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家规汇总十篇

时间:2024-03-18 14:50: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传统文化中的家规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传统文化中的家规

篇(1)

动画片《郑义门》共12集,通过《郑浩拒礼》、《俭以持家》等12个生动故事,体现“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被称做“廉俭孝义第一家”,至今已整整闻名了900多年。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

4月党员活动日,我校党支部组织了全校党员教师们观看了动画片《郑义门》,观看后,教师们纷纷有所感想。

1

王丽

良好家风不仅仅有助于教师师德师风的建立,也是全体教师应有的修养。教师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直接影响到校园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大事。《郑义门》是一种创新的宣传教育方式,希望我们的老师可以通过这种轻松活泼的形式领略到更深刻的廉洁奉公的道德教义,并在工作生活中实践出来。

2

王静

廉政动画片《郑义门》中的《教化为先》篇讲述了年幼的郑桐因家中困苦无钱给外婆治病,于是偷窃财物换取银子,此事被家族家长发现,经调查,家长们认为郑桐是因为尽孝才做出此举,没有对他进行严厉的惩戒,而是在族人们面前承认自己力有不逮,挂一漏万,没有对家族族人困难尽到责任,希望族人责罚自己的错误。郑氏家族的家长以身作则教化族人,得到族人的认同和支持,使得家族更加凝聚。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事必躬亲,虽不说话,但自己的行为本身已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和证明,所以能取得人们的信任。”我们应该把正确的思想理念融入工作中,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很微薄,但要从我做起,调高工作态度,自觉严格要求,时时处处以身作则。

3

李海鹏

“千年江南镇,浦江郑义门,同堂亲如初,共著孝义书……”,随着稚嫩的童声响起,故事徐徐展开。3月15日下午,我观看了央视播出的廉洁动漫片《郑义门》。

通过观看《郑义门》,让我在享受传统戏剧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廉政教育。观看结束后,我们久久不能平静。希望每一个党员都能汲取片中家规家风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4

陈健

不论是“江南第一家”的郑氏的家规,还是北宋名臣包拯留给子孙的家规,都体现了“家规”对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家风的深远影响。通过《郑义门》观看学习,及进一步的深化学习,不断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5

陈晓菲

看完《郑义门》,大致了解郑氏家规,更加震撼,眼前时时浮现一幅幅和和气气的孝廉文化图景。郑氏子孙中有173人出仕为官,没有出现过因贪污而遭罢官的现象。郑氏族人勤俭持家、清廉为官的背后,是家风文化的潜移默化使然。“重教育、尚节俭、睦乡邻、崇清廉”,这是郑氏家族最重要的家训,也值得我们每一个家庭借鉴学习,身教更重于言传,学习郑氏家规,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在家庭和工作中树立好榜样。在家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和睦相邻;在单位崇廉拒腐,公私分明,甘于奉献,作为教师更要感染学生能够言传身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个家庭,让我们一起为共建社会主义文明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

林晶晶

正像郑濂所说,有人监督时恪守规矩并不难,难的是一个人在无人监督时也能抵制诱惑,坚持操守。郑浩在家规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已将规矩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才能方寸不乱,百毒不侵。我们在教师岗位上,也会受到家教和家长物质诱惑,如何把规矩化为严以律己的自觉,做到不忘初心,不失公心,值得我们思考。

7

周冯娜

以仁德教化,用法纪规范,我们党员严以修身,讲规矩,守本分,认识到沉甸甸的责任,不忍为非。让规矩内化为心。安心教学,努力培养好下一代青少年。

8

李少妮

郑义门,一个遥远的故事,那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历经三百多年的岁月沧桑,终于悄然隐退,藏入历史苍茫的暮霭。然而,它的存在,在中华家族发展史上划下了浓重的一笔。“家”,始终是中华民族心理积淀中最难释的情结,也是人类认识自身发展流变的一方坐标。

9

葛佳敏

记忆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片段,其实都在不知不觉中全方位地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下一代,这大抵就是普通人家的家风和传承。

《郑义门》中《郑氏家规》有言:言传不如身教、齐家而后国治。在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民尽责的一路上,与君共勉。

10

李素芳

《郑义门》动画形象深入人心,用简易的形式将廉洁奉公的郑义门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通过这一系列动画的观看,我们于精神层面深受影响。愿秉承郑义门精神,挺起我民族的脊梁。

11

郭h

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对于为官当权者,良好的家规家风,是廉政的“内因”,只有深深体会到,“家业之成,难如升天”,才能够“当以俭素是绳准”,也只有具备了这种办事风格,才能够珍惜国家的每厘钱财,才能够做到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可为,才不敢乱伸手,才能成为深受人民爱戴的好官。

