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6 08:34: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互联网素质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互联网+与音乐学科的有效融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初中音乐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局面。那么笔者就谈谈传统课堂下笔者的一些感受。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笔者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也非常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因此在授课时常常有一种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想方设法把自己的课程设计的出彩,尽量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给学生创造好的授课效果,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收获自己知识,收获快乐,同时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但是初中音乐课程在开设和授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或者尴尬的境地,笔者就谈谈目前初中音乐课程在大多数学校开设的情况。首先,部分学校从领导到其他学科的教师,甚至学生都不是特别重视音乐课的开始,认为,这样的课程也不参加中考,平时也不组织考试评比,即使开课也是因为相关部门开设相应课程不得已而为之,这种唯文化课为主的思想,在很多学校,在很多教师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一些乡村学校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笔者曾经做个一个小的调查,在一些乡村学校,一是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一是不能开足音乐课,笔者甚至发现一些乡村学校,音乐教师或者美术教师已经转行教一些文化课,这实在是对音乐课的一种误解。其次,部分学生以及家长对音乐课也不是足够的重视。很多家长认为,音乐课有什么用呢?学生不可能当歌唱家或者音乐家,甚至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五音不全”,根本就“不配”上音乐课,还不如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学学文化课。一些学生也找各种借口逃避上音乐课,把剩下的时间用于写作业,这部分学生有些是学习比较用功的学生,而有部分学生则是为了早把作业写完,好回家多玩一会手机。第三,部分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除了上文提到都没有专业教师,没有专业教室之外,一部分学校在音乐器材的配备上也存在严重不足,笔者发现很多学校音乐教室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应对教育部门基础教育检查而设置的,教室和桌子是有了,但是专业的器材却几乎没有,音乐教师上课,只能讲授唱歌的一些技巧,进行稍微专业一点的器材训练就受到限制,也不可能让学生自带器材,导致一些想法就没有办法实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给学生学习音乐提供各种便利的条件。那么如何更好的进行初中音乐教学呢?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采取哪些有效的基本策略呢?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明确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从兴趣的角度而言,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都应该掌握一门基本的技能。现在一部分家长已经有了这种意识,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给孩子报某一个兴趣班,进行长期系统的专业兴趣的培养,笔者接触的一些家长,还给孩子报了钢琴班、古筝班、舞蹈班等长期需要跟学的兴趣班,尤其是钢琴班的投资还是比较大的,有的孩子自小学习钢琴,除了添置乐器,还有不断考级,并且需要上课,连续多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是笔者发现,练习了某种乐器,或者学习了某种音乐技能的学生,除了掌握了一项技能,在学校的各种文艺活动中,都可以展露才华,让自己的技能有了展示的机会,使自己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笔者发现,掌握一项音乐技能的学生,除了能力获得提升,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变得与众不同,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有亲和力,也更加受到同学的欢迎。而这种好的精神状态也可以迁移到学习中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音乐课程的开始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常说,我们的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课固然重要,但是音乐的学习,音乐素养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系统训练,专业发展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不可能掌握多么系统的专业知识,但是音乐课程的开始的意义在于,首先,让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常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音乐课程终归还是一项技能,所谓的技能,不一定是学生用于谋生的手段,而是学生在繁重的学习或者以后步入社会的工作之余,进行的适当放松与娱乐。我们说“歌以咏志”,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歌曲,不都是抒怀的吗?歌曲可以让我们得以释放自己的情绪,既能表达情感,又能排解压力。其次,音乐课程的目的之一,是让一些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通过课外的一些辅助达到实现自己梦想的目标。比如有的孩子发现自己是比较喜欢音乐的,或者发现自己在音乐方面具备一定的天赋,那么就可以考虑自己是不是可以从事音乐行业。而现行的高考模式下,一部分学校还有“音乐特长生”这样一种高考模式,给了爱好音乐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因此,通过初中音乐的入门教育,一部分学生激活自己的兴趣爱好,再通过专业的训练,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笔者发现一些直播平台,如抖音、快手等,都播放着一些旋律比较简单的歌曲,这些歌曲总有一些直击人内心的东西,尤其是那几句朗朗上口的内容,更是打动人心。在教学中,抖音、快手这些平台的发展给了笔者一定的启发,笔者认为,作为音乐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些平台,给自己的学生进行一些专业的训练,比如一些学生在学校是没有时间学习音乐的,但是到家以后就有了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抖音等平台给学生录制一些音乐技巧,甚至也可以开一些直播课程,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发掘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音乐能够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音乐既能够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同时也以让学生道德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例如,爱国歌曲的播放和学习,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然爱国歌曲有很多,笔者针对初中生还是会推荐一些相对通俗的,一方面旋律可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他们学唱起来也比较容易学,比如爱国歌曲:《十送》《映山红》《东方红》《龙的传人》《东方之珠》《中国人》《我和我的祖国》等等。