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3 16:08: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研课题的途径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其本身知识底蕴的支撑,为了达到提高教师科研能力这一目标,民办高校教师应该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重视日常的学习和钻研,不断尝试接触相关学科的新兴知识,以观察思考和实践为基础的学习,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并最终外化为民办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给民办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接触和学习新鲜的知识和技能,寻找各种途径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具备不间断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一个空有理论知识,光会说不会练的教师很难令学生信服。所以民办高校教师一定要坚持学习,在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方面下功夫,用自身良好的学术功底征服学生,让学生信服。不间断的学习,不仅体现在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扎实把握上,更体现在对学科前沿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教师只有认真钻研,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研水平,才能为提高科研素质和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积累实践经验,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
民办高校教师在提升理论水平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将提升个人科研素质与加强教学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一个科研水平高的大学教师,一定要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学术理论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就实现了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衔接。
首先,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要尽快掌握技术和技巧,使自己成为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产品的设计能力和相关技术开发能力的全能型导师,惟其如此,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才能保持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信心,帮助学生在专业领域既得到知识能力水平的提升,又获得动手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师应该在课余时间里主动参与科研实践。在课余时间,教师应该为自己创造多种条件,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和学习,例如,积极参加行业内和学术圈中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和各类年会,在学术会议上寻找和创造条件,与业内的顶尖专家建立联系,寻求与之合作学习的机会,以这种方式来拓展学术视野,丰富科研领域。尽管当前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压力相对较大,课程排得比较满,但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时代对于民办高校教师的要求日渐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参与前沿的科研实践,用实践经验的积累带动资深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增强问题意识,以问题意识带动科研能力的提高
问题意识能够帮助民办高校教师寻找到更多的科研素材,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科研思路。具体而言,民办高校教师应该多观察、多思考、多学习,以足量的信息积累来支撑自己对于专业领域问题的前沿思考。
为了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应该养成阅读期刊的好习惯,订阅本专业前沿的期刊杂志,了解时下前沿的专家学者实验和探讨的热点,通过这种方法,民办高校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思考自己科研课题的思路。当前多数民办高校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校和领导虽然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是缺少具体有效的措施来鼓励教学科研。因此,民办高校教师在大环境教学科研动力不足的背景下,一方面要借助于民办院校制度上的推进,另一方面更要靠教师自身的努力,要坚持进行学习和深造。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树立问题意识,并在科研实践中力求把问题搞清楚,把道理讲明白。问题意识带动科研进程,最终向科研成果转化。民办高校教师可以密切关注国家发展对科研领域的研究需求,结合实际提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课题,以争取更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民办高校教师应该通过积极申报课题,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最终实现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和教育科研事业的进步。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一种新兴高等教育模式,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其中,科研工作无疑是一项重要的竞争指标,是各独立院校极为关注的一项工作内容,但其自身又存在科研力量薄弱、科研团队结构不合理、科研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不足之处,尤其是占独立学院教师很大比例的青年教师科研水平低是影响独立学院发展和竞争实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此,独立学院纷纷出台各项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勤做科研,多出成果,如:制定科研工作的各项管理、奖惩和考核制度,利用老教师的科研优势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让青年教师利用外出培训或进修学习科研方法、积累科研资料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对于青年教师,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其科研能力:
一、扭转青年教师“重教学,轻科研”的态度
态度很重要,它是一项工作能否成功的基础:积极努力,事半功倍;消极应付,功亏一篑。对于科研工作来说,一定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有一个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态度,才会有积极的进行科研工作的状态。
青年教师大多参加工作没几年,缺乏教学经验,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教学压力大。面对各独立学院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而采取的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很多青年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方面,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工作自然有所松懈,产生了“重教学,轻科研”的想法,导致青年教师科研水平低。虽然,各独立学院纷纷将科研考核与工资挂钩,引起了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但从目前来看,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并未付诸行动中,因为他们感觉科研工作枯燥乏味,认为投入太多精力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评价,影响到工资收入等,使他们未能从科研中体会到快乐,再加上青年教师正处于恋爱、结婚、生子、育儿的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给予科研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
这种情况下,如何兼顾教学与科研,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使其真正重视科研工作,是独立学院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对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
1.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进行座谈,座谈形式和主题不拘一格,不一定是很深、很新的学术问题的研讨或讲座,可以是简单形式的思想和技巧的交流,可以让青年教师在座谈中掌握更多的科研技法和技巧,逐渐摆脱科研工作很难做、枯燥乏味、无乐趣可言的看法,进而对科研产生兴趣;
2.鼓励教师从教学重点、难点中找寻问题,攻坚突破。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往往是延续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科研项目,有些研究本身就不在教学范围之内或游离于教学范围之外的。使青年教师产生必须做两份工作的看法。而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青年教师的授课内容可能还浮于表面知识的传授,授课内容深度不够。如果他们能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拓展,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评教成绩的提升,还能将教学和科研密切联系起来,将备课的过程和科研的工作整合起来,备课就是做科研,做科研就是在备课。这样,工作相对轻松一些,青年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也就高了。所以,将备课和科研结合起来是青年教师提高科研水平的一条捷径。
二、进一步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师教学工作量是影响其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独立学院要求来看,教学任务量大多是10到12课时的样子,总体说来并不算高,但是,现在许多独立院校设置专业时是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的,有时会设置专业性强,但又不属于基础行业的专业,这时,往往招生人数不多,一般只招两个班甚至是一个班,对于这些专业的老师而言,要完成教学工作量必须带两门或者三门甚至四门不同的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教学效果自然不高。面对学生评教和工资挂钩的情况,教学压力本身就大的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无疑是全力以赴的,他们已经很难挤出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工作了。此时,要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恐怕就只是纸上谈兵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进一步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适当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对于这类型的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除看所承担的课时数外,更应该看课程门数。一般来说,一名教师最多带两门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进行有效的科研工作,再多的话,估计就无暇顾及科研了。
