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6 08:34: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古风园林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02303
1 引言
20世纪60年代著名园林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麦克哈格教授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一问世,就引起了公共媒体的广泛关注,它对城市规划、建筑学和景观学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探寻该巨著的思想内涵,结合我国古代风景园林建设,研究其城市景观建设方法及手段,吸收世界先进的风景园林文化思想,对传承中国传统,发展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和环境更加美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设计结合自然》的产生背景及核心思想
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虽然在经济上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但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使人们也认识到人类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所带来的恶果,由此兴起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运动。麦克哈格针对城市建设对环境所带来的巨大破坏,撰写了《设计结合自然》这部理论巨著。麦克哈格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依存的,不能以人为中心,人类应该去适应自然而不是去改造自然;同时也提出了土地利用的准则,在建设开发时要注重土地本身的科学性而不是人们的直觉判断。麦克哈格在书中将景观看做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地理学、地形学、坡度、地价、排水、居住价值、历史价值、风景价值等因素进行叠加综合考虑,这是景观之于自然、社会、经济应持有多重价值的重视态度,他所提出的这种多层叠加的“千层饼模式”的分析方法也将景观建设提高到新的高度。
3 “设计结合自然”的现实意义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环境破坏和人地矛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土地也就成为关注焦点。《设计结合自然》不仅让人们珍视自然、保护自然,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种在大规模建设中让环境和土地得到平衡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思想实际上与我国古代造园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以杭州西湖为例,对我国古代造园展开研究,探究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4 我国古代山水园林杭州西湖中所体现的自然思想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面,杭州城与西湖山水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杭州具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独特风貌。 山、水、城的互相交融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也表明了我国古代无意识地将“设计结合自然”融入到建设中。
4.1 顺应自然的西湖治理方略
两千多年前,西湖还是一个海湾,由于南北两座山顺势流下的泥沙不断堆积,形成了两个沙嘴,随着时间流逝,两个沙嘴慢慢靠拢,最终将这个海湾成为一个内湖,这就是西湖。由于山上流下来的泥沙不断的流向西湖,所以从古至今,人们也没有停止对西湖的疏浚工作。隋朝开始修建南运河,将北运河相连,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唐朝李泌作为杭州刺史,采用“开阴窦”的方法将西湖的水引进城内,并且在钱塘门、涌金门一代开凿了6口井,解决了当地民众的饮水问题; 随后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杭州担任刺史兴修水利工程,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扩建石涵,修建堤坝和水闸,疏浚西湖,有效地解决了周边农田的灌溉问题,后人为了纪念白居易将他修建的堤坝称为白公堤;五代十国,吴越国派兵疏浚西湖,解决了西湖再次淤积的问题,确保了西湖的完整性;宋代,葑草湮塞再次严重,苏轼上书宋哲宗,请求疏浚西湖,并动员20万名民工疏浚西湖,将淤泥和葑草堆砌成2.8 km长的苏堤,堤上建造6座石拱桥,自此西湖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元朝后期,富豪贵族占湖造田,西湖的大部分区域变成了茭田荷荡;至明代,杨孟瑛上书请求疏浚西湖,将苏堤以西一带的淤泥清理,拆毁田荡扩张水面,并将这些淤泥用以加宽苏堤,在西湖西部堆筑长堤,后人为了纪念,命名为“杨公堤”。 后来,西湖又经过了几次的疏浚,将淤泥在湖中央堆成湖心亭和小瀛洲两个岛屿;雍正年间,又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李卫在茅家埠、金沙港、丁家山、赤山埠四个地方修筑了石堰,并开浚西湖湖道,用来蓄泄沙土流入西湖;到了嘉庆五年,颜检上书要求在西湖兴修水利工程,后来由阮元主持修建,将西湖挖出来的泥土堆筑成土墩,为了纪念,将其命名为“阮公墩”。
由此可知,西湖从古至今的持续发展,是一次又一次“淤积―疏浚―淤积―疏浚”的人工干预的结果,但是在历次整治过程中古代建设者们都本着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来进行风景营造的思想。这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也是麦克哈格所提倡的“适应”的原则,而非掠夺式的开发自然。
4.2 适用自然的风景营造措施
西湖就像是一件艺术品,虽由人作,宛如天开,千百年来,人们一次次对西湖进行加工,都保留了它原有的自然,不露出一点点的雕凿和斧痕,所有的构筑物与环境和谐相处。
4.2.1 就地取材地利用场地资源打造完美空间格局
在西湖的变迁与整治的过程中,古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将疏浚西湖的淤泥筑成长堤、小岛,不是将废物直接运出场地,或将新的物体注入场地之中,而是将场地现有的资源进行景观营造,就地取材打造完美的空间格局。
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周边的山峦起伏,形成了天然画卷,现代的杭州一方面保护西湖西面的自然山水格局,而在城市这一面对建筑进行了严格把控,临湖的建筑高度不能超过树的高度,这样就使西湖景区开合适宜,既有实处又有虚处。也体现了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思想。
通过对杭州西湖自然山水格局的分析,可以看出自然山水与现代城市可以有着密切的相容性,所以不仅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而且还要运用城市设计手段,让城市能够与自然相适应,两者能够共生。自然山水能够决定城市的地形地貌,而地形地貌又能够影响土壤、气候、动植物、水文等因素,城市与山、河、湖、植物等这些自然要素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也能让整个城市具有自己个性特色与地域文化。所以,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要遵循自然山水格局,把自然山水作槌鞘胁豢扇鄙俚囊徊糠郑让城市有它自己的风格特点。
4.2.2 因地制宜的建筑布局促使建筑c自然完美融合
西湖一些小型园林建筑如文澜阁、西泠印社等选在山林深处,既与苏堤成景,又与山体融为一体,它们遵循地势的起伏,因地制宜,到处都透露着自然的气息;“曲院风荷”中酿酒的作坊,建筑周围种满了荷花,建筑隐藏在荷塘深处,夏日清风徐来,将荷香与酒香融合在一起,沁人心田;临水的建筑如平湖秋月,其建筑能尽可能地贴近湖面,秋天平静的湖面如同一面镜子,将建筑植物倒映在水中,使建筑与水紧密的贴合在一起;所有建筑风格统一,粉墙黛瓦,淡雅、朴实。表现出朴实无华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西湖建筑的选址以及建设,都能够体现出“因地制宜”,这也是麦克哈格所提倡的,不去将丘壑铲平,不去将谷地填埋,而是顺应自然,顺应地势来造就建筑。
4.2.3 因时造景的植物栽植造就如诗如画的环境氛围
西湖的植物栽植因时因地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例如苏堤运用柳树和春季花卉,突出“苏堤春晓”的特色;“曲院风荷”以荷花为主景,打造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特色景观;“花港观鱼”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段也有不同的景色,密林地与大草坪的结合并且利用植物四季的不同季相,形成四季皆有景可赏的特色,等等。杭州西湖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当地的植被丰富,并且合理的搭配多层次的植物,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出了园林植物的综合功能,符合自然规律,满足生态的要求。杭州西湖的植物栽植注重意境的创造,还善于对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景观关系的处理。 在造景的手法上,能够合理的利用植物围合空间,林缘线和林冠线体现出一种节奏和韵律,这都要归根于植物的因山就势。杭州西湖的植物栽植尤其注重生态学原理,利用植物来改善和调节城市的环境,合理的选择植物的种类,进行精细的搭配,例如堤弯宜柳、移竹当窗、栽梅绕屋、槐荫当庭等都反映出我国古人十分注重植物的生态习性,这种注重生态学原理的做法也正是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所提倡的。
5 讨论
无论是“设计结合自然”思想还是我国古代的风景建设,都充分体现了环境建设的生态观。现代风景园林建设如何吸取古人的智慧和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抛开纯经济和急功近利的追求,就应该向古人学习,向西方的先进思想学习,把我国风景园林建设做到“中西合璧”,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脉,真正做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参考文献:
[1]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向荣,林 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陈明钊.西湖演史[J ].蓝天园林,2001.