除此之外,笔者也会借助音乐课程,给学生发掘音乐背后的故事。有时候你会发现,学生可能感兴趣的不是歌曲本身,而是歌曲背后的故事,这样通过故事,学生可能才会理解歌曲,爱上某一首歌曲。比如网上有人一直在讨论,陈奕迅的歌曲《十年》里的歌词,“如果那两字没有颤抖”,这里面说的“那两个字”到底是哪两个字,这种具有发散思维的设问,也可能会激发学生都歌曲背后故事的探索等等。我们那个时代,或者我们长辈那个时代,曾经哼唱过《一分钱》,说的是一个朋友拾到钱之后,上交给警察叔叔,其实歌曲中的小朋友除了具备拾金不昧的品质,是不是也具备法治精神呢?如果“拾金昧了”,不仅有违道德,其实也是违法行为。尤其是面对巨大的财物,如果拾到据为己有,同样也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因此,笔者认为,因为不单单给学生基本的音乐技能,还要让学生掌握做人的道理,成为合格的公民。除了传统的音乐资源,学生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发掘一些好的音乐资源,同样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四、借助网络,弘扬传统文化
目前音乐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呈现,如果仅仅是音乐这一种方式,就失去了更大的魅力。比如最近两年火起来的《经典咏流传》,通过音乐再创作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元素,也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传统文化,或者乡土历史的素材,笔者觉得这些内容,也可以通过因为音乐的方式,去呈现,赋予之以一种新的生命力。网络的便捷给了弘扬传统文化新的契机。笔者发现在一些网络直播平台,有很多挖掘传统文化的主播,笔者认为这些主播也可以采取强强联合的方式,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加上音乐的元素,让传统文化更加容易给人留下印象,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有了更好的平台,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初中音乐教学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给一些喜爱音乐,在学校又没有足够时间进行兴趣拓展的学生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同时,网络的海量资源,也给了学生找到更多,更丰富的资源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网络有很多自发的音乐人,提供了很多优质的音乐资源,而且有很多音乐爱好者进行音乐知识和音乐技巧的普及,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现成的自学资源,这样又给学生自我拓展提供了新的空间。而很多主播的课程都非常的系统和专业,也让学生节省了很多学费,并且通过自学之后,就能够发现自己是否真正热爱某项音乐项目,如果不热爱,也没有过多的损失。
五、结束语
总之,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师也要善于给学生积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文化知识和音乐技能都获得相应提高,并且不要出现“玩物丧志”的情况,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敏;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J];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2016年04期
[2]杨珍;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优势与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2018年04期
[3]张小雪;初中音乐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路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年11期
一、互联网对高校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的影响
1.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大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主动上网汲取知识和搜寻信息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大学生在“流动的空间(spaceofflow)”和“无时间的时间(timeless―time)”里,凭借先进的沟通和交流手段,可以自由地进出各种网络社区,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自由而广阔的平台。然而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是无法控制和检查过滤的,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极易导致信息的过度泛滥和良莠不齐。网络上的许多东西如凶杀、暴力、、谣言、赌博、侮辱性言论等等必然会毒害大学生的灵魂和观念,导致一些鉴别能力、思辨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的迷惘。
2.网上交往对大学生的情感、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交往突破了时空的概念,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虚拟的交往。人们面对电脑屏幕和键盘,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相貌等通常关注的特征都被覆盖了,剩下的只有符号的交往。网络的这种特性符合青春期大学生渴求情感的心理,他们往往过分迷恋于这种虚拟的快乐和满足,而疏远身边近在咫尺的师长、同学、朋友的亲情和友情,忽视近距离实际的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舍本求末,弃源溯流,梦想做网络世界中的独行侠。长此以往,他们交往的安全感丧失,产生压抑、郁闷、焦虑、孤僻、烦躁等不良情绪,导致人际关系冷漠,人际交往障碍,出现心理疾病――“网络孤独症”、“社交恐惧症”。
3.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独立意识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作为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科学技术之一,必然会推动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网络所展现的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如果不懂得充分利用网络挖掘信息资源,而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苦干,那就意味着永远落后于他人。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使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主动了解各种信息,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在网上,经常会遇到现实生活中没有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自己独立解决,这就要求学生依靠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摸索和尝试。这样将大大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发展。
