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13 16:08: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篇(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正确的思想传递活动的外部因素总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其影响范围可分成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部分,其中微观环境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作用最直接、最具体。要重视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作用,尤其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价值观念的影响不是靠强制手段,而主要是靠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及渗透来实现的[1]。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一)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指家族的组成人员,即有姻缘、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家庭成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和接受者,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

首先,父母在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育者,也是终身教育者;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思想政治品德会产生巨大影响。马卡连柯说:“家庭是重要的地方,在家里,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突出强调了父母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子女在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起主动作用。子女自出生起最直接、最天然的导师就是父母,子女的举手投足无不反映着父母的教育结果。

(二)家长的教育理念。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是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直接构成要素。柏拉图认为,教育理念是对教育事物的一种判断和看法。它是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确信无疑的判断和看法,具有坚定性,并且对其他的认识和看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许多工农家庭、中产家庭和商品经济大潮中暴富的家长中,低文化层次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认识问题缺乏全面长远观点,从眼前既得利益出发,思想境界不高,常常把自己的品质、道德、人生观通过各种渠道,有意无意地灌输给子女;这样子女的智力、品质、道德、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局限[2]。由此可见,不同家长的教育理念是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正确树立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成长成才。

(三)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般说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包括父母自身素质、从事职业及家庭经济条件三部分。

首先,家长自身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处世态度、处事方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其次,要看父母从事的职业。从事脑力劳动的父母,其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对民主独立,而经商或从事体力劳动的父母则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我说你听、我讲你做”的硬式教育。再次,家庭经济条件对子女的文化素质、阅历及气质的养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于学校及社会教育环境来说具有自身特有的属性。

(一)方式的灵活性。

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目标有计划分层次的教育程序相比,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时间和地点的无限制性,而且体现在教育的方式及方法的可选择性。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可谓是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父母与子女长期生活在一起,对子女则是“遇事则诲”;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并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或说教或训斥。父母要学会把握好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以达到教育目的。

(二)教育的情感性。

“养不教,父之过”。家庭对子女不仅要抚养而且要教育。子女自孩童起就在父母的教导下培养自理自立能力,且在接受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父母产生强烈的情感归属心理,在经济上、情感上都对父母存在着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在学校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体现不到的。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情感性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容易被接受。同时,情感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动力功能和感化功能,它对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和行为起着发动作用和感化作用[3]。这一点使它从根本上保证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促进教育效果的增强。

(三)发展的动态性。

世界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有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从纵向上来看,一个固定家庭在经历家庭经济条件、家长的自身素质及文化修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断改变后,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会不断发生改变。从横向上来看,家庭成员间日渐相互影响、家庭成员与外界社会的接触面逐渐扩大,就会使得优秀的思想不断注入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去,从而使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断变化。总之,这些活跃因素的不断变化会最终使得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呈现出发展的动态性。

(四)作用的持久性。

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持久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育思想传递的持久性。家庭成员间的朝夕相处使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渗入到个人思想体系中,子女在成人后会把自身受到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同学校教育相交融并教导后代。另一方面是教育者角色的持久性。学校及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会随着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状况而不停地更换,在家庭微观教育环境中,即使是子女长大成人也需要向父母咨询并听从父母的教诲。

三、加强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对措

要增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必须加强家庭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对措如下:

(一)从根源上减少问题家庭、问题少年的数量。

问题家庭是指家庭各种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因素,导致家庭幸福感下降的家庭环境状况。它主要表现为:一是家庭不完整,父母离异或一方早逝;二是家庭不和谐,父母关系紧张;三是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与子女沟通较差。这些家庭的子女偏向于孤僻、冷漠、仇视等非正常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充当教育者角色的父母首先要妥当处理好家庭的各种关系,使矛盾最小化,最低程度上减轻对子女的影响。其次,要认识到与子女沟通的重要性,并言传身教地教导子女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所应遵循的规范。

(二)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人类性格的工厂”,要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首先,向学校教育取经,获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其次,组织模范家庭,开展教子经验交流会,父母从中汲取经验,不断改善教育观念。最后,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断向居民传递子女教育重要性的信息,并督促家长做好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篇(2)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衔接现状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地引导家庭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地引导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育观念方面,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以致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错误的教育观念。例如,部分家庭家长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无法正常实施对学生的家庭教育,以致他们对学生思想教育漠不关心、任其发展,最终导致学生形成孤僻和偏执的不良性格;部分家庭教育过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均无条件的满足,导致学生产生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等等。其次,在教育目标方面,没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引导,许多家庭教育的目标也存在着偏差。例如,部分家庭教育过分强调追逐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导致学生在与同学、朋友甚至亲人的相处中均以财富的多少为衡量标准,使他们不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再次,在教育方法方面,部分家庭的教育方法同样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有的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更多地采用权威式的管教方法,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引导教育,以致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真正起到实际效果。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未能实现充分沟通和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与家庭教育实现充分的沟通和配合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统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有不到三成的家长曾与高校辅导员或者教师有过沟通和交流,还有近三成的家长自学生步入大学以后就从未实施过任何管教措施。形成这样缺少沟通和配合的局面,既有高校方面的原因,也有家长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部分高校教育者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存在着错误认识,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关联性较小,家庭教育无法对学生的思政政治素养形成直接影响,从而也就忽略了与家庭的沟通和配合。另外一方面,家长也存在着错误认识。有的家长认为学生既然已经进入大学学习,就标志着学生已经成年,对于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属于高校的职责范围,家长无须进行过多参与。还有的家长认为管教孩子属于自己家庭的内部事务,不需要外人参与,这些错误的认识也直接阻碍了家庭与高校的沟通和配合。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衔接的路径探析

2.1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增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

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就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了解、双向沟通,从而增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和配合。高校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定期举办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集体或者个别的交流活动。例如,高校可以在新生报到入学时或者每个学期期末,举办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会,在让家长了解学校各方面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可以让学校了解和掌握家长对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互配合的认识和看法以及家长实际采取的家庭教育措施等事项。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利用网络通信技术,搭建网络沟通交流平台,增进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例如,高校各个院系可以建立单独的官方网页,不仅能够对外展示学校风貌和信息,也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各项教学活动;学校各年级辅导员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家长qq群或微信群,实现实时与家长进行教育沟通等。