[4]黄光宇,陈 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 风水理论内涵及其起源
风水又名堪舆、青乌、地理、形法、山水之术等。在我国文献《尚书》、《诗经》上,早有关于古代先民用风水规划选址、经营城邑活动等史实的记载。从古到今,风水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极大。在古代,风水是一种选择居住环境的学问,是人们通过观天测地累积的经验,讲究风水已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今天,很多人仍有买房建房看风水的习惯。
2 风水学理论与古典园林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按类型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3类。中国古典园林能反应出我国风水文化,不难发现,在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处处体现了风水美学思想的有机自然观。
我国古典园林受传统风水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风水论“气”,“气乘则散,界水则止”。风能“散气”而水能“聚气”,受“气”论思想的影响,古人认为“天人相类,万物归一”,即天地万物同源而生。因此,古人推崇“天人合一”的说法,在建造园林时也以顺应天道为基准。我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都能较好地体现出这种思想准则和风水的有机自然观。
2.1 风水与寺观园林
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在古代,寺庙多依山就势,选择自然风景好的环境修建,方便僧众清修。由于多选在群山峻岭、沟壑溪谷围绕之处,寺观园林多有着良好的景观。据传,许多僧人辛苦云游天下,在布教的同时,也是为了选择吉地。从历史上看,一些寺庙在营建寺庙建筑时,也或多或少涉及到风水理论。分析其原因:一是为了迎合世俗;二也是为了宣传寺庙本身,使香火更旺。
在“相地”之后,也要善于选择寺庙建筑的修建地点,最好是形成“千山抱一寺,一寺镇千山”的布局。用现代景观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是应当以点控面,点面结合,善于选择制高点、转折点、空白点,使寺庙选择在最佳位置。此外,根据风水理论,山水关系有“土包屋”、“屋包山”、“虎踞龙盘”等模式,还需据此处理好山水相依的关系。
2.2 私家园林
风水学首先在皇家园林中体现出其在传统造园中的运用。最初是帝王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需求开始讲究风水,可追溯到宋朝。当年,宋徽宗为了解决自己子嗣不兴旺的问题,听了道人之言,在皇宫的东北角修建名园艮岳,兴办“花石纲”,希望借助风水磁场的原理改变现状。我国古典园林中的私家园林主要有北方私家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及至唐朝,风水学传人民间,权贵官员为了人丁兴旺、永保富贵,也开始建造各种园宅,并大量运用风水理论,推动了风水学在民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江南私园无论在造园手法还是数量上都达到鼎盛的局面,在园林创作中加倍注重风水,纯熟地将风水理论变成了形形的创作技法。
比较经典的案例有扬州的个园,用风水中的形势法理论来看,它的朝向是典型的坐北朝南,布局是前宅后院式布局,而园中叠石假山的大量堆叠,仿似风水四象中的“玄武”,有靠倚的作用。东向密集环绕的屋舍,屋脊起伏串联,代表左边的“青龙”。西边一排邻舍,与东向屋舍呼应,相比之下较为低矮,就如右边的“白虎”。宅院的南向是繁华的东关街,东关街可以看成是门前的流水,井邑之宅有“一层街衢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的说法。街对面的屋舍可视为前方的案山,即“朱雀”格局。
这种“四象”格局俱全的风水,为个园提供了优良的居住环境。个园中还随形就势地对应方位与五行的关系,打造出不同的景观特色。另外,风水理论在个园中建筑细节、植物配置、理水等方面也有体现。个园作为一个典型的私家园林,300年不废,不得不说与其“风水得宜”有关,是古典园林中将风水与园林景观成功结合的典范。
2.3 其它园林
古村落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村落景观。在徽州,有着多个仿佛隐匿在时光之中、遗世而独立的古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与人文景观价值,舒朗美丽、经久不衰。仔细探讨这些村落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惊讶地发现,在这块多山少水的土地上,几乎找不到未经风水师指导修建的村落。徽州出人才,徽州人重视风水,大到村落规划,小到一门一窗朝向,择偶看八字,出门翻黄历,更不用说建房、搬迁、修坟了,都要选吉日,挑吉时。徽州无处不隐藏着风水。风水禁忌颇多,一不小心就有触禁的危险,促使徽州人不得不掌握风水知识,几乎到了人人知风水的地步。
3 风水理论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3.1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现状
随着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现代中国园林景观受西方景观设计思想影响较大,中国的景观设计不再像以前那样注重精神内涵和艺术形式,而多注重以人为本,将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称风水为迷信,过分强调形式美和人的重要性。风水理论在景观中的指导地位逐渐流失,过分追求外来文化导致中华文化匮乏,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如何做才能既保持了自己的文化,又能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呢?新中式景观应运而生,其重点是在“中”的条件下对“新”进行演绎,将中西方文化进行综合,形成新的景观特色。除此之外,其它景观设计也或多或少涉及风水理论,但有些只是“伪风水”,即将风水理论乱用一通、断章取义,并未真正得其精髓,此种现象比比皆是。
3.2 风水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时至今日,现代景观设计虽不似从前,将风水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但或多或少会涉及风水,或有些客户比较注重风水。例如,在住宅环境设计中,房地产公司多提倡生态型住宅,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而风水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强调要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本,与生态型住宅采用的自然生态原理相契合。因此,风水理论在住宅环境设计中得以广泛运用。其实,以前的私家园林景观发展到现代,演变成了居住区的公共园林景观,中国传统景观的大部分做法都可以运用到当代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中。
风水学中主要有2个理论,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唯气论”,即探索“气”的流变“唯气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源,它超乎形质,而又以非无存在。其流变空间主要涉及:“天地”空间、“感人”空间,从两者直接联系到“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5-0146-03
1 引言
我国的古代建筑,不仅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恃色,使建筑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表现力,而且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以至于在中国古代筑各个方面的特点形成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人对山水的爱好十分深厚,对自然山水的追求由来已久。她们不仅要在居住生活中体现自然,而且还要在作为生活境域的园林里去体现自然。因此,寄情山水、亲近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所追求的首选。因此,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或直接加以利用,或叠山引水,将厅、堂、亭、榭等古建筑与山石融为一体,戎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并非对自然山水的机械模仿,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高度概括的自然。在一定的空间内创造出一个精炼却不失自然的环境,将片段美和人文美巧妙的结合起来。