二、互联网对高校素质教育中教育主体的影响
1.高校素质教育中教育主体的信息优势逐步丧失
素质教育的主体是素质教育者,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由于年龄、资历、阅历的原因,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比较容易树立权威,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使素质教育获得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在逐步丧失。如前文所述,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高容量的信息,而在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方面,教育主体往往落后于被教育主体。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和渴求,普遍掌握了网络操作技术,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称得上是“网络高手”,这使他们在从网络获取信息方面显得游刃有余。而很多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没有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和英语教育,他们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往往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年龄偏大的人,甚至不会上网查信息,不知电子邮件为何物。这种网络技术的差距,最终导致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信息优势的逐步丧失。
2.素质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首先,教育者信息优势的丧失本身就意味着教育者主体地位的淡化,因为在传统的素质教育中,教育者的传授是被教育者重要的信息来源。其次,在传统的素质教育工作中,大学生接受教育时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但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们崇尚由网络文化衍生出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大学生更愿意与教育主体平等地交流,他们希望教师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使素质教育成为平等的思想交流活动,这就使传统素质教育中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3.教育主体传统的素质教育观念和方式显得落伍
在传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无论是在知识的传播上还是在道德的教化上都充当着一种权威的角色。他们只需要“一支笔、一个本、一张嘴”就可以处于一种优势地位,而学生则无条件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教育者权威的“驯化”,这样教育者得到了学生的尊重,从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展开。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获取量的扩展,强化了大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他们对教育者权威的角色产生了质疑,对教育者的权威教化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有可能不选择学校教育所提供的知识或理念,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判断从互联网上选择和收集“原始”的信息。他们在网上“冲浪”,用“网络语言”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而作为教育者、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育者则根本不知“灌水”、“博客”为何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地位的不对称,年龄经历与思想行为方式的差异所产生的隔膜,被网络技术的差距放大了。如果教育者掌握的信息没有被教育者那么多、那么快捷,却一厢情愿地用跟不上时代节拍的观念和知识结构去塑造被教育者,可能是徒劳无益的。
三、互联网的发展对高校素质教育中“双主体”模式的影响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效果。在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中,大学生渐趋成熟的思想行为方式凸显了“双主体”教育模式的科学性,高校素质教育的特殊地位强化了“双主体”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则为“双主体”教育模式的实行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途径。在这一模式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共同参与素质教育的双边性活动主体,双方都作为主体就不再将对方视为认识和改造的客体,而是通过共同客体――教育内容这一中介,实现平等交往。虽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同为教育的主体,但仍具有各自相异的类别特征。教育者主体是相应成熟、具有素质教育实践优势的主体;被教育者是未成熟的主体,是素质教育中的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未成熟主体的主体性,通过其自身
对教育内容的“内化”,提高素质,并“外化”为自身的实践活动。具体而言,他们有各自的主体特征表现。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素质教育活动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二是素质教育过程的引导性;三是素质教育过程的主导性。被教育者作为素质教育活动中的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其主体性特征表现为:一是自主性,即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的选择;二是能动性,即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进行信息的破译与转化;三是创造性,即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借鉴、创造和超越。“双主体”模式中教育者主体性和被教育者主体性不仅具有各自的特征,还更多地呈现出二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协同、融合和统一。互联网的发展,不但给教育者主体和被教育者主体本身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对他们各自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者主体性作用的影响