三、建立和加强科研团队的密切合作
建立科研团队是有效、高质地进行科学研究的保障。一个科研项目或科研命题,如果只凭借某个人的一己之力,很难顺利、高效地完成。对于科研底子薄,经验少的青年教师来说,组建科研团队十分必要。所以,青年教师要想尽快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必须联合老教师或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结合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建立后,团队成员之间必须加强联系,紧密合作,争取将团队力量最大化地发挥出来。独立学院各专业系部往往都会建立不少科研团队,但是真正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一项课题的科研团队并不多。大多是团队成员在科研课题成立之初分领到自己的任务,此后因为教学任务或其他事宜,便自己独立研究完成自己的分工。他们真正坐在一起进行交流,产生思想碰撞的时候很少。那么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呢?除科研团队带头人组织专门的科研交流之外,还可借助电话、QQ、飞信等先进通讯工具或软件,进行短时间、小范围的交流,也可以利用教研室活动的机会,对教学中发现的科研问题进行讨论,以便将每一位成员的看法汇总,也有利于在交流中集思广益,用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总之,只有加强密切联系,才能发挥科研团队的真正力量,带动团队每一位成员科研能力的提升。
四、鼓励教师走“以赛带科研”的路子
参加各类专业比赛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提升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这些比赛对于学生而言是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提升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教师而言,则是发现科研问题的一个快速通道。通过指导学生比赛,教师能将专业知识与比赛要求快速融合,而各类比赛的参赛要求往往都具有时代性,也就是说,指导学生比赛是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时代要求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结合,使得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具有了与时俱进的特点,在这种融合中,最容易发现问题。所以,一定要鼓励教师多多参与学生专业比赛的指导工作中来。
在这方面,独立学院有许多教师参与其中。许多学生因为比赛需要或比赛要求有指导教师参与而主动找到教师,也有一些情况是教师知道有些专业性比赛而找到学生要求进行指导并参赛,不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这都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很多教师也确实进行了认真详细的指导,发现了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教师只是挂名而不做指导;有些虽然指导了,但因各种原因只是做了笼统的说明,专业指导比较少。凡此种种,既不利于学生比赛,也对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或者科研水平都没有任何好处,因此,这项工作还需进一步规范。
总的来看,青年教师作为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其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各独立院校教学质量和竞争实力的高低,所以,在结合青年教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一定要从内外环境入手,扭转青年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消极态度,激发其科研兴趣,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进而提高独立学院科研工作的整体实力和学院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闻靖灏.独立学院科研发展现状及对策[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112-114.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22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food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od industry urgently requires graduat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food industry framework adjustment. The graduate stud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concep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carried out and summarizes the food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o enhance the face challenges,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food.
Key words food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ways of improvement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承担者,是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源动力。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的问题,因而,依靠人才和技术创新是实现食品工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食品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也将大幅上升,食品工业将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人才将成为制约食品工业由传统粗加工及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重要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食品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肩负着为食品工业输送更多研究型和应用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国内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得到了逐步提高,科研能力也获得了较大提升,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知名院校或科研机构的实施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食品专业研究生教育应当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以满足食品产业框架调整对人才的需求。
1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本文认为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的是完成科研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称,包括完成现有科研活动的必备能力,又包括未来完成挑战的科研潜能。具备较高科研潜能的个体,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和培养,将具备更高的科研能力。
对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进行系统归类,主要包含以下两类:
(1)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主要指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部因素,反映了影响研究生在生理、心理、学识、实践方面的综合素质及特点。个体因素可以划分为生理因素和非生理因素,其中生理因素指的是研究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非生理因素指从事科研活动所需要心理素质、认知素质、科研兴趣、自我效能、成就动机等。非生理因素的水平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生源基础,例如本科就读的专业、现有知识结构、科研方法等,二是在读研期间获得的自我提升和个人努力程度,三是学校及导师的培养。
(2)培养因素。培养因素指的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外部环境因素,体现了高校的科研实力、办学能力以及教学理念。培养因素包括导师因素、科研条件、学术氛围、激励制度等。导师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导师的学术地位、指导方法以及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等,都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产出具有显著影响。此外,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外部环境的作用,科研条件是保证科研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学术氛围是从事科研的软环境,团队学术氛围浓厚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科研能力的显著提升,良好的激励制度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热情。
2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途径
2.1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面临的挑战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主要面临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
(1)生源质量:科研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对科研具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这是促使研究生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的源动力。然而,由于目前本科生就业压力比较大,部分学生考研的真正目的是通过获取更高的学位,便于日后获得职业晋升和更好的工作机遇。因而,在入学以后,研究生并不热衷于科研,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各种考证和企业实习中,制约了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能力提升。此外,食品专业本科阶段教育中,更重视对于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研究方法、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方面的涉猎不足或深度不够,这导致研究生在入学后从事科研工作时力不从心。
(2)现有培养和管理体系:高校现在推行“厚基础、宽口径、加强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更注重强调知识认知,在实践方面有所不足。此外,在食品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内容较为单一,主要以食品专业方向内容为主,缺乏对跨学科方向或跨研究领域的内容的教授,由于科研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单一的课程设置容易导致知识结构的片面化,不利于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中融会贯通。