2.2加强高校制度建设,促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衔接

高校建立和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对于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衔接也十分必要。一是,建立和完善资金保障制度。资金保障制度是高校开展包括与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在内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基础,学校不仅要制定资金筹措制度,确保教育活动经费的充足,还应该制定资金使用制度,确保相关资金不被挪用。二是,建立和完善招聘录用制度。严格制定招聘流程、录用标准以及任职资格等事项,确保教师和辅导员既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也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家校教育合作理念和业务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考评制度。将家校教育合作作为考核教师和辅导员的一项重要指标,从根本上促进和提高家校教育合作的开展。

2.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障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

篇(3)

1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子女的良好教育创造了条件

首先表现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素质普遍提高,大量的事实和研究成果表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的素质状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党和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积极措施,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扫除文盲的举措使众多的国民从中得到了好处。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也自然提高了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孩子的能力。其次表现在良性家庭教育行为逐渐形成。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家庭教育呈现出的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关系民主化、家庭教育启动早期化,以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等新的发展趋势,使家庭教育目标比较明确,内容逐步深化和拓展。这使家庭教育方式和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都呈现出民主、科学的特点,家长不再将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来对待,而是在良好家风的形成、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自尊心的形成、个性发展、父母与孩子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进一步密切与学校的联系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逐渐克服了传统家庭教育中的落后观念和方式,这比以前都有所改进,整体效果也显著提高,这一切都是值得积极肯定的。

2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逐渐形成

首先表现在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趋于融洽。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富足,许多家长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作用。家庭成员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感情融洽、关系和谐的人际感情关系。加强要求,逐渐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行为常规。这不仅使全家人都能有秩序地生活,而且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会关心人、尊重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家长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并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受到了良好的品德熏陶和感染,促进了孩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言传身教,良好的家风在许多家庭中也逐渐形成。家长们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勤奋好学、勤劳节俭、爱好健美、讲究卫生等风气,这对子女的家庭德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能。其次,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家庭投入总量增加。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使更多的中国人获得了实惠,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走出了困境,使得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从而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创造了条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也证明,一个孩子的成长乃至将来成功与否,与家庭教育的质量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高文化素质群体的家庭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子女受教育的环境优势明显优于其他群体,起到了示范作用。其次的原因就是家庭受预期效益的驱动,投资教育不仅能产生满足现实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个人心理需求的作用,还能在未来为家庭和个人带来物质上的效益。当然,投资教育还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目标,从而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教育这条相对公平的道路作为实现自我目标的途径。

3家庭教育目的明确,方法理性化

首先表现在家庭教育目的明确,人才标准正确。中国人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家长们都着眼于孩子的未来,把家庭教育的目标放在孩子的生存与发展上,普遍希望孩子成才,并且在成才的标准上,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未来社会竞争对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大多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科学的、现代化的,并适合当今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对中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学会学习的教育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不仅体现了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人才标准,而且也倡导了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主流方向,这是值得肯定和大力推广的。其次表现在教育子女的方法趋向理性化。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理性化趋势明显。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家庭教育理论的学习成为家长们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家长通过报纸、电视、杂志和互联网进一步了解了在不同时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懂得了儿童教育的方法和规律,从而为科学、正确地教育孩子创造了条件。第二、对父母的职责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并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明白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而且更要重视对孩子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第三、进一步加强了与学校的密切配合。越来越多的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家长会等形式,一方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会主动地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从而实现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为更好地教育孩子奠定了基础。第四、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在尽可能多地学习家庭理论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时刻注意用自己良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并且更多的家长在注意言教的同时,还更加注重身教的作用,并努力使言教和身教并重,从而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锦 陈彦文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姜雪,凤关锋.当代国外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及启示[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7,(1).

篇(4)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终生的家庭思想政治教师。父母的教育与影响对孩子一生的社会化过程起奠基作用。谈到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想到学校或社会,往往忽视家庭的作用,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重视并充分发挥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于一个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政治社会化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父母一生的责任与使命。它是学校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始化,同时也是其他家庭教育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前提。但是在现代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使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本文主要对目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相关阐释,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能够引起各界的重视,从而改变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最终促进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对子女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中,它并没有引起人们(尤其是家长们)的高度重视,以至于在当代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了诸如内容失衡、方法错位、环境“失职”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失衡。

当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功利性。作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者——父母,其教育内容与教育观念也出现了明显的重智轻德的倾向。他们过度地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诚然,在信息化时代,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人光有知识,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行与健康的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很显然也是难以立足于当今社会的。无数杰出人物的成功事例与无数失足人员的惨痛教训,更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德与智的辩证统一关系,更使我们懂得在个人成长成才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智力教育的单一化与片面化而培养出智力超前、道德滞后的“畸形人”,无论对个人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幸福融洽,还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是不利的。

(二)方法错位。

在当今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许多教育方法不仅是不理智的,而且违背了子女的成长规律。比如,专制式的方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父母始终把自己摆在权威者的位置上,用命令的口吻、统治者的权威,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在无形之中采用了抹杀孩子的主体性、能动性与选择性、放任式的方法。这类父母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实行“放羊式”的管理与教育,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没有一整套科学的教育方法与内容,无视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溺爱式的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应有的理智与分寸,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一味地纵容迁就。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走进孩子心灵的教育活动,父母作为家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运用正确的方法,结合自身的特点,遵循客观规律,真正地做到情感与心灵的对话。

(三)环境“失职”。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在家庭中进行思想熏陶、道德传递、知识教育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它的各个要素都来源于家庭,决定于家庭,又反过来对家庭产生深刻的影响”①。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环境和思想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的内容。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把握好对待子女的经济尺度,既要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消费条件,又要关心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生存能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②。现今,一些家庭缺失良好的精神环境。如单亲家庭的不断涌现,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隔代的不理智疼爱,父母双方教育内容与方式的不一致等,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由于父母自身的文化素养、思想觉悟、认识水平的有限,对孩子并没有产生一定的教育说服力,而且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并没有以身作则,没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教育榜样。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养成。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民主的沟通方式,父母的言传身教,才能优化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二、加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当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是存在着诸多的现实问题。如何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使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一)更新观念,注重学习。