到了现代,由于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发展,建造园林的社会环境、造园目的和所服务的人群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深层次的挖掘其美学价值、表现手法,如何让古典美学与现代创作紧密结合,发挥古建筑的美学、文化价值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2 项目概况
邵阳市双清公园古为“双清揽胜”,始建于宋代,园位居资水、邵水汇合处而得名,院内亭阁相映、怪石嶙峋,曲径通幽,具古典园林风韵,自古为“宝庆十二景”之首,现占地面积约4.3hm2(64.41亩)。
1956年公园始建时,占地约2.1hm2(31.4亩)。将关圣殿及周边景观置入其中。全园亭阁相映、怪石磷岣、曲径通幽,其中亭外亭、关圣殿、砥柱矶、双济亭、飞来石等景观尤为有名。1978年重修时,增建双环门、双清亭、入胜门、又~村、犀牛池等。1985年,修葺关圣殿,塑关公诸神像及壁画,改偏殿为观音殿。
2007年,为弘扬邵阳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创造更好的城市宜居环境,对双清公园的古建筑进行修葺保护,并扩充了一些景点。
3 古建筑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分析
双清公园中的古建筑作为一种人文景观,与构成园林的其他要素山、水、植物等所组成的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统一,构成了古典园林的整体景观。园林及古建筑及其布局的多样性形成了园林空间内要素组合的多姿多彩:园林建筑错落有致,迂回曲折的布置,使园林景中有景,园中有园,扩大和丰富了园林空问。从双清公园的古典园林布局可窥见一斑,见图1。
3.1 双清公园古建筑形成的特色探析
双清公园主要的古建筑主要包括双环门、双清亭、亭外亭、关圣殿、娘娘庙等十多处,经多次修葺,大多保存完好,见下图2、图3。
其风格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公园的古代建筑群主要是通过建筑群体来表现博大与壮观,各种宫殿、寺庙、亭园、书屋等建筑群体向地面四处作有序的铺开,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特征。且建筑的群体组合有其规律性,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一般为长方形,单纯而规整),然后根据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需要,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如双环门旁的双济亭一双清亭――关圣殿一亭外亭,这种看似散漫的单体却在平面上相互关联,独个成景,群体也成景。
2)采用对称布局,依江临水,形成层层庭院,具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我国古代建筑的庭院和组群的布局原则,不仅富有封建伦理文化的特色,还与中国人的崇中、从中、尊中的民族意识有关,它总是沿着一条中轴线(多以纵轴为主,也有纵横轴都为主的)、采取均衡对称的方式来布局,具有中轴线布局意识、观念特征的建筑,在中国古代随处可见。这种以中轴线为主要标志的、平面对称性格局的古建筑空间布局,也是区别于西方建筑的特征之一。双清公园滨水临江,雾江揽胜,亭外有亭,水天一色,建筑群层层叠落,对称均匀,与树木相互映衬,具有鲜明的江南古典园林特色。
3)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双清公园作为地方名胜,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除流下了许多名人的足迹之外,也留下了后人广为传诵的名人佳句,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是本地区的文化瑰宝,应加以保护颂扬和传承。
3.2 中西方古典园林的特点对比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双清公园无疑是具江南特色的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滋生在东方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歌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见图4。
中国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经营的。这就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浓厚的感彩。特别是山水画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对中国园林影响深远。这种原则是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而获得的,它出自心灵,不是以“理性”为基础,完全是作者感情的倾注,表现了中国对美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中国古代受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塑造出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昧,浪漫飘逸的风度和质朴无华的气质。
“天人合一”
“师法自然”正是造就中国园林独特风格的生活基础和思想基础。中国的传统是文人造园,因而中国园林是与山水画、田园诗相生相长,从开始就十分重视神思和韵味。它注入了人的主观感受,虽不酷似自然原貌,但却更传神、更具艺术感染力。这种意境经常借匾联题诗来破题,并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感官的因素获得诗的意境美。
以双清公园的“亭外亭”为例,见图5a、5b。亭外亭位于砥柱矶顶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宝庆知府郑之侨始建。因位于诸亭之外及南宋林升《题临安邸》始诗“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启发而得名。亭外亭为八柱、双层、木结构重檐四方亭。亭高10.9m,外四柱支承底层飞檐,底层高3.6m,面积51m2,周边设木花格护栏,屋面板上坐石灰砂浆,覆小青瓦,白灰纹脊,贴兰花碎瓷片。飞檐桥角,檐枋下卷板后收,卷筋分格,朱柱黛瓦,更显典雅秀丽,具有典型的地域风格特色。曾引来无数文人墨客赞美的诗篇和对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就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因此可以看出,古代建筑与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学、戏剧、山水绘画与园林艺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现代西方风景园林设计也受西方古典主义园林的影响,欧洲的建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艺术也深深影响现代园林设计,因此,欧洲几何式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
中西方这两种园林艺术各有千秋,它们之间仅是风格不同,各自所走的路不同,它们没有高低之分。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并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现代风景园林设计。
3.3 以吉建筑为主景的古典园林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作用和启示
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决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已沿袭数千年,并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潜意识里支配着我们的生活。中国人喜欢在自然中聆听天籁,在性情中享受人生。因此,在当代的造园活动中要认真研究这种哲学思想,把握住其中的精髓,并加以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3.3.1 “天人合一”和生态艺术
我国当前这个时代可称为环境时代或生态时代。人们重视生态艺术,重视创作和研究生态艺术。而中国古典园林正是最具典范性的生态艺术,最能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精神和东方生存智慧的生态艺术。它虽然产生和发展于古代,却能对未来产生极大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所在,它包括造园艺术和技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不只反映在表面的形式和艺术上,更体现在它的造园施工技术上。如果只是看到园林艺术美的一面,而不去深思其让园林的艺术美生生不息,生机盎然的施工方法,那么这种“合一”只能是肤浅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现代园林中也经常使用石子铺地,而且图案可以完全与古典园林一样,但在铺石子之前要用水泥铺底来粘合石子。只这一小小做法就是严重违反自然的,它使雨水无法回流到土壤,从而导致自然界中的一个生态环节中断。因此,我们应该从中国古典园林中学习最自然的施工方法,让园林不仅美,而且能够美得长久、自然,真正让人与自然平等、和谐。
