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6 08:34: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发展措施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为农村现实需求提供了细致的分析,使用科学的管理手段促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理论指导,解决发展中的遇到的问题。
1.1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结合农村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并结合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现有条件,产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制度,形成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科学、更规范。合理的制度能够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保证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速度。
1.2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点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农业有目的性的进行发展,确立了农业在市场的地位,更有利于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1.3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制约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农村经济存在的众多制约问题,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对农村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护环境,保证农村经济快速而平稳发展。
2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2.1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1世纪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设的新时期。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新农保,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它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为目的,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老年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二是新农合,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使农民可以摆脱因病致贫并得不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三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农村中丧失劳动能力、因灾因病致贫的特困人口以及传统意义上的“五保户”得到有效的供养。
2.2制定科学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
针对上文提到了农产品市场供需不合理问题,国家政府机关需全面落实惠农惠民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进程。此外,针对农村中出现的占用耕地、低价强制出售土地等问题,国家要坚决打击。
2.3重视教育,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首先,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文化发展。国家必须在政策、财政、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大对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投资,在紧抓农村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建设的同时,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健身活动,举办农民艺术节、乡村青年文化节,从而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其次,重视农民素质教育和科技教育。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和教育设施投入,比如建立农村书屋、构建农村计算机互联网系统,鼓励农民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最后大力发展现代化高科技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开发有实力、有品牌效应的农产品,从而引导农业向现代化、旅游化、绿色化的生态农业前进。
2.4加大资金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在农业经济发展体制上,结合当地的地理资源和环境优势,极力缩小城乡差距,拓展农民增收的途径。此外当地农村政府应该详细调查农村经济的现状,理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然后找出优势,适时抓住机遇,带头招商引资,加快农村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发展优势。此外当地农村政府要善于引进人才,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重视科技运用。
2.5对农村债务进行合理处理
为进一步保障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利用精简机构、费用包干等方法减少农村资金的指出。为了避免出现新的经费或者债务,还要实现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还需要针对发展需求建设工程,保证管理费用的具体化以及精细化,还要对农村经费支出进行预算与评估,避免出现浪费现象,还能节约公共管理经费。此外,还要采取激励政策,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制定一个科学的激励机制,实现考核工作,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2.6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主体是农户,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农户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及经营分散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不仅发展缓慢,也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因此,要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将产业化作为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牵引点”,进而“以点带面”,实现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够有效地将市场信息、农业科学技术和销售渠道等优势快速、直接地带给农民,让农村经济加快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步伐,让农民在围绕市场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3结语
钦廉林场林地面积88.9万亩,其中有林地占49.9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56.1%,森林覆盖率59.69%,林木绿化率为57.69%。人工植被占主导,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桉树、相思、杉木、湿地松、竹子及果树等;有少量天然次生林。林场内有武利江和平艮江两条主要河流,场中部有洪潮水库,东西长约16km,南北宽约19km。
2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2.1林-草-牧-沼循环模式选择桂牧1号、山毛豆、墨西哥丁香等多年生牧草品种在桉树林或珍贵树种林下套种,刈割的牧草饲养牛羊,牛羊产生的粪便进入沼气池厌氧处理,产生的沼气供职工及周边农户生活使用、沼渣加工成生态有机肥供林场及周边群众营林抚育所用,沼液直接淋草、淋幼林或过滤后淋苗。生产实践证明,林下种植牧草每亩可产鲜牧草8t,直接收益1600元/亩。
2.2林菌模式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水源充足,遮阴好、散射光充足、便于管理的林下地块栽培食用菌,林木株行距2m×3m;以适应广、抗逆性强的高温型金福菇和广温型和平2号平菇作为栽培品种,采用林下行间地表栽培平菇及林下行间覆土栽培金福菇[1]。为便于管理,栽培季节均安排在秋季。生产实践证明,林下栽培食用菌综合效益明显,林下栽培金福菇每季可产鲜菇2000kg/亩,直接产值2.2万元/亩;林下栽培平菇每季可产鲜菇3250kg/亩,直接产值2.47万元/亩。另外,残留地面的菌棒废弃物利于滋养土壤微生物,增加土壤养分,促进林木生长。
2.3林薯模式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段进行林薯套种,沉香、降香黄檀等珍贵树种造林采用1m×1m、1m×5m的株行密度,宽行里种植紫薯。造林时间安排在3月份,紫薯套种安排在4月下旬,紫薯深耕培土时可以对林木起到以耕代抚的效果,同时,林木和紫薯施肥抚育时,彼此之间相互吸收营养,达到养分共享的效果。生产实践证明,林薯套种经济效益明显,每亩产鲜紫薯1250kg,直接收益5000元;产茎蔓2500kg,直接收益1000元。另外,残留地面的紫薯茎叶可以转化成有机养分,供林木吸收利用。
