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4 16:45: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城乡一体化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
规划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总纲,是引领区域未来发展的蓝图。城乡一体化最大的工作就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规划,提高规划水平,强调在土地招拍挂等工作中均要坚持规划先行的基本原则,通过规划去确定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工作部署。当前阶段,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经济区”战略部署,市委提出的“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区委提出“北跃在呼兰”的战略目标,结合我区实际,坚持科学谋划我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已经十分必要。
一是城乡一体,形成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包括城乡发展人口规划、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将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新老城区和小城镇规划等各项规划有机衔接、协调统一起来,在编制工作中加以落实。
二是着重做好生产力布局和区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在城乡规划中全面贯彻“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和要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科学合理地规划老城区、新城区、重点镇、农村新型社区的人口规模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对产业、人口的集聚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克服过去城乡规划建设上存在的误区,努力做到各项规划相互衔接。
三是规划一定要长远合理,并且具有法律约束力。严格依法执行规划并加强监督,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规划一经制定后就纳入法制管理,各项工作严格按规划推进;改革和调整不利于规划管理的种种体制障碍,形成有利于规划管理的机制和办法;加强规划监察,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的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彻底改变了过去城乡粗放型发展和建了拆、拆了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和保障
产业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支撑。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注重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平台,形成强大产业支撑,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
一是要按照规划来推动产业发展,避免盲目性。
二是要高度重视并且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的就业和生活安置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是要注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劳动效率。
四是要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尤其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必须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三大重点工程”,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苗木花卉、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逐步延伸为产业链,带动经济发展,通过卓有成效的手段,引导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逐步提高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水平。
三、以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工作重点
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就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建立城乡平等的经济社会新体制。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从我区的实践出发,当前要做好以下五点: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进入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规模逐渐扩大。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在这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从36.22%提升至49.95%,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之快[1]。与此同时,农村人口迁移现象严重,导致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在城镇人口巨大变化的形势下,要想满足城镇人口的增长需求,解决他们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2]。因此,需要建设产业园区和居住区,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并对其进行规划设计。下文主要分析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的作用
(一)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
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在本五年末,需加强城镇化建设,其人口总数要达到总人口的51.5%。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为农村人口的发展谋福利,逐步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繁荣和富裕。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需将着力点放在城乡规划、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局面[3]。
(二)加快现代化新城乡
随着农村机械化生产力的发展,目前的农村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节省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并且向城市服务行业转移,进而改变了产业结构。为了推动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建设现代化新城乡,对城镇、乡村建设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实现城乡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
(三)满足农村人民物质文化需求
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城镇建设具有高标准、高质量;各项基础服务齐全等,可以拥有良好的生活空间和生存环境。要想满足农村人民在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前提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并按照方案来建设。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公共设施配套日渐完善,生存环境宜人且吸引大量人口等。但是,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良好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序建设依然存在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有些乡村依然存在无序建设情况,表现为村民个人自建、随意圈占耕地等;还有一部分村民虽已经迁至其他地方居住,但仍占用宅地,既不上交,又不允许别人使用;在建设物堆积方面,为了图方便、节省时间。大多将它们堆积在街道上,给交通带来不便。
(二)建筑物建设不符合要求
在城镇化建设中,有一部分建筑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勘测、规划,大多依靠经验来施工,建设的建筑物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比如功能单一、不符合节能标准、环境污染、抗震性能低下等,甚至还有一部分建筑物呈危房,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大大降低了城镇化建设的水平。