要解决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更新观念,特别是父母的错误观念。只有观念正确,才能实施正确的教育。要大力开展宣传与教育,使父母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充分认识到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平等的地位,肩负着同等重要的使命,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要成才就必须先成人,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成人的基础性教育。与此同时,学校与社会也要重新定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结成统一战线,而且要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共同致力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注重学习。家长要提高自身素养,学习与借鉴一些成功的中外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与成功经验,并对自身的教育思想与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借助现代传媒工具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丰富教育体系,使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符合时代特点,符合子女的发展需求与成长规律。

(二)优化内容,创新方法。

在内容方面,要根据子女的发展特点与成长规律,选择合适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孩子的全面均衡与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吸收与借鉴,积极汲取其他国家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家庭、中国教育与中国子女的特点与需要,对中国式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符合教育规律的改革。在方法方面,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与时代需求,在适用的原则上创新方法。由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渗透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在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平等、尊重的亲子互动关系。父母用自身的言行,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渐进地对子女进行教育。思想品德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是硬性灌输就能形成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具有的特点,恰好符合思想与行为形成的客观规律。比如:充分利用家庭聚餐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这种交流不拘泥于刻板的说教形式,又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下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借助社会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教育资源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现代传媒工具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巧妙地了解、理解与尊重孩子,等等。

(三)改善环境,言传身教。

从宏观上讲,这里的环境是指社会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所创造的“大环境”;从微观上讲,主要指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小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婚姻关系、父母自身的素养。一方面,社会应该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家长开展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上的大力援助(如出版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刊物,创办家长培训机构),以及精神上的支撑(如加强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的社会传播物进行管理,优化社会精神环境等)。另一方面,家庭要为孩子塑造良好的家庭内部环境。家长不仅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保持婚姻完整与家庭和睦,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知行统一,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而且要遵循孩子成长与教育的客观规律,按规律施教。

(四)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就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主体是父母;但就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家庭、学校、社会是三位一体的,是不可分离的。对孩子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单一的过程,也不是任何单一的力量所能独立完成的,它是诸教育通力协作的结果。因此,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主要有内外两方面。一方面,在家庭内部,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对教育的目标、内容与方法,要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在家庭外部,家庭、学校、社会要保持目标的一致性,保持教育的连贯性,保持教育内容的协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三方教育力量各具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各具缺点。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创造最大合力,是研究的重点与关键。比如,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具有情感性、渗透性的特点,但缺乏理论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教育中易出现情绪化,即感情用事。而这些不足正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论的完整性、教育经验的丰富性、管理的严格性等优点。因此家长应与学校教师加强联系,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同时,家长可能对一些不良社会影响无所适从。这时候社会各界就应该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大力配合家长开展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家长减少一些来自社会方面的阻力,使得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进行。

注释:

①②贺幸平.论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5.

参考文献:

[1]祁海芹,于杨.现代家庭教育十大弊端诊断[J].辽宁教育研究,2007(9).

[2]刘社欣,郑永延.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M].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3]庞军朋.当代家庭德育教育应借鉴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王良,郝晓燕.家庭教育特点与家庭德育优势[J].青年探索,2004(5).

[5]刘妍熙,罗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2.

篇(5)

【关键词】

家庭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对家庭教育极为重视,传统文化中也不乏家庭教育的著作,如汉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朝司马光的《家范》、明末清初朱柏庐著的《治家格言》、宋朝袁采的《袁氏世范》等均为家庭教育的典范之作。《社会科学大词典》对家庭教育的定义是: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对青少年进行自觉主动的教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核心家庭是我国当下时期家庭存在的主要形式,父母作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父母的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应得到充分重视。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阵地,家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作用不可小视,而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1.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基础。父母长期的正确引导和正规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广泛性和长期性等诸多特点,具有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独特优势,是个人道德根基建立、行为习惯养成的摇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在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大学阶段是人的心理与思想进一步成熟的重要时期,伴随个体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以及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认识,大学生逐渐形成鲜明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其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在我国现行人才培养体制下,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塑造、价值观、理想信念与信仰等精神培养相对迟缓,抗压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部分能力发展相对落后。当今网络媒体发达,流行文化不断更新,在多元化的价值导向下,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备受冲击,大学生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中、校内或是校外环境下,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外界信息,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极易被社会风气影响。家庭因其成员共同生活时间之久、父母与子女关系之亲密,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范围更为全面,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最核心场所,是影响时间最久、影响力最大的教育途径,是先于学校也优于学校的最基本教育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基础。2.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在补充。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文化氛围的多样性、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与道德行为影响深远,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重重挑战,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家庭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外在补充作用。首先,教育形式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以课堂授课为主、实践活动为辅,教育形式较为单调,理论知识难以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而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形式更为灵活,方法更为多样化。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决定教育,有生活才能有教育。[2]而家庭教育的形式是以实践为主,说教为辅,大学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获得做人做事的观念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将有形的道德理论知识内化为无形的道德认识与观念,并进而外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其次,教育方法上,学校教育的方式偏重理论知识的说教,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方式更具直观性,父母的言传身教的直观引导、家庭环境与文化氛围的熏陶均直接影响着子女道德认识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家务劳动和情感交流互相影响,子女在家庭环境中长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成为其独特的品行习惯与人格特征,并在其为人处世、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中得以表现。家庭教育的方法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更为久远深刻,同时也更具稳定性。再次,教育内容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强且教育内容存在一定局限性和缺乏针对性。如: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教育、婚恋观教育方面较为欠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重“共性”轻“个性”,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根据不同性格特征科学开展道德教育;而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对于子女的性格、爱好、禀赋等先天条件和特质了解最为深入,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个性潜能的发现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并且因其教育内容针对性的特点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升学与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诸如敏感多疑、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自闭症等。在流行文化的引导和商业媒体的大肆渲染下,很多大学生道德判断混乱,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虚荣攀比、重现实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恋爱婚姻观混乱,家庭责任心缺失、孝心缺失、诚信缺失、正义感缺失等等。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频发。2002年的大学生硫酸烧熊事件、2004年的马加爵故意杀人案、2010年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以及2013年的复旦大学室友投毒等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而种种大学生心理问题与行为失范以及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发生,父母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1.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社会关注度不高。当今世界各国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一个国家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和全民族综合素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3]我国教育界也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针对家庭教育的政策制度尚不完善,家庭教育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早在2000年和2004年,我国已就家庭教育了相关文件,具体规定了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教育行政部门、妇联的职责,但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非常有限,进行家庭教育培训的机构和组织缺乏,家庭教育培训行业发展严重滞后,家长得不到理念教育和方法指导,全社会缺乏家庭教育培训意识,家庭教育一直处于教育的边缘地带。家庭教育的开展并未达到理想效果,特别是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2.家长的责任意识缺失、教育方式落后。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巨大,一方面由于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心理活动与道德成长,难以投入过多时间与精力在家庭教育上,久而久之,大学生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逐渐被忽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长时间在学校学习生活,因此诸多家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完全丢给学校,形成了“养”与“育”的失衡状态,导致一些家庭中父母尽管全力关注子女成长,也仅仅是聚焦于考试成绩和排名等学业问题,或是更多关注于吃穿住行等生活问题,竭尽全力满足了子女物质生活的需要,而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精神需求和道德品质成长视而不见,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教育方式上,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的教育知识,同时又缺乏家庭教育经验,教育方式方法落后。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疏于管教;或居高临下、期望过高、要求苛刻;或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供应轻精神培养;重言传轻身教、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这些教育方式阻碍了大学生性格的完善、健康人格的形成和人际交往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禁锢了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3.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三个重要的领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脱节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想意识的形成,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背道而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造成负面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在内容上存在交叉,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必须坚持不懈传播科学理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而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则更倾向于大学生个性、人格的塑造和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高校与家庭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交叉,不可分割,互相促进,贯穿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整个过程。其次,形式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有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尽管一些学者强调高校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但事实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仍以显性教育为主;而在家庭教育则以隐性教育为主,注重言传身教的作用。实践证明,家庭中家长重说教、轻身教,未能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家庭教育效果也受到很大影响。只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显性教育优势和家庭教育的隐性教育优势,二者相互衔接才能事半功倍。相反,学校与家庭在形式上衔接不利,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脱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和考试合格的层面上。再次,学校和家庭教育时空上衔接不利。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数量的增加,便利的交通为大学生选择院校提供了更多可能。然而,家校地域空间距离的增大导致了子女与父母相处时间变得更为有限,这直接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面对面交流机会减少,沟通不充分,家庭教育很难发挥效力,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严重缺失。