2.4林苗模式选择2~3年生的珍贵树种和绿化树种林木下培育沉香等珍贵树种袋装小苗,以植株行距为轴线,沿轴线向两边摆苗至60cm处,每平方米可摆320袋左右,有效的节约了土地资源,同时,小苗淋水管护时也利于苗木根部吸收促进生长,及病虫害预防时对苗木也有保护作用。
2.5林禽模式林场以“林牧沼综合开发项目”为实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部分职工及周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他们利用速生林下空地喂养一些投入少、见效快的禽畜,收入可观。以林下养鸡、鸭为例,年出栏肉鸡1200羽/亩,户均获利1.8万元,年出栏鸭1000羽/亩,户均获利1.3万元。
3林下经济发展举措
如何深化发展,是党的十八以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点,也是步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平稳发展的关键。在三十余年的改革发展中,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充分表明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效,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肯定。但是,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正日益凸显,深化发展的思考题持续发酵,构建绿色经济发展理念,推进绿色经济的战略性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存在诸多的发展困境,困境背后的症结所在,强调深化绿色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文立足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困境,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如何深化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困境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下,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依靠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型,显然无法实现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达沃斯的“环境可持续指数”报告中,中国在全球排位133位(全球144个国家(地区)),所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就是,资源开发、环境污染都处于超负荷状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日益突显。我国地域辽、资源丰富,但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基数、有着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的窘境。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PM2.5值爆表”,“北京被雾霾笼罩”……,这些环境问题成为热搜词。转移、停产、限行等措施相继出台,“人心惶惶”的环境问题被点燃。
因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症结,绿色经济发展的推进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增速的高,带来的不应是污染的高排放、也不能是能源的高消耗,而是高效、洁净的经济体系,这才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在党的十报告中,“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共识,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虽然我国在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之上,做了诸多的努力,但发展的困境依据存在。首先,我国资源丰富,但能源资源的空间布局呈现出“双重性”不平衡,绿色经济的发展成本过高。绿色经济发展还是过于依赖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供应格局,仍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绿色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尚未完全体现,转变能源供应格局,走清洁、新型能源之路的困境仍然存在;其次,绿色经济单靠政府一方参与,显然无法形成有效的发展。而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恰恰就是政府“一肩挑”,而企业、个人鲜有参与,企业的环保社会责任未能充分体现。于是乎出现,国家大力倡导并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而企业、个人无动于衷,基于利益的考虑,高烟囱、暗流排放等问题依据十分严重。这就说,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参与面狭窄、政府单打独斗的困境;再次,经济要发展是中国改革发展的主旋律,但要实现传统粗放型经济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如何实现平稳状态下的过渡,依旧是绿色经济无法回避,也需要有待进一步克服的重要问题。
二、深化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策略
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在发达的美国、英国等国家,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所出现。但相比于国外,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困境构成,有着中国的国情因素,有着改革发展大背景下的因素影响。因此,实现绿色经济的稳步推进,是新时期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必然举措。绿色经济的发展,应走友好节约型的经济发展道路;打造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建立绿色经济长效发展机制,形成发展合力,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
首先,立足基本国情,把握经济发展方向。绿色经济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的战略发展选择。因此,发展的基础点在于牢牢立足基本国情,把绿色经济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实际出发,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为绿色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在条件。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其功劳,很大原因在于我国充分立足基本国情,强化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通过减轻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在绿色产业上的投入力度空前。国家用于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建设的4万亿元投资,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打造了发展的道路,让绿色经济发展的方向更加明朗、灿烂。
其次,借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绿色经济转型。步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经济,如何实现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关键还是在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激活产业经济活力。为此,绿色经济的转型发展,应借力于此次的产业结构升级,在资源节约、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1)逐步解决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资源问题,提高清洁、高效能源在产业发展中的供给比重,进而转变当前以煤炭消耗为主体的能源供应格局;(2)注重节能环保技术的创新、新能源的发展,着力打造“绿色产业”,进而形成绿色经济产业带;(3)倡导绿色经济发展,在行政管理、政策导向上,部署更加全面发展的绿色经济。不仅是政府,还有企业、个人,社会各方都应积极参与,将绿色经济的“蛋糕”做大,让绿色经济发展的惠及每一个人,将绿色经济发展成为一种共识,更是一种责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是一个过程,现有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不可能让绿色发展一蹴而就。因此,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在所难免,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发展措施,深化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何新安.河源市绿色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4(07).