(三)绿化建设不合理
据调查显示,在目前的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的绿化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没有公共绿地、湿地等[4]。与此同时,在处理人们的日常污水中,由于缺乏排水管线,造成污水横流,严重污染环境。在电线安装中,出现“蜘蛛网”,且将强电荷弱电绑在一起,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等。此外,有些地区的政府管理力度不够,对于一些不报建的情况没有进行监理等。
三、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
要想保障城镇化建设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工作。
(一)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视度
各级领导要深刻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大对其重视度,确保城乡一体化建设具备良好的思想保障。第一,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派专门人员进行宣讲来加大宣传,让广大农村人民认识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作用、目标等,取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促使他们积极响应相关政策,做到“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第二,培养专业骨干队伍,各级领导需要通过参观学习、培训等途径,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培养出一批骨干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城乡建设注入科技力量。
(二)合理规划设计城乡一体化建设
在城乡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其建设方案,以县城为基础,同时综合考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导致城市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给未来发展留下空间;对于一些较小的乡村,可以采用逐渐合并的方法,形成新的乡镇建设,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效率。在乡镇规划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1)为了便于管理,需充分考虑行政区域的划分问题;(2)考虑农村人民的生计,确保乡镇规划便于农业发展;(3)城乡之间的交通要便利,方便人们的出行;(4)在选择地理位置时,要确保其环境宜人,空气清新,避免选在环境污染的地方[5]。
(四)合理编制规划设计
在编制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时,满足以下各方面的要求:(1)交通要求。严格按照“十二五”的要求,城镇之间、乡镇之间、乡村之间分别有高速公路、二级公路、硬化公路,并且根据实际的车流量和人流量,城、乡、村之间有互通公交车。(2)公共服务功能要求。要求配套齐全,所有建设均按照一体化标准进行建设,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场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有邮政、通讯等服务网点等。(3)环境要求。保证有足够的湿地、绿地,在道路的两旁均有植物和树木等。(4)管线要求。做好统一规划工作,水、电、通气、暖气等各种管线均进入每栋建筑,为了安全和城镇化的外观,需将管线暗设于地下。在布设采暖地区时,需要建设集中供热站;对于污水雨水区,需要先将它们集中在一起,对其进行排污处理,然后再合理利用,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政府加强管理
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成立专门的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做好调查工作,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城乡工程建设管理条例,并以此为依据,规范工程建设行为,与此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节约用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此外,还要加强监督,禁止乱占土地、不可自行修建房屋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做好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工作,可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加快现代化新城乡、满足农村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正视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设计,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门丽君.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13(03):31-33.
[2]王俊芳.乡村发展视角下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编制问题思考[J].城市建筑,2013(10):9.
长期以来,不同的学者在看待城乡一体化概念时所占的角度不同,导致其对城乡一体化概念的理解与定义也存在差异。人类学与社会学主要是站在城乡关系的角度上,认为:城乡一体化指的是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打破之间的壁垒,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等方面的优化、流动,确保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生产力得到合理的分布,再配合上社会生活、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将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缩小,甚至是消除,以此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从生产力的布局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城乡一体化是当前工业与农业之间经济关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指的是对城乡经济进行统一的布局,实现城乡的协作与交流,确保城乡的生产力能够合理布局,做到分工优化,以此来保持最佳化的经济效益;从环境学、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确保城乡的协调与健康发展,保持畅通有序的自然生态之路。
虽然社会各界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注度正在日益升温,但是学者们都是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去看待,这样很难系统化地延伸其理论,也难以体现其内涵。就学者所提出的观点研究而言,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复合型概念,包含了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生态学等方面。所以,作为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需要具备以下特点:第一,行政管理一体化,保持城乡居民的政治权利的均衡;第二,做好城乡收入分配的优化,尽量减少城市与乡村在经济方面出现较大的差距;第三,全面的协调与规划城乡的社会事业;第四,努力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辅助城乡文化建设的发展;第五,达到自然资源的共享,建立出生态平衡。从这一些特点我们也不难看出,作为一个相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概念,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崭新阶段,同时,其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其包含了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建立在“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相互依托”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城乡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在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正常的规划设计当中已经纳入了大中城市的建设,并且拥有较为完善的公共设施,正是因为环境的宜人生存,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的入住。但是,正常的规划当中却极少纳入小城镇与乡村的建设规划。由于同一设计规划的缺失,或者是建设时未能按照规划设计进行,导致个人自建、乱占、圈耕地,就算迁走,依然占用着土地,常年的失修,对整个村庄的容貌都会产生影响;大量的建设物堆积在街道上,严重阻碍了交通,一旦发生火灾等险情,消防车无法及时地到位,也容易埋下安全隐患。不完善的公共设施配套也是小城镇与乡村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商业上主要是以个人的零星为主,卫生条件、商品的齐全性远远达不到标准,甚至会出现伪劣假冒产品;文体活动场所过于简陋,甚至是没有活动场所;对于乡镇区域,政府部门通过多年的努力也将教学环境进行了改善,但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部分乡村依然没有学校的存在,并且建筑物风格各异,排列不整齐,也会影响其外观。