3.3.2 对意境追求的启示与借鉴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美学。所谓意境,即“寄情寓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让游者在体察感受中从身人心人情,提高到深层次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建立在内心境界基础上的“心物感应”的审美价值,正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心理结构的反映。虽都是山石花木、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由于序列组织,空间布局,细节设计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风格:有的雄伟庄重,有的幽雅清秀;有的明快,有的深幽,各有各的个性美。
园林的意境美不仅在于其个体景物的美,而且在于其整体的布局与规划,以及不同景物的形态、材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加上气候的变化、人及植物气息的融入,组合成有起有落的空间乐章,以及看似不经意的一堵墙、一洞窗都能引起人对空间无限的遐思,让游者的情感寄托于此。意境美足以人的感受为中心而创作的,这就要求设计者尊重人的需求、人的行为、人的心理,更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双清公园扩改工程园林景观设计除了充分应用古建筑来表现其古典园林的特色,也积极应用现代生态园林及景观生态学设计方法,在植物配置和选择上注重乔灌木的混植、植物季相色叶木搭配及物种的多样性,运用各种艺术形式的通感和形式美法则创造出不同的园林特色美。
4 双清公园古建筑的修葺保护及开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建筑和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设计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内容上把握其精髓,不仅是在设计上可以参考借鉴,也可在实践中保护和应用。鉴于古建筑极强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以及珍稀性、不可修复制等特点,对古建筑的修葺保护已刻不容缓。
双清公园扩改工程与2008年4月正式开工,于2009年5月竣工,历时1年多,这次扩该工程征地约4,62hm2(68.27亩),还新增加了洄澜书屋、亲水平台等景点,并在道路,灯光照明、休闲健身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扩充。公园现为开放式公园,分为文化保护区、山林游憩区和休闲活动区,免费向所有游人开放。
其古建筑的修葺和保护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木结构损坏程度的勘查:在对损坏的木结构处理之前,有必要先对它的损坏程度进行判断。古建筑木结构材质状况勘查已经有了十几种无损和微创检测技术,但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情况,一般进行了表面观察。
2)古建筑木结构的修葺:对油漆脱落、轻微腐朽(虫蚀)构件,先将构件表面原油漆铲掉,对腐朽部分根据腐朽程度采用削除或砂纸砂除,基层清理干净后,再批腻子,用喷雾器将桐油喷涂6遍(一般2-3遍,考虑到该木构件临水易腐,且喷淋法药液损失大,增加到6遍,局部再人工涂刷)。每遍喷涂后均用塑料薄膜覆盖。避免药液蒸发,每次喷涂均要待木构件表面稍干后进行,最后刷本色树脂清漆4遍。较严重的采用挖补法和包镶法进行修葺处理。
3)古建筑彩画的修复:双清公园的古建筑彩画的修复主要采用明代、清代官式彩画的修复方式进行,追求艺术上的逼真和真实性。
修葺一新的双清公园已成为湘中地区极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名片,历史文化是其灵魂,因此,可在保护中开发其文化、观光、旅游价值,从而使古代建筑在现代城市风景园林景观中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古建筑的应用与开发是许多现代历史文化城市面临的课题,是开发还是保护面临许多现实难题,笔者认为,只要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再保护”的原则,并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加以应用和挖掘,使其历久弥新,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积蓄更强的底蕴和能量。
参考文献:
[1]彭巧,傅德亮,徐剑锋,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_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1.
[2]刘海燕,吕文明,论中国园林文化的和合精神[J].华中建筑,2006,27.
1风水概述
风水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风水的重要思想是强调“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有机统一,其中包含很多内容。风水学是多门学科的结合体,因此无法用只语片言对风水下定义。但从现代的角度来看,风水学中强调的“天人合一”中,“天”指的是自然生态环境,“人”指的是社会中的个体,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和谐共处[1]。从总体上看,风水主要指的是建筑中的文化,是有关建筑选址及布局的学问,具体分为2个派系,即形势派和理气派。形势派重视建筑的具体选址对建筑的总体规划有一定影响;理气派把阴阳八卦等理念作为基础,采用“天人合一”的方式对建筑的方位及人居住的关系进行分析。
2风水对我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2.1风水对建筑选址的影响
风水与我国古代的建筑选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是风水对古代建筑选址的影响,二是风水对古代建筑规划与布局的影响。在对建筑选址时,古风水学家会择一处拥有山水怀抱的“风水宝地”作为建筑地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发展,这种选址模式成为我国古代选址的基本准则。
2.2风水对建筑规划与布局的影响
对称轴是风水中的重要准则,对称轴指的是把阴阳论融入风水学中,并将阴阳调和到最佳状态,而这条阴阳的分界线就是风水中的对称轴。在建筑的规划与布局中,通常会采用对称轴的形式,呈现出方直、中轴对称的特征。
3风水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风水与现代园林
风水中常说的“风水宝地”,从现代的角度解释就是“山环水抱”的自然环境,通俗来看就是“藏风揽气”。园林背后有山环抱,可以阻挡北方寒冷空气的入侵,山中树木可达到藏风的效果。园林面水可以享受南方吹来的暖流,也可以满足各种用水方面的需求,植物也因充足的水源而长得茂盛,并能调节局部气候,形成一个生态平衡的园林环境。因此,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园林建设应选择在树木环抱和临近水面的位置,如果缺乏树木,设计者应建设一个绿地系统来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水环境。
3.2风水与园林规划
虽然风水对园林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但在园林规划与布局时,不能将风水理论直接引入园林规划中,要摒弃风水中某些不适的理论,取其精华部分,从现代化角度将风水合理应用到园林规划中。园林规划设计要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机统一。在园林设计中,要将园林设计融入到人、自然、社会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其次,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能因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生态效益应摆在园林设计的首要位置。此外,要重视文化功效,在实现自然和社会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同时,还要充分展现当地的人文景观特色[2]。园林规划时要重视“吉祥文化”。风水学文化的本质就是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演变来的一种文化。风水学者认为竹、橘树、桂花、梅、石榴和葡萄等植物为带来吉祥的植物。人们为了讨个彩头,或者希望逢凶化吉,一般会在入口处种植具有“吉祥寓意”的植物,如门前种植桂花意为“门庭当贵”,种植紫藤寓意“青云直上,紫气东来”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波普艺术 园林设计 大众文化 怪诞