1.1民营经济的概念所谓民营经济,一般认为,民营是一种不同于计划经济的市场经营机制,是将产权明确到自然人,由民间来进行经营的经济。它包含了城镇股份制经济和个体、私营非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乡镇企业中的股份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除去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外资经济,其余的都可认为是民营经济。
1.2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
(1)集中分布于二、三产业,逐步向国有资本垄断行业扩张。我国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第二产业中的竞争性领域和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以轻工纺织、商业服务、建筑运输、一般加工为主,“劳动密集型”行业依然是主阵地。近年来,民营企业通过投资、收购兼并、国有企业改制等方式开始大批进入曾经被国有资本高度垄断的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2)东部及沿海地区实力雄厚,中西部地区发展较快。上规模的民营企业中,营业收入规模最大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企业营业收入规模明显偏小。地区之间企业发展差距比较大。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很快,呈现出中部地区上规模民营企业市场扩张较快,西部地区上规模民营企业逐渐发挥资源成本优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发展态势。
(3)经济总量持续增强,企业规模扩张明显。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2011年7月中国(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指出,中国民营经济总量已占到GDP的50%以上。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增至184家,占36.8%。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门槛突破50亿元,较2010年提高了14亿元,这充分体现出我国民营企业继续保持快速成长的势头。
(4)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回馈社会行动积极。面对“非典”、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许多民营企业积极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诠释“社会责任感”,更加积极地回馈社会。以“5.12”地震为例,2008年5月26日“胡润研究院”的《5.12抗震救灾民营企业捐赠报告》显示:自本月19日首次报告至26日第二次报告,百富榜前100位企业家中,已有80人捐款10.4亿元,相当于社会各界捐款总额的3.58%。可以看出,企业家们在捐赠救灾方面反应迅速、行动积极,用胡润的话说,就是“民营企业家们承担社会责任的时代已经到来”。
2目前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绝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由于条件所限,民营企业创业初始,多数是家族企业或个人合伙企业,起步较低,资金有限,主要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投入少、规模小、见效快的行业,由于受自身力量的局限和市场准入的限制,发展受到限制,规模难以扩大,而且这些行业进入容易,从而导致市场竞争激烈,赢利水平呈下降趋势,影响企业实力的增强。此外,银行鉴于多方面考虑,向民营企业放贷的意愿不高,导致企业的资本主要靠业主自身的积累和民间借贷,因资本有限使大部分企业只能维持正常的运转。因此,虽然有不少民营企业抓住机遇发展成为大型企业,但很多民营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和个体私人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2家族管理模式盛行,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民营企业中,大量存在着家族式管理和唯亲是用的用人机制,一般重要职位都由家族成员担任,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另外,一些企业制度不健全,在管理方面比较薄弱,由于是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一些企业的创业人和管理者素质不高,使企业缺少远瞻性、创新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2.3民营企业对人才缺乏吸引力,人才短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往往建立在县域范围内,离大中城市和教育、科研中心等人才汇聚的地方较远,企业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相对较低且不稳定,很难吸引人才。加之部分民营企业家存在的种种“不诚信”行为,更是对吸引人才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民营企业要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要么留不住人才,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4部分民营企业诚信度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假冒伪劣商品、商标侵权、合同蒙骗欺诈等短视行为与现象,很多出自于中小企业,且有些是地方保护的不良行为。一些民营企业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见利忘义,丧失诚信,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没有建立百年长青基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动。
2.5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度较大由于中小企业拥有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较少,从银行获取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的能力有限,企业又达不到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要求,从而也难于获得风险资本的支持。而上市融资由于门槛高,民营企业的“次国民待遇”让他们很难直接进入。民营经济间接、直接融资的渠道都较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融资数量依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3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3.1充分认识民营经济重要性,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认真落实中央发展民营经济的有关精神,充分认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破除对民营企业的偏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构建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创业、经营和发展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努力营造民营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有平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创业机制,营造鼓励干事的社会氛围,在全国形成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新局面。