12

胡佳妮

《郑义门》动画形象深入人心,用简易的形式将廉洁奉公的郑义门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通过这一系列动画的观看,我们于精神层面深受影响。愿秉承郑义门精神,挺起我民族的脊梁。

13

金碧慧

郑义门几百年来凝聚而出的优秀文化,并没有随着光阴的流逝而淹灭,它依然活跃在当今郑氏后裔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中。如今,人们在这里寻古探幽,思索感悟,汲取精神养分,向着更加灿烂的明天。

14

孔敏娜

看了《郑义门》之后,深有感触,家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一个国家中若是大部门的家庭家风良好,那么这个国家也必定是个安定和谐的国家。我觉得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文明必须从家这个单位出发,沉下心深刻感受 “郑义门“的传承精髓,感受颇多。我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虽说那是明朝时期的家规,但就现在来说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5

李宝华

民风,说到底就是这个社会的整体道德风气。近年来,从各种传媒报道中我们能感受到的中华传统美德越来越少,感受最多的是“冷漠”二字。各地老人摔倒无人扶的尴尬场面不停地敲打着人们的内心,越来越多的人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成处事教条,这些冷漠的人、冷漠的事、冷漠的心并不触犯任何法律法规,却让整个社会变得冷冰冰。但我想有些事我们应该做,而促使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的不是法律冰冷的条文,而是道德从内心深处推动人前行的力量,使人温暖的力量。

16

林珍

观看影片后,支部党员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要时刻认识到,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治国从治家开始。家风正,由党风淳;家风正,由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党员干部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17

申志田

家风正,影响给孩子心灵和骨子里的正气和正义是必然的,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释放出来的自然是正气。

18

唐左英

郑氏义门,那本被视为其家族灵魂的《郑氏规范》,其中的一些条款或许与今天的人们产生了时空上的隔膜和认同上的疏离,但这种以一纸家规将“孝义”精神传承至今的创举,以及蕴藏其中的重教育、尚节俭、睦乡邻、崇清廉的理念,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今天的人们治国治家的启示和借鉴。

19

韦巧英

观后在精神层面上还是深受影响的,言传不如身教。纵观古今,大凡清正廉洁的官员,都十分重视家庭的建设和管理,其身后大都有一个家风正派的家庭。

20

俞晓明

金华郑义门历时八百年聚族而居,兴盛不衰。关键在家族有一百多条家规,代代相传。家规的作用在于让子孙“修身”。所谓“修身”说白了就是学习怎样做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到时时自律。子孙做人好,家族就兴旺,反之家族就会衰败。建设国家,治理国家道理亦然。所以,无论家庭也好国家也好,都要讲规矩----做人做事的规矩。

21

章燕萍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保小家,为大家。

22

赵颖飞

观《郑义门》后感,读出了温润人心的“孝”和“义”,读出了无处不在的“勤”与“俭”,读出了洁净如水的“清”和“廉”。这个故事,它的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礼仪教化,映射着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演变历程,表达着儒家礼仪美德治家的功能样态,源远流长,流淌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中。

23

王红艳

一个人的性格来源于父母,取决于家风。家风的成败,决定一个人品行的好坏,素质的高低。家庭教育是我们成长过程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风是我们成长的基石。家风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风格、作风和传统,包括为家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家风还包含着我们常说的家范,家范就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犹如一种磁场被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促使人发自内心地服从和遵守某些被认同的准则。

24

陈伟珍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是人生的思想启蒙学堂,通过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培育家风,奠定人性品质的基础。家风是一种思想文化的沉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家教上的延续。家风正,则人品正,处世亦正;家风不正,则人易怠,处世亦疏。家风是人品的镜子,也是涵养作风的基石。把传统优秀品质延续及优良家风的传承,是我们每个家族的重任。

25

黄文超

小小的“郑义门”成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坐标,这个问题放在国家统治需要的大背景下很好理解,它表明了不同统治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忠与孝与义是一源之水,家虽小,却是国之根本,只有将家的价值观与国的价值观高度统一起来,才能最大化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朝廷需要“郑义门”这样的道德标兵,于是他们被一代代地旌表起来,朝廷希望天下人都像他们一样绝对服从指挥,为国家提供了家族生存的蓝本,为国人行为提供效仿的样板。

26

吴应湖

党员干部应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27

方卓军

在新时代中,《郑义门》在全国党员干部和群众中传播郑氏的廉政文化和良好家风,点亮清廉为官的意识,更拥有振聋发聩的教育意义。

28

周化胜

《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其中强调的就是不断提升的自己的修养,然后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郑义门”那样修身治国的优良家风和家规,认真理清“贪”与“廉”两笔账,这样才能做到治家从俭,为官当廉,就能实现忠孝双全,万古流芳。