三、加强家庭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完善政府主导的家庭教育机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为全面提高全民族家庭教育的认知和能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和坚实的制度保障。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作用,提高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积极发展家庭教育培训事业,大力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人才。其次,发挥社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作用,发挥社区服务功能,设置家庭教育咨询指导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长期工作计划,开展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与宣传工作,为每个家庭提供贴心可靠的教育技术支持。再次,全国各级妇联与教育部门共同配合,将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确保家庭教育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为每个家庭开设家庭教育学习必修课,为家庭建设和青少年成长严格把关。2.树立家庭教育责任意识,改进家庭教育方法。首先,大学生家长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一是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以往过度依赖学校教育的错误观念,树立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责任意识。二是改进对家庭教育的方法,发挥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沟通、交流中的作用,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发挥家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辅助功能。其次,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影响,主动学习,广泛积累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积极发现问题,纠正以往不当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家长要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传承家族优良传统,形成阳光健康的家庭文化,发挥家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向影响。父母要注意自身言行的导向作用,以身作则,发挥家长的示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与思维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有效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沟通方式,化解大学生的内心冲突,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等。再次,大学生家长要积极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同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家长应密切关注子女在校动态,主动建立家校连接,积极参与家校互动,增进亲子沟通与理解,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家庭关系,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为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打下基础。3.高校构建完整的家校衔接系统。首先,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形成亲子互通桥梁。建立学院制师生家长QQ群,解决因距离远、家长繁忙等原因造成的家校沟通不畅问题,同时方便家长之间互通互助、交流分享。开通微信公众账号,及时学校动态,保证家长及时准确了解学校新闻动态,有助于亲子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同时,提高高校信息的广泛性和实效性,定期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为广大家长提供权威知识和实用指导。其次,高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室,并聘请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师定期为大学生家长提供免费咨询,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家长排忧解难。开放大学生信箱,欢迎广大学生来信咨询,就家庭教育问题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再次,高校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亲子互动活动。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选择适合大学生的线上线下亲子互动活动,寓教于乐,在互动中增进亲子彼此了解,以此开展隐性教育,营造生动活泼的家校互动校园环境,为家庭思想交流搭建平台,促进家庭关系的亲密和谐,进而推动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任重而道远。只有在政府指导下,努力做好大学生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才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2]孙培青.中国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80.

篇(6)

梁启超,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学者、思想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育有九个儿女,九个儿女在各自的工作领域无不取得傲人的成就。其中,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个子女始终坚持“人必有爱国心,方可成大事”的宗旨,以“莫问收获,只问耕耘”的人生态度,在十几个领域作出贡献。梁思成、梁思礼等兄妹的成就是个人勤奋的收获,更是梁启超家庭教育的成功。学习借鉴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包括爱国主义、趣味教育、寒士家风等教育内容,言传身教、中西结合、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内涵与特点

1.注重对个性的培养。梁启超教育儿女时,很注重他们的个性和主观意愿。他说:“个人自审其性之所进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1]只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对于儿女们的专业兴趣选择,无论是建筑还是考古,梁启超都表示赞同。从梁氏兄妹很小时,其父亲就常常提出问题而不下结论,只在疑难处给予点拨,从不把自己的意愿想法强加给子女,注重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九个子女采用启发式教育。

2.强调教育中的趣味性。趣味教育是梁启超教育子女的主要方法。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没了趣味,生活就没有意义。他认为教育在于唤起趣味,不可摧毁趣味,趣味应该有始有终,只有“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终身受用的趣味”[2],指导他们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趣味。只有兴趣盎然,才不会对生活产生厌倦,生活才有意义。所以,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时奉行趣味教育的方法,平等民主地对待自己的子女,按照他们兴趣所在引导他们成才。他建议他的子女在专门学科之外,还应选择一两种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重视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在求学上,梁启超主张“猛火熬”和“慢火炖”交互进行,反对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方法。因为只有慢火炖才能很好地消化所熬的。在《论幼学》中,梁启超反对中国传统“先授六经、四书,后授八股试帖”的幼儿教育方式,大力宣扬西方的教育原则,因为西方的教育符合儿童心理成长的规律。梁启超认为教育应该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按人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