3.2高度重视融资问题,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融资难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利用自身信息渠道广、信息量大的优势,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有用的信息,要充分运用自身的经济职能,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建立一系列制度来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要制定倾斜政策,运用财政担保、财政贴息等措施增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力度。国有银行应改变对民营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存在的“惜贷”心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加大民营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直接融资的力度。
3.3引进先进管理方式,促进企业治理结构转变在一定阶段,集权式的治理结构和家族式管理,可能更有助于形成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但是,从长期发展和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看“,家企不分”将会成为发展的桎梏。当民营企业开始新一轮高速增长的时候,其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就必须向高级化、多元化、分权化发展。中国的家族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向所有权家族化、经营层社会化、股权逐步公众化的转变。根据家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现有规模,在既定宏观制度背景下最大限度地伸展自己的利益边界,实现家族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的优化配置。
3.4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实施人力资源战略民营企业要持续创新就必须招聘到合格人才,要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实施人力资源战略。要从企业百年发展的需要出发,实施人才高地战略,制定长远人才发展计划,建立健全用人机制,敢于不拘一格招贤纳士,用情感、用事业、用待遇有计划、有步骤地吸纳各类优秀人才,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增强人力资本的能力,还要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所谓的低碳经济是指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饭等等以减少高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等)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确保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实现互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要使低碳经济得到发展,金融服务势必要走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沿。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服务给予支持,而金融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当然金融本身也可以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获得新发展。
一、低碳经济发展中金融的重要作用
(一)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资金的融通作用是金融最为普遍的作用之一,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当然低碳经济与金融也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除了要求人们要改变对以往生活以及消费方式进行改变以外,还要国家也能够大力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积极将经济发展模式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转变为低投入、低污染、低消耗的生产模式。
(二)充分发挥金融的中介功能,降低经济交易成本
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各种碳金融工具以及碳金融市场而实现的,低碳经济获得发展的中介是各种碳金融工具,为其的发展提供载体,从而达到碳交易的目的。特别是在清洁机制下的跨国减排项目中所牵扯到的专业性较强,但是由于供需双方都具有资本小而分散的特点,导致其其搜寻成本、谈判成本较高,而碳基金为其提供了交易的媒介,从而使交易成本得到有效降低[1]。
(三)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一个发展成熟的碳金融市场能够为碳排放权提供定价机制。以碳期货的交易来举例,首先,碳期货具有价格发现与价格示范的作用。其次,各种碳金融工作能够促进碳市场的价格实现统一,与此同时也能够保障商品贸易市场以及能源市场渠道畅通无阻。再次,碳经济能够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出相应的碳排放的信息,比如碳排放权的稀缺程度、供求双方的交易意向、交易中存在问题以及治理污染的成本等等,从而使得资金能在价格信号的引领下合理、迅速流动,从而使得其配置得到优化。碳排放对减配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相关投资决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措施
(一)推动碳金融的创新