篇(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校园环境是美的依托,是教育的载体,可作为微课程资源。该校充分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着力静态、动态“两态化”文化建设,为学生接受、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形成“扎根传统、富有活力、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静态文化即环境文化,主要以校园楼层、道路、墙体、人文景观等为载体,围绕“礼爱”文化核心,凸显传统文化魅力,精心打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润物无声。如“儒家五常”文化墙、孔子雕像彰显礼等;“廉洁、法制文化柱”包含“廉洁、诚信、爱国、友善、勤俭”等内容;楼道剪纸、川剧脸谱的布置洋溢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旗台以“梅、兰、竹、菊”为装饰图案,希望学生养成高洁幽雅、虚心正直的品质;“俭”字景观石告诫学生勤俭节约、俭以养德;等等。学校每个角落都彰显着无尽的教育内涵,达到一草一木都艺术、一砖一瓦皆育人的效果。校园动态文化以校园板报、学习园地、校刊校报、校园广播、校园LED显示屏等为依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各种方式全天候、无缝隙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达到文而化人。

二、语文微课程“教材化”

该校自编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教材《童韵》,共6册,按主题组成单元。每册童诗童谣、古典诗词、儒家经典至少各有两个单元,其具体内容包含童谣、童诗、古诗词、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三字经》《论语》等。每个板块融入达州地方特色:巴渠童谣、诗词、孝善文化、文化等。为便于识读,一二年级全文均注音,五六年级只有生僻字、通假字才注音,文后有重点字词的注释;之后是“文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而非字斟句酌地理解原文。同时,将微课程资源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纳入本校课程计划,做到有课时、有教案、有评价。各班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读书活动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品味《童韵》,将优秀传统文化种子扎根学生心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活”起来。

三、品格微课程“生活化”

2017年,该校将传统文化与品格教育融合,探索出一条守护传统文化、传播传统伦理、实现传统价值的有效途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动”起来。将传统文化与品格教育融于学生当下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巩固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成果。升旗仪式吟诵儒家经典。每周星期一升国旗时,选定一个主题,全校师生吟诵《弟子规》《三字经》等儒家经典,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润泽于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创新布置品格作业。品格作业根植于传统文化,有了解大自然的时钟(二十四节气);有问寒问暖送问候;有了解传统美食文化,学会做饺子、粽子、糍粑、元宵等传统食品;有猜灯谜;有学会衣着、待人礼仪;有学会关心父母、感恩师长等。品格教育让学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四、传统文化“当代化”

将传统文化以主题类课程创新呈现,拓宽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实施路径。主题类课程是指以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主题为核心开展的传统文化类课外、校外主题活动类课程,如目前该校自行研发的以传统节日、四季之歌为主题的活动课程。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良好节日氛围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传统节日的距离。而要填补时代鸿沟,还需足够的现代气息。在深挖、提炼后,该校大胆创意,融合现代元素,把传统节日拓展成“情感交互站”“才艺展示台”“合作练兵场”。如节日微课程《春节》共有13个单元,涵盖关于春节的来龙去脉、风土人情、诗词歌赋、现实困惑、未来发展等主题,以寒假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索。从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学生体会到团圆和睦的浓浓亲情,感受到欢乐吉祥的节日氛围,培养了学生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情感,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操。该校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传统文化“当代化”,发挥品读经典、传授经典、展演经典和践行经典的合力作用,让学生将所学所悟融入诵读、戏剧、音乐、小品等表演活动中。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开展“献爱心”等社会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社会传播。

五、微课程传承“家校化”

篇(3)

1传统文化对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被遗留下来,皆是经过前人的取精去粕。对国人的影响在无形与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使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更加深远。在传统文化渗透下的教育,国人更加懂得注重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知识涵养,其注重因材施教的举措至今为现代教育所借鉴。从传统文化中传承到的爱国情怀,让国人情绪不断激情高昂。

当然,传统文化也有很多限制性。其尊师重道的思想牢牢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的眼中成为不可更改的真理,这反而阻碍了学生自己思考事物的能力,影响其自身的是非观念。除此之外,父母在,不远行成为现代青年人心安理得不自理自主的理由。可见,正确的在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是及其重要的。

2在语文教育中弘扬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向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更是摆在眼前的难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缺少的认知使其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此刻在语文教育中正确引导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显得尤为重要。高中时期是青少年接受事物真伪的最佳年龄期。高中语文教育必不可少的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讲解。在高中语文中,应该积极主动的接受传统文化的渗透,课本上的经典古篇与文学作品中那些古人无可比拟的风采应该努力让学生去接受。