(3)科研和外部社会环境。从事食品专业的科研活动需要大量的实验资源和设备的支撑,高校科研经费的不足,导致部分高校难以为食品专业研究生提供充分的设备和经费支持来开展科研活动。除了部分食品专业学科实力较为雄厚的高校,在开设有食品专业的大部分地方性高校中,食品专业研究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的机会有限。此外,虽然高校有意识地提供和安排一些进入食品企业参观的活动,但是由于食品行业对安全和卫生的特殊要求,这类的参观和学习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够真正深入地了解生产制造流程及工艺。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研究生的科研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科研成果难以向实际转化。
2.2 食品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途径
(1)深化课程改革,优化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结构。在食品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参与度。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多种方式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原来“讲堂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专题式”、“参与式”的模式,让研究生充分参与到课题选题、教育教学当中,通过引导他们参与调研和讨论,激发研究生对知识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指导时,要打破原有单一的学科范围,尽量引导研究生多涉猎不同的学科理论,通过学科知识的交叉,丰富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研究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此外,要深刻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导师要全面了解研究生的特长,针对不同研究生的个性和特长,在课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从而能够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在课题选择方面,导师要充分了解目前研究领域内的前沿课题,为研究生选择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课题,使研究生能够较早地接触到行业内的最近发展动态,避免一些重复性的研究工作,顺利进入研究状态。
(2)探索新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根据国外高等学校的研究生培养经验,校企合作的创新基地成为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形式。首先,在食品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创新基地可以为企业和高校提供共同的平台,双方可以一起拟定研究生的培养培育方案,将高校对研究生的学术要求和食品企业对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要求进行对接和整合,弥合校企双方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形成一套既符合企业应用要求,又能满足学校科研要求的培养方案。大型的食品企业内有众多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精英人才,通过在创新基地中引入来自企业的精英人才担任研究生导师,与来自高校的导师一起,共同对研究生进行培育。这种培育方式,有利于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之间的密切衔接,打破在传统研究生培育模式中,研究生教育脱离社会生产实践的困局。
在教学资源的整合方面,创新基地可以有效的实现校企双方的资源整合,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实践优势相结合,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双方的利益共赢。通过创新基地的“以点带面”的作用,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在创新基地中,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其领先的知识资源的影响作用,带动食品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而通过与食品企业的合作,高校也可以拓宽食品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范围,真正意义上培育出既符合企业实践应用需要,又具备科研学术能力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
(3)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育制度。专业学位培养是面向培养高等级、实用型食品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职人员通过定向培育模式,进入高校中进行再深造成为了食品行业高级人才供给的另外一个重要渠道。攻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科研能力方面的要求,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他们来自企业,更注重在实际研发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因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更要有所区别。首先,在入学阶段,要端正研究生的科研态度,纠正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高校仅仅为了获取学位的动机,要积极引导他们在科研中的兴趣,将他们的实践经验与科研研究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对知识探索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到科研活动中。其次,严格把握论文质量,论文是研究生学术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研究生训练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专业硕士,虽然其培养侧重点与学术硕士不同,但是在论文的要求上,也应当严格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的选题、撰写和答辩,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思考能力,有利于专业硕士在回到企业工作中独当一面开展工作。在论文选题上,专业硕士要将创新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严把开题关。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并根据研究进展定期提供相关报告。论文答辩阶段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最后阶段,控制论文质量对食品专业研究科研能力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论文答辩阶段,要严把质量关,在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研究方法选择、实验严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参考文献
[1] 陈木龙,张敏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及胜任特征分析[J].高教探索,2013(1).
[2] 赵文平.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
[3] 季俊杰.优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4).
[4] 刘珊珊,张永强.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5] 周晓丽.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
本文所说的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涉及近年由各地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大多是由单科性或职业性高等专科、师范类高等专科升格而成的本科院校,以及多种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合并后升格的本科院校。目前,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已达100多所,占我国现有本科院校的近20%,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建本科院校处于升格的“过渡”期,在晋升本科院校过程中往往招聘、吸纳了很多青年教师。众所周知大学具有三大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般地说,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地位相对薄弱,科研能力相对比较弱,科研成果相对较少,但科研不仅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而且与教学之间、与社会服务存在非常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所以,新建本科院校要尽快提高科研水平,形成自己的科研特色,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意识和自觉性
近年来,大批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这是十分可喜的事。但严格地说,即使青年教师全部是研究生和博士生,也不等于师资水平就必然符合高校本科办学的要求。虽然青年教师在某一领域已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掌握交叉学科的复合知识、动手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才能胜任培养“技术本科”的教学任务)。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继续读书深造意识大大增强,但相对缺乏科研的意识。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比较典型的有两种错误认识,一是有的青年教师认为“科研很神秘”,把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只是理论工作者和专家的事,是高深莫测、很难做的工作;另一个是有的青年教师认为“科研无用”,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无需搞科研,搞科研是额外负担。针对以上错误认识,若想提高科研能力,青年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意识。教师也是科研的主力军,从事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科研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科研工作同时会使教师形成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包括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的自觉性以及开拓精神等,这种气质也是成为“名师”不可缺少的气质之一。
二、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以科研促教学