中国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126-02
所有园林起源都是来自于模仿自然,然后经过历代的演变,慢慢地规范化,具体化,方框画,规则化的传统式园林思想,向现代园林思潮推进,开始追求生动活泼的线性与几何风格结合,使得更具有戏剧性和透视效果,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一次大众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也就是新艺术运动,导致西方现代园林的萌芽阶段及引发了一系列现代主义浪潮。在各个设计领域相继出现了一股不讲理性,具有感性,注重视觉冲击力,注重大众心理的设计潮流。由于这股设计潮流具有波普艺术的特性,受波普艺术的影响,故又被称为“波普建筑”
一 波普艺术的产生及在现代园林中的演变过程
1 波普艺术的产生以及发展
“波普艺术”是Popular Art的简称,来自于英国大众化、流行、通俗的意思,代表着流行文化,也可称为流行艺术,波普艺术起源于1950-1960年代的英国,受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与当时的理性主义和反现代主义背道而驰,追求古怪和新颖,主要强调图案装饰和色彩搭配。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贴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波普艺术在60年代达到,70年代“复古风”的兴起意味着波普风的衰落,80年代逐渐被“极简主义”和理性主义等形式所取代。而使其消失迅速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缺少社会文化的底蕴,单纯、过分地追求新颖和古怪。
2 波普艺术从平面走向立体
具有波普艺术之父之称的理查.汉密尔顿( Richard.Hamilton),其代表作品《到底是什么使今日变得如此不不同,如此美丽?》是第一件波普艺术作品,这幅由拼贴组合而成的平面作品其新奇手法将波普艺术推向了主流。相继在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都有所成就,以及后来居上的纺织品设计、家具设计和金属制品设计。20世纪6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人们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对现代居住环境和建筑有了更高要求。波普建筑以及波普风园林也由此而发展兴盛起来。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1962年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而出名。他说“波普,这是新的艺术。一旦你理解了波普,你再也不会以相同的方式看待一个标志。而一旦你思考过波普,你再也不会以同样的方式认识美国了。”波普的趣味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当代园林的主角。趣味、夸张、色彩艳丽、愉悦、功能等成为脑海里常跳跃的字眼。
二 波普艺术在现代园林中的表现形式
以建筑为主的园林也逐渐被以植物为主的园林所取代,新材料、新技术搭配新的设计风在园林中的应用越来越被重视,现代园林突破了传统园林的材料限制,达到只有现代园林所具有的独特的光影魅力,更为强调形式与功能的结合。生态的保护与合理的设计相结合,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而在波普建筑设计中,不仅有20世纪60年代初的极简主义和大地主义的阴影,在其基础上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延续,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形、质、色的视觉体验。形是指具有反叛精神或者夸张,或者扭曲的形状表现。质是指材料的选择,材质上的表现手法。色是指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心情愉悦,和感官体验。随着新形势、新内容和新生活方式的出现,对现代园林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诙谐、新颖、怪诞的“反叛”精神――形
波普艺术试图传统艺术的具体形象、规则,并将思潮转向简单符号、几何形体等具象的大众文化。波普艺术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人们生活的共同语言和周边事物的具体形态,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成为大众性文化。它的出现使艺术的创作,与传统艺术相比发生了形式本质的变化。
如英国标志性建筑――千年穹顶(Millennium Dome)(如图1),位于伦敦东部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半岛上,由英国建筑设计师理查德,罗杰斯( Richard George Rogers, Baron Rogers of Riverside)设计并建立。他将60年代波普设计的部分方式结合到了“高科技”风格中,在具有浓郁的现代主义高技风的同时,又不失将波普艺术的大胆和新颖运用到高级风中,是20世纪90年代的巨作。设计师从选址到构造,再到布局,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最后决定将繁多的功能归入同一屋顶下。他们主张建筑体上方的桅杆要尽可能高,穹顶要尽可能大,且该建筑并非是独立存在的,与周边环境景观融合,这有点像“草原式住宅”,或如赖特所说的“有机建筑”,也就是“自然的建筑”。
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广场的喷泉设计(图2,图3),采用了华丽的颜色拼贴,具象、通俗的形状,和荒诞、滑稽的组合,体现了波普特点中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它将人们所熟知的某一元素具象、夸张化。正如波普艺术的“反叛”精神,它反对设计中的统一与和谐,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等合理安排并规则化的组合,不考虑周围环境,不考虑整体诙谐结构或标准比例,甚至摆脱了所应蕴含的文化内涵,而提倡错位、元素夸张、拆散、重组、拼接等手法。其表达效果也具有新奇的趣味。
2 夸张、变形、扭曲的“游戏”精神――质
受到波普艺术影响的建筑,通常选用的材料都是身边的日常用品或普通的材料集合。如历史上一直沿用至今的造园材料,如:石、植物、水体等,然后加以现代材料塑料、玻璃、混泥土、铝制品、金属品、五彩的碎石、人工修剪的草坪等。有时甚至是将一些生活所用的废品加以创造或修整而得到一个艺术品。对材料的选择上充满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趣味,且园林整体造价也低廉。
芬兰著名建造师、家居设计师和艺术家,人情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阿尔瓦,阿尔托( Avlar Aalto,1898-1976),阿尔托大量不朽的建筑中,都有强烈的“亲民”色彩,作品设计上使用纹理相当丰富,在传统原料上的使用也很广泛,在空间的表现上主要体现在流动的空间、自然光线的运用、空间的分配以及其他大量的细节等方面。他曾经说过:“没有什么可以再生,同时也没有什么可以完全消失,任何东西都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出来。”
波普艺术风格景观设计最具代表人物,玛莎.舒沃兹(MarthaSchwartz),其设计最具波普艺术代表作品的是“拼合园”(图4),Martha从基因重组中得到启发,认为世界上两种截然不同的园林原型可以像基因重组创造新物质一样,拼合在一起造出一个新型园林。该作品在“怀特海德生物学院”屋顶上,她将园林中所有的植物都用塑料代替,沙子也完全涂上了绿色,拼贴和重组手法完全体现了波普设计风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深远。
玛莎认为:“传统的景观中,人们对于技术和材料赋予了太多的重视,而缺少对于作品概念方面的关注和兴趣。景观要进步,就必须以更开放的方式考虑材料,以增加我们设计语言。”正如她自己所言,她很多设计作品选择非常绚丽的色彩和普通的材料,接近大众,具有通俗的观赏性。
3 艳丽色彩抽象化的“挑战”精神――色
波普建筑的颜色选择基本趋向于色相的对比,色相环角度在180。左右两个色相上,也称为互补色相对比。是色相间最强的对比,例如红、黄、蓝、绿等。这些互补色的选择更加强了视觉的强烈度,给视觉一种刺激和冲击性。虽然这种互补色相比较容易过分造成刺激的不舒适感,但是却可以获得人们在纯色彩视觉上刺激的感官享受。这种色彩风格最初来自与荷兰风格派,其抽象的概念和用色彩和几何形组织构图与空间,仿佛顿悟了几个世纪后,猛然发现色彩。后普及影响深远,一个时期的风格盛行,绝不会砰然出现,其会依附并延续某一时期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在做改进。这种色彩的抽象化在波普时期,运用最为广泛。