3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传统经典

3.1在高中语文中文化渗透的具体表现

传统文化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更多的经典作品中注重意境和氛围,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抓住其关键情绪,致力于渲染气氛,相信学生的情绪、兴致会更好的被带动起来。《诗经》中有《蒹葭》那样的纯恋之情;有《采薇》那样的思乡之情;也有《君子偕老》那样的相濡以沫。除却古诗,柳三变的爱恨情仇、颠沛流离;纳兰容若的恬静淡然、万事皆空;荆轲的忠肝义胆、侠骨豪情都是可以让学生欣赏借鉴的深重情谊。

3.2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现如今,传统文化被提及的次数每况愈下,即便国家不断提倡传承传统文化,但受西式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受到冲击。西方节日在青少年中不断被庆祝,越来越少的人记得重阳节是几月几日,除却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以外,甚至有人不知道寒食节是什么。当代青年更喜欢读外国文献,弹奏肖邦名曲,忘记了高山流水的余音绕梁,再也没人知晓伯牙与子期的故事。近年来孔庙文化、中国年不断在西方国家开展,汉语热潮不断在西方国家兴起,外国人不断想见识神秘的东方国度。国人却以学习英语等外语语种为荣,并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熟视无睹。

现阶段的语文教师早不是过去文绉绉的样子。更有甚者,一些教师不知道国学文章中的真正寓意。缺乏深造的教授将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无聊至极。学生更加不愿意去接受如此毫无意义的知识。

4如何依托高中语文渗透中华传统

国人习惯于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中华文化的特点在于注重修辞、在于首尾呼应。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不断规范和灌输这一思想,能让青少年更容易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除此之外,教师要深入的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故事背景。认真探讨传统习惯与道德责任观,让学生由心底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

篇(4)

共同努力,展示家庭之美。要传承好家规、发扬好家风,传递示范力量,争做和谐楷模。用自己的行动带动整个家庭、让家庭发动整个社区、以社区推动整个社会,形成“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的社会好风尚,让家庭文明成为社会正风正气。

共同参与,寻找“最美家庭”。要面向亲朋好友、面向邻里同事、面向基层百姓、面向社会公众,只要您或您身边的家庭有融化人心的爱心事迹,有感动你我的家庭故事,您就可以自荐或推荐这些家庭成为“最美家庭”。让我们积极参与到这项全民幸福行动中来,在参与中传递社会幸福感、弘扬社会正能量。

每个家庭都是家庭美德的创造者、践行者和推动者。我们真诚期待广大家庭能积极参与到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中来,让我们携手同心,共树文明家风,争做“最美家庭”,共享幸福生活、共建和谐xx!

xx市文明办

xx市妇女联合会

XX年8月

文明家风倡议书

全县各族人民群众:

家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规范和家庭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在每个家庭中的传承与发扬。家风关系着民风和社会风气,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会风气良好。xx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当前一些领域和人群出现信仰迷失、道德滑坡、缺乏诚信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为此,巧家县委政府提出在全县开展家风示范创建活动,旨在弘扬家风传统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大家做家庭美德的倡议者和践行者,促进家庭和睦幸福,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我们每个家庭只要坚持从自身做起,从严家教,培育家规,提升家风,就会形成积极健康、奋力进取的良好家庭环境,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不断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能实现。在此,我们向全县各族人民群众发出倡议,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到巧家县家风示范创建活动中来,坚持做到:勤俭持家,艰苦创业,勤劳致富,遵德守礼,男女平等,家庭和睦,邻里友爱,礼待宾客,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移风易俗,崇尚科学,乐善好施,热心公益,自立自强,公道正派,诚信友善,助人为乐,勤学好思,开明开放,廉洁奉公,遵法守纪。

让我们行动起来,发挥良好家风的积极作用,争做文明家风的旗手,为建设文明幸福和谐巧家而共同努力!

文明家风倡议书

全镇广大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家庭的文明程度,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当前,全国各级妇联正在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传承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家庭美德,让我们大家都来争做 “最美家庭”。为此,我代表全镇家庭发出倡议:

我们要争做“最美家庭”的参与者,把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观念从小传递给孩子,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用您的实际行动证明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依然传承闪光。

篇(5)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且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偶然一次看电视上的国际时装秀,发现服装上的元素很美。地方的传统文化因为区域小、传播范围窄、技艺功能老,生存和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这些集结着智慧和技艺的地方传统艺术就这样消逝得无影无踪未免太可惜。因此,拯救地方传统艺术已经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工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找到了我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通过研究传统文化艺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渗透课题,让学生在探索地方传统艺术中认识、了解民间艺术的美,从而传承和发展当地的传统艺术。