(二)对于小城镇、乡村等工程建设,绝大部分都没有先进行地质方面的勘测与设计规划,在建设时,完全凭借自身的施工经验,并且承担建设的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经验也跟不上建设需要,导致所建设的建筑物不能满足节能标准,并且功能过于单一;绝大部分建筑完全忽视了抗震需要,存在大量的质量、安全隐患,对于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这样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也产生了阻碍。
(三)政府部门对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制度不完善、管理上缺乏力度。从事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专业人员过少,监督的缺失,也容易出现各种“隐蔽”问题。绝大部分建设者都不审核图纸、不报建,忽视了监理制度,在工程建设上不按照建设程序与规范进行,也使得城乡一体化建设脚步被延迟。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一)保持思想上的新认识
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思想上应当避免农业歧视、农民歧视、农村观念歧视的思想,让城乡两个异质存在的系统能够保持生态、文化与经济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组合优化。在现实中形成差异化、均衡化、可持续以及集约化的发展思路。其中,所谓的均衡化发展就是为了将城乡分割的政策与体制打破,尽量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生产要素的相互流动,如此,才能确保城市与农村共享现代文明,确保城乡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把握新的规划特点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离不开城乡发展规划与布局的统筹安排。在规划上,要不惜重金聘请相关的专家对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以及城乡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发展做出一个全局总揽。对于平原地区的村庄,特别是经济基础条件又良好的区域,就应当尽量地扩大发展的空间,强化管理,将村庄发展力薄弱、布局过于分散的问题解决。对于城市周边的村庄,就可以在城郊村、园中村规划改造当中,将其纳入到统筹规划的范围内,这样也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村庄的发展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对于距离城市较远的山区村庄,就应当从政府部门入手,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多种经济增收的方式发展,来促进农民生活的改善。对于部分不具备发展条件与规模的村庄,就应当鼓励农民走出村庄,下山发展。通过城乡体系的合理规划,才能够将突出重点、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新格局体现出来。
(三)在政策、体制与机制改革上下足城乡一体化建设功夫
在“一国两制、城乡分割”制度的安排与固化的体制之下,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虽然从改革开放至今,对于城乡二元结构已经进行了多次的制度与体制方面的调整,但是至今依然没有完全将其消除,使得国内的需求增长滞后,并且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地扩大,成为转型期间国内发展的顽疾。就这一基本国情来看,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就需要依靠结构性方面的改革,能够通过制度的安排、政策的创新、体制的改革,将城乡二元结构破解,确保城乡一体化建设能够获取质的飞跃。
第一,将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放置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的关键位置。目前,土地依然是农村基本的生产资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关键就在于改革农村的土地产权。在确保不侵犯农民的土地权益的同时,还能够健全农村集体建设土地流转的市场。从而逐步将城市国有土地与农村集体土地之间“同价、同地、同权”的流转模式加以实现。
第二,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才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消除长期以来的制度基础,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核心所在。完善城市社会事业,并且逐步地朝着农村延伸,尽快完善城乡统一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国民教育服务制度以及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才能促进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确保改革开放以来所获取的成功能够让城乡居民共同分享。
(四)加快政府转型,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
通过多方面的制度条件、体制条件与政策条件,才能形成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而各级政府的职责就在于创造这一些条件。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在自身的建设与改革的同时,还要创建完善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首先要政府部门开展自我改革,将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当中的公共资源过于集中、城乡分割的体制去除。目前,由于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上出现了分工不明、协调成本高、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过多、不合理的行政资源配置;在调控权、规划权与决策权等方面的集中与上移不足,监管中心与服务中心下移不足等。因此,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就应当对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当中的职能与责任加以界定,将政府部门的权责便捷理清楚,确保政府职责体系满足“管理一体化、职责无缝化、权力明晰化”的目标,以此来突破区域与部门利益的格局,实现最优化的行政资源配置,确保在组织上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保护。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的国家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有很多,但是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建设的一体化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近年来,寿光市紧紧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均衡寿光”,坚持建设精品化、管理高效化、城乡一体化的原则,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管理,走出了一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一、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现有模式
(一)以全域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建设
寿光市首先在规划理念上进行了创新,把规划布局一体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在城乡规划中,寿光市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突破城市抓城市、农村抓农村的传统做法,把全市作为一个整体,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实行城乡发展统一规划和管理,先后编制完善了城乡发展战略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把市域内每一块土地都纳入规划范畴,全市14处镇街道和975个行政村的新一轮规划及村镇居民点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实现了城乡规划的全覆盖。