日裔美国人野口勇(lsamu Noguchi,1904-1988年),他是艺术家涉足景观设计的先驱者之一,尝试将雕塑和景观设计结合,如他所说;“我喜欢想象把园林当作空间的雕塑。”他设计的Moerenuma公园于2005年竣工开放,占地189公顷(图5)。为Moerenuma公园类似“游戏场”的公园雕塑小品设计,应用红、黄、蓝艳丽的色彩和有趣的几何形体,组成趣味性的园林一道风景,通过不同的材质、结构、造型和色彩的有机结合,形成园林景观中“万绿丛中一抹色”。
三 波普艺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影响及未来走向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高科技的使用给现代设计师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设计风,“波普风”与“高技派”的结合,是后现代主义体现在向传统发起了挑战。
1 波普艺术在现代景观中出现的意义
引言
近年来,环境的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普遍关注的热点,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随着园林事业的高度重视及发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在我国已经成为一股热潮,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随着园林景观建设项目的逐渐增多,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园林景观缺乏色彩设计就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在园林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人们忽视或尚未足够重视对人的感官和心理有很大影响的色彩处理问题,以致使设计的效果受到影响。
一、色彩景观研究的意义
色彩是最易识别的视觉元素之一,色彩在园林中最能引起视觉美感,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并产生情感反应,良好的色彩构图突出了园林景观的特色。色彩景观是园林景观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应该得到妥善处理。理论和实践都曾证明,良好的色彩环境,可以稳定人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调节温度和改变空间尺寸感,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意外事故,使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园林景观色彩的系统研究,利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应用于整个大园林的环境中,消除园林色彩趋同和色彩污染现象,营造良性的人居环境,探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园林景观要素中色彩的运用
园林景观要素即园林景观中色彩的物质载体,包括水体、植物、建筑、小品、铺装等。园林要素的色彩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和人工的。自然要素如气候现象、天空、自然山石、水面、植物,其色彩虽不可更改,但造园者可巧妙地利用它们,如著名景点“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就是“巧于因借”了自然要素的色彩;人工要素的色彩随着现代造园技艺的提高也不断丰富起来,如建筑、园林小品、景观铺装中的色彩,这些色彩的设计在体现功能的同时,也加强了景观个性的表现。
1、植物
园林中的色彩主要来自植物,以绿色为基调,配以色彩艳丽的花、叶、果、干皮等构成了缤纷的园林色彩景观。如早春枝翠叶绿,仲春百花争艳,仲夏叶绿浓荫,深秋丹枫秋菊硕果,寒冬苍松红梅。展现的是一幅幅色彩绚丽多变的四季图,给常年依旧的山石、建筑赋予了生机。园林植物 808 种色彩及其多样化配置,是创造不同园林意境空间组合的源泉。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应熟悉植物的色彩搭配,达到充分利用植物丰富多变的色彩美来表现园林艺术的目的。
2、建筑
建筑离不开色彩,色彩是建筑元素中最易创造气氛和传递情感的要素。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有着不同的地方色彩和传统色彩,在建筑色彩的选择上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如古希腊建筑的色彩表现大理石的纯净;埃及神庙表现黄色花岗岩石形成的强烈光影;欧洲教堂建筑以厚重的色彩表示宗教的肃穆:伊斯兰教教堂建筑色彩华丽,具有强烈的神秘感;日本古代建筑传承中国古风,色彩简约、朴素。中国古代建筑用色强烈,图案丰富,使用色彩的部位多、面积大,彼此之间搭配和谐统一,具有绚丽、活泼、生活气氛浓厚的艺术风格,显示出很高的造诣。
3、小品
园林小品在园林中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它具有艺术性、时代感,并将功能性和美观性相结合,起着点缀园林环境、活跃景色、烘托气氛、加深意境的作用。每一种小品都有其独特的颜色,而色彩的应用并非易事,这需要设计者了解小品自身的功能、小品所处的环境、景观的主题思想、游人的心理等。色彩与小品的恰当相融能增添小品自身的观赏性,并可以为环境增添视觉亮点。
4、铺装
在景观铺装设计中,色彩是最重要的设计要素。合理利用色彩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效应,如色彩的感觉,色彩的表情、联想与象征等,我们可以设计出别具一格的景观铺装,营造优美的园林空间,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在景观铺装色彩设计中,兴奋色铺装可以营造喧闹、热烈的气氛,沉静色铺装给人优雅、娴静之感,自然色铺装突出自然气息,浅色铺铺装轻松活拨,深色调铺装庄严肃穆。而且不同的色彩搭配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黄白搭配欢快、明亮,红黑搭配稳重,深沉,蓝绿搭配雅致、宁静等。
5、水体
水本身是无色透明的,但因水体面积大小和深浅不同,受光源色和环境色彩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色彩。一般来说,湖水的颜色偏绿,海水的颜色偏蓝,而河水的颜色较浅、较灰。透过水可以反映天光云影和周围景物的色彩,水中的碧波游鱼、荷花睡莲等,使园景更加生动活泼。
三、影响园林色彩景观设计的因素
1、光的影响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色彩从根本上说是光的一种表现形式。光一般指能引起视觉反应的电磁波,即所谓“可见光”。在这个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光可以引起人眼不同的颜色感觉,因此,不同的光源便有不同的颜色;而受光体则根据对光的吸收和反射能力呈现出千差万别的颜色。
2、材质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各种新的科技也悄悄融入了园林景观设计行业,新的材料、技术和新的应用方式开拓了园林新的可能性,使得园林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新的建造材料不断推陈出新,如各种混凝土、不锈钢、铝合金、镀锌金属、玻璃、有机玻璃、塑料和橡胶、人造纤维、张拉膜、防腐木等等。大大丰富了园林的质感和色彩;另一方面,新的材料的涌现要求新的建造形式与之相适应,因而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如声音、光、电子、镭射等的应用,而这些也使传统的材料有了新的表达形式。
3、地域文化
现代园林色彩景观设计是跨空间和具有地域性的。由于民族文化、、地域政治背景的不同,人们对色彩的要求是有限制的,对色彩的使用也存在着偏好和禁忌。如在欧洲,英国认为黑色象征着悲哀和悔恨;亚洲的印度对黑、白和浅淡的色彩视为消极和不受欢迎的颜色。叙利亚喜欢蓝色,而黄色则象征死亡;美洲的巴西认为紫色表示悲伤;非洲的贝宁则认为红色与黑色都是消极的色彩: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们都不用黄色。所以,正确认识色彩在园林中的应用,熟悉和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间对色彩的不同爱好和特殊禁忌,在园林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
四、结语
园林是绚丽的色彩世界,是供人们游赏的空间境域。色彩既是园林中最能引起视觉美感的形式美的因素,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并能激发丰富的情感,是园林生机和魅力所在。因此,在园林色彩景观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利用整体和谐、以人为本、体现地域特色的设计原则,把园林景观要素中的水体、植物、建筑、小品、铺装等进行合理配置,同时还应考虑影响色彩景观的诸多因素,才能满足现代园林建设的需要。