现在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都是“90后”,他们的成长和当今世界高科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是同步的。很多在校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他们接触世界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也多,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思想就更成熟,国内有专家称之为“假熟”,只是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而在辨识这些信息方面则需要社会、学校、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新时期除了要完成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外,还要承担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和劳动素质的培养等任务。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初高中学习阶段,因为学校的升学压力,体育课经常被主课挤占,加上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娱乐途径很多,电视节目、网络游戏、聊天工具等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缺失。到了大学阶段来自老师和家长的管理骤然放松,学生突然觉得管束少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来就较本科生低,体育老师和其他专业课程的老师一样要转变自身观念,适应学情。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困难与思考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教学的困难:高职学生包括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目标功利性更强,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低,体育教学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和接触,我发现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多学生来高职院校读书是为了以后从事这个专业赚钱,体育课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就是理论知识学习之余的放松。男学生就当课余打了场篮球,女学生就当聊天晒太阳,等老师布置了活动锻炼内容就各忙各的。体育教学还停留在跑、跳、五大球等传统运动项目上,体育达标考核也不能严格执行。更很少听过有学生因为体育成绩差而拿不到毕业证的。要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还要改变教师,适应学生,找到并培养他们的兴趣点,带领他们一起进步。
二、多和学生交流,挖掘他们的兴趣点并加强培养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校前已经接触了网络,在互联网时代获取消息和知识的途径既快捷又方便,他们知道了NBA、FIFA、F1,知道了乔丹、科比、罗纳尔多……他们谈起体育也能津津乐道,但一到体育课上就无精打采,体育老师应该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利用改进教学手段和内容。一堂NBA视频教学课,一起学习探讨篮球规则,畅谈国内CBA和美国NBA的发展,一起说说姚明等球员的趣闻逸事,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室外球场演练NBA经典配合战术,学生会乐此不疲。聊聊中国足球黑哨事件,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拓展新的教学内容,除了传统五大球,还可引入桌球、网球甚至桥牌等高雅体育项目,对没有场地或成本很高的体育项目如高尔夫、马术等以视频、规则技巧的教学为主。有的学校开设的珠宝和奢侈品鉴定课程也不可能全程都是实物教学。老师要比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到互联网中搜集更多更有用的东西帮助学生学习。
发现学生的优点,放大这些优点,还要及时大胆地表扬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高职学生在初高中成绩一般都不是很好,来到高职院校有很多人都很气馁,和以前的同学比觉得没面子,逆反心理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更严重些。我们要多和学生交流,因为体育老师课堂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场合较其他课程的老师的机会都要多些,在和学生探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应该穿插着谈谈家庭、亲人、社会和憧憬,让学生放下对老师的心理障碍。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尽自己所能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依据自己的兴趣取得成绩,不管多微小的成绩都及时发现,让别的学生看到他的成绩,及时大胆地表扬鼓励。
三、体育课堂是重要的素质培养阵地
体育老师不但要传授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高职生是我国就业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对动手能力要求高的工作岗位,很多高科技的使用环节都离不开高素质的高职生,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也是多方面的:
1.利用互联网手段收集社会正反面的新闻事件,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辨别网络谣言,国家正在整顿网络环境,很多负面消息都证明是有人在幕后造谣,我们可与学生一起关注探讨学习,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品质什么是好习惯,哪些是不好的,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2.由国际赛事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培养运动员时运用高科技激发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兴趣,甚至在电脑游戏中除了游戏本身外我们也能看到游戏的发展是因为高科技带来的变化。体育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体育教学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体会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不但让学生运动,还让他们了解运动器材、运动服装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促进他们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很多学生在家里有父母帮忙,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弱,不能保持个人卫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及锻炼身体的习惯,让他们知道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对他们终生都有益。国家在提倡全民健身、终身体育,好的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将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受益无穷。
