是系统大粒度(宏观)的总体结构(例如分层、子系统的划分等)。

软件架构的设计原则、技术、方法可以应用在不同的软件项目中,它们位于所有具体项目之上,针对全体软件项目,因而是抽象的。由于授课对象多是大三学生,项目开发经验有限,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将软件架构的抽象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因此较难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在接受抽象的理论时,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

软件中的一些质量要素经常是相互冲突的,即软件的质量要素之间既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因此在实际的软件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各种要素进行折衷与权衡,从而得到总体上满足用户要求的软件。怎么折衷和权衡,必须结合具体项目,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不能生搬硬套,对于习惯了套公式,寻求标准答案的中国学生而言这种需要更多交流和折衷考虑的学习实践在接受上有一定难度。

1.2 案例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案例教学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模式在诸多学科和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从案例中分析各类软件系统架构设计风格的优缺点,可以让学生尝试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将软件架构设计教学必须与实际软件项目相结合,通过实践练习加强学生对软件架构概念和设计思想的理解,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现代的软件开发尤其是大型软件开发多采用增量迭代、以架构为中心、用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软件架构设计开发贯穿于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因此,软件架构的教学内容与软件需求、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管理以及软件文档写作等课程紧密相关、甚至有部分重叠,教学中应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妥善安排,在教学内容上注意相关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并在课程之间合理复用包括案例在内的教学资源。但这种复用不能是简单的题目共享,既要考虑因不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同而导致的侧重不同,又要注意讲授课、实验课、实习的相互衔接。

我们针对“软件架构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缺乏项目经验、实践安排不足等问题,从构建以满足软件架构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为主并能兼顾其他相关课程教学案例和资源库出发,研究探索了基于项目尤其是实际项目的案例中心教学方法,强调课上与课下、教学与科研、抽象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为全面改进和提高软件工程学科的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2 案例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我们本着“抽象与实践协调统一” 的教学理念,以软件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走教学革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围绕着案例建设、分析和运用,大胆探索实践了“软件架构设计”课程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如下图所示。

图 1 案例为中心的软件架构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框架

2.1 项目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

针对教学、实验、实习需要,通过教师科研项目、业界典型项目、学生团队项目等多渠道广泛搜集项目资料,整理、编写出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案例。对于教师科研项目资料主要选择近年来授课老师团队在科研开发工作中积累的软件系统开发经验、成果,业界典型项目主要选择典型商业软件和开源项目资料,学生项目主要用于问题分析使用。每个案例一般应包括案例简介、解决/设计方案、文献资料、架构文档、源码、构件库等资料,这些案例资料还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此外,参考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在软件架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试题库、实习题库和文献资料库,力争授课时能将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展示给学生,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颖性,追踪学科前沿。

通过系统研究上述教学资源的分类和编码,我们利用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或NoteExpress)建立起可用于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的多源、多层次案例资源学习库,并通过引入SVN版本控制系统实现了对资料的版本控制、集中管理和网络共享,使得资料的使用可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例如针对数据流风格、过程调用风格、隐式调用风格等常见软件架构我们建立了经典的KWIC案例,针对事件驱动的软件架构建立了MessageIT、Rebeca、FAMOUSO等开源软件案例,针对C/S、B/S等流行多层软件架构建立了基于教师科研项目“城市三维地质信息系统”案例,所有案例源码一般都有Java和C++两种版本,供学生选择学习。

2.2 基于项目案例法的教学内容及手段创新

借助项目案例教学资源库,通过引入案例教学法,我们对原有教学方法、手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改以前的单纯理论讲授为案例分析、研讨为基础的讲授,将知识点贯穿于案例中进行讲解,尽可能使所有架构知识都“落到实处”,触及具体案例、甚至代码,便于学生理解。由于有了案例做支撑,老师讲课更加自信,讲解也更透彻了,由于讲授中注重解决软件构架设计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普遍反映切实体会到了软件架构这门课的作用。通过课堂上案例讲解和指导学生完成一系列实验课练习和课下项目实训,让学生对构架分析和设计的方法、过程等产生了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对于本课程与软件工程其他课程的资源共享和衔接,课程实验及开发团队建设、课程考核方式方面我们也进行了探索。在本课程与软件工程其他课程衔接方面,通过让学生在不同课程(如软件需求、软件测试)中选择同一个题目来完成作业、实验、实习,既打通了不同课程知识体系之间的闭锁、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又保证了学习质量。此外,我们还引导学生组成项目团队,通过参与教师研究课题、企业项目或进行兴趣研究等方式,获得更长期实践机会和锻炼。这种产学研结合培养方式,使得学生能有机会综合运用软件架构设计等软件工程方法、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 总结与探讨

软件工程尤其是软件架构设计课程具有抽象程度高、强调工程实践的特点,在我们的研究中通过建立多源、多层次内容丰富的项目案例教学资源库,引入案例教学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革新和改进。接下来,我们将会针对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修改、完善案例库结构和内容,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加强软件架构课程与其他软件工程课程内容之间的深度衔接,探索案例资源库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共享服务的机制。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项目案例驱动的软件架构设计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2010B21)

参考文献

[1] 覃征,邢剑宽.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抽象与实践的协调与统一[J].中国大学教学,2009(7):14-15.

上一篇: 采购管理问题 下一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