4.言传身教,注重教育中的沟通。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教中,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有深刻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有时甚至是终身的。言传身教是梁启超家庭教育最大的特点。饭桌上,梁启超喜欢和儿女们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谈笑,谈论民族英雄和救国者的故事;儿女在外留学,他不忘通过信件指导他们的学业、学校、兴趣爱好、治学处事。从政时,梁启超时时图国富民强,一生以国为己任;生活中,他爱好广泛、学有所长、强勉刻苦、自强不息。他用自己的言行告诫子女,要爱国,独立,乐观,好学,简朴。梁启超的一家人相亲相爱、相互尊重,共同缔造了和谐的大家庭。梁氏子女的成就无疑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家人的良好沟通与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关注个性,因材施教。理论教育法也叫理论灌输法或理论学习法,是通过基本原理、思想观念的传授、学习、宣传,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的方法。理论教育常以讲授讲解、理论学习、宣传教育、理论培训、理论研讨等形式呈现。实践教育是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劳动、社会服务、社会考察等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基本方法。理论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的方法。梁启超说:“求知的目的有二:一是求智,二是致用。二者缺一不可,即所谓‘知行合一’,二者兼备方称得上学问。”[3]他常让思成,思永参与实践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再从生活中提炼新的学问。梁家子女的成就,无疑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大的启示。

2.坚持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相融合的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不能与历史分割,需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是在适应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后产生的,会对其他的教育内容产生影响。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相适应时,教育方法对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增强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反之,则有损害和较弱作用,有时甚至破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主张儒家“内圣外王”的原则,以寒士家风教育,但是梁启超并非一成不变地完全接受其观点,他认为“内圣”不应该是死守“三纲五常”,而应追求子女的全面发展。他提倡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反对传统教育中的体罚教育,主张有爱、民主的教育方式。从梁启超和子女们的相处之道来看,无论是来往信件还是茶余饭后对儿女们的指导与叮嘱,无不体现“父爱如山”的情怀。

3.坚持中西化合的原则,趣味教育,寓教于奖。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时,既注意培养子女的国学素质,又让子女学留学西学先进和科学与精密的研究方法。主张儿女在专业学习之余,选择一两种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他认为,过于专门的学习会导致单调的生活,人们极易对单调的生活产生厌倦之情,从而变得苦恼、堕落。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不能停留在单一的理论讲授上。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艺术性,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

4.坚持教书育人两不分的原则,言传身教,注重沟通。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学家,他的一生都在强调:“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他还说:“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越多越坏。”在晚年讲学中,梁启超常强调教书育人的重要,并把德育放在第一位。“教书”即向受教育者传授专业知识,“育人”则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书”与“育人”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知识是易变的、外在的、易陈旧的、易淘汰的,而人的品德、观念、能力、习惯等则相反,其是稳定的、内在的、深层的、持久的。教书育人应强调树立“全人”、“完整人”。

总之,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演绎了一个家族传奇,他的博爱教育、寒士家风趣味教育、为学做人等教子之道,给了世人深刻的启迪。但是,受到历史环境与个性的限制,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有值得商榷之处。研究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思想,分析其家庭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能够汲取相关经验和教训,同时指引当下家庭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家长以身作则,进行自我教育,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个性,积极沟通,科学有效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为孩子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篇(7)

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家庭教育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益补充,是改进和提升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助推器,他们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教育过程上也是连续的,在作用上更是互补的。

一、高职生家庭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现状

1.家庭教育不能与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轨

据调查,87%的家长在学生的小学及中学阶段,为了能够让孩子考上理想中的高等学校,会主动地与教师及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系,以期了解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同时,92%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会非常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当孩子进入大学之后,许多家长思想上有所松懈,认为自己的教育任务已经完成了。首先,许多父母认为子女已经是成人了,具备了成人应有的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能够以对自己和家庭负责的态度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因此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施加教育。其次,许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学识、修养、生活经验不足以影响子女,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教育能代替家庭教育。再次,由于许多父母忙于生计,无暇施以教育,特别是众多的农村家庭,赚钱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对子女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各种原因,促使两种教育不能有效结合,学生也在中间无所适从,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就被削弱了。

2.学校未把家庭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日程

虽然学校很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并没有把家庭教育工作列入日程。据调查,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的不足15%,有的辅导员管理学生一年了,还不能准确地叫上每个学生的名字,更不用说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与家庭成员以及亲朋好友的关系,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了。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安排中,一般都没有把家庭教育纳入工作范围,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业绩评估也很少有这方面的要求。

3.高职生本人也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许多高职生不主动也不愿意接受父母们的教育指导,这是高职院校家庭教育缺失的又一个原因。许多高职生认为自己在外求学,父母也帮不上什么忙,而且有的父母文化水平有限,说不出什么道理来,于是和父母的联系就少了。其实,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家庭和睦带来的快乐,为他们受挫时提供一个必要的缓冲。对于在外求学的高职生,父母的教育也会为他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4.家庭教育基础不一、参差不齐

有些家庭的综合文化水平和素质都比较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正面的、优良的氛围;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没有受过教育的专门训练,缺乏教育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的能力差,许多家长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一般经验教育孩子,缺乏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不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难以做到科学育人;有的家庭长辈之间关系紧张或者长辈有严重的过错行为,这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势必会产生消极作用。

二、加强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迫切性

1.实现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构建文明校园的需要

由于目前在校高职生中有许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的,缺少生活的磨炼,怕苦、怕累、怕难,往往存在自理能力差、不善与人交往的问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感恩意识缺失、诚信意识薄弱。在构建文明校园的进程中,基础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面,务必做好。

2.实现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作为刚刚迈人成年的高职生,还处于一个心理断乳期,思想上还很不成熟,他们既想摆脱家庭的束缚获得独立,同时又对家庭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一方面,表现为抗挫能力低下、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理性、容易冲动;另一方面,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差、对自我的驾驭能力不足等。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背景下,高职生心理健康和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务必做实。

3.实现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促进学生成才的需要

上了大学后,由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一些学生往往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表现为无所适从或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网络游戏中,导致生活不规律、学习成绩下滑。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逃课弃学,欠费欠学分;第二,延期毕业,无证无工作;第三,学校劝退,毁己毁家庭。