首先,应加大对低碳经济、低碳金融的研究力度,促进我国低碳交易市场的建设。为建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可大力借鉴国际上发展成熟的碳交易机制,从而构建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碳交易市场体系。通过碳交易平台的构建,制定一定的交易规则,从而使市场结构不断完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建立并使得碳风险的评价标准不断完善,逐步使得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与交易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在恰当的时间则可推出碳交易的衍生工具。其次,对低碳金融的衍生工具进行创新,从而使得金融服务更加完善。当前创新金融衍生工具比较实际、可行的方式就是将已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与低碳金融开展有效结合。例如可以积极的创立低碳ETF,让低碳经济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当前我国低碳金融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可以在合适的时机与人民币的国际化经常相结合,积极的建立起通过人民币来进行计价和结算的碳交易产品,以此来增强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定价权力。在最后为低碳企业提供更加充足的融资渠道,例如可以鼓励低碳企业利用企业债来开展融资,而中介机构则需要对通过融资所获得的流向非低碳领域中的资金的监管力度,同时还可以鼓励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融资;由政府或者民间资本家出资来设立支持低碳企业发展的基金。
(二)增加信贷资金投入
金融机构所进行的投资以及提供的贷款,会影响到行业以及项目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因此,要让各个金融机构利用自己的资金去对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进行积极的引导。一方面可以增加对低碳技术改造的贷款投放,对各种节能减排、情节能源、可再生资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绿色农业等各种新技术研发的提供大力的资金支持。以对我国的能源现状以及工业生产等诸多领域的技术现状进行改善,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并增强设备制造能力。在另一个方面则可以通过为小型汽车以及小排量汽车提供更加优惠便捷的贷款来引导消费观念的改变,逐步的树立起低碳消费的观念。
(三)以市场为依托,积极开发低碳金融工具
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之中,市场是对资源进行配置的一种相当重要的手段,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重视。支持低碳经济的金融体系之中,市场创新是以减少资源消耗、改善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推动低碳产业发展作为主要目的的。为此,必须要以市场作为依托,利用低碳金融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搭建起低碳金融产品的交易平台,让低碳产业的发展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与风险规避途径[2]。而金融产业内的各个金融部门必须要能够把握住机会,积极的推动低碳金融产品的创新,要主动的投入到低碳产业的发展中来。
金融部门必须要积极的参与到碳交易平台的搭建中来,大力开发以碳交易为基础的各种碳金融衍生工具,例如碳证券、碳期货等等,通过或者是自营的方式来改善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使得低碳企业可以获得较为完备的碳交易品种。而碳交易平台的搭建也有助于与国际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的对接。金融部门还需要对低碳理财结构性投资产品进行积极的研发,推出各种和低碳能耗、环保型公司以及环境资源类指数相挂钩的理财产品,让投资者能够拥有更多、更新的投资渠道。通过低碳产业与金融创新两者之间的融合,让两者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获利。
三、结语
伴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成果相当显著,但是当我们回首时却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同样是那么的显眼。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要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思考。然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支持,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低碳金融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的共同拉动,尤其是出口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此次经济危机而生发的国外市场的变动使我们意识到,过分依赖国外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缺乏灵活性、多样性,甚至是极其危险的。因为一旦国外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中国的多数企业就会面临着产品滞销、工厂停产甚至破产倒闭、工人下岗失业的危险。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因此商品以及服务的国内市场是庞大且有巨大潜力的。在当前的金融危机背景下,有效拉动内需、扩大国内消费将成为增强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一条必由之路。当下国内扩大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设法减小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城乡、行业以及群体收入差距过大始终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收入差距过大又是多数人买不起房子、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重要原因,少数富人的消费毕竟有限,此种情况长期存在便不能有效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其次,政府减少税收、藏富于民,是有效拉动内需的另一途径。富民才能强国,中国的税收体制面临必要的改革,税种过多、税率过高、税负过重始终是困扰中国老百姓的重要问题,而分步骤适度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以家庭为单位征收,尽量做到公正公平、藏富于民是刺激消费的重要步骤。再次,控制房价等生活消费品价格、保持物价稳定。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伴随居民收入水平提升,适度的物价上涨是必要的,但如若物价的增长或通货膨胀超越了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就会反过来抑制消费需求。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已经成为加重老百姓生活负担、干扰物价稳定甚至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加大城镇居民经济适用房的投入力度、建立相对稳定的物价体系等方式,降低人们对未来不确定的预期,让人们放心消费、大胆消费,有效拉动内需,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二、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开发新能源