那么,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怎么渗透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将点滴传统文化渗入其中,利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观念,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使用直观性强、信息量大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和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给传统美术资源合理的生存空间,给予民间美术课程一定的重视度,将其作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接触更多关于民间文化艺术内容与方法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艺术的艺术力与生命力,为地方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铺路搭桥。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活用环境资源探索地方传统文化

1.在校园文化中巧用多样的地方传统文化。

宣传橱窗是学校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过程中与孩子沟通的一个有益桥梁。学校的宣传橱窗定期向学生可以介绍一些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及地方传统文化作品,如学校宣传橱窗开展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内容,分别介绍十二生肖的历史典故和来历。我结合这样的主题活动,开展一堂有趣的十二生肖地方传统文化作品欣赏课,展示了一些手工艺术作品,如虎头鞋、老鼠嫁女的剪纸作品等,通过这样的宣传,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组建学习兴趣。

2.根据各年级的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活动小组。

如低年级侧重剪纸创设小组,中年级侧重泥塑创设小组,高年级侧重皮影布艺创设小组,并在每个活动小组提供相应的地方传统文化操作材料,让学生可以随时看、玩、说、想、做,为学生接触地方传统文化,积极提供机会与条件。

二、从家庭生活中巧取多彩的地方传统文化

家庭生活中蕴藏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一把古色古香的老木梳、一对龙凤绣花枕、一只青花瓷罐、一只彩陶花瓶、一块扎染花布……其造型、装饰和技艺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营造生活的艺术,它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平时鼓励学生多观察发现探究这些家中的艺术作品,组织学生带着家里的地方传统文化作品与其他学生一起探讨其历史与文化,分析感受和体验。学生通过对自己家作品的探究活动,会倍感亲切和自豪感,同时激发学生了解中国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妙用地方传统文化题材,发扬地方传统文化

1.课前自主学习是进行地方传统文化题材教学的前提条件。

课前有效的自主学习是营造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如风筝作为中国典型的民间玩具之一,历史悠久,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艳协调,具有强烈的民间乡土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2.欣赏与制作相结合是进行地方传统文化题材教学的关键所在。

地方传统文化教学离不开“欣赏式”教学,我们在地方传统文化教学时应该将欣赏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一起,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通过制作学生不止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美,同时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制作工艺的艰辛,激发学生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的情感。

3.实物与多媒体相结合是进行地方传统文化题材教学的必要条件。

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程度加深,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方面都受到了市场经济、社会浮躁思想和外来文化的严重冲突,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引起人们的深思。许多大学生从求学到就业直至走上工作岗位的整个过程中,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德育问题。因此,新时期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探究,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现象及原因

(一)社会思想环境日益复杂化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际交流不断加强,文化融合和文化冲突并存;高等院校思想日益开放,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多元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增加了社会浮躁思想的涌现。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大学生思想受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其思想呈现出自主性、多元性和差异性发展的趋势,这一现象引发出高校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过于自我化

随着“90后”大学生的大批涌现,又一个新生时代到来,这批新生力量喜欢挑战,尝试新鲜事物,他们更容易迷失在复杂的思潮中。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漠、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流于形式化

近年来,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开展了一系列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书籍的相关活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热潮却渐渐退下直至平息。究其原因,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缺少有效的实践方式,单一强调对原文的背诵,流于形式,难以在实际生活中理解和践行。同时,目前国内对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探究,主要侧重于大学生的政治学习、文化学习等理论研究,较少涉及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研究,缺乏连贯性和可持续性。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补充

(一)儒家经典《弟子规》的主要精神内涵

党的十报告中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素质、弘扬传统美德、积极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国儒家经典、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的《弟子规》越来越到受大家的重视。《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要,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倡导落实到生活、工作、学习之中,从修身、齐家开始,敦伦尽份,扎好做人的根本,在家庭、单位、团体、社会中做出好的榜样,带动社会善良风气,从而实现幸福人生、促进社会和谐。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弟子规》的现代意义

《弟子规》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读本,它的许多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价值选择等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弟子规》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着重诚信的价值,强调道德和文化教育知识相结合,这些宝贵的教育思想正是当代教育所遗漏的方面。《弟子规》列出恪守的道德规范,充分反映出高校大学生缺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伦理观。高校教育工作中融入《弟子规》,将培养学生至关重要的德行教育真正重视且落到实处,不仅是时代、历史的要求,也是实际工作的需要。对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如何以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校思政工作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开展聆听《弟子规》活动,举办主题讲座;开展感悟《弟子规》活动,学习《跪羊图》、《感恩一切》等感恩歌曲,观看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影视作品,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橱窗、横幅、标语、路牌等宣传中华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浸润、滋养,从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运用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通过网络平台和各种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是信息化时代对于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要求。通过qq群,博客、微博、人人网、微信等各种新媒体手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与学生进行互动和引导,让新媒体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搭建更为广阔、更为便捷的平台。