4.现在国家对国防知识的介绍越来越重视,互联网时代使得国际周边的新闻可以很方便地让学生知道,体育与军事国防从古到今就是密不可分的,体育老师要与时俱进,学习国防和军事知识,引导学生知道强健的体魄不但能为以后各项工作的开展打好身体基础,还能为保家卫国作出贡献。新时代军事国防素质的培养不能停留在文字层面上。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在高科技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结合体育教育的理论,重点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培养成素质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丰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互联网+”时代中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的形式得到了极大丰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既面临巨大而严格的挑战,同时也存在宏观与微观上的机遇,进行青少年人格健全的建设必须要立足于“互联网+”的社会特点,要不断深入“互联网+”为平台的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通过“互联网+”的资源加工和信息利用全面认知健康人格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和青少年自主成长的重要价值与核心功能,采取“互联网+”时代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平台、沟通平台和交互平台进行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具体工作,使学生的人格健康和人格完善得到“互联网+”科技的基础支持和平台支撑,整合“互联网+”与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互联网+”与青少年健康人格发展的深层次关系,做到内容的丰富、层次的提升、形式的多样,进一步挖掘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潜能,为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有效塑造和全面发展提供形式与内容上的保障。
2建立青少年人格健康的基础信息库
“互联网+”是资源和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深层次整合与重构,“互联网+”时代更加需要基础信息的详实、准确和全面,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工作要以“互联网+”科技作为基础,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建设为目标,建立起“互联网+”载体的青少年认可健康信息库。根据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要求设置基础信息库的目类、体系、系统,并根据青少年实际做好人格健康信息的采集、测评和量化工作,使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了解青少年人格健康的信息,以“互联网+”基础信息库的资源整合和信息深加工全面把握青少年人格健康的动态、特点和规律,对于人格健康的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敢于,发挥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专业型、系统性优势,真正把握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特点,实现对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改革和青少年人格健康建设的全面支持与服务。
3丰富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与交往环境
“互联网+”社会中青少年的学习环境、生活情境、交往方式与传统社会有着继而不同的特点,青少年呈现的状态,表现出的需要也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基于“互联网+”的交际和沟通方式正成为青少年相互联系和交互式交往的基本形式,“互联网+”逐步转化为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时代和环境大背景。作为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工作者必须重新解读当前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因素和周边环境,正确理解“互联网+”社会带来的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与青少年人格成长的问题和挑战,以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为主题,兴办各类讲座、座谈会、网络宣传,全面渗透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指导下,在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进一步优化学习、生活和交往的外部环境,使学生能够稳定获得心理素质养成方面的知识,全方位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多方面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外部环境和结构上做到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激励、促进、培养和提高。
4建立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新网络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大爆炸,不但给予人们了解世界、生活的渠道与信息,而且借助互联网先进移动终端的使用将可催化自媒体的极大发展。高职教育作为现代社会企业人才的重要输送平台与渠道,其每年均会为社会贡献大量的人才。旅游电商专业作为对口现代互联网经济的高校专业,不断提升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将能够为国内互联网经济的未来发展带来巨大帮助。为此,结合旅游电商专业开展与时代相互、与社会相承的人才培养将成为一项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创客教育在旅游电商高职专业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创客教育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教育模式,旨在培养更加具有创新性、实践性、专业性的人才,并期望将每个个人都培养成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创客教育与普通素质教育的范围不同,其更加注重理念的传递、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专业技术领域的钻研,有别于素质教育范围较广、深度较浅的特点。创客教育与普通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一样,其更加注重培育具有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的现代管理人才、创业人才,而普通素质教育更加趋向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可以发现,创客教育对于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范围、课程培养目标之间相互对应、匹配。
二、创客教育在旅游电商高职专业教育中实践的对策
第一,开设创客教育场地,完善师资配套。创客教育与传统素质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将其教学环境禁锢于高校当中将会极难获得最佳效果。为此,要想在旅游电商高职专业教育领域推广创客教育,一方面就需要不断加强创客教育场地建设,引进较为先进的数据库,为高校学生的实践环节学习提供更为符合时展基础硬件设施,另一方面还应当大力引进具有创客经验的校外导师、创业企业,或者组织学生参与到校外创客论坛当中,为学生呈现出一个创客从教育学习阶段到社会创业成熟阶段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建设高校卵化基地,为拥有新思维、制定新方案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创客发展舞台。