新建的本科院校在晋升本科前往往是以教学为主,晋升本科后应从偏重教学转变为向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向发展。要创立“高校名牌”,就要有“人才”、“尖子”和“名师”。青年教师在科研实践中,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科技成果,了解并掌握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学术动态、最新方向,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淘汰、更新过时的知识点,并将最新科研成果直接、迅速、直观地反映在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停留在“背书”上,这样才能培养合乎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丰富,他们也乐意接受能反映当代最新科研成果的教学。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把科研成果引入到本科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及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去,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才可以开阔学生的学术眼光和视野、进行学术熏陶。通过启发式案例教学,不仅能使大学生深刻领会到学习该门专业课的真正目的和用途,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生动又直观,非常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搞科研也可以使青年教师的文凭与能力相符合,特别是刚取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更应该趁热打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也是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方法。
三、青年教师要尽快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
从科研的层次上看,对科研成果的需求一般存在着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全国重点院校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由于其明显的优势,一般是高层次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者,而新建本科院校刚刚跨入本科门槛,更多的应定位于中、初级科研项目,应在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在自己有相对优势的学科、在为地方公司、企业承担一些应用性项目上多做科研的文章。有了这种定位,搞科研可以从以下路子着手:指导大学生参加小发明、小革新竞赛承接当地企业技改项目自行开发专利产品承揽省、国家级科研项目,再一步步走下去。一般来说青年教师既缺少科研经验,又缺少社会关系,与中老年教师相比,青年教师自己单独联系到一个企业、接到一个项目是有困难的,青年教师也很难独立申报成功一个科研课题。大学生参加小发明、小革新竞赛只有好坏之分,不存在失败成功之分。可以比较有效地激发青年教师搞科研的热情,树立搞好科研的信心。搞科研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以及项目推销的能力。从社会需求看,目前最稀缺的人才就是既有科研能力又有综合组织能力的人才。作为青年教师要防止闭门造车,要努力走出象牙塔,抓住机会,广泛接触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科技人员,获取信息,锻炼才干。
四、营造关心、支持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氛围
新建本科院校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论资排辈的条条框框。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青年教师科研创新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学校应大力营造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的浓厚氛围,科学合理地组织科研小组或课题组,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在科研中的经验和传、帮、带作用。学校要加大对青年教师搞科研的投入,要充分认识到科研对于教学的巨大促进作用。目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已明确提出把教学作为立校之本,把科研作为强校之路的发展思路,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科研投入,并建立起了科研激励机制,把教师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加大了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从而有效地推动了科研工作。学校要进行政策引导,建立健全考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创新,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年度考核标准及奖惩制度,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并将考评结果与职称聘任、住房分配、个人收入等挂钩,奖优罚劣。新建本科院校要学会借住外力,提高科研能力,要积极主动、甘当配角、利用自身优势与国内外著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科研协作关系,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学校为师生作学术报告和科研指导,这样既能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又能有力地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工作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快速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规模在短时间内扩张迅速,一般来说教学任务繁重,任课教师紧缺,但是,新建本科院校要长远打算,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全力支持现有青年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主动选送那些学历高、素质好、科研意识强、有科研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重点大学学习深造,主动参与著名高校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
五、做好科研成果鉴定评价和应用工作
教师科研成果鉴定评价是对科研成果的价值、效益及科研工作完成情况等进行的客观的、公开、公正、全面的科学判断和评价。鉴定评价的内容一般主要包括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工作效率等方面。科学价值,主要指科研成果的创新程度,是否提出了新概念、新思想、新假说、新理论等,在当代科学发展中所达到的高度和学术上的造诣以及在学术上的指导意义和影响。技术价值,主要指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实用效果和可靠性程度以及推广应用潜力的大小。经济价值,主要指使用科研成果而新增利润、降低成本和原材料消耗、提高成品率、提高工作效率及投资回收期等。社会效益,主要为科研成果所解决的问题对社会的重要程度及其对社会公益事业,如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劳动保护、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影响的大小。工作效率主要是科研成果研究工作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大小、研究工作计划完成的好坏以及研究工作人、财、物投入量的合理性等。据统计,每年国家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有相当比例的成果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泡沫”,这些泡沫既影响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又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对科研成果鉴定评价偏颇或失误造成的教训是很多的。学校要做好对科研成果的鉴定工作,在组织机构、鉴定评价标准、鉴定评价程序、鉴定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要打破原来的条条框框,与时俱进,适应科学和社会的进步。另外一方面,要做好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新建本科院校在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重点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将科研成果尽可能地应用于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学生传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也从中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的活动中来。二是将科研成果尽可能地应用于当地经济发展中。新建本科院校所在地的经济一般相对比较落后,当地经济,尤其是当地企业对科研成果的需求是比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也比较迫切,科研成果在当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应用的空间是很大的。较好地解决科研成果的应用,就能为继续提高科研能力提供新的动力,也能为科研工作的考核和后续工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新建本科院校起点较低,科研又是薄弱环节,这是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客观现实和共性,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多数处于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且本身有着多年的职业、专业培养的经验,科研也不是单纯的理论想象,从事科研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的过程。是研究就需要学习,就会有困惑,有困惑才有研究的价值,当困惑明朗时,也就是科研能力随之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艰辛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辛彦怀,王红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05,(5):31-34.
[2] 杨海生.办好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36-37.
[3] 朱中华.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研究[J].高教探索,2004,(4):37-42.
中国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058-01
一、教学设想
现实问题:第一,教材内容匮乏,教学条件简陋、教学手段单一,对于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如篮球和田径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其它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在课堂上很少出现如体操和武术教学等,其余乡土体育项目资源在引进学校进行教学的学校单位及教师个人很少或没有;第二,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长期以来,学校对体育课重视不够,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而没有从“健康第一”及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同时,农村地区又具有丰富的乡土体育资源,如何开发与改造就成为农村学校的重要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在对湖南省麻阳县民族中学初中教学中进行试验,试图获取及总结相应的经验。
二、项目的选择
原因:实施工具,二根木制的脚趾头和拇指头大小的光滑直棒,一大一小和一长一短,大的木棒长约30--40CM,我们把它称为“公棒”或“主棒”小的木棒长约20-30CM,我们把它称为“娘棒”或“配棒”。
三、打燕棒实施方法及步骤
比赛前,先找两块大小,高矮差不多的石头。放在平地上,两石头之间空出一手距离,然后把“娘棒”或“配棒”放在石头“燕台”上面看它是否平行不会掉下来。本在两块石头前后画上前后两个门区。