(三)在社会实践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是人才素质的试金石。要引导学生参与“爱心奉献”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要将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认识社会、展示自我、塑造人格、服务人民的人生舞台,使他们切实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一方面能让大学生感受圣贤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另一方面,也能让在讲堂上涌现出来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更加可亲、可敬、可学,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伟大的爱国思想、积极的人生理想、宝贵的人文思想。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养分。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当今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篇(7)

1.2对于怎么样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1)保证民族文化艺术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地和环境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比如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乡鄂伦春族聚居区,该村和周围的一些村子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习俗。而正在研究当中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的哈拉新村,民间也还普遍保持着传统的种种民俗,乡村里还自发组织的民间歌舞、民族节日等活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也会使更多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层出不穷。

(2)提高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自知、自识、自尊、自重的意识民众的文化品位、认识水平、时尚潮流是需要正确地引导的。由于受城市建筑现代化的影响,很多居民都想拆掉传统的土木结构房屋改建钢筋水泥房,认为这才是进步的。事实说明,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最为迫切的就是对民族特色文化的自知、自识、自尊、自重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减少“文化灾难”。

(3)采取多元性的方法进行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

①政府扶持

②民间艺术的经营

③居住环境的建设

④当地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2达斡尔族文化旅游的原则及规划

2.1达斡尔族文化旅游的原则

(1)开发民族旅游资源要做到保证其“原汁原味”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是变化着的,产生于特定环境下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变异,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需要很多因素结合才能保留它的神韵。

(2)开发民族旅游资源要以市场为导向要针对自己民族的特色以市场为导向,这样才可以为风俗文化旅游创造更多的价值。

2.2达斡尔族文化旅游的规划

(1)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突出民族特色,避免雷同化如果邻近两地民俗相近且都开发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则会导致两地竞争加大,且极有可能导致冲突的发生或者对当地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不利于长期发展。

(2)引进现代的管理模式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性扶持民风民俗的商品化、市场化。由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服务,企业归当地政府管辖,自主经营,同时发挥居民的作用,实施保护监管。

(3)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预警机制建立预警机制,要收集信息,建立数据库,迅速有效的处理紧急情况并采取防范措施。

(4)引进、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培养专业人才是解决经营、管理、服务等问题的根本措施。

(5)开发民族旅游资源应该采用多种形式,注重创新。如建立民族保护区、开发民族博物馆、农家乐、生态园等多种形式。

(6)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政府主导,主要鼓励民众整合自身的资源开发经营,体现居民原有生活方式,突出原汁原味。专家规划,就是要因地制宜,发展具有达斡尔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食品、服饰,突出纪念性、实用性等特点。做到传统产品要巩固,新产品要开发。

篇(8)

《中国诗词大会》借助古典诗词向人们展示了“以诗词为心”的文化魅力,引发了收视热潮并收获诸多赞誉,激发了社会大众对于古典文化的热情和兴趣。《中国诗词大会》等关注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也引发了人们对现代社会文化建设的思考,“诗心不死”“传统文化”等关键词一度成为搜索引擎上的热点词语。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什么,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重焕光彩,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们需要创造性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古典诗词是诗人情感的凝练表达,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之所在。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境界,中国古代著名爱国诗人如杜甫、陆游、辛弃疾等,都曾以诗词直抒胸臆。古代文人在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时刻,仍挥动着文化大旗,指引着民族前进的方向。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若想改善“唯经济论”“精致利己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对古人的情怀和境界进行品读,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经过时间淘洗的文化经典将国家、社会和人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体现。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古典文化应当融入日常生活,如《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有益探索,对营造注重文化修养的社会氛围有着积极意义。只有经过历史检验的主流价值,才能唤起人民普遍的认同感和w属感。“中国梦”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大推动,我们不仅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要以“天道酬勤”的精神为最终理想提供支撑。

在当下社会,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往往处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社会上开始出现重经济轻文化、重利益轻道德、重娱乐轻经典等倾向,利益化、碎片化、娱乐化、表面化等快餐式文化盛行。由于缺乏系统而经典的传统文化滋养,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得社会中出现了人心浮躁、信仰缺失、冷漠疏离等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很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本身也存在难以大范围传播的特点,再加上一些人闭门造车、脱离实际,不能结合实际阐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之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失之于浅显。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需要创造性地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