当今世界面临着能源安全的问题,其中不仅包括能源的供应,还包括能源需求、价格、运输、使用以及环境在内的一系列风险和威胁。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产业无论在开发还是使用上都面临着诸多制约。如传统能源多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存量有限,按照目前的消耗量,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能源最多只能维持不到半个世纪,煤炭至多维持一百多年。一旦找不到来源突破口,便会出现供需矛盾,由此引发地区争端,甚至爆发战争,引发全球性的能源灾难。另外,当今世界面临的突出的环境问题也与传统能源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无关联。臭氧层急剧损耗、森林面积锐减、土地荒漠化、有害化学品污染,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都对地球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这一问题又是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关键性命题。中国所面临的能源问题则更为严峻,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在中国都是极其短缺的能源,石油需求量的猛增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构性矛盾正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最大威胁和问题。因此,产业调整势在必行。2009年以来,国务院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逐步启动了对国内几大行业的调整发展规划。作为重点产业的汽车工业规划决定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逐步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亦会通过补贴资金的方式,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的示范推广。钢铁产业则提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变强。电子信息产业规划确定了今后三年的三大重点任务,即完善产业体系,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立足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以应用带发展,着重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等。此次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政府应对经济危机而采取的适时之举。调整国内产业结构,首先要改变部分行业发展散乱的局面,如汽车产业和钢铁企业,都明显存在着布局无序的现象,这对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其次,产业需要升级和优化,低碳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而我国的传统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能源的高消耗,这种状况必然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逐步改进。最后是加强科技研发的投入,逐步改变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资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局面,争夺国际新能源开发的主导权。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倡导低碳经济
二、鼓励企业做大出口规模
1、对年出口额达100万美元(含)—500万美元,且年纳税30万元以上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万元;纳税达100万元以上的再奖励1万元。
2、对年出口额达500万美元(含)—1000万美元,且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一次性奖励3万元;纳税达200万元以上的再奖励2万元。
3、对年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含)—2000万美元,且年纳税2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纳税达400万元以上的再奖励3万元。
4、对年出口额达2000万美元(含)—3000万美元,且年纳税4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一次性奖励6万元;纳税达500万元以上的再奖励4万元。
5、对年出口3000万美元以上,且年纳税6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一次性奖励8万元;纳税达1000万元以上的再奖励5万元。
三、支持企业实现“三转”
“三转”企业认定标准:由来料加工转为进料加工的企业必须办理了来料加工变更为进料加工的加工贸易手册变更备案;由半成品加工转为成品加工的企业是指原生产半成品且无出口实绩,转为生产成品并自营出口,连续二个月在海关的月自营出口额占企业月销售收入的50%以上的企业;由异地报关转为本地报关的企业是指原无自营出口实绩,委托异地企业报关出口,现转为自营出口,且连续二个月在海关发生出口实绩的企业。“三转”企业由县外经贸局根据企业出口贸易情况予以认定,实现“三转”的当年给予奖励。
1、对出口在100万美元以下的“三转”企业,实行每出口1美元奖励0.03元人民币。对出口在100万美元(含)以上的“三转”企业,按本文第二条之奖励规定执行。
2、凡是“三转”企业,除按上述规定标准奖励外,实现“三转”的当年,每出口100万美元另给予3万元人民币补贴。