比赛时,一人先拿一根配棒摆在石头上,然后将主棒用双手斜拿于胸前下方,置于两石头中间,配棒的下方。用眼睛瞄一瞄主棒是否摆在两块石头巾同,然后用双手握主棒把配棒敲起来,接着把主棒横放在石头上。如果对方在离前门几米远的地方能够接住从空中飞来的配棒,你就输了。没有接住配棒,并且对方他用配棒没有打倒横摆在石头上的主棒,你就赢了。
一个人站在石头旁边,用一只手拿着主棒和配棒,先用主棒击打配棒,然后对方用配棒回击主棒,如果主棒回击配棒成功,配棒离“燕台”具有一定距离可以用主棒测量,接着进入下一环节。
一个人手拿配棒摆到“燕台”旁边的一块小石头上,那石头就当着“叩脑”,然后用主棒打配棒,最后测量棒数,谁的棒数多谁就赢了,输了的人就要背这块石头,输几棒就背几圈。
四、教学体会
当笔者在课堂上刚刚开发利用引入该项目时,班上的很多同学都很喜欢该运动项目。可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安全问题就慢慢显现。因为打燕棒的工具是木棒做成的。在击打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力量,由于课堂上学生人数又很多,无法兼顾所以的学生,很容易造成伤害事件的发生。课后,笔者找到了解决方法:用废纸烟花管子制作燕棒。结果在接下来的体育课堂中学生的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并使“打燕棒”这一乡土体育项目既得到了改进又保持了原有村落民俗乡土体育项目运动的特征;同时丰富了体育课堂的内容资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积极性,为胜利的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五、结论
第一,传统乡土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价值和开发优势应该迎合当前农村学校体育的即时需要,其文化特征和健身价值满足农村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其“低投入高成效”的特点满足农村学生教育身体素质的需要。
第二,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际上是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不是抛弃现有的课程资源,而是以体育教材为主,在此基础上大胆鉴别,开发利用农村村落中的乡土体育资源。
(一)追求“体育性”是拓展与延伸的前提
这是体育教学的首要原则。毛振明教授指出:“体育教师要牢记体育课的学科性质,要使我们的每一堂都上得像体育课,要使体育课完成体育学科被赋予的任务和使命,不能让体育课走偏走样。”近来,出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教师为了凸显体育教学的“新颖性”和所谓的“拓展与延伸”而丢弃课程的本来性质。
例如:让中学生把毽球当成秧苗,蹲在地上插秧、补苗、除草,并用空塑料瓶假装给秧苗施肥、浇水等模仿动作。有的把围棋、象棋、吹肥皂泡、买南瓜等引入教材进行拓展与延伸;有的把尿素袋开发成“时装”,让学生在上课时学走时装步等。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新体育课改只注重主体教学、快乐教学等,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游玩课、活动课,这是对新课改认知上的严重误区。
确实,我们不必一概反对体育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也不必一概反对体育课堂上有歌有舞有表演,关键是要看是不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可以这样说,最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拓展延伸才是体育教学的拓展延伸,否则,顶多算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
(二)追求“目标性”是拓展与延仲的基础
每一节体育课,教师都要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际情况,是衡量一节体育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体育教学的拓展延伸,也必须最有利于达成这节课的特定教学目标而展开。
比如:一位教师用废报纸折纸飞机进行投掷教学,很短的时间内匆匆结束对投掷的教学,教学拓展时花近十分钟讨论环保问题。引入环保教育充实体育教学本是课堂一太亮点,但应避免花费过多的时间而导致喧宾夺主。体育教学的重心归根到底还应重视该节体育课目标的达成和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课堂不管如何与其他相应知识的渗透和整合,无论怎样对形式进行创新与求异,体育教学与一定密度的练习、运动负荷和运动量始终是主流,是主要达成的目标,不能喧宾夺主,学生还来不及进行细细的咀嚼品味,就已经进入了所谓的拓展延伸。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必然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无益而有损了。
(三)追求“实际性”是拓展与延伸的保证
具体说来,体育教学的拓展延伸必须符合教学实际:一是教材实际。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二是学生实际。因材施教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三是课堂实际。要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
例如:同样是行进间运球的巩固练习,既可以采用“直线运球接力”,也可以选用“圆圈十字运球接力”,但实际课堂效果证明,学生在“直线接力”中的参与热情远远不如在“圆圈十字接力”中的高传接球练习时在“对面传接球”中表现出的兴趣远不如“打龙尾”中的高。如在课堂中组织“投准”游戏时,部分学生在多次投击失败后可能会丧失兴致,只要适时缩短距离,适当满足学生成功的需求后,就会重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体育教学拓展延伸的途径
体育教学拓展延伸的途径有课前的拓展延伸,比如预习新课时,查阅相关资料,搜寻有关信息,了解项目特点、练习方法、安全措施等。有课中的拓展延伸,即在课堂上进行的学生自我组织能力、探究能力和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有课后的拓展延伸,比如体育课结束后,布置学生根据体育内容,在课外进行的拓展延伸练习。下面着重从四个途径进行一些梳理。
(一)向立足体育教材拓展延伸
向体育教材拓展延伸,就是对体育教材的背景、内容、主题、练习方法等进行纵向、横向的挖掘勾联,寻求其中最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因素予以应用。
1.探究教材知识背景
在一节武术课教学中向教材的背景拓展延伸时可以这样说:“同学们,武术是中国体育文化的奇葩,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你们知道什么是武术吗?”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发言,然后教师总结归纳从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内容和分类、特点和作用、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武术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2.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衍生练习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动作技能、技术的规律,让学生通过对所学动作的理解和思考,触类旁通,加强辐射,从而创设、发现锻炼作用相类似或更有针对性的、效果更好的锻炼方法、手段。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延伸。如在教学滚翻组合动作时,向学生提出下面的问题:“大家对前、后滚翻的动作都掌握得不错,我们能不能稍微改变一下,变成新的动作或一连串的动作呢?”于是学生大胆尝试,反复练习,做出前后滚翻直腿起、分腿起等动作,甚至做出了意想不到的滚翻组合动作,从而让学生通过练习实践,迁移创新,达成教学目标。
3.设定与发展学生能力的练习主题
在一定主题任务下进行互动,强调通过完成主题任务,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的实现,强调开放的、创新的多边互动教学拓展延伸。比如在跳绳的教学中,老师提出“跳绳的方法有几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来回答,也可以创新。“跳绳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经过讨论、研究归纳出手脚协调配合的重要性。“跳绳在我们中国古代还有一个什么名称?”可以让学生自己猜想,然后再讲解跳绳的历史。“你最喜爱的跳绳动作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和练习的体会自由发表意见,然后说出理由,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可以从动作的优美性、实用性、技术难度和健身性几方面进行总结。“你最渴望学会哪种跳绳方法?”让学生说出想学的动作,可以是自己想的也可以是已有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选择后还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可以帮助学生对跳绳运动有一个全面的和整体的了解。
4.运用相类似的动作技术
例如:“远撑前滚翻”是教材体系中“滚翻”类的重要内容之一,练习中提示学生身体的重心要由低至高,手触垫子的距离由近渐远,适时设定障碍以限定远撑距离。由于学生的能力差异,男女力量上有差距,可以将教学分成五种
梯度:①前滚翻;②手远撑前滚翻;③鱼跃前滚翻;④跃过一定高度(可设置小垫子)的前滚翻;⑤可自创开始和结尾的鱼跃前滚翻(例如结尾可加挺身跳等)同类“滚翻”练习内容进行学习,有利于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5.经历挑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训练项目,让学生通过这些训练项目经历心理挑战的锻炼,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比如不少学生听到上耐久跑课就脸色大变,对耐久跑课有厌烦情绪,甚至有恐惧心理。首先激励同学们: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历尽坎坷,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要认识到只有不畏艰苦,遇到困难能够努力克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迈向成功的彼岸。其次采用分层教学,既保证了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克服了对耐久跑的心理障碍,通过反复激励,毅力增强了,勇气增强了,克服了恐惧心理,自信心也增强了。
(二)向课外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作为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把课中所学的知识、技术内化成自己的技能,并且把此项技能运用到体育锻炼的实践中去,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在学习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时老师提出;利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设计并体验在不同的距离和角度上最合理的投篮技术要点有哪些?有人防守与无人防守时怎样合理地运用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提高投篮命中率的要素有哪些?对以上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在篮球学习中去思考、体验并设计出最适合于个体的技术要点和练习途径,并不断进行交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利用已学知识寻求新的知识点,设计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向感悟和体验生活、经验拓展延伸
向生活的拓展,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向生活、经验延伸开去,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体育教学向生活拓展延伸,不仅能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韵距离,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和乐趣。
1.联系学生自己生活
例如,在“鱼跃前滚翻”这一课时,先讲一个生活的实际故事:明明放学骑车回家路上,忽然撞到了一块大石头上,人从车子的前面翻了过去,就在落地的一刹那,他做了一个动作化险为夷。这个动作是什么?它真的那么神奇吗?