(二)中心城市、小城镇、农村社区三位一体建设
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此,寿光市按照“一河两片、跨河发展”的思路,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加速城市向东、向南扩张,初步形成了“东西并起、跨河而立”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格局。打破“小地块规划、小区域建设”的传统模式,按照成片规划、组团开发的思路,根据城市功能定位,科学布局了弥河新区、城南片区等七大片区,把每一个片区作为整体,实行统一规划、拆迁、开发,实现了由填空式建设向集约式开发的转变。
以小城镇为纽带,以点带面驱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搞好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与中心城市建设形成良性互动,还可以增强对农村人口的吸纳力和集聚力。近年来,寿光按照小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小城镇提升步伐,提高建设档次,努力实现“中心城市带动,群星环绕发展”。同时,创新小城镇建设融资机制,引导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农村,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以农村社区为主体,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社区,推动迁村并点,可节约农村土地资源、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寿光市按照统一规划、群众自愿、因地制宜、同步配套的原则,采取土地挂钩、城中村改造、村企共建三种模式,稳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集中居住,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生活现代化。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城乡道路一体化。在抓好城区道路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城区道路向镇村延伸,对城镇的主要通道改造升级,建立起以城区为中心、覆盖周边900平方公里的“15分钟生活圈”。
供水、热力燃气一体化。为了解决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寿光市实施了“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城市供水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供水覆盖率达71%。科学编制了热力燃气专项规划,组织实施了城东、城北、城南热源厂建设、晨鸣热电厂低温循环水改造及供热管网“汽改水”工程,积极推进中石油泰青威管线寿光支线及“村村通”天然气工程,全面推进热力、燃气向镇村延伸,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为93%,城市管道燃气普及率为68%。
污水处理一体化。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3个,其中城市污水处理厂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9个。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初步建成了遍布城乡的污水处理体系。
二、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规划水平不高
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首先要以规划为统领。目前,部分镇缺乏小城镇控制性详规和迁村并点规划,许多小城镇的重要地段和建筑物规划设计与总体规划设计不协调,迁村并点形成的中心村、中心社区在选址、基础设施等方面缺乏规划设计,还有部分镇对就地翻建和新建房屋没有适当控制。缺乏人文理念,不关注自身发展特色,“千村一面”的现象突出。
(二) 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由政府投资占主导,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直接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低。相对单一的投融资主体使得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机制虽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体来说,还没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
(三) “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政策难以有效落实
在推进中心村、中心社区建设过程中,由于执行的“挂钩试点”指标有限且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单纯依靠开发商垫资或村民预付款的方式很难满足楼房建设的资金需求,致使有些工程开工难,进展缓慢,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影响了迁村并点的积极性。
(四) 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够均衡
政府对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相对较少,城乡在设施共享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公共服务共享上,仍然有差异。特别是公益性基础设施普遍规模小、标准低,部分镇区人口规模偏小,资源配置未能有效发挥,对周围地区的辐射性不强。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五) 城乡建设用地紧张
由于国家实行从严从紧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用地指标过紧,导致土地供需的矛盾已日益显现,可使用的用地指标与实际用地需求缺口较大,有许多较好的项目不能及时建设。
三、寿光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可行模式的建议
(一)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
制订覆盖全市城乡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修订完善中心城区、小城镇和农村社区总体规划,启动镇域产业空间布局、防汛排涝、城市消防和交通等各类专项规划。有序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规划编制,注重各规划间的衔接,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空间发展,构建由主城区向外辐射,重点镇、卫星镇布局合理、有机衔接、功能完善的区域化空间结构。
(二)建立功能完善的小城镇体系
小城镇是统筹城乡的节点,是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发展的载体。完善小城镇功能配套,壮大经济实力,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小城镇道路、电力、生态等基础设施配套,推进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小城镇违法建筑拆除、垃圾集中清运、日常卫生保洁和植树绿化,创造整洁有序的环境。同时,积极开展强镇扩权工作,赋予小城镇充分的发展和管理权,把规划建设、投资管理、公共事业、资源利用、财税工商等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镇级,赋予小城镇与完成任务相匹配的权限和资源。
(三)建立布局合理的农村社区体系
农村社区是城镇服务体系的延伸,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应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为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向基层延伸搭建起高效平台。要坚持以农民为本,从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和需求出发,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同时,要积极推进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土地整理、旧村改造结合起来,借助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吸引农民向社区中心村和镇区聚集,改变空间布局,逐步减少行政村、自然村,促进以社区为居住中心的形态发展,把社区建设成为有吸引力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形成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便捷的服务和更舒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洪运.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土地市场,2008(07).