第二,完善教学大纲,开发适应高校创客模式。创客教育尽管应符合时展的要求,但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依旧不能够完全脱离在校素质教育的基础。为此,针对创客教育而言,依旧需要采用与传统素质教育相类似的方法与模式,一方面能够实现高校学生从传统素质教育学习到创客教育学习之间的顺利过渡,另一方面也能使高等院校不断积蓄资源实现整体创客教育实力的增长。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当逐渐从经历的创客教育中总结模式与思路,以开发出更加符合现代高校学生学习的创客教育模式与途径,实现未来创客教育的成功。
第三,增加实践培养环节,促进学生思维、行为创新。国内传统素质教育课程的大多拥有着“动脑不动手”、“重静不重动”等特点。而对于创客教育而言应努力扭转上述思维,积极利用校内外资源,深度挖掘互联网信息渠道,给经历创客教育的大学生们提供,像科学家一样无惧无畏地探索世界的环境与氛围。为此,在创客教育过程中应大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培训环节,以保证学生思维及行为的创新能够得到释放与践行。高校可结合自身现有资源打造八维一体的创新实践课程,以增添学生对于实践环节的体验。通常应包括以下八个维度:相关性(与学生切身实际相关)、充足的时间(提供足够的课上+课下r间)、复杂性(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高投入(吸引学生长时间、高度投入)、关联性(学生协作互动、联系外部专家)、可获得性(随时访问、使用任何材料、工具、软件、硬件等)、分享性(与他人分享一切)、新颖性(不重复已有研究)。
中国民营教育机构经历了三个最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9年后,一代中国青年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出国留学蔚然成风,这带来了以新东方为代表的出国留学机构的蓬勃发展;第二个阶段,在现有体制内教育为主体的背景下,基于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的形成,城市家庭对子女教育逐步重视,中小学课外辅导教育机构迎来历史发展机会,以学而思、学大等为代表;第三个阶段,当中国教育在国际化浪潮中,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度强调应试教育会带来很多弊端,素质教育在最近几年得以兴起,同时,互联网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开始介入学生的学习。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王强 曾经总结中国教育最需要的三个H理论,即“Healthy,Happy,Helpful”。我认为,迄今为止这个理论依然适用。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怎么鼓励Healthy。中国大多家长一直存在严重误区,认为孩子的成长意味着考多少满分,考上北大、哈佛这样的好学校。成长,首先是身体的健康,其次是心理的健康。
健康再往上就是Happy,是快乐。当一个孩子真正可以做到Happy的时候,就会对学习对事物更有兴趣,这能触发孩子身上更深层的东西,那就是创造力。只有创造力,才能完成为自己、为社会创造的责任,也才能拥有一个非凡的与众不同的人生。
Being helpful,更多是指对其他人的帮助,尤其是对陌生人的帮助。对熟悉人的帮助,也就是传统社会所谓的“人情”,其实只能算交换。很多西方国家的朋友经常谈及他们最近对其他人的帮助,并以此为成就和感到幸福。在聂卫平围棋教室,有一个“小柱子成长训练营”,让已经学习过一段时间的孩子们去低年龄段的年级做义工,帮助学弟学妹学习和成长,这也是真正的成长。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过于功利,存在巨大的问题,而正确的教育产品又没有人来提供。这正是未来教育的希望,以及致力从事素质教育创业者们的历史性机遇。
在美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在线教育公司发展得如火如荼,他们通过视频和高效的网页学习平台, 让学习变得更加普及和高效,并不断获得巨额的VC融资,而与此同时,国内的同类公司们似乎仍旧步履蹒跚。
2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
不同时代,对于人的信息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200年前,遇到不知道的事情要去问身边的老者;20年前,遇到不知道的事情可以去图书馆去翻阅有关书籍;今天,我们直接搜索互联网。1974年,美国信息工业协会会长PaulZurkowski首次提出了“信息素质”的概念。当时他对信息素质下的定义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发展到今天,最广泛的解释是,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现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1984年国家教委要求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获取文献信息的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出定义:信息素质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信息素质不仅包含对信息的获取,识别,处理和评价的能力,更意味着在当代信息环境中独立学习的能力、参与意识以及创新思想等重要素质。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信息意识,指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简单来说,就是人能否主动为关注的问题寻找答案,并且知道从哪里,用什么方法来寻求答案。信息能力是指人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具体应包括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等,具体到互联网的使用,就体现在对计算机、网络综合运用的能力,即能否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资源来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3通过公共基础课强化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化时代最重要的传输工具,就是深入我们生活的因特网,即全球计算机互联网络Internet,简称互联网。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极大地影响整个社会。而且,在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往往就能熟练地操作网络。为此,我们有必要将互联网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使它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新课程改革使得传统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作为现代化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互联网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影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而互联网教学的推广则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1.通过各种课程使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