三、家庭教育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发挥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作用,为高职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对新时期的高职生来说,在思想上还有许多不够成熟的地方,容易产生行为的偏差,需要有人及时给予心理上的指导,而在现有的辅导员制度下,作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力军的辅导员,一个人需要面对的是300多名学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异常现象。而作为家长,子女上大学之前的陪伴者,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当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有异常表现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干预,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2.发挥家庭教育的监督性作用,为高职生全面发展献计献策

日常教育管理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涵盖了学习、生活和工作,诸如上课、考试、请假、纪律、卫生、实习等。各项工作由学校的校纪校规来规范,也需要家长的教育和监督。第一,在学习方面,家长要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对于收到学籍预警的学生,家长务必要及时与学校、学生本人沟通,共同商定帮扶计划。第二,在纪律方面,家长要要求学生遵守校纪校规,协助执行外出及假日的请假销假制度,并同时做好安全提醒工作。

3.发挥家庭教育的示范性作用,为高职生素质提升树杆立标

对于每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感恩是人之常情。然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在高职生中,不诚信、感恩意识淡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假贫困、知恩不报等。家庭作为教育实施的载体,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孩子树立典型,营造诚信感恩的环境。此外,对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不诚信、不感恩现象,家长有责无旁贷的教育引导责任,要认真对待,坚决制止,防微杜渐。

4.发挥家庭教育的指导性作用,为高职生就业择业把脉问诊

目前,许多家长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他们主要从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影响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这与大学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一定的分歧,教育观念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不利于高职生的健康成长。其表现为大学期间的学习唯一目标就是为了毕业找个工作,导致学生对学业没有理性的规划,对就业也没有科学的认识。因此,家长务必转变观念,结合孩子的实际,根据行业的发展,参照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地为孩子的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并督促付诸实施。

5.发挥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作用,一对一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前,我国许多高等学校认为,政治教育工作是以辅导员为主进行管理的。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辅导员和管理的学生比是1:150,但在现实中根本达不到要求,有的学校比例甚至达到1:400,这使辅导员不能够关心到所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心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心理变化。中国有句俗话:“知子莫如父。”所以家长有责任、有义务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向学校及时反映学生的状况,以便于辅导员和教师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校也能够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地反映给家长,使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

四、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建议

学校和家庭之间要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经常交流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和学业情况,听取家长对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实现增强教育效果的目的。

1.增强家长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意愿

在进入大学以前,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一般比较密切,但进入大学后,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就相对会比较缺乏,而这对高职生的思想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事实上,高职生本质上仍是未完全独立的一部分未成年人,尤其是大学新生。学校与家庭教育只有很好结合,才能提升高职生的情操。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不应只是双方教育方法的一致统一,更应该是双方合作教育意愿的增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次要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美国著名教育专家范德格里夫特和格林曾提出,“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内在的积极态度。这个内在的积极态度,应当是共同服务于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积极主动的伙伴关系,才能促进双方的积极沟通,使双方的教育资源得以整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促进高职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高职生家长的素质

高职生家长的自身素质如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良好素养、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对引导高职生积极进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家长要不断充实学习,用最新的理论观点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其次,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再次,对于大是大非问题,要坚持原则,不能颠倒黑白,唯唯诺诺。最后,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意自己言行对高职生的影响。作为父母,要带头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重视对家长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

父母的文化背景、家庭收入状况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结构关系等,都会影响着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言行。在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教育中,处于不同阶层的家长在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受教育经历,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家长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高职生活;如何与已经是成人的孩子进行沟通;如何帮助孩子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问题;如何处理好和家庭成员的关系等。

4.建立学校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互动机制

我们要探索一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思想以及方法上和谐一致的互动机制,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切实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

(1)建立动态的学生档案,获得有效的与学生家长联系的第一手资料

学生一入学,就应该建立家庭与学校的联系档案,了解学生详细的家庭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父母的工作单位、主要的社会关系等情况,为后面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解读学校教育管理规定并告知相关联系方式

在新生家长见面会上,向家长宣讲学校的校规校纪,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指出家长在高职生教育管理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同时,告知家长相关联系方式,诸如学生工作办公室的电话、辅导员联系方式、学校校院网址、成绩核查路径等。

(3)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学生的在校情况和通报相关紧急事宜

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情况,负责教师应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可分类进行,主要有如下形式:其一,对于学生正常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及综合表现,可以以信函的形式告知家长;其二,对于突发性或者意外事件,以电话的形式在适当的时间告知家长;其三,对于情况较特殊的学生要密切跟踪,除了通过网络、电话、信件等方式与家长联系,有必要时还要深人家庭,以家访的形式实现,以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和教育,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篇(8)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就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环境因素而言,家庭环境可谓是最基础的、最底层的影响因素,也是影响时间最长的、最不可忽视的,具较大的可塑空间的因素。新时期的家庭环境凸显出众多新情况,新问题,直接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功能的发挥,正确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直接关乎着家庭和谐生活的构建,未成年人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祖国未来的使命的完成。

一、新的社会形势下家庭环境出现的新情况

家庭是人一生下来接触的第一个场所,是学生成长的首要环境。家庭教育是子女受到的第一个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影响一生的人。可见,家庭环境在子女健康成长过程中的至关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转型过程中家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带来许多有利条件,促进了家庭教育,但同时也必然带来一些不利条件,制约家庭教育。家庭环境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具体有三方面:

(一)独生子女的比例提高,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出现偏差。计划生育实施以来,中国在世界人口控制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独生子女无疑是最直接的证据。九零后的一代是独生子女聚集的一代,据不确定统计中国的家庭独生子女的比例高达75%,且呈现上升趋势。现实生活中,家长对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一切都服从孩子,对孩子千依百顺,造成孩子过于娇惯,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只知道权利不知道义务。养成他人必须顺从自己,孤傲,霸道,自私自利的等不良习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矛盾就会出现,直接影响他们在学校和社会的生活,同时自私自利的品行也是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的建设。

(二)离婚率逐年上升,导致家庭稳定性下降。家庭本该是最稳定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出现一种怪现象:离婚率史无前例地出现骤升。夫妇离异必然造成许多“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子女易受到歧视,自尊心、自信心,很容易受挫。直接的后果是孩子变得性格粗野,桀骜不驯;甚至会被坏人带坏;孩子成绩一落千丈无法补救。有调查显示,离异家庭的青少年犯罪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可见,家庭离异不仅使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出现断层,还会使他们的思想道德走向歧路,而且增加了学校思想道德的难度,不易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培养成思想道德健全的公民增加难度。