为加速全市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铜陵,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加强领导,尽快建立城乡客运一体化强力推进机制
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对涉及到多个部门才能办理的事项,由领导小组负责统一协调处理;尽快制定出台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发展各年度目标和落实措施。
(二)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
按照“市、区、县”一体化、“路、站、运”一体化原则,统筹规划公路路网与客运站场,尽快构建一个以公路网络为基础、客运站场为节点、客运线路为通道的一体化城乡客运网络体系,使各种城乡客运方式有效衔接,以实现客运资源共享和旅客“零距离”换乘。
(三)加快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客运一体化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路网建设。加快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连接线的工程进度,进一步完善“六纵六横”的公路主体框架,在全面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优化改造农村路网,加强农村路网与重点镇的连接,尽量形成闭合线路,构建主城区、城镇30分钟上高速,行政村(不含“飞地”)30分钟至主(副)城区的一体化交通路网。二是加快场站建设。尽快在顺安、县城北等处选择合适位置兴建换乘中心;另增建3-4个农村客运站;同时加快市区至重点集镇,重点集镇与集镇沿线的候车厅和招呼站建设。
(四)积极融资,努力保证城乡客运发展一体化资金足额到位
在财政投入控股的前提下,按照公用事业改革的总体要求,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公交投资、建设和经营,利用实施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积极探索城市公交公司参与农村客运班线的公司化改造的新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车籍所在市、县、区政府出资收购班线。
(五)稳步推进,逐渐扩大城乡客运一体化范围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升,同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顺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已经很难再保证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外部因素逐渐转换到内部因素当中来,我国也已经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二元结构,就能够要将解决城乡一体化当做是解决农村区域正常发展的一个最为关键的模式,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主要的经济发展模,资源分配方面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必须要v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的提高城镇各个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一体化的顺利实现。
1、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同时它也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新型的建设模式,城乡一体化一般来讲就是将城市和农村经济、居民、文化等多个要素当成是一个整体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的对其进行政策上的支持和体制上的牵制,这样一来也就使得城乡的产业建设和功能区域的划分等等都能处在相对较为协调的状态,这样一来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二元结构的不利影响,这样一来也就可以十分有效的实现经济上的互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在20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已经对城乡一体化的模式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但是我国不同地区的城乡经济因为很多因素的影响,在发展中差异非常的明显,城乡经济之间的联系也被阻断,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和矛盾日益显现,这样一来也使得区域一体化的速度一直都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这样一来也使得我国的农村经济增长更加的明显,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城乡之间巨大的观念差异和硬件水平方面的差异,使得村镇城市化的进程非常缓慢,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的矛盾。城乡一体化是社会转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也直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村镇也一定要对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城市具体的产业布局来规划未来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们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2、新时期村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道路选择
2.1自然村布局较为分散,城乡资源难以整合
在我国,自然行政村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格局。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山区,自然村数量庞大且布局分散,人口稀疏、土地分散,土地自然条件较差,难以进行大规模集约化、商品化发展。而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及大城市边缘地区,各村镇之间已连为一片,在经济上互相依存。但由于村镇之间行政分割、各自为政,使得区域之间的公共基础设施难以共享,并且在产业整体布局上,各村镇大搞“小而全”模式,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2.2村镇配套设施建设缺乏,城乡经济联系薄弱
近年来,我国已在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开展“村村通”公路建设,在村级道路建设上已迈出了城镇化的坚实一步。然而,村镇公路大多处于2-3级之间,道路狭窄、承载力和通行力十分有限,部分道路损耗严重,道路安全管理设施缺乏。另外,村镇“三通”(通水、通气、通网)建设还十分欠缺,村镇公共设施,如公园、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也还极不完善。
2.3村镇建设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
当前,房地产行业已开始覆盖部分村镇,而农村自建房现象也十分突出。不少村镇居民违规建房、强占耕地,导致新农村建房入住率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聚落。村镇房屋建设虽然统一规划,但缺乏科学性,小型加工厂房、商店等经济点也缺乏科学地布局。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我国村镇发展道路的选择并非唯一、固定的,各村镇必须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和城市的功能布局来进行规划,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城镇化转型。村镇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当跳出单纯的“农村建设”的范畴,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低投入、低产出”以及被动等待国家政策的建设思维,必须站在城乡一体化的高度,开展新型农村建设。这种新型农村必须以农村建设为中心,依托大城市的优势资源帮扶,走特色化转型发展道路。