互联网,是通过公共协议和工具连接起来的公共和私有网络。简而言之,就是计算机+通讯形成的网络。现在,互联网已成为个人、政府、企业和教育部门的通讯手段,覆盖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连接全球几万个大大小小的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各国的网络杂志、网络图书馆、网络学校为人们提供全面的教育,而网络购物、网络就医、网络银行及运行和互联网上的各种网络游戏等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2.强化互联网教学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但它又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人类生产生活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具有一定的智慧和思维方式。随着人类对它认识的提高,会给我们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所以我们不能仅以“会用不会用”作为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否则就永远不会产生像比尔·盖茨那样的巨人,这对我们信息产业的发展不利。要想培养更好的科技人才,就必须从小开展计算机教育,强化互联网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时接受新的信息,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的需要。实践证明,开展计算机学科教学,强化互联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有着明显的成效。我们通过开展互联网辅助教学,把学科教学与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互联网的学习兴趣,调动老师进行学科的积极性,促进学科教学,使学科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我国的传统教育以学校为主要的教育场所,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迫使学生接受既定的间接知识,通过记忆应付考试。从当今的工作方式和信息环境看,既要拥有足够的信息量,又要具有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已越来越不需要记忆各种过期的信息,因为知识不仅有大量的积累,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大量产生,任何人都无法记忆当今海量的知识和信息,信息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必将引发教育的改革。虽然学生的在校学习是以再现型思维为基本方式,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的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仍是学科教学的主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应成为课堂教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从提高教学质量入手,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3.把互联网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目前,互联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应用广泛,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网络的应用范围还比较狭窄,主要应用在教学演示和网络学习,还没有真正实现教育管理的网络化,教育资源利用网络化。运用网络进行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使教育资源网络化,使学校共享优良优质的教育资源,网络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网络知识教育中应该注意将应用知识教育与当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任务结合起来,在初中阶段,学习任务较重,应正确合理地安排网络教学时段,避免与基础知识的学习起冲突。
在心理方面,中学生已对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特定的个性,但是,通常他们缺乏社会经验,识别能力差,自我克制能力不强,容易冲动,偏执。在网络知识教育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应该认识到网络上的个人可能与现实中完全不同,可能一切都是虚拟的,只是一种游戏,存在欺骗与诱惑行为,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不能随便将自己的各种信息告之他人,以防意外发生。
应对学生的网上行为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目前,许多学生上网大多只是聊天,玩游戏,更有甚者沉迷于,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害,应加强引导,限制学生的校外上网活动,培养他们积极的兴趣爱好,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提高其思想品质修养,使其自觉抵制不良爱好。总之,在网络教育方面,要加强教育网络建设,限制对教育科研网络以外的网络访问活动。
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行为的道德教育。一些学生在网络上语言粗俗,也有个别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进行恶意破坏和攻击。
在网络知识教育方面,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正确把握学生网络知识教育的范围和目标。学校网络知识教育目标应当是教育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这个信息工具,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知识,掌握常用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及网络安全的注意事项和网上行为准则。
信息技术唤起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同样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丝不苟的作风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与此同时,也应当加强对教育网络建设投资和教育人员的培养,把互联网教学与学校教育真正结合,使信息真正发挥作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
信息素质是人类在长期的信息活动中,尤其是近几十年的信息化过程中,由各种基本素质发展并优化出来的一种新品质;是在信息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中获得的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和人们获取、评价、使用和创造信息的智力性技能。而图书馆是目前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如今的Web3.0时代,如何更有效的利用图书馆现有的各项资源为信息素质教育服务,探索多元化的信息素质培养方式,是值得图书馆工作人员思考的问题。
1 Web3.0概述
Web3.0时代的互联网技术综合了Web1.0与Web2.0的技术特点,并采用智能整合的方式,即将各种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后提供给用户,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基于个性化信息需求的聚合平台。
1.1 Web3.0定义
Web3.0的定义到目前为止有很多种,每一种又充满了争议:红门资讯把Web3.0的定义概括为以下三方面:首先,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互,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使用;其次,用户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另外,完全基于Web,用浏览器即可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中国互联网协会新媒体专家郭涛对Web 3.0的定义为:Web3.0就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智能过滤器和多元化需求满足平台。贾森・卡拉坎尼斯(Jason Calacanis)认为Web3.0是Web2.0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由天才们利用Web2.0技术作为可行的平台创造出高质量的内容和服务”。[1]