激活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

2014年9月,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希望中国和各国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这个课题研究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重焕传统文化光彩,需要我们努力保护传统文化的精华,激活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

重焕传统文化光彩,需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传统文化复兴的根基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就要加强文化宏观管理、加快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健全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的引导支持体系,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其中,文化产业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我们应积极加大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包括名人故居、传统节日、传统工艺等,还应加快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重焕传统文化光彩,要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这是传统文化回归当代社会的基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沃土。要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运用到现代社会中来,使其焕发新的光彩,做到“古为今用”。例如,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利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多元途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源传播方式,可以使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的方式为大众所接受。随着信息时代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逐渐加大,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文化也将会在与其他文明的交融中获得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此外,针对当下传统节日“味道”变淡、认同度下降的现状,我们需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以此来提高公众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的作用,推进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

推进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应使高雅的传统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已积淀了深厚的物质基础,“硬实力”大大增强。但是以精神文化为主体的文化“软实力”亟待进一步提升,故而推进传统文化的普及,让传统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十分必要。各地可以通过举办趣味性的电视节目或社会活动,让大家认识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通过节目、微博、微信等渠道,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阐释好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传统文化的大众化,还要使更多的专家学者广泛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引导民众主动加入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在实践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和支持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的节目和社会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作用,形成传统文化的教育合力。除了在教材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比重,学校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文化,如扶持国学类社团、定期举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丰富图书馆关于传统文化的藏书等。此外,家长还可以将传统文化运用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如可以通过讲述传统故事的方式启迪子女、通过制定家规和家训规范子女的言行,还可以带子女参观历史博物馆、文化遗迹等。于社会方面,则可以考虑在街头和社区设立图书阅览室,在地铁、车站、大型商场为传统文化制作公益广告。

重焕传统文化光彩,也离不开企业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思想文化体系之根基。现代企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是通过对以儒家仁、义、礼、德、善、孝等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在企业内部营造积善成德、爱岗敬业、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特别是对诚信的坚守,可以促使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二是企业可以把传统文化应用在产品设计上。传统文化可以为企业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来源,一些企业的优秀创意都因此获得了非凡的效果。从这些方面来说,企业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创新,在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也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均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①:《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14年9月24日。

篇(9)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交流空前扩大,使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泸沽湖正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一、泸沽湖摩梭人神秘的传统文化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盐源县左所与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的交界处, 是摩梭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古称“摩沙”、“摩些”、“么些”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摩梭人一直实行母系制的基本生存方式——母系家庭而被喻为“东方女儿国”,摩梭人共同生产、共同分享,家屋是其维系传统文化的地方,摩梭母系家屋的当家人是由家屋内推举出来的最有能力的女性担任。摩梭社会对男性的重视则集中体现在“舅掌礼仪母掌财”这一文化传统[1]。一直以来,摩梭人传承着一种与我国传统婚姻制度迥然不同的婚姻形式而引发了一场民族旅游的浪潮,民族学家称这种婚姻形式为“阿注婚”或“阿夏婚”,我们普遍称之为“走婚”。走婚,就是配偶双方不组成家庭,而是夜晚男到女家偶居,清晨又回母家,所生子女由女方的母系大家庭抚养教育,配偶双方除性关系外无经济上的联系,也不必承担义务[2]。作为摩梭文化载体的母系家屋的传统形式是木棱子房,即以树木为原材料,家屋以祖母屋为核心,屋中的火塘是家屋成员传承、分享的重要地点,同时还配有花楼、经堂、草楼等几个部分。家屋是评判一个母系大家庭是否兴旺的载体,因此摩梭人只要稍有积蓄, 都会投入到家屋的修葺改善中。

二、发展旅游经济对摩梭传统文化的冲击

旅游经济是指由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所引起的,旅游者同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同相关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的总和。旅游经济不仅仅作为一种经济形式,也是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泸沽湖地区推进旅游经济的过程中,摩梭人的传统文化主要受到了以下几方面的冲击:

1. 发展旅游经济使摩梭男女的劳动对象、地位以及范围发生了转变

在摩梭人的传统经济结构组成部分中,女性主要负责从事农业耕种、农副产品生产以及手工业产品生产工作,而男性主要负责赶马经商、下湖捕鱼、江边淘金等工作。女性由于其收入较稳定且在整个家庭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加之负责整个家庭的日常家务活动,因此相对于男性而言在家庭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从1992年泸沽湖正式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的旅游区以来,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摩梭人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摩梭人开始转向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济活动。以较早发展旅游业的落水下村为例,落水下村的旅游业主要以家庭接待为主,而家庭接待是处于家屋内的住宿及餐饮等活动,无一例外这一任务就落在了主要负责家务活动的女性身上。一直以来摩梭人形成了“女主内、男主外“的格局,然而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女性不仅要负责家里的接待活动,还要参加村里集体组织的旅游接待活动,这就使得女性开始走出家门,把劳动范围扩展到了家外。女性不仅要操持家内还要负责家外的一些活动,使得女性在家中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