3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村镇建设
在城乡一体化政策引导下,我国村镇建设的模式主要可以向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1)依托大城市的功能转移优势,向卫星镇转型。大城市的人口负担过重、交通压力、产业布局压力等都降低了大城市的整体功能的发挥,而处于大城市边缘地区的村镇,在发展模式上完全可以向大城市靠拢,“迎合”其压力转移的需求。尤其是解决大城市人口过密、重型产业转移等问题,最终形成大城市圈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迅速实现转型。
(2)依靠地区优势产业、科技、资源等因素,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专业化、集成化程度高的“专业村或镇”。这种村镇发展道路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模式,其形成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发挥村镇的资源优势,推动技术和产业集中化、规模化升级,同时集中人口,完善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实现城市化转型。一般来说,专业村镇建设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尤其要具备基础支柱产业和相对完善的市场功能,以便加强与大城市的经济交流。
(3)依靠政策引导,建设“普通型村镇”。
“普通型村镇”是当前我国大部分欠发达地区村镇城市化转型的首要模式。其主要建设目的在于将农村过于稀疏的人口聚集起来,解决农村自然经济比重过重、市场经济不活跃的现实问题。这种村镇建设要改变高度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增长类型,通过新农村建设、村镇街道建设等集聚人口,疏通市场经济,以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4、结语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所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措施对村镇进行建设和发展,只有这样,城乡之间才能统筹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才能得到改善,因此,我们必须要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
Key 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iscussion on lan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在当前的呈现一体化问题中存在很多的的土地管理方面的挑战,虽然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障碍也是在所难免的,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提出了很多相应的问题的解决措施,这些问题正是那些基层人们所要考虑的问题,然而有些笔者们就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反应提出了自身的想法,这些只能功专家们指正。在目前的城乡一体化问题中依然存在了很多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能很好的规划这一问题,往往在局部利益与长远利益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矛盾也时有发生。笔者发现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人们往往看不清什么是轻什么是重往往牺牲了整体的利益去追寻那小小的局部利益。然而一些当前的领导者无法掌握这一问题,忽视了土地的发展规律,因此土地的开发性问题也会时有发生,人们不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因此土地开发破坏问题也在所难免。众所周知土地投资周期性大、投资金额大这些基本规律本应尊重但是有些地方急功近利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土地自身发展规律,盲目的追求开荒、只追求当年收益的原则,这些做法往往破坏了整个生态的平衡。我们发现一些不管不顾开发区的小环境、土地、水质水文的想象的发生,而后备资源并没有适应生态环境。2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依托城郊型优势,使城乡联系显著增强,农村经济、民主政治、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它各项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突出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分悬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元,两者比例为:。如果再加上城市居民享有的医疗、住房等补贴因素,实际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达到:。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我市要提前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所以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作为重中之重,由城乡二元格局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市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
㈠、有利因素
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年,完成农村社会总产值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镇、村、驻镇单位、农村中小学先后完成了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或扩建,农村小康住宅改建率达到了%,农村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了⒍%,配套设施基本实现“四化”即道路硬化、四旁绿化、村容美化、净化,为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城市大、农村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农村靠近城市,农产品市场容量相对较大,有就近吸引城市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城带乡,发展乡镇企业,以工富农,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和二、三产业的条件优越。
旅游资源丰富。我市境内有“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黑山岩画、魏晋墓壁画等历史文化遗产和居世界第二的滑翔基地等自然景观,且这些旅游资源都地处农村,且农村具有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优越条件,如果将我市独特的旅游景观与丰富的田园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共同开发,将为农村第三产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农业开发已初具规模。双泉农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金汇果蔬基地、文殊食用菌基地、友谊特禽养殖基地、长城葡萄基地的建成,为我市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注入了活力。拱北梁水库、双泉水库、安远沟水库以及酒钢种植园的建成,为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水土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全市实有耕地面积万亩,荒滩万亩,境内水资源可利用量亿立方米,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具有在城乡结合部、荒滩地带招商引资进行农业产业园及二、三产业建设的基础条件。