1.2 Web3.0的特点
1.2.1 智能过滤
现如今,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是得不到信息,而是得到的信息太多。这些信息里面大部分对用户来说是没有价值的信息,Web3.0的最大价值在于,最重要的不是提供信息,而是提供基于不同需求的过滤器,每一种过滤器都是基于一个市场需求。[2]作为Web2.0的升级版,如果说Web2.0解决了一个个性化服务问题,那么Web3.0就是解决信息社会机制的问题,也就是最优化自动整合的问题。
1.2.2 多样化的互联网终端设备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如今,不止只有PC终端可以连接互联网,各种高科技电子产品如:手机、机顶盒、平板电脑等等都可以方便快捷接入互联网。用户不必坐在电脑前也能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信息服务。整个互联网就像一个巨型数据库,所有的网站服务器都将被视作整体数据库存储单元的一部分,它们都拥有平等的查询入口。用户只需在任何一个网络节点的终端计算机输入查询命令,就可以不必考虑本系统是否与其他服务器系统存在兼容性等问题,系统会自动在后台为你操作并按照用户自由选择的阅读方式呈现并加以利用。
1.2.3 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平台
真正的Web3.0时代不仅仅是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创建综合化服务平台,更关键的是,提供基于用户偏好的个性化聚合服务。它可以将不同网站内的信息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类聚合。[3]Web3.0将改变互联网用户查找信息的方式,而到那个时候,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同样一个模式的综合化门户将不复存在。例如,我们看新闻资讯的时候,网站将会优先列出我们平时最关心的新闻。个性化聚合模式将会颠覆传统的综合门户,Web3.0时代的互联网评价标准不再是流量、点击率,而是到达率和用户价值。[4]
2 现阶段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不是高深的信息学专业知识,而是与我们生活、工作有密切联系,注重实际运用的基本的信息学知识和相关技能,主要包括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教育和以如何获取信息为基础的信息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大众的信息意识及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提高国民的素质。
目前,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素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主要还是通过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来实现的。但是,文献检索课对学生来讲可能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并且文献检索课一般都开在大四上学期,这个时候学生面临着毕业,再深造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会下降。如此,很多毕业生刚开始写论文的时候,由于信息素质低下,不知如何从浩瀚的资料海洋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虽然,有时候高校的图书馆还会办一些讲座,或者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等来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补充,但是对学生的信息素质的提高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3 Web3.0环境下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多元化途径
Web3.0的特点必将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多元化提供更好的平台。
首先,作为高校图书馆主要的信息素质教育途径――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方式必将发生变化。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诸如学习共享空间等方式,将课件,讲义等上传到学习共享空间中,学生们也可以在这里得到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也可以跟老师进行交流,在这里,学生们可以直接检索图书馆的各种电子资源,就是说,学生在这里就可以开展自己的检索实习,让理论与实际检索实践相结合,从而使文献检索课的效用达到最大。
其次,手机图书馆的存在使信息素质教育时刻进行着。
文献检索课是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这种系统的教育,很多专业并不开设这门课程。因此,手机图书馆的出现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手机图书馆是在Web3.0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读者只要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时候,登陆手机图书馆就可以检索到整个学校图书馆的各种电子资源。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个性化的个人图书馆,每个图书馆为读者分配一定的空间,用于存放读者需要的各种学习资料或者是感兴趣的内容,这样,读者可以在任何地方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图书馆老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信息素质教育服务。
最后,我们说信息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实际运用的技能,但是目前各图书馆的各个电子资源检索入口不同,检索方法虽然大同小异,但是某些细节上的差异还是会给检索结果带来重大的影响,这些,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整合图书馆的各电子资源,创建一个统一的检索平台是很多图书馆工作人员正在努力的一项工作,Web3.0的出现,让这个困扰了图书馆人已久的难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刘琼,任树怀.论Web3.0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图书馆,2011(2):83-8.
[2]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
[EB/OL].[2015-9-10]..
[3]“互联网+教育”高峰论坛[EB/OL].[2015-11-11].http:///news/n2/n20151110_29379.shtml.
[4]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5]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8-26.
[6]杨现民,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94-96.
[7]郑德涛.打造“众创”教育模式,培育创新创业生力军[N].中国教育报,2015-06-24(3).
[8]童馨,吴薇,王奕衡.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59-63.
[9]清华大学教师推动建立“群体创新空间”模型[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