(三) 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网络开始快速进入家庭,手机代替玩具成为必备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紧跟时代步伐进入信息化时代,电视、网络等媒体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其中网络无疑是传播信息最快、影响最深、涉及面最广的方式。电脑开始进入一般家庭,手机几乎是人人有之,手机代替玩具成为青少年的必备品,成为玩具。令我们担忧的是手机代替传统玩具有诸多的隐患存在。青少年由于知识和社会经历的局限,对信息的感受能力很强,而对信息的分辨筛选取舍能力比较差,往往各种信息兼收并蓄,难免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和腐蚀。同时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成年人垄断信息的局面。他们对成年人的话,不再像过去的孩子那样俯首贴耳,言听计从,给家庭教育大大增加了难度。

篇(9)

二、离异家庭大学生群体的典型特征

(一)自卑

一方面,进入大学后每个大学生有更多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离异家庭的大学生由于过早失去来自父母双方的关怀,长期处于一种父母之间关系不融洽的环境,使得他们的内心极其压抑,这也导致了这类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尽管离

婚率呈上升的趋势是社会的进步,是人们追求婚姻自主及捍卫人权的具体体现[2],但一直以来社会投向离婚家庭的眼光多数是持有偏见的,使得离婚家庭的孩子多数认为父母离婚是不光彩的,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的家庭情况,害怕别人因此而看不起他,离异家庭大学生自卑心里产生的原因之一便源于此。另一方面,父母离异后,家庭的经济情况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在经济上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刚刚进入大学的校门,融入集体的生活,难免会不自觉与周围同学在物质上产生比较,这时他们又会因此而陷入自卑的心里。

(二)心里压力及负担过大

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婚姻破裂后内心会产生一定的创伤,他们会在离异后把孩子当成自己生活的唯一目标和动力,对他们非常严格,这样会使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过大,让离异家庭大学生在学业上承受着很大的负担与压力;经济上,比起正常的家庭来说,父母离异后一方来抚养孩子显得更加困难,一些懂事的孩子看到父母一方为自己操劳,很想尽早为父母减轻一些经济上的负担,这就致使离异家庭大学生在经济方面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及负担。

(三)性格敏感与多疑

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得一直处于自卑情绪的他们很容易将一些简单的问题想复杂,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得不自信,不信任身边的同学朋友,对别人说的话总是很敏感,常常误解他人的言语。性格的敏感与多疑导致了他们人际交往上的失败,更加剧了他们自卑的心理,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

(四)焦躁

与正常家庭的大学生相比,离异家庭大学生由于得不到他们想要的有父母关怀的完整家庭,也得不到一种安定温馨的生活,这种心理上的失落在进入大学过集体生活后,因为有身边同学作比较而显得更加严重了,这种严重的心理上的失落便让他们滋生了焦躁的情绪。

(五)内向

离异家庭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不能感受到家庭带来的温馨与幸福,反而一直生活在一种父母无止境的争吵中,这让他们经常感到孤单与失落,加之前述的自卑感,一系列因素致使离异家庭大学生性格变得孤僻内向,不愿与人交流。

三、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某些形式、手段向教育对象传导符合我国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3]。离异家庭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很典型的特征,导致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特殊性。

(一)自我教育中的被动低效

离异家庭大学生典型性格特征的形成与自身的思想方式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这就突出显示了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多数离异家庭大学生群体长期处于一种低落、消极的情绪中,使得受教育者在自我教育中处于一种被动的角色,且自我教育的效果也不佳。

(二)实践锻炼中的消极情绪

离异家庭大学生由于性格上比较内向,对实践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但在活动的过程中由于自卑心里又可能会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与实力,因此他们不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锻炼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用实践锻炼的方法来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了。

(三)咨询辅导中的交流困难

咨询辅导的基础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而前述离异家庭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敏感与多疑使得教育者与离异家庭大学生群体之间很难建立良好的互动,他们往往紧闭自己的内心,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很被动,而且不自觉地产生一种防卫意识,阻碍了教育者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四、对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途径的探析

(一)“四箭齐发”――打造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营造一个轻松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起到推动的作用,更能促进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进行。

1.家庭氛围

每个人出生后的第一个学校便是家庭,家庭对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性格特征有最重要的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生活的家庭环境虽不能像完整家庭那样很温暖、很和睦,但学校的教育者可以在了解他们具体的家庭情况后,针对不同情况主动积极与离异家庭大学生及其父母进行沟通,一方面告诉家长虽然父母离婚了,但是不要忽视对孩子的关爱,更加不要把双方的怨恨发泄在孩子身上,让他们了解到父母的关爱及其良好的家庭环境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另一方面告诉孩子,让他们正视父母离异这件事情,让他们们理解父母,虽然父母离异了,但是对他的爱依然没有改变,通过交流消除他们对父母的怨恨。综合这两方面,虽然父母离异了,但依然可以为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和谐的家庭氛围。

2.学校氛围。

学校可谓是每个孩子的第二个“家”。由于学校的教育更具目的性与计划性,如果能够对症下药,为离异家庭大学生打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的氛围,那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就更加顺利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主动承担起“家长”的职责,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3.社会氛围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中介,为离异家庭大学生提供更多到社会上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让他们在这些社会实践中认识更多的人,接触更多的事,在提高他们处理事务能力的同时,让他们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友情的力量,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能为他们带来正能量的社会氛围。

4.群体氛围

大学是集体生活,大学生更多的时间是与他们的室友与同学在一起,如果能让身边的同学与朋友将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到离异家庭的大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群体氛围,无疑会促进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三管齐下”――深化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在和谐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中对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进行不断深化将为离异家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锦上添花。

1.加强自我教育

当离异家庭大学生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升华,他们便愿意去主动接受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思想观念,积极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便在这种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活动中突显出来。

2.深化实践锻炼

篇(10)

[作者简介]陈平(1977- ),男,江西宁都人,防灾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政政治教育、法理学;黄敏(1978- ),女,重庆人,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统计学、灾害损失评估。(河北 廊坊 065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课题“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的现状及完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Y2013021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70-02

当前正是全球经济的“破冰”时期,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岗位紧缺,待就业人数激增,这些都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拦路虎”。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承受着巨大压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依据这些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创新教育思路,从而使他们能够认清形势,了解自己,增强信心,提升能力,融入社会。