2.联系社会、自然生活
障碍跑——生命教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教师设置情景——救护区、灾难区。学生越过障碍,把受伤的同伴从灾难区救回救护区,并利用所掌握的救护知识和技能对受伤同伴进行包扎。整个情景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在跑的练习中结合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救和互救,合理处理个性、集体关系,充分感受生命教育的意义。
(四)向其他学科拓展延伸
课前的准备是否到位是决定分组实验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对此,教师要考虑周详。课前的准备一般包括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以及指导学生预习等。这些都是不能等到课上进行并完全依赖学生的。制定实验计划时,首先应根据课标和教材的内容与要求,明确通过实验学生需要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培养的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提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目标(而不能“一刀切”);其次应创设能够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参与并获得发展(如经验和感悟)的实验教学环节和步骤。准备实验器材时,一要保证整齐、无缺漏,二要保证安全、无故障,以保障学生顺利地进行实验。例如,《简单电路》课前,除了要将电流实验盒按组配齐之外,还要逐盒检查器材全不全、能不能用。准备实验器材时,还要注意器材的发放顺序,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不受干扰。例如,《水和水蒸气》课前,要准备三个分组实验的器材,但是不能把它们一股脑儿地全出示给学生,而要分批分段进行。指导学生预习的重点是,初步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知道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并复习有关知识。比如,《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课前,要指导学生预习物质发生变化时可能出现的现象,并复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在指导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当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从而既减轻教师的负担,又帮助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明确目的,理解实验
在很多表面热闹的分组实验活动背后,有的学生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只是在模仿同学和老师的做法。这样的分组实验课,看似学生都在参与,其实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所以,在实验活动中,教师除了自己明确目的之外,也要让学生明确的目。只有明确目的,才能明确该干什么和怎么干,才能理解具体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实际上,无论什么样的探究活动,其目的往往不是活动本身。而且,一个实验活动往往有多个具体细节,也就有多个具体目的。要让学生真正明确实验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充分讨论———在实验前,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从中进一步明确了解实验目标和原理,知道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2)文字提示———将实验要求以“温馨提示”的形式打印在实验记录单上醒目的地方,用投影的方式出示在屏幕上,同时注意将关键的字词加粗、画线等,让学生始终注意实验目的。(3)适时指导———在实验中,观察学生实验操作的情况,及时制止和纠正偏离实验目的的不当操作。
三、明确分工,完成实验
不少分组实验活动中,学生只是形式上组成了一个个小组,由于组内没有合理的分工,导致合作的随意性很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进来(成了旁观者)。分组实验活动要想更好地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必须引导各小组进行合理而明确的分工。比如,针对调配实验器材、操作实验步骤、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等环节,安排材料员、实验员、记录员和汇报员等分工。又如,在复杂或同步的操作中,安排多人分别执行各个步骤。只有让所有学生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才能在有效达成实验目的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多种能力。
四、自主汇报,总结实验
当学生完成分组实验操作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汇报总结。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由于教师时间把握不当,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汇报总结环节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甚至直接由教师说出结论或发言总结。这样,容易使得学生整节课的努力失去意义,缺少效益。长此以往,学生实验的兴趣也将消失殆尽。汇报总结要想不流于形式而获得实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保证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汇报,尽可能地将各个小组的实验结果都呈现出来———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欲望,也使得实验的结果材料更加全面。(2)有些小组得出的结论不够精确或严密时,不要立即否定,也不要强迫其接受教材上的结论,而应引导学生对结论再进行比较、分析,尽量取得统一;有些小组获得的发现具有创造性时,应及时地给予特别的表扬。(3)大多数小组实验失败,不能得出正确结论时,可以通过师生共同重复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做实验时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正确———这样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正确的观点并发现自己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主要着眼于中考作文提升档次的研究,探索中考作文升格的基本途径,寻求中考作文升格的有效方法。
中考作文不仅决定着语文的成绩,也决定着学生的命运,根据调查,每年都有相当一批学生临场发挥失常,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够稳定,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对写作心中无数,拿不稳吃不准。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作文的写作中做到心中有数,既高效又稳妥,实在是值得特别关注并加以认真研究和探讨的。我们根据多年来中考所出现的诸多因素的分析发现:
造成学生作文失分的原因不外乎:
⒈给出“话题”,拟不出富有新意的、先声夺人的“妙”题“佳”题。而题目恰恰是首先进入阅读者眼帘的,若不能亮人眼目,定会遭人漠视。
⒉结构平淡无奇,嫁接组合不见新意;柳暗难逢花明,尺水之间掀不起波澜。
⒊语言或晦涩,毫无光彩,或普普通通,没有个性,不能吸引人。
针对此种情况,我们结合教学的实际,让学生通过完整的训练,在审题、组材、语言的运用乃至于表达的技巧和方法的运用方面都能得到突破,赢得发展,提升档次,从而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研究过程:
我们的研究大致分三步:
1、整合相关材料,调整学生心理,赋予学生创新的信心和理念。
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实际的调查,考察了学生作文的现状,摸清了学生作文的底子,了解了学生心理,对学生进行了心理上的疏导,让学生树立自信,坚定创新的理念。
从网上下载了一批优秀文章,搜集到一批有价值的作文资料并加以优化,进一步整和了作文的资源。
相关调查材料见附件。
2、具体实践,落实写作。
按部就班,完成预设的初三基本的训练文题,进行了作文的一般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认认真真的书写,细心的审题,合理的选材等),形成扎实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于实际训练中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形成创新的理念和意识,为后面的综合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用三个月的时间,16次训练,完成三个专题:
“巧妙拟题,闪亮你的眼睛。”
“精巧结构,震撼你的心魄。”
“个性语言,陶醉你的情怀。”
三个训练,使之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梯次递进,综合延伸。大面积提升学生中考作文水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使作文的档次升格,提供一批范文,化解迷津,提供一些方法,登堂入室,强化训练,一步步臻于化境。
详细材料见附件一:《轻松升格 愉快作文——中考迎考作文训练全过程》
3、材料整合与分析
针对训练及相关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加以总结,归纳筛选,找出经验和不足。
二、研究结果及成效分析:
(一)研究成效:
1、学生受益
由于我们计划周密,安排妥当,学生从切实的训练获益匪浅,其写作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