重的48%,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上缴税金3.2亿元,同比增长33%,占全市税收的41%,同比增长4.8个百分点;亿元以上企业达16户,同比增长1倍。集贤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85%以上,实缴税金增长30.4%,占全市税收的82%,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在林分质量方面:林分结构普遍较差,树种相对单一,林分质量普遍较低,中低产林面积大(达13.686万hm2),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44.3%。林权方面:村组集体拥有林地所有权的林地资源比重大,占99.35%,国有林仅为2000.00hm2,集体林为30.67万hm2。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到户率高,在全市30.03万hm2应确权的集体林中,确权到户的为25.968万hm2,其中自留山7.75万hm2,责任山18.22万hm2,集体林均山到户率为86.47%。五是发展不平衡。中部、西部、南部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森林物质储量较大,北部、东北部森林资源偏少,覆盖率偏低,森林覆盖率最高的乡镇达67.88%,最低的乡镇仅为14.1%。总之,宣威市区位特殊、林农交错、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结构典型、发展不平衡等特点限制了宣威林业经营管理方式和林业效益的发挥。只有针对上述特点,抓住实质性问题,找准林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才能找到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路子,才能在发展壮大林业经济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发展和壮大林产业,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鉴于宣威市公益林面积比重大、林农交错等特点,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土地、林地资源,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在培育好已建的逾4.67万hm2核桃的基础上,每年栽植4000hm2核桃,建成规模达6.67万hm2的核桃特色产业,力争每户农民拥有0.2hm2以上核桃,10年后确保户均核桃产值达1.8万元;着力发展以光皮桦、柳杉和杉木、滇杨等为主的人工用材林基地;管理和培育好现有云南松、华山松等用材林;构建“林农+基地+企业”的林产业体系,提高林地生产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1]。
实施项目拉动是增加林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大力实施天保、退耕、森林抚育、公益林建设等项目,建议逐年加大项目投入,提高公益林补助,继续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并且每年下达一定数量的退耕地建设指标,稳步推进坡耕地绿化进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以满足山区林农业县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要加大中低产林改造力度,加大改造投入,提高改造质量。就宣威市而言,每年改造中低产林0.33万hm2,进一步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从而提高森林总体功能。三是启动实施碳汇项目,消减工矿企业等排放的二氧化碳,有效改善气候环境。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物和土壤中,碳汇功能强大,宣威市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共29.31万hm2,每天至少可吸收二氧化碳产林改造区块产油量分别为90、165、210kg/hm2,改造后的第2年就取得了明显的增长,到第3年产量分别达到285、330、360kg/hm2,与改造前相比,增产率分别达到216.67%、100.00%和71.43%,增产效果明显。技术改造的第3年比第2年产量要高,表明持续的低产林改造技术的实施,会不断地提高低产林分的油茶产量。此次油茶低产林技术改造,虽然最终结果与国家油茶丰产林的标准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对于盘活舒城县乃至全省的大面积油茶低产林还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着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作者:尹富鸿单位:云南省宣威市林业局
2、农村公路建设06年至08年10月,共完成通行政村水泥路面硬化27公里,预计到08年底还可完成7至8公里。
3、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06年至08年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共完成小(一)型水库2座,投资150万元;小(二)型水库13座,投资50万元。
4、城镇建设投入加大。06年至08年政府投资30余万元完成主街下水道建设和部分路面硬化。08年底前计划投资120万元完成主街12米路面硬化1公里。
5、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完成农田整理项目,加快结构调整,立足产业化经营,优质稻、优质水果,食用菌,生猪养殖等多元化农业增收格局初步形成。
6、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浙江宁波客商投资1、5亿元的十万头猪场的前期坟墓迁移、房屋拆迁、征地丈量工作已经完成;江西铅山富达矿产品有限公司投资3200万元的选矿厂已经开始进场建设;2个投资3亿元60万平方米高密度印刷和柔性电路板制造项目正在进行环评。
7、民营经济异军突起。鼓励全民创业,dd塑料编织袋厂、dd胶合板厂、dd实业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已成为__*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20__年发展措施
1、狠抓项目建设。把招商引资工作重点放到抓项目建设上来,重点加大税源型、增收型项目的推进力度,成立并充实各个项目建设指挥部力量,自始至终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09年重点抓好浙江宁波客商投资1、5亿元的十万头猪场和2个投资3亿元60万平方米高密度印刷和柔性电路板制造项目,力争新引进一个企业进县工业园区。
2、打造品牌农业。利用传统农业优势,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引进新品种,进行深加工,做大做强__*优质稻、西瓜、红皮甘蔗等品牌;加大科技投入,推广新型经济作物食用菌栽培;加大生猪基地辐射力度,抓好杨箭十万头猪场建设,打造生态生猪品牌。
3、改变城镇面貌。加强规划,完善建设用地管理,规范建房;提升城镇管理水平,积极争创文明乡镇,突出解决好环境卫生、车辆停放、规范经营等问题,坚决拆除违章建筑;多渠道筹集城镇建设资金,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由政府引导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系,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城镇建设。
4、健全公路网络。在08年农村公路建设基础上,将__*至艾家通村公路实现路面硬化,全面完成我镇行政村通村公路建设。
5、壮大民营经济。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在投资融资、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让民营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使民营企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三、20__年县经济社会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