一、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实力的高低成为评判一个人能力价值高低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受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煎熬。由于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极易产生自卑感,同时也缺乏被认同感。强烈的自卑感迫使他们产生极强的自尊心,有时甚至达到敏感、多疑的地步;缺乏被认同感,使他们缺少安全感,自我防范意识较强,不愿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因饱受精神煎熬,一部分学生出现自暴自弃的心态,甚至做出一些伤害自己及他人的极端行为。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不自信或自尊心过强。不自信与自尊心过强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表现最为突出的心理特点,是自卑心态的两种极端表现。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时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不敢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沟通,不能适时地展现自己的能力与魅力,面对机遇时也总是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职过程中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推销自己,但当他人稍有质疑或问到家庭境况等一些敏感问题时,就会表现出过强的自尊心,认为他人是在刁难、羞辱自己,自我保护意识陡增,语气、态度变得不友好。这种自尊不是建立在对自己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而是由于自卑心理而虚张声势的一种体现。

2.急躁与忧虑并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期间一方面承受着经济匮乏带来的物质压力,另一方面背负着改变自身命运乃至家庭命运的精神压力。他们饱尝经济困难带来的各种辛酸苦辣,在毕业踏入社会之际,希望能通过一个工作岗位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以及整个家庭从当前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工作有较大的期望,对于金钱有迫切的追求,这些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急躁与忧虑并存的心理。对于工作、金钱的渴求,使得这些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往往希望应聘一次就能达到预期目的。对于试用期长、初期效益较低的工作单位,即使以后的发展前途更好,他们大多也不会选择。另外,对于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担心自己学无所用、用无所值,害怕不能给自己及家庭带来改观,更在意别人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评价。

3.贪图浮华,协作能力较差。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所承受的磨难,仅仅把原因归结为父母的无能、社会的不公。再加上金钱至上等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他们很容易受到金钱的诱惑,就业时也就不愿从基层一步步做起,更希望在大城市、大企业中任职,从而找到所谓的“成就感”“自信心”。一部分学生在长期的自卑中形成内向、孤僻、冷漠的性格,在进行团队合作时不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对他人的评价过于敏感,不能客观地评价家世、样貌、能力优于自己的同学。

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也不乏积极阳光、健康向上、自立自强的先进典型,但相比之下,这一群体中存在的问题更应引起各方的重视。而要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高校充分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切实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也使得一部分学生为高额的学费而发愁。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每所高校中均有15%~17%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的特困生。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国家早就制定了一些帮扶措施,如专项生活补贴、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贷款等;一些社会人士也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专项的助学金。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蓬勃开展,虽然取得不少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可以概述为以下两点:

1.工作内容只抓共性,未能体现出个性。目前,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钱物质帮助,二是思想理论辅导,三是心理疏通咨询。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前两种。金钱物质帮助能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时之需,缓解其焦虑情绪,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使这类学生的内心强大起来。否则,好心的帮扶反而会滋生懒惰、贪婪的心态。在思想理论辅导方面,很多学校并没有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心理疏导咨询是最具有针对性的方式,各高校虽有心理咨询室及相关的辅导人员,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较多,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很难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帮扶方案,从而影响了帮扶效果。

2.工作形式单一,未能形成环环相扣之势。学校、家庭、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主要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三管齐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调查发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沟通联系较少,未能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学校虽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现有的工作形式过于单一,仅仅通过课堂教育、校内实践、勤工俭学来实现,而且即便是这几种形式,效果也不好。课堂教育的内容无区别性,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从内心产生共鸣,只当作一项学习任务来对待;课堂教育的形式单一、教条,教师滔滔不绝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很多学校都认识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实践中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学校能提供的实践机会多局限于校内,有限的认知空间使他们无法对社会有更广泛、更深层的了解。另外,由于认知层面的差异,很多经济困难家庭只是培养孩子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对其心理状态的关注不多或爱莫能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使学校错失了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第一手资料的机会,也错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当前,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也仅停留在物质帮助上,系统、专业的心理帮扶则比较少,可供学生锻炼及学习的机会也不多。

由此可见,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亟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一方面是面对就业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令人担忧,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微薄、进程缓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与探索,提出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相关措施。

三、优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1.在加大经济帮扶力度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经济基础的薄弱,因此对这些学生进行物质上的帮扶是必需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加大经济帮扶的力度,一方面范围可以更广一些,另一方面程度可以提高一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帮扶对象的界定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不能让一些“关系户”“投机户”浑水摸鱼,损害真正贫困学生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的同时更应顾及他们的尊严,保护他们的隐私,不能把贫困生的认定搞成一场场“诉苦大会”。对于他们应该理解多一点,微笑多一点,关爱多一点,让这项工作闪耀人性的光芒。

2.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具体来说,就是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健全心理追踪机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首先要特别关注,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区别对待;其次要把握共性,可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一定的特征归类,采用专题讲座、座谈会、交流会等多样的形式让他们学会倾听与倾诉,找到归属感,同时也便于对他们进行统一指导;最后要突出个性,对于家庭情况较为特殊、心理状态较差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健全心理追踪机制,一是建立心理档案,定期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二是形成“院系―年级―辅导员―班级―个人”的责任体系,层层负责,责任到人,实时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掌握最新资料,及时发现其潜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这项工作在执行时要注意方式与弹性,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3.树立典型形象,培养自强精神。物质的丰富只能满足一时的需要,精神的强大才是一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最终保障。因此,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帮扶,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高校可以对本校内涌现出的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典型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利用正面的典型传递正能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改变他们对于社会的片面、极端认识,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勇敢地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4.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协作。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应形成合力,共同协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整体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学校与家庭之间应及时进行沟通。一方面,学校可以普及一些心理疏导的基础知识,增强家庭对学生的关注;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家访,根据自身条件对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进行帮助。其次,学校要多与社会合作,发动社会力量关注、关爱经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为他们提供一些实践机会,使其能够尽早熟悉社会、融入社会。最后,学校可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使其明确自身的优势、价值的所在,从而明确人生目标,实现人生理想。

总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需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懈思考与努力,为千千万万个贫困学子带来福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3&recid=&filename=2007157761.nh

&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v=Mjc0MzJycEViUE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NmZidWRtRnlqbFVMck5W

上一篇: 干部作风建设培训 下一篇: 云计算技术应用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