思路更开阔,不再局限于身边人,身边事,同学生病老师帮,一分钱拾来拾去,不是宿舍便是伙房。由身边而社会、自然、宇宙……无不可入视野之事,无不可写作之内容。
文笔清秀了,清词丽句迭出,妙言巧语皆是,不再觉得写作是一件苦事、累事、烦琐事。
创新的意识和欲望增强了,学生有了创作的冲动,写作的欲望,不用再一切靠老师指点,不拨不动。
语言成熟了,个性化的语言让每一个同学都与众不同,各有魅力,尽展风彩。
有了强烈的探究意识,学习的气氛浓烈了,不仅写作如此,连带带动了其他学习,使学生增强了主动性,为未来个人的发展,尊定了好的基础,部分学分自己组稿、自己投稿且收获颇丰。
第一次调查大部分学生不知功夫该下在何处,特别是对题目的拟制,无人去作专门的思考。
结构的安排,随意现象较严重。
而个性化的语言,更不愿涉足。
经过训练,90%以上的学生不仅知道功夫该下在何处,且能措置得当,着力打造亮点。
2、教师受益
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积累了经验,总结了得失,更密切的关注教学 、关注教改,有效提高了个人素质,不仅视野开阔,理论素养提高,教学理念更新,还密切了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同台竞技,教师的威信无形中提高了,教师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部分教师深钻猛挖,多方寻求,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稿件。
3、学校:学校受益
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带动了一大批教师不同程度的参与,他们或提供资料,或整合资源,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全校的研究风气为之一新。玩游戏的少了,无所事事的少了,不仅减少了一些无益的扯皮现象,还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研究成果:
1、在本课题研究期间,有《打造亮点 引人注目》发表于《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一枝红杏出墙来——例谈话题作文的拟题艺术》发表于《中学语文报》;《开发这一片沃土》发表于《语文学习报》;《巧拟·妙扣·活引》发表于《初中生优秀作文》。同时撰写一批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的研究论文多篇,积累了相当一批写作材料。
2、研究期间学生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个性鲜明的文章多篇,创作字数达 数十万字。《零点调查——关注》及《敢于创新 善于创新》发表于《初中生阅读世界》;《责任是什么》发表于《作文导报》。
3、学生多人在《语文天地网》创设个人发表页。
作文的写作尽管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并不是无迹可寻,无处下手,只要抓住关键,由此入手,就完全可使你的文章得以改观。作文的升格是指在原来基础上的提高,更要抓住关键。一般来说考场作文之所以能引起改卷老师的青睐,首先要有独特新颖的标题,让人一见倾心,难以割舍。其次,是新奇别致的结构,使人握腕,为之称道。再就是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叫人涵咏再三,心向往之。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加以训练,不必占用相当多的时间,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学生即可以大大提升作文的水准,在中考中显露头角,脱颖而出。
⒈拟制新颖别致的标题,
⒉创新富有情趣的结构,
⒊展示个性化的鲜活语言。
训练循环往复,突出中心,逐步提高,愉快作文,轻松升格。
应该说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大面积提升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从中考一练可以看得出来,90%的学生的作文均较理想。
当然,无须讳言,由于初三时间紧、任务重,有些作文的教学任务受到了冲击,部分影响了训练的效果。这些当在以后的训练和研究中予以关注,更恰当的安排训练的步骤。
本来想通过训练编辑一套完备的合理、有序、实用性强的作文材料,为以后的学生作文轻松升格提供训练材料,但受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理论水平的影响,未能如愿,当在以后的研究中努力补其不足,使材料更丰富、更详实、更有实用价值,且具备相当的理论水准。
三、问题思考:
职业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进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首先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与时俱进地把发展重点转到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的核心目标上来。教育部也连续多次组织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仅2008年就完成骨干专业教师国家级培训1.2万人。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能力和保障。但是仅靠对部分骨干教师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不论是文化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应该在教育科研上下功夫,只有通过教科研活动,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大力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
一、 文化课教师科研素养薄弱的原因分析
经过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的调查发现,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整体来说科研意识淡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群体多受“实用主义”观念影响,认为除非评职晋级之需,只要能够胜任日常教学,也就无需在科研问题上下功夫了。而中职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大都受过严格规范的师范教育,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完全能够胜任日常的教学工作。其次,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在学校科研制度体系建设和科研氛围的创设层面尚“不及格”,科研制度的软硬件建设也尚需加强。
总之,这种科研弱势的状况与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将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文化课教师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一)学校管理层与科研部门通力协作
通过本调查问卷的分析看到,科研制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已是刻不容缓。这需要热心学校科研工作的教育管理人员与骨干教师能够静下心来,积极研究学校科研工作的瓶颈和突破口,以严谨而富有人性化的科研制度促科研工作,以良好的科研氛围提升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我们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创设科研氛围、加强制度建设。
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所置身的教育实践活动有直接关系。教师个人的主观努力当然也就与其所在的学校环境和所置身的教学实践活动的质量密切相关。学校的领导阶层应始终把培养人作为学校建设的核心,以实施“全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追求教育的“整体效应”为学校建设的目标,并注意校园文化的建设,注意从学风、教风等方面构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氛围,并以这种精神去主导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以这种氛围去感染促进教师的进步与成长,就可以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
在科研制度建设方针上,应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全新观念。抓好教研骨干队伍建设。同时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目标管理工作。
2、完善评价机制、加强科研奖励。
在政策措施上,学校应建立有利于教师成才的目标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热心科研,以科研兴教。要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同时对于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要以制度化的形式给予精神上的表彰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要向有关部门申报奖励。要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优、晋升联系起来,这样使教师尝到科研成功的喜悦,进而调动其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在文化课教师中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