1风景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风景园林绿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环境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合理地整合环境绿化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再度规划,让环境绿化得更加可持续性。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风景园林绿化工程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也能够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改善人们的生活。所以,我国很多城市都在整顿环境,因为人口的极速增长,严重破坏了生活的环境,所以,各个城市都在大力发展风景园林绿化,重新构建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生活环境;再者,风景园林绿化能够加大城市的绿化面积,强化城市空气,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2风景园林绿化的设计原则
2.1艺术和文化传承的原则
风景园林绿化的建设中,应该主要体现艺术的效果,因为,在大众人们的眼中,需要直观地表现艺术效果,所以,在爱风景园林绿化方面,需要建设的及符合大众的眼光,又能够表现出丰富的艺术思想。所以园林设计师就需要了解人们生活中的情况,设计更加贴近生活,才能够让人们了解绿化的艺术意义。再者,针对文化传承方面,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能够尊重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以尊重为基本原则,体现绿化的价值,这也需要设计师能够体会领悟当地地域的风情,在园林绿化设计中传承当地文化。
2.2功能和经济实用的原则
风景园林绿化设计中,需要体现出绿化的观赏功能和实用性。在园林设计中,需要考虑道路周边的承载力度,也需要将园林的设计中展现绿化的功能,让步行道路和行车道路更加方便和安全。所以建议绿化施工的过程中,首先,应分析和调查周边的路况,并认真地计算相应的指标,考虑绿化的范围和水土的保持情况,合理分配添置的绿化植被,有效地置换空气,让绿化范围的空气指标达到标准;其次,园林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土壤和植被的破坏问题,避免浪费,增加后期的维护成本和建设成本。
3风景园林绿化施工方案的制定
3.1完善施工质量控制体系
在风景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和落实绿化施工的整理质量,但是在控制质量方面也是难点。在完善绿化施工质量的过程中,需要拥有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还需要科学合理地倡导质量控制体系。除此之外,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地宣传质量控制管理,让质量管理深入到每一位施工人员的心中,这样就能够让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其次,在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摒除管理人员和岗位空缺或是过剩的问题,避免造成成本的浪费;最后,就是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施工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方案,让体系能够更加融入到社会发展中。
3.2加强设计图纸的审核
在风景园林绿化施工方案的审核中,应该主要细致严格地审查前期的图纸,因为设计图纸是指导施工的重要依据,在后期施工的过程中,人员都需要按照图纸的方案进行施工,若是设计图纸出现任何的差池,就会造成施工质量出现偏差,而且设计图纸也是施工后验收的依据,所以风景园林绿化施工方案的设计图纸直接影响到施工的质量[3]。针对设计图纸审核的过程中,也要加强质量的管理,工作人员就需要针对图纸方案的设计调差和走访施工的地点,并统计周边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以及地形等情况,结合现场情况完善设计图纸,设计图纸不足的地方也应及时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3.3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和后期保养
在风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前期,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定合理科学的施工作业方案,并确保在施工的过程中能顺利的开展。在风景园林绿化过程中,也应该加强相应的管理,所以,在施工作业的过程中,也需要先了解实地的情况,应该完善施工的技术,并完善规划施工的资源,降低成本。在施工后期的保养过程中,需要安排专业的人员适当地维护绿化的园林,在维护的过程中,及时地了解绿化环境的维护,以及土壤和空气的质量指标,还需相应地修剪和灌溉树木,使树木和草坪更加美观,也让其能够拥有良好的生长环境。所以,无论是前期的施工准备,还是后期的保养和维护,都影响风景园林工程绿化的质量。
4结语
在风景园林工程绿化的设计施工方面,需要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严格地施工,并严格要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体系,确保施工的安全性,而且,在施工的前期,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以此确保绿化施工的可行性。在使用中的保养,也需要专业人员针对绿化进行维护和保养,以此提高绿化的价值,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李春娇,贾培义.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J].中国园林,2014(1)
1 园林意境的概念
园林的意境是园林的精神属性,是园林建造的灵魂。园林缺少意境就如同人缺少思想和灵魂一样。诗歌的意境以诗词为元素,园林的意境以树木花草鱼石为元素,是由各种自然景观与园林所处空间巧妙融合的。因此园林的意境并不是孤立的景象就可以打造的,一个孤立的假山,一棵独立的树木都不能够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要会运用山、石、树木、花草的搭配,甚至运用绘画、雕塑等艺术的装饰,再加上自然景观勾起欣赏者心中无限情感,才能将园林景观意境营造方法发挥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园林具有的意境美能让人触景生情,让欣赏者对园林流连忘返。
2 园林意境的类型
2.1 从动、静景观效果上划分
从动、静景观效果看园林意境主要有3种:静境、动境和以动衬静的意境。静境主要是依靠静止的景物对园林空间加强意境的营造。例如园林空间中的垂柳飘摇多姿,柔软的柳枝可以让欣赏者想到女人柔弱的身姿。盘石与卵石可以让人产生坚定的信念,美丽的花朵可以让人联想到儿童或者美女,这些静止的景物都能够让人展开遐思,是园林的静境。宁夏所具有的广阔的大漠孤烟自然景象也可以用于园林中静境的营造。
动境是通过运动的物体进行意境的展现。如慢慢飘散的云朵,潺潺的流水,鸟儿的欢唱,拂面的微风等等都是动起来的景致,却能够陶冶人们的心境,这些都是园林景观的动境。
以动衬静的意境主要是以上两种动与静境界的结合与统一,例如用鸟鸣、人声烘托山的幽静,恰如诗里的“鸟鸣山更幽”、“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意境非凡。
2.2 从景致表现形式上划分
园林景观意境从景致表现形式上划分有很多种,主要是利用人们的嗅觉、视觉对景致进行展现。
树木与花草散发出来的香气,可以渲染园林环境氛围。例如丁香花的花香很清新,让人心情舒缓,梅花的香气让人想到“宝剑锋从磨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而五角枫树让人有秋天的感怀,银杏树让人心情爽朗,雪松让人想到“大雪压青松,青松高且直”的意境。这些都是园林景观的“香境”。
园林的“色境”主要是通过各种景物的颜色呈现的,玫瑰的鲜红、湖的碧绿、天空的蔚蓝、白白的云朵,古诗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都是色彩景致的凸显,任何有颜色的景物都能让人产生不同的心境,而色彩的布局与搭配将会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效果。
此外还有利用声音传情的“情境”,鸟声、风声都可以传达园林意境,还有利用朦胧美表达的“朦境”:细雨、灯光与云雾所产生的朦胧之美常常让人产生浪漫主义情愫。
3 如何创造园林意境空间
3.1 巧用天然景象,打造园林意境