人文、地理环境较好。我市农村人口万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且靠近酒钢,具有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换农民身份的有利条件。
政策环境宽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㈡、不利因素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也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发展较快地区农村变革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集中起来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通过农业产业化,创办工商企业,发展非农产业,把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农村经济变革融合在一起,使农村生产力水平得以大幅提高,自身的积累和投资能力大大增强;在改造小农生产和自然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使工业化、城镇化同促进农村全面发展融合在一起,从根本上逐渐消除城乡间的界限。
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明确地把实现“一体化”作为处理未来城乡关系的根本要求和追求目标,作为现实中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真正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村和农民为主要变革的领域与主体,在解放农村生产力、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中寻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动力源泉,避免传统城市化模式中农民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和农村不断被边缘化的现象;就是要把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农村和城镇共同发展格局;就是要构建农村变革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一部分农民在依托农村而较少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迈进,逐步经历由“离土不离乡”向部分“离土离乡”和完全“离土离乡”的过渡,使传统的城乡矛盾在国家控制下逐步得到化解,避免大批失地、无业、无资农民盲目涌向城市;就是要正确把握城镇建设、中小城市发展与大城市之间的关系,既要强化大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又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形成中小城市和城镇对大城市的支撑,避免城市空间和功能上的不合理以及小城镇建设中的不科学现象。
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新农村建设,根本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形成与这一战略目标相衔接的完善的措施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 P27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4-2
地籍管理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模式,和城乡建设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联系很紧密的,属于技术工作的范畴,包括服务、权利和责任。
当前地籍管理模式人为地分成两种管理:
一方面是城市的地籍管理,重点放在资产管理的方式上,以完成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变更调查统计为工作范围,对该地区的国有土地进行管理,包括城镇和独立工矿区范围管理。
另一方面是农村地籍管理,重点强调对资源管理,通过土地利用现状管理、土地使用管理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管理来实现土地变更和数据统计。
1 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由于历史上的多种客观原因,造成多年来土地资源分类标准不统一,土地资源基础数据统计采用不同的口径,导致出现了很多矛盾,各种各样的土地和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影响到国家宏观管理以及科学决策。另外,城镇与农村地籍管理模式也不同(图1)。
2 数据衔接的问题
在进行城市和农村的地籍数据统计的时候,必然会出现重叠的部分,也会产生遗漏的部分,如何在进行数据统计时能有效地处理不同精度的边缘郊区,不出现重叠或遗漏,这也是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建设需要面临并去解决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的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已经开展,在全面和统一管理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城镇与农村以往土地分类和调查的结果,对两地的土地重新进行分类,满足土地分类协调制度的总体要求,使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具备统一管理的基本条件,通过汇总数据和其它调查数据的结果,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土地数据库,便于统一管理,可以使城市和农村土地管理实现多部门、多通道共享数据,,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的价值。
2.1 城乡一体化数据集成技术
应用城乡地籍数据集成力争去解决城市和农村地区在土地数据上的各种不同问题,把不同属性的城乡地籍数据从坐标系统、大小、类型、土地和组织的数据结构等在同一标准中体现,当然,还要对采用的这种技术与原有数据的有机结合进行研究,最终达到城市土地的不同属性和农村土地的地籍数据能在同一套数据管理模式中去进行操作。
在进行数据集成时,要有一个统一的数学基础。目前很多地区还在采用半个多世纪前的北京坐标系统进行地籍调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个别地区应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西安坐标系,这些坐标系都是以所属地的城市为中心点的,而对于面积巨大的农村坐标系标的却很模糊。
城镇和农村地籍数据库的建立,必须在相同的投影方法及在相同尺度的空间数据下进行拼接,对于坐标系的邻近地区,可以采用不同的投影方法在相同的坐标系中进行转换。因此,城乡地籍一体化建设必须充分研究并着手解决投影以及坐标系的方法,最大限度的保证地籍数据库建设原始数据的统一性,以确保城市和农村地籍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在坐标系统上是一致的,同时还可以确保原有的效果,能与周边单位的数据进行结果整合。
2.2 统一地类
在2001年、2005年先后对土地进行分类的基础上,2007年的8月份,国土资源部又对土地使用分类作出重大调整,并颁布了分类标准对全国的土地部门进行指导,使城市和农村土地都使用新的统一的分类系统,做到统一管理。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对土地进行了两个层次的体系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的统一,避免各政府部门重复统计,解决了土地使用分类矛盾,控制了难以分析应用等问题,做到了科学划分土地利用类型,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对城市和农村实施统一的数据管理,对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统一数据组织结构