学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努力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介绍科研方法和教研信息,传播先进的教育理论,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请专家搞讲座,使学校的学术研究有声有色、持之以恒。我们学校就经常请一些有名的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也让老师走出去交流学习,老师们学习的热情很高,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方式让老师们受益匪浅。由于中职学校的学术氛围差,文化积淀少,可以在教师中开展“读书、修身、立教”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教师积淀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其次学校还应该给教师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切磋教育教学经验的平台,以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师生关系及工作、学习等进行讨论交流。我们学校就定期开展教师论坛活动,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论坛上畅谈自己的教学心得,发表自己的教学见解。这个活动,促进了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文化课教师自身的科研追求
1、要加强理论学习,为提高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教育理论是指导教学活动的强有力的武器,也是提高研究能力的首要条件。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才能在理论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我们日常的文化课教学任务并不繁重要,所以我们有充裕的时间阅读,文化课教师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和文章。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例如青年教师可以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明灯,书中关于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检查作业,如何培养学生能力,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等问题都会给我们很多指导。同时要订几份教育教学杂志,每期重点读几篇文章。通过阅读,不断吸取新的教改信息,尽快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水平,跟上时代步伐。
2、教师要具有科研意识,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科研当做是我们教师份内的工作。不要把科研看作是高深莫测的事情。要善于从日常文化课教学中要注意发现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针对问题进行研究。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就是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以科研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做个有心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探讨、总结和创新。我们搞教学科研应该从记录教学案例、教育故事、读书感受开始,不断提炼后将会产生新的见解和认识,便会发现问题。
2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涵义及研究步骤
所谓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体育社会科学认识过程的工具与手段。
由于体育科学本身不是基础科学,而是应用科学。所以它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自然科学方法、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遵循科研的一般程序,并采用科研的一般方法来研究体育社会科学领域的特殊问题。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程序大致由以下步骤构成: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形成论文。其中选题的途径有三:一是从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在学科交叉所产生的边缘地带找出问题填补空白。然后根据课题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定题。收集资料的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实验法。整理资料的方法有定性资料的整理、定量资料的整理、研究资料的图表绘制。分析资料的方法有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预测方法。另外还有正交设计、元分析法、灰色预测法等新的方法。
3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主要存在以下的缺陷
3.1例证以偏概全
通常情况下,研究人员在仅占有一定量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就归纳出某一定律或概括出某一道理,在作研究的过程中却又把归纳工作掩藏起来,把归纳出的结论当作著述立论的大前提,接着反过来进行“前提——例证”式的演绎论证。例如;一人在对杨浦区的体育消费进行了调查后总结出了上海的体育消费特点,另一人在对徐汇区的体育消费进行了调查后总结出了上海另一体育消费的特点。当他们把各自的结论当作前提论点提出来,就构成了热闹的体育消费研究假象,实际上这些都是低水平的学术资源浪费。
3.2调查对象过分求多
研究方法有很多种,定性研究、描述性或对策研究、理论或实证研究等,各自对于自己的调查对象都有不同的要求。如果采用定性的方法调查的对象并不要求很全面和广泛,而是要求深入和细致。但是在今天的体育社会科学领域太多存在着只有事实的描写和材料的整理才是最有价值的工作,才是治学严谨的偏见。任何事实的价值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视其与理论和方法的关系而定。很多事例说明材料摆得很多,却未必能得出原理或产生理论。例如建国至今我国进行了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其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所花费用之高昂,都前所未有,但是关于我国体育场馆资源的经营却始终不见新的理论成果。
3.3过分信赖前贤
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前人打下的基础,但是学术界似乎总要难以避免地形成某种崇拜权威的思潮。对于许多年轻学者来说,这种思潮史十分有害,将前辈的论述奉若神明,在观点和方法上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就太大地束缚了思想的发展,而且也违背了前贤的本愿。引用专家言论,借鉴前贤稿件,本是无可非议的,关键的问题不在于引不引,而在于如何引。一般说来,专家的言论和观点,只宜作为向导和参谋,而决不能作为真理的标准和思想的源泉,只宜作为自己论著中的论据,而不宜作为自己著述中的大前提。例如在关于体育产业的研究中就有许多不成熟的观点,要有突破就必须驳斥掉某些权威的论证。不能因为某个著名的学者采用了这种研究的方法,就要照搬他的做法。如果此时过分谦虚,学术水平就会停滞不前。
3.4对其他学科的借鉴不足
体育尽管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质,但也有着所有文化现象的共性,在这个意义上,对体育社会现象的研究不能不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否则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只能在低水平重复或循环。从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来看,许多学科比体育社会科学更为成熟,并已经形成共通的研究范式,形成了科学家共同体,构建了若干解释力较强的理论。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借鉴将十分有助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水准的提高,
4解决途径
4.1要加强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检验某个研究领域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个性不同和风格各异的学术论著的交流。在体育社会科学领域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学术论著出版,大量的学术,或许对某些具体的学术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但绝大多数都平淡乏味,缺乏生气,有很重的八股气。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研究者主体意识的缺乏。要充分体现出学术论著的个性和风格,就要在遵循具体学科领域自身规律的前提下,自觉地树立和追求研究者的主体意识,追求研究者自身的学术个性。学术研究并不完全依赖于学术对象而存在,它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它不仅是对学术对象的研究与评价,更是对研究主体作为人的价值的肯定与体现。因为研究论著是研究主体掌握世界的方式。只有在研究主体的这种主体意识充分觉醒并得到张扬的情况下。学术论著才会克服平淡乏味、缺乏生气的毛病,从而既给人以深刻启迪,又充分体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和魅力来。当然,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也要保持“价值中立”,避免自身思维定势特别是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4.2要学会研究方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