天然景象往往让园林的意境和谐、自然,例如宁夏地区的自然的山石、大漠、漫漫黄沙、浩瀚的天空都是可以借助的天然景象。有利于勾勒意境的云彩、清风、薄雾都是可以采纳于景观之中的。但天然景致会随着时间与季节而变,要掌握景致特征,做到恰到好处的应用。
3.2 通过景物间的对比,营造园林意境
利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起到衬托、烘托的作用,例如利用动静对比、色彩对比、虚实对比等等都可以达到目的。例如园林中用静物山桃、连翘、榆叶梅等颜色各样的树木花草散布着春暖花开的信息,可以再加上人工水系的潺潺流水,这样动静结合,春的意境自然而生,让人联想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意境。
3.3 利用文化渲染,增强园林意境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在园林建设中运用诗词、音乐、绘画艺术,意境将更加丰富。例如要想建造一个古典风格的园林,可以在凉亭处贴上适宜园林景致的对联、在墙壁四周进行古代风格的壁画创作,配上悠扬的古琴声,将会将古风古韵烘托的恰到好处,这样的园林意境怎能叫人不乐于欣赏。在现代城市小区的园林中也可以利用各种文化形式营造意境,例如想要打造一个悠闲雅致的小区园林,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在园林中设置一个大屏幕播放节奏清新的舞蹈,让游人欣赏潺潺流水与各样花丛的同时,看到舒缓动人的舞蹈,更增添了园林的闲雅意境。
4 结语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人们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提高,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工作与生活之余欣赏园林,体验园林意境,放松身心是很好的舒缓工作压力与生活压力的方式,值得推捧。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一定要抓住人们这一心理需求,努力营造园林意境空间,这样才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提升园林建筑品质。
一、城市文化的认知与审美理念的合一
城市景观的设计要体现中国的古典美学,首先要对一个城市的文化深入了解。只有了解了城市文化,才能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寻找到合适的文化突破点,沿着城市文化的脉络选择恰当的,符合古典审美的作品样式,如果舍弃这一点盲目追求“新”意反而有时不一定和城市的文化气氛相对应,国外许多被拆除的大型景观建筑就是因为这一点,当时看这些建筑设计思路新颖,手法独特确实轰动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视觉审美开始疲劳,人们在回顾这些建筑就发现与自己所处的城市文化风格审美不相适应。并且立足于城市文化自身特点来进行景观设计可以更加突出作品中带有的地域性审美的差异,例如南方城市与北方城市的审美情调就有很大的区别。
对于城市的文化审美有两类,一类是坐拥名山大川的城市,一类是拥有丰富历史遗迹的城市。对于前者所处地区设计景观时充分考虑到山势给人的感受,不同的山给人感受是不同的,例如峨眉与青城两山,前者雄伟,景色壮丽体现了佛家的“宏正壮大”之美,后者则山林茂密,山路小道引人入胜,一派道家回归自然地感觉,以空灵、深幽为美。因此在为围绕其四周的城市峨眉山市和都江堰市设计景观建筑时要充分考虑到怎样使其美学上的特征环绕这两座山的不同感觉。才能把景观与城市融合在一起,使得城市文化清晰展现地方性的文化特色,建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再看另一类城市文化,即没有名山大川围抱但拥有丰富文化历史的城市。这一类城市文化多数是建立在其历史遗迹上,在设计城市景观时应要注重于其或现获暗的隐约联系,消除居住和外来人员产生建筑与历史遗迹、城市文化不相适合的感觉,例如西安大雁塔周边的景观设计,大雁塔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佛教建筑,历史悠久,气势宏伟,现今变为极负盛名的旅游地,周边商铺繁多,交通拥挤,在这种情况下考虑景观与历史遗迹的融合无疑较有难度,但设计者再设计大雁塔广场公园时,以塔为中心线分为三等分,中间区域为大型主要景观水道,两侧为唐风园林和佛教题材园林区,在最南端还有各种水景主题的观景平台,这样就把塔与它所处时代(唐代),佛教融合在一起,试想下如果不从文化审美出发考虑,一味只考虑怎样求新,追求吸引眼球的一刹那色视觉冲击,就很难有这种文化底蕴在其中了。
二、山水美学与城市园林文化的融合
在中国,城市景观设计中能较完美展现设计者美学理念的莫过于园林设计。传统园林艺术中包含着中国自古以来的美学观。在现今南方地区许多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城市都有大大小小的园林存在,例如苏州就是典型代表,园林在这些城市一方面是传统美学的体现,一方面又是作为现代城市中休闲绿地的功能而展现。因此如何对园林进行进一步打造,实现城市人紧张与悠闲并重是至关重要,“山水”美学的观念可以为设计者们提供一些参考。
景观设计要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三者的融洽,就需要设计者人为对城市或自然进行规划,中国山水美学的一些营造布局的观念如:山、水的安置;植物的安置等对营造雅致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植物作为景观设计中的“软物”,往往在园林景观完成后起到画龙点睛的强化点缀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调节补充物。再看城市成功的一些公共景观,其山水的搭配也很大程度上切合了古代山水的营造美学观。这方面日本做的很具有典范作用,如日本一些著名的寺庙面积虽小,起初也无山石,地势也无奇特之处,但设计者以造型各异、摆放错落有致的人工假山为“山”,以大面积的灰色鹅卵石为“水”,再加上若干建筑、植物,充分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活生生的自然山水感觉,特别是“软”植物与“硬”石、各色物体色差的冷暖变化等,这些对比使得整个小庭院生动活泼起来。重“意”才是江苏城市景观设计立足城市文化发展的出路之一。换言之,也就是让无论什么样式的景观设计作品实现与周边环境(包括现代化建筑)的和谐统一,达到观者“结庐画境”的古代山水情节,所以重“意”而不重“形式”。那么古典山水的理念哪些对我们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有塑“意”的作用呢?古代山水画论中言山水经营位置要体现“理、气、趣”三者。这就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参照标准。其他还有诸如“平中求奇”、“虚实相生”、“纯棉裹铁”也对园林的设计从布局、美学展现、位置经营给予启发。所以说求“意”才是江苏地区园林景观设计所要追求的特点,如果只是强调形式的雷同,模仿古风会显得格格不入,没有灵魂。
综上所述,作为江苏城市的景观设计要充分利用身处该城市的自身文化,这样才能把蕴含在文化内的美学思想展现开来,反而言之,在遵循对城市文化认知的前提下,进行景观设计,也可以说是一种逆向的制约,设计者必须要考虑到现代化城市的功能同时又不能失去一个城市的美学文化,两者的结合才能使得景观设计与美学观念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雷晶.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应用[M]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11).
2景观园林生态感性
美景观园林的生态建设已经成形,从传统景观园林建设来看其生态系统讲究天人合一,喜欢将自然与人的情感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感性美,而现代园林景观由于受到空间以及生态环境的限制,无法最大程度地做到自然美,但现代设计者另辟蹊径,给予整个景观园林设计建立了一整套生态系统,将山水人物风景自然熔于一炉,以一种生生不息的循环状态,突出自然景观的感性美。传统与现代之间区别在于先天与后天,传统园林匠人更讲究对与自然的追求,而现代设计者更看重人文精神的关怀,所以两者都有可取之处,第一次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条件之下将自然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在园林景观当中打造完美的生态系统,素食景观园林得到自然的保护与发展,同时依照现代人文主义精神,将现代气息与理念融入到自然当中,提升人对自然的认知程度,加大自然对人的融合力度,从而实现两者兼得的设计效果,达到完美的景观园林生态感性美。对于自然生态的美感,实际上无论如何都是人工所无法替代的,依托于自然往往是人工景观园林所能达到的最好效果,不开发是对自然生态最好的尊重和保护,而要营造生态美,开发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个过程中,如何拿捏好生态感性美,靠的就是如何将人工与自然生态巧妙的结合,本质上要求,即便是动了土木,但是不能改变基本的生态系统,如果对系统产生破坏,在好的设计,在美的景观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