据最新的全国土地调查指导方法和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以及调查研究,并进行实地考察,笔者认为,应针对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数据标准之间的差异,建立一套城乡地籍数据组织标准,融合两个概念:广义街坊和广义宗地,利用它们共同的性质,消除两者之间的误差。对城市和农村地界、边界、地形和其他图形数据、属性数据进行统一衔接,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建立标准的、统一的城乡地籍数据库。
第一种是广义街坊。就是为了方便管理,进行地籍调查的时候,按照人工表面特征明显进行划分,比如河流、道路或行政边界线等,最终人为的确定地籍的一个管理区。该管理区域包含了许多空地、宗地,一个管理区域成为一个街坊,都有自己唯一的编号。
而在农村,为了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就建立一个自然村组织,可能包含若干个村民小组以及几个连续的成片土地建设,之后再按连续大片土地建立一个行政村,也可能按照成片的连续独立采矿区,成立一个行政村,还有的是按农村道路、自然水系(包括一些季节性水系)等建立一个自然行政村。
按照城乡一体化数据组织和处理的数据管理模式,一体化的城市和农村,社区和行政村的范围和目的以及采用的地籍数据管理的方法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他们就可以成为广义街坊,并且都有自己的编号。数据组织库的基本单位一般为广义街坊范围线的数据块组织库,在广义街坊内各种调查和评估的数据是一个普遍的区块范围,降低线形成的数据称为数据块。一般在单元库中的数据组织的基本块有很多,也就是多个广义街坊数据块。
第二种:广义宗地
宗地应该是封闭的,以同一所有制界限为主体,根据最小地块连成片的数量来确定宗地使用,以及宗地的所有权。图斑就是环斑类的边界,具有线性特性的所有权和行政边界线的特征,多是以多边形构成。
事实上,宗地与图斑在概念可以认为是相一致的。二者所属的地籍要素在土地所有权、土地面积、土地形态面积等方面有很多相同的属性,都是对这几项进行的描述,唯一不一样的重点是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对于宗地的图形来说,是从面到点再到线,有非常详细的图文介绍,同时也十分重视点的准确性。而图斑对地块的描述相比如宗地就比较粗糙。每个广义的宗地允许有广义地籍号,可以在图2中看到。
所以,无论是城镇地籍调查、土地利用调查,在广义宗地里都布满广义街坊,一个广义街坊可以包含多个村庄,一个村庄也可以包含多个广义街坊,可以同时满足城镇和农村地籍组织模式数据和调查数据。
2.4 多尺度数据融合
城乡地籍数据管理的集成是一个统一的管理,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是大小不同的地籍数据管理的核心问题。
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考虑到不同的空间规模,覆盖的数据的连续性,可以创建不同层次的空间索引层,利用大小不同的数据空间索引层来实现这种管理。根据实际数据,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级别,如地籍管理水平的乡镇(街道)、居委会(村),然后创建空间索引层。打开不同规模的数据,以确定调查区域,然后找到相应的区域,按照既定的空间索引层,打开区域内的数据,以达到统一管理不同大规模的数据的要求。考虑实际需要,可以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索引层,打开不同尺度的数据,根据描述对象的数据来确定最高水平,对空间索引层进行自动选择。
不同的线性特征要保证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势必边缘匹配,必然影响数据加工区、区域功能区的功能处理,数据处理总是基于对低精度的数据提升到高精度数据的原则,保留了大尺寸的空间数据,计算机逐渐综合的方式可能会显示为一个小规模的空间数据,大比例的标的在小比例的平面元素中可能就是一条线或窄面的情况,重叠部分就应按照大比例的数据来作为参照,删除小比例尺数据;该中心的交界处之间,将小比例尺地物调整到大比例尺地物中心。
3 关系数据库及空间数据引擎技术
传统的根据图形数据文件管理和大型商业数据库管理属性数据管理的混合数据模型依
然在新的土地地籍数据库建设时可以进行使用,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地方也正在应用这种传输完整的数据库管理模式,这也是关系型数据库里的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管理集中管理模式,完整的数据库管理模式的经验对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建设其中重要的作用。
GIS数据库建设特点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大型的商业关系数据库,采用二进制和面向对象技术,对数据库记录字段进行保存,为图形元素进行统一管理。利用空间数据引擎技术,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存储,通过完整数据处理,使所有数据形成统一的用户管理,在安全性上得到保障,使基于国土的GIS实现共享管理。
4 宗地历史回溯及变更
在定义的情况下,本地数据发生了变化,关系模型生成一个新的存储放置于关系数据库中,它实际上是一个序列快照模型。在元组级模型中,每个元组在规定的时间,当另一个元组的属性更改时,它就会创建一个新的记录,标志着一个新元祖产生,经标记上时间的印记。在属性级别的模型中,每个元组在属性附加都有一个有效的时间标记,这些时间印记都很明显,为了处理这些时间印记,就可以采用一个可变长度的字段进行编程处理。
应当指出的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增加数据库操作可以采用传统的操作模式,可以在数据库中添加一个新的记录。对数据库进行删除、修改的时候,切记不能删除旧记录的内容,只修改消亡的老记录时间印记,然后添加一个新的记录,以确保历史信息的完整性。第一范式的关系模型结构要加以保留,也可以使用SQL语言查询操作。保存所有的历史记录的好处就是,在想快速还原历史的时候,在任何一个时间段都可以达到,地籍数据恢复提取,可以采用SQL 语句从宗地信息表中提取当时的宗地数据。
5 结语
由于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库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大规模的工作,也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基础性工作,笔者在本文中仅对城乡一体化数据库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对于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模式、各种规模的数据集成、一般地籍管理模式这些涉及的都不多,还需要把这几项做为出发点进一步的研究,结合测绘管理与土地管理,建立以现代地籍管理系统建设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模式,建立一个科学的、标准的、具有潜力的地籍数据库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进行城市和农村统一的土地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仅仅是要整合地籍数据库,掌握现有的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维持目前的国土资源调查结果,还可以利用土地总体规划的决策和规范所提供的依据,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做到符合国家政策的,全面落实维护、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有力号召,使地籍管理成为管理城乡一体化土地资源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汪文雄,杨钢桥,李进涛.农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lO.32(6).1169一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