2.发展旅游经济使摩梭人的婚姻形式发生了变化

“走婚”这一独特现象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只出现在泸沽湖周边地区[3]。至今,摩梭人因仍然保存着母系家庭和走婚习俗的生活方式而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我们常说的“走婚”即是民族学家所说的“阿夏异居婚”,这种婚姻关系是男女双方以感情和爱情为基础建立的,它不受具体的法律或家规等的约束和保护,婚姻关系的建立和解除都由男女双方自愿,双方皆有平等与自由的选择权。随着旅游经济在泸沽湖地区的推进以及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加强,摩梭人传统的婚姻形式开始发生了变化。从事旅游业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客观要求,使得摩梭人意识到要想较好较快地发展旅游业,必须有着固定的配偶搭档。在落水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庭接待的旅游活动是当前最主要的旅游组织形式之一,住宿、餐饮及交通运输等一系列旅游活动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花费在“走婚”上,于是固定专偶成为目前最切实可行的婚姻形式,现在已有很多摩梭男女开始结婚实行一夫一妻制。然而却也是因为发展旅游经济的原因,很多已经停止“走婚”的摩梭人为了迎合游客猎奇的心理,又重新开始了“走婚”。

篇(10)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念、生活习俗、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人生理想等,都处于支配地位。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传统的思想文化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起到主导作用。当然,如何借鉴、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教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一出现就从思想上和道德上教导人们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道德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我国十分丰富的宝贵遗产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道德教育理论有过丰富、生动的论述,见解深刻,其中所蕴涵的一些内容,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因此深人学习和挖掘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i传统思想文化的思想教育价值

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道德修养等内容,还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i.i以国家为主体,强调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的献身精神,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成为人们所推崇的道德品质。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和对国家、民族、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一优秀传统要进行认真研究,在大学生的教育中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报效祖国的理想,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1.2以仁、义为本,强调“仁爱”和“忠义”

“孔曰成仁,孟日取义”。孔子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仁”和“义”是儒家文化道德思想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统文化的这种人木主义原则,体现了人与人相爱互尊、团结和谐的人道精神。这一传统美德对于我们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矛盾,仍然产生着积极作用。

1.3提倡“孝道”和‘憾恩”,强调个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重视孝道教育,重视家规和家训的国度。“百善孝为先”,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孝道”教育。孝敬父母、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格守的传统美德之一。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孝道文化便是社会最重要的猫合剂”。为此,当今弘扬孝道文化要从落实家庭孝道上着手,建立和谐家庭,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社会风气。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孝道教育和感恩教育应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孝敬父母是做人最基本原则。从一个人对待自己父母的态度就可以判断他对别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 1.4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身体力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传统文化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强调在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实践。加强个人自身的修养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强调要“善养浩然正气”,‘旧三省吾身”。孔子提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孟子讲“养身”、“养性”,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都特别强调道德实践,认为这是知善、行善并达到成贤成圣的关键。加强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就要从这里着手进行,从这些传统思想中寻找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方法和途径。

2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2.1是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和道德水平的需要

多年来由于人文主义的不被重视,加之西方一些外来思想的不断涌人,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们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良芳不齐、泥沙俱下,使他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一些学生缺乏应有的修养和情操,思想空虚、颓废,对社会缺乏社会责任感,功利色彩浓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因素,如爱国、礼貌、孝敬、刻苦、自强、天下为公等精髓,唤醒他们心中的热情及其积极的部分。

2.2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随着中国加人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剧,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这个机会对我们的思想进行西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学生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和道德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一定要掌握住思想阵地,利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引导全学生、教化学生,激起他们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培养他们分辨良荞的能力。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2.3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需要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通过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积淀而保存下来的历史精华,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炎黄子孙的心底,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遗传基因”,如果缺乏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就很难有一种广阔的境界和胸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要发展就必须将理论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互补,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3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3.1开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教学课程

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让学生们进行学习。了解与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精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其中的辩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他们的思辨水平。

3.2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内开展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目的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对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的学习、实践列为重点并贯穿在一切活动之中,以一种潜在的作用影响着学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大作用。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人学生生活的每个场景、每个细节,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必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有利于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人和内化。

上一篇: 包装设计未来趋势 下一篇: 工程竣工演讲稿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